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

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

一、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霞,施悦琪[1](2021)在《聚焦“科教融合”:“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的应有之策》文中研究说明"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策略应该不同于普通高校。文章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概括出中国一流大学本科教育问题的根源:师资质量和科教冲突的管理制度等软件因素比经费投入和生师比等硬件因素影响更大。其次,通过对英、美、日高等教育认证和评估模式特点进行分析,其中重点剖析了美国大学排名的"双轨制"——世界大学排名和国内大学排名分别聚焦科研指标和教学指标的评价逻辑,揭示了发达国家在保证质量底线的认证评估基础上,实行分类评价与一流大学坚持科研导向的内在逻辑。最后,结合中国目前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外部环境,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秩序重建"方兴未艾的状况,提出目前中国一流大学本科评估的基本策略应聚焦"科教融合"等过程性指标,并且以"单规制"进行。

陈元元[2](2021)在《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发展历程及特点模式各不相同。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后者居上、私学主导、发展速度快且影响巨大等独特性,在路径发展上独树一帜。基于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等方法追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因,剖析不同发展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变化过程,可以拓展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专题内容,探究高等教育变革规律及大众化发展模式,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日本高等教育于1963年迈入大众化阶段,经过一系列调整及变革,至20世纪90年代末实现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转变。在整个大众化进程中,日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在整体上都呈现扩张趋势,如国立、公立、私立大学及各类短期职业院校等均所有扩充,但私立高校担当了主力军角色,发展迅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各个阶段皆占主导作用,院校及学生数量都远远超过国立、公立高校,且影响至今,现如今日本私立高等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人数均占总数的70%以上。在国际及国内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存在着“量化指标”和“质的规定性”不完全同步的现象,高等教育正是围绕数量和质量这两个基本点进行变革的。在以私学主导为中心,规模与质量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协调作用下,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经了快速扩张期、集约发展期和稳定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1963年至1970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规模扩展为主的快速扩张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社会发展的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教育投资论盛行,日本社会中等阶层扩大。结合中等教育普及多样化,人才需求旺盛的社会现状,日本政府提出了“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修订并放宽了大学设置基准。日本高等院校尤其是私立大学及私立巨型大学的规模急剧扩展,私立高校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多,学部及学科种类也大幅扩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以量化规模扩展为主要特点的飞速扩展期。与此同时,日本高等教育出现了目标偏向功利性,入学考试选拔标准较为片面,教育资源不足且分配不均、质量下降的问题。此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呈现私立高等院校发挥主力、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职业院校发展突出及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较大的特点。整体来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标准,但“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1971年至1983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以质量调控为主的集约发展阶段。在石油危机经济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过剩就业困难以及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关于高学历问题意见书》等政策相继被提出,日本政府颁布了系列法案援助与控制私立高校,挽救前一阶段因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质量危机。在高等教育目标上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建立了统一的入学招生考试制度,并改进了师资教学及课程内容,强化了高校的内外部管理。日本高校数量增速放缓,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出现间歇性回落,学科及专业结构走向融合。呈现高校纵向多层次化发展、应用型人文社科类学科比重增加的特点。1984年至1999年是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量质兼顾、并重发展的稳定增长阶段。受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加强。私立高等院校数量有序增长,国立、公立高校平稳发展,高校入学人数稳定回升,学科种类走向交叉与融合。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也进一步完善及提升,高等教育理念趋向个性与创新,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综合,高校师资队伍力量提升,管理及评估机制更专业精细化,呈现数量与质量发展协调兼顾,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加深,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的特点。至1999年,日本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要求”上,都达到了大众化标准,毛入学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完成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的转变。日本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私立各类高校发挥主力作用,构建非传统型多层次高等教育,使大众与精英教育并存的大众化发展路径颇具特色。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在“量”上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然而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引发的教育水平下降、毕业生就业困难、学位含金量变低等遗留问题仍需解决。借鉴日本经验,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必须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高校在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国家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需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特色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既满足大众化的量化指标,又达到质的规定性,进而顺利衔接至普及化阶段,并稳步发展。

丁红卫,唐滢,曹甜甜[3](2020)在《中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学而完备的评价机制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前置导向力和后续推动力。对比中日两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经历了相似的演变过程,表现为单一到多元的推进。日本外部制度性评价基于大学的自我评价,并关照评价对象的客观性和动态性,而我国以政府和第三方外部评价为特色的评价机制,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法上均与日本存在较大差异。分析这些异同点,有助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高评价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弥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裂痕,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李梦卿,邢晓[4](2019)在《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课程开发、社会力量支援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构建了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特点突出,策略清晰,成效明显,但问题也依然存在。学习经验,克服不足,寻找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

王亚男[5](2019)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体操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体操普修课是以“育人为本、健康第一、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为宗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及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体操普修课的全面而又独有的健身健心方式,成为我国体育课程的主干课程之一。在50年代初到90年代,体操运动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高校体操普修课的人数一直较多,体操在体育教学中占据了十分显着的地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对云南省9所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从社会学角度进行探索和思考对云南省9所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其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为促进高校体操的蓬勃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得出结论:1、国家政策及新课标对体操课程改革是影响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影响因素之一;2、学校体育对体操普修课的重视程度是影响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的重要因素;3、高校体操普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因素之一;4、大众及学生对体操普修课重要性的认识也影响着高校体操普修课发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给出如下提升策略:1、确保在选拨教师过程中的严格透明性,优化体操优秀教师队伍建设;2、丰富高校体操器材的多样性,使学生增加练习次数;3、丰富教师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4、改变大众对体操片面的概念化思想,发展快乐体育;5、现代化教学方法替换传统教学方法,多角度的进行教学,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杨明山[6](2019)在《中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督导由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部分组成,评估监测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管理活动中负责监督作用的重要一环,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教育督导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17年《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印发,将我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又推上了一个高度。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工作督导评估监测办法》的通知,再次体现了督导评估监测的重要性。在此大背景下,对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进行研究具有很大意义。本文之所以把日本作为比较对象,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近代学制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的,中日两国在教育督导方面有着一定的渊源;二是日本有着一百多年的教育督导发展史,在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方面的发展相对成熟,借鉴意义较强。本文以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比较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制度机制、目的任务、人员队伍、实施方法、执行措施等方面。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中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发展历程、中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研究基础、日本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发展脉络、日本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研究基础进行研究,对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督导评估监测的机构设置、督导评估监测的主体与客体、督导评估监测的内容与方式、督导评估监测的人员队伍建设与培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体制存在诸多差异;(2)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机构的设置略有不同;(3)中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主体和客体存在一定的区别;(4)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略有不同;(5)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同;(6)中日两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民众参与度不同。

张敬辉[7](2019)在《21世纪以来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分析》文中提出普及高等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对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中日两国高等教育的体系和师资、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费用等几方面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了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在重组与合并、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改革措施,提出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初晓波[8](2018)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来中日高等教育交流新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来,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在大量条约、协定所明确的法律保障,高等教育领域交流人员和层次的不断加深以及一系列交流机制的出现。从北京大学的个案来看,相应地体现在受惠于两国高层交流的"北京大学福田计划"、社会层面主导的"北京-东京论坛"以及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学生自发推动的"京论坛"。北京大学日本留学生人数在稳定增长,已经与日本很多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从北京大学参与的对日高等教育交流的尝试来看,两国需要在联合培养人才等领域向纵深发展,不断推动各自内部和彼此之间的学科发展与资源整合,并积极推动两国的合作融入东亚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交流大潮。

王世赟[9](2018)在《转型中的英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述评》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4月27日,英国政府通过了《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The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ct 2017),该法律旨在通过一系列有关国家监管和市场化的改革措施,激发英国高等教育部门的活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它代表着英国近25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所实行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改革。其改革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两个新的高等教育监管机构——学生办公室和英国研究与创新单位;二是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范畴,规范高等教育部门的市场竞争机制;三是建立基于风险的监管体系和合作监管路径;四是制定高等教育部门可持续的质量保障方案和标准。这些措施对英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创新体系都进行了重大调整,影响英国高等教育部门的各个层面,如为高等教育机构创造更大的竞争空间,为学生入学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促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改革,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惠及社会各个阶层;保障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效益;提高英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创新水平;提高知识转化能力,从而提升经济生产力等。

杨艺[10](2016)在《中日高等教育的共性和差异》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论述了高等教育的概念,结合目前中日高等教育,着重的分析了中日高等教育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提出了中日高等教育合作的交流的要素,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有所帮助。

二、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科教融合”:“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的应有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中国一流大学教学质量问题的根源
    (一) 师资质量是影响一流大学学生满意度的首要因素
    (二) 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的关系亟待理顺
    (三) 科教冲突的管理制度急需调整
二、英、美、日高等教育评估之相关经验
    (一)英、美、日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分类评估策略
        1.英国。
        2.美国。
        3.日本。
    (二)世界大学排名中的指标特点
    (三)美国的国际、国内大学排名“双轨制”
三、聚焦“科教融合”是一流大学教学评估的基本策略

(2)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一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基础
    第一节 大正时期日本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大正时期的社会形势
        二、《大学令》等相关法令的推进与实施
        三、帝国大学的规模扩展
        四、专门学校的升格
        五、公立、私立大学的初创
    第二节 昭和前期及战时日本高等教育的强化与扩充
        一、昭和前期的社会变革
        二、国家主义高等教育政策的强化与推进
        三、帝国大学的增设与发展
        四、私立及官立、公立大学的扩展
        五、专门学校的扩充
    第三节 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的重建及大众化的前奏
        一、战后初期的社会发展
        二、高等教育民主新法令的颁布与落实
        三、旧制大学改组升级为新制大学
        四、私学扩展及巨型私立大学的出现
        五、短期大学的制度化与发展
第二章 规模扩展: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扩张(1963-1970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扩张的背景
        一、经济超热化高速增长
        二、社会中等阶层的扩大
        三、人力资本及教育投资理论的盛行
        四、中等教育的普及与多样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扩张政策的提出
        一、实施“理工科人才扩充计划”
        二、修订并放宽《大学设置基准》
        三、落实《关于改善大学教育》报告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
        一、私立高校及私立巨型大学大幅增设
        二、私立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剧增
        三、学部及学科种类的快速扩充
        四、国立及公立高等院校的显微发展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危机显现
        一、高等教育目标偏向功利性
        二、大学入学考试受传统学力观束缚
        三、教学大课堂化及课程设置批量化一
        四、高校教育资源短缺且分配不均衡
        五、“大学纷争”学生运动的爆发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张的特点
        一、私立高校发挥主力作用
        二、高校规模横向急剧扩展
        三、职业高等院校发展突出
        四、理工科专业扩展比重大
第三章 质量调控: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集约发展(1971-1983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背景
        一、石油危机与经济增速下降
        二、少子化历史遗留问题显现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四、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启动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调整
        一、《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整顿》的提出
        二、《大学设置基准》与咨询报告的修改与完善
        三、振兴与援助私立高校法案的实施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集约发展
        一、各类高校数量增速放缓
        二、高校学生人数阶段性回落
        三、学科专业数量增速下降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调控
        一、教育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统一入学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
        三、兼职教授的选聘与课程教学的创新
        四、高等院校内外部管理的相互制衡与加强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集约发展的特点
        一、私学转向集约化节制发展
        二、高校类型纵向多层次优化
        三、应用型人文社科类专业增加
第四章 量质兼顾: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稳定增长(1984-1999 年)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稳定增长的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增强
        二、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
        三、日本社会阶层趋向均等化
        四、终身教育及学习化社会趋势增强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成熟
        一、“大学开放方针”的实施
        二、大学自由化政策的制定
        三、大学自我评价机制的导入
    第三节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的平稳增长
        一、私立高校数量有序增长
        二、国立及公立高校的平稳发展
        三、高校学生人数稳定回升
        四、学部学科的新增及改组
    第四节 日本高等教育结构及质量的优化
        一、教育理念趋向个性及创新
        二、入学选拔制度多样且灵活
        三、人才培养走向开放与多元
        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升
        五、管理运营及评估机制规范
    第五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平稳增长的特点
        一、量质并重趋向均衡发展
        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加强
        三、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第五章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第一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路径及特点
        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种发展路径
        (一)美国:公立为主,政府、高校、社会协调发展
        (二)英、法等欧洲国家:公立为主,倚重政府
        (三)日本:私立为主,政府引导
        (四)中、俄等转型国家:前期倚重国家,后期民间发力
        二、日本私学主导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特点
        (一)私立高等院校占据主体地位
        (二)以二元高等教育结构为基础
        (三)构建非传统型多类型高等教育机构
        (四)大众与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互促并存
    第二节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树立量质兼顾并重的高等教育改革理念
        二、充分挖掘并发挥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潜力
        三、高校扩大规模时需坚持市场导向并兼顾大众需求
        四、政府在大众化进程中应及时干预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五、高等教育应从外延式综合扩张转向内涵式分类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中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演化
    (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推进
        1. 社会本位——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2. 以学生为本——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应对模式
    (二)日本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导向
        1. 二战前高等教育质量以“国家主义”为导向
        2. 二战后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导向多元化
二、中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构成
    (一)“谁来评”的主体性
    (二)“评价谁”的对象性
    (三)“如何评”的方法性
三、高等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指向
    (一)科学界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
    (二)避免评价机制单一化
    (二)重视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性
    (三)防止教育质量评价的数据中心主义

(4)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特点
    (一) 全球竞争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二) 政策制度加持下高职院校师生主体的国际化
    (三) 联合组织环境中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国际化
    (四) 社会援助条件下高职院校教育基地的国际化
二、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策略
    (一) 政策制度引导:“布点”与“铺面”相结合
    (二) 师资队伍建设:“职前”与“职后”相结合
    (三) 教育对象培养:“送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四) 课程体系设计:“区域”与“国际”相结合
    (五) 教育经费保障:“政府投入”与“学校融资”相结合
三、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成效及困境
    (一) 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成效
        1. 国际化整体水平上升, 社会认可度提升
        2. 国际生规模扩大, 经济和人力资源成效显着
        3. 人才质量保障提升, 社会服务契合度增强
    (二) 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功能性缺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价值的充分发挥
        2. 多元化博弈引发高职院校与政府及高水平大学的利益冲突
        3. 结构性失衡导致区域间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不平衡
四、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启示
    (一) 发挥法律制度的引领作用, 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
    (二)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国际化素质
    (三)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 加大高职院校学生国际化培养力度
    (四)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

(5)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是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
        1.1.2 是新形势人才培养的需要
        1.1.3 是拓宽对体操普修课的研究领域的需要
        1.1.4 是西部地区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看齐发达地区的发展需求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操概念
        2.1.2 社会学概念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有关社会学视角下体育的相关研究
        2.2.2 有关高等学校体操普修课教学的现状研究
        2.2.3 有关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2.2.4 有关体操普修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2.2.5 有关学生选择体操普修课的动机研究
        2.2.6 目前在高校体操普修课社会学因素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专家访问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操普修课在体操课程中的重要性
    4.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现状
        4.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培养目标
        4.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师资情况现状
        4.2.3 云南省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普修课教学情况的现状
        4.2.4 云南省各个高校体操教材现状
        4.2.5 云南省各个高校体操普修课场馆器材现状
    4.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影响因素——社会学因素分析
        4.3.1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学校体育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3.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学生自身影响因素分析
    4.4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提升策略研究
        4.4.1 优化体操教师队伍建设
        4.4.2 运用学生多种感官与体操技能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4.4.3 体操动作技术的成熟度需足够课时时间叠加练习
        4.4.4 转变考核方式,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4.5 增强学校体操的软硬件建设
        4.4.6 提高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体育教师问卷
附录C 学生问卷
附录D 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中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契合国家战略的要求
        1.1.2 日本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1.3 我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研究的不足和匮乏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
        1.3.3 国内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对比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历史沿革及研究基础
        3.1.1 中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发展历程
        3.1.2 中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研究基础
        3.1.3 日本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发展脉络
        3.1.4 日本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研究基础
    3.2 中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对比分析
        3.2.1 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
        3.2.2 督导评估监测的机构设置
        3.2.3 督导评估监测的主体与客体
        3.2.4 督导评估监测的内容与方式
        3.2.5 督导评估监测的人员队伍建设与培训
    3.3 日本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3.3.1 完善督导评估监测功能,兼顾问责与改进机制
        3.3.2 重视自我评估,充分发挥自评作用
        3.3.3 注重常态的督导评估监测,减轻督导评估监测的负担
    3.4 我国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不足之处
        3.4.1 督导人员对督导评估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
        3.4.2 督导评估监测法律体系不完善
        3.4.3 督导机构设置不科学
        3.4.4 督导评估监测主体与客体混淆不清
        3.4.5 督导评估监测内容与方式较单一
    3.5 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的改进策略
        3.5.1 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督导评估监测的权威性
        3.5.2 引入第三方机构,促进督导评估监测的独立性
        3.5.3 改进评估方式,实现督导评估监测的科学性
        3.5.4 加强人员队伍培养,提升督导评估监测的专业性
        3.5.5 注重实施过程,保障督导评估监测的全面性
        3.5.6 完善信息系统,强化督导评估监测结果运用的实效性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21世纪以来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21世纪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一) 高等教育体系与教师问题
    (二)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三) 高等教育费用问题
二、中日高等教育改革具体措施对比分析
    (一) 高等教育的重组、合并
    (二)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三) 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改革
    (四) 国际化教育改革
结语

(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来中日高等教育交流新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缔约40年来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大发展
二、40年来北京大学对日高等教育交流的基本态势
三、当前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的探索与发展
结语

(9)转型中的英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法律的出台背景和历程
    (一) 政策背景
    (二) 历程
二、新法律的主要内容
    (一) 学生办公室和研究与创新单位的设置
        1. 学生办公室
        2. 研究与创新单位
    (二) 高等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与质量保障
        1. 基于风险的监管体系
        2. 学位授予权和“大学”名称
        3. 可持续的质量保障和标准
        4. 合作监管的路径
三、总结与展望

(10)中日高等教育的共性和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高等教育的起源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一) 高等教育的起源
     (二) 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
二、中国的高等教育现状
三、日本的高等教育
四、中日高等教育的共性
     (一)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 培养了具有国际性视野以及先进思想的创新性人才
     (三) 两国高等教育已经跨入了后大众化时代,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中日高等教育的差异
六、中日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要素

四、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科教融合”:“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评估的应有之策[J]. 张红霞,施悦琪. 江苏高教, 2021(06)
  • [2]私学主导: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D]. 陈元元. 河北大学, 2021(09)
  • [3]中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比较研究[J]. 丁红卫,唐滢,曹甜甜.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德、美、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李梦卿,邢晓.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8)
  • [5]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的社会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云南省九所高校为例[D]. 王亚男.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日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监测比较研究[D]. 杨明山.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7]21世纪以来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 张敬辉.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9(02)
  • [8]《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年来中日高等教育交流新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研究[J]. 初晓波. 日本问题研究, 2018(06)
  • [9]转型中的英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与研究法(2017)》述评[J]. 王世赟. 世界教育信息, 2018(05)
  • [10]中日高等教育的共性和差异[J]. 杨艺.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08)

标签:;  ;  ;  ;  ;  

中日高等教育改革比较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