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滑轮架的有限元分析

原子滑轮架的有限元分析

一、原子滑车轮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俊[1](2017)在《三环过山车轨道静力学及动态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过山车正朝着更快、更惊险、更趣味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对过山车的相关设计及力学性能也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过山车轨道是整个过山车系统的核心结构,对其进行动力学、静力学及动态特性分析在工程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对轨道结构进行动力学、静力学及动态特性分析,用以研究某研究院设计的三环过山车轨道结构的相关特性,全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根据过山车的设计技术参数,对轨道结构和立柱结构进行设计,运用Solidworks对过山车轨道结构、立柱结构和运载小车进行三维建模。为过山车的动力学仿真分析做准备。(2)基于ADAMS建立过山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运载小车和轨道之间设置约束条件、各相对运动构件之间施加相对应的约束和作用力。分析过山车在无风、正向迎风(+X向)、负向迎风(-X向)、正向侧风(+Y向)和负向侧风(-Y向)五种不同工况下轨道结构的受力特点,得出轨道结构受力最大的典型位置,分析出轨道结构受力危险位置。通过分析,提取轮组对轨道结构的作用力载荷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得到轨道结构受力最大位置的轮组作用力,为后续过山车轨道结构静力学分析提供外载荷数据。(3)建立过山车轨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上述动力学仿真分析获得轮组对轨道作用力。对轨道结构的受力最大位置进行结构强度和疲劳强度分析,得到轨道结构各部分的应力和变形云图。根据轨道结构各部分最大应力值,校核轨道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验证其安全系数是否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4)对轨道结构进行动态特性分析,得到轨道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在此基础上,分析轨道结构体系布置、轨道管的规格选用、轨道结构质量和刚度分布是否合理。以期为后续过山车轨道结构抗震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5)针对工程而言,轨道结构的抗震性分析具有实际作用。本文采用反应谱法理论和时程分析法理论对轨道结构进行抗震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轨道结构的改进意见。本文基于虚拟样机联合仿真分析技术的研究方法,提高了过山车轨道结构的设计精度和效率,该方法可应用到其它类型的过山车轨道结构。对于轨道结构的设计、优化和改进有重大意义。

叶俊,汪永明,吴纯君[2](2016)在《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过山车轮架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轮架是过山车行走装置的关键部分,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轮架受力瞬时多变,传统的静力学分析无法满足设计的安全性评估需求。为此,基于虚拟样机技术,利用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ADAMS)对某型号过山车进行多体动力学分析,获得轮架所受载荷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过山车轮架进行静力学分析和谐响应分析,根据静力学分析结果对轮架进行安全强度校核,根据谐响应分析的变形频率响应曲线找出轮架谐响应振幅最大时的频率,求出最大频率下的应力和应变云图。结果表明:该型号过山车轮架的最大应力在其材料强度的允许范围内,符合国家过山车安全性评估标准;同时应避免该过山车在频率为450 Hz的环境下运行,确保其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杨海江[3](2016)在《过山车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老百姓也都在追逐精神生活的升华。游乐设施中的过山车尤为突出,在年轻人群体中越发受捧。本文以某企业现役运行的过山车为例,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工程分析与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根据图样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按规范规定的工况,对轨道上的列车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过山车G加速度的求取通过仿真技术模拟其运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对过山车的刚度、强度的空载和满载工况分析,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分析结果进行验算评判和做出安全性评判。结合运动学和动力学知识,对过山车进行仿真模拟,获取其峰值加速度及其产生的时间,从而判断整体结构发生危险的位置,并对危险位置处结构利用SolidWorks进行精确建模从而做有限元分析,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分析结果进行验算和做出安全性评判。分析过山车的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发生地震情况下过山车结构的在垂直、水平向受到的动态响应,对各响应结果进行基于“SRSS"法的有机合成组合,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对分析结果进行验算和做出安全性评判。

张继云[4](2013)在《过山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过山车是游乐场、主题公园等游乐场所必不可少的一种大型滑行类游乐设备,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投入到游艺机的设计生产制造中,都在努力设计生产出娱乐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过山车。然而,国内在滑行车类游乐设施起步比较晚,对于过山车的减震系统参数选择及轨道设计也只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这严重影响到产品的开发周期及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本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陆续展开的。为了分析车轮刚度阻尼和轨道形状等因素对过山车安全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过山车的运动规律,依据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建立过山车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在这一模型,包含了过山车的垂向、俯仰以及侧倾三个方向的自由度,然后利MATLAB编程求解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为了验证所建立的过山车动力学方程的正确性,以某公司设计生产的摩托过山车为例,将其轨道关键点坐标以及车轮刚度和阻尼等动力学参数代入方程进行求解,并将这一结果与摩托过山车的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是可行的,从而能够为过山车的开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接着本文对4D过山车的开发设计进行了探索。4D过山车有四根轨道,驱动轨和行走轨间距的变化引起座舱3600的转动,本文利用向量的方法在已获得行走轨关键点坐标的基础上建立了驱动轨,这个轨道建立方法能很方便的根据行走轨的变化而改变驱动轨和行走轨之间的距离,提高轨道开发效率。用SolidWorks建立4D过山车的三维模型,并导入到ADAMS软件中,添加适当的约束和载荷,系统地建立了4D过山车的虚拟样机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得到了速度、加速度、摩擦力以及关键零部件的受力曲线,可以为过山车的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强度分析提供依据。4D过山车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滑行类游乐设备,其仿真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推广性,能够为其它大型滑行过山车的开发设计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刘鹏霄[5](2013)在《三环过山车整体结构安全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不仅表现在物质的需求,更表现在精神的追求。节日假期,闲暇之余,亲朋好友,结伴出游,需求催生各种大型游乐公园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游乐公园中的大型游乐设施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但其安全性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某企业设计的三环过山车为对象,对其涉及安全性的强度(疲劳强度)、刚度、抗震性能以及其特有的安全性指标——“G加速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基于SolidWorks的运动仿真功能,采用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方法获取过山车列车在无风、+X风、-X风、+Y风、-Y风等五种工况下沿轨道运行时的G加速度,依据国家标准《GB8408-2008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对其加速度进行评判,解决人身安全问题。基于SolidWorks环境进行过山车整体结构三维建模,并利用SolidWorks/simulation分析其在空载及非工作状态风载两种工况下的强度与刚度,依据国家标准《GB/T18159-2008滑行车类游艺机通用技术条件》对整体结构强度进行评判,解决设备安全问题。通过对过山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获取到的过山车列车峰值加速度及发生时间,判断确定过山车支撑钢结构的危险位置。采用SolidWorks对过山车支撑钢结构危险位置处的结构进行精确建模,并利用SolidWorks/simulation进行有限元分析和疲劳分析,依据国家标准《GB/T18159-2008滑行车类游艺机通用技术条件》对支撑钢结构疲劳强度进行评判,解决结构安全问题。采用国际通行的反应谱法对过山车整体结构进行抗震分析,得出其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态响应,采用“SRSS”法对各向响应结果进行组合,依据国家标准《GB50011-2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过山车整体结构进行抗震评估,解决设备抗震安全问题。通过对三环过山车及整体结构涉及安全性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过山车安全性评价的理论思路与技术方法,更可为大型空间复杂设备的安全性分析提供实践基础和有益的借鉴。

罗俊斌[6](2012)在《滑行车类游乐设施的动态仿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滑行类游乐设备具有其独特的惊险性和趣味性,在各大游乐场中纷纷成为众人追捧对象。然而随着人类对刺激性的增强,大型滑行类游乐设备的速度与加速度逐渐增大,运行工况越来越复杂,对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和图形学等方法,设计者可以对过山车的功能、性能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模拟和评估,从而改善过山车运动特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轨道作为过山车运行的轨迹路线,其建模的方法以及精度,对过山车虚拟仿真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设计者首先根据客户需求得出路轨基准曲线,然后借助欧拉角方法,通过空间坐标转换求得左右两条轨道的关键点坐标,最后进行三次样条曲线拟合快速完成轨道建模。但使用欧拉角描述过山车立环时,用欧拉角无法正确描述其姿态。借助四元数样条插值理论,能够解决欧拉角的万向锁问题,从而修正立环处的轨道形式。为了方便工程技术人员更好地应用轨道建模算法,并且能通过简单的界面操作完成轨道的建模与调整,运用MATLAB和VB的混合编程以及应用AutoCAD的二次开发工具VBA,设计开发一款过山车轨道建模软件。其中还增添了轨道调整功能,其包括轨枕截面横倾角、轨道间距和基准曲线的调整。对轨道的局部调整,可以改善过山车的运行情况,并可以实现轨道建模的反馈式调整。本文以国内某公司设计的垂直过山车为例,对滑行类游乐设备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借助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垂直过山车车体进行三维模型,导入到ADAMS中,并且对过山车的车轮聚氨酯材料进行实验分析,获取其相应刚度阻尼值,添加适当的约束和载荷,按照过山车的实际运行工况进行动态仿真,得到速度、加速度和约束反力等相关数据曲线。建立垂直过山车悬架系统数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求解加速度,并且与垂直过山车动力学模型的仿真数据相比较,验证了本文论述的建模和仿真方法是可行的。借助垂直过山车虚拟样机得到的相关数据曲线,可以针对工况复杂地方进行静力学强度分析等研究,提高其安全性能。垂直过山车其仿真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推广性,可以为其他滑行类游乐设备的设计提供参照。

辛虎君[7](2012)在《三环过山车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及结构疲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大型现代主题公园的相继建立,过山车等大型游乐设备已成为主题公园必不可少的游乐设施。鉴于游乐设施的高变速,多变向、强刺激的特点,使得游乐设施的安全性日益成为公众和政府关注的重点。虽然我国相继建立并完善了有关游乐设施的安全法规,检验规程,涵盖了制造、安装,使用过程,但对于游乐设施的设计一直未能实行监管,造成游乐设施的本质安全存在潜在的隐患。为此,国家近期已对游乐设施的设计提出第三方评审的要求。而游乐设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快速、全面、真实反映设计质量和水平的需求,使得基于计算机环境的仿真计算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过山车的设计评审工作主要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在基于人体安全的承受能力基础上,以加速度的允许值和结构疲劳的安全系数为依据,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实现过山车的轨道建模,运载小车的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运载小车零部件、过山车钢结构件的疲劳分析。其研究过程为:首先利用某企业提供三环过山车的相关设计数据和测试数据,运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建立三环过山车实体模型,并结合计算机图形学导出轨道数学建模的空间旋转坐标变换公式。其次在SolidWorks Motion中对过山车的实体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通过分析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对动态仿真过程的影响,修正了轨道模型,保证了仿真的精确度,并通过仿真数据和实测数据对比,验证仿真数据的可信性和轨道建模方法可行性以及仿真中对摩擦系数设置和约束设定的合理性。分析得到判定加速度安全评价标准的方法,然后依据国家标准GB8408-2008《游乐设施安全规范》关于过山车加速度允许值的相关要求,通过运动学仿真使所得加速度值符合标准规定,保证过山车轨道曲线设计的安全性。最后根据动力学仿真所得载荷谱,确定轨道和结构的危险截面,基于SolidWorks Simulation完成过山车的轨道和运载小车关键零部件的结构分析和疲劳计算,结果表明过山车整体设计符合国家标准GB8408-2008的规定。通过对三环过山车系统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及结构疲劳分析的本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为过山车的设计评审和安全评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大型空间复杂设备的结构分析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陈乾麟[8](2012)在《井下巷道气—液喷雾拖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矿井设备机械化、自动化采掘技术的迅猛发展,矿井采煤效率越来越高,而同时采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也随之增多,矿井内粉尘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轨道大巷作为运输行人的主要通道之一,累积了大量粉尘,当运输设备通过巷道时极易带起粉尘形成二次扬尘污染。而现有的定点喷雾降尘设备有喷雾不均而造成巷道部分积水、部分干燥以及喷雾时影响行人运输的缺点;提出过的移动式喷雾装置则由于动力源选择、结构原理设计等的因素而存在着失爆隐患、需要过多人工干预等缺点。作者分析国内外大巷除尘研究现状,以及基于巷道内粉尘分布规律,设计了一种无需电、液等原动力,拖挂在电机车后便能实现移动式均匀喷雾降尘的气一液喷雾拖车。该装置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好,减少了人工参与的同时也不影响巷道内的正常运输。本课题对该装置的机械结构进行了设计并通过理论计算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研究现有平板车车架和车轮轮对外盖的基础上对整个装置进行结构设计。设计计算链传动使车轮带动空压机的动力原理从而实现无源化避免了使用电力而存在的失爆隐患;对储水罐、空压机、喷雾头分布位置以及药剂添加装置等部件进行选型设计和校核确保了其稳定性及安全性。通过绝热过程对压缩空气在水罐内对水体加压的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确定了水罐内腔体积与空气压缩机的比例不大于三的设计原则从而避免了水罐所需加压时间过长,喷雾洒水车长期不出水的缺点。使用ANSYS对设计的车架以及轮对外盖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应变图确定了其设计尺寸的安全性。利用FLUNET的VOF模型对压缩空气为水体加压时的罐体内部流场进行了分析,通过罐内气液分布云图以及加压时罐内压强分布及速度矢量图确定了压缩空气为水体加压形成喷雾水流这一原理的合理性,为其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FLUNET的动网格以及离散相与连续相的耦合使用,对矿车列等轨道运输设备经过大巷时巷道内的粉尘分布规律进行了模拟仿真,得出的粉尘浓度分布云图证明了在轨道运输设备后拖挂上喷雾车进行喷雾降尘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通过对FLUNET内置喷头的设置,模拟了六个喷雾头的安装分布,得出的喷雾轨迹图证明了其能够对全巷道截面进行喷雾降尘,验证了喷头安装的合理性。

汪先国[9](2008)在《摩托车结构动特性测试平台搭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目前,摩托车整车的振动性能虽然无国家标准强制要求,然而是摩托车NVH性能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用户对产品附加值衡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振动问题始终是困扰摩托车企业和行业的一个大问题。车架是摩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架特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摩托车整车的特性。本文正是以解决摩托车振动问题为出发点,围绕研究摩托车动特性测试分析工具需求展开,融合振动基础理论并结合摩托车实际情况,详细分析和讨论摩托车动特性测试系统的主要指标,完成摩托车动特性测试平台系统的搭建。论文后半部分应用该测试系统完成某款摩托车的车架、车架悬挂发动机振动特性参数的识别,同时利用有限元软件MSC.PATRAN/NASTRAN进行了分析和结果对比,验证了两者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在此基础上按设计要求,以降低振动为目标,应用该测试系统进行车架悬挂发动机系统的预测优化,寻求最优改进方案,并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改进方案进行确认,最后通过改进方案的样品试制、试验验证。通过具体车型的应用表明,摩托车动特性测试系统的特点及功能,完全达到搭建平台系统的预期目的,为公司今后摩托车的测试及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丽[10](2005)在《胎面胶动态力学及摩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轮胎的温升来自于两种热源,一是滚动过程中由橡胶材料滞后损失引起的转变成热能,二是接地面的摩擦热。轮胎非稳态温度场的研究就是基于这两种热源。本文为建立轮胎非稳态温度场对胎面胶进行了动态力学分析实验和高速摩擦实验,获得了胎面胶的生热率和摩擦系数这两个轮胎非稳态温度场研究的基础参数。 由热造成的轮胎温度的升高将导致轮胎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降低。研究低生热率的胎面材料对于提高轮胎的使用性能、延长轮胎的使用寿命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参阅大量的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生热率的文献的前提下,从降低胎面胶滚动阻力入手,结合当前轮胎行业的实际需要,从工程实用性出发,改变炭黑和SBR1502/充油SBR1712/BR9000生胶并用比,设计了11种半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的配方。 本文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使用NEZSCH公司生产的DMA242型实验仪,获得了11种胎面胶的DMA温度曲线,从炭黑和生胶配比变化两方面,分组对不同系列的胎面胶的储能模量—温度曲线(E′—T)和损耗因子—温度曲线(tanδ—T)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参照1#胶料,对11种胎面胶—10℃~10℃和50℃~80℃的tanδ进行比较,讨论了炭黑及SBR1502/SBR1712/BR9000并用比的改变对胎面胶滚动阻力、湿抓着力的影响;在动态力学分析实验的基础上,还获得了11种胎面胶的生热率曲线,并分组进行了比较,研究了配方与生热率的关系。 此外,本文还对以上胎面胶中的7种配方的滑动摩擦系数进行测量,实验在吉林工业大学的的F150G-Ⅱ高速摩擦实验台上进行。通过实验,获得了7种胎面胶摩擦系数随速度变化的曲线、相同材料在不同载荷下摩擦系数随速度的变化曲线。分析了改变炭黑含量、SBR1502/SBR1712/BR9000并用比及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二、原子滑车轮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子滑车轮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环过山车轨道静力学及动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过山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过山车国外发展现状
        1.2.2 过山车国内发展现状
    1.3 过山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山车轨道结构设计与实体建模
    2.1 过山车轨道结构设计
        2.1.1 轨道结构类型
        2.1.2 轨道曲线的设计
        2.1.3 轨道心脏线的设计
        2.1.4 轨道倾角的设计
        2.1.5 轨道截面设计
    2.2 过山车立柱结构设计
        2.2.1 立柱结构形式设计
        2.2.2 立柱规格设计
    2.3 安全距离的设计
    2.4 轨道结构实体建模
    2.5 运载小车实体建模
        2.5.1 运载小车零部件建模
        2.5.2 运载小车实体装配
        2.5.3 其他零部件的简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山车轨道结构动力学仿真
    3.1 轨道结构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轨道模型建立
        3.1.2 动力学仿真模型建立
        3.1.3 约束关系设置
    3.2 所受载荷分析和施加
        3.2.1 重力设置
        3.2.2 车轮与轨道间的摩擦力
        3.2.3 牵引力设置
        3.2.4 风载施加
        3.2.5 制动力设置
        3.2.6 仿真步长设置
    3.3 轨道结构动力学分析
        3.3.1 工况I(无风)
        3.3.2 工况Ⅱ(+X向风(迎面)、风速 15m/s)
        3.3.3 工况Ⅲ(+Y向风(侧向)、风速 15m/s)
        3.3.4 工况Ⅳ(-X向风(迎面)、风速 15m/s)
        3.3.5 工况Ⅴ(-Y向风(侧向)、风速 15m/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山车轨道结构静力学分析
    4.1 轨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4.1.1 ANSYS建模前处理
        4.1.2 轨道管与支撑管有限元建模过程
        4.1.3 立柱及轨枕建模
        4.1.4 轨道结构模型网格划分
        4.1.5 轨道结构有限元模型约束
    4.2 载荷施加
        4.2.1 风载荷施加
        4.2.2 轨道结构自重
        4.2.3 轮组对轨道结构的作用力
    4.3 轨道结构受力分析
        4.3.1 轨道结构危险截面位置分析
        4.3.2 轨道结构危险截面载荷
    4.4 轨道结构静力学分析
        4.4.1 工况I轨道结构分析(无风载荷)
        4.4.2 工况Ⅱ轨道结构分析(+X向风(迎面)、风速 15m/s)
        4.4.3 工况Ⅲ轨道结构分析(+Y向风(侧向)、风速 15m/s)
        4.4.4 工况Ⅳ轨道结构分析(-X向风(迎面)、风速 15m/s)
        4.4.5 工况Ⅴ轨道结构分析(-Y向风(侧向)、风速 15m/s)
    4.5 轨道结构强度校核
        4.5.1 强度校核理论依据
        4.5.2 分析总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山车轨道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5.1 轨道结构动态特性分析概述
        5.1.1 轨道结构有限元分析法
        5.1.2 轨道结构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分析
    5.2 轨道结构的动态特性分析
    5.3 轨道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过山车轨道结构抗震性分析
    6.1 轨道结构抗震分析方法与理论
        6.1.1 反应谱法理论
        6.1.2 时程分析法理论
    6.2 标准反应谱设计
        6.2.1 设计反应谱概念
        6.2.2 地震标准反应谱设计
        6.2.3 标准加速度反应谱设计
    6.3 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择
        6.3.1 地震波初步选择
        6.3.2 地震波反应谱拟合
    6.4 轨道结构抗震分析反应谱法
        6.4.1 反应谱的计算
        6.4.2 反应谱分析
        6.4.3 反应谱分析结果
        6.4.4 轨道结构分析
    6.5 轨道结构抗震分析时程法
        6.5.1 地震波的选择
        6.5.2 时程分析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过山车轮架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过山车轮架载荷分析
    1.1 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2 仿真结果分析
2 过山车轮架有限元分析
    2.1 静力学分析
    2.2 谐响应分析
3 结论

(3)过山车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过山车发展现状
    1.3 过山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过山车G加速度
    2.1 过山车G加速度简介
        2.1.1 加速度在一个方向的临界值情况
        2.1.2 加速度全面评价
    2.2 三维仿真建模
        2.2.1 轨道模型
        2.2.2 列车模型
        2.2.3 运动学分析
    2.3 G加速度分析
        2.3.1 无风工况
        2.3.2 +X风向工况
        2.3.3 -X风向工况
        2.3.4 +Y风向工况
        2.3.5 -Y风向工况
        2.3.6 加速度全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山车有限元分析
    3.1 整体结构分析
        3.1.1 有限元建模
        3.1.2 载荷分析
        3.1.3 接触与约束
        3.1.4 空载分析
        3.1.5 风载(非工作状态)计算
        3.1.6 结果分析
    3.2 局部结构分析
        3.2.1 局部结构建模
        3.2.2 载荷分析
        3.2.3 结构分析
        3.2.4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山车抗震分析
    4.1 整体结构动力性能分析
        4.1.1 自振频率
        4.1.2 振型分析
        4.1.3 阻尼分析
    4.2 抗震分析方法
    4.3 抗震分析
        4.3.1 水平向抗震分析
        4.3.2 竖向抗震分析
        4.3.3 SRSS法抗震分析
        4.3.4 结构动态响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过山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型滑行类游乐设备的发展
    1.2 国内外过山车发展现状
        1.2.1 国外过山车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过山车发展现状
    1.3 过山车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过山车的分类
    1.5 传统的过山车的设计方法
    1.6 选题意义
第二章 过山车动力学建模
    2.1 动力学的建立方法
    2.2 过山车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2.1 运动学分析
        2.2.2 动力学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托过山车方程解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3.1 虚拟样机技术
    3.2 摩托过山车虚拟样机的建立
    3.3 动力学方程解与仿真分析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D 过山车的建模
    4.1 轨道的建模
        4.1.1 过山车路轨的结构
        4.1.2 行走轨的建立
        4.1.3 驱动轨的建立
    4.2 车体模型的建立
    4.3 4D 过山车 ADAMS 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4D 过山车动力学仿真
    5.1 施加约束
    5.2 载荷的施加
    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的检验
        5.3.2 求解器的选择
        5.3.3 确定仿真步长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三环过山车整体结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游乐业的发展
    1.3 国内外过山车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过山车发展现状
        1.3.2 国内过山车发展现状
        1.3.3 过山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 过山车G加速度评判
    2.1 前言
    2.2 过山车G加速度的获取与评判
        2.2.1 单方向加速度的容许值及持续时间
        2.2.2 加速度组合评价
    2.3 过山车仿真分析前处理
        2.3.1 过山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2.3.2 参考坐标系
        2.3.3 约束的设定
        2.3.4 载荷确定
    2.4 单向G加速度评判
        2.4.1 无风工况
        2.4.2 +X风向工况
        2.4.3 -X风向工况
        2.4.4 +Y风向工况
        2.4.5 -Y风向工况
    2.5 加速度组合评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山车结构有限元分析及疲劳计算
    3.1 前言
    3.2 过山车整体结构分析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2 载荷计算
        3.2.3 接触与约束的定义
        3.2.4 空载分析结果
        3.2.5 非工作状态风载分析结果
        3.2.6 满载分析结果
        3.2.7 结果综合分析
    3.3 过山车局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3.3.1 过山车局部结构模型建立
        3.3.2 载荷确定
        3.3.3 其他分析参数的定义
        3.3.4 结构分析
        3.3.5 结果分析
    3.4 疲劳分析
        3.4.1 影响因素确定
        3.4.2 疲劳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山车整体结构抗震分析
    4.1 前言
    4.2 力学建模
    4.3 过山车整体结构动力特性确定
        4.3.1 结构的自振频率
        4.3.2 结构的振型
        4.3.3 结构的阻尼
    4.4 过山车抗震分析方法研究
        4.4.1 过山车抗震分析反应谱的设计
    4.5 抗震分析
        4.5.1 水平向抗震分析
        4.5.2 竖向抗震分析
    4.6 结果分析
        4.6.1 计算结果
        4.6.2 结构动态响应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与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滑行车类游乐设施的动态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型滑行类游乐设备的发展
        1.1.1 过山车的由来
        1.1.2 过山车在我国的发展
        1.1.3 过山车的种类划分
    1.2 大型滑行类游乐设备的研究现状
    1.3 过山车的数学模型构建
    1.4 选题意义
第二章 基于累加弦长参数和四元数的过山车轨道生成方法
    2.1 常见过山车轨道结构
    2.2 累加弦长参数法与四元数
        2.2.1 累加弦长参数法
        2.2.2 四元数基础理论
    2.3 过山车轨道建模
        2.3.1 过山车空间基准曲线以及其切矢算法
        2.3.2 过山车左右轨道模型建立
        2.3.3 立环段欧拉角修正
        2.3.4 通过坐标变换得到左右轨道全局坐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山车轨道生成软件建立
    3.1 CAD 二次开发技术
    3.2 MATLAB 与 VBA 混合编程技术
    3.3 过山车轨道生成软件的建立
        3.3.1 过山车轨道库建立功能的实现
        3.3.2 过山车轨道生成功能的实现
        3.3.3 过山车轨道四元数修正功能的实现
        3.3.4 过山车轨道动态查询功能的实现
        3.3.5 过山车轨道调整功能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垂直过山车悬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4.1 垂直过山车悬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4.2 垂直过山车车轮刚度分析
        4.2.1 聚氨酯材料研究
        4.2.2 聚氨酯试件单向压缩实验以及数据分析
    4.3 垂直过山车悬架系统数学模型设计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垂直过山车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5.1 过山车动力学分析
        5.1.1 虚拟样机技术
        5.1.2 ADAMS 简介
    5.2 垂直过山车动力学仿真
        5.2.1 垂直过山车简介
        5.2.2 垂直过山车模型建立
        5.2.3 垂直过山车模型关键零部件简介
        5.2.4 垂直过山车模型各零部件约束的选择
        5.2.5 垂直过山车动态仿真
        5.2.6 垂直过山车动力学仿真结果分析
    5.3 垂直过山车悬架系统数学模型验证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三环过山车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及结构疲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游乐业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过山车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过山车发展现状
        1.3.2 国内过山车发展现状
        1.3.3 过山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技术问题
        1.4.2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措施
第二章 虚拟样机技术及计算原理
    2.1 虚拟样机技术
    2.2 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计算原理
        2.2.1 运动学分析
        2.2.2 动力学分析
    2.3 过山车动态运行传统计算方法
        2.3.1 运载小车运行速度计算
        2.3.2 运载小车曲线段加速度计算
    2.4 金属结构计算原理
        2.4.1 结构静强度计算
        2.4.2 结构疲劳强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过山车实体建模
    3.1 前言
    3.2 轨道建模
    3.3 运载小车建模
        3.3.1 运载小车零件建模
        3.3.2 运载小车装配模型
    3.4 其他零部件简化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山车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
    4.1 前言
    4.2 基于 G 加速度人体承受能力的过山车安全要求
        4.2.1 单方向加速度的容许值及持续时间
        4.2.2 加速度的组合评价
    4.3 过山车仿真参数设置
        4.3.1 参考坐标系
        4.3.2 约束的设定
        4.3.3 施加载荷
        4.3.4 仿真步长的确定
    4.4 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分析
        4.4.1 运动学仿真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4.4.2 运动学特性分析
        4.4.3 动力学特性分析
    4.5 关键零部件、结构件的力学特性分析
    4.6 仿真中所遇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4.6.1 过山车轨道模型的修改
        4.6.2 离心力对过山车仿真过程的影响
        4.6.3 加速度安全评价标准的判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山车零部件和结构件结构疲劳分析
    5.1 前言
    5.2 过山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5.2.1 轨道有限元模型
        5.2.2 关键零部件和结构件有限元模型
    5.3 轨道结构分析和疲劳分析
        5.3.1 定义材料属性
        5.3.2 约束设定与载荷和许用应力的确定
        5.3.3 轨道结构分析
        5.3.4 轨道疲劳分析
    5.4 关键零部件结构分析和疲劳分析
        5.4.1 轮轴
        5.4.2 轮架
        5.4.3 桥壳及车桥半轴
        5.4.4 连接部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与项目

(8)井下巷道气—液喷雾拖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粉尘概述
        1.2.2 大巷除尘设备概述
        1.2.3 巷道喷雾车的提出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巷道粉尘分布理论研究
    2.1 巷道粉尘源分析
    2.2 巷道粉尘漂移分析
        2.2.1 粉尘受力分析
        2.2.2 粉尘运动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雾车结构功能研究
    3.1 喷雾车结构设计
        3.1.1 储水喷洒系统设计
        3.1.2 动力增压系统设计
        3.1.3 药剂添加系统设计
    3.2 水罐加压过程分析
    3.3 主要承载部件有限元分析
        3.3.1 洒水车的模型建立及分析思路
        3.3.2 Solidworks模型建立
        3.3.3 ANSYS有限元校核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罐加压过程仿真分析
    4.1 Fluent仿真概述
        4.1.1 软件概述
        4.1.2 两(多)相流模型
        4.1.3 连续相数学模型建立
        4.1.4 颗粒随机轨道模型
        4.1.5 本章所用模型
    4.2 VOF模型建立
    4.3 VOF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巷道粉尘喷雾仿真分析
    5.1 本章所用模型
    5.2 仿真内部区域的模型建立
    5.3 喷嘴仿真参数及结果
    5.4 巷道模型的各参数设定
        5.4.1 通用参数设定
        5.4.2 离散相参数设定
        5.4.3 动网格参数设定
    5.5 粉尘颗粒的仿真分析
    5.6 矿车运动时巷道粉尘的分布分析
        5.6.1 逆风运动浓度分布
        5.6.2 静止时浓度分布
        5.6.3 顺风运动浓度分布
    5.7 喷雾颗粒的仿真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摩托车结构动特性测试平台搭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综述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摩托车结构动特性测试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2.2.1 传递函数的表示
        2.2.2 模态分析的两种实现途径
    2.3 计算模态分析
        2.3.1 车架模态分析的软件介绍
        2.3.2 摩托车车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3 自由模态分析
    2.4 试验模态分析
        2.4.1 测试系统
        2.4.2 测点的位置和激励位置
        2.4.3 模态参数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测试平台搭建
    3.1 概述
    3.2 平台硬件及软件指标确定
        3.2.1 平台指标确定原则和必备动能
        3.2.2 平台主要指标需求分析
        3.2.3 测试系统招标技术文件主要指标
    3.3 投标系统分析
    3.4 试验平台构建
    3.5 本章小结
4 测试平台应用
    4.1 概述
    4.2 摩托车车架测试分析
        4.2.1 车架试验结果分析
    4.3 摩托车车架悬挂发动机后测试分析
        4.3.1 车架挂发动机系统模态实验
        4.3.2 车架挂发动机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4.4 计算机仿真分析结果及对比
    4.5 车架动特性改进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10)胎面胶动态力学及摩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论文提出的背景
    1.3 文献综述
        1.3.1 炭黑、生胶简介
        1.3.2 轮胎的结构
        1.3.3 轮胎的基本功能及性能要求
        1.3.4 轮胎损坏形式及损坏机理
        1.3.5 汽车前进过程中的阻力构成
        1.3.6 滚动轮胎的应力应变关系
        1.3.7 轮胎的滚动阻力和湿抓着性
        1.3.8 轮胎的温升
        1.3.9 轮胎摩擦学的基础知识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胎面胶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的实验研究
    2.1 炭黑、生胶的性质
        2.1.1 炭黑
        2.1.2 丁苯橡胶
    2.2 橡胶的力学性能
        2.2.1 玻璃—橡胶转变特性
        2.2.2 滚动阻力
        2.2.3 抗湿滑性能
        2.2.4 橡胶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基本参数
    2.3 DMA温度谱
    2.4 实验装置及实验条件
    2.5 试样配方及试样制备
    2.6 实验结果与讨论
        2.6.1 炭黑对胎面胶DMA温度谱的影响
        2.6.2 橡胶配比对胎面胶温度谱的影响
    2.7 11种胎面胶的滚动阻力、抗湿滑性能、耐寒性的综合评价
    2.8 本章小结
3 胎面胶的生热率的计算及分析
    3.1 改善轮胎温度分布的途径
        3.1.1 改进轮胎结构
        3.1.2 改进所用胶料
    3.2 轮胎的温升与生热率之间的关系
    3.3 生热率的计算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1 炭黑对胎面胶生热率温度谱的影响
        3.4.2 橡胶并用对胎面胶料生热率温度谱的影响
        3.4.3 11种胎面胶生热率的综合比较
    3.5 本章小结
4 胎面胶滑动摩擦系数的实验研究
    4.1 影响轮胎牵引力的因素
    4.2 橡胶的摩擦特性
    4.3 轮胎与路面的附着机理
        4.3.1 轮胎的滑移率
        4.3.2 轮胎的附着力和附着系数
    4.4 轮胎与路面间产生摩擦力的原因
    4.5 实验
        4.5.1 实验原理
        4.5.2 实验假设
        4.5.3 实验装置
        4.5.4 试样制备
        4.5.5 实验方案的制定
        4.5.6 实验过程
    4.6 实验分析及结论
        4.6.1 配方改变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6.2 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
    4.7 减小实验误差的措施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11种胎面胶基本配方
附录2:11种胎面胶的DMA温度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四、原子滑车轮架的有限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环过山车轨道静力学及动态特性分析[D]. 叶俊. 安徽工业大学, 2017(02)
  • [2]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过山车轮架有限元分析[J]. 叶俊,汪永明,吴纯君.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3]过山车的安全性分析[D]. 杨海江.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4]过山车动力学建模与仿真[D]. 张继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5]三环过山车整体结构安全性分析[D]. 刘鹏霄. 太原科技大学, 2013(08)
  • [6]滑行车类游乐设施的动态仿真分析[D]. 罗俊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6)
  • [7]三环过山车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及结构疲劳分析[D]. 辛虎君. 太原科技大学, 2012(03)
  • [8]井下巷道气—液喷雾拖车的研究[D]. 陈乾麟.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9]摩托车结构动特性测试平台搭建及应用[D]. 汪先国. 重庆大学, 2008(06)
  • [10]胎面胶动态力学及摩擦特性的研究[D]. 刘丽. 青岛科技大学, 2005(06)

标签:;  ;  ;  ;  ;  

原子滑轮架的有限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