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锦葵种子和苋菜种子的区别

浅谈锦葵种子和苋菜种子的区别

一、浅谈冬葵子与苘麻子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红霞,王栋,高寒,崔黎,余坤子[1](2021)在《苘麻子及常见近似品的鉴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苘麻子及近似品野葵子、冬葵子、蜀葵子、锦葵子和黄葵子进行鉴别,为苘麻子及近似品的鉴别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法,分析苘麻子及近似品的特征差异。结果:苘麻子及近似品在性状、显微上均有区别,可以将形状、大小、毛被情况及表面特征作为苘麻子的性状鉴别指标;毛茸的有无、下皮层有无分化、色素层细胞宽度以及子叶有无草酸钙簇晶作为苘麻子的显微鉴别指标。结论:以上结果可作为苘麻子及近似品野葵子、冬葵子、蜀葵子、锦葵子和黄葵子的主要鉴别依据。

相聪坤,孙宝惠[2](2020)在《北方地区易因“同名异物”现象引发调剂差错的药物品种分析——孙宝惠老师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在漫长历史传承进程中,由于地域差异,时代变迁,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名称混乱现象;自1953年以来,我国编写并定期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历经11个版本,对中药名称、来源等进行统一规定;规定后凡名称相同、来源项下与药典不同的品种不得占用药典名称,历史习用名称应随着药典及部颁和局颁标准或地方标准规定的规范名称改变。

李德楠[3](2017)在《苘麻在明清黄河治理中的使用及其影响》文中认为苘麻可用于制作绳索的性能、广泛的地域分布以及较低廉的价格,使其成为重要的治河材料。作为国家主导的大型公共工程,明清时期的黄河治理对苘麻的需求量极大,促进了苘麻的种植,而苘麻的使用与采办有效地确保了河流的安澜,凸显了农业社会在治水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吏治腐败等原因,苘麻的种植、采办、储存、使用等环节,给区域环境、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婷,辛天怡,宋洁洁,宋经元[4](2017)在《市售中药材冬葵子和苘麻子ITS2条形码鉴定》文中提出目的利用ITS2条形码序列对市售中药材冬葵子、苘麻子进行分子鉴定,以保证药材使用的正确性和临床药效。方法收集冬葵子、苘麻子及其3种混伪品样品共87份。对实验样品进行ITS2基因片段扩增并双向测序,利用HMMer注释方法获得ITS2序列,再经Codon Code Aligner 6.0.2拼接,使用MEGA6.0进行种内、种间变异分析,遗传距离计算并构建NJ系统发育树;将所得序列转换成二维码图片,扫描识读后通过中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进行验证。结果冬葵子和苘麻子外观形态相似;冬葵子ITS2序列长度232 bp;GC量为67.6%;苘麻子ITS2序列长度231 bp,GC量为54.1%,二者均无种内变异。冬葵子和苘麻子ITS2序列比对后长度为233 bp,共存在50个变异位点。鉴定结果显示,收集的56份冬葵子药材中26份均为苘麻子,剩余30份为正品。冬葵子和苘麻子与其他3个混伪品的K2P遗传距离为0.2240.868,平均距离为0.630,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基于ITS2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可见冬葵子、苘麻子及其3个混伪品各自单独聚成一支,ITS2序列能够明显将其区分;此外,使用二维DNA条形码扫描可准确验证5个物种。结论 ITS2序列能够成功鉴定冬葵子、苘麻子及其常见混伪品,为种子类药材鉴别提供了新工具;二维码技术与DNA条形码技术的结合可以为药材的基原物种提供准确唯一的二维DNA条形码信息,可更好实现药材市场的信息化监管。

宋亚娟,高山,白海玉[5](2017)在《几组同名异物中药饮片的区别应用简析》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临床上常见的石莲子、皂角、冬葵子和寄生在来源、性状、化学成分、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等方面的详细介绍,为其在临床上合理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施昆明[6](2015)在《苘麻抑菌成分提取及其抑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是大自然中生物活性物质富集的宝库,其中抑菌活性物质在植物中分布广泛。人们在植物中研究得出有抗菌生物活性的有效成分种类很多,主要有黄酮类、皂苷类、有机酸、甾类、挥发油类、蒽醌类、萜类、生物碱类等。茼麻(Abutilon thpeohrasti Medic.)是属于锦葵科植物,全球有150多种,治疗淋病、风湿、泄泻等疾病。苘麻在民间应用广泛,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丰富植物资源,国内外对其在生态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多,而对它在抗菌成分、抗菌机理方面却鲜有报道。本文对其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提取、筛选并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体外抑菌等药效基础研究。本文对苘麻茎叶中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油分别进行了提取,并对提取物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采用GC-MS进行了鉴定;对具有抑菌活性的非挥发成分采用柱层析进行了分离,并鉴定了部分物质的结构。(1)通过微波辅助同时蒸馏萃取装置提取苘麻茎叶中的挥发油,并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获得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2,微波功率385W,提取时间为10min。在此条件下,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183%。(2)对苘麻中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苘麻挥发油中主要是植物醇、酯类、酮类及游离羧酸类、酚类成分,其中3种成分含量最高,分别为植物醇Phytol):(E)-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丙酸,2-甲基-3-羟基-2,4,4-三甲基戊基酯(Propanoicacid,2-methyl-,3-hydroxy-2,4,4-trimethylpentyl ester)和 9,12,15-十八碳三烯酸即(Z,Z,Z)-9,12,15-Octadecatrienoic acid,含量分别为 29.20%,12.81%,11.22%。(3)对苘麻茎叶提取物依次用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进行萃取,以萃取部分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分析其菌活性。结果显示抑菌效果最强的极性段为二氯甲烷部分,其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2.17 mm。(4)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液相对二氯甲烷萃取部分进行分离,通过抑菌活性测定从中分离出3种有较强抑菌作用的成分,经鉴定它们为3种内酯类成分:莨菪亭、咖啡酸甲酯和阿魏酸甲酯。(5)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农杆菌为供试菌,采用琼脂扩散法法研究了二氯甲烷萃取部分、挥发油以及3种内酯类成分(咖啡酸甲酯、莨菪亭、阿魏酸甲酯)的抗菌活性。实验表明,上述5种材料对均有较强抑菌作用,其抑菌强度依次为:阿魏酸甲酯>莨菪亭>咖啡酸甲酯>二氯甲烷萃取部分>挥发油。咖啡酸甲酯、阿魏酸甲酯、莨菪亭。测定了3种内酯成分对3种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农杆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苘麻中内酯类化合物、阿魏酸甲酯、莨菪亭对供试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农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是咖啡酸甲酯(1.563 mg/mL、3.125 mg/mL、0.391 mg/mL)、阿魏酸甲酯(0.781 mg/mL、0.781 mg/mL、0.195 mg/mL)、莨菪亭(1.563 mg/mL、0.781 mg/mL、0.195 mg/mL)。

肖耀军[7](2014)在《常见易混中药饮片的对比及正确书写与调配》文中指出目的促进中药易混饮片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中国药典》、《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常用易混饮片的药材来源、主要成份、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以及处方药味应付进行一一对比。结果这些饮片在以上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结论建议医生在遣方用药时,应根据病情有区别地选用这些饮片,在书写药名时尤须谨慎,注意按《药典》规范书写(因这些饮片往往名称近似)。此外,了解一些处方药味应付知识,对于准确用药也有很大益处;药学人员亦应准确掌握这些饮片的特征,在调剂时,按规范准确调配,避免混淆使用。

肖耀军[8](2014)在《常见易混中药饮片的对比及正确书写与调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促进中药易混饮片的合理使用。方法:以《中国药典》、《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为依据,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常用易混饮片的药材来源、主要成份、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以及处方药味应付进行一一对比。结果:这些饮片在以上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结论:建议医生在遣方用药时,应根据病情有区别地选用这些饮片,在书写药名时尤须谨慎,注意按《药典》规范书写(因这些饮片往往名称近似)。此外,了解一些处方药味应付知识,对于合理用药也有很大益处;药学人员亦应准确掌握这些饮片的特征,在调剂时,按规范准确调配,避免混淆使用。

刘秀志[9](2013)在《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杂品的鉴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杂品在形态、颜色和质地方面相似,易发生相互混淆。笔者通过分析中药饮片的性状及药效来鉴别二者方法实用、有效,现报道如下。1法半夏与水半夏1.1法半夏法半夏是半夏干燥块茎处,为半夏炮制加工后的成品。质地松脆,为棕黄色、黄色或淡黄白色,不规则的颗粒状,类球状,半夏的断面处为黄色或淡黄色。气微,味甘、淡,服用时会有轻微的麻舌感。1.2水半夏水半夏为鞭檐犁头尖干燥块茎处,上端呈类圆形,下端稍尖,为淡黄色、类白色,质地坚实,断面处为白色,淀粉含量高。气微,味辣,服用时会有麻舌感、刺喉感。

申长慧,高锦,王淼,田春莲,刘晓坤,赵春杰[10](2013)在《苘麻子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苘麻子中脂肪酸的组成并测定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其脂肪酸,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联用仪对其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甲酯化后以二十一酸甲酯为内标同时测定苘麻子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结果:共分离出10种脂肪酸,占脂肪油总量的99.43%。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的线性分别为33.6~336 mg·L-1(r=0.999 0),6.58~65.8 mg·L-1(r=0.999 9),33.4~334 mg·L-1(r=0.999 8),128.3~1 283 mg·L-1(r=0.999 5)。各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100.6%,101.6%,101.0%,RSD分别为1.3%,1.5%,1.6%,2.1%(n=9)。结论:鉴定了苘麻子中的10种脂肪酸并首次建立了其中4种主要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为苘麻子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二、浅谈冬葵子与苘麻子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冬葵子与苘麻子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1)苘麻子及常见近似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1.2 仪器
2 方法
    2.1 性状鉴别
    2.2 显微鉴别
3 结果
    3.1 性状特征
        3.1.1 苘麻子
        3.1.2 野葵子
        3.1.3 冬葵子
        3.1.4 蜀葵子
        3.1.5 锦葵子
        3.1.6 黄葵子
    3.2 横切面特征
        3.2.1 苘麻子
        3.2.2 野葵子
        3.2.3 冬葵子
        3.2.4 蜀葵子
        3.2.5 锦葵子
        3.2.6 黄葵子
4 讨论

(2)北方地区易因“同名异物”现象引发调剂差错的药物品种分析——孙宝惠老师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根与根茎类:威灵仙类、山豆根类
    1.1 威灵仙类
        1.1.1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威灵仙”品种来源不同:
        1.1.2 不同来源“威灵仙”功能主治不同:
        1.1.3 北方所用“威灵仙”实为百合科菝葜属铁丝威灵仙:
    1.2 山豆根类
        1.2.1 全国多地以“山豆根”为名,实际使用品种混乱:
        1.2.2 山豆根的毒性不被临床重视:
        1.2.3 山豆根与北豆根功效有差别:
        1.2.4 北方历史上多以北豆根名“山豆根”药用:
2 果实种子类:苘麻子、冬葵果、冬葵子
    2.1“冬葵子”曾作为苘麻子的别名使用
        2.1.1《中国药典》曾经以“冬葵子”作为苘麻子别名:
        2.1.2苘麻子在我国作为习惯用药的实际使用区域很广:
    2.2 冬葵果、冬葵子过去仅在我国局部地区使用
    2.3 苘麻子与冬葵果、冬葵子的区别
        2.3.1 来源不同:
        2.3.2 功效不同:
    2.4 苘麻子、冬葵果、冬葵子易因名称混淆问题发生用药差错
3 藤木皮类:寄生类、黄柏类
    3.1 临床称为“寄生”的药材,主要为槲寄生与桑寄生
        3.1.1 槲寄生与桑寄生来源不同:
        3.1.2 槲寄生与桑寄生功效有差异:
        3.1.3 寄生类药材存在古今用药不同:
        3.1.4 北方地区对于寄生的习用名称与药典相悖:
    3.2 黄柏类中药主要为黄柏与关黄柏
        3.2.1 古本草认为黄柏质量为优,关黄柏未见记载:
        3.2.2 黄柏与关黄柏历版药典记载情况:
        3.2.3 黄柏与关黄柏成分差异较大,功效差异有待实践总结:
        3.2.4 关黄柏以“黄柏”为名,在三十年前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用药材:
4 全草类与花叶类:败酱草类;枸骨叶与功劳叶类
    4.1 败酱草类
        4.1.1 以“败酱草”为名,古本草的记载有品种差异:
        4.1.2 败酱草类品种不同,功效不同:
        4.1.3 北方地区实际历史习用败酱草,仍存在区域差异:
    4.2 枸骨叶与功劳叶类
        4.2.1 植物来源不同:
        4.2.2 收载枸骨叶及功劳叶的国家及地方标准差异很大:
        4.2.3 关于枸骨叶及功劳叶的实际历史习用情况:
5 处方时,必须更改名称的中药品种仍需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以防止用药差错
6 结语

(3)苘麻在明清黄河治理中的使用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苘麻的纤维性能
二、苘麻用于河工治理
    (一) 苘麻用于埽工
    (二) 苘麻用于坝工
三、苘麻的采办数量及价格
    (一) 采办数量及所需银两
    (二) 例价与时价
四、河工使用苘麻的环境及社会影响

(4)市售中药材冬葵子和苘麻子ITS2条形码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样品鉴定
        1.2.2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来源冬葵子、苘麻子形态和分子鉴定结果
    2.2 ITS2序列特征和种内、种间差异
    2.3 遗传距离分析
    2.4 NJ树分析
    2.5 二维DNA条形码及信息交换
3 讨论

(5)几组同名异物中药饮片的区别应用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莲子
    1.1 来源差异[1]
    1.2 性状差异[1]
    1.3 化学成分、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2~3]
2 皂角
    2.1 性状差异[4]
    2.2 化学成分、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5]
3 冬葵子
    3.1 性状差异[4]
    3.2 化学成分、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6]
4 寄生
    4.1 性状差异[4]
    4.2 化学成分、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8]

(6)苘麻抑菌成分提取及其抑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苘简麻化学成分研究
        1.1.1 黄酮类
        1.1.2 有机酸类
        1.1.3 多糖
        1.1.4 其他成分
    1.2 苘麻(属)生物活性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1.2.1 抗炎利尿
        1.2.2 抗菌
        1.2.3 保肝
        1.2.4 抗糖尿病
        1.2.5 其他作用
    1.3 挥发油研究概述
        1.3.1 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简述
        1.3.2 挥发油提取方法
    1.4 抗菌研究概述
        1.4.1 抗菌成分在植物界中分布简述
        1.4.2 抗菌、杀菌的主要成分
    1.5 选题目的和主要内容
2 苘麻中挥发油提取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原料
        2.1.2 试剂
        2.1.3 微波辅助同时蒸馏萃取装置
        2.1.4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单因素实验
        2.2.2 响应面优化提取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因素实验
        2.3.2 响应面优化苘麻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
        2.3.3 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2.3.4 苘麻中提取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2.4 小结
3 苘麻中非挥发性成分的分离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原料和供试菌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抑菌圈的测定
        3.1.5 苘麻提取物的不同极性段萃取段抑菌活性分析比较
        3.1.6 第一次柱层析粗分段及合并极性段
        3.1.7 第二次柱层析分段及合并极性段
        3.1.8 制备液相分离提纯
    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3.2.1 单体Ⅰ结构鉴定
        3.2.2 单体Ⅱ结构鉴定
        3.2.3 单体Ⅲ结构鉴定
    3.3 小结
4 三种内酯成分和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供试菌株和试剂
        4.1.4 培养基制备
    4.2 试验材料的处理及制备
        4.2.1 苘麻内酯类化合物供试液的制备
        4.2.2 苘麻二氯甲烷萃取物及挥发油样品制备
        4.2.3 细菌菌悬液的制备
        4.2.4 培养基的灭菌、平板的制备和供试菌涂布
        4.2.5 利用平板打孔法对所有抑菌作用测定
        4.2.6 各待测供试液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苘麻内酯类化合物供试液对细菌的抑制效力分析
        4.3.2 苘麻二氯甲烷萃取液和叶挥发油对细菌的抑制效力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常见易混中药饮片的对比及正确书写与调配(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皂角与猪牙皂
    1.1 药材来源
    1.2 主要成份
    1.3 性味与归经
    1.4 功能与主治
    1.5 用法与用量
    1.6 禁忌:
    1.7 处方药味应付
2 粉萆薢与绵萆薢
    2.1 药材来源
    2.2 主要成份
    2.3 性味与归经
    2.4 功能与主治
    2.5 用法与用量
    2.6 处方药味应付
3 橘红与化橘红
    3.1 药材来源
    3.2 主要成份
    3.3 性味与归经
    3.4 功能与主治
    3.5 用法与用量
    3.6 处方药味应付
4 大青叶与蓼大青叶
    4.1 药材来源
    4.2 主要成份
    4.3 性味与归经
    4.4功能与主治
    4.5 用法与用量
    4.6 处方药味应付
5 紫花地丁与苦地丁
    5.1 药材来源
    5.2 主要成份
    5.3 性味与归经
    5.4 功能与主治
    5.5 用法与用量
    5.6 处方药味应付
6 石菖蒲与九节菖蒲
    6.1 药材来源
    6.2 主要成份
    6.3 性味与归经
    6.4 功能与主治
    6.5 用法与用量
    6.6 处方药味应付
7 通草与小通草
    7.1 药材来源
    7.2 主要成份
    7.3 性味与归经
    7.4 功能与主治
    7.5 用法与用量
    7.6 处方药味应付
8 木鳖子与番木鳖
    8.1 药材来源
    8.2主要成份
    8.3 性味与归经
    8.4 功能与主治
    8.5 用法与用量
    8.6 处方药味应付
9 金钱草与广金钱草
    9.1 药材来源
    9.2主要成份
    9.3 性味与归经
    9.4 功能与主治
    9.5 用法与用量
    9.6 处方药味应付
10白附片与白附子
    10.1 药材来源
    10.2主要成份
    10.3 性味与归经
    10.4 功能与主治
    10.5 用法与用量
    10.6处方药味应付
    10.7 禁忌
11 姜黄与片姜黄
    11.1 药材来源
    11.2 主要成份
    11.3 性味与归经
    11.4 功能与主治
    11.5 用法与用量
    11.6 处方药味应付
12 苘麻子与冬葵子
    12.1 药材来源
    12.2 主要成份
    12.3 性味与归经
    12.4 功能与主治
    12.5 用法与用量
    12.6 处方药味应付
13 小结

(8)常见易混中药饮片的对比及正确书写与调配(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皂角与猪牙皂
2 粉萆薢与绵萆薢
3橘红与化橘红
4 大青叶与蓼大青叶
5紫花地丁与苦地丁
6 石菖蒲与九节菖蒲
7 通草与小通草
8木鳖子与番木鳖
9 金钱草与广金钱草
10白附片与白附子
11 姜黄与片姜黄
12 苘麻子与冬葵子
13 小结

(9)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杂品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法半夏与水半夏
    1.1 法半夏
    1.2 水半夏
    1.3 鉴别方法[1]
2 大青叶与蓼大青叶
    2.1 大青叶
    2.2 蓼大青叶
    2.3 鉴别方法
3 金钱草与广金钱草
    3.1 金钱草
    3.2 广金钱草
    3.3 鉴别方法
4 冬葵子与苘麻子
    4.1 冬葵子
    4.2 苘麻子
    4.3 鉴别方法
5 粉萆薢与绵萆薢
    5.1 粉萆薢
    5.2 绵萆薢
    5.3 鉴别方法
6 青果与西青果
    6.1 青果
    6.2 西青果
    6.3 鉴别方法

(10)苘麻子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样品处理
        2.1.1 苘麻子油的提取
        2.1.2 苘麻子油的甲酯化[10]
    2.2 苘麻子脂肪酸成分分析
        2.2.1 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2.3 GC-MS分析结果
    2.3 4种脂肪酸成分的含量测定
        2.3.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2.3.2 溶液制备
        2.3.3 线性关系考察
        2.3.4 精密度试验
        2.3.5 重复性试验
        2.3.6 稳定性试验
        2.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2.3.8 样品测定
3 讨论

四、浅谈冬葵子与苘麻子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苘麻子及常见近似品的鉴别[J]. 红霞,王栋,高寒,崔黎,余坤子. 中国药事, 2021(11)
  • [2]北方地区易因“同名异物”现象引发调剂差错的药物品种分析——孙宝惠老师经验总结[J]. 相聪坤,孙宝惠.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29)
  • [3]苘麻在明清黄河治理中的使用及其影响[J]. 李德楠.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 [4]市售中药材冬葵子和苘麻子ITS2条形码鉴定[J]. 高婷,辛天怡,宋洁洁,宋经元. 中草药, 2017(13)
  • [5]几组同名异物中药饮片的区别应用简析[J]. 宋亚娟,高山,白海玉. 黑龙江中医药, 2017(01)
  • [6]苘麻抑菌成分提取及其抑菌作用研究[D]. 施昆明. 东北林业大学, 2015(05)
  • [7]常见易混中药饮片的对比及正确书写与调配[J]. 肖耀军. 首都医药, 2014(16)
  • [8]常见易混中药饮片的对比及正确书写与调配[A]. 肖耀军. 2014年全国医院药学(药物安全性与评价)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4
  • [9]常用中药饮片及其杂品的鉴别[J]. 刘秀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28)
  • [10]苘麻子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J]. 申长慧,高锦,王淼,田春莲,刘晓坤,赵春杰.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19)

标签:;  ;  ;  ;  

浅谈锦葵种子和苋菜种子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