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新的供氧通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

开辟新的供氧通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

一、开辟新的氧输送渠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性损伤(论文文献综述)

肖英杰[1](2021)在《水通道蛋白2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肾损伤(AKI)是心脏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然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AKI仍然可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长达1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quaporin(AQP)在肾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部分学者对体外循环与AQP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对体外循环后AQP的变化规律尚无统一结论。目前临床上常用评价肾脏功能的指标是肌酐和尿素氮,然而因为肾脏强大的代偿能力,往往肾脏损伤超过50%以上时,才会表现为肌酐的升高,用肌酐来评价手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利于手术后及时对肾脏功能进行处理,并且肌酐指标不能为临床预后提供信息,因此新型检验指标需要被发掘。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患者,收集术前术后患者所有基本资料,收集术前术后尿液样本,离心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尿液中AQP2的表达,并记录数据。对于以上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AKI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对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在排除性别、年龄、术前肾功能等相关混杂因素后,分析AQP2对患者AKI的影响程度。结果:术前肌酐水平、术前AQP2、术中AQP2变化量是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基础肾功能较差的患者发生AKI的风险较高,无AKI患者AQP2高于术前,而AKI患者AQP2低于术前。术中水通道蛋白2变化量和体外循环时间有关,体外循环时间越长,水通道蛋白2较术前降低越明显,并且手术过程中水通道蛋白2的变化量和术后肌酐的变化也有一定线性关联,水通道蛋白2较术前降低越明显,肌酐升高越明显,肾脏损伤越严重。术前AQP2水平较低的患者发生AKI的可能性较小。结论:术前肌酐水平、术前AQP2、术中AQP2变化量是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亚楠[2](2020)在《HIF-1α/BNIP3信号通路诱导的自噬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中研究表明冠心病被称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一大杀手”,在全球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治疗冠心病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之外,冠状动脉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在治疗中广泛应用,优点是能开通闭塞和狭窄的血管,恢复冠脉血流,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血管开通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已经成为目前对冠心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冠状动脉闭塞会导致心脏缺血,会明显的影响到心肌细胞供血供氧而产生一定的损害。而心肌细胞缺血后恢复供血会导致活性氧簇(ROS)而产生进一步的损害,影响了心肌细胞的功能,即心肌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I/R损伤过程中伴随着许多不良反应,如严重的缺氧、酸中毒、钙超载、能量耗竭和离子动态平衡紊乱等,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心肌受到损伤而最终导致心肌细胞死亡。线粒体可以为心肌细胞的活动提供能量支持,在I/R损伤的作用很重要,线粒体在受损情况下产生的活性氧明显高于正常条件下的,而活性氧对线粒体蛋白质和DNA会产生很强损伤作用,这也导致线粒体被破坏,进而对细胞造成损伤。适度的线粒体自噬可以对一些受损线粒体起到清除作用,降低了这种损害,因而适当调控线粒体自噬可以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研究发现细胞自噬调节路径有很多种,包括调节线粒体去极化的PINK1(PTEN 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Parkin(Parkinson juvenile disease protein 2)途径,线粒体自噬受体分子FUNDC1(FUN14 domain containing 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途径,还有一种途径就是本课题着重研究的BNIP3通路在缺血缺氧下介导的自噬途径。BNIP3(Bcl-2 nineteen-kilodalton interacting protein 3)属于Bcl-2家族蛋白中的BH3-only亚家族成员,主要分布于内质网(ER),松散的结合在线粒体外膜上,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决定细胞死亡方式。BNIP3通过其BH3结构域开放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 PTP)从而影响到线粒体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细胞凋亡;实验研究还发现其BH3结构域导致Bcl-2/Beclin-1作用受影响而启动自噬机制,Beclin-1表达增强可以作为自噬水平升高的重要指标。当细胞的营养和氧减少时,BNIP3可以激活线粒体自噬,在不改变线粒体通透性和不依赖于凋亡的前提下,介导线粒体自噬。适度的线粒体自噬可以消除受损的线粒体,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一种异源二聚体,其主要组成包括亚基HIF-lα和HIF-1β。HIF-lα在正常氧条件下稳定性差,受到脯氨酰羟化酶催化而羟基化后,容易结合肿瘤抑制蛋白(VHL),被识别成泛素化的部位,之后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被迅速降解。此降解过程在缺氧条件下受到抑制;HIF-lα转移到细胞核内结合HIF-1β而组合成复合体,所得产物结合低氧反应元件(HRE),且对超60个靶基因的转录进行介导。既往在肿瘤细胞,肝脏和肾脏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介导的选择性自噬会导致线粒体破坏并释放,而HIF-1α在线粒体自噬过程中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许多研究表明由HIF-1α引起的BNIP3和BNIP3L的表达上调在低氧诱发的自噬密切相关。本研究分别以SD大鼠、H9C2心肌细胞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外周血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MTS实验、LDH实验和透射电镜等实验方法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下HIF-1α和BNIP3的表达;然后通过体外实验研究升高或敲低BNIP3后对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情况下的细胞活力和LDH释放、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检测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心肌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途径,阐明了HIF-1α/BNIP3信号通路在心肌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从而为更深刻的认识心肌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第一部分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HIF-1α和BNIP3的表达目的:验证HIF-1α和BNIP3蛋白水平在SD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中的表达。方法:1.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DMOG组(I/R+DMOG组)、缺血再灌注+3-MA组(I/R+3-MA组);2.TTC和HE染色法检测SD大鼠心肌缺血的面积和心肌细胞的损伤水平;3.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HIF-1α、BNIP3、LC3-I、LC3-II、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SD大鼠各组心肌组织TTC结果显示:DMOG预处理能够显着减轻大鼠I/R损伤的心肌梗死面积,而3-MA预处理组能显着增加心肌梗死面积。2.SD大鼠各组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DMOG预处理能显着减轻SD大鼠I/R的心肌损伤,而3-MA预处理加重SD大鼠I/R的心肌损伤。3.DMOG预处理可通过上调HIF-1α的水平使BNIP3的表达水平和自噬调节蛋白LC3-I、LC3-II、Beclin-1的表达水平增高,激活心肌细胞的自噬起保护心肌的作用;3-MA预处理通过抑制自噬,使自噬调节蛋白LC3-I、LC3-II、Beclin-1表达降低,加重了心肌损伤。小结:1.HIF-1α和BNIP3蛋白水平在SD大鼠心肌I/R损伤情况下中表达显着增高;HIF-1α的激动剂DMOG能升高HIF-1α的水平,进而升高BNIP3蛋白及自噬调节蛋白LC3-I、LC3-II、Beclin-1的水平。2.升高HIF-1α和BNIP3蛋白水平,会使自噬水平增高,进一步减轻SD大鼠心肌细胞I/R损伤,抑制自噬水平会加重SD大鼠心肌细胞I/R损伤。第二部分HIF-1α对BNIP3调节在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目的:研究升高和敲低BNIP3对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状态下H9C2心肌细胞细胞活力和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1.H9C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的建立,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6组,control组、OGD/R(24h/2h)组、OGD/R(24h/2h)+DMOG组、OGD/R(24h/2h)+YC-1组、OGD/R(24h/2h)+Tre组、OGD/R(24h/2h)+BNIP3-si RNA组;2.免疫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HIF-1α及BNIP3的表达;3.MTS实验和LDH实验检测升高和转染技术敲低BNIP3对H9C2细胞在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细胞活力和损伤的影响;结果:1.成功构建升高和抑制HIF-1α蛋白表达水平的H9C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模型。2.升高BNIP3蛋白表达水平会使H9C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LDH释放降低,敲低BNIP3蛋白表达水平会使H9C2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LDH释放升高。3.升高BNIP3蛋白表达水平会提高H9C2细胞在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活力,敲低BNIP3蛋白表达水平会降低H9C2细胞在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活力。小结:1.在H9C2细胞OGD/R损伤中升高HIF-1α水平会使BNIP3蛋白水平同步升高,降低HIF-1α水平会使BNIP3蛋白水平同步降低。2.升高BNIP3蛋白水平会减轻H9C2细胞OGD/R损伤,敲低BNIP3蛋白表达会加重H9C2细胞OGD/R损伤。第三部分BNIP3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减轻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目的:进一步研究BNIP3在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心肌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1.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OGD/R)模型的建立,将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control组、OGD/R(24h/2h)组、OGD/R+Tre(24h/2h)组、OGD/R(24h/2h)+BNIP3-si RNA组、OGD/R(24h/2h)+3-MA组;2.Western Blot法检测升高和转染技术敲低BNIP3及抑制线粒体自噬,BNIP3和自噬蛋白的表达。3.通过透射电镜观察H9C2心肌细胞在不同干预条件下的自噬水平。结果:1.升高BNIP3蛋白会增加H9C2心肌细胞在OGD/R损伤中自噬水平,敲低BNIP3蛋白会降低H9C2心肌细胞在OGD/R损伤中自噬水平。2.进一步应用透射电镜验证升高BNIP3蛋白会增加H9C2心肌细胞在OGD/R中的自噬,敲低BNIP3蛋白会降低H9C2心肌细胞在OGD/R中的自噬;抑制H9C2心肌细胞自噬会增加H9C2心肌细胞OGD/R损伤,适度的增加H9C2心肌细胞自噬会减轻OGD/R损伤。小结:1.升高BNIP3蛋白的表达水平会提高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自噬水平,从而减轻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2.敲低BNIP3蛋白的表达水平会降低H9C2心肌细胞的自噬水平,从而加重H9C2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第四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目的:验证HIF-1α水平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表达。方法:1.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3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3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术患者、35例无冠心病对照组(NC)的血清HIF-1α表达水平。结果:1.三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特征无统计学差异。2.与NC组相比HIF-1α外周血清水平在STEMI+PCI组和STEMI+CAG组血清中表达上调,且STEMI+PCI组的HIF-1α水平升高的更显着。小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开通冠脉血流恢复后的外周血血清HIF-1α水平会升高。

谢惠春[3](2016)在《三种小型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迄横断山脉,北至昆仑山-祁连山脉,南抵喜马拉雅山脉,总面积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 m以上,因其高海拔而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空气稀薄、寒冷干燥、紫外辐射强等极端自然条件使得生物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适应机制来应对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氧气是动物生存的限制性因子,在其生长发育及各项生理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氧作为一种应激源,可以引发机体代谢紊乱、组织损伤、氧自由基增加、核酸结构破坏、细胞膜受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甚至导致动物死亡。高原土着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制以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等若干稳态机制的存在使得机体在低氧应激下可以代偿性的稳定组织的氧气水平。这些物种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获得了能够遗传并产生具有遗传基础的结构、功能和习惯特征,从而能够在高原环境中得以繁衍生息。这些适应性不仅表现在器官水平上,还体现在细胞、亚细胞水平上对氧的摄取与利用以及分子水平上低氧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并涉及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及新陈代谢。本文以3种青藏高原土着小型哺乳动物高原鼠兔(Oehorona curzoniae)、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以及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为具体研究对象,分析在低氧应激环境下,3种小型哺乳动物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功能基因响应水平的动态变化,明确在低氧环境适应过程中3种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化适应机理,分析各系统在低氧环境适应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较3种动物的低氧适应能力,探索不同物种低氧适应性和低氧适应机制之间的差异与联系,进一步发展环境应激与基因进化生物学理论。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高原鼠兔、根田鼠以及甘肃鼢鼠3种小型哺乳动物在低氧适应的过程中,机体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呈现增高的趋势,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下降。3种哺乳动物在模拟海拔5000 m与海拔8000 m的低氧环境下,Hbv、Hctv、PacO2、P(vcO2)呈显着性差异(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3种动物血红蛋白、血红细胞压积、氧气分压随低氧环境暴露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上升趋势,另外血液pH和二氧化碳分压则有所降低。高原鼠兔和甘肃鼢鼠的氧饱和度表现为上升曲线、而根田鼠这一指标则有所降低。高原鼠兔与甘肃鼢鼠各处理组的P50均在2300 m最大,8000 m-25 d最小,表明它们氧合能力在2300 m最小,在8000 m-25 d最大;根田鼠各组的P50由大到小依次为5000 m-25 d>8000 m-7 d>8000 m-14 d>5000 m-7 d>2300 m,表明根田鼠 Hb 氧合能力 2300 m 时最强,5000 m-25 d 时最弱。3.高原鼠兔与甘肃鼢鼠随着模拟海拔高度的增高,右心室增重的趋势较左心室明显,且这2种动物的HW/BW、RVW/BW、LVW/BW、RVW/LVW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不论5000 m还是8000 m的低氧胁迫过程中,自第14 d开始,右心室增重的趋势较左心室明显(P<0.05),表明这两种动物低氧适应过程中的心脏增大主要是由于左心室壁增厚所致,同时也提示低氧适应的高原动物的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大,泵血能力加强,从而提高对全身组织的氧供应能力;根田鼠的HW/BW、RVW/BW、LVW/BW、RVW/LVW均比高原鼠兔和甘肃鼢鼠要高,而低氧适应时程相同时,8000 m海拔的各项指标又均比5000 m海拔的相应指标略高,表明随着海拔的增高,机体各器官组织会更大程度的启动相应低氧应急机制。4.随着低氧胁迫程度的加强,高原鼠兔、根田鼠和甘肃鼢鼠的LDH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此过程中,3种动物的TCO2均呈下降趋势,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高原鼠兔和甘肃鼢鼠的TCO2均比根田鼠高(P<0.05)。5.在低氧应激下,不同物种之间,高原鼠兔和甘肃鼢鼠氧化和糖酵解肌肉中HIF-1α的水平要比根田鼠的低。同种物种不同处理组之间比较,高原鼠兔、甘肃鼢鼠与根田鼠的氧化和糖酵解的肌肉中HIF-1α的表达量都显着高于常氧对照组,但并无组间显着性差异(P>0.05)。在氧化肌肉组织中,根田鼠HIF-1α的增幅百分比为79±5%,高原鼠兔为49±4%,甘肃鼢鼠处理组为58±4%;在糖酵解肌肉组织中,根田鼠组HIF-1α的增幅百分比为98±6%,鼠兔组的为65±5%,而甘肃鼢鼠处理组为73±4%。在低氧胁迫条件下,3种动物骨骼肌中氧化肌肉HIF-1α和VEGF的增高和糖酵解肌肉HIF-1α和VEGF的增高存在线性关系。6.常氧状态下,3种动物心脏酶活性并无明显差别(P>0.05)。在低氧应激作用下,3种动物表现出不同的心脏酶活性变化,甘肃鼢鼠、高原鼠兔心脏SOD活性、CAT活性、GR活性增幅显着均高于根田鼠。7.三种小型哺乳动物在受到低氧应激后,表现出的ATP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甘肃鼢鼠与高原鼠兔的Ca2+-ATP酶活性和Na+ K+-ATP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根田鼠(P<0.05),这样保证甘肃鼢鼠与高原鼠兔细胞内离子浓度维持在一个较稳定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可能是由于甘肃鼢鼠和高原鼠兔在适应低氧环境的过程中机体已经产生适应性,细胞内环境已趋于稳定。

张艳敏[4](2014)在《基于大肠腑实证肠粘膜屏障损伤与肺ALI/ARDS发生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大肠腑实证”由肠及肺动物模型并探索大鼠肠淋巴液引流的操作技术;分别观察模型组大鼠与假手术组大鼠肠淋巴液成分的差别;探讨肠-淋巴途径在大肠腑实证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 TLR-4)信号通路。方法建立并熟练掌握大鼠肠淋巴液引流的方法。选用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取大鼠肺组织与末端回肠组织,行病理学观察,并于电镜下观察肺组织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及肠组织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检测肺组织与末端回肠组织细胞凋亡程度。同时分别引流各组大鼠的肠系膜淋巴液,进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检测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碱性磷酸酶(alkline phosphatase, AKP)、乳酸脱氢酶(1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谷氨酰胺转移酶(Glutathione S Transferase, GST)活性以及各细胞因子的浓度。将收集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的肠淋巴液,经右侧颈内静脉以1mL/h的速度分别回输给健康大鼠,回输肠淋巴液的剂量为0.35mL/100g。回输4h后,迅速留取全肺组织,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肺湿/干质量比值(wet/dry weight ratio, W/D)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的活性,并检测肺组织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a)及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的水平。此外,在大肠腑实证模型的基础上,结扎肠系膜淋巴管并引流肠系膜淋巴液,建立肠系膜淋巴液引流组,应用酶化学法分别检测模型组、引流组及假手术组末端回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 DAO)活性、肠组织与肺组织MPO水平;鲎试剂检测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中内毒素水平;观察肺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观察BALF中白细胞比例的变化;Elisa法分别测定血浆及BALF中细胞因子、粘附因子、趋化因子水平以及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与回肠组织中TLR-4、核因子-κB (nuclearfactor-κB, NF-κB)、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4(Interleukin-1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4, IRAK-4)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液中TNF-α水平变化及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引流的成功率较高(95%)。大肠腑实证模型组肺、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电镜下可观察到模型组肺组织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肠组织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破坏;并可观察到模型组肺组织与末端回肠组织细胞凋亡严重。大肠腑实证大鼠肠淋巴液中中性粒细胞比例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而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大肠腑实证大鼠肠系膜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AKP、LDH、CK、GST活性及各细胞因子浓度均有所升高(P<0.01或P<0.05)。分别将两组淋巴液回输给正常大鼠后,观察到与假手术组肠淋巴液回输相比,“大肠腑实证”肠淋巴液回输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加重,肺W/D及MPO活性显着升高(P<0.01),肺组织匀浆中TNF-a及IL-6水平显着升高(P<0.01)。此外,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肠组织DAO活性明显降低,MPO活性则明显升高,引流肠系膜淋巴液后可以升高肠组织DAO活性,降低MPO的活性。肺组织MPO活性及肺血管通透性模型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引流肠系膜淋巴液后可降低MPO水平并改善肺血管通透性。肺泡灌洗液中内毒素水平模型组明显升高,引流组较模型组降低有统计学差异,而血浆中内毒素水平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BALF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引流肠淋巴液后,引流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可显着降低。此外,引流肠淋巴液后,可明显减轻血浆、BALF及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炎症因子、粘附因子及趋化因子的水平;降低肺与回肠组织中TLR-4、NF-κB、IRAK-4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肺及回肠组织病理切片变化相一致;并且经Pearson目关分析显示模型组NF-κB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液中TNF-α浓度变化、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结论大肠腑实证导致肺损伤模型复制成功,可为下一步肠淋巴途径的实验研究提供条件。建立起一套比较简便、易行的肠淋巴液引流方法。肠-淋巴途径可能是大肠腑实证导致远隔器官损伤早期的主要途径,大肠腑实证大鼠肠淋巴液自身即可引起健康大鼠急性肺损伤。TLR-4信号通路是大鼠肠系膜淋巴途径在大肠腑实证所致肺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

马修堂,王杨,王伟,代新年,闫玮娟,刘杰,胡西[5](2014)在《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偏瘫是脑卒中和脑外伤后所致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临床上发现脑卒中后大约有2/3的患者能存活下来,但却有1/2的生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躯体功能障碍[1],尤其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步行功能通常被认为是决定脑卒中后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2]。因此,必须寻找能够有效提高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方法,我们自2010年以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以

梁涛,陶珍,李远征,闫玮娟,刘杰,胡西,代新年[6](2014)在《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马宏炜,马永涛,李志超[7](2013)在《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文中研究说明高氧液是近年来由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可及时快速供氧补液,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大量实验证明,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心肌缺血、休克、脑缺血、神经损伤、呼吸性疾病、新生儿缺氧等疗效显着。高氧液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辅助实体肿瘤的化疗、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王雪晴,林红,甄君,李萍,钟明,潘化平[8](2013)在《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创立的神经发育疗法进行常规物理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高压氧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围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H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及最大步行速度(MWS)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FMA评分及MWS分别为(4.17±1.4)分、(31.2±3.3)分和(54.3±16.2)m/min,对照组则分别为(6.81±1.2)分、(26.2±2.2)分和(45.6±18.3)m/min,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治疗组FMA评分及MWS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8.97±10.11)步/min、(106.46±11.64)cm、(55.29±7.71)cm、(1 58±0.44)s、(39.16±10.61)%,对照组的步频、步幅、患侧步长、步态周期、双腿支撑期分别为(95.63±10.70)步/min、(100.58±12.66)cm、(51.49±7.87)cm、(1.39±0.45)s、(43.22±11.0)%,2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冷军[9](2010)在《不同留针时间的针刺诱导对新生儿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规范针灸治疗,客观、科学地评定疗效,拟利用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新生动物模型、利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技术观察不同针刺时间下的大脑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情况,探讨针刺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机制,明确针刺治疗本病的最佳的时效。为针刺治疗HIE提供科学、扎实的理论依据,为HIE的综合治疗寻找更适合小儿特点的安全、实用的有效方法。材料与方法:健康新生7天SD大鼠雌雄不拘,体重12g-14g,,随机分为正常(空白)对照组24只、模型组24只、快速刺不留针组(速刺)24只、留针30min组24只,后三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缺氧2小时制作新生儿鼠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每组又分为3天组、7天组、14天组和28天组,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进行取材;四组同时于各观察点取材。四组的喂养条件相同。针刺方法:选任脉、督脉穴位,分别给与快速刺不留针、留针30min,每天一次。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不做针刺处理。各组动物取材前2小时腹腔注射Brdu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用于标记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于模型建立后3d、7d、14d和28d后,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E染色观察动物的神经功能症状与脑损伤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大鼠缺血缺氧侧海马齿状回(DG)、室管膜下区(SVZ)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巢蛋白(Nestin)的改变,检测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干细胞的数量及其增殖,从而评价速刺、留针对脑缺血缺氧损伤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作用。结果:1、速刺、留针对HIE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经Kruskal-Walhs检验(正常对照组不计其中),各个手术组大鼠术后28天的神经功能症状较第1天明显减轻(P<0.01)。在各组之间的两两比较中,速刺组和留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症状在术后14、17、21、28天比模型组明显减轻,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速刺和留针对HIE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模型对照组:左脑海马可见局灶状坏死,坏死区域胞核缩小呈凝固状,坏死灶周围正常组织结构层次清晰;左脑枕叶皮层可见大片组织结构模糊的坏死区域;速刺治疗组: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变性,少量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留针治疗组:大部分脑神经细胞尚好,少量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3、速刺和留针对HIE模型大鼠脑组织BrdU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大脑DG和SVZ区BrdU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速刺和留针均可使BrdU蛋白的表达上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速刺治疗组和留针治疗组BrdU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速刺治疗组和留针治疗组比较,术后3d、7d时BrdU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4d、28dBrdU蛋白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留针治疗组表达高于速刺治疗组。4、速刺和留针对HIE模型大鼠脑组织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大脑DG和SVZ区Nestin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速刺治疗组和留针治疗组Nestin蛋白的表达增加(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速刺治疗组和留针治疗组比较,术后3d、7d时Nestin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4d.28dNestin蛋白的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留针治疗组表达高于速刺治疗组。结论:1、速刺和留针刺能够促进HIE大鼠肢体功能康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明显改善。2、速刺和留针刺能使HIE大鼠DG区和SVZ区BrdU阳性胞增殖更明显,表明速刺和留针刺使这两个区域增殖活性增加。3、速刺和留针刺能使HIE大鼠DG区和SVZ区Nestin阳性胞增殖更明显,表明速刺和留针刺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4、速刺和留针刺对HIE大鼠DG区和SVz区神经干细胞的影响早期无差别;第14d及第28d时留针刺组优于速刺组。5、本实验结果显示,速刺和留针刺能促进脑缺血缺氧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减轻功能缺损程度,这可能是针灸治疗HIE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徐浩,邢军,高巍,孙星星,任军,韩丽春,张惠,徐礼鲜[10](2010)在《高氧液辅助供氧新途径在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氧液作为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危重病急救、心肺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脑缺血、心肌缺血、呼吸衰竭、大面积烧伤、新生儿缺氧、急慢性高原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尘肺等缺氧性疾病已超过350万患者,并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开辟新的氧输送渠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性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辟新的氧输送渠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性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1)水通道蛋白2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采集
    2.3 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检测
    2.4 数据收集与分析
3 结果
    3.1 病人基本情况及术前术后指标
    3.2 肾损伤与无肾损伤两组之间数据比较
    3.3 二元logistics回归对术前及术中风险因素分析
    3.4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结果
    3.5 倾向性匹配后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AKI检测指标的选择
    4.2 肌酐与肾小球滤过率
    4.3 水通道蛋白2术中变化值
    4.4 术前水通道蛋白2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肾脏水通道蛋白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HIF-1α/BNIP3信号通路诱导的自噬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时HIF-1α和 BNIP3 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IF-1α 对 BNIP3 调节在 H9C2 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NIP3通过激活线粒体自噬减轻 H9C2 心肌细胞氧糖剥夺再灌注损伤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HIF-1α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三种小型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动物低氧适应机制
        2.1.1 呼吸系统对低氧的适应性
        2.1.2 神经系统对低氧的适应性
        2.1.3 心血管系统对低氧的适应性
        2.1.3.1 心肌组织对低氧的适应性
        2.1.3.2 心功能对低氧的适应性
        2.1.3.3 心肌微血管对低氧的适应性
        2.1.4 血液系统对低氧的适应性变化
        2.1.4.1 血液性状及流动特征对低氧的适应性
        2.1.4.2 血液儿茶酚胺类激素对低氧的适应性
        2.1.4.3 携氧及氧利用特征对低氧的适应性
    2.2 高原鼠兔生物学特征及其低氧环境适应性
        2.2.1 高原鼠兔的生物学特征
        2.2.2 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生理机制
        2.2.3 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2.3 根田鼠生物学特征及其低氧环境适应性
        2.3.1 根田鼠的生物学特征
        2.3.2 根田鼠适应低氧环境的生理机制
        2.3.3 根田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2.4 甘肃鼢鼠生物学特征及其低氧环境适应性
        2.4.1 甘肃鼢鼠的生物学特征
        2.4.2 甘肃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生理机制
        2.4.3 甘肃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第3章 三种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血液响应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低氧模拟试验方法
        3.1.3 测定指标及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BC、Hb、HCT、MCV、MCHC的测定结果
        3.2.2 血气指标的测定结果
        3.2.3 HW/BW、RVW/BW、LVW/BW、RVW/LVW的测定结果
        3.2.4 LDH、Tco_2的测定结果
        3.2.5 儿茶酚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测定结果
    3.3 讨论
        3.3.1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影响
        3.3.2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血气指标的影响
        3.3.3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心脏形态的影响
        3.3.4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血清LDH和Tco2的影响
        3.3.5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儿茶酚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种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功能基因响应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
        4.1.2 试验设计
        4.1.3 样品处理
        4.1.4 免疫组化法检测HIF-1α和VEGF表达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延髓Fos表达
        4.2.2 延髓HIF-1α表达
        4.2.3 骨骼肌HIF-1α表达
        4.2.4 骨骼肌VEGF表达
    4.3 讨论
        4.3.1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延髓Fos表达的影响
        4.3.2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延髓HIF-1α表达的影响
        4.3.3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骨骼肌HIF-1α的影响
        4.3.4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骨骼肌VEGF表达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种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心脏相关酶活性响应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动物
        5.1.2 低氧模拟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OD活性测定结果
        5.2.2 CAT活性测定结果
        5.2.3 GR活性测定结果
        5.2.4 MDA含量测定结果
        5.2.5 Ca~(2+)-ATP酶活性测定结果
        5.2.6 Na~+K~+-ATP酶活性测定结果
    5.3 讨论
        5.3.1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SOD活性的影响
        5.3.2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CAT活性的影响
        5.3.3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GR活性的影响
        5.3.4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MDA含量的影响
        5.3.5 低氧适应对三种动物ATP酶活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大肠腑实证肠粘膜屏障损伤与肺ALI/ARDS发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肠腑实证”由肠及肺动物模型的建立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材料
        1.1.3 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观察
        1.2.2 基础指标检测
        1.2.3 大鼠肺、回肠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1.2.4 肠粘膜上皮细胞与肺组织细胞凋亡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大鼠肠系膜淋巴管引流技术及肠系膜淋巴液成分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肠系膜淋巴管淋巴液引流的成功率
        2.2.2 淋巴液细胞成分及白细胞比例检测
        2.2.3 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
        2.2.4 淋巴液中酶类指标
        2.2.5 淋巴液中蛋白含量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肠淋巴途径在大肠腑实证早期所致肺损伤中的作用
    (一) 肠系膜淋巴管引流对大肠腑实证大鼠肺损伤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动物
        3.1.2 模型制备和分组
        3.1.3 血、肺泡灌洗液(BALF)及组织取材
        3.1.4 回肠末端MPO与DAO活性测定
        3.1.5 肺血管通透性检测
        3.1.6 肺组织MPO活性
        3.1.7 BALF中白细胞比例
        3.1.8 血浆中及肺泡灌洗液中内毒素检测
        3.1.9 蛋白含量及细胞因子检测
        3.1.10 肺组织与回肠组织HE染色
        3.1.11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肠淋巴管引流对大鼠末端回肠组织DAO及MPO活性的影响
        3.2.2 肺血管通透性变化及肺组织MPO活性改变
        3.2.3 BALF中白细胞比例变化
        3.2.4 血浆及肺泡灌洗液中内毒素水平
        3.2.5 蛋白含量及细胞因子浓度
        3.2.6 病理学改变
        3.3 讨论
        3.4 小结
    (二) 静脉回输大肠腑实证大鼠肠淋巴液引起肺损伤
        3.5 对象和方法
        3.5.1 实验材料
        3.5.2 实验方法
        3.5.3 统计学处理
        3.6 结果
        3.6.1 肺组织W/D的测定
        3.6.2 髓过氧化物酶(MPO)测定
        3.6.3 肺组织匀浆中TNF-a及IL-6水平
        3.6.4 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3.7 讨论
        3.8 小结
四、TLR-4信号通路在大肠腑实证大鼠肠淋巴途径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剂及药品
        4.1.4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4.1.5 Western-blot方法检测TLR-4、IRAK-4、NF-κB蛋白表达
        4.1.6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肠组织TLR-4、NF-κB、IRAK-4蛋白的表达动态变化
        4.2.2 肺组织TLR-4、NF-κB、IRAK-4蛋白的表达动态变化
        4.2.3 模型组肺组织与回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4.2.4 模型组肺组织与回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水平与淋巴液中内毒素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一 肠淋巴系统:导致器官损伤的因素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重症腹部外科感染与肺损伤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高氧液概况
    1.1 制备方法及基本特点
    1.2 安全性
2 现阶段研究与应用
    2.1 预处理IRI或辅助治疗缺氧性疾病
    2.2 急救辅助给氧缓解休克减少其并发症
    2.3 联合或单独使用改善颅脑氧供
    2.4 改善肺部疾患所致缺氧性损伤
    2.5 防治缺氧性所致损伤
    2.6 改善低氧血症
3 应用前景

(9)不同留针时间的针刺诱导对新生儿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一、近五年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进展
        (一) 穴位注射
        (二) 头针
        (三) 以体针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理疗与针刺结合治疗
        (五) 配合其他特殊治疗方法
        (六) 结论
    二、任脉、督脉与脑的关系
        (一) 任脉、督脉的生理特点
        (二) 任脉与督脉循行与脑密切相关
        (三)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病因病机
        (四) 任、督二脉对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启示
    三、祖国针灸学对留针的认识
    四、留针时间的现代研究
        (一) 留针的临床研究
        (二) 留针的动物实验研究
        (三) 问题和展望
    五、针刺诱导对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 选择的经脉、腧穴和针刺方法
        (二) 选择的实验动物模型
        (三) 针刺诱导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
        (四) 讨论
    六、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一) 模型动物的选择
        (二) 模型动物的诱导方法
        (三) 胎儿发育迟缓
        (四) 问题与展望
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 材料
        (二) HIE模型建立 采用改良的HIE建模方法
        (三) 针刺方法
        (四)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五) 动物排除标准
        (六) BrdU给药
        (七) 取材与切片
        (八)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九)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二、结果
        (一) 速刺、留针对HIE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二) 速刺和留针对HIE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见附图20-23,X200)
        (三) 速刺和留针对HIE模型大鼠脑组织BrdU蛋白表达的影响
        (四) 速刺和留针对HIE模型大鼠脑组织Nestin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一、缺血缺氧对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二、针刺对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三、不同留针时间对NSCs增殖、分化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在职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
致谢
详细摘要

四、开辟新的氧输送渠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性损伤(论文参考文献)

  • [1]水通道蛋白2与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急性肾损伤关系研究[D]. 肖英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HIF-1α/BNIP3信号通路诱导的自噬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D]. 张亚楠.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三种小型哺乳动物低氧适应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谢惠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4]基于大肠腑实证肠粘膜屏障损伤与肺ALI/ARDS发生相关性研究[D]. 张艳敏.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5]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A]. 马修堂,王杨,王伟,代新年,闫玮娟,刘杰,胡西. 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4
  • [6]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 梁涛,陶珍,李远征,闫玮娟,刘杰,胡西,代新年.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1)
  • [7]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 马宏炜,马永涛,李志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07)
  • [8]高压氧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J]. 王雪晴,林红,甄君,李萍,钟明,潘化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3(05)
  • [9]不同留针时间的针刺诱导对新生儿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影响[D]. 冷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2)
  • [10]高氧液辅助供氧新途径在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作用[J]. 徐浩,邢军,高巍,孙星星,任军,韩丽春,张惠,徐礼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0(01)

标签:;  ;  ;  ;  ;  

开辟新的供氧通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