薯蓣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薯蓣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一、薯蓣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苏钰岚[1](2021)在《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查阅药用植物相关资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药材市场访问调查以及室内标本鉴定等工作,对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种类组成、性状类型、资源类型、入药部位以及药用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在市场调查方面,主要分析其代表性药材市场——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的种类组成、入药部位、药用功效及交易情况,掌握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利用药用植物的概况。同时,完成荔浦市域内国家重点药用植物的调查,统计其国家级、区级保护药用植物以及这些保护药用植物在原生中草药城中出现情况。主要调查结果如下:1.荔浦市共有药用植物1353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隶属197科710属,占广西药用植物总科数的73.78%、总属数的49.41%、总种数的34.31%;其中,蕨类植物99种,隶属33科54属;裸子植物10种,隶属7科9属;被子植物1244种,隶属157科647属。药用植物的优势科和优势属明显,优势科有菊科、蝶形花科、茜草科、禾本科等,共13科235属473种;优势属有榕属、紫金牛属、菝葜属、悬钩子属等,共6属83种。2.荔浦市药用植物按性状分为草本类、灌木类、藤本类、乔木类4类,主要以草本类为主,共679种,占总种数的50.18%;按入药部位分为全草类、根类、叶类、茎类、花果类、地上部分6类,共计使用频次1850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全草类和根类,分别是572次和505次。3.荔浦市栽培型药用植物有155种,隶属72科129属,占荔浦市药用植物的11.46%,栽培用于食用(60种)、观赏(60种)、饲料(13种)、药用(12种)、其他(2种)。4.荔浦市药用植物按其药用功效分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止血药、拔毒生肌药、解表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收涩药、化湿药、驱虫药、消食药、杀虫止痒药、泻下药、安神药、开窍药和涌吐药,共21类,以清热药为主,共720种,占总种数的53.22%。5.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交易的植物药有549种,隶属144科402属;其中,蕨类植物21种,隶属13科18属;裸子植物5种,隶属5科5属;被子植物523种,隶属126科379属。优势科和优势属比较明显,共有7个优势科4个优势属;此外,植物药在各科、属呈现出明显的分散现象,共有62个单种科和323个单种属。6.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植物药按入药部位分为根类、全草类、花果类、藤茎类、叶类和其他类,以根类药材为主,共有260种,占总种数的47.36%;按药用功效分21种,以清热药为主,共280种,占总种数的51.00%。7.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交易的药用植物有老班药72味(4虎、7牛、12钻、49风),占老班药总味数的69.23%,共计71种,隶属46科67属,其中蕨类植物有2科2种,裸子植物有1科1种,被子植物有43科68种。8.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的植物药销往荔浦本地(270种)、广西区内(268种)、广东(258种)、全国各地(91种)。植物药交易价格低廉,每千克在21元以下的药材230种,占植物药总数的41.89%;每千克在21至100元的276种,占植物药总数的50.27%;每千克超过100元的51种,占植物药总数的9.29%。年销售量超过100吨的大宗药材有67种,隶属46科64属。9.荔浦市药用植物中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共计85种,隶属55科77属。在样方调查中出现44种,隶属34科39属;葛(60次)、漆树(44次)、千里光(42次)、山鸡椒(33次)、菝葜(33次)等在样方中出现频度高。原生中草药城中植物药材有国家重点调查药用植物46种,隶属35科46属。10.荔浦市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共计33种,隶属8科23属;蕨类植物1种,,被子植物32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自治区级重点保护植物26种(兰科24种)。原生中草药城稀有药材19种(兰科11种),隶属9科15属。

刘萌芝[2](2021)在《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陕北黄土丘陵区两个代表区县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当地药用植物区系特征、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和药用植物药用特征,并结合Arc GIS分析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为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基础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区内共有野生药用植物82科242属351种,其中被子植物78科236属345种,单子叶植物12科37属50种,双子叶植物66科199属295种;裸子植物2科4属4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真菌1科1属1种。野生药用植物种类资源丰富。其中含1属的科、含2~9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多,所占比例大,尤其是寡种属和单种属比例高、数量多,体现了该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研究区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表现为草本层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且各植被类型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说明各个植被层,四种植被类型异质性较高。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全草和根及根状茎入药的最多。该区丰富的草本类野生药用植物决定了其入药部位更多以全草为主,以苣荬菜(Sonchus arvensis)、地柏枝(Selaginella sinensis)、紫花地丁(Viola philippica)为代表。部分以根和根茎类入药,以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野棉花(Anemone vitifolia)为代表。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的药味以味甘和味苦类最多,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细叶百合(Lilium pumilum)、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为代表。药性以寒性和温性居多,以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艾草(Artemisia argyi)为代表。药效清热类的最多,以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紫穗槐(Amorpha ornicula)为代表。该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抛物线模型关系。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种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900-1200m之间达到最大值。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西南方向。影响百里香(Thymus mongolicus)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9月最高温度(Tmax9)、9月最低温度(Tmin9)、年平均温度(Bio1)、季节性温度(Bio4)和9月平均温度(Tavg9)等。可以进一步预测百里香在当前时期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建立百里香仿野生栽培区,有助于提高百里香的产量和品质,缓解野生资源不足与市场需求量大的矛盾,助推黄土高原地区药用植物产业发展。综上,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研究区内共有野生药用植物82科242属351种,其中含1属的科、含2~9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野生药用植物数量多。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都表现为草本层最大。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规律不一致,且各植被类型在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全草、根及根状茎入药的最多,药味以味甘和味苦类最多,药性以寒性和温性居多,药效清热类的最多。研究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与海拔梯度之间呈现明显的抛物线模型关系,科、属、种的丰富度指数在海拔900-1200m之间达到最大值,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西南方向。影响百里香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有9月最高温度(Tmax9)、9月最低温度(Tmin9)、年平均温度(Bio1)、季节性温度(Bio4)和9月平均温度(Tavg9)等。

李玉龙[3](2021)在《不同地理居群的三种药用植物品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穿龙薯蓣(Dioscorea nipponica)、短梗五加(Acant hopanax sessiliflorus)三种药用植物野生居群和迁地种植居群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了野生居群与迁地种植居群间的形态学特征;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HPLC技术分别分析了两种不同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了野生居群与迁地种植居群间的土壤环境因子差异,并分析了遗传结构、中药指纹图谱、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如下:1、对三种药用植物不同地理居群进行了形态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居群与迁地种植居群间形态学差异明显,且差异主要集中体现在株高和冠径,野生居群整体的生长发育优于迁地种植居群。2、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三种药用植物不同地理居群的遗传结构。每种药用植物选择10对SSR引物,其中穿龙薯蓣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7.33%,He遗传多样性指数0.3546;短梗五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9.31%,He遗传多样性指数0.3359;玉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1.90%,He遗传多样性指数0.2085,表明三种药用植物野生居群与迁地种植居群均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三种药用植物Gst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穿龙薯蓣(0.3118)、玉竹(0.2227)、短梗五加(0.0579),表明穿龙薯蓣和玉竹的迁地种植居群已经与野生居群产生遗传分化,而短梗五加由于种植年限短与野生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居群内遗传分化占主要部分(玉竹78%、短梗五加94%、穿龙薯蓣69%);基因流Nm结果表明穿龙薯蓣和玉竹的迁地种植居群与野生居群缺乏基因交流,基因流分别为0.5517与0.8727,但短梗五加迁地种植居群由于较短的种植年限其结果显示与野生居群间基因流高达4.0706。通过UPGMA聚类分析与主坐标分析表明,穿龙薯蓣和玉竹的野生居群内个体独自分别聚为一支,迁地种植居群内个体单独聚为一支;短梗五加野生居群与迁地种植居群个体多数聚为一支。且三种药用植物迁地种植居群与野生居群间的最大相似系数均超过0.90。3、采用HPLC技术建立了三种药用植物野生居群与迁地种植居群间的中药指纹图谱并对比分析了其差异,野生居群有着更丰富的药用成分组成,且短梗五加野生居群叶中刺五加苷B、E、异嗪皮啶和茎皮中刺五加苷B、E、绿原酸含量和玉竹野生居群总多糖含量和穿龙薯蓣野生居群延龄草苷含量均高于迁地种植居群;中药指纹相似度聚类分析表明,JDCL与CBCL-2聚为一支,CBCL-1单独聚为一支;CBDW与JDDW的叶和茎皮分别聚为一支;CBYZ与JDYZ聚为一支,JYYZ单独聚为一支。三种药用植物迁地种植居群的药用成分组成及主要药用成分含量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中药指纹图谱与遗传分化系数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呈现为弱相关性,说明中药指纹图谱差异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大。4、分析研究了三种药用植物野生居群和迁地种植居群间的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野生居群和迁地种植居群间的土壤环境因子差异明显,野生居群原生境的土壤环境优于迁地种植居群,且更适合药用植物生长。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与中药指纹图谱差异关系显着,说明三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药用植物的野生居群由于处在原生境中,其生长发育优于迁地种植居群;迁地种植居群与野生居群虽然都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均产生了一定的遗传分化,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分化有进一步增大趋势;而中药指纹图谱结果也表明迁地种植居群的药用成分组成及主要药用成分含量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药用成分组成方面评价,野生居群优于迁地种植居群。

张红梅[4](2021)在《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文中提出喀斯特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而石漠化作为喀斯特地区常见的生态退化现象,其大面积的发生导致区域植被结构单一、生态系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了保护植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挖掘本地原生植物在石漠化治理中的应用,以期为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石漠化治理植物配置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18年7~11月、2019年4~10月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共设置50个样方套;2020年8月在示范区选择典型的优势群落采集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圆果化香树(Platycarya longipes)、遵义十大功劳(Mahonia imbricata)、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四个物种的叶片进行试验分析。对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的科属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和植物区系划分、野生经济植物功能划分,揭示示范区植物资源多样性和现状;对示范区典型生态群落四个物种的叶厚(T)、叶长(L)、宽(W)、叶片组织含水量(LWC)等形态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探讨不同生态群落下四个代表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示范区的野生植物(不包括栽培种)共738种,隶属于132科439属,其中蕨类植物10科13属16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15科417属709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最多,有100科341属585种,单子叶植物较少,共15科76属126种。(2)喀斯特生境异质性与人为干扰活动共同作用,使得示范区物种的科属组成以寡种科、寡种属为主,科属多样性高,而种子植物的属和种趋向于集中在中等科及较大科内,中等科及较大科的优势明显,在示范区的区系组成和群落构建中占主导地位。(3)生活型方面,木本植物中以矮小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木质藤本植物较少,且落叶物种远多于常绿物种。草本植物丰富多样且以多年生为主,落叶矮小灌木和小乔木占优势,这既是喀斯特高原生态环境限制植物分布的表现,也是植物适应岩溶生态环境的结果。(4)示范区植物区系丰富,各种地理成分交错分布并有迭置的现象。蕨类植物的科、属、种区系分化小,种子植物科级水平上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种级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热带成分次之,且有少数的地中海及中亚成分,中国特有成分占一定比例,且示范区有起源于侏罗纪的紫萁,起源于第三纪的槲蕨、凤尾蕨、海金沙以及第三纪残遗物种杉木、柳杉、红豆杉、罗汉松、水青树等。由此可见,撒拉溪示范区植物区系起源具有一定古老孑遗性质,特有成分较高,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来源广泛,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由热带向温带过渡特征。(5)研究区野生经济资源植物种类丰富且多样,按不同经济功能分类统计,其中药用类121科346属528种,蜜源植物73科169属318种,观赏类75科142属206种,纤维类42科80属87种,淀粉及糖类21科32属57种,芳香油类25科88属131种,油脂类63科114属139种,树脂及树胶类14科14属19种,鞣料类38科62属85种,食用类37科56属68种,材用类46科74属101种,其他类63科123属149种。在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筛选出117种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植物;优势经济植物中,落叶树种主要有西南栒子、云贵鹅耳枥、亮叶桦、滇榛、白栎、栓皮栎等,常绿树种有滇青冈、细叶青冈、杜鹃、十大功劳等;珍稀濒危植物有宽叶韭、天麻、蕙兰、七叶一枝花、领春木等32种,中国特有种88种。(6)单一群落的生态环境更脆弱,植物受逆境胁迫程度大。从形态结构上来看,示范区常绿物种在适应岩溶干旱等逆境胁迫时通常以叶被毛或厚角质保护叶表面,或减少暴露面积降低蒸腾作用;落叶物种通常选择落叶的形式来规避逆境的伤害从而顺利度过干旱时期。从生理生化来看,落叶物种P.longipes在群落里最容易受到逆境胁迫,其各项生化指标均较大;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的耐旱性最强,在不同的生态群落下其适应能力最强。综合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四个物种的抗旱性为Z.dimorphophyllum var.spinifolium>M.imbricata>C.glaucoides>P.longipes。研究表明,示范区野生经济植物在植物种类、经济功能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物种的生态适应能力强,对于毕节喀斯特高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该研究为示范区经济植物的配置和栽培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过程中经济植物的选种、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然而,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区生态恢复重建工作中,不同植被生态群落的基本情况与特征以及更多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孙嘉惠,刘冰,郭兰萍,黄璐琦[5](2021)在《植物分类学于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国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考证及学名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用植物是中药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药材的使用过程中,利用植物分类学方法对药用植物进行鉴定、亲缘关系及演化规律研究,有助于中药资源的系统认知、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科学保护.本文参考国内外权威植物名录数据库、植物分类系统,以及最新的分子系统研究成果,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进行了系统考证,并对相关物种的拉丁学名和中文名进行了梳理,旨在推动植物分类学与中药资源学进一步学科交叉,维持药典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促进中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涂洪润[6](2020)在《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文中提出分析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不仅可以了解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及利用情况,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提供参考。同时通过研究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丰富了本地区植物区系资料,揭示了同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关系,探讨了该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性质及起源,对于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中药区划和深化对有关区系地理问题的认识等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基于实地踏查,通过文献查阅、市场及访问调查、标本采集与鉴定等工作,对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了解了叠彩区药用植物的组成特点,分析了药用植物资源多样性、生长型和生活型、特有种和珍稀濒危物种、外来种和栽培种、药用特征等内容,并研究了该地区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的数量组成、地理成分以及与相邻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中的问题,以期为叠彩区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促进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叠彩区药用植物是广西药用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共有药用植物640种,隶属于154科467属。野生药用植物则是本区域内药用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占药用植物总种数的72.34%。本地区共有野生药用植物463种,隶属于131科340属。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以单种科(含1种)和寡种科(含2-5种)为主;属的组成以单种属(含1种)和寡种属(含2-4种)为主。科内种和属内种的数量结构表明野生药用植物有明显的优势科和优势属现象。2.根据叠彩区药用植物生长型和生活型的划分结果可知:本地区药用植物生长型以一、二年生和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为主,共有313种,占总种数的48.91%,最少的为藤本植物有69种。本地区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有264种,占总种数的41.25%,最少的为地面芽植物有50种。3.叠彩区内属于我国特有和珍稀濒危的药用植物分布较少。属我国特有药用植物33种,隶属于24科28属,其中,广西的特有种3种,隶属于3科3属。珍稀濒危药用植物13种,隶属于12科12属。本地区药用植物中属于外来和栽的程度并结合相关文献将其划分为6个入侵等级。药用植物中属栽培类有117种,隶属于60科107属。4.叠彩区640种药用植物按入药部位的不同可划分为11类,其中以全草类入药的最多,共有215种,占总种数33.59%;其次是根类,有203种,占总种数31.72%。以全草类、根类为主要的药用部位,对药用植物有较大损害甚至具有毁灭性。按药用部位的药性可划分为5类,其中平性类的药用植物种类最多,有209种,占总种数32.66%,所占比例最少的是热性类药用植物。一个药用部位可能有两个以上的药味,按药用部位药味的不同,叠彩区药用植物药味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以苦味药最多,有318种,占总种数49.69%,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咸味药。叠彩区药用植物功效类型多样,可分为21类,其中以清热药最多,有265种,占总种数41.41%。5.叠彩区野生药用植物区系成分复杂,表现为热带分布为主且呈现向温带过渡的趋势。从科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131科共有9个分布区类型及6个变型。其中热带科69科,占非世界性科总数的81.17%,在本地区分布的科内占绝对优势。从属的区系类型看,叠彩区药用植物340个属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及16个变型,其中热带性质的属有180属,占非世界性属总数的63.38%。从科和属级水平看,热带成分占有明显的优势,表明本研究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性质,这也符合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处于华南植物区系所呈现出的典型中亚热带气候。其中,热带分布以泛热带广布为主,表明本地区缺少典型的热带分布类型,而温带分布中北温带典型分布有36属,占总属数的12.67%,表明温带分布的属在本地区分布分化良好,如松属(Pinus)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在本地区大面积自然分布,所以本地区植物区系主要为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类型。6.本地区药用植物的单种属(含1个种)较多,但特有程度低,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和独特性。药用植物属的组成以单种属为主,单种属内的很多属都是起源于温带和中国特有分布的原始类群,说明了本地区地理区系起源具有一定的古老性,这也符合叠彩区所属的桂林热带岩溶发育历史和地质地貌的特点。这些单种属和特有属在本地区分布广泛,一些属内种甚至成为本地区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建群种或关键种,它们经过长时间的发育进化已经完全适应了岩溶石山地区的亚热带气候,并向热带气候过渡,最终演变为热带性分布。本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特有程度低,没有特有科的分布,特有种中中国特有分布仅有两种,但东亚及中国特有分布属共28属,这表明本地区的药用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7.叠彩区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表明,其与临桂区、恭城瑶族自明显的纬向地带性,随纬度的升高,药用植物区系的热带性质逐渐减弱。根据R/T值的大小结合植物区系谱分析可知:从全局来看,影响某一地区药用植物区系分布类型的主要因素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变迁;从局部地区来看,纬向地带性、异质性生境、地形地貌特征等因素导致了水热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药用植物的分布类型。

陈莉[7](2020)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国家大面积种植橡胶对热带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该区域种植橡胶对植物多样性的评估尚未开展全面的研究。本研究拟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橡胶林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典型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在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中国等6个国家选取面积为100 m2(10 m×10 m)的样地240个,全面调查了样地内植物的组成、多度和盖度等指标,分析了群落植物物种的组成、分布特征及其用途,分析在不同角度下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地上群落共有植物153科、550属、949种,其中蕨类植物有76种,裸子植物有3种,被子植物有870种。其中草本植物有86科、278属、445种;藤本植物有32科、62属、101种;灌木植物有42科、118属、192种;乔木植物有66科、151属、211种。橡胶林群落林下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草本植物占46.89%)。优势科主要有蝶形花科、大戟科、禾本科、茜草科、菊科、百合科、桑科、莎草科、天南星科等9科163属318种,其物种数占总物种数的33.72%,具有明显的优势。优势属有榕属、茄属、薯蓣属、菝葜属等4属46种,优势种主要有弓果黍(Cyrtococcum patens)、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十万错(Asystasia chelonoides)、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对叶榕(Ficus hispida)等。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下植物大多具有利用价值,其中药用植物有597种,食用植物有163种,经济植物有220种,饲料植物有64种,观赏植物有158种,生态植物有62种,用途不明有170种。(2)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种子植物有128科、512属、873种,科和属的热带分布比重最多,热带分布科有84科、475种,热带分布属有428属、732种。群落种子植物科、属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比例(R/T值)分别为10.5、8.09,种子植物科和属的热带性质明显。对流域中6个国家橡胶林种子植物地理成分比较,其种子植物科的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的比例(R/T值),柬埔寨(64.00)>越南(28.00)>缅甸(26.20)>泰国(17.82)>中国云南(17.50)>老挝(7.77),6个国家热带性质明显。6个国家世界广布和热带分布占绝对优势,热带分布均超过所占科的50%。(3)澜沧江—湄公河区域6个国家橡胶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变化规律均为老挝>缅甸>中国云南>柬埔寨>泰国>越南,老挝的生物多样性显着高于其他几个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林龄增加而上升,林龄>30年的橡胶林多样性最高,林龄<8年的橡胶林植物多样性最低。不同海拔(<200 m、200500 m、500700 m、>700 m)橡胶林下植物多样性表现不一样,在500700 m之间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200500 m在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中最低,而<200 m在Simpson指数中最低。橡胶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在不同坡度(<2°、2°15°、15°25°、>25°)条件下,随坡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坡度<2°最低,坡度>25°最高。随纬度增加,群落物种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而物种多样性随经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植物多样性指数总体随郁闭度增加呈上升变化趋势,郁闭度为80%90%之间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随着温度和降水量的增加,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缓慢,且拟合度低。(4)通过对澜沧江—湄公河区域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中国云南橡胶林群落进行相似性分析,整体变化范围为0.290.47,反映了6个国家橡胶林下植物物种组成较为相似。缅甸与泰国的相似性高为0.47,中国云南与柬埔寨和缅甸的相似性低分别都为0.29,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橡胶种植地的区位因素。(5)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分布与气温、海拔、降水量、经纬度、坡度、坡向、林龄、郁闭度和树高等10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0个影响因素对植物物种分布的解释量为9.41%,解释贡献率最大的是气温占1.14%,其次为纬度占1.05%。通过分析发现,10个影响因素解释量对各物种分布均比较低,说明人为因素干扰对物种分布影响较大。气温是植物物种分布影响因素中最大的,其次是经纬度。气温受经纬度、海拔等影响,也影响植物物种分布。(6)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下外来植物有45科、91属、121种,占总物种数的12.75%,其中植物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菊科最多,有237个样地有外来植物,外来植物原产地大多数是热带美洲。外来植物最多的是泰国(60种),所占比例最高是的柬埔寨(17.86%),超过10种以上的外来植物的样地有9个样地。随着外来植物丰富度升高,样地植物丰富度指数呈上升趋势。

吕煜梦[8](2019)在《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发育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文中认为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为百合科(Liliaceae)黄精属(Polygonatum 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集药用、食用、美容和观赏价值于一身,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多花黄精根状茎主要含多糖、黄酮、蒽醌、薯蓣皂苷、木脂素及对人体有用的多种氨基酸等,性平、味甘,具有滋阴润肺、提高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的作用和功效,是为滋补上品。但由于多花黄精生长周期长,种子繁殖需要5年以上,根状茎繁殖也至少需要3年,传统的无性繁育技术不仅使黄精优良性状难以保存,而且繁殖效率较低,极大地限制了黄精的规模化扩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精的需求量与日俱增,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工厂化生产势在必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很好地保存黄精的优良性状,而且还可以消除了季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从而在可控的环境下显着提高增殖系数。因此,本研究以多花黄精为材料,对多花黄精进行无菌体系的建立,并诱导不定芽的生长,优化离体培养条件,再对优化后的材料进行甾体皂苷的测定,同时克隆得到多花黄精PcCIGR和PcSCL21基因的cDNA、gDNA全长序列,分析PcCIGR和PcSCL21基因在不同处理下多花黄精植株生长的情况,以期为多花黄精离体培养及工厂化生产提供参考与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花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通过优化消毒和不定芽诱导条件等,建立了三明野生多花黄精的离体无菌体系。结果表明:将野生多花黄精外植体依次在清水下用软毛刷刷洗去野生多花黄精根状茎表面的泥土,在加洗衣粉的自来水中冲洗16 h,在3%多菌灵浸泡2 d(期间时常振荡摇晃),用清水洗去表面残留的多菌灵后置于滤纸上晾放5 h,再用75%酒精处理30 s加0.2%氯化汞浸泡15 min消毒处理之后,野生多花黄精外植体的污染率低至20.2%。春季3-4月的野生黄精外植体的不定芽萌发能力和长势均明显优于11-12月。三明野生多花黄精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NAA 0.2 mg/L,在其上培养时诱导出芽率高达88.0%。2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以多花黄精的根状茎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6-BA、NAA、培养天数、光质、光周期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花黄精最适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MS+4.0 mg/L 6-BA+0.4 mg/L NAA+30 g/L蔗糖+7 g/L琼脂,各试验因素对其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程度为:激素>光质>光周期>培养天数,试验结果表明激素对多花黄精不定芽的增殖影响明显,而培养天数、光质和光周期对不定芽的增殖影响不大,但对代谢产物的积累可能有着一定的影响。3多花黄精薯蓣皂苷的提取与测定以多花黄精根状茎为材料,对经过光质、光周期、激素等处理样品进行薯蓣皂苷的提取与测定。液相分离采用ODSC18色谱柱4.6×150mm,流动相为乙腈:水,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为10.0μL。梯度洗脱条件为起始0-5min 60:40、7-12min 90:10、12min后恢复至60:40。定量波长为210nm。薯蓣皂苷在5min内分离。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用75%乙醇提取,料液比为1:20,提取4h,提取效率最高。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提取测定相关处理后的根状茎样品,结果显示,光质为白光时薯蓣皂苷的含量最高,最利于薯蓣皂苷积累的光周期为12h/d,当细胞分裂素6-BA浓度为4.0mg/L、生长素NAA为0.2mg/L时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最高且都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薯蓣皂苷的含量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也有所增加。4多花黄精生长发育相关基因PcCIGR、PcSCL2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为研究多花黄精CIGR(Chitin-inducible gibberellin-responsive)、SCL21(Scarecrow-Like 21)基因在不同处理下的的作用机制,以多花黄精为材料,采用全长验证的方法获得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的cDNA序列、g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cDNA序列和gDNA全长序列一致,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1770 bp、1569 bp,共编码589、522个氨基酸,结果表明PcCIGR、PcSCL21基因无内含子结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cCIGR、PcSCL21具有一个GRAS结构域,属于GRAS家族,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为碱性蛋白,无信号肽;Motif分析表明,CIGR、SCL21蛋白在物种间比较保守,保守区主要位于中部至3’末端;氨基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多花黄精与石刁柏的CIGR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81%。进一步亚细胞定位显示CIGR、SCL2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与预测结果一致。5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选取继代生长长势较为一致长势较好的无菌苗为试验材料,以18S rRNA为内参基因,使用罗氏LightCycler 480仪器进行试验,通过qPCR检测PcCIGR、PcSCL21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培养天数以及不同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多花黄精PcCIGR、PcSCL21基因具有器官表达特异性,均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下,PcCIGR基因在蓝光下表达量较高,在远红光下表达量低;在光周期9 h/d的处理中出现峰值,PcSCL21在蓝光和绿光处理最利于多花黄精生长,在光周期为18h/d时表达量最高。PcCIGR、PcSCL21在激素处理下表达量和薯蓣皂苷含量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均在NAA浓度为0.2mg/L、6-BA浓度为4.0mg/L时达到峰值,且在培养50d时表达量达到最高。本研究表明,PcCIGR基因可能受蓝光、短光照周期和激素的调控从而影响多花黄精叶片的发育过程。

戴雪雯[9](2019)在《野生变家种滇重楼品质评价及其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凤仪、南涧、剑川等18个野生变家种滇重楼品质及主要有效成分差异,初步探讨大理凤仪东山、云龙团结大登、云龙青松和洱源右所起胜4个种植基地滇重楼品质与其根际土壤细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LC及UPLC-ESI-Q-TOF-MS技术对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品质评价及主要有效成分差异进行分析,运用微生物学纯培养手段及16S r DNA测序技术对滇重楼根际土壤细菌进行物种分离、纯化与鉴定。结果1.18个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中重楼皂苷Ⅰ、Ⅱ、Ⅴ、Ⅵ、Ⅶ、H以及薯蓣皂苷7个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除剑川马登、南涧乐秋和云龙关平外,其它种植基地滇重楼根茎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总含量(0.4594-2.9674%mg/g)均达到了《中国药典》2015版0.6%的限量标准。不同种植基地滇重楼根茎HPLC指纹图谱共得到22个共有峰,相似度较高(0.907-0.988),各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RSD值较小(0.06%-2.55%),而相对峰面积的RSD值则较大(3.80%-105.90%)。2.超高效液质联用技术(UPLC-MS)在正离子模式下对16个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和叶中甾体皂苷类成分进行定性检测,鉴定出重楼皂苷Ⅰ、Ⅱ、Ⅴ、Ⅵ、Ⅷ、G、D、H、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Pseudoproto-pb、Pariyunnanoside B和Tg 13种主要有效成分。根据PCA模型,滇重楼根茎中主成分可聚为2类,主要差异峰为0.53min(m/z 130.500)、6.53 min(m/z 366.500);滇重楼叶中主成分可较好的聚集在一起,主要差异峰为45.53 min(m/z 398.5000)、36.53 min(m/z 396.500,412.500)、6.53 min(m/z 366.500)。3.从4个种植基地的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纯化、鉴定得到了12属74株菌,包括4属23株放线菌和8属51株细菌。其中,在大理凤仪东山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得到2属2株放线菌和2属9株细菌;在云龙团结大登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得到1属6株细菌;在云龙青松中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4属20株放线菌和7属29株细菌;在洱源右所起胜中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1属1株放线菌和2属7株细菌。4个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中重楼皂苷Ⅰ、Ⅱ、Ⅴ、Ⅵ、Ⅶ、H以及薯蓣皂苷的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S19(云龙团结大登)滇重楼根茎中重楼皂苷Ⅰ、Ⅱ、Ⅵ、Ⅶ总含量最高(1.9975%mg/g),S22(洱源右所起胜)次之(1.9892%mg/g)。结论1.上述18个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中重楼皂苷Ⅰ、Ⅱ、Ⅴ、Ⅵ、Ⅶ、H以及薯蓣皂苷的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滇重楼品质较好。2.上述16个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和叶中重楼皂苷Ⅰ、Ⅱ、Ⅴ、Ⅵ、Ⅷ、D、H、G、Pseudoproto-pb、Pariyunnanoside B、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Tg 13种甾体皂苷类主要有效成分分布差异较大;不同种植基地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中PCA主成分差异较大,叶中主成分差异较小。3.上述4个种植基地的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际土壤中放线菌微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以及非放线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泛菌属(Pantoea)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菌株与滇重楼的品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菌株有促进滇重楼根茎中有效成分合成的可能性。

赵飞亚[10](2019)在《部分重楼属药用植物的文献计量学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重楼是云南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的重点品种,也是近年来中药栽培和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优势”品种,其镇痛、止血、抗肿瘤等药效显着,为云南白药、宫血宁等80余种中成药的原料。然而目前存在(1)云南重楼及同属植物品种较多,鉴定困难,许多栽培基地品种混乱,药材混用严重;(2)质量评价方法不全面,质量标准不完善;(3)药用重楼资源短缺,迫切需要寻找“替代资源”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快速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以期为发掘新资源和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以重楼药材为研究对象,从重楼的产业、资源及研究数据分析、快速鉴别、质量整合评价、化学指纹图谱及质谱指认等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数据挖掘的理念,通过挖掘“数据库”含重楼类的信息,分析重楼当前的产业现状与格局、资源的应用与资源现状和科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采用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云南重楼及其多叶组下近缘种进行快速鉴别分析;(3)应用UPLC法对重楼类药材的7种活性成分(重楼皂苷VI、重楼皂苷VII、重楼皂苷II、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H、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进行含量测定,并对7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采用TOPSIS整合评价法对7种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整合评价研究;(4)建立了重楼类药材的UPLC化学指纹图谱,结合UPLC-Q-TOF-MS指认分析重楼类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等同性和差异性。结果:1、重楼在少数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和中成药中广泛应用,重楼药材价格涨势较快,后续市场具有较大潜力。中成药生产厂家市场分布广泛,市场广阔。重楼应用种类较多,但资源濒危严重,应引起重视。重楼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发展迅猛,但研究基础还较为薄弱,研究与产业和资源保护之间断层,专利成果转化较少。资源、科研和产业之间未能形成良性互动。2、云南重楼与近似种在植株大小、叶片、叶脉、萼片、花瓣、花亭和雄蕊等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的鉴别特征,可为其提供形态鉴别证据。6种重楼的二阶倒数在3000~2000 cm-1和指纹区1800~500 cm-1波段内差异明显,PCA和PLS-DA均能较好地区分云南重楼及近似种,可为其提供红外光谱鉴别证据。HCA结果表明云南重楼、七叶一枝、狭叶重楼、矮重楼和多叶重楼亲缘关系较近。3、10种重楼属药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化学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长柱重楼(Ci=0.2755)>多叶重楼(Ci=0.2732)>大理重楼(Ci=0.2698)>云南重楼(Ci=0.2445)>南重楼(Ci=0.2345)>狭叶重楼(Ci=0.1591)>黑籽重楼(Ci=0.1416)>矮重楼(Ci=0.1178)>七叶一枝花(Ci=0.1151)>毛重楼(Ci=0.1149)。表明不同品种重楼综合质量差距较大,但长柱重楼、多叶重楼、大理重楼这三种重楼的整体综合指数比云南重楼高,南重楼与云南重楼综合质量较为接近,狭叶重楼、黑籽重楼、矮重楼、七叶一枝花、毛重楼这5种重楼的综合质量比药典重楼(云南重楼)差很多。长柱重楼、多叶重楼、大理重楼、南重楼可作为优良种质资源进一步研究与开发。4、建立了9种重楼类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进一步通过UPLC-Q-TOF-MS指认分析结果表明,从9种重楼属植物中共指认出32个化学成分。结论:1、通过挖掘与分析重楼大数据信息,探讨当前重楼在产业、资源与科研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引导重楼的可持续、综合性发展提供思路。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结合原植物形态鉴定能够快速鉴别云南重楼及其近似种,为重楼类药材的鉴别及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3、UPLC多指标含量测定结合TOPSIS分析整合分析,建立重楼类中药的化学品质综合指数,对重楼类药材的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4、UPLC指纹图谱结合UPLC-Q-TOF-MS分析探讨重楼类药材中化学成分的等同性和差异性,为发现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二、薯蓣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薯蓣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概况
    1.2 广西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概况
    1.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1.4 药用植物资源存在的问题
第2章 荔浦市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植被类型
    2.2 民族概况
第3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查阅
        3.3.2 野外调查
        3.3.3 访问调查
        3.3.4 室内整理
第4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的现状与特点
    4.1 荔浦市药用植物种类多样性
        4.1.1 科的组成特点
        4.1.2 属的组成特点
    4.2 荔浦市药用植物性状组成
    4.3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类型
    4.4 荔浦市药用植物入药部位的多样性分析
    4.5 荔浦市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第5章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的基本情况
    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利用种类的多样性
    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多样性分析
    5.3 药市上交易的老班药
    5.4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药用功效类型
    5.5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药用植物的交易情况分析
        5.5.1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来源与去向
        5.5.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的交易价格
        5.5.3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中的大宗药材
第6章 荔浦市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
    6.1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多样性
    6.2 荔浦市野生重点药用植物在样方中出现的情况
    6.3 荔浦市重点药用植物在药材市场交易情况
    6.4 荔浦市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第8章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8.1 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管理现状
    8.2 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8.3 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荔浦市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 荔浦市原生中草药城植物药材2018-2020年的交易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2)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区系研究
    1.2 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1.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1.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
        2.3.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2.3.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2.3.3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2.3.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研究方法
        2.5.1 文献查阅
        2.5.2 样地设置及其调查
        2.5.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物种组成特征
    3.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分析
    3.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分析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4.1 结果分析
        4.1.1 米脂县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1.2 宝塔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2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研究
    5.1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5.2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部位的性味分析
    5.3 野生药用植物药用功效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研究
    6.1 海拔、坡向对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2 气候因子对研究区百里香分布的影响
        6.2.1 研究区百里香分布情况及特征
        6.2.2 主导环境因子分析
    6.3 讨论与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物种组成特征
    7.2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7.3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药用特征
    7.4 环境因子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特性的影响
    7.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 B 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及性味、功效
附录 C 陕北黄土丘陵区民间中医药传统知识
致谢
个人简历

(3)不同地理居群的三种药用植物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玉竹研究现状
        1.1.1 玉竹简介
        1.1.2 玉竹的化学成分
        1.1.3 玉竹的药理作用
    1.2 短梗五加研究现状
        1.2.1 短梗五加简介
        1.2.2 短梗五加的化学成分
        1.2.3 短梗五加的药理作用
    1.3 穿龙薯蓣研究现状
        1.3.1 穿龙薯蓣简介
        1.3.2 穿龙薯蓣化学成分
        1.3.3 穿龙薯蓣药理作用
    1.4 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1.5 分子标记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6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与药用植物间的相互关系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三种药用植物的样品采集与形态学数据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2 形态学数据
    2.3 讨论
    2.4 小节
第三章 不同地理居群三种药用植物遗传结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样品采集
        3.2.2 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主要试剂溶液配制
        3.3.2 三种药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3.3.3 DNA浓度及纯度测定
        3.3.4 基因组DNA质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4 SSR反应体系及引物筛选
        3.4.1 反应体系的优化
        3.4.2 PCR扩增程序
        3.4.3 引物筛选
    3.5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3.5.1 玻璃板处理
        3.5.2 凝胶制备
        3.5.3 装板和预电泳
        3.5.4 样品准备、上样和电泳
    3.6 银染
    3.7 数据分析
    3.8 结果与分析
        3.8.1 遗传多样性
        3.8.2 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8.3 遗传关系
        3.8.4 聚类分析
        3.8.5 主坐标分析
    3.9 讨论
        3.9.1 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3.9.2 遗传关系
    3.10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居群药用植物中药指纹图谱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样品采集
        4.2.2 主要仪器
        4.2.3 主要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制备
        4.3.2 标准品溶液制备
        4.3.3 HPLC条件
        4.3.4 标准曲线
        4.3.5 精密度试验
        4.3.6 稳定性试验
        4.3.7 加样回收率
        4.3.8 样品测定与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地理居群药用植物中主要药用成分含量分析
        4.4.2 三种药用植物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4.4.2.1 指纹峰分布模式
        4.4.2.2 相似度比较
        4.4.2.3 聚类分析
        4.4.3 中药指纹图谱与遗传因素相关性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地理居群药用植物的土壤环境因子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主要试剂配制
        5.3.2 主要实验仪器
        5.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5.4 土壤酶活测定方法
        5.4.1 土壤蔗糖酶的测定方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5.4.2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5.4.3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高猛酸钾滴定法)
        5.4.4 土壤脲酶的测定方法(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
    5.5 土壤DNA提取及检测
        5.5.1 土壤DNA检测
        5.5.2 土壤DNA的检测
    5.6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6.1 细菌16S rDNA扩增
        5.6.2 细菌PCR-RFLP分析
    5.7 真菌群多样性分析
        5.7.1 真菌ITS序列PCR扩增
        5.7.2 真菌PCR-RFLP分析
    5.8 放线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5.8.1 放线菌16S rDNA扩增
        5.8.2 放线菌PCR-RFLP分析
    5.9 结果与分析
        5.9.1 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5.9.2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9.2.1 细菌 16S rDNA、真菌 ITS序列、放线菌 16S rDNA扩增结果
        5.9.2.2 细菌 16S rDNA、真菌 ITS序列、放线菌 16S rDNA PCR-RFLP结果
        5.9.2.3 不同地理居群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5.9.2.4 不同地理居群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5.9.2.5 不同地理居群根际土壤放线菌群落结构分析
    5.10 遗传、药用成分与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5.11 讨论
    5.1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进展
        1.4.1 植物区系
        1.4.2 野生经济植物
        1.4.3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选择依据和代表性
    2.2 撒拉溪示范区自然概况
    2.3 撒拉溪示范区植物资源栽培与利用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物种调查
        3.2.2 野生经济植物分类及代表物种和指标选择依据
        3.2.3 实验材料采集
        3.2.4 叶片形态特征测量
        3.2.5 叶片生化指标测量
        3.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植物区系
    4.1 物种组成
    4.2 科属种特征
        4.2.1 科、属多样性
        4.2.2 生活型多样性
    4.3 区系特征
        4.3.1 科的区系特征
        4.3.2 属的区系特征
        4.3.3 种的区系特征
第五章 野生经济植物类型及特征
    5.1 野生经济植物
        5.1.1 药用类
        5.1.2 蜜源植物
        5.1.3 观赏类
        5.1.4 纤维类
        5.1.5 淀粉及糖类
        5.1.6 芳香油类
        5.1.7 油脂类
        5.1.8 树脂及树胶类
        5.1.9 鞣料类
        5.1.10 食用类
        5.1.11 材用类
        5.1.12 其他野生经济植物
    5.2 主要野生经济植物
        5.2.1 全国重点普查野生药用植物
        5.2.2 优势野生经济植物
        5.2.3 珍稀濒危野生经济植物
第六章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态适应性
    6.1 野生经济植物的形态适应特征
        6.1.1 叶片形态学特性
        6.1.2 叶片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6.2 野生经济植物的生理生化适应特征
        6.2.1 不同植被群落四个物种叶绿素含量的特征
        6.2.2 渗透调节物质
        6.2.3 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6.3 野生经济植物生态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
        6.3.1 植物形态适应综合评价
        6.3.2 植物生理生化适应综合评价
        6.3.3 抗旱性野生经济植物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应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撒拉溪植物名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植物分类学于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国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考证及学名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参考植物数据库
2 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的名称与植物命名法规
3 植物分类系统与药典植物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
    3.1 药典植物基源物种科级范畴变动
    3.2 药典植物基源物种属级范畴变动
    3.3《中国药典》2020版(一部)收载植物类药材分类群特点
4 药典植物基源物种属下等级的拉丁名命名规范
    4.1 优先原则
    4.2 基源物种归并
    4.3 新等级
    4.4 品种
    4.5 其他类型的基源拉丁名异名
    4.6 基源拉丁名种加词拼写错误
5 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中文名引证刍议
6 讨论

(6)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药用植物的研究
        1.1.1 药用植物的概念
        1.1.2 药用植物的分类
        1.1.3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2 药用植物区系的研究
        1.2.1 区系概念
        1.2.2 区系研究对象及内容
        1.2.3 国外研究进展
        1.2.4 国内研究进展
        1.2.5 广西地区研究概况
        1.2.6 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区系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和拟解决关键问题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
        2.1.4 水文
        2.1.5 土壤
        2.1.6 植物资源
    2.2 社会概况
        2.2.1 人文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调查方法
        3.1.1 文献查阅
        3.1.2 野外调查
        3.1.3 访问调查
        3.1.4 室内整理
    3.2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3.2.1 种类组成特征
        3.2.2 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第4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4.1 种类组成
        4.1.1 野生药用植物科的组成
        4.1.2 野生药用植物属的组成
    4.2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和生活型
        4.2.1 药用植物种的生长型
        4.2.2 药用植物种的生活型
    4.3 特有药用植物和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3.1 特有药用植物
        4.3.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4.4 外来种和栽培种
        4.4.1 外来种
        4.4.2 栽培种
    4.5 药用资源的特征
        4.5.1 药用部位分析
        4.5.2 药用植物的性味分析
        4.5.3 药用功效类型多样性分析
    4.6 讨论
第5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5.1 科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1.1 世界广布型
        5.1.2 热带分布型
        5.1.3 温带分布型
    5.2 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
    5.3 区系成分特点
        5.3.1 药用植物科的特点
        5.3.2 药用植物属的特点
    5.4 叠彩区药用植物特有现象
    5.5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的比较研究
        5.5.1 R/T值比较
        5.5.2 区系谱比较
    5.6 讨论
        5.6.1 叠彩区药用植物分布区类型特征
        5.6.2 不同比较方法的对比
        5.6.3 与邻近地区药用植物区系的比较
第6章 叠彩区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利用策略
    6.1 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6.2 可持续利用策略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特征
        7.1.2 叠彩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7.2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叠彩区药用植物名录
附录2:叠彩区部分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照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橡胶林研究概况
        1.1.2 植物物种组成研究
        1.1.3 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1.1.4 外来植物研究
    1.2 研究目和意义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研究
        1.4.2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1.4.3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外来植物研究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2.1.1 越南植胶区自然概况
        2.1.2 柬埔寨植胶区自然概况
        2.1.3 老挝植胶区自然概况
        2.1.4 泰国植胶区自然概况
        2.1.5 缅甸植胶区自然概况
        2.1.6 中国云南植胶区自然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地点与样方选取
        2.2.2 调查方法
        2.2.3 分析方法
3 橡胶林群落植物物种组成
    3.1 植物物种组成分析
        3.1.1 科、属的数量级别统计
        3.1.2 优势科的统计
        3.1.3 优势属的统计
        3.1.4 优势物种的统计
        3.1.5 植物生活型统计
        3.1.6 橡胶林群落植物频度统计
    3.2 种子植物区系组成成分分析
        3.2.1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统计
        3.2.2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统计
        3.2.3 橡胶林种子植物不同地理成分比较
    3.3 植物用途统计
    3.4 讨论
4 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
    4.1 不同国家橡胶林植物多样性
        4.1.1 不同国家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1.2 不同国家橡胶林的相似性
    4.2 不同立地条件植物多样性
        4.2.1 不同林龄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2 不同海拔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3 不同坡度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4 不同经纬度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5 不同郁闭度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2.6 不同气象条件橡胶林的植物多样性
    4.3 优势植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4.3.1 植物群落CCA分析
        4.3.2 群落中优势科的RDA分析
        4.3.3 群落优势属的RDA分析
        4.3.4 群落优势种的RDA分析
    4.4 讨论
5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外来植物的研究
    5.1 橡胶林外来植物组成与分布
        5.1.1 橡胶林外来植物的组成
        5.1.2 橡胶林外来植物原产地分析
    5.2 不同国家橡胶林外来植物分析
        5.2.1 外来植物分析
        5.2.2 不同国家橡胶林外来植物百分比
    5.3 外来植物对橡胶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5.4 讨论
6 结论
7 研究创新点
8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样方概况
    附录2 澜沧江—湄公河区外来植物名录
    附录 3 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群落植物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着
致谢

(8)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发育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黄精属植物离体培养无菌体系的研究进展
    2 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不定芽增殖研究进展
    3 薯蓣皂苷的研究进展
        3.1 薯蓣皂苷提取的研究进展
        3.2 薯蓣皂苷测定的研究进展
    4 多花黄精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4.1 CIGR基因的研究进展
        4.2 SCL21 基因的研究进展
    5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意义
        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野生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外植体预处理对黄精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不同消毒试剂配比对无菌体系建立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醇与次氯酸钠不同时间配合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2.2 乙醇与氯化汞不同时间配合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节 取材时间和激素配比对黄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取材时间对野生黄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1.2.2 激素配比对野生黄精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取材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不定芽的增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不同光质对多花黄精的处理
        1.2.2 不同光周期对多花黄精的处理
        1.2.3 不同激素配比对多花黄精的处理
        1.3 培养条件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周期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2 光质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2.3 激素配比对多花黄精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光与激素处理下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1.2.2 样品预处理
        1.2.3 色谱条件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柱温和流动相的选择
        2.1.2 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2.2 HPLC分析方法的考察
        2.2.1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2.2 精密度试验
        2.2.3 重复性试验
        2.2.4 稳定性试验
        2.2.5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 光处理下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4 激素处理下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2.5 培养天数对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多花黄精CIGR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及其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多花黄精CIGR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CIGR基因的筛选与克隆
        1.2.2 总DNA、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3 多花黄精g DNA克隆
        1.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黄精CIGR基因c DNA及 g DNA的获得及结构
        2.2 CIGR基因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2.3 CIGR聚类分析
        2.4 CIGR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多花黄精CIGR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总RNA的提取与c DNA合成
        1.2.2 CIGR基因序列酶切位点预测与分析
        1.2.3 CIGR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引物设计
        1.2.4 目的片段的获得
        1.2.5 提取重组质粒
        1.2.6 载体的酶切与重组载体的构建
        1.2.7 重组质粒转入农杆菌感受态细胞EHA105
        1.2.8 农杆菌侵染受体(多花黄精叶片、洋葱内表皮)
        1.2.9 激光显微共聚焦显微镜观察GFP信号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2.2 多花黄精CIGR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3 讨论
    第三节 黄精CIGR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黄精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扩增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黄精CIGR基因在不同光、激素和培养天数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试剂及仪器
        1.3 方法
        1.3.1 试验材料的处理
        1.3.2 黄精总RNA的提取及c DNA合成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与扩增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不同光质和光周期处理下多花黄精CIGR的表达分析
        2.2 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多花黄精CIGR的表达分析
        2.3 在不同培养天数下多花黄精CIGR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一节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SCL21 基因的克隆
        1.2.2 总DNA、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3 多花黄精g DNA克隆
        1.2.4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1.2.5 目的片段回收、克隆转化与测序
        1.2.6 黄精SCL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ORF的验证
        2.2 多花黄精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 多花黄精g DNA的克隆
        2.4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同源性分析
        2.5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2.6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结构分析
        2.7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
        2.8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与信号肽预测
        2.9 多花黄精SCL21 跨膜结构与磷酸位点预测
        2.10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蜷曲螺旋结构的分析
        2.11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二级结构分析与三维结构预测
        2.12 SCL21 蛋白motif分析
        2.13 SCL21 系统进化树分析
        2.14 多花黄精SCL21 蛋白互作关系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多花黄精总RNA的提取及c DNA的合成
        1.2.2 荧光定量PCR分析
        1.2.3 试验材料的处理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花黄精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2 SCL21 基因在多花黄精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2.3 多花黄精SCL21 在光质与光周期处理下的表达情况
        2.4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在激素处理下的表达情况
        2.5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在不同培养天数下的表达情况
        3 讨论
第七章 小结与展望
    1 小结
        1.1 多花黄精无菌体系的建立
        1.2 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不定芽增殖
        1.3 HPLC法测定多花黄精根状茎中薯蓣皂苷
        1.4 多花黄精CIGR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1.5 多花黄精SCL21 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例及图版说明
附录 B 本研究使用的基因序列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9)野生变家种滇重楼品质评价及其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基于HPLC的野生变家种滇重楼的品质评价
    1 材料与设备
        1.1 原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
        2.2 方法学考察
        2.3 样品的含量测定
        2.4 HPLC指纹谱图共有模式建立及相似性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含量比较
        3.2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HPLC指纹谱图共有模式的建立
    4 结论
第二章 基于UPLC-MS的野生变家种滇重楼的品质评价
    1 材料与设备
        1.1 原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色谱和质谱条件
        2.2 溶液的配制
        2.3 方法专属性
        2.4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和叶中主要有效成分的分子式确定
        2.5 主成分分析(PCA)模型的建立
    3 结果与讨论
        3.1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中主要有效成分的测定
        3.2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茎和叶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确定
        3.3 主成分分析(PCA)
    4 结论
第三章 野生变家种滇重楼根际土壤细菌与甾体皂苷有效成分的相关性
    1 材料与设备
        1.1 原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植物根系土壤细菌的分离纯化
        2.2 基于菌株16SrDNA序列的物种鉴定
        2.3 滇重楼根茎样品中甾体皂苷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
        3.2 滇重楼根茎中甾体皂苷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
        3.3 滇重楼植物根际土壤细菌分布与甾体皂苷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
    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文献综述 内生菌与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部分重楼属药用植物的文献计量学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重楼产业、资源、研究状况分析
    1 重楼的应用与市场格局分析
        1.1 重楼在少数民族或民间医药中的应用与市场格局分析
        1.2 重楼在中成药中的应用与市场格局分析
    2 重楼资源应用与资源评估
        2.1 重楼资源应用与研究现状
        2.2 重楼植物资源评估
    3 重楼的研究现状与热点分析
    4 重楼产业、资源与科研的发展瓶颈
        4.1 重楼的产业升级、产品开发及新药创制空间任然巨大
        4.2 重楼野生资源濒危严重,物种多样性结构受破坏
        4.3 重楼的研究与资源和产业发展缺乏良性互动,研究基础较为薄弱
    5 发展建议
        5.1 加快重楼道地性形成研究,突出产业特色与优势
        5.2 加强重楼属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5.3 从民族医药或民间医药中挖掘发现替代资源和新药创制点
        5.4 完善重楼的质量评价体系,挖掘优质替代资源
        5.5 加强科研在重楼产业和资源保护中的引领作用,注重产学研结合
    6 总结
第二章 基于形态和红外光谱分析云南重楼及近似种的快速鉴别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
        2.1 原植物形态分析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红外光谱分析
        2.4 数据处理
        2.5 方法学考察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种重楼原植物“经典”形态特征鉴别
        3.2 云南重楼及近似种红外光谱对比分析
        3.3 云南重楼及近似种红外光谱二阶导数对比分析
        3.4 HCA分析
        3.5 PCA和 PLS-DA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重楼属几种原植物主要有效成分UPLC定量分析及其化学品质综合评价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1.2 对照品
        1.3 样品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的制备
        2.3 供试品的制备
        2.4 方法学考察
        2.5 TOPSIS综合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3.2 10种重楼中7种甾体皂苷的波动情况分析
        3.3 10种重楼中7种甾体的多指标整合评价
    4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部分重楼属植物的UPLC指纹图谱研究及其液质指认分析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药
        1.2 材料
    2 方法
        2.1 9种重楼属植物的指纹图谱分析
        2.1.1 色谱条件
        2.1.2 对照品的制备
        2.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1.4 方法学考察
        2.1.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指纹图谱建立
        3.1.1 云南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2 多叶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3 南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4 大理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5 七叶一枝花指纹图谱的建立
        3.1.6 矮重楼南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7 狭叶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8 毛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1.9 黑籽重楼指纹图谱的建立
        3.2 重楼属9 种药用植物的UPLC-Q-TOF- MS指认分析
        3.2.1 UPLC- Q-TOF– MS的条件
        3.2.2 重楼属9种植物主要活性成分的测定
        3.2.3 重楼属9种植物根茎中主要活性成分定性分析
        3.2.4 重楼属9种植物根茎中主要活性成分差异性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共有峰的指认
        4.2 云南重楼及其重楼的质量等同性和差异性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国内专利结合资源、应用与开发现状的重楼发展策略探讨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薯蓣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荔浦市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D]. 苏钰岚.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陕北黄土丘陵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D]. 刘萌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不同地理居群的三种药用植物品质评价[D]. 李玉龙. 吉林大学, 2021(01)
  • [4]石漠化治理区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及代表植物生态适应研究[D]. 张红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5]植物分类学于中药资源学的意义:《中国药典》植物药材基源物种科属范畴变动考证及学名规范化研究[J]. 孙嘉惠,刘冰,郭兰萍,黄璐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1(05)
  • [6]桂林市叠彩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及其区系特征[D]. 涂洪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7]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橡胶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D]. 陈莉. 海南大学, 2020(02)
  • [8]多花黄精离体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发育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D]. 吕煜梦.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9]野生变家种滇重楼品质评价及其植物根际土壤细菌的研究[D]. 戴雪雯. 大理大学, 2019(05)
  • [10]部分重楼属药用植物的文献计量学与质量评价研究[D]. 赵飞亚. 大理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薯蓣科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