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实验引起的争议

课外实验引起的争议

一、一个课外小实验引起的争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敏[1](2021)在《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分数化,更多的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和发展,更加强调了物理教育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电学知识放在人教版初中教材的尾部,充分彰显出电学在基础物理中的难度和重要地位。本文以初中电学知识为研究对象,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化相结合,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加强物理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特性,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文从生活入手,基于九年级学生特点和学习情况,将本次研究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梳理以往研究,通过阅读关于核心素养和生活化教学的大量书籍和文献,分析、整理二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二,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教学现状和学生电学学习情况。第三,从课堂导入、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和课后拓展四个方面确定生活化教学策略,并设计教学流程图。最后,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回访,了解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以物理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将初中电学知识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的意识,最终提升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倩[2](2021)在《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文中指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尊严和价值被忽视,精神追求逐渐淡漠,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提升国家软实力亟需大幅度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主要启迪人性,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交融,教育才能正确的回应时代呼唤。增强课程的人文教育,化学教学理应是责任担当。化学的历史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奋斗史,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通过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内容,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把人文教育贯穿化学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1)对国内外关于人文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人文教育”与“高中化学”相结合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数量年度分布和文章类型汇总分析,并找出变化的原因;(2)对支撑研究的理论和研究的核心概念及相近概念进行了专项阐述;(3)从五个维度对高中生的人文精神现状和人文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4)对高中化学人文教育的构成内容进行论述,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5)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新教材(2019必修)中包含和体现的人文教育因素进行分析;(6)以“氧化还原反应”课题为具体案例进行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迫切性;新版高中化学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课题为案例进行的教学实践,在促使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基础上,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人文化成”。

姜琳琳[3](2021)在《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在近几年掀起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渐渐以各种形式进入到现代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代代祖先为我们创造出大量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及世界各民族的共同财富,更是指引华夏炎黄子孙不断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和思想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人内心,影响着国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中华民族基因。国家的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发展必须靠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指出,“当前美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美育对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任务之一。美育要实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就必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更好地认识美和创造美。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教育研究者,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己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美学意蕴,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以及艺术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作为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文化和思想理论基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振兴、发展与传承的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让中国儿童更多地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这是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的第一个教育阶段。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性格、人格发展形成的最初阶段,因而学前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阶段,让幼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活动环境中,是培养幼儿传统审美意识以及诱导幼儿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正是提高儿童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教学诉求。从当前我国幼师的整体现状来看,社会对幼儿师资的缺乏体现在缺少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要拥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因此,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普及上,要让更多的教师懂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爱中华传统文化,会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综合艺术教学。作为艺术教育的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能构建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要能开展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本研究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方法为目标,首先,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美学追求、艺术资源的阐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的特质,作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接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以及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意义、目标、内容、方式的理论阐述论述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鉴于本项研究的规模与对象,笔者选择行动研究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艺术课程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笔者通过实际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一线教师的实际需求,深入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探索适合解决一线教学问题的措施。根据行动研究的精神,以改善自己的实践为目的,亲身进行课程计划和教学实践活动。在研究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以及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针对各个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整个行动研究以各种研究调查及教学课例为基础,通过确立研究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典型课例验证、总结及反思几个行动步骤进行了包含先导性研究的四轮研究,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应用的现状、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行动计划,并制定行动实施方案,以典型教学课例呈现行动实施方案,最后对行动的问题、计划、实施行动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行动研究,总结出五项研究结果:第一,综合性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内容中的重要性;第二,要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开展教学;第三,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第四,要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第五,实现教师教学才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的最终目标。与此同时,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索出几个研究中的创新点。本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探索艺术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二,总结艺术教育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第三,分析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第四,以“课程整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方法论。本研究的实践创新在于:第一,以教育行动研究作为艺术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二,本研究在先导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第三,本研究是以改善研究者自身的实践教学为目的的实践研究。尽管如此,研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综合艺术课程”现实状况的局限;其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最后,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温缙云[4](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选考率大幅度下降,但从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看,物理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出现了明显的需大于供,物理选考率急需得到提高。物理学科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地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理。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分析了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从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它在新高考的选考率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明显低于是教师们的期待值的,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从它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出,学习好物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兴趣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以学习兴趣为主体,对国内外兴趣和物理兴趣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总结其优点和不足。本文采取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在分析了国内外学习兴趣的研究历史、现状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对核心素养、物理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物理学科本身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知识量、理论性、综合性、系统分析了高中物理的特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并提出男生女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不同。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思政教育的缺失方面对学生本身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教师的自身形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语言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从社会的陈旧观念、消极的社会现象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第三章主要呈现了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从生活、实验、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物理历史等方面设计了高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教师访谈题目和学生座谈题目,并对三个地方的三所学校分别进行了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并进行了对应的数据分析。第四章提出六个提高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对策。分别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索小组式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资源、课外活动、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提升。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以及基于本研究的展望。总结六个提升对策的优点以及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侧重方向。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帮助学生制定人生规划、进一步融入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三点展望,以达到让更多学生拥有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杨刚[5](2020)在《面向具身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教育部印发的一些纲领性文件在教学方式上明确提出注重探究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学生们端正地坐在座位上也许并非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具身认知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证明了身体动作会对大脑的运作产生强大的影响。具身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抽象思维,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的概念界定。梳理分析了具身认知对教学的启示,和对课外实验教学的指导作用。概括出具身认知对课外实验教学的四个重要意义。在充分研究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本地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面向具身学习的课外实验教学原则及策略,并开展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实践。本研究和实践表明,面向具身学习的课外实验教学,巧用肢体动作突破思维难点,利用镜像体验避开审题盲点,致使学生们的成绩得到良性发展。通过精神、身体、环境交互的具身学习锻炼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丙智[6](2020)在《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物理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学生要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大都是课堂教学改革,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够重视,特别是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即物理课外实验。纵观近些年的中考物理实验题,对于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要求非常高。如何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促进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论文对物理课外实验和证据与论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研究的问题、目的和意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了物理课外实验的分类与功能,深入了解了物理课外实验和证据与论证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证据与论证能力与物理课外实验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测试题的形式,对本地区中学生的课外实验现状和证据与论证能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论文通过分析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课外实验以及中考物理试题的要求,设计出了促进学生证据与论证能力的实践方案,并利用“物理课外实验调查”和“证据与论证能力测试”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实践结果表明,基于课外实验的教学效果优于常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有一定的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安排中渗透课外实验教学,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证据与论证能力。

冯超[7](2020)在《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物理学是以认识物质基本结构、研究物质运动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近年来在物理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探究实验是探究实验的重要部分,而且与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实验时可以从身边的器材入手,结合生活经验独立或合作的方式去探究物理问题,从而得出物理结论。因此,物理课外探究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课外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课外探究实验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与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在物理教学中几乎不怎么开展课外探究实验教学,学生也不知道探究实验对学习物理到底有何作用,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课本中有大量的课外探究实验,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开展了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让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课外探究实验加以重视,也同时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多给初中物理老师提供实验技能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本论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少开展课外探究实验的主要原因有:(1)教师与学生对课外探究实验的重视程度不够;(2)由于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导致学生与教师都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探究实验;(3)目前实验室的实验仪器缺少损坏严重,而且都是厂制仪器,无法满足课外探究实验的需要。本文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几点改进策略:(1)拓展课内实验,引导学生课外动手;(2)搭建实践展示平台,鼓励学生课外实践创新;(3)对于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教师自身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教育要高瞻远瞩,要放眼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4)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向学生逐步灌输课外探究实践常用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初中物理教师与学生提高对课外探究实验的重视,在第五章分析了课外探究实验的作用:(1)课外探究实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3)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本文的最后,根据课外探究实验的特点与原则,对部分课外探究实验进行案例分析。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钟勇[8](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1月,《新课程标准》发布,明确了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了物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即物理核心素养目标: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新课改提出了要改变过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是教学设计,目前绝大多数教学设计还是基于三维目标设计的。新课改重视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和激发学习兴趣。而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与激发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当前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地位不断地受到削弱,使我们的物理课越来越像习题课或数学课。因此,设计出高质量的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不仅是重振实验教学雄风的需要,更是当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从理论基础、设计策略、设计案例、教学实践、研究总结与反思等几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导向,笔者制定出了具体课题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并把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三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创造性的建立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模式,编制了几种典型课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和检验。真正实现了从“三维目标”的培养过渡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同时,也为广大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和参考案例。

贾韬[9](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李雅颖[10](2020)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家校共育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时代,科技带动生产力,要实现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目标,需要提升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国家公民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重视科学教育,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较为深远。激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扩宽其科学知识面,提供更多科学探究的机会,树立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合家庭和学校之力,共同来培育小学生科学素养。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面着手。以成都市S小学和T小学为调研基地,发放学生版纸质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30份。选取成都市十一区中6所小学的6名科学教师和S小学5名小学生家长进行一对一访谈。旨在了解目前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和科学素养家校培育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探讨家校共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最后提出有效的科学素养家校共育实施举措。本研究分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育现状调查部分,调查发现小学生科学素养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家庭、学校培育问题密切相关。要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水平就得解决现有的家庭、学校科学素养培育问题,转变家庭、学校科学素养的培育方式,从而引发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思考。第三部分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必要性,从理论层面探讨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是否需要家校合力共同培育。第四部分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可能性,从三个内在基础,即家校共育观念、共育关系、共育能力;三个外在可行,即理论经验、制度保障、现实资源中分析出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是可实现的。第五部分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实施举措部分,主要是针对当前我国小学科学素养培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科学教育观、明确家校优势和责任、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完善家校共育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等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举措。

二、一个课外小实验引起的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课外小实验引起的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1)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生活化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归纳分析法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1 改善教学现状
        1.4.2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1.4.3 培养学生物理综合应用能力
    1.5 研究的思路和流程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活化教学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3章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1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3.1.1 调查问卷细目表
        3.1.2 信度分析
        3.1.3 效度分析
    3.2 当前学生电学知识的学习情况
    3.3 当前学生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3.4 当前学生对电学生活化教学的态度情况
第4章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原则、策略和教学案例
    4.1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遵循的原则
        4.1.1 量力性原则
        4.1.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1.3 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4.1.4 发挥生活小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原则
    4.2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4.2.1 课堂导入生活化
        4.2.2 课堂作业生活化
        4.2.3 课后作业生活化
        4.2.4 课后拓展生活化
    4.3 实践教学案例—串联和并联
第5章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效果评估
    5.1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的问卷调查
    5.2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后学生的态度改变情况
    5.3 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后学生的认知改善情况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和人文
        二、人文化成
        三、人文教育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论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人文视野下高中化学教学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调查概况
    第二节 调查目的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化学学习体验维度
        二、对自我的认知维度
        三、人际交往能力维度
        四、对社会的关注维度
        五、对自然的关怀维度
    第四节 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
第四章 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若干内容分析
    第一节 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构成内容分析
        —、化学人文知识
        二、化学人文精神
    第二节 体现人文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原则、策略
        一、教学原则
        二、教学策略
第五章 2019人教版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研究
    第一节 新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分析
        一、有关化学史的知识
        二、有关化学美的知识
        三、关于化学与职业的知识
        四、有关化学实验安全的知识
    第二节 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一、版面设计上体现的人文特点
        二、内容编排上体现的人文特点
第六章 融入人文教育的“氧化还原反应”课题实践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教学研究过程
        一、学情前测及结果分析
        二、《氧化还原反应》教学实践
        三、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第三节 教学实践结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一、反思
        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3)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在艺术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 国民艺术教育的现状
        (三) 艺术课程对“综合”的需求
        (四) 在行动和反思中创新综合艺术课程的本土化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相关概念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 综合艺术课程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点
        (一) 理论创新点
        (二) 实践创新点
第一章 艺术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
        (二) “和而不同”思想
        (三) “知行合一”思想
        (四) “整体”“辩证”“意象”思维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
        (二)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审美形态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导向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形式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价值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可能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发学生和教师的创造力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综合艺术课程开发的价值
        (四) 中华优秀教育思想促成综合艺术课程教学观的形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现代意蕴
        (一) “本土化”与“现代化”结合的综合艺术课程理论发展趋势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
        (三) 以中华文化精神正确对待综合艺术课程中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一)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二)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目标和内容
        (三)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应用中的方式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环境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环境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基础
        (二) 研究方法
    四、资料的收集和数据分析
        (一) 资料的收集
        (二) 数据的分析
    五、研究步骤与评价
        (一) 研究的步骤
        (二) 研究的评价
    六、研究的流程
第四章 行动研究的先导性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初始调查
        (一) 明确调查的方法
        (二) 问卷的分析结果
    三、问题归因及分析
        (一) 问题归因
        (二) 调查分析
    四、重新确立研究问题
    五、行动研究布局
        (一) 关于明确行动目标
        (二) 关于把握行动节奏
        (三) 关于行动研究的方法
        (四) 关于自我反思能力
        (五) 关于评估方式
        (六) 关于典型教学案例
第五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尝试和探索
    一、研究的问题
        (一) 问题的陈述与界定
        (二) 解决问题的意义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教学的选材
        (二) 教学策略
        (三) 共同研讨教学模式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典型课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一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六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调整和改进
    一、第二轮行动研究的问题和分析
        (一) 确定研究问题
        (二) 问题的假设性分析
    二、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
        (一) “外控型支持式”研究形式的实践探索
        (二) 建立家园互动评价
        (三) 构建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探索
        (四) 开展主题讨论会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总结和反思
        (一)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总结
        (二)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反思
第七章 第三轮行动研究: 提升和应用
    一、确立研究问题和行动计划
        (一) 第三轮研究问题
        (二) 第三轮行动计划
    二、实施第三轮行动计划
        (一) 研究者与教师同台教学
        (二) 针对教师的培训教学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典型案例
        (一) 教学分析
        (二) 教学设计
        (三) 教学评价
    四、总结和反思
        (一) 第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二) 第三轮行动研究反思
结语
    一、前三轮行动研究回顾
        (一) 课程的内容要突出“综合性”
        (二) 综合利用四种教学策略
        (三) 研究者要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四) 取得家长及社会的信任和支持
        (五) 实现教师教学才是最终目标
    二、研究的不足
        (一) “综合艺术课程”的现实状况
        (二) 中华传统艺术资源在幼儿综合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尚有挖掘空间
        (三) 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有待加强
    三、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定义
        2.1.2 物理核心素养
    2.2 学习兴趣
        2.2.1 物理学习兴趣
        2.2.2 学习兴趣发生机制
    2.3 兴趣影响因素
        2.3.1 学科因素
        2.3.2 学生因素
        2.3.3 教师因素
        2.3.4 社会因素
    2.4 理论基础
        2.4.1 以建构主义探索情境化教学模式
        2.4.2 以行为主义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4.3 以人本主义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热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发放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1.4 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3 学生座谈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4.1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4.2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4.3 探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
    4.4 有效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资源
    4.5 丰富第二课堂
    4.6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总结
    5.2 基于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致谢

(5)面向具身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外实验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第2章 具身认知的理论概述
    2.1 具身认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具身认知
        2.1.2 具身学习
        2.1.3 身心二元论
    2.2 具身认知对教学的启示
    2.3 具身认知对课外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
        2.3.1 思维具身
        2.3.2 经验镜像
        2.3.3 身体外延
        2.3.4 环境融合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问卷编制
    3.3 调查对象与实施
    3.4 调查结果的分析
        3.4.1 课外实验教学态度的调查结果分析
        3.4.2 课外实验布置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3.4.3 反馈与评价的调查结果分析
    3.5 课外实验教学现状调查的总结与讨论
第4章 面向具身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策略
    4.1 面向具身学习的课外实验教学原则
    4.2 课外实验教学的一般流程及其面向具身学习的教学策略
        4.2.1 课外实验教学一般流程
        (1) 选题
        (2) 布置与提交
        (3) 交流与评估
        4.2.2 面向具身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策略
        (1) 启动身体动作,激活思维具身
        (2) 镜像身体经验,迁移问题解决能力
        (3) 开拓身体外延,创设融合交互环境
第5章 面向具身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实践
    5.1 实践案例
        案例1. 蜡烛“吸水”
        案例2. 研究人乘坐电梯时受到的支持力变化情况
    5.2 教学实施
    5.3 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
        5.3.1 实践效果分析
        (1) 成绩方面
        (2) 实验能力方面
        5.3.2 存在问题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与不足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
    某校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现状调查(教师版)
    某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现状调查(教师版)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物理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物理课外实验及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物理课外实验
        2.1.2 证据与论证能力
    2.2 物理课外实验的分类与功能
        2.2.1 物理课外实验的分类
        2.2.2 物理课外实验的功能
    2.3 物理课外实验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现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5 证据与论证能力与物理课外实验的关系
第三章 物理课外实验及证据与论证能力的调查分析
    3.1 物理课外实验的调查分析
        3.1.1 调查问卷
        3.1.2 教师访谈
    3.2 证据与论证能力的调查分析
        3.2.1 中考物理中的证据与论证能力
        3.2.2 学生表现出的证据与论证能力
        3.2.3 总结与思考
第四章 物理课外实验及证据与论证能力的实践方案设计
    4.1 实践方案设计
        4.1.1 实践研究目的
        4.1.2 实践研究对象
        4.1.3 实践研究时间
        4.1.4 实践研究形式
    4.2 实践案例分析
        4.2.1 “探究树荫下的光斑”实验
        4.2.2 “利用太阳光粗测凸透镜焦距”实验
        4.2.3 “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实验
    4.3 实践结果及讨论
        4.3.1 检验工具
        4.3.2 描述统计
        4.3.3 效果评价
    4.4 实践反思
        4.4.1 实践方案反思
        4.4.2 实践过程反思
        4.4.3 实践结果反思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研究局限性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问题
附录三
附录四 南通市近十年物理中考试题
附录五 证据与论证能力调查
附录六 物理课外实验调查
附录七 证据与论证能力测试
附录八 八年级四班和八班证据与论证能力测试得分统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7)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第2章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研究现状与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杜威“做中学”理论
        2.2.3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
第3章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情况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统计与数据分析
        3.1.1 数据统计
        3.1.2 调查数据分析
    3.2 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教学改进策略
第4章 教科版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内容、特点与实践原则
    4.1 教科版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内容
    4.2 课外探究实验的特点
        4.2.1 未知性
        4.2.2 多样性
        4.2.3 趣味性
    4.3 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原则
        4.3.1 主体性原则
        4.3.2 探究性原则
        4.3.3 科学性原则
        4.3.4 创造性原则
        4.3.5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3.6 趣味性和可行性原则
        4.3.7 目的性原则
        4.3.8 开放性和灵活性原则
        4.3.9 实践性原则
第5章 开展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的作用
    5.1 提高教学效果
        5.1.1 巩固课内知识,促进学生发展
        5.1.2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5.1.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2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5.2.1 培养学生能力,建立科学探究意识
        5.2.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
    5.3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6章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案例
    6.1 课外探究实验实践项目的选择
    6.2 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案例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实践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8)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1.1.2 国内教育改革新思路
        1.1.3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1.2 问题的提出
        1.2.1 当前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2.2 当前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研究法
        1.3.3 行动研究法
    1.4 研究的意义
        1.4.1 有利于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发展
        1.4.2 有利于实验教学的改进和创新
        1.4.3 有利于实验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创新
        1.4.4 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1 核心素养
        1.5.2 物理核心素养
        1.5.3 物理实验
        1.5.4 教学设计
        1.5.5 实验教学设计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外关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4 国内外关于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研究现状
    2.5 本章小结
3 实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
    3.1 学习理论
        3.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1.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2 传播理论
        3.2.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3.2.2 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
        3.2.3 格伯纳传播模式
    3.3 教学理论
    3.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1.1 创设感性有趣的学习情境
        4.1.2 引导思维加工,建立物理概念
        4.1.3 理解、深化,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1.4 加强实验教学,克服前概念的消极影响
    4.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2.1 创设发现和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
        4.2.2 带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或手段探索物理规律
        4.2.3 组织学生探讨和辨析物理规律
        4.2.4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3.1 预测-观察-解释演示实验策略
        4.3.2 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性分组实验策略
        4.3.3 随堂实验策略
        4.3.4 课外实验策略
        4.3.5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
    4.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4.1 探究主体性策略
        4.4.2 探究启发性策略
        4.4.3 探究方向性策略
        4.4.4 探究协作性策略
        4.4.5 探究适度性策略
    4.5 物理复习课的实验教学设计策略
        4.5.1 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4.5.2 精选习题,变式训练
        4.5.3 拓展提升,发展能力
        4.5.4 把握本质,学会迁移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5.1 物理概念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2 物理规律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3 物理实验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4 物理探究课的实验教学设计案例
    5.5 本章小结
6 研究总结与反思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绍兴市高中物理品质课堂教学评估表
    附录2 :绍兴市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评估表
    附录3 :实验班与参照班期末调测实验试题及成绩分析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10)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家校共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社会发展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呼吁
        1.1.2 小学阶段是培育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
        1.1.3 家校共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题
        1.1.4 家校共育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必然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科学素养
        1.3.2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1.3.3 家校合作
        1.3.4 家校共育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科学素养的相关研究
        1.4.2 家校共育的相关研究
        1.4.3 研究述评与思考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小学生科学素养及其培育现状调查
    2.1 调查基本情况说明
        2.1.1 访谈法设计
        2.1.2 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2.2 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问题
        2.2.1 小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调查结果分析
        2.2.2 小学生科学探究调查结果分析
        2.2.3 对小学生科学知识与观念调查结果分析
        2.2.4 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及问题的认识
    2.3 小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现状及问题
        2.3.1 家庭培育现状及分析
        2.3.2 学校培育现状及分析
    2.4 走向科学素养的家校共育
3 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必要性
    3.1 学校改善家庭科学素养培育
        3.1.1 学校转变家庭科学教育观
        3.1.2 学校调动家庭参与积极性
        3.1.3 学校提高家庭科学素养培育技能
    3.2 家庭参与完善学校科学素养培育
        3.2.1 科学知识的拓展需要家庭参与
        3.2.2 科学探究的开展需要家庭参与
        3.2.3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家庭参与
        3.2.4 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需要家庭参与
        3.2.5 家庭参与促进学校科学教育发展
    3.3 家校教育功能互补呼吁家校共育科学素养
    3.4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急需家庭参与科学素养培育
4 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可能性
    4.1 家校共育的内在基础
        4.1.1 家庭和学校已经初步具备家校共育观念
        4.1.2 家庭和学校彼此关系的转变,家庭教育地位的提升
        4.1.3 家庭和学校共育能力是可控的,家长素质普遍提高
    4.2 家校共育的外在可行
        4.2.1 家校共育理论的奠基
        4.2.2 家校共育政策的引领
        4.2.3 现代网络媒介的支持
5 小学生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的实施举措
    5.1 转变科学教育观,达成教育共识
        5.1.1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
        5.1.2 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家庭主观能动性
    5.2 家庭、学校明确各自的优势和责任,扮演好教育角色
        5.2.1 充分利用学校专业背景,提高家长共育技能
        5.2.2 借助家庭丰富教育资源,培育学生科学素养
    5.3 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推动家校共育的实施
        5.3.1 建立开放的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网络平台
        5.3.2 搭建多元化科学素养网络评价平台
    5.4 完善家校共育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形成保障机制
        5.4.1 完善学校科学素养家校共育组织机构
        5.4.2 健全科学素养家校共育规章制度
6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四、一个课外小实验引起的争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物理电学生活化教学研究[D]. 刘敏.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人文化成:人文视野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教材[D]. 张倩.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中华优秀传洗文化融入幼儿综合艺术课程的行动研究[D]. 姜琳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D]. 温缙云.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5]面向具身学习的初中物理课外实验教学研究[D]. 杨刚.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课外实验促进学生物理证据与论证能力的研究[D]. 程丙智. 南通大学, 2020(08)
  • [7]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的实践研究[D]. 冯超.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8]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实验教学设计研究[D]. 钟勇.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10]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家校共育研究[D]. 李雅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课外实验引起的争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