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缺失

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缺失

一、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倩[1](2020)在《胰腺癌异质性分析及胰腺星形细胞谷氨酰胺代谢对肿瘤细胞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当前传统治疗策略均收效甚微,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肿瘤异质性。以往评价PDAC肿瘤异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外显子组测序的基因组学层面。然而,对于PDAC在不同维度上的多区域样本的肿瘤异质性,目前尚缺乏全面的分析研究。实验方法:为了全面性地探讨PDAC肿瘤内与肿瘤间异质性,评估异质性在PDAC发病机理,治疗及预后中所发挥的潜在作用。我们分别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转录组测序(RNA-seq)及甲基化DNA免疫沉淀测序(MeDIP-seq)共分析了 19个PDAC患者的61个肿瘤区域及相应配对的19个正常对照区域。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验证是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评估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结果: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及表观基因组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后,我们发现肿瘤内异质性是广泛存在的,尽管异质性的程度要小于肿瘤间异质性。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大多数的肿瘤内异质性可能是由于乘客基因突变而不是驱动基因突变。然而,相当一部分突变的空间与时间性肿瘤内异质性发生于驱动基因,包括主要的PDAC驱动基因KRAS,CDKN2A,和TP53。转录组学分析显示PDAC肿瘤微环境(TME)的肿瘤内异质性高于肿瘤细胞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高的平均拷贝数变异(CNV)负荷与PDAC患者手术后肝转移明显相关(p=0.033),而染色体 16p13.3 缺 失(p=0.034),和 RAB11FIP3 低 表 达(mRNA:p=0.0188;protein:p=0.0138)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均较短,提示这些因素与PDAC较差的预后有显着的相关性。实验结论:通过多组学全面分析了 PDAC的分子异质性及进化轨迹,证实了平均CNV高负荷,染色体16p13.3区域缺失和RAB11FIP3低表达可能是PDAC的潜在预后因子,可能为未来靶向治疗和免疫性治疗的策略制定提供支持。背景:干预肿瘤代谢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策略。然而,同一肿瘤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代谢特征的改变(代谢重编程),可以导致异质性的产生,这对开发利用代谢特征的治疗方法提出了挑战。其中,谷氨酰胺代谢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明显产生重编程,进一步影响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然而,肿瘤微环境(TME)可以通过代谢等方式调节肿瘤细胞的化疗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第一部分我们也已经证实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TME异质性程度要大于胰腺肿瘤细胞(PCCs)本身,因此该部分的研究我们聚焦于TME中的主要成分-胰腺星形细胞(PSCs),探讨PSCs的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对PCCs的化疗耐药性等生物学特性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实验方法:利用PSCs条件培养基、transwell小室及3D共培养系统研究PSCs谷氨酰胺代谢对PCCs增殖能力及化疗药物敏感性的调节。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PSCs谷氨酰胺代谢通路关键靶点,并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记法比较PSCs与PCCs中关键靶点的表达水平,验证特异性。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印记法及代谢组学检测探索PSCs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的调控机制。实验结果:我们发现PCCs对PSCs的谷氨酰胺代谢存在明显依赖性;PSCs谷氨酰胺代谢通路关键靶点-SLC1A2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CCs;沉默PSCs的SLC1A2表达,PSCs活化水平降低、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表达水平下调及谷氨酰胺合成减少,影响了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进一步降低PCCs的增殖能力及增加PCCs对化疗药物吉西巴滨(Gemcitabine,GEM)的敏感性。实验结论:SLC1A2可以调节PSCs的GS表达水平,影响PSCs的活化水平及谷氨酰胺代谢重编程;进一步,SLC1A2通过影响PSCs的旁分泌,对PCCs化疗耐药性起到调节作用。本研究从肿瘤微环境的代谢角度出发,探索PDAC化疗耐药的新机制,为PDAC治疗提供有应用价值的治疗靶点。

陈荣新[2](2019)在《UHRF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探讨UHRF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统计UHRF2表达与前列腺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来明确UHRF2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为前列腺癌的诊断及治疗寻找新的可能的更有价值的途径。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UHRF2在78例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良性组织中的表达,分析UHRF2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0例患者前列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UH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8例前列腺癌患者中,17.9%(14/78)癌组织中UHRF2阳性表达,35.9%(28/78)癌旁良性前列腺组织中UHRF2阳性表达。两者相比,UHRF2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UHRF2在不同Gleason评分(P=0.036)、PSA(P=0.038)、TNM分期(P=0.018)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患者不同年龄(P=0.555)及淋巴结转移情况(P=0.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UHRF2蛋白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前列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UHRF2表达量下调,并与Gleason评分、PSA、TNM分期情况显着相关,UHRF2的缺失可能参与了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可能起着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可作为前列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靶点的重要探索方向。

赵娜[3](2017)在《染色体16q、17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乳腺导管非典型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中染色体16q、17p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发生频率及p53、CDH1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尝试发现从UDH发展为IDC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方法:通过PCR-SSCP方法来检测101例乳腺病变(其中UDH 31例,ADH 10例,DCIS32例,IDC 28例)中染色体16q、17p上13个微卫星位点的LOH/MSI发生情况;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来检测其p53、CDH1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发生情况。结果:101例标本中所有位点均有一定程度的LOH/MSI发生,且DCIS及IDC中的发生频率要高于UDH组(P<0.05)。染色体16q23区域的D16S515、D16S507、D16S422,17p12及17p13区域的D17S261、D17S654,LOH/MSI发生总频率分别为31.7%、21.8%、30.7%、25.7%、22.8%(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可知在D16S507和D16S515上UDH组的LOH/MSI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ADH组、DCIS组和IDC组(P<0.05);D17S654和D16S422上UDH组的LOH/MSI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DCIS组和IDC组(P<0.05);D17S261上UDH组的LOH/MSI的发生频率明显低于IDC组(P<0.05)。在IDC组中,16q与17p染色体上的MS发生LOH/MSI频率改变显着相关。在UDH中p53和CDH1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异常甲基化发生率较低,并且p53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在乳腺癌患者中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UDH组和ADH组(P<0.05);CDH13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的发生频率在乳腺癌患者中明显高于UDH组(P<0.05)。在UDH组和IDC组中,染色体发生LOH/MSI与p5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成正相关性(P<0.05);在UDH组与IDC组中染色体发生LOH/MSI与CDH1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显着相关(P<0.05)。p53、CDH13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发生时,四组乳腺病变中LOH/MSI发生频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位点D16S515、D16S507、D16S422和D17S654、D17S261发生LOH/MSI的改变可能在UDH发展为IDC中起到关键作用,是乳腺癌发生早期分子事件。抑癌基因p53的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发生可能是参与UDH及ADH发展为IDC的早期分子事件。抑癌基因CDH13的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发生可能成为UDH发展为IDC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标志之一。

刘志文[4](2011)在《SPATA12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杂合性缺失是抑癌基因的失活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遗传学改变,也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的一种遗传学改变。杂合性缺失与抑癌基因之间的关联使得杂合性缺失的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抑癌基因。SPATA12基因是一个与人类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定位于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域3p14,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过去的研究显示,SPATA12基因作用于Hela细胞时,G0-G1期细胞数增加,而S期和M期细胞明显减少,提示SPATA12的表达能延缓肿瘤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可能参与了抑制细胞的增殖。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工作基础,我们认为SPATA12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某些特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MTT、平板集落形成、细胞划痕实验以及RT-PCR技术等一系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手段来了解SPATA12基因与肿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我们先采用高通量的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实验对SPATA12基因在睾丸癌以及其他多器官肿瘤中的表达缺失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SPATA12在不同类型睾丸肿瘤中的表达完全缺失,推测其可能是一个与男性生殖细胞肿瘤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2) SPATA12基因在卵巢、乳腺、肝脏、大脑等器官的肿瘤组织中表达完全缺失,而在黑色素瘤、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甲状腺与前列腺癌组织中存在部分缺失。推测SPATA12基因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可能存在突变从而导致其丢失频率的差异。(3)在肺肿瘤组织中,SPATA12在恶性程度最高的小细胞癌中完全不表达,而在非小细胞癌中存在部分表达丢失。在不同种类的非小细胞癌中,又以腺癌的丢失频率最高,其次为鳞癌、类癌和大细胞癌。说明SPATA12基因在肺肿瘤组织中的缺失频率与不同病理类型相关。采用MTT实验、细胞平板集落形成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考查了SPATA12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PATA12可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应用RT-PCR技术研究了SPATA12基因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SPATA12基因可抑制cyclinA1的表达,使cyclinD1表达下调,而对cyclinB1和cyclinE1无显着影响。综上,SPATA12基因可能在男性生殖细胞肿瘤等癌症的发生中扮演抑制因子的角色,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发挥作用。

周后龙[5](2011)在《原发性肝癌染色体8p和16q杂合性丢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最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球每年约有62万新增病例,而且随着全球化进一步加剧,过去25年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在一些西发达国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逐年上升之势。但其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内在分子机理作用仍未很好阐明,一直是肿瘤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目前,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表明癌发生涉及多个因素参与,其中遗传基因的变异是肿瘤发生关键因素,而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的失活起了相当关键作用,抑癌基因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多研究中心发现在HCC组织中有染色体1p,1q,4q,6q,8p,10q,13q,14q,16q,17p和22q等区域存在杂合性高频丢失,而染色体特定部位发生杂合性丢失(LOH)等遗传变异引起抑癌基因的失活。由于染色体的微卫星位点存在地理区域性差异,筛选出的染色体片段仍有待进一步精确,染色体遗传变异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需深入探讨。目的通过对SNP6.0芯片筛选出的染色体8和16的部分基因及染色体片段上具有8个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LOH)状态研究,分析HCC上特定微卫星位点的LOH发生频率与HCC发生发展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期初步筛选HCC相关的抑癌基因,为HCC的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及预后预警提供可能的新分子标记物。方法1、收集肝细胞肝癌组织及癌旁对照组织病理标本45例,标本均有病理学检查,并经两位资深病理学专家确诊。2、选取SNP6.0基因芯片筛选出的染色体高频异常部位的8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分别是:D8S261、D8S499、D8S1125、D8S1810、D8S1827、D16S402、D16S422、D16S511。依据GenBank数据库设计微卫星位点引物。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法分析各标本组织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LOH)的状态。并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检验进行数据统计,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1、LOH检测频率45例HCC组织的8个微卫星位点的LOH检出频率分别是: D8S261(39.02%,16/41)、D8S499(34.88%,15/43)、D8S1125(15.38%,4/26)、D8S1810(19.51%,8/41)、D8S1827(9.76%,4/41)、D16S402(19.04%,8/42)、D16S422(21.21%,7/33)、D16S511(53.33%,24/45)。其中在D16S511位点发生LOH频率最高,为53.33%(24/45),依次是D8S261(39.02%,16/41)和D8S499(34.88%,15/43)位点。所有HCC组织中发现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的总频率为68.89%(31/45),其中未见在所有位点都出现LOH的病例。2、LOH与HC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对肿瘤组织染色体8p、16q片段的8个高度多态性DNA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丢失(LOH)频率分析发现:在病史、HBsAg感染、血清AFP、肿瘤大小、分化程度、伴有肝硬化、肝内转移等临床病理指标中的总LOH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但个别位点存在差异。在D8S261位点,HBsAg阳性感染患者LOH分布高于阴性者(P<0.028);在D8S1810位点,伴有肝硬化者的LOH分布高于无肝硬化者(P<0.045);在D16S511和D8S499位点,EdmondsonⅢ-Ⅳ级以上患者的LOH分布高于Ⅰ-Ⅱ级(分别为P<0.003,P<0.033)。结论1、本实验发现在D16S511、D8S261和D8S499位点上发生LOH频率较高,提示在染色体16q23、8p12与8p22-21.3区域可能存在与HCC发生发展相关的潜在抑癌基因,为下一步筛选新的抑癌基因提供了一定的新线索。2、特定位点的遗传变异LOH发生可能与HBsAg阳性感染、肝硬化及病理分级等临床指标相关,指导临床早期诊疗、分子分型及预后预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3、对HCC的某些染色体片段及部分基因区域可能存在的潜在的抑癌基因的初探,为下一步对相关抑癌基因图谱进行精确定位,克隆出HCC相关抑癌基因并对其分子信号通路、传导等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张海峰[6](2010)在《前列腺癌演变过程中的等位基因失衡》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克隆演变(clonal evolution)过程中的遗传学机制。方法:25例标本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病理科2002-2006年间前列腺癌根治术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存档蜡块。采用激光显微切割技术从保存的石蜡包埋组织中获取基因组DNA;利用6个位于染色体8p12-21、8p22、17q21上的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D8S133、D8S136、ANK1、D8S137、LPLTET和D17S855,对25例患者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等位基因的缺失或保留进行分析。结果: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总体率,原发肿瘤为19例(79%),配对淋巴结转移灶为21例(88%)。在25例中有24例可提供信息,其中14例(58%)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相同的等位基因缺失或保留模式,而另外10例(42%)则显示不一致的等位基因缺失。这10例中有5例原发癌表现为在至少一个位点等位基因保留而在相应转移灶则为缺失,另外5例在一个或至少一个以上位点表现为原发癌等位基因缺失而在相应转移灶则表现为等位基因保留。结论:1.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前列腺原发癌还是转移灶在8号染色体均存在较高的缺失频率,可能在染色体8p存在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s,TSG)。2.肿瘤进展及随后的转移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失衡模式。前列腺癌在原发癌及相应转移灶遗传组成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内在异质性、整体遗传不稳定性及克隆差异有关。3.采用激光显微切割的方法收集纯化癌变组织,优势在于其选择性强、精确度高,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他上皮及间质细胞混杂在标本中而导致假阴性问题的出现,使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潘曙光[7](2009)在《Msr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居于第二位,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第四位。目前胃癌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的发生与抑癌基因杂合性丢失和突变有关,通过分析微卫星多态标记的杂合性丢失有助于发现可能存在的抑癌基因。MsrA属于肽-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的一种。人MsrA基因定位在人染色体8p22~p23区带。研究表明,在乳腺癌、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中存在高频率的8p杂合性丢失,丢失主要发生在两个区,即8p22~p23.2和8p12~p21。据此推测MsrA可能具有抑癌作用。MsrA在胃癌的表达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目的:探索MsrA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7例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MsrA的表达;(2)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57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MsrAmRNA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MsrA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2%、87.7%,差异具有显着性(P<0.001);(2)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胃癌组织MsrAmRNA相对量(2-ΔCT×100000)的中位数为3.757,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中MsrAmRNA相对量的中位数为5.240,胃癌组织中MsrAmRNA的表达水平比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6);(3)不同临床分期的胃癌之间,MsrAmRNA相对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294);(4)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之间,MsrAmRNA相对量没有显着性差异(P=0.455);(5)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之间MsrAmRNA相对量亦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5)。结论:1.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有MsrA表达;2.胃癌组织中,MsrA的表达水平有下调。

侯铸,罗勇,姜永光,李明川,林云华,张玉萍[8](2008)在《前列腺癌患者1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人前列腺癌特异性骨转移的细胞遗传学机制。方法: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1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染色体变异情况的初步分析,确定可能与骨转移密切相关的变异染色体。再应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重点对10号染色体上的7个微卫星位点进行杂合性缺失(LOH)检测。结果:11例伴有远处骨转移的患者组织样本中,10号染色体的变异率为90.9%(10/11),显着高于其他染色体(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7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现象中,骨转移患者的发生率最高,且以D10S1693~D10S587(10q24.2~q25.3)区的LOH发生率最高。结论:10号染色体上D10S1693~D10S587区(10q24.2~q25.3)是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一个高频的LOH区,此区可能与前列腺癌患者远处骨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

淳采璞[9](2008)在《比较基因组杂交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检测原发性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ESCC)中染色体扩增、缺失等的改变与特点,为进一步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染色体改变在其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在前期哈族食管癌HPV感染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54例哈族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染色体DNA的扩增与缺失,并结合HPV感染、临床病理参数,应用CGH专用软件(德国蔡司METASYSTEMS)对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数据资料的统计学分析均运用SPSS 13.0软件中X2检验进行。结果: (1) 54例原发性哈族食管癌均存在染色体特定位点的扩增或缺失。DNA拷贝数扩增和丢失的数目总计分别为683和488;每例DNA扩增和丢失平均拷贝数分别为12.64和9.04。频发扩增的位点出现在8q(35/54,65%)、1q(32/54,60%)和3q(30/54,56%),其次较多见的扩增位点包括18q(29/54,54%)、5p(28/54,52%)、11q(26/54,48%)和13q(24/54,44%)。其中8q22-24(32/54, 60%)、1q13(29/54,54%)、3q21-22(27/54,50%)、18q21-24(22/54,42%)和5p13.1-ter(16/54,30%)为常见的区段;常见染色体DNA拷贝数缺失位点有22q(28/54,52%)、8p(24/54,44%)、13q(21/54,39%)以及17p(21/54,39%),其中22q11.2-13.3(26/54,48%),8p22-ter(19/54,35%),13q13-21(18/54,33%)和17p13(16 /54,30%)为常见的区段;(2)按照一般性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哈萨克族食管癌染色体改变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按病理资料分析,染色体异常与肿瘤的大体类型无统计学意义,与肿瘤生长部位相关的染色体异常有5p、11q扩增和3p、17p、22q缺失(p<0.05),与肿块大小有关的染色体改变有3q、8q、18q扩增和1p、3p、22q缺失(p<0.05),其中发生于食管下段和肿瘤直径≥5㎝的病例染色体扩增和缺失频率更为常见;在预后指标方面l3q、18p扩增和19q缺失与食管癌病理分级相关(P<0.05), l3q的扩增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发生扩增和缺失频率增加,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 19q的缺失则与分化呈负相关;7p扩增和19q丢失与食管癌临床分期相关(P<0.05),其中7p扩增和19q缺失常见于Ⅲ-Ⅳ期病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q、7p、8q扩增和3p、11q、17p丢失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病例中染色体扩增和缺失频率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病例(P<0.05)。(3)在新疆哈族食管癌中,1q、6q扩增和11q缺失与HPV感染相关(p<0.05),其中1q的扩增可能为HPV16感染的特征性染色体改变(频率为92.9%),6q的扩增和11q的缺失可能为HPV18感染的特征性染色体改变(改变频率分别为87.5%,62.5%)。结论: (1) 8q、1q、3q、18q、5p、11q和13q的扩增以及22q、8p、13q和17p等染色体的缺失可能与新疆哈萨克族族食管癌发病相关。(2)其中7p扩增可能与哈萨克族食管鳞癌的预后相关。19q的缺失可能和肿瘤后期进展有关。(3)本研究提示1q扩增可能为哈族食管鳞癌HPV16感染特征性遗传性改变,6q扩增和11q缺失可能为HPV18感染食管癌的特征性遗传性改变。

殷晓璐,沈艳莹[10](2007)在《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短臂的杂合性丢失》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的遗传学异常,寻找与该肿瘤发病机制有关的杂合性丢失位点。方法通过微卫星分析(microsatellite analysis)方法,应用19个位于8号染色体短臂(8p)上的多态性标记物,检测髓母细胞瘤的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结果在所检测的23例髓母细胞瘤中,21例为原发肿瘤,2例为复发肿瘤。染色体8p总的LOH比率为51%(124个LOH/243个可分析位点)。我们在8p22-23.2之间发现了一个高比率的共同丢失区,其长度为18.14 cM。结论染色体8p22-23.1上很可能存在重要的抑癌基因,该基因的丢失可能与髓母细胞瘤发病有关。

二、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胰腺癌异质性分析及胰腺星形细胞谷氨酰胺代谢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胰腺导管腺癌肿瘤内/肿瘤间异质性的多组学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胰腺星形细胞谷氨酰胺代谢对胰腺癌化疗耐药的调节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谷氨酰胺代谢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2)UHRF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临床资料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配制试剂及其配制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免疫组化
        2.1.1 石蜡切片
        2.1.2 免疫组化染色
        2.1.3 结果判读
        2.2 Western blot
        2.2.1 制备组织蛋白样品
        2.2.2 Western-blot法测定蛋白表达
        2.2.3 结果分析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免疫组化检测UHRF2 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2.UHRF2 蛋白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3.Western blot检测UHRF2 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织以及增生组织表达水平
讨论
结论
    一、本文的研究成果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
致谢

(3)染色体16q、17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略缩词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SPATA12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杂合性缺失与肿瘤的相关性
        1.1.1 杂合性缺失与生殖细胞瘤
        1.1.2 杂合性缺失与乳腺癌
        1.1.3 杂合性缺失与卵巢癌
        1.1.4 杂合性缺失与宫颈癌
        1.1.5 杂合性缺失与前列腺癌
        1.1.6 杂合性缺失与肺癌
        1.1.7 杂合性缺失与其他肿瘤
    1.2 人类3 号染色体短臂区域的杂合性缺失
        1.2.1 染色体3p12-13
        1.2.2 染色体3p14
        1.2.3 染色体3p21-22
        1.2.4 染色体3p25-26
    1.3 生殖细胞发育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
        1.3.1 生殖细胞的发育
        1.3.2 肿瘤的发生
        1.3.3 生殖细胞与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学的相关性
        1.3.4 参与生殖细胞发育和/或肿瘤发生的基因
        1.3.5 细胞周期蛋白与肿瘤发生及生殖细胞发育的关系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SPATA12 基因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频率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PATA12 在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频率分析
        2.3.2 SPATA12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分析
        2.3.3 SPATA12 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谱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SPATA12 基因外源表达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材料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TT 检测结果分析
        3.3.2 平板集落形成实验结果分析
        3.3.3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SPATA12 基因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材料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NA 提取与SPATA12 基因的检测
        4.3.3 SPATA12 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原发性肝癌染色体8p和16q杂合性丢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原发性肝癌染色体 8P和 16q 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0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前列腺癌演变过程中的等位基因失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正文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7)Msr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及临床资料
    2.2 免疫组织化学法
    2.3 实时荧光定量RT-PCR
    2.4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
    3.2 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
第四章 附图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8)前列腺癌患者1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CGH技术检测前列腺癌组织中染色体的变异①染色体标本制备:
    1.3 微卫星技术及LOH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前列腺癌组织中染色体的变异
    2.2 LOH与骨转移的关系
3 讨论

(9)比较基因组杂交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收集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病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
        2.2 HPV 亚型感染情况检测(由本课题组其他人员完成)
        2.3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
        2.4 质量控制方法
    3 分析软件
结果
    1 临床病理特点
    2 HPV感染检测结果
    3 比较基因组杂交检测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胰腺癌异质性分析及胰腺星形细胞谷氨酰胺代谢对肿瘤细胞的影响[D]. 刘晓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2]UHRF2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陈荣新. 青岛大学, 2019(02)
  • [3]染色体16q、17p遗传学不稳定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D]. 赵娜. 贵州医科大学, 2017(01)
  • [4]SPATA12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D]. 刘志文. 湖南大学, 2011(08)
  • [5]原发性肝癌染色体8p和16q杂合性丢失的研究[D]. 周后龙.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4)
  • [6]前列腺癌演变过程中的等位基因失衡[D]. 张海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10(12)
  • [7]Msr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潘曙光. 中南大学, 2009(04)
  • [8]前列腺癌患者10号染色体杂合性缺失与骨转移关系的初步研究[J]. 侯铸,罗勇,姜永光,李明川,林云华,张玉萍.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8(10)
  • [9]比较基因组杂交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中的应用[D]. 淳采璞.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10]髓母细胞瘤8号染色体短臂的杂合性丢失[J]. 殷晓璐,沈艳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7(04)

标签:;  ;  ;  ;  ;  

前列腺癌染色体8p~(22)-8p~(12)基因杂合性缺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