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鸭“白斑病”病原分离与防治

番鸭“白斑病”病原分离与防治

一、番鸭“白点病”的病原分离与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高斌[1](2019)在《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最近几年,在我国肉鸭养殖地区出现一种以脾脏坏死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主要造成患鸭大群精神状态差,饮水、采食均出现下降并伴有死亡,脾脏坏死后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感染造成更高的死亡率,耐过鸭发育受阻、生长缓慢,成为僵鸭。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ew type duck reovirus,NDRV)是造成该病的主要病原,针对该病发病日龄小、病情发展快、容易快速传播的特点,急需建立一种快速、精确、可靠的检测方法应用于该病早期定性与定量诊断。本研究从患鸭的坏死脾脏中分离到一株NDRV,对分离的毒株进行了序列分析及致病性研究。针对该病建立了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病毒在感染肉鸭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排毒规律及病毒血症情况进行了监测,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NDRV S2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一条特异性探针,扩增长度85 bp。将扩增的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上构建重组质粒,经筛选、测序鉴定后,倍比稀释作为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后构建标准曲线,建立检测NDRV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方法。该方法的标准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3.3468x+41.681,相关系数R2为0.9988;敏感性良好,最小检出模板浓度为10 copies/μL,是普通PCR的1000倍;特异性良好,仅能检测NDRV,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现象;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在3%以下,重复性良好。以上试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NDRV的临床检测。180只1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随机分为3组,肌肉接种组、口服接种组和对照组各60只,口服接种组和肌肉接种组1日龄每只接种0.2 mL病毒液,对照组每只接种0.2 mL无菌生理盐水。观察记录雏鸭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每隔2d称重用来监测体重增长变化;采集各组泄殖腔棉拭子和抗凝血3份,检测肉鸭的排毒情况及病毒血症情况。于攻毒后12 h、1 d、2 d、4 d、6 d、8 d、10 d、12 d、14 d、16 d、18 d、21 d、24 d、27 d、30 d,每组随机抽取3只剖杀,将病变组织器官制备石蜡切片,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同时收取各组织进行病毒载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试验组雏鸭均出现脾脏肿大、出血和坏死;试验组雏鸭体重增长缓慢,以口服接种组最为显着;棉拭子排毒规律结果显示,两组均在感染早期出现排毒;血液中病毒载量变化结果显示,两组均在感染早期检测到病毒存在,且含量变化与棉拭子排毒规律基本一致;组织病毒载量结果显示,人工感染SDYC株后,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胰脏、十二指肠、胃、法氏囊、胸腺、脑中均能检测到病毒,两组病毒含量较高的器官为脾脏、胸腺和法氏囊,可作为检测该病的优选器官。1日龄健康罗斯308肉鸡和SPF鸡随机分为肌肉接种组、口服接种组和对照组,口服接种组和肌肉接种组1日龄每只接种0.2 mL病毒液,对照组每只接种0.2 mL无菌生理盐水。观察记录雏鸡感染后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果显示SPF雏鸡和肉鸡攻毒后肌肉接种组均出现精神沉郁和死亡,其中SPF雏鸡肌肉接种组死亡率高达100%,肉鸡肌肉接种组死亡率达到71.4%;口服接种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死亡雏鸡剖检病变大体一致,主要包括: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脏和脾脏肿大、出血、出现大面积坏死灶。说明NDRV在生产中有跨种传播感染鸡群的可能,要加强生物安全的防范。

梅敏敏[2](2018)在《N-MDRV广东株致病性、序列分析及σB蛋白的原核表达》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皆有新致病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ew pathotype of muscovy duck reovirus,N-MDRV)病的报道;该病俗称“番鸭新肝病”,主要剖检病变为肝脏不规则坏死、出血;患病鸭日龄愈小,病死率愈高,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有关广东省N-MDRV的致病性及遗传进化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σB蛋白作为N-MDRV主要的外衣壳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本研究旨在对广东省N-MDRV/SH12和N-MDRV/DH13流行毒株的致病性、全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N-MDRV/DH13株σB蛋白的原核高效表达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将N-MDRV/SH12、N-MDRV/DH13株均以104.00.00 ELD50的剂量经眼鼻、肌注、爪垫途径分别感染1日龄雏番鸭,N-MDRV/SH12攻毒组死亡率在10%20%之间,N-MDRV/DH13攻毒组死亡率均为30%。为进一步研究N-MDRV对雏番鸭和雏鸡的致病性差异,将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分别肌注感染1日龄雏番鸭和雏鸡。结果显示:2株病毒感染雏番鸭3 d后饮食能力下降,有轻微腹泻;感染7 d后临床症状明显,患病鸭剖检病变为肝脏大范围坏死、出血,脾脏肿大、坏死,法氏囊萎缩(N-MDRV/SH12组)或坏死出血(N-MDRV/DH13组),N-MDRV/SH12组感染14 d后雏番鸭体重显着下降(P<0.01)。而N-MDRV/SH12和N-MDRV/DH13株感染雏鸡,均不能致死,部分患病鸡感染3 d后饮食能力下降,被毛疏松,N-MDRV/SH12组感染14 d后雏鸡体重显着下降(P<0.05);患病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病变类似于“番鸭新肝病”,但法氏囊眼观无明显病变。病理组织切片显示:雏番鸭感染7 d后,肝脏、脾脏、法氏囊坏死灶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脾脏、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坏死、减少,感染后期脾脏可见肉芽肿结构。以上结果表明,N-MDRV/SH12和N-MDRV/DH13株感染雏番鸭和雏鸡的致病性不同,但均可感染雏番鸭和雏鸡的肝脏、脾脏。为研究N-MDRV不同致病性毒株基因组结构特点及遗传进化关系,利用RT-PCR方法对N-MDRV/SH12、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2株病毒间各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为97.1%99.8%和97.5%100.0%;与GenBank中N-MDRV、DRV、GRV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亦较高,分别为86.3%99.6%和93.3%100%。σC蛋白基因序列相似性及遗传进化树的分析结果均显示,相邻地区的基因2型毒株其遗传关系更近。σA、σB、σNS、μA蛋白变异位点有一定规律性;有共同变异位点的病毒株,其蛋白基因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进化树分析的结果均显示,该类病毒株遗传关系更近。除μB蛋白基因外,其他9个蛋白基因片段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水禽源呼肠孤病毒间亲缘关系较近,与鸡源ARV亲缘关系较远;经SimPlot重组软件分析这可能是基因2型的μB蛋白基因片段来源于ARV和ARV-Md基因重组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N-MDRV/SH12、N-MDRV/DH13株均属于水禽呼肠孤病毒基因2型,且两者遗传演化关系较同分支的其他基因2型毒株更为相近。病毒株各蛋白氨基酸位点差异有可能会导致病毒致病性的不同。比较2株病毒和10株基因2型参考毒株各蛋白氨基酸变异位点及其潜在糖基化位点发现,除了λB蛋白外,其他蛋白的潜在糖基化位点因氨基酸位点变异有所变化;σNS蛋白109、270位点的变异使得N-MDRV/SH12、N-MDRV/DH13株蛋白在pH 7.0时带不同电荷;2株病毒σC、σB蛋白单个氨基酸位点的变异对蛋白预测抗原表位几乎没有影响,但蛋白抗原表位不局限于疏水性。以上结果仅对N-MDRV各蛋白氨基酸位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位点的变异是否与毒株致病性相关,还需得到毒株蛋白进一步验证。为探究N-MDRV中与致病性相关的σB蛋白原核高效表达,本研究选择优化致病性较强的N-MDRV/DH13σB蛋白基因密码子,构建的pET-32a(+)-σB-BL21(DE3)原核表达重组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σB蛋白。在最佳的诱导条件下获得σB蛋白的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量的32.3%,经SDS-PAGE分析发现σB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再经Ni2+柱纯化获得高纯度可溶性的σB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该蛋白具良好的反应原性。本研究为N-MDRVσB蛋白基因疫苗、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奠定基础。

王丹[3](2016)在《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及基因2型毒株编码的新蛋白的鉴定》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宿主和病变,鸭呼肠孤病毒病分为3种主要类型,即,番鸭“白点病”、番鸭“新肝病”和北京鸭“脾坏死病”,其病原分别为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 MDRV)、新致病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ew pathotype of Muscovy duck reovirus, N-MDRV)和鸭呼肠孤病毒(Duck reovirus, DRV)。MDRV于1972年首次发现于法国,目前被归为禽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ARV)的番鸭源分离株(ARV-Md), N-MDRV和DRV是我国研究者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报道的新毒株。迄今为止,不同鸭源呼肠孤病毒毒株之间的准确分类关系还有待于阐明。以ARV-Md/815-12、N-MDRV/J18和DRV/091为材料,对不同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特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N-MDRV和DRV在实验室感染宿主范围、在细胞质内排列方式、致细胞融合活性、沉淀反应抗原、对北京鸭的致病性和组织嗜性等表型特征上表现出相似性。与N-MDRV和DRV相比,ARV-Md在表型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3株病毒均对番鸭有致病性,但所引起的病变和组织嗜性有所不同。为明确三类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其与其它水禽源毒株和鸡源ARV的遗传演化关系,用SDS-PAGE分析了3株病毒的核酸电泳型,用RT-PCR和5RACE测定了ARV-Md/815-12的基因组序列以及N-MDRV/J18和DRV/091的S1基因节段序列,由此获得了3株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序列。SDS-PAGE结果显示,N-MDRV和DRV具有相同的基因组核酸电泳型。与N-MDRV和DRV相比,ARV-Md S组的核酸电泳型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测3株病毒均具有ARV的基因组结构特点,但在多顺反子基因节段的长度和基因结构上,N-MDRV和DRV等新毒株与ARV-Md存在显着差异,即,J-MDRV和DRV的多顺反子节段位于S1,含3个ORF,分别编码p10、p18和σC蛋白;而ARV-Md的多顺反子基因节段位于S4,仅含2个ORF,分别编码p10和σC蛋白。N-MDRV和DRV的p10蛋白与ARV-Md的p10蛋白缺乏序列同源性。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水禽源和鸡源毒株的9个基因节段(除M2)均按宿主聚为两个明显不同的分支;在M2节段,相对于ARV-Md, N-MDRV和DRV等水禽源新毒株与鸡源毒株具有更近的遗传演化关系。综合分析,可将水禽源毒株鉴定为ARV的成员,但现有的序列同源性分类标准需要调整。根据外衣壳蛋白序列的进化分析结果,可将水禽源呼肠孤病毒区分为2个不同的基因型,ARV-Md属于基因1型,N-MDRV和DRV属于基因2型。相对于基因1型毒株,N-MDRV和DRV等基因2型毒株最显着的基因组结构特点是其多顺反子节段含有3个ORF,但在复制过程中,预测的ORF1和ORF2是否会表达成熟的p10和p18蛋白,尚不清楚。为回答这一问题,开展了下述研究。用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结果显示,DRV/091的免疫血清可与p18重组蛋白发生反应,而p18重组蛋白的免疫血清亦可从DRV/091感染的Vero细胞中识别出18 kDa的蛋白;用MALDI-TOF/TOF法进行分析,从DRV/091感染的Vero细胞中鉴定出p18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由此可见,p18是DRV S1基因节段编码的一种新蛋白。序列分析显示,在p18蛋白的118-135位可能存在一个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序列(118KRRR121-X10-132KRRR135),提示该蛋白可能具有入核活性。为验证这一观点,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p1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在感染细胞和转染细胞的细胞核内,见有p18蛋白聚集。突变分析显示,p18蛋白的入核活性由NLS决定,而位于NLS N-端的’18KRRR121序列是引导p18蛋白入核的关键基序。经检测,p18蛋白在Vero细胞中过表达能够引起细胞凋亡。将DRV/091感染Vero细胞,用p1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从感染细胞内检测到荧光信号,以此证实p10蛋白是病毒复制所产生的成熟蛋白。N-MDRV和DRV的p10蛋白含有融合蛋白基序,提示该蛋白具有致细胞融合活性。为验证这一观点,用表达p10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Vero细胞,在转染后24 h可见细胞融合现象。然而,用表达病毒其它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Vero细胞,均未见细胞融合现象。由此可见,p10蛋白是决定DRV等基因2型毒株致细胞融合活性的关键因素。上述研究证实,DRV等基因2型毒株的S1基因节段为三顺反子。为初步了解该基因节段的转录和翻译策略,用DRV/091感染、Aero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提取细胞内总RNA,并用识别S1基因节段的核酸探针进行Northern Blot检测,在感染后2-8 h可检测到单-mRNA条带,长度与S1基因节段长度(1568 bp)相符。由此可见,在DRV的复制过程中,其S1基因节段可转录出全长mRNA。结果提示,ORF2和ORF3可能是从多顺反子mRNA的中途起始翻译的。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4](2015)在《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公共卫生安全、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围绕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学科发展趋势预测、学科面临的挑战、学科面临的重大机遇、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学科发展的战略任务、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学科发展对策等八方面一一进行阐述,为促进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进一步保障畜禽产品、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及有效防控动物疫病提供理论参考。

崔国杰[5](2015)在《番鸭呼肠孤病毒强弱毒株S基因分子特征分析及感染性克隆载体构建》文中认为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引起的番鸭以软脚,肝、脾出现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对我国番鸭饲养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CA株)可有效预防本病,但MDRV致病和致弱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MDRV强毒株(MW9710株)和疫苗株(CA株)为材料,分别构建了 MDRV强毒株和弱毒株S组基因的感染性克隆载体,结果如下:1、MDRV强弱毒株S组基因cDNA分子克隆构建:提取病毒核酸,设计针对S组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克隆测序获得了病毒S组基因序列。结果显示:MDRV两株对应基因长度相同,其中S1基因1324 bp,S2基因1201 bp,S3基因1191 bp,S4基因1124 bp;两株核苷酸序列与MDRV参考毒株同源性均大于98%,证实扩增获得了 MDRV强毒株和弱毒株的S组基因。2、MDRV S组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差异及蛋白理化性质分析:利用MegAlign和Protean软件对强毒MW9710株和弱毒CA株S组基因编码氨基酸及蛋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σA蛋白为2个同极性疏水氨基酸替换:301aa(A→V),409aa(A→V);σB蛋白为12个氨基酸替换,多为亲水性氨基酸替换:5aa(V→A),21aa(W→R),40aa(S→P),65aa(M→T),85aa(P->S),96aa(I→T),113aa(Y→H),120aa(S→F),218aa(S→P),244aa(D→G),265aa(G→S),347aa(A→T);σNS 蛋白为1个同极性亲水性氨基酸替换:273aa(S→T);p10蛋白为3个疏水性氨基酸替换,46aa(A→V),70aa(H→Y),73aa(H→Y);σC蛋白为8个氨基酸替换,多为疏水性氨基酸替换:162aa(H→Y),167aa(F→I),168aa(T→I),172aa(S→F),197aa(P→S),198aa(T→M),206aa(P→F),264aa(L→F)。在分子量和等电点两方面比较中均有明显差异的为σB蛋白和σC蛋白,其中σB蛋白分子量下降,等电点升高,而σC蛋白分子量升高,等电点下降。3、MDRV S组基因感染性克隆载体构建:根据MRV感染性克隆构建的思路,获取含,SapⅠ酶切位点的p-MDRV病毒载体,利用引物设计扩增获得同样含Sap1酶切位点的S组基因片段,扩增片段经SapI酶切后连接至病毒载体,获得感染性克隆质粒载体。鉴定结果显示插入p-MDRV病毒载体中的S组基因未发生突变,位置、方向正确,表明成功构建了 MDRVS组基因感染性克隆载体。结论:本研究明确了 MDRV强毒和弱毒S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差异,并成功构建了 MDRV S组基因感染性克隆载体。研究结果为继续克隆构建MDRV L及M组基因、建立MDRV反向遗传系统提供了技术平台,也为深入开展MDRV致病和致弱的分子机理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张大丙[6](2014)在《当前主要鸭病的流行情况与防制难点》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多年来,我国养鸭业发展迅速。2013年,我国父母代种鸭存栏量约为5123.12万只,商品肉鸭出栏量约为306545.52万只,商品蛋鸭存栏量约为19283.6万只,商品蛋量约为3085398.35t,肉鸭和蛋鸭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因此,养鸭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我国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鸭病流行日趋复杂,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养鸭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目前,鸭病毒性肝炎、

于杰,柳林,李英英[7](2013)在《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文中提出新型鸭瘟(newduck plague)是一种由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同鸭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都极为相似,使用已有的鸭瘟疫苗、高免血清、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均不能有效防治该病,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山东省某养鸭场发病症状比较明显的病鸭采取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病毒的分离鉴定以及血清学检查等诊断措施,确诊该鸭场病鸭感染的疾病是新型鸭瘟。详细介绍了该次新型鸭瘟的诊断过程,旨在为生产中新型鸭瘟的诊断提供参考。

吴异健[8](2010)在《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提出近年来有部分中药多糖被临床应用于免疫抑制畜禽的免疫调节,但目前对传染病引起的畜禽免疫抑制和中药多糖免疫调节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研究表明呼肠孤病毒(MDRV)感染引起雏番鸭免疫抑制。本研究通过建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进行了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对MDRV感染导致免疫抑制雏番鸭的免疫调节试验,并分析HPS和APS对试验番鸭血清中部分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以及脾脏组织IL-2和IL-6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MDRV引起免疫抑制和HPS、APS免疫调节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照GenBank已发表的相关物种的肌动蛋白(β-actin)、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三对特异性引物。从刀豆素(ConA)诱导的35日龄番鸭脾脏组织中,克隆了番鸭β-actin(Mdp-actin)、番鸭IL-2(MdIL-2)和番鸭IL-6(MdIL-6)的基因片段,并经测序验证。结果表明Mdp-actin、MdIL-2和MdIL-6的大小分别为786 bp、423 bp、322 bp,与引物设计时的目的片段大小一致。Mdβ-actin核酸序列与绿头鸭β-actin核酸序列(EF667345)的同源率为98.7%,与原鸡(L08165)的同源率为97.3%;MdIL-2核酸序列与番鸭IL-2核酸序列(AY193713)的同源率100%,与绿头鸭(AF294323)同源率为98.35%;MdIL-6核酸序列与绿头鸭IL-6核酸序列(AB191038)的同源性率99.7%。2.应用MDRV-YB4分离株以2000TCID50的病毒量人工感染雏番鸭,3天后,人工感染雏番鸭与未接种MDRV健康试验番鸭以2:5的比例,将前者加入后者中进行同居感染,能引起后者典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的发病过程、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为探讨HPS和APS对MDRV感染引起免疫抑制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机制,以及进一步阐明MDRV引起感染雏番鸭免疫抑制机制建立了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3.利用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以不同浓度的HPS和APS分别经饮水给药方式对MDRV感染试验雏番鸭进行预防保护试验。结果显示HPS和APS分别以0.2g/L和0.6g/L浓度自由饮水口服均对MDRV感染试验雏番鸭有较好预防保护效果。4.将2日龄试验番鸭随机分为人工感染MDRV组(AIG)、空白对照组(NCG)、同居感染对照组(CICG)、猴头菇多糖对照组(HCG)、猴头菇多糖预防组(HPG)、黄芪多糖对照组(ACG)和黄芪多糖预防组(APG),其中CICG、HPG、APG按建立的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用AIG进行同居感染;随机分组后,HCG和HPG试验番鸭用HPS以0.2g/L浓度自由饮水,ACG和APG试验番鸭用APS以0.6g/L浓度自由饮水,对MDRV同居感染雏番鸭和MDRV人工感染发病番鸭进行防治的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与CICG比较,HPG和APG试验番鸭发病死亡率分别为12%和4%,显着低于CICG死亡率24%,HPG和APG试验番鸭感染MDRV发病临床症状较缓和,剖检病变轻,尤为试验后期,APG试验番鸭剖检未见明显的MDRV感染病变。5.采用放免检测方法(RIA)测定试验番鸭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GC)、生长激素(GH)和p-内啡肽(p-EP)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MDRV感染抑制试验番鸭机体分泌IL-1、IL-2、IL-4、IL-6、GH、ACTH,引起免疫应答即下降或停止;促进感染中后期试验番鸭机体分泌GC,导致免疫抑制;而试验番鸭血清p-EP水平波动较大,与其受应激的大小呈一定负相关联。(2)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APS)能促进试验番鸭机体分泌IL-1、IL-2和IL-4,维持血清IL-6、ACTH、β-EP含量相对稳定;有效调节MDRV感染番鸭GC水平,并维持在正常值范围;促进MDRV感染导致GH水平低下的番鸭机体产生GH,维持健康试验番鸭血清GH水平相对稳定。试验结果也显示APS免疫调节作用优于HPS。6.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β-actin mRNA为内参基因,检测试验番鸭脾脏组织中IL-2mRNA和IL-6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MDRV感染引起试验番鸭脾脏组织中IL-2 mRNA和IL-6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与MDRV感染引起试验番鸭Th细胞的凋亡有关。(2)猴头菇多糖(HPS)和黄芪多糖(APS)有助于MDRV感染番鸭脾脏IL-2mRNA和IL-6 mRNA稳定表达,可调节试验健康番鸭IL-6 mRNA水平相对稳定。7.利用上述已扩增的MdIL-2基因开放阅读框(ORF) cDNA序列,经克隆筛选和测序后,构建出重组质粒pGEX6p-1/MdIL-2,转化大肠杆菌DH5α,并用IPTG于37℃诱导培养获得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的MdIL-2。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40 kD。研究结果揭示:①MDRV感染抑制雏番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分泌IL-1、IL-2、IL-4、IL-6、GH、ACTH,促进GC分泌,导致免疫抑制。②APS和HPS通过能促进MDRV感染番鸭分泌IL-1、IL-2和IL-4,抑制细胞凋亡;维持血清IL-6、ACTH、β-EP含量相对稳定;抑制MDRV感染番鸭GC急剧升高,调节番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达到稳定状态,促进MDRV免疫抑制番鸭康复。本研究结果可为HPS和APS对番鸭呼肠呼病毒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张大丙[9](2010)在《鸭病防制技术》文中提出1鸭病毒性肝炎1.1特点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危害幼龄鸭的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周龄左右的雏鸭最易发生,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鸭呈角弓反张样外观,肝脏有出血点(见图1、2)。

侯水生[10](2010)在《2009年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展》文中指出一、重点任务取得的研究进展(一)水禽新品种选育(二)水禽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三)水禽肉蛋类加工、冷藏和保鲜技术的研究(四)水禽疾病检测、疫苗研制及免疫程序的研究(五)技术培训与试验示范基地建设二、基础性工作取得的研究进展(一)水禽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二)水禽经济性状相关遗传参数数据库研究(三)水禽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技术的研究(四)水禽营养需要量研究

二、番鸭“白点病”的病原分离与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鸭“白点病”的病原分离与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禽呼肠孤病毒病原学概述
        1.1.1 呼肠孤病毒的历史及分类
        1.1.2 病毒形态学和理化特征
        1.1.3 病毒培养特性
    1.2 禽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和主要蛋白
    1.3 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
    1.4 诊断方法
        1.4.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1.4.2 血清学诊断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1.5 荧光定量RT-PCR技术
        1.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1.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分类
        1.5.2.1 DNA染料法
        1.5.2.2 探针法
        1.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方法
        1.5.4 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病料
        2.1.2 试验用胚及动物
        2.1.3 试验种毒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试验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2.2 试验方法
        2.2.1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2.1.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1.2 病料样品的处理
        2.2.1.3 病毒的分离与传代
        2.2.1.4 病毒RNA的提取
        2.2.1.5 RT-PCR反应
        2.2.1.6 目的片段的琼脂糖凝胶回收与纯化
        2.2.1.7 连接与转化
        2.2.1.8 阳性克隆鉴定与测序
        2.2.1.9 病毒纯净度检测
        2.2.1.10 血凝试验
        2.2.1.11 病毒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测定
        2.2.1.12 动物回归试验
        2.2.2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2.2.1 引物、探针设计及合成
        2.2.2.2 SDYC株病毒液总RNA的提取
        2.2.2.3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克隆测序
        2.2.2.4 阳性质粒标准品的制备及鉴定
        2.2.2.5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6 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7 特异性试验
        2.2.2.8 敏感性试验
        2.2.2.9 重复性试验
        2.2.2.10 临床样本的检测
        2.2.3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肉鸭的致病性研究
        2.2.3.1 种毒的增殖
        2.2.3.2 试验分组与攻毒
        2.2.3.3 攻毒后的体重变化
        2.2.3.4 病理组织切片的制备和观察
        2.2.3.5 攻毒后血液中排毒规律的测定
        2.2.3.6 攻毒后泄殖腔棉拭子中排毒规律的测定
        2.2.3.7 攻毒后各组织器官中病毒载量的变化
        2.2.4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
        2.2.5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罗斯308 肉鸡的致病性研究
3 结果
    3.1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分离与鉴定结果
        3.1.1 呼肠孤病毒分离情况
        3.1.2 呼肠孤病毒σC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1.3 NDRVσC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1.4 病毒纯净度检测结果
        3.1.5 病毒的血凝试验结果
        3.1.6 病毒毒力(TCID50)的测定
        3.1.7 动物回归试验
    3.2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结果
        3.2.1 NDRV-S2 基因扩增结果
        3.2.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3.2.3 荧光定量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3.2.4 荧光定量RT-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3.2.5 特异性试验结果
        3.2.6 敏感性试验结果
        3.2.7 重复性试验结果
        3.2.8 临床样本检测结果
    3.3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肉鸭的致病性研究
        3.3.1 人工感染肉鸭后的临床症状
        3.3.2 人工感染肉鸭后的剖检变化
        3.3.3 人工感染肉鸭后的体重变化
        3.3.4 人工感染肉鸭后病理组织学变化
        3.3.5 人工感染肉鸭后血液中排毒规律的测定
        3.3.6 人工感染肉鸭后泄殖腔棉拭子中排毒规律的测定
        3.3.7 人工感染肉鸭后各组织器官中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
    3.4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SPF鸡的致病性研究
    3.5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罗斯308 肉鸡的致病性研究
4 讨论
    4.1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分析
    4.2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分析
    4.3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肉鸭的致病性研究分析
    4.4 鸭新型呼肠孤病毒对SPF鸡以及罗斯308 肉鸡的致病性研究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N-MDRV广东株致病性、序列分析及σB蛋白的原核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
1 绪论
    1.1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病介绍
        1.1.1 番鸭“白点病”
        1.1.2 番鸭“新肝病”
        1.1.3 北京鸭“脾坏死病”
        1.1.4 鹅“白点病”
        1.1.5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
    1.2 N-MDRV病原的研究进展
        1.2.1 病原分类地位的探讨
        1.2.2 N-MDRV的生物学特性
        1.2.3 N-MDRV的基因组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3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σB蛋白的研究
    1.4 N-MDRV病的防控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方法
    2.1 材料
        2.1.1 毒株、禽胚、雏禽、质粒及血清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4 主要仪器
        2.1.5 引物
    2.2 方法
        2.2.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致病性的研究
        2.2.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2.2.3 N-MDRV/DH13株σB蛋白原核表达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致病性研究结果
        3.1.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的鉴定
        3.1.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鸭胚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3.1.3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感染雏番鸭和雏鸡致病性结果
    3.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分析结果
        3.2.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各段基因的RT-PCR扩增结果
        3.2.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基因组结构分析
        3.2.3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序列分析
        3.2.4 2株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及重组分析
    3.3 N-MDRV/DH13株σB蛋白基因密码子优化研究的结果
        3.3.1 优化σB蛋白基因序列及合成鉴定
        3.3.2 σB蛋白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鉴定
        3.3.3 σB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及可溶性分析
        3.3.4 重组蛋白的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
4 讨论
    4.1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致病性研究
    4.2 N-MDRV/SH12和N-MDRV/DH13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4.3 N-MDRV/DH13株σB蛋白基因密码子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3)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及基因2型毒株编码的新蛋白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鸭呼肠孤病毒病概述
    1.2 鹅呼肠孤病毒病概述
    1.3 呼肠孤病毒的分类
    1.4 水禽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
    1.5 鸭源呼肠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6 核定位信号的研究进展
    1.7 融合相关小跨膜蛋白
    1.8 多顺反子的特殊翻译方式-渗漏扫描
    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三类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特征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鸭源呼肠孤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研究和遗传演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DRV S1基因节段 ORF2 编码蛋白的鉴定
    4.1 前言
    4.2 材料
    4.3 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DRV S1基因节段转录方式及ORF1编码蛋白的鉴定
    5.1 前言
    5.2 材料
    5.3 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现状
    2.1学科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2.2学科研究现状
    2.3学科主要获奖成果
    2.4学会活动及学术交流
3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趋势预测
    3.1 开展重要动物疫病病原研究。
    3.2 注重开展学科交叉研究。
    3.3 开展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监测与预警预报系统的研究。
    3.4 加强动物传染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3.5 开展病原生态学与流行病学研究。
4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面临的挑战
    4.1 学科发展不平衡
    4.2 技术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4.3 学科体系建设不健全, 兽医人才缺乏
    4.4 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加大
    4.5 地方动物疫病防疫能力较落后
5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面临的重大机遇
6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6.1 发展思路
    6.2 发展目标
7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
    7.1 开展重点疫病综合防治、合理用药技术;开展重点普通病与营养代谢病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7.2 开展重点疫病单克隆抗体胶体金等诊断与监测试剂盒的研制与产业化开发;
    7.3 开展新型畜禽专用抗菌药物, 高效、低毒、低残留抗寄生虫
    7.4 加强动物疫病监测, 防范人兽共患病。
    7.5 保障食品安全与生态环境安全。
8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关键技术
9 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的战略对策
    9.1 强化科技资源支撑, 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9.2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学科发展提供设施平台
    9.3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为学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9.4 强化动物疫病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为学科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5)番鸭呼肠孤病毒强弱毒株S基因分子特征分析及感染性克隆载体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概况
        1.1 病原分类地位
        1.2 病毒理化生物学特性
        1.3 流行病学
        1.4 临床症状
        1.5 病理变化
        1.6 诊断
        1.7 防治
    2 MDRV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1 基因组特征
        2.2 蛋白质组成
        2.3 禽源呼肠孤病毒的复制
    3 RNA病毒感染性克隆操作研究进展
        3.1 RNA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的发展历程
        3.2 RNA病毒感染性克隆构建的基础
        3.3 反向遗传学的应用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MDRV强弱毒株S组基因cDNA分子克隆构建
    1 材料
        1.1 毒(菌)株及载体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病毒增殖与浓缩
        2.2 病毒RNA的提取
        2.3 病毒S组基因引物设计及合成
        2.4 病毒S组基因RT-PCR扩增
        2.5 PCR产物的纯化
        2.6 纯化产物与载体的连接、转化
        2.7 重组质粒的抽提
        2.8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9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
        2.10 目的基因的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RT-PCR结果
        3.2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3.3 重组质粒双酶切鉴定结果
        3.4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MDRV强弱毒株S组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1.1 5'非编码(5'UTR)分析
        3.1.2 编码框(ORF)分析
        3.1.3 3'非编码(3'UTR)分析
        3.2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3.2.1 σA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2.2 σB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2.3 σNS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2.4 p10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2.5 σC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3 蛋白理化性质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MDRV强弱毒株S组基因感染性克隆载体的构建
    1 材料
        1.1 菌株、载体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及合成
        2.2 质粒的提取
        2.3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2.4 感染性克隆载体的构建
        2.5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2.6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7 目的基因的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质粒PCR鉴定结果
        3.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3.3 重组质粒测序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部分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基金项目
发表论文情况

(7)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2 临床症状
3 病理变化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4.2 病理观察
        4.2.1 剖检观察:
        4.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4.3 鉴别诊断
        4.3.1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区别[16]:
        4.3.2 与鸭瘟的区别[17]:
        4.3.3 与鸭霍乱的区别:
        4.3.4 与鸭球虫病的区别:
        4.3.5 与种鸭坏死性肠炎的区别:
    4.4 实验室诊断
        4.4.1 病毒的分离纯化:
        4.4.2 血清学鉴定:
        4.4.3 动物回归试验:

(8)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禽类免疫应答的调节
    1.1 细胞因子的免疫调节
    1.2 畜禽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2 引起禽类免疫抑制的因素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2 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抑制
3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1 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3.2 中药多糖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3.3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中药多糖参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3.5 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3.6 猴头菇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片段的克隆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质粒和菌株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 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番鸭脾淋巴细胞的分离与诱导培养
    2.3 细胞总RNA的提取
    2.4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的RT-PCR
    2.5 PCR产物目的片段的回收与纯化
    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2.7 IL-2 cDNA与pMD18T-simple vector的连接及转化
    2.8 重组质粒少量提取
    2.9 重组质粒的鉴定
    2.10 pMD18T-simple/IL-2、IL-6和β-actin PCR产物序列测定与分析
    2.11 番鸭IL-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
    2.12 番鸭IL-2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
    2.13 番鸭IL-2分子二级结构的初步预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鸭IL-2、IL-6、β-actin基因RT-PCR扩增结果
    3.2 重组质粒pMD18T-simple/IL-2的鉴定
    3.3 重组质粒pMD18T-simple/IL-2的测序结果与分析
    3.4 IL-6 PCR产物的序列测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3.5 β-actin PCR产物序列测定结果与比较分析
4 讨论
    4.1 番鸭IL-2基因克隆
    4.2 番鸭IL-6基因克隆
    4.3 番鸭β-actin基因克隆 第三章 番鸭IL-2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1 材料
    1.1 质粒和菌株
    1.2 工具酶和相关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表达载体的鉴定
    2.3 重组表达质粒pGEX6p-1/MdIL-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4 表达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
    2.5 诱导表达时间的优化
    2.6 IPTG最佳诱导浓度的确定
    2.7 最佳诱导温度的确定
    2.8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ting初步鉴定
    2.9 表达蛋白的纯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达载体鉴定结果
    3.2 pGEX6p-1/MdIL-2融合蛋白的表达
    3.3 诱导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ting分析
    3.4 pGEX6p-1/MdIL-2融合蛋白的表达形式
    3.5 IL-2放射性免疫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IL-2的生物学活性及其作用特点
    4.2 表达载体对表达的产量及生物学活性影响
    4.3 表达产物的分布
    4.4 蛋白诱导表达的条件
    4.5 表达蛋白的纯化 第四章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试验毒株
    1.2 试验番鸭种蛋和1日龄雏番鸭
    1.3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番鸭呼肠孤病毒的扩增
    2.2 病毒感染力的测定
    2.3 同居感染模拟番鸭呼肠孤病毒自然感染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胞病变结果观察与TCID_(50)统计
    3.2 同居感染MDRV雏番鸭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3.3 番鸭呼肠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的确定
4 讨论 第五章 中药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
1 材料
    1.1 试验毒株
    1.2 试验雏番鸭
    1.3 主要仪器设备
    1.5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试验用中药多糖的筛选
    2.2 中药多糖饮水剂量的选择
    2.3 黄芪多药和猴头菇多糖对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干预作用
3 结果与分析
    3.1 猴头菇多糖和黄芪多糖防治MDRV感染饮水口服浓度的确定
    3.2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MDRV感染雏番鸭的保护效果
    3.3 血清制备
    3.4 脾脏样品制备
4 讨论
    4.1 试验进一步验证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自然感染发病模型成功建立
    4.2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在试验番鸭中的使用与饮水口服浓度
    4.3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防防保护作用
    4.4 黄芪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治疗作用 第六章 中药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神经介质和激素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番鸭血清
    1.2 试剂
    1.3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标本采集
    2.2 放免检测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
    3.2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
    3.3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
    3.4 番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
    3.5 番鸭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
    3.6 番鸭血清糖皮质激素(GC)含量
    3.7 番鸭血清生长激素(GH)含量
    3.8 番鸭血清β-内啡肽(β-EP)含量
    3.9 各检测指标相对含量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MDRV感染对番鸭血清部分细胞因子、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影响
    4.2 黄芪多糖(APS)对MDRV感染番鸭的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3 猴头菇多糖(HPS)对MDRV感染番鸭的血清检测指标的影响
    4.4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 第七章 两种多糖对MDRV免疫抑制番鸭IL-2和IL-6 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1 材料
    1.1 番鸭脾脏组织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荧光相对定量PCR引物设计
    2.2 总R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2.3 总RNA的反转录
    2.4 MdIL-2mRNA和MdIL-6mRNA相对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5 相对定量RT-PCR检测MdIL-2mRNA、MdIL-6mRNA转录水平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RNA质量的鉴定
    3.2 PCR检测目的基因引物
    3.3 熔解曲线
    3.4 标准曲线
    3.5 相对定量结果
4 讨论
    4.1 关于荧光相对定量RT-PCR的方法
    4.2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6mRNA和IL-2mRNA表达的影响
    4.3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2mRNA表达量与血清IL-2含量的比较
    4.4 试验番鸭脾脏组织IL-6mRNA表达量与血清IL-6含量的比较
    4.5 mRNA水平与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水平关系 第八章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本研究还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IL-2基因核苷酸多序列比较结果 附录二:IL-2基因核苷酸推导氨基酸序列比较结果 附录三:放免检测结果 附录四:样品总RNA OD_(260)/OD_(280)值 附录五:相对定量RT-PCR检测结果

(9)鸭病防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鸭病毒性肝炎
    1.1 特点
    1.2 病原
    1.3 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情况
    1.4 防治措施
        1.4.1 主动免疫
        1.4.2 被动免疫
2 鸭传染性浆膜炎
    2.1 特点
    2.2 病原
    2.3 药敏试验结果
    2.4 防治措施及存在的困难
3 鸭呼肠孤病毒病
    3.1 特点
    3.2 番鸭“白点病”
    3.3 番鸭“新肝病”
    3.4 鸭“脾坏死病”
    3.5 防制措施与困难
4 鸭瘟
    4.1 特点
    4.2 病原
    4.3 流行情况及危害
    4.4 控制措施
5 禽流感
    5.1 对养鸭生产的危害
    5.2 防制措施
6 鸭新城疫
    6.1 病原及症状
    6.2 防制
7 种鸭免疫基本原则

四、番鸭“白点病”的病原分离与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D]. 高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N-MDRV广东株致病性、序列分析及σB蛋白的原核表达[D]. 梅敏敏.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3]鸭源呼肠孤病毒的表型和分子特征分析及基因2型毒株编码的新蛋白的鉴定[D]. 王丹.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8)
  • [4]福建省动物疫病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A].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疫病学分会. 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5
  • [5]番鸭呼肠孤病毒强弱毒株S基因分子特征分析及感染性克隆载体构建[D]. 崔国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6]当前主要鸭病的流行情况与防制难点[A]. 张大丙.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 [7]新型鸭瘟的诊断和防治[J]. 于杰,柳林,李英英.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3(02)
  • [8]两种中药多糖对呼肠孤病毒感染番鸭的免疫调节作用[D]. 吴异健.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7)
  • [9]鸭病防制技术[J]. 张大丙. 中国家禽, 2010(18)
  • [10]2009年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工作进展[A]. 侯水生. 2010中国鸭业发展峰会会刊——把脉 谋变 破局, 2010

标签:;  ;  ;  ;  ;  

番鸭“白斑病”病原分离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