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镍钴络合物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研究

新型镍钴络合物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研究

一、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琪[1](2021)在《Zr(SO4)2/γ-Al2O3及其稀土改性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1-丁烯低聚反应制备二聚物C8和三聚物C12烯烃的过渡金属盐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进行探讨研究。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负载Zr(SO4)2的Zr(SO4)2/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的Zr(SO4)2负载量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对较好负载配比的Zr(SO4)2/γ-Al2O3催化剂通过稀土RE(Ce、La)探讨了添加稀土类助催化剂对催化剂性能的改善;还探讨了浸渍负载液中添加H2SO4改变酸性及分布的方法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考察催化性能的1-丁烯低聚反应在自行搭建的具有在线色谱分析的连续固定床反应装置上进行。文章通过NH3-TPD表征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用BET孔隙比表面积分析仪表征催化剂的比表面、孔径、孔容等参数。并结合物性表征的表面酸性和结构等数据对催化剂的性能进行进一步深入讨论。结果表明,研究的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生成二聚物C8、三聚物C12具有活性,活性组分Zr(SO4)2的负载量影响显着。在γ-Al2O3负载量为0.75 mmol/g,1-丁烯转化率为56.33%、产物主要是二聚体,二聚物选择性为99.02%;通过分别添加CeO2、La2O3、CeO2+La2O3改性制成的多组分催化剂,其表面酸性有所提升且大大改善了催化剂表面积碳使催化剂失活的问题,使1-丁烯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进行低聚反应。其中只用CeO2改性的CeO2-Zr(SO4)2/γ-Al2O3催化剂最适合作为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剂1-丁烯转化率可达70.05%、二聚产物选择性85.74%。辅助添加H2SO4改性的0.0685CeO2-0.5Zr(SO4)2-SO42-/γ-Al2O3(mmol/g)催化剂1-丁烯转化率71.91%、二聚产物选择性98.10%。

谢尚青[2](2021)在《新型钳式配体支持的钴,铁氢化物的合成及其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金属有机化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型配合物的设计及合成依然是所有科研工作者瞩目的焦点。合成新型的金属有机配合物并研究其性质,不仅有助于攻克科学难题,也能为工业生产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影响配合物性质的众多因素中,配体的结构一直是最重要的因素。自从1991年Arduengo教授第一次成功分离出了稳定的游离氮杂环卡宾以来,卡宾配体作为膦配体的理想替代品就一直活跃在均相催化领域之中。为了充分利用卡宾配体强σ-给电子能力及灵活的可调控能力,科学家们最近将其应用在了具有模块化设计理念的钳式不对称配体框架中。这种有趣的设计理念及思路能够极大的发挥卡宾配体的优越性,同时兼顾配合物的稳定性及活性,在均相催化领域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与潜力。与卡宾类似,氮杂环硅烯作为卡宾的类似物,同样具有高的反应活性与稳定性。2015年,Szilvasi教授通过理论计算预言了硅烯配体光明的应用前景。遗憾的是,尽管如此,关于该领域较少的研究极大的影响了硅烯化学的发展。近年来,廉价过渡金属配合物促进的烯烃硅氢化反应成为了科学家研究的重点。目前,该领域还在反应机理,选择性控制,工业化改进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本论文将着重围绕以上几个领域开展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设计并合成了两种不对称钳式卡宾配体前驱体2a,2b,利用其与CoMe(PMe3)4反应得到了钴氢化物3a,3b及反式双螯合配合物4a,4b。实验结果表明,钴氢化物3a能有效催化芳香族末端烯烃与Ph2SiH2的马氏加成反应。对于脂肪族末端烯烃,3a则能有效催化其与Ph2SiH2的反马氏加成反应。在该体系中,吡啶氮氧化物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添加剂,其引入能有效降低体系的反应温度。对反应机理也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2.利用高活性小分子钴配合物Co(PMe3)4及CoCl(PMe3)3,初步实现了对烯烃反应选择性的精准控制。当使用Co(PMe3)4为催化剂时,可以高选择性的实现芳香族末端烯烃与Ph2SiH2的马氏加成反应;与之相反的是,使用CoCl(PMe3)3为催化剂时,可以促进脂肪族末端烯烃与Ph2SiH2的反马氏加成反应。这两个催化体系均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在研究反应机理的过程中,成功分离得到了双核金属氢化物10及单核金属双氢化物11,这两种配合物的分离为理解反应可能的机理带来了较大的帮助,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3.在前文的基础上,我们对不对称卡宾配体前驱体进行了改进,合成了三种不对称钳式卡宾配体前驱体13a-13c。将其与丁基锂反应后,再与Co(PMe3)4反应,得到了三种离子型钴氢化物14a-14c。将反应溶液改换为极性更强的乙腈溶液后,在该反应中又得到了离子型双螯合配合物15。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4a能够催化酰胺脱水还原反应。此外,卡宾前驱体13a-13c分别与(DME)NiCl2反应,得到了三种镍氯配合物17a-17c。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7a能有效促进苯乙烯与PhSiH3的马氏加成反应,对于该体系的详细研究还在进行当中。4.在课题组合成的钳式双硅烯配体5-A的基础上,我们又分别合成了具有类似骨架,侧臂分别为PPh2及PiPr2的双膦配体19及20。通过将配体19,20分别与Fe(PMe3)4反应,我们得到了铁氢化物21及铁氮气配合物22。这一结果表明了配体骨架的电子性能和空间位阻的差异影响了氮气配合物的形成。与其不同的是,双硅烯配体5-A与Fe(PMe3)4的反应实现了氮气分子更高程度的活化,这展现了双硅烯配体与双膦配体的不同。此外,与双硅烯配体5-A类似,双膦配体19及20与CoCl(PMe3)3的反应得到了两种钴氢化物23及24。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侧臂为PPh2配体支持的钴氢化物23能够促进苯乙烯与Ph2SiH2的反马氏加成反应,而侧臂为硅烯配体的钴氢化物5-C则能促进苯乙烯与Ph2SiH2的马氏加成反应。这一结果的不同体现了双硅烯配体骨架独特的性质,对于该反应的详细研究也在进行当中。

邹陈[3](2021)在《基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功能化聚乙烯》文中指出聚烯烃材料因其具有出色的耐化学性和优异的机械性能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疗卫生,机械,军工,汽车制造等领域。然而,随着人们对材料性能要求的提升,单一的聚烯烃材料已不能适用于更多的应用领域,因此对聚烯烃的功能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功能化聚烯烃可显着改善材料的粘合性、着色性、表面性能、耐溶剂性、流变性能、共混性能等,对扩大聚烯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在制备功能化聚烯烃材料过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通过设计、选择合适的催化剂,选择一定的功能单体,合成了一系列功能化聚烯烃材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支化度、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是影响聚烯烃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为了可控且便捷的调节这些参数,设计合成了一系列2-亚氨-吡啶-N-氧化物镍配合物,并研究了它们催化乙烯均聚合能力以及与乙烯10-十一碳烯酸甲酯共聚的能力。这些催化剂在乙烯聚合过程中仅在少量助催化剂作用下即可显示出很高的活性(高达107 g PE mol Ni-1h-1)。通过调节催化剂的结构和聚合条件等,可以方便地调节聚乙烯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聚合物的熔点和支化度,同时研究了双峰聚乙烯的力学性质和流变学行为。2.随后,制备了一种具有可交联,自修复和光响应的极性功能化性聚烯烃材料。膦磺酸钯催化的乙烯三元聚合反应,制备了具有羧酸和环状结构的聚烯烃。插入的环状单体可以有效地调节聚合物的结晶度和弹性,环状单体的多于双键可提供交联点。随后引入的Fe3+/柠檬酸和聚合物羧酸作用可以诱导动态交联并实现自修复性能。在柠檬酸的存在下,在紫外线照射时,Fe3+可以还原为Fe2+,而Fe2+则很容易被氧化成Fe3+,这种光还原和热氧化策略为回收热固性聚合物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这些参数的相互作用使该功能化策略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并可能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聚合物材料。3.最后,在后过渡钯催化剂催化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基础下,通过三种不同的途径合成具有本征抗菌性能的聚烯烃。首先,由磷磺酸钯催化乙烯与含氮共聚单体直接共聚制备具有一定抗菌性能的氮官能化聚烯烃。随后,通过预合成的含氯和羧基官能团聚合物进行官能团转化反应,形成咪唑鎓和金属离子官能化的两类抗菌聚烯烃,这类抗菌聚烯烃材料具有高分子量和高极性官能团含量,具有优异的机械和抗菌性能的聚烯烃,这些官能化的聚烯烃还可以用作具有极性抗微生物剂的非极性聚烯烃的有效相容剂。

冯春玉[4](2021)在《基于亚胺-胺配体的锆铪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是一种高性能通用塑料,具有一系列独特的性能和应用。尽管近年来取得了许多进展,生产新型高性能LLDPE仍然是一个紧要的任务。本文做了两方面的工作:(1)通过α-二亚胺配体与MMe4(M=Hf或Zr)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有莰烯基大骨架的锆铪配合物,[2,6-(R1)2-4-R2-C6H2-N-C(camphyl)=C(camphyl)-N-2,6-(R1)2-4-R2-C6H2]MMe2(THF)(1-Zr:R1=Me,R2=H,M=Zr;2-Zr:R1=Me,R2=Me,M=Zr;1-Hf:R1=Me,R2=H,M=Hf;2-Hf:R1=Me,R2=Me,M=Hf),含有大环刚性骨架。所有锆和铪的金属配合物都通过1H和13C核磁共振谱进行了表征,并且配合物1-Zr和1-Hf的分子结构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确认。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α-二亚胺配体在反应中被选择性地还原成烯二酰胺形式,并与金属生成1,3-二氮-2-金属环戊烯环。在[Ph3C][B(C6F5)4]助催化剂存在下,锆配合物1-Zr和2-Zr对乙烯/1-辛烯共聚表现出中等活性(388 kg(PE)mol-1(M)h-1),所制备共聚物具有超高分子量(>600×104 g·mol-1),但是1-辛烯插入率较低。然而,Hf配合物1-Hf和2-Hf在相同条件下几乎无活性。这一结果表明对于该类型催化剂金属中心对催化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为了合成用于共聚单体α-烯烃,设计合成了一类双膦亚胺配体syn-L和anti-L,及其双金属镍配合物syn-Ni2和anti-Ni2。X-ray单晶衍射证实syn-Ni2中两个镍原子处于相对接近的位置,其距离为(6.433(5)?),而在anti-Ni2中由于蒽骨架的刚性两个镍原子中心相距更远。用于对照实验,同样合成了单金属配合物[Ni Br2(C14H9-N=CH-C6H4-2-PPh2)](Ni1)。以Al Et Cl2做助催化剂条件下,顺式双金属镍配合物syn-Ni2表现出非常高的乙烯二聚活性(>90%)(高达9.10×106 g·mol-1(Ni)·h-1),分别比anti-Ni2和单金属Ni1高约1.5倍和3.3倍,且双金属syn-Ni2和anti-Ni2对2-丁烯的选择性高于单金属催化剂Ni1。用电化学法研究了双金属配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并与单金属配合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金属结构中两个金属中心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因而有利于1-丁烯的异构化。

卢琪,肖林久,刘蝈蝈,李文泽[5](2020)在《烯烃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各类烯烃齐聚反应所应用的不同类型催化剂,归纳分析对短链烯烃(C2、C3)、中等链长烯烃(1-丁烯、异丁烯)以及长链烯烃(以1-癸烯为代表)进行齐聚反应适用的催化剂以及助催化剂。结果表明:固相催化剂不需要价格昂贵的助催化剂活化,而均相催化剂必须经过助催化剂活化才可表现出催化活性;乙烯齐聚催化剂多采用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H型分子筛,丁烯低聚采用固体酸催化剂或离子液体等,1-癸烯采用茂金属、Lewis酸、离子液体进行聚合,最后对烯烃齐聚反应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桂霞,苟田田,陈冬,罗兆鹏,李世清,孔翔飞[6](2021)在《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自由基反应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通过烯烃官能团化构建有机化合物成为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当选择种类、晶体结构和性能多样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催化剂时,这类反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和原子经济性高的特点。该文总结了近5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利用过渡金属盐及其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经过自由基反应历程实现烯烃官能团化的研究进展,其反应特点是在过渡金属催化下烯烃参与自由基反应,再与其他底物或试剂偶联成键,从而实现官能团化。催化剂除了贵重金属铑、钯和钌等的配合物之外,还有普通金属,如铁、镍、铜和钴的盐及其配合物。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反应拓宽了烯烃官能团化的研究领域,为有机合成工作者提供了新方法和思路,还为烯烃官能团化合成各种功能化合物的产业化生产提供新方案。

殷允念,欧阳冬晨,王俊杰,朱戎[7](2020)在《Salen钴配合物催化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平面型N/O四配位钴配合物参与的自由基反应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双水杨醛缩乙二胺类(Salen)钴配合物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在小分子和高分子合成中展现出丰富全面的反应性质.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这一领域的重要进展,包括以下方面:(1)基于氢原子转移的Co(Ⅱ/Ⅲ)催化反应;(2)基于Co(Ⅳ)的氧化型氢官能团化反应;(3)基于Co(Ⅲ)卡宾自由基的环丙烷化反应;(4)基于Co(Ⅰ)的还原偶联反应;(5) Co介导的自由基聚合,并重点介绍这些反应之间的机理联系、新型催化模式的发展以及合成应用.

翟雪[8](2020)在《Schiff碱共价修饰纳米材料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桥联基,采用水杨醛、氯代二苯基膦和过渡金属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了具有不同配体结构的Schiff碱亚胺络合过渡金属催化剂和新型PNP铬催化剂。通过共价键修饰将所合成的催化剂接枝在纳米材料上,合成了一类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和一类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氢谱(1H-NM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等表征方法,证明所合成的配体以及催化剂的结构与其理论结构相符以及活性中心在载体上负载量。在对所合成配合物表征的基础上,研究了Schiff碱亚胺络合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性能,考察了聚合体系和聚合工艺对其催化乙烯齐聚活性和产物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MAO为助催化剂,环己烷为溶剂时,Schiff碱亚胺络合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均具有良好的性能。其中,Schiff碱亚胺络合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较佳反应条件为:Al/Ni比为500、反应温度为25℃、乙烯压力为0.1 MPa、反应时间为30min。此条件下,Schiff碱亚胺络合镍催化剂活性可达7.40×105 g/(mol Ni·h),C6和C8的选择性为38.03%;Schiff碱亚胺络合钴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为5.62×105 g/(mol Ni·h),C6和C8的选择性为32.99%。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结果表明,当以环己烷为溶剂、MAO为助催化剂、Al/Ni比为700、反应温度为25℃、乙烯压力为0.1 MPa、反应时间为30min时,Schiff碱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镍负载型催化剂活性可达58.50×105g/(mol Ni·h),C6和C8的选择性为97.99%。经过三次循环回收实验后,其催化活性保持在52.70×105 g/(mol Ni·h)左右,该负载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在系统研究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的基础上,对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硅胶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性能进行了探索。当以环己烷为溶剂、MAO为助催化剂、Al/Cr比为700、主催化剂用量为3μmol、反应温度为25℃、反应压力为0.5MPa、反应时间为30min时,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硅胶催化剂活性可达1.03×105 g/(mol Cr·h),C8+的选择性为81.63%。与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纳米材料负载镍催化剂相比较,该负载型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更倾向于生成C8+的烯烃。

王嘉东[9](2020)在《硅膦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乙烯齐聚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线性α-烯烃(Linear α-olefin,LAO)是一类重要的化工生产原料,广泛应用于表面活性剂、增塑剂、润滑油、油品添加剂和洗涤剂等领域。在LAO的生产工艺中,乙烯齐聚是具有前景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其可以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生成LAO。而在乙烯齐聚过程中,催化剂是此工艺最核心的技术,所以新型催化体系的开发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后过渡金属镍、钴和钯等金属络合物,其作为乙烯齐聚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单活性中心的优点,故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催化剂体系中配体的结构以及金属的种类与产物的选择性有关,同时它对催化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一点,本论文通过修饰硅膦配体的骨架合成了一系列硅膦配体(L1-L6),并通过改变金属原子种类合成了一系列催化剂,同时也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金属络合物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此外还采用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对Ni3催化剂的金属环状中间体结构以及相对吉布斯自由能谱进行优化并计算。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述:(1)合成了一系列硅膦型配体(L1-L6),并通过NMR对配体(L1-L6)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合成了硅膦配体/镍络合物(Ni1、Ni2、Ni3、Ni4)、硅膦配体/钴络合物(Co1、Co2、Co3、Co4)和硅膦配体/钯络合物(Pd1、Pd2、Pd3、Pd4),并通过质谱、元素分析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硅膦配体/金属络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由晶体结构分析可知硅膦配体/金属络合物是以金属为中心呈扭曲的四面体结构。(2)以硅膦配体/镍络合物(Ni1、Ni2、Ni3、Ni4)为预催化剂,助催化剂采用一氯二乙基铝(DEAC),进行乙烯齐聚反应,其主要产物为1-丁烯。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预催化剂Ni1的催化活性最高,可达到1.29×108 g/(molNi·h),1-丁烯的选择性为9.67%,而预催化剂Ni3的催化活性为2.29×107 g/(molNi·h),1-丁烯的选择性为72.32%。此外,采用DFT计算方法对Ni3的金属环状中间体结构进行优化并计算,同时通过对催化剂中间体的吉布斯相对自由能谱的讨论以及能量壁垒的比较,发现Ni3预催化剂1-丁烯选择性最高的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3)以硅膦配体/钴络合物(Co1、Co2、Co3、Co4)为预催化剂,以DEAC和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甲基环己烷为溶剂进行乙烯齐聚反应,其主要产物为1-丁烯。当反应时间为30min、乙烯压力为3Mpa、Al/Co摩尔比为500时、反应温度为45℃时,预催化剂Co3的1-丁烯的选择性高达91.72%。(4)以硅膦配体/钯络合物(Pd1、Pd2、Pd3、Pd4)为预催化剂,以MAO为助催化剂,甲苯为溶剂进行乙烯齐聚反应,1-丁烯选择性为30.82%。在反应条件为Al/Pd摩尔比500、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5min的情况下,预催化剂Pd3的催化活性高达 2.29×105 g/(molPd·h)。通过对硅膦配体镍/钴/钯金属络合物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镍金属络合物具有最高的乙烯二聚催化活性,钴金属络合物具有最高1-丁烯的选择性,而钯金属络合物具有中等的催化活性以及较高的乙烯二聚选择性。

林秀崇[10](2020)在《单茂钪催化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的研究》文中指出功能化聚乙烯材料既有原本聚乙烯的密度较低、价格便宜和较稳定等优点,同时其材料柔韧性、表面性能及与其它聚合物的粘附力和混溶性也有一定的提高,尤其是针对于光电、医用、离子交换等方面开发了新的功能。功能化聚乙烯合成研究一直是聚烯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论文开展了单茂钪催化乙烯与10-二甲基硅基-1-癸烯、苯乙烯两元及三元共聚合研究,获得了含有“Si-H”活性基团的聚乙烯,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得到了含有不同极性基团的功能化聚乙烯。1.采用单茂钪(C5Me4SiMe3)Sc(CH2SiMe3)2(THF)催化10-二甲基硅基-1-癸烯(Decene-SiH)与乙烯的共聚合,获得了组成可控(Decene-SiH含量850 mol%)、高分子量(7.2×10410.0×104)、窄分布(Mw/Mn=1.351.63)的乙烯/Decene-SiH共聚物,共聚合活性高达105 g of polymer molSc-1h-1,Decene-SiH单体转化率高达99%。乙烯/Decene-SiH共聚物中Decene-SiH含量小于12 mol%时,Decene-SiH孤立插入聚乙烯链中;乙烯/Decene-SiH共聚物中Decene-SiH含量大于26 mol%时,Decene-SiH可孤立和连续插入聚乙烯链中。不同组成的乙烯/Decene-SiH共聚物具有一个118°C130°C的熔点,Decene-SiH含量为50 mol%时具有一个-71°C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茂钪(C5Me4SiMe3)Sc(CH2SiMe3)2(THF)还可以高活性催化乙烯、苯乙烯、Decene-SiH的三元共聚合,获得了组成可控(苯乙烯含量730 mol%、乙烯含量6792 mol%、Decene-SiH含量约3%)的Decene-SiH/苯乙烯/乙烯三元共聚物。2.将乙烯/Decene-SiH共聚物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N,N-二甲基胺基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四种烯烃在Karstedt’s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硅氢加成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乙烯/Decene-SiH共聚物中“Si-H”基团的100%转化,高效定量地将乙烯/Decene-SiH共聚物中“Si-H”基团转变为极性基团,获得了四种具有亲水性质的功能化聚乙烯。功能化前后没有发生其他副反应,功能化聚乙烯仍具有高分子量窄分布,功能化聚乙烯熔点变化不大。

二、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Zr(SO4)2/γ-Al2O3及其稀土改性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烯烃来源
    1.2 烯烃低聚物用途
    1.3 烯烃聚合反应原理及积碳
        1.3.1 反应环境
        1.3.2 碳正离子的形成
        1.3.3 碳正离子反应
    1.4 催化剂失活
        1.4.1 催化剂积碳
        1.4.2 孔道堵塞
    1.5 烯烃齐聚反应催化剂概述
        1.5.1 现有成熟工艺
        1.5.2 烯烃齐聚催化剂适用类型
    1.6 络合物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6.1 非茂过渡金属
        1.6.1.1 乙烯聚合反应原理
        1.6.1.2 Ni系催化剂
        1.6.1.3 Cr系催化剂
        1.6.1.4 Co系催化剂
        1.6.1.5 Fe系催化剂
        1.6.2 茂金属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6.3 金属配合物固载化催化剂制备方法
        1.6.4 研究现状
    1.7 无机化合物负载型催化剂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7.1 常用载体
        1.7.1.1 分子筛
        1.7.1.2 Al_2O_3
    1.8 离子液体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9 Lewis酸催化剂催化齐聚的研究进展
        1.9.1 均相Lewis酸催化剂
        1.9.2 Lewis酸固载化
    1.10 课题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丁烯齐聚反应催化剂的制备
        2.2.1 γ-Al_2O_3载体的性质
        2.2.2 浸渍法制备负载型固体酸催化剂
    2.3 实验装置及实验内容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步骤
    2.4 催化剂活性计算
    2.5 催化剂表征
        2.5.1 BET法测定比表面积
        2.5.2 催化剂酸性表征
        2.5.2.1 氨气吸附脱附(NH_3-TPD)
    2.6 产物分析
        2.6.1 气相色谱谱图分析
        2.6.2 气质联用(GC-MS)谱图分析
第三章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3.1 引言
    3.2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3.2.1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性能
        3.2.2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酸性
        3.2.3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3.2.4 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3.2.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改性催化剂
    4.1 前言
    4.2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4.2.1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性能
        4.2.2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酸性
        4.2.3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4.2.4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4.2.5 CeO_2-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小结
    4.3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4.3.1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性能
        4.3.2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酸性
        4.3.3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4.3.4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4.3.5 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小结
    4.4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
        4.4.1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
        4.4.2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酸性
        4.4.3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表面积碳情况
        4.4.4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孔结构分析
        4.4.5 CeO_2-La_2O_3-Zr(SO_4)_2/γ-Al_2O_3催化剂小结
    4.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新型钳式配体支持的钴,铁氢化物的合成及其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钳式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1.1 引言
        1.1.2 膦配体作为侧臂的钳式过渡金属配合物
        1.1.3 氮杂环卡宾配体作为侧臂的钳式过渡金属配合物
        1.1.4 氮杂环硅烯配体作为侧臂的钳式过渡金属配合物
    1.2 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合成及应用
        1.2.1 引言
        1.2.2 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合成
        1.2.3 过渡金属氢化物的应用
    1.3 烯烃硅氢化反应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1.3.1 引言
        1.3.2 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的反马氏加成烯烃硅氢化反应
        1.3.3 廉价过渡金属催化的马氏加成烯烃硅氢化反应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钴氢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前驱体的合成
        2.2.2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前驱体2a,2b与CoMe(PMe_3)_4的反应
        2.2.3 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支持的钴氢配合物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
        2.2.4 钴氢配合物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机理研究
        2.2.5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与其他小分子金属配合物的反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价态钴配合物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最优条件探索及底物普适性研究
        3.2.2 反应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前驱体13的合成
        4.2.2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前驱体13与Co(PMe_3)_4的反应
        4.2.3 配合物14的催化性质探索
        4.2.4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配体13与(DME)NiCl_2的反应
        4.2.5 配合物17a-17c的催化性质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钳式双膦配体支持的铁钴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新型钳式双膦配体的合成
        5.2.2 钳式双膦配体19,20与Fe(PMe_3)_4的反应
        5.2.3 钳式双膦配体19,20与CoCl(PMe_3)_3的反应
        5.2.4 钳式双膦配体19与其他小分于金属配合物的反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部分
    6.1 实验手段
    6.2 化学试剂
    6.3 表征方法及手段
    6.4 原料的制备
    6.5 新型配体及配体前驱体的合成
        6.5.1 配体前驱体1的合成
        6.5.2 配体2a的合成
        6.5.3 配体2b的合成
        6.5.4 配体前驱体12的合成
        6.5.5 配体13a的合成
        6.5.6 配体13b的合成
        6.5.7 配体13c的合成
        6.5.8 配体19的合成
        6.5.9 配体20的合成
    6.6 新型配合物的合成
        6.6.1 配合物3a及4a的合成
        6.6.2 配合物3b及4b的合成
        6.6.3 配合物6的合成
        6.6.4 配合物7的合成
        6.6.5 配合物10的合成
        6.6.6 配合物11的合成
        6.6.7 配合物14a—14c的合成
        6.6.8 配合物15的合成
        6.6.9 配合物17a—17c的合成
        6.6.10 配合物21的合成
        6.6.11 配合物22的合成
        6.6.12 配合物23的合成
        6.6.13 配合物24的合成
        6.6.14 配合物25的合成
        6.6.15 配合物26的合成
    6.7 催化反应步骤
        6.7.1 配合物3a,Co(PMe_3)_4及CoCl(PMe_3)_3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步骤
        6.7.2 克级实验
        6.7.3 配合物14a催化酰胺脱水还原反应步骤
        6.7.4 配合物14a催化Kumada偶联反应步骤
    6.8 催化产物表征
        6.8.1 配合物3a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产物
        6.8.2 Co(PMe_3)_4催化烯烃马氏加成硅氢化反应产物
        6.8.3 CoCl(PMe_3)_3催化脂肪族烯烃反马氏加成硅氢化反应产物
        6.8.4 配合物14a催化酰胺脱水还原反应产物
        6.8.5 配合物14a催化Kumada偶联反应产物
        6.8.6 配合物17a催化烯烃硅氢化反应产物
第七章 总结论及工作展望
    7.1 不对称钳式钴氢化物的合成及其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探索
    7.2 三甲基膦支持的低价钴配合物促进的末端烯烃的高选择性硅氢化反应
    7.3 不对称钳式氮杂环卡宾钴,镍配佥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质研究
    7.4 钳式双膦配体支持的铁钴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7.5 工作展望
第八章 附录
    8.1 晶体结构数据
    8.2 化合物典型谱图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功能化聚乙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功能化聚烯烃的种类
        1.1.1 链结构功能化聚烯烃
        1.1.2 极性功能化聚烯烃
        1.1.3 双峰功能化聚烯烃
    1.2 功能化聚烯烃的其他制备方法
        1.2.1 自由基共聚
        1.2.2 开环易位聚合(ROMP)
        1.2.3 聚合物后功能化改性法
    1.3 配位共聚合制备功能化聚烯烃
        1.3.1 前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功能化聚烯烃
        1.3.2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功能化聚烯烃
    1.4 选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2章 使用镍催化剂可控制备双峰功能聚烯烃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2.2.2 配体及催化剂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单晶结构分析
        2.3.2 利用新型镍催化剂制备双峰功能聚乙烯
        2.3.3 双峰功能聚乙烯的力学性质及流变学行为
        2.3.4 制备极性双峰功能化聚乙烯材料
        2.3.5 双峰功能化聚乙烯的核磁结构表征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可交联,自修复,光响应性极性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3.2.2 金属离子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3.2.3 硫黄硫化交联聚合物的制备
        3.2.4 共聚单体的回收
        3.2.5 COOMe基团转化为COOH基团的方法
        3.2.6 催化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反应的研究及聚合物的制备
        3.3.2 聚合反应的结构表征
        3.3.3 流变学行为、表面性质、力学性能及交联机制的研究
        3.3.4 功能聚烯烃材料的自修复性能研究
        3.3.5 功能聚烯烃材料的紫外光响应性能研究
        3.3.6 功能聚烯烃材料的耐环境特性研究
        3.3.7 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应用前景
    3.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抗菌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试剂和方法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抗菌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路线
        4.3.2 直接共聚法制备抗菌功能化聚烯烃材料
        4.3.3 咪唑鎓官能化法制备抗菌功能化聚烯烃材料
        4.3.4 金属离子后功能化法制备抗菌功能化聚烯烃材料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基于亚胺-胺配体的锆铪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Ziegler-Natta催化剂
    1.3 茂金属催化剂
    1.4 非茂金属催化剂
        1.4.1 含N型金属催化剂
        1.4.2 含O型非茂金属催化剂
        1.4.3 其他类配体非茂金属催化剂
    1.5 后过渡金属类催化剂
    1.6 论文选题意义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亚胺-胺-锆、铪催化剂
    2.1 引言
    2.2 合成与表征
        2.2.1 实验仪器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2.2.2 [2,6-(R~1)_2-4-R~2-C_6H_2-N-C(camphyl)=C(camphyl)-N-2,6-(R~1)_2-4-R~2-C_6H_2]MMe_2(THF)金属(Ⅳ)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 金属(Ⅳ)配合物在烯烃聚合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氮磷型镍催化剂
    3.1 引言
    3.2 合成与表征
        3.2.1 实验仪器原料与分析测试方法
        3.2.2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3.3 N、P型镍催化剂在乙烯齐聚反应中的应用
        3.3.1 助催化剂性质对乙烯齐聚反应的影响
        3.3.2 反应参数对催化行为的影响
        3.3.3 络合物成核性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烯烃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配合物催化剂
    1.1 Ni系催化剂
    1.2 Co系催化剂
    1.3 Cr系催化剂
        1.3.1 乙烯进行三聚/四聚反应机理
        1.3.2 乙烯三聚反应
        1.3.3 乙烯四聚反应
    1.4 Fe系催化剂
    1.5 Ti系催化剂
    1.6 Zr系催化剂
2 负载型催化剂
    2.1 分子筛
        2.1.1 ZSM-5分子筛
        2.1.2 MCM分子筛
    2.2 γ-Al2O3催化载体
        2.2.1 Fe、Ni活性物质
        2.2.2 Zr活性物质
    2.3 活性炭
    2.4 固体磷酸催化剂
3 离子液体催化剂
    3.1 阴离子的影响
        3.1.1 Al Cl3为阴离子
        3.1.2 Fe Cl3为阴离子
    3.2 阳离子的影响
    3.3 丁烯齐聚
    3.4 1-癸烯齐聚
4 用于生产PAO的催化剂
    4.1 Lewis酸催化剂
        4.1.1 Lewis酸-醇络合物
        4.1.2 固载化Lewis酸催化剂
    4.2 茂金属催化剂
5 结束语

(6)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自由基反应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铁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官能团化反应
2 钴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官能团化反应
3 镍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官能团化反应
4 铜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官能团化反应
5 钌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官能团化反应
6 铑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溴化反应
7 钯基催化体系催化烯烃的自由基官能团化反应
8 总结与展望

(7)Salen钴配合物催化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Salen钴配合物的反应特点
3 基于HAT的Co(II/III)催化反应
    3.1 异构化反应
    3.2 自由基氢官能团化反应
4 基于Co(IV)的氧化型氢官能团化反应
    4.1 氧化型氢官能团化反应:从分子内到分子间
    4.2 不对称分子内氧化型氢官能团化反应
    4.3 合成应用和其他相关反应
5 基于钴卡宾自由基的催化反应
6 基于Co(I)的还原偶联反应
7 CoSalen介导自由基聚合进展
8 总结与展望

(8)Schiff碱共价修饰纳米材料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乙烯齐聚用均相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1.1 乙烯齐聚用镍系催化剂
        1.1.2 乙烯齐聚用钴系催化剂
        1.1.3 乙烯齐聚用铬系催化剂
    1.2 乙烯齐聚用负载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2.1 碳纳米管负载型催化剂
        1.2.2 分子筛负载型催化剂
        1.2.3 纳米硅胶负载型催化剂
        1.2.4 其他负载型催化剂
    1.3 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硅烷桥联水杨醛亚胺配体的合成
        2.2.2 Schiff碱亚胺络合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2.2.3 Schiff 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2.2.4 表征方法
    2.3 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结果分析
    2.4 Schiff碱亚胺配体的结构表征结果分析
    2.5 Schiff碱亚胺络合过渡金属的结构表征结果分析
    2.6 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的结构表征结果分析
    2.7 小结
第三章 Schiff碱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乙烯齐聚实验
        3.2.1 乙烯齐聚实验步骤
        3.2.2 齐聚物的测定
    3.3 Schiff碱亚胺络合过渡金属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3.3.1 助催化剂种类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3.2 助催化剂的用量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3.3 反应压力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3.5 反应时间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3.6 最佳聚合工艺的验证
        3.3.7 活性中心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4 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乙烯齐聚性能研究
        3.4.1 助催化剂种类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4.2 助催化剂的用量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4.3 反应压力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3.4.6 最佳聚合工艺的验证
    3.5 催化剂的循环回收实验及载体的负载效应
    3.6 Schiff碱亚胺共价修饰碳纳米管负载过渡金属催化乙烯齐聚机理推测
    3.7 小结
第四章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乙烯齐聚性能探索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的合成
        4.2.1 新型PNP铬催化剂的合成步骤
        4.2.2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的合成步骤
        4.2.3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的合成结果分析
    4.3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3.1 新型PNP铬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3.2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4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的催化乙烯齐聚性能探索
        4.4.1 助催化剂用量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4.4.3 反应时间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4.4.4 反应压力对乙烯齐聚性能的影响
        4.4.5 最佳聚合工艺的验证
        4.4.6 载体的负载效应
    4.5 新型PNP铬配合物共价修饰纳米材料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机理推测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9)硅膦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乙烯齐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引言
    1.2 线性α-烯烃的应用和主要生产工艺
    1.3 乙烯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镍系乙烯齐聚催化剂
        1.3.2 钴系乙烯齐聚催化剂
        1.3.3 钯系乙烯齐聚催化剂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乙烯齐聚实验装置
    2.2 催化剂的合成与表征
        2.2.1 硅膦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2.2.2 过渡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 乙烯齐聚反应及产品的处理与分析
        2.3.1 乙烯齐聚反应
        2.3.2 乙烯齐聚反应产品的分析及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镍络合物催化乙烯齐聚
        3.1.1 配体的结构对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
        3.1.2 配体/镍的摩尔比对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
        3.1.3 反应温度对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
        3.1.4 Al/Ni摩尔比对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
        3.1.5 催化剂加入量对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
        3.1.6 反应时间对催化体系性能的影响
        3.1.7 催化剂Ni3的DFT研究
        3.1.8 小节
    3.2 钴络合物催化乙烯齐聚
        3.2.1 助催化剂对钴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2.2 反应温度对钴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2.3 乙烯压力对钴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2.4 催化剂加入量对钴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2.5 小结
    3.3 钯络合物催化乙烯齐聚
        3.3.1 反应温度对钯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3.2 反应时间对钯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3.3 配体结构对钯系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影响
        3.3.4 小结
4 结论
    4.1 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附录

(10)单茂钪催化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乙烯与极性单体共聚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1.1.1 乙烯与含酯基单体共聚合
        1.1.2 乙烯与含醚基单体共聚合
        1.1.3 乙烯与含羟基单体共聚合
        1.1.4 乙烯与含胺基单体共聚合
    1.2 乙烯与含活性基团单体共聚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的研究进展
        1.2.1 乙烯与含卤素单体共聚合
        1.2.2 乙烯与含硅氢单体共聚合
        1.2.3 乙烯与含双键单体共聚合
        1.2.4 乙烯与含硼烷单体共聚合
        1.2.5 乙烯与含苄基单体共聚合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工作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及试剂纯化
        2.1.1 主要试剂
        2.1.2 单体的合成与溶剂的精制
        2.1.3 催化剂的合成
    2.2 聚合反应操作
    2.3 功能化反应操作
    2.4 分析与测试
        2.4.1 化合物表征
        2.4.2 聚合物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茂钪催化乙烯、10-二甲基硅基-1-癸烯、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
        3.1.1 单茂钪催化10-二甲基硅基-1-癸烯均聚合
        3.1.2 单茂钪催化乙烯与10-二甲基硅基-1-癸烯共聚合
        3.1.3 单茂钪催化乙烯、苯乙烯与10-二甲基硅基-1-癸烯共聚合
    3.2 乙烯/10-二甲基硅基-1-癸烯共聚物功能化的研究
        3.2.1 乙烯/10-二甲基硅基-1-癸烯共聚物功能化
        3.2.2 功能化聚乙烯的性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新型镍、钴配合物体系催化的丙烯二聚反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Zr(SO4)2/γ-Al2O3及其稀土改性催化剂对1-丁烯低聚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D]. 卢琪.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2]新型钳式配体支持的钴,铁氢化物的合成及其对烯烃硅氢化反应的催化应用[D]. 谢尚青.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功能化聚乙烯[D]. 邹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4]基于亚胺-胺配体的锆铪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烯烃聚合的研究[D]. 冯春玉.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5]烯烃齐聚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卢琪,肖林久,刘蝈蝈,李文泽. 当代化工, 2020(11)
  • [6]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自由基反应进展[J]. 王桂霞,苟田田,陈冬,罗兆鹏,李世清,孔翔飞. 精细化工, 2021(01)
  • [7]Salen钴配合物催化自由基反应的研究进展[J]. 殷允念,欧阳冬晨,王俊杰,朱戎. 中国科学:化学, 2020(10)
  • [8]Schiff碱共价修饰纳米材料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 翟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硅膦金属络合物的合成及乙烯齐聚性能研究[D]. 王嘉东.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10]单茂钪催化合成功能化聚乙烯的研究[D]. 林秀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新型镍钴络合物催化丙烯二聚反应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