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AFS-12在无碱除臭Ⅱ型工艺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催化剂AFS-12在无碱除臭Ⅱ型工艺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一、无碱脱臭Ⅱ型工艺催化剂AFS-12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默云娟[1](2016)在《催化裂化液化气深度脱硫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原油越来越重,FCC液化气(LPG)中硫含量也越来越高。FCC液化气中硫化物主要有硫化氢、硫醇、羰基硫及二硫化物等,经脱硫化氢工艺后液化气仍然含有几十μg/g的硫化物,不能达到生产要求。本论文拟通过羰基硫水解过程将脱硫化氢工艺后残留的硫化氢和羰基硫脱除,硫醇氧化的方法将小分子硫醇转化成大分子二硫化物,此时液化气中硫化物主要是高沸点硫醚和二硫化物,最后经过精馏切割方式,塔顶得到含较少硫含量的轻质组分C3和轻C4,塔底得到重C4、C5和硫化物,从而达到液化气深度脱硫的效果。本文拟考察硫醇氧化过程中活化剂、羰基硫水解催化剂,通过Aspen软件模拟硫醇氧化、COS水解后液化气精馏过程,考察塔顶产品中的硫含量。硫醇的氧化转化过程,以磺化酞菁钴为硫醇氧化催化剂,考察反应过程中加入活化剂:A、B、C、D和F中的一种或两种,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化剂选用D和C的混合物,比例为7:3,温度为30℃,空油体积比为300,空速为4h-1,活化剂浓度为10%,添加量为20μg/g,在该条件下脱硫率可从52.6%提高到99.16%。本文考察了COS水解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及其助剂对水解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对γ-Al2O3催化剂有一定的影响,较高的焙烧温度750℃焙烧出的催化剂其活性较好。随着TiO2含量的增加TiO2·γ-Al2O3催化剂水解活性也不断提高,当TiO2添加量为14wt%后,活性趋于平稳。TiO2·γ-Al2O3催化剂上负载P作为活性组分,催化剂的碱性增强,COS水解活性明显提高,当P负载量超过10wt%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通过双金属氧化物(X和Y)助剂对P/TiO2·γ-Al2O3的改性,实验结果表明,当第一组分为X,第二组分为Y,且X负载量为5%、X:Y质量比为5:1时,所得催化剂的活性最佳。优选出的催化剂Y-X-P/TiO2·γ-Al2O3,在最优工艺条件:温度为30℃,醇胺流量为3mL/h,原料中羰基硫浓度为1000mg·m-3下脱硫率为98.5%。使用AspenPlus模拟软件对精馏过程进行模拟优化,结果表明:理论板数N为37块,实际回流比R为1.3(摩尔比),最优进料位置NF为第20块塔板。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精馏塔进料出料性质,计算得到各组分在塔顶塔底的回收率,最终得到塔顶产品中硫含量为3.50μg/g。

黄德奇[2](2016)在《液化石油气低温临氢硫醚化脱硫醇镍基催化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临氢硫醚化脱硫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裂化(FCC)汽油脱硫醇过程,但迄今为止有关临氢硫醚化技术在液化石油气(LPG)脱硫醇过程中的应用还未见报道。Ni基催化剂因具有良好的耐硫中毒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在临氢硫醚化脱硫醇反应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低温下其反应活性较低。本文基于对LPG化学性质的认识,以单金属Ni/Al2O3催化剂为出发点,旨在发展适合于LPG临氢硫醚化脱硫醇的低温高活性Ni基催化剂。本文首先对Ni/Al2O3催化剂的Ni含量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单金属Ni/Al2O3基础上,考察了第二金属组分Fe、Mo、V和Cu的添加对催化剂的表面Ni物种性质及硫醚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金属组分的添加均促进了Ni/Al2O3中活性组分Ni的还原,其中Cu的添加对Ni/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抑制作用,而Fe、Mo和V的添加则对Ni/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Fe促进的Ni/Al2O3,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80 ℃)表现出最高的硫醚化反应活性。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考察了第二金属组分Fe的含量对Ni/Al2O3的表面Ni活性组分性质和脱硫醇活性的影响,并与单金属Ni/Al2O3和Fe/Al2O3的进行比较。表征结果表明,Fe对Ni/Al2O3的低温反应活性的促进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i)部分Fe物种作为结构助剂,其与表面Al2O3发生强相互作用,抑制了NiAl2O4相的形成,从而增加了与Al2O3呈弱相互作用的NiO的量,尤为重要的是形成了易于还原的NiFe2O4复合相,改善了催化剂中Ni物种的还原性能,经硫化后,分别形成了具有催化活性的NiSx和NiS(FeS)物种;(ii)在NiS(FeS)物种中,部分Fe物种作为电子助剂向紧密接触的NiS物种转移电子,导致Ni-S键弱化,从而使NiS(FeS)具有更高的活性。Fe物种的上述两种作用使得NiFe/Al2O3具有优异的低温硫醚化反应活性,在80 ℃反应时,14Ni8Fe/Al2O3对LPG中的CH3SH和C2H5SH的转化率分别为97.6%和95.6%,且烯烃加氢饱和活性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NiFe/Al2O3的低温活性,采用P、La和Ca元素对Al2O3进行了改性处理,并以改性的Al2O3制备一系列NiFe双金属催化剂,考察并探讨了载体性质的调变对NiFe催化剂的表面金属物种性质及低温硫醚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载体的P、La和Ca改性对NiFe/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极大的影响,在70 ℃反应时,与基于未改性载体的Ni Fe/Al2O3相比,基于P改性载体的NiFe/Al2O3-P表现出增加的硫醚化活性,而NiFe/Al2O3-La和NiFe/Al2O3-Ca表现出明显降低的硫醚化活性;表征结果表明,在硫化态催化剂的NiSx活性相中,Ni物种存在3种类型:Ni-S、Ni-S2和Ni-Sn,其中,Ni-S2中的Ni物种是较理想的活化硫醇的活性位;Al2O3载体的P改性增加了Ni-S2型配合物中的Ni物种的含量,因而对NiFe/Al2O3的硫醚化活性起促进作用;Al2O3载体的La和Ca改性显着降低了Ni-S2配合物中的Ni物种的含量,对NiFe/Al2O3的硫醚化活性有抑制作用。为了提高NiFe/Al2O3催化剂对不同LPG原料的适应性,本文制备了含Fe的磷化镍催化剂NiFeP/Al2O3,考察了Al2O3载体性质及P/Ni摩尔比对催化剂结构和硫醚化活性的影响,评价和表征结果表明,以在520 ℃焙烧的氢氧化铝AH(520)为载体得到的NiFeP催化剂具有最佳的低温硫醇转化活性,发现比表面积、孔容积大小以及Ni0物种的电荷状态是影响不同Al2O3负载的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在考察的P/Ni摩尔比范围内,引入不同含量的P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醇转化活性、织构性质、表面物种的还原性及分散状态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P物种具有抑制催化剂硫化的作用;当P/Ni摩尔比为0.28时,NiFeP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这可能与其表面的Ni0物种的含量及电荷密度有关。在优选的NiFeP催化剂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活化方法对NiFeP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在400 ℃硫化-560 ℃还原活化所得催化剂NiFeP(S400-R)表现出最佳的低温硫醇转化活性,在65 ℃反应时,其对LPG中CH3SH和C2H5SH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9.5%和98.8%。这是因为在硫化-还原活化方法中,560 ℃还原处理一方面暴露了一些被硫化物吸附的Ni0物种活性位,另一方面脱除了一些深度硫化的Ni物种上的S物种并形成S空位,从而调变了Ni0物种的电荷密度,有利于形成中等强度的Ni0物种活性位。

程佛子,刘成翠,周静,王伟,黄胜涛,李群,汪坤[3](2015)在《国Ⅳ汽油质量升级OCT-MD改造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汽油产品质量升级改造情况。结合该公司1.8 Mt/a催化裂化(FCC)原料预处理装置对FCC原料进行加氢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FCC原料中总硫含量;同时对FCC汽油装置现有OCT-M流程进行调整优化,将催化剂更换为FGH-31/FGH-21型新一代催化剂,同时采用OCT-MD技术处理硫质量分数为250575μg/g的FCC汽油,生产国Ⅳ汽油。经过预处理后混合原料的总硫为9001 000μg/g,汽油产品RON损失0.50.9单位,汽油产品硫质量分数不大于50μg/g,烯烃体积分数不大于25%。对目前运行的OCT-MD原料和产品进行标定,结果表明,FCC汽油硫质量分数约350μg/g,OCT-MD产品汽油硫质量分数为38μg/g,RON损失不大于1.5单位,汽油收率不小于99.9%,满足装置生产国Ⅳ汽油的要求。

颜世山[4](2009)在《原料劣质化对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生焦及汽油质量的影响与对策》文中指出分析了原油性质变差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1.40 M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主要影响,并对由此带来的装置烧焦负荷的异常变化以及汽油脱硫醇质量变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从调整催化裂化装置原料掺渣比、提高反应操作苛刻度以及优化汽油脱硫醇反应器操作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应对措施。

杨书显,侯玉宝[5](2008)在《汽油无碱脱臭Ⅱ型工艺的工业应用》文中认为针对加氢汽油硫醇在采用无碱脱臭Ⅰ型工艺时,存在硫醇脱除率低、上游装置操作苛刻度高、汽油辛烷值损失较大等问题,通过对催化汽油脱硫醇装置进行工艺改造,采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发的无碱脱臭Ⅱ型工艺脱除硫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满足了产品质量的要求,而且降低了上游装置操作苛刻度,全馏分催化汽油辛烷值(RON)损失不高于1.5个单位,2007年上半年93号以上高标号汽油比例达到78.40%左右,经济效益增加了4365万元。

胡震[6](2007)在《汽油脱臭工艺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汽油中引发臭味的含硫物质及其所带来的危害和各种含硫物质的含量分布。重点介绍了加氢精制脱臭、分子筛脱臭、Merichem精制脱臭、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作脱硫剂脱臭、等离子体脱硫脱臭、Merox法脱臭工艺、清洁汽油的吸附脱臭等工艺,分析了每种工艺的优缺点,最后对汽油脱臭工艺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王文波,石生敏,汪树军,刘红研,张伟[7](2005)在《汽油的电化学-化学氧化耦合法脱硫》文中提出以自制大比表面积多孔复合材料作为电极的基体材料,负载Pb/PbO2为阳极,负载铜粉为阴极;以Ce(NO3)3、HNO3及去离子水的混合物为复合电解液,通直流电电解,开发了汽油的电化学和化学氧化耦合脱硫的新方法。考察了电解液浓度、油/液体积比、搅拌速率、温度、电解时间、电流密度等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解液中氧化活性离子浓度0.08mol/l、油/液体积比1/3、搅拌速率400r/min、温度303K、电流密度150mA/cm2、电解时间15min时,脱硫效果较好,脱硫率达55%左右。

胡敏[8](2005)在《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硫醇普遍存在于大多数石油产品中,不仅具有恶臭,而且对于金属有较强的腐蚀性,同时也是一种自由基引发剂,严重影响油品的质量和安定性。因此,有必要将硫醇从石油产品中脱除。广泛应用的Merox 液-液脱硫醇法虽然是一种优良的脱硫醇方法,但脱臭过程中有大量废碱液排放,污染环境,且处理成本昂贵。因此在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的今天,减少甚至取代该工艺中的液体碱,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固体碱催化剂的使用可以避免大量废碱液的排放,并且具有与环境友好、产物易分离、反应条件温和、高选择性、无腐蚀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以氧化镁、氧化铝为原料制备镁铝复合氧化物固体碱催化剂,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制备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并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评价催化剂的活性,通过XRD、CO2-TPD、FTIR、BET、SEM和XPS表征催化剂,讨论了不同的制备方法、不同镁铝比、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CoPcS)的负载量、不同浸渍溶剂、助催化剂NiO、Fe2O3、CuO对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将催化剂应用于工厂液化气侧线脱硫醇过程,取代原有的液碱洗和水洗工艺,以观察该催化剂的催化寿命。在此基础上探讨在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该催化剂的失活机理,为催化剂的再生和工业化应用作准备。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MgO/Al2O3-CoPcS催化剂(由混合、浸渍法制备)相较于Mg(Al)O-CoPcS催化剂(由共沉淀、浸渍法制备),在硫醇催化氧化反应中不仅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稍好的催化寿命,并且在空气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吸附空气中的CO2和H2O而降低活性。MgO/Al2O3固体碱催化剂中Mg/Al摩尔比(即MgO和Al2O3的相对含量)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随着MgO含量的增加,催化剂表面的碱性增加,催化剂活性提高。但具有较高Mg/Al摩尔比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2. 活性组分CoPcS的负载量直接影响MgO/Al2O3-CoPcS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王文波,汪树军,张伟,刘红研[9](2005)在《轻质油品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电解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对燕化常减压汽油在不同电解体系中的脱硫率进行了考察。对不同电解氛围和不同电解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酸性体系和碱性体系均是较好的脱硫体系,在酸性体系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盐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在碱性体系中加入四丁基氢氧化胺等相转移催化剂可以提高反应速度和脱硫率。

王玉芳[10](2004)在《重油催化裂化(RFCC)汽油无碱脱硫醇新技术的工业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综述了汽油中硫的来源、硫醇对汽油质量的影响,脱除硫醇的方法及脱硫醇工艺的进展; 并对炼油工业油品脱硫醇(脱臭)技术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几种Merox工业化脱臭工艺技术,以及国内近几年研究开发的脱臭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情况,指出了脱硫醇技术的研究开发方向。 工业中试研究了MCSP固定床无碱脱臭Ⅱ型工艺,运转了9个月并且进行了两次技术标定,结果表明:该工艺采用无碱脱臭新型催化剂体系(AFS-12,ZH-22),试验装置运行情况良好,基本无污物排放。精制汽油质量优于液-液法,完全能满足生产要求,特别适用于重油催化裂化汽油脱臭精制。 在成功50kt/a中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了O.8Mt/a无碱脱臭工业装置,着重介绍了汽油无碱液活化剂脱臭工艺设计方案的特点,指出采用固定床无碱液脱臭新技术是满足汽油脱硫醇生产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工业运转9个月过程中,进行了两次技术标定,进而分析了无碱脱臭II型工艺的工业应用生产数据。一年多的运行实践说明:催化剂与助剂体的活性高,稳定性好,寿命长,基本无污物排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着,该工艺不仅能节省碱液,降底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精制汽油质量优于液-液法,完全能满足生产要求。脱臭汽油合格率高达98.9%。对催化原料适应性好,易于操作。该工艺流程简单投资少,操作方便又稳定,无碱脱臭具有有碱脱臭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无碱脱臭Ⅱ型工艺催化剂AFS-12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碱脱臭Ⅱ型工艺催化剂AFS-12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催化裂化液化气深度脱硫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化气中硫的类型及其含量要求
        1.2.1 液化气中的硫化物
        1.2.2 液化气产品硫含量要求
    1.3 液化石油气脱硫工艺技术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氧化脱硫醇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1.3.2 国内氧化脱硫醇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1.3.3 其它脱硫醇方法
        1.3.4 液化气脱羰基硫
    1.4 化工流程模拟
        1.4.1 化工流程模拟介绍
        1.4.2 化工流程模拟的作用
        1.4.3 化工流程模拟的发展
        1.4.4 Aspen Plus模拟软件简介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石油液化气硫醇氧化过程研究
    2.1 实验过程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2 反应产物的测定方法
        2.1.3 催化剂活性评价
    2.2 催化氧化反应性能的结果与讨论
        2.2.1 活化剂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2.2.2 工艺条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石油液化气羰基硫水解脱除过程研究
    3.1 实验过程
        3.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2 催化剂的制备
        3.1.3 催化剂的表征
        3.1.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2 羰基硫水解反应性能的结果与讨论
        3.2.1 焙烧温度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3.2.2 催化剂Ti O_2含量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3.2.3 负载活性组分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3.2.4 负载助剂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3.2.5 反应条件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油液化气精馏过程模拟与优化
    4.1 过程模拟的基础数据与条件
        4.1.1 液化气精馏装置工艺流程简介
        4.1.2 原料性质
        4.1.3 分离要求
        4.1.4 热力学方法的选择
    4.2 工艺模拟及优化
        4.2.1 回流比和理论板数的优化
        4.2.2 回流比对精馏效果的影响
        4.2.3 进料位置与塔顶塔底回收率的关系
    4.3 精馏塔工艺模拟计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液化石油气低温临氢硫醚化脱硫醇镍基催化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LPG脱硫醇的必要性
    1.2 LPG脱硫醇技术简介
    1.3 临氢硫醚化脱硫醇技术进展
        1.3.1 Prime-G~+工艺技术
        1.3.2 CDHydro/CDHDS工艺技术
        1.3.3 DSO工艺技术
        1.3.4 GARDES工艺技术
    1.4 临氢硫醚化脱硫醇催化剂及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
        1.4.1 酸性催化剂
        1.4.2 过渡金属催化剂
    1.5 提高Ni基硫醚化脱硫醇催化剂活性的方法
        1.5.1 金属活性组分的调变
        1.5.2 Al_2O_3载体性质的调变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原料
        2.1.1 试剂
        2.1.2 原料
    2.2 催化剂的表征
        2.2.1 N_2吸附-脱附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2.2.4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2.2.5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Py-IR)
        2.2.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2.7 CO化学吸附
        2.2.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
        2.2.9 紫外激光拉曼光谱(UV Raman)
        2.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2.3.1 评价装置
        2.3.2 评价条件
        2.3.3 LPG原料和反应产物的分析方法
第3章 低温硫醚化催化剂活性组分的优化及第二金属组分的筛选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原料
        3.1.2 催化剂的制备
        3.1.3 催化剂的表征
        3.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活性组分Ni含量的优化
        3.2.2 第二金属组分种类的调变
    3.3 小结
第4章 Fe对Ni/Al_2O_3低温硫醚化性能的调变作用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原料
        4.1.2 催化剂的制备
        4.1.3 催化剂的表征
        4.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催化剂的表征
        4.2.2 催化剂性能评价
        4.2.3 Fe对Ni/Al_2O_3硫醚化活性的促进作用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Al_2O_3载体的P、La和Ca改性对NiFe双金属催化剂低温硫醚化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及原料
        5.1.2 催化剂的制备
        5.1.3 催化剂的表征
        5.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催化剂性能评价
        5.2.2 催化剂的表征
    5.3 小结
第6章 NiFeP催化剂的低温硫醚化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及原料
        6.1.2 催化剂的制备
        6.1.3 催化剂的表征
        6.1.4 催化剂性能评价
    6.2 结果与讨论
        6.2.1 Al_2O_3载体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醚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6.2.2 P/Ni摩尔比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醚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6.2.3 活化方法对NiFeP催化剂的硫醚化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国Ⅳ汽油质量升级OCT-MD改造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OCT-M 流程
2 FCC 汽油性质
3 OCT-MD 流程
    3. 1 Ⅰ套和Ⅱ套催化部分
    3. 2 Ⅰ套加氢部分
4 主要设备及工艺参数
    4. 1 保护反应器改造情况
    4. 2 主要操作条件及催化剂装填方案
    4. 3 催化剂硫化方案
    4. 4 改造后产品情况
5 结 论

(6)汽油脱臭工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品中硫醇的脱除技术
    1.1 加氢精制脱臭工艺[8]
        1.1.1 IFP加氢脱硫脱臭工艺
        1.1.2 AKZO加氢脱硫脱臭工艺
        1.1.3 UOP缓和加氢裂化脱臭工艺
    1.2 分子筛脱臭工艺
    1.3 Merichem精制脱臭工艺[12~17]
    1.4 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作脱硫剂脱臭工艺[18-20]
    1.5 等离子体脱硫脱臭工艺[21, 22]
    1.6 Merox法脱臭工艺[23~29]
        (1) 液——液法脱臭工艺。
        (2) 常规固定床脱臭工艺。
        (3) 最小碱量固定床脱臭工艺[30, 31]。
    1.7 清洁汽油的吸附脱臭工艺
2 对汽油脱臭工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7)汽油的电化学-化学氧化耦合法脱硫(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
    1.2 试剂
    1.3 实验电极制备
    1.4 电解液的配制
    1.5 分解电压的确定
    1.6 电解脱硫实验
    1.7 脱硫率的计算
    1.8 实验原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解电压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不同电解条件下的脱硫规律
        2.2.1 电解液浓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2.2.2 油/液体积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2.2.3 搅拌速率对脱硫率的影响
        2.2.4 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2.2.5 电解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
        2.2.6 电流密度对脱硫率的影响
3 结 论

(8)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炼油工业中脱硫醇工艺的研究进展
        1.2.1 Merox 脱臭工艺
        1.2.2 国内开发的脱臭工艺
        1.2.3 “硫醇提净”(Thiolex~(SM))技术
        1.2.4 分子筛法
    1.3 酞菁钴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4.1 固体碱的概念及其分类
        1.4.2 固体碱碱性的表征方法
        1.4.3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4 固体碱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分析和再生方法研究
    1.5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2.1.1 Mg-Al 复合氧化物固体碱的制备
        2.1.2 活性组分磺化酞菁钴的负载
    2.2 固体碱负载磺化酞菁钴脱硫醇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2.2.1 静态实验
        2.2.2 动态实验
        2.2.3 重复实验
    2.3 MgO/Al_2O_3-CoPcS 脱硫醇催化剂的应用
        2.3.1 工厂液化气侧线脱硫醇试验
        2.3.2 再生实验
    2.4 硫化物含量的分析方法
        2.4.1 锌掩蔽法——非均相直接滴定法测定硫醇含量
        2.4.2 气相色谱法
    2.5 固体碱负载酞菁钴催化剂的表征
        2.5.1 X 射线衍射(XRD)
        2.5.2 表面碱量的测定(CO_2-TPD)
        2.5.3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2.5.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5.6 BET 比表面及孔径测定(BET)
    2.6 实验试剂和设备
        2.6.1 实验试剂
        2.6.2 实验设备
第三章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1 固体碱载体不同制备方法的选择
    3.2 固体碱中Mg/Al 摩尔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2.1 Mg/Al 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2.2 Mg/Al 摩尔比对催化剂晶相结构和表面碱量的影响
        3.2.3 具有不同Mg/Al 摩尔比的催化剂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3.3 固体碱中CoPcS 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浸渍溶剂对MgO/Al_2O_3-CoPcS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溶剂浸渍制备的催化剂的脱硫醇催化氧化活性
        3.4.2 不同溶剂浸渍制备的催化剂的 FTIR、CO_2-TPD、BET 和 XRD 分析
    3.5 助催化剂的作用
        3.5.1 助催化剂NiO 的作用
        3.5.2 助催化剂CuO 的作用
        3.5.3 助催化剂Fe_2O_3 的作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体碱脱硫醇催化剂在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的应用和失活机理探讨
    4.1 MgO/Al_2O_3-CoPcS 催化剂应用于液化气工厂侧线脱硫醇试验
    4.2 液化气脱硫醇过程中MgO/Al_2O_3 固体碱催化剂的失活机理分析
    4.3 再生方法及再生后的MgO/Al_2O_3催化剂在液化气中的脱硫醇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重油催化裂化(RFCC)汽油无碱脱硫醇新技术的工业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述
        2.1.1 石油和石油产品中的硫化物
        2.1.2 油品中硫醇的脱除
    2.2 加氢精制脱臭法
        2.2.1 IFP 加氢脱硫技术
        2.2.2 AKZO 加氢脱硫技术
        2.2.3 UOP 缓和加氢裂化
    2.3 分子筛脱臭法
    2.4 Merichem 精制技术
    2.5 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作脱硫剂
    2.6 等离子体脱硫和光脱硫
    2.7 Merox 催化氧化脱臭法
        2.7.1 引言
        2.7.2 UOP 公司开发的脱臭工艺
        2.7.3 国内开发的脱臭技术
        2.7.4 技术进展
        2.7.5 小结
    2.8 脱硫醇工艺发展趋势
第三章 MCSP 固定床脱臭工艺中试应用研究
    3.1 无碱脱臭Ⅱ型工业实验结果
        3.1.1 无碱脱臭Ⅱ型工艺原则流程
        3.1.2 无碱脱臭Ⅱ型工业实验标定结果
        3.1.3 无碱脱臭Ⅱ型工艺对催化裂化原料的适应性
    3.2 无碱脱臭Ⅱ型工艺与液-液法对比
        3.2.1 脱臭汽油质量对比
        3.2.2 环境影响对比
        3.2.3 投资及操作费用对比
    3.3 小结
第四章 RFCC 汽油无碱脱硫醇的生产装置设计
    4.1 前言
    4.2 设计技术方案的选择
        4.2.1 处理范围和深度
        4.2.2 能耗及经济分析
        4.2.3 环境保护
        4.2.4 质量指标
    4.3 工艺流程简述
        4.3.1 预碱洗流程
        4.3.2 脱硫醇流程
    4.4 原料及产品的技术规格
        4.4.1 原料的理化性质
        4.4.2 产品性质
    4.5 装置的主要技术特点
    4.6 工艺参数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6.1 工艺操作条件
        4.6.2 操作条件的分析
    4.7 主要设备的设计计算与结构的选用
        4.7.1 氧化塔T-101、T-102计算
        4.7.2 电分离器R-106A,B电极板的选用
    4.8 问题与建议
    4.9 小结
第五章 重油催化汽油无碱脱臭Ⅱ型技术的工业运行技术分析
    5.1 前言
    5.2 反应机理
    5.3 工业运行
        5.3.1 运行概况
        5.3.2 生产操作条件
        5.3.3 不同空速下的运行数据
        5.3.4 空气用量对脱臭效果的影响
        5.3.5 助催化剂用量对脱臭效果的影响
        5.3.6 工艺对原料的适应性
        5.3.7 预碱洗强度对脱臭效果的影响
        5.3.8 无碱脱臭Ⅱ型装置污水量及组成
    5.4 无碱脱臭Ⅱ型工艺优点
    5.5 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 谢

四、无碱脱臭Ⅱ型工艺催化剂AFS-12应用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催化裂化液化气深度脱硫工艺研究[D]. 默云娟.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2]液化石油气低温临氢硫醚化脱硫醇镍基催化剂的研制[D]. 黄德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6(02)
  • [3]国Ⅳ汽油质量升级OCT-MD改造及应用[J]. 程佛子,刘成翠,周静,王伟,黄胜涛,李群,汪坤.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5(08)
  • [4]原料劣质化对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生焦及汽油质量的影响与对策[A]. 颜世山. 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9
  • [5]汽油无碱脱臭Ⅱ型工艺的工业应用[J]. 杨书显,侯玉宝. 中外能源, 2008(02)
  • [6]汽油脱臭工艺的研究进展[J]. 胡震.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7(04)
  • [7]汽油的电化学-化学氧化耦合法脱硫[J]. 王文波,石生敏,汪树军,刘红研,张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5(05)
  • [8]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液化气脱硫醇中的应用[D]. 胡敏.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8)
  • [9]轻质油品电化学催化氧化脱硫—电解体系的研究[A]. 王文波,汪树军,张伟,刘红研. 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10]重油催化裂化(RFCC)汽油无碱脱硫醇新技术的工业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玉芳. 天津大学, 2004(06)

标签:;  ;  ;  ;  

催化剂AFS-12在无碱除臭Ⅱ型工艺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