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一、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论文文献综述)

岳雪[1](2021)在《“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文中提出在国内外学界,普京政治话语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级”话题。普京自2000年上任至今走过了20年的执政历程,与此同时俄罗斯的政治话语历经20年的动态发展建构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普京政治话语”,借助各种语言手段和话语实践呈现领导人政治文化观念的输出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是政治语言学框架下一个复杂的观念系统,基于文化观念理论衍生而出并应用于政治语言学之中。政治文化观念根植于政治话语当中,通过挖掘其中的社会实践应用揭示出语言背后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次关系。政治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历时时期展现出政治文化观念的动态演化,每个政治文化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是彼此紧密相连的整体。政治文化观念是在政治与语言的博弈中形成,政治文化观念作为政治话语的系统构成,其总和构成政治语言世界图景,任何一个政治文化观念都是政治语言世界图景的片段写照。政治文化观念贯穿于政治交际主体、政治话语实践和政治语言世界图景这一动态的主体对话关系之中。从政治语言学视角出发,各国领导人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问题是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热点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普京政治话语对内宣传政治理念,对外表明国家立场,对其政治文化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掌握俄罗斯国家政策和理解俄罗斯政治赖以生存的社会实践,对我国政治话语建构以及政治文化观念传递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政治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研究理论为基础,以2000-2020年期间俄罗斯总统国情咨文和普京“直播连线”政治话语为例,借助语料库等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视域下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剖析。本文三个研究问题之间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具体如下:1.在微观层面上,普京政治话语借助何种语言表达手段实现政治文化观念的呈现与传递?政治文化观念具有怎样的主题分类?2.在宏观层面上,普京政治话语实践中体现的政治文化观念有何特征?其深层释义具有何种动态演化?最终生成怎样的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其意义建构如何?3.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何种政治现实,传递何种价值观?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背后体现出怎样的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我们根据文化观念理论、费尔克劳批评话语分析方法以及政治语言学研究方法建立本研究分析框架,分别从文本、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进行描写性与解释性的演化研究,具体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微观层面的文本分析维度,政治文化观念具有动态性,每一历时阶段都展示出不同的政治和文化属性,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不同主题分类的政治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历时时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分析得出结论:国家治理的分期与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的分期存在潜在的联系,受到政治文化观念的内在驱动,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历时演化经历了从初步到成熟,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内而外-内外并重-由外而内动态“回归”的历时发展轨迹。普京政治话语中的政治文化观念研究载体分为语言载体和言语载体,其中语言载体从不变性与可变性入手,主要包括旧的政治文化观念词淡出,旧的政治文化观念词新用以及政治文化观念新词的产生和年度政治词汇的使用。言语载体从言语化分析入手,主要表现为政治交际方面的研究。此外本研究发现,普京政治话语借助政治文化观念的周期变化、文化因素和语义元素三方面的语言表征类型实现政治文化观念的动态呈现。第二、在宏观层面的话语实践维度,通过语料库的话语实践分析,本研究发现,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话语实践特征主要体现为空间性、过程性、恒定性、普遍性、发展性与动态性,具体呈现为心理、属性、状态、行为、目标、范围、时间、空间以及方式等方面。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层释义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强国主义”展开,重点论述核心政治文化观念“强国主义”的动态演化。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核心在于人,主要探讨人-语言-政治世界的主体间对话关系,而从政治交际的角度则体现为发话人、政治文本/政治话语、受话人之间的主体间对话关系。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话语与意义是三维互动的共变关系,呈现为不同时期执政理念的变迁。政治文化观念与政治话语不是简单的映现关系,而是一种实现意义的互动关系。政治文化观念作为政治话语的系统构成,并以政治话语为载体经历由深层到表层、由潜在到显现、由不可见到可见,由非言语化到言语化的动态过程:政治文化观念——政治话语或政治文本(内部言语——外化——外部言语——观念词载体)——政治语言世界图景。第三、在社会实践维度上,明晰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反映出的执政理念变迁以及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研究发现:政治文化观念动态演化经历了从萌芽到深入再到巅峰最后转向回归的动态发展轨迹,呈现为“形成崛起”时期——“稳定发展”时期——“普京思想延续”时期——“缓慢发展”时期——“保守回归”时期,具体表现为政治文化观念“强国”——“民生”——“民族价值观”——“普京主义时期”的继承与延续——“梅普思维”时期的新发展与新举措——“爱国团结”——“发展”——“保守”的转变,同时也印证了政治文化观念主题分类在具体政治话语中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的政策启示和借鉴。

李欣蓓[2](2021)在《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文中指出

贾维德(JAVAD YAGHOUT)[3](2021)在《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和国际化,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呈增长趋势,留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的学术适应和学术成就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目前来华留学生在诸多方面特别是学术适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留学研究生学术适应及影响因素方面的探讨。但目前,国内对来华留学生学术适应的关注还不多。正是基于当前这种研究状况以及来华留学生问题的重要性,本文以192名在京伊朗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以便为完善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理论、为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培养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和访谈梳理了中伊两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体系、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评估制度四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两国教育系统之间的差异及其对来华伊朗学生产生的影响。第二,本文在借鉴已有的学术适应定义及量表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学术适应的定义,构建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第三,本文利用该测量指标体系进一步描述和分析了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现状,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群体差异;第四,运用自编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量表,考察了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社会和心理因素。第五、考察了学术成就作为学术适应的重要后果,并探索了学术适应对学生最终学术成就的影响。第五,通过深入访谈16名学生,挖掘了来华伊朗研究生在学术、社会交往和心理上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以及学生面临不同的问题时采取的相应的应对策略,探讨了不同策略对学生的适应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不存在性别、学习专业和授课语言上的差异,而年龄、来华学习时间和汉语及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术适应产生着显着的影响。在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的关系方面,结果显示生活方面的交往和学术方面的交往都显着的预测学术适应的变异。在学生的朋友圈的国别结果表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朋友国别和优选的朋友国别都以本国学生为主,但那些具有更多的中国朋友的学生呈现更高水平的学术适应。在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上,结果表明学生对中国高校的想象和现实的反差及学生经历的消极情绪和焦虑的水平显着的影响学术适应,但孤独感和思乡病对学术适应的影响不显着。在学术成就上,本文发现性别、婚姻状况、授课语言、汉语和英语水平、学术适应、非学术性交往和孤独感和思乡病水平都是学术成就的重要预测因素。通过定性研究发现,语言水平是影响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最主要因素。在学生相应的应对方面,以问题为导向的策略包括上课前预习、上课带录音机、借用母语、找中国语伴;而一些以情绪为导向的或者一些回避策略如包括回避上课或者回避参与课堂活动,甚至回避自己做作业并请求别人的帮助等策略。最后,本研究基于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的特点以及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留学生存在的问题,为有关政府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教育教员以及来华留学生提出了有关学术适应的信息以及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便利用这些信息来增强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使其达到最佳学术适应率并解决来华留学生各方面的若干问题。

沈倬丞[4](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李贝妮[5](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汉语全球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全球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潮流,且“汉语潮”也在持续升温,汉语正逐步地发展壮大并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热门语言。汉语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则意味着需要有越来越多高素质的汉语教师和人才与之相匹配,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开发出了更好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日益地成为学术研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本次研究所选取的调查对象为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2017级和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同时结合对部分志愿者和非志愿者的谈话记录,搜集相关跨文化交际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1)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2017级和2018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与跨文化交际效能感各个维度比较发现,是否担任过志愿者在交际参与度、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身份维护上存在显着差异,志愿者的均值在这几个维度都均显着高于非志愿者。(2)被试者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总体水平要高于外在行为能力的总体水平。敏感度方面,志愿者与非志愿者两个群体均在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愉悦感上表现较强,在交际专注度与交际信心上表现较弱。效能感方面,两个群体最高的都在要尊重交际对方的层面上。(3)志愿者与非志愿在敏感度的多个层面存在一定相关性,且较非志愿者而言,志愿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多个层面中存在更多的显着相关性。(4)从个体差异分析结果来看,英语水平的差异对志愿者与非志愿者都具有显着影响。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本科专业差异,对志愿者具有显着影响,对非志愿者影响不显着。年级差异对两个群体影响均不显着(5)从敏感度对效能感回归分析来看,敏感度各层面对被试者外在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6)从访谈结果来看,语言能力与文化间的差异是制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各薄弱环节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发现,论文分别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角度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能力培养提出几点建议,为提高汉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性的见解。

景琦琦[6](2021)在《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文中提出云南师范大学是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24所试点高校之一,是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的重点大学,通过积极发挥地缘优势,构建面向东南亚国家汉语教师的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熟练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然而从实习和就业情况来看,真正能达到这一人才培养标准的学生数量非常少,说明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课程及其教学,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非常重要地位,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主干课程的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此选择云南师范大学为案例来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本文以课程评价理论、CIPP课程评价模式、课堂教学评价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来作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包含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在对问卷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后,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进行总体评价和每门课程的详细评价,以发现课程存在问题,并结合师生访谈和课堂观察情况,选取典型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课程改进的建议和策略。希望通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为研究案例的分析,一方面能够树立起示范,学习其长处和优点;另一方面达到警策作用,能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的改进提高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章文献综述、第二章课程评价理论依据、第三章课程总体评价调查分析、第四章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第五章课程案例分析、第六章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经调查分析目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缺失来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汉语本体类课程偏少,对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不足;课程开设顺序不够合理;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基于以上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议: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本研究将为各培养院校提供改进课程的经验、借鉴和参考;有利于改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将对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于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海外汉语教学需求的高质量国际汉语教师,产生重要意义。

吴芙蓉[7](2021)在《跨文化能力培养视域下《现代西班牙语》文化内容分析及课堂设计构想》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在经济和抗疫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高校为满足市场需求也意识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外语专业教学尤其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鉴于此种情况,以传统教学为特点的西班牙语专业教学遇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目前,《现代西班牙语》是国内开设西班牙语专业高校精读课使用的主要教材,精读课是西班牙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必修课中占很大比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融入这一门课的培养目标。经初步调查发现,针对西班牙语精读课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由此,本文试图从兼顾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角度探究西班牙语专业精读课的教学设计。本文使用了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定性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全文分成六章。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章界定了文化分类,介绍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敏感度的定义以及相关研究情况。另外,我们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开展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问卷结果了解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情况以及学生特点。在文章第三部分,我们对照Dimitrinka G.Níkleva文化分类标准,将《现代西班牙语》前三册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了解文章和社会文化部分文化主题的分布以及覆盖度。在前面三章基础上,本文作者结合学习感受、实践经验以及研究发现,在第四章尝试从学习者的角度探讨国内西班牙语专业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原则,认为内容与语言整合学习(CLIL)教学理念可以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发挥用处。本文第五章结合塞万提斯学院西班牙语教学大纲中的文化常识内容进一步思考,并分享了一则教学设计。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西班牙语专业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环节。《现代西班牙语》系列教材主要培养语言能力,其中也编排了不少文化点,可以为教学所用。同时也有必要通过授课环节给学生补充其他文化点。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平台课外开展,这样便为课堂上开展文化导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童逸星[8](2021)在《王版、程版、宁版《中国概况》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概况》教材是一款比较全面介绍中国基础文化知识的书籍,留学生通过对该教材的学习,可以对中国的文化以及国情有较为基础、全面的了解。《中国概况》教材编写质量的好坏影响着留学生学习质量,因此,对《中国概况》教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王顺洪教授于2015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修订再版的《中国概况》、程爱民教授于2018年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概况》和宁继鸣教授于2018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修订再版的《中国概况》为研究对象,对这三套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这三套教材在编写方面的优缺点,并对今后中国概况类教材的编写提供一些建议。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概述了前人对文化的定义、文化内容的分类、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与教材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意义、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与说明。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正文内容。第二章是对三套教材编排体例和板式设计的对比;第三章从教学内容、词汇、练习三方面对三套教材的教材内容展开对比;第四章根据对三套教材的对比,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留学生与教师进行了调查访谈,并根据调查访谈的内容进行了对比;第五章根据对比的结果以及调查访谈的结果对中国概况类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编写建议。最后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魏燕珂[9](2021)在《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文中提出沟通作为教育的基本精神,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前提,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方式。在高校聋人课堂中,手语传译员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是实现良性课堂生态圈的关键环节,对保障师生课堂交流与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沟通效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译员的手语传译质量对教师教学结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亦具有深远影响。聋人群体存在的地方,聋人文化也客观存在。课堂手语传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涉及聋听两种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手语传译员作为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中介,需要深入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发挥文化转换与传递的功能。由于跨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译员在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障碍和问题。因此,从跨文化角度分析高校聋人课堂中的手语传译问题,对于促进教育环境中的聋健沟通,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以及促进聋人文化认知并建立聋生积极的身份认同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河南省某所高校为例,在认同聋人文化的前提下,基于跨文化交际和翻译质量评估理论,采用课堂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展开调查。首先,根据杨承淑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及手语传译自身特点编制《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从忠实、表达、语言、时间控制四个层面对12节聋生专业课课堂中的手语传译活动进行观察,分析了当前聋人高校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以跨文化视角为切入点,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按照三级编码程序对8名课堂手语传译员的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归纳出影响聋人高校课堂手语传译的三个核心范畴,分别为:译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中的聋文化认知、译员与聋生之间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做出具体分析;最后,结合课堂观察与访谈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结论如下:一、当前课堂手语传译工作在走向专业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二、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虽有所发展,但对聋文化的认知尚处于起步阶段。三、聋、听文化冲突客观存在的同时,课堂文化冲突的积极作用被弱化。四、课堂手语传译的水平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其质量提升之路依然漫长。根据上述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完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译员职后培训并健全其评价考核机制;深化译员跨文化意识以增强其文化信息感应力;提高手语传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加大聋人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力度。

贾一村[10](2020)在《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选集》是建国后第一部进行系统外译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着作,也是20世纪我国对外影响最大的中央文献着作之一。其俄文译着诞生于50多年前,整体质量精湛,文中大量的“文化空缺”现象引人关注,具有极高的翻译研究价值。多元系统理论主张以动态、发展、关联的眼光来研究翻译问题,将翻译活动置身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关注政治、社会文化等系统中的多种因素对于翻译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为本文开展翻译的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鉴于此,本文将以中央编译局翻译的《毛选》一至三卷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作为翻译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多元系统理论之视角,对《毛选》俄译情况进行审视、评价、探讨、总结和展望,深挖其翻译研究价值。首先,本文整理了《毛选》及其俄译本的出版发行状况,并通过文本分析路径,对《毛选》中较典型的“文化空缺”现象(共计约700个案例)进行了详细梳理,将其划分为物质文化空缺、制度文化空缺和精神文化空缺三大类,并继续向下细分为7小类,归纳总结出《毛选》俄译本所采取的4套翻译方法、7种翻译策略和3条翻译理念,共同形成了《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随后,再通过社会分析路径,借助多元系统理论基本原理,以“当年视角”来对《毛选》文本翻译之全貌进行评析和探讨。作者认真梳理了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并以“文化空缺”现象为例,通过对编译局版与莫斯科版的《毛选》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深度解析当年编译局译者修订译文时的主要考量及背后所遵循的翻译逻辑,清晰还原了当时政治系统(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两方面)和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交流、教育发展、译学思想三方面)的多种文本外因素对《毛选》的文本翻译所产生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毛选》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当年之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毛选》译文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充分肯定其整体精湛的翻译质量的同时,也对译文中一些可优化提升之处(比如,一些中国特有的度量单位词的翻译需完善、某些文化内涵信息翻译不全而难以理解的问题等)进行商榷和探讨。然后,回归“当今视角”,理清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因素的新变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整理归纳出当前我国中央文献翻译工作在5个方面的新变化和提出的4点新要求。以此为参照,以当代之眼光重新审视当年的《毛选》译文并对其做出评析,并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翻译新问题(比如,其翻译整体策略的优化调整问题,由于时代变迁和共同记忆的丧失而导致的“文化新空缺”问题,以及通过译者艺术“演译”而产生的“逆向文化空缺”问题等)进行探讨,为其他中央文献的翻译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毛选》俄文翻译整体质量精湛,采用了丰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体现了鲜明的翻译理念,符合当年“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是我国译界的“标杆”和经典之作。第二,以当年之标准审视《毛选》译文,在总体翻译质量精湛的同时,亦存在一定的可提升空间,一些翻译处理尚可探讨和商榷。第三,以当今之眼光审视《毛选》译文,其整体方略宜做适当调整(由“忠实为主”转向“整体均衡”),文中一些翻译案例的处理需与时俱进加以完善。第四,《毛选》俄译本的最终面貌是文本翻译和社会力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产物,当年时代背景下的政治、社会文化系统内多种因素对《毛选》译文面貌的塑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毛选》文本中包含内容丰富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对其翻译处理整体上佳,但“文化空缺”是动态发展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变化(既有“消亡”,又有“新生”),因此其翻译工作亦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最后,立足当前,本文总结了《毛选》俄译的历史意义,并展望未来,探讨了《毛选》优良翻译传统(主要包括: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自力更生的坚强意志、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力求为中央文献翻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和建议。

二、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论文提纲范文)

(1)“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理论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理论依据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实用价值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治话语研究
        2.1.1 政治话语界定
        2.1.2 政治话语的研究及应用
    2.2 普京政治话语研究
        2.2.1 普京政治话语界定及其特征
        2.2.2 普京政治话语的研究及应用
    2.3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
        2.3.1 政治文化观念界定
        2.3.2 政治文化观念分类标准
        2.3.3 政治文化观念的研究及应用
    2.4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研究
        2.4.1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界定
        2.4.2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基于语言文化学的文化观念理论
        3.1.2 基于政治语言学的政治文化观念理论
    3.2 政治文化观念研究的具体路径
        3.2.1 批评话语分析
        3.2.2 历时观念分析
        3.2.3 基于语料库分析的政治文化观念动态呈现
    3.3 政治文化观念动态分析模式
        3.3.1 主体间对话关系:阐释
        3.3.2 言语化过程:建构
        3.3.3 政治语言世界图景:解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分析框架
    4.3 研究方法
    4.4 普京政治话语语料库
        4.4.1 语料的描述
        4.4.2 语料库分析工具
        4.4.3 语料预处理方法
        4.4.4 语料库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文本分析
    5.1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主题分类
        5.1.1 政治文化观念——政治类
        5.1.2 政治文化观念——经济类
        5.1.3 政治文化观念——社会类
        5.1.4 政治文化观念——民族类
        5.1.5 政治文化观念——军事类
        5.1.6 政治文化观念——文化类
    5.2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载体
        5.2.1 语言载体:不变性与可变性
        5.2.2 言语载体:言语化分析
    5.3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语言表征类型
        5.3.1 政治文化观念周期变化
        5.3.2 政治文化观念文化因素
        5.3.3 政治文化观念语义元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话语实践分析
    6.1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话语实践特征
        6.1.1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0-2004)
        6.1.2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4-2008)
        6.1.3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08-2012)
        6.1.4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12-2018)
        6.1.5 政治文化观念主题话语实践分析(2018-2020)
    6.2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深层释义
        6.2.1 政治文化观念“爱国主义”(патриотизм)深层释义
        6.2.2 政治文化观念“民族主义”(национализм)深层释义
        6.2.3 政治文化观念“强国主义”(державничество)深层释义
    6.3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系统的意义建构
        6.3.1 意义建构功能
        6.3.2 对话关系实践的意义互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社会实践分析
    7.1 执政理念变迁
        7.1.1 形成和崛起时期(2000-2004)
        7.1.2 稳定发展时期(2004-2008)
        7.1.3 普京思想延续时期(2008-2012)
        7.1.4 缓慢发展时期(2012-2018)
        7.1.5 保守回归时期(2018-2020)
    7.2 权力与意识形态演化
        7.2.1 执政理念对比
        7.2.2 社会民意调查
        7.2.3 内在文化因素
    7.3 政治文化观念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的政策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结论
    8.2 本研究的启示
    8.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3)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国外学者有关国际学生的一些研究结论
        二、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的研究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伊两国教育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中国接受外国研究生的状况述评
        一、接受外国研究生的总体情况
        二、接受伊朗研究生的情况
    第二节 中伊两国教育的比较
        一、教育体系的比较
        二、教学方法的比较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四、评估制度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假设的提出
        一、学术适应
        二、社会交往
        三、心理适应
        四、学术成就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与检验
        一、研究工具的构成
        二、量表的实证探索与验证
        三、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第三节 调查过程和样本描述
        一、问卷发放
        二、样本描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状况及其差异分析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现状
        一、学术适应总体现状
        二、具体学术适应现状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学术适应的差异分析
        一、个体差异
        二、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第三节 讨论
        一、学术适应整体水平
        二、学术适应的个体差异
        三、学术适应的语言水平上的差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交往与心理适应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第一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与学术适应
        一、社会交往的频率和质量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二、社会交往的国别差异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第二节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
        一、心理适应现状
        二、心理适应与学术适应的关系
    第三节 讨论
        一、社会交往有关的结论
        二、心理适应有关的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结果——学术成就
    第一节 学术成就的现状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一、个体因素和语言因素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二、学术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三、社会交往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四、心理适应与学术成就的相关性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课程通过率的预测因素
        二、比赛参与预测因素
        三、论文发表预测因素
        四、期末成绩的平均分数预测因素
        五、学术会议的参与预测因素
        六、总体成就的预测因素
    第四节 结构方程模型
    第五节 讨论
        一、个体因素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二、汉语和英语水平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三、学术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四、社会交往对学术适应的影响
        五、心理适应对学术成就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来华伊朗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抽样
        三、访谈过程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学术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社会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三、心理方面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留学经历质量
        一、提升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
        二、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社会交往
        三、促进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心理适应
    第三节 研究创新、限制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 调查问卷(波斯文版)
    附录三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需求的角度
        二、志愿者自身角度
        三、国内汉语教师的角度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
        二、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效能感相关研究
        三、跨文化敏感度与效能感实证研究
        四、目前研究不足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设计依据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结果
        一、 敏感度与效能感
        二、敏感度各层面之间的相关性
        三、效能感各层面之间的相关性
        四、敏感度与效能感的相关性
    第二节 个体差异对比研究与敏感对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一、 个体差异对比研究
        二、敏感度对效能感回归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志愿者与非志愿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水平对比
        二、相关性总体情况
        三、个体差异对比研究结果
        四、敏感度对效能感的回归分析结果
第四章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状况访谈分析
    第一节 访谈者信息整理
    第二节 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语言能力与讯息技巧
        二、语言能力与话轮维持
        三、语言能力与交际信心
        四、时间观念的差异
        五、思维差异与行为特征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建议
    一、学校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学生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课程评价理论
        一、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主体
        二、课程评价的功能和目的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和过程
        四、课程评价的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二)差距评价模式
        (三)CIPP评价模式
        (四)回应性评价模式
        (五)本研究选择 CIPP 模式进行评价的原因
    第二节 课堂教学评价理论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和目的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和方法
    第三节 有效教学理论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
    小结
第三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概况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回收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总体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一、问卷信效度判断标准
        二、量表信度分析
        三、量表效度分析
        四、影响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的因素分析
    小结
第四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一、单门课程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学位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各门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一)第二语习得
        (二)跨文化交际
        (三)汉语语言分析
        (四)汉语课堂设计
        (五)汉语课堂教学法
        (六)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七)语言要素及其教学
        (八)汉语教学资源及其利用
        (九)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十)中华文化与传播
        (十一)外语教育心理学
        (十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各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比分析
    小结
第五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案例分析
    一、跨文化交际(研一)
    二、教学调查与分析
    三、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研一)
    四、汉语课堂教学法
    五、小结
第六章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第一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未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教学,导致课程内容重复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类课程偏多
        三、忽视汉语本体类课程
        四、研究方法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五、课程开设顺序不合理
        六、生源专业背景多样,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七、缺乏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八、缺乏与课程相匹配的针对性教材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比例,增加汉语本体知识类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课时
        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顺序
        四、立足学校特色,增加国别和区域特色课程
        五、鼓励专家或教师编写适应性教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7)跨文化能力培养视域下《现代西班牙语》文化内容分析及课堂设计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8)王版、程版、宁版《中国概况》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对外汉语文化内容研究
        1.2.2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
        1.2.3 对外汉语教材评估研究
    1.3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王版、程版、宁版《中国概况》的编排体例和版式设计对比
    2.1 三套教材编排体例对比
        2.1.1 三套教材整体编排结构对比
        2.1.2 三套教材单章编排结构对比
    2.2 三套教材板式设计对比
        2.2.1 三套教材图表对比
        2.2.2 三套教材版面设计对比
    2.3 小结
第三章 王版、程版、宁版《中国概况》的教学内容对比
    3.1 三套教材的课文内容对比
        3.1.1 三套教材的章节选材对比
        3.1.2 三套教材共选题材的内容对比
    3.2 三套教材的词汇对比
        3.2.1 三套教材的词汇编排方式对比
        3.2.2 三套教材的词汇量对比
        3.2.3 三套教材的词汇释义对比
        3.2.4 三套教材的生词难度对比
    3.3 三套教材练习对比
        3.3.1 三套教材练习题型对比
        3.3.2 三套教材练习题量对比
        3.3.3 三套教材的练习内容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对中国概况类教材相关内容的师生调查访谈与分析
    4.1 对留学生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4.1.1 留学生调查问卷的构成
        4.1.2 对留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4.2 对教师的调查访谈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概况》教材的编写建议
    5.1 编写理念
        5.1.1 加强时代性
        5.1.2 具有针对性
        5.1.3 全面展示与重点突出
        5.1.4 增强趣味性
    5.2 编排方式
    5.3 教材内容
        5.3.1 课文内容
        5.3.2 词汇
        5.3.3 练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聋人文化的客观存在
        2.基于聋人社会的发展需要
        3.基于聋人课堂沟通的现实需要
        4.基于研究者自身学习经历与体验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理论基础
        1.跨文化交际理论
        2.翻译质量评估理论
    (五)概念界定
        1.跨文化
        2.跨文化交际
        3.高校聋人课堂
        4.手语传译
        5.课堂手语传译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研究
        1.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2.跨文化交际与课堂
    (二)课堂手语传译的相关研究
        1.课堂手语传译的作用研究
        2.课堂手语传译的有效性研究
        3.课堂手语传译的评估研究
        4.课堂手语传译研究方法的研究
    (三)以往研究的不足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课堂观察对象
        2.访谈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课堂观察法
        2.访谈法
    (三)研究工具
        1.NVivo11 质性分析软件
        2.《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
        3.《课堂手语传译员访谈提纲》
    (四)研究过程
        1.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研究资料的分析
        3.研究的信效度问题
        4.研究的伦理道德问题
四、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观察的结果
        1.忠实层面
        2.表达层面
        3.语言层面
        4.时间控制层面
    (二)课堂手语传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1.手势汉语为主,自然手语为辅
        2.体位转换缺乏,面部表情单调
        3.漏译教学信息,造成内容缺失
        4.过多重复词句,有损流畅表达
        5.错译教学内容,影响意义忠实
        6.主观添加信息,产生过度翻译
五、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与分析
    (一)访谈资料的编码过程与结果
        1.开放性编码——建立自由节点
        2.主轴性编码——建立树状节点
        3.选择性编码——建立核心节点
    (二)访谈资料编码结果的分析
        1.译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佳
        2.学校中的聋文化认知尚浅
        3.译员与聋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
六、讨论
    (一)课堂手语传译员的文化定位偏向听人文化
    (二)聋人大学生自身的文化归属感比较弱
    (三)大多数听人任课教师对聋人群体不了解
    (四)高校聋人课堂中的文化冲突多以隐性方式存在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完善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
        2.加强译员职后培训并健全其评价考核机制
        3.深化译员跨文化意识以增强其文化信息感应力
        4.提高手语传译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加大聋人文化在学校中的推广力度
八、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课堂手语传译观察量表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附录 C 课堂手语传译员访谈提纲
附录 D 开放性编码过程示例
附录 E 访谈资料的编码体系图
附录 F 课堂手语传译员AF1 访谈实录
附录 G 课堂手语传译员EW2 访谈实录
致谢

(10)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依据
    2.研究对象及思路
    3.研究方法
    4.研究价值和意义
    5.论文结构
第一章 《毛泽东选集》基本概况及其翻译研究
    1.1 《毛选》的基本概况
    1.2 《毛选》出版发行概况
    1.3 《毛选》的外译概况
    1.4 《毛选》的俄译概况
    1.5 《毛选》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空缺”现象及其研究综述
        2.1.1 “空缺”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2.1.2 “文化空缺”的概念界定
        2.1.3 “文化空缺”的分类与《毛选》俄译研究
    2.2 多元系统理论综述
        2.2.1 多元系统理论概述
        2.2.2 多元系统理论与《毛选》俄译研究
    2.3 研究思路之建构
        2.3.1 文本分析路径
        2.3.2 社会分析路径
        2.3.3 整体研究思路
第三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现象
    3.1 物质文化空缺
        3.1.1 人称文化空缺
        3.1.2 物称文化空缺
    3.2 制度文化空缺
        3.2.1 民俗文化空缺
        3.2.2 体制文化空缺
    3.3 精神文化空缺
        3.3.1 思维方式空缺
        3.3.2 价值观念空缺
        3.3.3 审美意识空缺
第四章 《毛泽东选集》“文化空缺”现象的俄译方略研究
    4.1 《毛选》俄译本翻译方法研究
        4.1.1 文化内涵“共有”:直译法
        4.1.2 文化内涵“相通”:换译法
        4.1.3 文化内涵“缺省”:意译法、注释法
        4.1.4 文化内涵“冗余”:减译法、省译法
    4.2 《毛选》俄译本翻译策略研究
        4.2.1 求真保全,原汁原味
        4.2.2 简明清晰,精确具体
        4.2.3 语言平实,文风质朴
        4.2.4 移形换位,闪展腾挪
        4.2.5 舍“象”取“义”,拨云见日
        4.2.6 因“境”制“译”,文化融通
        4.2.7 化繁为简,减负增效
    4.3 《毛选》俄译本翻译理念研究
        4.3.1 以我为主,坚守底线
        4.3.1.1 以我为主
        4.3.1.2 坚守底线
        4.3.2 内外有别,有的放矢
        4.3.2.1 内外有别
        4.3.2.2 有的放矢
        4.3.3 群策群力,统筹全局
        4.3.3.1 群策群力
        4.3.3.2 统筹全局
第五章 当年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之审视
    5.1 政治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1.1 国际政治之影响
        5.1.1.1 国际政治概况
        5.1.1.2 国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1.2 国内政治之影响
        5.1.2.1 国内政治概况
        5.1.2.2 国内政治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 社会文化系统对《毛选》俄文翻译之影响
        5.2.1 文化交流之影响
        5.2.1.1 文化交流概况
        5.2.1.2 文化交流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2 教育发展之影响
        5.2.2.1 教育发展概况
        5.2.2.2 教育发展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2.3 译学思想之影响
        5.2.3.1 译学思想概况
        5.2.3.2 译学思想对《毛选》俄译之影响
    5.3 当年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5.3.1 《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
        5.3.2 《毛选》俄文翻译之探讨
第六章 当今视角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的重新审视
    6.1 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
        6.1.1 政治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1.1 国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1.2 国内政治之变化及影响
        6.1.2 社会文化系统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6.1.2.1 文化交流之变化及影响
        6.1.2.2 教育发展之变化及影响
        6.1.2.3 译学思想之变化及影响
    6.2 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
        6.2.1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变化
        6.2.2 当前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新要求
    6.3 当今视角下《毛选》俄文翻译之评析与探讨
        6.3.1 俄译整体方略的重新审视
        6.3.2 “文化新空缺”问题之探讨
        6.3.3 “逆向文化空缺”问题之探讨
第七章 《毛泽东选集》俄译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7.1 《毛选》俄文翻译的历史意义
        7.1.1 《毛选》译着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
        7.1.2 《毛选》为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7.2 《毛选》翻译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7.2.1 集体翻译的工作方法
        7.2.2 自力更生的顽强作风
        7.2.3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7.2.4 以我为主的翻译原则
结束语
    1.内容与结论
    2.研究创新点
    3.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Автореферат
附录 I:《毛泽东选集》俄译本“文化空缺”典型翻译案例汇编
    1.物质文化空缺
    2.制度文化空缺
    3.精神文化空缺
附录 II:编译局版和莫斯科版《毛泽东选集》译文对比研究实录(“文化空缺”翻译案例精选)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四、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文献)

  • [1]“普京政治话语”中政治文化观念的系统建构与演化研究(2000-2020)[D]. 岳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12)
  • [2]对外汉语教师情感智力研究[D]. 李欣蓓. 山东大学, 2021
  • [3]来华伊朗研究生的学术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贾维德(JAVAD YAGHOUT).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4]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D]. 李贝妮.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调查分析[D]. 景琦琦.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跨文化能力培养视域下《现代西班牙语》文化内容分析及课堂设计构想[D]. 吴芙蓉.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8]王版、程版、宁版《中国概况》对比研究[D]. 童逸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跨文化视域下高校聋人课堂手语传译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某高校为例[D]. 魏燕珂.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多元系统理论视阈下《毛泽东选集》俄文翻译研究 ——以“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研究为例[D]. 贾一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语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