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统计与会计的问题与对策

论科技统计与会计的问题与对策

一、谈科技统计核算问题及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董新兴,李德荃,吕寒冰[1](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由产业结构调整到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和政府对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科学判断的理性抉择。本研究归纳提炼出九个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绩效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强化以及营商环境的改善这个因素体现的是新旧动能转换外在环境的优化程度;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金融支持力度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这三个因素体现的是新旧动能转换内在动力与外在推动力的强化程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成、主导产业的转换、传统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升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耗和污染的降低这五个因素体现的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具体进展。本研究据此给出一套总共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的简明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李天文[2](2019)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统计工作担负着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的重要职责,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党中央、惠州市委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统计体系。站在高质量发展时期,政府统计管理以往过多重视经济总量和速度,忽视质量效益等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状况逐步显现。结合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实际,综合研究惠州市政府统计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管理制度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探索解决对策,以更充分地发挥统计职能,为惠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统计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优化研究”为研究主题,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对惠州市统计管理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构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阐述国内外研究状况,提出研究方法;第二章,具体描述高质量发展、统计、政府统计、统计管理制度的概念,指出高质量发展对政府统计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三章节是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现状,主要是介绍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的组织架构、制度方法、数据质量控制等现状,为下面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提供现实依据;第四章节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是紧密结合高质量发展对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的趋势影响和发展要求,深入剖析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五章节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优化对策建议,主要是针对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惠州市高质量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一是角度创新。关于政府统计管理的研究探索较多,但政府统计管理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研究较少。笔者以基层统计工作者的视角,结合“高质量发展”和“政府统计管理”两个核心,以惠州市为例,从基层实践中具体研究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工作提出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对其他地方的政府统计管理应对高质量发展背景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二是内容创新。在系统讲述高质量发展、政府统计管理等概念后,尝试性地阐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依据,并运用公共管理等理论对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剖析。

谷军健[3](2019)在《基于要素协同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快速的规模扩张,使中国一跃成为制造业大国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随着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而非规模增速,是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传统的产业结构视角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但是2018年4月“中兴事件”似乎表明中国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领域仍然受到发达国家的限制。面对这种分歧,应如何科学地测度和评价制造业的发展质量,从而形成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之间差距的科学认识?进一步地,如何促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实体企业投资“金融化”和全面、过早、快速的“过度去工业化”共同导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趋势加剧,以及“中国科技创新困境”、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与错配等问题,引起学术界和政府决策层的关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那么,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是否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其内在逻辑和影响机理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要素协同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框架;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从效率、效益和结构等视角对制造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与比较,以明确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依次分析了产业体系不同构成要素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理,并分别运用行业、跨国和地区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要素协同发展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贸易增加值收益提升效应和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效应;最后提出了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启示。首先,面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分歧,结合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技术等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别从生产效率、贸易增加值收益和出口技术结构等三个视角对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整体上不断提升,但仍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的差距比传统产业更大。从生产率来看,2014年制造业总体现价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美国同年的39.89%,高技术产业仅为美国的37.6%;从贸易增加值收益来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地位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趋势,但始终低于美国,随着行业技术密集度提高,美国制造业GVC地位上升,而中国呈下降趋势;从出口技术含量来看,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始终低于美国。其次,立足于中国科技创新困境,从理论上分析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机理,运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的生产率增长效应,采用面板门槛模型探讨人力资本支配下科技创新的非线性效应,并区分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效应的行业差异。结果发现,在不考虑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相互作用时,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和非研发创新均没有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着影响,但自主研发创新、合作研发创新、非研发创新与人力资本交互项均具有显着正效应,表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协同效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大。中低技术行业中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是显着的,而高技术行业中没有发挥协同效应,这可能与高技术行业更高的人力资本需求有关。再次,针对金融体系作用“两面性”的争论,深入分析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协同机理,运用来自WIOD(2016)的跨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协同的贸易增加值收益提升效应,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探讨不同GVC分工地位下金融发展作用的变动,并区分银行型与市场型金融发展的效应差异。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着促进了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但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投资的偏离,以及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的偏离存在显着抑制效应,这说明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效应依赖于其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协同程度;金融发展对GVC地位低的国家具有较大提升效应,随着GVC地位提升,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偏离将呈现更大抑制效应;相比银行型金融发展,市场型金融发展对GVC地位的提升效应更大。最后,在“脱实向虚”和经济服务化的现实背景下,分析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的协同机理,采用中国制造业省级地区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实体经济与三要素协同的出口技术结构升级效应,并区分金融危机前后不同阶段和内陆、沿海不同地区的效应差异。结果显示,实体经济显着促进了出口技术复杂度,且扩大了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这表明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存在显着协同效应;实体经济及其与三要素的协同效应在金融危机后显着增大,实体经济的作用在东部沿海地区更大,但实体经济与三要素的协同效应在内陆地区更为显着。本文主要的研究贡献在于:(1)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与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并构建了研究产业体系构成要素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效应理论分析框架;(2)首次从生产效率、贸易增加值收益、出口技术含量等三个视角测度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质量;(3)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协同效应以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的协同效应,分别为中国“研发—生产率悖论”和金融体系作用“两面性”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4)论证了实体经济在出口技术结构升级中的重要性,为“脱实向虚”和经济服务化背景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提供了依据。

张茉楠[4](2016)在《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体系》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然而,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财富增长情况、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更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等无形资产的真实状况,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方法论体系受到了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正在步入新的产业革命的新周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亟须构建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反映经济与财富增长的真实内在动力。

张茉楠[5](2016)在《构建适应全球新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在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机制发生重大转换。然而,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不能准确反映国民财富增长情况,不能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不能反映社会福利的改善情况,更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等无形资产的真实状况,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方法论体系受到了挑战。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正在步入新的产业革命的新周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积极构建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反映经济与财富增长的真正内在源泉。

高蕾[6](2016)在《新型科技服务业分类及其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今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科技创新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科技服务业在此大形势下应运而生,成为第三产业下新的产业分支,并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服务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大大激励了我国科技创新进程和社会经济进步。全力地发展科技服务业,不单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让科技界面向经济、进入市场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科技服务业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层面愈加重视该行业的发展,专家学者也对科技服务业开展各方面的研究工作,但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及内涵、特点及边界的不统一以及用于统计工作的指标体系构建、数据规整缺乏深层研究等方面。因此,本文主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政府职能部门相关工作的布局需要,旨在解决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研究、特征分析、统计分类等定性研究,同时将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将为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统计管理工作和战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良好发展。本文首先对科技服务业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在对目前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之后,主要从业种和业态两个角度对科技服务业进行论述,成功界定科技服务业的概念及内涵,并且从业态性质、行业性质和产成品性质三个方面对科技服务业的具体性质进行归纳,同时概括科技服务业的经济作用。随后本文针对科技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参与服务活动的不同主体,成功对科技服务业作出科学、合理的统计分类,并且以此为基础,从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角度对科技服务业进行其统计指标构建,从而进一步对科技服务业各个方面进行细分,以方便建立起相对应的统计调查报表。在确定科技服务业性质的基础上,本文开展对科技服务业影响因素的探究工作。联合科技服务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以及其市场供求状况,提出基本假设,并以灰色关联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方法对科技服务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到合理的回归方程。最后以安徽省科技服务业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工作。以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增加值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标,从人员投入、经费使用、技术要素、需求以及供给状况等五个方面,选取相应解释变量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影响程度研究,结合偏最小二乘模型,对指标进行剔除,最终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检验其拟合误差,确定方程的合理性,得出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根据统计核算和行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安徽省科技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黄强,阮付贤,黎永生,彭小玉,陈雪梅[7](2016)在《基于清单编制的广西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现状研究》文中认为文章中的研究立足于广西,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编制方法,分析现行基础统计指标体系与清单编制需要之间存在的问题,对建立适用于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权衡,严婷[8](2016)在《R&D统计模式创新及其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含义》文中提出2009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就国民经济核算的议题,推出了新的国际统计标准,即SNA2008体系。该体系最大的修改与变化之一就是把资产分类做了较大调整,扩大了资产边界,其中把"无形固定资产"更名为"知识产权产品",把"研究与开发(R&D)支出"纳入"知识产权产品"框架下。这个修改表明R&D支出将被作为一种长期的"固定资本形成"计入年度GDP,而不再是此前老的体系所界定的"中间投入消耗"。这一统计体系的新变化反映了资本化R&D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的创新引领、科技进步的积极作用,也较好地强调知识进展、创新驱动等内生性增长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之间在现实和逻辑上的一致性。目前许多国家开始相继采用SNA2008的核算标准来进行GDP的统计与核算。我国现行的R&D统计体系与SNA2008中的统计标准尚存在较大差距。应当借鉴国际经验,尽快根据SNA2008体系和标准来改革、完善我国R&D数据统计体系,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设,以此更加突出我国以科技创新为主体、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引领转型升级的战略意义。

任文静[9](2014)在《R&D资本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研究 ——基于SNA2008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与开发(R&D)活动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日渐明显,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发展水平。对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分析能够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对R&D活动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开展我国相关的R&D统计工作。本文就SNA体系在R&D处理上的变化,对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和R&D统计会产生的较大影响进行分析。在SNA1993体系当中,尽管认可了R&D资本但由于测算存在困难,因此R&D产出仍然作为中间消耗进行处理。SNA2008不仅在性质上认可了R&D产出的资本属性,同时认为R&D产出应该作为资本形成的一部分纳入资产负债核算。因此要对我国目前R&D统计现状与SNA2008关于R&D的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异,为我国R&D统计工作提供建议。R&D资本化后会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主要从对核算表、核算账户以及我国宏观经济指标两个层面进行影响分析,其中对核算表和账户主要体现在结构上,对于宏观指标而言明确了测算R&D资本存量的方法,定量的分析了对资本形成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R&D不再当做中间消耗处理使得生产法测的GDP总量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增加使得支出法测算的GDP增加;在使用收入法测算GDP时,由于资本化导致了固定资产折旧部分增加使得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总量也会相应增加。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我国目前R&D活动中的不足,为了更快更好的与国际R&D统计工作接轨,提出在SNA2008体系下我国R&D统计发展的应对策略,来完善我国的R&D统计核算。

朱启贵[10](2012)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演进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纵观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观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演进相协调。随着经济发展观的演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SNA-2008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理论与经验,改革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满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谈科技统计核算问题及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科技统计核算问题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概览
二、重构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
    (三)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优化
三、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
    (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述评
    (二)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相关文献述评
    (三)简明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造
四、研究结论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高质量发展概述
        1. 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理论导向
        2. 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二) 政府统计概述
        1. 统计的概念
        2. 政府统计的概念
        3. 统计管理制度
    (三) 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组织变革理论
        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3. 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现状
    (一) 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模式
        1. 惠州市政府统计组成机构
        2. 惠州市政府统计职责
    (二) 惠州市政府统计业务管理流程
四、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 统计管理工作容易受到干扰
        2. 统计管理手段落后
        3. 政府统计管理队伍不健全
        4. 统计管理基础薄弱
        5. 统计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
    (二)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的原因分析
        1. 统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2. 统计法制建设不完善
        3. 统计制度建设滞后
        4. 统计管理创新意识不强
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优化对策建议
    (一) 深化政府统计体制改革
        1. 建立统计机构垂直管理体制
        2. 完善基层统计机构设置
        3. 理顺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职能
        4. 明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定位
    (二) 完善政府统计管理法治建设
        1. 立法
        2. 执法
        3. 普法
    (三) 建立健全政府统计制度
        1. 完善统计制度
        2. 扎实推进核算制度改革
        3. 加快推进统计标准体系建设
        4. 完善调查制度改革
    (四) 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控制
        1.实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全流程
        2. 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机制
        3. 加强指导微观主体统计队伍
    (五) 强化政府统计服务质量
        1. 发挥政府统计决策参谋作用
        2. 发挥政府统计服务社会的作用
        3. 加快培育第三方统计服务机构
        4. 加快统计管理信息化建设
    (六) 完善政府统计管理基础建设
        1. 加大基层统计管理队伍建设
        2. 加强统计人员管理能力提升教育
        3. 推动统计台账管理规范化建设
    (七) 建立惠州市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1. 坚持以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2. 明确高质量发展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原则
        3. 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六、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要素协同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相关研究
        1.2.2 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1.1 基于人力资本的内生增长理论
        2.1.2 基于研发创新的内生增长理论
        2.1.3 纳入金融发展的内生增长理论
        2.1.4 基于要素相互作用的增长理论
    2.2 产业结构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2.2.2 产业升级的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
    2.3 基于要素协同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框架
        2.3.1 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构成要素
        2.3.2 要素协同的概念与协同关系
        2.3.3 要素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测度分析——兼与美国的比较
    3.1 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分歧、原因与测度思路
    3.2 基于生产效率的中美制造业发展质量测度与比较
        3.2.1 CTFP与RTFP测算方法与数据
        3.2.2 制造业生产率测算结果分析
    3.3 基于贸易增加值收益的中美制造业发展质量测度与比较
        3.3.1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方法
        3.3.2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测算结果分析
    3.4 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美制造业发展质量测度与比较
        3.4.1 增加值视角下出口技术复杂度测度方法
        3.4.2 出口技术复杂度测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要素协同发展的生产率增长效应分析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发展的视角
    4.1 中国科技创新困境与“研发—生产率”悖论
    4.2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机理分析
        4.2.1 生产率增长中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的相互作用
        4.2.2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关系中人力资本的支配作用
    4.3 计量模型构建、变量与数据
        4.3.1 计量模型的构建
        4.3.2 变量选取与测度
        4.3.3 数据处理与来源
    4.4 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4.4.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4.2 自主研发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4.4.3 合作研发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4.4.4 非研发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4.4.5 稳健性检验
    4.5 拓展分析:非线性效应与行业差异
        4.5.1 人力资本支配下科技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
        4.5.2 不同行业中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本协同效应差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要素协同发展的价值提升效应分析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协同的视角
    5.1 金融体系作用的“两面性”与解释思路
    5.2 金融发展影响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协同机理分析
        5.2.1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高质量发展
        5.2.2 金融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作用机理
        5.2.3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协同效应的研究假设
    5.3 计量模型、变量与数据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测度
        5.3.3 数据来源
    5.4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协同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5.4.2 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协同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
        5.4.3 稳健性检验
    5.5 不同全球价值链地位下金融发展的影响:非线性效应
    5.6 拓展分析:银行型与市场型金融体系的影响差异
        5.6.1 银行型金融体系与市场型金融体系发展的影响差异
        5.6.2 稳健性检验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要素协同发展的结构升级效应分析 ——实体经济与三要素协同的视角
    6.1 “脱实向虚”与实体经济的作用
    6.2 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金融发展的协同机理分析
    6.3 模型设定与变量
        6.3.1 计量模型设定
        6.3.2 变量测度
        6.3.3 数据说明
    6.4 实体经济与三要素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6.4.1 实体经济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6.4.2 实体经济与三要素协同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
        6.4.3 稳健性检验
    6.5 拓展分析:不同阶段和地区异质性
        6.5.1 金融危机前后的阶段性差异
        6.5.2 内陆与沿海的地区差异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相关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5)构建适应全球新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传统GDP核算局限性的再思考
二、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GDP核算方法的调整情况
三、近年来全球国民经济核算演进新趋势及其影响
    (一)SNA的修订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新
        1. 对生产资产分类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并扩展了资产边界
        2. 引入资本服务的概念
    (二)开发卫星账户(3)
解决国民经济核算全面性不足问题
四、GDP统计调整凸显发展观和财富观的创新
五、加快建立国民核算新体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加快推进与SNA2008接轨
    (二)基于联合国SNA2008的规定和要求,研究制定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完善国家资产负债表账户核算
    (四)完善各类卫星账户统计核算
        1. 完善以R&D为代表的新经济账户统计与核算
        2. 建立环境资源卫星账户

(6)新型科技服务业分类及其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科技服务业的概念与内涵
    一、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综述
        (一) 国外科技服务业的相关概念以及具体的研究现状
        (二)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研究现状
    二、科技服务业的内涵研究
    三、科技服务业的特征分析
        (一) 业态性质角度
        (二) 行业性质角度
        (三) 产成品性质角度
    四、科技服务业的经济作用
第三章 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分类
    一、国内外统计分类的研究概况
        (一) 国外统计分类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统计分类的研究现状
    二、统计分类的目的与标准
        (一) 统计分类的目的
        (二) 统计分类的标准
    三、科技服务业的新分类
        (一) 研发服务业
        (二) 创新中介服务业
        (三) 专业技术服务业
        (四) 科技活动相关服务业
    四、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五、小结
第四章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因素
        (二) 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模型基础
        (一)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二) 偏最小二乘模型
第五章 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案例分析
    一、安徽省科技服务业的概况
        (一)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及其从业人员现状
        (二)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三) 技术市场发展情况
        (四) 安徽省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局限
    二、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要素的关联度分析
        (一) 指标的选取及数值来源、缺失值处理
        (二) 灰色关联度计算及结果分析
    三、科技服务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拟合方法选取及数据处理
        (二) 指标的选取
        (三) 模型的建立与拟合结果的检验
    四、实证结果的分析
第六章 安徽省科技服务业统计核算与战略部署的建议
    一、统计核算方面的建议
    二、行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R&D统计模式创新及其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含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SNA2008 对R&D活动的重新界定及其GDP核算的新含义
三、资本化R&D的理论内涵及其现代经济增长意义
    (一)资本化R&D需要明确的三个问题
    (二)资本化R&D的现代经济增长意义
四、我国现行R&D统计现状与SNA2008体系的差异
五、资本化R&D支出的重新统计对我国GDP核算的影响
    1. 支出法的GDP等式:GDP= 总消费(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净出口(出口-进口)
    2. 收入法的GDP等式:GDP= 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 生产法的GDP等式:GDP = 总产出- 中间消耗
六、国际R&D统计新体系与我国GDP核算体系改革的意义和政策

(9)R&D资本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研究 ——基于SNA2008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R&D 在 SNA 体系中的资本化过程
    2.1 R&D 活动的资本性质分析
        2.1.1 R&D 活动的界定
        2.1.2 R&D 活动的资本化界定
    2.2 R&D 在 SNA 体系中的资本化过程
        2.2.1 R&D 在 SNA 体系中的发展变化
        2.2.2 R&D 资本化存在的问题
        2.2.3 对 R&D 资本化处理的必要性
第3章 我国现行 R&D 统计现状与 SNA2008 统计的对比分析
    3.1 SNA2008 体系对 R&D 的统计核算
    3.2 我国现行 R&D 统计现状分析
        3.2.1 工业企业科技统计中的 R&D 统计
        3.2.2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统计中的 R&D 统计
        3.2.3 全日制高等学校科技统计中的 R&D 统计
    3.3 我国现行 R&D 统计现状与 SNA2008 体系对 R&D 统计的差异分析
        3.3.1 R&D 活动的统计调查范围差异
        3.3.2 R&D 活动核算部门范围差异
        3.3.3 R&D 活动的调查方法差异
        3.3.4 R&D 活动费用的测算方法差异
        3.3.5 涉及到 R&D 活动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差异
第4章 R&D 资本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
    4.1 R&D 资本化对基本核算表的影响
        4.1.1 R&D 资本化对国内生产总值表的影响
        4.1.2 R&D 资本化投入产出表的影响
        4.1.3 R&D 资本化对资金流量表的影响
        4.1.4 R&D 资本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4.2 R&D 资本化对国民经济账户的影响
        4.2.1 R&D 资本化对生产账户的影响
        4.2.2 R&D 资本化对资本账户的核算影响
        4.2.3 R&D 资本化对资产负债账户的核算影响
第5章 R&D 资本化对我国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5.1 R&D 资本核算的相关参数研究
        5.1.1 R&D 产出资本的定价研究
        5.1.2 R&D 资本存量测算涉及到的价格指数研究
        5.1.3 R&D 资本存量测算涉及到的初始 R&D 存量的测算研究
        5.1.4 R&D 资本存量测算涉及到的折旧率的测算研究
    5.2 R&D 资本化对资本形成总额的影响
        5.2.1 R&D 资本化对资本形成总额构成的影响
        5.2.2 R&D 资本化对资本形成总额核算的影响
    5.3 R&D 资本化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5.3.1 R&D 资本化对生产法测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5.3.2 R&D 资本化对支出法测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5.3.3 R&D 资本化对收入法测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第6章 SNA2008 体系下我国 R&D 统计发展的应对策略
    6.1 我国 R&D 活动的调查体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6.1.1 我国 R&D 活动的调查体系存在的问题
        6.1.2 针对我国 R&D 活动的调查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6.2 R&D 活动费用核算存在问题和对策分析
        6.2.1 我国 R&D 活动的费用核算存在的问题
        6.2.2 针对我国 R&D 活动的费用核算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6.3 我国 R&D 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6.3.1 我国 R&D 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3.2 针对我国 R&D 统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科技统计核算问题及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旧动能转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研究[J]. 董新兴,李德荃,吕寒冰. 山东社会科学, 2020(05)
  •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惠州市政府统计管理制度优化研究[D]. 李天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基于要素协同的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效应研究[D]. 谷军健.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4]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体系[J]. 张茉楠. 宏观经济管理, 2016(12)
  • [5]构建适应全球新经济增长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J]. 张茉楠. 发展研究, 2016(09)
  • [6]新型科技服务业分类及其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D]. 高蕾. 安徽大学, 2016(10)
  • [7]基于清单编制的广西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现状研究[J]. 黄强,阮付贤,黎永生,彭小玉,陈雪梅. 大众科技, 2016(04)
  • [8]R&D统计模式创新及其现代经济增长的新含义[J]. 权衡,严婷.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 [9]R&D资本化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研究 ——基于SNA2008的分析[D]. 任文静. 河北大学, 2014(10)
  • [10]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演进与应用[J]. 朱启贵. 经济与管理战略研究, 2012(02)

标签:;  ;  ;  ;  ;  

论科技统计与会计的问题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