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功能与实现

论博物馆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功能与实现

一、论博物馆内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赵世峰[2](2021)在《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博物馆无障碍交互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当今时代,需要人们解决、优化的社会或环境问题日益复杂。在无障碍设计方面,由于国家已经在建筑规划、建筑建设标准、残疾人保护等相关条例当中明确规定了无障碍建设的要求与规范,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得到了良好地实施与建造。随着残疾用户的马斯诺需求层次不断上升,目前残疾人在博物馆这种公共区域的出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建筑环境无障碍建设问题,而是残疾用户在博物馆环境当中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障碍问题——无障碍交互问题。残疾人在访问博物馆期间所面临的不只是展品的眼神交流,还有更多的人与非人的对象。因此,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介入可以将博物馆观展体验中所涉及到的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化,有利于观察并描述残障观展用户核心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在博物馆观展场景中的实践关系,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网络当中,观察残疾人与人、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他们之间的互动问题,最终提高残疾人在信息交流、在环境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以一个更丰富的展览体验满足他们心理需求。方法:1.通过分析博物馆无障碍设计现状及博物馆数字化在国内外的研究趋势,对博物馆观展互动体验做出了趋势性总结。对博物馆各类互动设备的案例调研、残障用户博物馆观展过程的调研,分析残障用户观展行为,挖掘用户潜在需求。2.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转译将解决问题、构建产品的过程描述为一个利益相关者互相促进的动态的网络建构过程,提出博物馆交互无障碍的强制通行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博物馆无障碍交互设计方法论。3.以博物知行导览服务的设计实践为案例,利用强制通行点导出博物馆交互无障碍产品的产品定位、产品策略以及交互设计策略,说明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博物馆无障碍交互研究方法在设计领域的转译方式。设计一款通用性的博物馆交互无障碍观展服务,对残障人士的观展体验额外进行体验优化,提升产品内容丰富度、增强产品内容可及性,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从而保障残疾人平等地获取知识的权利、平等受教育权利,提高残疾人在信息交流、在环境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结论:1.我国博物馆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研究关注点基本停留在满足残疾人博物馆文化体验的基本需求层面,残疾用户在博物馆环境当中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障碍问题——无障碍交互问题的研究目前处于比较空缺的状态。针对残障人群的博物馆导览产品数量较少,少部分博物馆导览产品拥有针对残障用户的特殊功能,但产品平均质量较差,难以提升用户的博物馆观展体验。总结了博物馆观展互动体验设计的五大趋势:新技术趋势、强互动趋势、情感化趋势、共创化趋势、个性化趋势。2.总结出了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博物馆交互无障碍设计四步解法,第一步明确博物馆交互障碍的问题、第二步定义与博物馆交互障碍问题相关的行动者、第三步展开调研并获得各行动者的障碍或问题、第四步阐明网络中的强制性通行点,提出无障碍交互产品的产品策略以及交互设计策略。3.利用设计实践验证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博物馆交互无障碍设计四步解法,开发了适合残疾用户使用的“博物知行”博物馆无障碍交互系统,其提供的“导览”、“观展”、“博物库”、“商店”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无障碍交互导览服务,多感官无障碍模式及知行小架产品满足了残障用户的特殊观展需求。解决了目标用户公共文化教育途径少、在博物馆中有较高互动门槛的问题。

王一多[3](2021)在《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达纳在博物馆学术史上是一个重要而被普遍忽视的人物。达纳的博物馆服务思想至今仍未有人进行过系统地探讨,本文试图厘清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全貌。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明选题缘由,论述研究目的及意义,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内容。分别从服务理念、对象、方式、原则对服务思想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第三章,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分别从时代背景、行业发展、思想资源及个人因素进行分析。第四章,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历史地位。探讨达纳服务思想的历史贡献和思想的局限性,以及服务思想被忽视的原因。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并且就今后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研究提出设想。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4](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认为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黄梓栋[5](2020)在《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不断扩大,成为集收藏、研究、展览、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多元文化场所。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代表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更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十几年来,我国各地的博物馆建设持续升温,无论是场馆的建设数量、规模,抑或是场馆的服务性能、展览品质等,都处于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而随着当代博物馆职能的不断扩大,公共空间作为公众能够到达并参与的部分,承担了除展览以外的大部分功能活动。有研究指出,公共空间塑造的好坏与否,是观众愿不愿意周而复始地前往博物馆进行活动的关键……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在博物馆空间构成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由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主要特征出发,确定了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中观众行为模式的调研与分析,结合相关文献阅读,基于空间的适宜可用性属性,梳理出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不同组成部分的描述因子。继而引入空间句法理论,通过空间句法理论的合适参数量化空间模式的描述因子。并以广东省博物馆作为模拟分析的实际案例,提出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空间句法设计策略。希望通过空间句法这一辅助分析策略,为设计师提供实时的设计反馈,使得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设计能更加高效、有依据地进行,作为对传统设计方法的一点小小补充。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通过对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和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重要性以及主要特征的阐述,明确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综述做了梳理;第二章主要通过对当代博物馆的起源、公共空间的定义和公共空间主要特征的梳理,确定了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研究思路;第三章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的可行性。并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基于观众行为模式与空间的适宜可用性属性,初步得出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不同组成部分的空间定位描述性因子;第四章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引进空间句法理论对相关的空间定位描述因子进行量化;第五章是基于空间句法对描述因子的量化分析,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对当代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不同组成部分分别提出空间句法的设计策略;第六章则为本文的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碍于笔者能力有限,本文的研究尚浅。对于空间句法的学习时间更是短暂,导致文章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错误,还望读者的见谅与批评指正,笔者一定虚心接受,努力改正……

雷锦怡[6](2020)在《我国博物馆出版研究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与国民素质的大幅提升,兼具教育、传播、收藏、展示、社会服务等诸多功能的博物馆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出版自博物馆诞生之初便已有之,伴随博物馆事业发展至今,逐渐成为博物馆业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出版物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凭借承载信息量大,便于携带,保存时间长,阅读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等优点,已然成为博物馆功能的有力延伸。在博物馆受到更多关注的今天,博物馆出版理应受到充分重视。考虑到博物馆出版作为一种资源性出版,出版业务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的体量与规模,各级博物馆出版水平差距巨大,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关注一级博物馆的出版情况,对于出版成果的考量限定为纸质出版物,线上观展、APP的开发、音视频出版等数字出版成果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此次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在广泛阅读博物馆出版主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笔者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国内多家代表性一级博物馆的出版工作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工作流程与出版成果,并最终选择故宫博物院作为本文研究案例。美国学者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是本文的理论支撑。在这个模型中,书籍的创作、生产、销售与读者阅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单独构成书籍社会的整体画面。笔者将该模型稍加调整后应用于博物馆出版,博物馆的出版循环圈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外部影响,出版物的生产过程,读者阅读反馈。本文关于我国博物馆整体出版情况的讨论以及对故宫博物院的出版案例研究均基于此模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博物馆出版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尤其明显。宏观层面,博物馆出版作为一种资源性出版,马太效应已经显现,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资源丰富的一级博物馆往往有能力调动更多力量投入出版,而规模较小、资源有限的博物馆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某种程度上讲,故宫博物院代表了我国博物馆出版的最高水平,且远高于平均水平。微观层面,各博物馆内部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得较为彻底,鉴于我国博物馆的事业单位性质,出版动力不足是普遍现象,出版成果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奖励导致出版工作对于作者与编辑来说都成为负担,出版积极性不高的直接后果是博物馆出版不能及时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具体表现为选题重复、审美落后、定价不合理、传播功能缺失等。为了应对以上问题,笔者广泛吸取国外博物馆出版的经验,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学术性与传播性的平衡、品牌打造、出版流程的优化、对读者的重视、行业及政府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国内的博物馆出版提供些许参考。

王伟[7](2020)在《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高邮市博物馆和Q初级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馆校联动于二十世纪在博物馆和文化教育领域兴起,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研究新课题,既响应了中国教育改革政策,又顺应了国际化发展的潮流趋势,同时也体现了现当代博物馆社会公共教育职能的探索。现如今,博物馆教育活动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和学校在教育资源的深入挖掘、利用下,其教学合作活动以文化和教育领域的结合为突破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联动落实见效。2007年,博物馆定义的修订,其中将教育移至博物馆所有功能的首要位置,博物馆更加着重于教育服务职能的策划、研究和实施。根据博物馆每年接待人员数据流量的初步统计分析,学生是其观众群人员构成中最固有、最重要的一部分,博物馆与学校在教育联动上理应建立畅通的交流对话协调机制,形成良好的双向互动、深化务实的合作关系。因此,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探究,对其理论及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此背景下,博物馆与学校之间开展联动历史教学显得尤为紧要,这需要在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形成统一的思想理念认识,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围绕共同的教育职责和发展目标携手通力合作,寻求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学的共性结合点,逐渐从参观、教育资源租借服务发展到结合历史课程,定期开展多元交互模式的教育活动,主要遵循因材施教、主动性与引导性相统一、体验性与情境性相补充的实施原则,共创共建实行“双师”历史校本课程教学,组织专题讲座学习交流及研学主题体验之旅,并利用初中学生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探求历史相关知识,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教育在不同地点、不同方式上的多种变化,突出学生的体验性和历史学习的实效性,形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新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联动教学的宣传、沟通、培训、评估等专业化管理,进而不断巩固馆校长效稳定的教育合作关系,这是新时代教育和初中历史教学以史育人的需要,也成为历史教学案例研究运用的新课题。

赵君香[8](2019)在《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文中指出视觉信息的有效传播在博物馆中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些年,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博物馆传播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如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新媒体应用拓展传播途径,博物馆如何通过视觉信息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取得传播效果,博物馆如何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受众的视觉素养和审美能力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汲取近年来视觉信息传播和文化研究理论成果,主要基于马莱兹克传播场模式和受众中心论,试图建构博物馆视觉场,探索视觉信息的传播规律。基本路径是以视觉元素组成、特征、编码解码方式、视觉信息传播模式为突破口,概括博物馆视觉场的实体与虚拟、现象与表征、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性,考察视觉场的影响因素,提出如何通过建构视觉场提升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视觉场是文化结构、视觉主体与受众发生互渗、互动的场域,由物质、活动和虚拟三种形态组成。社会环境以及受众心理空间同样构成博物馆视觉场的一部分,受众心理空间的表达依赖于空间视觉力场的构造。本研究通过博物馆实地考察,对受众留言分析,对国内外博物馆馆长、策展人、管理人员、志愿者、受众的访谈,从博物馆的视觉环境、视觉信息呈现与视觉叙事、媒介社会环境,结合受众视觉感知综合分析获得当前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现实图景。在媒介融合时代和“以受众为中心”的新博物馆学理念下,以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探索了博物馆视觉场的构建、视觉信息传播的策略和内外场域的媒介构成,探究博物馆传播者如何使受众更好进行意义建构。本研究围绕博物馆的视觉场构建、受众行为的演进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影响的两条逻辑脉络展开。研究发现,“受众中心论”将受众整合到博物馆自身已有的结构框架中,新博物馆学的兴起,将博物馆重心由“物”转向了“人”。博物馆实践创新侧重于应对当前的受众需求,建立博物馆内部与外部、物质场域的相关性。博物馆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就要与受众形成交融互动、同生共在、内化发展的关系。参观博物馆的受众行为从凝视到交互,再到沉浸,体现出更深层的“参与性”“体验性”“分享性”特征。博物馆的发展更加注重观众在整个传播活动中的参与,传播形态更加虚拟化、科技化和场景化。博物馆视觉场转变为场景丰富大众体验的多维场域。三种传播形态是并行存在的关系,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影响,博物馆传播发展每个阶段的重点不同,呈现出某一种形态更为突出的状态,并不会互相取代。受众对视觉场建构的影响表现在:博物馆视觉场传播形态的演进和受众行为的演进过程密切相关,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全文分为八个部分,由绪论、结论与展望,以及主体部分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探究。论述了博物馆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重要性,分析了博物馆作为大众媒介,其媒介特征表现为:具有持续不断的内容生产、文化信息的交换体系、针对受众的意义阐述、情感共鸣的艺术语境和建构公共活动的集体空间。分析了传播过程的编码方式和解码途径,并参照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马来兹克模式构建出视觉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第二章基于受众中心论,分析了博物馆受众的社会环境,以及博物馆针对受众个体和受众群体的传播目的。构建出博物馆受众“认知-情感-技能三维度素养培养”模式图;将受众视为意义的积极建构者;不同受众个体的文化素养、视觉素养和媒介技能影响传播效果,因此应成为培养的着力点。对于受众群体,通过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于其提升文化自信并加强价值认同。第三章主要从分析视觉场的物质形态场构建、视觉信息呈现与阐释方式入手,聚焦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建筑空间、展品案例,对博物馆的视觉场域建构、视觉秩序形成、受众多感官体验策略、艺术通感、交互式视觉传播、志愿者人际传播等内部传播环境进行阐述,引导受众进行视觉体验和意义解读。良好的视觉秩序可以使得观者视线的序列、起伏和转移都能够因其空间设计而形成连贯多样的视觉线路;各视觉要素在形式上都具有程序化的特点,体现于受众的视知觉在建构过程中对视觉经验和审美心理的感知、选择和同构。第四章以博物馆中最常见的展览活动形态,即视觉场的传播内容地域文化展览和国际展览,探索展览视觉表现和内容的视觉修辞、传播过程中的视觉隐喻、视觉叙事来阐述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展览主题有效传播,通过多元文化叙事的展览增进文明的互鉴互赏。展览经过策展人员诠释、说明,由点到线,充分关注展品之间、媒介之间关联性以形成视觉叙事和视觉隐喻呈现展品价值。第五章从博物馆展示的虚拟环境、媒介方式、博物馆数字化形态对视觉信息传播功能的影响、电视媒介对信息的重构来研究博物馆视觉艺术及文化呈现,探求博物馆虚拟视觉场的构建。场域的迁移体现在:由内到外、由真实到虚拟,突破博物馆实体边界传播。各媒介平台、社会机构与博物馆协同合作,共同构建跨媒体的博物馆文化叙事,实现视觉信息的多样化传播。结合可视化技术运用,媒介融合传播效果优于比传统的展示方式;但博物馆对视觉信息的传播不能过度依赖数字技术和社会渠道,仍需要发挥传播主体功能深入传播文物本体的价值内涵。第六章主要对山东博物馆、山东美术馆个案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归纳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从媒介社会学角度,博物馆应被看作一个社会系统,受众进入其中,从而建立起新的社会体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身份,并与博物馆的其他要素构成新的社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将田野调查获得的质性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效果问题并综合分析原因。主要影响因素有:传播环境与视觉秩序;展品呈现与信息阐释;展览的多样化叙事;媒介应用与拓展。本章也是对视觉场建构的案例补充和实践验证。在最后的“结论与展望”部分,研究发现了视觉场三种形态下博物馆与受众的关系;构建了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的视觉场整合模式,提出博物馆馆内外视觉信息的传播策略;并以对中外博物馆在视觉信息、艺术思想、多元文化、城市形象传播基础上内在发展规律获得启示,进行研究展望。传统博物馆的功能多以收藏保护文物珍品、研究和展示为主,而城市化发展、文化艺术生态繁荣的环境下博物馆具有复合功能,大众传播与公共文化服务性增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定位为文化生产、阐释、传播和体验的公共中心,并嵌入城市文化系统和大众社交网络之中;受互联网思维与科技发展影响,将会出现更多的实体与虚拟博物馆结合的传播形态;大众传播为博物馆拓展更宽广的传播路径和范围,融合媒介为博物馆提供更多藏品阐释与展示的新方式。创新内容、重组资源、跨界融合,视觉信息传播将助力博物馆文化传承与传播。

周瑛臻[9](2019)在《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博物馆热”成为了新的文化现象,博物馆的公众教育、文化创新、休闲娱乐等职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体现了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才能走的更长远。观众是博物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观众消费观念的转变和需求的提高促使着博物馆不断发展和变革,从过去单一的收藏展示到现在的文化综合体,博物馆功能复合化已经势不可挡,而功能复合化必然对博物馆的流线组织提出新的要求。然而,多年来对博物馆流线组织的研究都只局限在展览流线上,忽视了与研究教育、休闲娱乐、公共服务等功能结合的重要性,这方面的设计策略和指导意见还有所欠缺。本文以功能复合化为背景,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博物馆流线研究动态,明确了相关概念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并分析总结了博物馆从单一功能到复合化功能下的流线组织变化,提出了流线复合化的概念,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流线组织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研究人的活动顺序和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分析了博物馆观众需求和博物馆自身功能的变化对流线的影响。之后研究了各个复合化功能与展览流线之间的关系,其次对现代博物馆中出现的各种流线间界限模糊,即不同功能在同一空间复合叠加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复合的方式。然后,从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三个层面依次递进论述了如何系统化的组织博物馆复合化流线。提出了复合化流线组织的三个原则,以及流线的弹性化利用、流线节点的节奏控制和室内外流线的共享三个设计策略。接着从宏观上提出轴线型和网格型两种流线组织策略,微观上将宏观策略进行细化,对展览流线、藏品流线、服务娱乐流线和研究教育流线四种流线类型分别提出其复合化的组织方法。最后分析验证了金泽21世纪美术馆、龙美术馆西岸馆、加拿大人权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新馆在功能复合化下的流线组织方法,为后续复合化流线的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詹妮娟[10](2019)在《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随着物质基础的不断夯实,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从原先注重数量,逐步过渡到“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博物馆质量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尤其优化博物馆空间流线,面临着更艰巨的设计考验。本论文对博物馆整体的空间布局及其观展流线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研究、并选择典型的观展空间的观展流线的主要影响因素:城市片区的整体环境、城市博物馆自身特征、城市博物馆观众自身特征为主要的影响因素,从空间句法的基本理论出发,运用空间句法相关软件,从客观建模分析和主观调研分析两个角度出发,对博物馆观展流线情况进行建模并开展分析研究。首先利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对观展流线的关键点位进行选择度、整合度和可理解度计算,得出观展流线的各关键点位在客观物质空间中的状态。然后,从主观调研角度出发,主要借助实地调研法和非介入式调研法对城市博物馆的观众在观展流线的关键点位的停留次数、停留时间、停留时的行进方向进行记录,从而得出路径叠加图、多数人经过的点位描绘图、参观系数等有助于介入客观建模结果的重要数据或图示语言。进而,将客观建模分析计算出的各值结果与主观调研得出的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客观数值与主观调研结果有明显差异的关键点位,分析出现主客观比对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发现关键点位的选择度高低决定了吸引观展者到达的可能性、关键点位的视线整合度高低决定了吸引观展者愿意停留的程度、关键点位上的可理解度高低决定了观展者在观展行进方向感的优劣以及该关键点位所在的空间对观展者的引导和暗示程度高低。

二、论博物馆内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博物馆内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博物馆无障碍交互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物联网融入智能生活并促进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1.1.2 博物馆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1.1.3 我国残疾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
        1.1.4 残疾人精神文化建设仍面临困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障碍博物馆研究现状
        1.2.2 博物馆数字化设计领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无障碍视角下的博物馆交互体验
    2.1 博物馆无障碍研究综述
        2.1.1 无障碍设计的研究范畴与现状
        2.1.2 博物馆无障碍研究综述
    2.2 博物馆无障碍交互设计趋势分析
        2.2.1 博物馆无障碍相关研究现存的问题
        2.2.2 博物馆观展互动体验发展趋势分析
第三章 残疾人博物馆观展体验研究与分析
    3.1 调研策略
        3.1.1 调研的目的
        3.1.2 调研的方法与计划
    3.2 博物馆导览产品调研及分析
        3.2.1 博物馆导览产品分类及特性分析
        3.2.2 博物馆导览产品案例对比分析
    3.3 用户调研及行为分析
        3.3.1 残疾人博物馆观展体验田野调研
        3.3.2 残疾人博物馆观展行为分析
        3.3.3 残疾人观展体验访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的无障碍交互设计策略
    4.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引入
        4.1.1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无障碍交互研究的价值
        4.1.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概念
        4.1.3 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研究案例
    4.2 无障碍交互系统中的行动者转译
        4.2.1 问题呈现
        4.2.2 利益赋予
        4.2.3 招募
        4.2.4 动员
    4.3 博物馆交互无障碍设计策略
        4.3.1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博物馆无障碍设计解法
        4.3.2 典型用户模型建立
        4.3.3 用户体验地图梳理
        4.3.4 博物馆无障碍交互产品定位与产品策略
        4.3.5 博物馆无障碍产品的交互设计策略
        4.3.6 无障碍交互博物馆的技术实现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交互无障碍导览应用设计与实践
    5.1 博物馆交互无障碍导览系统的行动者网络模型
    5.2 博物馆交互无障碍产品“博物知行”服务系统构建
        5.2.1 产品及主要价值概述
        5.2.2 五类行动者服务网络概述
        5.2.3 “博物知行”导览软件需求功能转化
        5.2.4 “博物知行”服务系统核心任务链路梳理
    5.3 博物馆导览软件交互系统设计
        5.3.1 产品信息架构设计
        5.3.2 主要功能交互框架设计
        5.3.3 主要功能交互原型及交互说明
        5.3.4 无障碍模式交互原型设计
        5.3.5 博物知行Web端及H5 端交互设计
    5.4 博物知行两端界面视觉设计及博物知行品牌设计
        5.4.1 两端界面视觉风格与品牌形象设计
        5.4.2 博物馆导览软件模块化组件库
        5.4.3 应用中的无障碍设计及辅助产品
    5.5 博物馆无障碍交互导览软件服务系统后续的服务拓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有观展体验的下肢残疾用户访谈提纲
附录 B 下肢残疾用户的亲人或伴侣访谈提纲
附录 C 访谈记录
附录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第2章 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内容
    2.1 服务理念
    2.2 服务对象
    2.3 服务方式
    2.4 服务原则
    2.5 小结
第3章 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3.1 时代背景
        3.1.1 反对欧洲模式
        3.1.2 移民国家和工业城市
    3.2 行业发展
        3.2.1 图书馆的发展
        3.2.2 博物馆的发展
    3.3 思想资源
    3.4 个人因素
第4章 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的历史地位
    4.1 历史贡献
        4.1.1 对博物馆机构的认定
        4.1.2 对服务对象的界定
        4.1.3 对博物馆服务方式的认定
        4.1.4 对博物馆服务原则的要求
    4.2 思想局限
        4.2.1 受时代限制
        4.2.2 偏重纽瓦克博物馆
    4.3 被忽视的达纳及原因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5)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
        1.1.1.1 博物馆作为文化的枢纽
        1.1.1.2 博物馆作为一种空间类型
        1.1.2 我国当代博物馆的发展状况
        1.1.2.1 我国掀起博物馆的建设热潮
        1.1.2.2 博物馆成为公众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
        1.1.3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与主要特征
        1.1.3.1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1.1.3.2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主要空间特征
        1.1.3.3 我国博物馆公共空间在新发展趋势下的滞后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关于时间范围界定
        1.3.2 博物馆的定义及分类
        1.3.2.1 关于博物馆的定义
        1.3.2.2 博物馆的分类
        1.3.3 关于当代博物馆的公共空间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博物馆的相关研究
        1.4.2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相关研究
        1.4.3 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研究
        1.4.4 空间句法理论的相关研究
        1.4.5 相关的规范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抽象归纳分析法
        1.5.4 计算机辅助分析法
        1.5.5 综合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1.7 章节小结
第二章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及其主要特征
    2.1 博物馆的起源及发展演变简述
        2.1.1 国外博物馆的主要历史演变
        2.1.2 我国博物馆的主要历史演变
    2.2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定义与构成
        2.2.1
        2.2.1.1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定义
        2.2.1.2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构成
    2.3 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发展演变简述
    2.4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主要空间特征浅析
        2.4.1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的多义性特征简述
        2.4.2 当代博物馆多义性公共空间的具体表征
        2.4.3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多义性的原因
    2.5 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研究思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观众行为模式解析与空间定位研究
    3.1 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的可行性
        3.1.1 行为是沟通人(机体)与空间的媒介
        3.1.2 空间的适宜可用性的概念
        3.1.3 行为模式与空间模式的关系
        3.1.4 行为模式观察对空间组织的指导意义
    3.2 关于行为模式、空间模式的相关概念
        3.2.1 关于行为与行为模式的概念区分
        3.2.2 空间模式的概念
        3.2.3 影响观众行为的因素
        3.2.4 使用对象的分析
        3.2.4.1 使用人群的界定
        3.2.4.2 观众的心理需求简析
        3.2.4.3 参观者的生理特征简析
        3.2.5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观众主要的行为模式
    3.3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观众行为模式的实际案例调研
        3.3.1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行为模式的调研方法概述
        3.3.2 调研对象概况
        3.3.2.1 调研对象一:广东省博物馆
        3.3.2.2 调研对象二:深圳博物馆
        3.3.3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行为模式调研结果及分析
        3.3.3.1 广东省博物馆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3.3.2 深圳博物馆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3.4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观众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定位
        3.4.1 观众的行为模式解析
        3.4.1.1 步行行为模式解析
        3.4.1.2 坐憩行为模式
        3.4.1.3 驻足停留行为模式
        3.4.1.4 聚集行为模式
        3.4.2 基于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定位
        3.4.2.1 核心空间的空间定位
        3.4.2.2 交通空间的空间定位
        3.4.2.3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空间定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句法量化分析
    4.1 基于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句法分析可行性
        4.1.1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层面的可行性
        4.1.2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基于行为模式的设计方法理论基础的可行性
        4.1.3 空间句法在实际项目中的运用佐证
    4.2 空间句法理论的相关概念简述
        4.2.1 空间句法的核心概念——组构
        4.2.2 空间句法下空间的主要图解方法
        4.2.3 空间句法的部分定量分析参数解读
    4.3 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描述因子的句法描述参数解读
        4.3.1 可达性及其空间描述参数
        4.3.2 可交流性及其空间描述参数
        4.3.3 可憩性及其空间描述参数
        4.3.4 可理解性及其空间描述参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空间设计策略——以广东省博物馆为模拟分析案例
    5.1 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句法设计策略概述
    5.2 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句法解读列表
    5.3 方案初始阶段的整体空间布局句法设计策略
        5.3.1 代理机器人对方案整体空间布局的模拟分析
        5.3.2 实际案例的模拟分析(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
    5.4 核心空间的句法设计策略
        5.4.1 核心空间描述因子的句法衡量参数
        5.4.2 核心空间句法设计策略的实际案例研究(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
    5.5 交通空间的空间句法设计策略
        5.5.1 交通空间描述因子的句法衡量参数
        5.5.2 交通空间空间句法设计策略的实际案例模拟解析(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
    5.6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的空间句法设计策略
        5.6.1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描述因子的句法衡量参数
        5.6.2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句法设计策略的实际案例模拟解析(以广东省博物馆为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6.1 研究的局限
    6.2 研究的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件

(6)我国博物馆出版研究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模型
        1.4.2 研究方法
    1.5 章节架构
2 我国博物馆出版的现状
    2.1 国内博物馆出版整体情况
    2.2 博物馆出版物的类型
        2.2.1 依据出版物内容分类
        2.2.2 依据出版物性质分类
        2.2.3 依据出版物载体形式分类
    2.3 博物馆的出版循环圈
        2.3.1 博物馆出版的外部影响
        2.3.2 博物馆出版的流程
        2.3.3 博物馆出版物的读者反馈
3 故宫博物院的出版情况
    3.1 故宫出版溯源
    3.2 故宫出版物的种类
        3.2.1 依据出版物内容分类
        3.2.2 依据出版物性质分类
        3.2.3 依据出版物载体形式分类
    3.3 故宫博物院的出版循环圈
        3.3.1 故宫出版的影响因素
        3.3.2 故宫出版的流程
        3.3.3 读者对于故宫出版的影响
4 我国博物馆出版存在的问题
    4.1 市场应对能力不足
    4.2 读者定位不清晰
    4.3 传播功能缺失
    4.4 选题重复
    4.5 审美落后
    4.6 定价不合理
5 我国博物馆出版的优化路径
    5.1 提升市场化程度
    5.2 平衡学术性与传播性
    5.3 获取行业及政府支持
    5.4 塑造博物馆品牌
    5.5 优化出版流程
    5.6 重视读者感受
6 展望与总结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高邮市博物馆和Q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馆校联动与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第一节 馆校联动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一、馆校联动的定义
        二、馆校联动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一、立足学习兴趣,践行核心素养和知行合一
        二、开发课程资源,彰显教育使命与学习特色
        三、营造教学氛围,拓宽知识视野和教育途径
        四、提升教育理念,拓展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
        五、借鉴国外经验,促进资源共享和馆校合作
第二章 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馆校联动与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馆校联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联动机制不完善缺乏合力推进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且成效不大
第三章 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第一节 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因材施教
        二、主动性与引导性相统一
        三、体验性与情境性相补充
    第二节 馆校教育实施策略
        一、教学前规划
        二、教学中实施
        三、教学后评估
    第三节 馆校联动教学探索新路径
        一、组织专题讲座交流及研学主题体验之旅
        二、利用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体现学以致用
    第四节 馆校联动教学实践案例——《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二、案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创新点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探究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博物馆
        二、视觉信息
        三、视觉场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述略
        一、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溯源
        二、视觉思维理论及研究启示
    第三节 从大众传播模式到视觉场建构
        一、博物馆媒介特征和传播模式
        二、博物馆视觉场的建构及形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感知
        一、接受理论和积极受众观
        二、分众化传播与学术引领
        三、博物馆视觉优先性体现
    第二节 博物馆受众的视觉素养培养
        一、博物馆受众素养的维度
        二、提升受众视觉素养的路径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价值
        一、创设文化信息交换体系
        二、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物质形态
    第一节 建筑空间场域引发受众想象体验
        一、奠定视觉艺术的发展基础
        二、塑造受众的多元文化环境
        三、创设受众感知的视觉场域
        四、营造视听感知的想象空间
    第二节 视觉信息的物质内容呈现与阐释
        一、学术支撑: 策展定位与知识信息权威性
        二、历史意义: 文物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三、情感符号: 绘画类展品视觉信息的传播
    第三节 从隐喻到意义的艺术展视觉传播
        一、当代艺术的视觉信息传播
        二、视觉艺术隐喻转换与触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活动形态
    第一节 地域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地域文化展览视觉信息特点
        二、地域文化展览视觉叙事策略
        三、地域传统文化意蕴呈现方式
    第二节 国际跨文化展览的视觉场活动
        一、柔性视觉传播中国故事
        二、异域文化激发文明创想
        三、展览视觉文化叙事模式
    第三节 视觉场的人际传播和创意活动
        一、创建对话: 受众接受与意义协商
        二、创意活动: 交互传播与意义建构
        三、诠释讲解: 交互过程的人际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虚拟形态
    第一节 博物馆视觉场的媒介形态演变
        一、博物馆视觉信息典藏与传播的新场域
        二、融合媒介下视觉信息的传播方式转向
    第二节 大众文化构建博物馆视觉场的主要方式
        一、电视节目构筑博物馆虚拟叙事新空间
        二、自媒体对博物馆受众的影响
    第三节 博物馆视觉信息传播发展前瞻
        一、科学技术带来视觉信息的人文传播
        二、物质场与虚拟场传播形态融合转换
        三、辩证运用虚拟场进行视觉信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博物馆视觉场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视觉信息的传播场元素
        一、视觉场的内容分析
        二、视觉场的受众分析
        三、视觉场的媒介分析
        四、受众与博物馆关系分析
    第二节 视觉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空间建立主体认知
        二、视觉信息环境的秩序性
        三、展品展览的文化多样性
        四、运用媒介阐释的重要性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思考
    三、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博物馆的概述
        2.1.1 博物馆概念
        2.1.2 博物馆分类
    2.2 博物馆流线概述
        2.2.1 博物馆流线概念
        2.2.2 博物馆流线分类
        2.2.3 博物馆展览流线组织的类型
    2.3 功能复合化和流线复合化概述
        2.3.1 功能复合化概述
        2.3.2 流线复合化概述
    2.4 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
        2.4.1 单一模糊的博物馆流线--以收藏功能为主时期
        2.4.2 逐步发展的博物馆流线--以展览功能为主时期
        2.4.3 复杂多样的博物馆流线..重视教育并加入文化休闲等功能的时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化下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影响因素
    3.1 使用人群对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影响
        3.1.1 观众人群
        3.1.2 藏品及相关工作人员
        3.1.3 行政办公人员
    3.2 复合化功能需求对博物馆流线组织的影响
        3.2.1 基础功能及扩展
        3.2.2 复合化功能与展览功能的关系
        3.2.3 功能在空间上的复合叠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化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原则与方法
    4.1 博物馆复合化流线组织原则
        4.1.1 复合流线的主从性原则
        4.1.2 复合流线的可选择性原则
        4.1.3 复合流线的变化性原则
    4.2 博物馆复合化流线组织策略
        4.2.1 流线的弹性化利用
        4.2.2 流线节点的节奏控制
        4.2.3 室内外流线的共享
    4.3 博物馆宏观复合流线组织方法
        4.3.1 轴线型--多中心化
        4.3.2 网格型--开放平面
    4.4 博物馆微观复合流线组织方法
        4.4.1 展览流线组织方法
        4.4.2 藏品流线组织方法
        4.4.3 服务娱乐流线组织方法
        4.4.4 研究教育流线组织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案例分析
    5.1 金泽21 世纪美术馆
        5.1.1 建筑概况
        5.1.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1.3 流线组织分析
    5.2 龙美术馆西岸馆
        5.2.1 建筑概况
        5.2.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2.3 流线组织分析
    5.3 加拿大人权博物馆
        5.3.1 建筑概况
        5.3.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3.3 流线组织分析
    5.4 首都博物馆新馆
        5.4.1 建筑概况
        5.4.2 功能与空间分析
        5.4.3 流线组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图片来源
附录2 表格来源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趋势
        1.1.2 时代背景
    1.2 城市博物馆面临的问题
        1.2.1 城市博物馆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1.2.2 城市博物馆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城市博物馆
        1.4.2 观展流线
        1.4.3 空间句法
    1.5 研究内容及对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文献现状综述
        1.7.1 空间句法相关研究文献现状综述
        1.7.2 博物馆建筑设计相关研究文献现状综述
    1.8 研究框架
    1.9 小结
第2章 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在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运用分析
    2.1 空间句法理论简介
        2.1.1 空间句法概念及基本思想
        2.1.2 空间句法的支点和基石
        2.1.3 空间句法应用思路
        2.1.4 空间句法变量分析
        2.1.5 空间句法研究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2.1.6 空间句法的实际应用
        2.1.7 本论文运用Depthmap软件的原因及计算步骤简述
    2.2 选择空间句法指导博物馆内部空间的研究的原因
    2.3 空间句法在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运用分析
        2.3.1 空间句法在建筑空间的理论研究概括
        2.3.2 空间句法在博物馆建筑的理论研究概况
        2.3.3 空间句法在国外博物馆建筑的应用案例分析
        2.3.4 空间句法在国内博物馆建筑空间的应用
        2.3.5 小结
    2.4 小结
第3章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及其观众行为特征深度解析
    3.1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特征及研究对象分类
        3.1.1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特征分析
        3.1.2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在展陈空间中的平面流线系统分类
    3.2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博物馆观众行为深度解析
        3.2.1 国外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研究方法的解析
        3.2.2 国内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研究方法解析
        3.2.3 空间句法视角下的博物馆观众行为研究方法解析
    3.3 城市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特征分析
        3.3.1 博物馆观众行为特征分析
        3.3.2 城市博物馆的观众行为特征分析
    3.4 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城市片区的整体环境
        3.4.2 城市博物馆自身特征
        3.4.3 城市博物馆观众自身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案例研究
    4.1 成都博物馆新馆概况
        4.1.1 区位与周边环境关系
        4.1.2 整体空间意象
    4.2 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厅平面观展流线研究
        4.2.1 成都博物馆新馆展厅平面观展流线研究框架
        4.2.2 成都博物馆新馆各馆展厅实际观展情况分析
        4.2.3 成都博物馆新馆4F及5F展厅视线情况分析
        4.2.4 成都博物馆新馆4F及5F展厅及关键点位建模
        4.2.5 成都博物馆新馆各馆实地调研情况分析
        4.2.6 客观建模结果与主观调研结果比对
    4.3 优化建议
        4.3.1 4 F近世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3.2 4 F民俗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3.3 5 F皮影一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3.4 5 F皮影二厅观展流线优化建议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1.1 研究步骤总结
        5.1.2 建议与措施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附表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论博物馆内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功能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基于行动者网络的博物馆无障碍交互设计策略研究[D]. 赵世峰. 江南大学, 2021(01)
  • [3]达纳博物馆服务思想初探[D]. 王一多. 吉林大学, 2021(01)
  • [4]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基于观众行为模式解析的当代博物馆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黄梓栋. 深圳大学, 2020(10)
  • [6]我国博物馆出版研究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D]. 雷锦怡. 南京大学, 2020(02)
  • [7]馆校联动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以高邮市博物馆和Q初级中学为例[D]. 王伟. 扬州大学, 2020(05)
  • [8]博物馆视觉信息的传播研究[D]. 赵君香. 山东大学, 2019(02)
  • [9]功能复合化趋势下博物馆流线组织分析[D]. 周瑛臻.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10]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博物馆观展流线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新馆为例[D]. 詹妮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博物馆图书馆参考服务的功能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