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洗毛废水生物絮凝处理中试研究

高浓度洗毛废水生物絮凝处理中试研究

一、生物絮凝处理高浓度洗毛废水中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应运[1](2021)在《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每年数百亿吨工业含盐废水的排放及沿海地区的海水代用问题,加剧了污水治理工作负荷及难度。好氧颗粒污泥因结构致密、沉降性能好、生物量高、功能菌组成丰富及抗外界不利环境因子能力强等优势,使其在含盐废水的生物处理工艺中备受青睐。然而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牵制,操作条件较为苛刻,且耗时普遍较长;在应对工业上不同生产季节含盐废水水质波动大的问题时,好氧颗粒污泥自身调控较为滞后;加之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气候会进一步抑制生物酶活性,限制了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际含盐废水处理应用中的推广。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首先开发了以铁基修饰的塔宾曲霉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好氧颗粒污泥简易培育方法,研究了其理化性质、生物活性、尺寸效应及形成机理;经盐梯度驯化形成耐盐颗粒后,探究外源添加Fe3O4促进系统应对高盐废水C/N波动冲击的可行性及机制;分离筛选出多株不同种属耐盐功能菌,按比例进行复配,形成低温下仍具较高脱氮效能的复合菌剂,投加至耐盐颗粒污泥系统,并探究了其对实际海产品加工废水生物强化处理效能提升的可行性与机理;研究结果能够为解决好氧颗粒污泥在实际含盐废水处理应用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1)铁基修饰AT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及形成机理研究针对原生菌丝球内部菌丝缠绕相对疏松、生物絮凝性能较低的问题,本文采用不同Fe3O4纳米材料对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AT)菌丝球进行修饰,发现经Fe3O4@Si O2-QC纳米粒子修饰后的AT菌丝球内部结构变得更加致密,表面疏水性和表观粘度较未修饰前分别增加了45.41%和42.38%,生物絮凝性能提高。针对目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条件苛刻和耗时久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利用铁基修饰的菌丝球与絮状活性污泥共培养的简化培育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初步聚集在AT菌丝球上的活性污泥生物量可达1.54 g/g,初步形成的以AT为骨架(AT-based)的好氧颗粒污泥(AT-AGS)的比耗氧率(SOUR)可达58.03 mg O2/g VSS·h。初始AT-AGS经筛分后独自继续培养至第9天,便可形成具有较高生物活性(64.45 mg O2/g VSS·h的SOUR)和较优沉降性能(58.22 m/h的沉积速率)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结合污泥表面性质、XDLVO数学理论模型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调控等分析,揭示了颗粒污泥形成机理:表面带正电的AT菌丝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及三维网状骨架结构促使了絮状活性污泥的初始聚集,菌丝球和初步聚集的污泥微生物互作下,增加的c-di-GMP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刺激分泌更多的疏水性及粘性胞外聚合物(EPS),促进了后期絮状活性污泥在菌丝表面聚集,聚集在菌丝表面的污泥微生物生长繁殖,进一步增加颗粒生物量,形成成熟的AT-AGS。在高进水负荷条件下,AT-AGS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比接种絮状活性污泥的高出12.24%和16.29%。高通量测序表明,AT-AGS的负责碳氮磷去除的功能物种的丰富度及多样性均高于接种的絮状活性污泥。(2)AT-AGS的尺寸效应研究针对不同尺寸的传统AGS在污染物去除性能及结构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颗粒内部孔隙、细胞EPS组成与空间分布及颗粒表面特性等,分析了颗粒内部微环境对功能菌定植及丰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AT-AGS的总孔体积先减小后增大,而平均孔径则是先增大后减小;EPS分泌整体随着粒径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小尺寸颗粒(0.5-1.5 mm)GS的胞外蛋白含量最大(67.53 mg/g VSS),而中等尺寸颗粒(1.5-3.0 mm)GM的胞外多糖含量最大(65.02mg/g VSS),导致了微生物表面特性的差异,以此形成了不同尺寸颗粒不同的微环境。原位荧光杂交分析技术表明,AT-AGS的内部微环境差异调控着功能物种的空间分布。GS和GM降解有机物菌属的相对丰度比大尺寸颗粒(3.0-5.0 mm)GL约高出11%。GM硝化菌属和反硝化菌属的相对丰度比GS和GL高出1.09%~11.54%。生物酶活性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GM的脱氢酶、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高出GS和GL 1.32~3.09倍。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GM的amo B、hao、nxr A、nxr B、nar G和nir S等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是GS和GL的1.31~37.55倍。(3)耐盐AT-AGS的形成及抗逆特性研究针对高盐胁迫因子严重抑制功能菌生长代谢、破坏菌种间稳定的相互作用的问题,本文采用盐梯度驯化方法培育耐盐功能菌,发现AT-AGS在6.25、12.5、25、37.5和50 g NaCl/L盐度条件下达到性能稳定状态的耗时比絮状活性污泥分别少4、5、8、7和8天,表现出更高的耐盐驯化效率。形成的耐盐AT-AGS在50 g NaCl/L盐度条件下的COD和氨氮去除率比耐盐絮状活性污泥分别高出11.83%和7.18%。耐盐的AT-AGS显示出更强的生物量截留能力(7.92 g/L的MLVSS)和更高的代谢活性(48.06 mg TF/g VSS·h的脱氢酶活性)。耐盐AT-AGS总胞外多糖含量(80.7 mg/g VSS)接近于耐盐絮状活性污泥(46.3 mg/g VSS)的2倍,在维持系统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耐盐驯化后AT-AGS保持了较高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耐盐的Marinobacterium(相对丰度为32.04%)演替为最主要的菌属。针对含盐废水同时存在水质C/N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利用铁元素协同抵抗双重胁迫的应对策略。通过向耐盐AT-AGS系统外源添加1.5 g/L Fe3O4,发现污泥响应高盐废水C/N波动冲击后达到性能稳定的耗时大幅缩短,各阶段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对照组高出2.27%~8.55%。Fe3O4的添加提高了系统在应对C/N波动时的功能菌截留能力,维持了污泥较高的絮凝活性,保障了系统较高的稳定性。此外,Fe3O4提高了污泥在C/N波动条件下的电子传递系统活性,促进了细胞维持较高的生物酶活性。(4)耐盐AT-AGS耦合复合菌剂生物强化的性能研究针对实验室培养的耐盐多菌体系很难高效处理成分复杂且多变的实际含盐废水的问题,本文通过从海产品加工企业周围土壤分离筛选出2株耐盐氨氮利用菌、2株耐盐亚硝氮利用菌和3株耐盐硝氮利用菌,并依据环境因子耐受性试验结果,按比例复配,制备形成在低温(15℃)条件下具有较高综合脱氮性能的复合菌剂。将5%(w/w)复合菌剂分批次(在第1天和第10天分别投加2.5%)投加至耐盐AT-AGS系统,用于强化处理实际海产品加工废水,发现稳定状态下生物强化组的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对照组分别高出12.13%和17.20%,氨单加氧酶、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硝酸盐还原酶和亚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也比对照组分别高出60.00%、66.39%、61.97%和95.24%。(5)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普适性及性能研究最后考察了黑曲霉、烟曲霉、黄孢原毛平革菌和白色链霉菌等具有不同代表性的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可行性,发现4种菌丝球在优化条件下初步聚集的污泥生物量可分别达1.24、1.73、1.75和1.89 g/g,形成的初始颗粒的SOUR可分别达36.52、54.11、45.36和56.95mg O2/g VSS。筛分后继续培养都可以形成性能稳定的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呈现出较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酶活性和较强的污染物去除性能,表明利用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具有普适性。

冯可[2](2020)在《基于壳聚糖絮凝预处理条件下红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淮河水专项中沙颍河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水质改善集成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课题为依托(课题编号015ZX07204-007),以红薯淀粉废水为研究对象,比较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传统化学絮凝剂和生物絮凝剂壳聚糖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壳聚糖作为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剂,并进行中试试验研究,在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在基于壳聚糖絮凝预处理条件下选择厌氧-好氧-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处理红薯淀粉废水,并且从壳聚糖絮凝沉淀物回收蛋白质三个方面探讨壳聚糖处理红薯淀粉废水及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1)针对红薯淀粉废水水质特点,筛选出PAC和壳聚糖进行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传统高分子絮凝剂PAC对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而生物絮凝剂壳聚糖总磷去除效果较好的同时,总氮和COD的去除效果也较明显。之后进行了壳聚糖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当废水p H值为10,絮凝投加量为48mg/L(即每1L废水的壳聚糖投加量为48mg),沉降时间为45min,壳聚糖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三个影响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沉降时间>p H>投加量。废水的出水COD去除率为42.8%,TP去除率为69.2%,TN去除率为39.2%。(2)红薯淀粉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壳聚糖絮凝沉淀而达到回收的目的,通过实验确定蛋白质回收的最佳絮凝参数,并分析了沉淀物中的氨基酸组分,壳聚糖在p H值范围为9~10、投加量为48mg/L、沉淀静止时间为40min,可回收46.8%废水中游离蛋白质,蛋白质回收率曲线基本与浊度去除曲线一致,浊度去除率可达84%,剩余蛋白质在废水中可通过工艺去除,并且回收各类氨基酸中主要有必需氨基酸,且赖氨酸含量较高。(3)基于壳聚糖作为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絮凝剂,前期初选出混凝沉淀与混凝气浮工艺,并进行实验探究,发现混凝气浮工艺处理效果较差,选择混凝沉淀工艺作为壳聚糖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中试试验的预处理工艺,并进行壳聚糖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的中试试验研究及工程化应用,通过试验确定了中试工程的运行参数:絮凝池p H为9-10,处理淀粉废水的流量为10m3/h,0.6%壳聚糖溶液加药流量为80L/h,一级二级三级絮凝池搅拌机速度分别为120 r/min、120 r/min、40r/min,初沉池停留时间为2h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预处理出水水质稳定,COD、总磷、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45%、60.01%、31.66%。(4)由于“十二五”水专项对红薯淀粉废水水质的排放有着更高的要求,在确定了壳聚糖絮凝预处理作用良好的前提下,选择改良IC反应器-改良型氧化沟-两级生态塘组合工艺处理红薯淀粉废水并进行现场调试,探究组合工艺对处理农村生产红薯淀粉废水的效果及适用性。通过最后14天对组合工艺进出水水质的监测表明:组合工艺对COD、氨氮、总磷、总氮的综合去除率为99.7%、95.1%、93.1%、93.5%,效果良好。

谢伟[3](2016)在《PVDF膜的亲水改性及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其中含油废水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污水,它主要来自于石油化工、钢铁、纺织、机械加工等部门。羊毛洗毛废水是纺织行业中存在的典型含油废水,这种废水浓度高、成分复杂,主要含有羊毛脂、泥沙、羊粪、杂草、洗涤剂等杂质。若是将这种污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会导致水体COD含量高、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危害动植物健康。膜处理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它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能耗低、易操作、无二次污染等。传统的高分子膜处理含油废水时常常因为亲水性较差而易受油类物质污染,通量快速降低,因此对膜进行亲水改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制备了高亲水性、抗污染的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和离子响应型的PVDF膜。再通过模拟洗毛废水,研究了羊毛脂浓度、温度、pH、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膜分离洗毛废水的影响,最后将这两种膜分别分离真实洗毛废水。采用的方法是先对洗毛废水进行酸沉淀预处理,除去其中的泥沙、土杂等杂质,然后用膜过滤。未处理的洗毛废水COD值为18120 mg/L,经过酸沉淀再用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过滤后,滤液的COD值降低到2002 mg/L,CODcr去除率为89%,通量为917 L.m-2.h-1.bar-1。经过酸沉淀再用离子响应型PVDF膜过滤后,滤液的COD值降低到1613 mg/L,CODcr去除率为91.1%,通量为120 L.m-2.h-1.bar-1,这两种膜大大降低了洗毛废水的COD值,并且保持了较高的通量。

田侠[4](2013)在《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文中提出甘薯淀粉加工时间短,废水具有量大、有机物浓度高、集中处理难度大等特点,废水处理已成为制约甘薯产业发展的瓶颈;亟待研发适合中小型甘薯淀粉加工企业的废水处理技术。甘薯生产废水中含大量的蛋白质,由于缺少有效的分离提取技术,蛋白质只能随废水排放,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成为甘薯废水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质。本文以提取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蛋白质为目标,采用膜材料制备、预处理、中试评价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确定了以聚氯乙烯为原料制备中空纤维超滤膜纺丝的最佳工艺条件,摸清了铸膜液组成、成孔剂、改性剂等对中空纤维超滤膜性能的影响,明确了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的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效、抗污染的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筛选了甘薯废水预处理的工艺,获得了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蛋白质提取工艺参数。通过中试,评价了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对蛋白质的截留及COD等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新型抗污染的聚氯乙烯(PVC)中空纤维超滤膜被自主研发。获得最佳铸膜液配方,聚氯乙烯、二甲基乙酰胺(DMAc)的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16、80wt%,最佳凝胶温度为25℃,最佳预蒸发时间为30s,同时获得中空纤维超滤膜最佳纺丝条件为:芯液流量20ml/min,计量泵转速42r/min,绕丝机卷绕速度20r/min,凝胶浴温度20℃。在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铸膜液中适量添加纳米粉体改性剂,可明显改善膜的抗污染性能。其改性机理是改性剂比表面积大,表面富含的羟基与聚氯乙烯分子链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形成机械性能稳定的大分子网络结构,改善了聚氯乙烯的亲水性,增加膜丝韧性,增强膜的抗污染能力。添加一定量改性剂时,膜的空隙率取得最大值,且膜的通量和截留率改性效果最好,膜丝性能稳定。当工作压力从0.04MPa上升到0.2MPa时,随工作压力的增大,膜通量逐渐增大,而截留率变化平缓,考虑膜丝耐受压力,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的工作压力选择0.18MPa。对比研究酸化沉淀、冷藏、离心、化学絮凝、生物絮凝等预处理工艺,筛选出酸化沉淀、离心和生物絮凝是较好的预处理工艺,将筛选出的预处理工艺联合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膜处理甘薯淀粉生产废水,获得最佳组合工艺运行参数和处理效果。最后设计组装中试规模设备回收企业实际生产废水中蛋白来评价超滤膜改性效果。采用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膜通量恢复率92.5%,比未改性超滤膜提高5.8%;蛋白截留率83.2%,比未改性超滤膜提高2%且运行稳定,实验结果表明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效果良好。大量实验数据明确在酸化沉淀、冷藏、离心、化学絮凝、生物絮凝等几种预处理工艺中酸化沉淀是最佳预处理方式。酸化沉淀后废水经过超滤处理,透过液COD浓度去除率为14.2%,蛋白截留率为95.7%。应用改性PVC中空纤维膜制成内压式超滤膜设备处理山东威海某淀粉厂实际生产废水,设备连续运行10周期(天),每个周期工作10小时,设备运行基本稳定。超滤设备连续运行10小时后废水COD的平均去除率仍为15.3%;可溶性蛋白平均截留率83.3%;连续运行10天,超滤出水COD平均去除率20.8%;可溶性蛋白平均截留率83.6%;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21.2%和8%。实验证明,改性聚氯乙烯中空纤维超滤膜能高效截留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的可溶性蛋白。

李大鹏[5](2010)在《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高效、无毒、安全、可生物降解的绿色净水剂,代表了絮凝剂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然而制备成本偏高和作用范围相对较窄等劣势是制约其规模化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廉价生物质废料的资源化利用,开展了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的研究。在优化了产絮菌F2-F6发酵条件的基础上,考察分批补料发酵方式对产絮菌F2-F6的影响。确定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0g/L时,碳源补料的最佳参数为:碳源最佳补料种类为葡萄糖,最佳补料时间为发酵15h时,补料浓度为0.1%,补料方式为一次性投加;氮源补料不会增加生物絮凝剂产量,无需补加氮源。产絮菌F2-F6经分批补料发酵24h后,其生物量增加了37.04%,絮凝剂产量增加了40.9%,糖利用率提高了5.51%,絮凝剂得率提高了28.15%,结果显示分批补料发酵效果明显好于分批发酵。根据产絮菌F2-F6发酵过程的特点,在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和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方程。采用Origin7.5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了产絮菌F2-F6的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参数;模型预测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所建立的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其实际发酵过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采用正交试验等方法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预处理条件为:粒度40目的秸秆,在温度80℃、质量分数1%的NaOH溶液中反应90min。预处理后的秸秆经过微生物降解,转化率可以达到70.3%,还原糖产率为10.6%。产絮菌F2-F6利用秸秆糖化液产絮,絮凝率可达94%;秸秆经过纤维素复合酶水解,在秸秆浓度50g/L,酶用量0.2g酶/g秸秆条件下,酶解得率为49.65%,以酶解液培养产絮菌F2-F6产絮,絮凝率达到96.5%。说明秸秆经过预处理后,可以作为碳源替代葡萄糖制取生物絮凝剂,每吨秸秆制取生物絮凝剂产量最大值为87kg。基于谷氨酸废液的浓度梯度策略构建谷氨酸废液培养基:浓度为20%的谷氨酸废液中补加8g/L的葡萄糖,无需添加额外的氮源即可作为替代培养基培养产絮菌F2-F6,絮凝率可达95.4%。废水培养基培养产絮菌F2-F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0℃、初始pH7.0、摇床转速140rpm、种子液接种量8%、发酵时间20h。每升谷氨酸废液可以制备生物絮凝剂8.5g。发酵过程中,产絮菌细胞生长和絮凝产物合成对发酵体系中溶解氧的要求存在差异,结合分阶段供氧控制策略,在谷氨酸废液和絮凝剂培养基制备生物絮凝剂的发酵过程中,需要集中大量供氧的时间分别为8h和21h。结合谷氨酸生产工艺特点,提出了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为底物生产生物絮凝剂的工艺流程,确定了生产过程主要操作条件及控制策略;并制定了生物絮凝剂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针对饮用水原水进行了生物絮凝剂与助剂的复配絮凝试验,并探讨最佳投剂方式及投剂量。结果显示,将生物絮凝剂与助剂复配使用可以得到最佳处理效果,在满足出水水质需求的同时,总投剂量显着降低。

王怀宇,罗人明[6](2009)在《生物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活性污泥中筛选适宜洗毛废水的生物絮凝剂,并用筛选的生物絮凝进行洗毛废水生物絮凝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300 mL废水中生物絮凝剂投加量为5 mL、温度为20℃左右、pH值为9、反应时间45 min,搅拌采用先快速搅拌5 min后慢速搅拌40 min的条件下絮凝效果最好,对COD和SS去除率可达80%以上。

王怀宇,郭有才,丁淑杰,罗人明[7](2009)在《生物絮凝法与化学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分别采用生物絮凝法和化学絮凝法处理300mL COD为20 000mg/L、SS为4 000mg/L的洗毛废水,最佳生物絮凝条件:生物絮凝剂加入量为5mL,反应温度为30℃,先以120r/min搅拌5min、再以60r/min搅拌35min,洗毛废水pH为9.0。COD去除率达92%。最佳化学絮凝条件:化学絮凝剂加入量为30mL,反应温度为40℃,先以120r/min搅拌5min、再以60r/min搅拌25min,洗毛废水pH为5.0。COD去除率达93%。生物絮凝剂和化学絮凝剂对洗毛废水的絮凝效果接近,但生物絮凝剂的加入量比化学絮凝剂少很多。

王怀宇,罗人明[8](2008)在《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的能产生生物絮凝剂的一个优势菌株,通过放大培养,制备出相应的生物絮凝剂。利用此生物絮凝剂及化学絮凝剂处理洗毛废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温度2040℃,COD=20 g/L,SS=4.685 g/L,pH为67的洗毛废水,COD和SS去除率均达80%以上。

郑丽娜[9](2007)在《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及絮体分形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物絮凝剂(BFs)因其高效、无毒而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概念的提出,是生物絮凝剂研究领域的里程碑。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常规的絮凝特性研究上,比如,对絮凝剂的活性分布、成分分析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研究重点只注重絮凝剂本身的开发,因而有必要对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复配的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絮凝特性展开系统研究。本课题首先对BFs絮凝效果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其结构和絮凝机理;其次将BFs分别与AlCl3和FeCl3进行复配,研究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效果的稳定性及BFs与无机絮凝剂的最佳复配比例,在此基础上,考察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最佳水力条件和复配药剂的投量;最后将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应用到水处理中,并对其絮凝的水力条件和处理不同水质的投药量进行研究,检验其处理效果。为了能够更准确地定量描述与解释絮凝过程、预测絮凝结果,本课题对絮凝过程中絮体的分形维数进行了探讨。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同样发酵条件不同发酵批次BFs的水处理絮凝效果出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通过把BFs与化学絮凝剂复配获得复合型生物絮凝剂来改善其絮凝效果的不稳定性,结果表明,无论处理高浊水还是低浊水,当处理效果和稳定性最优时,BFs与AlCl3复配比例均为5比1,BFs与FeCl3复配比例均为20比1;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高岭土配制的原水,其最佳水力条件为:快搅速度为175r/min、快搅时间为60s、慢搅速度为60r/min、慢搅时间为180s。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不同浊度原水的最佳投药量分别为:浊度为100NTU的原水最佳投药量为5.25ml/L,浊度为200NTU的原水最佳投药量为6.3ml/L,浊度为300NTU的原水最佳投药量为7.35ml/L,浊度为400NTU的原水最佳投药量为8.4ml/L,浊度为500NTU的原水最佳投药量为9.45ml/L。通过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研究,发现BFs的絮凝过程和电性中和机理关系甚微,浊度的去除率小于铝盐或铁盐,但是,BFs的最佳混凝投药量能够维持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519ml/L),另外,采用BFs混凝处理的出水几乎检测不到金属阳离子的存在。向BFs中投加少量的金属盐离子(Fe或Al)获得复合型生物絮凝剂,能够显着提高浊度的去除效果,主要是由于强化了电性中和及吸附架桥的共同作用,另外,加入的金属离子为颗粒的絮凝提供了晶核,形成更加密实的絮体,单独使用生物絮凝剂的分形维数(D2=1.2927)小于加铁絮凝剂的分形维数(D2=1.5966)。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生活污水,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在65%以上,其中污水中相对个体较大的物质如SS等的去除能力较强,出水能够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通过对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泥浆废水的研究,确定了BFs分别与AlCl3、PAC和PAM复配处理泥浆废水的最佳投加量,在大量减少BFs和化学絮凝剂投加量的情况下,使絮凝率保持在98%以上;BFs与化学絮凝剂联合作用的絮凝效果比单独使用BFs的效果要好,并使两种絮凝剂的使用量都有所降低,可消除或降低由于无机化学絮凝剂的使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化学絮凝剂用量的降低也能够减少出水中残余有毒金属。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工业废水结果表明,BFs与FeCl3复配处理煤气废水的最佳投药量为,BFs投加10ml、FeCl3投加1.7ml;处理造纸废水的最佳投药量为,BFs投加12ml、FeCl3投加2.8ml,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对两种工业废水中各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均能达到55%以上。通过对絮体分形维数的研究发现,进行水力条件单因素优化试验、最佳投药量试验和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应用试验过程中,其最佳絮凝效果时的絮体分形维数在1.31.7区间。进一步说明分形理论在实践中对絮凝剂的生产、使用、絮凝工艺控制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控制和预测作用。

霍彦强[10](2007)在《膜分离技术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洗毛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常呈棕色、浑浊,主要含有羊毛脂、洗涤剂、泥沙等杂质,化学耗氧量CODCr 4.0×1046.0×104 mg/ L,生物耗氧量BOD5 1.0×1041.5×104 mg/ L,洗涤剂100 500 mg/ L,pH值8 11。本文在详细研究国内外各种处理洗毛废水的方法后,采用内径1.4mm、截留分子量4.0×104 Dolton的聚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洗毛废水进行小试和中试研究,考察超滤过程对CODCr、羊毛脂、浊度的截留特性,考察透膜压力、料液温度、料液流速等操作参数以及膜组件几何尺寸对膜透过液通量及膜污染的影响,并利用Dean涡流效应增强膜通量、削减膜污染;采用复合絮凝剂(PAC / PAM)处理洗毛废水超滤浓缩液,考察絮凝剂的浓度、搅拌速度、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考察从絮凝沉淀物中萃取羊毛脂过程,并用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絮凝和萃取过程;在超滤透过液回用洗毛的基础上,采用纳滤中试装置对超滤透过液进行进一步的尝试研究,考察浓缩过程对膜通量,以及对CODCr、离子强度的截留效果的影响。以小试和中试的试验结果为依据,采用20对Φ160×1260膜组件处理200t/d的洗毛废水开展工业应用实践。工程实践运行结果表明:CODCr去除率达到90.4% 91.1%,羊毛脂截留率达到91% 91.7%,浊度去除率达到99.2% 99.3%;处理能力在满足工程需要的基础上,节约了水、热能、洗毛剂的用量,回收了羊毛脂,减少了环境污染,且每年增加经济收益达100万元。

二、生物絮凝处理高浓度洗毛废水中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絮凝处理高浓度洗毛废水中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概述
        1.1.1 含盐废水来源及特征
        1.1.2 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现状
    1.2 好氧颗粒污泥概述
        1.2.1 好氧颗粒污泥的发展与特性
        1.2.2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
        1.2.3 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
        1.2.4 好氧颗粒污泥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菌丝球概述
        1.3.1 菌丝球形成及特性
        1.3.2 菌丝球的应用现状
    1.4 铁对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影响
        1.4.1 铁对功能物种生物活性的影响
        1.4.2 铁元素对污泥结构的影响
    1.5 生物强化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基修饰AT菌丝球构建好氧颗粒污泥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Fe_3O_4 NPs修饰AT菌丝球及其性能
        2.3.2 AT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聚集
        2.3.3 初始AT-AGS形成机理
        2.3.4 AT-AGS成熟过程及机理
        2.3.5 AT-AGS的污染物去除效能
        2.3.6 AT-AGS的微生物群落演变和主要功能物种
        2.3.7 AT-AGS的尺寸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盐AT-AGS的形成及抗逆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在高盐胁迫下的COD去除性能
        3.3.2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在高盐胁迫下的氮去除性能
        3.3.3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变化
        3.3.4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EPS变化
        3.3.5 絮状活性污泥和AT-AGS响应高盐胁迫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3.3.6 耐盐絮状活性污泥和耐盐AT-AGS的重金属吸附性能
        3.3.7 Fe_3O_4强化耐盐AT-AGS处理C/N波动的高盐废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盐AT-AGS耦合复合菌剂生物强化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耐盐氨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2 耐盐亚硝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3 耐盐硝氮利用菌的分离筛选与环境因子耐受性
        4.3.4 复合菌剂的制备及脱氮性能
        4.3.5 复合菌剂强化处理海产品加工废水的投加策略选择
        4.3.6 不同复合菌剂投机策略对污泥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菌丝球辅助絮状活性污泥造粒的普适性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丝状菌辅助活性污泥絮凝造粒的接种策略评估
        5.3.2 预制菌丝球的性能优化
        5.3.3 菌丝球辅助活性污泥絮凝初始造粒
        5.3.4 菌丝球-颗粒污泥的成熟过程
        5.3.5 成熟菌丝球-颗粒污泥的污染物去除性能
        5.3.6 菌丝球-颗粒污泥的关键酶活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基于壳聚糖絮凝预处理条件下红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红薯淀粉废水来源及水质分析
    1.3 国内外淀粉废水研究现状
        1.3.1 物理化学法
        1.3.2 生物法
        1.3.3 物化-生物组合工艺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内容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水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内容
        2.2.1 壳聚糖与聚合氯化铝PAC絮凝红薯淀粉废水小试实验
        2.2.2 壳聚糖多指标正交实验
        2.2.3 壳聚糖絮凝沉淀物资源化利用分析
        2.2.4 壳聚糖中试实验研究
        2.2.5 预处理-IC反应器-改良氧化沟-两级生态塘组合工艺处理红薯淀粉废水
第三章 红薯淀粉废水絮凝剂研究
    3.1 絮凝剂初选
        3.1.1 生物絮凝剂初选
        3.1.2 传统无机絮凝剂初选
    3.2 壳聚糖、PAC絮凝实验研究
        3.2.1 实验原水
        3.2.2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3.2.3 实验过程
        3.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5 小结
    3.3 壳聚糖絮凝的多指标正交实验
        3.3.1 多指标正交实验原理
        3.3.2 壳聚糖生物絮凝L9(33)多指标正交实验方法与设计
        3.3.3 实验原水
        3.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5 小结
    3.4 资源化利用研究-壳聚糖处理红薯淀粉废水絮凝物有效组分资源化
        3.4.1 实验原水
        3.4.2 实验过程
        3.4.3 壳聚糖沉淀物有效组分分析
        3.4.4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絮凝剂中试试验研究
    4.1 中试试验工程背景
    4.2 壳聚糖絮凝处理红薯淀粉废水扩大工艺的比选
    4.3 中试实验场所及过程
        4.3.1 实验场所
        4.3.2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4.3.3 实验过程
    4.4 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处理-IC反应器-氧化沟-两级生态塘组合工艺
    5.1 实验项目区概况
    5.2 IC反应器-改良型氧化沟二级工艺的确定
        5.2.1 淀粉类废水处理工艺应用与发展
        5.2.2 改良IC反应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
    5.3 新型生物电化学系统强化生态塘处理系统
        5.3.1 生态塘MEC装置
    5.4 工艺参数设计
        5.4.1 絮凝预处理工艺参数
        5.4.2 厌氧-好氧-深度处理段参数设计
        5.4.3 主要构筑物参数
    5.5 工艺特点
    5.6 IC反应器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调试及运行
        5.6.1 污泥培养驯化阶段与调试
        5.6.2 IC反应器工艺运行
    5.7 改良型氧化沟处理红薯淀粉废水调试及运行
        5.7.1 污泥培养驯化阶段
        5.7.2 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参数调试
    5.8 新型生物电化学系统强化生态塘处理系统
    5.9 预处理-改良IC反应器-改良氧化沟-两级生态塘组合工艺处理红薯淀粉废水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PVDF膜的亲水改性及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亲水改性有机高分子膜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1.2.1 物理改性
        1.2.1.1 共混改性
        1.2.1.2 表面涂覆
        1.2.2 化学改性
    1.3 其他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
        1.3.1 金属丝网材料
        1.3.2 碳管膜材料
        1.3.3 海绵材料
        1.3.4 织物材料
    1.4 羊毛洗毛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的制备及在油水分离上的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的制备方法及流程
        2.2.4 Poly(HEMA-co-DMAEMA)共聚物的合成
        2.2.5 制备PVDF/PHD共混膜
        2.2.6 制备磺基甜菜碱型的PVDF/PHS共混膜
        2.2.7 异辛烷水包油乳液的制备
        2.2.8 膜的红外光谱表征(ATR-FTIR)
        2.2.9 膜的表面形貌表征(SEM)
        2.2.10 膜的浸润性表征(CA)
        2.2.11 膜通量的表征
        2.2.12 膜的抗污染性能表征
        2.2.13 膜的分离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磺基甜菜碱型PVDF共混膜的红外表征
        2.3.2 磺基甜菜碱型PVDF共混膜的形貌表征
        2.3.3 磺基甜菜碱型PVDF共混膜的表面浸润性表征
        2.3.4 磺基甜菜碱型PVDF共混膜的抗污染性能表征
        2.3.5 磺基甜菜碱型PVDF共混膜的分离性能表征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离子响应型PVDF膜的制备及在油水分离上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离子响应型PVDF膜的制备方法及流程
        3.2.4 PAA-g-PVDF的合成
        3.2.5 制备PAA-g-PVDF膜
        3.2.6 制备超支化PEI接枝的PAA-g-PVDF膜
        3.2.7 制备(P_3O_(10))~(5-)离子化的PEI-g-PVDF膜
        3.2.8 十六烷水包油乳液的制备
        3.2.9 膜的表面形貌表征(SEM)
        3.2.10 膜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
        3.2.11 膜的浸润性表征(CA)
        3.2.12 膜的环境稳定性表征
        3.2.13 膜通量的表征
        3.2.14 膜的抗污染性能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_3O_(10))~(5-)离子化膜的表面形貌SEM表征
        3.3.2 (P_3O_(10))~(5-)离子化膜的XPS表征
        3.3.3 (P_3O_(10))~(5-)离子化膜的浸润性表征
        3.3.4 (P_3O_(10))~(5-)离子化膜的环境稳定性表征
        3.3.5 (P_3O_(10))~(5-)离子化膜的抗污染性能表征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亲水改性PVDF膜在分离洗毛废水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羊毛脂乳液的制备
        4.2.4 膜通量的表征
        4.2.5 洗毛废水的分离效果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羊毛脂浓度对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2 乳液温度对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3 乳液pH对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4 表面活性剂SDS对磺基甜菜碱型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5 羊毛脂浓度对阴离子化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6 乳液温度对离子化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7 乳液pH对离子化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3.8 表面活性剂SDS浓度对离子化PVDF膜分离羊毛脂乳液的影响
    4.4 分离真实羊毛洗毛废水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甘薯淀粉生产废水
        1.1.1 甘薯淀粉废水来源及特性
        1.1.2 甘薯淀粉废水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 膜分离技术概述
        1.2.1 膜分离技术的发展
        1.2.2 超滤技术的发展
        1.2.3 超滤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2.4 超滤技术在蛋白分离中应用
    1.3 聚氯乙烯膜(PVC)膜及其研究进展
        1.3.1 PVC膜材料特点
        1.3.2 PVC膜制备研究进展
        1.3.3 PVC膜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1.3.4 PVC膜在废水处理中应用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氯乙烯超滤膜的制备与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VC平板超滤膜最佳配方及制备条件优化
        2.2.2 PVC中空纤维超滤膜纺丝条件研究
        2.2.3 膜压对中空纤维超滤膜纯水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2.2.4 改性剂A对PVC中空纤维超滤膜改性效果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淀粉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参数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酸化沉降预处理工艺
        3.2.2 冷藏预处理工艺
        3.2.3 离心预处理工艺
        3.2.4 化学混凝预处理工艺
        3.2.5 生物絮凝预处理工艺
        3.2.6 不同预处理方法效果比较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滤工艺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改性前后超滤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对比
        4.2.2 离心+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4.2.3 酸化沉淀+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4.2.4 生物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回收蛋白效果分析
        4.2.5 生物絮凝+超滤处理后废水回用效果分析
        4.2.6 超滤处理效果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酸化沉淀-超滤中试试验研究及膜污染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酸化沉降+超滤对废水处理效果分析
        5.2.2 连续运行周期超滤对废水的处理效果分析
        5.2.3 连续运行超滤膜污染状况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5)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絮凝剂
        1.1.2 生物絮凝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絮凝剂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2 生物絮凝剂发酵控制及发酵动力学
        1.2.3 生物质秸秆和谷氨酸废液资源化利用
        1.2.4 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研究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原料和菌株
        2.1.2 培养基
    2.2 试验试剂和仪器
        2.2.1 试剂
        2.2.2 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秸秆预处理
        2.3.2 谷氨酸废液预处理
        2.3.3 菌株培养方法
        2.3.4 菌浊的测定
        2.3.5 菌体干重的测定
        2.3.6 产絮菌生长曲线测定
        2.3.7 纤维素菌生长曲线测定
        2.3.8 絮凝活性成分粗提
        2.3.9 还原糖产率计算方法
        2.3.10 酶解得率计算方法
        2.3.11 发酵液中残糖的测定
        2.3.12 混凝杯罐试验
        2.3.13 絮凝效果测定
        2.3.14 质量标准中各项指标的测定
    2.4 分析方法
        2.4.1 还原糖含量测定
        2.4.2 酶活的测定
        2.4.3 纤维素降解菌产纤维素酶活测定
        2.4.4 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测定
        2.4.5 TOC、TN测定及溶解氧测定
        2.4.6 秸秆预处理前后、降解前后表面形貌观察
        2.4.7 谷氨酸废液水质指标测定
        2.4.8 酶解液成分分析
第3章 生物絮凝剂分批补料发酵优化控制与动力学特性
    3.1 引言
    3.2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F2-F6发酵条件优化
        3.2.1 种龄
        3.2.2 发酵时间
        3.2.3 发酵温度
        3.2.4 pH
        3.2.5 溶解氧
        3.2.6 摇床转速
        3.2.7 装液量
    3.3 生物絮凝剂分批补料发酵
        3.3.1 分批发酵培养过程分析
        3.3.2 补加碳源
        3.3.3 补加氮源
        3.3.4 分批补料发酵效果与分批发酵效果对比
    3.4 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发酵动力学特性
        3.4.1 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3.4.2 动力学方程的求解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秸秆为原料制取生物絮凝剂
    4.1 引言
    4.2 纤维素降解菌HIT-3的复壮
    4.3 秸秆预处理工艺优化
        4.3.1 稀酸稀碱预处理
        4.3.2 稀碱预处理条件的优化
        4.3.3 秸秆粒度对还原糖产率和转化率的影响
        4.3.4 氢氧化钠预处理对秸秆成分的影响
        4.3.5 预处理对秸秆表面形貌的影响
    4.4 预处理后秸秆纤维素的糖化
        4.4.1 纤维素降解菌对预处理后秸秆的糖化作用
        4.4.2 纤维素复合酶系对预处理后秸秆的糖化作用
    4.5 以秸秆糖化液为底物制取生物絮凝剂
        4.5.1 秸秆糖化液灭菌和除菌处理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5.2 灭菌后秸秆糖化液的碳氮含量
        4.5.3 产絮菌F2-F6的产絮能力
        4.5.4 补加氮源后产絮菌F2-F6产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4.5.5 秸秆制取生物絮凝剂产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谷氨酸废液制备生物絮凝剂
    5.1 引言
    5.2 谷氨酸废液的来源及性质
        5.2.1 谷氨酸废液的来源
        5.2.2 谷氨酸废液性质
    5.3 谷氨酸废液培养基的配置与优化
        5.3.1 谷氨酸废液水质分析
        5.3.2 废水浓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5.3.3 葡萄糖浓度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5.3.4 不同碳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5.3.5 不同氮源对絮凝活性的影响
    5.4 环境因素对产絮菌F2-F6的影响
        5.4.1 初始pH值
        5.4.2 摇床转速
        5.4.3 发酵温度
        5.4.4 发酵时间
        5.4.5 接种量
        5.4.6 最佳环境条件下产絮菌F2-F6的生长
    5.5 以谷氨酸废液为原料制取生物絮凝剂
        5.5.1 产絮菌F2-F6在两种培养基中生长过程比较
        5.5.2 以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的产量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物絮凝剂生产工艺设计及应用试验
    6.1 引言
    6.2 生物絮凝剂生产工艺设计
        6.2.1 生产原料主要技术规格、用量
        6.2.2 设备选型
        6.2.3 生产工艺流程
        6.2.4 生产过程主要操作条件与控制策略
        6.2.5 生物絮凝剂产品质量标准的拟定
    6.3 综合效益分析
        6.3.1 经济效益
        6.3.2 环境效益
        6.3.3 社会效益
    6.4 对夏季富营养化饮用水原水的处理
        6.4.1 水质在线检测
        6.4.2 处理效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6)生物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用水及设备
    1.1 实验用水
    1.2 实验所用仪器设备
2生物絮凝剂菌种的筛选[3]
3 生物絮凝实验
    3.1絮凝实验[3~7]
    3.2 实验分析项目
4 结果与讨论
    4.1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 反应时间对COD和SS去除率的影响
    4.3 搅拌速度对SS去除率的影响
    4.4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5 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 结 论

(7)生物絮凝法与化学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和仪器
    1.2 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1.3 化学絮凝剂的制备
    1.4 絮凝实验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絮凝剂加入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2 反应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3 搅拌转速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4 反应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2.5 洗毛废水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 结论

(8)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用废水及设备
2 絮凝剂的制备
    2.1 菌种培养及产品制备[6]
    2.2 化学絮凝剂的制备
3 絮凝试验及测定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4.1 絮凝剂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2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3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 结论

(9)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及絮体分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机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2 有机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2.1 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
        1.2.2 人工合成高分子絮凝剂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史
        1.3.2 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
        1.3.3 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
        1.3.4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3.5 微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复合型”絮凝剂
        1.4.1 絮凝剂的复配与复合型絮凝剂
        1.4.2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
    1.5 混凝概念及其过程模型
    1.6 分形理论及分形维数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研究目的、意义
        1.7.3 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絮体形态分析设备
        2.1.3 实验材料
        2.1.4 生物絮凝剂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2.1 实验指标检测方法
        2.2.2 单独使用生物絮凝剂絮凝的稳定性
        2.2.3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2.2.4 絮凝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2.2.5 水力条件正交试验
        2.2.6 水力条件单因素优化
        2.2.7 最佳投药量及絮体分形特征
        2.2.8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用于给水混凝处理
        2.2.9 生物絮凝剂与FeCl_3 复配处理生活污水
        2.2.10 生物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复配处理泥浆废水
        2.2.11 生物絮凝剂与FeCl_3 复配处理工业废水
    2.3 实验数据的选取和处理方法
    2.4 絮凝过程检测方法
        2.4.1 分形理论在絮凝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2.4.2 絮体分形维数的测定
        2.4.3 分形维数的选取和处理
第3章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1 单独使用生物絮凝剂絮凝的稳定性
    3.2 CaCl_2 溶液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3 生物絮凝剂复配AlCl_3 絮凝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3.1 生物絮凝剂与AlCl_3 复配处理高浊水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3.2 生物絮凝剂与AlCl_3 复配处理低浊水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4 生物絮凝剂复配FeCl_3 絮凝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4.1 生物絮凝剂与FeCl_3 复配处理高浊水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4.2 生物絮凝剂与FeCl_3 复配处理低浊水的稳定性及絮体分形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的水力条件和最佳投药量及絮体分形特征
    4.1 水力条件及絮体分形特征
        4.1.1 絮凝条件正交试验
        4.1.2 FeCl_3/生物絮凝剂水力条件正交试验
        4.1.3 水力条件单因素优化及絮体分形特征
    4.2 FeCl_3/生物絮凝剂最佳投药量的确定和分形维数相关性研究
        4.2.1 FeCl_3/生物絮凝剂处理低浊度原水最佳投药量及絮体分形特征
        4.2.2 FeCl_3/生物絮凝剂处理中浊度原水的混凝和絮体分形特性
        4.2.3 高浊原水的絮凝及絮体分形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5.1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用于给水混凝处理
        5.1.1 生物絮凝剂与化学絮凝剂混凝效果比较
        5.1.2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溶液浊度的去除
        5.1.3 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对原水浊度去除的研究
    5.2 生物絮凝剂与FeCl_3 复配处理生活污水
    5.3 生物絮凝剂与无机絮凝剂复配处理泥浆废水
        5.3.1 生物絮凝剂处理泥浆废水
        5.3.2 生物絮凝剂与AlCl_3 复配处理泥浆废水
        5.3.3 生物絮凝剂与PAC复配处理泥浆废水
        5.3.4 生物絮凝剂与PAM复配处理泥浆废水
    5.4 生物絮凝剂与FeCl_3 复配处理工业废水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膜分离技术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洗毛废水概况
        1.1.1 洗毛废水来源
        1.1.2 洗毛原理及洗毛废水的性质
        1.1.3 处理洗毛废水的意义
    1.2 洗毛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生物法
        1.2.3 化学法
        1.2.4 物理法与生物处理的组合工艺
        1.2.5 膜法处理洗毛废水
    1.3 膜分离技术理论
        1.3.1 膜及膜分离过程
        1.3.2 超滤膜分离技术原理
        1.3.3 膜污染与浓差极化
        1.3.4 提高膜通量的方法
        1.3.5 膜清洗方法
    1.4 本课题的科学性及创造性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洗毛废水中的Dean 涡流效应
    2.1 引言
    2.2 试验方法、原料及分析方法
        2.2.1 洗毛废水特性
        2.2.2 试验元件及装置
        2.2.3 材料和方法
        2.2.4 试验操作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ES 中空纤维超滤膜处理洗毛废水分析
        2.3.2 试验参数对膜通量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ean 涡流效应在削弱洗毛废水膜污染阻力中的 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阻力模型及Dean 涡流
        3.2.1 阻力模型
        3.2.2 Dean 涡流
    3.3 试验方法、原料及分析方法
        3.3.1 洗毛废水特性
        3.3.2 试验元件及装置
        3.3.3 材料和方法
        3.3.4 试验操作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讨论
        3.4.1 透膜压力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3.4.2 料液流速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3.4.3 料液浓度对膜污染阻力的影响
        3.4.4 Dean 参数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洗毛废水超滤浓缩液处理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原料及分析方法
        4.2.1 超滤浓缩废水水质
        4.2.2 材料和方法
        4.2.3 试验原理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絮凝
        4.3.2 羊毛脂萃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滤在处理洗毛废水中的中试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原料及分析方法
        5.2.1 洗毛废水特性
        5.2.2 试验元件及装置
        5.2.3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料液流速下,透膜压力对膜通量的影响
        5.3.2 不同料液流速下,料液温度对膜通量的影响
        5.3.3 料液浓缩倍数对膜通量的影响
        5.3.4 料液浓缩倍数对透过液 COD_(Cr) 浓度以及 COD_(Cr) 截留率的影响
        5.3.5 透过液的再利用
        5.3.6 超滤膜清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纳滤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尝试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原料及分析方法
        6.2.1 超滤透过液特性
        6.2.2 试验元件及装置
        6.2.3 材料和方法
        6.2.4 试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料液浓缩倍数对膜通量的影响
        6.3.2 料液浓缩时间对膜污染的影响
        6.3.3 料液浓缩倍数对 COD_(Cr) 截留率的影响
        6.3.4 料液浓缩倍数对无机盐截留率的影响
        6.3.5 料液浓缩倍数对透过液中无机盐、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6.3.6 纳滤膜的清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超滤膜法处理洗毛废水的工程实践与经济分析
    7.1 工程应用背景
    7.2 工程设备及工程研究方法
        7.2.1 工程设备
        7.2.2 料液水质
        7.2.3 材料和方法
    7.3 洗毛废水膜处理工程
        7.3.1 工艺流程
        7.3.2 运行操作
        7.3.3 工程附带说明
    7.4 工程收益
        7.4.1 环境收益
        7.4.2 经济收益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校期间发表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四、生物絮凝处理高浓度洗毛废水中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基修饰菌丝球构建耐盐好氧颗粒污泥及抗逆特性研究[D]. 陈应运.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基于壳聚糖絮凝预处理条件下红薯淀粉废水处理工艺研究及工程化应用[D]. 冯可.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PVDF膜的亲水改性及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 谢伟. 苏州大学, 2016(01)
  • [4]用改性中空纤维超滤膜技术回收甘薯淀粉生产废水中蛋白质的研究[D]. 田侠. 沈阳农业大学, 2013(10)
  • [5]以秸秆和谷氨酸废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及其净水效能研究[D]. 李大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07)
  • [6]生物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J]. 王怀宇,罗人明. 环境工程学报, 2009(07)
  • [7]生物絮凝法与化学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比较[J]. 王怀宇,郭有才,丁淑杰,罗人明. 化工环保, 2009(02)
  • [8]絮凝法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J]. 王怀宇,罗人明. 湿法冶金, 2008(04)
  • [9]复合型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及絮体分形特征研究[D]. 郑丽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10]膜分离技术在洗毛废水处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 霍彦强. 江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高浓度洗毛废水生物絮凝处理中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