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

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春[1](2021)在《48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阐明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并构建其预后预测模型,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及预测预后。方法:本文纳入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于我院初治的48例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免疫功能正常,未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第二肿瘤。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通过KPS评分系统、ECOG评分系统进行体能状况评分。通过IELGS评分系统、MSKCC评分系统、Taibei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通过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寻找PFS及OS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log-rank检验对上述独立预后因素进行生存曲线的绘制和比较。应用R 4.0.4软件建立PFS和OS的Nomogram预测模型,应用Harrell’s C指数、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价诺模图的预测效能。结果:48例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中,肿瘤细胞来源为GCB 16例(33.3%)、non-GCB 28例(58.3%)、未记录4例(8.3%)。所有患者中男性25例(52.1%),女性23例(47.9%),初诊时中位年龄58岁。首发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22例,45.8%)及局灶神经系统受累症状(29例,60.4%)。病变部位主要以额叶、顶叶、基底节区、侧脑室为主。神经系统查体异常22例(45.8%),发生颅内深部病变31例(64.6%),神经系统多病灶25例(52.1%),合并HBV感染10例(20.8%)。14例(29.2%)患者仅进行立体定向活检,34例(70.8%)患者进行全部或部分切除病灶。术后大部分患者接受化疗,初始化疗方案主要选择HD-MTX及其衍生方案(40例,87.0%),部分患者联合新型靶向药物及生物制剂。截至随访终点,27例(56.2%)发生复发或进展,20例(41.7%)死亡。治疗总有效率(ORR)为77.1%,其中CR占45.8%,PR占31.3%。总体的中位PFS为25个月,1年及3年PFS率分别为68.3%及38.9%。总体的中位OS为49个月,1年及3年OS率为76.8%及59.4%。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神经系统多病灶、HBV感染、MSKCC评分中高危、仅进行定向活检为PFS的独立危险因素,神经系统查体异常、ECOG≥2分、MSKCC评分中高危为OS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利用上述已证实的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了PFS与OS的Nomogram预测模型。内部验证和校正曲线证明了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均较好。结论:弥漫大B细胞型的PCNSL的肿瘤细胞来源多数为non-GCB,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首发临床表现主要为颅高压症状及局灶神经系统受累症状。病变部位主要以额叶、顶叶、基底节区、侧脑室为主,超过半数患者发生颅内深部病变及神经系统多病灶。多数患者采取手术切除病灶治疗,术后化疗方案不一,多数选择HD-MTX及其衍生方案,新型靶向药物及生物制剂常用于复发/难治性患者中。总体预后较差,根据Nomogram预测模型预测患者的预后将有助于进行风险评估和指导个体化治疗。

李旋子[2](2020)在《基于SEER数据库的中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预后因素及术后最佳辅助治疗方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imitive neurotodermal tumors,CNS-PNET)是一种极其罕见的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该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快,容易出现复发及转移,预后极差。CNS-PNET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极低,不仅缺乏足够的病例进行分析,大型的临床试验也难以开展,在治疗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由于组织学上的相似性,目前主要参照髓母细胞瘤的治疗模式,首选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然而,在相同的治疗模式下CNS-PNET患者的预后往往较髓母细胞瘤差,5年生存率不足50%。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尚不清楚,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劣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SEER数据库分析CNS-PNET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探讨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对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ancer specific survival,CSS)的影响,从而为判断患者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我们通过美国权威的癌症统计数据库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收集了 1973年至2016年病理确诊为原发CNS-PNET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保险状态、婚姻情况、确诊方式、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是否发生远处转移、手术相关信息、是否行术后放疗、化疗和随访资料(生存时间、生存状态)等。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患者的基线特征,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计算各组间的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估临床变量与患者整体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CSS之间的相关性。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种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对CNS-PNET患者CSS的影响。采用Stata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R语言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研究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934例组织学确诊的CNS-PNET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儿童组患者647例(69.8%),成人组患者287例(30.2%)。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儿童组还是成人组患者中,年龄及手术程度均为影响OS及CSS的独立预后因素。化疗能够降低儿童组CNS-PNET患者的死亡风险,延长OS及CSS,是独立保护性因素。在成人组CNS-PNET患者中,肿瘤侵犯程度及术后放疗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显示,在3岁以下的儿童组患者中,根据手术切除程度不同,最佳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存在差异,手术达到完全切除的患者首选单纯化疗,仅接受部分切除的患者放化疗联合疗效最佳。而在3岁以上的儿童组患者及成人组患者中,仅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能够带来生存获益,而术后辅助治疗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并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研究结论在CNS-PNET患者中,年龄、手术切除程度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组患者来说,手术达到完全切除的患者首选单纯化疗,手术部分切除的患者放化疗联合疗效最佳。而在3岁以上的儿童组患者及成人组患者中,仅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术后辅助治疗在提高生存率方面没有观察到显着差异。

曾英[3](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常见的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预后差。目前,采用手术、新辅助化疗、电场治疗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有所改善,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0.5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靶点,而针对有效的治疗取决于我们对其增殖和侵袭机制的认识,因此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增殖、侵袭的机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第四版修订版)收录了胶质母细胞瘤的少见的亚型,如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epithelioid glioblastoma,E-GBM),并根据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基因是否突变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 wide-type,GBM IDH-wt)和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IDH-mutant,GBM IDH-mut)。E-GBM少见,不同文献对其预后报道不一致,因此,E-GBM的临床病理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样,大多数文献报道GBM IDH-mut预后显着好于GBM IDH-wt患者,然而亦有少数文献报道部分GBM IDH-mut进展迅速,预后差,因此,GBM IDH-wt的临床病理特征仍值得探讨。我们从498例胶质母细胞瘤中选取具有完整病理资料的胶质母细胞瘤138例,其中有15例E-GBM,并从165例有IDH1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现10例GBM IDH-mut,我们进一步对二者进行了临床病理回顾性分析,对少见类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和探讨。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S)作为一种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广泛表达的神经肽,主要通过神经降压素受体1(neurotensin receptor1,NTSR1)介导激活下游信号通路。NTS/NTSR1信号促进胶质瘤增殖、迁移和侵袭。NTS/NTSR1信号能激活Wnt信号通路。NTSR1是连接β-catenin/Tcf转录复合体的Wnt/APC癌基因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另有研究发现NTS也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直接靶位,探讨NTSR1与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亚型关系以及NTSR1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不仅有助于阐明胶质母细胞瘤增殖的分子机制,也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策略。因此,本课题共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138例胶质母细胞瘤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IDH1、ATRX、P53、EGFR、PTEN、CD44和CHI3L1的表达,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及预后相关性分析;对10例GBM IDH1-mut和15例E-GBM进行临床病理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15例non E-GBM作为对照,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EnVision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子病理检测,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旨在明确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第二部分,探讨NTSR1促进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分子机制,首先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中检测NTSR1的表达,分析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P53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进行分析,发现NTSR1表达的患者较NTSR1阴性的患者预后差。在A172和U87细胞系中敲低NTSR1表达及过表达NTSR1,评估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控效应,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验证,进一步研究NTS/NTSR1对Wnt/β-Catenin信号的调节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是否参与调节NTSR1表达,最后评估靶向NTSR1/Wnt/β-catenin环路的治疗潜能。主要实验结果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结果1.临床特点:1.1胶质母细胞瘤(n=138)患者平均年龄61.4岁,中位年龄53岁,男性74例,女性64例,男:女之比1.16:1。幕上好发,幕下罕见,额叶、颞叶好发,约26.08%的患者累及2叶;以头昏头痛、呕吐等为主要症状,23.19%的患者复发,中位PFS 6.0个月。中位OS 9.0个月,平均OS 15.6个月。1.2 E-GBM患者15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498)的3.0%,男性12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9.6岁,中位年龄34岁,14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non E-GBM患者15例,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3岁,中位年龄63岁,15例累及幕上,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1例有胶质瘤病史。二者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二者性别(p=1.000)、中位OS(p=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 IDH1突变型GBM患者10例,占同一时期胶质母细胞瘤(n=165)的6.1%,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4.6岁,7例累及额叶,以头昏、头痛为主要症状,5例有胶质瘤病史。2.组织病理学:GBM IDH1-mut和nonE-GBM的共同形态学特征为细胞多形性,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微血管增生及不同程度的栅栏状坏死和凝固性缺血性坏死。E-GBM形态表现为较为一致的上皮样细胞及横纹肌样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微血管增生,以地图样凝固性缺血性坏死为主。根据坏死累及范围分为大片和局灶。3.免疫组化特点:3.1 138例GBM中IDH1阳性9例,EGFR弥漫表达46例,CHI3L1阳性66例,ATRX缺失27例,P53阳性52例。3.2 10例GBM IDH1-mut中GFAP、Nestin、IDH1均呈阳性表达,Olig-2可见不同程度表达(9/10),P53呈弥漫阳性表达(9/10);ATRX缺失。3.3 15例E-GBM GFAP在9例中呈阳性表达,6例中局灶阳性,Vimentin、Nestin、S-100、c-Met、INI1、ATRX在15例中均阳性表达,P53在7例中阳性表达;6例中EMA、EGFR局灶阳性,4例中CHI3L1局灶阳性。E-GBM(6/15)局部表达EGFR,non E-GBM(10/15)弥漫表达EGFR。E-GBM(86.7%,13/15)表达EZH2,E-GBM(60.0%,9/15)过表达EZH2;Non E-GBM(86.7%,13/15)表达EZH2,Non E-GBM(53.3%,8/15)过表达EZH2,EZH2过表达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3)。4.分子特点:4.1 138例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结果如下:间叶型66例,经典型46例,前神经元9例,其他/不能分类17例。4.2一代测序法(Sanger测序法)显示10例GBM IDH1-mut均见IDH1R132H突变,15例E-GBM均未见IDH1R132H突变,15例nonE-GBM中见1例IDH1R132H突变;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4.3 MS-PCR显示(9/10)GBM IDH1-mut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46.7%(7/15)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53.3%(8/15)nonE-GBM MGMT启动子发生甲基化,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5)。4.4实时荧光定量PCR示GBMI IDH1-mut(0/3)BRAFV600E无突变,E-GBM(46.7%,7/15)BRAFV600E突变,non E-GBM(0/15)BRAFV600E无突变;二者在BRAF突变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 FISH显示GBM IDH1-mut(0/3)1p/19q无缺失,15例E-GBM 1p/19q无缺失,non E-GBM(1/15)1p/19q缺失,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5例E-GBM EGFR无扩增。5.预后分析5.1 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性别(p=0.823)、P53(p=0.093)与OS无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07)、IDH1突变状态(p=0.013)、ATRX突变状态(p=0.023)、分子分型(p=0.019)、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分子分型(p=0.008)、治疗方式(p=0.000)与OS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5.2 E-GBM患者OS(≤12个月)的6例表现为广泛坏死(6/6),过表达EZH2(6/6),MGMT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5/6),BRAFV600E突变(3/6),治疗方式(仅手术,4/6);E-GBM患者OS(>12个月)的3例E-GBM表现为局部坏死(3/3),EZH2低表达和阴性(3/3),MGMT启动子甲基化(2/3),BRAFV600E突变(0/3),治疗方式(手术+放疗/放化疗,2/3)。5.3 GBM IDH1-mut患者预后分析:4例预后差的患者均血管增生显着,平均密度19.9/20HPF,坏死范围广泛,4例患者其中3例累及两叶,治疗方式为仅手术或手术+化疗;5例预后好的患者肿瘤内血管增生不密集,平均密度10.1/20HPF,局灶坏死,其中4例均累及单叶,其中长期存活的3例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放化疗。第一部分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患者OS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分型、重要分子标志IDH1、ATRX的突变状态、治疗方式相关,分子亚型、治疗方式是胶质母细胞瘤的独立预后因素。2.E-GBM少见,预后差。广泛坏死,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EZH2过表达和缺乏辅助放化疗均提示E-GBM预后不良。3.GBM IDH1-mut少见,肿瘤累及范围、坏死范围和微血管增生密度、治疗方式均是GBM IDH1-mut患者的预后因素。第二部分结果1.138例GBM中NTSR1阳性80例,NTSR1在GBM分子亚型中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3),在经典型、间叶型的阳性率分别是67.4%、63.6%,前神经元型和不能确定亚型分别是11.1%和35.3%。NTSR1与IDH1表达呈显着统计学负相关(p=0.001),NTSR1与ATRX表达呈显着统计学正相关(p=0.043);NTSR1与P53表达无显着统计学相关(P=0.263);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NTSR1表达与中位OS统计学负相关(p=0.008),单因素Cox分析显示NTSR1表达较NTSR1阴性预后差。2.降低NTSR1表达和使用NTSR1的药物性抑制剂SR48692处理A172和U87细胞系,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降低和Wnt/β-Catenin信号下游靶位(MYC、CCND1和MMP7)的mRNA表达降低,NF-κB和MAPK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在NF-κB抑制剂(TPCA-1)和MAPK抑制剂(U0126)作用下,Wnts表达水平降低;U251细胞过表达NTSR1,Wnt/β-Catenin信号活性显着增加和Wnt/β-Catenin下游靶位表达水平增加;使用Wnt有效的活化剂(Wnt3a)刺激,NTSR1 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增加,在Wnt抑制剂iCRT3作用下,NTSR1m RNA和NTSR1蛋白水平降低(p<0.05)。3.体外实验使用NTS或Wnt3a能显着上调A172和U87细胞增殖率和降低凋亡,使用SR48692或iCRT3联合处理细胞,使NTS和Wnt3a的增殖效应减弱和凋亡增加(p<0.01)。4.NOD-SCID 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示SR48692或i CRT3处理组,肿瘤生长率受到显着抑制。SR48692和i CRT3肿瘤抑制生长,伴随增殖标记Ki67指数的降低(p<0.05)。第二部分结论1.NTSR1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分子亚型有关。NTSR1表达是胶质母细胞瘤预后差的因素。2.在胶质母细胞瘤中NTS/NTSR1通过上调NF-κB和MAPK信号的表达,增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NTSR1受Wnt/β-catenin信号调节,NTS/NTSR1和Wnt/β-catenin信号之间存在正反馈环路;靶向抑制NTSR1/Wnt/β-catenin环路,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孙丹阳[4](2019)在《第一部分: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第二部分: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肿瘤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但该类药物在晚期胰腺癌和胆道系统肿瘤中的研究结果较少且免疫单药治疗疗效欠佳。本研究评估了真实世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胰胆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2015年至2018年就诊于本中心的PD-1/PD-L1抑制剂晚期胰腺癌和胆道系统肿瘤患者,同时收集同期应用传统化疗的患者。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纳入应用免疫治疗晚期胰腺癌患者43例(包括免疫单药和免疫联合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第二部分纳入晚期胰腺癌患者58例(免疫联合化疗组22例,化疗组36例),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纳入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77例(免疫联合化疗组38例,免疫单药组20例,化疗组19例),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周期传统化疗或PD-1/PD-L1抑制剂单药或联合治疗(联合方案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和CTLA-4抑制剂)。研究结果:晚期胰腺癌免疫治疗总体客观有效率(ORR)为10.5%,疾病控制率(DCR)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2.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5.1个月。免疫联合治疗对比免疫单药治疗明显延长了mOS(5.4个月vs 2.0个月,P=0.020)。免疫联合化疗对比化疗明显提高患者mOS和mPFS(mOS:18.1个月vs 6.1个月,P=0.021;mPFS:3.2个月vs2.0个月,P=0.041)。一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生存期长于二线及多线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OS 7.0 vs 5.1 vs 2.8个月,P=0.161)。血清CA19-9水平的变化与疗效明显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为主,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减低、腹泻和皮疹。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应用免疫联合化疗生存期和有效率明显提高,而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免疫联合化疗组mOS为14.9个月,mPFS为5.1个月,明显长于免疫单药组(mOS 4.1个月,P=0.001;mPFS 2.2个月,P=0.014)和化疗组(mOS 6.0 个月,P=0.011;mPFS 2.4 个月,P=0.003)。免疫联合化疗ORR为34.2%,DCR为89.5%,也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研究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胰腺癌和胆道系统肿瘤中显示出一定的有效率和较好的安全性。免疫联合治疗明显延长了患者生存期,有望成为晚期胰胆管癌治疗的新趋势。研究背景: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小细胞肺癌治疗几乎没有较大进展。近年来Notch信号通路在SCLC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尤其是以Notch配体之一的DLL3(Delta-like ligand 3)为靶点的药物成为SCLC治疗的新希望。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45例SCLC患者中DLL3及其Notch通路相关蛋白(DLL1,DLL4,ASCL1,Notch1)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蛋白在患者不同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中的表达差异及各蛋白与治疗疗效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DLL3表达阳性率为92.4%(134/145),Notch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LL3,DLL1,DLL4和ASCL1(P<0.05)。在非手术组中,DLL3高表达与较差的一线治疗疗效和不良生存预后相关,但是只有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个月vs 12.0个月,P=0.043,HR=0.39)。有脉管癌栓和术后未接受辅助化疗是手术组患者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的不良影响因素(P<0.05)。DLL3高表达与Ki67高表达明显相关。DLL3和Notch1在局限期和广泛期SCLC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DLL3在中国SCLC患者中呈高表达。DLL3,DLL1,DLL4,ASCL1高表达伴Notch1信号通路抑制促进肿瘤的形成与发展。DLL3高表达与SCLC患者不良的疗效和预后相关,为其成为重要的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值得进一步探究。

张珊[5](2019)在《皮肤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皮肤白血病(leukemia cutis,LC)是白血病细胞皮肤浸润的特异性表现,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本研究分析了发生于AML的LC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初步探讨了伴有及不伴有LC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成人非M3型AML伴LC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伴有及不伴有LC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同时采用生存分析的方法研究经病理确诊的LC对AML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结果:(1)共计21名LC病例,其中71%发生于原发性AML患者初诊及疾病复发加重时,19%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AML时,5%见于慢性髓系白血病急髓变时,还有5%见于治疗相关性的AML。LC好发于中年男性,FAB-M5型占57%。皮疹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散在或多发的暗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丘疹、结节、斑块。21例患者中有12例经皮肤活检确诊,其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组织弥漫性或片状条索状异形细胞浸润。21例患者中有5例除皮肤外还伴有中枢神经系统、骨骼、淋巴结、肝肾等脏器的髓外浸润。AML患者出现LC后对常规诱导化疗反应欠佳,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率为41.2%。患者在确诊LC后的1年内死亡率约为76.9%。(2)21例临床确诊的LC与其84例对照相比,乳酸脱氢酶含量更高(708U/L vs 372U/L),M5 型多见(66.7%vs 36.0%),M2 型少见(22.2%vs43.0%),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更大(76.2%vs 56.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例病理确诊的LC与其48例对照相比,M5型患者多见(58.3%vs 22.9%)而M2型少见(25.0%vs 5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年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危险度分层、既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史、治疗相关性AML、移植、合并其他组织器官浸润等因素在临床或病理确诊的LC及其对照的比较下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在病理确诊的LC对AML患者的预后分析中,单因素分析表明伴发LC(P=0.080)是缩短AML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同时,AML患者的总生存期还与年龄≥60岁(P<0.001)、初诊时白细胞计数≥1OOx109/L(P=0.058)、FAB M5型(P=0.031)、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P=0.079)、既往MDS病史(P=0.020)、治疗相关性AML(P=0.091)、未行骨髓移植治疗(P=0.032)、不良的危险度分层(P=0.007)以及诱导化疗后未缓解(P<0.001)等危险因素相关。通过调整以上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LC是缩短AM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2)。此外,年龄(P=0.009)、初诊时中性/淋巴细胞比例(P=0.018)、纤维蛋白原含量(P=0.026)、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43)、骨髓移植(P=0.040)、危险度分层以及第一次诱导化疗后反应也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结论:LC在AML中好发于中年男性,主要发生于原发性AML患者初诊及疾病复发加重时,FAB-M5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散在或多发的暗红色或紫红色浸润性丘疹、结节、斑块,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皮下组织弥漫性或片状条索状异形细胞浸润。LC对常规诱导化疗反应欠佳,大多数表现为原发耐药,基本在确诊后1年内死亡。伴有LC的患者较不伴有LC的患者总生存期缩短,且LC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马明平,杜瑞宾,包强[6](2009)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中枢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病变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19例中节细胞胶质瘤12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ET)4例,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结果:12例节细胞胶质瘤中位于颞叶7例,枕叶及额叶各2例,顶叶1例;主要MRI表现为囊实混合性肿瘤8例,实性肿块4例,增强扫描12例均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实性部分均明显强化,囊实混合性病灶囊壁呈部分轻度强化。4例DNET肿瘤中位于颞叶2例,额叶及岛叶各1例;肿瘤均位于脑皮层表面,呈单囊或多囊状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均无明显强化。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均伴有双侧侧脑室扩张积水,1例来源于室间隔,1例囊性病灶位于孟氏孔区,肿瘤跨越室间隔向双侧脑室生长。1例神经节细胞瘤位于颞叶,为囊实混合性病灶,实性结节有明显强化。结论:中枢神经元肿瘤术前影像诊断较为困难,但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具有一定的特点,掌握上述特点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张玉林[7](2002)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探讨——4373例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世界卫生组织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的临床应用。方法 根据 4年来学习和应用WHO分类和分级的情况 ,结合 4373例的病理分析 ,研究具体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1) 2 0 0 0分类采用WHO和ICD O(国际疾病分类肿瘤部分 )的双重标准 ,其中的对应关系十分混乱。 (2 )对脑膜上皮的脑膜肿瘤细分为 15种类型 ,存在分歧。 (3)良性、非典型和间变性脑膜瘤的界定有困难。 (4 )间变性胶质瘤的诊断标准含混。 (5 )实际上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混合性胶质瘤。(6 )对特殊类型的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认识不够。结论 建议制定更适合临床应用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胡金秀,张福林,王善祥,陈莲,朱畅宁[8](1993)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009例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道1009例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病理,占本校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颅内肿瘤953例,椎管内肿瘤56例。颅内肿瘤中小脑幕上为536例,幕下为417例。肿瘤类型中以胶质瘤最多,为646例,先天性肿瘤次之,为207例。本文还对性别、年龄、年份和病理表现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吴陈兴,刘锐,钟帅,段磊,李守巍[9](2021)在《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鞍上池小体积实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鞍上池小体积实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拟诊为鞍上池实体肿瘤的42例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在多模态影像引导下进行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分析患者影像学特征及组织学病理确诊率、活检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患者CT图像上鞍上池病灶呈团块状,边界较清楚,其中41例患者CT呈高/稍高密度,1例钙化。MRI图像上病变亦呈团块状,信号均匀,增强影像中3例见"椒盐征",2例MRS像出现典型粗大乳酸峰。(2)42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35例(83.3%)患者病理诊断明确,其中24例为生殖细胞瘤,1例为胚胎癌,6例为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2例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头颅CT示术区微量出血2例,余未见出血征象。患者术前、术后临床表现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确诊率较高等优点,在鞍上池小体积实体肿瘤的精准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蒲树英[10](2021)在《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症状群调查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检验中文版安德森脑肿瘤症状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为我国脑肿瘤患者的症状评估提供可靠的特异性测量工具。2.探究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的症状群类型和构成,分析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为脑肿瘤患者的症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中文版安德森脑肿瘤症状评估量表(M.D.Anderson Symptom Inventory Brain Tumor Module,MDASI-BT)、中文版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3.0版)(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Cor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EORTC QLQ-C30(V3.0))、卡氏评分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 Scale,KPS)对云南省某三甲医院208例原发性脑肿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探索性因子分析、效标关联效度及反应度对中文版MDASI-BT进行信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探索脑肿瘤患者的症状群类型和构成;采用单因素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症状群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中文版MDASI-BT共28个条目,包括22个症状评估条目和6个症状干扰评估条目。2.项目分析结果显示,除条目19“您视力最严重的程度为?”外,其余各条目在高分组和低分组的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除条目19外,其余条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35~0.753之间,均达到显着性水平(均P<0.001)。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20,折半系数为0.894。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探索性因子分析22个症状评估条目,提取6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137%;6个症状干扰评估条目提取1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368%;效标关联效度分析显示,量表总分与中文版QLQ-C30(3.0版)各个领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215~0.825(均P<0.001)。中文版MDASI-BT总分在不同KPS分组患者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3.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症状发生率前五位的分别是:苦恼、疲乏、悲伤感、疼痛及健忘;症状干扰发生率前三位的分别是:情绪、工作及生活乐趣;症状严重程度较高的主要症状有疼痛、睡眠不安、癫痫、视力改变及疲乏;症状干扰较为严重的是情绪、工作及走路。22个症状评估条目提取了 5个症状群,命名为神经认知症状群、负性情绪-活力下降症状群、胃肠道症状群、一般症状群及外观消除症状群。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认知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病理分级、肿瘤生长部位及KPS得分;负性情绪-活力下降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病理分级、肿瘤生长部位及KPS得分;胃肠道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病理分级和KPS得分;一般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肿瘤生长部位、年龄及KPS得分;外观消除症状群的影响因素为伴随疾病数量和肿瘤生长部位。[结论]1.中文版MDASI-BT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脑肿瘤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及对生活干扰的评估。2.原发性脑肿瘤患者同时经历多种症状,且症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以症状群的形式出现,主要为神经认知症状群(理解困难-表达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气短)、负性情绪-活力下降症状群(苦恼-悲伤感-睡眠不安-疲乏)、胃肠道症状群(恶心-呕吐-胃口差)、一般症状群(大便改变-疼痛-口干-瞌睡-急躁)、外观消除症状群(视力改变-外貌改变)。症状群主要受病理分级、肿瘤生长部位、KPS得分、年龄、伴随疾病数量的影响,但不同症状群的影响因素有差异。通过对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症状群类型的确立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可为脑肿瘤患者症状群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48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各项评分标准
    1.4 疗效评价
    1.5 资料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
    2.3 弥漫大B细胞型PCNSL患者的预后分析
    2.4 弥漫大B细胞型PCNSL患者的生存分析
    2.5 构建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 PCNSL预后的 Nomogram预测模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SEER数据库的中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预后因素及术后最佳辅助治疗方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收集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筛选流程图
    3.2 CNS-PNET患者基线特征
    3.3 CNS-PNET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性
    3.4 CNS-PNET患者生存预后比较
    3.5 不同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对CNS-PNET患者CSS的影响
4. 讨论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致谢

(3)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NTSR1-Wnt/β-Catenin正调控环路促胶质母细胞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胶质母细胞瘤上皮间叶转化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第一部分: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第二部分: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1
中文摘要2
Abstract1
Abstract2
第一部分 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胰腺癌免疫治疗
        4.2 胆管癌免疫治疗
    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患者及病理组织筛选
        2.2 免疫组化实验材料与仪器
        2.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2.4 免疫组化判读
        2.5 病例资料收集
        2.6 疗效评价
        2.7 资料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总体患者
        3.2 手术组患者
        3.3 非手术组患者
    4、讨论
        4.1 SCLC基本概况
        4.2 SCLC诊断及预后
        4.3 局限期SCLC的治疗
        4.4 广泛期SCLC的治疗
        4.5 SCLC治疗进展
        4.6 Notch信号通路
        4.7 本研究中Notch通路结果
        4.8 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皮肤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疗效评估
    2.4 随访
    2.5 病例组和对照组选择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AML伴LC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3.2 伴有及不伴有LC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3.3 生存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探讨——4373例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10)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症状群调查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内容
    4 操作性定义
    5 伦理原则
    6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中文版安德森脑肿瘤症状评估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症状群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脑肿瘤症状群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48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型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陈亚春.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基于SEER数据库的中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预后因素及术后最佳辅助治疗方式的分析[D]. 李旋子.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3]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及NTSR1促其增殖的分子机制研究[D]. 曾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4]第一部分:晚期胰胆管癌免疫治疗临床观察第二部分:Notch通路相关蛋白在SCLC中的表达[D]. 孙丹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5]皮肤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分析及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的影响[D]. 张珊. 浙江大学, 2019(03)
  • [6]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肿瘤的影像学分析[J]. 马明平,杜瑞宾,包强. 放射学实践, 2009(07)
  • [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分类和分级探讨——4373例病理分析[J]. 张玉林.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2(05)
  • [8]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009例病理分析[J]. 胡金秀,张福林,王善祥,陈莲,朱畅宁. 临床神经科学, 1993(01)
  • [9]框架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鞍上池小体积实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吴陈兴,刘锐,钟帅,段磊,李守巍.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21(09)
  • [10]原发性脑肿瘤患者症状群调查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蒲树英.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80例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