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化学工业

马来西亚化学工业

一、马来西亚化学工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燕玉[1](2020)在《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资源形势的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围绕着全球资源控制权进行着激烈博弈,部分国家则制定实施了相应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战后,日本为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资源供求形势的不断变化,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及配套措施体系,在高效开发利用海外资源的过程中成效显着。在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组成的良性互动机制下,日本政府主导的海外资源开发支援体系发挥着对内稳定资源供给、保证资源安全,对外增强日本资源开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这对于中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及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近年来,中国资源开发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以石油、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了煤炭、电力、风能、生物质燃料、核能、能源科技等领域,合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国家恶意狙击、资源民族主义影响以及国际资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了特点鲜明、成效显着的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作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投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外交理论、国际地缘政治理论为支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特征、实施过程及体系构成,重点研究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经济、外交、技术等措施,并通过评价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措施的成效,总结其经验,并对我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简要回顾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形成历程,系统梳理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及战略体系实施现状,分析得出,日本获取海外资源的形式从单纯购买,逐渐转变为融资开发、合作开发及自主开发,且自主开发比率在不断上升,在战略布局上通过几十年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动和政策演变,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海外资源布局,其海外资源的开发和并购遍布世界各大洲。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经过形成、确立、完善阶段,目前已形成扶持领域全面无缝隙、扶持力度强;政府引领、行政法人协调、企业组织实施,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资源外交全方位的战略体系特点。(2)重点探讨了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分析得出,作为组织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加强各参与机构的内部协作;作为经济措施,具体包括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等财政援助措施,投融资、债务担保等金融援助措施,实施备用金制度、税费特别扣减制度、税收抵免制度、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等税收援助措施,以及设立资源能源综合保险、海外投资保险等保险援助措施;作为外交措施,包括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实施发挥技术、产业优势的资源外交策略,以及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加强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作为技术措施,包括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实施技术支持与咨询及技术人才培养,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以及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3)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理性评估了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研究证明,推进措施的有效实施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提升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在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得出的结果是,在总效率分析上,1995、2005、2012这三个年份效率最高,此外,从2013年到2018年也体现出规模报酬递增,说明资源产出的增加比例是大于政府的投入增加比例,即政府的政策措施达到了提高资源开发效率的效果,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中也可以发现除了2016年之外,其它年份都表现出较高水平。(4)借鉴日本海外资源战略推进措施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海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建议。建立一套包括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企业三方有效联动的海外资源开发国际化战略体系,以政府牵头做好开发前期合作关系的确立,做好人力资本、技术安全、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保障;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海外资源开发活动,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消除产业链上的行政垄断现象,加速市场化改革进程;提高资源开发企业的公关能力建设,加强与资源国的深度合作,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资,做好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

张迪[2](2020)在《“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以图书产品为载体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旨在促进国际区域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增进沿线国家出版文化认同、拓宽出版产品多边市场及加大国家出版扶持力度上为我国出版产品“走出去”提供机遇。“丝路书香工程”作为中国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在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三方合力下该项目文化输出成果显着,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主要发力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是其中最早确定的大类项目之一,自2014年底立项以来是实施较为稳健的项目之一,是我国出版业输出中国声音的重要阵地。论文采用质化与量化研究兼具的方法,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阐述“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研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丝路书香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根据“丝路书香工程”2015—2019年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已公布图书选题名录,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现存的问题,最后根据现存的瓶颈进行优化路径分析。论文在分析“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便出版机构更好抓住政策契机,实现国际业务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中国出版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持续提升我国出版物的文化附加值。

李雄师[3](2020)在《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各国逐步放弃固定汇率制度,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全球汇率变动由此不断加大,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内外均衡的重要变量。汇率问题也因此逐渐成为国际金融研究领域和各国经济决策部门的重要关切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汇率作为开放市场条件下的重要价格,是影响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和连接国际市场的纽带,其变动对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及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发展模式、发展动力的转变,其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化解我国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并为优势产能寻找出口。东盟国家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和重要通道,与我国有着深厚的地缘关系、紧密的经济联系和较强的产业互补性,自然成为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区域。当在国内区域间进行产能合作时,产能合作企业不会面临汇率不确定问题;而当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时,汇率不确定将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受到汇率不确定怎么样的影响,成为未来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特别是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中亟需回答的问题之一。本文在总结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最新发展的基础上,依据“问题提出—现实考察—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启示”的逻辑层层递进,对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进行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第一,汇率不确定变化确实会对企业的国际产能合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汇率不确定的变化会改变企业对外商品输出及产业转移合作的产能生产率阈值,表明汇率不确定的变动会导致企业在国际产能合作时的难度变化,进而对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沉没成本所导致的“实际刚性”具有关键作用。第二,汇率不确定变化的方向来源对汇率不确定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由本国货币波动引起的汇率不确定变化与由外国货币波动引起的汇率不确定变化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不同。本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上升或外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下降所导致的汇率不确定变化,会使得本国企业所有类型的产能生产率阈值提升,本国企业对外产能合作的利润将减少、难度增加,本国生产企业需要有更高的产能生产率才会愿意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而外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上升或本国货币供应量波动性下降所导致的汇率不确定变化,会使得本国企业所有类型的产能生产率阈值都下降,本国企业对外产能合作的利润将增加、难度减少,本国生产企业需要较低的产能生产率就会愿意从事相应的生产活动。因此,在研究汇率不确定与产能合作的关系时,不仅要关注汇率不确定变化的幅度大小,同时还要关注汇率不确定变化的方向来源。第三,就汇率不确定对国际产能合作规模的影响来看,虽然汇率不确定变化对商品输出和产业转移合作产能生产率阈值影响的方向相同,但影响的程度不一致。在汇率不确定条件下,商品输出与产业转移合作间存在的替代效应,使得汇率不确定变化对商品输出及产业转移合作规模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结果,从而导致了汇率不确定与国际产能合作规模关系的复杂性。第四,从汇率不确定条件下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实证分析看,其结果表明:汇率不确定与中国对东盟的商品输出是负相关关系,汇率不确定与东盟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也是负相关关系;而汇率不确定与中国对东盟产业转移合作的关系不显着,汇率不确定与东盟对中国产业转移合作是正相关关系。这一实证结果与本文理论模型所预测的当汇率不确定变化的幅度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人民币时的结果相一致。这一实证结果表明本文的理论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适用于解释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最后,在政策建议方面。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具体到我国对东盟的产能合作中,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稳步推进我国汇率市场化改革、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健全外汇市场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汇率及货币政策沟通协调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我国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提升的建议;从中观层面提出:进一步为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提供便利化和做好相关转移产业布局及规划的建议;从微观层面提出:提高国际产能合作企业的汇率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产能合作企业对汇率风险评估及预警的能力并充分利用各类汇率风险规避及防范手段的建议。

方昉[4](2019)在《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双边贸易效率研究》文中提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以经济走廊沿线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载体和纽带,以人员、物流、资金、信息为建设基础,开拓新的战略通道和空间,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分工、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共同体。研究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规划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间的双边贸易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运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南半岛7国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一步法分析,以此来探究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效率问题。首先,本文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规划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相关文献梳理和理论基础阐释,从总量和结构两个层面对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双边贸易的贸易地位、贸易量增长变化及贸易模式等进行统计性描述,并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接着,在传统引力模型核心变量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增加更多影响贸易流量的自然因素,设定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利用软件Frontier 4.1进行一步回归,测算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效率,并设定贸易非效率模型分析贸易非效率项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尝试为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规划建设背景下的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实证表明,中国GDP、中南半岛国家GDP和人口数、共同的官方语言对贸易流量具有促进作用,而中国人口数、双方人均GDP差距具有反向作用,两地距离和内陆环境对贸易的影响不大;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贸易非效率显着存在,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贸易效率水平表现不一,差异较大;政府稳定指数、民主自由权利指数和金融自由度等指数的差异缩小以及加入WTO、成为CAFTA成员国显着有利于贸易潜力的实现,而政府效能指数、货币自由度、贸易自由度和投资自由度等指数的差异缩小并不利于贸易效率的提升。本文基于现状支撑与实证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积极带动中南半岛国家经济发展;努力优化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双边贸易结构;继续完善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提升金融发展质量,促进金融对双边贸易发展的支持力度;因“国”制宜,逐步发展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双边贸易的优势产业。

韦倩青[5](2014)在《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出口增速放缓,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主要依靠出口扩张来带动,因此中国出口的市场需要多元化。东盟是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壁垒的拆除,使得双边贸易量持续增长。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作为主要参与经济体的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中间品进出口在双边贸易中的份额增加。但是,中国和东盟贸易中的主要工业制成品存在贸易逆差,如果按照传统贸易利益理论,存在贸易逆差的国家意味着国际贸易直接利益损失,那么进一步发展与东盟的贸易是否会扩大中国的直接利益损失?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对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获得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找到促进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增长,同时提高中国获得国际贸易直接利益的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基础,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说明了研究方法、思路和论文框架,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对现有国内外国际贸易利益理论和衡量方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找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回顾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找到本文的研究出发点。第二部分是第三章的贸易现状。这一部分说明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趋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国别分布,以及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商品来源,主要国家来源。此外,该部分还归纳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特征。第三部分是国际贸易直接利益的测算,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本文利用贸易附加值的衡量方法,分别计算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的制造业贸易附加值、制造业的贸易附加值率,以及在制造业的13个行业上中国获得的行业贸易附加值、行业贸易附加值率;并比较和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金砖国家、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的制造业贸易附加值、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率的差异,以及中国获得的行业贸易附加值、行业贸易附加值率的差异。第四部分是第六章的国际贸易直接利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这一部分实证检验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的影响因素。此外,这一部分还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金砖国家、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直接利益影响因素的异同。第五部分是第七章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这一部分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国在和东盟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获得直接利益的建议,并指出了可进行的后续研究。本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和越南是中国在东盟的主要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则是主要进口来源地;机械运输设备和化学产品是主要贸易产品而且在这两类产品上存在贸易逆差,其中,机械运输设备类产品中的零部件类电子产品是主要进出口产品;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是逆差主要来源地。2.贸易附加值的结果表明,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主要来源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从越南获得的直接利益最低。贸易附加值率的结果表明,中国在与东盟六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依靠出口规模的扩大获得直接利益的增加,即中国在对东盟六国的贸易中获得直接利益的效率不高。3.贸易附加值的对比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金砖国家、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从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的贸易中获得直接利益最多,其次是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贸易,最低的是与金砖四国贸易。贸易附加值率的对比表明,中国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直接利益的效率最高,其次是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最低的是中国与金砖国家贸易。4.制造业的分行业贸易附加值表明,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主要来源于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而且与这三个国家贸易中获得直接利益多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化学工业,从越南获得的直接利益最低。制造业的分行业贸易附加值率可知,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行业贸易附加值率主要是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在这些行业的贸易中获得直接利益的效率比较低,中国主要依靠出口数量扩张来实现直接利益的增长。5.在重点考察的6个行业中,中国-日本、中国-韩国、中国-美国、中国-德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的行业贸易附加值大于中国-东盟六国、中国-金砖四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情况;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的行业贸易附加值小于中国和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情况。重点考察的6个行业的贸易附加值率可知,在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直接利益的效率高于中国与东盟六国贸易的情况;而在与金砖四国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直接利益的效率低于中国与东盟六国贸易的情况。6.国际贸易直接利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对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金砖国家、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而言,价值链上的分工程度、比较优势差异是直接利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中国-东盟六国、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国际直接投资是影响直接利益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金砖四国、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相对规模经济差异是影响直接利益的重要因素。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采用贸易附加值的衡量方法,计算了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贸易附加值的衡量方法符合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中间产品贸易比例高的特点,更能准确反映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2.利用中国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与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关系密切的13个行业的行业贸易附加值和行业贸易附加值率,并且重点分析了与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的主要产品化学产品、机械运输设备产品相关的6个行业的贸易附加值和贸易附加值率。这样的分析能够准确知道中国获得的直接利益主要来自于哪些行业。3.本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中国-东盟六国、中国-金砖四国、中国-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中国的贸易附加值、贸易附加值率,以及行业贸易附加值、行业贸易附加值率;并且比较了中国-东盟六国、中国-金砖四国、中国-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直接利益的影响因素。这样的研究有助于知道中国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中,主要从哪一类型的国家中获得更多的直接利益,以及国际贸易直接利益影响因素的差异。

李萍[6](2014)在《中国制造业的贸易条件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文中提出与传统的基于最终产品的国际分工形态相比,目前的国际分工的形式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作为经济主体,为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在全球配置资源,将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价值链工序(环节)拆散后,在全球进行优化配置。相关研究认为全球生产网络形成是战后贸易额以及贸易比重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全球价值链分工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位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配格局中仍处于劣势地位,贸易条件持续恶化。中国凭借劳动力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外贸易得以迅猛增长,大量相关研究显示中国已较深程度的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并成为“世界加工车间”。只有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才能更为准确的反映中国制造业参与新型国际分工的贸易利益,本文试图从贸易条件的视角探析中国外贸繁荣的本质,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的贸易条件如何变化,影响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中国制造业处于怎样的国际分工地位,这些问题均是中国贸易健康发展较为重要的问题。此外本文以发展中国家为理论视角,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体系中有重要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国际分工下的贸易条件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分别在比较优势框架内和H-O理论框架内理论分析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贸易国贸易利益、贸易条件及福利的影响。接着用入世后中国制造业2002年-2012年的贸易数据从出口价格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且与代表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并实证分析了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然后基于传统国际分工的最终产品的角度测算了中国制造业2002年-2012年的各种贸易条件并与代表国家进行了国际比较,试图较全面了解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化趋势。进一步地,我们对涉及中间品投入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最后我们试图寻求中国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影响因素;接着从微观视角用微观企业数据以高技能劳动力为解释变量实证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价格的影响因素,宏微观两种视角能更为全面的分析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的影响因素。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仍偏低。中国制造业环节的国际分工地位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仍位于国际分工的中低端。国际比较显示:经过多年的追赶中国制造业环节的国际分工地位到2012年低于马来西亚水平,而接近印度的地位。(2)国别比较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贫困化”增长的痛苦。价格贸易条件的国际比较显示:位于国际分工高端地位的发达国家贸易条件表现出改善态势,而低端的中国家表现出恶化态势,可见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不仅在绝对意义上存在恶化,而且相对于发达国家在相对意义上更存在严重恶化。(3)中国非价格因素的大幅度提升弥补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基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下中国各种贸易条件的测算结果显示:2002年-2012年中国制造业大多数行业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恶化态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产量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超过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幅度,使得中国制造业的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均呈现改善态势。(4)中国要素因素和技术因素更有助于中国制造业改善国际分工地位。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劳动生产率和研发水平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我国要素禀赋和增加对研发的投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来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外资开放度的系数为正但并不显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吸引外资并没能达到预想的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的目的。(5)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呈改善态势,但改善幅度相对于贸易发展速度而言非常微小,价值链意义的“贫困化”增长得到支持。虽然利用HS6位码贸易数据测算2002年-2012年制造业大多数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呈改善态势,但改善幅度对比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而言非常微小,“贫困化增长指标”显示大部分行业在绝大多数年份“贫困化”增长现象比较严重。(6)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结合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一方面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国际技术水平全要素生产率能够促进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提高。(7)利用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高技能劳动力对出口价格有正向影响。利用2004年-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高技能劳动力有助于中国制造业出口价格的提高。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提高出口价格改善贸易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7](200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4年第36号》文中研究表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墨西哥的进口乙醇胺征收反倾销税,征税时间从2004年11月14日起开始,期限为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4年第57号公告(见附件1),现就有关问题公告如下:一、自2004年11月14日起,对申报进口的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墨西哥的进口乙醇胺(海关商品编号及商品名称:29221100.10单乙醇胺、29221200.10二乙醇胺,但下述商品不在本次反倾销措施执行范围之内:29221100.90单乙

苏晓渝[8](2004)在《2003年世界化学工业》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上半年,伊拉克战争、SARS等非市场因素和高原料成本、高能源价格,使刚刚出现复苏迹象的世界化学工业遭受巨大打击,直至下半年全球化学工业才开始恢复。尽管2003年全球经济复苏的预期没有实现,但美国已经起跑,欧洲正在热身,日本回升进程加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亚洲正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化学工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9](200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文中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于2003年5月14发布第12号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美国、德国、伊朗、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墨西哥的进口乙醇胺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商务部于2004年3月25日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0](2004)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4年 第8号》文中研究说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商务部根据对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乙醇胺的反倾销调查结果,决定对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的进口乙醇胺(税则号列29221100,29221200)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并对外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4年第8号公告,见附件1)。现就海关在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中的有关问题公告如下:一、自2004年3月25日起,对原产于日本、美国、伊朗、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

二、马来西亚化学工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来西亚化学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内容和框架
    1.5 创新与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和理论基础
    2.1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一般分析
        2.1.1 资源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2 海外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形式
        2.1.3 资源外交的概念界定
    2.2 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
        2.2.2 国际投资理论
        2.2.3 资源外交理论
        2.2.4 国际地缘政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背景及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1 日本实施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背景
        3.1.1 对海外资源依赖度不断加大
        3.1.2 海外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3.2 战后日本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2.1 战后30年海外资源开发情况
        3.2.2 20世纪90年代之后海外资源开发现状
    3.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布局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确立及实施现状
    4.1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1.1 1950~1960年代:探索阶段
        4.1.2 1970~198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
        4.1.3 1990年代:确立阶段
        4.1.4 21世纪后:完善阶段
    4.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体系的特点
        4.2.1 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
        4.2.2 政府、独立行政法人机构和企业三者良性互动体系
        4.2.3 全方位资源外交体系
    4.3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现状
        4.3.1 在中东地区的实施现状
        4.3.2 在非洲地区的实施现状
        4.3.3 在其他地区的实施现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组织措施
    5.1 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
        5.1.1 领导机构
        5.1.2 服务机构
        5.1.3 推进机构
        5.1.4 执行机构
    5.2 加强各职能机构的内部协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济措施
    6.1 财政政策措施
        6.1.1 实施海外资源基地补贴政策
        6.1.2 建立海外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
    6.2 金融政策措施
        6.2.1 金融政策的具体内容
        6.2.2 金融政策的具体成果
    6.3 税收政策措施
        6.3.1 实施备用金制度
        6.3.2 实施税费特殊减免制度
        6.3.3 实施税费抵扣制度
        6.3.4 实施资源开发亏损准备金制度
    6.4 保险政策措施
        6.4.1 设立海外事业资金贷款保险
        6.4.2 设立海外投资保险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外交措施
    7.1 推行综合性、多层次性资源外交策略
        7.1.1 以加强高层往来为引领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7.1.2 以技术资金援助为手段树立良好国家友好形象
        7.1.3 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开发空间
    7.2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外交措施的效果
        7.2.1 中东地区资源开放程度及合作模式
        7.2.2 日本在中东地区的资源外交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技术措施
    8.1 针对不同资源改良和提高开发技术
        8.1.1 石油天然气资源
        8.1.2 金属矿产资源
    8.2 对资源开发作业现场进行技术援助
        8.2.1 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2 金属矿物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2.3 煤炭资源开发作业现场
    8.3 技术支持及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3.1 技术支持
        8.3.2 开放技术中心实验室
        8.3.3 国内技术人才培养
    8.4 向资源国提供技术援助与人才培养
        8.4.1 提供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
        8.4.2 实施技术转移
        8.4.3 举办产油气国技术人员研修
        8.4.4 向资源国提供资源信息
        8.4.5 提供专门面向海外的技术教材
    8.5 大力支持环保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8.5.1 采取节能激励政策
        8.5.2 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
        8.5.3 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推进措施的成效
    9.1 资源开发权益方面的成效
        9.1.1 拓宽了海外资源开发范围
        9.1.2 提高了资源自主开发比率
        9.1.3 增加了企业参与海外资源开发项目与权益
    9.2 资源开发效率方面的成效
        9.2.1 模型与方法介绍
        9.2.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收集
        9.2.3 结论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10.1 日本推进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经验教训
        10.1.1 经验
        10.1.2 教训
    10.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10.2.1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实施现状
        10.2.2 中国海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3 积极推进中国海外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0.3.1 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2 行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3.3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
        1.3.4 创新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有利于拓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理论研究视域
        1.4.2 实践意义: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选题策划提供借鉴
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2.1 “一带一路”倡议
    2.2 “丝路书香工程”
    2.3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2.3.1 资助单位与资助品种
        2.3.2 项目申报评审和公示时间
        2.3.3 申报重点
3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相关数据分析
    3.1 获资助单位概况分析
        3.1.1 前20名获资助单位
        3.1.2 资助单位属性
    3.2 获资助区域分析
        3.2.1 不同省份获资助单位的入选数
        3.2.2 获资助单位的省份数量
        3.2.3 获资助出版单位地区分布
    3.3 获资助图书选题分析
        3.3.1 出版图书主题
        3.3.2 图书选题关键词分析
    3.4 获资助项目的输出语种分析
4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现存瓶颈分析
    4.1 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折扣
    4.2 翻译方面是重大短板
    4.3 出版单位忽视海外市场需求
    4.4 图书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
5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优化路径
    5.1 淡化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5.2 强化图书翻译
        5.2.1 探索中外合作译者模式
        5.2.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5.2.3 增强受众意识
    5.3 重视海外图书市场需求
    5.4 选题要坚持内容为王
        5.4.1 加大实用性选题资助力度
        5.4.2 加大创新性选题资助力度
        5.4.3 加大少儿类选题资助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国际产能合作
        1.2.2 汇率不确定性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难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研究难点
        1.4.3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关于国际产能合作的文献综述
        2.1.1 国际产能合作理论溯源
        2.1.2 我国国际产能合作研究成果综述
        2.1.3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相关文献综述
    2.2 有关汇率不确定对商品输出影响的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3 有关汇率不确定对产业转移合作影响的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2.4 关于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2.5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2.6 相关文献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与汇率不确定性的现实考察
    3.1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
        3.1.1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商品输出视角
        3.1.2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发展历程及现状考察——产业转移合作视角
        3.1.3 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分析
    3.2 中国—东盟国家汇率不确定性的演变考察
        3.2.1 中国—东盟汇率制度考察
        3.2.2 中国—东盟汇率变动考察
        3.2.3 中国—东盟汇率不确定性的衡量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不确定条件下产能合作的影响机制分析
    4.1 模型设定
        4.1.1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4.1.2 生产企业利润最大化问题
        4.1.3 产能生产率和企业生产决策的关系
        4.1.4 产能生产率阈值的求解
    4.2 汇率不确定性变化对产能生产率阈值的影响分析
        4.2.1 汇率不确定性变化对非初次产业转移合作生产企业产能生产率阈值的影响
        4.2.2 汇率不确定性变化对初次产业转移合作生产企业产能生产率阈值的影响
    4.3 汇率不确定性对商品输出和产业转移合作规模的影响
        4.3.1 产业转移合作视角
        4.3.2 商品输出视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的场景分析
        5.1.1 场景1:当汇率不确定的变动幅度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人民币时
        5.1.2 场景2:当汇率不确定的变动幅度较大且主要来源于人民币时
        5.1.3 场景3:当汇率不确定变动的幅度较小且主要来源于东盟国家货币时
        5.1.4 场景4:当汇率不确定的变动幅度较大且主要来源于东盟国家货币时
    5.2 基于商品输出视角的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分析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5.2.3 实证估计及结果分析
    5.3 基于产业转移合作视角的汇率不确定与中国—东盟产能合作关系分析
        5.3.1 计量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5.3.3 实证估计及结果分析
    5.4 实证结果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6.2.1 宏观层面的政策启示
        6.2.2 中观层面的政策启示
        6.2.3 微观层面的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双边贸易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1.2.2 贸易效率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
        2.1.2 贸易潜力与贸易效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金融因素影响双边贸易的理论分析
第三章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现状分析
    3.1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整体贸易总量分析
        3.1.1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整体进口分析
        3.1.2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整体出口分析
        3.1.3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整体贸易地位分析
    3.2 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贸易结构分析
    3.3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贸易效率的实证分析
    4.1 模型基础
        4.1.1 传统引力模型
        4.1.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4.1.3 贸易非效率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2.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设定
        4.2.2 贸易非效率模型的设定
    4.3 模型设定的适用性分析
    4.4 实证结果
        4.4.1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4.4.2 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贸易效率分析
        4.4.3 贸易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分工形态的变化与东亚区域生产网络
        1.1.2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的变化
        1.1.3 中国与东盟之间日益密切的贸易联系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1 工业制成品贸易
        1.3.2 国际贸易直接利益
        1.3.3 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
        1.3.4 贸易附加值
        1.3.5 当代国际分工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1.4.1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4.2 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际贸易直接利益理论和衡量方法
        2.1.1 传统国际分工形态下的国际贸易直接利益理论和衡量方法
        2.1.2 当代国际分工形态下的国际贸易直接利益理论和衡量方法
        2.1.3 两者的比较
    2.2 中国-东盟贸易中直接利益的衡量
        2.2.1 中国-东盟商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衡量
        2.2.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衡量
    2.3 中国-东盟贸易中直接利益的影响因素
        2.3.1 中国-东盟商品贸易直接利益的影响因素
        2.3.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影响因素
第3章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现状
    3.1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双边商品贸易中的地位
        3.1.1 从贸易规模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地位
        3.1.2 从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地位
        3.1.3 从国别分布看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地位
    3.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和现状
        3.2.1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规模
        3.2.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逆差来源国和商品结构
    3.3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结构变化
        3.3.1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商品结构
        3.3.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国别分布
    3.4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特征分析
        3.4.1 贸易规模、商品结构和国别分布特点
        3.4.2 贸易特征的分析
第4章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衡量——制造业分析
    4.1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衡量方法的选择
        4.1.1 贸易差额、贸易条件衡量方法的局限性
        4.1.2 贸易附加值衡量方法的适用性
        4.1.3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4.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计算和分析
        4.2.1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计算
        4.2.2 贸易附加值的分析
    4.3 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计算与比较
        4.3.1 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计算
        4.3.2 中国-东盟与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比较
    4.4 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计算与比较
        4.4.1 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计算
        4.4.2 中国-东盟与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比较
第5章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的衡量——分行业分析
    5.1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的计算和分析
        5.1.1 计算方法、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5.1.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的计算
        5.1.3 行业贸易附加值的分析
    5.2 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的计算与比较
        5.2.1 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的计算
        5.2.2 中国-东盟与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比较
    5.3 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的计算与比较
        5.3.1 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的计算
        5.3.2 中国-东盟与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分行业直接利益比较
第6章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1 国际贸易直接利益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6.1.1 理论假设和计量模型
        6.1.2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6.2 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回归
        6.2.1 东盟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估计
        6.2.2 东盟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结果讨论
    6.3 金砖国家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和比较
        6.3.1 金砖国家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估计
        6.3.2 东盟、金砖国家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对比
    6.4 发达国家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回归和比较
        6.4.1 发达国家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模型估计
        6.4.2 东盟、发达国家的直接利益影响因素对比
第7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2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3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4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金属制品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5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6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7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8 1995-2013年中国-东盟六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金属制品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9 1995-2013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10 1995-2013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11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12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金属制品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13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14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15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16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金属制品业贸易附加值率 .. 260
    附录 17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18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19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20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金属制品业贸易附加值
    附录 21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22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23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贸易附加值率
    附录 24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金属制品业贸易附加值率 .. 268
    附录 25 1995-2013 年中国-东盟六国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26 1995-2013 年中国-东盟六国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27 1995-2013 年中国-东盟六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28 1995-2013 年中国-东盟六国金属制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29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0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1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2 1995-2013 年中国-金砖四国金属制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3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4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5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附录 36 1995-2013 年中国-发达国家金属制品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中国制造业的贸易条件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关于传统国际分工下贸易条件的文献回顾
    2.2 关于国际分工地位的文献回顾
    2.3 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文献回顾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贸易条件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静态比较优势框架内的分析
    3.2 动态比较优势框架内的分析
    3.3 H-0框架内的分析
第四章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
    4.1 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测算
    4.2 分工地位的国际比较
    4.3 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五章 传统国际分工下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的分析
    5.1 中国制造业价格贸易条件的测算
    5.2 中国制造业收入贸易条件的测算
    5.3 中国制造业要素贸易条件的测算
    5.4 中国制造业“属人原则”贸易条件的测算
    5.5 贸易条件的国际比较
第六章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测算
    6.1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的测算
    6.2 中国制造业加工贸易方式贸易条件的测算
    6.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的测算
第七章 中国制造业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7.1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视角
    7.2 中国制造业出口价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微观视角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
致谢

四、马来西亚化学工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海外资源开发战略的推进措施研究[D]. 李燕玉. 吉林大学, 2020(01)
  • [2]“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D]. 张迪.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6)
  • [3]汇率不确定条件下的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研究[D]. 李雄师. 广西大学, 2020(06)
  • [4]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双边贸易效率研究[D]. 方昉. 广西大学, 2019(01)
  • [5]中国—东盟工业制成品贸易直接利益及其影响因素[D]. 韦倩青. 中央财经大学, 2014(02)
  • [6]中国制造业的贸易条件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D]. 李萍. 南京大学, 2014(05)
  • [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4年第36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文告, 2004(12)
  • [8]2003年世界化学工业[J]. 苏晓渝. 现代化工, 2004(11)
  • [9]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际商报, 2004
  •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公告 2004年 第8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文告, 2004(04)

标签:;  ;  ;  ;  ;  

马来西亚化学工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