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漆酶同工酶的研究

大漆漆酶同工酶的研究

一、漆树漆酶同功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潘宇,李顺祥,傅超凡[1](2013)在《漆树的现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漆树是中国的重要经济树种,其汁液、漆籽、材质等都可以加工利用,广泛用于化工、建筑、医疗、食品等行业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开发利用价值,但是在医学、食品、生物等领域应用不足。本文主要从资源分布、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开发现状、研究展望等方面对10年来漆树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进行综述,重点展望今后漆树在医学领域与生物领域的研发方向。

赵猛[2](2013)在《漆树产漆组织的结构、发育及其与生漆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漆树为我国重要的特产经济树种,所产生漆是从其树干次生韧皮部采割而来。本文应用植物解剖学、植物化学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陕西产大红袍、高八尺以及宁陕等漆树品种的茎干树皮的结构、发育及其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漆树各器官中乳汁道的发生、发育以及乳汁道拟侵填体的结构与发育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了漆树韧皮部组成分子的结构与生漆产量及漆酚同系物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产三个漆树品种(大红袍、高八尺以及宁陕漆树)茎干树皮的基本结构相似,均由维管形成层、次生韧皮部和周皮组成,维管形成层由纺锤状原始细胞和射线原始细胞组成。次生韧皮部由垂直系统的筛管、伴胞、韧皮薄壁细胞、石细胞、乳汁道以及水平(径向)系统的韧皮射线组成。周皮由栓内层、木栓形成层、木栓层及其木栓层外颓废的组织构成。漆树茎干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休眠,春、夏季细胞分裂活动。在当年产生的具功能韧皮部中的筛管发育成熟,具输导功能,而韧皮薄壁组织和射线尚处于幼嫩期,乳汁道也在分化发育中。其外侧为往年产生的无功能韧皮部,其筛管萎缩,失去输导功能;而且无功能韧皮部中的乳汁道发育成熟,大量分泌生漆,韧皮薄壁体积增大,韧皮射线可增至3-5列细胞。此外,在无功能韧皮部中由部分薄壁细胞分化形成石细胞群,并有部分乳汁道腔内形成拟侵填体堵塞乳汁道。在上述次生韧皮部结构发育过程中,其组成分子的超微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漆树乳汁道是由上皮细胞围绕着腔道构成,其外侧又由鞘细胞环绕。漆树各器官中除雄蕊和种子外均有乳汁道的分布,乳汁道主要分布在各器官维管束的韧皮部内,以裂生方式形成,茎的髓部薄壁组织也有少量乳汁道,但其直径较小。其中茎初生韧皮部中乳汁道存在二次发育的现象,雌蕊的柱头中乳汁道还存在裂溶生现象,漆树果实的果皮内的乳汁道结构特殊,其乳汁道鞘细胞发达,而分泌细胞萎缩。漆树茎干次生韧皮部的部分乳汁道腔中拟侵填体,由乳汁道上皮细胞增殖形成,其上皮细胞通过平周分裂的方式形成拟侵填体细胞并堵塞乳汁道腔,后期拟侵填体细胞解体,醌类物质聚合成团块状堵塞乳汁道腔。漆树树皮中乳汁道的侵填还存在季节性变化,拟侵填体细胞一般发生在每年秋季,其醌类物质对乳汁道的堵塞发生在拟侵填体细胞解体后并持续到第二年春,第二年春季末期堵塞乳汁道的醌类物质自溶,多数乳汁道腔逐渐恢复畅通;夏季除靠近周皮处得乳汁道被醌类物质堵塞外大部分乳汁道均保持畅通。拟侵填体细胞都发生在漆树无功能韧皮部的乳汁道中,在有功能韧皮部中未见分布,在不同漆树品种的树皮中乳汁道的拟侵填体细胞的形成过程相似,但在形成时间上存在差异。分泌道中产生拟侵填体在裸子植物中已有报道,但在被子植物的分泌道中产生拟侵填体是首次发现。不同漆树品种的树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基本结构相同,但在组成分子的大小、数量等方面存在品种间差异;不同漆树品种的生漆产量及生漆中漆酚同系物相对含量也存在差异。对构成漆树次生韧皮部的主要组成分子筛管直径,乳汁道数量、乳汁道平均直径、石细胞群数量、射线数量、树皮平均厚度等指标与生漆产量和漆酚同系物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乳汁道数量、乳汁道平均直径和树皮平均厚度与生漆产量和漆酚同系物中的三烯漆酚均呈显着正相关,与二烯漆酚和单烯漆酚相关性不显着,与尚未鉴定的漆酚成分呈负相关,其中,生漆产量与三烯漆酚间呈正相关,而与其它同系物间呈负相关。从而表明,漆树树皮的结构特征、生漆产量和漆酚同系物含量可以作为区分漆树品种的指标之一,并表明漆树的树皮结构与其生漆产量及漆酚成分、三烯漆酚含量具有相关性。漆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生漆的采割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前人对漆树的分布、种质资源、栽培管理、内部结构以及生漆化学等方面已有许多研究,为我国生漆的生产、加工和漆树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本项研究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漆树各器官中乳汁道的结构和发育、茎干韧皮部的结构和发育以及其乳汁道的发生、发育和拟侵填体的发生、分布规律,不同漆树品种主干树皮的结构特点与其生漆产量和漆酚组成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生漆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探讨植物的结构、发育与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关系提供新的资料。

邵杨,晁菲,魏朔南,胡正海[3](2012)在《漆树漆酶割漆季节活性变化及同工酶研究》文中指出采用分光光度法、SDS-PAGE电泳及等电聚焦电泳法分析了陕西平利县高八尺和大红袍2个品种漆树漆酶的活性变化规律及同工酶组成。结果表明:漆酶的活性在割漆季节中呈现6~7月下降,7~9月上升,并且高八尺漆酶的活性高于大红袍漆酶活性;确定漆酶的分子量为110kDa;分离得到4种漆酶同工酶组成,而这4种同工酶组成在两个品种中存在差异,可以作为漆树品种鉴定的生化指标。

靳蓉,张飞龙[4](2012)在《漆酶的来源与分离纯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漆酶最早是从漆树所产的生漆中发现的,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和真菌,在昆虫和细菌中也有发现。它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既是聚合酶,也是降解酶,参与愈伤组织形成、木质化过程、生漆成膜、氧化酚类、苯胺类等一系列有机化合物。漆酶的去甲基化作用可以使木质素降解,也能够参与自然界中花色的形成。漆酶的应用以分离纯化为基础,主要用到沉淀、透析、色谱、电泳等技术。

周菲[5](2011)在《产漆酶木霉ZF-2分离、发酵与初步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漆酶(Laccase)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具有广泛的底物,不仅能催化氧化多种芳香族化合物,还能降解木质素、去除许多有毒酚类物质如苯氧基类除草剂等的毒性,还可以使多种染料脱色及去除工业废水的毒性。近年来在造纸、环保、食品、医药卫生、生物检测等领域有了较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漆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愈创木酚平板筛选法,从山东省各地采集的朽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漆酶活力较高的真菌(菌株编号ZF-2)。本研究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利用响应面法对摇瓶发酵产酶培养基配方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粗酶液对活性艳蓝KN-R、结晶紫和刚果红进行脱色降解,并初步探讨氧化还原介质的添加和脱色条件对脱色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ZF-2菌株的鉴定通过菌体培养特征、形态学特征观察、5.8S rR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ZF-2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该菌株的5.8S rRNA序列已在Gene Bank上注册,登录号为HM051191。2. ZF-2产漆酶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发酵条件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筛选,确定了最佳碳源为麦草粉、最佳氮源为(NH4)2SO4和豆粕、最佳金属离子为Cu2+、最佳诱导剂为吐温-20,然后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C/N比。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运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分析筛选出的各个培养基组分,以获得显着影响因子,然后通过最陡爬坡法接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采用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由上述方法确定ZF-2产漆酶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麦草粉7.6 g/L、豆粕23 g/L、(NH4)2SO4 1 g/L、CuSO4 0.51 g/L、吐温-20 1 g/L、MgSO4 1 g/L、KH2PO4 0.6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 %、发酵时间42 h、发酵温度28℃、装液量50 mL/250 mL、转速150 rpm,自然pH。运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摇瓶发酵,漆酶酶活达到72.549 U/mL,较基础发酵培养基漆酶活性提高56.33倍。3. ZF-2漆酶对染料的脱色降解初步探究了ZF-2漆酶在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和三苯甲烷类染料脱色中的作用。用漆酶直接处理偶氮染料刚果红,反应5 h脱色率达到65.66 %,直接处理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和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4 h,脱色率分别达到80.09 %和26.09 %。漆酶协同氧化还原介质(8-羟基喹啉、紫脲酸铵、L-羟基苯并三唑(HBT))对三种染料进行脱色降解,结果表明, 8-羟基喹啉和紫脲酸铵对三种染料的脱色率无显着作用,而添加HBT后,三种染料的脱色率均明显提高,活性艳蓝KN-R和结晶紫与漆酶/HBT反应4 h后,脱色率分别提高到92.87%和71.32%;刚果红与漆酶/HBT反应2 h后,脱色率提高到79.03%。对三种染料脱色条件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漆酶降解活性艳蓝KN-R的适宜条件:pH值为5.5,温度50℃,漆酶用量15 U/mL时,脱色率较高,均在85%以上。漆酶降解结晶紫的适宜条件:pH值为5,温度50℃,漆酶用量20 U/mL时,反应3 h,脱色率最高,达到71.33%。漆酶降解刚果红的适宜条件:pH值为5,温度50℃,漆酶用量15 U/mL时,反应2 h,脱色率达到最大值,达到85.34%。

姜曼[6](2011)在《鸡腿菇漆酶诱导、对染料脱色及基因克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漆酶是一类含铜的多酚氧化酶,能催化木质素的降解,去除有毒化合物的毒性,脱除工业染料的颜色,在环境保护、制浆造纸、纺织印染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鸡腿菇产漆酶采用静止和摇床培养两种方式,发现静止培养第21天酶活为0.55IU/ml,摇床培养第7天便可以达到相同的酶活,第19天酶活最高,可达1.61 IU/ml,摇床培养缩短鸡腿菇产酶周期且漆酶最高酶活是静止培养的三倍,说明摇床培养比静止培养更有利于鸡腿菇产漆酶。培养基碳氮比是鸡腿菇产漆酶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在本实验中设计了HNHC、HNLC、LNHC、LNLC四种培养基对鸡腿菇进行诱导产酶比较,结果显不LNHC培养鸡腿菇产漆酶酶活最高,HNLC培养可产生更多的漆酶同工酶。基于以上结果,选择LNHC、HNLC两种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诱导物诱导鸡腿菇产漆酶,LNHC培养条件下邻甲苯胺诱导鸡腿菇产漆酶酶活最高,可达3.25IU/ml。HNLC培养条件下2mM邻甲苯胺和0.8mM单宁酸都稳定的诱导提高鸡腿菇不同的漆酶同工酶的含量。分别收集LNHC、HNLC两种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诱导物后鸡腿菇分泌的漆酶粗酶液对染料进行脱色,2ml 0.1mol/LNaAc-HAc缓冲液的脱色体系中,染料终浓度50mg/ml,酶添加量0.5IU/ml, HBT的终浓度0.1g/L,pH4.5,温度40℃,时间12h。实验证明,添加不同诱导物的两种培养基中得到的鸡腿菇漆酶粗酶液对蒽醌类染料及三苯甲烷类染料比对偶氮类染料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邻甲苯胺诱导的漆酶粗酶液对葸醌类雷玛唑亮蓝和三苯甲烷类溴酚蓝的脱色率分别为71%、78%,对偶氮类的活性橙1、刚果红的脱色率分别为14%、4%。另外,HNLC培养基中添加邻甲苯胺和对羟基苯甲酸诱导的含多种漆酶同工酶的粗酶液比LNHC培养的单一组分漆酶对部分葸醌类染料的脱色效果好,而HNLC阿魏酸和铜离子诱导的多组分的漆酶比LNHC单一组分的漆酶粗酶液对染料的脱色效果好。介体HBT的加入对所有染料的脱色率都有显着的提高。根据实验室之前克隆的漆酶的基因片段设计特异性引物,使用SMARTTM RACE cDNA Amplification Kit得到完整的鸡腿菇漆酶cDNA基因,命名为lac3。鸡腿菇漆酶lac3OcDNA全长1968bp,编码区为1554bp,编码了535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为279bp,3’非编码区为145bp;前18个氨基酸为信号肽;理论等电点为5.29,理论分子量为50064.87Dalton。使用EasySlectTM Phichia Expression Kit对克隆得到的漆酶lac3进行异源表达,载体为pPPICZaB,宿主菌为KM71H (Muts, Arg+)。平板培养和摇床诱导产酶培养均未检测到漆酶Lac3的活性。

邵杨[7](2011)在《陕西两个漆树品种漆酶割漆季节活性变化及同功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Stokes) F.A.Barkley)是漆树科(Anacardiaceae)漆树属(Toxicodendron)的一种重要经济树种。其主要产品为生漆,生漆是一种优良的天然涂料,有“涂料之王”的声誉,是现代科技、农业、国防、民用及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目前关于漆树结构、生漆成分的研究已有相关的报道,但在漆酶的化学上,还未见有关漆酶在割漆季节活性变化规律的报道,而漆树漆酶的同工酶研究多位于真菌漆酶而植物漆酶则少有涉及。本课题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漆酶在割漆季节的活性变化,并通过等电聚焦技术成功分离出4种同工酶组分同时测定了各同工酶组分的等电点。旨在为深入研究漆树漆酶同工酶组成,探讨漆酶同工酶与其活性、不同割漆时间以及与漆树品种的关系等提供参考。1.在割漆季节里,漆树不同品种生漆中的漆酶其活性出现相似的规律,即6月-7月活性下降,7月-8月活性上升,最低峰出现在7月。但是不同的漆树品种又有各自的特点。高八尺漆酶活性最高峰出现在6月,而大红袍漆酶活性最高峰出现在8月。从整体来看,高八尺漆酶活性大于大红袍漆酶活性。2.对提取的漆酶液进行SDS-PAGE电泳,测得漆酶分子量为110kDa。且提取液中含有其他杂蛋白。3.等电聚焦结果显示,漆树漆酶中至少存在4种同工酶组分,且其等电点分别为6.85、6.98、7.16、7.35。同工酶带在高八尺漆树中染色明显、条带清晰。大红袍漆酶电泳结果显示出与高八尺不同的特点,除8月份漆酶样品外,其余月份均无等电点为6.85的酶带。进一步探讨了漆酶同工酶组成与漆酶活性变化之间的关系。4.建立了快速测定漆树漆酶同工酶组成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结果稳定、快速、高效的优点。

张飞龙[8](2010)在《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Ⅰ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文中研究表明生漆是从漆树皮层采割的天然树脂,主要由漆酚、漆酶、多糖、糖蛋白以及水分、金属离子等物质组成,是一种油包水型反应性生物基微乳系统,是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生漆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王志新[9](2010)在《血红密孔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漆酶的研究》文中指出漆酶(Laccase,EC 1.10.3.2)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在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脱毒、纸浆的生物制造与漂白、染料的脱色与脱毒、木质素及其衍生物的降解与转化以及食品性状的改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和潜力。本论文从自然界筛选到一株产漆酶的白腐菌,并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了其发酵条件、产酶机理、酶的分离纯化和性质以及在染料脱色和降解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所示:利用平板显色特征和产漆酶能力测定,筛选到一株产漆酶的白腐菌株SYBC-L1,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该菌株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科、密孔菌属、血红密孔菌,命名为血红密孔菌Pycnoporus sanguineus SYBC-L1。其18S和5.8S rDNA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EU888830和EU888831。对P. sanguineus SYBC-L1的液态发酵产漆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一些工农业副产物,如麸皮和豆粕作碳氮源,首先通过单因素法初步优化了其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再经过响应面设计法对培养基组分进一步优化,得到的优化培养基为:葡萄糖50 g/L,麸皮52.5 g/L,豆粕15 g/L,NH4H2PO4 1.0 g/L,CuSO4·5H2O 2.0 mmol/L,KH2PO4 0.5 mmol/L,NaCl 17 mmol/L,阿魏酸26.1μmol/L,初始pH 4.0。优化后菌株的漆酶产量为61.25 U/ml,为优化前基础培养基的87倍。根据其发酵过程数据分别建立了菌体生长、漆酶合成和底物消耗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7 L发酵罐扩大培养,第10 d漆酶产量为55 U/ml。对P. sanguineus SYBC-L1在环境污染物——水葫芦的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水葫芦为固态发酵基质,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P. sanguineus SYBC-L1的固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为:水葫芦25.1%,木屑13.9%,CuSO4·5H2O 1.5 mmol/L,没食子酸40μmol/L,起始含水量65%,初始pH 6.0。菌株优化后的漆酶活力为32.02 U/g干基,约为优化前的4.5倍。这种发酵方法不仅提高了水葫芦的综合利用价值,而且有利于水葫芦生物质的进一步利用。对P. sanguineus SYBC-L1在漆酶发酵过程中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菌体在漆酶高产时氧化水平提高,丙二醛、H2O2、抗坏血酸含量以及SOD、CAT活力明显上升,这表明菌体在漆酶合成时受到了一定的氧化胁迫作用。采用Fenton试剂对P. sanguineus SYBC-L1发酵产漆酶进行氧化胁迫试验,结果显示H2O2 : Fe2+比例为10:1时可明显促进漆酶的产生,推测漆酶的产生可能与活性氧诱导的基因表达有关。经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cellulose阴离子交换层析和Sephadex G-100分子筛层析,分离纯化得到2个漆酶同工酶LacI和LacII,SDS-PAGE显示均为单体蛋白,分子量分别为58.89和63.07 kDa,糖含量分别为36.92%和13.58%,且二者在330 nm处均有特征吸收峰。LacI和LacII的最适反应pH值位于酸性范围,反应温度较宽,高温和低温条件均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且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良好。SDS、NaN3、β-巯基乙醇和KI对LacI和LacII具有抑制作用,而EDTA、Na+和低浓度的Cu2+、Mg2+及Zn2+稍有促进作用。LacI和LacII的催化底物广泛,ABTS是其最适宜的底物。以ABTS为底物时,Km值分别为0.0166和0.0435 mmol/L,kcat/Km值分别为19,640.36和31,172.64 S-1·mM-1。经UPLC/MS/MS鉴定及氨基酸序列分析,LacI和LacII均属于密孔菌属漆酶。对P. sanguineus SYBC-L1漆酶在工业染料的脱色和降解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蒽醌类染料是漆酶的反应底物,可直接被漆酶降解,偶氮类染料在漆酶介体存在的情况下可被降解。小分子介体的添加有助于提高染料的脱色效率,RBBR、酸性红1和活性黑5在添加丁香醛连氮后,反应20 min,脱色率分别为94.91%、90.87%和72.15%;酸性蓝129和活性蓝4在HBT介体存在的情况下脱色60 min,其脱色率分别为81.73%和92.18%。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染料降解后的产物进行分析,发现有降解中间产物生成,并且经过植物毒理试验表明,这些降解物的毒性大大降低,对小麦发芽率完全没有抑制,仅对胚芽和根芽的长度稍有影响。

王志新,施晓燕,蔡宇杰,廖祥儒[10](2009)在《白腐真菌SYBC-L2漆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毛纺染料脱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经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TMS-200柱层析,从白腐菌株Phellinus sp.SYBC-L2所产的漆酶中纯化得到电泳纯漆酶Lac3,其纯化倍数为28.27,回收率为14.76%。Lac3为一种糖蛋白,糖含量29.66%,SDS-PAGE表观分子量约为64.3kD;其催化氧化DMP(2,6-Dimethoxyphenol)的表观Km值和Vmax分别为1.01mmol/L和186.2U/mg蛋白。Lac3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3.5;在30℃~50℃和pH4.5~9.0范围内稳定。Cu2+、SO42-、CO32-对Lac3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Fe3+、Fe2+、NO3-则具有抑制作用。色素的最佳脱色条件为(Lac3终浓度为2U/ml):媒介元PV在温度50℃、pH值3.0的条件下反应2h,脱色率可达95.10%;弱酸蓝在温度40℃、pH值4.0的条件下作用3h,脱色率为75.09%。

二、漆树漆酶同功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漆树漆酶同功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漆树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漆树资源
    1.1 资源分布
    1.2 种质资源评价
2 生漆主要成分
    2.1 漆酚
    2.2 漆酶
    2.3 漆树多糖
    2.3 糖蛋白
3 漆蜡与漆油
4 提取分离技术
5 开发现状
    5.1 医药应用
    5.2 食品保健
    5.3 生物农业
6 研究展望

(2)漆树产漆组织的结构、发育及其与生漆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漆树资源及漆树乳汁道的研究概况
        1.1 漆树种质资源
        1.2 漆树的分布和生境
        1.3 漆树乳汁道结构研究
    2 生漆化学研究进展
        2.1 漆酚
        2.1.1 漆酚的性质
        2.1.2 漆酚的提取及测定
        2.1.3 漆酚类物质的应用
        2.2 漆酶
        2.2.1 漆酶的性质及提取
        2.2.2 漆酶的应用
        2.3 漆多糖
    3 植物韧皮部组成分子结构及韧皮部活动的季节性变化
        3.1 植物韧皮部组成分子及其结构
        3.2 初生韧皮部与次生韧皮部
        3.3 韧皮部各组成分子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4 植物乳汁道和乳汁管的研究概况
        4.1 植物乳汁道和乳汁管的研究概况
        4.2 植物乳汁管的结构与发生
        4.3 植物乳汁道的结构与发生
        4.4 乳汁道和乳汁管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及其生物学意义
    5 植物维管系统及分泌道侵填体及拟侵填体研究概况
        5.1 侵填体的研究
        5.2 拟侵填体的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漆树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材料
        1.2 生漆产量及漆酚同系物含量的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石蜡切片
        2.2 半薄切片
        2.3 超薄切片
        2.4 生漆组织化学研究
        2.5 拟侵填体细胞及醌类物质组织化学研究
        2.6 拟侵填体及醌类物质显微红外研究
        2.7 生漆中漆酚含量及种类分析
        2.8 乳汁道上皮细胞中所含漆酚类物质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
第三章 漆树各器官中乳汁道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1 前言
    2 研究结果
        2.1 漆树各器官中乳汁道分布
        2.2 茎中乳汁道的结构及其发生
        2.2.1 茎初生结构中乳汁道的结构及其发生
        2.2.2 茎的次生韧皮部中乳汁道结构及其发生
        2.3 漆树芽鳞及叶中乳汁道的结构及发生
        2.4 漆树根中乳汁道的结构及发生
        2.5 漆树繁殖器官中乳汁道的结构与发生
        2.5.1 漆树花中乳汁道的结构与发生
        2.5.2 漆树果实中乳汁道的结构与发生
    3 讨论
        3.1 漆树乳汁道的分布及发育特点
        3.2 漆树乳汁道的发育方式
    图版说明
    图版
第四章 漆树茎次生韧皮部结构及其发育的研究
    1 前言
    2 研究结果
        2.1 漆树树皮的结构特征
        2.2 漆树韧皮部结构的发育规律
        2.2.1 具功能韧皮部的分化和发育
        2.2.2 无功能韧皮部的结构及其发育
        2.2.3 周皮的结构及发育
        2.2.4 漆树韧皮部结构发育的季节性变化
        2.3 漆树韧皮部各组成分子的超微结构发育和变化
        2.3.1 乳汁道上皮细胞以及鞘细胞
        2.3.2 筛管和伴胞
        2.3.3 石细胞
        2.3.4 薄壁组织细胞
    3 讨论
        3.1 漆树次生韧皮部各组成分子的结构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3.2 漆树韧皮部各组成分子的结构发育规律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3 漆树韧皮部结构发育和季节性变化及其意义
        3.4 漆树各组成分子超微结构与生漆合成及其分泌的关系
    图版说明
    图版
第五章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结果
        2.1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的发生发育过程
        2.2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的超微结构
        2.3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在漆树次生韧皮部中的季节性变化和分布特点
        2.3.1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在漆树次生韧皮部中的季节性变化
        2.3.2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在漆树次生韧皮部中的分布特点
        2.4 漆树乳汁道侵填体在不同漆树品种中的差异
    3 讨论
        3.1 植物维管组织中侵填体和拟侵填体的作用
        3.2 漆树乳汁道分泌物性质的改变对生漆分泌的影响
        3.3 漆树乳汁道中拟侵填体的形成与漆树品种间的关系
    图版说明
    图版
第六章 不同漆树品种树皮结构对生漆产量及漆酚同系物含量影响的研究
    1 前言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漆树品种间茎干次生韧皮部结构的比较
        2.2 不同漆树品种的生漆产量比较
        2.3 不同漆树品种漆酚同系物的含量比较
        2.4 不同漆树品种的树皮结构、生漆产量与漆酚同系物含量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3.1 漆树韧皮部的结构对生漆产量的影响
        3.2 漆酚同系物含量与漆树韧皮部结构的关系
        3.3 漆树韧皮部的结构及生漆产量和漆酚同系物含量与其品种存在相关性
    图版说明
    图版
第七章 研究结论
    1 漆树各器官中乳汁道的分布、结构及其发育
    2 漆树韧皮部结构及其细胞学研究
    3 漆树乳汁道拟侵填体研究
    4 漆树不同品种韧皮部结构与生漆产量及其漆酚同系物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漆酶的来源与分离纯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漆酶的来源
    1.1 植物漆酶
    1.2 微生物漆酶
    1.3 动物漆酶
    1.4 漆酶同工酶
    1.5 漆酶的异源表达
2 漆酶的分离纯化
    2.1 植物漆酶的分离纯化
    2.2 微生物漆酶的分离纯化
    2.3 动物漆酶的分离纯化
    2.4 漆酶同工酶的分离纯化

(5)产漆酶木霉ZF-2分离、发酵与初步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漆酶研究进展
        1.1.1 漆酶的结构
        1.1.2 漆酶的催化机理
        1.1.3 漆酶的底物
        1.1.4 漆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1.1.5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1.6 漆酶的应用
        1.1.7 影响漆酶合成的条件
    1.2 染料废水处理研究现状
        1.2.1 染料的分类
        1.2.2 染料废水的特点
        1.2.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产漆酶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2.2.2 漆酶部分酶学性质研究
        2.2.3 孢子悬浮液制备与计数
        2.2.4 菌丝体的培养及收集
        2.2.5 粗酶液的制备
        2.2.6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7 发酵条件的优化
        2.2.8 发酵配方验证及其优化前后漆酶活性的比较
        2.2.9 染料脱色降解相关试剂的配制方法
        2.2.10 染料的脱色降解
        2.2.11 染料脱色条件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漆酶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3.1.1 初筛结果
        3.1.2 复筛结果
        3.1.3 ZF-2 的培养特征
        3.1.4 形态学观察
        3.1.5 分子生物学鉴定
    3.2 酶学性质研究
        3.2.1 酶的最适pH 值
        3.2.2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2.3 酶的热稳定性
        3.2.4 酶的pH 稳定性
    3.3 ZF-2 产漆酶培养基及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
        3.3.1 ZF-2 发酵产酶曲线
        3.3.2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3 发酵条件的优化
        3.3.4 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的验证
    3.4 漆酶对染料脱色的初步研究
        3.4.1 漆酶对染料的直接脱色
        3.4.2 漆酶/介质对各种染料的脱色降解
        3.4.3 染料脱色条件的研究
4 讨论
    4.1 菌株的分离筛选
    4.2 液态产酶发酵
    4.3 染料的脱色降解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6)鸡腿菇漆酶诱导、对染料脱色及基因克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漆酶的结构与性质
    1.2 漆酶的催化机理
    1.3 漆酶的研究进展
        1.3.1 漆酶的诱导
        1.3.2 漆酶的分离纯化
        1.3.3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
    1.4 漆酶的应用
        1.4.1 食品工业
        1.4.2 染料的脱色
        1.4.3 造纸工业
        1.4.4 有毒化合物的生物消除
        1.4.5 其他方面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的内容
2. 鸡腿菇漆酶的产酶诱导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药品
        2.1.3 仪器
        2.1.4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鸡腿菇的培养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静止和摇床培养对鸡腿菇产漆酶的影响
        2.3.2 不同碳氮源比例的四种培养基对鸡腿菇产漆酶的影响
        2.3.3 LNHC培养基添加不同诱导物对鸡腿菇产漆酶的影响
        2.3.4 HNLC培养基添加不同诱导物对鸡腿菇产漆酶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鸡腿菇漆酶对不同染料的脱色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药品
        3.1.3 仪器
        3.1.4 鸡腿菇的培养及粗酶液的制备
        3.1.5 漆酶活力的测定
        3.1.6 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测定
        3.1.7 非变性胶(Native-PAGE)电泳分析方法
        3.1.8 染料脱色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两种不同培养基培养鸡腿菇粗酶液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3.2.2 邻甲苯胺诱导鸡腿菇的粗酶液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3.2.3 铜离子诱导鸡腿菇的粗酶液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3.2.4 阿魏酸诱导鸡腿菇的粗酶液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3.2.5 对羟基苯甲酸诱导鸡腿菇的粗酶液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鸡腿菇漆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和质粒
        4.1.2 试剂盒
        4.1.3 酶及试剂
        4.1.4 培养基
        4.1.5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漆酶Lac3 cDNA全长的获得
        4.2.2 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 表达载体电转化入Pichia pastoris
        4.2.4 具有漆酶Lac3活性的阳性克隆的筛选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漆酶Lac3 cDNA全长的获得
        4.3.2 鸡腿菇漆酶基因Lac3 cDNA序列分析
        4.3.3 表达载体的构建
        4.3.4 表达载体电转化入Pichia pastoris
        4.3.5 具有漆酶Lac3活性的阳性克隆的筛选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7)陕西两个漆树品种漆酶割漆季节活性变化及同功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漆树及其割漆技术
        1.1 漆树资源概况
        1.2 割漆技术及其与漆树的关系
        1.2.1 采割与漆树生长周期及树龄的关系
        1.2.2 割漆位置及割口的选择与漆树生长的关系
        1.2.3 产漆量与漆树品种的关系
    第二节 生漆化学成分研究
        2.1 漆酚
        2.1.1 漆酚的提取和纯化
        2.1.2 漆酚在生漆干燥成膜中的作用
        2.1.3 漆酚的致敏作用
        2.2 漆酶
        2.2.1 漆酶概述
        2.2.2 漆酶的催化活性中心
        2.2.3 漆酶的纯化
        2.2.4 漆酶的催化原理
        2.2.5 漆酶的检测
        2.2.6 漆酶的作用
        2.3 生漆中的其他成分
        2.3.1 多糖类
        2.3.2 水分
        2.3.3 其他组分
        2.4 生漆化学成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三节 等电聚焦技术及其在同工酶中的应用
        3.1 等电聚焦技术及其应用
        3.2 等电聚焦技术的优点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材料、试剂及仪器
        1.1 研究材料
        1.2 试剂
        1.3 仪器
        1.4 研究方法
        1.4.1 漆酶丙酮粉末提取及粗酶液纯化
        1.4.1.1 漆酶丙酮粉末提取
        1.4.1.2 粗酶液纯化
        1.4.2 漆酶活性测定
        1.4.3 漆酶的SDS-PAGE电泳
        1.4.3.1 制胶
        1.4.3.2 样品制备及上样
        1.4.3.3 电泳
        1.4.3.4 染色
        1.4.4 漆酶同工酶测定
        1.4.4.1 制胶
        1.4.4.2 灌胶和取胶
        1.4.4.3 等电聚焦电泳
        1.4.5 漆酶等电点的测定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漆酶活性研究
        1.1 漆酶活性测定
        1.2 高八尺与大红袍漆酶在割漆季节活性规律比较
    第二节 漆酶的SDS-PAGE电泳
        2.1 漆树漆酶分子量测定
        2.2 漆树漆酶纯度测定
    第三节 等电点的测定
    第四节 漆酶同工酶分析
        4.1 高八尺与大红袍漆酶同工酶谱分析
        4.2 漆酶同工酶等电点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等电聚焦技术及其在漆酶同工酶中的应用
    2. 漆树品种内漆酶活性的变化
    3. 漆树不同品种间漆酶活性差异分析
    4. 漆酶分子量确定
    5. 漆酶同工酶组成差异及与漆酶活性的关系
    6. 同工酶谱与品种鉴定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Ⅰ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漆的组成和结构
2 漆酚
    2.1 漆酚的物理特性
    2.2 漆酚的化学特性
        2.2.1 漆酚芳环上的反应
        (1) 氧化还原性
        (2) 聚合反应
        ① 酶催化氧化聚合反应
        ② 酚醛缩合
        ③ 曼尼希反应
        (3) 漆酚羟基上的金属配位反应
        (4) 漆酚羟基上的酰化、醚化反应
        ① 酰化
        ② 醚化
        2.2.2 漆酚侧链双键上的反应
        (1) 加氢反应
        (2) 氧化反应
        (3) 漆酚侧链双键的加成反应
        ①与苯乙烯加成
        ②与顺丁烯二酸酐加成
        ③漆酚共轭双键加成
        ④漆酚双键加成
        ⑤与硫加成
        ⑥与酚醛树脂加成
        2.2.3 漆酚的均聚合反应
        2.2.4 漆酚-蛋白质结合反应
        2.2.5 漆酚-多糖复合反应
3 漆酶
    3.1 漆酶分子的结构特点
        3.1.1 漆酶的活性中心
        3.1.2 漆酶催化氧化作用的底物
        (1) 酚及其衍生物:
        (2) 芳胺及其衍生物:
        (3) 羧酸及其衍生物:
        (4) 甾体激素和生物色素:
        (5) 金属有机化合物:
        (6) 其他非酚底物:
    3.2 漆酶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3.2.1 分子内电子转移
        3.2.2 分之间相互作用
    3.3 漆酶活性影响因子
        3.3.1 温度
        3.3.2 pH
        3.3.3 抑制剂
        3.3.4 漆酶同工酶
4 漆多糖
5 糖蛋白
6 水分及其他物质

(9)血红密孔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漆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木质素和木质纤维素
        1.1.1 简介
        1.1.2 木质纤维素的降解
    1.2 漆酶简介
        1.2.1 漆酶的分布
        1.2.2 漆酶的作用底物
        1.2.3 漆酶的理化特性
        1.2.4 漆酶的活性中心
        1.2.5 漆酶的催化机理
    1.3 漆酶的生产
        1.3.1 漆酶生产菌株的选育
        1.3.2 漆酶的发酵工艺
        1.3.3 影响漆酶生产的因素
    1.4 漆酶的同工酶及其纯化
    1.5 氨基酸序列分析
    1.6 漆酶的分子生物学
        1.6.1 漆酶基因的克隆
        1.6.2 漆酶基因的结构
        1.6.3 漆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1.7 漆酶的应用
        1.7.1 环境保护与修复
        1.7.2 造纸工业
        1.7.3 高分子化合物合成
        1.7.4 食品工业
        1.7.5 生物传感器
    1.8 本课题的依据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产漆酶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化学试剂
        2.2.4 培养基
        2.2.5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产漆酶菌株的分离、筛选
        2.3.2 菌株SYBC-L1 在基础培养基中合成漆酶的过程
        2.3.3 菌株SYBC-L1 的形态特征
        2.3.4 菌株SYBC-L1 的rDNA 序列测定及聚类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P. sanguineus SYBC-L1 液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化学试剂
        3.2.4 培养基
        3.2.5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3.3.2 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
        3.3.3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漆酶液态发酵培养基
        3.3.4 血红密孔菌液态发酵动力学模型的求解及拟合
        3.3.5 发酵罐放大实验
    3.4 讨论
第四章 P. sanguineus SYBC-L1 利用水葫芦固态发酵产漆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化学试剂
        4.2.4 培养基
        4.2.5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水葫芦固态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4.3.2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水葫芦固态发酵培养基
        4.3.3 P. sanguineus SYBC-L1 固态发酵产酶曲线
    4.4 讨论
第五章 P. sanguineus SYBC-L1 产漆酶生理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化学试剂
        5.2.4 培养基
        5.2.5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3.1 P. sanguineus SYBC-L1 发酵产酶曲线
        5.3.2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5.3.3 过氧化氢水平的变化
        5.3.4 维生素C 含量变化
        5.3.5 抑制羟自由基能力(RAHFR)的变化
        5.3.6 总抗氧化力水平(T-AOC)的变化
        5.3.7 CAT 活力变化
        5.3.8 SOD 活力变化
        5.3.9 抗氧化酶、氧化胁迫与产漆酶之间的关系
        5.3.10 氧化胁迫对产漆酶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P. sanguineus SYBC-L1 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化学试剂
        6.2.4 培养基
        6.2.5 实验方法
    6.3 结果
        6.3.1 漆酶的同工酶谱
        6.3.2 漆酶的纯化
        6.3.3 漆酶的分子量和糖含量
        6.3.4 漆酶的光谱特征
        6.3.5 最适反应pH 值和温度
        6.3.6 漆酶的稳定性
        6.3.7 金属离子及抑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6.3.8 有机溶剂对漆酶的影响
        6.3.9 漆酶底物专一性的测定
        6.3.10 漆酶动力学研究
        6.3.11 氨基酸序列分析
    6.4 讨论
第七章 P. sanguineus SYBC-L1 漆酶在染料脱色和降解中的作用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2.3 化学试剂
        7.2.4 培养基
        7.2.5 实验方法
    7.3 结果
        7.3.1 染料的结构
        7.3.2 染料的最大吸收波长
        7.3.3 小分子介体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7.3.4 染料脱色反应体系的优化
        7.3.5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染料的降解
        7.3.6 染料及其降解产物对作物发芽的研究
    7.4 讨论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 18S rDNA序列
附录2 ITS-5.8S rDNA序列
附录3 RBBR 不同降解率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附录4 酸性蓝129 不同降解率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附录5 活性蓝4 不同脱色率的高效液相图谱
附录6 酸性红1 不同脱色率的高效液相图谱
附录7 活性黑5 不同脱色率的高效液相图谱
附录8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白腐真菌SYBC-L2漆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毛纺染料脱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种
    1.2 主要试剂
    1.3 漆酶活性测定
    1.4 蛋白质含量测定
    1.5 漆酶的分离纯化
        1.5.1 粗酶液提取
        1.5.2 硫酸铵分级盐析
        1.5.3 DEAE-cellulose柱层析
        1.5.4 SephacrylTMS-200柱层析
    1.6 酶学性质
        1.6.1 同功酶酶谱检测
        1.6.2 表观分子量测定
        1.6.3 糖含量测定
        1.6.4 最适反应温度及其热稳定性
        1.6.5 最适反应pH及其pH稳定性
        1.6.6 无机离子对漆酶的影响
        1.6.7 动力学常数Km值的测定
    1.7 漆酶对染料脱色的研究
        1.7.1 染料吸收光谱的测定
        1.7.2 染料脱色试验及脱色率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功酶酶谱检测
    2.2 漆酶的分离纯化
    2.3 酶学性质
        2.3.1 表观分子量
        2.3.2 糖含量的测定
        2.3.3 最适温度及其热稳定性
        2.3.4 最适pH值及其pH稳定性
        2.3.5 无机离子对漆酶的影响
        2.3.6 动力学常数Km值的测定
    2.4 漆酶Lac3对染料脱色的研究
        2.4.1 染料吸收光谱的测定
        2.4.2 反应温度对漆酶/ABTS介质脱色率的影响
        2.4.3 反应pH对漆酶/ABTS介质脱色率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2.4.5 不添加ABTS介质对染料脱色的影响
3 讨论

四、漆树漆酶同功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漆树的现代研究进展[J]. 潘宇,李顺祥,傅超凡. 科技导报, 2013(26)
  • [2]漆树产漆组织的结构、发育及其与生漆关系的研究[D]. 赵猛. 西北大学, 2013(02)
  • [3]漆树漆酶割漆季节活性变化及同工酶研究[J]. 邵杨,晁菲,魏朔南,胡正海. 广西植物, 2012(06)
  • [4]漆酶的来源与分离纯化技术[J]. 靳蓉,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12(03)
  • [5]产漆酶木霉ZF-2分离、发酵与初步应用研究[D]. 周菲.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6]鸡腿菇漆酶诱导、对染料脱色及基因克隆研究[D]. 姜曼.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7]陕西两个漆树品种漆酶割漆季节活性变化及同功酶研究[D]. 邵杨. 西北大学, 2011(08)
  • [8]生漆成膜的分子基础——Ⅰ生漆成膜的物质基础[J]. 张飞龙. 中国生漆, 2010(01)
  • [9]血红密孔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发酵产漆酶的研究[D]. 王志新. 江南大学, 2010(08)
  • [10]白腐真菌SYBC-L2漆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毛纺染料脱色中的应用[J]. 王志新,施晓燕,蔡宇杰,廖祥儒. 生物技术通报, 2009(08)

标签:;  ;  ;  ;  ;  

大漆漆酶同工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