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春大气沉降证鉴定

张锡春大气沉降证鉴定

一、张锡纯大气下陷证辨识(论文文献综述)

关洋洋,刘璐佳,刘丽丽[1](2021)在《升陷通络法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以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点为依据,运用张锡纯"大气理论"和"络病理论"指导胸闷变异性哮喘的辨证论治。胸闷变异性哮喘总的病机为大气下陷、心肺络滞。大气下陷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病机的核心,心肺络滞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病机的本质。治以升陷通络法,"升陷法"与"通络法"并行不悖,相辅相成。"肺络郁滞"体现出胸闷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的共性;而"大气下陷"和"心络郁滞"彰显了胸闷变异性哮喘与典型支气管哮喘在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上的区别。升陷通络法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丰富了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中医诊治思路。

黄友泽[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记录的病案,归纳辨治规律,探讨张锡纯医学理论及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对书中医案成立数据库,使用统计学技术.一、频数(Frequency)计算元素频次;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关联技术,计算各元素的关联系数,按系数大小排列,比较关联强度,显示规律;三、阶层式分群类聚法(Hierarchical Clustering Dendrograms),显示药物分群类聚。分析证与症,证与药、症与药、药与药的关联规律;证为证候,症为身体出现的状况,分为脉象、舌象、大小便、气血寒热、脾胃肠、肺呼吸、胸腹肝胆肾、肢体状态、心脑精神、与脏腑虚实(中医概念)。结果:纳入研究统计的证候类别44项,其内各元素频次共934次,病症类别15项316种,其内各类元素频次共7294次。频数分析,以脉象右与左的频数最大,百分率分别为21.1%与21.0%,之后依次为气血寒热10.7%,脾胃7.5%,大便7.3%,肺呼吸6.6%,心脑精神5.7%,肢体5.1%,脏腑虚实4.7%,舌象4.4%,胸腹(肝胆肾)2.8%,占最小频次率是小便1.7%、寸脉0.8%、关脉0.3%,尺脉0.4%;显示张氏辨证,以脉诊为主,并参合其他各种因素。关联系数分析,显示不同程度中至强关联规律,频次最高前八类病证,累计率53%,依次为: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虚劳、咳嗽,痢疾、血证、痰证、痹证,进行关联规律分析,探讨张氏辨证论治观点。外感发热证关联规律,分析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伏气乘虚入少阴;外感风寒证关联规律,分析伤寒病理,肺喘病理,外寒内热,伤寒与温病异同。虚劳证关联规律,分析心郁伤脾,脾胃不和,血痹血瘀,肾阴亏损,气虚气脱,脾肺阴虚,阴阳两虚;咳嗽证关联规律,分析虚劳肺肾亏虚,温病原因,伤寒原因;痢疾证关联规律,分析外感内伤,肝肺蕴热,寒迫内热;血证关联规律,分析肺心肝咳嗽,脾胃受伤吐血,气陷咳血,气陷二便下血;关联规律比较,分析吐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痰证关联规律,分析心肺阳虚,心肾交病,肾虚;痹证关联规律,分析脾胃虚弱,肝受损伤,肝肾虚弱。关联系数分析,显示不同程度中至强关联规律,探讨张氏辨证论治观点,分析气陷,气虚,气逆,气郁,气脱。气陷关联规律,分析呼吸胸满闷,神昏怔忡,短气辨别,脉象微弱,气陷变化;气虚关联规律,分析血虚气虚,脉数脉弱,胃气虚弱,阳虚,伤肝,气陷,因病,血瘀,久病;气逆关联规律,分析肺金虚弱,胃热胃寒,胃气不下,肝胆气逆;气郁关联规律,分析肝气郁结,脉象沉弦,胃气不降,胁疼,精神昏愦,血瘀气郁,肺喘;气脱关联规律,分析上脱下脱外脱虚脱,阴阳不相维系,邪盛肝肾亏虚,血脱;寒热关联规律,分析发热,寒热往来,阳虚,阴虚。关联系数分析,显示不同程度中至强关联规律,探讨张氏辨证论治观点,分析脉象数,弦,有力,洪。脉数关联规律,主实分析寒束热陷,阴虚腑实,主虚分析虚劳,内伤,血虚,阴虚,肾虚,气虚;脉弦关联规律,分析肝胆有热,火盛阴亏,火衰有寒,气血两亏,肝火胃热,肝脉挟风,疼;脉有力关联规律,分析脉力度,脉力度真假,脉由心主导,白虎汤证;脉洪关联规律,分析胃腑实热,假热真寒,上盛下虚,温病,实热心火;脉浮关联规律,分析阴阳气血肝肾虚,太阳阳明少阳经;关联规律及分析脉象上盛下虚,重按不实。药物运用研究,共279种类5864药次,以关联系数区分,药对为0.9以上,特强配伍0.7-0.89,强配伍0.6-0.69,常用配伍0.5-0.59;分析高频次二十种药物,在病证频次二十以上,使用的关联规律、剂量及分布。高频次药物,前二十种依次序为:甘草、山药、白芍、石膏、党参、知母、代赭石、玄参、黄芪、生地黄、山茱萸、龙骨、当归、牡蛎、连翘、半夏、白术、柴胡、没药、天花粉(药对龙骨-牡蛎,乳香-没药)。病证频次二十以上,共十四项,依次序为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虚劳、咳嗽、痢疾、血证、痰证、痹证、痧疹、喘证、痿证、头疼、泄泻、痞满。联规律分析关特强配对药物,张氏常用药对:三棱-莪术,海螵蛸-茜草,升麻-桔梗,红花-桃仁;强配伍药对药团:白头翁-秦皮,地榆-秦皮,肉苁蓉-柿霜,天冬代-赭石,五味子-细辛,生姜-大枣,杏仁-五味子,公丁香-胡椒,牛蒡子-川贝母,麦芽-白芍-茵陈。阶层式分群类聚(Hierarchical Clustering)药物分类,分析六十种高频次药物:第一组[干姜-附子]。第二组[党参-麦冬]-[[[[天冬-麦芽]-沙参]-玄参]-[山药-生地黄]]-[甘草-白芍]]。第三组[厚朴-茯苓]-[[生姜-桂枝]-柴胡]。第四组[[大黄-芒硝]-[朱砂[竹茹]]-[[滑石-茅根]-粳米]-[[薄荷-蝉蜕]-羚羊角]。第五组[麻黄-杏仁]-半夏。第六组[[[枸杞子-鸡内金]-山茱萸]-牛膝]-[[龙骨-牡蛎]-柏子仁]]-[[代赭石-苏子]-茵陈]。第七组[龙眼肉-熟地黄]-[[桔梗-升麻]-[没药-乳香]-丹参]-[[黄芪-当归]-白术]。第八组[[三七-天花粉]-[知母-龙胆草]]-[[牛蒡子-川贝母]-瓜蒌仁]-[[石膏-阿斯匹林]-连翘]。张锡纯药物配伍运用原则:必需熟谙药物,生用为主,炮制慎用,寻求方药精练,善于七情配伍-相须、相使,避免相恶、相反,对效药物运用-相畏、相杀-寒热、补破、润燥、通涩、散涩,以求发挥最大功能效用;研究分析医案内药物味数以及一味药剂量与频次,显示张氏单行原则,专效专用,以实效为用,不拘份量的思想。总结:数据挖掘分析《医学衷中参西录》,揭示张氏医学的辨治规律;从现代医学科学角度综合理解张氏“气”的理论,大气宗气观念,气与肝之间关系,在生理学的解析。综合张氏的脉诊观点:脉与诊,脉与心肺脾,脉与气-元气虚极、脾胃真气泄、气血两亏、阴分亏虚、肝火冲胃;左脉与右脉-外感内伤、肝左脾右、左右参照。张氏的中西医学思想,在病证、诊断及用药方面,对现代中医药具启发性影响。研究归纳张氏医学,凭脉理判断病位病情及轻重,气血气机状况判断人体以及相关脏腑的寒热虚实,参照人体各种形态表现征状,以气血脉结合证症药,通变施治,有效指导临床治病。张氏用药原则是注重专效专用,剂量与配伍简单精炼,熟谙药物以胜病为主,以七情配合及对效功能发挥效用,西药以中医原则施行,治法方药不拘一格。研究总结张氏辨证论治的关联规律,气血与脉,证与药,症与证与药,供临床参考。

王泽宇[3](2020)在《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喘在医学上通常意为急促地呼吸。喘证是一种以喘促气短,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病证,为多种呼吸困难证候的统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治疗手段日渐丰富,诊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带病生存期明显延长,“气喘”这一症状在此期间出现得越来越普遍。然而现代医学并没有将喘单独列为一类重要的临床表现,而是放在呼吸困难这一症状概念下进行统一讨论。近年来,随着中医学者对喘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喘证患者带病生存期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中医药治疗喘证的优势已逐步凸显。导师张纾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三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经验,对应用中医理论辨治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创见,可谓学验俱丰。张师对于喘证的治疗重视活血化瘀治法。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导师对于喘证的认识,总结其从瘀论治喘证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治疗喘证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文献搜集、阅读整理的方法,分析总结喘证病名的历史沿革、中医古籍中对喘证的论述、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梳理并探析从瘀论治喘证的源流。同时整理总结现代医学对于“喘证”这一中医疾病的相关研究以及活血类中药治疗喘证的现代药理学相关研究。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阅读导师张纾难教授关于喘证的文献,回顾导师平素所授有关喘证的知识,整理导师门诊治疗喘证的病案并进行分析总结,梳理归纳导师张纾难教授对于喘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的认识及遣方用药规律,总结出导师治疗喘证的临床经验,并选取临床典型病案二则通过回顾性分析介绍导师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的临床经验。结果:导师张纾难教授在研究中医古籍文献的同时,参考现代西医对喘证的研究,从喘证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特点及辨证分型方面着手分析,认为喘证病因主要可分为内因、外因、痼因三种。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多虚多瘀。对于喘证的辨治,张纾难教授强调以虚实为纲,分清轻重缓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结合辨病用药,重视排痰、化瘀;配合氧疗、理疗、穴位贴敷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自拟活血益气定喘汤为基础:黄芪、山萸肉调补肺肾,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半夏、苏子化痰降气,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三七粉活血逐瘀,砂仁、炙甘草、干姜温中健脾,随症加减化裁。结论:喘证是一类以喘息气急,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特点的临床常见病,广泛存在于多种临床疾病的多个病程阶段中。导师张纾难教授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当属本虚标实,多虚多瘀。血瘀的病理因素始终贯穿于喘证的多个阶段。对于喘证的治疗,导师强调要以虚实为纲,分清轻重缓急,辨明寒热,审证求因,对证治疗。总体上以活血化瘀、调补肺肾、健脾化痰为基本治法,自拟活血益气定喘汤加减化裁,临床疗效较好。

魏哲,焦华琛,李运伦[4](2019)在《从宗气不足论治冠心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宗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宗气不足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病机。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综述了宗气的概念、功能、循行及其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发现从宗气不足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包括益气升陷活血,益气升陷温阳,益气升陷、健脾化痰,益气升陷养阴,益气升陷解毒,但目前仍存在宗气概念内涵不明确、宗气虚诊疗体系不规范等问题。参考文献43篇。

汤永恩,袁伟,占亮生[5](2016)在《浅谈张锡纯的大气下陷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近代着名医家张锡纯所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是中医界最受欢迎的医学着作之一。书中所论述理论甚多,其一即为大气下陷论,大气一词源于《内经》,张氏法效前贤,再根据自己丰富的理论与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对大气下陷论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张氏大气下陷论的概念及功能、临床表现以及升陷汤的功效等进行了论述。

许春蕾[6](2016)在《张锡纯大气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理论是中医学整个学科的重要命题之一。中医学对养生治未病的认识与指导、对人体生理与病理现象的解释、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治,气理论皆贯穿其中。大气学说作为气理论乃至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现代临床运用中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大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有散在论述,清末民初张锡纯对大气论述最详,尤其是认识到大气下陷的病机、创制升陷汤及其临床应用。本研究重在理清张锡纯所论的大气的概念,梳理并总结张锡纯的大气理论体系,探讨顾护大气(大气养生)的思想与方法,发掘张锡纯大气理论形成的因素与对《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发挥等。通过此研究,以期对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中医养生保健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祖籍山东诸城。清末民初着名中医临床大家,也是中西医汇通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氏着有《医学衷中参西录》,共七期三十卷,其中第一、二、三期为方剂,共八卷;第四期为药物,共五卷;第五期为医论,共八卷;第六期为医案,共五卷;第七期为伤寒,共四卷。张锡纯曾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医学衷中参西录》被誉为“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大气理论是张锡纯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张锡纯的大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大气,也称宗气、胸中大气,“大气”一词在《黄帝内经》11个篇章中出现15次,有多项含义,其中之一的是宗气,张锡纯所论的“大气”即指宗气,他是根据《灵枢·五味》篇和《灵枢·邪客》篇中对“大气”和“宗气”的论述,得出大气即宗气的结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中的“大气”,张锡纯也认为是宗气。关于大气的生理,张锡纯认为:首先,大气的生成,本于先天元气,有赖后天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的培养。其次,大气的存在部位,大气以胸中为宅窟。再次,大气的功能,大气是后天的宗主,代先天元气用事,是诸气、诸血脉的纲领,能斡旋全身、统摄三焦气化、振作精神,人的心思脑力,形体动作皆有赖大气正常功能的发挥。大气本于元气,《黄帝内经》并未明确记载,张锡纯认为生命未出生时,胸中无大气,胎儿由脐来呼吸,呼吸的动力来源于元气。迨胎元日盛,下焦元气渐充,上达至胸中而生大气,大气渐充,则鼓动肺脏呼吸,即胎儿脱离母体之时开始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气,可见,大气的发生之处即下焦元气,元气乃大气的本源。大气由元气而生,升至胸中的途径为:自下焦肾达至中焦肝,自肝再达至胸中。关于大气的分布部位,张锡纯认为胸中为大气的宅窟,根据《黄帝内经》可总结出,大气还通于溪谷之会,上走息道,经于喉出于鼻,下注气街,并沿三焦运行于脐下丹田,对此,张锡纯未做详细论述。张锡纯首提“大气下陷”一词,依据是《灵枢·五色》篇中“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的论述,张氏认为“大气入于脏腑”导致的人“不病而卒死”为大气下陷之重证,至大气不全数下陷,犹可挽回。大气下陷的原因有很多,可有外感、内伤、饮食和情志等方面,例如泄泻日久;过用或误用开破降下之药(大气下陷有短气胸闷等表现,医者不知大气下陷之证者,见气郁不舒时,喜用开破之药,治与证反,则大气陷者益陷,甚者立见凶危);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病后气力未恢复而勤于劳作。因大气能贯心脉、行呼吸,胸中大气全数下陷至膈下脏腑,则呼吸骤停,卒死。至于大气下陷之可救者,张氏提出当升补大气的治疗原则,并创制升陷汤,常力挽沉疴,救人无算。升陷汤是张锡纯治疗大气下陷证应用最多的方剂,原方由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桔梗各钱半,升麻一钱组成,方中黄芪为主药,补气又升气;柴胡为少阳之药,引下陷之大气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下陷之大气自右上升;知母性凉润,用于调剂黄芪之热性;桔梗载诸药上行,为药中之舟楫。根据大气下陷伴随的不同兼证,张氏还创制了一系列方剂:大气下陷兼心肺阳虚的回阳升陷汤、大气下陷兼气郁血瘀的理郁升陷汤和大气下陷兼脾气虚陷的醒脾升陷汤。由于大气虚陷的表现众多,本研究认为辨证应首重脉诊。张锡纯在临证中常见到医者不识大气下陷证,从而导致失治与误治,多有感慨:凡遇气分不舒,当存大气虚陷之想,慎用开气、破气药,张锡纯的这一呼吁,在现代临床中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本研究还总结了张锡纯用于调补大气的药物:黄芪、人参、桂枝、桑寄生和山药,其中,桑寄生补大气的说法颇具新意,对寻常药物的功效新发现源于张锡纯对《神农本草经》对药物记载的深度挖掘和临证实践的体会与总结。关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提出“治痿独取阳明”,张锡纯则独注重补胸中大气。他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对痿证进行了分析:大气斡旋全身,主司知觉与运动的脑气筋也在大气的斡旋之中,“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张锡纯认为其中的“气”即指大气,大气虚,脑气筋失养。大气通于营卫,大气虚损,卫气失于统摄,血脉运行不畅,外感之邪侵袭,日久经脉痹阻致痿。因此,治疗痿证,张锡纯注重补大气,治疗方剂有补偏汤、振颓汤、振颓丸、干颓汤、补脑振痿汤等。大气之于人体,作用重大,因此,大气的养生,即平时的养生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病后的调护,均需顾护大气。根据张锡纯对大气生理病理的论述及相关病案,本课题总结了顾护大气的思想及方法。大气根于元气,慎护元气即为培固大气之根,张锡纯慎护元气的方法,并不依赖任何药物,他力推静坐法。脾胃为后天之本,大气有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充养,水谷精微的化生有赖脾胃功能的健运,因此健运脾胃亦是顾护大气的应有之义。百病皆生于气,张锡纯所治的大气下陷病案中,有情志因素直接导致大气下陷者,所以,情志的调摄亦为顾护大气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则气耗”,劳力、劳神与房劳皆可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胸中大气,顾护大气当避免劳倦。因此大气的顾护应当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着手:慎护元气、健运脾胃、调节饮食、调摄情志和避免劳倦等。根据张锡纯治疗的大气下陷病案,本课题还总结出两类特殊人群——语言工作者和素体气虚之人,应特别注意大气的养生或顾护。张锡纯之所以能形成自己的大气理论,本研究认为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善读经典,师古不泥古;二是学术心胸的开阔和勤奋求精的态度,他主动自学西医,发现中西医多有相通之处,同时受时代思潮影响,萌发衷中参西思想并实践之;三是丰富的临证实践,张锡纯的大气理论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单就大气病变的案例就达76个,其中,大气下陷案多达69例,比较充分地支撑与验证了张锡纯的大气理论。张锡纯对《黄帝内经》的最大发挥之处,本研究认为是提出大气下陷的病机及创立治法方药,其次是提出补大气治疗痿证的观点及其实践。《伤寒论》398条条文中虽没论述大气,张锡纯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病机为大气虚损,治疗时变通应用桂枝汤。麻黄汤证之喘,张锡纯认为其病机有二:一是肺气的郁闭致喘,二是营卫为外寒所束,大气内郁,膨胀上逆冲肺致喘,应用麻黄汤时亦变通使用。张锡纯在其大气理论的指导下,重用黄芪治疗身体偏枯,是对《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很好的继承与发挥。大气之于人体,作用十分重要,大气养生有待重视。正气为本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大气养生是保养正气的重要内容之一,养生当重视先后天之本——肾与脾——已为大家的共识。大气的养生,从养脾胃角度,比较容易理解,从护肾与元气角度,张锡纯限于静坐养生法。关于大气养生的思想与方法还有待更加深入地研究。

陈慧娲,兰汉超[7](2016)在《张锡纯治汗证证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张锡纯对汗证有颇多研究,且散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各篇章节中,这对各种疾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汗出1.1大气下陷之多汗凡大气下陷[1],外卫之气亦虚也。盖人之胸中大气,息息与卫气相关,大气充满于胸中,则卫气收紧,密护于周身,扞御外邪,使不得着体,即或着体,亦止中于卫,而不中于营,此理固显然也。胸中大气虚损,不

顾润环[8](2015)在《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理论及临证应用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目的探讨江苏省首批名中医暨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顾维超主任中医师(以下称为顾师)基于张锡纯(以下称为张氏)“大气学说”,从“大气下陷”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并进一步提炼其学术思想。2、研究方法(1)收集、整理本人在2012.08.01~2015.7.31的3年内参加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跟师学习期间,顾师基于张氏“大气学说”,从“大气下陷”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病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病案的临床资料建立病案数据库;(2)对全部病案信息进行预处理,其方法包括在归类西医疾病病名、规范症候、分析病因、规范药物名称等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知识发现;(3)查阅文献,通过跟师期间的学习与领悟,结合顾师的着作、授课资料、临证实录等内容,反复请教顾师(深度访谈),总结顾师从“大气下陷”病机辨治疑难病症的临床经验,提炼其学术思想。3、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1)病案分布情况:93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66例,年龄5岁-92岁,平均年龄55.4岁。大气下陷证病因,可概括为体虚、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各种手术后、月经量多、脏腑衰竭、脏腑下垂等。涉及48种西医疾病,分布在循环、妇科、泌尿、耳鼻喉、神经、内分泌、呼吸、肿瘤、风湿、血液、消化等系统的优势单病种10个中,依次为心脑血管神经症、慢性心力衰竭、围绝经期综合征、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低血压症、糖尿病、尿路感染、梅尼埃病、慢性疲劳综合征、颈椎病。(2)证候分布情况:除舌、脉象外,共出现83种症候,559个症次,平均每个病案出现6.0个症次,平均每个症候出现6.7次。舌质以暗红及淡红为主,苔薄白。常见脉象为细弱兼沉或弦兼结、代等脉象。进而总结出顾师对大气下陷证的辨证要点:①虚脱状态,或有濒临死亡感;②不耐劳作,动则汗出;动则气喘;③劳累负重时宿疾加重或复发;④尿频、尿急、尿不尽,伴少腹坠胀;⑤疲劳肢软无力;⑥深呼吸方舒;⑦时饥则欲食,不食则周身瘫软,伴汗出;⑧头昏乏力心悸心慌,易汗出;⑨小腹及外阴、肛门有坠胀感,时欲捧腹、举托方舒;⑩心跳有停顿感,双目黑曚;⑩胸闷气短,伴发心绞痛、心梗;12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细弱或有结代等。(3)用药分布情况:共用药1514次,平均每诊用药16味。涉及到186味药,平均每味药用药8.1次。除了升陷汤原方5味药外,超过平均用药次数共33味药,用药频数计708次。进而总结出顾师对大气下陷证的选方用药经验:①加味升陷饮由黄芪30g,知母12g,升麻6g,柴胡6g,桔梗8g,红景天30g,仙鹤草30g,桑寄生30g,山萸肉20g,甘松10g,炙甘草10g,共11味药组成。②在临床上确定升补举陷主法的同时,据兼症再配培元固脱法、温补回阳法、解郁活血化痰法、降逆法、滋阴清胃法、补益肝脾法等6个配法方药灵活加减运用。4、研究结论(1)全面总结提炼出顾师对张氏大气学说的传承与创新之处,主要包括:①系统归纳出大气的五大生理功能。②扩展了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认识:除了张氏所言“虚以致陷”外,还包括多种实邪亦可导致大气下陷。③总结提出大气下陷在人体上、中、下及全身各部位的症候表现,进而提炼出顾师对大气下陷证的辨治要点和用药经验。(2)通过典型病案的深度分析表明,临床诸多病症尤其是在久病、危急重症阶段,易现大气下陷证,此时若用大气学说理论指导,以顾师的“加味升陷饮”治疗,都有不错的临床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符合顾师擅用的辨病与辨证、扶补与祛邪相结合的治疗理念,值得进一步学习研究探讨。

魏嘉弘(Wei.Chia Hung)[9](2015)在《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挥》文中指出目的:由“信而好古”,至“与古为新”。以“信而好古”之心“继承”先贤辨证论治之良法,才能够“高屋建瓴”,顺其势而为之。“与古为新”就是为《伤寒论》“创新”,如此,才能够“授人以渔”。《论语》曰:“信而好古”。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就《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先秦两汉以来之临床医学成果。清末,唐容川在《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草问答》中肯定中国自古即有解剖、药物之正确认知:“中国古圣,定出五脏六腑诸名目,皎然朗着,何必今日再用剖割之法?中国经神农尝药,定出形色气味,主治脏腑百病丝毫不差,所谓尝药即试验也”。随着西学大量东渐,治传统医学者必须融合中西,张锡纯秉承“与古为新”之志,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阐明:“吾儒生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而不能与古为新,是吾儒之罪也”。近代中医命运多舛,与中华民族国势息息相关,藉由伤寒学之研究可窥其豹。明末,少数西洋科学传入中国,并未受到重视。清中叶,西洋科学已经一日千里,部分中国传统医学家开始正视西方基础医学,如朱沛文、王学权等;西方教会复藉通商口岸之便,开设新式医院与训练助手,西洋医术逐渐获得民众肯定。甲午、日俄战后,日本跻身帝国主义之林,中国留学生纷纷赴日汲取西方新式科学,现代医学大量输入中国,传统医学被视之如敝屣而岌岌可危,有赖卫道之士奋起拯救之。以《伤寒杂病输》为例,属中医经典着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阐述外感热病、内科杂病、六经传变等为主轴,实为中医理、法、方药之滥觞,内科学之圣经。近代以来,伤寒学研究方法才有重大改变。方法:东汉末年,战争与疫病导致社会生产力下降,张仲景依据《素问》“伤寒”之理论撰着《伤寒杂病论》。除了战争以外,也将依据《后汉书》中对于气候剧烈变迁的记载,分析“伤寒”的成因,这是至今治伤寒学者较少注意之处。清末,研究伤寒学者依旧沿袭明清的既有成果,至唐容川以“西学”对《伤寒论》进行“印证”,使得近代伤寒学研究有重大转折。本文列举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伤寒学研究之代表性人物与着作,分析书中对于伤寒之定义、六经之理论、六经病之诊治、应用之方药等,并检视“汇通中西”之良窳。依据邓铁涛、程之范撰着之《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以细究之,可将清末民初伤寒学家再区别为以下五类:(1)功名得意派,(2)伤寒卫道派,(3)新学改良派,(4)临床汇通派,(5)革命济世派等。本文将分析以上之代表人物、伤寒学着作、贡献等。成果:本文除前言与结论以外,共可分为五大部分讨论。第一部分,将厘清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分为五类,分析其生平事迹,以及对于《伤寒论》的相关研究着作。自古以来,医者侪于贱技,研习古圣贤书以求取功名方为正途,医籍成为兼读与餬口的工具。代表性传统医学家当中,获有举人以上功名荣誉,娴熟医学书籍、旁通西洋新式医技者,是为本论文探讨之第一类人物。第二类人物主张传统之中医药学、《伤寒论》全部章节等不可舍弃;第三类人物已经较有系统地吸收西方新式医学学理,并且重新诠释伤寒学;第四类人物大部分是仕举无门、临床上中西医学并用而有心得者;第五类人物曾参加过推翻帝制革命,而且在伤寒学上有贡献者。第二部分将探讨医学家们对伤寒的定义、六经的定义以及六经病的诠释。关于《伤寒论》条文所讨论者,究竟是“广义伤寒”、“狭义伤寒”、“热病”等,各医家之观点不一。关于伤寒所传布之六经,是以足经为代表,抑或以足经兼手经?也有学者主张六经不是指经络,分别又有“地面说”、“脏腑说”、“气化说”等不同主张。至于六经之病症,可以配合祝味菊提出的“八纲辨证”,使得辨证论治能够相得益彰。第三部分将寻绎造成“伤寒”流行的原因,以及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理论的继承与发挥。近代以前,多半是以“六气”或“气化”解释伤寒的成因。近代以后,许多医学家纷纷以微生物学观点解释伤寒发生的原因,一时蔚为风气,如“有机”与“无机”邪、“三脏四病”等。至于发生在肠道的急性热病或血痢也被翻译成“伤寒(typhoid fever)",是属于大论中的某一至二经病证,或者温病的范畴,不可混为一谈。第四部份将探讨中西医学家对于《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特点。传统上,以“三纲鼎立”,作为辨证论治之准则,即是“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等,或者以“三级”代替三纲。近代以来,融合西洋学说,以“免疫力”之强弱解释人体抗病之能力,如以“伤寒玛丽”证明“正邪可两立”。陆渊雷认为人的“脉浮”与“发热”是在蓄积抵抗力,谭次仲创造了伤寒“五定法”。第五部分将探讨医学家们如何继承和发挥伤寒方药,并以实际医案说明。首先,将厘清“经方”之概念,起初并不专指《伤寒》、《金匮》之方,而是所有经验方的累积。魏晋以降,官方与民间都盛行经验方,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金元以后,张仲景被尊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之处方成为今日的”经方”,其余的经验方则成为“时方”。第二部份,将以实际案例分析伤寒方,如夏天可否使用桂枝?从近代中西医学家在临床上对于辛热或寒凉药的使用时机,当有助于后人对于伤寒方的掌握应用。结论:本论文的创新点,首先在于探讨造成“伤寒”的主要原因,是否与微生物有关?抑或仅是与六气之“寒”有关?探讨伤寒的形成因素,将有助于理解东汉末年造成人口大量罹病死亡的缘由,如张仲景家族在十年之内有半数族人死于伤寒,对于社会经济造成莫大的冲击。其次,《伤寒例》当中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一语,历来许多临床医家断章取义,以为桂枝或相关的方剂有贻误人命之虞,往往避之而唯恐不及,临证处方改以清热解毒之品,却时常有“药不中病”之憾。因此,从《难经》的相关条文当中,有助于吾人剖析桂枝等辛温甘热之品,如何有效地应用在处方之中。最后,如何纠正清末民初时医对于经方采取“不会用、不敢用、不肯用”的偏颇态度。经探究后发现,除了与明清两代以来温病学派的兴盛与成熟有关,更与清中叶以后西洋新式科学医学大量东传、民族自信心的减低等因素有关。因此,未来的努力方向便是成为“经方”与“时方”并行不悖,才是正确的“医病、医人、医国”之道。

杨燕,胡镜清,彭锦,陈亦辉[10](2014)在《宗气理论概述及现代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系统回顾宗气理论相关文献,对宗气的定义沿革、生理功能、虚实变化、宗气亏虚临床表现及宗气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等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深化对宗气内涵的理解。宗气内涵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宗气是由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结合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积于胸中而成;宗气的实质即心肺阳气;宗气是升至胸中之谷气的一种特称;宗气是积于胸中并在左乳下跳动的动气。其生理功能包括走息道以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宗心肺而主燮理,统诸气而安脏腑、布津液,抵御外邪,提携神明、保持神思脑力健旺,职司视、听、声、色、嗅、动,汇元气以全生机。宗气失常主要表现在"虚实"二端,其中虚表现为宗气亏虚、宗气下陷,实表现为宗气痹阻、宗气上逆。宗气亏虚证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气短,动则加重,甚则气喘。伴见症状为面色白或晦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寐、头晕、目眩、自汗、消瘦、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脉细或脉弱。并发症状为心肺气血运行不畅之胸闷、胸痛、心悸、紫绀、咳嗽、咳痰、大便秘结;脾虚不运之纳呆、便溏、腹胀;阳虚气化失利之四肢逆冷、畏寒、浮肿、小便不利、口干。另外,从宗气论治的疾病,以心肺疾病为主,逐渐扩展到其他系统疾病。同时,以宗气理论指导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多有报道,从现代医学角度对宗气的实质也进行了探讨。总而言之,宗气理论提出很早,但系统研究尚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要,许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张锡纯大气下陷证辨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锡纯大气下陷证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1)升陷通络法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下陷”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病机的核心
    1.1“大气下陷”证胸闷的机理
    1.2 CTVA与“大气下陷”证有相同的发病基础
    1.3 CTVA的临床表现符合“大气下陷”证
    1.4用“升陷”法治疗CTVA
2“心肺络滞”为胸闷变异性哮喘病机的本质
    2.1 CTVA属“络病”范畴
    2.2 CTVA从肺络、心络论治
3“升陷”法与“通络”法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4验案举隅
5结语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数据挖掘思路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案资料
    1.3 研究分类说明
    1.4 研究方法路线
    1.5 数据挖掘
    1.6 关联系数与结果分析说明
    1.7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技术
    1.8 阶层式分群类聚分析
    1.9 构建数据库
第二章 数据挖掘分析
    2.1 频数分析
        2.1.1 病案频次
        2.1.2 病证频次分析
        2.1.3 脉象频次
        2.1.4 舌象频次
        2.1.5 大便症状频次
        2.1.6 小便症状表频次
        2.1.7 气血寒热频次
        2.1.8 脾胃饮食症状频次
        2.1.9 肺呼吸症状频次
        2.1.10 胸腹肝胆肾症状频次
        2.1.11 肢体症状频次
        2.1.12 心脑精神症状频次
        2.1.13 脏腑虚实频次
        2.1.14 频数研究小结
    2.2 关联规律与张氏观点
        2.2.1 关联分析外感发热、外感风寒、虚劳、咳嗽
        2.2.1.1 外感发热
        2.2.1.2 外感风寒
        2.2.1.3 虚劳
        2.2.1.4 咳嗽
        2.2.2 关联分析痢疾、血证、痰证、痹证
        2.2.2.1 痢疾
        2.2.2.2 血证、吐血、二便血
        2.2.2.3 痰证
        2.2.2.4 痹证
        2.2.3 关联分析气陷、气虚、气逆、气郁、气脱
        2.2.3.1 气陷
        2.2.3.2 气虚
        2.2.3.3 气逆
        2.2.3.4 气郁
        2.2.3.5 气脱
        2.2.3.6 综合分析
        2.2.4 关联分析发热、寒热往来、阳虚、阴虚
        2.2.4.1 发热
        2.2.4.2 寒热往来
        2.2.4.3 阳虚
        2.2.4.4 阴虚
        2.2.4.5 综合分析
        2.2.5 证与症关联规律分析小结
        2.2.6 关联分析脉象左右数、弦
        2.2.6.1 脉象数
        2.2.6.2 脉象弦
        2.2.7 关联分析脉象左右有力、洪
        2.2.7.1 脉象有力
        2.2.7.2 脉象洪
        2.2.8 关联分析脉象左右浮
        2.2.9 关联分析脉象上盛下虚、重按不实
        2.2.10 脉象分析小结
    2.3 药物关联规律与频次分析
        2.3.1 药物频次
        2.3.2 药物标准规范化对照
        *注解:人参、辽人参、潞参、台参、党参
        2.3.3 药物与剂量
        2.3.4 关联规律分析: 高频药物、剂量使用、强配对
        2.3.4.1 关联规律甘草、山药、白芍、石膏、党参
        2.3.4.2 关联规律知母、代赭石、玄参、黄芪、生地黄
        2.3.4.3 关联规律山茱萸、龙骨、当归、牡蛎、连翘
        2.3.4.4 关联规律半夏、白术、柴胡、没药、天花粉
        2.3.4.5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莪术-三棱,海螵蛸-茜草,升麻-桔梗,红花-桃仁
        2.3.4.6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白头翁-秦皮、地榆-秦皮、肉苁蓉-柿霜、天冬代-赭石
        2.3.4.7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五味子-细辛,生姜-大枣,杏仁-五味子,公丁香-胡椒
        2.3.4.8 关联规律强配对药物牛蒡子-川贝母,麦芽-白芍-茵陈
    2.4 药物分类阶层式分群类聚
        2.4.1 阶层式分群法
        2.4.2 分群结果并病证关联规律
    2.5 张氏药物运用配伍
        2.5.1 药物运用配伍
        2.5.2 医案诊次药物味数
        2.5.3 一味药剂量分析
第三章 总结
    3.1 张氏气的思想
        3.1.1 大气宗气
        3.1.2 气与肝
        3.1.3 什么是气?
    3.2 张氏脉诊思想
        3.2.1 脉与诊
        3.2.2 脉与心肺脾
        3.2.3 脉与气
        3.2.4 左脉右脉
    3.3 张氏中西医学思想
        3.3.1 中西诊断
        3.3.2 中西病证
        3.3.3 中西药用
    3.4 总结 张氏医学学术思想
    3.5 总结 药物使用原则思想
    3.6 总结 归纳关联规律 气血-脉
    3.7 总结 归纳关联规律 证-药
    3.8 总结 归纳关联规律 症-证-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3)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喘证的认识及辨治现状
    1. 喘证病名及其历史沿革
    2. 中医古籍中有关喘证的论述
    3. 近现代中医学家对喘证的认识
    4. 喘证从瘀论治源流浅探
    5. 现代医学对喘证和血瘀证的认识
    6. 活血治喘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对喘证的认识
    2. 喘证的辨治
    3. 喘证患者的预防调护
    4. 典型病案
    5. 结语
致谢
个人简介

(4)从宗气不足论治冠心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宗气
    1.1 宗气概念之内涵与外延
    1.2 宗气的生理功能
    1.3 宗气的循行
2 宗气不足的表现
3 宗气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
4 从宗气不足论治冠心病
5 升补宗气法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5.1 益气升陷活血法
    5.2 益气升陷温阳法
    5.3 益气升陷、健脾化痰法
    5.4 益气升陷养阴法
    5.5 益气升陷解毒法
6 问题与展望

(5)浅谈张锡纯的大气下陷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氏对大气的定义
2 大气的生成与功能
3 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
4 大气下陷证的证候特点
5 大气下陷证治法与方药
6 结语

(6)张锡纯大气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张锡纯及其着作
    1.1 时代背景
    1.2 张锡纯生平
    1.3 张锡纯着作
    1.4 张锡纯的治学特点
    1.5 张锡纯医学观点举隅
2 大气的概念
    2.1 《内经》和《金匮要略》中的“大气”
        2.1.1 《内经》中的“大气”含义有三
        2.1.2 《金匮要略》中的“大气”即宗气
    2.2 张锡纯对《内经》中大气的解读
    2.3 其他医家对大气的解读
        2.3.1 大气即宗气
        2.3.2 大气非宗气
    2.4 小结
3 大气的生理
    3.1 大气的生成
        3.1.1 元气为大气的本源
        3.1.2 水谷之气、呼吸之气是大气的养料
    3.2 大气的分布
        3.2.1 胸中之地为大气的宅窟
        3.2.2 大气上走于息道,下注于气街,沿三焦运行于丹田
        3.2.3 大气通于营卫之会
    3.3 大气的功能
        3.3.1 走息道以行呼吸
        3.3.2 贯心脉而行血气
        3.3.3 资先天
        3.3.4 撑持全身
    3.4 大气与元气、营气、卫气、呼吸之气的关系
        3.4.1 大气与元气
        3.4.2 大气与营气、卫气
        3.4.3 大气与呼吸之气
4 大气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
    4.1 凡遇气分不舒,当存大气虚陷之想,慎用开气、破气药
    4.2 右脉虚弱者,当存大气虚陷之想
    4.3 内中风偏虚寒证当以补大气为要
    4.4 肢体痿废、偏枯,虚证者当补大气
    4.5 太阳中风证乃大气虚衰证
    4.6 太阳伤寒证之喘乃大气郁滞
    4.7 情志因素可导致大气下陷
    4.8 调补大气之药的应用
        4.8.1 升补大气之主药用黄芪
        4.8.2 气分亏甚或寒温之余用人参
        4.8.3 大气下陷兼有逆气上干者用桂枝
        4.8.4 大气虚衰兼肝肾虚者用桑寄生
        4.8.5 固摄气化用山药
5 大气的顾护
    5.1 慎护元气助大气
    5.2 健运脾胃补大气
    5.3 调节饮食养大气
    5.4 调摄情志顾大气
    5.5 避免劳倦护大气
    5.6 其他
6 讨论
    6.1 张锡纯大气理论的成因
    6.2 张锡纯的大气理论对经典的发挥与不足
    6.3 大气养生有待重视及更深入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张锡纯先生生平年表
    附录二:《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载大气下陷相关病案
致谢
个人简历

(7)张锡纯治汗证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汗出
    1.1 大气下陷之多汗
    1.2 经肝虚极之多汗
    1.3 阴阳俱亡之汗脱[5]
2 汗解
    2.1 温病汗解[6]
        2.1.1 寒解汤治温病
        2.1.2 补阴治温病[8]
    2.2 伤寒汗解
        2.2.1 寒解汤治伤寒
        2.2.2 犹龙汤治伤寒
        2.2.3 麻黄汤加味治伤寒[10]
    2.3 水肿汗解
    2.4 中西并用汗解

(8)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理论及临证应用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的理论传承研究
    1 胸中大气的实质、内涵及功能
        1.1 大气的实质、内涵
        1.2 大气的功能
    2 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
        2.1 大气下陷的病因
        2.2 顾师对大气下陷病机的发挥
    3 大气下陷的证候与鉴别
        3.1 大气下陷证候表现
        3.2 大气下陷证的鉴别
    4 张锡纯对大气下陷证的治法方药
        4.1 张氏研制的升陷汤药物组成及方义
        4.2 升陷汤的变通加减方
    5 小结
第二章 对顾维超主任基于大气学说的临证应用研究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
        3.2 病因分布
        3.3 疾病分布结果与分析
        3.4 症候分布结果与分析
        3.5 药物分布结果与分析
        3.6 大气下陷相关诊疗信息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顾维超主任运用加味升陷饮治验举要与解析
    3.1 典型验案及分析
        例1.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案
        例2. 冠心病心梗支架介入术后案
        例3. 病毒性心肌炎案
        例4. 心脏神经官能症案
        例5. 心包积液案
        例6. 自发性气胸案
        例7. 不明原因消渴案
        例8. 重症肌无力案
        例9. 反复发作气短、自汗重症案
        例10. 无菌性尿道炎尿频案
        例11. 脑梗死、慢支、前列腺增生兼尿失禁案
        例12. 脑梗死、前列腺增生合并癃闭案
    3.2 典型验案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总结
    4.1 研究结果与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研究现状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近代研究《伤寒论》臻于高潮
    二、功名得意派与伤寒学研究
    三、伤寒卫道派之研究检视
    四、以新式西说释伤寒
    五、伤寒学之临床汇通
    六、医国医人之伤寒学家
第二章 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研究概述
    第一节 清末民初“伤寒论”研究名家
        一、功名得意派
        二、伤寒卫道派
        三、新学改良派
        四、临床汇通派
        五、革命济世派
    第二节 清末民初《伤寒论》研究名着
        一、功名得意派着作
        二、伤寒卫道派着作
        三、新学改良派着作
        四、临床汇通派着作
        五、革命济世派着作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六经及六经病诠释
    第一节 伤寒与”伤寒论”要旨
        一、伤寒之定义
        二、伤寒与疫疠、杂病之比较
    第二节 六经诠释
    第三节 六经病诠释与辨证
        一、正邪相争说
        二、病程阶段说
        三、病以证分说
第四章 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理论的继承与发挥
    第一节 《伤寒论》属于广义伤寒之论述
        一、伤寒统赅诸病
        二、广义伤寒与六经
        三、有机、无机邪与三脏四病
        四、辨证应奉“伤寒论”为圭臬
    第二节 狭义伤寒与肠伤寒
        一、狭义伤寒与中寒
        二、传染病学与肠伤寒
第五章 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诊治的继承与发挥
    第一节 依证立方的论治
    第二节 辨证的新诠解
    第三节 伤寒与正邪之立
    第四节 辨证之创新与伤寒“五定法”
    第五节 中西合璧辨证
    第六节 三纲鼎立说之修正
    第七节 伤寒辨证受肯定
第六章 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方药的继承与发挥
    第一节 经方概念之演变
        一、初期“经方”指经验累积之方
        二、魏晋以降盛行经验方
        三、经方与时方的分道扬镳
    第二节 近代之《伤寒杂病论》与方剂研究
        一、功名得意派论经方
        二、伤寒卫道派论经方
        三、新学改良派论经方
        四、临床汇通派论经方
    第三节 近代医家之伤寒方医案研究
        一、时医对于经方的偏见
        二、亲历经方以愈君亲之疾
        三、讹传“柴胡劫肝阴”,时医畏之
        四、弃温病、崇伤寒
        五、中西药物并用治伤寒
        六、寒热互用治阳明腑实证
    第四节 伤寒方与21世纪流行病应用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宗气理论概述及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宗气的定义沿革
2 宗气的生理功能
3 宗气的虚实变化
4 宗气亏虚的临床表现
5 宗气的现代研究进展
6 展望
    6.1 厘清并诠释宗气相关概念内涵
    6.2 规范宗气亏虚诊疗体系
    6.3 加强宗气理论的应用研究

四、张锡纯大气下陷证辨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升陷通络法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探讨[J]. 关洋洋,刘璐佳,刘丽丽.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医学衷中参西录》学术思想[D]. 黄友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张纾难教授从瘀论治喘证临床经验总结[D]. 王泽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从宗气不足论治冠心病研究进展[J]. 魏哲,焦华琛,李运伦. 山东中医杂志, 2019(07)
  • [5]浅谈张锡纯的大气下陷论[J]. 汤永恩,袁伟,占亮生. 亚太传统医药, 2016(21)
  • [6]张锡纯大气理论研究[D]. 许春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02)
  • [7]张锡纯治汗证证治研究[J]. 陈慧娲,兰汉超. 湖南中医杂志, 2016(05)
  • [8]顾维超主任对张锡纯大气学说理论及临证应用经验研究[D]. 顾润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 [9]清末民初中西医学家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挥[D]. 魏嘉弘(Wei.Chia H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10]宗气理论概述及现代研究进展[J]. 杨燕,胡镜清,彭锦,陈亦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1)

标签:;  ;  ;  ;  ;  

张锡春大气沉降证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