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边界条件限制的柱基础设计处理

受边界条件限制的柱基础设计处理

一、受边界条件限制柱基础的设计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鲁先龙,乾增珍,杨文智,崔强[1](2021)在《黄土抗拔基础承载性能》文中提出基于黄土抗拔基础现场试验成果,阐述了黄土平地和斜坡条件下等截面直柱基础和直柱扩底基础抗拔荷载位移特征及其承载机理。结果表明,黄土平地等截面直柱基础和直柱扩底基础抗拔荷载–位移曲线均呈"缓变型"变化规律,L-1-L2两点法可较好反映黄土抗拔基础荷载–位移曲线的初始弹性直线段、弹塑性曲线过渡段和直线破坏段3阶段变化特征。等截面直柱基础抗拔承载力由直柱与周围土体间摩擦阻力提供,直柱扩底基础呈扩大端土体压缩挤密发生弹性变形—基础周围土体塑性区形成、发展、贯通—土体整体剪切破坏的渐进过程,抗拔极限承载力由基础自重、滑动面剪切阻力及滑动面范围内土体重量组成,并可分浅基础和深基础2种破坏模式。上拔荷载作用下,黄土斜坡地形等截面直柱基础和直柱扩底基础下坡侧的柱顶及柱侧周围土体位移均大于上坡侧,抗拔土体的破坏滑裂面形态具有不对称性,地表裂缝主要分布在基础下坡侧。基础顶面均产生沿上拔荷载作用方向的微小偏转,且转角随荷载增加而增加。扩底和增加埋深均可提高黄土斜坡基础抗拔承载性能。

张潇[2](2021)在《欠固结铝矾土的变形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山西阳泉某输电线路塔基项目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开采设备的发展,许多煤矿、铝矾土矿、石灰石矿等采用了露天开采的形式,致使整座山体倒置,形成一座座高堆积的欠固结山体。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电网的建设,需要架设大量的架空输电线路,而输电线路塔基的建设位于堆积欠固结土区的情况时有发生。欠固结土体沉降产生的变形导致建(构)筑物不均匀沉降甚至失稳,对经济、安全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探求堆积欠固结土区的基础沉降规律,本文选取阳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欠固结铝矾土,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欠固结铝矾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变形特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加固方法和基础选型方案,为解决此类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1)首先对阳泉铝矾土回填区项目资料进行分析,通过物探测试铝矾土回填场地密实度差异,划分地层,为架空输电线路的地基处理和基础选型提供基础数据;其次通过常规土工试验对原状欠固结铝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出该回填区欠固结铝矾土特性不均匀,在此处进行工程建设须对欠固结铝矾土的物理特性进行认真分析。(2)通过压缩试验,表明阳泉欠固结铝矾土是一种中压缩性土,并对欠固结铝矾土在800 k Pa以内不同变形阶段的e-p曲线规律进行了研究。铝矾土回填场地虽然在自重作用下沉积多年,但对所取的原状欠固结铝矾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场地的回填铝矾土在自重作用下尚未完全固结,仍处于欠固结状态。通过对阳泉欠固结铝矾土固结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其固结系数随压力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通过湿陷性试验表明:该场地2 m深度内欠固结铝矾土为中等湿陷性,2~4 m深度欠固结铝矾土无湿陷性。土体湿陷性受含水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对于表层土体,含水量相对小,土体湿陷性强,湿陷系数大;对于较深土层,含水量相对大,土体湿陷性弱,湿陷系数小。(3)通过室内三轴试验,分别以围压和剪切速率为变量,设计了不同围压和不同剪切速率下的对照试验组,对欠固结铝矾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欠固结铝矾土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弱软化型。欠固结铝矾土的极限应力差与围压呈正比关系,围压越大,极限应力差越大,且土体破坏时的应变越大。当围压增大时,土体应力-应变曲线由软化向硬化发展;在相同的围压下,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其应变软化的现象也会越明显,表明高剪切速率会导致应变软化现象的出现。由于土样内部孔隙和裂缝的存在,使得土样受剪切速率影响比较明显,所以欠固结铝矾土应变软化现象在低围压下比高围压条件下受剪切速率影响更为明显。(4)结合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压缩试验以及室内三轴试验,运用FLAC3D模拟、蠕变沉降实用算法、分层总和法,研究了高堆积欠固结铝矾土体地基处理前后的沉降情况;通过FLAC3D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欠固结铝矾土地基变形基本一致。对地基土换填之后,将计算沉降的三种方法结果进行分析,基础最大沉降值为11.04mm,基础不均匀沉降最大差值为6.2mm,小于规定的直线杆塔计算挠度限值3‰;堆填5年时沉降变缓,10年时基本趋于稳定。(5)根据场地回填土堆积年限、场地堆积年限及场地长期沉降量,对架空输电线路相应的堆积年限提出合理的地基处理和基础选型设计方案。堆填土在5年以内,需要对欠固结地基进行改良处理,对基础选型需综合堆填深度、长期沉降量,确定设计方案;堆填土在5年以上,土体沉降变化已趋缓,对塔基稳定影响较小,可不采取地基处理措施,仅采用钢筋板柱基础并加长地脚螺栓即可满足杆塔稳定要求;堆填土在10年时沉降基本趋于稳定,视情况采用原状土设计或相关基础措施。

王振营[3](2021)在《预制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次震后调查均发现,严格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能够实现“大震不倒”的抗震设计目标,但却常常遭受难以修复的严重破坏,在震区造成大量“站立的废墟”,带来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预制预应力自复位(Precast/Prestressed Self-Centering,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主体构件地震损伤轻、震后可较快恢复使用功能的预期而一直受到研究者关注。但该结构体系自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历经近三十年的研究而未能走向大规模工程应用,主要存在如下关键问题:首先,这种结构体系主要依靠无粘结后张拉(Post-Tensioning,PT)预应力筋将预制构件串联连接,PT预应力筋的失效将导致毁灭性的后果。因而这种结构体系在超出设计预期的地震动作用下,其抗倒塌安全裕度到底有多少,目前缺乏可靠的评估;其次,以往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构件层次,尚较少对结构体系的实际抗震性能进行详细的试验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安装外置阻尼器的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安全性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两种适用于自复位RC框架的节点外置阻尼器(BRB阻尼器、钢板阻尼器),采用拟静力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的手段,研究了两种阻尼器的力学性能;然后基于Open Sees提出了两种阻尼器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方法,为后续整体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与数值模拟评估建立基础。(2)以将要用于振动台试验的一幢两层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1/2缩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安装两种外置阻尼器的自复位RC框架节点(柱-基础节点、X向框架梁-柱节点、Y向框架梁-柱节点),分别阐述了各节点设计作用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包括:自复位能力设计、抗剪设计和抗滑移设计。(3)针对一幢两层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结构(1/2缩尺),完成了双向加载振动台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检验了安装两种外置阻尼器的三种自复位RC节点能否按设计作用机理产生变形,研究了结构在六个不同水准地震动下(从小震至超大震)的实际抗震性能、损伤破坏程度和自复位性能。试验结果表明:BRB阻尼器和钢板阻尼器都能够在结构中较好地发挥耗能作用;安装BRB阻尼器和钢板阻尼器的三种自复位节点可以按设计机理产生变形;安装钢板阻尼器框架(结构X向)和安装BRB阻尼器框架(结构Y向)都具有比较好的抗震性能,在超大震作用下,混凝土框架梁、柱仅遭受轻微损伤,结构仍具有较好的自复位能力。(4)基于Open Sees研究了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数值模拟方法。重点研究了PT预应力筋力学性能的模拟方法和自复位节点开口-闭合行为的模拟方法:预应力筋采用桁架单元(Truss Element)模拟,材料本构采用具有初始应力的Steel02材料与只受拉弹性材料(ENC)串联进行定义;自复位节点开口-闭合行为采用定义只受压弹性材料(ENT)的零长度轴向弹簧单元(Zero-Length Element)进行模拟。随后基于上述自复位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结果数据,验证了整体框架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5)基于一幢5层PPSC钢筋混凝土框架benchmark结构,按照我国抗震规范的设防标准重新设计,建立了该结构的Open Sees有限元模型;基于该数值模型,考虑结构中不同自复位元件的失效(PT预应力筋的屈服和断裂,BRB阻尼器的断裂)和地震动的随机性(场地条件、震中距等)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系统评估了该结构在从小震至超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并给出了结构在大震和不同水平超大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结果,为自复位框架结构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来春景[4](202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城镇发展受到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为了破解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短缺的制约瓶颈,大多城市通过对低丘缓坡、荒山沟壑等未利用地资源进行科学有序地开发,增加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削山头,填沟壑,平高差,建造人工小平原,将数条沟壑填平形成建设用地。填沟造地和削峁建塬后形成大面积、大厚度的人工填土层,由此产生的高填方建设场地沉降变形和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等一系列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兰州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高填方工程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黄土的击实特性、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湿化特性。针对压实高填方黄土建设场地的沉降变形和高边坡的稳定问题,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结论如下:1.以研究区填筑体的Q3黄土为研究对象,考虑含水率和击实功的耦合作用,采用击实试验研究了Q3黄土的全击实特性,构建了不同击实条件下的击实曲线模型,确定了全击实曲线的特征参数。采用直接剪切试验、三轴试验、固结压缩试验、渗透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条件下的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压缩变形特性、固结特性、次固结特性和渗透湿化特性。分析了压实黄土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变软化和硬化的非线性特性,构建了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对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的归一化方程。采用一维高压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压实黄土的变形和时效特性,分别构建了压缩应变与竖向应力和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压实土层的次固结沉降计算方法。2.在研究离心模型试验相似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土体固结压缩过程和渗流过程中的相似比。以兰州Q3黄土为填筑材料,设计高填方沉降变形的离心模型试验,考虑含水率、干密度和填筑高度对高填方体沉降变形的影响,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干密度、不同填筑高度的填筑体在超重力条件下的沉降变形和稳定时间进行分析,得到了压实黄土高填方填筑体沉降变形与填筑高度的关系曲线,及地基沉降变形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黄土高填方沉降变形的计算与稳定时间的预测提供了方法。3.探讨了高填方原地基和填筑体沉降变形和长期沉降的计算方法,分析高填方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压实黄土高填方的自由场地和沟谷场地在形成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考虑原地基的不同处理方式,计算场地的沉降变形。考虑土体模量的应力相关性和非线性特性,采用土体硬化模型对填筑场地变形进行计算,并与理想弹塑性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考虑沟底宽度和侧岸坡度的影响,对高填方沟谷场地的沉降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沟谷效应对沉降变形的影响。4.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填料类别、填筑高度、坡比和斜坡地基等因素对高填方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了坡体的变形特性和潜在滑移面的特点。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坡前蓄水等条件,分析了水作用前后对高填方边坡坡体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5.以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为例,提出了压实黄土高填方工程中对原地基处理、填筑体设计和施工、填方边坡设计的质量控制措施。

辛文绍[5](2020)在《季节冻土区电力杆塔基础的抗冻拔特性与承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季节冻土区,由于高压输电线路的基础埋深较浅,其冻拔病害频发。本文针对季节冻土区杆塔基础冻拔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以兼具抗冻拔和便捷施工特点的“新型装配式锥形基础”的抗冻拔性能和承载力。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考虑地表负温的室内冻结试验研究了基础对地基土冻结特性的影响。埋深越浅,基础周边地基土降温幅度越大。当地表温度由-5℃降低至-10℃和-15℃时,地基土的最大冻结深度也由43.32 cm逐渐增大至78.76cm和100.00cm。土体冻结过程中,地层冻结速率随时间呈指数下降,但冻结速率最大值随地表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2)通过室内冻结试验研究了新型基础的抗冻拔能力。位移监测结果表明:新型基础冻拔位移和地基土体冻胀位移的变化趋势一致,数值约为冻胀位移的1/2。但新型基础冻拔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15℃条件下,冻拔位移约为12mm,平均冻拔率为1.174%,表现出良好的抗冻拔性能。(3)通过室内加载试验研究了新型基础在上拔、水平以及上拔水平组合加载三种情况下的承载性能。结果表明:试验温度越低,土体的冻结强度越高,基础的抗拔性能和抗倾覆性能越好;上拔破坏分为线弹性变形、弹塑性变形、滑动面和整体破坏四个阶段;水平破坏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发展和基础失稳三个阶段;复合加载中上拔荷载对基础与地基的变形破坏起主导作用。(4)通过考虑上拔和水平加载的数值模拟分析了新型基础的承载性能。新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随试验温度的降低以二次函数的形式增长。在上拔和水平加载复合作用下,水平承载力和抗拔承载力均有所降低。在上拔荷载与水平荷载交替作用条件下,当水平承载力约为极限值的40%和约为其极限值的80%的抗拔承载力时,新型基础发生将发生上拔破坏。

窦康健[6](2020)在《预制波纹钢-橡胶混凝土墩承插式节点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波纹钢-橡胶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钢管混凝土结构,充分利用了橡胶混凝土的耗能减振特性和波纹钢管的物理特性,提高了结构的主动耗能能力,并有效解决了钢与混凝土间的脱粘问题,波纹钢管对核心橡胶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也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承载力。波纹钢-橡胶混凝土桥墩可以采用工厂预制,现场采用承插式节点与基础拼装的方式,这种连接方案可以大幅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同时承插式连接对施工的容许误差较其他连接方案大,利于施工采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波纹外形桥墩承插式节点的研究较少,这限制了其发展。本文首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该类型承插式节点的侧剪和冲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有限元计算进一步分析各参数对侧剪强度和冲切强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考虑水平荷载组合作用下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2组共7个试件,分别进行侧剪和冲切试验,观察、记录试验现象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结构整体性方面,承插式连接与整体现浇式性能相近。在竖向设计荷载作用下,承插式节点可以提供足够的侧剪强度,组合墩埋入段可以不用设置栓钉。在冲切破坏荷载作用下,承插式节点保持较好整体性,可以将波纹钢管接口、节点和组合墩视为一个整体。进一步对承插式节点各参数进行有限元计算分析,并对组合墩埋入长度、波纹钢管波形、节点净距和节点材料强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2)考虑水平荷载组合工况,建立荷载组合作用下的钢管橡胶混凝土墩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实体单元建模方法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荷载组合作用下波纹钢-橡胶混凝土墩承插式节点模型的有限元计算分析,研究发现承插式连接和整体现浇连接在荷载组合作用下的墩顶荷载-漂移率曲线、墩底弯矩-曲率曲线相当。参考已经完成的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对实桥设计案例进行波纹钢-橡胶混凝土墩的选形和承插式节点设计,并进行荷载组合作用下的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埋入长度达到1.00D(D为组合墩内径)时可以充分发挥组合墩的抗弯承载力,同时基础出现沿波纹钢管接口外侧45度发生锥体破坏的裂缝发展模式。(3)通过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并参考国内外规范,建立竖向荷载作用下承插式节点侧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参考水平荷载组合作用下的锥体破坏模型和冲切破坏模型,推导并提出波纹钢-橡胶混凝土墩最小埋入长度公式和端承混凝土最小厚度公式。

李永登[7](2020)在《220kV霍林河季冻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杆塔基础是输电线路工程中最重要的承重结构,基础型式的选择与设计优化是保障输电线路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也是输电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于穿越冻土地质的输电线路工程,杆塔基础设计存在诸多复杂性。而杆塔基础设计的难点又在于保证冻土基础的稳定性。冻土具有较大的冻胀作用,对建(构)筑物具有较为明显的冻胀破坏。杆塔基础在冻土中易产生较大的切向冻胀力,对基础产生冻拔作用,从而影响基础的稳定性。对于季节冻土地区的输电杆塔基础,由于受到周围土的冻胀和融沉现象而导致输电线路基础发生冻拔,进而严重影响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因此,开展季节性冻土基础的选型和优化设计,对于确保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以内蒙古霍林河220kV送电线路为背景,根据地质勘察资料中的冻胀塔位的地质资料,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软件,建立输电塔直柱扩展板式基础和锥柱扩展板式基础与周围冻胀土体共同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对两种扩展板式基础的抗冻胀性能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首先,论文根据季节性冻土的特点,综合考虑了土体中热传导和塔基实际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对基础周围的温度场进行计算分析,并验证温度场的正确性。根据温度场的分析,确定了杆塔基础柱的截面尺寸和高度。然后,将温度模拟计算出的温度场作为预定义场,施加到结构模型中,通过温度与土体冻胀系数的关系,建立了冻胀条件下温度、应力和变形的耦合场。通过冻胀耦合场,对不同半径扩展板的直柱基础和锥柱基础进行冻拔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的冻胀性能和温度密切相关,土体的冻胀位移沿土体深度的不断减小,冻胀应力与土体的冻胀位移的大小成正相关。锥柱基础抗冻胀性能明显优于基础直柱,直柱基础在柱高2.4m时,扩展板半径最小在2m时可以抵消冻胀力的作用,此时,锥柱扩展板式基础在1.5m时就可以完全抵消冻胀力的作用。最后,对基础进行上拔承载力模拟,得到各模型的位移荷载曲线,分析和对比不同尺寸和类型的上拔承载性能差异,验证基础满足上拔承载性能要求。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该工程冻胀塔位下的直线塔直柱扩展板基础和锥柱扩展板基础的设计提供参考。

朱彦博[8](2020)在《高寒区架空输电线路浅基础冻胀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方形浅基础是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的常用基础形式。冻土层内基础由于受到切向冻胀力的上拔作用,杆塔承载较大的附加内力,杆塔整体抬高,钢结构产生严重破坏。因此,切向冻胀力是破坏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水-热-力耦合分析理论,对粘土场地与砂土场地在不同地表温度、上覆荷载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的冻胀量、切向冻胀力与浅基础竖向位移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展开分析,探讨了不同规范计算切向冻胀力的准确度与安全性,并对锥柱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比削减切向冻胀力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基于能量和质量守恒方程、傅里叶方程以及达西定律,建立了单向热传导方程与非饱和冻土水分场控制方程,在实现水-热耦合控制的基础上,将土体视为弹性体进行应力场分析,实现水分场、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三场耦合。针对典型冻胀实验,建立并验证考虑冻结过程中桩基础冻胀性能的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接着,建立了冻土区粘土场地和砂土场地方形浅基础冻胀分析数值模型。根据对不同地表温度、上覆荷载和地下水位埋深条件下冻胀量、切向冻胀力和基础竖向位移的对比分析可知,粘土场地切向冻胀力经历初期迅速增长、中期稳定不变和后期急剧衰减三个阶段,切向冻胀力的发展主要在冻结前期。砂土场地冻胀量和切向冻胀力的主要发展阶段是在冻结中后期。地表温度越低,单位时间内土体冻胀量与基础所受切向冻胀力越大。上覆荷载越大,基础所受切向冻胀力越小。地下水位埋深与冻结深度的位置关系决定了切向冻胀力沿埋深的分布规律。地下水位埋深越低,土体冻胀量、基础所受切向冻胀力和基础竖向位移越小。最后,通过比较切向冻胀力规范值与模拟值,分析《冻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和《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铁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和《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中计算切向冻胀力方法的安全性,其中《冻土地区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规程》的计算方法最保守,《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的计算方法最危险。按照切向冻胀力沿埋深分布规律对锥柱基础进行优化设计,提出锥柱-直柱基础和直柱-锥柱-直柱基础。

姜顺坤[9](2020)在《深水桥梁高桩高墩结构性能分析与限位构造研究》文中认为高桩高墩桥梁下部结构受力性能复杂,且具有高、大、柔等特点,对桥梁设计计算的要求相对较高。深水高桩高墩桥梁一般采用薄壁刚构结构型式,由于受到一些特定环境条件的限制,修建了不少柱式、板式类型的高墩公路桥梁。浙江省溧阳至宁德国家高速公路淳安段,位于千岛湖湖区,在建有许多深水柱式、板式高墩桥梁,它们是千岛湖湖区深水高桩高墩桥梁的普遍型式。从一些已经运营桥梁实例来看,该类桥梁普遍存在结构稳定性、墩顶偏位超值等严重影响桥梁安全运营的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湖区高桩高墩桥梁受力稳定等性能,并结合浙江省溧阳至宁德国家高速公路淳安段的三处典型高墩为研究对象,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运营桥梁高桩高墩的稳定性、应力状态以及不同偏位的情况,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以往的公路桥梁检测项目实例,从解决变形病害入手,研究湖区深水高桩高墩桥梁墩顶有效、适用的限位构造装置。本文建立的湖区深水桥梁高桩高墩的运营状态结构分析方法和墩顶限位构造装置,对湖区深水高桩高墩桥梁的合理构型、结构体系进行标准化设计方法研究,形成合理的山区水库高墩桥梁结构体系,对于未来越来越多的深水环境高桩高墩桥梁设计、建设、检测、加固等提供参考。

王正振[10](2020)在《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大跨度悬索桥的发展,大型锚碇沉井基础的运用越来越多。但大型沉井的设计施工尚不成熟:目前关于大型沉井的设计规程大多基于大直径桩或小型沉井的研究成果,施工中由于下沉机理不明确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沉井拉裂、下沉困难、突然下沉、在主缆拉力作用下位移过大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深入研究悬索桥大型锚碇沉井的下沉机理,解决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大型沉井在建造阶段及桥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对我国桥梁工程的飞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连镇铁路五峰山公铁两用悬索桥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关键技术研究”(2017G006-A),主要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尝试解决上述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从桥型、跨度、基础形式等方面对长江干流上所有跨江桥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锚碇沉井在长江桥梁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斜拉桥及悬索桥是长江大桥的主要桥型;长江大桥跨度多集中在400~600m;目前共有10个锚碇采用大型沉井基础,占比为15.1%;(2)针对大型沉井常用的地基处理形式——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分别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及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展开现场试验,分析了该种地基处理形式的承载力影响因素、砂桩施工的相互影响、实际加固效果等。结果表明: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效果非常好;可通过降低土体含水率、采用良好的垫层材料、增大垫层厚度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很大,可通过增大砂桩间距、利用阻隔效应降低影响程度;(3)以Timoshenko深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推导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沉井底部拉应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Timoshenko深梁理论推导的大型沉井挠度及内力计算公式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接近,计算结果可靠;下沉一定深度之后,沉井高度的增大及周围土压力作用使得沉井挠度和内力均有所减小;增大初始下沉高度、采用合理的开挖下沉方式是较为可行的、经济的控制沉井挠度和拉应力的措施;(4)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推导了大型沉井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分布模式,提出了临界深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利用极限分析理论推导的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有效计算沉井底面双层土地基的承载力;根据大型沉井下沉深度与临界深度的关系可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计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下沉深度小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随沉井入土深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第二个阶段(下沉深度大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与土体性质、沉井埋深有关;(5)分析了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过程中的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了土体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当大型沉井下沉进入稳定状态后,土性越好,下沉速率越慢;沉井结构的内力受开挖方式的影响较大;本工程根据实测数据反演的摩阻强度约为地勘推荐摩阻强度的0.8倍;长江大堤沉降与其到沉井的距离有关,对于本沉井而言,在距离沉井3倍下沉深度处仍有沉降产生;(6)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及双参数法提出了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根据Winkler模型建立了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产生极限被动土压力所需位移较大,实际工程中很难出现被动侧土压力全部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本文土压力计算方法可很好地拟合实测土压力值;本文给出的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响应计算方法可很好地计算出大型沉井在任意外荷载作用下的转角及转动点位置;大型沉井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在被动力中所占比重较小。

二、受边界条件限制柱基础的设计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受边界条件限制柱基础的设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黄土抗拔基础承载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黄土平地抗拔基础荷载位移特征
2 黄土平地基础抗拔承载机理
    2.1 等截面直柱基础
    2.2 直柱扩底基础
3 黄土斜坡基础抗拔承载性能
4 结论

(2)欠固结铝矾土的变形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山西阳泉某输电线路塔基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欠固结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欠固结土工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项目情况
        1.3.1 项目背景
        1.3.2 物探测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欠固结铝矾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1 天然含水量试验
    2.2 相对密度试验
    2.3 天然密度试验
    2.4 界限含水率测定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欠固结铝矾土的压缩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计
        3.1.1 土样的基本物理参数
        3.1.2 试验方案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e-p曲线分析
        3.2.2 压缩模量E_s
        3.2.3 先期固结压力和新近堆积土的判定
        3.2.4 压缩指数C_c
        3.2.5 不同深度土体应力-应变关系
        3.2.6 固结系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3.2.7 欠固结铝矾土的湿陷性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欠固结铝矾土的三轴试验和直剪试验研究
    4.1 室内常规三轴试验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法的确定
        4.1.3 试验方案
    4.2 室内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4.2.1 抗剪强度和黏聚力
        4.2.2 不同围压对欠固结铝矾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4.2.3 不同剪切速率对欠固结铝矾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4.3 直剪试验
        4.3.1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案
        4.3.2 直剪试验与三轴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欠固结土区基础沉降实例分析
    5.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
        5.1.1 FLAC3D的简介
        5.1.2 FLAC3D的分析流程
    5.2 架空线路塔基沉降监测方法与蠕变沉降计算
        5.2.1 塔基变形监测的方法和稳定标准
        5.2.2 蠕变沉降实用算法
    5.3 沉降计算与监测结果分析
        5.3.1 土层换填前的沉降计算
        5.3.2 土层换填后的沉降计算
        5.3.3 塔基变形监测结果
    5.4 塔基的数值模拟分析
        5.4.1 FLAC3D分析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设定
        5.4.2 FLAC3D分析模型的初始应力场
        5.4.3 FLAC3D分析模型的运算
    5.5 欠固结铝矾土线路地基处理和基础选型方案
        5.5.1 地基处理方案
        5.5.2 基础选型方案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预制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自复位RC框架节点研究
        1.3.2 自复位RC框架梁伸长效应
        1.3.3 自复位RC框架结构研究
        1.3.4 自复位RC框架结构实际工程应用
        1.3.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自复位RC框架节点阻尼器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
    2.1 引言
    2.2 防屈曲钢棒阻尼器性能试验与数值模拟
        2.2.1 阻尼器构造设计与制作
        2.2.2 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加载方案
        2.2.3 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结果
        2.2.4 阻尼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2.3 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数值模拟
        2.3.1 钢板阻尼器构造设计
        2.3.2 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的三维实体单元精细化模拟
        2.3.3 钢板阻尼器力学性能的简化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自复位RC框架节点设计
    3.1 引言
    3.2 自复位RC框架模型结构整体设计方案
        3.2.1 模型结构相似系数
        3.2.2 结构构件尺寸
        3.2.3 自复位节点设计
    3.3 柱-基础节点
        3.3.1 柱-基础节点设计弯矩分配
        3.3.2 柱-基础节点预应力筋设计
        3.3.3 柱-基础节点外置BRB阻尼器设计
        3.3.4 柱-基础节点构造措施
    3.4 X向框架梁-柱节点(安装钢板阻尼器)
        3.4.1 X向框架梁-柱节点设计弯矩分配
        3.4.2 X向框架梁-柱节点预应力筋设计
        3.4.3 X向框架梁-柱节点钢板阻尼器设计
    3.5 Y向框架梁-柱节点(安装BRB阻尼器)
        3.5.1 Y向框架梁-柱节点设计弯矩分配
        3.5.2 Y向框架梁-柱节点预应力筋设计
        3.5.3 Y向框架梁-柱节点外置BRB阻尼器设计
    3.6 预制RC梁和柱的配筋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复位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
    4.1 引言
    4.2 振动台试验模型结构制作
        4.2.1 模型结构整体布置方案
        4.2.2 模型结构制作
        4.2.3 节点阻尼器的安装
        4.2.4 张拉预应力筋
        4.2.5 模型结构吊装上台
        4.2.6 模型附加质量
        4.2.7 量测内容与仪器布置
        4.2.8 材料性能
    4.3 地震动的选择及试验工况
        4.3.1 试验输入地震动
        4.3.2 试验工况
    4.4 结构试验现象
        4.4.1 8度小震加载阶段(工况1~11:PGA=0.13 g)
        4.4.2 8度中震加载阶段(工况12~21:PGA=0.26 g)
        4.4.3 8度大震加载阶段(工况22~31:PGA=0.52 g)
        4.4.4 超大震1加载阶段(工况32~41:PGA=0.78 g)
        4.4.5 超大震2加载阶段(工况42~53:PGA=1.04 g)
        4.4.6 超大震3加载阶段(工况54~65:PGA=1.30 g)
        4.4.7 超大震4加载阶段(工况66~77:PGA=1.56 g)
    4.5 结构地震反应数据及分析(双向加载)
        4.5.1 结构动力特性
        4.5.2 结构楼层位移
        4.5.3 结构楼层加速度
        4.5.4 节点开口转角
        4.5.5 PT钢丝预应力
        4.5.6 BRB阻尼器变形
        4.5.7 钢板阻尼器应变
    4.6 单向与双向加载试验结果对比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复位RC框架结构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自复位RC框架结构数值模拟方法
        5.2.1 预制RC梁、柱的模拟
        5.2.2 外置阻尼器的模拟
        5.2.3 PT预应力筋的模拟
        5.2.4 节点开口-闭合行为的模拟
        5.2.5 节点模型校准
    5.3 结构X向框架数值模拟的验证
        5.3.1 结构分析模型
        5.3.2 结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4 结构Y向框架数值模拟验证
        5.4.1 结构分析模型
        5.4.2 结构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自复位RC框架结构抗震及抗倒塌安全性评估
    6.1 引言
    6.2 结构概况与设计
        6.2.1 结构概况
        6.2.2 结构基于位移设计
        6.2.3 自复位节点设计
    6.3 数值模型概况
    6.4 自复位RC框架损伤发展过程和破坏模式特征
        6.4.1 单调推覆分析
        6.4.2 循环往复加载分析
    6.5 自复位RC框架在不同强度地震动下的抗震性能评估
        6.5.1 地震动选取
        6.5.2 自复位框架抗震性能评估指标
        6.5.3 结构动力特性
        6.5.4 设计地震动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6.5.5 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估
    6.6 自复位RC框架在大震及超大震下抗倒塌安全性评估
        6.6.1 结构倒塌判断标准
        6.6.2 结构抗倒塌安全性评估
    6.7 自复位RC框架抗震及抗倒塌性能评估总结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振动台试验原型框架结构基于位移设计
    A.1 结构概况
    A.2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A.2.1 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A.2.2 确定等效周期
        A.2.3 确定基底剪力并分配
        A.2.4 确定构件内力
        A.2.5 确定构件截面配筋
附录B 典型自复位RC框架结构基于位移设计
    B.1 结构概况
    B.2 梁、柱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B.2.1 确定等效单自由度体系
        B.2.2 确定等效周期
        B.2.3 确定基底剪力并分配
        B.2.4 确定构件内力
        B.2.5 确定构件截面配筋
    B.3 自复位节点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
        B.3.1 自复位梁-柱节点
        B.3.2 自复位柱-基础节点
附录C 地震动参数及大震下调幅系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填方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实黄土工程性质的相关研究
        1.2.2 高填方场地的沉降变形相关研究
        1.2.3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1.2.4 填方工程沉降变形的离心模型试验的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内压实黄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2.1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2.1.1 研究区的地形地貌
        2.1.2 研究区的地层岩性特征
        2.1.3 研究区的气象与水文条件
        2.1.4 兰州第四系黄土的颗粒组成特征
    2.2 黄土的压实特性
        2.2.1 细粒土的压实机理
        2.2.2 黄土填料压实的影响因素
        2.2.3 土体标准击实曲线的特征分析
        2.2.4 黄土的全击实曲线
    2.3 压实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2.3.1 压实黄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2.3.2 压实黄土的三轴剪切试验
        2.3.3 压实黄土应力-应变关系归一化特性
    2.4 压实黄土的压缩固结变形特性
        2.4.1 高应力下侧限压缩特性分析
        2.4.2 压实黄土的固结压缩的时间效应分析
        2.4.3 压实黄土的次固结变形特性分析
    2.5 压实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
    2.6 压实黄土的渗透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离心模型试验
    3.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3.1.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现状
        3.1.2 离心模型试验的相似性分析
    3.2 黄土高填方沉降变形的离心模型试验
        3.2.1 离心模型试验设备
        3.2.2 高填方沉降变形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3.2.3 离心模型制作及参数
    3.3 压实黄土填筑体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3.1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
        3.3.2 离心模型试验中填筑体的沉降变形计算
        3.3.3 压实黄土高填方填筑体沉降变形量与填筑高度的关系
    3.4 压实黄土离心模型试验沉降变形的时效特性
        3.4.1 离心模型试验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3.4.2 离心模型试验中加载过程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4.3 离心模型试验中稳定阶段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研究
    4.1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控制
        4.1.1 黄土高填方场地填筑过程与病害分析
        4.1.2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的稳定标准
    4.2 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计算
        4.2.1 高填方场地原地基压缩沉降变形分析
        4.2.2 高填方填筑体自身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
    4.3 高填方自由场地沉降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4.3.1 高填方自由场地沉降变形计算的有限元模型
        4.3.2 压实黄土的固结压缩本构模型
        4.3.3 高填方自由场地沉降变形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4 高填方沟谷场地沉降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
    5.1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的特点
        5.1.1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病害特征分析
        5.1.2 影响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5.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5.2.1 边坡稳定性传统计算方法
        5.2.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位移有限元法-强度折减法
    5.3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
        5.3.1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有限元模型
        5.3.2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 浸水条件下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考虑地下水渗流的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5.4.2 考虑坡前蓄水条件下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兰州黄土高填方建设场地的工程实施
    6.1 高填方工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6.2 研究区黄土高填方工程项目实施
        6.2.1 黄土高填方底部天然地基的处理措施
        6.2.2 黄土填筑体的质量控制措施
        6.2.3 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控制措施
        6.2.4 黄土高填方工程的防洪排水措施
    6.3 研究区工程关键技术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编规程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5)季节冻土区电力杆塔基础的抗冻拔特性与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融土地区基础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2.2 冻土地区基础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基础形式与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
    2.1 新型杆塔基础形式
        2.1.1 新型杆塔基础设计理念
        2.1.2 新型杆塔基础形式介绍
    2.2 土体基本物理性质
        2.2.1 颗粒分析实验
        2.2.2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3 冻结温度试验
        2.2.4 击实试验
    2.3 本章小结
3 杆塔基础承载特性模型试验方法
    3.1 试验系统
    3.2 模型试验方法
        3.2.1 试验监测方案
        3.2.2 冻结试验方法
        3.2.3 加载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分析指标及含义
        3.3.1 冻结试验相关指标
        3.3.2 加载试验相关指标
    3.4 试验方案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杆塔基础承载性能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1 温度场及冻深发展规律分析
        4.1.1 温度场变化特点
        4.1.2 冻结深度的发展
        4.1.3 冻结速率的变化规律
    4.2 冻拔稳定性分析
        4.2.1 -5℃冻结环境条件
        4.2.2 -10℃冻结环境条件
        4.2.3 -15℃冻结环境条件
        4.2.4 稳定性对比分析
    4.3 承载性能分析
        4.3.1 上拔承载试验
        4.3.2 水平承载试验
        4.3.3 复合承载试验
        4.3.4 工程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杆塔基础冻拔稳定性及承载性能的数值研究
    5.1 水热耦合理论基础
        5.1.1 温度场控制方程
        5.1.2 水分场控制方程
        5.1.3 联系方程的建立
    5.2 水热耦合数值模型的建立
        5.2.1 COMSOL Multiphysics简介
        5.2.2 水热耦合模型在COMSOL中的实现
        5.2.3 数值模型及材料参数
        5.2.4 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
    5.3 数值模型验证
    5.4 冻拔响应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1 水热场特征
        5.4.2 冻拔特性
    5.5 承载性能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1 上拔承载特性的数值研究
        5.5.2 水平承载特性的数值研究
        5.5.3 复合承载特性的数值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预制波纹钢-橡胶混凝土墩承插式节点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装配式桥梁下部结构研究现状
    1.3 承插式连接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预制承插式节点侧剪和冲切试验及结果分析
    2.1 概要
    2.2 试验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试件制作
        2.2.3 材料力学性能指标
        2.2.4 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
    2.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2.3.1 破坏现象
        2.3.2 荷载-相对位移曲线
        2.3.3 荷载-混凝土应变曲线
        2.3.4 荷载传递模式
        2.3.5 破坏模式
    2.4 各参数对节点受力性能影响
        2.4.1 连接方式的影响
        2.4.2 组合墩埋入长度的影响
        2.4.3 栓钉的影响
        2.4.4 波纹管内径的影响
        2.4.5 端承混凝土的影响
    2.5 侧剪承载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承插式节点侧剪和冲切受力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
    3.1 概要
    3.2 有限元建模分析
        3.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3.2.2 钢材本构
        3.2.3 准静态分析
    3.3 侧剪和冲切试验有限元分析
        3.3.1 接触关系
        3.3.2 网格划分
        3.3.3 模型加载与边界设置
        3.3.4 有限元计算结果比较
        3.3.5 节点加载过程变化
        3.3.6 参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水平荷载组合工况有限元分析
    4.1 概要
    4.2 约束混凝土本构
        4.2.1 圆钢管约束本构
        4.2.2 波纹钢管约束本构
    4.3 钢管橡胶混凝土墩建模及验证
        4.3.1 试验概况和有限元建模
        4.3.2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4.4 波纹钢-橡胶混凝土模型墩计算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2 加载和边界条件
        4.4.3 计算结果和破坏模式
    4.5 实桥设计案例计算分析
        4.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5.2 加载和边界条件
        4.5.3 计算结果和破坏模式
    4.6 本章小结
5 预制承插式节点设计方法研究
    5.1 概要
    5.2 国内外规范对承插埋置式柱脚节点的相关规定
        5.2.1 国内规范相关内容分析
        5.2.2 欧洲规范相关内容分析
        5.2.3 美国规范相关内容分析
    5.3 竖向荷载作用下波纹钢组合墩承插式节点侧剪承载力分析
    5.4 水平荷载组合作用下波纹钢组合墩承插式节点受力分析
        5.4.1 波纹钢组合墩最小埋入长度
        5.4.2 端承混凝土最小厚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220kV霍林河季冻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冻土工程发展概况及冻胀现象
        1.2.2 直柱扩展板式基础和锥柱基础研究概况
        1.2.3 基础冻拔的计算方法及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模型的建立
        2.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2.2.2 模型的基本假定
        2.2.3 基础模型的选择
        2.2.4 混凝土材料参数
        2.2.5 土体材料参数
        2.2.6 接触面的选择
        2.2.7 网格划分
        2.2.8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取
        2.2.9 土体模型计算域的确定
    2.3 初始地应力的平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节冻土区温度位移耦合场的建立
    3.1 引言
    3.2 影响土体冻胀的因素
    3.3 有限元计算温度场的理论基础
        3.3.1 伴有相变的非稳态温度场的及基本方程
        3.3.2 应力和变形的基本方程
        3.3.3 冻胀系数
        3.3.4 线膨胀系数
    3.4 热力学参数以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3.4.1 热力学参数
        3.4.2 模型热学参数的选取
    3.5 土体温度场的边界条件
        3.5.1 三类边界条件
    3.6 土体冻胀温度场的模拟与分析
        3.6.1 冻胀温度场的模拟
        3.6.2 冻结温度场模拟的验证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度位移耦合场作用下基础冻胀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土体冻胀下基础的受力分析
    4.3 模型对照组尺寸的建立和选择
        4.3.1 直柱扩展板式基础的建立
        4.3.2 锥柱扩展式基础的建立
    4.4 耦合作用下基础冻胀模拟的稳定性分析
        4.4.1 直柱基础冻胀模拟的稳定性分析
        4.4.2 锥柱基础模拟冻胀的稳定性分析
        4.4.3 直柱基础与锥柱基础冻胀性能对比
    4.5 基础受力分析
        4.5.1 基础法向应力分析
        4.5.2 基础切向应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上拔承载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直柱基础上拔承载力分析
    5.3 锥柱基础在上拔荷载下的承载力分析
    5.4 直柱基础与锥柱基础的上拔承载性能对比
    5.5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分析
    5.6 基础模型上拔承载力验算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寒区架空输电线路浅基础冻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季节冻土区输电线基础类型与特点
        1.2.1 扩展基础
        1.2.2 掏挖基础
        1.2.3 桩基础
        1.2.4 螺旋锚基础
    1.3 切向冻胀力计算方法
        1.3.1 经验计算法
        1.3.2 理论计算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冻土温度场研究现状
        1.4.2 土体冻胀模型研究现状
        1.4.3 冻土水-热耦合模型研究现状
        1.4.4 冻土水-热-力耦合理论与数值方法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输电线路基础冻胀分析水-热-力耦合模型
    2.1 引言
    2.2 基础冻胀水-热-力耦合分析数值模拟方法
        2.2.1 基本理论框架
        2.2.2 数值模型
        2.2.3 浅基础-冻土界面力学特性
        2.2.4 温度边界条件
        2.2.5 热力学参数
    2.3 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土和粘土场地浅基础冻胀性能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架空输电线路工程概况
    3.3 方形浅基础冻胀分析水-热-力耦合数值模型
        3.3.1 基本假定
        3.3.2 数值模型
        3.3.3 本构模型与计算参数
        3.3.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3.5 计算结果分析
    3.4 粘土场地浅基础切向冻胀力和冻胀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地表温度的影响
        3.4.2 上覆荷载的影响
        3.4.3 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
    3.5 砂土场地浅基础切向冻胀力和冻胀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5.1 地表温度的影响
        3.5.2 上覆荷载的影响
        3.5.3 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
    3.6 砂土场地与粘土场地浅基础冻胀性能差异性
        3.6.1 随冻结历时变化规律
        3.6.2 受温度和地下水位埋深影响效应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基础切向冻胀力计算方法及基础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切向冻胀力规范计算方法
        4.2.1 浅基础切向冻胀力计算介绍
        4.2.2 规范计算方法
    4.3 切向冻胀力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4.4 浅基础抗冻胀优化设计建议
        4.4.1 锥柱基础
        4.4.2 锥柱-直柱基础方案
        4.4.3 直柱-锥柱-直柱基础方案
        4.4.4 不同锥柱基础削减切向冻胀力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深水桥梁高桩高墩结构性能分析与限位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桩高墩选取墩型及有限元模型
    2.1 选取墩型
    2.2 荷载作用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第三章 高桩高墩的运营稳定及受力分析
    3.1 高桩高墩屈曲分析
    3.2 运营状态高桩高墩应力分析
第四章 湖区高墩桥梁墩顶偏位及桩土作用影响
    4.1 湖区高墩桥梁墩顶位移理论分析
    4.2 湖区高桩高墩墩顶位移及桩土作用影响分析
    4.3 湖区高墩的桩基及桩土间作用的补强
第五章 湖区高墩墩顶限位构造研究
    5.1 高墩墩顶设置限位装置的必要性
    5.2 理论分析
    5.3 湖区高墩墩顶限位构造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沉井的发展
        1.1.2 长江大桥基础的发展
        1.1.3 大型锚碇沉井在长江大桥中的应用
        1.1.4 研究意义
    1.2 课题依托工程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大型沉井地基处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2 大型沉井结构内力方面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3 大型沉井下沉抗力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4 大型沉井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型沉井下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现场试验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地基承载力试验
        2.2.3 砂桩施工相互影响试验
        2.2.4 试验结论
    2.3 地基加固效果现场试验研究
        2.3.1 工程概况
        2.3.2 地基处理概况
        2.3.3 现场试验及分析
        2.3.4 试验结论
    2.4 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大型沉井场地尚存问题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
    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及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1 Euler-Bernoulli梁理论
        3.3.2 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与Timoshenko深梁理论异同点分析
    3.4 大型沉井简化深梁的内力变形近似计算
        3.4.1 简支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2 简支深梁在杆端弯矩及杆端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3 简支深梁在任意位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4 十字交叉简支深梁节点荷载分配
        3.4.5 公式验证
        3.4.6 大型沉井拉应力简易计算方法
    3.5 大型沉井拉应力影响因素及拉裂防控措施研究
        3.5.1 初始下沉高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2 混凝土等级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3 内隔墙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4 内隔墙间距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5 沉井平面尺寸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6 开挖方式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7 井壁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8 外荷载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沉井突沉、拒沉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大型沉井突沉和拒沉原因
        4.2.1 大型沉井突沉原因分析
        4.2.2 大型沉井拒沉原因分析
    4.3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3.1 基本假设
        4.3.2 内部能量损耗率
        4.3.3 外功率
        4.3.4 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4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5 破坏机构及上限解理论公式验证
        4.5.1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5.2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6 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沉井现场实测与分析
    5.1 引言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点布设
        5.3.1 几何姿态监测
        5.3.2 底部土压力监测
        5.3.3 侧壁土压力监测
        5.3.4 钢板应力监测
        5.3.5 钢筋应力监测
        5.3.6 混凝土应力监测
        5.3.7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监测
    5.4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5.4.1 下沉速率分析
        5.4.2 下沉挠度分析
        5.4.3 下沉到位后续施工的沉降分析
        5.4.4 底部土压力结果分析
        5.4.5 侧壁土压力结果分析
        5.4.6 钢板应力结果分析
        5.4.7 钢筋应力结果分析
        5.4.8 混凝土应力结果分析
        5.4.9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下的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非线性计算
        6.2.1 土压力计算原理
        6.2.2 计算方法适用性验证
        6.2.3 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6.3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6.3.1 简化计算模型的建立
        6.3.2 大型沉井在荷载作用下的简化计算方法
        6.3.3 土体抗力系数的反演
        6.3.4 算例验证
        6.3.5 沉井转动点位置及转角随主动力的变化
        6.3.6 摩阻力对大型沉井响应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长江干流长江大桥列表
作者简介

四、受边界条件限制柱基础的设计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土抗拔基础承载性能[J]. 鲁先龙,乾增珍,杨文智,崔强. 岩土工程学报, 2021(S1)
  • [2]欠固结铝矾土的变形特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以山西阳泉某输电线路塔基项目为例[D]. 张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预制预应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王振营.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 来春景.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5]季节冻土区电力杆塔基础的抗冻拔特性与承载性能研究[D]. 辛文绍.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预制波纹钢-橡胶混凝土墩承插式节点设计和力学性能研究[D]. 窦康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220kV霍林河季冻区送电线路基础设计技术研究[D]. 李永登.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8]高寒区架空输电线路浅基础冻胀性能研究[D]. 朱彦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深水桥梁高桩高墩结构性能分析与限位构造研究[D]. 姜顺坤.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2020(01)
  • [10]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D]. 王正振. 东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受边界条件限制的柱基础设计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