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鳖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一、池塘鳖鱼混养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袁新程,谢永德,施永海,徐嘉波,杨明[1](2021)在《草鱼3种池塘养殖模式水质因子及养殖效益的比较分析》文中提出为探索草鱼不同养殖模式水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和养殖效益差异,设置了3种养殖模式:草鱼+凡纳滨对虾混养模式(模式1)、草鱼+中华鳖混养模式(模式2)和草鱼单养模式(模式3),并对不同模式水体中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酸碱度pH、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以及养殖产量、净利润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在水质因子上,模式1和2的NO-2-N质量浓度随养殖时间均呈降低的变化趋势,NO-3-N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至养殖后期时NO-2-N、NO-3-N质量浓度均显着低于模式3(P<0.05);而3种模式的TAN质量浓度无明显规律性变化,且至养殖后期时无明显差异。3种模式间CODMn质量浓度未产生显着差异(P>0.05),但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模式1的pH均大于模式3,并在养殖中后期时显着大于模式2和3。3种模式的TN、TP质量浓度均随养殖时间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模式1和2的TN、TP质量浓度均低于模式3,并均在10月12日时产生显着差异(P<0.05)。在养殖效益上,模式2的草鱼单位产量最高,总产值和净利润均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其次为模式1。研究表明,两种草鱼混养模式在水质因子和养殖效益上均优于草鱼单养模式,其中草鱼+中华鳖混养模式最佳。

李顺,刘宁,李瑞敏[2](2021)在《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技术探究》文中提出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是指鲈鱼、黄颡鱼和其他鱼类在同一水环境养殖,其中黄颡鱼能吃掉病鱼体表的部分锚头鳋,预防鲈鱼寄生虫病的发生;适量搭配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鱼种,可以调节水质,改善鱼类生活环境。混养技术具有生态调节、互利互补及减少鱼病的优点,有利于鲈鱼、黄颡鱼等鱼类生长。因此进行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能减少能耗和渔药使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是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陆跃欢[3](2021)在《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与鲻鱼生态混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2018年连续2年利用7口0.4 hm2(6亩)对虾养殖池在淡水条件下进行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试验结果:鲻鱼放养规格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2017年,南美白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产量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产量5 790 kg/hm2,6口混养池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的养殖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池塘水质方面,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试验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鱼类品种混养在对虾池中,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增加养殖收益具有显着效果。

张紫英[4](2021)在《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文中指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是保证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水产动物养殖尾水处理用水生植物种类较少的问题,本文开展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试验,其中淡水处理分为室内静水实验和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两部分,海水处理为室内静水实验。通过比较与分析,探讨水生植物在养殖废水处理的应用前景,为建立健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1.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本室内静水试验选取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作为供试植物,养殖尾水参考罗非鱼精养池塘水质、《淡水养殖水排放要求》及重度富营养河流的氮磷值,富营养水平设置低、中、高三组,定期测定植株的鲜重、氮磷含量以及水质指标:CODMn、TOC、NH4+-N、TN、SRP和TP,比较分析三种植物的生长状态、氮磷累积量和对水体碳氮磷的去除能力,得出结果如下:(1)绿狐尾藻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增加,喜高氮磷;空心菜持续生长28d,生长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下降,喜高氮但不耐高氮;大薸在低、中营养水平组生长21d,高水平组仅14d,生长期随氮磷浓度增加而缩短,生长和氮磷累积能力随之下降,喜磷但对高氮敏感。(2)绿狐尾藻对养殖尾水CODMn、TOC、NH4+-N、TN、SRP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60.02-62.89%、34.59-53.35%、95.17-97.10%、69.53-87.40%、69.99-90.00%和68.87-84.42%,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氮磷浓度增加而上升,耐氨性强;空心菜去除率分别为39.32-46.79%、18.74-27.49%、78.93-89.88%、58.80-66.15%、39.97-46.99%和30.89-47.69%,碳氮磷去除效果随水体氮磷浓度增加而降低,且去除能力次于绿狐尾藻;大薸对碳氮磷去除规律与空心菜相似,其去除率分别为30.24-53.00%、4.11-24.97%、39.37-72.67%、55.54-59.16%、39.13-52.17%和34.88-58.97%。总结得出:三种植物对养殖尾水碳氮磷去除能力依次为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绿狐尾藻可用于各类氮磷超标养殖尾水的长期净化,尤其适用于高氮磷的富营养化养殖尾水,空心菜适用于高氮池塘养殖尾水的改善净化,大薸可考虑高磷养殖尾水的短期处理。2.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室外混养池塘生产试验在主养罗非鱼、混养鲢鳙的池塘中分别设置占塘面积10%的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三个浮床处理组和无植物对照组,定期监测池塘水体的水质指标:p H值、DO、叶绿素a、叶绿素b、NH4+-N、NO2--N、TN、SRP、TP、CODMn和BOD5,试验初末分别测定鱼类重量、植物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对比分析三种植物在罗非鱼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植物浮床组水体p H值、DO稳定在鱼类适宜生长的范围,叶绿素浓度大幅度削减;TN、TP变化范围分别为0.58-2.21和0.109-0.279 mg·L-1,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对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68.80%、64.61%、63.97%和53.76%、47.95%、36.51%,绿狐尾藻和水葫芦对氮、磷的净化效果优于大薸,植物浮床组TN、TP和BOD5均达到淡水池塘养殖尾水一级排放标准,CODMn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对CODMn的净化效果依次为大薸>绿狐尾藻>水葫芦。(2)水葫芦和大薸生长迅速但后期植株发黄腐烂,后期绿狐尾藻生长状态最佳;试验结束,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净增生物量分别为1071.4、2232.8和3545.1kg,氮磷移出量分别为0.31、0.25、0.17和0.17、0.04、0.07kg·m-2,绿狐尾藻每平米植株氮磷移出量最高,植物生长状态最佳;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3)三种植物浮床处理组池塘鱼单位净产量分别为14497.5、12857.5和11274.7 kg·ha-1,绿狐尾藻组池塘单位面积鱼产量最高,大薸组居中,水葫芦组较差。综上可知: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均可适用于浮床植物构建池塘水质净化系统构建,经处理后的养殖尾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渔产量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养殖周期内绿狐尾藻与池塘水质变化的适配性最佳、渔产量以及氮磷移出量最高,在生产中优先选取绿狐尾藻用于淡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3.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本研究据上海海洋水族馆提供的室内养殖尾水的氮磷浓度和盐度配制模拟海洋水族馆养殖尾水,采用广西北海近海岸常见的四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为材料,培养采用500m L锥形瓶加入400m L试验用水,开展养殖尾水净化实验,试验期间定时测定藻体的鲜重、氮磷含量、抗氧化系统酶POD和SOD的活性,以及水体的NO2--N、NO3--N、NH4+-N和SRP含量,通过比较分析四种海藻的生长、氮磷去除能力和生理状态,得出结果如下:(1)试验期间细基江蓠可以正常生长,真江蓠实验开始2d后开始腐烂,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就发生腐解,无法生长。(2)细基江蓠在试验全过程8d对养殖尾水中氮盐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NH4+-N>NO3--N>NO2--N,分别为99%、94%和76.1%,前期对水体中DIN的吸收较快,2d内对NO3--N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7.6%和70%;对SRP的去除率较差,试验结束对养殖尾水SRP的去除率仅59.06%。真江蓠仅在实验前2d内对N、P营养盐有去除效果,其去除率大小依次为:NH4+-N>NO3--N>NO2--N>SRP,分别为70.00%、50.03%、25.51%和19.55%;后发生腐解,至实验8d结束,失重率为2.28%,TN、TP分别释放了22.74%、10.47%。(3)刺状鱼栖苔和浒苔从实验开始即发生腐解,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失重率分别为39.75%和36.58%,处于早期腐解过程的两种藻体,TN释放率大于TP,且N、P释放不同步;至实验结束时,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所释放的TN和TP分别达65.92%、62.69%和35.27%、28.53%。(4)POD和SOD酶活性:试验期间在细基江蓠和真江蓠早体内呈上升趋势,且细基江蓠两种酶活性均大于真江蓠,细基江蓠对高盐高氮的适应性强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两种酶活性趋于下降,抗逆性差,不适于高盐高氮的环境生长。综上可知:高盐高氮养殖尾水中,细基江蓠的生长和N、P去除能力均优于真江蓠,刺状鱼栖苔和浒苔无法生长均发生了腐解,且刺状鱼栖苔腐解的程度和释放的N、P比浒苔的高。

虞为,李欣,林黑着,黄小林,杨育凯,黄忠,李涛[5](2021)在《不同密度的卵形鲳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水温27.6~33.6℃下,在0.2 hm2池塘中放置21个24 m2(4 m×6 m×水深1.5 m)围隔,放养体质量3.4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1 728尾(即7.2×105尾/hm2),分别混养体质量65 g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0尾(C组)、4尾(F4组)、8尾(F8组)、12尾(F12组)、16尾(F16组)、20尾(F20组)和24尾(F24组),每组3个平行,充气常规饲养管理养殖60 d,研究了卵形鲳鲹密度对混养水质指标及生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中、后期F8组、F12组、F16组、F20组和F24组的氨氮、亚硝氮、化学需氧量含量和弧菌浓度均显着小于单养组(P<0.05)。F12组对虾存活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及其他混养组(P<0.05)。F4组、F8组和F12组对虾特定生长率大于单养组,其他混养组小于单养组。综上所述,F12组的水质状况和产出效果均优于单养组和其他混养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佳。

韩枫,常志强,高勇,王建波,李健[6](2021)在《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简析》文中指出系统介绍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在淡水养殖及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发展,对比了国内外有关该养殖模式发展方向的异同,简述了该养殖模式通过提高物质和空间利用率、改善养殖环境的原理以及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并汇总了我国沿海省份近年来开展该养殖模式选用的品种搭配及产量产值。指出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还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赵艳飞,钟声平,王贤丰,黄凌光,刘旭佳,熊向英[7](2021)在《拟穴青蟹、斑节对虾和缢蛏不同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试验法比较研究拟穴青蟹、斑节对虾、缢蛏三元混养模式,以拟穴青蟹、斑节对虾为基础,作为对照组(CS),混以5个不同搭配比例的缢蛏,即5个处理组(CSR1、CSR2、CSR3、CSR4和CSR5),对各混养模式的养殖效果、氮磷收支及利用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模式下饲料是氮、磷主要输入方式,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84.02%~86.31%与98.08%~98.83%,底泥沉积是氮、磷主要输出方式,分别占氮、磷总支出的44.21%~56.40%与50.38%~60.96%;不同混养模式下,养殖生物在规格、成活率、特定生长率、产量以及产值方面均存在差异,采用CSR3和CSR4混养模式可取得较高养殖效益;氮、磷利用率方面,各处理组氮利用率为12.35%~32.66%,且CSR5>CSR3、CSR4>CSR1、CSR2>CS,差异显着(P<0.05);磷利用率为9.38%~23.10%,CSR3、CSR4、CSR5>CS、CSR1、CSR2,差异显着(P<0.05)。试验结果表明在虾、蟹混养系统中加入适量密度缢蛏,可显着提高养殖系统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综上所述,结合养殖投入、养殖效益与氮、磷利用率等方面数据,CSR3处理组密度搭配最为合理,即在本试验条件下,青蟹、斑节对虾、缢蛏最优搭配为拟穴青蟹35只/25 m2、斑节对虾300尾/25 m2、缢蛏1000个/25 m2。

张忠华,施永海,张根玉,徐嘉波[8](2020)在《南美白对虾与菊黄东方鲀混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改变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和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 2个品种长期以来的单养模式,提高池塘空间和投喂饲料的利用率,提高养殖效益,分别于2018、2019年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与菊黄东方鲀混养试验,并与菊黄东方鲀和南美白对虾单养模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混养模式能有效提高池塘水产品产出总量,对池塘整体提质增效起积极作用。

王一亭,李波,王厚红,吴法龙,张磊[9](2020)在《基于Miseq测序技术分析黄颡鱼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利用Miseq测序技术分析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三种养殖模式[(黄颡鱼单养、黄颡鱼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Valenciennes)和黄颡鱼混养草鱼、鳙(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下养殖水体及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显示, 12个样本共获得了655100条合格16S rDNA序列,每个样本获得的有效序列数目为41256—77508,可归纳为608—3686个分类操作单元。α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三种养殖模式下末期水体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养殖初期,黄颡鱼混养草鱼模式下水体的群落丰度最高(Chao1指数:2199.25, ACE指数:2374.60),黄颡鱼混养草鱼、鲢、鳙模式下水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4.88, Simpson指数:0.021)。样本聚类分析及PcoA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黄颡鱼单养及黄颡鱼、草鱼混养模式下的水体和底泥的菌群组成及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黄颡鱼、草鱼、鲢、鳙混养模式下样本单独形成一类。从门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所有样本检测到细菌有8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物种丰度在所有样本中占绝对优势地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养殖末期升高成为水体中占比第二的优势门,尤其是黄颡鱼混养草鱼模式下(37.6%)。黄颡鱼在单养模式下,养殖末期水体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含量均明显增加(1.95%到10.98%)。从属水平的比较分析发现,各样本之间的优势属组成有较大差异,其中黄颡鱼在单养模式下水体样本中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在养殖末期丰度占优势(5.81%)。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角度考虑,黄颡鱼、草鱼、鲢、鳙混养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养殖模式。

陈思,李艺彤,蔡文贵,陈海刚,田斐,张林宝,张喆,郭志勋[10](2020)在《虾蟹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文中研究指明为摸清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变化特征,于2018年3—11月对广州市番禺区十六涌3个养殖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开展了逐月调查,并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养殖池塘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9种,主要由硅藻、蓝藻、甲藻、绿藻和裸藻5大门类组成,其中硅藻种类最多(19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的65.5%;其次是蓝藻,共5种,占浮游植物种类数17.2%;甲藻3种,绿藻和裸藻各1种。共出现优势种16种,主要为直舟形藻(Navicula directa)、奇异菱形藻(Nitzschia paradoxa)、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大角角藻(Ceratium macroceros)和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介于2.56×103~189.2×103个·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介于0.468~2.597。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RDA结果表明,营养盐、盐度和pH是影响养殖塘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二、池塘鳖鱼混养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池塘鳖鱼混养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草鱼3种池塘养殖模式水质因子及养殖效益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养殖管理
        1.2.3 水样采集与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和分析
    2.1 3种养殖模式的水质因子的比较
        2.1.1 三态氮(TAN、NO-2-N、NO-3-N)
        2.1.2 酸碱度(pH)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
        2.1.3 总氮(TN)和总磷(TP)
    2.2 3种养殖模式的养殖效益的比较
3 讨论
    3.1 3种草鱼养殖模式的水质因子变化分析
        3.1.1 三态氮的变化
        3.1.2 pH和CODMn的变化
        3.1.3 TN和TP的变化
    3.2 3种养殖模式的养殖效益分析
4 结论

(2)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养殖基地养殖及效益情况
    1.1 芳桂老五合作社养殖基地
    1.2 丰泽园合作社养殖基地
    1.3 卫国合作社养殖基地
2 养殖技术要点
    2.1 池塘的条件
    2.2 鱼种放养方案
    2.3 水质调节
    2.4 日常管理
    2.5 病虫害防治
    2.6 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加工
    2.7 饲料鱼处理、野杂鱼的利用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3.2 社会效益
    3.3 生态环保效益
4 结语

(3)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与鲻鱼生态混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1.2 苗种来源及淡化驯养
        1.2.1 鲻鱼引种及淡化驯养技术
        1.2.2 南美白对虾虾苗
    1.3 试验方法及养成管理
        1.3.1 试验方法
        1.3.2 饲料投喂
        1.3.3 日常管理
        1.3.4 起捕
2 结果
    2.1 收获和效益统计
    2.2 水质检测数据
3 讨论
    3.1 鱼虾混养池与对虾单养池养殖产量和效益比较
    3.2 鱼虾混养池与对虾单养池生态效益比较
4 结论

(4)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2.1 淡水池塘水质污染特征及减排技术概况
        1.2.2 外来水生植物的应用
        1.2.3 水生蔬菜的应用
    1.3 海水养殖尾水的水生植物净化研究进展
        1.3.1 海水养殖尾水特征及其处理概况
    1.4 大型海藻在海洋馆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狐尾藻、空心菜和大薸对养殖水体碳氮磷去除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三种浮床植物生长状况
        2.2.2 浮床植物对碳氮磷的去除效果
    2.3 讨论
        2.3.1 三种浮床植物对不同营养水平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
        2.3.2 绿狐尾藻、空心菜、大薸的应用建议
    2.4 小结
第三章 绿狐尾藻、水葫芦和大薸在罗非鱼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三种水生植物对淡水鱼塘水质的净化效果
        3.2.2 三种水生植物的收获及氮磷移除量
        3.2.3 池塘鱼类产量
    3.3 讨论
        3.3.1 水生植物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3.3.2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鱼类产量的影响
        3.3.3 三种水生植物对池塘养殖水质处理的应用前景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洋馆养殖尾水氮磷净化植物筛选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
        4.1.2 实验材料
        4.1.3 实验仪器与试剂
        4.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藻体生长和生理响应
        4.2.2 藻体对养殖尾水氮磷的净化效果
        4.2.3 藻体的氮磷累积
    4.3 讨论
        4.3.1 江蓠属海藻对养殖尾水的生态适应特征
        4.3.2 刺状鱼栖苔和浒苔的腐解规律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不同密度的卵形鲳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确定混养卵形鲳鲹合适规格的预实验
        1.2.2 试验设计与管理
    1.3 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
        1.3.1 水样的采集与测定
        1.3.2 弧菌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1.4 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期间水质指标变化
        2.1.1 水温和盐度
        2.1.2 p H和溶氧
        2.1.3 氨氮和亚硝氮
        2.1.4 化学需氧量
        2.1.5 弧菌
    2.2 凡纳滨对虾和卵形鲳鲹的生长
3 讨论
    3.1 混养对水质指标的影响
    3.2 混养对对虾生长的影响

(6)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1.1 淡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
    1.2 海水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技术
    1.3 国外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研究
2 模式优势
    2.1 提高物质与空间利用率
    2.2 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改善养殖环境
3 推广应用
4 建议
    4.1 加强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物质和能量高效利用
    4.2 建立标准化、精细化养殖技术规范,提高养殖成功率和效益
    4.3 因地制宜推广示范,促进绿色水产养殖多样化发展
    4.4 研究养殖水体环境调控新技术,探索环境友好型生态养殖新模式
    4.5 以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为示范,大力发展水产综合养殖

(7)拟穴青蟹、斑节对虾和缢蛏不同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场地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饲养管理
    1.4 分析方法
        1.4.1 水样和间隙水分析
        1.4.2 养殖生物、底泥、饲料的分析
        1.4.3 养殖数据收集
        1.4.4 其他项目测定
    1.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各处理组养殖效果
    2.2 养殖生物及饲料干质量及氮、磷含量
    2.3 各处理组底泥干质量、密度及氮、磷含量变化
    2.4 各处理组氮、磷输入情况
    2.5 各处理组氮、磷输出情况
    2.6 各处理组氮、磷利用率
3 讨 论
    3.1 氮、磷总输入与总输出
    3.2 三元混养系统养殖效果分析
    3.3 氮、磷利用率分析
4 结 论

(8)南美白对虾与菊黄东方鲀混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条件和设施
        1.1.1池塘条件
        1.1.2试验用水
        1.1.3试验用鱼和虾苗
        1.1.4试验饲料
    1.2试验方法
        1.2.1放养前的准备
        1.2.2鱼、虾放养
        1.2.3饲养管理
        1.2.4起捕
2结果和分析
    2.1混养试验结果
    2.2混养试验组与单养对照组单位养殖产量、效益比较
3总结和讨论
    3.1鱼虾混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池塘空间和投喂饲料的利用效率
    3.2鱼虾混养模式改变了南美白对虾和菊黄东方鲀一直以来的单养模式
    3.3关于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的探讨

(10)虾蟹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池塘
    1.2 样品的采集、测定和鉴定
    1.3 分析和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种类组成
    2.2 细胞密度
    2.3 优势种组成
    2.4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2.5 浮游植物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3.1 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变化
    3.2 浮游植物种类的变化
4 结论

四、池塘鳖鱼混养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草鱼3种池塘养殖模式水质因子及养殖效益的比较分析[J]. 袁新程,谢永德,施永海,徐嘉波,杨明. 渔业现代化, 2021
  • [2]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技术探究[J]. 李顺,刘宁,李瑞敏. 水产养殖, 2021(08)
  • [3]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与鲻鱼生态混养技术研究[J]. 陆跃欢. 水产科技情报, 2021(04)
  • [4]用于淡水鱼塘和海洋馆养殖尾水碳氮磷净化的水生植物筛选研究[D]. 张紫英. 广西大学, 2021
  • [5]不同密度的卵形鲳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效果研究[J]. 虞为,李欣,林黑着,黄小林,杨育凯,黄忠,李涛. 水产学杂志, 2021(02)
  • [6]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简析[J]. 韩枫,常志强,高勇,王建波,李健. 水产养殖, 2021(04)
  • [7]拟穴青蟹、斑节对虾和缢蛏不同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研究[J]. 赵艳飞,钟声平,王贤丰,黄凌光,刘旭佳,熊向英. 水产科学, 2021(04)
  • [8]南美白对虾与菊黄东方鲀混养技术研究[J]. 张忠华,施永海,张根玉,徐嘉波. 水产科技情报, 2020(05)
  • [9]基于Miseq测序技术分析黄颡鱼不同养殖模式下池塘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J]. 王一亭,李波,王厚红,吴法龙,张磊.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4)
  • [10]虾蟹混养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J]. 陈思,李艺彤,蔡文贵,陈海刚,田斐,张林宝,张喆,郭志勋.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3)

标签:;  ;  ;  ;  ;  

鳖池塘混养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