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一、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文献综述)

周倩[1](2020)在《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相关政策的调整,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由从属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转变成关系到百姓生存生活的民生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最早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概念,并强调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策略,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表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目标,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的就业任务即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20年全国两会,更是把稳就业放在了六稳之首的位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为我国的就业实践问题提供了基本指导,其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包括劳动力商品理论、社会主义普遍就业理论、青年职业选择理论等,对当前解决我国就业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有直接的指导价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对其回顾和总结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以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新世纪以来,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显性问题这一新形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就业政策,以高校扩招制度、金融危机、战“疫”背景为节点划分为三个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结合不同的时代特色,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在第一阶段制定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在第二阶段规范大学生就业服务政策、入伍服兵役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在第三阶段提出拓展就业升学渠道、网上就业服务、就业管理服务政策等,以引领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政策保障。政策是党的理论最重要也是最接地气的转化形式,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国家统计局、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从大学生主体的角度发现我国大学生问题表现为就业区域选择差异大、就业观念落后、盲目考研逃避就业、“慢就业”现象严重等。然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劳动力供与求、就业人口产业结构等存在矛盾;大学生就业政策亟待完善,就业与相关政策、创业服务体系均不健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创新创业教育滞后;用人单位聘用制度不尽合理,盲目追求高学历、存在就业歧视、过度强调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动力不足、思维保守缺乏创新意识等因素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如何实现大学生群体的高质量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面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不能逃避,要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各层面协调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团结一致、多措并举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政府层面,要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制度保障;高校层面,要强化责任意识,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用人单位层面,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创造公平、公正的用人环境,完善用人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学生层面,大学生自身因素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内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所专所长,在工作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何倩[2](2020)在《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文中提出就业关乎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大学生群体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又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与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就业更是关乎民族复兴与社会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大学生就业政策也同样是我国公共政策的重要部分。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不断出台就业促进政策来缓解就业压力,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执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将社会需求与大学教育进行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继而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同样也是值得当前社会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试图聚焦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并借用史密斯模型中的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这四大因素对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研究,并通过词频分析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和等方法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用人单位及大学生分别展开研究,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不力的深层原因。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详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可能具有的创新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政策过程理论研究之上展开本文的研究,并从概念上对大学生就业及大学生就业政策进行了界定,根据学者对大学生及大学生就业的概念阐述,得出本文的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同时对史密斯模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介绍,并在此模型上推出适合本文的研究模型。第三部分是运用词频分析法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政策词频分析出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基本政策框架。第四部分是在史密斯模型视角下基于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大因素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则是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当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的不足进行剖析,指出当前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存在着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政策执行力不够及大学生本身就业能力不足等问题。第六部分则是根据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我国在推行大学生就业政策市可以采取的可行性建议,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细化具体就业政策的内容,提高就业政策执行机构的专业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挂念等来提升和优化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思路,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前提下展开研究,本文希望能够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推动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芸芸[3](2019)在《高校选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离任后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汉语热”的背景下,2004年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开始实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该项目主要选派高校应届毕业生、在读研究生赴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据统计,截止2018年12月31日,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建立了 153所孔子学院和149个孔子课堂。本研究通过对109名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离任后进行问卷调查,在赴任前和离任后进行两次访谈,同时运用文献分析法、观察法和比较分析法。来了解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在离任后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一方面,调查个人层面:离任后心理方面的困难与挑战、离任后生活方面的困难与挑战、离任后工作学习方面的困难与挑战;另一方面,调查组织层面:归国制度保障是否给志愿者打来困难、离任后工资津贴发放和离任后管理层面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人文关怀。研究发现,高校派出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个人层面存在以下方面的困难与挑战:汉语教师志愿者回国后人际关系面临较大挑战、离任后的职业发展不乐观、离任后的学业受到影响;而管理层面对志愿者也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归国保障制度不完善、工资津贴发放不科学、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等。最后,针对个人层面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来解决困难与挑战:端正赴任动机、出色完成志愿者工作、积极主动适应国内生活和提升自身竞争力;针对管理层面对志愿者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应该:加强对离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人文关怀、国家汉办应该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并且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等。

田奕丰[4](2019)在《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以赴泰志愿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是中国国家汉办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一千余名汉语教师志愿者赴泰从事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工作,为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随着孔子学院汉语学习人数的不断增长,海外对志愿者的需求愈来愈大,期满归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群体也日益庞大,就业成为该群体回国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文本结合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和相关政策,针对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的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影响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的因素,并提出较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171名归国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展开就业现状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影响该群体就业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为外部因素,个人层面为内部因素。国家政策起指导作用,社会就业环境、社会观念和用人单位观念直接影响就业,个人的就业观念、个人经历和就业能力、职业规划起决定性作用。文本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国家层面应当从政策方面为该群体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明确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定位,提供相关社会保障,建立汉语国际教师储备人才库、设立归国志愿者安置办公室等;社会层面应当为该群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消除不利的社会观念,用人单位不盲目要求相关工作经验,更注重求职者的综合能力等;个人层面在就业观念方面应当明确参加志愿者项目的初衷,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参加过该项目的优势,明确就业方向等,最终解决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归国就业问题。

王利国[5](2018)在《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就业问题严峻,人才流失严重,而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振兴东北战略部署的实施,都离不开人才支撑。面对此困境,东北地区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但在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东北,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减少东北地区人才的流失,确保东北振兴具有充足的人才保障。这些都对东北地区的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等提出新的要求。而相关数据表明,作为人力资源中的高素质劳动力部分,东北地区的大学生近年来出现就业难、流失多的现象。因此,研究、解决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为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而进行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前提。在研究中,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为基础,西方经济学有关就业理论中的有益部分为借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业思想为具体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方法和观点为基础,吸收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就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等西方就业理论,以及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思想进行系统梳理,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本文以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演变为基础,回顾了不同阶段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认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要适应时代的趋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利用市场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现实进一步分析后,通过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研究,结合对东北地区11所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问卷调查,认为目前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就业率下滑、毕业外流加重、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用人单位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大学生就业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可能有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带来的就业市场萎缩、制度支持和创新不足导致的就业创业环境差、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生的过度消费等经济学原因。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本文通过建立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状况、私营企业状况、就业工资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都能够明显促进大学生就业,但产业结构转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此外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在东北地区就业。针对东北地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借鉴日本、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认为在促进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选择上,应结合东北地区自身区域特点,参考美国的就业政策调整策略和反应速度,在细节上学习与我国东北地区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更契合的日本政府的相关做法,同时借鉴英国政府的国家实习和职业培训政策等。通过以上分析、实证和借鉴,本文得出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不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采取措施,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这五个主体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内涵的“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就业促进体系:政府应积极履行其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职责、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完善具有区域特色的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建立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社会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舆论环境、大力发展对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的中介服务质量、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交流平台来服务大学生就业;高校可推进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来助推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需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加强与高校合作、建立公平的大学生选聘机制、营造良好的单位用人环境来吸引大学生就业;大学生自身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注重强化求职技巧来应对就业。

何仕[6](2014)在《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代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就业经济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就业理论为指导,揭示就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内在联系,立足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以经济学之“药”疗治中国大学生就业之“疾”。就业是民生工程。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配”、改革开放初期“抽成调剂、分级安排”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由一定范围的“双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转变。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考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以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闽南理工学院等不同办学层次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进行的实证分析,认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毕业生供求形势日趋严峻:方面,高校连年大幅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国际金融危机等导致毕业生市场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毕业生扎推一二线城市、国企、大企业就业,同时高校毕业生类型不同,就业率差异明显等。三是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梦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跳槽频繁。四是“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同时,出现了“北漂”、“蚁族”、“啃老族”以及“海待”“零薪就业”、“公务员热”等特殊就业现象。就业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增速放缓等诱发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剧就业困难。二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跟不上跨越式发展步伐、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性、专业结构改革滞后等,导致人才培养结构失衡。三是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制度分割、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导致毕业生择业流动困难和就业歧视。四是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劳动力市场“多峰叠加”,市场就业信息不对称等,影响毕业生就业。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借鉴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大学生就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思考:一是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三是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四是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五是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廖莉萍[7](2014)在《福建A经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当前媒体频频爆出“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出本科层次、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乐观”,却与市场上普遍存在“高薪难聘高级技工、找人难和找活难”的现象相互矛盾。因此,了解高职毕业生就业现实状况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已有研究多从全国、省份或区域等宏观层面展开分析,立足于一个学校具体分析的较少,难以有针对性的探究原因和寻求解决办法。为此,本研究将立足于福建省一所普通高职学校,解剖麻雀式的具体分析其就业状况,探究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提供建议。本文以福建省A经贸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重点考察该校2013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根据就业状况归纳出主要特点和存在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探究其原因并结合质性访谈补充补充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研究主要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该样本院校的基本状况与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情况;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分别调查了样本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意向和就业质量状况分析,概述各层面就业状况的特点,归纳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探究了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质性访谈的方法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为结论与对策。本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一、该校毕业生就业表现出积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就业率水平较高、就业形式呈现多元化、大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务实。二、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几点主要问题:1.一般性就业问题,即2011年至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明显低于以往水平,潜在市场需求下降威胁。2.结构性就业问题,即主要是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就业矛盾,市场需求冷暖不一,毕业生素质水平与市场需求水平间存在缺口。3.选择性就业问题,即存在部分毕业生因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有落差而选择待业。4.总体就业质量不高问题,无论是就业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还是前述几大就业问题都显示出毕业生就业质量亟待提升。三、结构性就业矛盾和选择性就业矛盾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四、毕业生就业既是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是个人问题,各利益主体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个人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政府层面而言,应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激励政策以及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用人单位层面而言,应加强与学校的交流、转变畸形的用人观以及健全实习制度;高校层面而言,把好生源质量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学生个人层面而言,应树立合理的就业观,提高综合素质以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安锦[8](2011)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文中提出高校毕业生是社会最富有生机、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现代科学知识,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肩负着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任,肩负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就每年以60-70万的速度增加,10年问增长6倍,增速空前。2003年高校毕业生迎来第一个就业高峰,突发的非典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11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超过700万,“就业难将长期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取代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而成为了就业市场的核心问题。因此,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一直以来,笔者都在从事就业问题研究,但有些疑问久久难以释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是什么?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为什么始于1999年而不是其他年份?与其他群体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到底难不难?如果难,到底有多难,是总量问题呢还是结构问题?如果是总量问题,为什么不减少招生规模呢?蚁族是不是弱势群体?目前的就业促进政策效果究竟如何?笔者读博的三年(2008-2011年)正是金融危机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大量出台和不断完善的重要时间段,笔者有幸参与了人社部及教育部的“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查”等重大调查及研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以上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选择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来做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以便深入系统研究。首先,笔者一改过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而选择了从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的视角来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就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所以笔者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对就业促进进行了理论上的解析。并对西方国家、发展中国家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而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研究奠定理论上的分析基础。其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对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进行了分析,并以2010年教育部、人社部对湖北省的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而且指出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种种表现: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然后从扩招、产业结构调整、高等教育改革、就业市场公平性、毕业生期望值、社会人才观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分析。第三,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描述,然后以湖北省为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第四,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层次分析法,设计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估体系,从制定、执行、效果三个方面对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效果评估,最后指出政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理论依据不足,认知度不高,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可持续性较差,违背就业一般规律,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等。第五,以美英、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韩国为目标对象,分别对这些国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他们的就业促进模式分别归纳为高校主导型、全员参与型、公共服务型、自由放任型、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政府导向型,最后归纳了各国就业促进的共同经验启示: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改善就业的地区不均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的供需匹配;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促进机制不可缺;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等十个方面。第六,在对我国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除了就业促进政策需要改进和完善外,更需要建立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毕业生“五位一体”的就业促进机制。毕竟,长远来看,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调整和机制的构建。政策改进策略包括:(1)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这部分对公益性岗位、创业、蚁族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理论研究;(2)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3)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4)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这部分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从树立人才梯度转移思想、实施人才创业扶持差异化战略、创办有特色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和创业型大学、建立学科—专业—产业链四个方面论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包括:(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3)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王利迁[9](2010)在《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当代中国而言,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①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一段时期以来,严峻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困扰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人口与就业压力巨大、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失业率不断攀升、由就业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爆发的形势下,对就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阐释入手,站在关注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高度,创新性地探讨了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涉性,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就业现状,讨论了由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出路及对策。在研究方法和思路上,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采用定量结合定性的方法,从实证研究入手,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在就业与和谐社会理论阐释上,采用了文献综述与理论比较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建构的关涉性考量上,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的就业现状分析上,主要采取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就业问题解决与和谐社会构建路径上,则主要采取了现状分析与对策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在现实层面提出促进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对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阐释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章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西方就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对古典学派就业理论、近代凯恩斯的充分就业理论、新保守主义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等西方主要就业理论进行了总结与评析,为我国就业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概括了马克思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研究、马克思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评析;梳理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对马克思就业理论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就业理论的创新与突破。第二部分梳理了中国古代和西方社会和谐社会思想,并重点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理论,为全文研究的展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涉性考量是本文研究的哲学基础。文章的第二章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建构之间的关涉性和互促性。从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视角来看,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目的一致性。人的生存、价值体现和全面发展是人们就业和工作的目的,而人的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二者在实现途径上也存在着互促性,即,充分就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从各个层面为充分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二者之间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具体而言,就业关乎社会的民生问题、关系社会的底线公平、是否充分就业影响社会的基本稳定和社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中合理的就业政策、完备的法律制度、公平的就业环境、充分的就业保障都是促进就业的有效途径,将使就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对当代中国就业现状的分析是本文研究的现实基础。文章的第三章在大量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客观分析了我国就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探讨了我国当代的就业发展与态势,总结了目前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就业制度的发展上,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社会转型期双轨制就业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通过就业制度的改革调整,不断适应就业状况的发展,有效解决就业中出现的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对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态势分析,探讨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下失业问题存在的总体现状;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分析,反映社会主要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并以2009年为例对年度就业现状进行了客观反映。就业三大基本矛盾突出、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歧视普遍存在是当代中国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客观分析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是研究探寻以充分就业促进社会和谐之对策的基本前提与现实依据。文章的第四章归纳总结了由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阶层来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就业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造成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分化状态,而且由于就业与收入的直接关联引发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对抗倾向并导致了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的沉降。失业问题导致现有利益格局的重组,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出现分层化,而弱势群体的利益则受到轻视和挤压,出现边缘化的倾向。同时,失业的存在直接挤压了人的社会活动,使失业者失去了展现自我价值、张扬自我个性的空间,从而导致整个人文进步的落差。就业歧视现象的存在引发了社会公平的失落和错位,性别歧视、残疾人歧视、大学生就业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普遍存在,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音。探寻解决就业问题有效路径及对策,以充分就业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落脚点。第五章是全文的收篇章,综合探寻了解决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和对策,指出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同推进。首先,在就业问题的解决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不断强化自身责任,通过制定科学的就业政策、贯彻各种就业法规、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就业市场监管等措施,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其次,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经济的发展。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实现充分就业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本文认为应通过加大第一产业调整、稳固就业人数,加强第二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渠道,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再次,加大综合治理,构建促进就业的社会综合体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大教育投资以提高就业素质、鼓励自主创业以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指导以改善就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以解决就业隐忧、加快城镇建设以增加就业容量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谭诤[10](2008)在《高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及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以部委属院校为主要案例》文中指出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城市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各类高层次人力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与否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属于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范畴。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其配置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前途与发展、影响到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投资、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状况。我国高校毕业生自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制度以来,就业流向过度集中于东部地区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大了我国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人力资源配置的非均衡又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前者和后者都已经形成非常强势的“马太效应”。从各种毕业生就业统计资料来看,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流向过度集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本文选择以近几年来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为研究对象,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角度对其流向集中的现状和原因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这种流向对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促使毕业生流向集中,而毕业生流向集中又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呈正相关关系,尤其是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人数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东部地区各省市人力资源结构重心上移,结构趋于优化,而中西部一些省、市、自治区的人力资源重心下移,人力资源的区域差距较大。本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的意义、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对文中的一些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分析了本研究的相关背景,以及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流向和若干院校的案例,揭示了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深入地探讨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流向过度集中的影响因素和原因。第五部分对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流向与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第六部分在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后,对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过度集中的问题提出本人的一些对策建议和思考。

二、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主要研究成果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
        (三)存在的不足
    三、主要内容与架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劳动力商品理论
        (二)社会主义普遍就业理论
        (三)青年职业选择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一)毛泽东时期的就业理论
        (二)邓小平时期的就业理论
        (三)江泽民时期的就业理论
        (四)胡锦涛时期的就业理论
        (五)习近平时期的就业理论
第二部分 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政策
    一、高校扩招制度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00—2008年)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二)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三)“三支一扶”计划
        (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09—2019年)
        (一)就业服务政策
        (二)入伍服兵役政策
        (三)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
    三、战“疫”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政策(2020年至今)
        (一)拓展就业升学渠道
        (二)网上就业服务政策
        (三)就业管理服务政策
第三部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归因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大学生就业选择存在区域差异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缺乏创新
        (三)大学生盲目追求考研逃避就业
        (四)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日益凸显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归因
        (一)就业市场结构性问题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亟待完善
        (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进
        (四)用人单位聘用制度不尽合理
        (五)大学生自身存在诸多问题
第四部分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紧握市场脉搏,政府助力发展
        (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就业岗位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优化就业服务体系
    二、高校完善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导向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三、用人单位明确用人标准,促进公平正义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完善选人用人制度
        (二)招聘信息公开化,构建公平竞争机制
        (三)“校地企”三方合作,实施精准培养计划
    四、大学生转变观念,提高自身职业素质
        (一)树立正确就业观,实现自我价值
        (二)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实践能力
        (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阐释
        2.1.1 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就业政策
        2.1.2 公共政策执行及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过程理论
        2.2.2 史密斯模型
    2.3 史密斯模型的契合性分析
第3章 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分析—基于词频分析法
    3.1 大学生就业政策类型
        3.1.1 战略性拓宽就业渠道政策
        3.1.2 市场性就业政策
        3.1.3 保护性就业政策
        3.1.4 地方性配套就业政策
    3.2 大学生就业政策分析-基于词频分析法
        3.2.1 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收集
        3.2.2 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分析
第4章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实证分析-基于史密斯模型
    4.1 重庆市就业政策梳理
        4.1.1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文本梳理
        4.1.2 重庆市就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
    4.2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机构
        4.2.1 执行机构主体之一:政府职能部门
        4.2.2 执行机构主体之二:各类高校
    4.3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目标群体
        4.3.1 实证访谈调查:高校就业工作人员
        4.3.2 实证访谈调查:用人单位
        4.3.3 问卷调查:大学生群体
    4.4 重庆市政策执行环境
        4.4.1 政策执行经济环境
        4.4.2 政策执行政治环境
        4.4.3 政策执行社会环境
第5章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原因
    5.1 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5.1.1 就业政策规划不足与推行不力
        5.1.2 就业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
        5.1.3 就业政策目标群就业服务与就业能力不足
    5.2 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中产生问题原因
        5.2.1 就业政策本身有待完善
        5.2.2 政策执行主体缺乏协同性
        5.2.3 高校缺乏专业的就业规划教育
        5.2.4 大学生主体就业意识不足
第6章 改进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对策
    6.1 丰富大学生就业政策内容
        6.1.1 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体系
        6.1.2 加大大学生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6.1.3 加强大学生就业政策顶层设计
    6.2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效力
        6.2.1 明确政府各部门工作职责
        6.2.2 强化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力度
        6.2.3 提高执行队伍专业化水平
    6.3 拓宽政策执行目标群体的实现路径
        6.3.1 健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
        6.3.2 注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6.3.3 建立供需双方的良好沟通渠道
    6.4 优化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环境
        6.4.1 健全就业制度与体系
        6.4.2 调整产业结构升级
        6.4.3 营造良好就业人文环境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家就业政策文本梳理
    附录2 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一览

(3)高校选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离任后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观察法
        五、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
        二、离任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四、回归文化适应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相关研究及综述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职业规划相关研究及综述
        三、回归文化适应相关研究及综述
第三章 调查与研究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研究步骤
        一、调查对象
        二、研究步骤
    第二节 问卷与访谈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访谈设计
    第三节 调查对象概述
        一、性别比例悬殊
        二、赴任年龄集中
        三、多为在读研究生
        四、专业种类多样
        五、任期多为两年
第四章 分析与发现
    第一节 离任志愿者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思想方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二、生活方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三、工作方面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第二节 管理层面给志愿者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一、离任后归国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离任后工资津贴发放不科学
        三、离任后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第五章 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一、端正赴任动机
        二、出色完成志愿者工作
        三、积极主动适应国内生活
        四、提升自身竞争力
    第二节 加强对离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人文关怀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心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
        二、完善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官网上的就业信息网页
        三、管理方充分开发利用公众号平台
    第三节 国家汉办应该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一、“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与“西部计划”具有相似之处
        二、“西部计划”的保障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第四节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
        一、加大宣传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力度
        二、加大宣传志愿者制度保障的力度
结束语
附录一 部分访谈记录
附录二 汉语教师志愿者离任后困难与挑战调查问卷
附录三 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提纲(赴任前)
附录四 汉语教师志愿者访谈提纲(离任后)
参考文献
致谢

(4)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以赴泰志愿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设计
2 汉语教师志愿者概况
    2.1 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介绍
    2.2 赴泰汉语志愿者情况介绍
    2.3 小结
3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总体情况概述
    3.3 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择业观念调查
    3.4 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情况调查
    3.5 小结
4 影响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的因素分析
    4.1 国家因素
    4.2 社会因素
    4.3 个人因素
    4.4 小结
5 对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的建议及对策
    5.1 国家层面
    5.2 社会层面
    5.3 个人层面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1.2.1 大学生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外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2.3 国内大学生就业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文章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框架
    2.1 人的本质与就业的出发点
        2.1.1 经济活动中人的本质
        2.1.2 劳动是人的本质需求
        2.1.3 大学生就业的出发点
    2.2 价值取向与就业目标
        2.2.1 就业的价值取向
        2.2.2 就业的基本目标
        2.2.3 大学生的就业观与就业目标
    2.3 劳动力配置与就业方式
        2.3.1 劳动力的计划配置
        2.3.2 劳动力的市场配置
        2.3.3 大学生的就业方式
    2.4 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
        2.4.1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
        2.4.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3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4 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理论
        2.4.5 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
    2.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2.5.1 两大部类与就业结构
        2.5.2 三次产业与就业结构
        2.5.3 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
    2.6 工资决定与就业吸引
        2.6.1 工资的本质
        2.6.2 工资的决定
        2.6.3 工资与大学生就业
    2.7 社会保障与就业扶助
        2.7.1 社会保障的本质
        2.7.2 社会保障的功能
        2.7.3 社会保障与大学生就业
    2.8 教育培训与就业能力
        2.8.1 马克思和列宁的论述
        2.8.2 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
        2.8.3 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就业
    2.9 理论分析框架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特征的历史演变
    3.1 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3.1.1 统包统分
        3.1.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阶段
        3.2.1 由供需见面向双向选择过渡
        3.2.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阶段
        3.3.1 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
        3.3.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及经济学原因分析
    4.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现状
        4.1.1 东北地区各省大学生就业整体状况
        4.1.2 东北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
    4.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4.2.1 就业率呈下滑趋势
        4.2.2 毕业外流程度加重
        4.2.3 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4.2.4 企业存在就业歧视
        4.2.5 过于追求经济利益
    4.3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4.3.1 区域经济增长疲软决定了就业需求萎缩
        4.3.2 制度支持创新不足导致就业创业环境差
        4.3.3 高等教育不适应产业转型对人才的要求
        4.3.4 就业市场存在对大学毕业生的过度消费
        4.3.5 大学毕业生就业偏好造成就业期望过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分析
    5.1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5.1.1 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分析
        5.1.2 产业结构状况的影响分析
        5.1.3 民营企业状况的影响分析
        5.1.4 就业工资状况的影响分析
    5.2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动态影响的模型构建
        5.2.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构建
        5.2.2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的估计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5.3.2 平滑转移特征及其结论分析
    5.4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5.4.1 保持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以提升就业需求
        5.4.2 促进区域的产业优化以激活第三产业发展
        5.4.3 正确看待和培育东北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5.4.4 适度地提升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日本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1.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1.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 英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2.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2.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 美国大学生就业经验借鉴
        6.3.1 前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3.2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学生就业经验
    6.4 对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启示
        6.4.1 推进相关法案制定,构建公平就业体系
        6.4.2 强化职业指导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
        6.4.3 实行产业扶持政策,扩大社会就业需求
        6.4.4 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健全就业服务体系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1.1 明确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能
        7.1.2 完善促进和保障就业的法律法规
        7.1.3 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区域就业提升
        7.1.4 建立就业政策制定主体协同机制
        7.1.5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
    7.2 社会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2.1 营造良好就业舆论环境
        7.2.2 大力发展社会职业培训
        7.2.3 提升就业中介服务质量
        7.2.4 搭建就业信息交流平台
    7.3 高校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3.1 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
        7.3.2 改进人才培养的模式
        7.3.3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7.3.4 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7.4 用人单位层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7.4.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念
        7.4.2 开展深度的校企协作
        7.4.3 建立公平的聘用机制
        7.4.4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7.5 大学生自身层面促进就业的对策
        7.5.1 努力培养正确就业观念
        7.5.2 切实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7.5.3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7.5.4 注重强化求职能力技巧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DIRECTORY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和有待改进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理论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就业的一般经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就业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一、毛泽东思想关于就业的论述
        二、邓小平理论关于就业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就业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就业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就业的论述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三、其他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
        四、评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49年—1978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就业(1979年—1992年)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1992年至今)
        一、1992年—2002年阶段
        二、2003年—2008年阶段
        三、2008年以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实考察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总体状况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市场供求形势日趋严峻
        二、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三、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难以实现
        四、“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就业统计掺杂水分
    第三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一、经济转型,拉动就业乏力
        二、高等教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就业体制与制度存在的问题
        四、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大学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就业特殊现象分析
    第一节 “北漂”现象分析
        一、“北漂”的总体状况
        二、“北漂”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蚁族”现象分析
        一、“蚁族”的总体状况
        二、“蚁族”现象原因分析
        三、“蚁族”现象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啃老族”现象分析
        一、大学生“啃老族”的主要表现
        二、“啃老族”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其它特殊就业现象分析
        一、“海待”现象分析
        二、“零薪”就业现象分析
        三、“公务员热”现象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985高校(厦门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流向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农林大学)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三节 福建新建本科院校(福建工程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四节 福建高职高专院校(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隶属分析
    第五节 福建省民办高校(闽南理工学院)就业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二、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三、就业单位的性质分析
        四、就业单位的隶属分析
    第六节 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一、福建高校就业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二、就业实证分析的经济学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就业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日本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日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经济举措
    第二节 印度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印度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二、印度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印度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三节 英国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状况
        二、英国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要举措
    第四节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印度等国的比较
        二、主要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经济学思考
    第一节 稳定经济发展,拉动就业需求
        一、坚持推进区域和行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三、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增强就业发展动力
        一、实施创新驱动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大力推进创新,促进就业发展
    第三节 发展绿色就业,拓宽就业市场
        一、绿色就业的概述
        二、发展绿色就业的重点及其前景
        三、大力发展绿色就业
    第四节 着力扶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一、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意义
        二、创业带动就业的动力来源
        三、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第五节 适应经济发展,深化高教改革
        一、改革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二、改革与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三、改革高等教育形式
    本章小结
余论
    一、小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福建A经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福建A经贸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第一节 样本院校基本状况简介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样本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现状调查
    第一节 该校毕业生就业率分类情况
    第二节 该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样本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调查
    第一节 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分类情况
    第二节 该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样本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
    第一节 该校毕业生就业意向总体情况
    第二节 该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本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
    第一节 毕业生就业质量各主要指标情况
    第二节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样本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质性访谈: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主要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毕业生
        二、就业促进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系统评估
        二、对公益性岗位等核心概念进行了科学论证
        三、提出了政策改进策略和促进机制构想
        四、提出了人才梯度转移思想
第二章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就业促进解析
    第一节 就业促进的公共政策解析
        一、公共政策的基本内涵
        二、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和程序
        三、就业促进的公共政策理论解析
    第二节 就业促进的相关理论
        一、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总量就业理论
        二、20世纪50年代发展经济学二元结构就业理论
        三、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就业理论
        四、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结构性失业理论
        五、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工资粘性就业理论
        六、20世纪90年代失业回滞理论
        七、其他学派的就业理论
第三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情况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
        二、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基于两部委湖北省调研数据
        一、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二、就业率最高和最低的专业
        三、已就业毕业生分布情况
        四、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情况
    第三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表现
        一、无业可就
        二、有业不就
        三、有业难就
        四、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
        五、被就业现象严重
        六、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
    第四节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扩招的急剧性、就业环境的突变性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三、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
        四、就业市场不公平,歧视现象较为严重
        五、毕业生能力与岗位不匹配,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
        六、社会、用人单位片面的人才观和用人观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变迁
        一、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时期(1949-1984年)
        二、过渡时代"双向选择"时期(1985-1992年)
        三、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时期(1993年-至今)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实施情况——以湖北省为例
        一、基层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二、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实施情况
        三、自主创业政策实施情况
        四、参与重大项目政策实施情况
        五、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实施情况
        六、其他政策实施情况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基于湖北省调研数据
    第一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基本方法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设计的SMART原则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指标综合方法——层次分析法
    第三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评估
        一、政策制定的指标评估
        二、政策执行的指标评估
        三、政策效果的指标评估
        四、政策整体积极效果评价
    第四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的理论依据不足,目标群体不清晰
        二、政策的认知度不高,政策监督反馈较弱,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过于偏重岗位创造,政策可持续性较差
        四、逆城镇化、工业化、三产化的促进政策违背就业一般规律
        五、没有体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忽视人才开发
        六、政策促进作用有限,就业促进机制缺乏
第六章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及启示
    第一节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模式
        一、美英模式——高校主导型
        二、日本模式——全员参与型
        三、德国模式——公共服务型
        四、俄罗斯模式——自由放任型
        五、印度模式——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型
        六、韩国模式——政府导向型
    第二节 典型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启示
        一、就业促进政策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供求匹配三个方面
        二、市场化就业方向相同,政府促进就业的程度不同
        三、完善的就业法律体系
        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职业培训
        五、鼓励大学生到特定地区和行业就业
        六、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八、积极推行大学生就业计划和就业援助
        九、促进机制不可或缺
        十、各国就业促进效果需要评估借鉴
第七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政策改进与机制构想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改进策略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科学论证政策方案可行性
        二、加强政策宣传,注重监督反馈,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三、科学构建评估体系,及时调整政策力度
        四、实施人才梯度转移战略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一、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
        二、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
        三、优化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
        四、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
        五、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
第八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内容的简单回顾
    第二节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一、未来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依然要放在首位
        二、"保基本政策落实"是就业促进的主要内容
        三、"强城镇化、工业化、三产化"是就业促进的努力方向
        四、"建促进机制"是就业促进的关键
        五、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扶持公益性创业
        六、探索和完善大学生灵活就业制度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内容
    附录二: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调研内容
    附录三: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调研内容
    附录四: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研究调研内容
    附录五:2009年湖北省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电话访谈提纲
攻博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及局限
        (一) 研究创新
        (二) 研究局限
    五、研究范围及概念论析
        (一) 研究范围
        (二) 概念论析
第一章 就业与和谐社会的理论阐释
    一、就业理论阐释
        (一) 西方就业理论发展与评析
        (二)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及评析
        (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就业理论
    二、和谐社会理论阐释
        (一)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
        (二) 西方和谐思想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正式提出
第二章 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涉性考量
    一、充分就业与和谐社会构建目的上的一致性
        (一)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充分就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充分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 充分就业关乎社会的民生问题
        (二) 充分就业关系社会的底线公平
        (三) 充分就业决定社会的基本稳定
        (四) 能否实现充分就业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促进就业环境的全面改善
        (一) 合理的就业政策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
        (二) 完备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消除就业歧视
        (三) 公平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弱势群体及时就业
        (四) 充分的就业保障有利于失业人员的再就业
第三章 当代中国就业制度演变及就业现状分析
    一、中国就业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统包统配”就业制度(1949 年—1978 年)
        (二) 我国社会转型期双轨制就业制度(1978 年—2001 年)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2002 年—现在)
    二、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
        (一) 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探究
        (二) 年度就业状况分析(以 2009 年为例)
    三、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及发展态势
        (一) 当代中国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
        (二) 主要社会群体就业状况及原因
        (三) 中国就业发展态势预测
第四章 当代中国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不和谐因素分析
    一、就业问题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断裂
        (一)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现状简析
        (二) 就业问题加剧社会各阶层的分化
        (三) 就业问题引发弱势群体地位的沉降
    二、失业问题导致社会利益的失衡与落差
        (一) 失业导致社会格局的重组
        (二) 失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三) 失业导致人文进步的落差
    三、就业歧视牵发社会公平的失落与错位
        (一) 性别就业歧视牵发社会男女公平的缺落
        (二) 残疾人就业歧视牵发社会群体公平的缺失
        (三) 大学生就业歧视牵发社会际遇公平的缺陷
        (四) 农民工就业歧视牵发社会区域公平的缺位
第五章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就业问题出路及对策分析
    一、在政府主导下强化就业政策法规支持
        (一) 彰显政府解决就业的主导作用
        (二) 发挥《就业促进法》的规范作用
        (三) 强化政策促进就业的导向作用
    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推进就业进程
        (一) 加大第一产业调整,稳固就业人数
        (二) 加强第二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渠道
        (三)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实现就业扩展
    三、在综合治理中推动就业工程建设
        (一) 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就业者素质
        (二) 鼓励自主就业,增加择业机会
        (三) 提高就业服务与指导,改善就业环境
        (四) 健全社会保障,解决就业隐忧
        (五) 加快城镇建设,增加就业容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

(10)高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及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以部委属院校为主要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框架与创新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研究高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研究的必要性
        一、研究的相关背景
        二、研究的重要性
    第二节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的制度环境
第二章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总体状况及问题
        一、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总体状况
        二、总体流向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二节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案例分析
        一、若干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的调查
        二、样本流向特点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毕业生区域流向意向调查结果分析
        三、区域流向意向与实际流向的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非均衡流向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从不同利益枚关方的角度分析
        一、高等院校
        二、企业集团
        三、应届毕业生
    第二节 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
        一、经济原因
        二、社会原因
        三、制度原因
        四、教育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对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节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一、我国目前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
        二、三大产业的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我国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衡
    第二节 部委属院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与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一、二者相关性研究
        二、定量分析结果
    第三节 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主要影响
        一、毕业生区域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二、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政府职责
        二、高校作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周倩.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2]重庆市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研究 ——基于史密斯模型视角[D]. 何倩. 西南大学, 2020(01)
  • [3]高校选派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离任后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D]. 马芸芸. 云南大学, 2019(03)
  • [4]汉语教师志愿者归国就业现状调查分析 ——以赴泰志愿者为例[D]. 田奕丰.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5]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 王利国. 吉林大学, 2018(07)
  • [6]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例[D]. 何仕.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7]福建A经贸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D]. 廖莉萍. 厦门大学, 2014(08)
  • [8]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D]. 安锦. 武汉大学, 2011(04)
  • [9]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 王利迁. 河北师范大学, 2010(10)
  • [10]高校应届毕业生区域流向及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以部委属院校为主要案例[D]. 谭诤.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2004年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