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世界:论张艺谋的电影

国家与世界:论张艺谋的电影

一、民族的与世界的 ──论张艺谋电影(论文文献综述)

叶金丽[1](2021)在《张艺谋电影审美文化研究之景观嬗变(1987-2020)》文中研究指明

孙彦霞[2](2020)在《张艺谋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以现实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石,对张艺谋的电影进行研究。文章借助文献研究法、归纳—演绎法及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分别考察了张艺谋电影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改编实践,电影内部结构的现实主义特性,电影造型手段的现实主义特性,电影深刻的现实主题和电影的现实主义审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张艺谋电影始终在不同程度上遵循着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总体而言,这些内在遵循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张艺谋电影的故事题材主要改编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二、张艺谋电影通过强化影片序幕和开端、发展和高潮,以及影片结局的真实性,突出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三、张艺谋电影通过影像造型中的色彩、声音造型中的音乐、运动造型中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等多种造型手段表现出电影的艺术真实;四、张艺谋电影对生命本能的关注、对英雄主义的弘扬、对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揭示普遍反映着深刻的社会现实;五、张艺谋电影通过创新电影“雅俗共存”的新范式,表现民族文化特性,建构“诗电影”等方面彰显出丰富的现实主义审美价值。

乔爱荣[3](2020)在《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艺术研究》文中提出电影海报作为宣传电影的一种传统方式,因电影而存在,并先于影片本身进入大众视野。优秀的电影海报画面不仅浓缩着影片的精华,其优劣也往往会直接影响影片的创收。电影海报初始仅仅是对影片信息进行简要说明,宛如影片的说明书,告知观众一些基本信息而已,但现在电影海报却背负了更多的使命,也具备了更广博的功能。起初电影海报并不受制作方的重视,同时观众对电影海报的要求也不高,因此电影海报的整体设计制作比较简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需求、大众审美、传播媒介以及人民对文化艺术需求的不断提升,再加之科技的进步,电影海报的形式与功能也愈加丰实。往往以更为鲜活的色彩、多元功能的图像、生动清晰的文案以及灵活多变的构图方式组合而成,向观众们展示的电影海报信息亦更为丰富、精彩。“在电影产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海报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俨然已成为营销链条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作为中国‘大片’的传播载体,电影海报的市场分量变得尤为重要。”(1)电影海报设计属于平面艺术设计的范畴,在展现影片的相关信息和内容之余,还要体现出一定的设计美感。“电影海报中的视觉要素整合,是将色彩、图像、文字等诸要素依据形式美法则,于有限的设计空间内进行有效的构成。”(2)如今,中国电影海报设计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观众对电影海报的关注度很高,如何更好的发展电影海报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成为设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现存对中国电影海报设计的研究大多数是以时间为限定研究全国范围内的电影海报设计,而这个范围涵盖的电影海报数不胜数,在这种情况下案例的搜集具有随机性和主观性。我国近几年才出现了专业的电影海报设计师,因此在长时段的电影海报研究中很难找到同一设计师的作品,所以我们不妨以导演作为连接点选择电影海报开展研究。本文以张艺谋电影的海报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些电影海报同影片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可以将张艺谋电影海报作为缩影,透视同时段内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轨迹。将张艺谋电影的海报进行搜集和整理之后,从视觉角度对这些电影海报进行全面透彻的剖析,解读电影海报的视觉语言特性和画面信息。论文第一章首先对电影海报的起源、分类、功能和价值进行概述,接下来叙述了中国电影海报的发展,并从中引出张艺谋电影海报。第二章将张艺谋电影海报划分为三个时间段,对电影海报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同一时段内电影海报设计的共性以及不同时段间电影海报设计的转变,并进一步挖掘在这三个时段内电影海报设计产生变化的原因。第三章在全面了解这些电影海报的基础上,从“象、意、道”的层面赏析张艺谋电影海报。“象”在电影海报中主要表现为色彩、图像、文字等视觉元素,纵向分析各个视觉元素的发展走向;“意”是从电影海报的意象、意蕴以及意境三个层次进行研究;“道”是指这些电影海报中蕴含的审美和文化内涵。第四章将张艺谋电影海报与同时期其他电影海报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中的优劣,反思其中的不足,最后展望中国电影海报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向。

张丽雅[4](2020)在《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改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众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随着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先锋作家与先锋小说再次成为文界、社会舆论所关注与追捧的热点。现代传媒的长足发展与进步促使更多的先锋小说触电,那么遵循何种理论,怎样创新,能否成功改编先锋小说便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探究课题。而中国电影的导演中心制结构系统,将导演推到了改编先锋小说的“风口浪尖”,在电影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导演对先锋小说电影改编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张艺谋作为改编先锋小说的代表性导演,他先后将莫言的《红高粱》、苏童的《妻妾成群》及余华的《活着》等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本论文共五章。首先绪论中对目前学界关于先锋小说电影改编的国内研究现状及张艺谋与小说并肩行走的关系进行了综合整理,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从主体张艺谋导演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先锋小说的电影改编,不仅切实可行,操作性强,且对电影改编小说的艺术道路而言更是一种新的探索与有益的补充。第一章从源头追溯张艺谋与先锋作家的结缘过程,以此梳理张艺谋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艺术追求。80年代中后期,登上艺术历史舞台的张艺谋与同期逐渐成熟的先锋作家二者因共同的创作宗旨、时代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对小说的共享等不谋而合,彼此惺惺相惜,先锋作家为张艺谋提供了最初的文本素材,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热情与灵感,而先锋作家及小说能够走进更多观众与读者的视野也离不开张艺谋的鼎力协助,他们共同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征程。第二章研究总结张艺谋由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艺术追求所形成的高度成熟主观化的改编体系和别具匠心的改编策略。张艺谋作为与先锋作家合作的一个特殊读者,他高度重视影像本位,其对先锋小说在表现性色彩语言的极致运用、传统乐器与剧种的音乐设计等方面的艺术改编转换使先锋小说逐渐趋进电影化,另外张艺谋对先锋小说所进行的文学性想象的艺术改编实践,涉及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再创造”,打破了改编要忠实于原着的传统观念。第三章详细探究先锋作家与张艺谋二者主体间的巨大差异,分析由此促成的张艺谋对先锋小说在叙事空间、叙事视角及叙事主题等方面的解构。张艺谋对先锋小说原始叙事空间的生硬置换致使身处其间的人无处为家,对独特叙事视角的强行脱落及对复杂叙事主题的主动浅化进一步造成了先锋小说在情感、趣味、内涵上的支离破碎与畸形裂变,从而展现出张艺谋作为先锋小说电影改编的核心主体在某种程度上的艺术局限、缺失与不足。第四章分析总结张艺谋因诸多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等主体性因素及自身的文化全球策略进而对先锋小说进行的民族神话、女性神话、造型神话等方面的重构。先锋小说的先锋品格与张艺谋碰撞激荡后产生的灵感与火花,促使张艺谋在摆脱与先锋小说文本亦步亦趋姿态的同时将先锋小说编织成一个个极具颠覆色彩的中国神话与不朽的东方传奇,重塑了中国电影的世界形象,从而展现改编电影独立于先锋小说的全新之处,突出张艺谋执导下的先锋小说电影的巨大成就。第五章论述总结先锋小说影像化塑造的启示,分别从初期的文本选择、拍摄过程的处理、影片呈现的目标等三方面来探讨阐释。张艺谋作为一个具有特殊独立性的导演主体对先锋小说电影改编提出了新观察、新路径及新思考与新方式,改编文本的选择应遵循“心动”原则及考量先锋文本的影像化潜质,拍摄过程中导演需达到对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影片最终呈现的目标应是导演对商业利益与艺术追求进行平衡的结果。以他人为鉴进行反思探索,继而为新一代导演执导改编先锋小说及文学提供众多可参考的经验。以张艺谋的先锋小说电影改编为个案,启发导演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电影与先锋小说的关系,填补先锋小说电影史、电影批评史的空白与缺漏,深化对中国先锋小说电影改编得失的探究与反思,更广泛的促成电影与小说的互动再生,为小说影视化与电影产业化的社会大趋势提供参考理论与实践经验。

苏露露[5](2020)在《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研究》文中指出武侠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间产生了不少经典之作。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综合技术奖,是我国首部荣获西方A级电影节大奖的电影,中国武侠电影自此走上世界电影的舞台,成为中国电影进军国际影坛的先锋。时至今日,我国武侠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表现出不小的影响力。在武侠电影中人物是传递影片精神意旨的重要符号,根据历年来的武侠电影可知,男性多是武侠电影的主角,武侠俨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而张艺谋作为我国着名的导演,进入21世纪以后开始涉足武侠电影领域,2002年他拍摄的武侠巨制《英雄》不仅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而且开启了一代武侠电影的新局面。《英雄》之后,他又陆续拍摄了《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影》几部武侠电影,这几部电影场面宏大,视觉效果极佳,在注重商业价值的同时给人带来了艺术的美感。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与21世纪前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有很大不同,其呈现出来的特征是时下审美的趋势及其本人的取向决定的,研究其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能够有效地为今后武侠电影塑造男性形象,乃至人物形象提供借鉴与启示,有利于武侠电影这一民族类型电影后续的发展。为此,本文以“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为研究主题,首先梳理了武侠电影及其男性形象的发展演变:1949年以前武侠电影奠定了男性形象的基本特质,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武侠电影强化了男性形象的类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武侠电影发展了男性形象的复杂人性。其次,逐一分析了其武侠电影中出现的男性形象,研究发现这些男性形象不仅身份各异,且多具有复杂多面的性格,他们身上善恶界限模糊,具备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欲,行为也越来越接近普通人,更多地体现了人性的表达。再次,分析研究张艺谋是如何塑造男性形象的。他充分发挥景观、造型、道具、镜头语言、女性影像等符号的作用,对男性形象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全面地刻画。最后,指出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与启示。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在于反映出张艺谋试图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的努力,同时表达出张艺谋对人的个体价值及人性的关注。另外,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塑造所表现出来的倾向也是目前21世纪武侠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普遍存在的倾向,然而这种倾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两大问题:一是过度解读人性导致侠义精神匮乏,二是人物形象不够动人。这就启示着当前电影工作者拍摄武侠电影时,一定要根植于侠义精神塑造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加强故事细节铺陈,塑造动人的人物形象。

耿琛[6](2019)在《论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审美诉求》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通过对张艺谋电影艺术审美的内在剖析,深入探究张艺谋电影审美中的“权力意识形态审美”价值理念,以及在这一审美理念主导下的艺术追求,期望对中国当代电影制作、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研究向电影艺术本体论的回归,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张艺谋电影悲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研究思路。文章的第一部分中,笔者就“张艺谋电影悲剧”与“西方悲剧”在审美本质上的差异,阐明作为艺术家的张艺谋,其审美价值与艺术本体的分离,以及由此形成的“权力意识形态审美”价值趋向,揭示出张艺谋电影审美诉求的价值根基。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借鉴古希腊悲剧理论,通过西方悲剧审美本质中的“崇高感”及西方悲剧的“命运观”等戏剧本体论的角度,以张艺谋电影中的典型形象“命运女性”的命运为研究对象,客观阐释“张艺谋电影悲剧”的审美本质,同时阐述“张艺谋电影悲剧”与西方悲剧艺术本质上的古老渊源。文章的第二部分,笔者以“张艺谋电影审美的表述方式”为立足点,通过对“命运女性”的类型化、凸点化塑造,及电影“女性化定位”的意义分析,阐释张艺谋电影语言女性定位的表诉方式、及男权视域中的女性主义电影叙述,揭示张艺谋电影以“权力”诉求为追求的审美价值理念。在论述过程中,笔者以结构主义大师索绪尔和福柯的语言学思想、女权主义创作思想为参照,立足电影的“语言”本质,剖析张艺谋电影语言叙述的本质属性,即一方面通过对电影语言的欲望表述,将电影艺术与大众传播捆绑,实现商业利益的媚俗诉求,另一方面揭示出张艺谋电影中根深蒂固的“权力意识形态审美”诉求。文章的第三部分,笔者就“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叙事”展开论述,将张艺谋电影艺术审美研究置身于电影研究的的本位(或称本体研究),通过对张艺谋电影的叙事结构、张艺谋电影审美叙事主题及其嬗变等内在因素,剖析张艺谋电影审美叙事所生成的社会伦理意义,及张艺谋电影以“权力意识形态”为价值追求的的审美理念。其中,文中提出了“隐性结构-伦理叙事”的研究思路,阐释了叙事结构与权力建构的内在联系。在论述的过程中,笔者借鉴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提出“复调式叙事结构”的观念,进一步阐述了张艺谋电影叙事结构与权力的建构与解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此外,笔者以大众传播与电影艺术的商品属性为角度,梳理张艺谋电影叙事主题的嬗变,以“传统知识分子”和“有机知识分子的”的相对概念,为张艺谋后期电影审美诉求与价值观的转型与突变提供了合理性的解说。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笔者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中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作为理论体系,参照西方艺术理论中的古希腊悲剧理论、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女权主义思想及巴赫金文艺思想,围绕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审美诉求,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悲剧”的审美理念、张艺谋电影审美的表诉方式、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叙事等电影艺术本体研究的角度,阐释了张艺谋电影审美的价值追求。

李敏[7](2019)在《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被世界瞩目,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传统的文艺道德、理论思想中对民俗的展现丰富多彩,成为许多研究者研究民俗的核心内容。不仅如此,民俗研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要求。中国民俗文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国家信仰。电影作为新时代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一方面推陈出新与世界主流接轨,另一方面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电影与民俗密不可分,第五代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都在电影作品中逐一体现,是民俗元素最强大的阐释者,拉开了中国电影市场新篇章。本文对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民俗元素进行研究,首先从研究背景和意义中理性探讨论题的重要价值、从民俗与民俗事象的概念界定上阐释民俗元素;其次分析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的创作历程与民俗情结,通过第五代导演的转型分期,早期新民俗电影—城市文化过度—商业化电影三个发展阶段,分析民俗元素影响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创作倾向的原因;再次系统的阐释了民俗元素在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呈现特征,运用电影学的专业理论,从视听语言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民俗元素在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多样展现;最后通过民俗文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归纳总结民俗元素对第五代导演地位的奠立以及电影作品对西方的影响力,并将第五代导演早期电影作品与商业片中民俗元素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目的不同、民俗元素内涵不同、表现方式不同、获得的影响也不同。这是文章的创新点,并得出商业化电影中民俗元素运用的问题启示。运用民俗学、电影符号学与叙事学等相关理论,立足本体、加以创新,通过本论题研究,提高对民俗的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陈晓[8](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认为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马东鹤[9](2018)在《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张艺谋导演创作的电影,无论是早期的艺术电影开山之作,还是后期的商业大片,无论是朴素的语言,动人的音乐,还是严密的音响设计,都体现着张艺谋严谨、专注的电影创作理念。本文以电影声音设计的理论为支撑,选取张艺谋在不同时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以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两种不同类型的声音设计风格理念为依据,对影片中出现的语言、音乐、音响三类声音元素进行解读。首先,本文通过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对张艺谋电影声音设计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其次,基于声音设计的相关概念、风格及设计流程作为研究张艺谋电影声音的理论基础。之后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从声音设计理论与电影实例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语言模式、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不同的音响录制手段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出具有张艺谋特色的声音设计理念。最后,在声音设计视角下探索出具有民族化、国际化、艺术化与商业化的创作理念,总结出张艺谋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价值。电影,作为视听结合的艺术形式,离不开声音设计的巧妙构思。声音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共赢的产物。通过本文研究,在张艺谋影片的声音设计理念中,民族化地域性的声音元素是其影片声音设计的重要构思,同时亦是其作品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中国话语得以走上世界舞台的关键助力。本文对于电影声音的探索,有利于引导电影创作及实践应用,为我国电影声音制作领域的发展与探索提出可供借鉴的理论成果,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张磊[10](2018)在《试谈张艺谋话语风格的嬗变》文中研究指明从张艺谋电影话语风格和其文化意识角度,可以把张艺谋电影分为三大类:精英话语、媚俗话语和空白话语。这三种类型电影没有完全的界限,间或有一定的交叉,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意蕴。通过分析张艺谋导演的这三类电影作品,大致可以勾勒出张艺谋话语风格的嬗变轨迹。他的话语风格的嬗变轨迹与整个影视界或者整个文坛大体一致,与时代相关。

二、民族的与世界的 ──论张艺谋电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族的与世界的 ──论张艺谋电影(论文提纲范文)

(2)张艺谋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张艺谋电影创作阶段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关系
    第一节 “倚靠原着”阶段
    第二节 “披沙拣金”阶段
    第三节 “主动疏离”阶段
    第四节 “寻求回归”阶段
第二章 张艺谋电影内容的现实主义特性
    第一节 深化故事的真实性
        一、序幕和开端
        二、发展和高潮
        三、结局
    第二节 增强环境的现实性
    第三节 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第三章 张艺谋电影造型手段的现实主义特性
    第一节 影像造型之丰富的色彩
    第二节 声音造型之民俗式音乐
    第三节 运动造型之蒙太奇与长镜头的互补
第四章 张艺谋电影深刻的现实主题
    第一节 彰显生命本能
    第二节 反映社会问题
    第三节 弘扬英雄主义
第五章 张艺谋电影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
    第一节 开创雅俗共存的新范式
    第二节 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
        一、民族文艺
        二、民族品格
        三、民俗奇观
    第三节 建构中国式“诗电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意义
    四 文献综述
        (一)中国电影海报研究
        (二)张艺谋电影海报研究
    五 研究特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特点
        (二)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电影海报概述
    一 电影海报的起源
    二 电影海报的分类
    三 电影海报的功能和价值
        (一)商业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其他价值
    四 中国电影海报发展概况
第二章 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的发展历程
    一 张艺谋电影海报的发展概况
    二 不同时期的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
        (一)初始期:1987年—2000年
        (二)探索期:2001年—2010年
        (三)发展期:2011年—2020年
    三 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的转变
        (一)由局部到整体
        (二)由技术到艺术
        (三)由形式到内涵
    四 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转变的原因
        (一)电影市场的变化
        (二)媒介技术的演进
        (三)设计团队的发展
第三章 张艺谋电影海报的艺术表达
    一 张艺谋电影海报中的“象”
        (一)随类赋彩,拓展想象空间
        (二)望图生意,准确传递信息
        (三)依文释义,加强信息解读
        (四)经营位置,丰富画面层次
    二 张艺谋电影海报中的“意”
        (一)意象的传递
        (二)意蕴的表达
        (三)意境的营造
    三 张艺谋电影海报中的“道”
        (一)“中和”之美
        (二)“空灵”之法
        (三)“阴阳”之辨
第四章 张艺谋电影海报对中国未来电影海报设计的启示
    一 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的艺术特性
        (一)浓郁的色彩表达
        (二)书法艺术的运用
        (三)“形象标签”的呈现
    二 由张艺谋电影海报反观中国近三十年电影海报设计
        (一)中国近三十年电影海报设计中的经验与收获
        (二)中国近三十年电影海报设计中的缺失与不足
    三 对中国未来电影海报设计的展望
        (一)文化性的信息传达
        (二)艺术性的画面呈现
        (三)动态化的设计趋向
        (四)区域化的设计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艺谋与先锋作家的“联姻”
    第一节 共同的创作宗旨
    第二节 时代环境的巨大影响
    第三节 “共享”小说
第二章 张艺谋执导先锋小说的改编策略
    第一节 影像本位
        一、表现性色彩的极致运用
        二、传统乐器、剧种的音乐设计
    第二节 “再创造”的文学性想象
        一、情节“再创造”
        二、人物形象“再创造”
第三章 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解构
    第一节 叙事空间
    第二节 叙事视角
    第三节 叙事主题
第四章 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重构
    第一节 民族神话
    第二节 女性神话
    第三节 造型神话
第五章 先锋小说影像化塑造的启示
    第一节 对“心动”及具影像化潜质文本的选择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的双重结合
    第三节 商业生产与艺术追求的完美平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武侠电影的定义
    1.3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1.3.1 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1.3.2 张艺谋电影作品中男性形象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武侠电影发展历程及其男性形象演变
    2.1 武侠电影的发展历程
        2.1.1 1949年以前武侠电影的发展
        2.1.2 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武侠电影的发展
        2.1.3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武侠电影的发展
    2.2 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演变
        2.2.1 1949年以前的武侠电影奠定了男性形象的基本特质
        2.2.2 1949年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的武侠电影强化了男性形象的类型
        2.2.3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武侠电影发展了男性形象的复杂人性
第三章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人物群像
    3.1 “侠客”
        3.1.1 无名、残剑、长空
        3.1.2 金捕头、刘捕头
    3.2 影子武士:境州
    3.3 “君王”
        3.3.1 秦王
        3.3.2 王
        3.3.3 沛王
    3.4 “臣下”
        3.4.1 王子:元祥、元杰、元成
        3.4.2 武将:邵殿帅等人与子虞、田战、杨苍及其子杨平
        3.4.3 文臣:鲁严与沈大人
        3.4.4 太医:蒋亦儒
    3.5 西方人:威廉·加林、佩罗·托瓦尔、巴拉德
    3.6 其他男性形象:老馆长及赵国学子、彭勇
第四章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塑造方式
    4.1 利用景观符号构建男性人物形象
        4.1.1 场景景观暗示男性人物基本性格特征与气质
        4.1.2 武打景观反映男性人物性格与精神气质
    4.2 采用造型符号与道具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4.2.1 造型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4.2.2 道具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4.3 利用镜头语言塑造男性形象
        4.3.1 使用特写与近景镜头展现男性心理变化历程及情感
        4.3.2 使用运动镜头外化男性人物内心的情感
        4.3.3 使用主观镜头揭示男性的内心感受
        4.3.4 利用画面构图塑造男性外在形象或揭示男性人物之间的关系
        4.3.5 利用数字技术打破形象塑造的空间局限
    4.4 利用女性影像符号塑造男性形象
第五章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与启示
    5.1 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男性形象的价值
        5.1.1 借男性形象传递中国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
        5.1.2 借男性形象表达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关注
        5.1.3 借助男性形象剖析人性
    5.2 启示
        5.2.1 根植侠义精神,塑造立体化人物形象
        5.2.2 加强故事细节铺陈,塑造动人的人物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论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审美诉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张艺谋电影悲剧”审美理念
    第一节 “张艺谋电影悲剧”审美本质与“西方悲剧”的渊源与差异
        一、“崇高”与悲剧的内在渊源
        二、“同一个神”与“同一个强权”的审美差异
    第二节 “张艺谋电影悲剧”的命运观
第三章 张艺谋电影审美的表述方式
    第一节 张艺谋电影悲剧中的“命运女性”
        一、类型化的性格特征与凸点化的个性差异
        二、意念化的人物形象
    第二节 张艺谋电影女性定位的意义分析
第四章 张艺谋电影的审美叙事
    第一节 张艺谋电影的叙事结构
        一、隐性结构-伦理叙事
        二、显性结构-线性叙述
        三、《有话好好说》与“复调式”叙事结构
    第二节 张艺谋电影审美叙事主题及其嬗变
参考文献
致谢

(7)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民俗”与“民俗事象”
    1.3 国内研究综述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2 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的创作历程与民俗情结
    2.1 基本介绍
    2.2 转型分期
    2.3 民俗情结的融入
3 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民俗元素的呈现特征
    3.1 生活性与大众性
    3.2 地域性与社会性
    3.3 民族性与民间性
    3.4 心理性与信仰性
4 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民俗的视听表达与叙事建构
    4.1 电影作品中民俗元素的视听表达——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例
        4.1.1 镜头构图
        4.1.2 光影色彩
        4.1.3 场景道具
        4.1.4 台词语言
        4.1.5 民俗音乐音响
    4.2 电影作品中民俗元素的叙事建构
        4.2.1 故事情节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4.2.2 改变传统叙事,增强戏剧效果
        4.2.3 营造场景氛围,烘托电影主题
5 民俗文化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5.1 民俗与第五代导演电影地位的奠立
    5.2 第五代导演早期电影作品与商业片中民俗元素比较分析
    5.3 新世纪电影作品中民俗运用的问题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科研奖励
致谢

(8)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9)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以电影为基础的声音设计研究
        1.3.2 以张艺谋导演为分析对象的研究
        1.3.3 声音设计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对于电影声音设计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阐述
    2.1 声音设计的概念
    2.2 声音设计元素的构成
        2.2.1 语言
        2.2.2 音乐
        2.2.3 音响
    2.3 声音设计的风格
        2.3.1 现实主义风格的声音设计
        2.3.2 表现主义风格的声音设计
3 声音设计的工艺流程及组合形式
    3.1 前期—构思
        3.1.1 方案设计
        3.1.2 方案制定
    3.2 中期—录制
        3.2.1 同期录音
        3.2.2 拟音制作
    3.3 后期—合成
        3.3.1 声音剪辑
        3.3.2 声音合成
4 张艺谋电影的声音设计分析
    4.1 电影创作背景
        4.1.1 时代背景
        4.1.2 创作经历
    4.2 语言
        4.2.1 俗中带雅的现实主义风格——《活着》
        4.2.2 夹嘲带讽的表现主义风格——《有话好好说》
    4.3 音乐
        4.3.1 民俗风情的原创音乐——《红高粱》
        4.3.2 中西合璧的琵琶交响——《金陵十三钗》
    4.4 音响
        4.4.1 再现特殊时代“质感”——《归来》
        4.4.2 模拟虚实相生“意境”——《英雄》
5 影片声音设计理念
    5.1 语言
        5.1.1 语言形式体现人物状态
        5.1.2 语言内涵体现人物性格
    5.2 音乐
        5.2.1 民族乐器的地域体现
        5.2.2 西洋乐器的意境烘托
        5.2.3 类型音乐的功能体现
    5.3 音响
        5.3.1 同期录音还原真实场景
        5.3.2 后期拟音增强艺术效果
6 张艺谋电影声音设计的艺术价值
    6.1 民族化的声音设计理念体现传统文化核心
    6.2 国际化的声音设计理念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6.3 商业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声音设计创作模式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2 图录
附录3 参考片目

(10)试谈张艺谋话语风格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英话语:启蒙时代的喧哗
二、媚俗话语:介入市场经济
三、空白话语:消费时代沉默的羔羊
四、小结

四、民族的与世界的 ──论张艺谋电影(论文参考文献)

  • [1]张艺谋电影审美文化研究之景观嬗变(1987-2020)[D]. 叶金丽. 安徽大学, 2021
  • [2]张艺谋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特性研究[D]. 孙彦霞. 青岛大学, 2020(02)
  • [3]张艺谋电影海报设计艺术研究[D]. 乔爱荣. 河南大学, 2020(02)
  • [4]张艺谋电影对先锋小说的改编研究[D]. 张丽雅.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5]张艺谋武侠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 苏露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6)
  • [6]论张艺谋电影艺术的审美诉求[D]. 耿琛.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7]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中的民俗元素研究[D]. 李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8]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 [9]张艺谋导演电影作品中声音设计的研究[D]. 马东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10]试谈张艺谋话语风格的嬗变[J]. 张磊.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标签:;  ;  ;  ;  ;  

国家与世界:论张艺谋的电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