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

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

一、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倩倩[1](2020)在《纤维增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石油基高分子材料凭借优越的性能在包装、医疗、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但是,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其对生态环境带来伤害的事实,包括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损耗以及废弃塑料制品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开发出能在自然条件下降解的材料,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这类生物可降解材料既能有效节约石油资源,还能大幅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将苎麻织物(RF)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熔喷无纺布采用叠层热压法制得RF增强的PBS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并对该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力学性能、热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等进行研究,借助形貌观察以及流变学分析揭示复合材料性能的变化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于RF/PBS复合材料,经KH550表面处理后,RF与PBS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着改善,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当RF含量为50 wt%,热压温度为150℃,热压时间为20 min时,所得的RF/P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其中,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层间剪切力和冲击强度分别为72.4 MPa、19.4%、100.5 MPa、4.9 GPa、3.3 MPa和67.5 KJ/m2。此外,降解实验表明,RF的加入加快复合材料的生物降解进程。(2)借鉴湿法造纸方法,首先将PBS熔喷纤维和废弃纸张(WP)打浆混合,然后通过过滤、烘干、热压等工序制得WP/PBS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并研究复合材料配比和制备工艺,表征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WP经过KH570处理后制备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显着提高。当WP含量为60 wt%,热压温度为150℃,热压时间为20 min时,所得的WP/PB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其中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层间剪切力和冲击强度分别为65.8 MPa、9.56%、85.2 MPa、6.74 GPa、2.58 MPa和33.8 KJ/m2。酶降解和土壤降解实验表明,WP的加入增大复合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能。本论文制备的两种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能,使其成为传统塑料制品的理想替代品。

王玮[2](2017)在《基于再生纤维素新型膜的构建、结构和性能》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生物基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受到了广泛重视。其中纤维素由于来源广泛、储量最大而备受关注。长期以来纤维素材料主要以纤维素衍生物和助剂的形式使用。由于纤维素溶解技术的进步,以再生纤维素材料为基体制备各种形式的材料成为可能。为了提高材料的性能,赋予材料以功能性,基于再生纤维素分子链的结构特性以及各种材料如纤维、薄膜和气凝胶等的结构特征,研究者构建出了一系列的高性能与功能性材料。本文以具有多孔网状结构的再生纤维素膜为研究对象。利用纤维素大分子链上的羟基与含羟基、酯基等官能团的有机分子间的氢键作用;羟基对环氧树脂固化的促进作用;以及羟基的反应活性,如与硅羟基间的缩合反应、在四甲基哌啶氮氧化物(TEMPO)作用下的氧化反应、以及缩醛反应等;分别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构建和制备出了有良好力学性能和透明性的全纤维素复合膜、有较高韧性的疏水性纤维素/环氧大豆油复合膜、有高催化活性的胺基化再生纤维素膜、及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双面氧化的再生纤维素膜而制备的双功能化再生纤维素膜等一系列新型再生纤维素基膜。具体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通过碱处理制备基于二醋酸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全纤维素复合膜以纤维素纳米纤丝为增强剂,通过浇铸成型,制备了二醋酸纤维素复合膜。红外测试、X衍射以及SEM表征表明了纤维素纳米纤丝和二醋酸纤维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和部分相容性。通过碱处理,二醋酸纤维素和纤维素纳米纤丝均转变成为纤维素Ⅱ材料,从而制备了全纤维素复合膜。红外和XRD表征证明了上述结论。研究发现,碱处理后,复合膜的结构、热、力学和光透明性等性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纤维素复合膜的组分间有着优异的相容性。当纤维素纳米纤丝的质量分数为15 wt%时,全纤维素复合膜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02.3 MPa、5.8 GPa和14.7%。这一研究工作为高性能全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方法。(2)高韧性的疏水再生纤维素/环氧大豆油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在制备再生纤维素膜的基础上,利用浸渍工艺,实现了再生纤维素(RC)和环氧大豆油(ESO)的复合,而后通过热固化成型,制备了RC/ESO复合膜。RC/ESO复合材料的固化行为研究表明,以顺丁烯二酸酐为固化剂时,环氧当量和酸酐当量比为1︰1时,理论上可认为ESO固化完全。进一步研究表明RC可降低ESO固化的表观活化能,对ESO的固化有促进作用。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复合体系中ESO的固化度高时,ESO的引入会造成膜的力学性能下降。通过对复合体系中ESO的固化度进行调控,发现固化的ESO树脂和两相的界面会在应力作用下产生断裂或破坏,消耗了大量的断裂能;而未固化的ESO起到增塑作用,可得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复合膜,当环氧当量和酸酐当量之比为1︰0.7时,其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65.7 MPa、1.2 GPa和16.3%。水接触角测试和吸水率测试表明本实验制备的RC/ESO复合膜有很好的疏水性。(3)有高催化活性的胺基功能化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以带有伯胺和仲胺官能团的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对再生纤维素膜进行了改性。通过XPS和13C固体核磁表征证明了再生纤维素膜胺基功能化的成功;XRD测试表明化学改性后,再生纤维素膜的结晶度下降;SEM表征表明由于改性过程中加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胺基化再生纤维素膜的表面多孔结构的纳米孔径减少,内部的多孔结构已消失(实验尺寸范围内);水接触角测试证明了改性膜疏水性的改善。以Knoevenagel缩聚反应为探针,分别通过间歇式反应和渗透汽化催化膜反应器装置中的反应评价了胺基化再生纤维素膜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胺基功能化的再生纤维素膜在催化领域是有潜在应用价值的。(4)PEI改性双面氧化纤维素膜的制备、表征与其在吸附去除染料上的应用首先以精制棉浆为原料,制备了多孔再生纤维素膜。再以改进的TEMPO氧化体系采用控制反应技术制备了双面氧化的再生纤维素膜。而后通过戊二醛交联技术,在氧化改性的再生纤维素膜中引入PEI,制备了含有羧基和胺基双官能团的多孔再生纤维素膜。红外、元素分析、zeta电位测试等表征手段证明了上述结论。改性纤维素膜的SEM表征、力学性能和水渗透性测试表明,改性后,再生纤维素膜纳米级的多孔结构得以保留,且改性膜的拉伸强度仍可达到31.0 MPa。染料吸附实验表明,改性再生纤维素膜对阴离子染料(二甲酚橙)和阳离子染料(亚甲基蓝)都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对二甲酚橙和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分别达到403 mg·g-1和139 mg·g-1,说明制备的改性再生纤维素膜在水处理领域可用作生物基吸附剂。综上所述,利用再生纤维素膜的多孔网状结构和纤维素大分子羟基的反应活性,通过温度等影响因素的调整,可以构建出一系列高性能化和功能性的再生纤维素膜,提高基于再生纤维素材料的附加值,扩大其应用范围。

莫正才[3](2017)在《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存在易分层的缺陷,本文采用层间铺入苎麻短纤维的方式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了层间增韧,制备了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研究了不同长度、不同面密度以及表面KH-550改性的苎麻短纤维对层合板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探讨了层间铺入改性和未改性的苎麻短纤维对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间铺入苎麻短纤维明显提高了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I型层间断裂韧性(GIC)和II型层间断裂韧性(GIIC),当铺入KH-550改性过的苎麻短纤维长度为6 mm,面密度为12 g·m-2时,对层间断裂韧性的提高最大,GIC由497.48 J·m-2增加到667.54 J·m-2,提高了34.24%;GIIC由508.52 J·m-2增加到862.11 J·m-2,提高了69.54%;此外,层间铺入KH-550改性的苎麻短纤维不但没有使层合板的力学性能有所损失,反而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层间铺入苎麻短纤维的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可推测出增韧机制:苎麻短纤维在层间形成桥联,阻碍了裂纹在层间传播,层间破坏过程中桥联短纤维需要从基体中拔出或者发生劈裂,也吸收了裂纹扩展中的能量。

刘璇,成玲[4](2017)在《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苎麻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对苎麻纤维表面进行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通过对苎麻纤维表面形态、表面能以及力学性能的分析,对比了两种处理方法对苎麻纤维表面性能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冷等离子体处理和碱处理均可去除苎麻纤维的胶质和杂质,使苎麻纤维表面的不规则条纹外露,增加纤维的表面粗糙度。与碱处理相比,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的浸润性能与摩擦性能的影响更为显着。在一定处理参数范围内,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的损伤较小。随着处理功率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的损伤大于碱处理,苎麻纤维拉伸性能严重下降。

王志鹏[5](2016)在《低温碱处理棉增强复合材料》文中认为资源短缺以及不断恶化的环境,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对资源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对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每年会消耗大量的纺织原料,同时也会产生数量庞大的废旧纺织品。每年废旧的棉织物较多作为垃圾处理,随意堆放或者燃烧,往往会造成环境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怎样对废旧纺织品进行有效合理的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废旧棉织物因为老化而力学性能较差,影响了其重新再利用。因此,要对废旧棉织物进行回收再利用,首先要提高其力学性能。通过研究发现,棉织物经过低温碱处理后,自身力学性能会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本课题采用低温碱处理的方法,对棉织物进行改性处理。处理温度为-15℃至5℃,处理时间为10min。探究得到了制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以低温碱处理后的棉织物为增强体,分别以聚乳酸、聚乙交酯、醋酸纤维素等为基体,制备成复合材料。通过低温碱处理前后棉织物表面SEM观察、棉织物力学性能测试、棉织物结晶度测试,探索低温碱处理对棉织物化学结构、力学性能方面的影响;将低温碱处理前后的棉织物分别制备成复合材料,测试其力学性能,探究低温碱处理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低温碱处理能够提高棉织物的拉伸性能,尤其在温度为-5℃时进行碱处理,拉伸断裂强度提升最大,达到11.46%;(2)低温碱处理后,棉织物结晶度有明显下降,在-5℃时下降最多,由65.67%下降到57.73%;(3)经低温碱处理后的棉纤维表面显得较为粗糙,表面有凹凸不平的沟壑;(4)低温碱处理后的棉织物与聚乳酸、聚乙交酯、醋酸纤维素分别制备的复合材料较未处理的棉织物制备的复合材料,拉伸断裂强度分别提高13.1%、16.7%、19.13%,弯曲强度较未处理的分别提高22.62%、26.55%、25.37%,力学性能得到较好提升。本论文对棉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的表征与研究,深入探究了低温碱处理对棉织物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涉及到了复合材料的科学和技术问题,一定程度上为复合材料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数据,对复合材料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利用废旧棉织物与聚乳酸、聚乙交酯、醋酸纤维素等分别制备复合材料,大大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对废旧棉织物的回收再利用,使环境负担得以减轻,大量资源得到节约,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制备的复合材料可以广泛应用在汽车、建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宣小会[6](2013)在《纳/微米纤维素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首先通过静电纺丝得到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再经碱处理工艺得到纤维素纳米纤维。为了探讨纳米级别材料的尺寸优越性,实验中以纤维素微米纤维作为对照,制备了纤维素微米纤维/聚乳酸(CNF/PLA)及纤维素纳米纤维/聚乳酸(CMF/PLA)复合材料,同时对碱处理工艺、复合材料热压工艺、纤维尺寸和纤维含量对聚乳酸复合材料界面效果、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静电纺醋酸纤维素纳米纤维制备:详细分析了纺丝电压、纺丝距离、纺丝流量等对静电纺CA纳米纤维表面形貌及纤维直径的影响,确定了静电纺CA纳米纤维的优化工艺条件为:纺丝电压为11kV,纺丝距离为15cm,纺丝流量为0.2mL/h。CA纳米纤维及CA普通纱的碱处理:对CA纳米纤维毡以及普通CA丝束进行碱处理,详细分析了碱处理溶液、碱处理溶液浓度、碱处理时间等工艺参数对纤维结构、表面形态及纤维直径的影响,确定CA纳米纤维碱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浓度为0.5M的氢氧化钠(NaOH)/乙醇和水(2:1)的混合溶液处理0.5h,CA纱碱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浓度为1.0M的氢氧化钠(NaOH)/乙醇和水(2:1)的混合溶液处理2h。CA纳米纤维毡和CA纱经过碱处理后,结晶度均有所下降,具有典型的纤维素的结晶特点,内部同时存在着纤维素Ⅰ型和Ⅱ型的晶体结构。碱处理均得到热固性材料,无明显玻璃化转变温度。CNF/PLA及CMF/PLA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采用控制变量法,对CNF/PLA和CMF/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确定了CNF/PLA复合材料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压强1200Pa,温度180℃,时间35min,CMF/PLA复合材料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压强1000Pa,温度180℃,时间30min。研究了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纤维含量在5%-38%范围内,随着纤维质量分数的增加,CNF/PLA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断裂伸长率则变化很小。纤维含量在10%-30%范围内,随着纤维含量增加,CMF/PLA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初始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先增加后减小,在纤维含量为25.40%时达到最大值,但CMF/PLA复合材料各项指标的变化幅度较CNF/PLA明显减小。纤维排列方向与受力方向的相对位置对CMF/PLA复合材料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有较大影响,其大小依次为:纱线全部平行于拉伸方向时最大,依次为一组平行,一组垂直>一组平行,一组45°>一组垂直,一组45°>两组垂直。为了讨论纤维尺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热压工艺下,制备了纤维含量分别为10%和14%左右的CNF/PLA及CMF/PLA复合材料。结果表明,除断裂伸长率外,CNF/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远远优于CMF/PLA。CNF/PLA及CMF/PLA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CNF/PLA及CMF/PLA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分析了热压工艺参数、纤维排列方向及纤维质量分数对它们界面特征的影响。复合工艺对界面特征的影响:压强对CNF/PLA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影响不明显;温度为180℃时,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效果较好;时间为35min及以上时,粘结性较好。压强和时间对CMF/PLA复合材料拉伸断面的影响并不明显。温度为180℃和185℃时,纤维与基体粘结较好。纤维排列方向对CMF/PLA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当纤维排列方向垂直于拉伸方向时,界面粘结性很差;当纤维排列方向与拉伸方向平行时,界面粘结性最好;当纤维排列方向与拉伸方向成一定斜角时,界面粘结性介于两者之间。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纤维含量对CNF/PLA和CMF/PLA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并不相同。当纤维含量为5.18%和6.41%时,CNF/PLA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差;当纤维含量在7%~13%时,纤维和基体的粘结性得到改善;当纤维含量增加到14.53%和15.12%时,纤维与基体紧紧粘附;当纤维含量大于18%以后,复合材料界面中出现纤维与基体的明显分层。本研究中,未观察到纤维含量对CMF/PLA复合材料拉伸断面的显着影响。

王琼[7](2011)在《绿色环保型麻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天然植物纤维中,苎麻等麻纤维是一种资源丰富、环保无污染的天然纤维,国内外研究发现通过麻纤维与不同热固性树脂复合并加入无机填料,制成的材料具有密度小、优良的电气绝缘性能、优良的介电性能和原材料环保、便宜且容易加工等特点,这些正是封装材料所必需的特性。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Sn(OH)4或Al(OH)3颗粒,对苎麻布和苎麻原麻进行不同的处理,采用模压成型法制得四种复合材料:苎麻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苎麻布/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原麻/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并确定了四种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及最优工艺参数。通过DSC、红外光谱、紫外光谱、TG、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力学测试等分析手段,分析了苎麻纤维、Sn(OH)4和Al(OH)3颗粒的性质,研究了Sn(OH)4或Al(OH)3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复合材料的断裂形貌可以从SEM图片看出,其断面结构较平整;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粉体的含量和种类有关,且拉伸强度随着粉体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苎麻布为增强相的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比较好最高达到84.32MPa;(2)复合材料的热失重分为三个阶段:室温开始到290℃左右,这段称为干燥脱水阶段,失重率小于3%;第二阶段是从300500℃,发生氢氧化物的脱水反应及苎麻纤维树脂的热解碳化阶段,失重率约80%;5001200℃左右为深度碳化阶段,失重率为10%左右;故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应控制在300℃以下;(3)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与粉体的含量、比例及比表面积大小有关;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单一粉体含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当总粉体含量相同,粉体比例不同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着Sn(OH)4比例的下降呈降低趋势,且当比例为1:2时介电性能最好,最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达到4.09和0.007;(4) Al(OH)3的热分解温度比Sn(OH)4的较低,能释放出更多的结晶水,受热后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故Al(OH)3的阻燃效果比较好,且随着含量的增加阻燃效果越好。其中添加14%Al(OH)3的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阻燃效果最好,达到了FH-1;(5)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随着粉体含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掺杂Al(OH)3的复合材料要比掺杂Sn(OH)4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要大。

解英[8](2011)在《剑麻纤维不连续预处理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越发地受到人们的重视。植物纤维增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的、同时可降解的环境友好型复合材料。由于植物纤维与高分子基体表面差别较大,二者间界面张力较大,相容性较差,因此在制备复合材料前需要对植物纤维进行一定的预处理以改善复合材料界面性能。但对植物纤维的任何表面改性都会引起植物纤维自身结构、组成及性能的改变,导致植物纤维强度的下降。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植物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表面预处理方法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不连续预处理方法:一方面,将混杂效应引入植物纤维增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中;另一方面,通过该方法可以得到兼顾界面性能与植物纤维强度的过渡段纤维,并将其引入复合材料中,改变传统预处理方法为提高纤维与基体材料间的界面性能而牺牲植物纤维自身强度的现状。本文将不连续预处理工艺与传统的碱处理、乙酰化处理方法相结合来改性剑麻纤维(SF);采用开炼+模压的方法制备剑麻/聚乳酸(PLA)、剑麻/醋酸纤维素(CA)复合材料;系统地研究了预处理前后和加工前后剑麻纤维的成分、形貌、长度、直径及长径比的变化;对比分析了采用不同预处理方法制备的剑麻增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一束剑麻纤维在不连续预处理后形成三个部分:处理过部分、未处理部分及二者间的过渡部分。由于在混炼过程中纤维发生断裂,因此形成了三种不同界面性质与不同纤维强度的短纤维:经过表面处理的部分形成了强界面性能短纤维,类似于完全处理纤维填充于复合材料的情况;未处理部分形成了强纤维性能短纤维,相当于完全未处理纤维填充于复合材料的情况;而位于两者之间的过渡段纤维,则形成了组成、结构、形貌乃至性能梯度变化的短纤维,这部分短纤维既与基体材料具备良好的界面性能,又保持了纤维自身性能。在混炼过程中,这三种具有不同界面性能与自身强度的纤维以被切断短纤维的形式均匀地释放到基体树脂当中,实现了高界面性能纤维与高强度纤维均匀分散、混杂填充于基体材料的情况:经过表面改性的剑麻纤维,与基体材料结合力强,可以起到传递、分散、均化载荷的作用;未经过表面改性的纤维则保持了较高的纤维强度,可以承受更大的载荷。通过体式显微分析研究发现:对于不连续碱处理剑麻纤维,当纤维填充率适中时,混炼后复合材料中的纤维长度较长;当纤维填充率相同时,纤维初始长度越长,混炼后长度越长;混炼后纤维的长径比随着纤维填充率的增加都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但纤维初始长度越长,混炼后纤维长径比越长。横向对比未处理、完全碱处理及不连续碱处理剑麻纤维混炼后纤维直径发现:未处理剑麻混炼后直径最大,不连续处理次之,完全碱处理最小。通过SEM观察复合材料断面发现:完全处理、未处理纤维混炼后形貌在不连续预处理SF增强复合材料中同时存在,说明不连续预处理工艺可以将混杂效应引入植物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之中。同时,过渡段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形貌表明其处理过的部分由于发生原纤化而与基体间结合紧密,而未处理的部分则保持了纤维原有尺寸与性能。实验数据表明:与未处理、完全处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基体树脂纯料相比,采用不连续处理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均有提高。以初始长度2cm的不连续碱处理SF/PLA复合材料为例,当纤维填充率为30%时:拉伸强度达到55.514Mpa,分别高于相同情况下未处理、完全处理复合材料28.85%和78.73%;冲击强度达到12.77KJ/m2,分别高于相同情况下未处理、完全处理复合材料15.79%和25.84%。对于不连续碱处理SF/PLA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当纤维长径比为10-12时,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并随着填充纤维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初始长度3cm的不连续处理SF/PLA复合材料与不连续处理SF/CA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冲击性能同样有所提高。不连续预处理方法是针对植物纤维自身特点提出的一种专门用于植物纤维增强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地改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彭丹[9](2011)在《麻纤维增强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接枝的方法对麻纤维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将麻纤维与聚丙烯进行共混,制备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讨论了固定纤维长度为5mm,纤维含量依次为5%、10%、15%和20%时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探讨纤维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当纤维含量固定为10%,纤维长度依次为2mm、5mm、7mm和10mm时的复合材料的性能,探讨了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不同处理方法(碱处理和偶联剂处理)处理麻纤维,并将其性能与接枝的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将苎麻增强材料与黄麻材料的性能做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未处理的纤维与基体聚丙烯的界面粘合情况是不理想的,纤维与基体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空隙。2、对苎麻纤维进行表面接枝,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失重以及测量处理前后纤维接触角和张力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苎麻纤维表面成功的接枝上了接枝物,而且其表面也变粗糙了,热稳定性提高了,疏水性增加了且与基体聚丙烯的界面粘合情况也有所改善。3、对于处理前的麻纤维而言,纤维含量的增加对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的影响幅度不大,而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大,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吸水率和热变形温度都是增大的,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则是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减小,接枝后的纤维增强材料除了拉伸强度是随着纤维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和冲击强度随着含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之外,其它性能的变化趋势与处理前是一致的,且接枝后的增强材料的性能要优于处理前的性能。4、研究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纤维长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与纤维含量的影响是一致的,与其他处理方法相比,接枝效果是最好的,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苎麻增强材料的性能要优于黄麻增强的。5、综合考虑,经过接枝改性的苎麻纤维含量在10%、纤维长度在5mm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为理想,此时熔体的加工性较好,而且冲击强度处于峰值附近,其它性能也较好,与聚丙烯基体相比,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拉伸弹性模量和弯曲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10.5%、17.31%、6.6%、104.6%和93.83%。

罗琦[10](2010)在《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纤维复合材料的开发可以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在天然纤维复合材料中,尤以麻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课题研究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基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具体内容包括:黄麻纤维表面改性、复合材料制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及湿效应五个方面。(1)黄麻纤维表面改性通过NaOH溶液、硅烷偶联剂KH550、乙酸酐等对黄麻纤维进行表面处理,并通过测试纤维的回潮率、细度、断裂强度、红外特征光潜及SEM图像等手段分析改性效果,得出三种表面改性手段中各自最优的改性方法。结果表明:(a)NaOH处理中最佳方案为:浓度5wt%,处理时间60min;(b)KH550处理中最佳方案为:碱预处理5wt%,60min,3wt%KH550,处理30min;(c)乙酰化处理中最佳方案为:碱预处理5wt%,60min,乙酸酐浸泡120min,浴比为30:1。(2)黄麻/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复合材料中的黄麻纤维分别采用沤麻纤维和经3组最佳表面改性方案处理的黄麻纤维,基体分别采用聚丙烯基体和聚丙烯/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共混物。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分:(a)层压复合:四组黄麻纤维先制备成纤维毡,分别与纯PP薄膜和PP/MAH-g-PP薄膜层压制备复合材料,制备成8组复合材料待测试;(b)共混复合:四组黄麻纤维剪碎至约2mm长,与纯PP粒料和PP/MAH-g-PP共混粒料经双螺杆挤出机共混造粒后热压制备成8组复合材料。两种制备方法中复合材料热压成型的最佳工艺参数:预热-180℃,10min;热压-12.5MPa,180℃,20min;冷却-4MPa,30min。(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将制备的16组复合材料,分别做拉伸、弯曲测试并观察弯曲断面的SEM图像,讨论纤维表面改性、基体改性、加工方法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KH550处理的黄麻纤维与聚丙烯树脂制备的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拉伸、弯曲性能,并且表现出较好的界面粘结性。聚丙烯基体经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改性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有所改善;而弯曲性能没有明显的提高。分别采用层压和共混热压的复合材料成型方法制备复合材料,由于成型方式的不同,复合材料的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其增强机理也不相同,尽管纤维的表面处理方式相同,纤维含量相同,两者的力学性能并不具备很大的可比性。(4)湿效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将复合材料浸泡在水中,测其随浸泡240小时和480小时后,重量、拉伸和弯曲性能的变化,讨论湿效应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经清水浸泡240小时和480小时后,复合材料的性能并无明显变化,研究湿效应可能要改变溶液和更长的实验周期。

二、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纤维增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1.2.1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定义
        1.2.2 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分类
    1.3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1.3.1 PBS的简介
        1.3.2 PBS的应用
        1.3.3 纤维增强PBS的研究现状
    1.4 苎麻纤维
        1.4.1 苎麻简介
        1.4.2 苎麻纤维的表面改性
    1.5 废纸(WP)回收
        1.5.1 我国WP回收现状
        1.5.2 我国WP二次纤维的综合利用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1.5.3 W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6 PBS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其研究进展
        1.6.1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方式
        1.6.2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机理
        1.6.3 PBS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苎麻织物(RF)/PBS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RF的表面处理
        2.1.3 RF/PBS复合材料的制备
        2.1.4 性能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热压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2.2.2 热压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2.2.3 RF含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2.2.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2.2.5 热重量(TGA)分析
        2.2.6 复合材料的界面处理
        2.2.7 RF/PBS复合材料弯曲断面形貌分析
        2.2.8 RF/PBS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2.2.9 RF/PBS复合材料的酶降解性能
        2.2.10 RF/PBS复合材料的土壤降解性能
    2.3 本章小节
3 废纸(WP)/PBS生物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WP/PBS复合材料的制备
        3.1.3 WP纤维的表面处理
        3.1.4 界面处理的WP/PBS复合材料的制备
        3.1.5 性能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WP/PBS复合材料的形貌特征
        3.2.2 WP百分含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3 WP表面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3.2.4 WP/PBS 复合材料的弯曲断裂面形貌分析
        3.2.5 WP/PBS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和热性质
        3.2.6 WP/PBS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3.2.7 WP/P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增强机理
        3.2.8 WP/PBS复合材料的吸水性能
        3.2.9 WP/PBS复合材料的酶降解性能
        3.2.10 WP/PBS复合材料的土壤降解性能
    3.3 本章小节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基于再生纤维素新型膜的构建、结构和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结构与性能的概述
        1.2.1 纤维素的大分子结构及其与纤维素材料性能的关系
        1.2.2 纤维素分子中的氢键作用及其与纤维素材料性能的关系
        1.2.3 纤维素的结晶结构及其对纤维素材料性能的影响
        1.2.4 纤维素的形态学
    1.3 纤维素基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纤维素基材料的高性能化
        1.3.2 纤维素基材料的功能化研究进展
        1.3.3 纤维素的绿色溶解技术
        1.3.4 纳米纤维素概述
    1.4 再生纤维素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二醋酸纤维素/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全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2.3 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2.2.4 实验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纳米纤丝的形态结构
        2.3.2 CDA复合膜和全纤维素复合膜的结构和形态表征
        2.3.3 CDA复合膜和全纤维素复合膜的热性能和机械性能
        2.3.4 CDA复合膜和全纤维素复合膜透明性能的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韧性的疏水再生纤维素/ESO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RC/ESO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与工艺
        3.2.4 RC/ESO复合膜的表征和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RC/ESO复合体系固化行为的研究
        3.3.2 RC/ESO复合膜的力学性能
        3.3.3 RC/ESO复合膜的FTIR表征
        3.3.4 RC/ESO复合膜的XRD表征
        3.3.5 RC/ESO复合膜的SEM表征和分析
        3.3.6 RC/ESO复合膜凝胶含量的测定
        3.3.7 RC/ESO复合膜的水接触角测试
        3.3.8 RC/ESO复合膜的吸水率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高催化活性的胺基功能化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结构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4.2.3 制备方法与工艺
        4.2.4 再生纤维素膜和胺基化再生纤维素膜的表征和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胺基化再生纤维素膜结构与形态的表征
        4.3.2 再生纤维素膜和胺基功能化再生纤维素膜的水接触角测试
        4.3.3 再生纤维素膜和胺基功能化再生纤维素膜的紫外-可见光透光率测试
        4.3.4 胺基功能化再生纤维素膜催化性能的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EI改性双面氧化纤维素膜的制备、表征与其在吸附去除染料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再生纤维素膜和改性再生纤维素膜的制备方法及工艺
        5.2.4 材料的表征和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再生纤维素膜和改性纤维素膜的结构表征
        5.3.2 再生纤维素膜和改性纤维素膜的力学性能
        5.3.3 RC和PEI-TORC膜吸附性能的比较
        5.3.4 pH对PEI-TORC膜吸附性能的影响
        5.3.5 初始浓度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和吸附等温曲线
        5.3.6 吸附时间对吸附行为的影响和吸附动力学
        5.3.7 PEI – TORC膜吸附性能重复使用性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6.4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3)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复合材料
        1.1.1 复合材料简介
        1.1.2 复合材料层合板及其特点
    1.2 苎麻纤维
        1.2.1 苎麻纤维简介
        1.2.2 苎麻纤维研究现状
        1.2.3 苎麻纤维表面改性研究
    1.3 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性能改善研究
        1.3.1 基体增韧
        1.3.2 层合板缝合
        1.3.3 Z向穿刺( Z-pining)
        1.3.4 层间增韧
    1.4 复合材料层合板层间性能的评价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原材料
        2.1.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1.2 实验原材料
    2.2 苎麻短纤维的制备
        2.2.1 苎麻纤维的表面(偶联)处理
        2.2.2 苎麻纤维的短切及分散
    2.3 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层合板的制备
        2.3.1 胶液体系配比的确定
        2.3.2 层合板的成型与试样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2.4.1 苎麻纤维基本性能测试
        2.4.2 凝胶化时间的测定
        2.4.3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DSC)测试
        2.4.4 苎麻纤维接触角的测定
        2.4.5 红外光谱测试(FTIR)测试
        2.4.6 层间断裂韧性的测定
        2.4.7 机械性能测试
        2.4.8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观察
3 结果与讨论
    3.1 苎麻纤维的表面偶联改性研究
        3.1.1 偶联剂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苎麻纤维单丝接触角的影响
        3.1.2 KH-550 处理对苎麻纤维基本性能的影响
        3.1.3 苎麻纤维表面偶联改性机理分析
        3.1.4 苎麻纤维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
        3.1.5 苎麻纤维表面的SEM分析
        3.1.6 小结
    3.2 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层合板的制备工艺研究
        3.2.1 胶液配比研究
        3.2.2 固化温度对胶液固化度的影响研究
        3.2.3 凝胶化时间曲线
        3.2.4 温度对苎麻纤维复丝拉伸强度的影响
        3.2.5 固化工艺的确定
        3.2.6 小结
    3.3 苎麻短纤维增韧层合板的层间断裂韧性研究
        3.3.1 铺入不同长度、面密度苎麻短纤维对GIIC的影响
        3.3.2 铺入不同长度、面密度苎麻短纤维对GIC的影响
        3.3.3 苎麻短纤维的层间增韧机制分析
        3.3.4 苎麻纤维表面偶联处理对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
        3.3.5 小结
    3.4 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层合板的力学性能研究
        3.4.1 铺入不同面密度苎麻短纤维对拉伸、弯曲性能的影响
        3.4.2 苎麻纤维表面偶联处理对拉伸和弯曲性能的影响
        3.4.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内容
    1.1 原材料
    1.2 苎麻纤维的碱处理
        1.2.1 半脱胶苎麻处理工艺
        1.2.2 全脱胶苎麻处理工艺
    1.3 苎麻纤维的冷等离子体处理工艺
    1.4 苎麻纤维的性能测试
        1.4.1 纤维表面形貌的表征
        1.4.2 纤维表面能的测试
        1.4.3 纤维摩擦性能的测试
        1.4.4 纤维拉伸强力的测试
2 测试结果及分析
    2.1 纤维表面形貌的分析
    2.2 表面能与粘附功的分析
    2.3 纤维摩擦性能的分析
    2.4 纤维拉伸性能分析
3 结论

(5)低温碱处理棉增强复合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国内外现状
        1.2.1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国外现状
        1.2.2 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的国内现状
    1.3 绿色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与概况
        1.3.1 绿色复合材料的研究背景
        1.3.2 绿色复合材料的研究概况
    1.4 纤维素纤维的超分子结构
        1.4.1 纤维素纤维的物理性质
        1.4.2 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性质
    1.5 聚乳酸的研究现状
        1.5.1 聚乳酸概述及其特性
        1.5.2 聚乳酸的合成及性能
        1.5.3 聚乳酸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应用
    1.6 复合材料成型工艺
        1.6.1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复合方法
    1.7 天然植物纤维/生物基降解塑料复合材料界面
        1.7.1 界面的作用机理
        1.7.2 界面相容性的研究现状
        1.7.3 天然植物纤维的表面改性
    1.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棉织物的表面处理及性能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材料
        2.2.2 棉织物表面改性处理
        2.2.3 棉织物拉伸性能测试
        2.2.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2.5 傅里叶全反射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6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2.7 织物表面浸润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拉伸性能
        2.3.2 表面形态
        2.3.3 傅里叶全反射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3.4 纤维结晶度
        2.3.5 织物浸润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棉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材料
        3.2.2 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3.3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3.3.1 拉伸性能测试
        3.3.2 弯曲性能测试
        3.3.3 剥离性能测试
        3.3.4 扫描电镜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棉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4.2 棉增强聚乙交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3.4.3 棉增强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纳/微米纤维素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纳米晶体纤维素的研究概况
    1.3 纳米纤维素纤维
    1.4 纤维素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竹纤维复合材料
        1.4.2 麻纤维复合材料
        1.4.3 棉纤维复合材料
        1.4.4 其他纤维素纤维复合材料
    1.5 纳米纤维素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5.1 纤维素纳米纤维增强一般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5.2 纤维素纳米纤维增强可降解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课题的提出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静电纺 CA 纳米纤维的制备
    2.1 实验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试样制备
        2.1.4 纤维形态测试
    2.2 纺丝工艺参数对 CA 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
        2.2.1 纺丝电压对 CA 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
        2.2.2 纺丝距离对 CA 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
        2.2.3 纺丝流量对 CA 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A 纳米纤维及 CA 普通纱的碱处理
    3.1 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试样制备
        3.1.4 纤维形态观察
        3.1.5 纤维的 FTIR 分析
        3.1.6 纤维的 XRD 分析
        3.1.7 纤维的 DSC 分析
    3.2 CA 纳米纤维的碱处理
        3.2.1 CA 纳米纤维的碱处理工艺优化
        3.2.2 CA 纳米纤维碱处理前后的结晶结构
        3.2.3 CA 纳米纤维碱处理前后的热学性能
    3.3 CA 普通纱的碱处理
        3.3.1 CA 普通纱的碱处理工艺优化
        3.3.2 CA 普通纱碱处理前后的结晶结构
        3.3.3 CA 普通纱碱处理前后的热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NF/PLA 及 CMF/PLA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
    4.1 实验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试样制备(包括:CNF/PLA 及 CMF/PLA 的制备)
        4.1.4 力学性能测定
    4.2 CNF/PLA 的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
        4.2.1 压力对 CN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2.2 温度对 CN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2.3 时间对 CN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2.4 纤维质量分数对 CN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CMF/PLA 的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
        4.3.1 压力对 CM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温度对 CM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时间对 CM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 纤维排列方向对 CM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3.5 纤维质量分数对 CMF/PLA 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纤维尺度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NF/PLA 及 CMF/PLA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
    5.1 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测定
    5.2 CNF/PLA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
        5.2.1 复合工艺对 CNF/PLA 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5.2.2 纤维质量分数对 CNF/PLA 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5.3 CMF/PLA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
        5.3.1 复合工艺对 CMF/PLA 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5.3.2 纤维排列方向对 CMF/PLA 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5.3.3 纤维质量分数对 CMF/PLA 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5.4 纤维尺度对复合材料界面特征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1.1 静电纺 CA 纳米纤维的制备
        6.1.2 CA 纳米纤维及 CA 普通纱的碱处理
        6.1.3 CNF/PLA 及 CMF/PLA 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力学性能
        6.1.4 CNF/PLA 及 CMF/PLA 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6.3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绿色环保型麻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苎麻纤维简介及改性
        1.1.1 苎麻纤维简介
        1.1.2 苎麻纤维的改性
    1.2 热固性树脂基体简介
    1.3 纳米粒子简介及制备方法
        1.3.1 纳米粒子简介
        1.3.2 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4 电子封装材料简介
    1.5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6 当前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 苎麻纤维的结构与分析
    2.1 苎麻纤维性能测试方法
        2.1.1 红外吸收光谱测试方法
        2.1.2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方法
        2.1.3 热分析测试方法
        2.1.4 材料微观结构表征(SEM)
        2.1.5 材料物相组成表征(XRD)
    2.2 苎麻纤维的测试与分析
        2.2.1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2.2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2.3 XRD 结果分析
        2.2.4 DSC 测试分析
        2.2.5 TG 结果与分析
        2.2.6 SEM 结果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纳米氢氧化物的制备与分析
    3.1 氢氧化物的制备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1.2 分散剂的选择
        3.1.3 制备过程
    3.2 纳米粉体的测试与表征
        3.2.1 差热分析(DTA)分析
        3.2.2 比表面积分析
        3.2.3 材料物相组成表征(XRD)
        3.2.4 透射电镜(TEM)分析
    3.3 氢氧化物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3.3.1 氢氧化物的热失重和差热分析
        3.3.2 比表面积测试结果与分析
        3.3.3 XRD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4 TEM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模具设计
    4.2 成型前的准备
        4.2.1 苎麻纤维的处理
        4.2.2 树脂的准备
    4.3 工作原理
    4.4 压制工艺
    4.5 压制过程
    4.6 试样的制备
    4.7 正交试验结果
        4.7.1 苎麻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正交试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4.7.2 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正交试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4.7.3 苎麻布/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的正交试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4.7.4 原麻/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的正交试验测试结果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5.1.1 材料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5.1.2 材料热失重测试方法
        5.1.3 材料微观结构表征(SEM)
        5.1.4 材料导热性的测定
        5.1.5 材料介电性能测试方法
    5.2 粉体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2.1 苎麻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5.2.2 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5.2.3 苎麻布/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5.2.4 原麻/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果与分析
    5.3 SEM 结果与分析
        5.3.1 苎麻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SEM 结果与分析
        5.3.2 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SEM 结果与分析
        5.3.3 苎麻布/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 SEM 结果与分析
        5.3.4 原麻/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 SEM 结果与分析
    5.4 热失重结果与分析
        5.4.1 苎麻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失重结果与分析
        5.4.2 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失重结果与分析
        5.4.3 苎麻布/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失重结果与分析
        5.4.4 原麻/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的热失重结果与分析
    5.5 介电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5.1 苎麻布/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5.2 原麻/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5.3 苎麻布/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5.4 原麻/不饱和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6 阻燃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7 导热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与申请专利目录
致谢

(8)剑麻纤维不连续预处理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纤维复合材料
        1.2.1 植物纤维组成成分
        1.2.2 植物纤维的结构及性能
        1.2.3 基体树脂
        1.2.4 成型工艺
    1.3 植物纤维表面预处理
        1.3.1 植物纤维表面化学处理方法
        1.3.2 植物纤维物理处理方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思路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剑麻纤维不连续预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1.5.2 剑麻纤维加工前后形貌变化的研究
        1.5.3 SF/PLA、SF/CA 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剑麻纤维不连续预处理及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测试
    2.1 实验原材料
        2.1.1 原材料
        2.1.2 主要原材料性能
    2.2 加工设备与实验仪器
    2.3 剑麻纤维的表面处理
        2.3.1 不连续处理装置
        2.3.2 纤维处理工艺参数
    2.4 复合材料的制备
        2.4.1 剑麻纤维(SF)增强聚乳酸(PLA)复合材料的制备
        2.4.2 剑麻纤维(SF)增强醋酸纤维素(CA)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性能测试
        2.5.1 拉伸性能测试
        2.5.2 弯曲性能测试
        2.5.3 冲击性能测试
        2.5.4 显微形貌观察
        2.5.5 结构测试与分析
        2.5.6 扫描电镜观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剑麻纤维预处理方法及形貌的研究
    3.1 改性原理
        3.1.1 碱处理
        3.1.2 乙酰化处理
        3.1.3 不连续预处理
    3.2 FTIR 分析
        3.2.1 碱处理对SF 的影响
        3.2.2 乙酰化处理对SF 的影响
    3.3 纤维形貌分析
        3.3.1 混炼前纤维形貌
        3.3.2 混炼后纤维形貌
    3.4 混炼后纤维长度与直径分析
        3.4.1 SF 初始长度为2cm 的复合材料
        3.4.2 SF 初始长度为3cm 的复合材料
    3.5 小结
第四章 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
    4.1 未处理SF/PLA,SF/CA 复合材料SEM 分析
    4.2 完全处理SF/PLA,SF/CA 复合材料SEM 分析
    4.3 不连续处理SF/PLA,SF/CA 复合材料SEM 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不连续碱处理对SF/PL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1 纤维初始长度为2cm 的SF/PLA 复合材料
        5.1.1 拉伸性能
        5.1.2 弯曲性能
        5.1.3 冲击性能
    5.2 纤维初始长度为3cm 的SF/PLA 复合材料
        5.2.1 拉伸性能
        5.2.2 弯曲性能
        5.2.3 冲击性能
    5.3 纤维长度对不连续碱处理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3.1 拉伸性能
        5.3.2 弯曲性能
        5.3.3 冲击性能
    5.4 不连续处理SF/PL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增强机理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不连续乙酰化处理SF/CA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6.1 SF/CA 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6.1.1 拉伸强度
        6.1.2 拉伸模量
    6.2 SF/CA 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
        6.2.1 弯曲强度
        6.2.2 弯曲模量
    6.3 SF/CA 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
    6.4 小结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9)麻纤维增强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麻纤维的概述
    1.3 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影响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因素
        1.4.1 苎麻纤维的亲水性
        1.4.2 苎麻纤维的易降解性
    1.5 界面
    1.6 改善界面相容性的方法
        1.6.1 麻纤维的改性
        1.6.2 聚丙烯的表面改性
        1.6.3 加入界面改性剂
    1.7 麻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
    1.8 研究思路
        1.8.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8.2 主要表征手段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主要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主要实验原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主要实验流程
        2.2.1 麻纤维/PP 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
    2.3 实验方法
        2.3.1 麻纤维的表面改性
        2.3.2 麻纤维的碱处理
        2.3.3 麻纤维的硅烷偶联处理
        2.3.4 复合材料的制备
    2.4 结构和性能测试
        2.4.1 接枝率
        2.4.2 接触角
        2.4.3 红外测试
        2.4.4 扫描电镜
        2.4.5 热重分析
        2.4.6 吸水率
        2.4.7 熔体流动速率
        2.4.8 热变形温度测试
        2.4.9 拉伸强度
        2.4.10 弯曲强度
        2.4.11 冲击强度
第3章 苎麻落麻纤维的表面改性
    3.1 引言
    3.2 PP-G-MAH 改性苎麻落麻纤维
        3.2.1 苎麻纤维的红外表征
        3.2.2 接枝率
        3.2.3 单根纤维的表面形貌
        3.2.4 接触角
        3.2.5 接枝产物产物的热失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麻纤维/PP 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相关理论
        4.2.1 纤维的增强理论
        4.2.2 共混理论
    4.3 两种麻纤维增强聚丙烯试样的缺口断面形貌
    4.4 两种麻纤维增强聚丙烯试样的吸水率测试
    4.5 两种麻纤维增强聚丙烯试样的熔体流动速率
    4.6 两种麻纤维增强聚丙烯试样的热变形温度
    4.7 两种麻纤维增强聚丙烯试样的力学性能研究
        4.7.1 苎麻纤维增强聚丙烯试样的力学性能研究
        4.7.2 两种麻纤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结论
    5.3 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4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10)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改性及研究现状
    1.4 复合材料湿效应的研究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 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黄麻纤维结构和性能表征
    2.1 黄麻纤维化学成分分析
    2.2 黄麻纤维结构分析
    2.3 黄麻纤维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麻纤维的表面改性实验研究
    3.1 碱处理对黄麻纤维的作用
    3.2 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
    3.3 乙酰化黄麻纤维表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麻纤维/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4.1 实验用聚丙烯基体材料结构及热学性能测试
    4.2 层压黄麻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共混复合材料的制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5.2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
    5.3 复合材料弯曲断面形貌观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湿效应对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6.1 实验部分
    6.2 湿作用后复合材料性能的表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纤维增强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韩倩倩. 武汉纺织大学, 2020(02)
  • [2]基于再生纤维素新型膜的构建、结构和性能[D]. 王玮. 江南大学, 2017(04)
  • [3]苎麻短纤维层间增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D]. 莫正才.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2)
  • [4]碱处理和冷等离子体处理对苎麻纤维性能的影响[J]. 刘璇,成玲. 上海纺织科技, 2017(06)
  • [5]低温碱处理棉增强复合材料[D]. 王志鹏. 东华大学, 2016(08)
  • [6]纳/微米纤维素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宣小会. 苏州大学, 2013(S2)
  • [7]绿色环保型麻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电子封装材料的研究[D]. 王琼. 西安工程大学, 2011(01)
  • [8]剑麻纤维不连续预处理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 解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麻纤维增强聚丙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彭丹. 湖北工业大学, 2011(08)
  • [10]黄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D]. 罗琦. 东华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碱处理对苎麻/醋酸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