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测定方法研究

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测定方法研究

一、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凤倩[1](2020)在《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氢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目前仍是研究的热点,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治疗多种寄生虫病、抗肿瘤、抗炎、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治疗皮肤相关疾病等。多项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对慢性病多形性日光疹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目前临床上多形性日光疹的常用治疗药物相比,双氢青蒿素具有高效、低毒的优点。本课题在对双氢青蒿素理化性质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在体胃肠吸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骨架材料,筛选胃部滞留型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处方,制备可持续释药12 h的双氢青蒿素缓释片,通过延长药物在胃部的滞留时间,提高双氢青蒿素的生物利用度,并探讨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对双氢青蒿素缓释片进行初步评价,为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提供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双氢青蒿素缓释制剂。目的:制备胃部滞留型双氢青蒿素缓释片,以期为多形性日光疹的临床治疗提供工艺简单、服用方便、安全有效的制剂。方法:1.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建立不同溶剂中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的UPLC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察。考察双氢青蒿素在不同pH水溶液中的稳定性及平衡溶解度;采用摇瓶法测定双氢青蒿素在不同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以双氢青蒿素及DKA含量为指标,分别考察高温、高湿、强光照对双氢青蒿素原料药稳定性的影响。2.正常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实验:以双氢青蒿素的浓度变化为指标,采用UPLC法测定灌流前后灌流液中双氢青蒿素的浓度,以重量法矫正水分体积变化,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与原位胃灌注模型,考察双氢青蒿素的质量浓度、吸收部位及P-糖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双氢青蒿素在大鼠体内吸收的影响。3.缓释片的制备:以双氢青蒿素、DKA的含量为指标,考察双氢青蒿素原料药与各辅料在高温、高湿、强光照条件下的相容性。以缓释片体外释放度为主要指标,考察骨架材料HPMC的粘度与用量、十八醇的用量、填充剂的种类与用量、崩解剂的种类及用量、润滑剂的用量以及制备工艺等因素对双氢青蒿素体外释放度的影响,根据结果确定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处方组成,并考察了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1.理化性质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双氢青蒿素几乎不溶于水,在含3.5%SDS不同pH水溶液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61~2.56 mg·mL-1,溶解度较低;在正辛醇-不同pH溶液体系中的1gP在0.80~1.50范围内,脂溶性好。双氢青蒿素在pH>6.8的水溶液中降解率高于80%,在pH1.5~5.8的溶液中降解率低于30%,相对稳定;稳定性影响因素实验,高温环境中双氢青蒿素在第5天、第10天含量分别为90.25%、83.22%,DKA增加至2%以上,双氢青蒿素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高湿环境中双氢青蒿素与DKA含量基本没有变化,总吸湿率低于0.1%,可认为湿度对其没有影响,在强光环境中双氢青蒿素含量基本无变化,DKA在第5天和第10天分别增高至0.23%,1.07%,强光照射对DKA含量有一定影响。2.大鼠在体胃肠吸收实验:在0.032~0.128 mg·mL-1质量浓度范围,同一肠段内双氢青蒿素的吸收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有效渗透系数Peff均大于1.2×10-3 cm.min-1,表明双氢青蒿素在全肠段吸收完全且不受药物浓度影响;同一药物浓度的双氢青蒿素在十二指肠的Ka与Peff显着大于其他肠段(P<0.05),空肠与回肠没有显着差异,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小顺序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双氢青嵩素在大鼠胃内每h吸收率大于40%,显着高于小肠各段(P<0.05);盐酸维拉帕米加入前后,双氢青蒿素在小肠内的Ka、Peff及吸收百分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认为双氢青蒿素不是P-糖蛋白的底物,证明双氢青蒿素生物利用度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溶解度低。3.缓释片的制备:在双氢青蒿素与片剂辅料相容性的研究中,除高湿条件下,泊洛沙姆与双氢青蒿素混合后使其吸湿性明显增加外,其他辅料与双氢青蒿素相容性好,乳糖、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β-环糊精,羧甲基淀粉钠、乙基纤维素可减缓双氢青蒿素含量降低与DKA含量增加的速度。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处方组成为双氢青蒿素40mg、HPMC-K4M24mg、十八醇14mg、碳酸氢钠26 mg、乳糖57 mg、微晶纤维素19 mg、十二烷基硫酸钠6 mg、硬脂酸镁6 mg、交联聚维酮5.3 mg、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2.7 mg,每片重0.2 g,干法制粒,压片,缓释片硬度控制在30~35 N。所选处方10 h累计释放度达到75%,符合缓释制剂体外释放的要求;与普通片相比,双氢青蒿素缓释片释药缓慢持久,没有明显的峰谷现象,可初步认为其具有理想的缓释效果。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双氢青蒿素理化性质、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在大鼠胃肠道吸收情况的考察,对处方组成、配比及制备工艺的优选,对体外释放度的评价,制备得到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胃部滞留型双氢青蒿素缓释制剂,有望成为多形性日光疹的有效治疗药物。

马涛[2](2020)在《硝苯地平原研药与仿制药质量差异研究及其缓控释药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血压在现代临床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它需要终身用药,并且控制不好的话会损害多个脏器,所以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高血压疾病认识越来越深入。通过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是不同的。数据表明高血压疾病患者在亚洲的数量与比例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且在中国更加高发,这与遗传、饮食习惯和人口老龄化等多种因素相关。高血压疾病治疗领域的药物共分五类,其中钙离子拮抗剂是中国使用最广泛处方量最大的一类,同时也是临床指南的一线推荐。硝苯地平属于钙离子拮抗剂,它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常见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它能够阻断钙离子通道,达到舒张平滑肌和血管的效果,进而降低血压,另一方面硝苯地平能够显着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得肾上腺素得以减少释放进一步使得血压降低。现代化学药硝苯地平是由德国企业拜耳公司1966年研发,前期主要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年代开始随着硝苯地平对于降低血压的明确疗效,在全世界广泛使用。但是硝苯地平片对于治疗高血压的不足也逐渐显露,不久硝苯地平缓释剂型应用而生,目前在市场上缓释剂型分为三代,即硝苯地平缓释片Ⅰ,硝苯地平缓释片Ⅱ,硝苯地平缓释片Ⅲ(控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Ⅰ主要利用相关的辅助材料,根据药物相关性原理,即药物的难溶性的相关特性,将其颗粒进行超微化粉碎,之后进行平铺化处理,使药物达到一定样式的分布,尽可能的实现缓释的效果;硝苯地平缓释片Ⅱ在此基础上有了明显的进步,它利用分子缓释骨架结构,使药物分子更均匀更广泛的与骨架结合,并被骨架结构均匀的锁定在每个网状结构内,从进达到均匀缓慢释放的效果。市场上硝苯地平缓释片Ⅱ产品有很多,尤其在药店以及三四线城市医院以及县级医院里广泛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Ⅲ(控释片)采用了渗透泵,包衣膜,激光打孔等技术,使药物成分恒速释放或接近恒速释放,药效大大提升,使用更加方便,其中原研产品是拜耳公司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商品名拜新同,并且是市场主流产品,本文的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对比主要是拜新同和国产药物的质量差异。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硝苯地平控释片原研药拜新同与不同国产厂家仿制药的质量差异,以及国产缓释片之间对比的质量差异研究。依照药典分别进行外观质量、体外溶出释放实验、杂质含量测定,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片剂脆碎度等一系列实验。此外,根据已收集的真实临床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原研产品在溶出速率,杂质总含量方面都要优于缓释片(仿制控释片)。在实际临床中,原研控释片在高血压达标率(70%)方面高于国产缓控释片(30%),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低于国产缓控释片。完成此研究,通过考察国内仿制硝苯地平是否可达到与原研药相当的质量与疗效,来探究体内外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的相关性,为硝苯地平仿制药的质量提供试验室数据支持,提高我国仿制药的生产水平,进一步为我国今后的申报仿制药评价标准及仿制药的上市前及上市后再评价提供完整的方法学参考。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可指导医生及患者用药,帮助患者在考虑疾病因素和经济因素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与剂型。本课题研究重点即综合系统的对比原研药拜新同与不同厂家国产仿制药的质量差异,得出原研药与仿制药的差异结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硝苯地平的缓控释制剂,并最后将研究的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与原研药拜新同进行质量差异分析,得到较好的国产仿制药缓控释制剂处方。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3](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朱晓音[4](2015)在《伊拉地平缓释片的研制》文中认为伊拉地平是一种新型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由于高血压需要长期服用,为了满足国内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患者的顺应性,本文以其为模型药物,研制与国外上市的缓释制剂等效的新型伊拉地平缓释片(5mg)。(1)在处方前研究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别建立了伊拉地平释放度、含量及有关物质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0.5-10μg/mL浓度范围内,伊拉地平释放度测定线性回归方程为:A=31.005C-2.918,R2=0.9999;在100-800μg/mL浓度范围内,伊拉地平含量测定线性回归方程为:A=33063C+190000,R2=0.9999,日内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原料药有5个明显的有关物质,包括有关物质A、B、C、D和E,其相对保留时间分别为0.52、0.73、0.81、0.85和2.17。另外,考察了原料药的溶解度和原辅料相容性。溶解度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pH条件下药物的溶解度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异。原辅料相容性试验结果表明,药物与羧甲基纤维素钠、丙烯酸树脂RL PO、丙烯酸树脂RS PO等辅料混合时,有关物质明显增加。(2)在处方和工艺研究中,对国外市售制剂(缓释胶囊)进行了释放度评价。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制备了伊拉地平缓释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HPMC混合骨架材料的比例、混合稀释剂的比例、片剂硬度等处方工艺因素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筛选出最优处方。以欧巴代03B28796为包衣材料,对素片进行薄膜包衣,包衣片体外释放行为与素片无明显差异。采用f 2因子法,对自制缓释片及国外市售制剂进行释放对比考察,f2值大于50,表明两种制剂体外释放行为一致。(3)进行了三批伊拉地平缓释片制备和质量研究,分别考察了片重差异、有关物质和主药含量。结果表明,三批样品重量差异小于5%,含量均在95-105%,总有关物质均小于0.2%。(4)进行了伊拉地平缓释片的初步稳定性考察。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缓释片在高温(60℃)、高湿(RH92.5%)、光照(4500Lux)条件下,含量(95-105%)、有关物质(<0.4%)均符合要求。但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杂质略有增加;在光照条件下,杂质增加明显。(5)以国外上市缓释胶囊为参比制剂,对自制缓释片(供试制剂)进行了家兔体内初步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Cmax为95.25和102.30ng/mL,AUCINF为1721.65和1107.41ng/mL·hr,Tmax为6和8h,供试制剂呈现出较好的缓释特征和体内外相关性。

赛那[5](2012)在《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文中认为高血压病被国内外医疗界公认为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凶残的杀手”,其致死率高于其它任何一种疾病,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健康。阿替洛尔是β1受体阻滞剂中应用广泛的药物之一,用于治疗高血压、心绞痛、早期急性心机梗死及心律失常。阿替洛尔普通片剂每天给药2次,血药浓度波动大,因此有必要将其制备成缓释制剂。本课题以乙基纤维素(EC)为囊材,制备了阿替洛尔缓释微囊,以减缓其血药浓度的波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实验目的:建立阿替洛尔体内外分析方法,对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及其药动学进行研究。实验方法:分析方法部分:采用HPLC法,建立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UV法,建立缓释微囊在蒸馏水、0.1mol·L-1盐酸和PH6.8磷酸盐缓冲液三种介质下的累积释放度测定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阿替洛尔在大鼠体内的分析方法。制备工艺部分: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缓释微囊,考察了影响药物释放的各个因素,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同时对最佳工艺进行了验证,对制备的缓释微囊进行了质量评价。药动学部分:将2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灌胃给予市售阿替洛尔普通片剂与自制缓释微囊,按设计好的时间点取血,血样经适当处理后,进行测定。用得到的血药浓度结果对自制缓释微囊进行药动学评价。实验结果:1.缓释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EC与药物的比例为3.5:3,司班-80用量2%,转速320r·min-1。2.阿替洛尔缓释微囊形态圆整,粒径均匀,其堆密度、休止角、载药量、包封率分别为0.4212g·ml-1、32.5°、35.91%、76.06%,微囊在2、7、12、24小时的体外累积释放度分别为29.00%、61.80%、84.11%、100.71%,药物释放符合一级方程:1n(1-Mt/M∞)=0.1404t,r为0.9906。3.应用房室模型进行分析,普通片剂的Tmax、Cmax、AUC0-∞分别为(1.65±0.17)h,(1.45±0.22)μg·mL-1,(11.68±3.79)μg·h·mL-1,缓释微囊的Tmax、Cmax、AUC0-∞分别为(4.83±0.63)h,(0.63±0.25)μg·mL-1,(10.89±6.29)μg·h·mL-1。应用统计矩法进行分析,普通片剂的Tmax、 Cmax、 AUC0-∞分别为(1.65±0.24)h,(1.77±0.25)μg·mL-1,(12.09±4.81)μg·h·mL-1,缓释微囊的Tmax、 Cmax、 AUC0-∞分别为(4.40±0.84)h,(0.80±0.23)μg·mL-1,(12.40±6.48)μg·h·mL-1。对参数lnCmax、lnAUC0-t、lnAUC0-∞进行t检验,Tmax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房室模型法与统计矩法的分析结果均显示缓释微囊比普通片的Tmax延长、Cmax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0-t、AUC0-∞无明显差异(p>0.05)。缓释微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0.02±10.90)%。采用Wagner-nelson法进行体内外相关性分析,得回归方程为: F(t)=3.7515f(t)-58.197,(r=0.9792),统计结果表明体内外相关性显着(p<0.05)。实验结论:建立的阿替洛尔体内外分析方法合理可靠,缓释微囊的性能良好,缓释效果明显,血药浓度平稳,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为进一步开发成为新制剂提供了依据,同时为也该类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吴昌富,申献玲,王宗喜[6](2011)在《复方血压安缓释片辅料配比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确定复方血压安缓释片辅料的合理配比。方法用正交实验对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乳糖、微晶纤维素3因素,每因素取3水平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分析评价。结果复方血压安缓释片缓释材料最佳配比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乳糖、微晶纤维素各30%。结论该辅料配比制备的复方血压安缓释片具有理想的缓释效果,且制备工艺简单。

陆纪宏,宋旭莹,高华英,刘旭东,金庆平[7](2010)在《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实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制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流化床制备复方硝苯地平含药微丸,将制备的微丸采用微型流化床以丙烯酸树脂RS30D包衣,制得24 h释药的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结果硝苯地平、阿替洛尔分别在832μg.mL-1和2080μg.mL-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7和0.9998,回收率分别为100.9%(RSD=0.53%)和100.4%(RSD=0.76%)。制备胶囊与对照胶囊释放度在12 h内,两主药成分持续缓慢释放。结论该工艺制备的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与市场上产品体外释放效果相当。

申献玲,吴昌富,肖峰[8](2010)在《复方血压安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复方血压安缓释片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缓释材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辅料,阿替洛尔、氢氯噻嗪、硝苯地平为主药制备缓释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其中3主药的含量;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所制制剂为淡黄色片,鉴别、检查均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的相关规定;阿替洛尔、氢氯噻嗪、硝苯地平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250(r=0.9994)、6~150(r=0.9996)、5~125μg·mL-1(r=0.999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95%、99.68%、99.42%,RSD分别为1.41%、1.55%、1.38%;该制剂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8h累积释放度>80%。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便,缓释效果理想,质量可控。

柴逸峰,朱臻宇,李翔[9](2008)在《药物分析(Ⅰ)》文中研究说明对国内药物分析在20052006年的主要进展进行评述。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和其它分析方法等。另外,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的不同联用技术进行分别评述。共引用文献3294篇。

申献玲,卢静,肖峰,刘汉林,吴昌富[10](2007)在《HPLC法测定血压安缓释片中3组分的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压安缓释片中阿替洛尔、氢氯噻嗪及硝苯地平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为ZORBAXSBC18,流动相为0.01mmol·L-1磷酸二氢钠-甲醇-乙腈(6∶3∶1),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2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20μL。结果:阿替洛尔、氢氯噻嗪和硝苯地平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250(r=0.9994)、6~150(r=0.9996)、5~125μg·mL-1(r=0.9992);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51±0.98)%~(99.12±0.98)%、(98.87±1.10)%~(99.69±1.43)%、(98.80±1.27)%~(99.38±1.13)%,RSD分别为1.00%、1.17%、1.25%。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二、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文献综述
    1 光敏性皮炎的治疗现状
    2 双氢青蒿素的研究现状
    3 药物吸收特性的研究
    4 口服固体缓释制剂的分类及评价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双氢青蒿素的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考察
        1.1 材料
        1.1.1 仪器
        1.1.2 试剂与材料
        1.2 方法与结果
        1.2.1 双氢青蒿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1.2.2 双氢青蒿素有关物质的测定方法
        1.2.3 助溶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1.2.4 溶液pH对双氢青蒿素稳定性的影响
        1.2.5 双氢青蒿素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1.2.6 双氢青蒿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1.2.7 双氢青蒿素原料药影响因素试验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双氢青蒿素在正常大鼠体内胃肠吸收实验
        2.1 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与动物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方法学考察
        2.2.3 双氢青蒿素在正常大鼠胃及小肠的吸收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研究
        3.1 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与材料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3.2.2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确定
        3.2.3 释放曲线体外释放参数及取样点的确定
        3.2.4 双氢青蒿素胃内漂浮型缓释片体外漂浮性能的研究
        3.2.5 双氢青蒿素缓释片处方筛选
        3.2.6 双氢青蒿素普通片及缓释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
        3.2.7 释放度比较实验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双氢青蒿素理化性质与稳定性考察
        4.2 双氢青蒿素在体吸收部位与吸收特性
        4.3 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
        4.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硝苯地平原研药与仿制药质量差异研究及其缓控释药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血压疾病简介
    1.2 高血压相关药物介绍
    1.3 硝苯地平
        1.3.1 硝苯地平简介
        1.3.2 硝苯地平作用方式简介
    1.4 原研药与仿制药
    1.5 缓释控释药物介绍
        1.5.1 定速缓释制剂简介
        1.5.1.1 骨架型缓/控释剂型
        1.5.1.2 薄膜包衣型缓/控释剂型
    1.6 现代研究进展
    1.7 立题意义
    1.8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硝苯地平原研药及仿制药体外释放度相关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主要试剂
        2.2.2 实验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药物释放度实验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研药与仿制药释放度的试验结果
        2.4.2 海藻酸钠仿制药溶出度测定
        2.4.3 羟丙甲基纤维素为基本骨架的仿制药溶出曲线
        2.4.4 仿制药控释释出结果
        2.4.5 上述缓释结果对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硝苯地平药物制剂杂质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配置试剂工作
        3.3.2 流动相条件
        3.3.3 标准曲线制定
    3.4 实验结果
        3.4.1 标准曲线绘制
        3.4.2 杂质峰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硝苯地平制剂含量以及硬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第五章 硝苯地平临床使用状况探究
    5.1 疗效差异汇总
    5.2 实际观察人群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附件

(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1.2.1. 1 总体用药:
        1.2.1. 2 单一用药:
        1.2.1. 3 联合用药:
        1.2.1. 4 复方制剂: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2.2 药物分类
        2.2.1 利尿剂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2.2.3钙通道阻滞剂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2.2.7. 1 硝酸酯类[34]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3.1 利尿剂
        3.1.1 概述
        3.1.2 分类
        3.1.3 用药原则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2 钙通道阻滞剂
        3.2.1 概述
        3.2.2 CCB的分类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3.2.3 用药原则
        3.2.3. 1 适应证:
        3.2.3. 2 禁忌证: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3.3.1 概述
        3.3.2 分类
        3.3.3 用药原则
        3.3.3. 1 适应证:
        3.3.3. 2 禁忌证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3.4.1 概述
        3.4.2 分类
        3.4.3 用药原则
        3.4.3. 1 适应证:
        3.4.3. 2 禁忌证: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5 β受体阻滞剂
        3.5.1 概述
        3.5.2 分类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3.5.3 用药原则
        3.5.3. 1 适应证:
        3.5.3. 2 禁忌证: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 α受体阻滞剂
        3.6.1 概述
        3.6.2 分类
        3.6.3 用药原则
        3.6.3. 1 适应证:
        3.6.3. 2 禁忌证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 固定复方制剂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3.7.1. 1 概述:
        3.7.1. 2 分类:
        3.7.1. 3 用药原则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3.7.2. 1 分类:
        3.7.2. 2 应用证据:
        3.7.2. 3 应用原则:
        3.7.2. 4 方案推荐
    3.8 中枢性降压药
        3.8.1 概述
        3.8.2 分类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3.8.3 用药原则
        3.8.3. 1 适应证
        3.8.3. 2 不良反应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3.8.4 方案推荐
4 国产创新药物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4.1.1 药理学
        4.1.2 创新点
        4.1.3 药物作用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4.1.5 规格和用法
    4.2 尼群洛尔片
        4.2.1 药理作用
        4.2.2 降压特点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4.2.4 药物规格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4.3 阿利沙坦酯
        4.3.1 临床药理学
        4.3.2 创新点
        4.3.3 临床效果
        4.3.4 安全性
        4.3.5 禁忌证
        4.3.6 药物相互作用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4.4.1药理学
        4.4.2适应证
        4.4.3 原创点
        4.4.4 开发背景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4.6 循证证据
        4.4.7 药物规格
    4.5 左旋氨氯地平
        4.5.1 药学部分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4.5.4 临床推荐
        4.5.5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5.1.1 概述
        5.1.2 降压药物选择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1.2. 2 药物推荐: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5.2.1 概述
        5.2.2 降压药物选择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5.3.1 概述
        5.3.2 降压药物选择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5.3.2. 2 目标管理:
        5.3.2. 3 药物推荐: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5.4.1 概述
        5.4.2 降压药物选择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5.5.1 概述
        5.5.2 降压药物选择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5.2. 2 指南推荐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5.6.1 概述
        5.6.2 降压药物选择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5.6.2. 2 指南推荐: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5.7.1 概述
        5.7.2 降压药物选择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5.7.2. 2 指南推荐: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5.7.3. 5 监测血钾:
    5.8 高血压急症
        5.8.1 概述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5.8.3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6.1.1 概述
        6.1.2 降压药物选择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6.1.2. 2 指南推荐: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1.3. 1 降压目标: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6.2.2 诊断和评估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6.2.2. 2 诊断和评估:
        6.2.3 综合干预
        6.2.3. 1 非药物治疗:
        6.2.3. 2 药物治疗
        6.2.3. 3 其他治疗: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6.3.1 概述
        6.3.2 降压药物选择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6.3.2. 5 联合用药:
        6.3.3 注意事项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6.4.1 概述
        6.4.2 降压药物选择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5 老年高血压
        6.5.1 概述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6.5.5 药物选择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6.6.1 概述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6.6.3. 2 术前准备:
        6.6.3. 3 预后: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6.6.4. 2 药物治疗:
    6.7 难治性高血压
        6.7.1 概述
        6.7.2 降压药物选择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6.8.1 概述
        6.8.2 降压药物选择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6.9.1 定义与病因
        6.9.2 诊断
        6.9.3 药物治疗
        6.9.4 其他治疗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6.1 0. 1 概述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8 小结

(4)伊拉地平缓释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伊拉地平的临床适应症
    2 药理作用
    3 伊拉地平药代动力学
    4 国内外临床应用情况
        4.1 国外情况
        4.2 国内情况
    5 研究目的及思路
第一章 伊拉地平缓释片的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释放度测定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含量测定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3 有关物质测定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2.4 原料药在不同pH溶液中的溶解度
        2.5 药物与辅料相容性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伊拉地平缓释片的处方和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剂量确定依据
        2.2 处方及工艺筛选的评价指标(释放度)
        2.3 参比制剂的释放度
        2.4 片芯的制备
        2.5 包衣片的制备
    3 讨论和小结
第三章 伊拉地平缓释片的质量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
        2.2 重量差异
        2.3 缓释片有关物质测定
        2.4 缓释片含量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伊拉地平缓释片的稳定性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考察项目
        2.2 影响因素试验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伊拉地平缓释片的初步药物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血浆样品HPLC-MS/MS分析
        2.2 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阿替洛尔分析方法的建立
    1 缓释微囊含量测定方法
    2 缓释微囊释放度测定方法
    3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4 结论和讨论
第二部分 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
    1.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阿替洛尔缓释微囊药动学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复方血压安缓释片辅料配比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制备
    2.4 体外释放度方法的建立
        2.4.1 色谱条件
        2.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4 系统适应性实验
        2.4.5 标准曲线的制备
        2.4.6 稳定性实验
        2.4.7 重复性实验
        2.4.8 精密度实验
        2.4.9 加样回收率实验
        2.4.10 样品含量测定
    2.5 体外释放度实验
    2.6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 讨论

(7)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
    2.2 制备工艺
    2.3 体外释放度实验
        2.3.1 色谱条件
        2.3.2 释放度方法
        2.3.3 检测波长的确定
        2.3.4 空白辅料的干扰实验
        2.3.5 线性关系考察
        2.3.6 回收率实验
        2.3.7 溶出曲线实验
        2.3.7.1 重复性实验
        2.3.7.2 精密度实验
        2.3.7.3 稳定性实验
        2.3.7.4 溶出度测定
        2.3.8 释放度测定
    2.4 含量测定
3 讨论

(8)复方血压安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处方与制备
    2.1 处方
    2.2 制备
3 质量控制
    3.1 性状
    3.2 鉴别
    3.3 检查
    3.4 含量测定
        3.4.1 色谱条件。
        3.4.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3.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4.4 空白溶液的制备。
        3.4.5 专属性试验。
        3.4.6 标准曲线的制备。
        3.4.7 精密度试验。
        3.4.8 回收率试验。
        3.4.9 样品含量测定。
    3.5 体外释放度试验
4 讨论

四、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氢青蒿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初步评价[D]. 郭凤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硝苯地平原研药与仿制药质量差异研究及其缓控释药物研究[D]. 马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4]伊拉地平缓释片的研制[D]. 朱晓音. 苏州大学, 2015(01)
  • [5]阿替洛尔缓释微囊的制备及其药动学研究[D]. 赛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2(04)
  • [6]复方血压安缓释片辅料配比的选择[J]. 吴昌富,申献玲,王宗喜. 医药导报, 2011(03)
  • [7]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实验[J]. 陆纪宏,宋旭莹,高华英,刘旭东,金庆平. 医药导报, 2010(10)
  • [8]复方血压安缓释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 申献玲,吴昌富,肖峰. 中国药房, 2010(01)
  • [9]药物分析(Ⅰ)[J]. 柴逸峰,朱臻宇,李翔. 分析试验室, 2008(08)
  • [10]HPLC法测定血压安缓释片中3组分的含量[J]. 申献玲,卢静,肖峰,刘汉林,吴昌富. 中国药房, 2007(25)

标签:;  ;  ;  ;  ;  

复方硝苯地平阿替洛尔缓释片测定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