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数据

计算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数据

一、应用微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资料(论文文献综述)

张岩[1](2017)在《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着改善,大部分人开始重视以前被长期忽视的健康问题,但是超负荷运动不仅无法改善运动的身体状态,反而会为运动者带来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因此为了进行合理有效的运动,人们需要对自己的运动强度加以监测。近年来随着可穿戴技术、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开发可穿戴式健康数据监测设备成为可能。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其良好的交互及较强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与云存储技术结合,可以开发可穿戴式、实时监测分析人们健康数据的系统。本文主要研究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及分析技术,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不同健康数据的采集原理及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健康数据采集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设计了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系统的架构。2)针对健康数据与健康评估以及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加速度与运动能耗、心率与运动之间的关系。3)针对超负荷运动会为运动者带来身体损伤的问题,选取心率和加速度作为监测运动的指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可穿戴的健康数据监测系统。该系统采用以传感器和蓝牙模块为主要部件的可穿戴设备作为数据采集及处理平台,在智能手机上实现了运动强度和运动能耗的监测的应用程序,并利用Hadoop技术实现了可穿戴系统的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本课题所设计的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监测系统为运动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提供了保障,体现了可穿戴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詹昌飞[2](2017)在《无线胶囊内窥镜图像检索及视频摘要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线胶囊内窥镜是消化道检测技术的里程碑,它不仅克服了传统消化道检测方法对于人体的伤害,而且能够对整个消化道部位进行检测,消除了小肠的检测盲区。从无线胶囊内镜问世以来,现已有超过百万例的临床检测记录,逐渐成为消化道检测领域的首选方法。无线胶囊内镜通过人工吞服,利用人体肠道蠕动提供动力,实现整个消化道的拍摄。通常情况下,整个检查过程耗时8小时,拍摄约为3000060000幅消化道图像。通过从这些消化道图像中筛查出病变图像进行疾病诊断对于阅片医生来说,是一项繁重枯燥的工作。因此,为了有效地降低医生劳动强度,提高诊断效率,针对无线胶囊内镜的计算机辅助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本文针对去除无线胶囊内镜图像冗余,从图像检索和视频摘要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图像检索旨在从庞大的无线胶囊内镜图像数据库中快速选取出医生想要的类似图像,减少医生寻找类似图片的时间。视频摘要是为了去除内容相似、代表性弱的图像,使得无线胶囊内镜图像序列的图像总帧数大幅减少,达到缩减阅片医生的诊断时间和提高诊断效率的目的。针对图像检索技术,本文基于无线胶囊内镜图像特点,提出了基于内容的无线胶囊内镜图像检索技术。针对视频摘要技术,本文提出了两种方法,分别为基于显着图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方法和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方法。基于内容的无线胶囊内镜图像检索方法中,本文提取了无线胶囊内镜图像的颜色特征、纹理特征和Sift特征,并对颜色特征和纹理特征进行特征融合,用于描述人眼感官特性,Sift特征用于描述图像的局部细节信息。最后,通过比值法进行相似度度量,得到相似度从高到低的检索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了基于内容的无线胶囊内镜图像检索技术,能够有效地检索出类似图像,平均检索精度达到88.3%。基于显着图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方法中,本文在传统Itti显着图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适用于无线胶囊内镜的显着图提取方法。根据得到的显着图提取颜色特征与纹理特征,并进行特征融合。帧间差检测利用了突变检测与渐变检测,有效地避免了因视频渐变而遗漏缓变的视频关键帧。最终组合关键帧得到视频摘要。实验中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与压缩比指标均取得了不错的结果,证明了本方法能够为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生成提供一条可参考的方法。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方法中,本文根据无线胶囊内镜视频缓变的特点,进行时序分割操作,将视频分割成时序序列集。然后,对时序段图像进行K-means聚类,去除内容相似图像,并对剩余图像进行专业医生标定,利用Alex Net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关键帧识别模型。最后,组合得到的关键帧形成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方法不仅拥有较好的实验指标,而且能够有效地保留视频中的病变信息。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利用MFC框架实现了无线胶囊内镜图像检索与视频摘要系统,便于使用者进行实验与操作。最后,本文对整体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对后续工作进行了展望。

王雨琦[3](2015)在《列车牵引控制单元软硬件设计与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牵引传动系统是电力机车的关键组成部分,运行性能关系着列车的安全和稳定。牵引控制单元(Traction Control Unit, TCU)是牵引传动系统的控制核心,具有控制、监测、通信等功能,对牵引传动系统性能起决定性作用。随着国内高速铁路网的全面兴建,我国电力机车现已基本实现自主化,但部分关键性部件(如车载TCU)等只能进行生产制造、故障检修,不具备研发、升级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分析车载TCU的功能和运行机理,研究TCU软硬件设计,对我国电力机车发展意义重大。车载TCU需要处理的信号为牵引传动系统中传感器和执行部件信号,按照性质和功能可划分为控制类信号和监控类信号两大类,分别对应车载TCU的控制和监控功能。而车载TCU通信功能可分为对外系统级通信和内部设备级通信,对外系统级通信是电力机车各标准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按照列车通信网络标准要求,采用多功能车辆总线(Multifunction Vehicle Bus, MVB)协议实现;内部设备级通信用于完成TCU内部数据交互,采用在工控设备中常用的紧凑型PCI (Compact PCI, CPCI)协议实现。根据车载TCU信号和通讯数据流特性,设计不同子板共同构成TCU硬件系统:控制子板、模拟子板、数字子板组成控制模块完成控制功能;系统监测子板、安全辅助功能子板构成监测模块完成监测功能;网络通信子板组成通信模块完成通信功能;DC24V电源子板、CPCI电源子板组成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供电。所有的子板通过背板连接,九块板卡安装在所设计的机箱中,构成TCU硬件系统。此外,设计完整的接地与屏蔽方案,保证TCU在大功率强磁环境中能够稳定工作。牵引传动系统可分为网侧和电机侧两个部分,在半实物仿真器RT-LAB中进行建模,网侧模型包括四象限脉冲整流器模型和中间直流环节模型,电机侧模型包括牵引逆变器模型和电机模型。通过搭建TCU与RT-LAB硬件在环实验平台,完成TCU软件算法的设计和研究。四象限脉冲整流器采用瞬态电流控制,电机侧采用矢量控制和SVPWM算法,硬件在环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TCU软件算法能够实现四象限脉冲整流器单位功率因数运行,并能够提供稳定的直流侧电压;电机侧电机能够平滑启动,满足输出转矩脉动小,转速平稳的要求。最后,设计TCU与110kVA牵引传动系统联调实验平台,在强磁环境中对TCU软硬件功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设计TCU硬件系统能够在大功率场合稳定运行,软件算法能够实现牵引传动系统的控制。为TCU的工程化提供参考,为牵引传动系统控制算法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孙欣[4](2015)在《煤矿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构建模拟煤矿突发事故场景的实验系统,对受试志愿者进行施加模拟事故前后生理指标的测量,用来分析煤矿事故受困人员生理特征及变化规律,进而研究心理变化发展规律。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心理变化级值”概念,用以表示心理变化程度,从而定量分析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本研究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回归分析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事故受困人员生理指标变化与心理变化程度的关系及他们的变化发展趋势,并建立了事故发生后瞬间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受困人员因遭受突发事故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受困人员的心理变化是通过生理指标变化反应出来的,心理变化程度与生理指标变化存在着高度相关性。总之,受困人员的心理状态变化相当快也相当复杂,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否生还。

崔海[5](2012)在《低压配电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低压配电智能化监控系统是国家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低压配电网采集信息不全面、不准确、实时性差,对存在的故障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并报警,在发生故障时也不能准确、迅速的判断出故障点,如何改变以上现状以便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及对发生的事故予以快速的自动或人工干预排除,缩短停电时间、减少停电面积从而提高供电可靠性。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对当前低压配电智能化做了深入研究,并概括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刘科[6](2012)在《安全调度辅助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电力调度中心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部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高速发展,电网规模和复杂程度随之大幅增加,如何提高调度人员工作效率,提升调度人员驾驭大电网的能力,是目前各级电力调度机构正在积极研究解决的课题。目前调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普遍缺乏防止误调度、误操作的技术手段;二是调度工作效率低,调度运行管理水平不稳定。因此,建立一套集图形生成操作指令票、模拟操作、防误效验、操作内容和接地措施自动生成于一体的安全调度辅助系统,对保证调度操作安全,提高调度工作效率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安全调度辅助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和合理应用技术。首先,本文设计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与SCADA/EMS系统接口功能,即从调度SCADA/EMS系统中抽取所需的电网模型信息和所需的遥测、遥信、潮流等信息;二是调度指令票图形化生成及防误效验功能,包括调度指令票的生成防误效验、审核流程、执行管理和归档管理;三是模拟操作及培训功能,即提供一个模拟操作环境,用于调度员模拟操作和培训;四是交接班日志管理功能,实现交接班日志中操作内容及接地措施的自动生成;五是调度指令票的Web发布功能;六是同继电保护定值管理系统、DMIS系统接口功能;七是系统维护管理等其他功能。其次,本文介绍了安全调度辅助系统的技术特点、设计原则、体系结构和系统配置。最后,在实际电网系统中进行了应用校验,该系统在技术层面上具备了防误调度、误操作功能,提高了调度操作的安全性和运行管理工作效率。此系统已经在成都电业局运行。

梁得胜[7](2005)在《短距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研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无损伤抗运动病药物性能检测设备是航天医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医疗仪器,对抗运动病药物药效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医疗检测设备可移动性差,数据传输电缆不便于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实验研究的缺陷,本文对比研究了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外设接口,提出了采用蓝牙无线通信技术和USB接口来取代主控机与下位机之间有线电缆的方案。蓝牙和USB接口技术是90年代新兴的两个热门技术,其目的一个是替代设备间的电缆,一个是支持即插即用。系统把蓝牙无线的自动连接和有线的即插即用USB接口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旋转动物模型上的数据对接问题。 本文从蓝牙无线通信和USB接口两方面阐述了系统实现原理,选用蓝牙射频和主控制器硬件芯片——NRF2401和CY7C68013,完成了主控PC端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主要由数据无线传输、基带控制和USB通信三部分组成。本文分别论述了系统射频电路、基带控制电路、RAM扩展、电源电路的具体设计,对系统的抗干扰措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PCB。固件采用模块化编程,分为9个程序文件来实现系统功能。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初步调试。实践表明,系统具有成本低、体积小、辐射小和固件容易升级等优点。 本文研究内容是航空科学基金课题(04I153036)和横向课题(N3EK1017)资助项目。

陈月斌[8](2004)在《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综合研究了基于Windows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中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Windows下实时串行通信软件开发的相关技术。最后,对数控系统中若干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第一章:综述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介绍当代数控系统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分析基于PC的开放式CNC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主流数控系统软件平台,阐述了开发基于Windows经济型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的研究意义。最后给出全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针对Windows平台下数控系统实时多任务控制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了Windows环境下软硬件精确定时技术;并在Windows底层驱动程序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分析基础上,对虚拟设备驱动程序编程开发中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应用程序与VxD共享内存的具体实现方法;此外,还对Windows下多线程技术中同步机制、任务调度算法以及线程调度模型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章:介绍计算机通信系统的特点、组成、数据传输方式;分析比较了三种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标准(RS-232C、USB和IEEE-1394)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场合等;最后,对通信协议层次结构中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数据链路层控制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第四章:介绍Win32下串行通信的内部机制及其基本步骤;分析串行通信的编程实现方法及其工作方式:并在对WindowsAPI方式和VxD模式实现串行通信关键技术分析基础上,具体编程开发相应的实时串行通信软件;最后,对影响实时串行通信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验分析。 第五章:简要介绍基于Windows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组成;在分析Windows下数控系统多任务特点基础上,给出了实现多任务控制的缓冲区技术和基于多线程技术的多任务实时调度方案。最后,对数控系统中若干控制功能进行研究与开发。 第六章:总结全文的研究工作,并对今后开放体系结构CNC系统的发展进行展望。

曹怡[9](2003)在《基于虚拟式心电图仪的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文中指出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一直被列为高科技之首,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力地促进医学及医学信息研究与发展。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是庞大医学信息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特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高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心电信息的采集、数字处理、测量、存储、检索、网络传输等技术问题和标准化问题已基本解决,开发临床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乃至心电图数据库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国内医学信息及心电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本文首先概述开发临床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用意义及其在医学研究、临床医疗、教学上的重要作用和目前该领域国际国内现状,简要描述了心血管疾病科常用的数据信息,它具有与其它系统(如心电图记录分析系统、超声心动图像系统等)集成的特点,本文即利用这一特点开发出用于虚拟式心电图仪中的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为个人(医生、护士、病员)、临床部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乃至商业活动提供丰富的临床医学信息资源。接着介绍了一种先进的仪器设计制造技术——虚拟仪器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式仪器,文章对虚拟仪器的概念、产生和发展、系统结构、特点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并与传统硬件化仪器作了对比,突出了虚拟式仪器的优越性。同时还简要介绍了将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于生物医学仪器而形成的新型的、更精确的测试分析仪——虚拟式心电图仪的主要功能及仪器系统组成。文章重点介绍作者开发的用于该心电图仪中的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组成、程序模块以及开发过程。在本文中,作者运用面向对象(OOP)的软件设计方法,通过对数据库模块、病员信息(包括病员基本信息、病员病史及症状等临床信息、心电图信息、诊断结果信息)采集编辑模块、综合查询模块、统计和打印模块以及辅助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对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的采集、组织、存储、综合查询、统计打印。文章最后讨论了将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信息及其临床病理资料系统进一步扩展为心电图数据库,并借助现代网络传输手段将其送至心电信息高速公路的进一步开发目标。

何传红[10](2002)在《嵌入式因特网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心脏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实时心电监护可以及时获取患者的心电信息,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是降低心脏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普遍采用的遥测心电监护系统存在遥测距离短、监护路数有限的缺点。由于心脏病发作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将心电监护从医院扩展到家中,实现远程监护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目前常用的远程监护系统是以通用微机为核心,用MODEM通过电话线传送心电数据,成本较高。本论文所研究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综合应用了嵌入式Intemet技术和遥测监护技术,通过因特网传送心电数据,以较低成本实现了对患者心电信号的远程、实时的监护与记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功能。由于是通过因特网这个统一、开放的通信系统传送数据,使得本系统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既可以用于家中实现远程心电监护,也可以用于医院内作为现有遥测心电监护系统的理想替代品。 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①研究网络及因特网的基本知识。 ②探讨嵌入式Internet技术实现的途径及其特殊性。 ③研究嵌入式Internet技术各种解决方案的技术资料,选择确定本系统采用的方案。 ④研究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⑤设计制作便携式心电数据采集器,含心电放大、A/D转换、无线数据传送、电池供电设计、低功耗设计等内容。 ⑥设计制作基于嵌入式Internet模块的无线心电数据接收转发电路,用C语言编写运行于嵌入式Internet模块上的相关程序。 ⑦用Delphi编写运行于监护中心计算机上的远程监护服务器应用程序,含远程连接客户、接收心电数据、心电波形实时显示、心电数据记录与回放、心电数据分析等功能。 以上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最终完成了科研样机,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下一步的产品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应用微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资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微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资料(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穿戴技术研究现状
        1.2.2 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技术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第2章 相关技术
    2.1 Hadoop
        2.1.1 云计算
        2.1.2 Hadoop
        2.1.3 HDFS
        2.1.4 HBase
        2.1.5 MapReduce
    2.2 运动参数的采集方法
    2.3 不同生理参数采集原理及方法
        2.3.1 心率的采集
        2.3.2 脉搏波及光电容积法原理
        2.3.3 血氧的采集
        2.3.4 心电的采集
        2.3.5 血压的采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健康数据分析技术及应用
    3.1 健康数据与健康评估
    3.2 加速度与运动能耗
    3.3 心率与运动强度
        3.3.1 运动强度的计算及区间划分
        3.3.2 运动强度区间的划分
        3.3.3 最大心率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穿戴健康数据监测系统设计
    4.1 系统架构
    4.2 可穿戴数据采集平台设计
    4.3 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设计
    4.4 基于Hadoop的后台服务
        4.4.1 Hadoop端的设计
        4.4.2 web服务端设计
        4.4.3 web端接口设计
        4.4.4 web端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穿戴健康数据监测系统实现
    5.1 可穿戴数据采集设备硬件实现
        5.1.1 反射式光电脉搏传感器
        5.1.2 代码实现
    5.2 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实现
        5.2.1 运动数据测量管理模块
        5.2.2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5.2.3 测量数据管理模块
    5.3 基于Hadoop的存储管理平台实现
        5.3.1 Hadoop环境搭建
        5.3.2 Hadoop与web端的连接
        5.3.3 系统数据库的实现
    5.4 系统功能测试
        5.4.1 注册登录功能测试
        5.4.2 修改用户信息功能测试
        5.4.3 运动数据测量功能测试
        5.4.4 上传下载用户测量数据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无线胶囊内窥镜图像检索及视频摘要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胶囊内镜发展历史
        1.2.2 无线内镜图像检索与视频摘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内容的无线胶囊内窥镜图像检索方法
    2.1 背景知识
        2.1.1 CBIR系统检索原理简介
        2.1.2 CBIR常用颜色空间
        2.1.3 无线胶囊内窥镜图像特点
    2.2 无线胶囊内镜图像特征提取
        2.2.1 颜色特征
        2.2.2 纹理特征
        2.2.3 Sift特征
        2.2.4 特征融合
    2.3 相似性度量
    2.4 实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显着图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方法
    3.1 背景知识
    3.2 显着图提取方法
    3.3 特征提取
        3.3.1 颜色特征提取
        3.3.2 纹理特征提取
        3.3.3 帧间差测定
    3.4 视频摘要生成
    3.5 实验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方法
    4.1 背景知识
    4.2 CNN简介
        4.2.1 CNN发展历程
        4.2.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与前向传播
        4.2.3 卷积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
        4.2.4 卷积神经网络特点
    4.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无线胶囊内镜视频摘要模型
        4.3.1 时间序列聚类与图像增强
        4.3.2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胶囊内镜图像检索与视频摘要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工具与基础组件
    5.2 系统设计思路与主体框架
        5.2.1 图像检索系统
        5.2.2 视频摘要系统
    5.3 系统界面介绍
    5.4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列车牵引控制单元软硬件设计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牵引控制单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牵引传动系统简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2章 列车牵引控制系统功能分析与方案设计
    2.1 牵引控制单元功能分析
        2.1.1 信号分析
        2.1.2 通信总线架构分析
        2.1.3 硬件分析
    2.2 牵引控制单元方案设计
        2.2.1 总体架构及方案设计
        2.2.2 牵引变流器控制模块设计
        2.2.3 系统监测模块架构设计
        2.2.4 网络通信模块架构
        2.2.5 电源模块
第3章 牵引控制单元硬件系统设计
    3.1 子板原理图设计
        3.1.1 控制子板
        3.1.2 模拟子板
        3.1.3 数字子板
        3.1.4 网络通信子板
        3.1.5 系统监控子板
        3.1.6 安全辅助功能子板
        3.1.7 电源子板
        3.1.8 背板
    3.2 通信总线设计方案
        3.2.1 CPCI总线
        3.2.2 MVB总线
        3.2.3 CAN总线和I~2C总线
    3.3 接地与屏蔽设计
        3.3.1 接地方案设计
        3.3.2 机箱结构及屏蔽设计
    3.4 硬件平台功能测试结果
第4章 牵引传动系统建模及其控制的硬件在环实验
    4.1 网侧模型及控制算法
        4.1.1 三电平四象限脉冲整流器模型及工作原理
        4.1.2 四象限脉冲整流器瞬态电流控制算法
    4.2 电机侧模型及控制算法
        4.2.1 牵引逆变器模型
        4.2.2 牵引电机模型及其矢量控制
    4.3 硬件在环实验
        4.3.1 硬件在环实验平台设计
        4.3.2 网侧硬件在环实验
        4.3.3 电机侧硬件在环实验
第5章 大功率牵引传动平台实验
    5.1 实验平台设计
        5.1.1 平台参数
        5.1.2 接口及信号特性
        5.1.3 平台保护程序
    5.2 实验内容及结果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煤矿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灾害心理研究进展
        1.2.2 应激条件下人的心理生理反应研究进展
        1.2.3 外界干扰对人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突发事件特点及人的一般反应研究
    2.1 突发事件概念及特点
        2.1.1 突发事件界定
        2.1.2 人对突发事件的一般反应
    2.2 煤矿突发事故特点及种类
        2.2.1 煤矿突发事故特点
        2.2.2 煤矿突发事故种类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系统设计与构建
    3.1 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3.1.1 基本要素
        3.1.2 基本原则
        3.1.3 主要内容
        3.1.4 方案选择
    3.2 实验系统构建
        3.2.1 基于视觉软环境与物理硬环境相结合的实验系统
        3.2.2 实验受试对象选择
        3.2.3 实验测试指标的选取
        3.2.4 实验仪器和设备的选择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3.4 实验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矿突发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影响实验
    4.1 实验假设的提出
        4.1.1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
        4.1.2 实验的假设
    4.2 实验过程
        4.2.1 基础实验
        4.2.2 二次实验
        4.2.3 时间效应实验
        4.2.4 备用数据测量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数据统计与分析
    5.1 实验数据统计
    5.2 生理指标变化程度分析
    5.3 生理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5.3.1 分析方法研究
        5.3.2 生理指标显着差异分析方法选择
        5.3.3 生理指标显着差异分析
        5.3.4 不同经历受试对象事故前后生理指标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及规律研究
    6.1 心理与生理变化的相关分析
        6.1.1 相关及相关系数
        6.1.2 相关分析方法选择
        6.1.3“心理变化级值”概念及心理与生理变化对应关系
        6.1.4 心理与生理指标的相关分析
    6.2 心理与生理变化的偏相关分析
    6.3 心理与生理变化的规律分析
        6.3.1 心理与生理变化灰色关联度分析
        6.3.2 用灰色系统理论预测生理指标变化规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及机理研究
    7.1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
        7.1.1 模型建立的步骤及要点
        7.1.2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的建立
        7.1.3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的检验
    7.2 受困人员心理与生理变化关系模型验证
        7.2.1 建立超样本模型
        7.2.2 超样本模型的检验
        7.2.3 超样本模型与原模型参数差异显着性检验
    7.3 受困人员心理生理非线性变化周期分析与预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性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成果

(5)低压配电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智能化低压配电系统的特点
        1.2.1 智能化
        1.2.2 功能多样化
        1.2.3 网络化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监控系统拓扑结构
    2.1 拓扑结构简介
    2.2 拓扑结构选型
        2.2.1 系统功能的要求
        2.2.2 项目规模的要求
    2.3 各层设计
        2.3.1 主站层设计
        2.3.2 通讯间隔层设计
        2.3.3 现场设备层设计
    2.4 网络管理系统功能
第三章 监控系统探讨内容
    3.1 基于配电参数监测的探讨
    3.2 电气火灾
        3.2.1 电气火灾简介
        3.2.2 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3.2.3 系统产品的选型
        3.2.4 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类型
        3.2.5 主要功能
        3.2.6 系统设计的检测方法
        3.2.7 漏电互感器
    3.3 环境监测
        3.3.1 环境监测概述
        3.3.2 监控系统结构
        3.3.3 站端设备(RTU)
        3.3.4 监控系统功能及特点
    3.4 专家诊断系统
        3.4.1 专家诊断系统简介
        3.4.2 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
        3.4.3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现状
        3.4.4 专家诊断系统的分类
    3.5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3.5.1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3.6 新型故障诊断系统发展趋势
        3.6.1 从单一模型的诊断系统到多模型诊断系统
        3.6.2 从单机模型到分布式网络诊断系统
        3.6.3 从单一专家系统到协同式专家系统
第四章 智能配电网相关系统的探讨
    4.1 智能配电网交互机制
    4.2 智能配电网数据维护平台设计方案
        4.2.1 平台体系结构
        4.2.2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4.2.3 智能配电系统总体结构
第五章 结语
谢辞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安全调度辅助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前景及意义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2.1 建设原则
    2.2 遵循的标准
    2.3 设计结构
    2.4 系统功能
第三章 系统功能设计
    3.1 SCADA 系统数据接口模块
    3.2 图形编辑及显示模块
    3.3 调度指令票管理模块
        3.3.1 调度指令票生成
        3.3.3 调度指令票审核
        3.3.4 调度指令票 Web 预令
        3.3.5 调度指令票执行管理
        3.3.6 调度指令票作废
        3.3.7 调度指令票归档
        3.3.8 调度指令票维护
        3.3.9 调度指令票查询统计
        3.3.10 调度指令票打印
    3.4 模拟操作及培训模块
        3.4.1 模拟操作功能
        3.4.2 培训功能
    3.5 调度日常工作管理模块
    3.6 与保护定值单管理软件接口模块
    3.7 WEB 发布模块
    3.8 系统维护管理模块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4.1.1 系统硬件结构
        4.1.2 系统软件结构
        4.1.3 数据库设计
    4.2 系统各部分功能模块实现
        4.2.1 与 SCADA/EMS 系统接口模块
        4.2.2 图形编辑及显示模块
        4.2.3 调度指令票管理模块
        4.2.4 模拟操作及培训模块
        4.2.5 调度日常工作管理模块
        4.2.6 与保护定值单管理软件接口模块
        4.2.7 Web 发布模块
        4.2.8 系统维护管理模块
第五章 系统应用分析
    5.1 可视化的人机界面
    5.2 严格的权限管理
    5.3 调度指令票
        5.3.1 智能灵活的拟票方式
        5.3.2 规范的调度票审核和执行流程
    5.4 防误效验
    5.5 其他实用辅助功能
        5.5.1 全网接地设备提示
        5.5.2 图形设备定位
        5.5.3 保存、导入系统状态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短距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研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晕眩检测方法和仪器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系统设计方案研究
    2.1 各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2 PC机常见外设接口比较
    2.3 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2.3.1 设计要求分析
        2.3.2 设计方案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实现原理分析
    3.1 蓝牙通信原理
    3.2 蓝牙模块的主机控制接口(HCI)
    3.3 蓝牙无线收发系统的具体实现
    3.4 USB接口通信原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
    4.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4.2 射频模块电路设计
        4.2.1 NRF2401射频芯片选取与简介
        4.2.2 NRF2401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4.2.3 射频模块原理图
    4.3 CY7C68013与射频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4.3.1 CY7C68013微控制器简介
        4.3.2 NRF2401与68013接口原理图
        4.3.3 接口时序分析
    4.4 RAM扩展电路设计
        4.4.1 68013内部存储空间分配
        4.4.2 RAM与68013的连接
        4.4.3 68013和SRAM间时序分析
    4.5 USB接口电路设计
    4.6 电源电路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开发环境
    5.2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5.3 68013初始化程序
    5.4 main.c主程序文件设计
    5.5 function.c功能程序文件设计
        5.5.1 无线收发程序设计
        5.5.2 68013中断程序设计
        5.5.3 控制传输子程序实现
        5.5.4 USB块传输程序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与调试
    6.1 PCB制作
        6.1.1 射频电路PCB设计
        6.1.2 基带控制及USB接口电路PCB设计
    6.2 印制电路板抗干扰措施
    6.3 系统调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本人发表论文及所获奖励
致谢
附图1
附图2
参考文献

(8)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历程
    1.2 数控系统研究开发现状
        1.2.1 国外研究开发现状
        1.2.2 国内研究开发现状
    1.3 现代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1.4.1 开放式体系结构模式
        1.4.2 数控系统软件平台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Windows环境下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
    2.1 Windows精确定时技术
        2.1.1 基于软件中断的方法
        2.1.2 基于硬件中断的方法
    2.2 Windows底层设备驱动技术
        2.2.1 Windows下设备驱动程序的特点
        2.2.2 Windows内核结构及虚拟环境
        2.2.3 VxD基本工作原理
        2.2.4 VxD与应用程序的内存共享
        2.2.5 VxD与应用程序的实时通信
        2.2.6 VxD的开发工具与编程方法
    2.3 多线程技术
        2.3.1 进程与线程
        2.3.2 线程同步机制
        2.3.3 任务调度算法的研究
        2.3.4 Windows下的线程调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计算机串行通信技术的研究
    3.1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概况
        3.1.1 计算机通信特点及系统组成
        3.1.2 数据传输方式
    3.2 计算机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3.2.1 RS-232C
        3.2.2 USB
        3.2.3 IEEE1394
    3.3 串行通信协议的研究
        3.3.1 通信协议分析
        3.3.2 数据链路层控制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indows的实时串行通信软件开发
    4.1 基于Win32的串行通信技术
        4.1.1 串行通信机制和基本步骤
        4.1.2 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分析
        4.1.3 串行通信工作方式分析
    4.2 基于Windows API方式的实时串行通信
        4.2.1 关键操作分析
        4.2.2 VC多线程编程关键技术
        4.2.3 多线程串行通信的实现
    4.3 基于VxD模式的实时串行通信
        4.3.1 串行通信的内核驱动原理与方法
        4.3.2 Ring0层的串口基本操作
        4.3.3 具体编程实现
    4.4 通信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通信实验环境
        4.4.2 通信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研究和开发
    5.1 系统总体结构与组成
        5.1.1 系统硬件结构
        5.1.2 系统软件结构
    5.2 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多任务调度
        5.2.1 数控系统的多任务特点分析
        5.2.2 系统多任务调度的实现
    5.3 系统若干控制功能研究与开发
        5.3.1 点动控制功能
        5.3.2 回零控制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虚拟式心电图仪的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开发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1.1.1 在医学科研上的意义
        1.1.2 在临床医疗上的作用
        1.1.3 在医学教学上的作用
    1.2 该课题国内外现状
    1.3 心血管疾病科常用数据信息
2 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
    2.1 信息系统原理
    2.2 数据库技术
        2.2.1 关系数据库
        2.2.2 SQL语言简介
    2.3 数据库访问技术
3 虚拟仪器技术及虚拟式心电图仪简介
    3.1 虚拟仪器的概念
    3.2 虚拟仪器的产生和现状
    3.3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
        3.3.1 制造过程对比
        3.3.2 虚拟仪器的优势
    3.4 虚拟仪器的系统组成
        3.4.1 虚拟仪器的硬件系统
        3.4.2 虚拟仪器的软件系统
    3.5 虚拟仪器的开发环境
    3.6 基于PC的虚拟仪器
        3.6.1 基于PC的虚拟仪器的构成
        3.6.2 虚拟仪器的形成
    3.7 虚拟式心电图仪简介
        3.7.1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功能
        3.7.2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硬件系统
        3.7.3 虚拟式心电图仪的软件系统及其实现
4 基于虚拟式心电图仪的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4.1 系统的运行环境
    4.2 系统的开发环境
    4.3 系统的功能组成
        4.3.1 系统概述
        4.3.2 系统的功能组成
    4.4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库设计理论
        4.4.2 数据库结构设计
    4.5 VC++中的数据库接口
    4.6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4.6.1 ADO接口
        4.6.2 病员信息采集模块
        4.6.3 综合查询模块
        4.6.4 统计打印模块
        4.6.5 辅助功能模块
5 进一步研究设想
6 小结
7 致谢
参考文献

(10)嵌入式因特网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动态心电监护系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因特网基本原理
    2.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2.2 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与分层
        2.2.1 协议和作用和设计原则
        2.2.2 ISO的七层参考模型
        2.2.3 分层协议软件的工作原理
    2.3 网络互联
    2.4 TCP/IP协议
    2.5 IP地址
    2.6 IP数据报的转发
    2.7 面向连接提供可靠数据传送服务的TCP
3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实施方案
    3.1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特点
        3.1.1 TCP/IP实现概述
        3.1.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3.1.3 嵌入式系统中实现TCP/IP协议的诸多考虑
    3.2 嵌入式Internet技术的实施方案
        3.2.1 ETR232模块简介
        3.2.2 ETR232模块的基本运行
        3.2.3 ETR232模块的硬件配置
        3.2.4 ETR232模块固化软件的功能
        3.2.5 ETR232模块的开发
4 远程心电监护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 便携式心电数据采集发送盒的设计
    5.1 心电信号的特性
        5.1.1 心电信号的产生
        5.1.2 典型心电波形
        5.1.3 心电信号检测的干扰来源
    5.2 便携式心电数据采集发送盒的整体结构
    5.3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
        5.3.1 前置放大电路
        5.3.2 高通滤波电路
        5.3.3 电平迁移和50Hz陷波电路
        5.3.4 低通滤波和主放大电路
    5.4 A/D转换、单片机和无线收发模块电路
    5.5 电源电路
    5.6 单片机程序设计
    5.7 低功耗设计
6 心电数据接收转发器的设计
    6.1 心电数据接收转发器的整体结构
    6.2 心电数据的接收
    6.3 心电数据的去毛刺处理
        6.3.1 产生毛刺的原因
        6.3.2 去毛刺滤波的算法
    6.4 因特网通信程序的设计
        6.4.1 ETR232模块的TCP运行库
        6.4.2 因特网通信的客户/服务器交互模式
        6.4.3 程序开发的步骤
        6.4.4 网络通信程序的设计
7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器软件的设计
    7.1 远程心电监护服务器软件设计概述
    7.2 网络通信功能的实现
        7.2.1 Windows网络编程简介
        7.2.2 Delphi网络编程组件
        7.2.3 程序设计
    7.3 心电波形的显示
        7.3.1 概述
        7.3.2 Canvas对象简介
        7.3.3 程序设计
    7.4 心率的计算
        7.4.1 概述
        7.4.2 求取初始阈值
        7.4.3 R波检测和心率的计算
    7.5 心电数据的记录与回放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应用微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资料(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穿戴设备的健康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D]. 张岩.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2]无线胶囊内窥镜图像检索及视频摘要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D]. 詹昌飞.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 [3]列车牵引控制单元软硬件设计与研制[D]. 王雨琦.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4]煤矿事故受困人员心理生理变化实验研究[D]. 孙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5)
  • [5]低压配电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探讨[D]. 崔海. 山东大学, 2012(05)
  • [6]安全调度辅助系统的研究和应用[D]. 刘科.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7]短距无线通信及USB接口系统的研究设计[D]. 梁得胜.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8]基于Windows的串行总线数控系统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陈月斌. 浙江大学, 2004(04)
  • [9]基于虚拟式心电图仪的心电图数据信息管理系统[D]. 曹怡. 重庆大学, 2003(01)
  • [10]嵌入式因特网技术的研究及其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D]. 何传红.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计算机系统直接管理和分析胃电图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