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与应用

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与应用

一、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开放[1](2020)在《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Union Plate)的研发、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的设计与力学有限元分析目的:随着人们对髋臼骨折的认识不断深入,四方区及四方区骨折受到的关注度日益增高,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仍十分缺乏针对髋臼四方区骨折的特殊内固定器械,基于此,本团队设计了一套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本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模型,比较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与经典的固定方式在站立和坐姿两种生理负荷条件下治疗髋臼前方伴后半横行(ACPHT)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选取一名健康成年男性的骨盆CT数据,并构建标准的髋臼ACPHT骨折的有限元模型。然后分别采用以下4种固定方式进行固定:(A)弓状缘内侧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B)弓状缘上方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C)弓状缘上方普通重建钢板联合后柱及髋臼下螺钉;(D)弓状缘内侧普通重建钢板联合后柱及髋臼下螺钉。最后将4种模拟内固定的骨盆模型分别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施加相同的边界和载荷(700N)等条件,并分别在模拟人体站立和坐姿两种生理负荷条件下,分析比较四种固定方式的应力分布和骨折位移情况。结果:在模拟站立位模型中,位移较大和应力集中的区域主要位于髋臼下方,且4种固定方式中,骨折线位移最小的是B(0.076mm),其次是A(0.078mm),最大的是C(0.087mm),然而最大有效刚度的固定方式为D(5833N/mm)。在模拟坐位模型中,位移较大和应力集中的区域主要位于髋臼前柱,骨折线位移最小的固定方式是C(0.101mm),其次是B(0.105mm),最大的是A(0.13mm),且最大有效刚度的固定方式为B(1628N/mm)。结论:在站立和坐位下,4种固定方式均可对ACPHT骨折达到有效的固定。在站立位下,骨折位移较大处和应力集中区域主要位于髋臼下方,提示髋臼下螺钉或四方区阻挡钢板固定的必要性,且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的稳定性优于普通重建钢板联合后柱及髋臼下螺钉。在坐位下,骨折位移较大处和应力集中区域主要位于髋臼前柱,提示前柱钢板固定的必要性,且钢板置于弓状缘上方更加稳定。第二部分四种内固定方式治疗累及四方区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髋臼前方伴后半横行(ACPHT)骨折多见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四方区骨折或粉碎。传统的固定方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治疗需求,因而针对髋臼四方区骨折的特殊内固定器械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本部分实验的目的是利用人工模型骨(Sawbones),比较2种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与传统的重建钢板联合关节周围拉力螺钉治疗合并四方区独立骨块髋臼ACPHT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方法:选取24具人工半骨盆(第四代Sawbones)模型,建立合并有四方区独立骨块的髋臼ACPHT骨折模型,并分为4组:(A组)弓状缘内侧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B组)弓状缘上方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C组)弓状缘上方普通重建钢板联合3枚髋臼周围长螺钉;(D组)弓状缘内侧普通重建钢板联合3枚髋臼周围长螺钉。模拟部分负重(35-350 N)和完全负重(75-750 N)对每组固定后的模型进行应力加载。将力学试验机与三维运动示踪系统同步,选择性对沿骨折线上预设点的位移进行监测,并计算出内固定物刚度。采用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U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部分负重和完全负重的应力加载的实验结果相似。在290个加载循环下,4组固定方式中,6个沿骨折线的预设点的最大相对位移均未超过1.1 mm,且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C组固定方式的内固定物刚度最强,显着高于D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7),但与A组或B组相比较,尤其是与A组比较时,未表现出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在模拟部分负重和完全负重的应力活动下,4组内固定方式均可维持牢靠的固定。弓状缘上方普通重建钢板联合3枚髋臼周围长螺钉依然是固定的金标准。2种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尤其是弓状缘内侧四方区解剖钢板,与标准固定方式的稳定性和刚度具有可比性。然而并不推荐将普通重建钢板由弓状缘上方固定改为弓状缘内侧固定,因为这将显着降低固定强度。第三部分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在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在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疗效和优缺点,并阐述其术中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6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7例,男29例,平均年龄48.9岁(范围:2774岁);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5例(累及四方区),T型骨折5例,横行伴顶后壁骨折2例,前方伴后半横行骨折12例,双柱骨折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形态。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拍摄标准前后位及Judet位骨盆平片、CT+三维,按照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改良Merle D’Aubigné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00180 min,平均140 min;术中出血量3001200 ml,平均600 ml;术中置入弓状缘上方或内侧四方区解剖板的患者各18例,均无需再次塑形,所有患者均获得618个月的短期随访,平均12个月,骨折均完全愈合。骨折复位按Matta评分标准评分,其中优21例,良8例,可7例,优良率80.6%(29/36);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评分平均16.2分(范围:1318分),其中优20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6.1%(31/36)。术后发生闭孔神经麻痹患者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一月后均好转,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该套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可满足各种复杂髋臼骨折的治疗所需,尤其适用于累及四方区的髋臼骨折,解剖设计,无需塑形,安全性好,固定牢靠,手术相关并发症低,早期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李超艺,刘立柱,吴国志,张伟,宋世锋[2](2019)在《新型结构起子杆及反螺纹取出螺钉的力学性能测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新型结构起子杆及反螺纹取出螺钉的力学性能。方法:采集12具成人新鲜尸骨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个。实验组使用反螺纹取出螺钉,对照组使用自攻型锁定螺钉,模拟股骨颈加压螺丝钉单钉固定,比较两组压缩载荷-位移。置钉时,实验组使用SW 3. 0起子杆拧入反螺纹取出螺钉,对照组使用SW 3. 5起子杆拧入自攻型锁定螺钉;取钉时,实验组使用新型结构起子杆取出螺钉,对照组使用SW 3. 5起子杆取出螺钉,比较两组最大扭矩、最大扭角及功耗。实验组应用反螺纹取出螺钉,对照组应用常规自攻型锁定螺钉,进行扭转性能测试,比较两组置钉与取钉的失效扭力。结果:实验组在0. 1、0. 2、0. 3、0. 4、0. 5、0. 6 k N载荷条件下位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570)。实验组最大扭矩、功耗高于对照组,最大扭角小于对照组(P <0. 001)。实验组置钉与取钉的失效扭力均低于对照组(P <0. 001)。结论:新型结构起子杆与反螺纹取出螺钉结构设计合理,起动螺钉幅度小,能够实现高功耗地断钉、弯钉和打滑螺钉,具有较高实用性。

卢霄[3](2018)在《股骨头坏死再生修复与可控微结构生物陶瓷研究》文中认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治疗是现代骨科面临重大难题。该疾病是多种因素引发的股骨头微循环障碍,从静脉淤滞发展成动脉淤堵,形成缺血性骨坏死,导致患肢疼痛,甚至致残。目前主要临床解决方案为关节置换,但产品寿命期有限,创伤较大,只适用于晚期患者。而骨填充物,尤其是人工合成的生物陶瓷,早就在二十世纪广泛被骨科临床接受。随着研究和工艺的发展,学者们意识到优化的材料结构可引导骨组织生长,同时也能促进缺损内的血管化。本论文希望通过调控多孔生物陶瓷的微结构将股骨粗隆部丰富血运引导至坏死区,从而促进骨再生,达到重建血供和修复骨坏死的效果;同时研发具有实用价值的生物陶瓷棒产品及配套的手术器械,实现微创保髋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服务于临床。本研究开发出一套可完全控制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多孔结构的生产工艺。利用三维堆积有机模板技术,将β-TCP浆液灌注其中形成坯体,经排胶和烧结形成陶瓷。制备出不同孔径(300-700μm)和内连接径(70-200μm)的可控微结构多孔生物陶瓷。为提高材料力学性能,通过模板尺度的可控分布,形成两种仿生结构增强型生物陶瓷(边缘增强型和芯部增强型)。通过上述方法可以精确控制材料内部孔结构的尺寸。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芯部增强方法可以将多孔陶瓷的压缩强度从2.14MPa提升到11.88MPa,达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对多孔陶瓷进行了生物学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观察不同结构对材料与细胞的复合及细胞增殖、血管化(管径,数量)和成骨性能的影响。通过体外研究发现孔径500-600μm,内连接径120μm的多孔结构材料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体内种植实验结果显示孔径400-600μm,内连接径120μm的样品最有利于促进血管新生和新骨形成。因此选择孔径400-600μm,内连接径120μm作为最佳结构参数的芯部增强型多孔β-TCP生物陶瓷棒进行了前期临床应用的探索实验。本研究同时设计了一套微创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方案。该方案操作时间短,临床推广性强,临床探索实验案例显示患者股骨头形态正常,关节功能良好,疾病没有复发,充分证实了技术的有效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创立了一种新型微创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生物活性陶瓷植入物及配套手术技术。研究证明了可控微结构多孔材料的组织引导性能,同时也验证了通过致密和多孔结构的结合可增加材料的力学性能。增强型多孔生物陶瓷棒不仅能将股骨粗隆部的血供引入坏死区,同时还解决了传统骨内减压带来的力学支撑问题。配套器械使整个手术的创伤和时间也大大减少。3年临床结果非常理想,给患者和医者提供一个很有潜力的治疗方法。

冉彦辉[4](2018)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88例。其中行PFNA内固定术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44例患者为研究组。观察对比两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治疗中效果相当,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时间及出血量较少,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更符合快速康复理念。

许可[5](2017)在《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导板的研制及其体外模拟置钉准确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椎弓根置钉技术是脊柱外科医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技能,对于熟练的脊柱外科医生而言,其螺钉置入不良发生率仍大于10%,且徒手置钉技术存在较长的学习曲线;椎弓根螺钉误置会造成神经、内脏、血管等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此外,螺钉位置偏差使螺钉把持力减弱,可能造成一些远期并发症。本研究将设计3D打印的个体化椎弓根导板辅助置钉,降低置钉难度,提高置钉准确性,并于体外模拟置钉,探讨其在腰椎椎体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可行性,为下一步进行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实践经验。方法:传统椎弓根置钉依靠术者经验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术者主观判断,置钉变数相对较大,置钉难度较高,螺钉误置率居高不下,本研究使用3D打印技术,术前规划设计个体化的椎弓根螺钉导板,不再依靠术者主观判断,而是依靠导板客观进行,消除置钉学习曲线,使得置钉过程轻松快捷,理论置钉准确率可达100%。本研究即是对该辅助置钉方法的探索验证,具体过程分以下两部分。结果:1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2016年4月收治的1例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腰椎薄层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该患者的腰1、腰3及腰5三个椎体。以该患者腰椎CT数据为基础,先行预实验:按照术中置钉原则计算机设计钉道进钉位置、进钉方向,反复验证及调整,设计出“最佳”导板模型。2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2016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10例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收集该患者的腰椎薄层CT扫描数据,三维重建每位患者的腰1、腰3及腰5三个椎体。根据预实验设计出“最佳”导板模型,规划置钉方向即进钉位置及进钉角度,制作每位患者腰1、腰3及腰5椎体及其个体化椎弓根导板,然后体外模拟置钉,并电锯剖开验证置钉效果。滑动及变形等不良情况发生,置钉操作方便;2实验中共应用椎弓根导板30个,置钉60枚,模拟置钉过程顺利,导板贴服良好,无一例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螺钉位置均为Ⅰ级,位置准确可靠,置钉效果良好;3实验中模拟置钉前后左侧椎弓根进钉方向在水平面角度变化比较的检验统计量Z值为-1.604,右侧Z值为-1.381,左侧P=0.109>0.05,右侧P=0.167>0.05,模拟置钉前后左侧椎弓根进钉方向在矢状面角度变化比较的检验统计量Z值为-0.568,右侧Z值为-0.510,左侧P=0.570>0.05,右侧P=0.610>0.05,按所取的检验水准α=0.05(双侧),左右侧椎弓根进钉方向在水平面角度变化和矢状面角度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实验设计出的椎弓根导板简洁、美观,贴服良好,置钉操作方便,置钉效果良好。2本实验研制的椎弓根导板置钉准确,螺钉均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模拟置钉前后进钉方向变化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证实了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导板的置钉初步可行,但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赵琪[6](2017)在《基于扭转振动的骨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骨科手术中,往往需要对骨骼进行钻孔。在骨外科手术过程中一般都使用高速医用骨钻,因此可能会产生大量切削热引起周围组织温度升高,一旦温度超过47℃,骨组织就开始坏死。同时手术钻削效果对于提高手术质量,减轻病人出血至关重要。因此如何降低骨温升和钻削力对病人的伤害,成为医用骨钻器械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的扭转振动骨钻,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性研究成果为:1.通过对振动钻削的研究,设计并成功研制了扭转振动骨钻样机,并且设计了一套扭振骨钻的控制系统,实现骨钻的智能化控制。2.对扭振骨钻样机建立了扭振平台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和振动测试实验以及仿真,验证了扭振骨钻样机实现扭转振动的可行性。3.搭建了实验平台,研究了钻削速度、进给速度和激振频率对钻削轴向力、扭矩和钻削温度的影响,观察了骨钻孔表面加工质量。结果表明随着主轴转速增大,轴向力和扭矩逐渐变小,骨温升逐渐变大;随着进给速度的逐渐增大,轴向力和扭矩逐渐增大,骨温升逐渐减小;随着激振频率的增加,轴向力、扭矩和骨温升都逐渐减小;振动骨钻相比于普通骨钻能获得更好的骨钻孔表面加工质量。

牛晓滨,侯建平,常学荣,王贵雄,梁小梅[7](2014)在《自制锁定式钻头保护器在四肢骨折手术钻孔保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自制锁定式钻头保护器在长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5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患者,随机对其中的75例(干预组)术中应用自制锁定式钻头保护器,并与对照组比较术者钻孔时的放心程度、轻松程度、对对侧组织的保护程度及省时程度。结果:干预组术者的放心程度、轻松程度、对对侧组织的保护程度及省时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此锁定式钻头保护器能够精确锁定钻孔深度,完全不用对侧阻挡,减小了手术创伤和降低了手术风险,术中操作简单、安全、省时、省力。

张仲子,张武,赵烽[8](2012)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415例四肢长骨骨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的疗效,探讨其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6月至2010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采用自制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15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0 min(15~120 min)、平均失血量100 mL(10~400 mL)、平均下地负重时间14 d(3~30 d)。415例患者获得12~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骨折愈合411例(99.0%),骨折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4个月)。肢体功能评估:优328例、良80例、差7例,优良率达98.3%。4例内固定失效、3例内固定松动、4例感染、3例局部骨折、8例内固定取出困难。结论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四肢长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但应严格选择适应证,同时不可忽视锁片断裂、主钉取出困难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存在。

杨阳[9](2011)在《个体化股骨模型的建立及股骨颈骨折几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混合比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力学性能差异。方法:在室温25℃环境下,将自凝牙托粉与牙托水分别按质量体积比1.5:1,1:1,1:1.25,1:1.5,1:1.75,1:2这6种不同混合比例调和,调配时搅拌速率为60次/分。当牙托水基本与牙托粉结合,无多余牙托水存在,黏着感消失时,即为填塞型盒最适宜时期,此时将混合材料充入直径13 mm、长度100mm的模具中,分别制作出外形相同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试件,对其进行压缩、拉伸和三点弯实验,直至屈服或破裂。结果:牙托粉与牙托水比例1.5:1,1:1组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差异(P=0.326),但均显着高于后4组(P<0.01);后3组的抗压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牙托粉与牙托水比例1.5:1,1:1,1:1.25组的抗拉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后3组(P<0.01)。后3组的抗拉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比例越来越小,其挠度值逐渐增大,说明韧性越来越好。从前5组来看,随着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比例越来越小,其弹性模量值逐渐缩小说明试件的刚性越来越差(P<0.01)。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不同混合比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差异。随着牙托粉与牙托水的混合比例逐渐缩小,聚合后液态单体的剩余量就越多,其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值就越小。目的:寻找一种精确建立个体化股骨模型的方法。方法: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1例,采用16排螺旋CT对全股骨沿横断面连续扫描,在Mimics中重建符合Dicom 3.0标准的CT图像,用UG软件对工件进行分型,用cimatron数控编程软件排序,而后设置数控加工原点坐标系,装夹、校正工件并生成刀轨制作出模具。通过点云的方法比较模具制作出的模型和原股骨。结果:制作出了个体化的股骨模型,点云比较结果显示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结论:此建立股骨模型的方法是可取的,能够实现预定的要求。目的:对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几种常用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对比,为临床选择理想的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methacrylate, PMMA)制作人工股骨模型12个,按照人体股骨颈骨折时最常见的Pauwels 70°角用电锯锯断,造成内收型股骨颈骨折模型。将骨折标本解剖复位后,按手术操作方法用DHS、三枚空心镙钉、PFN和动态套筒式三翼钉不同植入物加以内固定。标本模拟人体单足站立位固定于Instron-8874液压伺服力学实验测试机上,选择股骨近端15个点作为应变测试点,以10 mm/min加载速度、线性载荷0~1200 N分级加载,测定各组于1200 N载荷下各点的应变值、不同载荷下头下沉位移和主压力侧8点的应变值。结果:1200N载荷下各组均在8点处出现峰值,DHS组、三枚空心钉组、PFN组和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应变值分别为(-700±35)、(-756±14)、(-1362±136)和(3024±127)με,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载荷下,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股骨头下沉位移大于空心钉组和PFN组(P<0.01),但小于DHS组(P<0.01)。同一载荷下,动态套筒式三翼钉组在主压力侧8点处的应变值均比其他三组的应变值大,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固定组,随着载荷的增大,应变值也是逐渐增大的。结论:动态套筒式三翼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稳定可靠。从生物力学角度可以推广使用。

徐宗联[10](2010)在《骨水泥增强改良中空螺钉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骨质疏松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发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其严重危害是易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主要包括髋部骨折、椎体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其中髋部骨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危害最为严重,包括股骨颈和粗隆间骨折,轻微跌倒就可引起骨折。股骨颈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国内文献报道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占股骨近端骨折的53%。由于股骨颈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点,其很容易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不易愈合,易并发股骨头坏死。文献报道骨折后不愈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分别为20%和30%,是目前临床治疗中的棘手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骨科医生而言,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如何改善骨折预后,增强术后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降低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的几率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焦点所在。由于内固定在疏松骨质上的锚着力差,不易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期间可导致螺钉松动和退出,进而引起固定失败的发生。而且由于固定不牢靠,势必增加卧床时间,从而引起因长期卧床所致的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系统性并发症的发生,使骨折后一年内死亡率约为40%。因此,针对骨质疏松特殊病理状态和局部骨生物力学特点,开展骨质疏松骨折内固定的力学及生物学研究,增加骨折固定的即刻稳定性、长期稳定性来提供良好的骨愈合环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通过将临床常用的中空螺钉加以改良,在螺钉的螺距之间设计1-2个侧孔,经空心螺钉注入骨水泥,通过生物力学测试及统计分析来评价:1、改良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2、通过与不注射骨水泥的空心螺钉组的生物力学比较,骨水泥对改良的空心螺钉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首先将临床常用的AO空心螺钉进行改造加工,将螺钉于螺距之间设计2个侧孔,每个侧孔直径约1.5mm,两个侧孔相间约2-3螺纹,并沿螺杆旋转180°,呈对向分布。标本来自8具防腐老年女性尸体标本,平均年龄71.13岁(63-78岁, SD=4.76);实验前行均X线检查,排除股骨颈部存在有肿瘤、结核和骨折等病理问题;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头负重区的骨密度。为了便于试验固定,去除股骨远端中下段,取双侧股骨中上段制成经颈型骨折模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改良的空心螺钉复位固定;对侧标本归为B组,选用普通空心螺钉固定做为对照。固定方法均采用标准的空心螺钉复位固定技术,三枚空心螺钉呈倒三角形分布与股骨颈内。首先测试A、B两组标本固定后在700N生理负荷加载下标本的位移变化值,接着将A组标本C型臂透视下依次经空心螺钉注入骨水泥加强;注射后室温放置24h后,待骨水泥彻底凝固稳定后,应用相同模式测定在700N生理负荷加载时,增强后A组标本的位移变化值。第三步应用生物力学机测量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固定后A组标本和普通螺钉固定的B组标本所能承受的最大承载负荷(导致固定失败或引起再骨折的最大负荷值)。实验数据结果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A、B两组标本骨密度统计学检验结果P值大于0.05(P=0.77),即可以认为两组标本骨密度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可排除骨密度对标本实验结果的影响。2改良螺钉固定组、普通螺钉固定组、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固定组在生理负荷700N加载下标本位移变化值的统计学分析中,三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5.573,P=0.011)。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改良螺钉组与普通螺钉组之间结果无差异(P=0.997),而改良螺钉组与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组(P=0.034),普通螺钉组与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组(P=0.023)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骨水泥增强组螺钉的平均位移(5.408±2.057 mm*10-1)较单用改良螺钉组(10.088±3.834 mm*10-1)及普通螺钉组(9.761±3.236 mm*10-1)分别减少约为54%和55.4%。而后两者之间则无明显差异。这足以说明这种改良螺钉复合骨水泥增强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是可行的,而且其固定后标本早期稳定性有明显提高。3在A、B两组标本抗压缩试验中,标本的最大承载负荷结果采用统计分析学中的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显示P值小于0.05(P=0.012),有显着性性差异。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固定组压缩承载最大负荷(3667±841N)较普通螺钉固定组压缩承载的最大负荷(2887±667N)提高约127%。可以认为,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固定明显提高了标本固定后的抗压缩性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结论:改良螺钉的设计不但没有影响螺钉固定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应用骨水泥增强改良螺钉固定,固定后标本的初期稳定性和抗压缩性都有明显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以认为骨水泥增强改良空心螺钉有希望为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Union Plate)的研发、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 髋臼四方区的生理解剖和生物力学特点
    2 髋臼四方区骨折的手术入路
    3 髋臼四方区骨折分型新解
    4 髋臼四方区骨折内固定新策略
    5 本文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的设计与力学有限元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四种内固定方式治疗累及四方区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在治疗复杂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及专利
致谢

(2)新型结构起子杆及反螺纹取出螺钉的力学性能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器械结构及组成
    1.2 测试模型制作及分组
    1.3 两组压缩载荷-位移比较
    1.4 两组最大扭矩、最大扭角及功耗比较
    1.5 两组扭转性能测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压缩载荷-位移比较结果见表1。
    2.2 两组最大扭矩、最大扭角及功耗比较
    2.3 两组置钉与取钉的失效扭力比较
3 讨论

(3)股骨头坏死再生修复与可控微结构生物陶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股骨头坏死病因学研究进展
        1.1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
        1.2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
    2.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面临的挑战
        2.1 非手术治疗方法
        2.2 手术治疗方法
    3.生物陶瓷多孔微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3.1 生物陶瓷成分与性能的关系
        3.2 生物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3.3 多孔微结构的生物学意义
    4.生物陶瓷治疗骨缺损和骨坏死的临床价值
    5.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6.创新点
第二章 可控性微结构多孔生物陶瓷的研制
    1.可控性微结构多孔生物陶瓷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1.1 主要原料选择及其理化特性
        1.2 多孔生物陶瓷的制备方法
    2.增强型陶瓷的研发
        2.1 增强型陶瓷的设计原理
        2.2 增强型陶瓷的实验方法
        2.3 增强型陶瓷的实验结果
    3.讨论
    4.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孔生物陶瓷的体内和体外生物学研究
    1.多孔生物陶瓷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1.1 多孔生物陶瓷生物相容性的实验材料
        1.2 多孔生物陶瓷生物相容性的实验方法
        1.3 多孔生物陶瓷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结果
    2.多孔生物陶瓷血管化规律研究
        2.1 多孔生物陶瓷血管化规律研究的实验材料
        2.2 多孔生物陶瓷血管化规律研究的实验方法
        2.3 多孔生物陶瓷血管化规律研究的实验结果
    3.多孔生物陶瓷的骨再生修复研究
        3.1 多孔生物陶瓷骨再生修复研究的实验材料
        3.2 多孔生物陶瓷骨再生修复研究的实验方法
        3.3 多孔生物陶瓷骨再生修复研究的实验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孔Β-TCP保髋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探索研究
    1.陶瓷棒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案的设计
        1.1 陶瓷棒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总体思路
        1.2 陶瓷棒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植入物研究
        1.3 陶瓷棒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及器械设计
        1.4 陶瓷棒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步骤设计
    2.陶瓷棒微创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验证
        2.1 病例一
        2.2 病例二
    3.讨论
    4.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4)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临床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5)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导板的研制及其体外模拟置钉准确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3D打印导板在椎弓根置钉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扭转振动的骨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骨钻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组骨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扭转振动骨钻的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新样机方案的制定
    2.3 新样机的整体结构设计
        2.3.1 振动电机的选型
        2.3.2 振动模块的设计
        2.3.3 弹性模块的设计
        2.3.4 机架模块的设计
        2.3.5 进给模块的设计
    2.4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扭转振动骨钻的动力学研究
    3.1 引言
    3.2 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3.2.1 激振平台的三维建模及模型简化
        3.2.2 扭振平台的动力学分析
    3.3 扭振平台的LMS测试实验
        3.3.1 测试结果及分析
    3.4 基于ADAMS的骨钻扭振平台的动力学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扭转振动骨钻的控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温度测试系统的设计
        4.2.1 骨钻孔测温方式的选取
        4.2.2 热电偶测温系统的设计
    4.3 骨钻样机PLC控制系统设计
        4.3.1 骨钻样机控制系统的构成
        4.3.2 PLC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
        4.3.3 触摸屏的选型
    4.4 变频器的选型
    4.5 其他电机元件的选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扭转振动骨钻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准备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案制定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数据采集
        5.3.2 钻削参数对轴向力的影响
        5.3.3 钻削参数对扭矩的影响
        5.3.4 钻削参数对骨温升的影响
        5.3.5 激振频率对表面加工质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自制锁定式钻头保护器在四肢骨折手术钻孔保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器械的结构和功能
    1.3 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8)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415例四肢长骨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的设计
        1.2.1 组成
        1.2.2 应用原理
    1.3 手术方法
        1.3.1 股骨固定
        1.3.1. 1 股骨顺行固定
        1.3.1. 2 股骨逆行固定 (经膝关节入路)
        1.3.2 胫骨固定
        1.3.3 肱骨固定
        1.3.3. 1 肱骨顺行固定
        1.3.3. 2 肱骨逆行固定
    1.4 术后处理
    1.5 疗效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3.1 旋入式自锁髓内钉的优缺点
        3.1.1 优势
        3.1.2 不足
    3.2 手术操作技巧
        3.2.1 如何避免内固定失效
        3.2.2 如何避免置钉困难及骨折成角
        3.2.3 如何避免骨折断端短缩及旋转
        3.2.4 如何避免内固定松动
        3.2.5 如何避免内固定取出困难

(9)个体化股骨模型的建立及股骨颈骨折几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不同混合比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力学性能比较
    1.1 材料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抗压强度
        1.2.2 抗拉强度
        1.2.3 挠度
        1.2.4 弹性模量
    1.3 讨论
        1.3.1 PMMA的构成成份和聚合过程
        1.3.2 PMMA的力学特性和影响因素
    1.4 小结
二、个体化股骨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软件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股骨外形模具和髓腔模具的实物图
        2.2.2 股骨模型的实物图
        2.2.3 原股骨和股骨模型两个点云的比较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不同内固定器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标本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方法
        3.1.4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1200N载荷下不同内固定器固定后各应变片的应变值比较
        3.2.2 不同垂直载荷下各组的平均头下沉位移
        3.2.3 不同垂直载荷下各组主压力侧的应变值比较
    3.3 讨论
        3.3.1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
        3.3.2 四种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10)骨水泥增强改良中空螺钉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骨水泥增强改良中空螺钉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髋臼四方区解剖钢板(Union Plate)的研发、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陈开放.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2]新型结构起子杆及反螺纹取出螺钉的力学性能测试[J]. 李超艺,刘立柱,吴国志,张伟,宋世锋.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4)
  • [3]股骨头坏死再生修复与可控微结构生物陶瓷研究[D]. 卢霄.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人工股骨头置换与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J]. 冉彦辉.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02)
  • [5]3D打印个体化椎弓根导板的研制及其体外模拟置钉准确性分析[D]. 许可.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4)
  • [6]基于扭转振动的骨钻研究[D]. 赵琪.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1)
  • [7]自制锁定式钻头保护器在四肢骨折手术钻孔保护中的临床应用[J]. 牛晓滨,侯建平,常学荣,王贵雄,梁小梅.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5)
  • [8]旋入式自锁髓内钉治疗415例四肢长骨骨折[J]. 张仲子,张武,赵烽.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2(04)
  • [9]个体化股骨模型的建立及股骨颈骨折几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D]. 杨阳. 天津医科大学, 2011(04)
  • [10]骨水泥增强改良中空螺钉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徐宗联.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标签:;  ;  ;  ;  

骨科钻孔软组织保护器的制作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