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基础,更新理念,谋求四川畜禽繁育改良站新发展

夯实基础,更新理念,谋求四川畜禽繁育改良站新发展

一、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谭国伟[1](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高宁[2](2019)在《呼伦贝尔西旗羊肉营销策略研究 ——以呼伦贝尔XL肉业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多,饮食结构变得更加多元化,人均肉类消费量在不断上升,羊肉消费也呈增长态势。以前,羊肉消费主要依靠回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消费区域集中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部分省份,且以冬季消费为主,但现如今已转变为全民性、全国性、全年性羊肉消费的新特点。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纯天然、绿色、健康的羊肉市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前景广阔。羊肉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果,出现了草原宏宝、小肥羊、苏尼特羊等全国知名品牌。呼伦贝尔XL肉业有限公司(简称XL公司)生产的西旗羊肉是内蒙古知名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想要在竞争日益加剧的羊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显得十分关键,XL公司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逐步稳固市场地位,增强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更好地查找XL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营销问题,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西旗羊肉产品营销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对XL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应用PEST模型分析了所处的宏观环境。结合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现状、市场营销现状等,应用SWOT分析法对XL公司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从品牌、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五个方面找出XL公司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价格不稳定、渠道狭窄、促销形式单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用STP营销战略理论,重新认识产品细分市场,明确市场定位,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并以此提出XL公司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紧密结合羊肉市场发展现状实行差异化营销战略,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利用西旗羊肉的有机品质,对产品策略组合进行优化,充分发挥价格策略的作用,进一步开拓营销渠道,有计划的实施促销活动,多举措并举提升XL公司品牌竞争力。另外,开展基于粉丝社群的网络营销和短视频营销,实施整合营销组合策略,希望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以有效解决XL公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营销难题,使其发展成为当地集肉羊养殖、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呼伦贝尔市羊肉产业集群化发展。

赵建华[3](2014)在《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大城市郊区非农化发展倾向明显,农业的价值受到忽视和质疑,城乡空间呈现简单趋同化趋势。本研究从农业多元价值视角出发探求大城市郊区农业与空间融合发展的路径,这对于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以郑州市为例,首先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和价值转变的阶段特征,梳理了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指出“重形态,轻产业”是城郊农业价值流失的主要原因。当前乡村衰落、食物安全和生态污染等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在现代农业多功能发展趋势下,以土地为核心资源的农业和乡村环境能产生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能够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互补的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新型城郊空间。本文通过对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指出由于过于追求农业的经济价值,农业的生态、文化、景观等服务价值变得越来越稀缺。借鉴西方农业城市主义理论,本文指出构建城郊宜农社区是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理想途径。宜农社区是指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导新型社区类型,由主导型社区和一般型社区组成,具有宜农的空间形态、绿色的设施支撑、和谐的社会关系、合理的空间规模4个层次的内涵特征。宜农社区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当地提供食物,缩短食物里程,还可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延续与传承地域文化,优化城郊空间形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了深入剖析郑州城郊农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的问题,本文根据城郊地区地形地貌、农田、林地、水系等农业资源分布,绘制了农业发展机会地图,分析适宜农业发展的空间范围。并据此将郑州城郊地区划定为西南丘陵片区、北部沿黄片区、东南平原地区3个宜农片区。然后,运用AHP分析法建立宜农社区发展潜力评估体系,对片区内农业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从经济、生态、社会价值方面进行系统评价,判断主导型社区,并以此为核心合理规划布局宜农社区单元。不同片区多样化的发展路径是农业多元价值充分实现的保障。论文对3个宜农片区的各自发展状况及特征进行了重点剖析与探究。从“农业——价值”层面揭示价值流失的原因,提炼出价值再生的机制;从“社会——空间”层面分析不同片区社会空间的变化状况,探索空间发展的措施及建议。具体结论是:西南丘陵片区林壑尤美,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处于蓄势待发状态,适宜以社会价值激发农业多元价值的实现,引导宜农社区空间融合发展;北部沿黄片区是郑州市北部生态屏障,凭借“山、河、林、田”的黄河生态资源优势,适宜引导产业互补与空间协同发展,以生态价值带动农业多元价值的叠加实现;东南平原片区传统农业优势突出,未来依托郑汴一体化和航空港区域发展优势,以农业博览交易、商贸物流带动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竞争力,激发经济价值的充分实现,实现空间集聚发展。最后,论文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城郊村向宜农社区转型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反思,归纳出郑州城郊地区价值重组的动力机制及宜农社区的规划策略。从市场服务、经营主体、社区运作、制度补贴等方面提出实现城郊地区价值最优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机制。最终,构建一个以“宜农社区”为单元的网络化城乡空间发展体系,实现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程德亮[4](2013)在《促进东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财政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财政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我国的财政担负着四个方面的职能,即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调控经济职能和监督管理职能。因此,财政活动对于一个地区的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财政收入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它的规模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实施。发展经济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无疑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也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营依靠其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资源优势,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全省第八位,人均收入全省第一。东营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并且仍然具有独特发展优势和巨大开发价值。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山东省东营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东营财政收入由2001年的17.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88亿元,为东营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为黄河三角洲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与此同时,作为石油城市,资源型城市共有的结构性、功能性和生态性矛盾,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东营的可持续发展,东营的财政经济运行也受很多制约因素和影响。居安思危,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和分析财政运行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研究探索如何合理利用财政资源,为东营社会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支持,是极为具有意义的。本文首先分析东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对财政收入有重要的影响,之后分析东营财政收入的特点与情况,财政收入的结构是对经济结构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促进三大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区域均衡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财政政策的支持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节能降耗,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出口企业扶持,保基本生活、医疗,支持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等。由于东营特殊的经济形式,财政经济运行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进一步转变思路,树立“大财政”的理财思路,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强市、兴财、富民”上;以财政改革为主线,把更新观念落实到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上;以转变作风为动力,把实现跨越式发展落实到强化财政保障职能、研究支持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上,推动各项财政工作实现新的跨越。概括地说,就是最大限度地为东营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最大限度地为社会提供最多的公共产品,最大限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最强的财力保障,努力构建“阳光财政”、“和谐财政”、“平安财政”。

李希荣[5](2012)在《我国畜牧业已经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新阶段 在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文中提出今天,我们召开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成绩,分析当前形势,谋划今后一段时期工作。高鸿宾副部长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畜牧业技术推广体

江小容[6](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自农村始,并迅速以渐进、增量的改革方式向前推进,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彻底转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历时30余年;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形式为标志,中国的农村改革恰好亦历时30余年。30年的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其本质上即是农村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不断被市场机制配置的过程。3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始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根本途径。理论探求和实践证明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并使各要素有效结合,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回顾,便于把握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过程及其配置路径,既是对发展经济学、发展政策的理论新释义,对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并化解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的困境和体制性障碍,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回顾并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目的在于如何进一步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并使之逐步成熟,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本着这一研究目的,论文一方面按照历史研究的方法,以农村改革标志性事件发生的时序为标准,把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细分为5个阶段,系统梳理农村土地、工业品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过程,对不同时期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的背景、路径和基本脉络进行考查和总结。另一方面论文按照文献研究的方法,广泛收集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调查数据,以及系列引导要素市场流转的中央核心政策,纵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论文最后一章总结并提炼30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以及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过程中待解的迷题,在此基础上对新阶段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未来走向形成前瞻性的认识。以农村改革标志性事件发展的时序为标准,本论文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过程细分为5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家庭承包制改革及其完成为标志,依靠农地生产力的简单释放产生强大内聚力,逐步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第二阶段以乡村工业的初步振兴和乡镇企业的辉煌崛起为标志,依靠农村工业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初步复苏和发展,逐步化解承包制下农村生产要素亟待流转的实然困境。第三阶段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为标志,依靠中央核心政策的引导推动农业发展机制的变革,稳步应对农村经济市场化转轨的新困境。第四阶段以农村劳动力的跨域流动为标志,依靠农村劳动力就业管理政策等推进劳动力要素的合理流动,以农村经济体制的全面变革积极应对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体制性障碍。第五个阶段是以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为标志,依靠系列一号文件的连续出台,持续加大对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投入力度,在科技支撑和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指导下,全方位应对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流转面临的诸多困境,探索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道路。透过以上5个阶段的系统梳理,论文得出结论:30年来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发展过程呈现从农地生产力的简单释放,农村工业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复苏与发展,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全方位统筹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此过程中中央核心政策由初级应对逐步转向体制变革式全方位应对的思路,逐步引导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和合理流动。毫无疑问,至今待解的惠农政策践行效果不佳、农地产权制度“两难”困境、农村教育工作现状不尽人意,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四大迷题,仍然是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制约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瓶颈。基于这种判断论文提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一是通过农业产业体系、科技人才体系和农业基础能力等重点领域建设持续引导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二是以城乡统筹思路促进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强化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投入机制;三是以科技创新持续发掘并强化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的内生动力。三条主线将是未来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的方向,其驱动力仍然是发挥市场对生产要素的基础配置作用,和执政党及政府核心政策的引导作用,农业与农村发展也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期”。

陈涛[7](2012)在《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蚕业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是具有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产业。蚕桑产业链长(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饰),覆盖面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举,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国蚕丝业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在对外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化,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出现的一些问题更加凸显,如产品单一、效益低下、行业不稳等,同时还面临新兴养蚕国家越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关于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十二五”发展规划与现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为时代背景,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与综合研究等方法,在比较全面地分析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阐述我国蚕桑产业发展所具备的国内的产业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从蚕桑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进行研讨,并结合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的市场变化,探索在新形势下我国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策与措施,以推动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本论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在调整中逐步建设高起点较稳固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蚕桑生产主产区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在“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引领下,逐渐向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出现新的产业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上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国家财政支持上应集中资金在中西部地区着力打造具有较高桑园管理水平、较好的养蚕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的年产优质干茧达到千t以上具有示范效应的蚕桑生产基地,以利于稳定蚕茧产量,保持茧丝资源优势。为此,还应同时做好各主产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2.举国家与行业之力争取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自1970年以后茧丝产量重新跃居世界首位以来,近40年时间里,我国的蚕桑产业一直处于世界第一大国的地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数十年里主要是靠数量取胜,难以确立强国地位,特别是产业终端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品牌名牌战略,实现以质取胜。同时,国家应加大厂丝储备、采取有力措施,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以避免因茧丝价格大幅波动而导致蚕桑生产大起大落。通过稳定国内茧丝价格,杜绝出口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逐步取得在国际市场上蚕丝及其制品的定价主导权。3.理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体制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蚕桑产业涉及桑树栽培、家蚕饲养、蚕茧收购、缫丝和丝绸制品开发经营等诸多方面,分属农工商贸数个部门,产业链条长,加上分布面广,前后道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利益纠葛、矛盾冲突在所难免。国家茧丝绸协调机构,应该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加强茧丝绸行业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设法基本稳定国内茧丝价格,避免出口市场的无序竞争,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与品牌战略实施,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引领行业发展方向。4.加强科技创新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及经营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出农民工增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农民经营收入门路多元,粮棉油果菜等大宗农产品轻型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养蚕业在农村中的竞争力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栽桑养蚕单位土地面积收益和单工劳动报酬已从优势向劣势转变,并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鉴此,需要切实加强科技创新,从品种选育到主要作业技术,从简易设施到机械化设备,从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到适合集约经营的所有环节,即从技术、装备、经营多管齐下,尽快建立以省力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养蚕技术经营体系。5.推进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延伸开发非绢丝产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特点的循环经济意识,正在逐步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桑蚕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研发工作也已经取得一批丰硕成果,桑枝培养食用菌与重组板材、蚕沙提取药用原料、桑椹生产饮料、桑叶开发饲料等开始步入产业化,丝素丝胶的应用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桑蚕茧丝资源在固守传统的绢丝产业的同时,正在通过延伸开发进入多个非绢丝产业。这种发展态势,对提高桑蚕茧丝资源利用率、增加栽桑土地产出率、增加养蚕农户收益率以致增加整个蚕桑丝绸行业的附加价值,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花大力气给予引导和支持。6.切实激活和开拓内需市场,逐渐降低蚕桑产业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长期以来,我国作为蚕茧和生丝的输出大国,并形成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导致我国蚕桑产业陷入受国际市场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怪圈。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约1/5,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内需市场潜力巨大,如何激活和开拓蚕桑产品的内需市场,是关系到我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开发适应国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明需求畅销产品,提高产业各环节的生产效益,是拉动内需和降低对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性的关键。

宋睿[8](2009)在《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新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须解决。因此,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采用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县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乡镇涉农企业、农户等发放调查问卷100余份,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农业科技推广的发展对策。分析发现,我国现在的农业推广体系现实情况如下:一、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本保持稳定;分系统看,种植业推广机构基本稳定,畜牧兽医得到加强,其他行业减幅较大。二、对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情况:基层实有农技人员基本稳定;县以下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继续减少;编内农技人员素质变化不大,学习培训机会仍然较少。三、对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情况: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状况有所改善,但保障水平不高。四、对于县以下推广机构工作条件状况:基本办公条件缺乏;推广服务手段落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职能不清,体制不顺,保障不足,机制不活,素质不高,结合不好,效益不高共七个问题。基于以上农业科技推广的现实,借鉴国内包括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先进有效的农业科技推广做法,提出今后农业科技推广的六点对策:一、构建“一主多元”型农技推广体系,既要改革和建设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又要引导和发育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二、着力推动体制改革,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是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关键内容之一,对创新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推广效能至关重要。三、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在推进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动运行机制创新。体制与机制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特定的体制下,好的机制可以使体制的优势发挥的更加充分,可以弥补体制的某些不足。四、切实强化投入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长期投入不足,在客观上制约了农技推广体系作用的有效发挥,也是农技推广机构难以剥离经营性服务的主要原因。五、落实保障责任提升推广能力。六、明确建设思路。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农业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重点突出,进一步做好农民的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多型齐进。

孔繁涛[9](2008)在《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消费量持续上升。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预警原理、风险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将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剖析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特性,系统分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揭示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规律,探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构建了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建立了预警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提出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本研究在全面阐述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风险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以及预测决策原理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其主要内容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大量风险,而风险是可以预测、管理和控制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获取、分析与传播过程,预警难点在于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分析;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预警可以使畜产品质量处于相对安全状态。(2)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了理想状态下的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5个指数和29个指标。并以概念指标体系为基础,遵照实用性、灵敏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预警应用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3个指数、15个指标,其中的15个指标根据其特性,又分为12个警兆指标、2个警情指标和1个滞后指标。(3)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微观和宏观模型。运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思路,兼顾常规警限划分原则和畜产品安全实践,界定了单警度、总警度的阈值。通过分析限量类危害物和违禁类危害物,建立了单因素、单产品视角的预警微观模型。在开展微观预警的基础上,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开展了宏观预警研究。一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后又采用DelphiMethod进行了评价检验;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另一方面,根据支持向量机(SV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建立了基于SVM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同时,采用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结果,对基于SVM的预警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将评价和预警有机结合。应用基于SVM的预警模型,对24个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实际相一致。(4)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通过采取完善体系建设、扩大规模养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经济、严格市场监管、提高安全认识和实现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处于无警状态,从而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卓松[10](2003)在《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文中研究表明 畜牧业在我国被称为朝阳产业,如果说,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强大的牵引动力;那么,科研和服务则有如劲量十足的助推器,共同引领着畜牧生产蓬勃发展。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是一家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和服务的事业单位,近年来,通过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自身经济建设而进一步夯实了发展基础;通过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级科技项目促进了生产而实现自我;同时,转变作风,更新观念,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参与市场化运作,并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理念拓展服务工作向纵深延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颇为成功的路子,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有较高的参考和启迪价值,可资借鉴。

二、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呼伦贝尔西旗羊肉营销策略研究 ——以呼伦贝尔XL肉业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部分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产品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3 西旗羊肉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1.6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工具
    2.1 相关概念
        2.1.1 营销
        2.1.2 网络营销
        2.1.3 短视频营销
        2.1.4 品牌
        2.1.5 生鲜农产品
    2.2 相关理论
        2.2.1 4Ps营销理论
        2.2.2 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
        2.2.3 农产品营销理论
        2.2.4 生鲜农产品网络营销理论
    2.3 相关分析工具
        2.3.1 SWOT分析
        2.3.2 STP分析
        2.3.3 PEST分析
第三章 XL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3.1 西旗羊肉产品介绍
    3.2 XL公司介绍
        3.2.1 组织结构
        3.2.2 人力资源
        3.2.3 商业模式
        3.2.4 营销队伍现状
    3.3 XL公司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3.3.1 宏观因素分析
        3.3.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3 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
    3.4 XL公司微观环境的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会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4.5 SWOT分析的结论
第四章 XL公司产品营销现状
    4.1 营销调查方案与样本构成
    4.2 品牌建设与管理现状
    4.3 产品策略现状
    4.4 价格策略现状
    4.5 渠道策略现状
    4.6 促销策略现状
第五章 XL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5.1 品牌建设方面问题分析
        5.1.1 品牌意识不强
        5.1.2 品牌差异化不明显
        5.1.3 宣传力度欠缺
    5.2 产品策略方面问题分析
        5.2.1 饲养粗放且产品加工程度低
        5.2.2 产品形式单一且缺乏特色
        5.2.3 产品定位模糊
        5.2.4 产品包装简单且缺少文化内涵
        5.2.5 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5.3 价格策略方面问题分析
        5.3.1 养殖成本提升且价格不稳定
        5.3.2 渠道间价格差异不合理
        5.3.3 产品定价过于僵化
    5.4 渠道策略方面问题分析
        5.4.1 分销渠道长且狭窄
        5.4.2 渠道开发能力不足
        5.4.3 与分销商关系不够密切
        5.4.4 供应链管理水平不足
    5.5 促销策略方面问题分析
        5.5.1 没有充分挖掘广告的效用
        5.5.2 未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
        5.5.3 人员促销存在短板
        5.5.4 网络促销方式利用不充分
第六章 XL公司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对策
    6.1 XL公司产品市场细分
        6.1.1 地理区域细分
        6.1.2 人口统计细分
        6.1.3 消费追求行为细分
    6.2 目标细分市场选择
        6.2.1 巩固主销区市场地位
        6.2.2 核心城市带动发展
    6.3 西旗羊肉产品市场定位
    6.4 XL公司营销策略优化
        6.4.1 产品策略
        6.4.2 价格策略
        6.4.3 渠道策略
        6.4.4 促销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3)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农业升级转型的产业背景
        1.1.3 郑州快速发展的地域背景
        1.1.4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关于农业与城乡空间关系的研究
        1.4.2 关于村庄空间发展的研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问题
    2.1 郑州城市空间扩展阶段与特征
        2.1.1 郑州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
        2.1.2 当前郑州城市空间发展特征
    2.2 郑州城郊村空间演变及价值转变
        2.2.1 城乡分离阶段:1980~1990 年代中
        2.2.2 城乡混杂阶段:1990 年代中~2007
        2.2.3 城乡一体阶段:2007 至今
        2.2.4 演变规律及特征
    2.3 非农化趋势下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2.3.1 城郊产业非农化发展趋势
        2.3.2 城郊村空间发展的新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宜农社区的理论构建
    3.1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与分析
        3.1.1 农业多元价值的转变
        3.1.2 农业多元价值的构成
        3.1.3 郑州农业发展优势的钻石模型分析
        3.1.4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意义
    3.2 宜农社区的理论内涵
        3.2.1 宜农的空间形态
        3.2.2 绿色的支撑体系
        3.2.3 和谐的社区关系
        3.2.4 合理的空间规模
    3.3 宜农社区的规划方法及步骤
        3.3.1 规划的目标
        3.3.2 绘制农业机会地图
        3.3.3 划分宜农片区
        3.3.4 宜农社区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蓄势与融合:西南丘陵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4.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4.1.1 农业及土地资源特征
        4.1.2 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
        4.1.3 社会价值主导下农业转型
    4.2 动因分析
        4.2.1 社会需求的提升
        4.2.2 区域发展带动
        4.2.3 政府引导与农户公共参与
    4.3 社会空间的变化
        4.3.1 常态:衰败的空心村
        4.3.2 非常态:拥挤的旅游景区
        4.3.3 企业投资的休闲农园
    4.4 休闲农业下宜农社区的融合发展
        4.4.1 从“分散”到“融合”的空间发展趋势
        4.4.2 宜农社区的选择与规划布局
        4.4.3 宜农社区设计实践
        4.4.4 保障措施及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补与协同:北部沿黄片区的宜农社区发展
    5.1 农业资源特征及产业发展
        5.1.1 “山、河、林、田”的资源特征
        5.1.2 农业向现代农业和农业旅游转型
        5.1.3 生态价值制约下现代农业升级
    5.2 动因分析
        5.2.1 国内外市场需求
        5.2.2 区域发展的机遇
        5.2.3 交通条件改善
        5.2.4 政府服务职能的增强
    5.3 社会空间的变化与分析
        5.3.1 居住隔离
        5.3.2 就业隔离
        5.3.3 回民居住空间的变化
        5.3.4 邻里关系的变化
    5.4 产业转型下宜农社区的协同发展
        5.4.1 从“孤立”到“协同”的空间发展趋势
        5.4.2 整体空间布局及功能转变
        5.4.3 宜农社区案例分析
        5.4.4 北部沿黄地区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竞争与集聚:东南平原片区宜农社区发展
    6.1 农业生产优势及产业升级
        6.1.1 传统农业生产优势
        6.1.2 农业向农工贸综合发展转化
        6.1.3 经济价值为主的农业竞争关系
    6.2 动因分析
        6.2.1 航空港带动下的综合交通优势
        6.2.2 郑汴一体化的区域发展
        6.2.3 信息化背景下农业物流的升级
    6.3 社会空间的变化
        6.3.1 以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为主
        6.3.2 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6.3.3 园区经济推进社会结构的开放与稳定
    6.4 农业升级下宜农社区的集聚发展
        6.4.1 构建集聚式发展的村庄等级体系
        6.4.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指引
        6.4.3 农业公益化特征下宜农社区发展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价值最优的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策略
    7.1 反思与现实困境
        7.1.1 农业多元价值实现的困境
        7.1.2 宜农社区的发展动力机制
    7.2 宜农社区空间发展模式的规划策略
        7.2.1 功能复合,满足多元价值需求
        7.2.2 空间集约,保障公共服务均等
        7.2.3 等级明晰,构建网络化规划体系
        7.2.4 不同片区的价值实现及发展指引
    7.3 操作策略与保障机制
        7.3.1 引导农业集群发展,健全市场服务机制
        7.3.2 培育宜农社区单元,构建社会支撑体系
        7.3.3 协调多方利益均衡,促进经营组织发育
        7.3.4 完善公益补贴政策,深化制度支撑体系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促进东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基本概念界定
    1.4 文章结构及特点
2 东营市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和劣势
    2.1 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2.2 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2.3 区位优势分析
    2.4 经济发展的劣势
3 东营市财政的现状、特点
    3.1 收入高速增长
    3.2 典型的油财政
    3.3 县区收入差异大
    3.4 人均高、总量小
4 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对策
    4.1 支持农业发展
    4.2 支持工业发展
    4.3 支持自主创新
    4.4 支持第三产业
    4.5 促进均衡发展
    4.6 改善基础设施
    4.7 完善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我国畜牧业已经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新阶段 在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肯定成绩, 进一步坚定做好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信心
    (一) 体系改革基本完成, 机制创新稳步推进
    (二) 强化技术推广, 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三) 落实扶持政策, 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
    (四) 建设良繁体系, 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五) 发挥技术优势, 推动草原牧区新政落实
    (六) 依托体系力量, 做好草原保护工作
    (七) 加强监测预警, 为宏观调控提供支撑
    (八) 办实事解难题, 让百姓得到实惠
二、准确把握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 关于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
    (二) 关于加强体系改革与建设
    (三) 关于推进畜禽种业创新
    (四) 关于强化技术推广与服务
三、乘势而上, 扎实做好2012年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
    (一) 加强体系改革建设
    (二) 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三) 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四)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
    (五) 强化监测预警工作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经济发展历程及其划分标准
    2.1 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概述
        2.1.1 官方式直线描述
        2.1.2 时间序列分期法
    2.2 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与进程
    2.3 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基本脉络
第三章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农业发展新起点
    3.1 承包制改革前农村生产要素禀赋状况
    3.2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初步确立
        3.2.1 多种承包经营方式出现
        3.2.2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
        3.2.3 农地整合与结构性初调
    3.3 承包制下农村经济超高速增长
        3.3.1 生产力恢复性发展中经济效益初现
        3.3.2 “一号文件”引导要素流动功勋卓着
    3.4 简单应对—家庭承包经营引导农村生产要素重组
第四章 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逐步走向繁荣
    4.1 承包制下农村生产要素亟待流转
    4.2 乡镇企业推动农村经济逐步走向市场
        4.2.1 乡镇企业崛起并发展
        4.2.2 农村经济结构市场化调整
    4.3 乡镇企业体制下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动因分析
        4.3.1 刚性管理政策对要素流动具有积极效应
        4.3.2 需求层次假说释义生产要素的流转路径
    4.4 初级应对—发展乡镇企业活跃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4.4.1 培植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4.4.2 拾遗补缺充裕农村工业品市场
        4.4.3 吸纳释放开辟农村劳动力市场
第五章 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向市场转轨
    5.1 市场化转轨前农村经济发展困局
        5.1.1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和矛盾
        5.1.2 农业结构问题与农民增收困境突出
    5.2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机制形成并发展
        5.2.1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结构全面调整
        5.2.2 高层次农业发展机制形成并发展
    5.3 市场化改革中农业发展机制运行动力分析
        5.3.1 现代经营理念引导农业产业化
        5.3.2 连续政策支持推动农业机制运行
    5.4 稳步应对—体制变革适应农村生产要素流转需求
        5.4.1 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5.4.2 变革农技推广体制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六章 跨域转移开辟农村劳动力流动新路径
    6.1 市场化转轨中农村生产要素禀赋不足
        6.1.1 二元体制下“三农问题”凸现
        6.1.2 世贸规则下农业市场困境尽现
    6.2 市场化发展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索
        6.2.1 乡镇企业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6.2.2 “民工潮”下农村劳动力跨域转移
        6.2.3 城乡经济梯度转移引导农民工返乡
    6.3 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模式成因分析
        6.3.1 原动力—比较利益驱动务工行为
        6.3.2 牵引力—农民进城就业政策松动
        6.3.3 不竭动力—城市低层次就业需求
    6.4 积极应对—破除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体制性障碍
        6.4.1 “三农”问题三维度解析
        6.4.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第七章 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
    7.1 免税时代“三农”发展新困境
        7.1.1 农民负担反弹面临潜在压力
        7.1.2 农村基层组织面临双重压力
        7.1.3 利润垄断威胁农产品价值链
    7.2 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初步确立
        7.2.1 “三农”发展推向新境界
        7.2.2 新农村建设高潮兴起
    7.3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动力分析
        7.3.1 中共十七大新论明晰要素市场发展方向
        7.3.2 新政解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新路
    7.4 全方位应对—城乡统筹思路引导农村生产要素流转
        7.4.1 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7.4.2 持续破解农民工问题
第八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
    8.1 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经验总结
        8.1.1 生产力的释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8.1.2 核心政策牵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
        8.1.3 辩证应对探寻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路径
    8.2 新时期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发展待解迷题
        8.2.1 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面临“两难选择”
        8.2.2 新农村建设四大民生问题遗留待解
    8.3 新阶段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路径展望
        8.3.1 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及未来走向
        8.3.2 生产要素市场化流转的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产业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国际竞争力涵义的概念界定
        2.2.3 比较优势理论的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3.1 中国蚕桑发展的历史变迁
        3.1.1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3.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的复兴
    3.2 区域布局
        3.2.1 蚕区分布的历史变迁
        3.2.2 中国蚕桑区域布局的划分
    3.3 技术革新与生产变化
        3.3.1 建立高产的桑树栽培技术体系
        3.3.2 实现优良蚕品种的推广
        3.3.3 利用催青室统一催青
        3.3.4 小蚕共育技术
        3.3.5 大蚕省力化技术
        3.3.6 上蔟技术
        3.3.7 烘茧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4.1.1 蚕种生产概况
        4.1.2 桑蚕品种现状
        4.1.3 蚕桑质量监管
        4.1.4 蚕茧生产现状
    4.2 中国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适度规模与蚕业布局
        4.2.2 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
        4.2.3 生产规模化与产业化
        4.2.4 标准化生产与质量监管
        4.2.5 宏观调控与资金扶持
        4.2.6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4.2.7 综合开发与市场拓展
        4.2.8 竞争力与强国地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蚕桑产业竞争力及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1 中国蚕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5.1.1 评价的方法
        5.1.2 评价的指标
        5.1.3 国际竞争力分析
        5.1.4 小结
    5.2 中国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1 蚕茧成本的概念
        5.2.2 全国蚕茧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3 蚕茧与其他农产品之间的成本、收益比较
        5.2.4 小结
    5.3 中国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1 比较优势评价
        5.3.2 比较优势评价指标
        5.3.3 蚕茧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5.3.4 小结
第6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要素分析
    6.1 蚕桑产业管理制度因素分析
        6.1.1 我国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6.1.2 我国现行的蚕桑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之处
        6.1.3 提高我国蚕桑产业管理效能的政策建议
    6.2 蚕桑产业经营方式因素分析
        6.2.1 蚕茧生产的特殊性
        6.2.2 我国主要蚕茧生产经营方式分析
        6.2.3 现有蚕桑生产经营模式的不足
    6.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环境因素分析
        6.3.1 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6.3.2 蚕桑产业面临的挑战
    6.4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因素分析
        6.4.1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现状
        6.4.2 蚕桑产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4.3 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科技发展支撑的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7.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及设计思路
        7.1.1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7.1.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7.1.3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7.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7.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7.2.2 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7.3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7.3.1 数据来源
        7.3.2 具体分析过程
        7.3.3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8.1 市场化之路
        8.1.1 蚕种市场化
        8.1.2 蚕茧市场化
    8.2 规模化之路
        8.2.1 宏观规模
        8.2.2 微观规模
    8.3 产业化之路
        8.3.1 中国蚕桑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典范——富安模式
        8.3.2 市场带动型的蚕桑产业发展——广西模式
        8.3.3 中国蚕桑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荐
    8.4 标准化之路
        8.4.1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现状
        8.4.2 我国蚕桑标准体系的完善
        8.4.3 我国蚕桑产业标准化的实施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与建议
    9.1 政府的义务
        9.1.1 摆正位置,理顺体制
        9.1.2 政策引导,宏观调控
        9.1.3 资金扶持,建稳基地
        9.1.4 完善标准,质量监管
    9.2 企业的角度
        9.2.1 着眼基地,反哺利益
        9.2.2 放眼市场,提升质量
        9.2.3 良性竞争,传承文明
        9.2.4 自我造血,品牌战略
    9.3 学研的使命
        9.3.1 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9.3.2 创新科技,升级产业
        9.3.3 资源共享,改良品种
        9.3.4 产研结合,推广科技
    9.4 蚕农的选择
        9.4.1 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9.4.2 技术更新,稳产优质
        9.4.3 增强合作,增加收益
        9.4.4 拓宽思路,立体经营
第10章 综合与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学习期内发表论文一览表
致谢

(8)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1.2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机构及功能
        1.2.1 政府序列的农技推广机构
        1.2.2 农业科教单位的推广机构
        1.2.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广机构
        1.2.4 供销合作社的推广机构
        1.2.5 涉农企业的推广机构
        1.2.6 科技示范户的推广活动
    1.3 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主要成绩
    1.4 国外农业推广体系的主要类型
        1.4.1 日本:政府推广体系与农民组织共同开展推广工作
        1.4.2 美国的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农技推广工作
        1.4.3 以色列:农业推广与科研合二为一
    1.5 新一轮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5.1 中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要从中国农村的现实需求出发
        1.5.2 农业技术的特点决定必须保留农技推广体系
        1.5.3 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共同经验决定必须保留农技推广体系
        1.5.4 多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不适用于"购买"的方式
        1.5.5 关于"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提法
2 引言
3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
    4.1 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4.1.1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状况
        4.1.2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情况
        4.1.3 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保障情况
        4.1.4 县以下推广机构工作条件状况
        4.1.5 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人员现状表
    4.2 全国各地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经验和办法
        4.2.1 浙江省:实行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分离、多元化发展的创新模式
        4.2.2 广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包村联户制度
        4.2.3 上海市:科学、合理、灵活设置推广机构
        4.2.4 江苏省:确保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4.2.5 先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经验
    4.3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5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思路
    5.1 构建"一主多元"型农技推广体系
    5.2 着力推动体制改革,强化公益性农技推广
    5.3 注重运行机制创新,增强农技推广活力
    5.4 切实强化投入保障,提高农技推广能力
    5.5 落实保障责任提升推广能力
    5.6 明确建设思路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9)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立题背景
        1.1.1 畜牧业发展具有强劲生命力
        1.1.2 畜产品在食物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1.1.3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1.4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外向型畜牧业发展
        1.1.5 风险分析是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意义
        1.2.1 食物质量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1.2.3 食物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规定性
        1.2.4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1.3 研究动态
        1.3.1 安全制度研究进展
        1.3.2 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1.3.3 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1.4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基本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1.2 有关概念比较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2.2.1 风险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3 经济学理论
        2.2.4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2.2.5 预测决策理论
    2.3 预警研究进展
        2.3.1 经济预警研究
        2.3.2 农业预警研究
        2.3.3 生态预警研究
        2.3.4 预警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2.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
        2.4.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的学科基础
        2.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
第三章 畜牧业经济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
    3.1 畜牧业经济发展分析
        3.1.1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3.1.2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3.1.3 现代畜牧业之含义
    3.2 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严重
        3.2.1 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
        3.2.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3.2.3 农产品出口基本趋势
        3.2.4 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3.3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上升
    3.4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进展
        3.4.1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4.2 有关国际组织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3.4.3 有关国家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3.4.4 我国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4.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及分类
        4.1.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
        4.1.2 风险因素的分类
        4.1.3 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评价
    4.2 物理性风险因素
    4.3 化学性风险因素
        4.3.1 风险因素成分分析
        4.3.2 风险因素来源分析
        4.3.3 风险因素控制的法律及规定
    4.4 生物性风险因素
        4.4.1 动物疫病分类
        4.4.2 学理解释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
    5.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设计
        5.1.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知识释义
        5.1.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概述
        5.1.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构成
    5.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
        5.2.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选择原则
        5.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构成
    5.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5.3.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监测的关系
        5.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法律规定
        5.3.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计划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用指数体系的构建
    6.1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2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6.3 利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划分警限
    6.4 预警应用指标的解释与判断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 微观层面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1 单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2 单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预警
        7.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7.2.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7.2.3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
        7.2.4 基于Delphi Method 的评价检验
    7.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3.1 支持向量机的产生和发展
        7.3.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7.3.3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算法
        7.3.4 基于SVM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构建
        7.3.5 基于SVM 的预警模型应用分析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模型设计
        7.4.1 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表的构建
        7.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功能
        7.4.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特点
第八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保障
        8.1.1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8.1.2 加快建设检验监测体系
        8.1.3 尽快完善标准体系
        8.1.4 依法强化队伍体系
    8.2 扩大规模养殖,夯实安全基础
    8.3 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健康养殖
        8.3.1 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8.3.2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8.3.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8.3.4 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健康养殖
    8.4 发展畜牧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
        8.4.1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意义重大
        8.4.2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的思路对策
        8.4.3 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8.5 实施认证管理,严格质量监管
        8.5.1 加快发展畜产品的认证化管理
        8.5.2 全过程实施畜产品质量监管
    8.6 提高安全认识,实现信息共享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基本结论
    9.2 问题讨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和强化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事业发展的基础
二、立足事业单位的职能,勤奋工作创佳绩
三、适应市场需要,推动服务工作向纵深延伸

四、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研究[D]. 谭国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呼伦贝尔西旗羊肉营销策略研究 ——以呼伦贝尔XL肉业有限公司为例[D]. 周高宁. 闽江学院, 2019(07)
  • [3]农业多元价值导向下郑州城郊宜农社区发展研究[D]. 赵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4]促进东营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程德亮. 山东大学, 2013(03)
  • [5]我国畜牧业已经进入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新阶段 在全国畜牧站长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 李希荣. 中国饲料, 2012(13)
  •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 江小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7]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涛. 西南大学, 2012(11)
  • [8]我国农技推广体系新探索[D]. 宋睿.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9]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D]. 孔繁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夯实基础 更新观念 四川省畜禽繁育改良总站再谋新发展[J]. 卓松. 四川草原, 2003(06)

标签:;  ;  ;  ;  ;  

夯实基础,更新理念,谋求四川畜禽繁育改良站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