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枪声和“鸟”声

感受枪声和“鸟”声

一、有感于枪声与“鸟”(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21)在《战时中国的节庆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记忆刻写与话语争夺》文中指出

孙景鹏[2](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佘爱春,李艳[3](2019)在《华中图书公司与抗战时期的戏剧出版》文中认为华中图书公司是抗战时期为数不多的主要经营戏剧类图书和杂志的私营出版机构。无论是在武汉还是重庆时期,它始终从抗战现实出发,以戏剧服务于抗战为宗旨,积极参与到民族救亡和抗战宣传的洪流之中;通过戏剧刊物和戏剧图书的出版,在进行抗战戏剧宣传和打造抗战戏剧经典之作的同时,展现了抗战初期和抗战前期抗战戏剧的创作实绩,推动了抗战戏剧的传播,促进了抗战时期戏剧抗战的发展,为中国抗战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孟冰[4](2019)在《阅读童道明》文中认为童道明先生写过一部很有影响的专着《阅读契诃夫》,当他离开我们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童道明先生本人也是一本很厚重的大书,也值得我们很好地去阅读,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就算是阅读童道明先生的读书笔记吧。对于童道明先生,我大多数时间是称他为先生的,有时也叫他老师。他对我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我本人(及合作者)创作的剧本给予的评论,二是读他的着作和他的剧本。我以前在文章中提到过,他是如何爱护和保护我们的。当他了解到当时我们在军队

古大勇,杨浩[5](2019)在《生态视域下的王性初诗歌创作》文中认为在生态视域下,王性初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了自然生态的寻觅与感悟、社会生态的迷失与建构、精神生态的失衡与坚守三个场域的意涵。从自然生态场域鉴赏,诗人在对自然生态的观照与描写中抒发其向往自然、怀念作为自然状态的故乡的浓情以及人生须臾的启示,流露其对天人合一自然精神的向往。从社会生态场域审视,诗人作为海外华人,经受两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浸染,在西方异质世界的冲击中怀乡,在怀乡中构筑理想家园,表达对人际关系和谐的希冀。从精神生态场域观察,诗人常常有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孤独体验,但又在孤独中以追求美和爱来保持独立栖居的自在状态。

沙海波[6](2019)在《凉山彝族歌剧《彝红》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探究》文中指出《彝红》是音乐历史上第一部彝族歌剧,它带领我们重温了“彝海结盟”中红军与彝族人民的兄弟情义。剧中,包含了大量的彝族本土音乐、民间音乐元素以及音乐舞蹈,演员的演唱真情实感,纯朴又自然,表演的真实、感人,充分的体现了“扎根民族沃土,弘扬优秀文化”的艺术创作理念。本文主要从音乐特点、演唱形式、演唱特色、歌唱语言、人物形象塑造及声音表现等八个章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其中,绪论和概述两章,分别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创作简介以及历史革命故事、角色人物、剧情等进行了介绍与总结。音乐特征章节,首先对主题歌曲《情深谊长》(原版)以及歌剧中改编版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伴奏音乐进行了分析、又从人物角色角度出发对三位主角的唱段以及典型人物唱段的音乐作品进行了详细分析。演唱形式章节,对该歌剧中的演唱形式即独唱、对唱、重唱、齐唱进行了举例分析,总结了不同演唱形式对歌剧表演产生的不同作用以及不同的演唱效果。演唱特色章节,本文挖掘出了该歌剧中“吟唱”、“打歌”、“哭嫁歌”三种彝族民间艺术,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他们在该歌剧中所体现出来的调式、旋律以及演唱特点。歌唱语言章节,对该歌剧中彝族语言的使用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对汉语十三辙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论述。人物形象塑造章节,对三位主角的人物塑造进行了深入分析,挖掘出了歌剧赋予他们的前后不同人物形象,并论述了三位主角如何通过声音来表现相应的人物形象。最后,笔者总结了歌剧《彝红》的价值体现,它的出现促进了彝汉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促进当地彝族音乐文化与语言的传承,也为当地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校本素材。

董晓霞[7](2019)在《滇缅抗战与“边地中国”形象建构》文中指出从“现代文学”如何建构和想象“现代中国”这一思考维度出发,探讨在滇缅抗战的特定历史情境中,传统中国的边缘地带如何在“现代文学”中融入了“现代中国”的同一进程。在“现代中国”的国家感情中,对抗战建国有自豪、兴奋之一面的在滇缅抗战中比较明显。围绕旅行、考察者,云南边地作家以及远征将士、随军记者这三类观看和建构主体的相关书写,我们可以探讨滇缅抗战之中的“边地中国”是如何被“现代文学”叙述而同质化为“现代中国”的。第一章是以抗战时期的滇缅、滇越边地旅行记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如何体现了地理现代性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战时的融合。这些以纪实、致用为目标的游记不是流于印象的闲情逸致式的写作,不再是传统游记只记录山水风物的写法。在特定的地域空间,旅行、考察者以战时语境所促成的知识、话语来观看已处于国际战局前线的云南边地,把之前作为想象的“图像符号”式的边地构建成了自己实地体验后的真实世界。我们可以借此思考时人在抗战中是怎么来看边地山河的,具有空间流动性的铁路、公路旅行的风景叙事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关系是怎样展开的;他们带着去发现丰富之处的认识装置看边地人事时,是如何把边地民族塑造成抗战中的同胞的,边境城市在他们的笔下又呈现出何种风貌;将滇缅、滇越边地纳入现代中国的同一性后,去思考边地在抗战中之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的同时,也会发现边地所存在的问题。旅行、考察者是从内地、中央进入边地,以“外边”人的视角主动认识云南这边。那原本生活在这些边缘地带的本土作者如何回应时代,书写和思考自己栖身其中的边地与现代民族国家关系的问题,就是第二章所要讨论的,这与第一章构成了观看、书写边地的内外视角。作为“文化持有者”,云南边地作家把抗战当作是提高边地重要性以及加强边地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以充满强烈地方色彩的创作把战争对边地的影响“介绍”给人们。他们贴近实情,拨开边地民族被异化的模糊面纱,发掘滇缅边地的历史隐痛,思考边地与国家的关系。笔者选择集中书写滇缅抗战中不同地域的代表性作家,在凸显“地方性”的视野中来探讨边地作家的国家观念。第三章以远征将士和随军记者所建构的“烽火边地”形象,探讨现代民族国家与战争暴力的问题。从出征到前线战场,从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的撤退到第二次反攻胜利后的凯旋,将士们和随军记者在往返征战中,把滇缅战场上的亲历见闻一一写下。这些诞生于战地,来自前线参战或是观战的作品,带有最真切的生命体验和对战争最为直观的表达。叙述者为战士,既在感同身受中来呈现抗战中的同袍、同胞所承担的共同命运,又有作为保家卫国的士兵的特殊使命感,所以在他们笔下呈现出了烽火硝烟中的边地真实且复杂的处境。出征的兴奋、撤退的忧患以及凯旋的自豪,都会给予滇缅边地不同的观看角度,我们也因此可以思考他们作为保卫者是如何看待战争以及怎样认识边地的。在“边地中国”形象的建构中,三类观看主体对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和野人山的书写是比较独特的。作为在抗战中诞生的现代交通,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不仅把云南边地与中国腹地联结成了亲密的整体,而且也成为了边地进入世界秩序的通道。围绕滇缅公路的相关书写,既在强调这条现代公路会使滇缅边地“向新世纪跃进”,也在赞颂着公路的凝聚力,因为它使原本地图上“孤立的地方”变得彼此熟悉起来。对中印公路的书写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1941年中印公路测勘队队员的记述,是“中央人”对沿线民族的主动认识;一是随军记者和驻印军的书写,为亲历者对现代化工程的颂赞。现代知识分子的实地考察和亲历士兵的生死体验,让野人山成为一个体现人们思考边地与国家,边陲与边界之关系的地方。第四章以此作为个案分析,以地图中延伸至印缅的两条国际公路线和一个与边界点,来思考与其相关的作品所体现出的国家共同感。旅行、考察者,云南边地作家以及远征将士、随军记者所认同的国家是一个兼有天下帝国历史和有限国家形态的现代中国。为了抗战时期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他们把“想象”的对象变成了一个彼此密切关联的感知对象,以亲历亲闻后的创作建立起边地与内地之间共同历史回忆的认同基础和文化认同空间。让我们看到在早已形成的历史文化共同体这个不言而喻的“国家”基础上,滇缅抗战激发了云南边地融入“现代中国”的进程。

齐伯伦[8](2019)在《缪荃孙诗词赋研究》文中提出缪荃孙为晚清民国名重一时的学术耆宿,在藏书、校勘、目录、史学、方志、金石、教育等领域均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赋、文等多个方面,却未曾引起学界足够之关注。缪荃孙的诗作今存600余首,题材、内容颇为丰富;《碧香词》数量虽少,却属于常州词派的余脉,有着重要的词史价值;《艺风堂赋稿》为清代科举、翰林试赋与书院课赋制度共同影响下的产物,与缪荃孙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缪荃孙的文学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在对缪荃孙的家世进行补考的基础上,着重对其诗、词、赋这三种体裁的文学创作予以研究,力图还原其文学创作的原貌,以期有助于缪荃孙研究的继续深入。本文分为以下四章,每章下根据情况设置若干小节。第一章对缪荃孙的家世情况进行补述,以江阴缪氏家族为基点进行纵向研究,探讨他的家世对其生平经历以及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对缪荃孙的诗歌创作进行研究,考察其诗作的题材、主题以及艺术特色,通过其诗作来探究诗人在清末大变局时代的思想情感与生活态度;第三章对缪荃孙的《碧香词》进行研究,通过题材、内容深入词人的内心世界,并对词作的艺术特色进行总结;第四章对缪荃孙的《艺风堂赋稿》进行研究,着力考察其在清代科举制度与书院制度影响下的律赋创作。文末附有缪荃孙诗词学活动年表与缪荃孙诗话辑佚七则。

朱一帆[9](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指出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邓贤[10](2016)在《五百年来一大千》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少年生死劫1民国五年(1916年)初夏的一天,艳阳普照满眼苍翠,重庆求精中学17岁的天才少年张正权与同学行走在山川如画的返乡小道上,如同置身一座绵延百里的风景画廊。但是不久他们这种好心情就被子弹击碎了——张正权也就是未

二、有感于枪声与“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感于枪声与“鸟”(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生态视域下的王性初诗歌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生态的寻觅与感悟
二、社会生态的迷失与建构
三、精神生态的失衡与坚守
四、结语

(6)凉山彝族歌剧《彝红》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歌剧《彝红》概述
    2.1 歌剧《彝红》的创作简介
    2.2 歌剧《彝红》的剧情简介
    2.3 歌剧《彝红》的人物角色介绍
    2.4 歌剧《彝红》的器乐伴奏
    2.5 歌剧《彝红》中的彝风彝俗
    2.6 歌剧《彝红》中的舞美特色
3 歌剧《彝红》的音乐特点
    3.1 主题歌曲《情深谊长》的音乐特点
    3.2 伴奏音乐特点
    3.3 三位主角唱段的音乐特点
    3.4 其他典型人物唱段的音乐特点
    3.5 小结
4 歌剧《彝红》的演唱形式
    4.1 独唱形式
    4.2 对唱形式
    4.3 重唱形式
    4.4 齐唱形式
5 歌剧《彝红》的演唱特色
    5.1 彝族民间艺术的“吟唱”
    5.2 彝族传统歌舞“打歌”
    5.3 凉山彝族“哭嫁歌”
6 歌剧《彝红》的歌唱语言
    6.1 民族语言“彝语”的使用
    6.2 汉语“押韵”的辙韵特征运用
    6.3 使用“衬词”抒发情感
7 歌剧《彝红》中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声音表现
    7.1 三位主角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声音表现
    7.2 其他典型人物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声音表现
8 歌剧《彝红》的价值体现
    8.1 促进彝汉民族大家庭的团结
    8.2 促进当地彝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8.3 给当地音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校本素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7)滇缅抗战与“边地中国”形象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滇缅抗战文学研究现状
        (二)“边地文学”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和论题思路
第一章 走入边地——战时滇缅、滇越边地旅行记
    第一节 战时的边地河山
        一、滇越道上
        (一)殖民符号的“消隐”
        (二)抗战流亡中的“车窗山水”
        (三)“祖国形势的天险”
        二、滇缅路纪行
        (一)从“神秘区域”到“有关整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地域”
        (二)“看出云南高原的伟大”
        (三)风景之“似”
    第二节 发现边地丰富之处
        一、从“边夷”到抗战中的同胞
        (一)“古风”犹存
        (二)“孔明传说”与边地民族认同
        (三)“野蛮的可爱”
        二、边城风貌
        (一)芒市:从“蛮烟瘴雨”到静穆祥和
        (二)保山:滇西重镇的“中原”气息
        (三)车里:“揭开了神秘之幕”
    第三节 战时边地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介绍边地——云南边地作家的地方经验与国家观念
    第一节 彭桂萼:澜沧江畔“保卫南方”的史诗
        一、主动汇入“抗战总流”的家乡边地
        二、自觉担起“号兵”的启蒙责任
        三、呈现边地由“牧歌”转向“战歌”的进程
    第二节 白平阶:跨过横断山脉见到古树繁花
        一、国家话语的传达
        二、边民主体身份的觉醒
    第三节 马子华:陷入战火的滇南边地
        一、边民的国家认同危机
        二、抗战中的觉醒
        三、“夷方地”在战火中的苦难
        四、“漂亮的说词”背后的事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保卫边地——诞生于滇缅抗战前线的作品
    第一节 “扬威异域”
        一、远征壮志——出征时的畅想
        (一)强调远征之正义
        (二)“寄征友”诗作中的豪迈想象
        (三)士兵出征感怀
        二、远征人语——反攻时期的豪情
        (一)抒写反攻复仇的信念
        (二)记录战地亲历的血与火
    第二节 保卫的边地
        一、“地图上的一条红线”
        (一)出征时对边地风光的赞美
        (二)战地中描摹所要守卫的国土
        (三)败退后踏入国境的感怀
        (四)反攻胜利归国所见
        二、飞机上看边地河山
        三、远征士兵笔下的边地同胞
        (一)战火中边民的处境
        (二)“一致抗日”的边地民族
    第三节 战争与边地国土之关系
        一、“处在同一命运里”
        二、牺牲的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与“点”联结起的国家共同感
    第一节 滇缅公路——歌颂路的现代化与凝聚力
        一、“向新世纪跃进”
        (一)“与世隔绝”的边民修筑着“现代交通”
        (二)路带来的“现代文明”
        二、路的凝聚力
        (一)参与筑路的边地民族
        (二)筑路民工的奉献精神
        (三)滇缅路上的华侨机工
    第二节 中印公路——现代化的胜利之路
        一、勘路记——“中央人”对沿线民族的主动认识
        二、通车记——亲历士兵对现代化工程的颂赞
        (一)“机械的能”
        (二)战士的血
    第三节 “野人山”书写与民族国家观念表达
        一、对空白区域的认识
        (一)从“未定界”到“国土”
        (二)从“野人”到“边胞”
        二、“野人山的新主人”
        (一)战火的“标识”
        (二)征服野人山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缪荃孙诗词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第一章 缪荃孙家世补述
    第一节 江阴缪氏家族略述
    第二节 缪荃孙家世补述
        一、六世祖 缪燧
        二、五世祖 缪民坊
        三、四世祖 缪淳
        四、曾祖父 缪秉奎
        五、祖父 缪庭槐
        六、父亲 缪焕章
        七、母亲 瞿氏
        八、继母 薛氏
        九、妻子 庄氏
        十、继室 夏藕孙
        十一、妾 任氏
    小结
第二章 缪荃孙诗研究
    第一节 缪荃孙诗歌之题材与内容
        一、羁旅乡思
        二、感时伤乱
        三、纪行咏史
        四、交际雅集
    第二节 缪荃孙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诸体兼擅,以文为诗
        二、蕴藉典雅、哀而不伤
        三、好用“战争”与“江南”意象
        四、早年宗唐,晚岁宗宋
    小结
第三章 缪荃孙词研究
    第一节 《碧香词》之题材分类
        一、咏物词
        二、题画词
        三、闺怨词
        四、咏怀词
        五、怀古词
        六、纪行词
    第二节 《碧香词》之思想内容
        一、宦海沉浮之苦
        二、年光易逝之叹
        三、天涯漂泊之愁、孤雁离群之哀
        四、故园莼鲈之思
    第三节 《碧香词》之艺术特色
        一、不矜格律,择调精审
        二、比兴寄托,旨深词约
        三、词风骚雅感伤
    小结
第四章 缪荃孙赋研究
    第一节 清代科举与书院制度影响下的律赋创作
        一、清代科举试赋制度
        二、清代书院课赋制度
    第二节 《艺风堂赋稿》之题材内容
        一、经义赋
        二、咏史赋
        三、咏物赋
        四、景物、景侯赋
    第三节 《艺风堂赋稿》之艺术特色
        一、格律谨严、思想雅正
        二、学识渊博、侧重考证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缪荃孙诗词学活动编年
附录二 缪荃孙诗论七则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9)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10)五百年来一大千(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少年生死劫
    1
    2
    3
    4
第二章百日强盗
    1
    2
    3
    4
第三章扶桑东渡
    1
    2
    3
    4
    5
第四章百日和尚
    1
    2
    3
    4
    5
    6
第五章拜师学艺
    1
    2
    3
    4
    5
第六章英雄莫问来路
    1
    2
    3
    4
    5
第七章天生我才
    1
    2
    3
    4
    5
第八章迷途知返
    1
    2
    3
    4
    5
    6
第九章红颜知己
    1
    2
    3
    4
    5
    6
第十章京华烟云
    1
    2
    3
    4
    5
第十一章莫使金樽空对月
    1
    2
    3
    4
    5
第十二章长兄如父
    1
    2
    3
    4
    5
第十三章崭露头角
    1
    2
    3
    4
    5
第十四章天地吾师
    1
    2
    3
    4
    5
第十五章身陷囹圄
    1
    2
    3
    4
    5
第十六章虎口脱险
    1
    2
    3
    4
    5
第十七章千里跋涉
    1
    2
    3
    4
    5
第十八章兄弟情深
    1
    2
    3
    4
第十九章青城悟道
    1
    2
    3
    4
    5
第二十章善子之死
    1
    2
    3
    4
    5
第二十一章大漠探幽
    1
    2
    3
    4
    5
    6
第二十二章敦煌面壁
    1
    2
    3
    4
    5
第二十三章大师归来
    1
    2
    3
    4
    5
第二十六章东张西毕
    3
    4
    5
第三十章人生绝唱
    2
    3
第三十一章尾声:五百年来第一人
    1
后记 我为什么要写张大千

四、有感于枪声与“鸟”(论文参考文献)

  • [1]战时中国的节庆纪念与文学镜像(1931-1949) ——民族国家视野下的记忆刻写与话语争夺[D]. 高强. 西南大学, 2021
  • [2]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3]华中图书公司与抗战时期的戏剧出版[J]. 佘爱春,李艳. 南大戏剧论丛, 2019(02)
  • [4]阅读童道明[J]. 孟冰. 剧本, 2019(08)
  • [5]生态视域下的王性初诗歌创作[J]. 古大勇,杨浩.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02)
  • [6]凉山彝族歌剧《彝红》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探究[D]. 沙海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滇缅抗战与“边地中国”形象建构[D]. 董晓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8)
  • [8]缪荃孙诗词赋研究[D]. 齐伯伦.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9]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10]五百年来一大千[J]. 邓贤. 当代, 2016(04)

标签:;  ;  ;  ;  ;  

感受枪声和“鸟”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