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遗留问题暨日军侵华纪念馆在美建设研讨班》纪要

《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遗留问题暨日军侵华纪念馆在美建设研讨班》纪要

一、“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与中美日关系暨在美国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研讨会”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陈蜀西[1](2021)在《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朱江华[2](2018)在《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以来新一轮边疆危机加剧的历史时段。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地处西北边陲的新疆虽然不受中央政府的实力控制,但仍然与中央保持着若即若离之关系。作为地方实力派的新疆各届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局势动荡之中,不同程度地维持边疆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了国家安全,教育施政是极其重要的关键所在。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三届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不仅事关新疆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更关乎边疆政治的成败,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因此,教育服务于政治是有关民国新疆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教育施政由此作为一个历史事实进入本研究的视野。本研究在大量查阅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边政学、教育政治学、教育问题史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对维持新疆地方稳定和国家整体安全所发挥的正反两方面作用”为主线,以民国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所处的政治及历史背景、主政者教育施政的观念或态度、民汉教育的措置、教育的边疆安全与发展二重属性权衡、教育的央地关系把握为五条逻辑分线索梳理和呈现历史。为增强研究的生动性,本研究还运用个案研究手段以及史论结合原则,一方面将历史与现实对接,得到历史借鉴意义和引起现实反思;另一方面剖析三届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进行优劣比较和原因分析。最后,从历史发展中得出经验启示,同时进行研究的前瞻性探讨。依据这一思路展开研究,形成的主要观点如下:教育施政的政治与历史背景上:杨增新政府处身于共和乍兴的新疆地方社会,政治变局较为复杂,教育历史条件与晚清相比极为落后;金树仁政府登台主政适逢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之际,处于国民党中央开始图取西北以及其自身在新疆社会内部政治根基不牢这样杌陧的内外境遇,教育的历史条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陈旧不堪;盛世才政府的主政基本处于国家抗战时期,其虽面临国民党对新疆实际谋求控制以及新疆内部动乱等政治困局,但同时在抗战历史主题下拥有良好的国际国内政治机遇,有利于开创新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政治观念及其影响下的教育施政理念方面:杨增新政府由于其主政者杨增新是前清遗吏出身且自身浓厚的封建伦理道德操守,加之民国初期新疆社会的内外危机的影响,决定其政治上抱守“羁縻治边”观念与“养防合一”的教育施政理念;金树仁政府由于其主政者金树仁阅历肤浅、能力不足及其政治视野的狭隘,导致了对集团利益和强权政治的迷恋,因此固守着“四同”政治小集团观念和教育施政的“权宜”态度;盛世才政府的主政者是拥有新思想的政治投机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其政治野心,决定了其审时度势和善于应变的统治风格,因此盛世才政府主政新疆能够抓住新疆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顺应时局提出“六大政策”政治主张和全新的“双以”教育施政方针。对待新疆民汉教育方面:杨增新政府对于二者基本采取分立举措,官办教育实施汉文和汉化教育且着眼于地方的地方治理的自足,少数民族私立教育则加强监管杜绝外来思想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维持地方安定,同时还十分支持封建色彩浓厚的新疆本地的经堂教育,力求边疆社会因俗治俗;金树仁政府在公立学校教育方面基本因袭杨氏的汉化策略然而在国民学校的扩充方面亦属有限,而对少数民族教育则基本无力监管甚至达到放任的地步;盛世才政府由于提出了“以民族为形式,以六大政策为内容”教育施政方针,新疆地方民汉教育实现了共举,官方和民众真正地联手协作,公立国民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会立学校教育都繁荣起来教育的边疆属性权衡方面:杨增新政府兼顾边疆教育的安全与发展二重因素,但总体上安全重于发展,安全上坚守封闭与传统两原则,发展上将实业教育视为边疆社会根基而视师范教育为教育的补充手段;金树仁政府在边疆安全上的教育举措走向偏颇,偏重于加强军事教育强化统治以及防范民族知识分子,而在边疆发展方面尚没有长远的计划与足够的行动;盛世才政府在边疆安全与发展二重属性的举措做到了并行和并重,安全上分别实施了强化政府政策教育以筑牢思想防线、宣扬抗战建省观念以此发动师生巩固大后方、完善教育机构以强化监管与指导等举措,发展上分别积极推动了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安排、扩大经费投入保障各类教育的落实、义务教育建章立制和各类学校并进发展等新疆教育的央地关系方面:杨增新政府坚持在教育的自决原则下与中央政府保持基本的形式上的行政关联;金树仁政府在防范国民党中央对新疆教育的实质影响之下附和其一般的行政指令;盛世才政府兴办教育并非仅仅依靠国民党中央政府,更多地吸纳了苏联、中共以及国内民主人士的援助力量,因此在教育的央地关系上主要是个人政治利益优先下的回应与权变就新疆学院兴办始末和新疆反帝会的抗战教育这两个政府教育施政的历史标识进行探讨,其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将其与新疆地方当下的高等教育与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对接起来,反思其中的诸多问题在分析和述评民国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方面,研究认为杨增新政府教育施政得失参半,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总体上弊端超过成就;盛世才政府的教育施政得大于失,其借鉴意义深远最后,研究总结出一些历史启示:在客观事实层面,民国新疆的教育状况并非总是落后,而有其历史变迁,它的兴衰进退与各届地方政府的不同的施政情况密切相关。在政府主体作为层面,对边疆地区教育发展,政府必须彰显主导性作用,不但要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更要通过教育发展促进边疆地方问题的治理。在历史认识层面,对于新疆地方,政府的教育施政要兼顾边疆安全与发展、朝向多民族多文化融合方向发展、契合国家重要历史任务和政治主题。这些经验有益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形势下的边疆治理。

邵鹏鸣[3](2018)在《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文中研究说明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不仅只影响中美两个国家,而且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会对相关周边国家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又一次掀起了“中国威胁论”,特别是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关于中美关系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成了各界关心的焦点。基于此,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目标是中国在2018年到2050年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中美之间到底会不会滑向“修昔底德陷阱”,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中美关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本论文主要采取了层次分析法、利益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和心理分析法等分析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美国历来对华政策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因素,中美“权利”比较及“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美国制约中国的可能选项和办法,该陷阱对中国经济、政治和对外开放战略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该陷阱等。本论文研究发现中美“修昔底德陷阱”问题具有非伪性。这并不像很多乐观的分析人士认为的那样--中国在实力方面不能、在意图方面不愿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美之间不存在对抗和“战争”的可能性。本论文认为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主要取决于美国,从美国的对华政策历史和现阶段美国拿捏中国的选项和方法来看,尤其是再加上特朗普总统的个人特点,中美之间很有可能会滑向“修昔底德陷阱”。本论文的研究既有助于把握中美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清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及其本质,也有助于了解全球其他国际事务与中美关系的关联性,因此,这便于中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好双方关系,尽可能地避免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及其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所需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万晶[4](2018)在《西风东渐下的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特征研究》文中提出西风东渐下的中国近代的建筑装饰装修是承接古代迈向现代的中间环节,它集中反映了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社会对西方建筑艺术的态度转变。彼时的南通,既没有政治中心城市的规划与引导,也没有被迫开埠城市的殖民与西化,但在短时间内,却集中产生了一批功能性强、形态丰富、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的建筑,其装饰装修样式的发展是边缘城市民众对于先进思想与文化进行自我调适、主动变化的过程。它激发出中国人民在内忧外患的动荡局面中,运用民族智慧“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创新之举,在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西风东渐下南通地区的近代建筑为例,在基于大量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南通现存的优秀近代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深入分析南通近代建筑的装饰装修样式。通过对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的梳理,力求探索相关特征产生与发展的动因、特点及路径。本文的论题从研究对象来看,不属于主流的地域研究范围,研究对象也集中于易被忽略建筑的细节部分。因此,本文期望能为丰富中国近代建筑史,为当代建筑装饰装修的多样化贡献微薄之力。绪论,从研究背景和缘起着手,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进行梳理与评析。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范围、对象及内容,并制定研究框架。论文主体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产生的背景做了详细的阐述,将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装饰装修样式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将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的现存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相关问题做了情况说明。第三章以典型案例作为支撑,介绍了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装饰装修中出现的几种样式语汇。第四章将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装饰装修样式进行分类解析。第五章在对西风东渐下南通现存的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视知觉实验,以科学的实验分析数据来佐证南通近代装饰装修样式的发展轨迹与样式特征。第六章分析其样式特征产生与发展的动因、特点及路径,从而得出在西风东渐这一特殊时期,文化交融、社会变革、建筑技艺革新、建筑材料的革新以及传统营造业的嬗变是影响和推动南通近代装饰装修样式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覆盖面广、外向型、多元化是其主要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本土化演变和“朋友圈”的扩散是其主要路径。文末结论归纳主要创新点及学术贡献。

李晓晨[5](2017)在《《东亚联盟》杂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亚联盟论”是构建“东亚地域共同体”的理论范式。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它被提起并被加大力度宣传,成为日本殖民者扩大侵略的一个有力的理论支撑。那么,这一思想的构建者是谁、作为理论指导实践的“东亚联盟运动”在亚洲地域的开展情况如何、作为这一理论思想的舆论阵地《东亚联盟》的刊文情况又是怎样?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学界进一步厘清与深入探究。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论将以《东亚联盟》杂志为核心,探讨杂志出台的背景、主编阵容、刊行内容、战败前后的经营现状以及对日本本土和中国的影响等,以期归纳总结出日本殖民侵略的文化策略及本质。《东亚联盟》月刊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由总部设在东京的东亚联盟协会所刊行的机关杂志。它服务于东亚联盟运动,是东亚联盟思想的宣传阵地。1939年11月《东亚联盟》杂志于东京发行创刊号,至1945年10月出版发行第七卷三号后终刊,共发行66册。在日本侵华战争长期化的形势下,《东亚联盟》大肆张扬以东亚联盟思想为主体、以东亚联盟论所提出的“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文化沟通”等结成条件为依据,在石原莞尔设想的“最终战争论”中,幻想着打败美国以称霸世界,是法西斯主义的代表性刊物。《东亚联盟》在二战时期不仅仅在日本出版发行,在中国境内与日本殖民者所勾结的部分伪政权也组建了东亚联盟协会,并刊行了同名的《东亚联盟》月刊杂志。例如,在汪伪政权的宣传和控制下,同一时期中国国内也发起了东亚联盟运动。《东亚联盟》作为二战时期宣传东亚联盟论,鼓吹以日本为中心建立东亚新秩序,助推法西斯体制最终形成的政治传播产物,是研究伪满洲国问题、近代东亚关系问题、以及日本法西斯体制形成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鉴于学界对《东亚联盟》尚未进行系统梳理及尚未深入挖掘其刊载的内容,因此本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战后日本学界对《东亚联盟》的关注,以柏书房株式会社于1996年6月25日发行的《东亚联盟》复刻版为代表,共17册。卷首语由早稻田大学的小林英夫撰写,卷尾附上了东亚联盟协会成员武田邦太郎的“寄语”,以供研究者借鉴。17册复刻版《东亚联盟》,是笔者展开深入研究所仰赖的基础文献资料。同时,本论还将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学界和出版界重新翻刻该杂志的动机与意义等问题。重新翻刻是否与当时东亚地区已初见端倪的“东亚共同体论”有着一定的“历史连续性”?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解读,应该是本论的现实意义。本文构成大体如下:首先,聚焦《东亚联盟》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及刊物的灵魂人物石原莞尔。由于“东亚联盟论”和石原莞尔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杂志的宣传基调和最终走向,因此本论将以石原莞尔的思想为核心,探究《东亚联盟》最终出台的时代背景。其次,围绕《东亚联盟》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政治思想展开研究,探讨杂志刊载的文章所表现出的“王道观”、“满洲观”、“亚洲观”和“国防观”等,揭露这些论调的侵略本质。第三,围绕杂志的女性投稿人及其文章,探讨女性作者的文章增加的原因、女性参与者的作用及其所发表的文章与帝国殖民思想发生对接的方式方法等。尤其是,重点对东亚联盟协会女性成员代表小泉菊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寻女性成员在东亚联盟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第四,探讨《东亚联盟》杂志的后期面貌。本章主要以战败后《东亚联盟》杂志的载文内容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探讨临时号与双月合刊号出现的原因、东亚联盟人眼中的日本战败以及杂志终刊与东亚联盟协会解体等问题。第五,探讨《东亚联盟》杂志在日本本土与中国的影响。文章将中日两国发行的同名《东亚联盟》杂志进行对比和分析,探究战时两版杂志对中日两国的影响和意义。与此同时,关注20世纪90年代复刻版的发行所折射出的国际关系问题。在结语部分,文章强调指出:(1)《东亚联盟》的“东亚”作为地缘政治的范畴,是随着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渗透而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的,并伴随着日本冠以共荣、复兴、联盟等概念的传播,蕴藏着沉痛的战争记忆。(2)《东亚联盟》的“东亚”给本文的研究拟定了空间范围。“东亚联盟”是石原莞尔打着超越战争和分裂,建立和平、共存共荣的幌子,构建的一种政治理论。(3)《东亚联盟》的“联盟”带有地域共同体色彩。本论明确了《东亚联盟》所折射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以武力威胁为主,思想腐蚀为辅,对周边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和攫取的理论。从创新角度而言,文章对《东亚联盟》主体内容的分析整理是国内相关研究领域所没有涉及的。同时,关注《东亚联盟》的女性参与者及其作用,对小泉菊枝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女性成员在东亚联盟协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本论的一个亮点。对《东亚联盟》在日本国内和中国的影响,以及复刻版刊行时间节点的分析和考察,及其所折射出的国际关系走向问题所展开的论述,都是目前国内相关领域尚未发掘或尚未完整发掘的部分。在研究方法上,论文涉及到历史学、军事战略学、传播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因此采用了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虽然如此,本文在大原则上基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南,本着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原则,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本文的研究只能说是抛砖引玉,论文中定有诸多不足之处,期望得到学界专家的批评指正。本论是笔者对《东亚联盟》研究的开始。在不久的将来,笔者将继续围绕《东亚联盟》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并希望自己在这一问题的研究道路上越走越远。

武定宇[6](2017)在《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指出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对文化资源和公共空间创新的自觉和反省,是属于公众集体所有的重要艺术样式,代表着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常态文化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和国家、民族的民主与自由。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市都很重视公共艺术的建设,希望通过它来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建构能够被人民普遍认同的主流文化价值观,进而向世界展示和宣传本国文化。所以,20世纪中叶以后,很多国家通过公共文化政策、百分比艺术法案、建立艺术社区等措施,推进公共艺术引导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与传播。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是一种依据史料的、以文化研究的视角来构建的、填补中国公共艺术空白的史述研究。它是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并结合艺术本体进行阐释的合乎逻辑关系的话语体系,是在现代艺术史观统摄下的,叩问历史与现状因果关系的史学研究。其目的是对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清晰地梳理,试图在历史中呈现并寻求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路径。本文根据时间发展脉络,采用多维度、综合研究判断的方式展开分期断代。在书写每个阶段发展特征的同时着重阐述每个分期单元中概念内涵、文化政策、艺术作品、学术研究以及重要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探讨一种相对科学与客观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分期特征。公共艺术在中国本就是一个舶来之词,但是它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发展路径。本文将公共艺术放在整个中国20世纪大背景之中,审视中国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建构的过程。研究将民族解放、文化自立的新中国成立设为研究起点,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分析中国公共艺术与国家政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梳理中国公共艺术面貌的形成和生长脉络,探究其孕育土壤的变化发展因素。研究将1949年至1978年定义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萌芽阶段,其特征是以雕塑、壁画的姿态呈现的胚芽。它是在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生长的,创作的题材带有一种“运动”的意味,有着明显的革命化、政治化倾向,个性被共性所取代,作品呈现着一种万众一心的集体意识;将1978年至2000年作为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探索阶段,是强调这一阶段创作主题方向开始转变,公众的思想意识逐渐得到解放,具有公共艺术性质的管理机制开始建立,公共艺术的建设和组织管理得到空前关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共艺术经历了美化城市和观念蜕变的阶段。最后将2000年至今定义为建构阶段,中国公共艺术正式进入加速的建构与完善时期,公共艺术概念在争论中逐渐清晰,艺术本体的语言形式逐步多元与完善,公共艺术的边界在实践中得以拓展。在本文的最后,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依据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方针与政策,提出自己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为了更清晰的呈现中国大陆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对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的详细研究暂且不涉及其中,本论文将全面详细剖析中国大陆地区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但这并非是否定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对大陆地区公共艺术发展的影响,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中国大陆公共艺术的研究,港澳台地区的公共艺术对大陆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其影响力是值得肯定的。

黄泓泰[7](2017)在《瀛海撷英—日本学者研究云南中古史一百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在20世纪初,日本学者太田保一郎就对南诏制度与唐朝关系展开了研究,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日本对云南中古史的研究经历了不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学术贡献。可是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均没有对日本研究云南的百年历程做过系统的梳理、总结与研究。本研究课题,着重对百年来,日本对云南中古史的研究作一系统的梳理、归纳、分析与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弥补久缺的遗憾,对促进中日学术交流有所裨益。上世纪30年代~50年代期间以前嶋信次、铃木俊等人为首对云南的历史地理作了的实证研究。60年代期间由于受到西方“南诏泰族国家论”的影响,对于云南古代各民族族源体系的研究成为当时日本学界的研究潮流,吸引了松本信广、牧野巽、白鸟芳郎、藤泽义美等重要学人,研究领域涉及云南“滇”、“哀牢”、“焚”、“爨”等古代民族源流、南诏族属、乌白蛮问题、白族起源与形成等问题。此后,藤泽义美、牧野修二等日本学者逐渐由云南古代民族的问题转向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史以及唐代西南边疆史的研究。70年代由于台湾方面出版发行了有关南诏大理国时期的艺术史资料,该时期日本学界亦随之出现了一批对南诏大理国美术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日双方学术交流日趋频繁,林谦一郎、立石谦次等年轻学者到云南访学进一步推进了云南历史的研究,在吸取了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的同时,基于日本东南亚史研究的发展,“照叶树林文化”论、“驿市国家”论、“曼荼罗国家”论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体系被运用到云南历史的研究中,形成了不同于国内的论见,对云南中古史研究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提出了独到的新见解,为推进云南历史文化的研究做出了贡献。随着新史学的兴起和后现代主义的作用下,日本学界对于云南历史的研究也逐渐碎片化、多元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大量引入这一领域,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和几代日本学人的探索,已经累积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围绕日本学术界研究云南中古史的成果,以史学史的研究角度,做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述评。由于日本方面的研究是将云南置于东南亚世界的范畴内讨论,这与战前日本东洋史以周边视角出发构建中国周边历史的研究倾向类似,容易割裂云南中古史与中国历史的整体联系,本文将这些研究成果重新置于云南中古史的讨论范畴内,借此从中国历史整体性理论出发,将云南历史研究与日本东南亚视野下的云南历史研究进行对比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①历史地理学研究;②民族族源问题研究;③云南中古时期的历史过程研究;④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史研究;⑤云南中古史的其他问题。在研究中特别注意三个层次:一是结合当时学术研究的大背景就日本诸学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尽量体现其研究的学术脉络和研究特色;二是与中国国内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校正,分析其中的异同,探讨中日学术研究间的相互影响;三是在中日研究比较的基础之上,展现其笔下研究客体——对云南中古史认知的本貌,并就其观点、结论作出笔者自己的学术判断。通过百年来日本对云南中古史研究的学术总结,我们看到中日学术交流日益加深、相互了解、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必将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将云南中古史研究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云南历史的研究,将在中日学术交流中,在世界学术界的交流中,一定能开拓新领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韩立娟[8](2017)在《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文中指出1871年的《中日修好条规》是近代中国与日本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中、日两国近代国家间外交的开端。本文将对1871年《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这一历史阶段的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进行研究。考虑到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大历史性事件以及美国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我们把这一历史时期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中日修好条规》签订至中日甲午战争前(1871—1894)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之后,美国的“黑船”来访也给日本上了生动的一课。为了摆脱像中国一样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日本采取主动的态度,并向欧美列强“拜师学艺”,要以列强为蓝本,实现富国强兵。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首先遭殃的就是“紧邻之处”的台湾、琉球和朝鲜。而此时的清帝国却在半殖民地化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外交处处被动,“夷务步步不得手”。在日本走上扩张道路之初,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们所表现的是纵容和支持。19世纪70年代,美国先是在琉球问题上放任和偏袒日本,在日本侵略台湾的问题上更是乐观其成。直至80年代,日本入侵朝鲜之时,“美国政府对于日本的帮助已经不亚于一个同盟了”。美国在70、80年代对日本扩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华盛顿未来的远东政策。第二阶段:从中日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1894-1905)这一阶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大大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1900年日本伙同西方列强一道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1904-1905年日本又发动了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日俄战争。而美国对日本的侵华行动表现出来的是持续配合。在这一阶段,美日关系是和睦的。至于中国,它只是被列强宰割的对象而已,要在美日之间起牵制作用是不大可能的。1899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列强发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由此确定了美国远东政策的基调。美国不再满足于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取杯羹”,而是确立了与英、俄、日都不相同的独立扩张政策。美国积极谋求在华权益,但却不主张在中国占领土地,而且还宣称要维护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完整和独立。“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以及西奥多·罗斯福插手日俄冲突表明美国已经正式登上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竞技场。第三阶段:从日俄战争后至“九一八”事变前(1905-1931)日俄战争后,远东国际关系的发展完全违背了美国的初衷。东三省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并对美国关起门来。为了阻止美国势力进入东北,日本开始联合昔日的对手俄国。1907年日俄协约签订,标志着美国扶日制俄政策的失败,日美矛盾取代日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主要矛盾。日俄战争后,英法等列强鉴于欧战在即,在亚洲采取暂时维持现状的政策,日本利用列强被迫“容让”的有利时机,加紧扩大侵华权益。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政局震荡,日本又伺机将其势力范围扩张到东部内蒙古地区。及至一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侵占中国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趋势,无论是晚清政府,袁世凯政府,还是段祺瑞政府都试图引入美国势力来制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遗憾的是,美国各届政府都不想为了中国利益而去引起美日冲突。美日妥协的结果是1908年的《罗脱——高平协定》,以及1917年《兰辛—石井协定》。然而美国对中国的最大出卖还是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同意将德国原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美国对日本的退让趋势一直持续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华盛顿体系在远东建立的新均势使中国又回到由列强共同控制的局面。第四阶段:从“九一八”事变至日本无条件投降(1931-1945)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确立了联美抑日的外交路线,美国因而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日本决心以发动侵华战争来达到独霸中国的目的。“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的远东政策并没有新的进展和变化。只有罗斯福上台后,于1933年对中国的棉麦贷款和1936年的中美白银协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对抗日本的考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美国却以中立主义的形式继续对日本奉行妥协姑息的政策。直到1938年日本近卫首相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以及随后日本宣布退出《九国公约》,美国的态度才开始改变,实施了相应的对华援助政策。如1939年2月达成的中美桐油借款。但是美国真正意识到中国在保卫美国全球利益中的重要性,是到日本开始南进和三国轴心成立之后,这时美国才开始公开地援助中国和制裁日本。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宣告美国长期奉行的对日姑息妥协政策彻底终结。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从根本上结束了中国军民孤军奋战的局面。从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到与中国并肩作战的角色转换使美国对华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梳理1871——1945年美国因素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鲜明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一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鲜明特征,以及中国历届政府处理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基本经验和教训。

于冠超[9](2017)在《域外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城市美术研究(1898-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国门大开的社会背景下,1898—1945年的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迅速完成了从小渔村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城市发展历程中,域外文化的影响引导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形成。本文以哈尔滨城市化进程中,美术文化空间的建构为视角,研究了这个新兴城市的商业美术、绘画创作、官方美展、美术教育以及报刊图像等视觉文化主体,探讨了不同美术领域中的美术组织、美术活动、理论传播、主要人物,甚至美术主导者所代表的政策利益集团的政治意图等内容。明确了域外美术在哈尔滨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是哈尔滨地方史研究的有力补充。从美术史学科角度来说,本研究成为哈尔滨地方美术史研究的开篇,又由于这段历史在西画传入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其影响的广度、在西画创作上的高度,以及在美术教育中的先进程度等,近代哈尔滨城市美术成为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外美术交流史的典型范例。本文正文由7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第一章,历史线索——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的背景与结构。对古代哈尔滨地区的美术文化源流进行了简要追溯;对近代哈尔滨地区复杂的行政区划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本文所论述的地理范围,及名称流变;分析了近代哈尔滨地区美术文化的背景与形成要素:铁路与移民。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洋化时尚——哈尔滨商业美术之流变。哈尔滨开埠通商后,商贸经济迅速发展,塑造了哈尔滨“洋化”的社会风气。外侨商业品牌移植至哈的过程,影响了哈埠民众的审美倾向和社会的流行认同。在复杂的商贸竞争中,外侨的商业美术始出现本土设计风格的转型,体现了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融合的必然趋向。本章梳理了外侨商业美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明确了外侨成熟商业美术带给哈埠商业从经营理念到销售途径再到品牌设计与传播的积极影响。第三部分为第三章,西画之风——俄侨西画在哈尔滨的流行与表现。本章分析了早期帝俄对华的殖民策略,由于俄侨修建铁路而带动的舞台美术、海报设计、服装设计等等,较多实用功能美术的发展,以及俄人文化时尚的流行。侧重论述了俄侨将油画、宗教壁画等西画形式直接传入哈尔滨,推动了哈尔滨西画的兴盛与传播,形成了哈尔滨地方题材的创作风格。明确了哈尔滨西画传入与中国其他城市的不同之处。梳理了俄侨的私立美术学校与人才的培养,通过美术教育、教学和美术展览等活动,俄侨西画在哈尔滨的影响深入而宽泛。本章明确了从1898—1945年,俄侨的西化之风一直是建构哈尔滨美术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俄侨文化以全盘移植之势打造了哈尔滨的美术基础,对哈尔滨专业美术学校的建立,以及学校中的教学制度、方法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第四章,文化侵训——深化战争的侵略美术。论述了1932—1945年间,日伪文化统治下,哈尔滨城市美术发展的状况,探讨了日本侵略者将作为国家象征的视觉元素反复运用于国旗、勋章、钱币、邮票等权力系统的图像符号中,利用国家象征以视觉的方式有效流通起来。同时,通过各类美化侵略的宣传画,强调伪满洲国的王道政治和民族协合等建国理念,意图在官方普及和民众接受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传统,在视觉控制过程中完成伪满洲国家的政治任务,对民众造成视觉影响。文中还以伪满洲国举办的官方美展为例,通过探讨日本侵华各时期的时局状况、文艺政策、审查制度与美术展览关系,对当时的作品题材、画种类别等分析和阐释,明确了日伪的官方美展会,以及鼓吹太平洋战争的战争绘画展览会是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文化侵略。此时,哈尔滨的美术,尤其是西画发展受日本西画影响较大。伪满洲国被同化于日本的殖民本质暴露无遗。第五部分为第五章,文化自觉——哈尔滨中国画家的美术表现。探讨了民族商业、大众画刊、中西画创作者所开展的美术活动。哈埠民族商业在发展中,对外侨商业美术的学习与吸收,逐渐形成地域风格;画报中,新型图像传播方式的兴起,使民众的视觉欣赏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哈尔滨本土的艺术家受到域外美术文化的强力影响,成为哈尔滨画坛的佼佼者;众多南来的中西画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类外来文化的影响,之后留寓于哈,主导了哈尔滨画坛。哈尔滨逐渐形成为受到域外文化影响、外来艺术家主导下新兴的城市美术文化融合的状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完成了近代城市的转化和文化共生的步伐。哈尔滨美术在域外文化强烈且多方面的影响下,美术观念向现代的转化显得更为自然,以更为柔和的姿态完成了中西融合的创造与发展。第六部分为第六章折中中西——哈尔滨西化的学校美术教育。以哈尔滨地区国人自治状态下,高等美术学校的建立为代表,梳理了哈尔滨专业性美术学校从无到有的过程。以东省特别区美术专修科的发展和演变为例,对这座西式高等美术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展开讨论。此时,哈尔滨地区的美术教育,迅速融入近代中国的美术教育的发展潮流中,迎来了初等、高等美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俄侨对哈尔滨美术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使东省特别行政区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同时,也对哈尔滨地区的美术教育在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重新定位,明确了东省特区美术教育的发展在近代中国“五四”之后的艺术运动历史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近代中国西方美术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近代美术教育重要组成,及中国近代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缩影。第七部分为本文结语。明确了近代哈尔滨城市生活风尚与城市文化的形成,受到不同域外美术文化影响;在各种文化共生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哈尔滨城市文化体现出极具吸纳性和多元化发展特征,哈尔滨城市美术的这些特征具有较为特殊的历史动因、时代契机和深远的文化意义,对哈尔滨的城市化进程影响巨大。另外,域外美术文化的影响成为哈尔滨民众公共文化观念的必要组成和审美观念形成的要素;哈尔滨美术的发展促进了哈尔滨城市美术公共空间的形成,塑造了哈尔滨城人的审美经验。哈尔滨早期城市美术在哈尔滨美术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许正[10](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二、“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与中美日关系暨在美国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研讨会”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与中美日关系暨在美国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研讨会”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概念界定与研究边界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杨增新政府的教育施政(1912-1928年)
    第一节 共和乍兴之新疆:多重政治变局与教育历史变迁
        一、伊犁革命政府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冲击
        二、苏联布尔什维克的革命思潮在新疆的影响
        三、“双泛”思想意识形态在新疆社会加剧渗透
        四、新疆教育发展的历史条件变迁
    第二节 旧式官僚之立场:“羁縻治边”下的“养防合一”教育施政理念
        一、杨增新旧式官僚政府的构成及施政依靠
        二、旧官僚的羁縻治边观念及其表现
        三、“养防合一”的教育施政理念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分立:汉文官办的自足与民族私立的监管
        一、汉文官办教育施政的自足
        二、民族新式私立教育的监管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衡量:安全与发展兼顾及其轻重措置
        一、教育施政的安全属性考察:抱守封闭与传统原则
        二、教育施政的发展属性分析:实业强基,师范补员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权衡:坚持自主原则下的微弱关联
        一、教育观念:地方与中央之间的抵牾与差距
        二、教育行政:地方敷衍与中央放任共存
        三、学校教育实施:地方行为滞后于中央的变革节奏
第二章 金树仁政府的教育施政(1928-1933年)
    第一节 登台主政之境遇:杌陧的内外政治情势与教育的历史遗留
        一、历史转捩下金树仁政府的杌陧政治情势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遗留
    第二节 集团利益之主导:“四同”政治观念下的“权宜”教育施政态度
        一、金树仁政府“四同”政治观念分析
        二、金树仁政府“权宜”教育施政态度考察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敷衍:有限扩充汉校与消极放任民校
        一、国民教育扩充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
        二、民族学校疏于管理,“双泛”影响严重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检视:安全举措偏颇与发展的行动不足
        一、兴办军事教育以期强军统治
        二、漠视民族教育,防范民族知识分子
        三、教育的发展缺少足够有效的行动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把握:防范中央实质影响与附和其行政指令
        一、坚守统治利益,拒斥三民主义思想传播
        二、教育发展在形式上附和国民政府的要求
        三、与中央部门畅通信息,防范不法文化考察
第三章 盛世才政府的教育施政(1933-1944年)
    第一节 历史脉搏之把握:政治困局中的机遇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一、主政困局的解决与机遇的把握
        二、开辟新疆文化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第二节 政治投机之姿态:“六大政策”主张下的“双以”教育施政方针
        一、广纳各方进步力量,充实与革新政府机构
        二、“六大政策”的产生及其确立
        三、“双以”教育施政方针指导下的教育新面貌
    第三节 民汉教育的共举:官民携手推进各民族教育繁荣
        一、全面设立民族文化促进会,兴办会立学校
        二、积极采纳民族人士的教育建言
        三、正面回应与合理措置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元
        四、推动各民族教育事业与国家抗战历史主题融合
    第四节 教育的边疆属性探析:安全与发展的并行并重
        一、强化“六大政策”教育,筑牢思想安全防线
        二、宣扬抗战建省观念,发动师生巩固大后方
        三、完善文化和教育管理机构,强化教育监管与指导
        四、加强教育发展的规划与安排
        五、扩大经费投入,确保各类教育的有力实施
        六、义务教育建章立制,各类学校齐头并进
    第五节 教育的央地关系措置:政治利益下的回应与权变
        一、以维护个人的政治利益为根本立场
        二、保持新疆地方与中央的教育联系
        三、在央地关系之间的游移和权变
第四章 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的两个历史标识
    第一节 新疆学院:地方政府兴办高等教育始末及其社会价值
        一、新疆学院建设发展始末
        二、兴办新疆学院的社会价值
        三、地方政府对待高等教育的施政态度
    第二节 新疆反帝会:地方政府与民众联合开展抗战教育之典型
        一、反帝会的创建及其性质
        二、反帝会的抗战教育活动
        三、反帝会抗战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价值探寻:历史借鉴与现实反思
        一、历史借鉴
        二、现实反思
第五章 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得失举要与比较
    第一节 变中谋安及其因习守成:杨增新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一、教育权的把握与教育资源的分配
        二、教育与边疆政治社会化
    第二节 适时改良及其敷衍褊狭: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一、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的成绩
        二、金树仁政府教育施政的偏失
        三、举措偏失带来的政治恶果
    第三节 全新锐进及其正反面相:盛世才政府教育施政得失
        一、教育施政的革新举措
        二、教育施政的历史突破
        三、民主进步与专制独裁并存的两副面相
    第四节 综合评述:各届政府教育施政得失比较与差异原因
        一、各届政府教育施政举措得失比较
        二、民国新疆各届政府教育施政差异的原因分析
结语
    一、历史发展之边疆安全启示
    二、学术领域之相关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情况

(3)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的研究目标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对“修昔底德陷阱”的历史和哲学研究
        (二) 对中美之间的“修昔底德陷阱”问题研究
        (三)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之我见
    三、本论文的核心观点
    四、本论文的结构和研究方法
        (一) 本论文的结构
        (二) 研究理念和方法
    五、本论文的难点和解决之道
第一章 窥中美“修昔底德陷阱”之斑
    第一节 2050年前中国的主要任务及所需的国际环境
        一、2050年前中国的主要任务
        二、当前的国际关系格局
        三、中国所需的国际环境
    第二节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并非伪命题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并未改变世界主要矛盾
        二、大国在核时代依然具有战争的可能性
        三、经济依存度并不能决定政治耦合性
    第三节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迹象
        一、遏制中国经济发展防止中国坐大
        二、转嫁美国国内矛盾平息民怨
        三、刺激他国外交神经笼络地区盟友
        四、特朗普的个人特点加剧短期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美国对华政策演变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因素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美国对华政策
    第二节 美苏冷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一、冷战形成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二、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美国对华政策
        三、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美国对华政策
        四、美苏争霸第三阶段美国对华政策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的对华政策
        一、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政策
        二、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
        三、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第三章 中美“权力”比较及其“修昔底德陷阱”的本质
    第一节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及其“权力”概念
    第二节 现阶段中美综合“权力”比较
        一、军事力量比较
        二、经济力量比较
        三、支配舆论的力量比较
        四、支配网络虚拟空间的力量比较
        五、国家价值观的感召力比较
    第三节 中美“权力”差距的形成原因
        一、共和政体时长是决定中美“权力”差距的主要原因
        二、不同领导人的发展观对国家“权力”具有重要影响
        三、两国不同的国运是影响“权力”的重要外部因素
第四章 美国拖华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选项和办法
    第一节 美国的朝鲜半岛政策及其对华拿捏
        一、朝鲜问题的由来
        二、朝鲜核试的现状
        三、美国利用朝鲜半岛问题拿捏中国
    第二节 美国的日本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中美日关系的历史沿革和现状
        二、美国利用日本制约中国的可能选项和方法
    第三节 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
        二、美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三、美国利用东盟制约中国
    第四节 美国的南亚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美国南亚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美国对印巴的新定位及其关系的走向
        三、美国南亚政策对华的影响
第五章 中美滑向“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节 “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对美贸易的影响
        二、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影响
        三、对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的影响
        四、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第二节 “修昔底德陷阱”之中国内政的影响
        一、台湾问题
        二、香港问题
        三、西藏问题
        四、新疆“东突”问题
        五、南海问题
    第三节 “修昔底德陷阱”之“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的缘起和意义
        二、美国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策略
第六章 中国应对“修昔底德陷阱”的方案
    一、顺应国家发展规律大力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一) 深入参与第四次科技革命分享历次工业革命成果
        (二)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国民共享
    二、适度增加军费开支加强军队战斗力建设
        (一) 适度增加军费开支的绝对数额
        (二) 深化军队体制创新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环境
    三、精心打造对外窗口提升关键群体的在美形象
        (一) 提升中国游客和学生的国际形象
        (二) 提高中资企业的海外正面影响力
        (三) 进一步发挥好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的作用
    四、重视观念建构积极开展对美公共外交
        (一) 美国政治体制具有开展公共外交的巨大空间
        (二) 中美关系需要两国民众的了解和支持
        (三) 全方位开展对美公共外交
    五、构建自身的地区和国际关系网络多层运作对外关系
        (一) 中俄关系
        (二) 中英关系
        (三) 中拉关系
    六、做好极端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建设
        (一) 建构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局限性
        (二) 坚决扼守立场原则核心利益对美绝不让步
        (三) 中国要有底线思维做好最坏打算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西风东渐下的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缘起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缘起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0.2.1 国内近代建筑装饰装修的研究
        0.2.2 有关南通地区建筑的研究
        0.2.3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
        0.2.4 研究的缺失
    0.3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0.3.1 研究目标
        0.3.2 研究意义
    0.4 研究的范围、对象与内容
        0.4.1 研究范围
        0.4.2 研究对象
        0.4.3 研究内容
    0.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1.1 背景
        1.1.1 自然环境
        1.1.2 历史沿革
        1.1.3 社会环境
        1.1.4 地域文化环境
    1.2 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的发展概况
        1.2.1 初始(1840-1895)
        1.2.2 发展(1895-1925)
        1.2.3 凋零(1925-1949)
        1.2.4 与国内其他主流城市建筑发展历程的比较
    1.3 小结
第二章 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的现存状况
    2.1 现存建筑遗产调研情况
        2.1.1 调研范围及内容
        2.1.2 调研方法及过程
        2.1.3 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的现存状况
        2.1.4 相关保护措施及保护名录
    2.2 南通近代建筑的分类
    2.3 南通近代公共建筑及其分布
        2.3.1 宗教建筑及其分布
        2.3.2 行政建筑及其分布
        2.3.3 市政交通建筑及其分布
        2.3.4 商业建筑及其分布
        2.3.5 文教纪念建筑及其分布
        2.3.6 公益慈善类建筑及其分布
    2.4 南通近代产业建筑及其分布
        2.4.1 工业建筑及分布
        2.4.2 农业建筑及分布
    2.5 南通近代居住建筑及其分布
        2.5.1 传统民居及分布
        2.5.2 独立式住宅及分布
        2.5.3 集合式住宅及分布
    2.6 小结
第三章 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语汇分析
    3.1 南通传统建筑装饰装修样式
    3.2 南通地区外来建筑装饰装修样式
        3.2.1 集仿式装饰装修样式
        3.2.2 伊斯兰装饰装修样式
        3.2.3 现代主义装饰装修样式
    3.3 南通地区近代民族式装饰装修样式
    3.4 小结
第四章 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的特征
    4.1 屋顶装饰装修样式由繁化简
        4.1.1 南通传统屋顶装饰装修样式
        4.1.2 南通近代屋顶装饰装修样式
    4.2 山墙造型由单一到多变
    4.3 门窗样式中西融合
        4.3.1 门
        4.3.2 窗
    4.4 建筑立面由功能性走向设计性
        4.4.1 传统建筑立面的样式
        4.4.2 近代建筑立面的样式
    4.5 其他部位的样式特征
        4.5.1 拱券的样式特征
        4.5.2 立柱的样式特征
        4.5.3 室内天花的样式特征
        4.5.4 室内立面的样式特征
        4.5.5 楼梯的样式特征
        4.5.6 栏杆的样式特征
        4.5.7 壁炉的样式特征
        4.5.8 挂落的样式特征
    4.6 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整体特征
        4.6.1 中西融合、新旧结合
        4.6.2 实用为主、装饰调剂
    4.7 小结
第五章 西风东渐下的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视知觉研究
    5.1 背景
    5.2 实验1: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中、西元素比例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2.3 分析讨论
    5.3 实验2: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视知觉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上海、南通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视知觉对比
        5.3.3 南京、南通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视知觉对比
        5.3.4 西方、南通建筑装饰装修样式视知觉对比
        5.3.5 分析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风东渐下的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形成的动因、特征及路径
    6.1 西风东渐下的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形成的动因
        6.1.1 张謇的出现
        6.1.2 文化的交融
        6.1.3 社会的变革
        6.1.4 新兴阶层的出现
        6.1.5 建筑技艺的革新
        6.1.6 建筑材料的革新
        6.1.7 传统营造业的嬗变
    6.2 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形成和发展的特征
        6.2.1 南通近代装饰装修样式覆盖的范围广
        6.2.2 南通近代装饰装修样式呈现外向型特征
        6.2.3 南通近代装饰装修样式呈现的多元化
    6.3 装饰装修样式演变的特征
        6.3.1 起步晚、发展快
        6.3.2 本土化的演变
        6.3.3 “朋友圈”的扩散
    6.4 小结
结语
论文创新点及主要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南通各时期行政区域的划分
附录二: 张謇在通创办主要事业年表
附录三: 近代南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附录四: 西风东渐下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中、西元素比例分析样本统计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东亚联盟》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先行研究概述
    三、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亚联盟》的创刊背景
    一、《东亚联盟》创刊的理论基础
        (一) 东亚联盟思想提出者石原莞尔
        (二) 石原莞尔侵华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实践
        (三) 东亚联盟论的基本内容
    二、《东亚联盟》的创刊
        (一) 主编木村武雄的政治立场转变与东方会沿革
        (二) 办刊初衷与意识形态
        (三) 东亚联盟论的日本反响
    三、《东亚联盟》的分期与实践
        (一) 以木村武雄为执行者的东亚联盟运动
        (二) 以石原莞尔为核心的东亚联盟运动
第二章 《东亚联盟》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政治思想
    一、《东亚联盟》概览
        (一) 期刊数据整理
        (二) 期刊关注的焦点
    二、《东亚联盟》所见的“王道观”
        (一) 国体研究家里见岸雄
        (二) “联盟”思维下的“王道统治”
    三、《东亚联盟》所见的“满洲观”
        (一) “满洲国”的身份确认
        (二) “满洲国”的存在价值
        (三) 对“满洲国”的未来规划
    四、《东亚联盟》所见的“亚洲观”
        (一) 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观”
        (二) 汪伪政权的“大亚洲主义”
    五、《东亚联盟》所见的“国防观”
        (一) 石原莞尔的“国防观”
        (二) 战时体制下的国民战争宣传
第三章 《东亚联盟》中的女性参与者及其作用
    一、《东亚联盟》中的女性影响力
        (一) 女性成员的政治地位
        (二) 女性成员的主要职能
        (三) 女性成员的刊文色彩
    二、小泉菊枝的东亚联盟论宣传
        (一) 东亚联盟妇人部的核心人物
        (二) 与石原莞尔并肩同行
        (三) 小泉菊枝的在满经历
    三、小泉菊枝的《东亚联盟》生涯
        (一) 小泉菊枝的载文评析
        (二) 小泉菊枝的单行本考察
第四章 《东亚联盟》的后期面貌
    一、《东亚联盟》后期刊行状况
        (一) 《东亚联盟》后期刊行内容
        (二) 《东亚联盟》临时号的考察
        (三) 《东亚联盟》双月合刊的考察
    二、《东亚联盟》的“战败认识”
        (一) 军国主义思维下的日本战败
        (二) 东亚联盟人眼中的战败
        (三) 石原莞尔眼中的战败
    三、《东亚联盟》的终刊
        (一) 石原莞尔的挣扎
        (二) 《东亚联盟》的终刊与东亚联盟协会的最终瓦解
第五章 《东亚联盟》的时代影响
    一、《东亚联盟》的日本国内影响
        (一) 日本文化界的受纳
        (二) 昭和研究会成员的登场
        (三) 日本军界的支援
    二、《东亚联盟》的中国影响
        (一) 《东亚联盟》所见的中国面孔
        (二) 《东亚联盟》在中国的“翻版”
    三、《东亚联盟》复刻版发行始末
        (一) 武田邦太郎对复刻版的寄语
        (二) 《东亚联盟》周边的中美日三边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石原莞尔年谱
    附录(二) 中野正刚政治生涯
    附录(三) 《东亚联盟》投稿人及刊文目录一览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6)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构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来源及其概念
    第一节 公共艺术的生成语境
        一、古希腊时期——萌发公共精神
        二、启蒙运动——奠定公共艺术的思想基础
        三、墨西哥壁画运动——壁画公共艺术萌芽
        四、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启公共艺术政策
        五、后现代时期——转向社会参与
    第二节 公共艺术概念辨析
        一、相关基础概念
        二、国外公共艺术概念
        三、公共艺术政策发展
        四、公共艺术概念在中国
        五、公共艺术的范畴
    第三节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史的研究起点辨析(1949 年)
第二章 中国公共艺术的萌芽期(1949~1978 年)
    第一节 创造人民的艺术(1949~1958 年)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集体创作
        二、中国公共艺术在新形势推动下的发展
    第二节“双结合”模式下的新中国公共艺术(1958~1966 年)
        一、公共壁画、雕塑的“大跃进”
        二、十大公共建筑室外雕塑
        三、城市精神主题雕塑的出现
        四、《收租院》和《农奴愤》:特殊时期的艺术教育
    第三节“单一化”的塑像风潮(1966~1978 年)
        一、“文革”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二、“单一化”的创作现象
        三、毛主席纪念堂组雕
        四、“文革”结束后艺术创作的新转机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公共艺术的探索期(1978~1999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公共艺术(1978~1989 年)
        一、改革开放给艺术创作带来的冲击
        二、从室外雕塑到城市雕塑
        三、景观介入公共空间
        四、“85 新潮美术”及之后的艺术
    第二节 中国公共艺术的蜕变(1990~1999 年)
        一、社会转型中的公共艺术理论初探
        二、港澳台地区公共艺术对大陆公共艺术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公共艺术在传统中前进
        四、公共艺术之“公共”转型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公共艺术的建构期(2000 年至今)
    第一节 中国公共艺术的新时代背景
        一、新世纪繁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
        二、国家文艺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三、公共艺术政策机制的探索建构
    第二节 走向体系化的中国公共艺术理论与实践
        一、公共艺术理论研究的发展
        二、公共艺术行业活动的实践
        三、公共艺术学科建构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公共艺术实践的探索之路
        一、艺术本体上的探索与建构
        二、公共空间上的拓展与尝试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总结
    第二节 中国公共艺术之展望
        一、以公共文化设施之小,见公共文化服务之大
        二、以公共艺术计划之小,见社会和谐之大
        三、以艺术活动之小,见城市文化活力之大
        四、以公共艺术营造创新设计之小,见艺术城市开发之大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7)瀛海撷英—日本学者研究云南中古史一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缘由
    研究背景
    研究旨趣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日本学界对中古时期云南历史地理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诸学人对六诏地理的考释
    第二节 日本学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以盐矿为中心
    第三节 关于云南中古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的其他问题
        一、“云南”地名沿革变化
        二、爨部地名考释
        三、“赕”“睑”之辨
第二章 日本学界关于云南中古时期的族属研究
    第一节 日本学者关于哀牢族属的研究兼论南诏泰族论
    第二节 白鸟芳郎与牧野巽关于南诏族源的论辩
        一、白鸟、牧野二人从语言系统探讨乌蛮、白蛮、民家等族属问题
        二、牧野巽的民家汉化研究与僰人非僰夷论
        三、白鸟芳郎的民族转化融合论与其治学生涯中的转变
    第三节 日本学界关于白族族源的研究
        一、藤泽义美的白族族源研究——古代云南文化孕育出的土着说
        二、古代洱海人的创说——林谦一郎论白族的形成
第三章 日本学界之唐宋时期云南历史的研究
    第一节 日本学界的“南诏前史”研究
        一、藤泽义美的唐朝经营史研究
        二、日本学人对隋唐时期云南诸部族的研究
    第二节 日本学界对“南诏成立史”的研究
        一、日本学者对张虔陀事件、天宝战争、南诏反唐的看法
        二、云南地区初期国家形成论
        三、日本学界关于南诏弃蕃再归唐与贞元之盟的研究
    第三节 日本学界对南诏后期对外远征及其王权统治构造的研究
        一、林谦一郎、立石谦次二人对于王嵯巅入寇成都事件的不同看法
        二、对于丰佑、世隆时期的对外军事远征的研究
        三、南诏末期的求亲与唐朝的和蕃公主
    第四节 日本学界关于大理国史的研究
        一、林谦一郎的大理国史研究视角
        二、日本学者关于段氏的研究
第四章 日本学界之南诏大理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一节 藤泽义美的《南诏历代重臣表》
    第二节 日本学者对南诏官制的研究
    第三节 日本学界对南诏大理国统治制度的研究——以驿市国家、点线国家制为中心
第五章 日本学界之云南中古史各论
    第一节 日本学界关于云南中古史史料学的研究
        一、金石类
        二、第三方史料
        三、明清史料系统辨析与释读
        四、日本方面的史料、文献以及学术论文的网络数据化
    第二节 日本学界关于云南中古时期的宗教文化史研究
结语
    一、“远近高低”——中日云南中古史研究的不同
    二、实证主义之风——中日云南中古史研究的相同点
    三、日本学界之云南中古史研究的困境与迷思
    四、相得益彰——中日学术交流促进云南研究更上层楼
附录一 藤泽义美的南诏史研究—《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述评
    一、《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章节内容概述
    二、《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与日本的南诏史研究
    三、《西南中国民族史の研究》一书的缺憾与不足
附录二 部分日本学者学术小传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前史回顾
        (一) 有关美国对华政策以及中美关系史的研究
        (二) 有关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
        (三) 有关1945年以前美日关系及中美日三边关系史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三)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中日关系的早期介入(1871—1894)
    第一节 《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美国的反应
        一、美国对东亚的早期扩张
        二、美国对日本谋求与中国立约的启示
        三、《中日修好条规》签订后美国的反应
    第二节 美国与日本“征台之役”
        一、美国人对台湾的早期关注
        二、李仙得及美使德朗对挑起日本“征台”的作用
        三、美英等国的“局外中立”
        四、李仙得与中日交涉
        五、美国官方对日本“征台”的态度
    第三节 日本吞并琉球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一、“球案”发生前欧美列强对琉球的企图
        二、日本对琉球的吞并
        三、李鸿章邀格兰特调停“球案”
    第四节 日本侵略朝鲜过程中的美国因素
        一、日本“征韩论”的提出
        二、“江华岛事件”与《日朝修好条规》的签订
        三、美国与朝鲜签订《1882年条约》
        四、各国争夺朝鲜的开始
        五、美国与在朝鲜的中日抗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持续配合(1894—1905)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中美国对日本的偏袒和支持
        一、日本的战争准备和1894年夏中日在朝鲜的冲突
        二、美英各国在挑起中日战争中的作用
        三、战争进程及美国的斡旋
        四、《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列强的反应
    第二节 列强瓜分中国的斗争和美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一、《马关条约》后日俄在朝鲜的争夺
        二、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美国变为一个亚洲强国及美、日、英的结合
        四、海约翰的“门户开放”通牒及各国的反应
    第三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美日联合行动
        一、庚子事变之爆发及日本与列强出兵中国
        二、美国发表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
        三、日本借机扩大侵略的野心及美、英等国的反应
        四、《辛丑条约》签订及日本与列强分赃
    第四节 美国与日俄战争以及它们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
        一、美国资本扩张与沙俄企图独占中国东北的矛盾
        二、美英两国在日本准备进攻俄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罗斯福调停日俄战争与《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日本侵华行动的有限制约(1905—1931)
    第一节 日本对美国在中国东北经济扩张的排斥和抵制
        一、日本在中国东北权益的巩固和扩张
        二、哈里曼投资中国东北铁路受挫
        三、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受损
        四、第一次日俄密约及美国远东外交的孤立
    第二节 东三省引进美资及清政府联美外交的失败
        一、司戴德来华与中国东北改制
        二、筹设东三省银行借资未果
        三、日本阻挠新法铁路修建
        四、唐绍仪访美及美日签订《罗脱—高平协定》
    第三节 “金元外交”与美日在中国东北的争夺
        一、美国“金元外交”的提出
        二、美国与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三、锦瑷铁路与诺克斯“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
        四、第二次日俄密约的签订及日俄的进一步勾结
        五、币制实业借款与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
    第四节 辛亥革命时期日本的对华政策及美国的态度
        一、辛亥革命爆发后列强的“中立”与日本武装干涉的企图
        二、列强拒绝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三、日本干涉中国抉择共和制及美国的“共同行动”原则
        四、日本参加“善后”借款与美国退出六国银行团
        五、美日在承认北京政府问题上的分歧
    第五节 一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扩张及美国的对策
        一、中国联美限制战区的努力与日本侵占山东
        二、美国对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反应
        三、美日与中国参战问题上的“府院之争”
        四、美日关于中国的《兰辛—石井协定》
        五、威尔逊、日本与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
    第六节 华盛顿会议:美国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初步遏制
        一、海军竞赛与裁军要求
        二、《五强海军条约》和《四强协定》
        三、中国问题和《九国公约》
        四、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日矛盾升级与中美联合抗日(1931—1945)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对日本侵略行径的绥靖与限制
        一、日本侵华引起的国际危机及美国最初对事变的反应
        二、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声明
        三、1933年的中美棉麦借款及日本的反应
        四、日本的《天羽声明》与美国的赫尔照会
        五、日本破坏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白银协定》的订立
    第二节 卢沟桥事变以后美国开始实施“援华抑日”政策
        一、“七七事变”后初期美国对日本的道义谴责与绥靖
        二、美国向“援华制日”政策的初步转变
        三、太平洋战争前夕的美国对华援助
        四、美日谈判与摊牌
    第三节 珍珠港事件:中美两国最终走上联合抗日道路
        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国际反法西斯联合国家阵线的形成
        二、美国对华军事合作与援助
        三、美国对华贷款、租借援助与修约
        四、大国合作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五、美国远东战略的调整与日本无条件投降
    本章小结
综论 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作用评估及历史启示
    第一节 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鲜明特征
        一、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阶段性特征
        二、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研究中日关系中美国因素的历史启示
        一、中国“以夷制夷”战略的得与失
        二、居于主导地位的大国负有更大的历史责任
        三、必须高度重视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参考文献
后记

(9)域外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城市美术研究(1898-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一)中外美术交流史的独特范例
        (二)地方史研究的有力补充
        (三)城市文化建设之根
    二、国内外研究现态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选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角度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二)以空间社会学的建构观念为视角
        (三)个性与共性的认知
        (四)选题研究的资料使用
第一章 历史线索——哈尔滨美术文化的背景与结构
    一、历史沉淀期哈尔滨美术文化概况
        (一)1898 年之前哈尔滨地区的行政区划
        (二)1898 年之前哈尔滨地区的美术传统
    二、哈尔滨近代城市化进程
        (一)近代哈尔滨的行政区划变迁
        (二)哈尔滨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成
    三、侨居哈尔滨的外来移民
        (一)哈尔滨外来人口的构成
        (二)复杂人口与美术文化的多元
第二章 洋化时尚——哈尔滨外侨商业美术的发展
    一、舞台美术的商业设计
        (一)舞台布景的绘画风格
        (二)其他美术设计
        (三)洋化在美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外侨商业品牌的视觉风尚
        (一)全面移植的外侨商业品牌
        (二)外来品牌设计的本土化探索
        (三)视觉风尚形成原因简析
第三章 西画之风——俄侨西画在哈的流行与表现
    一、俄侨西画的兴起与传播
        (一)俄侨与油画的兴起
        (二)教堂的兴建与宗教壁画
        (三)西画对受众审美文化的影响
    二、外侨的美术活动
        (一)外侨的美术展览
        (二)俄侨画家的水墨尝试
    三、俄侨美术家与哈尔滨地方题材创作
        (一)俄侨美术家
        (二)俄侨美术家的哈尔滨地方题材美术创作
        (三)特殊的油画传播者
    四、俄侨的校外美术教育与影响
        (一)荷花艺术学校
        (二)俄侨的私人教学与人才培养
        (三)俄侨美术教育活动的意义
第四章 文化侵训——日伪统治下的美术表现
    一、权力系统中的视觉符号宣传
        (一)日伪统治下的文艺导向
        (二)国家权力的视觉象征系统
        (三)美化侵略奴役的宣传画
    二、代表“侵略业绩”的官方美展
        (一)日本官方美展制度与风格的移植
        (二)伪满洲国国展作品分析
        (三)圣战美术作品展
    三、哈尔滨地区美术家的美术活动
        (一)哈尔滨地区日本画家的美术活动
        (二)哈尔滨地区中国画家的美术活动
        (三)哈尔滨地区其他侨民的美术活动
    四、日本侵略对哈尔滨美术的影响
        (一)域外影响主体与性质的改变
        (二)对原有美术的摧残
第五章 文化自觉——哈尔滨中国画家的美术表现
    一、民族商业品牌的借鉴与发展
        (一)民族商业的视觉风尚
        (二)“同记”的商业美术风格与影响
        (三)域外美术影响下的中西兼容
    二、哈埠国人的西画传播者
        (一)西方绘画的本埠创作者
        (二)在哈进行西画传播的南来画家
        (三)哈埠西画与南来西画的关系
    三、南来画家主导的哈埠中国画坛
        (一)吴葆贞和北京派
        (二)书法艺术的流行
        (三)融合中西的哈埠中国画坛
    四、以报刊图像作为载体的新知传播
        (一)哈埠画报业的发展
        (二)中外美术名作及理论的传播
        (三)崇尚洋化的通俗美术
第六章 中西折中——哈尔滨西化的美术教育
    一、哈尔滨美术教育的兴起
        (一)发轫于俄侨的哈埠现代美术教育
        (二)中国学校美术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哈尔滨学校美术教育
        (三)外侨教育对哈尔滨人的影响
    二、从无到有的哈埠高等美术学校
        (一)东省特别区最早的私立美术学校
        (二)公立高等美术专门学校
        (三)美专的转型与停办
    三、哈埠专业美术教育教学情况分析
        (一)东特美专与东特区立师专的办学情况分析
        (二)东特美专与东特区立师专的专业与课程情况分析
        (三)东特师专走向西化的实践教学
结论
    一、域外美术文化引导了哈尔滨城市生活风尚
    二、域外文化塑造了哈尔滨城市美术空间与审美
    三、哈尔滨早期城市美术是近代中国美术史发展的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联合国的建立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二)越南战争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二)毒品犯罪问题
        (三)武器走私问题
        (四)非法移民问题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三)维和机制
        (四)警务合作机制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六)联合演习机制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一)越南与柬埔寨
        (二)泰国与越南
        (三)老挝与泰国
        (四)中国与越南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一)柬埔寨
        (二)缅甸
        (三)老挝
        (四)泰国
        (五)越南
        (六)中国云南省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一)美国
        (二)日本
        (三)俄罗斯
        (四)欧盟
        (五)澳大利亚
        (六)印度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抗日战争遗留问题与中美日关系暨在美国兴建日军侵华浩劫纪念馆研讨会”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语境下安仁镇公共文化空间流变研究[D]. 陈蜀西.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新疆地方政府教育施政研究(1912-1944年)[D]. 朱江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3]论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非伪性[D]. 邵鹏鸣. 外交学院, 2018(11)
  • [4]西风东渐下的南通近代建筑装饰装修样式特征研究[D]. 万晶. 东南大学, 2018(12)
  • [5]《东亚联盟》杂志研究[D]. 李晓晨.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6]演变与建构-1949年以来的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历程研究[D]. 武定宇.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7(02)
  • [7]瀛海撷英—日本学者研究云南中古史一百年[D]. 黄泓泰. 云南大学, 2017(05)
  • [8]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871-1945)[D]. 韩立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9]域外文化影响下的哈尔滨城市美术研究(1898-1945)[D]. 于冠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10]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抗日战争和中美关系遗留问题暨日军侵华纪念馆在美建设研讨班》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