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克石地区苋菜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

牙克石地区苋菜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

一、牙克石地区籽粒苋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罗慧[1](2021)在《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是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加快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目标已从单一的数量安全向多元目标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方式和路径必须做出战略性调整,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粮食生产技术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更符合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需要?回答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历史演进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究竟呈现怎样的演进特征和内在机制,以往的研究忽略了哪些问题。新时代背景下,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又会呈现哪些规律。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要素错配理论,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进行探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在构建“历史情境—制度框架—激励机制—技术选择”情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经历了跨越式技术进步(1978-1985年和2012年以后)和递进式技术进步(1985-2011年)两种变化节奏。跨越式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激励所引发的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递进式技术进步主要依靠单一要素技术进步的推动。从要素组合的演进变化来看,对我国粮食生产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单一技术进步先后是育种技术、肥料相关技术和机械技术。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呈现“制度激励→技术创新→要素配置优化→形成新要素组合”的逻辑。演进的内在机制主要有: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分析主线是技术成本与收益的对比,波动强度取决于宏微观目标匹配度。第二,在放松要素配置最优的假设条件下,采用超越对数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得到,在考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的情况下,2000-2018年我国粮食作物的广义技术进步率平均为1.7%。6种粮食作物的测算结果分别是:中籼稻(2.72%)、小麦(2.45%)、粳稻(1.73%)、早籼稻(1.27%)、晚籼稻(1.07%)和玉米(0.97%)。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波动趋于平缓,狭义技术进步仍是推动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动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技术进步呈现弱偏向性,主要偏向使用机械技术、(使用或节约)育种技术。从要素错配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粮食生产中大部分要素配置处于过度投入状态。第三,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在不考虑要素配置效率的情况下,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的农地配置模式的广义技术进步率高于家庭承包分散经营模式,且前者的农地配置效率高于后者,但是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表现更优。基于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化,挖掘生产技术潜能;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保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减少灾害对技术进步的冲击;激发农业金融市场的活力,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体组织的统筹优势,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蔡基松[2](2019)在《发展绿色农牧业 打造大健康产业——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垦区巡礼”纪行》文中研究指明由海拉尔和大兴安岭两个垦区合并组建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下辖24个现代化农牧场,拥有600万亩耕地、1000万亩草场,在生产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近年来,集团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壮大垦区优势产业,汇聚起了推动农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2019年7月下旬,本刊记者走进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感受独具垦区生态特点和生产特点的绿色生产方式,见证垦区坚守红色基因、绿色品质初心,勇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和

关周博,董育红,王学芳,张耀文,张忠鑫,塔娜[3](2019)在《春油菜区优质高油高产高抗型油菜品种的示范推广》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春油菜区油菜生产的商品性、高效性和市场竞争力,使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应用。通过育种家+种子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机制模式对高油高产优质高抗型油菜品种‘鸿油88’在春油菜主产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结果表明:‘鸿油88’在春油菜主产区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丰产性、稳定性,具有抵御高温干旱的能力,相对增产潜力大。研究结果从根本上解决春油菜区油菜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保障油菜安全生产和供给。

武淑娜[4](2019)在《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阿荣旗是内蒙占东北部的主要农作区,春旱严重成为限制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采取保水措施来提升土壤水热及作物产量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豆为供试材料开展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加聚丙烯酰胺(PAM)和保水剂(SAP)、免耕(M)、秸秆覆盖(TS)、地膜覆盖(TP)以及地膜覆盖加施PAM(TPP)、秸秆覆盖加施PAM(TSP)、秸秆覆盖加施SAP(TSS)和地膜覆盖加施SAP(TPS)等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温度的影响和对大豆生理特性及产量等的作用效果,以期为旱作地区大豆田保蓄水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与传统耕作(CK)相比施加PAM和SAP的土壤保水效果随施用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生育期内含水率在10.31%~26.85%之间;SAP处理下的土壤贮水量总体优于PA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介于9.17~11.11kg/(mm.hm2)。各处理产量均大于CK,总体较CK增产26.56%~65.51%,施加保水材料下0~100cm 土体水分与产量极显着正相关。(2)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在M和TS处理时表现为一定的降温效果;TP处理表现出增降温双重效应;0~100cm 土体内总含水率在8.26%~23.00%之间变化,TS和TP处理保水效果相对较好。TS处理时产量(3282.62kg/hm2)达到最高,各处理产量之间差异显着;WUE在9.30~11.32kg/(mm.hm2)范围内变化,TS处理为最大。全生育期内0~20cm 土壤均温与同深度土层内土壤水分呈显着负相关,保耕措施利于平抑土壤温度波动。(3)保耕和保水措施调控能够促进大豆生长。全生育期0~100cm 土体内含水率在9.68%~25.76%之间;土壤耗水量相对较高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WUE在10.42~12.30kg/(mm·hm2)间变化;不同生育时期的大豆干物质增长速率存在差异,各处理对其总量的影响表现为TSP>TSS>TPP>TPS;株高、茎粗、LAI在结荚期达最高;TSS处理可以显着提高旱作大豆的产量(3845.24kg/hm2)。土壤水分与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受土壤水分影响明显。(4)PAM施用量为67.5kg/hm2或SAP施用量为90kg/hm2时保水效果较好,其中SAP的作用效果优于PAM;TS与TP处理的土壤水热状况与大豆生长好于M处理;以TSS作为最终优选耕作方式。

杨帆[5](2018)在《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性状的影响》文中提出黑钙土潜在肥力较高,呼伦贝尔地区多以大型机械化农事作业为主,对黑钙土扰动较大,耕地粮食供应结构压力逐渐增大。本文通过研究传统的油菜—小麦轮作与引进的燕麦—眉豆轮作,比较两轮作模式对作物籽粒产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土壤性状的影响。试验设有机复合肥、化肥、无肥三种施肥条件,油菜、小麦、眉豆、燕麦四种作物连作及两种轮作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两组轮作模式中,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后可以显着增加作物籽粒产量。油菜—小麦轮作系统中,相同施肥条件下,轮作相比连作产量增加27.52%-80.44%,小麦轮作施有机复合肥处理比不施肥处理产量高出38%。眉豆—燕麦轮作系统中,因施肥种类的不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有机复合肥>化肥>无肥,轮作后,施有机复合肥处理产量显着增加,增幅为14.3%-39.4%。2.轮作结合有机复合肥可以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两组轮作模式均表现为轮作施有机复合肥各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最多,油菜—小麦轮作相比连作增幅达到11.74%-35.42%;眉豆—燕麦轮作模式增幅为7.35%-16.06%。轻组重组有机碳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趋势一致,均表现为:施肥条件一致时轮作模式高于连作模式;轮作模式下,施用有机肥复合肥有机碳含量最高,施化肥处理含量最低。土壤团聚体内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表现为1mm-2mm团聚体内含量最多,且轮作结合施肥会增加各级团聚体内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基本表现为施肥处理含量高于不施肥处理,其中有机复合肥可以显着增加其含量,且轮作结合有机复合肥含量最高。3.轮作结合有机复合肥,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良。油菜—小麦轮作模式土壤大团聚体显着增加,增幅为8.48%-10.67%。两组轮作模式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其中,油菜—小麦轮作模式降幅最多,达到19.77%。轮作结合施肥,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机复合肥效果最好,且轮作后可以减少80-100cm土壤土层水分消耗,保证了深层土壤内水分含量,提高了土壤抗旱能力。4.轮作结合有机复合肥可以显着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表现趋势基本一致,即施肥可以提高土壤内两速效养分含量,有机复合肥效果更显着。其中眉豆—燕麦轮作模式下对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加最为明显,增幅达到3.94%-39.66%。两轮作模式下对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趋势不同,油菜—小麦轮作系统中,各处理呈现施肥后可以增加其含量,而眉豆—燕麦轮作及眉豆连作在施用化肥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施用化肥显着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两组轮作模式均表现为施化肥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最低,而施有机复合肥后可以显着增加土壤蔗糖酶活性,其中眉豆—燕麦轮作施用有机复合肥后蔗糖酶活性增加2.23%-24.08%。脲酶及过氧化氢酶对种植作物、耕作方式和施肥种类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趋势,但轮作模式下施用有机复合肥可以显着增加两种酶的活性。

薛占奎,陈军,洪一前,徐晶晶,施佳炜,胡谷琅[6](2018)在《不同垄作覆膜方式及氮、钾肥料配施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垄作覆膜和氮、钾肥配施对马铃薯土壤温度、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覆膜可提高土壤温度,其中白膜覆盖垄高25 cm栽培对地温的提升较黑膜快,有利于提早出苗。马铃薯商品薯率、产量均在白膜垄高25 cm时最高;优化氮、钾肥用量配比,能有效提高农艺性状及产量。在氮肥充足的情况下,适量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及产量,氮、钾肥用量为13 kg/667 m2、37.5 kg/667 m2时,综合经济性状和商品性好,产量最高。

毕瑞金,曹化梅[7](2015)在《海拉尔垦区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水飞蓟为优良的护肝药物。从播前准备、播种、苗期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海拉尔垦区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析,为水飞蓟生产提供了技术借鉴。

贺丹[8](2015)在《积温与春小麦群体生长动态、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研究小麦生育期内积温变化对其群体生长、灌浆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本研究以春小麦龙麦33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年际小麦进行实时动态气象数据记载,对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年际积温不同)的小麦个体发育、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产量构成等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测定,使用DPS进行回归方程的建立(或建立标准曲线)。以便探明积温对东北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其相互关系。试验时间为2010-2013年,试验地点为哈尔滨、绥化、嫩江、呼玛、牙克石五个监测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除呼玛监测点外,各个监测点2010-2013年生育期≥0℃积温在2010-2012年呈下降趋势,2013年积温有所回升,但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开花到成熟阶段积温最高,不同年份积温变化也较大。显着性分析可知,除呼玛监测点各年总积温差异不显着外,哈尔滨和嫩江监测点各年总积温差异显着,绥化和牙克石部分年份总积温差异显着。哈尔滨监测点2010-2013年生育期天数呈现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延长3.3d。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天数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生殖生长占总生育天数的比例相应的增加,生殖生长的比例增加为产量增加提供了保证。各个监测点的出苗、分蘖、拔节、开花和成熟日期都出现推迟的趋势,这表明随着积温的降低,各个生育阶段所需要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加,总生育期延长。哈尔滨监测点2010-2013年≥0℃积温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52.7℃。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的积温也分别呈现下降趋势,且营养生长阶段积温下降幅度大于生殖生长。积温与生育期天数、营养生长天数和生殖生长天数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2、-0.91。积温与生殖生长天数呈显着负相关,受积温影响更大。各个监测点有效穗数的平均值随年份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为下降趋势,穗粒重变化不明显,千粒重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各个监测点的产量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可知千粒重与单位面积产量呈现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这表明在影响小麦产量的三要素中,千粒重的作用最大。同时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也表明,千粒重和生殖生长阶段决定了产量的99.8%的变异,且千粒重为正向作用,每增加一个单位,产量增加13.05kg/亩,回归模型为Y=-170.999+13.054X4-1.867X5(r=0.999,R2=0.998,F=117085.536,P=0.0021)。产量与积温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哈尔滨和和呼玛积温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7和0.98,呈现出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这说明,积温与产量相关性高,产量受到积温影响大。

苏日娜[9](2013)在《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燕麦是中国优质的粮饲兼用作物,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燕麦产业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与市场空间,但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产业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寻求解决途径。本文以中国燕麦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产业链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为依据,通过对152户农民、649名消费者和典型加工企业的实地调查以及二手统计数据分析,考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燕麦加工业的营销管理实践和农户的生产行为,剖析燕麦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全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燕麦产业快速发展,但产业链自身不完善。表现为燕麦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市场需求旺盛,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扩张。但燕麦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少,优质原料供应严重不足。高新技术应用比率小,燕麦开发利用处于初级阶段,高附加值的燕麦产品品类有限。(2)消费者消费行为分析显示,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较大,形成规模需求的条件尚不具备,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者对燕麦产品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对燕麦产品的保健功能、营养价值、安全属性重视程度较高。企业营销因素中品牌、价格、包装、卖场的促销活动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影响不大,购买地点的便利性影响较强。说明燕麦产品需求处在市场导入期,属于预期型需求。(3)消费者燕麦燕麦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显示,女性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已婚的消费者、对营养价值和口感关注度越高的消费者购买意愿越强。消费者对品牌关注度越高燕麦产品购买意愿越低。表明还没有行业领导品牌,品类市场仍未形成。(4)燕麦加工业发展迅速,市场进入壁垒不高。存在加工层次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代营销理念淡薄、缺少协同组合等制约因素。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集聚效应不明显,难以实现规模经济。(5)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显示,燕麦种植比较效益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微弱,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生产规模越大,燕麦的商品化程度越高。目前燕麦种植商品化程度低。(6)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农业劳动力越多的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低,显示燕麦在家庭经营中还处于副业地位。农户采用优良品种的意愿较强,但缺乏技术培训和补贴政策,实际使用率较低,说明科技支持不足。燕麦价格的上升、产量的提高以及离中心城市距离越近,农户燕麦种植意愿越强,表明市场信息不够充分,市场环境还需要优化。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促进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如下政策建议:(1)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实现燕麦生产的规模化。发展燕麦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燕麦的商品化率。(2)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引导消费,提高燕麦产品营养保健功效的认知度。注重市场营销管理,创建区域品牌,运用市场细分手段,形成较为准确的市场定位,提升燕麦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后发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增强产品研发能力,开拓燕麦消费市场。(4)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把燕麦纳入良种补贴项目,提高燕麦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户燕麦种植的收益。

贾爱民[10](2011)在《牙克石地区春油菜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牙克石地区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有利积温利用率高、无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全国春油菜最北端的适宜种植区。探讨总结北方高寒地区油菜种植技术,对推动北方春油菜高产高效具有积极作用。我们从选地、选种、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上等每个作业环节,根据我们实践经验结合科学理论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供大家参考。

二、牙克石地区籽粒苋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牙克石地区籽粒苋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一般分析框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粮食生产技术与技术进步
        2.1.2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
        2.1.3 粮食生产要素及其最优配置
        2.1.4 粮食安全涵义的演变
    2.2 文献综述
        2.2.1 技术进步及其路径选择理论溯源
        2.2.2 农业技术进步路径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一般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技术进步与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
    3.1 农业技术进步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3.1.1 促进粮食总产量跨越式发展以及单产大幅度提高
        3.1.2 促进粮食优质化以及粮食生产区域的新格局
        3.1.3 为粮食生产提供物质技术支撑
        3.1.4 促进种粮技术的提高和生产管理方式的改进
        3.1.5 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2 支撑我国粮食发展的主要农业技术进步
        3.2.1 育种技术的进步
        3.2.2 栽培技术与耕作制度的改进
        3.2.3 地力改善技术的进步
        3.2.4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进步
        3.2.5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2.6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变迁之路
    4.1 数据说明及其特征表现
        4.1.1 数据处理及说明
        4.1.2 数据变化特征
    4.2 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分析
        4.2.1 情境分析框架构建
        4.2.2 粮食生产技术的外部情境演变
        4.2.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情境分析
        4.2.4 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变更历程
    4.3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的演进特征
    4.4 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演进的内在机制
        4.4.1 技术进步路径的动力主线是激发要素活力
        4.4.2 技术进步路径的波动强度取决于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匹配度
        4.4.3 技术进步路径的分析主线取决于技术成本与技术收益的对比
    4.5 我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演进规律
    5.1 本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框架
        5.1.1 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
        5.1.2 要素错配概念及理论回顾
        5.1.3 本章研究框架
    5.2 研究设计
        5.2.1 要素错配对技术进步率影响的研究机理
        5.2.2 基本模型设定
        5.2.3 广义技术进步率(TFP增长率)的分解
        5.2.4 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测定方法
        5.2.5 要素错配指数测定方法
    5.3 数据处理和假设检验
        5.3.1 数据收集和处理
        5.3.2 假设检验与估计结果
    5.4 生产要素及其产出弹性分析
        5.4.1 平均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分析
        5.4.2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变化趋势
    5.5 粮食生产的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5.1 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的时空演进特征
        5.5.2 粮食偏向性技术进步率的变化趋势
    5.6 粮食作物要素错配指数的时空测度
        5.6.1 要素错配时序变化特征
        5.6.2 要素错配空间异质特征
    5.7 粮食作物广义技术进步的时空演进规律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要素错配、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的扩展讨论
    6.1 粮食广义技术进步率的整体表现
    6.2 要素错配指数与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对比分析
第七章 农地配置与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为例
    7.1 调研点的选择及基本情况介绍
    7.2 模型构建及数据处理
    7.3 模型检验与估计结果
    7.4 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对比分析
    7.5 不同农地配置模式下技术进步状况对比分析
        7.5.1 技术效率的对比分析
        7.5.2 狭义技术进步状况的对比分析
        7.5.3 广义技术进步率及其分解项的测算及对比分析
    7.6 农地错配程度的对比分析
        7.6.1 农地错配的测算方法
        7.6.2 农地错配的程度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2)发展绿色农牧业 打造大健康产业——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垦区巡礼”纪行(论文提纲范文)

“甜蜜农场”——扎兰河农场
“诚信农场”——宜里农场
“大兴安岭大豆之都”——甘河农场
“科普庄园”——巴彦农场
“芸豆之乡”——古里农场
“市外淘园”——牙克石农场
精细化管理——莫拐农场
多元化发展——特泥河农牧场
农牧结合新探索——谢尔塔拉农牧场

(3)春油菜区优质高油高产高抗型油菜品种的示范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鸿油88’的选育
        1.2.2 区域试验
        1.2.3 试验示范
2 结果与分析
    2.1 区域试验表现
    2.2 品种特征
    2.3 规范的栽培技术
        2.3.1 播前整地
        2.3.2 播期的确定
        2.3.3 播量及密度
        2.3.4 科学施肥
        2.3.5 病虫草害的防治
        2.3.6 适时收获
    2.4 品种的示范推广
3 结论
4 讨论

(4)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保水材料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2.2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
        1.2.3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点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旱作农田保水材料用量优化研究试验设计
        2.3.2 旱作农田保护性耕作研究试验设计
        2.3.3 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联合调控试验设计
    2.4 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气象资料
        2.4.2 土壤指标观测
        2.4.3 大豆生长指标测定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3 旱作条件下保水材料优化用量研究
    3.1 不同PAM与SAP施用量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3.1.1 旱作大豆各生育阶段土壤含水率变化
        3.1.2 旱作大豆表层及耕层土壤含水率变化
        3.1.3 旱作大豆全生育期土壤贮水量变化
        3.1.4 旱作大豆全生育期土壤耗水变化规律
    3.2 不同PAM与SAP施用量下旱作大豆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3.2.1 旱作大豆株高的变化
        3.2.2 旱作大豆茎粗的变化
        3.2.3 旱作大豆LAI的变化
        3.2.4 旱作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3.2.5 旱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
        3.2.6 旱作大豆水分利用效率对不同PAM和SAP施用量的响应
    3.3 本章小结
4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变化规律研究
    4.1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4.1.1 全生育阶段不同处理各层土壤温度变化
        4.1.2 全生育期耕层土壤均温变化
        4.1.3 各生育阶段耕层土壤剖面温度变化
        4.1.4 各生育阶段土壤温度日变化
        4.1.5 典型天气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4.1.6 生育期内土壤积温变化特征
        4.1.7 生育期内土壤温度差异变化特征
    4.2 保耕条件下耕层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4.2.1 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规律
        4.2.2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贮水量变化
        4.2.3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阶段耗水量变化
    4.3 保耕条件下耕层作物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4.3.1 保耕条件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4.3.2 保耕条件对大豆茎粗的影响
        4.3.3 保耕条件对大豆LAI的影响
        4.3.4 保耕条件对大豆干物质积累量与分配的影响
        4.3.5 保耕条件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3.6 保耕条件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作物特性研究
    5.1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下土壤水分变化
        5.1.1 生育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规律
        5.1.2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贮水量变化
        5.1.3 生育期耕作层土壤阶段耗水量变化
    5.2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旱作大豆生长及产量变化规律研究
        5.2.1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5.2.2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茎粗的影响
        5.2.3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LAI的影响
        5.2.4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2.5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5.2.6 保耕和保水联合调控对大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旱作大豆土壤温度、水分以及作物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6.1 保水材料作用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1.1 土壤水分与产量及产量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6.1.2 土壤水分与大豆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6.2 保耕作用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2.1 大豆土壤水分与土壤温度相关性分析
        6.2.2 土壤温度与大豆产量及产量要素相关性分析
        6.2.3 土壤温度与大豆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3 保耕与保水联合调控下各要素间相关性分析
        6.3.1 土壤水分和大豆产量及产量要素相关性分析
        6.3.2 土壤水分和大豆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轮作和连作的含义
        1.3.2 轮作对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
        1.3.3 轮作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3.4 轮作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1.3.5 施肥对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
        1.3.6 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1.3.7 施肥对土壤性状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2.3.2 取样时间及方法
        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轮作模式结合施肥对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轮作模式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3.2.1 总有机碳
        3.2.2 易氧化有机碳
        3.2.3 可溶性有机碳
        3.2.4 轻组重组有机碳
        3.2.5 土壤微生物量碳
    3.3 不同轮作模式结合施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3.1 土壤团粒结构
        3.3.2 土壤容重
        3.3.3 土壤含水量
    3.4 不同轮作模式结合施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4.1 土壤碱解氮
        3.4.2 土壤速效磷
        3.4.3 土壤速效钾
    3.5 不同轮作模式结合施肥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3.5.1 微生物量氮
        3.5.2 土壤过氧化氢酶
        3.5.3 土壤蔗糖酶
        3.5.4 土壤脲酶
    3.6 相关性分析
        3.6.1 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机碳组分相关性
        3.6.2 籽粒产量与土壤化学性状相关性
        3.6.3 土壤化学性状与有机碳组分相关性
        3.6.4 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组分相关性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轮作结合施肥对作物籽粒产量的影响
        4.1.2 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4.1.3 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4.1.4 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4.1.5 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不同垄作覆膜方式及氮、钾肥料配施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3.1 垄作覆膜试验
        1.3.2 氮、钾肥用量配比试验
    1.4 测定指标、方法和数据处理
        1.4.1 土壤温度
        1.4.2 产量构成及产量
        1.4.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垄作覆膜方式对马铃薯生育期的影响
    2.2 不同垄作覆膜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温度的影响
    2.3 不同垄作覆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2.4 不同氮、钾肥用量配施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7)海拉尔垦区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播前准备
    1.1选地
    1.2整地
    1.3施肥
2播种
    2.1选种
    2.2播期
    2.3播种方法
    2.4播种注意事项
3苗期管理
    3.1出苗
    3.2苗后除草
    3.3间苗和定苗
    3.4中耕除草
    3.5喷洒叶面肥
4病虫害防治
5收获与清选
6海拉尔垦区种植水飞蓟注意的问题

(8)积温与春小麦群体生长动态、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积温研究的概述
        1.2.2 小麦分蘖的研究
        1.2.3 小麦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1.2.4 小麦灌浆特性的研究
        1.2.5 积温与小麦发育的关系
        1.2.6 积温与小麦产量的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地概况
    2.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2.4.1 春小麦主要生育期的观测
        2.4.2 地上生物量的积累
        2.4.3 籽粒干物质的积累
        2.4.4 叶面积指数及次生根数
        2.4.5 干物质积累量
        2.4.6 灌浆速率
        2.4.7 考种并测产
        2.4.8 气象数据的获取
    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0-2013春小麦气象特征、生育期和产量变化
        3.1.1 2010-2013积温的变化
        3.1.2 生育期的变化
        3.1.3 产量性状变化
    3.2 积温与小麦群体生长动态的关系
        3.2.1 积温与出苗天数
        3.2.2 积温与次生根数量的关系
        3.2.3 积温与有效穗数的关系
        3.2.4 积温与旗叶功能期的关系
    3.3 积温与小麦物质积累的关系
        3.3.1 积温与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的关系
        3.3.2 积温与籽粒灌浆速率的关系
    3.4 小麦产量构成及产量与气象因子
        3.4.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分析
        3.4.2 气象因子与小麦产量的关联度分析
4 讨论
    4.1 黑龙江省小麦的生育特点
    4.2 温度与小麦生育期
    4.3 温度与小麦群体生长动态
    4.4 温度与小麦产量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的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燕麦
        2.1.2 燕麦产品
        2.1.3 燕麦产业
    2.2 理论综述
        2.2.1 产业链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相关研究述评
        2.3.1 关于农业产业链的研究
        2.3.2 关于农业产业组织的研究
        2.3.3 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1 燕麦产业内涵及产品特征
        3.1.1 燕麦概况
        3.1.2 燕麦产业内涵
        3.1.3 燕麦产品特征
    3.2 世界燕麦产业发展现状
        3.2.1 世界燕麦的区域分布
        3.2.2 世界燕麦的生产
        3.2.3 世界燕麦消费与贸易
    3.3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1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3.2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概况
    4.1 内蒙古燕麦产业发展优势
        4.1.1 独特资源优势
        4.1.2 绿色食品优势
        4.1.3 历史文化优势
        4.1.4 广阔市场优势
    4.2 内蒙古燕麦生产现状
        4.2.1 内蒙古燕麦生产发展历程
        4.2.2 内蒙古燕麦优势产区
        4.2.3 内蒙古燕麦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
    4.3 内蒙古燕麦科研概况
        4.3.1 内蒙古燕麦研究现状
        4.3.2 内蒙古燕麦育种成就
    4.4 内蒙古燕麦加工与利用现状
    4.5 本章小结
5 消费者燕麦产品消费行为分析
    5.1 研究基础
        5.1.1 消费者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5.1.2 燕麦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5.2 燕麦产品市场分析
        5.2.1 燕麦市场规模及潜力
        5.2.2 燕麦市场存在的问题
    5.3 消费者调查与数据
        5.3.1 消费者的主要调查内容
        5.3.2 消费者消费意愿的统计分析
    5.4 消费者调查结果的计量分析
        5.4.1 模型构建
        5.4.2 变量选取及解释
        5.4.3 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分析
    6.1 研究的理论基础
    6.2 燕麦加工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6.2.1 燕麦加工产品种类及市场概况
        6.2.2 燕麦加工企业现状
        6.2.3 燕麦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6.2.4 燕麦加工业 SWOT 分析
    6.3 燕麦加工业营销管理案例分析
        6.3.1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6.3.2 构建品质为主线的产品策略
        6.3.3 实施绿色健康的品牌发展战略
        6.3.4 注重销售渠道的建设与管理
        6.3.5 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强化科技创新
        6.3.6 燕麦加工业营销策略选择
    6.5 本章小结
7 农户燕麦生产行为分析
    7.1 研究背景
    7.2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描述
        7.2.1 数据来源
        7.2.2 样本特征描述
    7.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1 燕麦的种植面积
        7.3.2 种植燕麦的目的
        7.3.3 种植燕麦的收益
        7.3.4 燕麦的品种及来源
        7.3.5 燕麦的销售及渠道选择
        7.3.6 良种补贴和技术培训
        7.3.7 获取市场信息的情况
    7.4 农户燕麦种植意愿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7.4.1 模型构建
        7.4.2 变量的选取及解释
        7.4.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8.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燕麦种植技术支持体系
    8.2 发展优质原料生产基地,规划订单农业
    8.3 深化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8.4 构建区域品牌,增进燕麦产品市场竞争力
    8.5 利用后发优势强化科技创新,建立精深加工技术体系
    8.6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利润
    8.7 完善市场体系,扩大有效需求
    8.8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燕麦产品消费者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2:内蒙古塞宝燕麦食品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附录3:农户燕麦生产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四、牙克石地区籽粒苋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粮食生产技术进步路径研究[D]. 罗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发展绿色农牧业 打造大健康产业——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垦区巡礼”纪行[J]. 蔡基松. 中国农垦, 2019(09)
  • [3]春油菜区优质高油高产高抗型油菜品种的示范推广[J]. 关周博,董育红,王学芳,张耀文,张忠鑫,塔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19(16)
  • [4]旱作农田保耕保水调控对土壤水热及大豆生长的影响研究[D]. 武淑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5]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性状的影响[D]. 杨帆.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8(12)
  • [6]不同垄作覆膜方式及氮、钾肥料配施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薛占奎,陈军,洪一前,徐晶晶,施佳炜,胡谷琅. 东北农业科学, 2018(01)
  • [7]海拉尔垦区水飞蓟高产栽培技术探析[J]. 毕瑞金,曹化梅. 园艺与种苗, 2015(07)
  • [8]积温与春小麦群体生长动态、灌浆特性及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D]. 贺丹.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9]中国燕麦产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苏日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10]牙克石地区春油菜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A]. 贾爱民.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011

标签:;  ;  ;  ;  ;  

牙克石地区苋菜高产栽培技术及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