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海水通道研究

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海水通道研究

一、试论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的海水通道(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杰,胡修棉,郜周全,赵永强,马安林,许艺炜[1](2021)在《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文中提出西昆仑山新生代隆升变形过程对于中亚的地貌与水系演化、资源和能源矿产分布、气候及环境变迁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至今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西昆仑山新生代初始隆升与变形的时间存在三种不同观点,分别为古新世、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末期—中新世早期。本文通过对塔西南地区地层学、沉积学、物源分析和热年代学的研究综述,详细讨论了西昆仑山古新世、中—晚始新世隆升变形的时间、证据、解释和争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西昆仑山在古新世发生了隆升变形,中—晚始新世是新生代变形中的一个加速节点。这两期隆升变形分别对应于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的远程响应,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拼贴与持续挤压的过程。

贺陆胜[2](2021)在《兰州盆地新生代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气候演化》文中研究说明新生代是地球表层系统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时期,兰州盆地是连接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重要枢纽,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本文以兰州盆地对亭沟剖面西柳沟组、野狐城组和咸水河组红层沉积为研究对象,根据根迹、土壤层次和土壤结构等特征识别出红层沉积为古土壤,其类型为饱和冲积土、钙质干旱土、漠境土、石膏始成土、饱和始成土和典型淋溶土,并用R型因子分析验证了野外识别古土壤类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应用Rb/Sr比值和Si O2/(Al2O3+Fe2O3)比值等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兰州盆地始新世早期至中新世中期的气候事件,并与该时期全球气候事件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如下:(1)早始新世初期(~55-54 Ma),古土壤Si O2/(Al2O3+Fe2O3)比值逐渐降低,Rb/Sr比值逐渐升高,风化成壤作用增强,古温度(MAT)维持在较高水平(~11.0℃),古降雨量(MAP)达到786-602 mm,为气候适宜期(EECO),在早始新世初期温暖的气候条件下,研究区形成了饱和冲积土和钙质干旱土。(2)始新世中期至渐新世初期(~46-33 Ma),Si O2/(Al2O3+Fe2O3)比值升高,Rb/Sr比值显着降低,MAP降低至412-401 mm,MAT达到最低值(8.8-8.4℃),在渐新世冰期(Oi-1 Glaciation)形成了石膏始成土和漠境土。(3)晚渐新世末期(~29-26 Ma),Si O2/(Al2O3+Fe2O3)比值降低,Rb/Sr比值升高,MAP和MAT升高(720-643 mm,10.5-9.9℃),为暖期(LOW)气候,形成了饱和冲积土。(4)早中新世初期(~24-23 Ma),Si O2/(Al2O3+Fe2O3)比值升高,Rb/Sr比值显着降低,对应于中新世冰期(Mi-1 Glaciation);早中新世中期(~20 Ma),Si O2/(Al2O3+Fe2O3)比值降低,Rb/Sr比值升高,MAP略有增加(697-530 mm),MAT增加至11.4-11.1℃,气候温暖干旱。(5)中新世中期(~16-15 Ma),Si O2/(Al2O3+Fe2O3)和Rb/Sr比值最高,MAT和MAP也达到最高值(13.0℃,961 mm),为气候适宜期(MMCO),形成了典型淋溶土,此后气候变干,形成了钙质干旱土。最后,探讨了青藏高原隆起、南极冰盖扩张和我国行星风系的变化对兰州盆地古气候的影响。本文为揭示始新世早期至中新世中期气候事件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对兰州盆地古气候的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魏巍,Thomas J.Algeo,陆永潮,刘惠民,张守鹏,张靖宇,杜远生[3](2021)在《古盐度指标与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海侵事件初探》文中提出盐度是水体最基本的属性之一,古盐度是古环境、古气候和古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指标。对来自不同海域的现代水体盐度和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进行整理,发现硼/镓(B/Ga),锶/钡(Sr/Ba)和硫/总有机碳(S/TOC)等比值与水体盐度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可有做作为示踪水体盐度的指标。这些化学元素的双变量图显示,每个指标的不同阈值指向了不同盐度的沉积环境:1)B/Ga<3指示淡水相,3~6指示半咸水相,>6指示海水相;2)Sr/Ba<0.2指示淡水相,0.2~0.5指示半咸水相,>0.5指示海水相;3)S/TOC<0.1指示淡水相,>0.1指示半咸水和海水相。基于上述盐度指标,我们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的古盐度和沉积环境进行了重建,并结合古生物、矿物等信息对渤海湾盆地古近纪发生的海侵事件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四次主要海侵事件。

刘玉瑞[4](2021)在《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文中提出前人认为苏北—南黄海盆地泰二段、阜二段和阜四段所含的有孔虫等"海相"化石为海侵带来的生物和湖水咸化的生物。但研究发现,有孔虫多不在上述层段;"海相"化石不集中出现,围岩不含膏盐;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水咸化。经地层对比证实,97枚有孔虫产自4个新层系,其余3枚在阜二段。海侵源头古东海洋不存在,无海相化石,各门"海相"生物为可生活在淡水中的广盐性分子;晚白垩世—古近纪,湖侵期古气候湿润、古湖泊水深,水域无法咸化;海绿石、磷灰石和微量元素等无法区分海、陆相;不同的广盐性生物多单独繁盛,并与大量的淡水生物共生,围岩相带无膏盐。据此认为,本区各门广盐性生物为淡水古生态,有孔虫在淡水环境可生存,3期区域湖侵不存在湖水咸化现象;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大规模优质烃源岩主要是淡水湖泊沉积的,可提供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

张顺[5](2021)在《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海侵”事件争论及其解决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辽盆地北部已进入非常规页岩油勘探阶段,为了阐明坳陷层页岩形成的古环境特征,针对半个世纪以来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海侵"事件的争论,从古生物、地球化学及地质研究等10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有关"海侵"事件的争论主要存在赞成和否定2种观点。地球化学专家和学者主要是持赞成观点,他们甚至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与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推测出东部亚细亚海通过依—通地堑侵入松辽盆地的"海侵通道";古生物专家和学者主要是持否定观点,他们认为古生物化石以淡水和微咸水为主,少量的高盐度古生物化石并不具有"海侵"的唯一指向性。研究认为:争论焦点集中在水体咸化是湖泊盐度自然分层还是海水侵入所致,但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古生态环境对比等时性问题,二是地质研究对古生态环境研究的约束性问题,三是不同领域研究的系统性与同步性问题;强调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连续取心井资料及盆地东部边缘完整的地质剖面,在5—6级高频层序地层格架内,同步进行系统的层序地层、沉积充填演化、古生物及地球化学方面分析,才能对坳陷层页岩是否属于"海侵"成因的问题得出可靠的认识。

席党鹏,唐自华,王雪娇,覃祚焕,曹文心,江湉,吴宝旭,栗源浩,张赢月,姜文彬,KAMRAN Muhammad,方小敏,万晓樵[6](2020)在《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全文替换》文中认为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形成一个喇叭状向西开口的海湾,该海湾属于东特提斯洋的一个分支。该地区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记录了东特提斯洋演化和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对其地层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通过详细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其他地层方法,完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大洋缺氧事件(OAE2)、白垩纪/古近纪界线(K/Pg)、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特提斯海进与海退等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塔里木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自下而上为克孜勒苏群、库克拜组、乌依塔克组、依格孜牙组、吐依洛克组、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盖吉塔格组、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和巴什布拉克组,上述地层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沟鞭藻、孢粉、双壳类、腹足类等化石,以及少量菊石、腕足类、海胆和鲨鱼牙齿等化石。综合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研究表明,克孜勒苏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Albian期,库克拜组—依格孜牙组的时代为晚白垩世Cenomanian-Maastrichtian期(Cenomanian/Turonian界线可能位于库克拜组三段),吐依洛克组的时代为白垩纪—古近纪过渡期;阿尔塔什组的时代为古新世早中期,齐姆根组为古新世晚期—始新世最早期,盖吉塔格组—乌拉根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中晚期,巴什布拉克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但不排除最上部进入渐新世早期。塔里木盆地的海侵开始于克孜勒苏群中上部沉积期(Albian晚期—Aptian早期),但规模很有限,大规模的海侵始于晚白垩世Cenomanian早期;从晚白垩世—古新世,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海侵—海退事件;大约41 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南部的昆仑山山前,34Ma前后,海水退出盆地北部的天山山前。上述海侵—海退事件可能受构造和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但构造事件对海侵的启动和结束可能更具决定性的影响。阐述了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所记录的OAE2、K/Pg界线、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事件,其中笔者及团队第一次在塔里木盆地西部齐姆根组中所发现和报道的PETM事件,将有助于揭示全球近岸地区PETM的特征和生物环境响应。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厘清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层序列,建立更加精细的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框架,加强对PETM和特提斯海侵—海退等重大地质事件的研究。

赵佳怡[7](2020)在《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热资源分布广、埋藏浅、温度高、储量大、水质优,属于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但该地区深部地热资源赋存条件复杂,目前深部岩溶热储结构和成因机制不明。地热科学钻探为获取深部热储空间结构有关数据提供了直接手段,也为获取深部流体样品提供了机会。地热流体携带大量深部信息,在水化学、同位素和微生物上留下组成特异的印迹,可用于识别地热流体形成演化机制。进行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对深部地热资源认识的提高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采用地热科学钻探、野外调查、室内实验、水化学方法、同位素技术、微滴数字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等技术方法,进行了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分析了深部热储空间结构,研究了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和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地热指示意义,建立了研究区地热资源的成因机制概念模型。主要认识如下: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的东侧、冀中拗陷中部。华北克拉通破坏使岩石圈减薄,地壳随之变薄,因此地幔热源较多,为研究区主要热源。断裂构造丰富,有众多次级构造单元,对局部构造起到明显控制作用,是良好的导热导水通道,深部热流通过断裂上涌,与热储中热流形成水热对流,导致热异常。从钻井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地层岩性和热储空间结构。热储在凸起区埋藏较浅,凹陷区埋藏较深,表明在凸起区热量集中在浅部,凹陷区热量集中在深部。研究区地温梯度较高,一般为3.08.0℃/100m。垂向上,第四系一般为23℃/100m,新近系为3.03.7℃/100m,基岩顶部为3.094.15℃/100m,在基岩内部由于白云岩热导率较高,地温梯度降低到1.82.4℃/100m。研究区内大地热流值的分布范围为55125mW/m2,并在凸起区大地热流值高,凹陷区大地热流值低的特点。从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保定西部山区浅层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水,而研究区深部热水水化学类型为Cl·HCO3-Na水或Cl-Na水。过量的HCO3-主要来源于生物成因CO2和非生物成因CO2的混合。深部热水处于较封闭的环境,发生了较强烈的硫酸盐还原作用。地下热水变质系数γNa/γCl比值为1.10-2.39,Cl/Br比值为409.29-735.29,大部分脱硫系数100?γSO4/γCl比值小于1,盐化系数γCl/(γHCO3+γCO3)比值为0.76-3.31,γCl/γCa比值为6.33-33.03之间,地下热水属于陆相淋滤变质水。深部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为保定西部太行山区。深部热水年龄在两万年以上,处于水交替缓慢的区域水循环中。建立了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ddPCR检测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对深部热水、浅层水和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平均含量分别为4.0×103±8.4×103 copies/mL、1.6×102±3.5×102 copies/mL和1.5×103±1.2×103 copies/g dw,显示深部热水富含硫酸盐还原菌。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检出雄安新区深部热水含有38个菌门,541个菌属。深部热水的优势菌属大部分是硫酸盐还原菌,如热脱硫弧菌属Thermodesulfovibrio、热脱硫杆菌属Thermodesulfobacterium、嗜热厌氧菌科Thermoanaerobacteraceae、脱硫化小幡菌属Desulfovirgula和脱硫肠状菌属desulfotomaculum等。功能基因预测结果显示,深部热水中微生物固碳作用很强,硫酸盐还原作用次强,而微生物产甲烷作用很弱,意味着深部热水中的CH4大部分来自非生物成因CH4。在大流量抽水条件下,深部热水存在两种主要菌群类型,即厚壁菌门型和变形菌门型,且后者趋向于浅层水菌群类型,说明深部热水得到浅层水补给。深部热水变形菌门的优势菌属不同于钻孔上方浅层水变形菌门的优势菌属,进一步说明深部热水得到浅层水补给不是来自钻孔上方的浅层水垂直补给,而是来自浅部水的侧向补给,通过深循环获得热能,也可能是通过断裂带连通获得浅部水补给,深部热水资源具有资源的可更新性。最后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地热地质、区域构造、热储空间结构、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对地热资源聚敛机制的指示意义,建立了研究区的地热资源成因机制模型。

苏奥[8](2020)在《中国东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及古气候记录》文中研究表明南襄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含有丰富的油气和碱矿资源。本文以泌阳凹陷中央深凹带的一口页岩油井(C2井)的连续泥页岩钻井取心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宏观岩心-微观薄片、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观察,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XRD矿物学、有机质TOC含量和岩石热解分析,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学、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泥页岩的钼(Mo)和原生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等多种手段,对泌阳凹陷核桃园组第三段湖相泥页岩所记录的古湖泊沉积环境以及区域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并探讨了中始新世气候驱动下湖泊演化并分析了不同湖泊水文条件下有机质富集的机制。获得如下成果性认识:1.对C2井核桃园第三段岩心、薄片观察和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6种岩相类型:纹层状的灰质泥岩、纹层状的云质泥岩、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块状的硅质泥岩、块状的云质泥岩和粉砂岩。2.鉴于根据海相泥页岩的氧化还原判别标准无法准确识别湖相沉积水体的具体氧化还原状态,本文运用利用草莓状黄铁矿形貌学和δ98Mo值,结合氧化还原敏感的Ni/Co和U/Th比值判识湖相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相对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粉砂岩和相邻的块状的硅质泥岩显然形成于含氧水体;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和粒径统计学表明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岩(纹层状的灰质泥岩和云质泥岩)主要形成于以缺氧为主,偶尔硫化和贫氧的底层水体,而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形成于贫氧-含氧的沉积水体。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岩的硫同位素分馏程度相对较小和更大的δ98Mo值指示了湖泊沉积水体的含氧量更低。这也与黄铁矿形态和粒径的指示是一致的。3.基于不同阶段湖泊水文条件改变引起泥岩的矿物学和沉积结构变化的岩相组合,结合古气候指标Ln(Al2O3/Na2O)和古盐度指标B/Ga比值,将该岩心所记录的湖泊沉积阶段自上而下分为6个阶段:第Ⅰ段:以纹层状灰质泥岩岩相为主,湖泊流域较强的化学风化指数指示相对温暖潮湿的气候,当时湖泊为一个较深的大型不完全对流的湖泊,由含氧的低盐度表层水和缺氧为主的高盐度的底层水组成。第Ⅱ段:以纹层状云质泥岩和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岩相为主,Ln(Al2O3/Na2O)显示湖泊流域气候由潮湿逐渐转向干旱,纹层状云质泥岩与纹层状灰质形成于相似的沉积条件,区别在于相对干旱气候下有限降雨导致湖水蒸发增强,提升的Mg/Ca比促进原生白云石沉淀。块状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岩相形成于湖泊流域的气候相对更加干旱、水位更低的时期,淡水输入较少使得盐度引起的化学分层减弱和消失,水体含氧水平上升。第Ⅲ段:以粉砂岩和块状硅质泥岩岩相为主,局部存在块状白云质泥岩;湖泊处于更加干旱气候下,弱化学风化强度导致大量未风化的物源长石被保留,此时湖泊水位也更低,三角洲向湖泊中心推进。长石质粉砂岩的存在以及粉砂岩与泥岩构成波状交错层理指示了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第Ⅳ段:以纹层状云质泥岩为主,局部存在纹层状灰质泥岩和块状的硅质-粘土混合泥岩,反映气候干旱情况有所反弹,沉积水体为水体较深的湖泊。第Ⅴ段:与第Ⅲ段相似,以长石质粉砂岩为主,干旱再次加剧,湖泊水位再次下降,湖泊接受了第二幕三角洲的推进。第Ⅵ段:以纹层状云质泥岩为主,该阶段与第Ⅳ阶段一样,气候湿度有所增加,湖泊水位上升,再次形成分层水体咸化湖泊。白云石含量逐渐增加而方解石含量逐渐降低,Mg/Ca比值逐渐变高和硬石膏相对含量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泥页岩的稳定碳氧同位素指示总体上湖泊流域气候从相对温暖潮湿转向相对寒冷干旱,湖水蒸发逐渐变强的趋势(局部有所波动),这与全球始新世逐渐冷却的趋势基本一致。对于岩心中下段,在相对高水位时期沉积的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质岩相中的有机质积累主要是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条件共同控制,且与沉降速率无关;而在相对低水位的湖泊时期,沉积的块状硅质-粘土混合泥岩中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氧化还原条件和沉降速率所控制。4.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古近系是否遭受了海侵并为蒸发岩提供了盐源一直存在争议。过去很多学者主要使用古生物化石(有孔虫、颗石藻、沟鞭藻、红藻和褐藻等)和指相矿物(海绿石、磷灰石和白云石等)来论证存在海侵的可能性。南襄盆地与中国东部其它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存在共性,即古近系富有机质的泥页岩经常与蒸发岩共存。为此,本文对此开展了区域性对比分析,总体上认为这些化石和矿物学证据并不能排除干旱气候下蒸发浓缩成因的可能性。通过采集和分析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和东濮凹陷、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和舞阳凹陷、江汉盆地潜江凹陷,以及苏北盆地的高邮凹陷和洪泽凹陷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以及共存蒸发岩样品,运用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来判别盐源。结果表明,这些凹陷的石盐样品中B和Br元素含量均低于海相石盐。石盐和碱矿样品87Sr/86Sr均明显高于古近系海水的值;石盐、石膏和无水芒硝的硫同位素比值与同时期海水也不一致;与蒸发岩共存的富有机质暗色泥页中最大Mo同位素值均低于早始新世的海水Mo同位素值;蒸发岩的稀土特征与海水明显不同。这均表明蒸发岩的盐源可能与海侵关联较小。另外,东部诸多断陷的古近系有时钻遇凝灰岩和火山岩,另外含有部分岩石含有一定量的方沸石,蒸发岩普遍存在正Eu异常。这些特征指示了东部晚白垩到新生代伸展构造背景下可能来自深部喷流供给了盐源。考虑到始新世是一个温暖潮湿的气候,盆地周缘中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的混合片麻岩、大理岩和变粒岩类以及火山岩易被风化,以溶质的形式随河流入湖,这也是可能的盐源。

孔祥鑫[9](2020)在《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文中认为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是指所含碳酸盐物质占到总成分2025%以上的,主要由粒径小于62.5μm的颗粒组成的岩石。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广泛分布在中国断陷湖盆内,是赋存页岩油的重要载体。但其成分复杂且来源多元,缺乏统一分类方案和生储评价的系统研究,因此针对该类沉积岩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具有科学和勘探生产的双重意义。论文主要选取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和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富方解石细粒沉积岩和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富白云石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沉积特征、成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分析。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组成物质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蒸发盐类矿物和有机质等,物质来源包括陆源输入和盆内自生两大类。盆内生物活动和有机质演化过程对矿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自生碳酸盐物质主要通过有机-无机关联反应生成。根据细粒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长英质矿物和盐类矿物为四端元建立岩性分类方案。同时以有机质含量1%和2%为界划分低、中和高有机质,并根据层厚度与组合关系建立描述依据,从而建立岩相分类方案。在物质成分与沉积特征表征基础之上,强调岩相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成因与环境因素,首次建立针对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的岩相组合划分方案。通过对各岩相组合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的评价,结合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有机质富集因素包括有机质来源、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以有机-无机关联反应为主要物质形成机制的岩相组合其有机质类型以内源为主,TOC含量高,有机质富集条件好,生烃潜力大。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颗粒间孔、颗粒内孔、有机质孔和裂缝。其中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多充注烃类物质,是有效的烃类存储空间。通过对各盆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页岩油藏的成藏要素包括优质烃源岩、有效储层和有效烃类运移通道,并受沉积环境和矿物、岩相的形成机制影响。利用基于沉积成因的细粒沉积岩划分方案,可以更精准的确认页岩油分布规律。

李思伟[10](2020)在《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从岩石成因到火山岩储层》文中研究指明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三者的交汇区,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决定了其在中、新生代板块构造重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珠江口盆地是新生代发育在南海北部陆缘的边缘海盆地,形成演化经历了完整的裂谷演化阶段,地层中发育了大量的火山岩,这些火山岩不仅完整地记录了盆地形成初始演化阶段的火山作用过程,而且还是本区最具有油气勘探前景的有利储层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质证据的局限,关于深部埋藏的火山岩岩石成因、时空配置关系以及火山岩储层发育特征仍然不清楚。鉴于此,本文选取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钻井钻遇的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钻井、测井、U-Pb锆石测年、地球化学及地震资料,对本区火山岩进行详细的岩性鉴定、岩相-测井相-地震相划分,开展火山岩岩相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并且对岩石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进行讨论,以此为基础,对火山机构外部界面进行识别、内部火山岩岩相进行地震刻画,总结火山岩空间展布规律,分析岩石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南海北部陆缘火山岩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1.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岩性发育特征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岩性主要发育有粗面岩、粗面英安岩、流纹岩、粗面质角砾熔岩、英安质凝灰岩5种火山岩岩性。主要发育有火山通道相火山颈亚相、侵出相外带亚相、侵出相中带亚相、侵出相内带亚相、爆发相空落亚相和火山沉积相含外碎屑火山沉积亚相6个火山岩岩相。2.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地球动力学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中岩浆结晶年龄时代为早古近纪,火山喷发从59.15±0.77 Ma一直持续至57.53±0.72 Ma之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具有高硅SiO2=60.3%70.44%,高钾2.39%5.71%;K2O/Na2O=0.481.34,TiO2=0.43%0.72%,碱含量中等偏低Na2O+K2O=5.59%9.57%的特征。利用花岗岩的S-I-M-A型分类方案在相关地球化学图解中进行投图,结果显示研究区火山岩样品总体上属于I型花岗岩。在R1-R2构造判别图解中,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主要落在晚造山期花岗岩范围内,结合Yb+Ta-Rb、Y+Nb-Rb、Yb-Ta和Y-Nb图解表明研究区火山岩形成于洋壳向陆壳俯冲相关的火山弧环境。通过对比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的SiO2、Al2O3和MgO等主量元素含量以及Y、Sr含量、(La/Yb)N值,Sr/Y值等微量元素特征,综合在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图中显示具有轻微正的Eu异常,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特征,认为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属于埃达克岩,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火山岩样品的相容元素(如Cr、Ni)的含量较低,K2O含量较高以及部分样品显示轻微的正铕异常(δEu=1.331.88)的特点,在MgO-SiO2和Ni-Mg#图解中可以看出研究区埃达克岩属于下地壳成因。3.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在研究区共识别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原生裂缝和次生裂缝4种类型储集空间。原生孔隙有粒间孔和原生气孔,次生孔隙为斑晶溶蚀孔和基质溶蚀孔,原生裂缝有斑晶炸裂缝和基质收缩缝,次生裂缝为构造裂缝和构造溶蚀缝,其中粒间孔和构造溶蚀缝对有效孔隙贡献最大,构造裂缝多为后期热液作用充填。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多数样品的孔隙度大于4%,孔隙度分布在4.2-5.9%之间,平均孔隙度为5.3%。渗透率分布较为集中0.0016-0.0024mD,平均渗透率为0.0021mD,孔隙度与渗透率相关性较好,二者均随深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毛管压力曲线形态分为5种类型,与之相对应的火山岩储层也分为5种孔隙结构类型,分别为单峰偏细态型,单峰偏粗态型,双峰偏细态型,双峰细态型和单峰细态型。4.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岩相地震刻画及分布规律结合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震属性分析,对研究区火山岩进行了平、剖面识别,结果表明原认为是基底顶面的Tg之下发育一套由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同裂谷阶段火山岩。南海北部陆缘全区发育的始新统-上新统沉积序列是在该火山岩顶面(Tg反射层)之上形成的同-后裂谷阶段盆地充填,该火山岩底面可在盆地范围内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全区追踪,本文将该层底面解释为Tgv。基底岩性以晚白垩世花岗岩为主,将前裂谷侵蚀面、削截面和拆离断层所组成的基底顶面解释为Tgb。研究区火山岩平面相序为:火山通道相→侵出相→爆发相→火山沉积相。火山岩在近源相带附近厚度最大,远离近源相带向四周厚度减薄,最大厚度达1272m,一般厚度为8001000m。

二、试论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的海水通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的海水通道(论文提纲范文)

(1)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学的证据、解释和争议
    1.1 塔西南坳陷古近系的地层框架
    1.2 主要的不整合面
    1.3 构造沉降分析
2 沉积学的证据、解释和争议
    2.1 新生代早期阿克赛钦地区的海退
    2.2 古新世阿尔塔什组石膏沉积
    2.3 乌拉根组末期海退(约41 Ma塔里木盆地大规模海退)
3 物源分析的证据、解释与争议
    3.1 砾石统计
    3.2 砂岩碎屑组分统计
    3.3 碎屑锆石
4 热年代学的证据、解释与争议
5 西昆仑山新生代早期的隆升变形时间观点评述
    5.1 古新世
    5.2 中—晚始新世
6 结论

(2)兰州盆地新生代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气候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古土壤研究进展
        1.1.1 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1.2 古土壤磁学研究进展
    1.2 新生代气候研究进展
        1.2.1 新生代气候变化趋势
        1.2.2 兰州盆地新生代气候研究进展
    1.3 中亚内陆古地理演化研究进展
        1.3.1 特提斯海演化研究进展
        1.3.2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地区特提斯海的演化
    1.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
        1.4.1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2.1 研究区概况
    2.2 采样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2.2.1 样品采集
        2.2.2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第三章 兰州盆地对亭沟剖面古土壤特征
    3.1 对亭沟剖面土壤野外观察
    3.2 古土壤元素R型因子分析
第四章 兰州盆地对亭沟剖面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 研究区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4.2 古降水量和古温度估测
    4.3 沉积物源区分析
第五章 兰州盆地新生代气候事件
    5.1 新生代兰州盆地古环境与古生物群落
    5.2 古气候转型及其影响因素
        5.2.1 西柳沟组气候转型及其驱动机制
        5.2.2 野狐城组气候转型及其驱动机制
        5.2.3 咸水河组气候转型及其驱动机制
        5.2.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及展望
        6.2.1 不足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致谢

(3)古盐度指标与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海侵事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盐度指标的探讨
    1.1 现代沉积系统中的盐度差别
    1.2 盐度在现代沉积系统中的特征
        1.2.1 盐度指标研究的数据来源
        1.2.2 硼/镓指标B/Ga
        1.2.3 锶/钡指标Sr/Ba
        1.2.4 硫/总有机碳指标S/TOC
    1.3 古盐度指标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 渤海湾盆地海侵事件识别
    2.1 渤海湾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沉积充填特征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3 古环境与古盐度特征
        2.3.1 岩相学特征对古环境的指示
        2.3.2 地球化学、矿物学和古生物学特征对古环境的指示
        2.3.3 古盐度特征
        2.3.4 古盐度指标评估
    2.4 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海侵事件
    2.5 渤海湾盆地发生海侵事件的位置讨论
3 海侵事件与油气富集层段之间的联系
4 结论与认识

(4)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有孔虫产出层位新认识
    1.1 发现基底浦口组有孔虫
    1.2 发现阜宁组一段有孔虫
    1.3 归位阜宁组二段有孔虫
    1.4 发现戴南组二段有孔虫
    1.5 发现三垛组二段有孔虫
2 否定海侵的证据
    2.1 不存在海侵的任何沉积地层
    2.2 不存在海侵的任一古生物化石
        2.2.1 有孔虫
        2.2.2 多毛纲虫管
        2.2.3 藻类
        2.2.4 鱼类
        2.2.5 新单角介
    2.3 不存在海侵的古海洋入侵条件
        2.3.1 时空上无古东海洋可入侵
        2.3.2 将今论古,不存在海侵
    2.4 没有指示海侵和湖水咸化的矿物
        2.4.1 膏盐沉积物分布特点
        2.4.2 其他指相矿物分布特点
    2.5 地球化学法不能区分海、陆相
        2.5.1 微量元素法
        2.5.2 碳氧稳定同位素法
3 湖侵淡水古环境的证据
    3.1 古气候、古水文不支持湖侵水域咸化
        3.1.1 古气候特点
        3.1.2 古水文特点
    3.2 大量的淡水古生物佐证湖侵水域未咸化
4 地质意义
    (1)丰富古生物的古生态内涵。
    (2)还原苏北—南黄海成盆成烃本真。
    (3)推进中国陆相盆地古生态及生烃富油理论发展。
5 结论

(5)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海侵”事件争论及其解决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松辽盆地“海侵”事件的争论
    1.1 介形类方面的争论
    1.2 叶肢介化石方面的争论
    1.3 沟鞭藻化石方面的争论
    1.4 双壳类化石方面的争论
    1.5 鱼类化石方面的争论
    1.6 有孔虫方面的争论
    1.7 钙质超微化石方面的争论
    1.8 海绿石方面的争论
    1.9 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的争论
    1.10 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及氯离子方面的争论
2 松辽盆地“海侵通道”的争论
3 存在问题与争议焦点
    3.1 存在问题
    3.2 争议焦点
4 解决建议
    4.1 保持古生态环境对比等时性
    4.2 保持地质研究对古生态环境研究的约束性
    4.3 保持不同领域研究的系统性与同步性
5 结束语

(7)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4 研究区地热地质背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储空间结构
    3.1 研究区热储分布特征
    3.2 岩石热导率
    3.3 热储空间热传导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温场特征
    4.1 平面地温分布规律
    4.2 垂向地温分布规律
    4.3 区域大地热流
    4.4 地温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采集及测试分析
    5.2 研究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
    5.3 水岩作用分析
    5.4 研究区同位素特征
    5.5 水文地球化学路径模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特征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 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6.3 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检测结果与分析
    6.4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特征
    6.5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功能预测
    6.6 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地热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热资源成因机制
    7.1 地热资源聚敛因素分析
    7.2 地热流体成因分析
    7.3 地热流体微生物分析
    7.4 地热资源成因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中国东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及古气候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页岩中有机质富集机制
        1.2.2 氧化还原指标
        1.2.3 中国东部古近系咸化湖盆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发育背景
    2.2 泌阳凹陷地质背景
第三章 泌阳凹陷核三段泥页岩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3.1 泥页岩岩相学
        3.1.1 富碳酸盐的纹层状泥岩
        3.1.2 块状泥岩
        3.1.3 粉砂岩
    3.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草莓状黄铁矿体系和钼同位素识别的氧化还原条件
        3.3.1 草莓状黄铁矿形态和粒径分布
        3.3.2 草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
        3.3.3 Mo同位素组成特征
第四章 气候驱动的湖泊演化和有机质的差异富集
    4.1 气候驱动的湖泊演化
    4.2 有机质富集机理
第五章 泌阳凹陷的咸化水体是否来自海侵?——与中国东部诸多陆相断陷对比
    5.1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
    5.2 东部断陷盆地古近系的海侵?
        5.2.1 海侵论的古生物化石和矿物学证据
        5.2.2 非海侵的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证据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细粒碳酸盐矿物研究现状
        1.2.2 细粒沉积岩分类与表征研究现状
        1.2.3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束鹿凹陷
        2.1.1 构造演化
        2.1.2 地层特征
    2.2 东营凹陷
        2.2.1 构造演化
        2.2.2 地层特征
    2.3 潜江凹陷
        2.3.1 构造演化
        2.3.2 地层特征
    2.4 气候背景
第三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分特征与成因
    3.1 物质成分类型与含量
    3.2 方解石
        3.2.1 自生方解石
        3.2.2 陆源灰质碎屑
        3.2.3 方解石成因分析
    3.3 白云石
        3.3.1 自生白云石
        3.3.2 陆源云质碎屑
        3.3.3 白云石成因分析
    3.4 其它物质
        3.4.1 石英
        3.4.2 长石
        3.4.3 黏土矿物
        3.4.4 黄铁矿
        3.4.5 有机质
        3.4.6 蒸发矿物
    3.5 物质形成对比
    3.6 断陷湖盆细粒物质来源模式
第四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岩石类型与特征
    4.1 岩石分类原则
        4.1.1 成分分类
        4.1.2 构造分类
        4.1.3 环境&成因分类
    4.2 主要岩相组合类型与特征
        4.2.1 半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1)
        4.2.2 半咸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2)
        4.2.3 半咸水特殊事件沉积岩相组合(F3)
        4.2.4 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4)
        4.2.5 咸水-盐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5)
        4.2.6 咸水-盐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6)
        4.2.7 盐水化学浓缩岩相组合(F7)
第五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5.1 束鹿凹陷
        5.1.1 有机质丰度
        5.1.2 有机质类型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2 东营凹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3 潜江凹陷
        5.3.1 有机质丰度
        5.3.2 有机质类型
        5.3.3 有机质成熟度
        5.3.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4 有机相
    5.5 有机质富集对比
第六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油藏特征
    6.1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6.1.1 粒间孔隙
        6.1.2 粒内孔隙
        6.1.3 有机质孔隙
        6.1.4 裂隙孔隙
    6.2 储集物性
    6.3 油藏类型与特征
        6.3.1 自储型油藏(东营凹陷)
        6.3.2 混合-裂缝型油藏(束鹿凹陷)
        6.3.3 自储-裂缝/构造型油藏(潜江凹陷)
    6.4 页岩油成藏控制因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从岩石成因到火山岩储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新南海打开机制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珠江口盆地构造-地层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2.1.1 神狐运动
        2.1.2 珠琼运动一幕
        2.1.3 珠琼运动二幕
        2.1.4 南海运动
        2.1.5 东沙运动
    2.2 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2.2.1 裂陷阶段
        2.2.2 坳陷(裂后)热沉降阶段
        2.2.3 块断升降阶段
    2.3 地层特征
        2.3.1 神狐组
        2.3.2 文昌组
        2.3.3 恩平组
        2.3.4 珠海组
        2.3.5 珠江组
        2.3.6 韩江组
        2.3.7 粤海组和万山组
    2.4 惠州凹陷地质背景简介
第3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3.1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岩性识别
    3.2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岩相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
        3.2.1 火山通道相
        3.2.2 侵出相
        3.2.3 爆发相
        3.2.4 火山沉积相
    3.3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测井相分析
        3.3.1 火山通道相
        3.3.2 侵出相
    3.4 小结
第4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年龄
    4.1 样品分析测试
        4.1.1 样品采集
        4.1.2 年代学分析方法
    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第5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研究方法
    5.2 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
第6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岩石成因
    6.1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6.2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构造环境判别
    6.3 有关埃达克岩的讨论
    6.4 有关火山岩源区的讨论
    6.5 地球动力学意义
    6.6 小结
第7章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和物性关系
    7.1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7.1.1 原生孔隙
        7.1.2 次生孔隙
        7.1.3 原生裂缝
        7.1.4 次生裂缝
    7.2 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
        7.2.1 面孔率的计算
        7.2.2 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7.2.3 毛管压力曲线形态
    7.3 火山岩储集空间成因与及其与物性之间关系
        7.3.1 早期成岩作用阶段
        7.3.2 晚期成岩作用阶段
        7.3.3 构造活动及充填作用
    7.4 小结
第8章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火山岩分布规律及火山岩岩相刻画
    8.1 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刻画方法
        8.1.1 资料准备及研究步骤
        8.1.2 地震剖面选择与地震层序划分原则
        8.1.3 地震层位标定
        8.1.4 火山岩平面分布与厚度预测
    8.2 火山-沉积盆地充填地质地震剖面分析
    8.3 利用地震属性刻画火山岩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8.4 珠江口盆地过惠州凹陷地震剖面地质-地球物理联合解释
        8.4.1 重、磁异常数据处理
        8.4.2 骨干剖面岩性地质-地球物理联合解释
    8.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试论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的海水通道(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昆仑山古近纪隆升变形:时间、证据和争论[J]. 张世杰,胡修棉,郜周全,赵永强,马安林,许艺炜. 地质论评, 2021(04)
  • [2]兰州盆地新生代古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气候演化[D]. 贺陆胜. 兰州大学, 2021(09)
  • [3]古盐度指标与渤海湾盆地古近系海侵事件初探[J]. 魏巍,Thomas J.Algeo,陆永潮,刘惠民,张守鹏,张靖宇,杜远生. 沉积学报, 2021(03)
  • [4]苏北—南黄海盆地白垩纪—古近纪淡水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J]. 刘玉瑞.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1)
  • [5]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海侵”事件争论及其解决建议[J]. 张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1(03)
  • [6]塔里木盆地西部白垩纪—古近纪海相地层框架及对重大地质事件的记录全文替换[J]. 席党鹏,唐自华,王雪娇,覃祚焕,曹文心,江湉,吴宝旭,栗源浩,张赢月,姜文彬,KAMRAN Muhammad,方小敏,万晓樵. 地学前缘, 2020(06)
  • [7]雄安新区深部热储空间结构与水热分异过程研究[D]. 赵佳怡.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8]中国东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桃园组湖相页岩的有机质富集及古气候记录[D]. 苏奥.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9]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D]. 孔祥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生代火山岩:从岩石成因到火山岩储层[D]. 李思伟.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我国东部早第三纪沉积盆地海水通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