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一、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甘郑宁,马梦雪[1](2021)在《磁共振SWI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DA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及SWI扫描,比较各序列对DAI的检出率,分析SWI检出DAI数量与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SWI序列病灶检出率显着高于T1WI、T2WI、FLAIR、DWI序列(P<0.05);DAI信号灶在T1WI上急性期表现为略高信号或等信号,亚急性期为高信号;T2WI及FLAIR序列急性期表现为低或等信号,亚急性期为高信号;DWI序列下急性期病灶多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AI信号灶在磁矩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相位图上为高信号,SWI及Min IP图表现为低信号;各部位DAI出血灶数目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SWI序列可较好显示DAI病灶,与常规MRI序列相比,对病灶的检出效果更好。

李洋,陈海清,陈宝瑞[2](2017)在《CT与磁共振成像各成像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为交通事故中旋转暴力产生的一种脑部疾患,患者脑组织发生碰撞、牵拉,因灰白质坚韧性不同使灰白质邻界部位发生剪力损伤导致白质联合纤维(轴索)撕裂,病理改变主要位于脑中轴部分,即胼胝体、大脑脚、脑室周围、脑干、小脑上脚等,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及体征,因此诊断困难,单依据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不能提供客观依据[1,2]。目前

陈新坚,程传虎,肖俊强,黄旭东,李王安,钟兰生,汪欣,赖海辉[3](2016)在《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磁共振敏感成像(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DAI患者,均作MRI常规平扫及SWI扫描,入院后所有患者均作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析SWI对DAI诊断价值,评估其与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DAI出血性病灶MR常规序列呈低信号或等信号,SWI低信号;病变附近有环样水肿带,T1WI低信号,T2WI、FLAIR序列、T2-FFE序列高信号,病灶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SWI序列共检出DAI病灶681个,高于MR常规各序列;SWI检出病灶总体积明显大于T2-FFE,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序列检出病灶数目及病灶总体积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823、-0.766,P<0.05)。结论 SWI序列可检出更多DAI病灶,其所见DAI病灶数目、体积与GCS评分呈负相关,与预后密切关联。

李海林,杨桑杰草,周俊林,张祎年,张莉,钱伟伟,孙西浚[4](2015)在《SWI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DAI病例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和磁共振弥散加权(DWI)及磁敏感加权(SWI)扫描.结果:SWI可清楚显示31例DAI的颅内异常小出血灶,为点状、条索状、类圆形或串珠状的低信号影,检出率77.5%,分别同常规T1WI,T2WI序列检出率15%,32.5%(χ2=31.43,P=0.01,χ2=16.36,P=0.01),同FLAIR序列检出率50%,DWI序列57.5%(χ2=6.54,P<0.05,χ2=3.65,P<0.05).结论:SWI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内小出血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何平,张剑,王新辉,李建文[5](2014)在《磁共振SW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像对临床诊断早期弥漫性轴位损伤患者的研究。方法:收集本院脑外伤临床疑似轴索损伤42例进行核磁检查,分别用常规扫描及SWI序列扫描并与CT检查作对比。结果:磁共振SWI序列检查率高,发现额叶、灰质及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胼胝体、小脑、脑干等处,分别较广,多发较多。结论:磁共振SWI对DAI检查明显高于CT及MRI常规序列检查,SWI序列对DAI病灶早期诊断检出率较高,在临床早期诊断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为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作为MRI检查DAI的常规和首选序列。

任燕,杨桑杰草,孙西浚,张莉,陈照徽[6](2013)在《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DAI患者行CT及1.5TMR检查,扫描方法为T1WI、T2WI、FLAIR及SWI序列扫描,比较不同序列对DAI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并分析其信号特征,评价SWI在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16例患者脑内各部位DAI病灶检出数依次为:CT发现5个病灶,MRI常规扫描共发现196个病灶,其中T1WI检出19个,T2WI检出43个,FLAIR检出62个,DWI检出72个,SWI序列共检出329个病灶。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IP<0.05)。结论:SWI对DAI脑内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MRI,对DAI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很高的价值。

郭靖[7](2013)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与MR常规序列(T1WI、T2WI、 T2WI-FLAIR和D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灶的显示情况,探讨S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50例临床确诊为DAI的脑外伤患者,其中男35例,女15例,年龄范围15~50岁,平均年龄30岁,分别为伤后3小时至15天行MRI检查。50例DAI患者中车祸伤30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5例,击打伤5例,入院后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GCS),3~5分者23例,6~8分者9例,9~12分者18例。应用Siemens Essenz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部八通道相控阵线圈,行轴位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 T2WI、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WI-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SWI序列扫描。观察各序列图像中DAI病灶的部位、形态、范围及信号,并分别测量所有患者在MRI常规序列和SWI序列扫描的DAI病灶数量及病灶总体积,比较有无明显差异。同时对患者入院后GCS评分与SWI序列显示的病灶数目和病灶总体积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病灶的数目:MRI常规序列扫描在皮层、皮髓质交界区、脑白质、胼胝体、基底节区、脑干、小脑等部位共检出436个DAI病灶。其中T1WI序列显示186个,T2WI序列显示284个,T2WI-FLAIR序列显示436个,DWI序列显示332个,而SWI序列在上述部位共检出966个病灶,其中皮髓质交界区病灶数目最多,为435个。SWI显示病灶部分在常规序列上出现异常信号改变,在SWI显示的病灶范围外常规序列未检出异常信号;SWI序列发现病灶数量明显多于常规MR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10.42,p=0.000)。②病灶的形态及信号:DAI病灶在常规MRI序列上信号无特异性(由于受伤时间与MR检查时间的间隔不同导致的),T1WI呈高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高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部分病灶中央可见等、低信号,DWI信号也多样;所有序列病灶皆呈点状或片状,大部分病灶边界不清晰。SWI显示病灶表现为上述部位大小不等的点状、串珠状、斑片状、条索状显着低信号灶(除相位图显示为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部分病灶融合成片(病灶直径<2.0cm),病灶分布呈多灶性,大小不均,边界清晰。皮髓质交界区的病灶多呈点状或线状;脑白质和小脑病灶多呈串珠状;基底节、胼胝体和脑干病灶多呈斑片状。②分别测量MRI常规序列(T1WI、T2WI、T2WI-FLAIR、DWI序列)和SWI序列发现的DAI病灶总体积为46109.2mm3和108832.3mm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8,p=0.000)。SWI序列显示的DAI病灶总数量和总体积与GCS评分之间呈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02,p<0.01和,r=-0.767,p<0.01。结论SWI序列可以在DAI患者中发现更多的出血病灶,尤其对针尖样微小出血灶的显示,是常规MR检查手段所不能比拟的;SWI上发现的DAI病灶体积明显大于常规序列显示的病灶体积,同时能清晰的显示病灶的部位及范围。SWI显示的病灶数量和测量的病灶体积均与患者GCS评分呈明显相关,提示SWI序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DAI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治疗监测及评估预后情况。

吴朋[8](2013)在《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兔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颅脑爆震伤主要表现为出血灶、非出血灶(脑水肿)、白质纤维束损伤,但以往CT和常规MRI(T1WI,T2WI)较难早期发现病变,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弥散张量加权成像(DTI)能够较敏感的检出这些病变。因此探讨SWI、DWI、DTI对兔颅脑爆震伤早期出血灶、非出血灶、白质纤维束诊断价值和预后评估作用,以及评价出血灶、非出血灶及ADC值和FA值与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并分析脑白质纤维束弥散张量成像(DTT)显示颅脑爆震伤后白质纤维束损伤的类型,为颅脑爆震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是以30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对象,建立颅脑爆震伤模型,炸后执行CT、常规MRI,SWI,DWI,DTI扫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和Functool2软件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后解剖实验兔颅脑,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颅脑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其同一层面SWI,DWI,DTI图像进行对照分析。对30只实验兔的影像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横断面原始图像及2D,3D后处理图像,详细分析并记录病灶部位、数目、形态、爆炸前后ADC值和FA值改变以及白质纤维束损伤类型,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炸后30只实验兔中6只CT,T1WI口T2WI序列显示脑内未见任何异常信号影,其中CT仅显示脑内积气与较大出血灶,2只SWI,DWI,DTI未发现任何异常信号。CT, T1WI, T2WI, SWI分别检出出血灶数目为22个,102个,221个,738个,SWI序列检出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T1WI、T2WI序列(x2=10.00,P<0.01)。SWI序列显示出血灶形态呈点状(315/42.7%),片状(218/29.5%)及线样(205/27.8%)低信号影,边缘清晰。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urve,ROC)曲线比较CT、T1WI、T2WI、SWI检出出血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其分别为:38.5%,37.5%;77.5%,64.5%;87.5%,53.1%;96.1%,90.0%;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实验兔SWI序列检出出血灶数目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性(r=-0.667,P<0.05)。CT,T1WI,T2WI, DWI分别检出非出血灶(脑水肿)数目为0个,49个,91个,189个,其中DWI显示非出血灶数目最多,DWI序列检出非出血灶数目多于常规MRI序列(x2=10.01,P<0.01)。MRI常规序列检出非出血灶,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序列显示亮白高信号影,边界显示更清。DWI显示非出血灶,呈点状(54/28.5%)、片状(102/54.0%)和线样(33/17.5%)高信号影,边缘清晰。亦采用ROC曲线比较T1WI,T2WI,DWI检出出血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2.5%,27.3%;73.1%,68.7%;100%,97.7%;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实验兔DWI序列检出出血灶数目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r=-0.829,P<0.05)。DTI显示测量炸后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内囊区降低显着(分别为:t=9.6,P<0.01;t=22.29,P<0.01)。大脑半球白质、脑干ADC值、FA值降低程度与生存时间呈线性相关(分别为:r=0.53,P=-0.05;r=0.13,P=-0.03;r=0.0.25,P=0.04;r=0.27,P=0.02)。白质纤维束异常改变类型为:编码颜色改变(2/30只,6.67%);缺失/断裂+移位(8/30只,26.67%);稀少+缺失/断裂(6/30只,20.00%);编码颜色改变+缺失/断裂+移位14/30只,46.67%)。根据实验结果表明颅脑爆震伤常以闭合性脑损伤与开放性脑损伤同时存在,其原发性损伤主要源于爆震冲击波对头颅撞击的结果;SWI、DWI能够敏感、准确检出出血灶及非出血灶的数目、部位及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出血灶及非出血灶的数目和分布部位与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具有明显负相关性;FA值、ADC值的改变与患者的病情严重性及预后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DTI对于准确评估损伤严重性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DTT技术能够直观、清晰显示颅脑爆震伤所导致的周围白质纤维束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病人预后的预测提供了最佳的检查方法。

鲍奕仿[9](2013)在《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臂丛神经MR常规序列、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正常表现[摘要]目的分析不同MR序列对臂丛神经的成像情况,判断不同方法对臂丛神经解剖及其邻近结构的显示情况,探讨功能成像在臂丛神经显像中是否可行。材料和方法使用3.0T MRI扫描仪对2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 MR宏观神经成像及功能成像扫描。常规扫描包括横轴位SE T1WI、FSE T2WI、 TIRM。MR宏观神经成像包括:冠状位SPACE、TIRM及T1FLASH。功能成像:横轴位DTI。观察不同序列图像对臂丛神经的显示情况,统计SPACE图像对椎管内神经前后根根丝的显示率;比较冠状位TIRM及T.1FLASH图像对臂丛神经节后各段的显示评分。计算DTI序列对节后各部分的显示评分,并比较间隔4周对图像的评价差异。结果横轴位图像上显示臂丛神经根自椎间孔处穿出,经前中斜角肌间隙,后与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并行;冠状位图像上显示臂丛神经节前段为由脊髓至椎间孔区的细小根丝影,节后段为双侧C5-T1椎间孔起始的条索状结构。T1WI及T2WI图像上臂丛神经呈等信号,TIRM高信号。冠状位SPACE序列对椎管内神经根丝显示率为100%。冠状位TIRM序列对臂丛神经节后各段的显示明显优于T1FLASH显像。DTI序列对节后段纤维束追踪显示纤维走行方向,4周前后评分比较显示可重复性高,参数图测得正常志愿者的臂丛神经的FA、λ1、λ2及λ3值。结论臂丛神经的显示以常规MR序列T1WI、T2WI、 TIRM为基础,宏观神经成像序列冠状位SPACE及TIRM能全程显示节前及节后部分,功能序列DTI可判断纤维束走行,为臂丛神经病变提供更多诊断信息。第二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的MR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3.0T MRI扫描仪对85例临床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行术前检查。将手术探查、术中肌电图及术前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臂丛神经损伤的MRI表现及对于早期损伤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纳入统计的310对节前神经中有264对损伤,MRI共检出226对,诊断的灵敏度为85.6%,特异度为80.4%,准确率为84.8%。损伤间隔小于1月的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4.1%,小于3月的为84.4%。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直接征象包括:完全性撕脱伤:(1)椎管内神经前后根连续性中断或消失120对,(2)神经前后根增粗、僵硬、迂曲或无法连续追踪至椎间孔处27对;部分性撕脱:(1)神经前根或后根消失、连续性中断11对;(2)冠状面图像示神经前后根根丝数较对侧明显减少77对。间接征象包括:(1)椎管内局部脑脊液聚集,椎间孔区创伤性脊膜囊肿(假性脊膜膨出)93对,(2)神经根袖形态异常、双侧不对称,重建图像可示神经根袖影消失,根袖末端尖角变钝、消失或延伸至椎间孔外22对;(3)相应水平脊髓变形或移位4对;(4)脊髓损伤1例。MRI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诊断的灵敏度为89.7%,特异度为81.5%,准确率为87.1%。损伤间隔小于1月MRI诊断的准确率为85.9%,小于3月的病例为87.1%。臂丛神经节后损伤的MRI表现包括:(1)神经连续性中断、断端分离43根。(2)神经断裂伴断端假性神经瘤,T1WI呈等低信号,TIRM呈稍高信号共4例。(3)神经尚连续,但形态增粗、走行僵硬31例。(4)神经连续,略增粗,TIRM高信号52例。(5)神经连续,走行尚可,结构及信号与健侧基本一致,2例。37例节后损伤患者经DTI参数测量得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的FA、λ1、λ2及λ3值,比较双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损伤1月内的患者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仅FA、λ3的测量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6)。损伤3月内的患者患侧与健侧C5-C8神经根部的FA、λ1、λ2、λ3测量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P=0.001, P<0.001, P<0.001)。结论MRI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可早期准确的做出定性及定位诊断,DTI技术为不同损伤情况的判断提供参考,有利于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患者预后的判断。第三部分: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I特点,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患者及2例肿瘤样病变患者的MRI表现,其中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2例,MPSNT2例,侵袭性纤维瘤1例,滑膜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扫描及神经成像扫描,其中11例患者行DTI扫描。结果11例神经鞘瘤均位于臂丛神经节后段,椭圆形为主,边界清晰,有包膜,同臂丛神经走行方向一致,偏于神经一侧生长,T1WI等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其中2例病灶内有囊变区;冠状面TIRM图像清晰显示肿块与载瘤神经之间的关系。2例神经纤维瘤均为沿臂丛神经生长的类圆形肿块,T1WI等低信号,T2WI及TIRM高信号。2例MPSNT,均为右侧臂丛神经干部及远端束支部走行区不规则肿块影,T1WI等稍低信号,T2WI及TIRM均呈等高信号影,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侵袭性纤维瘤为右侧臂丛神经根干部巨大肿块,T1WI等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TIRM高信号伴混杂低信号影。1例滑膜肉瘤,左侧锁骨下区肿块影,紧邻臂丛神经束支部,伴神经轻度肿胀,分界不清,T1WI低信号,T2WI及TIRM均呈高信号。经DTI扫描的患者中,8例神经鞘瘤FT显示纤维受压移位,1例侵袭性纤维瘤FT显示臂丛神经与肿块关系密切,局部受压改变。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常见累及臂丛神经的肿瘤性病变,准确显示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为临床准确诊断及治疗臂丛神经病变提供可靠信息。第四部分:臂丛神经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累及的MR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MRI在常见臂丛神经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38例累及臂丛神经的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其中轴索性周围神经病共12例,多数单神经病共10例,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炎(AIDP)2例,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炎(CIDP)7例,疱疹性臂丛神经炎1例,放射性臂丛神经炎6例。诊断依据综合临床、肌电图及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行MRI臂丛神经扫描,观察不同病变的MRI特征。结果12例轴索性周围神经病MRN显示其中的4例臂丛神经节后段信号不均匀增高。10例多数单神经病显示4例臂丛神经两侧不对称的信号增高,神经轻度肿胀。7例CIDP患者中6例显示双侧臂丛神经明显对称性增粗,信号增高。1例疱疹性臂丛神经炎MRN表现为一侧臂丛神经上部轻度肿胀,伴信号增高。6例放射性臂丛神经炎有5例患者单侧臂丛神经肿胀,伴信号不均匀增高。按疾病分组,轴索性周围神经病组,AIDP与CIDP组,多数单神经病组的F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所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按轴索与髓鞘损伤分类,轴索组与髓鞘组的FA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而λ1仅见轴索组下降,λ2与λ3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轴索组中均下降,而髓鞘组中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I可清晰显示常见累及臂丛神经的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臂丛的情况,DTI技术对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病变提供更多判断依据。

卢海涛[10](2012)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DAI早期患者(创伤后10日内)及10例正常志愿者行扩散张量成像,分别测量两侧大脑半球5个感兴趣区(即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及外囊)的FA值,并构建上述部位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图(3D-DTT图)。比较以上两组感兴趣区平均FA值的差异,并将DAI组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A图上可以清楚观察到呈高信号的脑白质纤维束,损伤局部呈低信号。DAI组平均FA值为0.562±0.04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609±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DAI患者FA值与GCS评分旱中度正相关(r=0.508)。3D-DTT图可以直观显示胼胝体、内外囊等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结论DTI对显示DAI患者的轴索损伤较传统手段(CT、MRI常规序列)更敏感。FA值的变化反应了DA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水分子各向异性程度的变化,从而提示其形态学及功能学上的变化,对评估伤情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第二部分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SWI)在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出血性病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例DA]患者,均于外伤后2周内行头颅SWI及MR常规序列扫描,比较SWI与常规T2WI序列对病灶数目检出的灵敏度。并将检出SWI检出的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SWI检出DAI出血性病灶538个,T2WI检出128个,T1WI检出101个。SWI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T2WI(Z=-3.764,P<0.01),且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呈高度负相关(r=-0.746,P<0.01)。结论SWI对出血性DAI病灶的检出较常规MR序列更敏感,病灶数目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较好。因此,SWI有助于DAI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第三部分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SWI)及扩散加权成像(DTI)两种技术在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19例DAI患者,于急性或亚急性期(外伤后2周内)行头颅SWI、DTI及常规序列扫描,观察各序列对DAI病灶的显示,并将各序列检出病灶数目与患者入院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它们对评估DAI的价值。结果T2WI检出病灶128个,DTI(TRACEW图)检出279个,SWI检出DAI病灶538个,联合SWI及DTI共确定病灶589个。联合SWI及DTI对DAI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SWI(Z=-3.193,P≤0.01)、DTI(Z=-3.551,P≤0.01)及T2WI(Z=-3.725,P≤0.01)。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观察到的病灶数目与GCS呈高度负相关(r=-0.775,P≤0.01),且相关性较单独应用SWI、DTI好。T2WI检出病灶数目与GCS评分相关性差。结论联合SWI及DTI两种技术,对DAI病灶的显示较单独应用任何一者更全面,有助于更准确的对DAI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三维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3D-DTT)还可以直观显示DAI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

二、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SWI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序列对DAI病灶检出情况分析
    2.2 DAI在不同MRI序列表现
    2.3 不同部位出血灶数目与GCS的相关性
3 讨论

(2)CT与磁共振成像各成像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评价标准
        1.2.1 CT:
        1.2.2 MRI: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DAI临床特点及CT与MRI对其检出情况分析:
    2.2 CT与MRI对其检出情况分析:
    2.3 各影像序列对DAI脑内病灶显示情况:
    2.4 CT、MRI及CT联合MRI诊断DAI的效能分析:
    2.5 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组的临床资料对比:
    2.6 影响预后的Logistic危险因素分析:
3 讨论

(4)SWI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扫描设备及检查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检出病灶数
    2.2 DAI的SWI及常规序列表现
3 结论

(5)磁共振SW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扫描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后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病灶数目
    2.3 病灶分布
3 讨论

(7)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磁敏感加权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兔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臂丛神经MR常规序列、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正常表现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与说明
第二部分:臂丛神经损伤的MR神经显像及功能成像的应用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及说明
第三部分:臂丛神经肿瘤性病变的MR诊断及应用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与说明
第四部分:臂丛神经炎性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累及的MR诊断价值
    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图表与说明
综述
全文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SW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部分 SWI及DTI两种技术在急性、亚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联合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四、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SWI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诊治中的应用[J]. 甘郑宁,马梦雪.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7)
  • [2]CT与磁共振成像各成像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检出率比较[J]. 李洋,陈海清,陈宝瑞. 山西医药杂志, 2017(16)
  • [3]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陈新坚,程传虎,肖俊强,黄旭东,李王安,钟兰生,汪欣,赖海辉.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08)
  • [4]SWI对脑创伤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 李海林,杨桑杰草,周俊林,张祎年,张莉,钱伟伟,孙西浚.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5]磁共振SW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 何平,张剑,王新辉,李建文.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9)
  • [6]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任燕,杨桑杰草,孙西浚,张莉,陈照徽. 甘肃医药, 2013(08)
  • [7]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D]. 郭靖.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8]3.0T磁敏感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对兔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D]. 吴朋. 河北北方学院, 2013(05)
  • [9]磁共振对臂丛神经病变的形态与功能成像研究[D]. 鲍奕仿. 复旦大学, 2013(03)
  • [10]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D]. 卢海涛. 苏州大学, 2012(03)

标签:;  ;  ;  ;  

MRI常规扫描序列与EPI序列在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