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新教材试教感受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新教材试教感受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新教材试教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金春花[1](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指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韩迎飞[2](2020)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旧版本的对比分析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随着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科书应时革新,基于2017年修订版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于2019年秋季在北京、上海等六省市投入使用,而未进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最迟将于2022年秋季开始使用,依据2003年实验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教科书终将被取而代之。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作为旧版本教科书的接替者,从“一标多本”到“一标一本”,无论是编写理念、教科书体例、内容选择还是课程资源都存在诸多变化,因而深入了解和把握新版教科书成为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选择使用范围最广的2007年人教版与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进行简要的比较和评析。针对新旧更迭的问题,在大量文献资料比较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首先从两版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对比探究其理论基础的变化,其次从历史教科书自身的体例结构内容三方面,以“经济与社会生活”这一部分内容作为案例,探讨分析两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整体框架结构的同异性,再以开辟新航路一课进行具体内容选择以及语言表述上的比较,突出呈现统编版教科书内容的更新换代,如此来展示统编版教科书比之于2007年人教版的新特性。上述比较中除宏观层面外,还采用具体案例进行微观层面的比较,力图以实例论证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异同。最后辅之以问卷调查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试教情况,结合笔者的探究感受,深入分析统编版教科书的特点,对其优点以及发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以期为新时期国家教改目的的落地、以及一线中学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和建议。

余云露[3](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黄洁茹[4](2020)在《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材作为弘扬国家意志、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历来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起,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正式启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历时四年,经过反复试教、测试、审查等一系列努力后,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部分省市地区的初一年级投入使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2020年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实现全国统一。相较于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为“原教材”),部编本教材此次作出较大幅度的改动,大到编写宗旨,小到课后习题,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社会。教师作为教材最直接的解读者和执行者,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顺利推行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的创新之处,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教材的创新发展。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认同程度如何,不同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行为表现如何,这应当成为研究的必要。基于以上缘由,对河南省郑州市S中学初三教研组六位教师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搜集、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考察六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和适应情况,发现并归纳出影响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加快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步伐。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等,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在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部编本教材的“新”之所在,包括它的编制依据和呈现特点,初步掌握部编本教材在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制作水平上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编写制作水平这五个维度分别考察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心理认同程度和教学行为表现,主要考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的转变,折射出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困惑,进行客观全面地陈述与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教师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地归因分析,探究其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教师内在因素和外部相关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在分析教师不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从教师、教材编写者、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希望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真正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而能完全适应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所带来的变化。

黄洁茹[5](2020)在《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教材作为弘扬国家意志、陶冶思想情操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历来是语文课程改革与教学科研的重要课题。自2012年起,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正式启动,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历时四年,经过反复试教、测试、审查等一系列努力后,最终于2016年秋季学期在部分省市地区的初一年级投入使用,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2020年我国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实现全国统一。相较于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为“原教材”),部编本教材此次作出较大幅度的改动,大到编写宗旨,小到课后习题,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向社会。教师作为教材最直接的解读者和执行者,是部编本语文教材顺利推行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入地解读教材的创新之处,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教材的创新发展。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认同程度如何,不同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行为表现如何,这应当成为研究的必要。基于以上缘由,对河南省郑州市S中学初三教研组六位教师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搜集、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考察六位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和适应情况,发现并归纳出影响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来加快教师适应部编本教材的步伐。研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明研究背景、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设计等,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对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进行分析,在对照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部编本教材的“新”之所在,包括它的编制依据和呈现特点,初步掌握部编本教材在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编写制作水平上的变化情况。第三部分——考察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从语文课程标准、编写宗旨、内容的选择范围、内容的呈现方式、编写制作水平这五个维度分别考察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心理认同程度和教学行为表现,主要考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的转变,折射出教师在使用部编本教材时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产生的困惑,进行客观全面地陈述与分析。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教师对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适应情况,进行详细地归因分析,探究其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并从教师内在因素和外部相关因素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在分析教师不适应部编本教材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从教师、教材编写者、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这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希望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真正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进而能完全适应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所带来的变化。

刘嘉微[6](2020)在《《呈贡地理》乡土教材试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特别是对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视,乡土环境作为高中学生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最优场所,相关的乡土地理教材开发与乡土地理实践应用研究层出不穷。已经开发出的乡土教材应用情景是否广阔,应用效果如何增强,须再深化研究。本文以《呈贡地理》乡土教材应用为案例,通过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教育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等,对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和应用进行了继教材开发后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基础研究。分析了乡土地理教材的研究背景和现状,获得了当前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发现了研究价值。第二部分,《呈贡地理》乡土教材研究。对该教材的编写背景、内容设计、图表系统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出该教材编写的三大特色优势: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强、教材符合中学师生使用的基本要求。提出该教材需改进图表系统质量和设计配套的实践活动方案的意见。并开发出与《呈贡地理》相匹配的实践方案示例。第三部分,乡土教材实施模式研究。在中学利用《呈贡地理》乡土教材试教,开展乡土地理教材实施模式的探究,发现:(1)选修课模式和课堂渗透模式两种类型及其操作方式;(2)两种模式实施共同特点:均有提高学生乡土地理知识掌握度、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提升学习兴趣的优点,但现实中乡土地理教学存在课时量少、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教学效果停留于表面等问题;(3)两种模式实施不同点:选修课模式能系统教授乡土地理知识,开展多种活动,但是受教学生面窄,难以统一评价标准。课堂渗透模式能使所有学生都接受乡土地理教学,课时稳定,但难以形成系统的乡土地理知识。

李梦玲[7](2020)在《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史料教学研究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逐步在一些省市应用,高中历史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与时俱进。“史料教学”因其应用广泛、可行性高的特点在近年来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教学方式。由于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文本容量较大,且结论性内容增加,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需要大量史料做支撑,导致史料容量与课时之间很难平衡;再者新教材仅从2019年秋起在六省试教,教学实例较少,教师以往的理论知识与新教材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使得史料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些偏差;并且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在编写时以学生在初中阶段已获取的知识为基础,由于部分学生在初中时忽视对史实的记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教师预设与学生实际相悖的矛盾。为解决这些问题,史料教学需要采取新的策略:首先应该遵循大单元教学的原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在编排上打破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界限,每个单元所包含的内容繁复,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凝练单元主题,以之串联整个单元;其次选取教学重点,紧扣单元主题,以小见大,形成“点——线——面”的有效衔接;第三绘制思维导图,分为“知识点导图”和“核心素养导图”,并以此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最后为了确保授课所用史料的合理性,需立足于教材,甄选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准确多样的史料,并以此开展教学活动。

王雪莹[8](2020)在《《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外历史纲要》作为部编版新教材,它的使用者是高一学生。这些学生经历过初中历史教科书及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如何用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形式将新教材的知识、方法等有效传播,以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需要历史教育者关注初中历史教科书与《中外历史纲要》的衔接。优化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首先应深入了解新教材的体例、内容、结构等的特点,分析与初中历史教科书有何异同;再次,深度钻研初高中历史课标,准确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的侧重;最后,研究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将历史知识以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进行传授。优化新教材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要求。充分利用初中所学优化衔接,减小高中历史学习与思维培养时的阻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其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走向全面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促进师生高效领悟新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的获得,由此推进新教材更好地推广至全国。优化衔接最终必将促进历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探索优化《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衔接是现今历史教育非常有必要之举。本文对山东青岛S中学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和老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并分析问卷与访谈,同时通过对新教材中的一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明确新教材与初中衔接的现状以及主要问题。得出新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内容量偏多,跨度广、内容编排中语言高度凝练、板块多,初高中教师在挖掘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外历史纲要》衔接上还需再探索,学生的学习态度也需要改进等的现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教科书、教师以及学生分别需要作出何种具体的努力与改变,共同促进新教材与初中历史教科书更好衔接。

许婷婷[9](2019)在《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特级教师制度正式出现已逾四十年,我国特级教师的基数在不断增加,特级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特级教师“誉后”阶段正处于教师发展的最佳阶段,是最易取得突破的一段时期,是特级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时期。“特级教师”荣誉的背后是激励与前行,关注特级教师“誉后”发展,对于我国“教育家办学”设想、学校改革及特级教师群体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物收集法等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之初,对大量经典书籍、论文、期刊等进行梳理,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特级教师、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为了迎合“教育家办学”需要,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具有管理性,故选择了具有管理职务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G老师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深入到G老师“誉后”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去,对G老师进行跟踪观察与访谈,了解其“誉后”发展的心路历程与真实经历。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维叙事探究空间理论和所收集、所转录的现场文本,撰写G老师的“誉后”发展故事。通过对G老师“誉后”发展故事解读及Nvivo11软件的文本分析,概括出G老师“誉后”发展的基本现状:(1)角色多重,以教促管;(2)平台高端,满足需求;(3)以生为本,教学为先;(4)氛围不足,缺乏指导。G老师“誉后”发展的路径主要是通过阅读、培训来武装自己的思想,反复地实践与反思来提升课堂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地发展。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既有个性也有共性,G老师的“誉后”成长之路具有其鲜明特色,其“誉后”目标感变弱,不满足感增强,抗逆力增强。结合G老师“誉后”心路历程及真实经历,可得G老师“誉后”的特征为高端性、延续性、研究性、形成性、综合性。同时,通过文本分析可知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存在科研投入与影响力不够、校内外教师引领力不足、特级教师缺乏社会定位三种困境。最后获得以下启示:特级教师可通过教授职业发展课程,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及提升网络信息素养来提升自我从而推动课堂与教学的革新;学校可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创建良好育人的学校氛围及增强学校成员的认同感来创建支持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环境;管理部门可明确特级教师职责和服务,创设多样化发展平台并完善支持性政策环境来支持和服务于特级教师的“誉后”发展。

岳增成[10](2019)在《HPM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作为数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史的使用,作为研究领域的HPM(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发展,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遭遇到了一些困境,数学教师期望将数学史融入教学的意愿与将数学史融入教学的行动之间存在较大落差,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与培养教师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能力不相匹配。HPM研究领域也需要在教师教育、小学领域延拓。因此,本文聚焦于小学学段,以具有“行动教育”(顾泠沅、王洁,2003)特点的HPM课例研究为抓手,对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进行研究,拟解决如下研究问题:(1)HPM课例研究能否促进HPM视角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①如果能,促进了哪些方面的发展?②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2)在①的前提下,HPM课例研究如何促进教师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3)将HPM理论引入小学教学,教师遭遇到了哪些挑战?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以复杂理论、刻意练习、HPM理论为基础,参照“行动教育”,完善了HPM课例研究,并结合教师专业成长互联模型(Clarke&Hollingsworth,2002),构建了与HPM课例研究融合的教师专业成长互联模型;基于文献、已有课例和专家论证等,构建了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工具。先利用预研究对研究问题(1)的答案进行了探索,发现HPM课例研究能促进教师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但这只是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从无到有的过程,这给接下来的研究带来了启示,要延长研究的时间跨度,深入到HPM课例研究内部。进而,我们利用与HPM课例研究融合的教师专业成长互联模型对个案11次HPM课例研究中的成长网络进行了梳理,将每次课例研究中的个人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和外部领域用“实施”、“反思”联通了起来,利用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工具对教师实践领域中每一个课题的第一版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利用微型叙事呈现了个案HPM实践中遭遇到的挑战。纵向对比每一个课题中教师HPM视角下的教学设计能力发现,个案教师的相关教学设计能力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课堂引入、活动探究、课堂练习、课堂小结、史料使用维度上,史料收集维度上的能力提升不明显;微观分析每一个维度上指标的变化发现,史料收集中的英文资料查找、新知引入中的有效性设计、活动探究中的汇报重点设计、课堂练习设置的视角、课堂小结中学生回答的预设和教学的升华提炼、史料使用中的有效性设计是影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除英文资料查找外各个环节设计上能力的提升,进一步说明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横向分析每一个课题课例研究的互联模型发现,HPM课例研究中的设计研讨、试教、课后研讨、教师反思、课后反馈是影响个案教师HPM视角下教学设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指向标、试金石、参照系、仪表盘、助推器,它们共同作用,促进了教师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综合每一个课题课例研究中的微型叙事发现,HPM理论的引入给教师带来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时间有限、史料匮乏、专业知识缺失、评价缺位,挑战较为多元、复杂。最后,从教育取向的数学史资料库和HPM案例库的建设、包含多元身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体的组建、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策略的提炼、基于数学史的单元设计开发、HPM与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五个方面提出了将数学史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建议;对研究局限进行了反思,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新教材试教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新教材试教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2)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旧版本的对比分析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历史教科书的横向比较研究
        (二)历史教科书的纵向比较研究
        (三)历史教科书中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研究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2003年与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
    一、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二、课程标准的结构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实施建议
    三、课程标准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内容的编写要求
        (一)历史课程标准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要求
        (二)历史课程标准中“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学习要点
第二章 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对比分析——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一、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的比较
        (一)从2007年人教版到统编版教科书的体例变化
        (二)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体例评析
    二、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结构的比较
        (一)课文系统的比较
        (二)课文辅助系统的比较
    三、新旧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一)内容编排
        (二)内容的选择与表述
        (三)统编版课程内容变更
第三章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分析与运用
    一、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调查
    二、统编版教科书的优与劣
        (一)统编版教科书的优点
        (二)统编版教科书不足之处
    三、统编版教科书的实施策略
        (一)认真贯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针对统编版教科书课程内容体量问题
        (三)针对统编版教科书较于旧版不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外历史纲要》(上)试教调研(教师版)
致谢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2.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存在困惑
        3.已有研究数量不足与零碎化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部编本语文教材
        2.适应和适应性
        3.教材适应性
    (三)文献综述
        1.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2.部编本语文教材相关研究
        3.部编本语文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
        2.研究方法
        3.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新”之所在
    (一)教材内容的编写宗旨新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凸显选文内容的四个标准
        3.突出“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范围新
        1.增加革命教育类课文
        2.提高古诗词所占比重
        3.重视名着阅读篇目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1.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2.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3.重视助学系统体系建设
    (四)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新
        1.更新教材的外观设计
        2.注重教材的插图作用
二、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分析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二)对教材内容编写宗旨的适应性
    (三)对教材内容选择范围的适应性
        1.对革命教育类课文的适应性
        2.对古诗词篇目的适应性
        3.对名着阅读篇目的适应性
    (四)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适应性
        1.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适应性
        2.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适应性
        3.对助学系统体系的适应性
    (五)对教材编写制作水平的适应性
    (六)调查结论
        1.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认同感较高
        2.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整体适应情况良好
        3.教师在适应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三、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
        1.对新教材的“新”把握不到位
        2.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随意性
        3.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功利性
        4.对落实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二)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内在因素
        2.外部相关因素
四、促进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1.树立教材整体意识
        2.创新教材使用方法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二)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建立教材修订完善机制
        2.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三)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1.完善教材培训机制
        2.健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3.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教材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2.教师使用新教材时存在困惑
        3.已有研究数量不足与零碎化
    (二)相关概念界定
        1.部编本语文教材
        2.适应和适应性
        3.教材适应性
    (三)文献综述
        1.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2.部编本语文教材相关研究
        3.部编本语文教材适应性相关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选取
        2.研究方法
        3.资料收集与整理
一、初中语文部编本教材“新”之所在
    (一)教材内容的编写宗旨新
        1.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凸显选文内容的四个标准
        3.突出“语文素养”核心理念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范围新
        1.增加革命教育类课文
        2.提高古诗词所占比重
        3.重视名着阅读篇目学习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新
        1.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2.构建“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
        3.重视助学系统体系建设
    (四)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新
        1.更新教材的外观设计
        2.注重教材的插图作用
二、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分析
    (一)对语文课程标准的适应性
    (二)对教材内容编写宗旨的适应性
    (三)对教材内容选择范围的适应性
        1.对革命教育类课文的适应性
        2.对古诗词篇目的适应性
        3.对名着阅读篇目的适应性
    (四)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适应性
        1.对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适应性
        2.对“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的适应性
        3.对助学系统体系的适应性
    (五)对教材编写制作水平的适应性
    (六)调查结论
        1.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认同感较高
        2.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整体适应情况良好
        3.教师在适应过程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
三、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具体表现
        1.对新教材的“新”把握不到位
        2.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随意性
        3.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功利性
        4.对落实教学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二)六位教师部编本教材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分析
        1.教师内在因素
        2.外部相关因素
四、促进六位教师对部编本教材适应性的建议
    (一)对语文教师的建议
        1.树立教材整体意识
        2.创新教材使用方法
        3.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坚持进行教学反思
    (二)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1.建立教材修订完善机制
        2.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三)对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的建议
        1.完善教材培训机制
        2.健全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3.加快考试制度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初中语文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呈贡地理》乡土教材试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与启示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四、特色
第二章 《呈贡地理》教材内容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教材设计背景
    第二节 教材内容概况
        一、区域范围
        二、内容概况
    第三节 教材风格设计
        一、科学性强的“可读性”
        二、学习活动的“探究性”
        三、图标设计的“乡土性”
    第四节 图表系统研究
        一、图表系统数量巨大、可视化强
        二、图表系统类型多样、功能齐全
    第五节 教材结构调查
        一、问卷设计
        二、评价结果
    第六节 教材优化建议
        一、优化图书图像系统
        二、增加与教材配套的实践活动方案设计
第三章 《呈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优化设计举隅
    第一节 设计思路
    第二节 一山观三海——滇中第一高峰实践活动设计
        一、考察目标
        二、考察地简介
        三、考察工具
        四、地理活动内容
        五、考察步骤
        六、问题解析
    第三节 青方豆腐名远扬——七步场村文化与经济发展考察
        一、考察目标
        二、考察地简介
        三、考察工具
        四、地理活动内容
        五、考察步骤
        六、问题解析
第四章 《呈贡地理》教材试教过程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试教模式的形成
        一、选修课试教模式的形成
        二、课堂渗透试教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试教案例举隅
        一、选修课模式试教案例
        二、课堂渗透模式试教案例
    第三节 试教结果调查与分析
        一、选修课模式
        二、课堂渗透模式
    第四节 试教小结与建议
        一、教学模式与校情的匹配选择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创新
        三、乡土地理教育应该是长期的多方面教育
第五章 成果与反思
    第一节 主要成果
        一、研究出《呈贡地理》教材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策略和措施
        二、为《呈贡地理》探索补充两个实践案例
        三、开发总结出两种基本模式——选修课模式和课堂渗透模式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史料教学研究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1. 必要性
        2. 研究意义
    (二) 概念及理论基础
        1. 史料
        2. 史料教学
        3. 理论基础
    (三) 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
        2. 国外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案例分析法
        3. 比较研究法
一、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的史料概况
    (一) 文字史料
    (二) 图片史料
    (三) 实物史料
二、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史料教学中的不足
    (一) 文本容量与课时矛盾
    (二) 学生实践与预设不符
    (三) 教师经验与理论相悖
三、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史料教学的策略
    (一) 大单元教学
    (二) 点线面结合
    (三) 绘思维导图
    (四) 择授课史料
        1. 准确性
        2. 多样性
        3. 立足教材
        4. 学生主体
四、史料教学设计——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
    (一) 第一课时:对应书本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两小节
        1. 凝练单元主题
        2. 确立教学重点
        3. 绘制思维导图
        4. 甄选授课史料
        5. 教学设计
    (二) 第二课时:对应书本孔子和老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两小节
        1. 凝练单元主题
        2. 确立教学重点
        3. 绘制思维导图
        4. 甄选授课史料
        5. 教学设计
    (三) 课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科书优化衔接的意义
    第一节 《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的编写特点分析
        (一) 体例
        (二) 结构
        (三) 内容
    第二节 优化衔接的意义
        (一)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要求
        (二) 促进师生高效领悟教材
        (三) 促进《中外历史纲要》更好地实施推广
        (四) 提升历史教育水平
第二章 《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
    第一节 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现状
        (一)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三) 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联系
    第二节 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现状
        (一) 心理发展水平的一般规律
        (二) 认知发展理论
        (三) 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 《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情况说明
        (三) 问卷情况以及结果分析
        (四) 《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章 优化《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建议
    第一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一) 避免简单重复
        (二) 内容难度虽降低,但容量巨大、现实课时少
        (三) 课文语言凝练,板块多,理解困难
    第二节 对教师的建议
        (一) 钻研教材,注意内容的衔接
        (二) 关注学生,遵循学生认知水平
        (三) 提升自身素养,迎接新挑战
    第三节 对学生的建议
        (一) 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
        (二) 唤醒已有知识,深化学习
        (三) 打破局限思维,探索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国家“教育家办学”的现实诉求
        1.1.2 学校变革及教师培养的根本要求
        1.1.3 特级教师自身再发展的强烈需求
        1.1.4 个人研究兴趣及实习感悟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3 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1.4.4 研究思路
        1.4.5 研究质量与研究伦理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特级教师
        2.1.2 特级教师“誉后”发展
    2.2 理论概述
        2.2.1 人本主义的自我实现理论
        2.2.2 杜威的经验理论
第三章 不忘初心:G老师“誉后”教学故事
    3.1 勾勒:G老师的教育理念
    3.2 故事:对语文教学精益求精的追求
        3.2.1 回望教育初心
        3.2.2 凝练教学风格
        3.2.3 彰显教学主张
    3.3 小结
第四章 其乐融融:G老师“誉后”引领故事
    4.1 勾勒:优秀指导老师G老师
    4.2 故事:对教师发展无微不至的关怀
        4.2.1 恩师M老师:我与师傅的三段情
        4.2.2 工作室教师:师傅一招鲜,徒弟吃遍天
        4.2.3 校内教师:青取之于蓝,要胜于蓝
        4.2.4 校外教师: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4.3 小结
第五章 砥砺前行:G老师“誉后”管理故事
    5.1 勾勒:G老师的教师领导力
    5.2 故事:对学校管理一举多得的实践
        5.2.1 自我与管理:角色转变、尝试转化
        5.2.2 教学与管理:以教促管、教管结合
        5.2.3 科研与管理:以研促管、文化育校
    5.3 小结
第六章 G老师“誉后”发展现状及启示
    6.1 “誉后”发展现状
        6.1.1 “誉后”基本概况
        6.1.2 “誉后”发展理念
        6.1.3 “誉后”发展路径
    6.2 “誉后”发展特征
        6.2.1 高端性——居高望远,开放共享
        6.2.2 延续性——终身学习,延续精神
        6.2.3 研究性——学术凝神,实践聚魂
        6.2.4 形成性——关注过程,持续引领
        6.2.5 综合性——多元综合,全科覆盖
    6.3 “誉后”发展困境
        6.3.1 科研投入与影响力不够
        6.3.2 校内外教师引领力不足
        6.3.3 特级教师缺乏社会定位
    6.4 “誉后”发展启示
        6.4.1 个人:推动课堂与教育革新
        6.4.2 学校:创建支持性组织环境
        6.4.3 管理部门:完善支持与服务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基本情况调查表(样例)
    附录2: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自我评估量表(样例)
    附录3: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访谈提纲(样例)
    附录4:与研究对象的接触过程记录表(样例)
    附录5: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观察表(样例)
    附录6: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研究日志(样例)
    附录7: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HPM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国家对学生发展的新要求
        1.1.2 实践需求
        1.1.3 学科拓展——小学 HPM 研究是一个亟待深入的研究领域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HPM与小学数学教育
        2.1.1 大陆小学HPM研究
        2.1.2 台湾地区小学HPM研究
        2.1.3 国外小学HPM研究
    2.2 HPM与教师专业发展
        2.2.1 国内HPM与教师教育关系研究
        2.2.2 国外HPM与教师教育关系研究
    2.3 课例研究
        2.3.1 中国的课例研究
        2.3.2 课例研究促进教学改进、学生学习的机制
        2.3.3 实施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2.4 教学设计能力
        2.4.1 教学设计能力的界定
        2.4.2 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与测评
        2.4.3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建构
    3.1 理论基础
        3.1.1 复杂理论
        3.1.2 刻意练习
        3.1.3 HPM理论
    3.2 分析框架
        3.2.1 HPM课例研究流程
        3.2.2 教师专业成长互联模型
第4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研究方法
        4.1.1 个案研究
        4.1.2 叙事探究
    4.2 研究设计
        4.2.1 课例研究参与者介绍
        4.2.2 数据收集
        4.2.3 数据整理
        4.2.4 数据分析
        4.2.5 评价工具
    4.3 预研究
        4.3.1 研究对象A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分析
        4.3.2 研究对象B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分析
        4.3.3 研究对象C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分析
        4.3.4 小结
第5章 研究结果
    5.1 个案小学数学教师HPM实践
        5.1.1 HPM视角下“圆的初步认识”的课例应用
        5.1.2 HPM视角下“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课例开发
        5.1.3 HPM视角下“平行”的课例开发
        5.1.4 HPM视角下“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的课例开发
        5.1.5 HPM视角下“正数和负数”的课例开发
        5.1.6 HPM视角下“位置的表示方法”的课例开发
        5.1.7 HPM单元课例开发
    5.2 个案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分析
        5.2.1 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的总体发展
        5.2.2 史料收集能力
        5.2.3 新知引入设计能力
        5.2.4 活动探究设计能力
        5.2.5 课堂练习设计能力
        5.2.6 课堂小结设计能力
        5.2.7 史料使用能力
    5.3 HPM课例研究影响个案教师HPM视角下教学设计能力的分析
        5.3.1 设计研讨是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指向标
        5.3.2 试教是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试金石
        5.3.3 课后研讨是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参照系
        5.3.4 课后反馈是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仪表盘
        5.3.5 教师教学反思是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5.4 HPM实践中遭遇到的挑战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局限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与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新教材试教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中历史教科书新旧版本的对比分析 ——以“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D]. 韩迎飞. 河南大学, 2020(02)
  •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以郑州市S中学六位教师为例[D]. 黄洁茹. 河南大学, 2020(02)
  • [5]初中语文教师对部编本教材的适应性研究[D]. 黄洁茹. 河南大学, 2020(07)
  • [6]《呈贡地理》乡土教材试教研究[D]. 刘嘉微.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史料教学研究 ——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D]. 李梦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中外历史纲要》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D]. 王雪莹. 扬州大学, 2020(04)
  • [9]小学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叙事研究[D]. 许婷婷. 江南大学, 2019(01)
  • [10]HPM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D]. 岳增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新教材试教感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