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机与量化问题研究

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机与量化问题研究

一、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因和量化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1](2020)在《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势逐渐增强,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同时,我国通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国家政策等方式来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了实现最大化盈利、优化资源资产配置和扩大企业规模等目标,更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并购方式来完成。相比国外的企业并购,我国的企业并购案例起步晚、不完善、发展滞后,但是近几年并购案例逐渐增多,在2013—2018年期间,互联网企业并购数量在2015年达到最高峰。在并购过程中,各互联网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并购动因选择不同的并购类型,发生并购后的绩效也各不相同,这值得本文去研究分析。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携程网和去哪儿网的具体案例,对并购动因和绩效进行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及绩效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对并购的相关概念、并购动因的三个基本理论,以及所用到的并购绩效评价方法的三个基本方法进行阐述。其次,本文通过对携程网和去哪儿网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对该并购的动因进行分析,发现携程网主要从为了提升股票价值、增强获利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三个动因方面对去哪儿网进行并购。再次,本文基于所分析的并购动因,选取合适的绩效评价指标,并针对所选取的指标对携程网的绩效进行评价,验证企业是否实现并购动因。分析发现,并购事件的发生使携程网的股票价值得到提升,产生了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达到48.17%;携程网在实施并购行为后,其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都有所改善,财务指标呈现积极影响;携程网在发生并购后,在非财务指标的网站流量和市场份额指标优势显着,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因此,该并购事件对携程网的股票价值、获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带来了积极影响,实现了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目的。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启示,为我国其他互联网企业提供参考,以促进在线旅游行业的发展。

应颖[2](2020)在《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煤炭开采业是我国传统基础支柱产业,“采、掘、机、运、通、防”的生产工序使其不同于其他行业,客观条件上受地质地形、煤炭热值等因素影响,政策上受降产能、去库存、保护环境等因素影响,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动荡日益增强,作为执行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工具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审视、评估、重塑,以实现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目的。本论文结合煤炭企业PZ公司的实际案例,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作业成本理论、激励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如何让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战略?如何使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功能?如何使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发挥考核激励作用?经过研究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利用平衡记分卡对战略进行分解,确定战略主题及各战略主题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关键业绩指标,制定战略性预算增强预算和战略的关联度。把战略目标、经营规划、关键成功因素、财务价值分析四个方面融入到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对公司战略规划的价值评估,发挥预算对战略的支持作用,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第二,明确日常经营所需资源的定额数据,定额管控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分析公司盈利模式,立足价值创造,对不同分公司进行差异化布局,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和低效资源,通过逐月滚动预算保持预算灵活性,根据不同业务情景应对动态环境变化,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第三,明确战略的基础作用、预算的核心作用、考核的保障作用,使三者融为一体,增强考核过程中的战略及预算导向,明确预算考核四阶段双向沟通的重点,通过双向沟通激发员工热情,让全面预算管理更好的发挥业绩激励作用。总之,本文通过对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研究,为煤炭开采行业研究以下问题增加案例样本贡献——如何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企业价值,同时,以期为同行业其他企业解决类似问题贡献一份力量。

赵羿安[3](2020)在《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持续40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强调数量增长的赶超型、粗放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发展阶段变为追求经济平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如今,在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难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并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与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的问题。制度创新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以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问题主导,进行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论证分析。在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十分突出。非正式制度产生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对经济发展既有正向调节也有负向调节,非正式制度若在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与经济规律时,可实现促进经济绩效提高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会阻碍经济绩效的提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非正式制度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有着不可否认的正向调节作用,中国渐进式改革印证了这一积极促进作用。在渐进式改革外部条件稳定的情况下,人们自身认知能力、文化水平与习俗习惯及社会大环境下的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行进情况均可被视为影响改革方向和进程的重要非正式制度因素。因此,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论证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介绍了主题的背景、意义、创新点和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从分析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入手,首先,通过分析选取了四个方面内容作为说明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关系的传导媒介,并通过这四方面的传导媒介分析论证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途径。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习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四个维度内容分别论证分析了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理和传导途径。建立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不同层面维度的测度标准、指标选取和指标趋势走向对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分别进行了探讨。本文在论证分析过程中严格依照非正式制度性质、内容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对每个维度进行测度定义,并按照国家经济发展标准、测度定义和鱼骨图问题追溯的思想选取符合非正式制度内容且具有经济特性的可测指标,实现构建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通过对数据的统一、筛选和优化过程最终确定非正式制度选取的16项测度指标和中国经济发展选取的22项测度指标,分别构成初始时序面板数据集,且依次绘制16项指标和22项指标的平滑曲线图和趋势走势图,借助数据的分布规律寻到异常临界点,并结合历史进程和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给出较为基础的成因解释说明。再次,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建立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函数并进行关联,通过函数系数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选取的22项指标建立中国四个大区域的数据面板,分别建立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四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函数,论证非正式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影响关系,进一步说明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同时构建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传导媒介的测度指标体系,并分别建立了非正式制度与传导媒介,中国经济与传导媒介之间的函数关系,验证了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之间的传导途径。最后,本文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运用实证数据结果,分别从“正确引导意识形态高效变迁”、“加快市场经济文化建设”、“重视习俗习惯正向有效变迁”、“加速推广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加快有效正式制度改革,拉升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文化价值”以及“坚持党和政府引领新理念,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需求”与非正式制度内容相关的七个方面提出推进中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杜文彬[4](2020)在《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文中认为作为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我国STEM教育的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急需系统的基础研究和理论成果支持。与此相对照,美国作为最早开展STEM教育的发达国家,其推动STEM教育的历史脉络和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我国STEM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本土化的课程理论建构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美国STEM教育以20世纪80年代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科学素养”作为开端。短短三十几年间,其已完成从科学教育改革思潮到实体课程的进化,并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形式嵌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的生长空间构筑于学校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差异。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机制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数量、类型、规格之间存在多重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STEM教育的发展动因。以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结构变化与矛盾解决主体在不同“行动者”间的转换为依据,可将美国STEM教育发展划分为STEM教育思想萌芽、课程体系初建、制度化推进以及标准化课程建设四个阶段。这背后既体现着学校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大潮的回应,也凝结着科教精英、民间团体以及政府等不同利益团体以教育改革回应社会矛盾的斗争与妥协。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是STEM教育的思想萌芽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新格局带来大量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面向少数精英的结构主义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新的人才结构需要。为解决上述矛盾,科教精英发起了以STS运动、2061计划为代表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以破除科学教育精英化的弊端。这次改革使科学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素养化、跨学科整合以及标准化等有别于传统科学教育的新特征。STEM教育理念内核,包括面向国家劳动力需求的培养目标、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内容、秉承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及具有标准化评价烙印的课程评价,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来。尽管“STEM”这一专用术语尚未出现,其思想萌芽已经孕育在科学教育改革之中。但由于工程教育在STEM整合中缺乏实质性的地位,STEM教育尚未形成正式概念,也难以脱离于传统科学教育框架而获得自主发展。以“STEM教育”专门术语在2001年的出现为标志,2001年至2005年STEM教育处于课程体系初建阶段。随着美国不断向第三产业转化升级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海外精英对STEM工作岗位的占领,硬科学在美国学校教育中不断式微。为保证市场中STEM专业人才储备,以工商业主利益为代表的民间组织纷纷要求学校加强硬科学教育。这一诉求为工程教育进入基础教育体系开辟了通道,使STEM教育获得“工程”拼图,实现了其概念的完整建构。完成概念建构的STEM教育在大型学术团体主导下实现了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长足进步,课程体系建设初见形态。但由于发展主体各自为政,STEM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各课程要素发展不均衡、发展动力受限等缺点。要应对伴随再工业化战略而来的STEM人才需求大潮,就必须在课程管理体系中做出调整,在更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整体推进。伴随着2006年《崛起于聚集的风暴之上》报告的发布,STEM教育正式进入联邦视野。2006年至2011年是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阶段。为配套促进制造业回岸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政府通过财政支援、整体规划、项目引导以及法令保障手段,强势主导着STEM教育发展。同时,联邦政府还统合各利益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了STEM教育国家战略式推进。该阶段STEM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各种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由于财政的突然倾斜,该时期STEM教育呈现一种聚焦价值讨论而轻视实践质量的状态,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危机接踵而至。以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对全美STEM教育项目的质量审查为开端,STEM教育进入标准化课程建设时期。为应对美国STEM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危机,曾一度缺位的课程专家重新主持STEM课程改革。以课程专家为主导,各发展力量通过构建横纵衔接的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以及制定州级STEM课程实施标准,实现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并构筑起“联邦主导——地方规范——学校自主开设”的课程实施体系。至此,STEM教育依托STEM学校,以必修课身份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纵观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可发现STEM教育各个阶段都和特定的社会与经济发展背景紧密相连,有其独特的发展机制,包括从外力推进与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以及由多元走向统一规范的课程实施机制。我国STEM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呈现着发展力量自发性、课程开发多元化与课程实践零散化等特点。从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梳理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相关经验、教训与发展机制,对接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美国STEM教育发展对我国具有以下发展启示:首先,在与“结构”的关系上,应适度超前于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间的矛盾暴露;其次,需联合各方“行动者”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推进效用;最后,还要遵循科目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在内容开发机制与实践机制上要契合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与育人要求,选择适配的发展方式。

贾思瑶[5](2020)在《房地产行业管理会计报告构建 ——以A地产集团为例》文中提出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住房不炒”的政策基调下,房地产行业销售额增长放缓,成交面积连续下滑,房地产融资政策紧缩,结束了高速增长的时期。房地产行业具有项目运营周期长、资本密集等特点,所以对投资测算、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难以保证资金链的正常循环,加之房价和土地成本上下两端挤压,使得房地产行业出现成本与收益不匹配,收益与现金流不匹配,仅靠过去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和财务报告体系无法应对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的管理需求。而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打破了传统财务会计单纯记录经济活动的局限性,让会计成为一种为企业经营决策、控制和评价提供方式方法的工具。管理会计报告作为管理会计信息传递媒介,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纷纷构建企业内部管理会计报告时,大多数企业仅仅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改进,缺乏理论性、框架性的指导。2017年,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1号——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以下简称《指引801号》),成为了管理会计报告构建的有力指引。因此,本文基于对案例企业A地产集团内部管理会计报告的实地观察,结合《指引801号》的指导要求和价值链分析方法,改进了A地产集团现有的管理会计报告,有助于A地产集团更及时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本文以A地产集团现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为出发点,结合A房地产集团运用管理会计报告时的一些不足,根据目前A地产集团的业务流程和价值链活动构建管理会计报告,并针对A地产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本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论文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首先对管理会计报告涉及的权变理论、决策理论、价值管理理论、管理控制理论等理论基础进行了介绍,随后从管理会计报告内涵与边界、管理会计报告特征、管理会计报告作用机理和效果、管理会计报告构建等四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评述。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对房地产行业管理会计报告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概括总结了我国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的总体情况,其次介绍案例公司A地产集团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等,接下来对案例公司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现状进行描述,主要从报告层级、报告期间和路径和报告内容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最后分析得出案例公司目前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首先从A地产集团的业务流程出发,使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等方式识别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的报告要素,其次使用识别出的报告要素,基于《指引801号》构建管理会计报告的框架,然后对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进行优化设计,并对房地产行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构建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五部分,对结论、本文的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说明。

章晨辉[6](2017)在《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文中认为当前企业对于自身供应链数字化水平无法进行全面而有效的评估,同时也存在数字化水平在不同维度差异巨大,难以有效评估企业综合水平,此外对于数字化水平不足的各个方面也无法制定合理优先提升路径。通过建立一套涵盖过往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优点,并考虑到供应链从端到端、从战略到实施、从实物流到信息流各个方面的全新供应链数字化评估体系以及针对评估结果的提升路径,可以帮助企业找到自身在数字化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了解对于企业来说提升各种不足之处的优先顺序,帮助企业找到一条可行高效的提升之路。甚至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该企业的产品价值也可能发生重大改变,产品的增值点可能从原先的跑量低附加值变成了定制化高附加值,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制造转型,成为真正智能制造典范。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使用一套标准的评估体系,可以帮助行业内企业通过横向比较去了解自身数字化水平所在,避免盲人摸象,从而有的放矢地区提升自己;同样也可以帮助行业去认识到行业本身整体水平,对标国外先进水平后充分认识到行业内差距究竟在什么方面,该方面的主要数字化水平的差距在哪些具体抓手,对于这些抓手又该如何进行提升。通过标准化体系的对标之后,对于这些问题都会有一个更清晰更可靠的答案。本篇针对供应链六大价值动因在数字化方面的应用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建立对数字化应用水平的全面评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识别各评估项的相对权重来确立评估项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从而获得该企业在数字化水平的综合得分。进而基于各评估项得分和评估项的重要程度给出企业在数字化水平上的提升路径,帮助企业可以认清企业现状,结合企业战略有的放矢地稳步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水平。

彭泉[7](2012)在《基于绩效三棱镜的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并进一步发展,需要深入研究企业价值的来源、如何创造企业价值,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已经成为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了更好的揭示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因,科学合理的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有效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体系,并编制有效的企业价值创造指数对评价并不断提升企业的创造能力显得至关重要。本文运用规范研究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传统企业价值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绩效三棱镜理论,将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分为财务维度价值动因和非财务维度价值动因,论述了各个层面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价值创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将其具体应用于汽车整车行业,利用企业价值创造指数对其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全文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对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创造理论、绩效三棱镜理论及企业价值创造指数进行论述总结,从而为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指标体系建立,在分析企业价值创造财务价值动因和非财务价值动因的基础上,建立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为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构建,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作为赋权依据,建立了企业价值创造指数模型;第五部分为实际运用部分,本文以汽车整车行业为例利用企业价值创造指数对其价值创造能力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的有用性进行探讨;最后得出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绩效三棱镜对价值的衡量,将企业价值创造的财务维度价值动因和非财务维度价值动因连接起来,并阐释各个层面的内在联系,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价值创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价值创造指数。在构建企业价值创造指数的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权重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完全人为主观设置权重的问题。

周璐[8](2012)在《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应用框架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管理者更加关注企业长远的目标和整体价值的增值。基于价值的管理(Value-based Management,简称VBM)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VBM不仅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管理技术,更是一种管理制度。正如其他所有管理理论和方法一样,VBM在整个组织范围内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良好的微观基础。但是一般的VBM理论,仅仅依据公司的经济价值评估指标或将其进一步分解成毛利、利润率和成本率等滞后性财务指标,依然没有摆脱传统会计观念的束缚,不能发掘驱动价值创造的真正动因,也不能形成支持业务和流程有效执行的信息系统,从而失去了成功实施VBM所需的微观环境基础。而作业成本法(ABC)作为成本管理比较前沿的理论,它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而且能为企业提供VBM所需的基本业务单元的作业成本、价值、动因和绩效的完整信息,它的精髓作业价值分析也因此成为价值动因确认和价值创造最有力的分析工具,使企业对整条“作业链一一价值链”的价值分析深入至作业水平,促使公司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VBM与作业成本法两方面的研究,而较少将两者结合起来构建可操作的价值管理应用框架。因此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拟将作业成本法引入VBM框架,从作业价值动因分析入手,构建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VBM实际应用框架,并结合案例的分析,使当前的VBM框架更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从阐释VBM的基本理论和局限性出发,引入作业成本法,试图构筑一种奠基于作业价值信息系统的价值管理理论分析性框架,以期用于指导、改进甚或革新公司管理实践,提高公司风险规避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之终极运行目标。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VBM和作业成本法的相关理论,包括VBM的内涵和基本框架以及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VBM的基本框架及其局限性,指出传统的VBM框架既未全面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本信息,也未体现企业完整价值链管理特点,而且没有发掘驱动价值创造的真正动因;第三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作业成本法的引入,通过对引入作业成本法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提出对VBM基本框架的改进;第四部分详细描述如何构建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应用框架,先阐述总体思路,接着通过资源动因价值分析、作业动因价值分析和作业综合分析介绍以作业为基础的价值动因分析,然后介绍以作业为基础的价值预算和业绩评价,其中以作业为基础的业绩评价将平衡记分卡、EVA与作业成本法等管理工具融于一体;最后一章通过案例来详细阐述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框架是如何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论证了作业成本法和VBM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胡春晖[9](2011)在《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经济给予传统会计系统以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以物为中心、为根本的哲学思想几乎渗透到社会机制的每一个毛孔,会计系统亦不能例外。陈旧的社会机制与注重知识、以人为中心的知识经济在某些方面是相冲突的,甚至由此导致了社会人文秩序的混乱,人类也因此面临诸多“危机”与现实问题。受以物为中心、为根本思想“侵害”下的传统会计,在市场经济中无处不在,亦成了社会人文伤害的最大“帮凶”。鉴于此,本文从会计自为的视角在探究会计深层次伦理的基础上,以知识经济条件下内外环境的特征为思考的基准,以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为总要求,在充分继承传统会计科学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价值的全方位关注,以人本理念为指引,重新构造会计理论体系,构建起符合人文生态具有自我价值驱动潜质的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会计系统。在研究论证的过程中,本文将此研究课题置放在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沃土之上,以规范研究为主,结合应用经验论证的方法,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研究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本文首先以会计的伦理属性为切入点,探究了会计深层次伦理,提出会计价值判断公式,并基于此提出会计治理的论断,即会计的伦理属性是一种治理机制。依据会计价值判断公式,会计治理的好坏,从根本来说,一方面取决于对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的客观规律认识之真假,另一方面取决于对主体道德目的认识之真假。这其中,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的客观规律认识是治理的前提,如果经济活动的行为事实认识错误,治理无从谈起;主体道德目的则决定了治理的方向或治理的优劣。基于此,本文在对物本主义人文伤害揭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集体视角下研究个体为逻辑的“伦理单元”假设,藉此修复“经济人假设”对主体道德目的的“侵害”,促使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从物本会计治理到人本会计治理。人本会计概念的提出是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起点。它和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共同成为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铺垫。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总体框架构建与论证和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具体框架构建与论证为总体布局来阐释人本会计理论体系这个命题。在构建论证的过程中,本文始终秉持结构主义哲学和系统论的思想。依据系统论的原理,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和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是从系统内部对系统整体性的描述。因此,本文不管是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整体的构建与论证还是人本会计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论述,都是首先进行结构的阐述和论证,然后才进行内容的具体构建。结构论证成为本文驾驭理论体系研究这一课题的红线。本文构建的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由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人本会计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和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体系四个基本部分构成,其中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体系是以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为中心,由其和人本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组成。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和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体系是人本会计理论大厦的主体。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逻辑支撑着人本会计应用理论,其理论结构是以人本会计环境为起点,以人本会计目标为导向,以人本会计本质为核心,以人本会计假设为前提的体系。本文在对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论证的基础上,逻辑推演出如下结论:人本会计环境由人本会计外环境和人本会计内环境组成,它包含了人本会计实践的全部内容和孕育着人本会计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人本会计目标为行为的优化管理与行为价值的公允、公正与如实反映:人本会计本质为行为价值的计量、报告与管理的人造系统;人本会计的结构假设由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信息转化假设、价值流转假设组成;人本会计对象为经济活动,其基本要素是资产、行为、权益;人本会计具有立体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四个基本职能。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人本会计应用理论的中心,本文将其界定为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价值创造的支持决策与管理控制系统。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由人本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人本管理会计规则、人本管理会计的工艺和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四部分组成。本文在对人本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人本管理会计规则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仿生学的视角对人本管理会计工艺进行模拟神经元网络的仿生学设计,并通过借鉴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引入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展开构建,从而有效的解决传统管理会计一盘“散沙”的局面。但是对于人本管理会计系统来说,它不是独立的系统,它是内存于企业管理系统当中,因此,基于整合的观点,本文单独用第九章具体阐释和构建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制度依据系统论思想,以人力资本的确立为“基轴”,以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为整合的基础框架,依据逻辑维按照时间维依次构建了组织战略形成系统、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四大系统的模型。这四大模型不仅确立人本管理会计在人本会计应用理论中的中心地位,而且也确立了其在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人本机制与行为价值账户设置子系统是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中区别于传统管理会计最显着的系统。它从机制上完整确立了人力资本的地位,促使行为单元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这一子系统的制度构建由人本机制和行为单元账户设置两部分组成。人本机制不仅抛弃了传统会计“物力资本决定论”的思想,而且也摒弃了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中以人力资本存量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思想。它主要通过“双向承诺机制”作为具体实现纽带,基于收益分享和行为单元利益衔接处理两项制度实现企业提供资源,行为单元提供智慧进行“负债”经营的总体构想。行为单元账户设置是人本机制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亦是人本管理会计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人本管理会计提供了信息集成的工具,同时也为信息集成指引了方向。本文设计了人本会计账户设置的“二元结构模式”,并通过“二元结构”借贷记账法,不仅将人本管理会计系统与人本财务会计系统进行有效得衔接与融合,而且为传统物本会计制度向人本会计制度转变提供了“路径”。人本财务会计,本文将其界定为,以解除利益相关者受托责任为主,以行为单元链为对象的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价值计量、确认与报告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基于系统论的思想,从信息来源的角度,本文将其定位为人本管理会计系统的附属系统。基于此,本文构思了以为恒等式的“二元结构”借贷记账法,并着重构建了基于人本管理会计系统的人本财务会计信息生成工艺,从而将人本管理会计与人本财务会计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张晓薇[10](2011)在《经济增加值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铜业为例》文中认为价值管理(VBM)认为,只有企业投入资本的回报率超过投入资本的资本成本率时,企业才会创造价值。经济增加值(以下简称EVA)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价值管理指标,其核心思想是注重资本成本、鼓励价值创造、突出主业经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兼顾出资人与经营者的利益。国资委自2010年开始对所有中央企业推行以EVA为核心的价值导向考核,以引导中央企业科学决策、谨慎投资,不断提升企业创值能力,实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的战略性目标。如何引导国有企业在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上注重资本回报及发展质量,是绩效评价工作面临的新挑战。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和促进我国建立科学规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有所启示。本文从科学绩效观出发,对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发展历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以及基于EVA绩效评价的优势进行了理论考察,结果表明EVA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作模式,进而设计了国有企业EVA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研究了我国铜行业的领头羊—江西铜业的绩效,最后针对国有企业提升EVA的有效途径和EVA价值动因改善的管理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二、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因和量化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因和量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2 并购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并购概述
        2.1.1 并购的定义
        2.1.2 并购的类型
    2.2 并购动因理论
        2.2.1 财务协同效应
        2.2.2 管理协同效应
        2.2.3 经营协同效应
    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2.3.1 事件研究法
        2.3.2 财务指标法
        2.3.3 非财务指标法
3 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案例介绍
    3.1 携程网的基本情况
        3.1.1 携程网的企业概况
        3.1.2 携程网的企业发展阶段
        3.1.3 携程网的主营业务与收入
    3.2 去哪儿网的基本情况
        3.2.1 去哪儿网的企业概况
        3.2.2 去哪儿网的企业发展阶段
        3.2.3 去哪儿网的主营业务与收入
    3.3 并购方案情况
        3.3.1 并购方式
        3.3.2 并购过程
4 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动因分析
    4.1 提升股票价值
    4.2 增强获利能力
    4.3 提高市场竞争力
5 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绩效分析
    5.1 基于并购动因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5.1.1 基于提升股票价值动因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5.1.2 基于增强获利能力动因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5.1.3 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动因的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5.2 并购绩效评价
        5.2.1 并购使携程网的股票价值得到提升
        5.2.2 并购后携程网的获利能力得到增强
        5.2.3 并购使携程网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1.1 并购动因方面
        6.1.2 并购绩效方面
    6.2 启示
        6.2.1 选择合适的目标企业
        6.2.2 选取合适的支付方式
        6.2.3 合理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第一节 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第二节 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
        一、战略支持功能
        二、资源配置功能
        三、业绩激励功能
    第三节 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战略管理理论
        二、 作业成本理论
        三、 激励理论
第三章 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节 PZ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一、 PZ公司简介
        二、 分公司及采矿权
        三、 PZ公司预算体系
    第二节 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流程
        一、 全面预算的编制
        二、 全面预算的执行与分析
        三、 全面预算的调整
        四、 全面预算的考核
第四章 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全面预算管理难以服务战略目标
        一、 预算管理对战略支撑薄弱
        二、 预算缺乏评估战略价值的能力
    第二节 全面预算管理未能高效配置资源
        一、 配置资源的假设条件不明确
        二、 关键指标模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三、 环境变化降低预算执行效率
    第三节 全面预算管理未能有效激励员工
        一、 考核未体现战略和预算导向
        二、 考核过程的信息沟通难以激励员工
第五章 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战略性功能
    第二节 构建评价战略价值的预算体系
    第三节 差异化布局应对假设条件模糊
    第四节 定额管控资源配置的关键指标
    第五节 嵌入滚动预算应对环境变化
    第六节 战略、预算、考核一体化
    第七节 加强考核过程的双向沟通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非正式制度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1.3.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1.1 马克思与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2.1.2 非正式制度和经济发展
        2.1.3 非正式制度变迁
    2.2 社会学相关理论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2.1 微观社会交换和非正式规范的产生与维持
        2.2.2 宏观社会交换与社会制度化结构的维持和变迁
        2.2.3 非正式规范与正式组织规则的相互作用
    2.3 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非正式制度研究
        2.3.1 文化传统
        2.3.2 习俗习惯
        2.3.3 伦理道德
        2.3.4 意识形态
    2.4 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4.1 非正式制度的界定和功能
        2.4.2 制度决定经济发展
        2.4.3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共同作用于经济发展
第3章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概况
    3.1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3.1.1 在意识形态方面
        3.1.2 在文化传统方面
        3.1.3 在习俗习惯方面
        3.1.4 在伦理道德方面
    3.2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的特性
        3.2.1 具有路径依赖性
        3.2.2 具有嵌入性
        3.2.3 具有集体规范性
    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非正式制度建设历程
        3.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
        3.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文化制度的改革历程
        3.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关于伦理道德问题的探索历程
第4章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1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1.1 非正式制度通过生产力结构配置效率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2 非正式制度通过金融稳定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3 非正式制度通过生态可持续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1.4 非正式制度通过社会供需关系平衡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4.2 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2.1 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2.2 意识形态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2.3 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3 文化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3.1 文化传统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3.2 文化传统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3.3 文化传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4 习俗习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4.1 习俗习惯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4.2 习俗习惯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4.3 习俗习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5 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4.5.1 伦理道德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5.2 伦理道德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内在机理
        4.5.3 伦理道德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导途径
    4.6 小结
第5章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选取与趋势分析
    5.1 非正式制度的测度
        5.1.1 非正式制度测度的概念
        5.1.2 文化传统测度指标选取
        5.1.3 意识形态测度指标选取
        5.1.4 习俗习惯测度指标选取
        5.1.5 伦理道德测度指标选取
    5.2 非正式制度及其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1 文化传统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2 意识形态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3 习俗习惯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4 伦理道德测度指标趋势分析
        5.2.5 非正式制度趋势分析
    5.3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选取及趋势分析
        5.3.1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的概念
        5.3.2 中国经济发展测度指标与选取
        5.3.3 中国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5.3.4 中国经济发展的指标趋势分析
第6章 非正式制度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6.1.1 时序面板数据的建立
        6.1.2 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6.1.3 逻辑回归拟合
        6.1.4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函数关系
    6.2 非正式制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分析
        6.2.1 区域面板数据的建立
        6.2.2 主成分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6.2.3 多元回归拟合
        6.2.4 结果分析
    6.3 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发展传导途径的实证分析
        6.3.1 传导媒介指标的选取与来源
        6.3.2 传导媒介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非正式制度与传导媒介间的函数关系
        6.3.4 传导媒介指标体系与中国经济发展间的函数关系
        6.3.5 结果分析
第7章 非正式制度推进中国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正确引导意识形态高效变迁
    7.2 加快市场经济文化建设
    7.3 重视习俗习惯正向有效变迁
    7.4 加速推广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
    7.5 加快有效正式制度改革,拉升非正式制度相融合发展
    7.6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文化价值
    7.7 坚持党和政府引领新理念,扩大有效供给增加消费需求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STEM教育的一般研究
        二、美国STEM教育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三、已有研究审视与思考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课程史研究的理论审视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三、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的研究方法选择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深化STEM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二、为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实践提供参考经验
第二章 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与发展阶段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STEM教育发展的多重矛盾
        一、STEM教育发展矛盾的梳理
        二、推动STEM教育发展多重矛盾的基本解释
    第二节 STEM教育发展的矛盾结构变化与阶段划分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孕育STEM教育思想萌芽
        二、工程教育的加入带动STEM教育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三、政府力量主导学校课程改革与STEM教育制度化建设
        四、课程专家主导的STEM教育标准化课程体系构建
第三章 科学教育改革中的STEM教育思想萌芽
    第一节 学校教育面临转型课题
        一、精英化科学教育难以满足大量技术型人才需求
        二、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与工程教育式微
    第二节 科学教育新特征的出现
        一、不同团体的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试验
        二、多重改革下科学教育呈现新特征
    第三节 科工教育改革的实践火种
        一、大众化科学教育改革下的科学课程整合实践
        二、前瞻性却举步维艰的工程教育项目发展
    第四节 思想萌芽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STEM教育的理论基础大致形成
        二、STEM教育的实践路径初见端倪
        三、STEM概念发展尚未完善
第四章 工程教育推动的STEM课程体系初步建设
    第一节 STEM人才预警与工程教育的纳入
        一、硬科学专业选择持续遇冷引发STEM劳动力危机
        二、STEM本土人才储备需从基础教育改革入手
        三、基础教育中纳入工程教育实现STEM专业准备
    第二节 依托工程教育实现STEM教育完整拼图
        一、以工程教育作为STEM整合的“催化剂”
        二、“术语”出现与STEM教育步入系统化发展
    第三节 民间大型学术团体主导的STEM课程研究
        一、STEM课程改革全国示范项目出现——以“项目引路计划”为例
        二、《学生如何学习科学》发布与对探究式教学手段的重新思考
        三、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引导的全国性STEM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研究
    第四节 STEM课程体系的初建表现
        一、STEM课程理念共识初步形成
        二、STEM课程开发技术层面的经验累积
        三、多方主体尚未形成发展合力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的STEM教育制度化推进
    第一节 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式发展需求
        一、联邦政府的“风险投资”
        二、标准化运动下STEM教学质量堪忧
        三、STEM教育的国家战略上升进程
    第二节 政府主导的STEM教育政策建设
        一、大力度财政拨款为STEM教育改革提供保障
        二、STEM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三、以竞争性拨款项目调动各方STEM教育参与热情
        四、立法以昭示发展STEM教育的国家意志
    第三节 政府引领下STEM教育多主体发展合力形成
        一、联邦主导下民间组织的STEM教育推动路径
        二、“多元主体”STEM教育改革模式形成
    第四节 制度化推进期STEM教育的发展特点
        一、为满足国家劳动力需求而发展的STEM教育
        二、STEM教育价值唤醒研究的热潮
        三、趋向多元的STEM课程设计与实施
第六章 STEM教育的标准化课程建设
    第一节 STEM教育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一、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升级带来STEM劳动力需求倍增
        二、STEM教育实施出现形式主义危机
        三、功利主义反噬STEM劳动力培养效率
    第二节 迈向标准化的STEM课程建设
        一、横纵衔接的STEM课程体系
        二、聚焦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
        三、内容性与表现性一致的STEM课程实施标准
    第三节 标准化课程建设阶段STEM教育的发展特征
        一、课程专家成为STEM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纳入人文学科提升STEM教育育人价值
        三、强化问责保障STEM教育发展质量
        四、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实现STEM教育有效落地
第七章 STEM教育发展机制及其启示
    第一节 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机制解析
        一、从外力推进到内部自觉的发展动因机制
        二、以工程为基点的跨学科内容整合机制
        三、由多元走向统一的课程实施机制
    第二节 美国STEM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我国STEM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需求
        二、学校科目社会史视角下美国STEM教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房地产行业管理会计报告构建 ——以A地产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探索管理会计报告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2.2 有利于A地产集团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1.2.3 为房地产行业其他企业构建管理会计报告提供参考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权变理论
        2.1.2 决策理论
        2.1.3 价值管理理论
        2.1.4 管理控制系统理论
    2.2 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综述
        2.2.1 管理会计报告内涵与边界研究综述
        2.2.2 管理会计报告特征研究综述
        2.2.3 管理会计报告作用机理与效果研究综述
        2.2.4 管理会计报告构建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现状——以A地产集团为例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现状调查
        3.1.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3.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 案例企业的选择
        3.2.1 A地产集团简介
        3.2.2 A地产集团组织结构
    3.3 A地产集团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现状
        3.3.1 报告层级
        3.3.2 报告期间和报告路径
        3.3.3 报告内容
    3.4 A地产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未考虑项目阶段、业务维度的差异,难以反映价值的来源
        3.4.2 重视部门计划与预算,忽略了效益分析、风险管理等报告主题
        3.4.3 信息来源广泛,分类标准不一致,降低了报告准确性和可比性
第四章 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构建——以A地产集团为例
    4.1 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设计思路
        4.1.1 价值链分析在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构建中的意义
        4.1.2 房地产企业价值链分析
    4.2 房地产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构建——以A地产集团为例
        4.2.1 A地产集团管理会计报告层级
        4.2.2 A地产集团管理会计报告期间和路径
        4.2.3 A地产集团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内容优化
        4.2.4 A地产集团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
        4.2.5 A地产集团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
    4.3 建议与启示
        4.3.1 建设科学的管理会计报告指导体系
        4.3.2 丰富管理会计工具和分析模型的使用
        4.3.3 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主流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
    2.2 主流评估体系的局限性
    2.3 主流评估体系对于论文的参考价值
第3章 供应链数字化评估体系
    3.1 数字化评估体系框架
        3.1.1 体系层次结构
        3.1.2 评价标准
    3.2 数字化评估动因
        3.2.1 供应链战略
        3.2.2 规划
        3.2.3 实物流
        3.2.4 订单管理
        3.2.5 协作
        3.2.6 绩效管理
第4章 层次分析法及提升途径方法
    4.1 权重系统的意义
    4.2 权重系统的主要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熵权法
        4.2.3 权重表选择结论
    4.3 提升路径方法
第5章 供应链评估体系试点运用
    5.1 企业选择
    5.2 企业介绍
    5.3 评估流程
    5.4 评估过程
        5.4.1 评估专家选定
        5.4.2 数字化水平打分
        5.4.3 权重打分
    5.5 评估结果输出
    5.6 结论展开
        5.6.1 企业对打分的评估及修正
        5.6.2 企业对低得分项的权重分析
    5.7 评估体系的价值挖掘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本研究的结论
        6.1.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绩效三棱镜的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企业价值创造指数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 绩效三棱镜理论
    2.2 企业价值理论
    2.3 企业价值创造理论
    2.4 企业价值创造指数的界定
第3章 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企业价值创造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依据
    3.3 企业价值创造指标体系建立
第4章 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模型的构建
    4.1 设计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模型
    4.2 确定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4.3 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第5章 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在汽车整车行业的应用
    5.1 汽车整车行业基本情况
    5.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 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的计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8)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应用框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外研究综述
        0.2.2 国内研究综述
    0.3 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0.4 论文基本框架
1 VBM与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理论概述
    1.1 VBM的基本理论
        1.1.1 VBM的内涵
        1.1.2 VBM的功能
    1.2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与内容
        1.2.1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1.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
2 VBM的理论框架及其局限性
    2.1 VBM的理论框架
        2.1.1 国外VBM的理论框架
        2.1.2 国内VBM的理论框架
    2.2 VBM基本框架的局限性
        2.2.1 尚未全面反映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成本费用信息
        2.2.2 尚未体现企业完整价值链管理特点
        2.2.3 尚未发掘驱动价值创造的真正动因
3 VBM框架的改进:作业成本法的引入
    3.1 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分析
        3.1.1 能准确反映企业成本信息
        3.1.2 能够实现对价值链的优化
        3.1.3 能挖掘驱动价值创造的真正动因
    3.2 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3.2.1 管理层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其提供了前提
        3.2.2 市场需求和成本结构的变化为其提供了生存土壤
        3.2.3 员工素质和信息系统的改善为其提供了必要保证
        3.2.4 组织规模的庞大和先进设备的推广为其提供了条件
4 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应用框架建立
    4.1 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框架的总体思路
    4.2 以作业为基础的价值动因分析:作业价值分析三梯次模型
        4.2.1 资源动因价值分析
        4.2.2 作业动因价值分析
        4.2.3 作业综合分析
    4.3 以作业为基础的价值预算与绩效评价
        4.3.1 以作业为基础的价值预算
        4.3.2 以作业为基础的绩效评价
5 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框架现实应用——以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5.1 许继电气公司背景介绍
    5.2 许继公司VBM框架的应用
        5.2.1 许继公司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分析
        5.2.2 许继公司的作业价值动因分析
        5.2.3 许继公司以作业为基础的价值预算
        5.2.4 许继公司以作业为基础的绩效评价
    5.3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9)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述评
        1.3.1 会计理论体系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1.3.2 人本会计理论研究现状及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逻辑框架
        1.4.2 研究方法
2 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与人本会计的提出
    2.1 会计的伦理属性:一种治理机制
        2.1.1 伦理与休谟难题
        2.1.2 会计“实然”与“应然”的辩证思考
        2.1.3 会计的伦理属性
    2.2 物本主义的人文伤害与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
        2.2.1 物本主义的人文伤害与“伦理单元”假设的提出
        2.2.2 会计对象本质与“伦理单元”假设的壁合
        2.2.3 人文秩序的重建与会计治理方向的转变:人本会计的提出
3 人本会计概念的界定与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1 人本会计概念的界定
    3.2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2.1 系统论
        3.2.2 控制论
        3.2.3 信息论
        3.2.4 仿生学原理
4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4.1 物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解析及其对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4.1.1 物本会计理论体系的解析
        4.1.2 对人本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启示
    4.2 人本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目标
    4.3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模式与机理
        4.3.1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原则
        4.3.2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模式
        4.3.3 系统分析与人本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机理
    4.4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构建
        4.4.1 关于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说明
        4.4.2 人本会计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特点
5 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5.1 人本会计的理论基础
        5.1.1 人本主义
        5.1.2 行为价值论
        5.1.3 人力资本理论
        5.1.4 行为科学理论
        5.1.5 自然法则之商业伦理与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5.2 人本会计理论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5.2.1 人本会计理论的方法论
        5.2.2 人本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6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构建
    6.1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
        6.1.1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的涵义
        6.1.2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结构的构建标准
        6.1.3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起点
        6.1.4 人本会计基础理论的结构框架
    6.2 人本会计的环境
        6.2.1 人本会计外环境关键因子及其趋势分析
        6.2.2 人本会计内环境本质元素及其趋势分析
    6.3 人本会计的目标
    6.4 人本会计的本质
    6.5 人本会计的假设
    6.6 人本会计的对象与职能
    6.7 人本会计的具体领域:人本管理会计与人本财务会计
7 人本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构建
    7.1 人本管理会计概念的界定
        7.1.1 人本管理会计概念
        7.1.2 人本管理会计与人本财务会计:一般界说
        7.1.3 人本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一般界说
    7.2 传统管理会计的解析及其对人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7.2.1 传统管理会计的工艺:一个简评
        7.2.2 对人本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7.3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
        7.3.1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
        7.3.2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标准
        7.3.3 人本管理会计理论结构框架
    7.4 人本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7.4.1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概念
        7.4.2 人本管理会计核心概念
        7.4.3 人本管理会计衍生概念
        7.4.4 人本管理会计相关概念
    7.5 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构建
        7.5.1 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涵义与特征
        7.5.2 人本管理会计规则的结构框架
    7.6. 基于仿生学原理的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
        7.6.1 人本管理会计系统与神经元网络:基于仿生学的视角
        7.6.2 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构建:一个三维立体结构分析范式
        7.6.3 三维结构分析范式下的人本管理会计工艺的活动矩阵
8 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构建:战略与整合
    8.1 整合性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的基础:人力资本的确立
    8.2 人本管理会计工艺制度整合框架
    8.3 组织战略形成系统
        8.3.1 明确组织战略形成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8.3.2 组织战略形成系统的模型构建
        8.3.3 组织战略形成系统模型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8.4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
        8.4.1 明确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8.4.2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的模型构建
        8.4.3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具体行动化系统模型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8.5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
        8.5.1 明确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8.5.2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的模型构建
        8.5.3 人本管理会计基础工程系统模型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8.6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
        8.6.1 明确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的议题和目标
        8.6.2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的模型构建
        8.6.3 人本管理会计战略反馈系统方案的优化与结论
9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构建
    9.1 人本财务会计概念的界定
    9.2 传统财务会计的解析与对人本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9.2.1 传统财务会计的工艺:一个简评
        9.2.2 对人本财务会计体系构建的启示
    9.3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结构
        9.3.1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体系的要素
        9.3.2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构建标准
        9.3.3 人本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
    9.4 人本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9.4.1 人本财务会计核心概念
        9.4.2 人本财务会计衍生概念
    9.5 人本财务会计准则的构建
        9.5.1 人本财务会计准则的涵义与特征
        9.5.2 人本财务会计准则的结构框架
    9.6 人本财务会计核算方法
        9.6.1 三维会计核算方法的一个简评
        9.6.2 “二元结构”借贷记账法
    9.7 基于人本管理会计系统的人本财务会计信息生成工艺
        9.7.1 行为单元的分解与会计主体的确定
        9.7.2 基于人本机制的信息确认、计量与记录
        9.7.3 行为单元会计主体合并列报的账务处理
        9.7.4 基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刚性需求的人本财务会计信息披露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及主要创新点
    10.2 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经济增加值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铜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3.3 国内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EVE绩效评价基本理论
    2.1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2.2 EVE概念框架
        2.2.1 EVE及相关概念简述
        2.2.2 EVE价值管理体系
        2.2.3 EVE核心理念及计算方法
        2.2.4 EVE优缺点分析
3 基于EVE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
    3.1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现状与分析
        3.1.1 国有企业绩效的发展与评价
        3.1.2 国有企业现有绩效评价体系
        3.1.3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存在问题
    3.2 基于EVE国有企业绩效评价设计
        3.2.1 基于EVE绩效评价的优势
        3.2.2 EVE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3.3 国有企业EVE绩效评价体系实施建议
4 EVE在江西铜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与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样本选择
        4.1.2 方法设计
    4.2 江西铜业及行业对标公司的情况
        4.2.1 江西铜业的情况
        4.2.2 行业对标公司的情况
    4.3 江西铜业应用EVE效绩评价研究
        4.3.1 EVE及相关指标的计算
        4.3.2 EVE评价有效性研究
        4.3.3 截面研究及纵向研究
        4.3.4 EVE价值动因与分析
    4.4 提升EVE的途径与措施建议
        4.4.1 提升EVE应采取的主要途径
        4.4.2 提升EVE指标采取的具体措施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四、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因和量化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携程网并购去哪儿网的动因及绩效研究[D]. 张艺.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PZ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D]. 应颖.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非正式制度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赵羿安. 吉林大学, 2020(08)
  • [4]美国STEM教育发展研究 ——以学校科目社会史为视角[D]. 杜文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房地产行业管理会计报告构建 ——以A地产集团为例[D]. 贾思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6]某物流企业供应链数字化水平评估体系及提升路径[D]. 章晨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7]基于绩效三棱镜的企业价值创造评价指数研究[D]. 彭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 [8]引入作业成本法的VBM应用框架探讨[D]. 周璐.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9]人本会计理论体系研究[D]. 胡春晖.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1)
  • [10]经济增加值在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铜业为例[D]. 张晓薇. 江西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绩效评价体系的价值动机与量化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