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色、财”四首诗

“酒、色、财”四首诗

一、四首“酒色财气”诗(论文文献综述)

鲁桂云[1](2021)在《清代组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勃兴于清代的合数剧为一集的戏曲样式,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将这一类型的作品称为“套剧”“合剧”“组剧”或“短剧合集”。称谓的多样化表明了这一特殊的戏曲样式在定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学者们对此类作品的研究也多停留在《续离骚》《后四声猿》等几部特定的作品上,缺乏必要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以清代这类特殊的戏曲样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定义,分析其特性,说明这一特殊的创作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的意义。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的选题缘起,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说明清代组剧的研究尚存在很多问题,譬如组剧的界定、清代组剧体制的变迁缘由以及创作中的拟剧本倾向等。第一章主要讨论清代组剧的界定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合数剧为一集并冠一总名称的戏曲样式的创作特征,确定其称谓为“组剧”,并提出组剧的定义存在狭义与广义之分。其次,结合清代组剧作品区分戏曲别集、宫廷承应戏与组剧,说明组剧创作的实验性特征。最后,结合非组剧作品进一步论证,本文所提出的组剧的判定标准,筛选出42种组剧。第二章主要讨论清代组剧单剧间的组合法则。结合清代组剧作品,总结得出“清代组剧单剧间以相同的创作目的、相似的题材内容以及相同的主人公作为关联方式”这一结论。第三章主要论述清代组剧的体制特征。首先,梳理文学史中“组合”类文体的发展变迁,对比说明清代组剧与“组合”类创作的渊源。其次,分析清代组剧体制,指出其具有“亦南亦北、亦旧亦新”的特性。最后,分析清代组剧体制的演变过程,发现清初与清中后期剧本体制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对这一差异形成的缘由加以探讨。第四章讨论清代组剧从场上向案头转变的创作特性。通过分析清代组剧的演出情况以及创作过程中呈现的拟剧化倾向,说明文人作家身份意识的坚守、戏曲演出的商业化特性等因素,在清代组剧从场上向案头转变的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结语部分认为,具有案头化倾向的戏曲创作长期以来并不被剧论家所肯定,但剧作家却锲而不舍地创作此类作品,作家与剧论家的这种离奇的背离,其背后自有深意。倘若抛开其表演艺术的枷锁而单纯从文学的角度关照此类创作现象,必定另有收获。文末附录一是对所筛选出的42种清代组剧的总目、子目、折数、用曲情况、版本、创作时间以及主要内容的梳理。附录二是明清戏曲别集的汇总统计,附录三是清代组剧作家仕宦情况统计,附录四是清代组剧取材情况统计,附录五是清代组剧演出情况统计。附之文后,便于读者查阅本论文所提及的有关剧目文献。

李皎月[2](2020)在《词话本《金瓶梅》韵文研究》文中提出《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小说着眼于西门庆及其妻妾们的日常生活,叙述了西门庆迅速发迹及败落的故事。作者署名为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的版本主要有词话本与绣像本两大版本系统,而词话本是最接近于作者的原本。关于韵文的插入,词话本较其他版本为最。因此本文以词话本中的韵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讨其在文本思想构成中的作用及其文学功能。本论文除绪论、结语外,正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简要阐述了《金瓶梅》的几种版本,以及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等。第二部分参照学界的研究成果,概述关于《金瓶梅词话》中韵文的研究现状,从整体来看,缺乏对词话本《金瓶梅》中相对完整意义的诗词曲赋等韵文的全面分析研究。第三部分叙述研究思路和韵文价值。正文共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词话本《金瓶梅》中韵文的概况。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韵文的种类,《金瓶梅词话》中韵文有很多种,包括诗、词、曲、赋、经文、宝卷等,本文主要探讨的韵文是诗词曲赋这几大类,文本中两句相对的谚语等都不在讨论范围内。此外,诗词曲赋这几类韵文又根据文体和内容的不同做了细致的划分;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韵文的来源,认为《金瓶梅》中的韵文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抄引移植前人作品,包括《水浒传》、宋元话本和元明戏曲等;另一类是作者根据情节内容的需要而自创的韵文。第二章主要探讨了词话本《金瓶梅》中诗词的功能。认为《金瓶梅》中的诗词明显体现出佛教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思想,同时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具有劝诫教化世人的重要作用,是构建文本思想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段;同时,诗词还具有品评人物,推动情节发展、预示故事结局等重要的文学叙事功能。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曲赋的功用意图。认为曲赋具有体现时代风尚、塑造人物形象等功能。如果说诗词主要承担的是议论功能,曲则由于其自身文体的特点,更长于抒情表意;而赋文则利于铺陈叙事,铺排场面及描写岁时节令风俗。同时,曲赋对推动情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第四章从总体上探讨了词话本《金瓶梅》中嵌入韵文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认为《金瓶梅》中插入韵文并非首创,而是受传统叙事文学的影响,《金瓶梅》的出现,才真正实现了前人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文备众体的梦想,它嵌入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几乎所有的文体。在这些韵文中,插入数量较多的当属诗词曲赋四类,其中诗词主议论,曲主抒情,赋主铺排,其他韵文如宝卷、经文等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虽然一些韵文与情节不甚相合、甚至游离于情节之外,属于明显的不足,但大部分的韵文都是作者根据情节需要嵌入的,并且在插入韵文时有很明确的文体选择和目的。

钱成[3](2019)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着名学者布岱尔曾指出,“地理环境是最核心的历史知识,也是最深入的内层历史。”(1)对于文化地理而言,每一个地名,实际上都是一个文化符号,标志或隐含着某种地域文化特征。(2)家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天然的重叠、生成和代表的关系,地域文化必然成为家族文学与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基于此,研究家族文学和艺术,就不可能绕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须要立足于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地域人文环境中。与明清时期经史、诗文、小说、书画、园林等文艺形态发展相一致,明清戏曲文化的地域性、家族性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因此,地域文化视阈下群体性曲家的研究,被视为新时期的学术增长点。而从地域性的视野背景中去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地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就必然要以本土文化家族为分析对象,分析其相关戏曲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承,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地域性文化史、戏曲史的形成与流变。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不可分离。”(3)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文化家族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之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多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积淀深厚。同时,家族文化与该家族所在地域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近年来,在探究区域文化和文学的盛衰嬗递的规律时,许多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该地域的文化家族。因此,关于地域文化和家族文学与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成为学术界公认新的学术生长点。与此同时,在地域性戏曲文化研究方面,学术界对以诸如北京、苏州、南京、扬州等为对象的地域戏曲史研究,取得了蔚为大观的学术成果,推动了区域性戏曲活动研究的发展和深化。“海陵地区”有着人文蔚焕的历史,其上善若水、兼容并蓄、厚文重教、经世致用、安泰祥和、崇儒尚实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苏中地域乃至江淮文化板块、江苏地域文化,以及目前学术界正全力打造的江南文化体系中特色鲜明。自明中期迄于近代,“海陵地区”的戏曲创作、批评与表演始终保持相当的活跃程度,成果丰硕。众所周知,世家望族的兴衰存废,其得以维系的命脉,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种因素的共同结果,其中地域性文化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人铸就一方文。一个地域的区域文化还与该地的文化家族具有先天的同构关系。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中,往往有着延续数代的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纵观明嘉靖以来的“海陵地区”,先后涌现了总数超过二十,从明中后期一直延续至民国,有着浓郁、鲜明戏曲文化特征的文化家族。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主要分布于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期和清末期四个阶段,参与家族可分为地方望族、艺文世家和演艺家族三种类型。其中,最具有明清时代特色和“海陵地域”文化特色的家族戏曲活动,是清前期和中期该地区文化世家中家族文人所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戏曲活动。这些家族文人极为重视本家族的艺术文化建设,除热衷于诗文、经史、书画、园林等文化形态外,还致力于戏曲创作、戏曲表演和戏曲批评。特别是在明末清初,因多种因素的促成,他们所置办的戏曲表演团体(家班、家乐),其规模、数量和表演水平在同时期的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因对戏曲有着执着的爱好,这些家族文人在戏曲文本创作、理论批评、曲本刊刻、班社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卓有建树。纵观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形式多样、成果各异、影响巨大的戏曲文化活动,可见家族文化和戏曲繁盛的发展轨迹,是“海陵地区”地理优势、文化精神驱动力与时代机运共同影响的结果,是地域文化史、家族史和戏曲史上的一种特殊的存在,也诠释了地理元素与家族文化、戏剧审美三者之间协调共存、互相催生、共同繁荣的关系。因此,本文以明嘉靖朝至清宣统朝为时间截取点,以地处长江以北,扬州以东、南通以西、盐城以南的“海陵地区”为空间对象,以阐明什么是“海陵文化圈”与“家族文化”作为研究背景,以该地域内文化家族与戏曲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为分析重点,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在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戏剧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全面深入考察分析明清“海陵地区”具有家族性质,包括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演出、戏曲批评和戏曲文献刊藏、戏曲教育以及通过戏曲实现的交游等在内的各类戏曲活动,归纳本地区家族戏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所取得的戏曲文化成就在明清戏曲史和地域文化史的地位给予恰当评价。同时,本文立足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探讨,论述本地区文化家族的类型、所处时代和地域分布,重点分析其与戏曲的关系;同时选取明清“海陵地区”多个文化家族为个案分析对象,根据现存家谱、家族文人诗文作品和家族文人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家班表演和指导,剧作观演和评阅,曲本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在行文过程中,从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活动及特点、戏曲表演活动及特点、戏曲批评活动及特点三个角度,予以总结和提炼。同时,立足时代与地域背景,在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独特原因所在。此外,本文还以明清戏曲史为经、以地域文化史为纬,概述“海陵文化家族”灿烂辉煌戏曲活动的深远影响。除理论层面的分析外,本文还在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相关史料方面多有发现。如对于海陵文化家族中的宗周、宗臣、宗元鼎家族,陈完、陈尧家族,范增应、范驹、范日觐家族,季寓庸、季振宜、季式祖家族,宫伟镠、宫鸿历、宫敬轩、宫国苞家族,沈默、沈成垣家族,高凤翥、高岱瞻家族,李宗孔家族,徐观政和徐珠家族,陆舜和张幼学、张一侪、张符骧家族,徐信和徐鹤孙家族,夏兰、夏荃和夏嘉谷家族等相关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活动,前人基本从未提及,或尽管有所涉猎,却存在较多明显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学术界关于泰州俞氏、如皋冒氏、泰兴季氏等文人家班的部分谬误予以辨析;对泰州宫伟镠、泰州俞锦泉、泰州俞梅、泰州宫云翥、泰州宫敬轩、泰州宫国苞、泰州俞国鉴、泰州储梦熊、泰州李宸、泰州夏嘉谷、兴化沈鲸、海安张符骧、兴化顾麟瑞、如皋范驹、如皋徐珠等部分曲家等首次进行深入考证;对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如仲振奎、仲振履兄弟等佚失、新见剧作的考证,相关寄寓文人如丁耀亢、孔尚任、张蠡秋在本地区戏曲活动的考证,部分海陵家族文人因戏曲产生的重要交游活动等进行考证等。首次稽考出泰州宫氏、海安张氏、如皋范氏等多个前人未见之文人家班,特别是关于泰州宫氏家族文人剧作《海岳圆传奇》和海安徐氏家族文人剧作《遗臭政绩碑传奇》及作者徐信家世、生平,《秣陵秋传奇》作者徐鹤孙生平与其他着述,以及泰州沈默父子对“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评阅,泰州高氏家族“三世藏曲、校曲”等方面的相关考证,均为学界新见,有裨于明清戏曲史相关领域的研究。综上所言,就家族文化与文学史、地域文化史和戏曲史而言,本文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数点管窥之见:如提出对明清时期长江以北的“海陵地区”蔚为大观的文化家族,及其所取得家族文化成就应给予新评价;对该地区文化家族所主导、参与的为数甚多的各类戏曲活动,和所创造的辉煌的戏曲文化应给予新定位;对长期以来湮没无存的家族戏曲文化史料,特别是诸多的文人曲家、曲作和家班家乐,应视作戏曲史研究的新发现,对其价值给予新认识;对借助上述史料新发现,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力争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活动进行新考证,对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对江苏和江南文脉,对明清戏曲史等领域的研究作出新补充。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通过历史概念、地域空间和文化特征,从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及经济学等角度,对“海陵地区”地域空间的历史演变与地域文化的代表特征进行宏观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本论文所提出的“海陵文化圈”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第一章至第五章,主要通过对明清海陵文化家族地域与时代分布、文化类型与特质进行分析后,明确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文化家族主要的戏曲活动、戏曲对文化家族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家族戏曲文化传承之目的等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说明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特征的成因与影响。第六章至第十三章,选取明清“海陵地区”迄今尚未见专着或专文考述的13个具有时代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家族作为个案分析对象,具体考证和论述这些文化家族在戏曲创作与改编、戏曲表演、戏曲理论、戏曲文献、戏曲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具体分为八章,包括泰州宫氏家族、泰州俞氏家族、泰州沈氏家族、泰州仲氏家族、泰州高氏家族、兴化顾氏家族、海安徐氏家族、兴化宗氏家族、如皋陈氏家族、靖江朱氏家族、如皋徐氏家族、如皋范氏家族等13个有着绵延数代戏曲文化传承的海陵望族的个案研究,侧重于家族文人所进行的戏曲创作和改编、表演或指导、观演和评阅、刊刻与收藏等戏曲活动的深入分析,以期进一步拓宽明清“海陵地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界对“海陵地区”文化家族在戏曲领域所作贡献的认知。综上所言,本文力求通过对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文化多重关系的考证分析,详细说明本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继承性与发展性、表演性和欣赏性、实践性和理论性、商业性和自娱性、宗族性和祭祀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等方面的相关特征,探究“海陵地区”地域文化对本地区家族和戏曲文化发展的熏陶,以及家族文化和戏曲文化发展对地域文化繁荣的双向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文化家族与戏曲关系的多个拓展性专题研究,进一步说明“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文化特征,改变传统戏曲史研究只重江南曲艺世家的定势思维,也期补上长期以来研究苏中地域戏曲史只论扬州剧坛,而忽略泰州、南通地区之短板,适应了苏中地域文化圈和“江南文化板块”再构建、再认识的迫切需求,有助于当下对明清家族文化史和戏曲史、泰州和苏中地域文化史、江苏和江南文脉研究等领域的深入。

冷雪梅[4](2018)在《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对中国善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宋、明、清的探讨,对于清代以后善书的关注较少。对大理地方善书的研究,更未见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对诸多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士绅撰着善书的全面系统研究。文章主要分为基础篇、特色篇和个案篇三大部分。上篇为基础研究,主要介绍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基本概况及成书原因,按照大理善书的实际应用及蕴含的意义,大致将其分为道德教化、应缘、修炼、精神需求等四类。就大理善书的分类而言,善书并非只是“通俗读物”。从创作来看,大理善书在承袭传统善书创作形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尤其是游记类鸾书《洞冥宝记》和《蟠桃宴记》,开创了鸾书“对话式”和“章回体”的创作体例,并对此后鸾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其他善书一样,道德教化是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救劫”思想则体现了“以道为教,万教归儒”的宗教救度。大理地方士绅撰着和刊印善书,开建善坛,宣讲圣谕,是其重要表现。与宋、明、清经典善书明显不同的是,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有不少内容是地方士绅对当地民众进行的西学启蒙,介绍了不少的科学知识。本文中篇对这一特色进行了研究。从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来看,当科学传到中国边陲大理时,地方士绅对之既非推崇,也不是排斥。他们认可和尊重科学,敬重闻名于世的西方科学家,鼓励国人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但也并没有对科学顶礼膜拜。他们认为科学不是万能的,意识到科技的异化问题,认为战祸连绵、生灵涂炭源于近代西方军事武器的发明和制造,有悖于“仁”道,“道”高于“技”,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在科学之上,故主张尊“道”鄙“技”。大理士绅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源于农耕文明的影响、儒家“天下归仁”的文化传统、及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三方面的因素。大理善书中大量介绍的科学知识,主要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女性启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多数为基础知识,涉及多个学科,信息量较大,与民众生活休戚相关。在女性启蒙方面,科学话语与社会性别话语交织,融合中西文化的话语体系,着重进行生育和教育的知识启蒙,试图塑造德才兼备的“新贤妻良母”之形象,希望女性为家庭建设能做出重要的贡献。除善书本身外,大理善书中的科学知识主要通过善坛、学校、家庭的教育进行传播。无论哪种途径,主要都是强调道德教化。对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知识,则以神道设教的方式,通过善坛向当地民众传播。科学知识在大理地区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观念上和生活方式上。观念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观念、“四民”观念、婚育观念三个方面。首先是经济观念上,不再过度强调“重农抑商”,而是倡导“以工商立国”,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大理集市的繁荣。其次是“四民”观念上,由于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士贵商贱”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错动。最后在婚育观念上,大理士绅反对白族过去盛行的姑舅表优先婚,稳婆在生育分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式微,其原始的接生方法受到质疑。在生活方式上的主要表现,一是关注健康,二是崇尚俭朴,三是出现新的娱乐方式。近代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尤其“预防医学”等观念使当地民众的健康意识有所增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了提高。他们崇尚健康俭朴的生活。又因机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高效,人们的休闲时间因此而增多,出现了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玩洋牌、跳舞、唱歌、演戏、歌剧、打麻将等这些娱乐方式越来越兴盛,并且已从城市传到乡村。文章下篇主要以民国时期大理洱源下江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为个案,对地方士绅如何进行劝善,如何处理科学与宗教之间关系进行了探讨。成善宗坛自民国初年(1912)建坛,至1950年停办,历时39年。期间,善坛主职人员举办大小法会数十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向我们真实和立体地展现了民国时期大理村民的信仰世界。他们的道德教化既以圣谕宣讲为主,也有在其他宗教仪式中偶尔穿插进行的。他们既接受学校教育,也推广善坛教育。尽管他们对疾病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全村遭受瘟疫时,他们还是虔诚地举行供奉地藏像祛瘟的法会活动,诵《地藏菩萨救劫宝法》,并相信有奇效,以实例证明西方医学知识的传播及医疗的现代化,并未使“神药两解”的民间医疗走向消亡,而是继续留存并在民间产生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及洱源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较好地反映了近代宗教与科学、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及成善宗坛为地方学校的竣工举办庆祝大会,并到学校进行圣谕宣讲,反映了宗教与科学并非只有对立和排斥,它们之间还有融摄。大理士绅在西风浩荡的形势下,吸收了大量的科学知识,假借神圣仙佛降乩,结合旧有传统文化编撰善书,在宣教的同时,也向民众进行了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了科学在当地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宗教对科学并非只有阻碍作用,也有适应或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调适,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大理善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或许与其他多数宗教团体不一样的是,当地士绅在对民众进行以道德为核心之宗教救度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科学启蒙。他们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又乐于吸纳利于国计民生的西方科学知识。他们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策略,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全盘复古,游刃有余的协调继承与扬弃之间的关系,是为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绵延永续,灿烂辉煌。其三,任何民族的健康发展都应该是以己为体,以人为用。在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民主、人权成为普世价值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视和否定西方先进的科技及价值理念,但也不能抛弃中国的传统。

丁芒,李存葆,郭兴文,吴玉杰,刘萱,王英辉,徐迎新,张立军[5](2017)在《诗词审美创作的新成果(上)——《大中诗钞》评论》文中认为冯大中是全国着名画家,他的画以诗为心源,别有审美意蕴,其工笔虎和写意山水画在中外皆具广泛的艺术影响,有"天下第一虎"的美誉。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作画的同时也进行诗词创作,并在势头上愈加强盛。2016年,万卷岀版公司岀版了收有近二百首诗词的《大中诗钞》,在体式上古风、律绝皆备,词亦循调抒写,内容以情为主,畅写往事,广涉世情、亲情、友情、师情、旅情、画情等,形成了独有的苍劲古雅、直率真诚的艺术风格。他的诗词审美情思深厚,广含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意蕴,具有以情感人和以智启人的动人力量。诗集一岀版即获得良好反应,许多作家、评论家着文予以好评。

张静[6](2017)在《《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金瓶梅》有三大版本系统,分别被简称为词话本、绣像本和张评本,这三者中的诗词存在着明显差异,通过对小说文本中诗词的数量、来源、类别、文本作用、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词话本的诗词无论在回首、回中还是回末,其数量都要多于绣像本,而绣像本经文人改写的范围较大、程度较深,从而得出绣像本晚于词话本,而张评本评点的底本正是依据绣像本,后二者都是在词话本的基础上进行删改、加工、进而评点而成的结论。鉴于以上对《金瓶梅》词话本、绣像本和张评本这三大版本系统中诗词的比较,本文又深入其文化渊源,中国文学史中诗歌入小说的传统,以及《金瓶梅》中的诗词对后世小说的深远影响等对这些诗词作进一步的探究。我们最终发现《金瓶梅》中的诗词确实具有丰富的文学研究价值,而且是《金瓶梅》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这部小说的文学史地位。

李旭婷[7](2016)在《南宋题画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题画诗指一切因画而作之诗。现有的题画诗研究主要集中在唐代和北宋部分,无论是断代研究、个案研究还是母题研究皆如此。以艺术价值为评价标准,南宋题画诗相比於唐代和北宋确实偏弱,这也是造成此阶段研究空白的重要原因。然而若是重新调整评价标准,将其置於更广阔的社会艺术史背景中,南宋题画诗则呈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庚阔的研究空间。本文便将对南宋题画诗进行重新审视,探究其独特的面貌及价值,以期补上这一研究史的空白,并以南宋题画诗研究为切入点,探讨文学与图像研究中图像对於文学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南宋题画诗概论。本文试图跳出题画诗断代研究中固有的追溯源流、分类解析、艺术内涵、社会意义、影响价值五分法,只将这些内容集中在第一章中总体梳理,为後文的研究做一个舖垫。南宋人的题画诗创作是在唐代和北宋高峰的压力下进行的,前代的题画诗已经发展成熟,无论题材类型还是艺术水准皆已完备,并出现了杜甫、苏轼等大家,将题画诗的写作提高到相当的高度。这种高度所造成的影响使南宋人写作题画诗时具有先天的焦虑。然而,面对着前代的影响,南宋人并未停止题画诗的写作,而是在总结前代高度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他们的题画诗不仅数量繁多,并且在题材和形式上皆有进一步的开拓。第二章文化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侧重於文化的层面,以三个专题的形式探究南宋独特的文化背景与南宋题画诗之间的互动。南宋是文化内转的最终完成期,从自题写真诗入手,可以发现文化内转的脉络和微妙痕迹,为内转的时间作一注脚。南宋也是理学发展的第一个巅峰,作为闲言语的题画诗看似与强调作文害道的理学背道而驰,然而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对抗使得二者之间的碰撞更有意义:理学对题画诗君子传统的建构有所影响,而题画诗中绘画固有的形象性和艺术性也对理学诗的质木无文和理障有所缓释。南宋同样是俗文化盛行的时代,作为传统雅文学范畴的题画诗在与新兴的俗文化相遇时,雅俗之间的碰撞和转化为宋代的以俗为雅做出很好的诠释,同时俗文化的介入也打破了题画诗因过度趋雅而导致的僵化,使题画诗贴近现实生活,也更加活泼有趣。第三章心态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侧重於历史的层面,以南宋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下士大夫心态的变迁为背景,探究南宋题画诗在题材上的新变。特殊的历史环境对士大夫心态造成了冲撃,当其投射到题画诗中时,必然会对题画诗的题材意义产生影响,使南宋题画诗出现了一些异於前代的题材,在面对同样题材时也呈现出异於前代的意义。本章选取了题画马、宣和御画、题西湖图、题画牛、题地图诗以及陶渊明类题昼诗这样六类典型的主题,来探究南宋题画诗在题材上的新变,并以心态变迁为线索,试图在解释这些新变生成原因的同时避免因题材并置而造成的刻板结构。第四章绘画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侧重於文学与绘画结合的层面。本章不打算对诗画的互通性进行泛泛而谈的介绍和比较,而是重点考察一个问题,即题诗上画的完成。南宋题画诗之所以重要,其原因之一就在於此期是题诗上画的滥觞期,诗歌开始较多地题写於画面之上,後世画上题诗的大部分写作规范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题画诗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题画”诗,题画诗从此由画外题诗进入到画上题诗的阶段。本章梳理了题诗上画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重贴考察了南宋题诗上画的特点及诗画结合规范建立的磨合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当诗歌书写到昼面上之後,对题画诗和绘画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第五章诗学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声画集》及题画诗写作传统的构建,是具有总结意义的一章。南宋在题画诗史上的重要意义之一在於此期诞生了第—部题画诗总集《声画集》,意味着题昼诗开始进入总结整理的阶段。因此,本章将沿着《声画集》所开拓的总结意义,对题画诗最本质的问题——题画诗写作传统的形成——做一个探讨。由於题画诗同时关涉诗歌与绘画两种艺术形式,其风格内容必然会受到两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影响,从而使其评价标准也有别於其他类型的诗歌,因此,题画诗的评价标准也是本章所要考察的内容。本章将题画诗回归到诗学的本位上,探讨其独有的诗学特质。本文正文部分侧重於南宋题画诗的文学意义,附录部分则是文献整理,对题画诗搜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相关文献问题进行考证说明。

仓纪红[8](2016)在《明代咏物散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以《全明散曲》为对象,以“咏物”为研究视角,主要研究明代咏物散曲。本论文除了绪论和余论之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明代咏物散曲的创作情况。首先要介绍明代创作咏物散曲的作家构成以及作品情况,对《全明散曲》中作咏物散曲的作家有个大致性的了解。其次,将明代咏物散曲的吟咏对象进行详细分类,共分为气象类、植物类、生活类、动物类、体貌服饰类五节。在分类之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咏物的概念,确定自己对咏物的判定标准,并根据已设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第二章阐述明代咏物散曲的情志内涵。明代散曲家创作大量的散曲,其中咏物散曲的数量也不可小觑,本论文将明咏物散曲所蕴含的情志内涵分为五个方面:描摹物象,展现自我;壮志难酬,淡然归隐;漂泊羁旅,相思怀念;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世俗人生,玩世不恭。第三章主要分析明代咏物散曲的艺术特色。从视角、用韵、用典、修辞、体制这五个方面深入研究明代咏物散曲的艺术特色,从而窥知明代散曲的艺术风格。其中,创作视角是研究明代咏物散曲的一个全新视角。以全新的视角切入,从作曲家的创作方式入手,重新审视明代咏物散曲。结论主要是总结了明代咏物散曲的总体创作风貌以及创新点,并且分析归纳了元、明两代咏物散曲在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散曲这一特殊文学体裁的发展脉络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谢敏[9](2015)在《两宋联章词研究》文中认为联章词是宋词实现抒情与叙事功能最大化的主要体式。本文以两宋联章词为研究对象,在探明联章体发展流变的基础上,对两宋联章词在题材与艺术技法上的特色做出分析,并重点探讨联章词的“曲化”与曲体间的渊源关系。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对联章词的概念予以界定。本章结合前人论述,在对宋代联章词做出充分统计和考察的基础上,给出联章词明确的定义,并制定联章词的判定标准,同时对联章词的不同类型做出简要概括,以厘清联章词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主要对联章体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联章体可上溯至《诗经》中的重章复沓,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联章组诗中,并在唐代的联章体律诗中得以成熟,唐五代联章词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独立的文体。两宋联章词的体式特色就其内部因由来说,是文体自然演变的结果。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两宋联章词的题材特色。本章选取两宋联章词中最具典型性的渔父、咏物和风土这三类题材,分析其在两宋联章词中的创作情况、创作因由和创作特色,并企图探究联章词题材内容与联章体运用方式上的关系。第四部分主要探析两宋联章词的艺术技法。本章重点探讨联章词的结构布局,通过对回文、集句和檃栝这三类杂体联章词特殊形制的探讨,意在对联章词的填词方式和艺术特色作出较为全面的把握。第五部分着重探讨两宋联章词的“曲化”及其对元曲的影响。联章词叙事功能的增强得益于长调联章词和异调联章词的出现,联章词也因此具有“曲化”倾向,并对元曲中的重头小令、套数、杂剧等产生影响。

谢燕[10](2015)在《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文中指出杭州是我国着名的七大古都之一,素以历史悠久、文化璀璨、风景优美而着称于世。明代的杭州府亦是如此,此地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是明代浙江文学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今人对明代杭州府作家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瞿佑、于谦、高濂、陈与郊、陆云龙、陆人龙、谈迁等少数作家的个案研究上,对明代杭州府的其他作家则很少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地域内的作家生平、籍贯、仕宦、着述、交游和文学风貌等情况的研究与考察,勾勒出明代近三百年杭州文学发展的总体轮廓,为推进明代地域文学研究提供资料和参考。作者通过对各种诗文总集、别集、史书、府志、各县方志等的检索,共发现明代杭州府有文学作品传世的作家计474人,现存诗文别集40种。根据这一考察结果编纂的《明代杭州府作家小传》和《明代杭州府作家诗文别集叙录》,构成了本文论述的基础,所以作为附录列于文末。本文的论述,主要以李晔、凌云翰、胡奎等21位主要作家和苏平、苏正、苏直等25位次要作家展开。全文共分为六章,末有“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明代杭州府的概况,包括“杭州”历史沿革及界定、杭州府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杭州府的文化传统与发展状况,交待了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状况、研究方法与创新点以及几个问题的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由元入明(元末至建文)的杭州作家。元末明初,杭州以其优越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山清水秀的自然美景,成为许多文人墨客避乱、吟咏的佳地。这个时期,杭州府的文学创作相对较为沉寂,一些由元入明的诗人在文坛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大多沿袭了元末杨维桢等人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风格,代表作家有李晔、凌云翰、胡奎等人。第三章主要介绍明前期(永乐至天顺)的杭州作家。明成祖发起“靖难事变”后,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文网更为严厉。这个时期的杭州文坛相对沉闷,但陆续出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文人,如高官作家王洪、倪氏父子、将军诗人于谦、苏氏三兄弟、女性作家朱妙端等,为台阁之风弥漫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之气。第四章主要介绍明中叶(成化至嘉靖前期)的杭州作家。这个时期的杭州文坛虽然缺乏重量级的人物,但却出现了许相卿、沈仕、田氏父子等一批优秀文人。他们的文学活动与创作,不仅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为晚明整个杭州文学的复苏与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五章主要介绍明后期(嘉靖后期至崇祯)的杭州作家。这个时期的杭州文坛可谓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涌现出卓氏一门能文之士,着名戏曲家高濂、陈与郊,小说家周辑、陆云龙兄弟,诗人黄汝亨、释莲池等,构成了杭州文坛诗文词曲绚丽多姿的局面。第六章主要介绍明末清初的杭州忠烈与遗民作家。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整个中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甲申之变后,杭州的诗人们坚守民族气节,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忠义悲歌。祝渊、陆培等人为国事慷慨赴死,其诗篇洋溢着以身报国、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陆圻、谈迁、朱一是等一批遗民作家选择抱贞守节,归隐山林,吟诗、着史、填词以寄托亡国哀思与悲愤意绪。本文以收集和整理第一手文献资料为基础,按时间顺序将作家群进行分期考察,有利于直观了解整个明代杭州府文学发展的状况。本文以考为主、论为辅,考论相结合,尽可能将个案研究与整体观照结合起来考察,期望能清晰地展现明代杭州府的文学发展过程及作家创作特色,为进一步研究明代杭州文学者提供相关参考。

二、四首“酒色财气”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首“酒色财气”诗(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组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组剧的界定
    第一节 清代组剧的定义
        一、 组剧称谓的演变
        二、 明人对组剧构成关系的认识
        三、 今人组剧定义诸说
        四 笔者对组剧定义的看法
    第二节 清代组剧与戏曲别集、承应戏关系辨析
        一、 清代组剧与戏曲别集关系论述
        二、 清代组剧与承应戏关系探讨
    第三节 清代组剧判别标准
        一、 单剧内容必须独立完整
        二、 单剧之间必须存在关联
        三、 组剧必须呈现整体构思
第二章 清代组剧的组合法则
    第一节 以相同创作目的贯穿各单剧
        一、 表达文人愤懑之情
        二、 呈现颂圣承应之愿
        三、 营造自遣闲情之趣
        四 、彰显文人时代之思
    第二节 以相似的题材内容关联各单剧
        一、 人物特质相同
        二、 故事类型相同
        三、 故事地点相同
    第三节 以相同主人公作为关联
第三章 清代组剧的结构形态
    第一节 “组合”艺术形态与组剧的源流关系探讨
        一、 “组合”艺术的形态
        二、 “组合”艺术的形态对组剧的影响
    第二节 清代组剧的体制特征
    第三节 清代不同时期组剧建构方式的演变及缘由探析
        一、 清初剧作家对“四节体”的继承及原因
        二、 清代中后期剧作家对“单折剧”组合模式的沿袭及缘起
第四章 从场上向案头转变的清代组剧
    第一节 清代组剧场舞台演出的影响因素探究
        一、 清代组剧演出方式推测
        二、 清代组剧演出的影响因素探讨
    第二节 清代组剧创作的拟剧化倾向
        一、 关目意识的平淡化
        二、 排场设置的清冷化
    第三节 文人剧作家对清代组剧创作的影响
        一、 作家身份意识的坚守与清代组剧创作的拟剧本倾向
        二、 作家创作的非功利性与清代组剧的实验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清代组剧剧目统计表
附录二 明清戏曲合集统计表
附录三 清代组剧作家仕宦情况统计表
附录四 清代组剧取材情况统计表
附录五 清代组剧演出情况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词话本《金瓶梅》韵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金瓶梅》素材来源探析
        (二)《金瓶梅》韵文来源考辨及解析
        (三)《金瓶梅》中韵文功能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价值
第一章 词话本《金瓶梅》中韵文概述
    第一节 词话本《金瓶梅》中韵文的种类
    第二节 词话本《金瓶梅》中韵文的来源
        一、抄引移植其他文本
        (一)原文完全袭用
        (二)增删修改字词或句子
        二、作者自创韵文
第二章 《金瓶梅词话》中诗词的功能
    第一节 诗词对文本思想的建构
        一、因果报应的天命思想
        二、道德劝惩
    第二节 诗词的叙事功能
        一、品评善恶,表达作者观点
        二、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第三章 词话本《金瓶梅》中曲赋的功用意图
    第一节 《金瓶梅》中戏曲的时代内涵
        一、唱曲活动的兴盛
        二、戏曲成为结交官场的重要工具
        三、追求享乐的娱乐心理
    第二节 戏曲的抒情及叙事功用
        一、以曲代言
        (一)刻画人物心理
        (二)总结人生遭际
        (三)充当人物对话的曲词
        二、抒情表意
    第三节 《金瓶梅》中赋的民俗价值及文学功能
        一、展现节令风俗
        二、铺陈叙事
        (一)描写景物及铺排场面
        (二)塑造人物形象
第四章 韵文对《金瓶梅》文本生成的影响
    第一节 小说嵌入“韵文”的传统
    第二节 《金瓶梅》韵文镶嵌的自觉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本论文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概况——研究综述
第一章 “海陵地区”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特征
    第一节 “海陵地区”的历史概念
    第二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空间
    第三节 “海陵地区”的地域文化
    第四节 “海陵文化”的戏曲特征
第二章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家族文化
    第二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家族文化
    第三节 明清“海陵地区”的文化家族
    第四节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艺文传统
第三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的戏曲活动
    第一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创作
    第二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批评
    第三节 海陵文化家族的戏曲表演
第四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文化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特殊政治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 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教育科举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泰州学派思想的影响
    第五节 家族婚姻关系的影响
    第六节 家族文人交游的影响
第五章 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戏曲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对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 对戏曲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对戏曲传播的影响
第六章 “望族之首曲乐传”——泰州宫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宫氏世系
    第二节 宫氏家族文人与戏曲
    第三节 宫敬轩与《海岳圆传奇》
第七章 “俞家声伎甲江南”——泰州俞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俞氏家族世系与民族属性
    第二节 清代泰州俞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俞氏家班的演剧与文人题咏
第八章 “寒儒子弟作佳剧”——兴化顾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顾氏世系与戏曲家顾麟瑞
    第二节 顾麟瑞的交游与着述
    第三节 顾麟瑞的戏曲创作
第九章 “兄弟曲家竞风流”——泰州仲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仲氏家族世系与文人群
    第二节 仲振奎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三节 仲振履生平与戏曲创作
第十章 “父子接力刻巨着”——泰州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泰州沈氏与“海陵本”《桃花扇》的刊刻
    第二节 沈默的家世与生平
    第三节 沈氏家族文人刊刻评阅《桃花扇》的原因
第十一章 “三代藏曲留后世”——泰州高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高岱瞻的家世与生平
    第二节 高氏家族的藏曲与校曲
    第三节 高氏家族的三峰园演剧
第十二章 “叔侄分别谱传奇”——海安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一节 海安徐氏世系与徐信、徐昫生平
    第二节 海安徐氏家族文人群
    第三节 徐信与《遗臭碑政绩传奇》
    第四节 徐鹤孙与《秣陵秋传奇》
第十三章 “海陵世家演氍毹”——其他文化世家与戏曲
    第一节 兴化宗氏家族与戏曲
    第二节 如皋陈氏家族与戏曲
    第三节 靖江朱氏家族与戏曲
    第四节 如皋徐氏家族与戏曲
    第五节 如皋范氏家族与戏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背景
    二、本文切入点
    三、研究综述
    四、使用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上篇 基础研究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概况及成书原因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类别
        一、道德教化
        二、应缘
        三、修炼
        四、精神需求
        第二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主要内容
        一、宗教救度
        二、开坛阐教
        第三节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的成书原因
        一、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
        二、成书“因缘”
        本章小结
中篇 特色研究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渗透的“科学”
        第一节 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科学”的概念及源头
        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历程
        第二节 大理士绅对待科学的态度
        一、认可和尊重科学
        二、科学不是万能的
        三、“道”高于“技”
        第三节 大理士绅对待科学态度之原因探析
        一、农耕文明的影响
        二、“天下归仁”的儒家传统
        三、强烈的民族意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传播的科学知识及其途径
        第一节 大理善书传播的科学知识
        一、自然科学知识
        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三、女性的科学启蒙知识
        第二节 大理善书中科学知识的传播途径
        一、善坛教育
        二、学校教育
        三、家庭教育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中的地方社会新气象
        第一节 社会观念的变迁
        一、经济观念
        二、“四民”观念
        三、婚育观念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崇尚健康俭朴的生活
        二、新的休闲和娱乐方式
        本章小结
下篇 个案研究
    第五章 民国时期洱源下江乡成善宗坛的宗教活动
        引言
        第一节 成善宗坛的基本情况
        一、成善宗坛的建坛
        二、成善宗坛的迁移
        第二节 成善宗坛举办的重大法会
        一、学校竣工庆祝大会
        二、圆通斋
        三、葭旁开街大斋
        四、供奉地藏像袪瘟
        五、做家斋
        六、中元普渡大会
        七、吕祖会训斥杨庆昌
        八、沿村宣讲圣谕
        九、为杨宗震送葬
        十、最后的法会
        本章小结
附录一 成善宗坛大事年表
附录二 成善宗坛敦化寺平面图
附录三 成善宗坛牌位图
附录四 成善宗坛敬奉的神像牌位图
附录五 成善宗坛职事人员名单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编目
    凡例
    一、大理士绅撰写的善书编目
    二、大理士绅抄写或刻印的外地善书编目
致谢

(5)诗词审美创作的新成果(上)——《大中诗钞》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抒放性灵, 真情实感
二、言多警策, 联语尤佳
三、章法合律, 曲折有姿
四、语意畅达, 口语入诗

(6)《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比较的研究意义
    二、《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比较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中的诗词状况
    第一节 数量
    第二节 来源
        一、《金瓶梅词话》中诗词的来源
        二、《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中诗词的来源
第二章 《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中诗词的比较
    第一节 从标识性语词看诗词的数量和类别
        一、诗歌数量和类别
        二、词作数量和类别
    第二节 从特色看诗词作品的差异
        一、语言特色的不同
        二、艺术水平的差异
    第三节 从文本作用看其中诗词作品的差异
        一、诗词对情节发展的不同作用
        二、诗词烘托小说文本主题远近指向的不同
        三、诗歌预示故事结局、交代人物命运的不同
        四、诗歌与文本的契合度的不同
第三章 《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差异原因探究
    第一节 明、清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一、明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土壤
        二、清初的政治经济状况
    第二节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文化思潮
        二、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
    第三节 诗词来源差异与明清说唱传统
        一、《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来源差异
        二、明清的说唱传统
        三、《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中诗词保留的说唱痕迹
    第四节 儒释道思想对《金瓶梅》中诗词的影响
        一、《金瓶梅》中诗词体现的儒释道思想
        二、《金瓶梅》各版本系统中诗词体现的三教合流现象
        三、儒释道思想对《金瓶梅》各版本系统中诗词的影响偏向
第四章 《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传统的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金瓶梅》的诗词传统与“明代四大奇书”
    第二节 《金瓶梅》诗词传统对其续书的影响
        一、数量、类别的差异
        二、艺术特色的不同
    第三节 《金瓶梅》诗词传统对《红楼梦》的影响
        一、研究现状
        二、《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中的诗歌统计
        三、《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中诗词的类别差异
        四、《金瓶梅词话》和《红楼梦》中诗歌艺术特色的不同
        五、对其他世情小说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数量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南宋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空间及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概念界定
第一章 南宋题画诗概论
    第一节 影响的焦虑:南宋前题昼诗发展史略
    第二节 对焦虑的回应:南宋题画诗的特点
        一、题画诗数量的繁多
        二、题画诗题材的拓展
        三、题画诗形式的多样
    小结
第二章 文化史视野下的南宋题昼诗
    第一节 文化内转的脉络:以自题写真诗为例——兼论唐宋自咏类诗
    第二节 冲突与互渗:理学文道观背景下的南宋题画诗
        一、理学对题画诗的影响
        二、题画诗对理学诗的助益
    第三节俗文化的介入
        一、俗文化介入题画诗的原因
        二、俗文化介入题昼诗的表现
        三、俗文化的介入对题画诗的影响
    小结
第三章 心态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以题材为视角
    第一节 伤痛与抗争:题画诗与南宋士大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家国的覆亡与故国之思的书写——以题宣和御画诗为例
        二、从怀才不遇到恢复之志——“同题共赋”视野下的南宋题画马诗
    第二节 困境与抉择:从题画诗看士大夫心态的分流
        一、西湖图景的建构与偏安心态的形成——以题西湖图为中心的题画诗为例
        二、从争斗之意到林泉之思——“同题共赋”视野下的南宋题画牛诗
        三、华夷秩序的破坏与正统观的新变——以南宋题地图诗为例
        四、从超然物外到遗民之志——“同题共赋”视野下的南宋陶渊明类题画诗
    小结
第四章 绘画史视野下的南宋题画诗:题诗上昼的完成
    第一节 题诗上画的流变
    第二节 题诗上昼的特点——以南宋为中心
        一、从题院体画到题文人画
        二、从题他人画到自题自画
        三、从诗画抗衡到诗画协调
    第三节 题诗上画对题画诗和绘画发展的影响
        一、题诗上画对题画诗的影响
        二、题诗上画对绘画的影响
    小结
第五章 诗学视野下的南宋题昼诗:《声画集》及题昼诗写作传统的建构
    第一节《声画集》与题画诗的整理
        一、《声昼集》作者及版本
        二、《声昼集》成书背景
        三、《声昼集》对题画诗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题画诗写作传统的建构
        一、诗、画传统对题昼诗写作传统形成的影响
        二、题画诗优劣的评判标准
    小结
结论: 兼谈图像对於文学研究的意义
附录1: 《全宋诗》补遗与勘误——据宋画中所见题画诗
附录2: 《全宋诗》所收南宋题昼诗重出及误收情况
附录3: 《全宋诗》之外增补的题画诗目录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完成的论文及项目
後记

(8)明代咏物散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咏物题材的发展脉络
        (一)咏物赋
        (二)咏物诗
        (三)咏物词
    二、咏物散曲的界定
    三、选题研究现状
        (一)咏物散曲研究现状
        (二)明代散曲研究现状
    四、选题研究意义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明代咏物散曲的创作情况
    第一节 作家的构成以及作品情况
    第二节 吟咏对象的分类
        (一)气象类——风花雪月
        (二)植物类——花草树木
        (三)动物类——鸟兽虫鱼
        (四)生活类——琴棋书画
        (五)体貌服饰类
第二章 明代咏物散曲的情志内涵
    第一节 描摹物象展现自我
        (一)表达对吟咏对象的喜爱
        (二)刻画独立的自我形象
    第二节 壮志难酬淡然归隐
        (一)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二)悠然自得 安于现状
    第三节 漂泊羁旅相思怀念
        (一)飘零在外思乡思亲
        (二)闺人影只牵挂离人
    第四节 愤世嫉俗忧国忧民
        (一)揭露鞭笞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同情哀怜受苦的底层百姓
    第五节 世俗人生玩世不恭
        (一)游戏百态 一展世风
        (二)纵情声色 自得其乐
第三章 明代咏物散曲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用韵自由化
        (一)自立韵部
        (二)平仄通押
        (三)一韵到底
        (四)韵部互叶
        (五)用韵繁复
        (六)可以重韵
    第二节 用典繁复化
        (一)引用历史人物事件的典故
        (二)引用前人诗词歌赋的典故
        (三)引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典故
    第三节 创作视角特殊化
        (一)抽离旁观
        (二)嵌入感知
    第四节 修辞多样化
        (一)比喻
        (二)双关
        (三)拟人
    第五节 体制独特化
        (一)小令联章
        (二)南北合套
        (三)避题“禁体”,取神用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两宋联章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联章词的界定
    第一节 联章词的定义
    第二节 两宋联章词的判定
    第三节 两宋联章词的类型
第二章 联章体的形成
    第一节 联章体的起源
    第二节 联章体的发展
    第三节 唐五代联章词的兴起
第三章 两宋联章词的题材分析
    第一节 隐逸逍遥的渔父联章词
    第二节 借物抒怀的咏物联章词
    第三节 铺陈物象的风土联章词
第四章 两宋联章词的艺术技法
    第一节 灵活多变的结构
    第二节 别具一格的体式
第五章 两宋联章词与词之“曲化”
    第一节 联章词的发展
    第二节 联章体对曲体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明代杭州府概况
        一、“杭州”历史沿革及界定
        二、杭州府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
        三、杭州府的文化传统与发展状况
        1、历史文化渊源
        2、明代杭州府的教育与科举
        3、明代杭州府方志的修撰情况
        4、明代杭州府作家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若干说明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二、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状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几个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元末明初(元末至建文)作家
    第一节 缘情指事,逸气髙格——李晔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
    第二节 学识广博,大家风范——凌云翰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风貌
    第三节 雄杰豪迈,天性不凡——胡奎
        一、生平述略
        二、诗歌创作
        1、针砭时弊,关心疾苦
        2、送别酬韵,寄友感怀
        3、相思爱情,深挚动人
        4、咏物抒怀,借景抒情
        5、赋诗题画,相得益彰
    第四节 才华烂漫,风情丽逸——瞿佑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成就
        1、风貌多样的诗歌
        2、丰富多彩的词作
        3、独树一帜的文学观
        三、《剪灯新话》
第三章 明前期(永乐至天顺)作家
    第一节 才思敏捷,转益多师——王洪
        一、生平述略
        二、文艺思想
        三、诗文风貌
    第二节 忧国忧民,两袖清风——于谦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影响
        1、忧国忧民,关心民生
        2、军旅感怀,向往和平
        3、英雄柔情,真挚感人
        4、咏物写景,深远隽永
    第三节 父子高官作家——倪谦、倪岳
        一、倪谦
        1、生平述略
        2、出使朝鲜
        3、诗词风貌
        二、倪岳
        1、生平述略
        2、诗文成就
    第四节 其他作家
        一、苏平、苏正、苏直
        二、刘泰、刘英、朱妙端
第四章 明中叶(成化至嘉靖前期)作家
    第一节 淡于宦情,品格超俗——许相卿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创作
    第二节“江湖诗人第一流”——沈仕
        一、生平述略
        二、着述交游
        三、文艺成就
    第三节 父子名士作家——田汝成、田艺蘅
        一、田汝成
        1、生平述略
        2、着述交游
        3、作品风貌
        二、田艺蘅
        1、生平述略
        2、文学创作
    第四节 含珠吐玉,锦绣胸肠——马洪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风貌
    第五节 其他作家
        一、邵经邦、高应冕、许应元
        二、李奎、李元昭、杨文俪
第五章 明后期(嘉靖后期至崇祯)作家
    第一节 能文之士,萃于一门
        一、卓明卿
        1、生平述略
        2、作品风貌
        二、卓尔康
        1、生平述略
        2、诗歌风貌
        三、卓发之
        1、生平述略
        2、后世评价
        3、诗歌风貌
        四、卓人月
        1、生平述略
        2、诗词风貌
        附卓回
    第二节 随性效灵,卓然不群——黄汝亨
        一、生平述略
        二、着述交游
        三、诗文风貌
    第三节 博览古今,情趣多样——高濂
        一、生平述略
        二、诗文成就
        三、《玉簪记》
    第四节 其他作家
        一、释莲池、陈与郊、虞淳熙
        二、周辑、陆云龙、陆人龙
第六章 明末清初杭州忠烈与遗民作家
    第一节 少负诗名,人生曲折——陆圻
        一、生平述略
        二、文学创作
    第二节 江左遗民,布衣史家——谈迁
        一、生平述略
        二、《国榷》成书
        三、诗文风貌
    第三节 其他忠烈与遗民作家
        一、朱一是、沈谦、毛先舒
        二、吴本泰、祝渊、释今释
结语:明代杭州文学
附录一:明代杭州府作家小传
附录二:明代杭州府作家诗文别集叙录
参考文献
    一、诗文总集
    二、作家诗文集
    三、诗话、史料、传记、方志
    四、现代研究专着
    五、参考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四首“酒色财气”诗(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组剧研究[D]. 鲁桂云. 兰州大学, 2021(02)
  • [2]词话本《金瓶梅》韵文研究[D]. 李皎月.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明清“海陵地区”文化家族与戏曲研究[D]. 钱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4]晚清民国时期大理善书研究[D]. 冷雪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5]诗词审美创作的新成果(上)——《大中诗钞》评论[J]. 丁芒,李存葆,郭兴文,吴玉杰,刘萱,王英辉,徐迎新,张立军.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6]《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诗词比较研究[D]. 张静. 暨南大学, 2017(02)
  • [7]南宋题画诗研究[D]. 李旭婷. 南京大学, 2016(04)
  • [8]明代咏物散曲研究[D]. 仓纪红. 苏州大学, 2016(02)
  • [9]两宋联章词研究[D]. 谢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1)
  • [10]明代杭州府作家研究[D]. 谢燕.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酒、色、财”四首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