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中的作用

参考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中的作用

一、参照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凌习华[1](2021)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极限思维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物理学发展中,极限思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物理规律都是物理学家通过极限思维发现与推导出来的.教师在开展初中物理解题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极限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其优势所在,并且学会运用极限思维解决各类题目,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

田宇[2](2021)在《中学物理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物理学要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但初、高中许多学生的知识却出现了碎片化、概念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基于此,学习进阶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而加速度又是力学的核心,这一概念在运动学及动力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搭建了力与运动关系的桥梁。所以我们以“加速度”这一概念为线索,以与加速度相关的概念为主线构建学习进阶体系,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况,从而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本研究以“加速度”为核心概念构建学习进阶体系,研究内容及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确定与加速度有关的重要概念。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指引下,以“加速度”为线索,梳理初、高中物理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初步筛选与加速度有关的重要概念。结合近五年高考全国卷I的分析,进一步确定所要研究的重要概念。第二部分,以教材及课标为依据,构建与加速度有关的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假设。第三部分,问卷调查。根据选定的重要概念,参考相应阶段的试题资料,开发测量问卷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实际理解水平,利用Rasch模型对问卷进行评估,修改和删减问卷中不合理的项目。第四部分,构建学习进阶导航图。根据调查结果,将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水平转化为项目难度值,借助但不完全依靠项目难度值对学习进阶假设进行验证和调整,将学生对加速度的掌握划分为五个水平,学生在不同阶段要到达相应的学习水平,以此构建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导航图。并利用学生学习进阶机制模型解释学习进阶导航图,进一步说明加速度重要概念的进阶机制。第五部分,进行教学实践。选择牛顿第二定律一节,依据学习进阶导航图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践,对比其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完善学习进阶导航图,得出依据学习进阶进行教学的优势。最后结合学习进阶模型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以期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综上,本文深入研究了以加速度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状况,得出了关于加速度的学习进阶导航图,并利用学生学习进阶机制模型进行了解释。由于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关于核心概念的实际理解水平的假设,以此为依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应该达到的知识水平,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并恰当地评价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从而有助于及时改进教学方案,提高教育质量。

唐晓庆[3](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高宁豹[4](2021)在《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分析及其应对策略》文中认为物理学是研究自然规律及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在中学阶段的学科中占有较高的学科地位。但是在中学生学习力学后,发现“力”成为他们物理学习上的“拦路虎”,中学力学的教学研究也成为了广大教师的日常。面对如此多的学习困难生,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力”的学习困难是当前众多教师、学生、家长们在思考的问题,笔者利用文献法分析确定了学习力学的核心内容是“运动与力的关系”。笔者以八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观摩教师课堂教学并对教学案例分析研究,采访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总结出“运动与力”相关的教学难点并对教学难点知识进行详细的解剖,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选题背景,总结分析研究内容的现状,说明研究内容、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并以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有益于本研究有序开展。(2)分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运动与力”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并对“人教版”“沪粤版”两个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运动与力”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部分知识点在排序上存在的不合理性,对“运动与力”的内容编排提出合理的意见。(3)通过对学生、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确定了“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及形成原因,提出学生认知水平不高、教师教学中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出教师教学水平高低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因素这一观点。并对“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提出教学需要注重前后内容的衔接、反复强化知识、引导学生提升思维等来突破“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问题。最后笔者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反思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从事物理教学研究生涯的期望。

刘昭岩[5](2021)在《高一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脱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高考政策下,物理面临着重重挑战。在从物理高考的层面对人才提出更高“质”的同时,选择物理学生的“量”上却跌宕起伏。从2017年起到2019年,全国各个省市选择物理的人数逐年降低,而2020年人数上升。一面高呼“物理难学分低”,一面又高呼“物理有用,好选专业易就业”。所以根据学生理想大学专业关于高考科目的要求,使不少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选择物理,同时因为高考的“按排名折分”的方法,使不少成绩中等的理科生放弃物理的学习。这种情况下,全国整体选择物理的学生数量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物理学困生在选择物理的学生中占比高居不下。本文立足当下高考物理的选科形式的与学生选择物理的趋势从教育心理学、初高中物理课程跨度难度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三方面进行论述物理学困生的成因与“脱困”策略。第一章绪论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将课题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展开详尽的说明;第二部分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关于物理学困生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第三部分系统地罗列出文章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章粗略说明用处。第二章课题理论基础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将前人已成文的结论运用于本文,并将其理论结合笔者理解展开进一步的阐述,阐述中体现该理论与本文的相关度;第二部分结合当前物理的选科与排名明确本研究中学困生的定义,同时说明本次的研究对象着重在高一年级学生。第三章调查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将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作为前测实验,选取平均分相似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实验根据对学生现有物理水平的真实检测并保证两个班级物理水平相似;第二部分是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全部以客观题形式展开,客观题的形式对于调查学生学习物理时的心理和学情更为方便。笔者进一步统计并分析问卷的情况以便于总结学习困难成因;第三部分是进行个别学困生和教师的访谈,进一步访谈学生学习情况,和对一线教师进行关于学生学习情况及对初高中教材难度差异的认知。对实验班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育实践。期末考试作为实验的后测,并将前后测进行数据分析。第四章“学困生”之“困因”分为三部分:分别从学生学习及心理、教师教学课堂设置和物理课程难度与衔接三个方面依次对物理学习困难进行归因。第五章“学困生”之“脱困策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设置和物理课程难度与衔接制定策略。第六章总结与展望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研究的不足,笔者认为研究的不足:其一在于无科学依据将调查问卷进行赋值量化,仅局限于占比和程度的研究;其二是前后测的主要依据依旧停留在书面成绩,没有合适的方法和标准去检验和衡量学生的动手能力等;其三是实践时间较短,效果仅限于实践期间的知识点的学习,未能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进行质的提升。第二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以及本文浅显的创新点,希望将一己拙见带入未来工作中能继续展开教研。与已有的和本文研究方向相同或者相似的论文相比,本文还特别增加了研究初高中的难度跨度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初中升高一的学生,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课本进行整合分析。本文创新点是本研究重新对学困生进行定义,并根据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对学困生进行分类研究。

唐心懿[6](2021)在《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如今国内外的发散性思维研究较为热门,教育者们强调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研究物理核心素养的学者也很多。但是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提出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策略以及实践研究较少,所以将其作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本论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和二部分主要把发散性思维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研读物理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上,对现阶段关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内容进行总结,总结当前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确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三和四部分是对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以上海市JDYZ的高一(3)班和高一(4)班学生和全体物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学生物理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以及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程度。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教师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现状以及教师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看法。再结合第三部分的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相对应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第五部分是本人利用在上海市JDYZ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期,将第四章提出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且以“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应用”、“静摩擦力”、“共点力的平衡”五个高一典型课程进行与策略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基于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实践。根据数据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业成绩、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物理发散性思维水平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第六部分是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维度的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策略,并通过实践证明了其有效性。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欣[7](2020)在《基于二维示意图的物理学过程模拟系统 ——物理参数的可视化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教师将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融入到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通过图文、声音、视频等形式来表达教学信息,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得物理教学变得更加直观,而可视化技术可以将速度、加速度、力的大小等物理参数从抽象的数字信息转换为视觉元素展示出来,以便于用户对于物理过程的理解。本文基于团队已有工作的基础,设计并实现了物理参数的可视化。本文基于对物理运动学和动力学案例的分析,确立了物理参数可视化的功能需求和交互需求,并对物理参数可视化的界面、可视化方法和交互方式进行设计,实现了二维虚拟仿真窗口的运动场景与参数可视化展示窗口之间物理参数的同步显示。此外,本文还设计实现了多场景多方案的数据可视化显示、瞬时状态(运动、受力、相对位置、给定物理参数值)可视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实现的物理参数可视化子系统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和实用性,对团队已有的基于二维示意图的物理学过程模拟系统在辅助教学的功能上有很好的补充和加强作用。此外,论文对物理参数可视化的研究成果,对其它领域数据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

朱晓玲[8](2020)在《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文中认为当前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强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阶段,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界一直探索的问题,在众多的探索中,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学生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相应地就需要进行深度备课,需要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物理教师对教科书的分析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深度教学、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性。我国物理教科书呈现出“一标多本”的状态,不同版本教科书在相同知识的形成路径上有何异同,同一版本不同年级段的教科书编排有何特点,如何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更加科学、深入地对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这是我们丞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研究了当前我国教科书分析与比较以及利用目标矩阵法进行教科书分析的现状;随后通过查阅文献对目标矩阵法进行了系统学习,借鉴已有研究细化其操作步骤,增强其可操作性;并基于目标矩阵法结合内容分析法对教科版和人教版初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主题下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得到其知识形成关系图;最后使用比较法对分析所得的知识形成关系图进行了比较,得出其知识形成路径的不同特点,并对这些差异的编排意图进行了讨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及部分教学片段设计。研究表明,四本教科书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在知识广度上,初中教科版大于人教版,高中教科版略小于人教版,初中教科版对“科学探究”相关内容安排较显性,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应用,初中人教版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层次性,高中教科版注重知识的应用,而高中人教版知识广度和知识深度兼顾,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知识序列上,各教科书相同知识的形成路径大致相似,但存在着台阶设置、内容安排、位置编排方面细节上的差异,在这些差异中初中人教版的知识形成路径可能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初中教科版则更加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高中人教版在知识难度上大于教科版,但合理设置了知识进阶以降低学生学习时的困难;两版本教科书“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高中阶段相较于初中阶段知识广度降低,知识深度提升,知识编排以初中为基础螺旋式上升,在初高衔接中知识形成路径大致相同,部分知识衔接存在不同。目标矩阵法可以帮助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更加科学、深入地分析教科书,方便教师更加全面地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形成关系,助力深度备课,并且这一分析比较过程有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

吴金艳[9](2020)在《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生参与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中学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目前,研究者们一般把学生参与分为三个维度,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认知参与。此外,每个维度都会有相应的观察变量。学生学习参与的水平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学习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水平太低,会产生很多不利于教学的问题,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本研究从物理学科角度出发,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中等生为研究对象,分析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中等生学习参与的现状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本文首先对学生参与进行文献研究,阐述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参与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然后在孔企平(2003)的三份学生参与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改,得出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调查问卷,并对中等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分析了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中等生学习参与存在的问题之后,发现学生整体的物理学习参与度不高。三个维度中,学生砸行为参与维度的表现最好,情感参与维度和认知参与维度表现均不乐观,其中情感参与方面的情况最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提出了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具体策略。接着,我结合教学策略和中等学生的学习特点进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以检验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最后我对实践结果进行研究,发现所提出的策略能提高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水平及学业水平。此外,本文也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方便以后的继续研究。

黄小萍[10](2020)在《物理练习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建构系统的物理模型,是形成系统的科学研究问题理论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之一,也是进入大学学习各专业能力的必备基础。物理核心素养中针对模型构建提出了科学思维的五个水平。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中生在物理建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在练习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对策进行实践研究。本文共有六个章节,其中大致内容设计如下:第一章为课题引言,主要简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并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分析、归类,进而得出已有研究中还有待完善之处,其次是对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是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的介绍。相关概念中对练习教学和物理建模能力等进行了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分为教学理论和物理建模能力理论两方面。第三章是对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调查进行了分析研究。笔者先对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一线物理教师进行访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之后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得出了学生学习物理模型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是针对第三章的问题,基于实践的理论分析提出在物理练习题建模教学中的不同教学对策,并进一步地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列举了实际教学中的五个案例进行分析。第五章是基于对两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进行物理建模能力的后测,并对学生的前测、后测成绩进行整理、分析。其目的是检测笔者所提出的物理练习题教学对策是否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第六章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反思本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及对后期的研究期望,以确保论文的后续研究。根据课程标准中对建构物理模型方面的要求,本研究在案例中,体现出在练习教学中开阔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思维,利用任务驱动策略增强学生建模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解题程序化,引领学生总结归纳所学模型,将冥想方式融合在物理建模练习题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从整体的教学效果来看,较好的培养了实验对象的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本研究的可行性强,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有助于其他教师在物理建模教学中得以应用,对练习教学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二、参照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参照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物理解题中的极限思维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极限思维及其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价值
    1.极限思维的概念
    2.极限思维在初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价值
二、初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维的运用策略
    1.极限思维在解决力学类型题目中的运用
    2.极限思维在解决运动类型题目中的运用
    3.极限思维在解决电学类型题目中的运用

(2)中学物理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学习进阶国外研究历程
        1.2.2 学习进阶国内研究历程
        1.2.3 加速度的学习进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习进阶的概念界定
        2.1.2 核心概念的概念界定
        2.1.3 重要概念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皮亚杰的理论连续发展机制
        2.2.3 学习进阶机制模型
第三章 构建学习进阶假设
    3.1 与加速度有关重要概念的选择
        3.1.1 教材梳理
        3.1.2 课标研究
        3.1.3 高考试题分析
    3.2 构建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假设
第四章 问卷开发与评估
    4.1 前测问卷开发与评估
        4.1.1 前测问卷开发
        4.1.2 前测问卷评估
    4.2 后测问卷开发与评估
        4.2.1 后测问卷开发
        4.2.2 后测问卷评估
第五章 构建学习进阶导航图
    5.1 学习进阶假设的调整
    5.2 用理论连续发展机制解释学习进阶模型
第六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实践
    6.1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6.2 教学效果对比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与加速度有关的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测量问卷一
附录2 测量问卷二
致谢

(3)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理论探讨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二)问卷维度设计
    (三)调查实施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三)确定课程主题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八、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致谢

(4)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分析及其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选题的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调查研究法
        1.4.3 归纳法
        1.4.4 案例分析法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认知发展理论
    2.3 有意义学习理论
第3章 中学物理教材“运动与力”的内容分析
    3.1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运动与力”知识点的要求
    3.2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运动与力”知识点的要求
    3.3 人教版与沪粤版教材“运动与力”部分内容分析
第4章 学生“运动与力”学习状况调查及教师访谈的分析
    4.1 调查的形成及目的
    4.2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4.3 教师访谈分析
    4.4 初中“运动与力”学习掌握情况调查测试卷分析
        4.4.1 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4.4.2 选择题部分测试结果分析
        4.4.3 非选择题部分测试结果分析
        4.4.4 调查测试卷的结果分析结论
第5章 “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5.1 运动的描述
        5.1.1 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5.1.2 运动状态的描述
    5.2 力的概念基本认识
        5.2.1 力的产生条件
        5.2.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2.3 力的作用效果
        5.2.4 力的三要素
    5.3 重力
        5.3.1 重力的大小
        5.3.2 重力的方向
        5.3.3 重力的作用点
    5.4 弹力
        5.4.1 对弹力是否存在的判断
        5.4.2 对弹力方向的判断
    5.5 摩擦力
        5.5.1 摩擦力的概念解读
        5.5.2 摩擦力大小及方向判断
    5.6 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的理解
        5.6.1 牛顿第一定律相关实验要点分析
        5.6.2 惯性的难点突破
    5.7 受力分析难点突破
        5.7.1 厘清各个力的方向问题
        5.7.2 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的关系
        5.7.3 受力分析的综合思路
    5.8 滑轮教学难点突破
        5.8.1 滑轮难点分析
        5.8.2 滑轮教学的改进方案
        5.8.3 滑轮相关例题分析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二学生学习“运动与力”专题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初中运动与力学习掌握情况调查测试卷
    附录3 访谈问题(教师)
致谢

(5)高一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脱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当前社会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课题理论基础
    2.1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元认知理论
        2.1.3 课程难度定量分析模型
    2.2 物理学困生的界定与分类
        2.2.1 物理学困生的界定
        2.2.2 物理学困生的分类
第3章 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
    3.1 前测实验与分组
    3.2 问卷调查
        3.2.1 问卷编制目的
        3.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3 调查问卷的实施
    3.3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3.4 访谈与分析
        3.4.1 访谈目的
        3.4.2 访谈内容
        3.4.3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学困生”之“困因”分析
    4.1 学生学习及其心理分析
    4.2 教师教学问题分析
    4.3 物理课程难度与衔接分析
        4.3.1 教材广度
        4.3.2 教材深度
        4.3.3 教材难度及梯度
第5章 “学困生”之“脱困策略”
    5.1 教师教学新方法
        5.1.1 新课讲授法
        5.1.2 分层作业法
        5.1.3 思维导图复习法
    5.2 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5.2.1 科学思维开发策略
        5.2.2 物理传授高效化与知识结构化策略
        5.2.3 精准扶困策略
    5.3 实验班和对照班物理成绩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总结与展望
    6.2 反思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前测试卷
附录B 后测试卷
附录C 调查试卷
附录D 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理论
    2.2 发散性思维
    2.3 物理发散性思维
    2.4 物理核心素养
第三章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问卷的编制
    3.3 调查方法
    3.4 调查对象
    3.5 三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6 对物理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基于物理核心素养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4.1 建立物理观念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2 训练科学思维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3 开展科学探究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4.5 注重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
第五章 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与研究
    5.1 实验研究目的
    5.2 实验研究假设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方案
    5.4 教学案例分析
    5.5 实践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现状调查
附录二 发散性思维量表(前测)
附录三 物理发散性思维量表(后测)
附录四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五 教师培养发散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附录六 教师访谈内容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二维示意图的物理学过程模拟系统 ——物理参数的可视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应用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可视化与可视化分析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可视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关软件及技术
    2.1 Qt平台
        2.1.1 Graphics View框架
        2.1.2 信号与槽机制
        2.1.3 Qt绘图控件的选择
    2.2 Box2D
    2.3 Json数据存储技术
    2.4 开发环境的搭建
3.物理参数可视化
    3.1 物理参数的数据可视化设计
        3.1.1 案例分析
        3.1.2 功能及交互需求分析
        3.1.3 界面设计
        3.1.4 可视化设计及实现
        3.1.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 瞬时情况的参数可视化显示
        3.2.1 案例分析
        3.2.2 功能及交互需求分析
        3.2.3 界面设计
        3.2.4 可视化方法与实现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现状分析
    2.3 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思路
4 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分析
    4.1 制定教学目标
    4.2 决定具有形成关系的直接低级目标
    4.3 建立目标矩阵
    4.4 按目标水平分类
    4.5 形成关系图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内容比较
    5.1 知识广度比较
    5.2 知识序列比较
    5.3 教学片段及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科版初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2 :人教版初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3 :教科版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4 :人教版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知识形成关系
附录5 :初高中“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学目标
附录6 :教科版初中A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7 :人教版初中B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8 :教科版高中C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9 :人教版高中D直接低级关系
附录10 :教科版初中物理A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附录11 :人教版初中物理B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附录12 :教科版高中物理C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附录13 :人教版高中物理D目标矩阵(局部截图)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9)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理论研究
        2.1.1 学习参与概念界定
        2.1.2 学生参与理论基础
    2.2 教学策略概念界定
    2.3 中等生概念界定
第三章 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现状的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教师访谈
    3.4 问卷调查
        3.4.1 调查目的
        3.4.2 问卷的编制
        3.4.3 调查对象的选择
        3.4.4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4.5 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
    4.1 物理学习准备阶段教学策略
        4.1.1 基于新课标、学情及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4.1.2 兼顾个体及班级,强化学习动机
        4.1.3 创设和谐生生、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4.1.4 学习方法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2 知识获取与加工阶段教学策略
        4.2.1 问题导向型教学,降低高中物理学习台阶
        4.2.2 重视课堂生成性问题,培养探究性思维
        4.2.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4.2.4 重视课堂总结,理清知识脉络
    4.3 评价反思阶段教学策略
        4.3.1 重视课后作业及测试,保证及时双向反馈
        4.3.2 丰富评价内容和方式,促进物理核心素养发展
        4.3.3 灌输元认知策略,培养反思性思维
第五章 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的目的
    5.2 实践对象的选择
    5.3 实践的总体过程
    5.4 实践案例
    5.5 实践结果分析
        5.5.1 物理知识掌握情况及分析
        5.5.2 后测问卷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物理练习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1.1.2 实际学情需要教师重视物理建模教学
        1.1.3 解答练习题需要构建物理模型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已有研究
        1.2.2 国内已有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练习教学
        2.1.2 物理模型
        2.1.3 物理建模能力
    2.2 教育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2.2.3 费曼技巧——没有独立于输出的输入
    2.3 物理建模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2.3.1 建立模型过程的层级结构
        2.3.2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评价标准
        2.3.3 高中阶段物理模型的分类
        2.3.4 物理必修一物理模型的分类梳理
3.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现状研究
    3.1 调查问卷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依据
        3.1.4 调查问卷维度设计
    3.2 调查问卷数据汇总与结果分析
        3.2.1 高中生对物理模型的认知情况
        3.2.2 高中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情况分析
        3.2.3 高中生对于物理模型的应用情况
        3.2.4 问卷分析总结
    3.3 高中物理教师应用建模思想教学的实际情况的访谈与分析
        3.3.1 访谈的目的
        3.3.2 访谈对象
        3.3.3 访谈维度
        3.3.4 访谈记录
        3.3.5 访谈总结
        3.3.6 访谈后对教学对策的启示
    3.4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前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3.4.1 前测目的
        3.4.2 前测对象说明
        3.4.3 前测结果的统计
        3.4.4 前测结果的分析
    3.5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所存在的问题
        3.5.1 高中生学习物理模型所存在的问题
        3.5.2 教师在物理建模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4.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实施对策及案例
    4.1 物理练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实施对策
        4.1.1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建立物理建模
        4.1.2 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建模能力
        4.1.3 注重学生解题过程的程序化训练。
        4.1.4 引领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的主要物理模型及其特点
        4.1.5 利用冥想方式进行物理模型的教学
    4.2 物理练习题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案例
        4.2.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练习题教学片段
        4.2.2 《追及和相遇问题》的专项练习题教学片段
        4.2.3《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一)》的练习题教学片段
        4.2.4 物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前的复习练习题教学片段
        4.2.5 《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练习题教学片段
5.物理练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对策实施结果分析
    5.1 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的后测结果统计
    5.2 后测分析
6.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学生物理建模能力的调查问卷
    附录2 ——有关物理建模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物理建模前测试卷
    附录4 ——物理练习题建模教学后测附录
    附录5 —实验班与对照班物理练习建模教学的前测、后测成绩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参照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物理解题中的极限思维运用[J]. 凌习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1(29)
  • [2]中学物理加速度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D]. 田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初中物理“运动与力”的教学难点分析及其应对策略[D]. 高宁豹.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5]高一物理学困生成因及“脱困”策略研究[D]. 刘昭岩.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物理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高中生发散性思维的实践研究[D]. 唐心懿.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基于二维示意图的物理学过程模拟系统 ——物理参数的可视化设计与实现[D]. 王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基于目标矩阵法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教科书内容分析与比较[D]. 朱晓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9]促进高中中等生物理学习参与的教学策略研究[D]. 吴金艳. 苏州大学, 2020(02)
  • [10]物理练习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建模能力的对策研究[D]. 黄小萍.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参考物在解决初中物理运动学问题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