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治理模式分析

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治理模式分析

一、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叶乐斌[1](2018)在《农村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农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得相当火热,全国上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特色小镇。浙江作为我国特色小镇最早的发源地,特色发展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温州作为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特色小镇开展情况却不是很突出。温州乐清市目前有7个特色小镇在建,其中2个已经先后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名单,另外5个目前暂无上级创建申请计划,其中铁皮石斛小镇是唯一一个体现“农创”精神的特色小镇。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到目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以致财政“三农”投入增长受限、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的情况。特色小镇的出现既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又缓解了上述困难和矛盾。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以建设“养生福地、旅游胜地”为目标,推进铁皮石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康养福地,建设美丽乡村,既符合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又符合浙江省特色小镇政策导向,对浙江省铁皮石斛产业转型提升、非物质文化传承以及乐清山老区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下“养生潮”兴起、人们对铁皮石斛逐渐关注,本文选取铁皮石斛小镇作为分析对象,首先从区位交通、资源环境、项目建设三方面研究了铁皮石斛小镇发展现状,从规模、种植、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研究了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现状;然后选取了两家省级创建特色小镇——乐清市智能电气小镇、乐清市电力科技小镇作为比较分析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发展情况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指出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建设具有:创建时间早、产业基础坚实的优势,产业结构不佳、人才吸引力不强的劣势,政府扶持力度大、工商资本充足的机遇,以及投资进度快慢不一、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挑战;最后提出乐清市特色小镇发展应坚持以下三大原则:一是坚持产业分明,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二是坚持统筹规划,共同发展;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魏伟[2](2017)在《汪坪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文中认为南方红壤区坡耕地具有集中连片、水热光能条件优越、便于开发利用等特点。大规模的坡耕地开发利用,在缺乏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的情况下,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在减少江河湖库的泥沙淤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客观、科学地评价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不仅能客观地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意义、治理策略和方法的适用性、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为管理者的决策、促进治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12]。本文以修水县汪坪小流域为例,通过综合调查、定位观测和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等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小流域基本情况、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增产效益等进行观测,分析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生态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小流域的综合效益明显,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水土流失程度逐渐降低;(2)实验区实施的水保林、经果林、封禁林、坡改梯和保土耕作措施等种水土保持措施中,水土保持措施的保水保土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保林>经济林和坡改梯>封禁林>保土耕作;(3)实验区内有措施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荒坡地(对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以封禁治理措施土壤最高,而保土耕作措施土壤速效磷、速效氮含量最高;(4)汪坪小流域经过综合治理后,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内部经济结构比例趋于协调,小流域措施增收值共计约253.65万元。

刘芝芹[3](2014)在《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文中认为云南高原山地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在整个长江流域中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减少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其土地利用格局和森林生态修复措施也日益引起重视。云南高原山地森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在涵养当地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态系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和保护长江上游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以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头塘监测站主要植被类型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水冬瓜林、云南松纯林及圆柏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荒草地为对照,在分析典型小流域头塘监测站降雨特性的基础上,从森林植被的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三个垂直活动层次,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灰色关联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林冠层截留、枯落物层持水、土壤入渗、土壤持水特性、地表径流等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不同层次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运用AHP法模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林分水文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植被配置模式林分的水源涵养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将对指导云南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林分林冠层生态水文功能得到,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为最好。5种不同林分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24.84%)>云南松+栓皮栎林(21.77%)>云南松纯林(20.80%)>圆柏(16.]]%)>水冬瓜(14.35%)。该地区5种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对降雨量进行分级来比较截留率的变化也进一步表明,不同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而逐级减小。(2)通过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功能的比较可知,以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为最好。不同林分枯落物储量差异明显,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的枯落物储量最大,为12.0t.hm-2,分别是云南松纯林、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水冬瓜林、圆柏林地的1.51,1.68,2.24,2.75倍。枯落物年凋落量、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拦蓄量大小排序与枯落物储量大小排序完全一致,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变动范围在261.02%~401.03%之间;各林分的有效拦蓄量在7.13-37.66t.hm-2之间,相当于拦蓄0.71-3.77mm的降雨。5种林分中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的拦蓄能力最强。这也充分说枯落物储量大的林分其最大持水能力也强。(3)比较不同林分土壤层的生态水文功能可知,以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为最好。土壤的入渗性能层间变化差异较大,除了荒草地外,初渗率和稳渗率均以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C层母岩;各林分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大小顺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14.93mm-min-1)>云南松+栓皮栎(6.2mm·min-1)>云南松纯林(5.75mm·min-1)>水冬瓜(4.06mm-min-1)>坡耕地(3.41mm·min-1)>圆柏(2.61mm·min-1)>荒草地(2.02mm-min-1),不同地类表层土壤的稳定与初始入渗速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中水稳性团聚体、自然含水率、总孔隙度、有机质、非毛管孔隙度、容重是影响渗透特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单位面积不同地类的有效蓄水量的大小排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512.11t·hm-2·-1)>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250.59t·hm-2·a-1)>云南松纯林(178.81t·hm-2·a-11)>水冬瓜(174.26t·hm-2·a-1)>圆柏林(147.66t-hm-2·a-1)>坡耕地(94.83t·hm-2·a-1)>荒草地(86.52t·hm-2·a-1)。(4)结合2001至2013年6-10月雨季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年度径流深及总径流深大小规律均为:坡耕地>荒草地>圆柏林>水冬瓜林>云南松纯林>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不同森林类型的典型林分的径流系数从2001年到2013年都有降低的趋势,而荒草地和坡耕地的径流系数呈上升趁势。2013年全年的总地表径流量以坡耕地的最多,以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的最少。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出与径流系数关系最密切的是降雨量因子和60分钟最大雨强因子。通过回归分析,不同地类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3次曲线方程模拟效果最好,模型均能通过F检验。运用SPSS相关系数法分析头塘监测站各地类产流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覆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系数与上述因素均呈负相关关系,大小排序为:郁闭度>枯落物储量>最大持水率>土壤有效蓄水量>非毛管孔隙灌度>初渗率。(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1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不同林分的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量化得分排列顺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0.981)>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0.730)>云南松纯林(0.617)>水冬瓜林(0.514)>圆柏林(0.502)。(6)采用影子工程法将森林生态系统汛期调蓄洪峰的水文生态效益进行价值核算得到,流域内各林分类型调节洪峰的价值大小排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8746.95元.hm-2)>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4488.30元.hm-2)>云南松纯林(3359.55元.hm-2)>水冬瓜林(3025.35元.hm-2)>圆柏林(2594.10元.hm-2)。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潜力都较大,在云南高原山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张利[4](2012)在《苇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丹江市苇子沟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总面积451.27 hm2,占流域面积的41.93%,水土流失治理采取坡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坡面采取修筑坡式梯田,保土耕作(改垄)措施,封禁治理,果树台田等措施,沟壑治理采取修筑沟头埂,跌水,谷坊,削坡造林等措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到各项治理措施全部生效,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郝桂娟[5](2009)在《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土壤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演变特征、环境质量演变特征、耕地土壤侵蚀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与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该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措施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等。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20多年的演变,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23.8%;土壤全氮含量下降31.9%;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12%以上;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24.7%。土壤中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有效硅等中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微量元素中锌、铜、铁、锰等含量丰富。硼和钼呈现缺乏,缺乏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87.2%和78.2%。(2)与20多年前相比,研究区耕地物理性状逐步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结构变劣、容重增加、腐殖质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减少、障碍层的形成、地表砾石含量增多。该区耕地出现了明显的次生障碍层,形成5~10cm的犁底层并不断加厚变硬,并形成一个地表砾石层。目前地表砾石度大于5%的面积比20多年前增加近20倍;耕地中有1/3~1/2以上的土壤分布在薄体和薄层暗棕壤上,该土壤腐殖质层较薄(<20cm),土体砾石含量高(>30%),砾石层位浅,一般20cm就出现大量砾石。而且随着坡度的升高,种植年限的延长,表层土壤砾石含量显着增加。(3)研究区耕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达到Ⅰ级标准,符合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条件。因自然因素成土母质和成土过程不同,各类型耕地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汞、铬、砷、铅、铜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土壤镉含量的差异较小。该区土壤pH值在4.8~7.1之间,平均为6.0,呈微酸性~中性,各土类间pH值变化不大。研究区的河水和地下水都达到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极限值,符合农田灌溉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水质标准。(4)按照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研究区属于东北黑土区的低山丘陵区,存在不同程度的侵蚀现象,主要分为水力侵蚀、冻融侵蚀两种类型,其中水力侵蚀占耕地侵蚀的99.8%。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比较,现有耕地面积比20多年前增加了3.3倍,耕地土壤侵蚀强度由微度发展到轻度。耕地土壤二级以上的明显侵蚀面积由12.2万hm2增加到52.7万hm2,增加了4.3倍;平均侵蚀模数由第二次土壤普查前的小于500 t/km2.年,增加到1935.7 t/km2.年;沟壑密度由0.06 km/km2增加到1.87 km/km2;30%左右的耕地因土壤侵蚀已经产生严重或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耕地自开垦以来,表土层流失厚度总量为3~16.8cm,平均为8.4cm,年均流失厚度为0.2~1.1cm,严重地区个别年度表土层的流失量达5cm以上。其中暗棕壤表土层的总流失厚度为11.3cm,占腐殖质层厚度的51.3%;黑土土类的总流失厚度为9.5cm,占该土类腐殖质层厚度的28.83%;草甸土流失厚度为4.4cm,占该土类腐殖质层厚度的6.2%。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分级标准,黑土土类的土层厚度占A层的6.2%,属轻度侵蚀;暗棕壤的侵蚀厚度占A层的51.8%,属中度侵蚀;草甸土土类的侵蚀厚度占A层的4.4%,属轻度侵蚀。研究区的总体侵蚀厚度为8.4cm,占A层的17.8%,属于轻度侵蚀程度。耕地土壤受侵蚀后,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物理性状恶化,另一方面还存在养分流失的问题。平均每年流失土壤总量为916.7万t,流失有机质总量为42.5万t,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高浓度含量的复合肥5.9万t,是该地区年均化肥施用量的1.4倍。(5)耕地土壤<0.01mm颗粒含量、孔隙度、团聚体含量、田间持水量随坡度增大而减小,容重随坡度增大而增大。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有效铜、有效锰、有效硼、有效硅,随着坡度的升高明显下降;土壤有效铁、有效钼、有效硫含量,随着坡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坡度升高酸性增强。降水的季节性分布不均、蒸发量的上升加重土壤侵蚀;气温的变化和灾害性天气频率的增加也导致耕地质量向退化方向演变。在人为因素中,不合理的垦荒种植,难以改变的小型四轮拖拉机表土翻耕方式,不科学的肥料使用、管理方式,以及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都促使耕地质量在演变中逐步形成退化。(6)提出了分区改良、合理布局、防止水土流失、科学施肥培肥地力、改革耕作制度等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措施和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立法机制、开发保育监督机制、政府专题议事规则、加强人才培养,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等政策建议。针对研究区的实际,提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配套模式。

乔雪珊,乔雪影[6](2003)在《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浅析》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防治措施、管护经验及所取得的成效,加快了扎兰屯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步伐,对推动扎兰屯市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1.2.2 铁皮石斛产业研究综述
    1.3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分析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现状分析
    2.1 铁皮石斛小镇现状分析
        2.1.1 区位交通
        2.1.2 资源环境
        2.1.3 项目建设
    2.2 乐清市铁皮石斛产业现状分析
        2.2.1 规模
        2.2.2 种植
        2.2.3 加工和销售
第三章 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SWOT分析
    3.1 优势
        3.1.1 创建时间早
        3.1.2 产业基础坚实
    3.2 劣势
        3.2.1 产业结构不佳
        3.2.2 人才吸引力不强
    3.3 机遇
        3.3.1 政府扶持力度大
        3.3.2 工商资本充足
    3.4 挑战
        3.4.1 投资进度快慢不一
        3.4.2 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3.5 小结
第四章 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发展建议
    4.1 坚持产业分明,逐步完善配套设施
        4.1.1 突出主业
        4.1.2 创新特色
        4.1.3 完善配套设施
    4.2 坚持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4.2.1 强化统一宣传渠道、构建公共电子商务平台
        4.2.2 加强技术创新
    4.3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4.3.1 健全组织领导
        4.3.2 完善政策扶持
        4.3.3 提高人才吸引力
        4.3.4 创新招商模式,加强金融保障
        4.3.5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
        4.3.6 完善小镇建设考核体系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汪坪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2.1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发展概述
        1.2.2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工作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观测内容与方法
        2.2.2 水土保持措施观测内容与方法
        2.2.3 效益观测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水土流失因子及水土流失状况观测结果分析
        3.1.1 降雨数据分析
        3.1.2 植被状况观测结果分析
        3.1.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分析及侵蚀模数结果
        3.1.4 地面坡度数据分析
        3.1.5 水土流失面积及强度观测结果分析
        3.1.6 水土流失量观测结果分析
    3.2 治理措施完成情况分析
    3.3 治理效果分析
        3.3.1 蓄水效益
        3.3.2 保土效益
        3.3.3 生态效益
        3.3.4 经济效益
        3.3.5 社会效益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特征研究进展
        1.2.2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3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评价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布设
        2.2.2 试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降雨特征及林冠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3.1 降雨特征分析及产流过程中的降雨变化
        3.1.1 降雨特征分析
        3.1.2 研究区的降雨类型分析
        3.1.3 坡面产流过程中的降雨变化
    3.2 不同林分林冠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3.2.1 林冠降雨截留能力比较
        3.2.2 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
        3.2.3 林内穿透雨特征
        3.2.4 林冠最大容水量
        3.2.5 林冠对典型次降雨在时间上的分配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森林不同林分枯落物层贮量及蓄水特征
    4.1 枯落物归还量动态变化
    4.2 枯落物储量
    4.3 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4.3.1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
        4.3.2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
    4.4 枯落物层的持水过程分析
        4.4.1 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4.4.2 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5.1 土壤物理特性
        5.1.1 土壤容重特征
        5.1.2 土壤孔隙度特征
        5.1.3 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
    5.2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
        5.2.1 不同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比较
        5.2.2 不同森林类型典型林分土壤入渗过程比较
        5.2.3 土壤渗透性垂直变化规律分析
        5.2.4 入渗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5.3 渗透特性影响因子分析
        5.3.1 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5.3.2 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5.4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涵蓄水分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坡面尺度森林群落产流产沙研究
    6.1 地表径流特征分析
        6.1.1 降雨量等级与地表产流的关系
        6.1.2 地表产流总量变化
        6.1.3 地表径流的月动态
        6.1.4 地表径流的方差分析
    6.2 坡面产流影响因素分析
        6.2.1 降雨因子对头塘监测站各地类产流的影响
        6.2.2 地被物及土壤理化特性对产流的影响
    6.3 坡面产沙特征分析
        6.3.1 不同地类坡面产沙量比较
        6.3.2 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6.3.3 产沙量与产流量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1 水文生态功能效益评价方法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2 数据处理
    7.2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功能效益评价
        7.2.1 原始数据确定
        7.2.2 林冠层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7.2.3 枯落物层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7.2.4 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7.2.5 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7.3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功能价值评价
        7.3.1 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层水文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7.3.2 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7.3.3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7.3.4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效益价值核算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苇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经济概况
    1.2 水土流失情况
2 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2.1 总体布置原则
        2.1.1 坡面工程防护体系
        2.1.2 沟道工程防护体系
        2.1.3 其他治理措施
    2.2 水土保持措施布置
        2.2.1 坡式梯田
        2.2.2 保土耕作 (改垄) 措施
        2.2.3 果树台田
        2.2.4 封禁治理
        2.2.5 沟壑治理
        2.2.6 整修作业路
3 结语

(5)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耕地的概念
        1.2.2 耕地与土壤
        1.2.3 耕地土壤质量
        1.2.4 土壤质量演变
        1.2.5 GIS 技术特点
        1.2.6 RS 与 GIS 技术在土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1.2.7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对策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农林牧产业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收集资料
        2.2.2 野外调查和布点取样
        2.2.3 样品测试和数据整理
        2.2.4 应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2.2.5 应用分析结果提出耕地可持续利用措施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土壤化学性状演变特征
    3.1 耕地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3.2 耕地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变化
    3.3 耕地土壤速效磷的变化
    3.4 耕地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3.5 耕地土壤中量元素状况
    3.6 耕地土壤微量元素状况
    3.7 耕地土壤化学性状演变的因素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土壤物理性状演变特征
    4.1 耕地土壤质地的变化
    4.2 耕地土壤结构与机械组成的变化
        4.2.1 耕地土壤结构的变化
        4.2.2 耕地土壤机械组成的变化
    4.3 耕地土壤容重的变化
    4.4 耕地土体构型与耕层厚度的变化
        4.4.1 耕地土体构型的变化
        4.4.2 腐殖质层和有效土层厚度的变化
        4.4.3 耕地土壤障碍层的形成与变化
    4.5 耕地土壤地表砾石含量的变化
    4.6 耕地土壤物理性状演变的因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演变
    5.1 研究区土壤污染状况
    5.2 耕地环境质量执行标准
        5.2.1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
        5.2.2 农田灌溉水的水质标准
    5.3 耕地环境质量的控制指标分类
    5.4 耕地环境质量的污染指数计算
        5.4.1 单因子污染指数计算
        5.4.2 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计算
        5.4.3 耕地的水、土环境要素综合指数计算
        5.4.4 耕地环境的综合污染程度分级
    5.5 耕地土壤的 PH 和重金属含量
        5.5.1 耕地土壤的pH
        5.5.2 耕地土壤的重金属含量
    5.6 主要河流及地下水中各种污染物含量
        5.6.1 雅鲁河的水质状况
        5.6.2 其他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5.7 耕地环境水土综合污染指数分析
    5.8 耕地土壤的环境因素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土壤侵蚀的形成与演变
    6.1 土壤侵蚀的类型及分级
        6.1.1 国内外对土壤侵蚀的认识和研究
        6.1.2 全国土壤侵蚀类型区划
        6.1.3 土壤侵蚀模数
        6.1.4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
    6.2 研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
        6.2.1 研究区耕地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
        6.2.2 研究区耕地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变化
        6.2.3 研究区耕地土壤侵蚀沟的变化
    6.3 耕地土壤侵蚀后的物理性状变化
    6.4 耕地土壤侵蚀后的土壤养分变化
    6.5 耕地土壤侵蚀后的水土流失量变化
    6.6 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影响
    7.1 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
    7.2 自然驱动因素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2.1 地形地貌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2.2 气候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2.3 自然环境变化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3 人为驱动因素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3.1 农业开发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3.2 耕作制度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3.3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3.4 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质量演变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模式
    8.1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措施
        8.1.1 分区改良,合理耕作,实现耕地资源的生态持续性
        8.1.2 合理布局,提高效益,实现耕地资源的经济持续性
        8.1.3 统筹发展,坚持创新,实现耕地资源的社会持续性
    8.2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8.2.1 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立法机制
        8.2.2 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开发保育监督机制
        8.2.3 建立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政府议事规则
        8.2.4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建议
        8.2.5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人才培养建议
    8.3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以阿荣旗为例
        8.3.1 阿荣旗农业发展现状
        8.3.2 阿荣旗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8.3.3 阿荣旗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乐清市铁皮石斛小镇为例[D]. 叶乐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2]汪坪小流域水土保持效益分析[D]. 魏伟.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 [3]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D]. 刘芝芹.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 [4]苇子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配置[J]. 张利.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2(01)
  • [5]大兴安岭东麓旱作丘陵区耕地质量演变与可持续利用[D]. 郝桂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6]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的治理模式浅析[J]. 乔雪珊,乔雪影.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3(S1)

标签:;  ;  ;  ;  ;  

扎兰屯市东山小流域治理模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