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居民晨练调查分析

南京市居民晨练调查分析

一、对南京市居民晨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芮菁[1](2020)在《城市空间的生态文化传播与居民地方认同研究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进行生态文化传播,改善城市生活?可以在城市空间建设中找到答案。当前中国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进程中体现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健康生态的复合型空间构造趋势。城市生态空间是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与工业文明的认知性、工具理性、功能主义观念解绑,与当代生态文化的深度认知、环境伦理传播、对自然的身心体验趋势相结合。玄武湖公园是南京市内最大的生态园林,自1928年对外开放以来,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南京人的成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空间。本文从非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路径出发,将玄武湖公园视为媒介,探讨其生态文化传播内涵及其对居民的地方认同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作为媒介的城市生态空间可以嵌入到居民日常生活中,在满足人的日常性空间需求的过程中传递城市生态文化理念,并通过打破城市空间对阶层的分化、弥合社会鸿沟等途径,促进社会沟通与合作,继而在强化市民对于城市空间价值、历史文化以及城市管理理念的认知基础上提升其地方认同感。调查数据表明,居民人口特征对玄武湖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的感知和地方认同有不同的影响;空间媒介在“心灵滋养”和“共享互利”的生态文化传播内容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大众媒介接触正向调节居民对生态空间“共享互利”生态文化内涵的感知和地方认同的关系。城市生态空间是一种媒介,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在不断向城市居民传播生态伦理与环境意识的同时,又被不断地塑造和建构。城市居民在空间内相遇、交流,空间既是承载社会活动的容器,也成为了居民自我建构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权力意识形态潜伏在空间之中,与城市居民共同塑造了新的中国都市理想生活文本。

肖迪[2](2020)在《基于POE的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大众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普遍关注,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然而,研究发现与建筑和市场经济等研究领域已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相比,我国景观设计类的使用后评价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针对特殊群体(老年人)及特殊环境(康复景观)的评价。实质上,对一空间环境及其康复性进行评价,不仅涉及到环境的适用性还关乎到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等综合原因。因此本文将针对老年人使用的康复景观进行评价研究,尝试建立一套适用于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的评价体系。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康复景观及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相关理论,综合考量确定了POE于康复景观研究的适用性。并探索运用POE方法,建立评价方法模型,确定对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进行定性及定量相结合的使用后评价。然后,对现有康复景观评价体系做梳理,结合南京市养老机构户外环境实地调研结果及养老机构内老年人对户外环境的需求,总结归纳出空间归属感、景观色彩丰富度、娱乐休憩设施合理性等26个评价因子。使用层次分析法为各个评价因子赋权重值,以此建立以南京市为例的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最后,应用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评价体系对南京市金色阳光老年公寓、颐鹤老年公寓、泰乐城养护中心、益居养老护理院四家养老机构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证。得出四家养老机构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63、81、73、71,与定性评价结果相吻合,证明对南京市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的使用后评价体系有积极的客观合理性,对康复景观的科学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并依据上述评价结果选择益居养老护理院,给予改造意见并提出改造设计方案。

张晓芳[3](2020)在《景观空间中女性使用行为分析及满意度研究 ——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女性视角”下的景观空间研究,景观开始重视两性差异下的使用感知,从女性的特殊需求入手去探究适宜女性的景观空间特质成为当前景观空间研究领域的重点。以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内的女性使用者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辅以访谈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女性对其游览使用情况、不同景观空间中的使用行为,以及采用IPA分析法对女性游憩期望值与实际表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女性对植物园满意度评价,最后针对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的现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园内女性基本使用情况中,26-45岁是植物园女性使用者主要年龄段,使用目的以游玩放松为主,倾向于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缓解压力;植物园丰富的植物造景,多样的景观空间不乏吸引有5km之外的女性前来游玩。(2)园内不同景观空间女性使用行为表现在,地域文化融入入口空间是深受女性拍照留念的青睐;自然驳岸的滨水空间,女性亲水性表现强烈,互动感强,而宽阔的静水面,是女性小坐聊天、散步的最佳场所;广场活动空间适宜女性团体活动,安静宽敞的半封闭活动空间是老年女性的首选;私密空间的通透性弱,致使女性心理安全感低,停留时间过短;牡丹文化空间中,即使不在花季,依旧不影响女性对其使用频率。(3)针对植物园的4个维度内24个评价因子进行满意度评价,厕所数量、路面铺装脚感舒适度、路面铺装材质合理、厕所位置合理、行走路面防滑、水景观美观度、植物景观美观度、广场活动空间8个评价因子是女性在植物园的游憩过程中实际表现超出预期,是表现良好的因子;坐凳等休息设施数量、坐凳等休息设施种类、路面铺装材质种类、活动场地使用满足、公园道路方便可达、山石景观美观度6个因子是女性游憩实际表现超出预期的额外资源;健身设施数量、坐凳等休息设施舒适度、水边行走安全性、建筑小品美观度、坐凳等休息设施美观度5个评价因子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是需缓慢改进的因子;儿童游乐设施、体现女性关怀空间、健身设施使用方便、公园中安全防护措施、健身设施安全性5个评价因子的实际表现低于预期,是应重视并加快改进项。

吕晓荻[4](2019)在《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不同地域下孕育出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其种类繁多,绚丽缤纷、相差很大,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全球一体化、国内快速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文化趋同、千城一景的现象来势汹汹,郑州市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情况。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城市绿道景观建设中怎样突出当地地域文化,融入当地传统特色,其景观要想做到一城一景、一地一景就必须将地域文化融入设计之中。本文以景观设计学理论、景观美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资料收集发、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城市绿道在融入当地地域文化的前提下怎样进行景观设计,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研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和解读:针对涉及到郑州市地域文化和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梳理和了解;对郑州市地域文化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与总结,选取了笔者认为对此次设计较为实用的地域文化特色进行着重研究与分析。(2)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与借鉴总结:选取了国内外五个优秀的绿道景观设计案例,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了解与研究,最后针对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中的需求进行了分析与总结。(3)针对郑州市地域文化背景,分析了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中郑州市地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针对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做出相关研究,然后提出郑州市地域文化在城市绿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策略。(4)以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为实践案例:立足于郑州市地域文化背景下,对郑州市航空港区思存路进行现场调查与分析后,提出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的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理念、设计策略、设计主题,完成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整体方案,并对重要节点进行初步设计。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能在城市绿道景观设计的方法和思路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期待可以推动郑州市的绿道景观设计中更多地融入郑州市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的现象出现,为郑州市绿道景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谷雨丝[5](2019)在《南京城市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十九大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系列针对性策略,以面对人口逐渐深度老龄化的现状。社会交往是衡量老年人生活健康的重要标尺,良好的交往活动可以吸引其参与户外活动,提升身体素质,可延缓各类精神及身体疾病,增加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感。而城市社区公园作为城市居民家门口的“后花园”,具有离家近、易到达的特点,符合老年人日常出行的活动习惯,是老年人参与各类社会交往活动必不可少的去处。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希望通过对南京城市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的研究,吸引、指导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社区交往活动,释放压力、排解苦闷,加深城市社区居民间的联系,推动社区邻里关系的和谐发展。首先,本文分析了城市社区公园与老年人交往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老年人的交往行为可以与良好的空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实地的调研及筛选,以南京市的四处社区公园为例,调研了老年人交往空间的现状。其次,本文从行为观察记录的角度对南京四处城市社区公园老年人的交往行为特征进行了总结,得出其交往的活动类型、时间特征及空间热度的相关规律。通过持续观察,发现四处社区公园中具有吸引力的典型交往空间,并对其进行空间解构分析。从客观观测记录的角度,得出具有吸引力的典型交往空间一般具有可识别性较高,空间内部功能多元,空间营造具有安全性等共性特征。再次,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及专家打分法等确立了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的评价体系。并通过典型交往空间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从交往空间使用者主观角度,对南京四处社区公园的典型交往空间进行评价。结合IPA诊断方法,发现部分集中式社区公园在康体设施的多样性建设方面略有不足,而部分带状式社区公园缺少一定的文化性。最后,将典型交往空间满意度评价中的“高满意-高重要”的指标因子,与典型交往空间解构抽取的共性因子进行横向对比,转化为统一的指标语言。从两个维度,总结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吸引老年人交往的优质指标因子,并对其进行安全性、归属感、便捷性、互动性、康体性五个层面的归类。针对调研现状,从优势指标因子的五个层面出发,提出具有普适意义的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的优化策略。针对南京城市社区公园的现状,结合其城市的地域特点,为新时期老龄化背景下,提升相似区域城市社区公园的人性化景观建设、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思路。

王惠[6](2019)在《基于身体感知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的亲近身体感知为缘起,藉由对现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中亲近身体感知的研究,讨论与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相关的几个议题:影响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亲近身体感知的因素,亲近身体感知在当代纪念空间中的普遍性及其意义,以及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设计的启示。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一,分析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亲近身体感知的影响因素,从设计理论和价值观念层面解读祭扫者亲近身体感知的由来。其二,运用语义差异法,调查包括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在内的南京市现存12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的亲近身体感知,建立身体感知亲近度指标评级体系对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借助SPSS软件验证身体感知亲近度与纪念空间活力度的显着强正相关关系,揭示出亲近身体感知对改善当代纪念空间现状的现实意义。其三,以感知再现、场景对比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设计的启示,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研究意在指出当代纪念空间设计不再囿于对崇高纪念碑性的极致表达,转而出现适度弱化纪念碑性的倾向,亲近身体感知正是对其作出的回应。当崇高与疏离被弱化,纪念由是深入祭扫者的内心,空间气氛亲近而安宁。

王勇[7](2019)在《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电子技术及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广大民众体力锻炼减少,“手机控”、“电脑控”、“游戏控”以及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给城乡居民健康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对此,为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国务院在国民体质研究工作基础上,于2012年3月建立了以北京、济南、上海、浙江、江西和新疆6个国家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首批试点,旨在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指导广大群众科学、合理、健康的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2014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在总结首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在江苏,广东两省进行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第二期试点,为在全国推广建设和运行运动健身指导站,探索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经验做法。江苏省分又别在南京、无锡、徐州等11个市分别建立试点。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运用管理学理论及方法,对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分别对已有的关于体质测定、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分析了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概况,对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现状、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南京市运动健身指导站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所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论文也对南京市不同年龄层人口的体质状况及面临的危险疾病进行了考察,并介绍了不同等级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的类型及要求,阐述了南京市体国民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功能要求。再次,论文介绍了南京市人口及地理空间特点,并基于这些特点,对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布局方案及盈利模式分析,给出了各级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建站位置。最后,论文给出了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建设的实施策略,并给出了实施这些策略的对策措施。为市场化的网络建设机制的做出可行性研究

谢瑞[8](2019)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区广场体育晨练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区晨练者比较集中的广场采用随机发放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的方法,得出参与晨练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其中男性参加晨练的比例略高于女性;晨练者选择晨练场所绝大多以广场,晨练方式以自由式的个人锻炼居多,家庭为单位锻炼和集体晨练相对较少(除广场舞),分析主要原因是居民晨练场所健身器材不全,缺乏专业的健身指导教练等等;晨练者的锻炼时间现正态分布符合有氧运动的锻炼要求,锻炼动机符合全国提倡的强身健体的精神,但是严重缺乏科学晨练的相关知识。建议加强居民对晨练科学性、有效性的正确认识;加大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建设和社会健康体育指导员的引进和培训,让更多的人参与晨练,科学晨练。

周乐乐[9](2018)在《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西部老城区海滨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滨海区作为滨海城市特色空间,对于优化城市环境品质、完善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游憩资源价值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作为城市滨海区的首要构成环节,为游憩者提供了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怎样使滨海开放空间更好地满足游憩行为需求,已成为当今规划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滨海开放空间的规划更多地关注空间形式的问题,对于空间的使用主体——游憩者及其在滨海开放空间中的游憩行为需求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因此,本文以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为基础,以游憩行为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具体案例——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运用实地调研、空间句法、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SPSS软件等方法,从空间与行为耦合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滨海开放空间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首先,本文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的相关理论,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支撑;其次,从空间供给现状以及游憩行为需求现状两方面对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展开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进而,构建“空间与行为”耦合模型,从宏观层面滨海开放空间整体布局、中观层面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微观层面滨海节点开放空间三个角度进行游憩行为需求与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耦合分析;最后,针对上述滨海开放空间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结合游憩行为需求特征,提出了自然与人工环境的整体性、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传承滨海开放空间的地域性、维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性四项总体规划原则,并从宏观滨海开放空间整体布局、中观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微观滨海节点开放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空间优化策略的落实,为滨海开放空间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胡伟利[10](2018)在《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及影响研究 ——以深圳市综合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城市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和锻炼的场所。深圳高密度、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使城市人群对城市公园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随着深圳建设用地的紧张,深圳不断地向高密度和混合式发展,城市公园也需要结合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设计以达到服务高效性的建设要求。城市混合式发展为城市公园周边提供了多样的楼盘布置,可使公园因不同的使用者得到最大的利用,同时这就要求公园能够容纳多样性的人群活动。所以本文基于综合公园的空间位置,探讨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实际需求以及不同建成环境对公园使用情况的影响。本文从建成环境视角,按照“基础研究→调研方案设计→数据收集整理→实证分析→策略建议”的流程,研究设计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及影响的方案与方法,并以深圳市三个综合公园为例做实证研究,解析建成环境对于综合公园使用的影响,以此为综合公园的建设、改造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首先,对三个综合公园的周边建成环境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公园使用者人口学特征与使用者的基本使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功能的建筑与公园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不同建成环境对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影响。结果表明:对公园需求最高的是居住建筑,接着是办公和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其需求并不是逐次递减的;居住建筑类型占比、办公和工业类型占比和商业建筑类型占比的高低对不同时间段公园的瞬时到访人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服务范围内居住建筑类型占比高的公园和办公和工业建筑类型占比高的公园,其使用者行为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公园空间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服务范围内建筑物混合度高的综合公园能增加某一特定时间段公园使用,但并不是混合度越高,公园的使用率越高;公园主次出入口周边区域的街道功能混合度越高,从此出入口进入公园的人流越大。最后从建筑物类型对综合公园的需求、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空间设计和综合公园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二、对南京市居民晨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南京市居民晨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空间的生态文化传播与居民地方认同研究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设
    1.6 研究路径与方法
2 “规划与塑造”:玄武湖公园的文化变迁
    2.1 历史文化视野中“玄武湖”:城市治理理念的变迁
    2.2 玄武湖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特质
3 “使用与交往”:玄武湖公园的公共价值
    3.1 玄武湖公园环境建构的意义
    3.2 自然空间对居民的心灵恢复功能
    3.3 公园互动空间的社会交往功能
    3.4 公园建筑空间的历史文化传承功能
4 “感知与认同”:玄武湖公园的传播效果研究
    4.1 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4.2 居民对玄武湖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的感知
    4.3 南京市居民对玄武湖公园的地方认同感
    4.4 居民对南京市生态空间建设的认知及政府评价较高
    4.5 居民的大众媒介接触情况:新媒体使用度高、经常关注环境报道
    4.6 城市空间的生态文化传播正向影响地方认同
    4.7 大众媒介接触提高居民对生态文化内涵感知及其地方认同度
5 结论与展望
    5.1 城市生态空间:作为居民精神场所生产集体记忆
    5.2 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
    5.3 研究局限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部分玄武湖公园游客(当地居民)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者基本信息
致谢

(2)基于POE的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康复景观与POE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基础
    2.1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康复景观理论基础
        2.1.3 康复景观的分类及功能
    2.2 环境使用后评估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
        2.2.2 POE的意义
        2.2.3 POE的特点
        2.2.4 POE使用步骤
        2.2.5 POE使用方法
    2.3 康复景观中POE的应用
        2.3.1 康复景观中POE的研究现状
        2.3.2 康复景观中应用POE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3 南京市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
    3.1 养老机构相关概念
        3.1.1 养老机构概念
        3.1.2 养老机构户外环境
    3.2 南京市养老机构现状
        3.2.1 南京市环境概论
        3.2.2 机构分布
        3.2.3 典型性养老机构选取
        3.2.4 典型性养老机构预调研
    3.3 南京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
        3.3.1 老年人的概念及分类
        3.3.2 南京市老年人老龄化现状
        3.3.3 老年人的特征
        3.3.4 老年人对户外环境的需求
    3.4 本章小结
4 南京市养老机构康复景观POE研究准备阶段
    4.1 评价对象
    4.2 评价内容及目标
    4.3 评价方法模型
    4.4 构建评价因子体系
        4.4.1 评价因子体系构建方法及过程
        4.4.2 评价因子体系构建原则
        4.4.3 康复景观的评价因子
        4.4.4 确定评价因子
        4.4.5 评价因子集层次构建
    4.5 评价因子权重
        4.5.1 预实验
        4.5.2 正式实验
        4.5.3 确定权重向量
        4.5.5 评价模型
        4.5.6 评价权重分析
    4.6 使用者调查问卷设计
        4.6.1 调查问卷设计
        4.6.2 调查问卷信度及效度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南京市养老机构康复景观POE研究实施阶段
    5.1 数据收集方法
    5.2 数据收集
        5.2.1 实态观察
        5.2.2 行为地图
        5.2.3 调查问卷
    5.3 数据分析
        5.3.1 定性结果分析
        5.3.2 定量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南京市养老机构康复景观POE研究解决阶段
    6.1 POE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检验
    6.2 项目实践
        6.2.1 改造对象选取
        6.2.2 改造设计建议
        6.2.3 改造设计方案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南京市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使用情况评价因子权重调查(专家问卷)
附录 B:单独矩阵结果
附录 C:南京市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使用者)
附录 D:南京市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使用情况数据统计
附录 E: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3)景观空间中女性使用行为分析及满意度研究 ——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女性视角相关理论研究
        1.2.2 女性心理学相关理论研究
        1.2.3 满意度相关理论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区域概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女性使用行为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女性游览情况分析
        2.2.2 不同景观空间中女性使用行为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第3章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女性满意度分析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问卷信效度检验
        3.2.2 评价因子分析
        3.2.3 IPA象限图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第4章 结论
    4.1 研究结论
    4.2 研究不足
    4.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植物园女性游客游览情况调查
附录Ⅱ 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中女性满意度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绿道
        1.2.2 城市绿道
        1.2.3 文化景观
        1.2.4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绿道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2 地域文化及其景观表达研究概述
        1.3.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1.4 相关理论基础
        1.4.1 景观设计学理论
        1.4.2 景观美学理论
        1.4.3 景观生态学理论
        1.4.4 环境心理学理论
        1.4.5 符号学理论
    1.5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郑州市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策略
    2.1 郑州市地域文化解析
        2.1.1 郑州市地域文化渊源、现状与展望
        2.1.2 郑州市地域文化资源分析
        2.1.3 郑州市地域文化特点分析
    2.2 郑州市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
        2.2.1 郑州市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价值
        2.2.2 郑州市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3 城市绿道文化景观研究
        2.3.1 城市绿道的构成要素
        2.3.2 城市绿道景观的特殊性
        2.3.3 城市绿道景观与文化元素之间的连接
        2.3.4 城市绿道景观的设计原则
        2.3.5 城市绿道景观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郑州市地域文化在绿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4.1 郑州市地域文化元素提炼
        2.4.2 郑州市地域文化在绿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2.4.3 郑州市地域文化在绿道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式
3 典型案例分析与借鉴
    3.1 上海市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贯通设计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借鉴意义
    3.2 波士顿罗斯·肯尼迪绿道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苏州太湖大道科技城段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雁鸣路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借鉴意义
    3.5 迈阿密河绿道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借鉴意义
    3.6 案例启示
4 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
    4.1 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任务要求
    4.2 项目概况
        4.2.1 思存路介绍
        4.2.2 上位规划分析
        4.2.3 SWOT分析
    4.3 设计总则
        4.3.1 设计依据
        4.3.2 设计定位
        4.3.3 设计原则
        4.3.4 设计策略
        4.3.5 设计理念
        4.3.6 设计主题
    4.4 总体设计
        4.4.1 空间结构
        4.4.2 功能布局
        4.4.3 经济技术指标
        4.4.4 地域文化主题规划
    4.5 分区设计
        4.5.1 老印记
        4.5.2 豫生活
        4.5.3 新港城
    4.6 专项设计
        4.6.1 道路设计
        4.6.2 竖向设计
        4.6.3 种植规划
        4.6.4 给排水设计
        4.6.5 电力设计
        4.6.6 海绵城市设计
        4.6.7 铺装设计
        4.6.8 照明设计
    4.7 重要节点初步设计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初步设计图纸及方案图纸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附件

(5)南京城市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发展的老龄社会,老年人十分渴望交往
        1.1.2 社会交往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及邻里关系的促进作用
        1.1.3 现有部分社区公园不适合老龄人群的社会交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总结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逻辑框架
第二章 社区公园与老年人交往
    2.1 概念界定
        2.1.1 老年人
        2.1.2 社区公园
        2.1.3 交往
        2.1.4 交往空间
    2.2 老年人及其户外交往活动分析
        2.2.1 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
        2.2.2 老年人的交往活动特征
        2.2.3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特征
    2.3 社区公园中的老年人交往行为及分类
        2.3.1 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行为分析
        2.3.2 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行为分类
    2.4 社区公园中的老年人交往空间
        2.4.1 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空间属性
        2.4.2 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空间类型
    2.5 相关理论研究
        2.5.1 交往空间相关理论
        2.5.2 环境与行为相关理论
        2.5.3 环境与心理相关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行为观察法的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空间分析
    3.1 调研区基本概况
        3.1.1 南京市自然气候及人文生活概况
        3.1.2 南京市老龄化概况
        3.1.3 南京市社区公园概况
        3.1.4 研究样本选择
    3.2 调研设计及过程
        3.2.1 预调研:典型交往空间的初步筛选
        3.2.2 正式调研:典型交往空间二次筛选及交往行为分析
    3.3 数据分析
        3.3.1 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特征分析
        3.3.2 典型交往空间解构及特点分析
    3.4 本章小结:基于行为数据的具有吸引力的典型交往空间共性分析
第四章 社区公园典型交往空间老年人满意度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筛选
        4.1.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2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2.1 权重获取方法
        4.2.2 权重的计算及检验
        4.2.3 权重的最终计算结果
    4.3 指标满意度评价
        4.3.1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过程
        4.3.2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结果
    4.4 城市社区公园老年人交往空间IPA诊断分析
        4.4.1 四处社区公园现状诊断
        4.4.2 四处社区公园改进方向
    4.5 本章小结:基于老年人满意度评价的典型交往空间分析
第五章 两个研究维度的典型交往空间优势总结及优化策略
    5.1 两个维度的典型交往空间优势指标因子总结
    5.2 城市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优化建议
        5.2.1 交往空间的安全性
        5.2.2 交往空间的归属感
        5.2.3 交往空间的便捷性
        5.2.4 交往空间的舒适性——优化景观材料的舒适性
        5.2.5 交往空间的互动性
        5.2.6 交往空间的康体性——丰富设施的多样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基于身体感知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大学校园内的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对象与视角
        1.3.1 相关概念解析
        1.3.2 亲近身体感知作为纪念空间的研究视角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现状及评述
        1.4.1 关于当代纪念空间的既有文献综述
        1.4.2 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亲近身体感知的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案例分析
    2.1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概况
        2.1.1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空间的建立
        2.1.2 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地的空间特征
    2.2 纪念空间处于日常生活性场所
        2.2.1 将纪念融入日常生活空间
        2.2.2 当代纪念空间中的生死相融倾向
    2.3 亲近的碑体尺度与水平性
        2.3.1 亲近的碑体尺度
        2.3.2 空间沿水平向度展开
        2.3.3 当代纪念空间中弱化的纪念碑性
    2.4 界面的亲近感知与悼念行为
        2.4.1 底面、仪式进程与视错觉
        2.4.2 侧面、包裹感与仪式行为
        2.4.3 当代纪念空间以身体作为认知中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市十二处遇难同胞纪念空间的亲近身体感知调查分析
    3.1 调查对象概况
        3.1.1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筹建始末
        3.1.2 南京各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的建立存废及空间现状
        3.1.3 样本筛选
    3.2 调查实施
        3.2.1 问卷设置
        3.2.2 实地调查
    3.3 身体感知亲近度评价
        3.3.1 身体感知亲近度
        3.3.2 身体感知亲近度指标评价体系
        3.3.3 身体感知亲近度评价结果
    3.4 身体感知亲近度与空间活力
        3.4.1 纪念空间活力度
        3.4.2 纪念空间活力度指标评价体系
        3.4.3 纪念空间活力度评价结果
        3.4.4 身体感知亲近度与纪念空间活力度之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亲近身体感知对当代纪念空间设计的启示
    4.1 空间选址
        4.1.1 空间选址不同引发身体感知差异
        4.1.2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选址原则
        4.1.3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选址策略
    4.2 空间尺度
        4.2.1 空间尺度不同引发身体感知差异
        4.2.2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尺度设计原则
        4.2.3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尺度设计策略
    4.3 空间向度
        4.3.1 空间向度不同引发身体感知差异
        4.3.2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向度设计原则
        4.3.3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向度设计策略
    4.4 空间界面
        4.4.1 空间界面不同引发身体感知差异
        4.4.2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界面设计原则
        4.4.3 亲近身体感知的当代纪念空间界面设计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图表来源及索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7)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体质测定研究
        1.2.2 运动健身指导站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现状分析
    2.1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现状
    2.2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及运动健身指导站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第三章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功能分析
    3.1 南京市不同年龄层人口的体质状况
    3.2 南京市不同年龄层人口面临的危险疾病
    3.3 国家国民体质测定的运动健身指导站类型及要求
        3.3.1 国家级“指导站”
        3.3.2 省级“指导站”
        3.3.3 市级“指导站”
    3.4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的功能要求
        3.4.1 国家级“指导站”
        3.4.2 省级“指导站”
        3.4.3 市级“指导站”
第四章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布局方案与盈利模式分析
    4.1 南京市人口及地理空间特点
        4.1.1 南京市人口特点
        4.1.2 南京市地理空间特点
    4.2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的空间安排
    4.3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盈利模式分析
第五章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建设的策略与措施
    5.1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建设的实施策略
    5.2 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的对策措施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9)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西部老城区海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类传统生活方式转变助推休闲游憩时代到来
        1.1.2 游憩导向下的全球城市滨海空间开发与再开发
        1.1.3 城市建设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发展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2.3.1 理论意义
        1.2.3.2 现实意义
        1.2.4 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1.1 关于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研究
        1.3.1.2 关于游憩行为的研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关于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研究
        1.3.2.2 关于城市游憩行为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需求的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
        2.1.2 游憩行为需求
        2.1.3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需求
    2.2 游憩行为需求影响因素
    2.3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类型与结构特征
        2.3.1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类型
        2.3.2 城市滨海开放空间的结构特征
    2.4 滨海开放空间与游憩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2.4.1 开放空间相关理论
        2.4.2 游憩系统相关理论
        2.4.3 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现状调研
    3.1 青岛市游憩环境概况
        3.1.1 青岛市城市概况
        3.1.1.1 区位概况
        3.1.1.2 交通状况
        3.1.1.3 游憩资源优势
        3.1.2 青岛市南部滨海游憩环境概况
    3.2 研究区域和调查的基本情况
        3.2.1 研究区域
        3.2.2 调查目的
        3.2.3 调查步骤
    3.3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供给现状调研分析
        3.3.1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交通区位分析
        3.3.2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类型调研分析
        3.3.3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分析
        3.3.3.1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基本情况
        3.3.3.2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特征
        3.3.3.3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的分布类型
        3.3.3.4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游憩场所分布的离散度
    3.4 青岛市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游憩行为需求现状调研分析
        3.4.1 游憩者个体属性分析
        3.4.2 游憩行为一般特征分析
        3.4.2.1 游憩行为特征数据分析
        3.4.2.2 游憩行为特征倾向分析
        3.4.3 游憩行为空间特征分析
        3.4.3.1 滨海开放空间各类型的选择
        3.4.3.2 同类型滨海开放空间不同节点的选择
        3.4.4 游憩者对滨海开放空间现状满意度调研
        3.4.4.1 游憩者参与游憩行为的满意度
        3.4.4.2 游憩者对滨海开放空间游憩品质的满意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游憩行为需求与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的耦合分析
    4.1“空间与行为”耦合模型构建
        4.1.1 宏观层面研究——联系
        4.1.2 中观层面研究——演绎
        4.1.3 微观层面研究——梳理
    4.2 宏观联系: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开放空间整体布局分析
        4.2.1 滨海开放空间结构与游憩行为的协同性分析
        4.2.2 滨海开放空间层级秩序与游憩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4.2.3 滨海开放空间布局与游憩人群时空分布的适应性分析
    4.3 中观演绎: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分析
        4.3.1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类型的重要性分析
        4.3.1.1 分析过程
        4.3.1.2 重要性排序
        4.3.2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类型的品质分析
    4.4 微观梳理: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节点开放空间分析
        4.4.1 典型滨海节点开放空间的选取
        4.4.1.1 典型滨海节点开放空间选取的缘由
        4.4.1.2 典型滨海节点开放空间
        4.4.2 滨海公园绿地——鲁迅公园
        4.4.2.1 鲁迅公园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4.4.2.2 鲁迅公园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4.4.3 滨海广场——汇泉广场
        4.4.3.1 汇泉广场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4.4.3.2 汇泉广场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4.4.4 亲水空间——第一海水浴场
        4.4.4.1 第一海水浴场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4.4.4.2 第一海水浴场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4.4.5 滨海步行道——太平湾景观区步行道
        4.4.5.1 太平湾景观区步行道游憩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
        4.4.5.2 太平湾景观区步行道游憩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5.1 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开放空间总体规划原则
        5.1.1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和谐统一的整体性规划原则
        5.1.2 关注游憩行为需求、以人文本的人性化规划原则
        5.1.3 传承文脉、恢复滨海区生命力的地域性规划原则
        5.1.4 维持生态平衡、提高滨海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规划原则
    5.2 宏观落实: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开放空间整体布局优化策略
        5.2.1 打造“一带一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
        5.2.2 构建陆海互动的“斑—廊—基”滨海开放空间层级秩序
        5.2.3 塑造可持续发展的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地域文化特色
    5.3 中观落实: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线性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5.3.1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游憩品质塑造
        5.3.1.1 滨海公园绿地游憩品质塑造
        5.3.1.2 滨海广场游憩品质塑造
        5.3.1.3 亲水空间游憩品质塑造
        5.3.1.4 滨海步行道游憩品质塑造
        5.3.2 完善滨海线性开放空间游憩出行系统
        5.3.3 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协同性营建
    5.4 微观落实: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滨海节点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5.4.1 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品质塑造
        5.4.1.1 塑造优质的慢行游憩空间
        5.4.1.2 营造丰富的游憩体验空间
        5.4.2 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功能再开发
        5.4.2.1 挖掘潜在的游憩行为
        5.4.2.2 构建全时性的游憩空间
        5.4.2.3 引导正能量的游憩行为
        5.4.3 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意象搭建
        5.4.3.1 空间的可识别性搭建
        5.4.3.2 游憩心理可达性搭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开放空间游憩行为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线性开放空间品质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三 青岛西部老城区滨海节点开放空间游憩行为记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10)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及影响研究 ——以深圳市综合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成环境的相关研究
        1.3.2 不同建成环境中公园的相关研究
        1.3.3 公园使用情况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总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深圳市综合公园现状
    2.1 相关概念
        2.1.1 综合公园
        2.1.2 建成环境
        2.1.3 公园使用情况
    2.2 深圳市综合公园建设和分布情况
        2.2.1 深圳市综合公园建设概况
        2.2.2 深圳市综合公园分布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总体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3.1 总体研究思路
    3.2 研究数据
    3.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3.1 依据综合公园服务范围内建筑类型的选取
        3.3.2 依据综合公园级别的选取
        3.3.3 本文综合公园研究对象的选取结果
    3.4 综合公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方案
        3.4.1 公园使用情况调查
        3.4.2 公园使用情况分析
    3.5 建成环境特征的研究方案
    3.6 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使用情况的影响分析
第4章 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及周边建成环境特征
    4.1 四海公园
        4.1.1 公园使用情况特征
        4.1.2 公园周边建成环境特征
    4.2 灵芝公园
        4.2.1 公园使用情况特征
        4.2.2 公园周边建成环境特征
    4.3 松坪山公园
        4.3.1 公园使用情况特征
        4.3.2 公园周边建成环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影响分析
    5.1 公园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5.2 公园到访人流对比分析
    5.3 公园使用者行为特征对比分析
    5.4 公园使用者的基本使用特征对比分析
    5.5 公园使用者人口学特征与使用者基本使用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5.6 不同功能的建筑与公园之间的关联性
        5.6.1 到访公园的出发地
        5.6.2 日常出行地方与公园的关联性
        5.6.3 日常休闲的地方
    5.7 建成环境特征对综合公园使用情况的影响
        5.7.1 建筑物类型对公园的需求影响
        5.7.2 建筑物类型对公园瞬时到访人流的影响
        5.7.3 建筑物类型对公园使用者行为特征及其使用需求影响
        5.7.4 建筑物混合度对公园使用的影响
        5.7.5 街道特征对公园入口人流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建设及提升建议
    6.1 建筑类型对综合公园需求建议
    6.2 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空间设计的建议
        6.2.1 综合公园空间的合理组织
        6.2.2 综合公园空间的包容性
        6.2.3 综合公园出入口设置建议
    6.3 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管理的建议
        6.3.1 场地预约性使用的管理
        6.3.2 定期组织活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对南京市居民晨练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空间的生态文化传播与居民地方认同研究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D]. 芮菁. 暨南大学, 2020(07)
  • [2]基于POE的养老机构户外康复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肖迪.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3]景观空间中女性使用行为分析及满意度研究 ——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为例[D]. 张晓芳.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郑州市思存路绿道景观设计[D]. 吕晓荻.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南京城市社区公园适老交往空间评价与优化研究[D]. 谷雨丝.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6]基于身体感知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纪念空间研究[D]. 王惠. 东南大学, 2019(05)
  • [7]南京市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建设研究[D]. 王勇. 东南大学, 2019(06)
  • [8]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区广场体育晨练现状的调查研究[J]. 谢瑞. 休闲, 2019(01)
  • [9]基于游憩行为需求的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青岛西部老城区海滨为例[D]. 周乐乐.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10]不同建成环境下综合公园的使用情况及影响研究 ——以深圳市综合公园为例[D]. 胡伟利. 深圳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南京市居民晨练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