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女作家丁玲受委屈前后

着名女作家丁玲受委屈前后

一、着名女作家丁玲蒙冤前后(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0)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文中提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长足的进展,这种趋势在中国和日本学界尤其明显。作为一个复杂交叉的研究视域,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殖民统治者面目自居的日本,还是作为遭受日本帝国侵略,深陷苦难的中国,在对这段文学历史的回顾与审视时,都会面临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以及中日学者基于不同立场、史观所形成的显着分歧。其中,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作为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影响,可以管窥当时的历史原貌,全面客观地展示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思想殖民的罪恶行径与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不屈不挠,以笔为剑的不朽抗争。本文旨在以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中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呈现出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历史原貌,梳理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发展轨迹和特点,重点关注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人群体,从而加深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特点的理性认知,为学界剖析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以哈尔滨文坛的历史流变为经,以作家群体的演变、重心的转移、文学杂志、文学社团和流亡关内的活动及文坛多元化构成为纬,深入挖掘了哈尔文坛和这一时代的关联,呈现伪满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哈尔滨的文化殖民统治的研究视角。通过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作家作品原创意蕴的挖掘,详细地厘清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脉络,对以往的伪满时期相关文学研究进行补充,完善整个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体系。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背景和问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从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的历史背景入手,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左翼作家群体的生成背景,对代表了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主要成就的左翼爱国作家们,单独列出并加以评述,并概括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侵略与反侵略的文坛较量模式的特点。第二章论述了卢沟桥事变后日伪当局对哈尔滨实施的高压文化政策下,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文学存在方式,展现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的抗联文艺活动的特色,在本章的后半部分,阐述了形成于1939年秋天的哈尔滨“大北风”作家群的文学活动与影响,并对这一时期依然继续战斗在哈尔滨文坛的关沫南、陈堤两位文学斗士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生存方式加以论述。最后对伪满洲国初期在哈尔滨地区创办的一家私营地域性报纸《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办报宗旨及历史价值进行综述。第三章论述了伪满洲国后期哈尔滨文坛实景,即从日伪当局公然把沦陷区文学殖民地化的这一政策层面探究日本帝国主义文化殖民政策的残酷性,以萧红小说创作为主线,对这一时期流亡至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群的文学创作活动加以概述。这一阶段哈尔滨流亡作家群体有其独特鲜明的文学理念,清晰可辨,但与此同时他们流亡异乡的心态也非常之复杂,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方式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转变。第四章以日系文学和俄侨文学为主概述了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日系文学方面首先以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颇具代表性的日文杂志《北窗》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这一日文文学杂志的真实面貌及殖民文学倾向,并对杂志《北窗》的主编竹内正一和伪满时期日本女性作家牛岛春子的文学传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俄侨文学也是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探讨了其成因与发展,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上颇具代表性的作家拜阔夫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一时期哈尔滨俄侨杂志中极具人气,最受哈尔滨俄侨欢迎的杂志《边界》做了深入研究。结论部分结合伪满洲国文学的特殊性对这一时期哈尔滨文坛进行梳理总结,从现实意义的角度上来看,对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的还原这一时代的历史真相,全方位地揭示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沦为殖民地的全貌,对日本帝国主义美化侵略、否定侵略的种种谬论予以驳斥。

赵瑞华[2](2019)在《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文中提出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胶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为顾氏家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清初,顾氏家族经济实力相当雄厚,其后则渐趋衰落。顾氏家族成员十分讲究庭院、居所的布置,即便在家计日窘的清中后期,其成员之居所虽简陋却仍不失风雅。顾氏家族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直节重义、清正廉明”、“孝亲睦友、讲礼重仪”、“乐好山水、企慕隐居”、“勤学重教、以文传家”的优良传统,规范着身处其中的每位家族成员的行为。顾氏家族在婚姻缔结方面,重视乡土婚姻,在婚姻对象的选择上以德为先。顾氏家族在科举仕宦方面,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明中叶为顾氏家族仕途上的鼎盛期,清初步入萧条期,至清中叶稍有回升,清中期至清末,渐趋衰落,这与当时政治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整体而言,顾氏家族成员普遍官阶不高。在交游方面,清代顾氏家族大多数成员具有广泛的交游圈,如顾彩、顾奎光、顾敏恒等,广泛的交游丰富了他们的阅历,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水平。清代顾氏家族成员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特征,他们的诗在内容上能反映民生疾苦、传达旅途苦感,艺术上注重抒写真性情、诗风淡远冲融。同时顾氏家族中更出现了顾彩、顾奎光、顾敏恒等创作成就较高的作家,顾彩诗立旨深、取材精,顾奎光诗语言自然简净、清逸恬淡,顾敏恒诗词藻丰赡、气格清奇、意蕴悠长,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成就亦不可小觑,如顾彩、顾奎光等人的古文,顾敏恒的骈文,在当时文坛上皆具有一定的影响。清代顾氏家族累代以词称,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顾翎等,皆为清代词坛上的重要词人,他们的词多能不为当时词坛主流风气所牢笼,能自树立,在清代词坛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孙淑君[3](2017)在《文学与生命的叠印—白薇论》文中研究指明白薇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个性的女作家,但她的个性却日益被历史湮没,本文试图通过对她人生历程和创作的梳理,探析她生命与文学创作之间的互证印迹。从三个部分进行叙述:第一部分叙述白薇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她对宗法父权制的反抗,同时阐明当她走出家庭的樊篱后面临精神的困境,不仅是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冲突,也有现实与理想的打击。第二部分从白薇与杨骚的恋爱入手,通过分析他们恋爱历程和相关作品来揭示白薇的精神恋爱的困境,同时对“地母式”的恋爱模式进行解构,透过表面现象探寻白薇恋爱背后内心的隐痛。第三部分分析在革命的时代潮流下白薇“浪漫”因素,不仅有唯美主义因素的书写,自叙传的表达形式还有女性视角的展现,让我们看到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潜隐,显示出她独特之处。与此同时,她在时代中创作的革命与恋爱杂糅的作品,写出女性在社会里生存的艰辛,表达出对女性寻找人生出路的深层思考。

马兴波[4](2016)在《明人笔记考论》文中研究指明古代的笔记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笔记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在明人笔记研究过程中则呈现出了单部笔记研究和某一类笔记研究为主的情况,鲜有学者能对明人笔记进行宏观的把握和论述。同时,在明人笔记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笔记、小说和笔记小说三者概念相互混淆使用的情况。本文以明人笔记作为整体研究对象。在回顾笔记研究的过程后,总结归纳了了笔记的定义,对明人笔记作了基本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以《明人着述总目稿》(“上海师大《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课题组”编写,未刊稿)及《中国古籍总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作为依托,遴选出约1000部明人笔记作为研究对象。进而从中选取了不同内容与不同时代的230余部笔记作为考述的对象。在论述中则以笔记内容的分类作为整体框架,多部笔记的内容分析和综合归纳相结合,分析明人笔记的特点,归纳明人笔记的价值,了解明人笔记与历史、文学、学术、哲学等多方面的关系,力争能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而清晰的明人笔记发展的轮廓。在篇章结构上,本文分为上下二编。上编为明人笔记概论部分,按照概念辨析、内容分类、价值与特点归纳四个角度进行论述。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五章。下编为明人笔记考述部分,按照内容分类与时间排列的单篇明人笔记考述汇编。上编绪论部分首先对笔记和笔记小说研究领域做了回顾和分析,然后辨析了笔记与笔记小说的概念,分析了其混淆的缘由,将笔记这种文体作了一个概念的规定,并按照内容题材的不同将笔记分为史料类、叙事类、考辨类、论说类和杂俎类五种,最后对明人笔记的价值进行总的归纳。上编第一章以史料类笔记作为研究对象。史料类笔记具有补史、证史、纠史的价值。补史的价值可以体现在皇帝与宫禁、食货志和各地城市记载的补充上;证史价值可以体现在严嵩传等大臣的传记、对外交流、铁券和科举等方面;纠史价值可以体现在明清易代的记载、灾难和起义的记载以及对待商人观念的变化等方面。上编第二章以叙事类笔记作为研究对象。白话类叙事类笔记具有受到史传文学影响的特点、搜奇志怪题材居多的特点;文言类叙事笔记则多具有文人雅趣的意境。最后本章从佛教地狱轮回、道教神仙世界、民间鬼魂思想和精怪观念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明人叙事类笔记的叙事张力。上编第三章以考辨类笔记作为研究对象。考辨类笔记呈现出知识的广博与错讹并存的情况。同时在知识体系上呈现出继承前人与怀疑辩难两种不同的风格。上编第四章以论说类笔记作为研究对象。论说类笔记内容上集中表现为追求天地宇宙人生自洽的理论体系、生死富贵的超脱、人性的反思和个人修养、对文史知识的关注等五个方面,在语言上具有骈偶的特点和言近旨远的韵味。上编第五章以杂俎类笔记作为研究对象。杂俎类笔记有些内容已经在前四种中有所论述。在这一章则介绍了有关博物类、生产类、医学类、文人雅趣类笔记的内容和特点。上编结语部分总结归纳明人笔记的价值、特点并对明人笔记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下编明人笔记考述部分是将明人笔记分为史料、叙事、考辨、论说和杂俎五类分别进行考述。五类笔记下的每部书按照书名由来、作者小传、内容提要与版本述略四个部分做出简要的介绍。书名由来部分是根据作者的自叙来对书名作一解释,对于理解每部书作者的写作动机、了解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帮助;作者小传部分是将作者生平作一简单介绍,以期能知人论世,加强对每部书内容的理解;内容提要部分是将每部明人笔记的内容做概括、总结和评价,从而对每部明人笔记有一个较为宏观的印象;版本述略部分是将每部明人笔记的古籍版本作一介绍。在此基础上,再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对每一类笔记进行排列,从而能对每部书有一个坐标式的定位。

蔡敏[5](2015)在《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与遗民画》文中研究指明文献材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近年来图像材料以其直观性和形象性的优势引起了历史学家的重视,在史学研究中运用文献材料、图像材料以及考古发现的“多重证据法”成为学术新趋势。本文试图从这种学科交叉的视角对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与遗民画进行研究,在对遗民画的解读中呈现鼎革之际江南士人的内心世界,江南社会与中央的互动,同时探讨遗民画作为历史史料的解读方法。对明清之际江南遗民画的语言形式、笔痕墨迹、符号进行大量的比对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以下信息:首先,明末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以毛笔、生宣、墨汁、水这种脆弱、敏感的材质记录生命的律动,水、墨和柔软的毛笔共同作用于同样敏感多变的宣纸上,变化的情绪与变化的材料相互刺激,将细微的情致固定在宣纸的纤维中,这种印迹具有不可复制性,呈现了明遗民的情感变动线索,他们的不安、焦虑穿越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能够得以由此反观是什么引起了他们的情绪波动,这些波动是怎样的发展的,遗民画家怎样对抗焦虑等等。其次,遗民画的绘画语言展现了鼎革之际的“江山易色”,尤其是在与清廷树立为代表国家艺术形象的复古派提出的绘画“龙脉”说的对比下,遗民画中的“残山剩水”更是直观的展现了易代之于江南士人造成的巨大伤害,在这种伤情的笼罩下看到的残破世界,其绘画常取一角和半边的构图,这样的构图不禁让人联想到国土沦丧于异族统治下。他们对故国山川的怀念与徽商的桑梓情节交织在一起,创作了大量以江南名山大川为题材的作品,共同塑造了江南的地方文化。再次,遗民画中的笔会图呈现了晚明余韵与清廷趣味的博弈,“气”与“理”的争辩成为明末清初画坛的主要矛盾,这两种主张背后蕴含着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代表晚明意蕴的主“气”派遗民画家与代表清廷艺术形象的主“理”派画家对绘画艺术的文脉进行了重构,他们都提倡复古,都号称代表江南艺术的精粹,他们在笔会图上的博弈代表了清廷对符合自身需要的艺术趣味的支持和江南与清廷的离心。最后,遗民画中的符号意识呈现了遗民画家的内心世界,遗民画家在使用符号的时候不是无的放矢,而是符合当时心境和文脉要求的,对其解读需要对他使用的这些符号进行系统的研究,弄清楚这些符号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含义,比如八大山人喜爱的鹰、梅花鹿符号在中国文化中就是具有悠久演变历史的。遗民画还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内涵,通过遗民画的记录我们得以直观地看出,江南地区在中华帝国版图中总是处于较为独立的状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文脉,无论是否外族入侵,江南地区总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和逻辑在书写历史,晚明的变革一直延续到清初,并没有被易代所阻断,清初大量江南士人不与清廷合作这种情况在历代都不鲜见,不与朝廷合作成为在野状态是历代江南士人的特点,士人群体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分化、对抗,这是其文化矛盾所在,也是江南地区保持自我更新的动力,甚至是推动整个帝国运转的动力。易代之后,江南自身的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成为“夷夏之别”,然而,在对江南的共同的地域认同情节下,遗民画家与仕清画家甚至官员并没有太多的隔阂,他们之间交流频繁,仕清与否只是士人自己的选择,拥有共同的江南文脉才是最为重要的。

杨敬民[6](2015)在《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唐代小说为明清戏曲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唐代小说的嬗变途径之一,就是经由明清戏曲家的创作而以新的艺术形式呈现同一题材。本文运用宏观与微观研究结合,文体、文献、文化研究结合及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进行比较研究,管窥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思想文化内涵与艺术风貌,力求打通文体界限,探求相同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中的嬗变轨迹。通过探讨相同题材在唐代与明清两代所反映的思想与文化内涵的差异,管窥时代文化对作家文化心态的巨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其作品中的诸种形态。这是由文化看文学与由文学看文化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将会加深对唐代、明清不同时代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前四章侧重于唐代神怪、婚恋与豪侠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比较研究,深入文本内部剖析,以个案研究为主体。后三章侧重于整体比较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的异同,进行创作艺术、思想文化内涵及文化背景的比较研究。第一章:论唐代神怪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再创作。唐代神怪题材小说对明清神仙道化剧创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明清戏曲直接取材于唐代小说,或是取材于受唐代小说影响的道教仙传、宋元话本、白话长篇小说。度化升仙的神道化特征强化同时,借光怪陆离的故事劝惩教化世人,或是寄托身世之感,体会世态炎凉的人情冷暖,抒发济世救民的抱负是明清神仙道化剧呈现的新特点。第二章:论唐代婚恋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改编。唐代现实婚恋题材小说多为悲剧,在明清戏曲中则得到多种诠释,呈现善恶两极分化的趋向。既有伦理化倾向,又有“以情反理”的爱情颂歌。非现实婚恋题材小说中人神婚恋、人龙婚恋、人与动物婚恋等在明清戏曲中得以继续。现实世界中的婚恋观以异化与变形的形式呈现。第三章:论唐代豪侠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演绎。唐代婚恋小说中促成良缘的豪侠在明清戏曲中具有了忠孝节义、仙道化、文人化特征。唐代豪侠小说在明清戏曲家的改编下侠义精神得以丰富发展,道德教化意味加强。同时豪侠题材与婚恋、神仙题材戏曲呈现合流的趋向。第四章:论唐代小说与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汤显祖戏曲作品在“至情论”的思想指导下对唐代小说进行改编。其戏曲通过改造唐代小说人物形象,转换小说矛盾冲突等,使戏曲展示其才情,反映情与理的对立与冲突。其戏曲中既有释、道宗教气息,又有对于至真情感的礼赞。汤显祖借助于梦幻叙事,在戏曲中增加了对于清明政治的诉求及对于官场污浊的否定。蕴含教化劝惩的意图,同时又有自我胸臆的抒怀。第五章: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创作艺术的比较研究。在创作理论方面,唐代小说理论滞后于创作,而明清戏曲理论则蔚为大观。在虚实关系的处理上,唐代小说自觉地运用艺术虚构,文体走向独立;明清戏曲则继承唐代小说虚实相济的创作取向,现实与浪漫想象相结合。唐代小说述异尚奇,明清戏曲则“以奇事为传”,但均向反映世态人情的创作转变。唐代小说、明清戏曲的创作均体现出“补史之阙”的观念。作为叙事艺术,唐代小说的叙事体与明清戏曲的代言体不同,但戏曲受小说的影响极深。明清戏曲对唐代小说的借鉴体现出直接汲取与间接影响并存的特征。唐代小说“呈现式”的叙事方式具备戏曲因素,对明清戏曲创作产生影响。在人物塑造方面,则呈现复杂的人物性格向雅正与理想化转变,随情节发展呈现的人物形象向出场定型化转变,戏曲更重视人物情感的表达。第六章: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文化内涵比较研究。在婚恋观方面,唐代小说中文人逞才放浪,明清戏曲则满足情感诉求同时,表现人物痴情忠贞。唐代小说重视门第郡望,但突出男女相恋的天性;明清戏曲则更突出女性的贞洁观念,强调女性对礼法规范的自觉认同。在侠义观方面,唐代豪侠为秩序的否定者、救人危困的特异之士,在明清戏曲中则转变为纲常的维护者,铲奸除恶的正义力量,并呈现出神道化加强的特征。在宗教观方面,唐代小说经由明清戏曲改编,呈现出神仙度化模式化与劝惩教化功能的特征。第七章:原创与改编小说、戏曲作品文化背景考索。唐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与明清两代文化禁锢的加强形成了鲜明对比。唐代小说的创作体现了唐代政治的宽容与自信,儒释道多元文化与士人入仕的多途。相同题材的明清戏曲则托往事而避近闻,维护纲常的程朱理学思想加强,增加科举失意抒发胸臆的内容。在文化心态上,唐代文人充满自信而个性张扬,而明清文人则趋于理性,虽然受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但总体上呈现对纲常维护与回归的心态。

陈漱渝[7](2014)在《有关丁玲的苦难叙事——1957年批判“丁、陈反党集团”纪实》文中研究表明回春时节1956年8月。颐和园,云松巢。着名女作家丁玲在奋笔疾书——不是写《莎菲女士日记》,也不是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是在写一份13000字的《重大事实的辩正》和5000字的辩正材料的补充,准备上交中共中央宣传部党委会。接着,她又专门给中宣部党委会写了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写完她长长地吁了一

黄玉玲[8](2014)在《自觉皈依与潜在反叛 ——论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最典型的延安文人”,丁玲的延安思想以及创作的复杂现象在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这种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延安时期丁玲潜藏的个体浪漫自由与自觉皈依的政治革命信仰之间在磨合时产生的尴尬与矛盾。本文从现象分析与原因探讨两大方面着手,对丁玲延安时期创作的复杂性进行分析。论文以毛泽东发表的《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报告和延安整风运动为分界线,将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因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发表是丁玲努力践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重要表征,而且它对丁玲后半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而本文将其列为丁玲创作的“后延安时代”单独进行分析。论文的另一部分则试图从丁玲自身以及延安创作环境两方面探讨导致丁玲延安创作复杂的原因。论文最后探讨了当代文学语境下丁玲持续的延安矛盾创作状态。

周少华[9](2014)在《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中)》文中研究表明狼烟再起,延安告急!升帐大点兵,各路将领竞衔命;内心存芥蒂,彭大将军独徘徊。这厢,渴望拜将授印;那厢,希冀主动请缨。形势逆转,屈尊枉驾思贤良,珠联璧合扭乾坤。英雄无情,中外娇娘泪沾襟;伟人有悔,一叶障目遇错爱。抗美援朝,顶逆流老将出征,谱写军史神话;百密一疏,失爱将深负重托,埋下余生苦果。大将上书,无意惹祸端,宵小屡作祟;老臣挨批,你刚柔失衡,他张弛有度。似亲而疏,似近而远,恩怨交织!

张红霞[10](2012)在《朱素臣传奇研究》文中指出苏州剧派在明末清初的戏曲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传奇比吴伟业等人的抒情剧更适合舞台搬演,比李渔等人的风情剧包蕴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从清朝开始,许多文人学者就开始关注以李玉为首的这个创作群体。诚然李玉的整体成就是苏州剧派其他传奇作家所无法超越的,但是对剧派中其他重要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是推动整个剧派研究不可缺少的动力。朱素臣的传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苏州剧派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他现存十部传奇,数量仅次于李玉和朱佐朝;他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成就,在苏州剧派中罕有匹敌。但是,在众多关于苏州剧派的研究成果中,朱素臣传奇的专门研究非常少见,多是在剧派整体研究中捎带提及,少数的专门研究成果也多集中在《十五贯》、《未央天》等几部传奇上,造成了朱素臣传奇整体研究薄弱,作品研究仅限于几部传奇的不均衡状况。鉴于朱素臣传奇研究的现状,笔者在论文中对朱素臣传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察,探究朱素臣传奇在本事来源、题材特色等方面的成就,挖掘其传奇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介绍其传奇在后世的传播概况。论文首先对朱素臣传奇的本事来源进行考证辨析,理清其传奇在取材来源上的独特性和在相关故事流变中的关键作用,揭示朱素臣传奇创作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的主观倾向。《聚宝盆》、《文星现》、《十五贯》等传奇的本事主要来源于前代文人的笔记杂传,朱素臣结合自己对素材的独特认识进行组合与重构,展示了他对前人相关记载的再创造;《朝阳凤》、《翡翠园》、《万年觞》等传奇的主要人物则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朱素臣围绕传奇中人物对其事迹进行虚构与敷衍,体现了他对相关历史人物及事件的重新阐释;《未央天》、《锦衣归》两部传奇事无所本,论者推测或有感于现实中事而作,在主题表现上侧重训世教化作用,在传奇叙事上则充分彰显中国古典戏曲叙事模式的特点,但是传奇在主题表达与客观叙事上却呈现出明显的悖离,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在理清本事来源的基础之上,笔者把朱素臣现存十部传奇按题材分为三类进行论析,揭示朱素臣不同题材传奇在苏州剧派中的独特性,挖掘朱素臣对明末清初世人普遍关注之时代主题的个性阐释。朱素臣的公案题材和爱情题材传奇的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整个剧派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首先展现了他公案题材传奇在平反公案的共同模式下不断求新求异,以独特的视角揭露社会现实、探究伦理规范的文化内涵;其次展示了他爱情题材传奇从探究情理关系入手,尝试调和情理矛盾,企图规避清理冲突,最终却走向李渔式的情理合一之路的尴尬和无奈。朱素臣的历史题材传奇在整个剧派中的成就并不突出,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朱素臣在顾恋旧朝的同时也从社会现实出发看到了新朝存在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认可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步观念。朱素臣传奇在艺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笔者主要从他重视传奇结构的组织凝炼,专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注意戏曲语言的本色当行,并以多种手段服务于舞台演出四个方面探讨了他的整体成就。艺术上对传奇舞台演出的重视,使得朱素臣的传奇从他生活的时代开始就在舞台上不断搬演,对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影响极大。但是,由于相关舞台演出文献资料的匮乏,我们只能从后世戏曲选本及曲谱中了解他的哪些传奇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从地方戏剧目中发现他的传奇经过民间演出传播的大概情况,从现存传奇版本的流变中寻绎他的传奇如何经过不同时代人们的再创造形成了今天看到的版本状况。论文对朱素臣传奇的研究建立在笔者对其现存十部传奇点校的基础之上,附录部分是笔者对朱素臣传奇整理的初步成果,一方面为论文主体部分的理论阐释奠定了文献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阅读朱素臣传奇作品的便捷途径。

二、着名女作家丁玲蒙冤前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女作家丁玲蒙冤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1)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先行研究概况
        (一) 中国国内研究概况
        (二) 日本方面研究概况
    三、 本文研究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伪满洲国初期的哈尔滨文坛(1932-1936)
    第一节 哈尔滨文坛的特殊面貌
        一、 革命文艺的传播者金剑啸
        二、 三郎萧军的烽火人生
        三、 命定独行的萧红
        四、 左翼文学的骁将罗烽
        五、 松花江畔的文学才女白朗
        六、 革命文学家舒群
    第二节 反侵略主题文学阵营的形成
        一、 反侵略模式的斗争与牺牲
        二、 反满抗日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伪满洲国中期的哈尔滨文坛(1937-1941)
    第一节 白色恐怖下的哈尔滨文坛
        一、 日伪当局对哈尔滨文坛的全面垄断
        二、 殖民文化政策下服务时局的附逆与高压下的沉默反抗
    第二节 黑暗中的星火--抗联文艺活动的蓬勃发展
        一、 “松柏后凋”的哈尔滨诗歌文艺
        二、 向往光明的哈尔滨抗联作家李兆麟
    第三节 文化荒漠中的“大北风作家群”
        一、 “一位斯文的抗日战士”关沫南
        二、 黑土地上的文学硬汉陈堤
    第四节 风雨飘摇中的《国际协报》
        一、 《国际协报》的创刊背景
        二、 特殊时代的印记
第三章 伪满洲国后期的哈尔滨文坛(1941-1945)
    第一节 日伪当局高压殖民政策的垂死挣扎
        一、 《艺文指导要纲》的产生背景
        二、 日本殖民文化政策的日益残酷
    第二节 流亡关内的哈尔滨作家的文学活动
        一、 “流亡文学”生命力的张扬及文化属性
        二、 哈尔滨籍流亡作家萧红小说创作的顶峰
第四章 伪满洲国时期多元化的哈尔滨文坛
    第一节 伪满时期哈尔滨的日系文学—以杂志《北窗》~①为例
        一、 《北窗》创刊的时代背景
        二、 异文化研究的热潮
        三、 “开拓文学”的兴盛
    第二节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
        一、 牛岛春子的创作历程
        二、 牛岛春子“北满”时期的文学创作——以《祝廉天》为中心
    第三节 哈尔滨文坛时期的竹内正一
        一、 《北窗》的编辑生涯
        二、 竹内正一的文学宿命
        三、 竹内作品中的社会批判
    第四节 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的俄侨文学
        一、 哈尔滨俄侨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作家—拜阔夫
        三、 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俄侨文学报刊杂志—以《边界》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文坛大事记(1931——1945)
附录 二:伪满洲国时期影响哈尔滨文坛主要人物生平简介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顾氏家族世系、行传与着述概论
第二章 顾氏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传统
    第一节 顾氏家族的生存环境
        一、地域文化环境
        二、家族生活环境
    第二节 顾氏家族的文化传统
        一 直节重义、清正廉明
        二 孝亲睦友、讲礼重仪
        三 乐好山水、企慕隐居
        四 勤学重教、以文传家
第三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婚姻与仕宦
    第一节 顾氏家族成员的婚姻
        一、顾氏家族的婚姻状况与特征
        二、顾氏家族婚姻中的女性
    第二节 顾氏家族成员的仕宦
        一、顾氏家族的仕宦状况与特征
        二、顾氏家族仕宦发展与政治
第四章 清代顾氏家族成员交游考
    第一节 顾彩交游考
    第二节 顾奎光交游考
    第三节 顾敏恒交游考
第五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诗、文创作
    第一节 顾氏家族诗歌创作的总体特征
        一、内容:心系民瘼、传达旅途苦感
        二、艺术:抒写真性情、诗风淡远冲融
    第二节 旨深材精之顾彩诗
        一、儒士的自守与游士的钟情
        二、“重践履”的创作理论
        三、别具一格的纪游诗
    第三节 清逸恬淡之顾奎光诗
        一、兼容并蓄的诗学取向
        二、关涉宽泛的题材内容
        三、简净的语言与清逸恬淡的诗风
    第四节 “思深辞赡”之顾敏恒诗
        一、情韵各具的主题
        二、“气清词赡、藻密思沉”的风格
    第五节 清代顾氏家族成员的散文创作
第六章 清代顾氏家族的词创作
    第一节 顾氏家族成员与清代词坛
        一、顾彩与清初词坛
        二、顾奎光等人与清中期词坛
        三、顾翰与清中后期词坛
    第二节 清峭冷隽之顾光旭词
        一、吏、文兼擅的儒家雅士
        二、清峭冷隽的词风
    第三节 “自成馨逸”之顾翰词
        一、“情”与“景”的浑融
        二、不拘一格的词风
    第四节 “殊少俗韵”之顾翎词
        一、闺中才女的日常交往
        二、羽素词的内容
        三、温润清丽的风格
结语
附录一:清代无锡顾氏家族世系简图
附录二:顾彩年谱
附录三:顾奎光年谱
附录四:清代顾氏家族成员存文篇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文学与生命的叠印—白薇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父权制下的叛逆之声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二)“娜拉”式出走后的精神困境
二、精神恋爱的围城
    (一)“灵”与“肉”困境中的两难体验
    (二)“地母式”爱情模式的解构
三、革命文学的“浪漫”书写
    (一)五四浪漫主义的潜隐
    (二)“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的独特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明人笔记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明人笔记概论
    绪论
        第一节 “笔记”与“笔记小说”研究综述
        第二节 “笔记”与“笔记小说”概念混淆现象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笔记小说”作品的重新分类与“笔记”的概念定义
        第四节 “笔记”作品选定的范围与分类
    第一章 史料类笔记
        第一节 史料类笔记概论
        第二节 史料类笔记的“补史”价值
        第三节 史料类笔记的“证史”价值
        第四节 史料类笔记的“纠史”价值
    第二章 叙事类笔记
        第一节 叙事类笔记概论
        第二节 史传文学传统
        第三节 搜奇志怪题材
        第四节 诗化境界与文人情怀
        第五节 叙事张力与思想来源分析
    第三章 考辨类笔记
        第一节 考辨类笔记概论
        第二节 考辨类笔记的广博与错讹
        第三节 考辨类笔记的学术继承与怀疑辩难
    第四章 论说类笔记
        第一节 论说类笔记概论
        第二节 论说类笔记的内容分类
        第三节 论说类笔记的语言特色
        第四节 论说类笔记中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
    第五章 杂俎类笔记
        第一节 杂俎类笔记概述
        第二节 博物类笔记的内容特点与原因分析
        第三节 生产类笔记
        第四节 医学类笔记
        第五节 文人雅趣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下编 明人笔记考述
    明人笔记考述体例说明
    一 史料类笔记考述
        《闲中今古录》黄溥
        《立斋闲录》宋端仪
        《遵闻录》梁亿
        《彭文宪公笔记》彭时
        《可斋杂记》彭时
        《水东日记》叶盛
        《复斋日记》许浩
        《方洲杂言》张宁
        《謇斋琐缀录》尹直
        《寓圃杂记》王锜
        《菽园杂记》陆容
        《病逸漫记》陆釴
        《贤识录》陆釴
        《皇明纪略》皇甫录
        《下陴纪谈》皇甫录
        《琅琊漫钞》文林
        《百可漫志》陈鼐
        《震泽长语》王鏊
        《震泽纪闻》王鏊
        《守溪长语》王鏊
        《都公谈纂》都穆
        《前闻记》(《枝山前闻》)祝允明
        《西吴里语》宋雷
        《连抑武杂记》(《笔记》)连镶
        《双槐岁钞》黄瑜
        《见闻纪训》陈良谟
        《双溪杂记》王琼
        《对客燕谈》邵宝
        《畜德录》陈沂
        《见闻杂记》李乐
        《余冬序录摘抄》何孟春
        《金台纪闻》陆深
        《停骖录摘抄》《续停骖录摘抄》陆深
        《豫章漫录摘抄》陆深
        《玉堂漫笔》陆深
        《愿丰堂漫书》陆深
        《知罪录》黄绾
        《青溪暇笔》姚福
        《孤树裒谈》李默
        《今言》郑晓
        《病榻遗言》高拱
        《丘隅意见》乔世宁
        《先进遗风》耿定向
        《凤洲杂编》王世贞
        《觚不觚录》王世贞
        《订正吴社编》王穉登
        《佑山杂说》冯汝弼
        《汤廷尉公余日录》汤沐
        《汝南遗事》李本固
        《泾林续记》周元暐
        《眉公见闻录》陈继儒
        《香案牍》陈继儒
        沈榜《宛署杂记》
        《客座赘语》顾起元
        《涌幢小品》朱国祯
        《酌中志》刘若愚
        《甲行日注》(《叶天寥年谱》)释木拂
        《先拨志始》文秉
        《惕斋见闻录》苏瀜
        《留都见闻录》吴应箕
        《霜猿集校订补注》华阳道隐撰孟森注
        《黄忠节公甲申日记》黄淳耀
        《永历纪事》丁大任
        《祁忠敏公日记》祁彪佳
        《烬宫遗录》祝渊
        《朱茂时琐记》(又名《秀水朱氏日记》)朱茂时
    二 叙事类笔记考述
        《剪灯新话》瞿佑
        《效颦集》赵弼
        《剪灯余话》李昌祺
        《石田翁客座新闻》(《客座新闻》)沈周
        《花影集》陶辅
        《猥谈》祝允明
        《志怪录》(《祝子志怪录》)祝允明
        《野记》祝允明
        《巳疟编》刘玉
        《吴中故语》杨循吉
        《苏谈》杨循吉
        《翦胜野闻》徐祯卿
        《异林》徐祯卿
        《庚巳编》陆粲
        《冶城客论》陆采
        《世说新语补》何良俊撰、王世贞删定
        《校镌鸳渚志余雪窗谈异》(《鸳渚志余雪窗谈异》)周绍濂
        《杂存》(《碧里杂存》)董谷
        《琅嬛史唾》徐象梅
        《北窗琐语》余永麟
        《黯然堂类纂》潘士藻
        《玉堂丛语》焦竑
        《迩训》方学渐
        《甲乙剩言》胡应麟
        《涉异志》闵文振
        《西山日记》丁元荐
        《苹野纂闻》伍余福
        《觅灯因话》邵景詹
        《剪桐载笔》王象晋
        《尘余》谢肇淛
        《金华杂识》杨德周
        《二酉委谭》王世茂
        《宦游纪闻》张谊
        《耳鸣录》许元毅
        《纪周文襄公见鬼事》佚名
        《西轩客谈》佚名
        《皇明世说新语》李绍文
        《清言》(《兰畹居清言》)郑仲夔
        《癸未夏抄》释静福
    三 考辨类笔记考述
        《拾遗录》胡广
        《传疑录》陆深
        《丹铅余录续录摘录总录》杨慎
        《艺林伐山》杨慎
        《谭苑醍醐》杨慎
        《琐语编》杨慎
        《焦氏笔乘》《焦氏笔乘续集》焦竑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
        《枕谭》陈继儒
        《正杨》陈耀文
        《疑耀》张萱
        《艺彀》邓伯羔
        《名义考》周祈
        《徐氏笔精》徐渤
        《延休堂漫录》罗凤
        《通雅》方以智
        《物理小识》方以智
        《玄亭涉笔》王志远
        《卮林》周婴
    四 论说类笔记考述
        《龙门子凝道记》宋濂
        《萝山杂言》宋濂
        《演连珠编》王子充
        《拟连珠编》刘基
        《郁离子》刘基
        《霏雪录》镏绩
        《笔畴》王达
        《于氏中说》于镒
        《胡文穆杂着》胡广
        《读书录》薛瑄
        《豢龙子》董谷
        《井观琐言》郑瑗
        《蜩笑偶言》郑瑗
        《桑榆漫志》陶辅
        《玉壶冰》都穆
        《读书札记》徐问志
        《读书笔记》祝允明
        《祝子罪知录》祝允明
        《拘墟晤言》陈沂
        《传习录》王守仁
        《空同子》李梦阳
        《河汾燕闲录》陆深
        《海沂子》王文禄
        《竹下寤言》王文禄
        《汲古丛语》陆树声
        《病榻寤言》陆树声
        《西堂日记》杨豫孙
        《归有园尘谈》徐学谟
        《玉笑零音》田艺蘅
        《蟫精隽》徐伯龄
        《了凡四训》袁了凡
        《自知录》释袾宏
        《娑萝馆清语》屠隆
        《松霞馆赘言》李长卿
        《醒心药石》杨继益
        《雨航杂录》冯时可
        《林居漫录前集别集畸集多集》伍袁萃
        《审是帙》张靖之
        《蒲团上语》鲍在齐
        《丹甑》袁宗道
        《菜根谭》洪应明
        《木几冗谈》彭汝让
        《偶谭》李鼎
        《小柴桑喃喃录》陶奭龄
        《暖姝由笔》徐充
        《闲情小品》华淑
        《叔苴子》庄元臣
        《西峰淡话》茅元仪
        《弋说》沈长卿
        《艺圃撷余》王世茂
        《批点何高二论》钱普
        《琐言》于谷山
        《抽史》邓予垣
        《世纬》袁衷
        《采芹录》徐三重
        《复初录》黄道周
        《林泉随笔》张纶
        《谰言长语》曹安
        《六砚斋笔记二笔三笔》李日华
        《心病慈航》王舜鼎
    五 杂俎类笔记考述
        《草木子》叶子奇
        《多能鄙事》刘基
        《黎子杂释》黎久之
        《谰言编》曹安
        《蒙泉杂言》岳正
        《石田杂记》沈周
        《南园漫录》张志淳
        《雩史》钱琦
        《何恭简公笔记》何孟春
        《物异考》方凤
        《溪山余话》陆深
        《春雨堂随笔》陆深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
        《水南翰记》张衮
        《清暑笔谈》陆树声
        《耄余杂识》陆树声
        《长水日抄》陆树声
        《损斋备忘录》梅纯
        《留青日札》田艺蘅
        《雨船记》王穉登
        《遵生八笺》高濂
        《窥天外乘》王世茂
        《累瓦二编》吴安国
        《郁冈斋笔尘》王肯堂
        《画禅室随笔》董其昌
        《西台漫记》蒋以化
        《筠轩清秘录》董其昌
        《考古秘诀鉴定新书》(《考古新编》)张谦德
        《群碎录》陈继儒
        《太平清话》陈继儒
        《五杂俎》谢肇淛
        《燕寓偶谈》杨继益
        《杂记》于谷山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
        《墨娥小录》佚名
        《县笥琐探摘抄》刘昌
        《新知录摘抄》刘仕义
        《询蒭录》陈沂
        《脉望》赵台鼎
        《近峰闻略》皇甫录
        《峤南琐记》魏浚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与遗民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说明
第一章 明末清初江南文化艺术的走向
    一、明清易代中的“江南”
    二、士人的职业化趋向
    三、学术新思潮下的艺术创作
    四、文人画的“江南化”问题
第二章 鼎革之际的江南遗民画家
    一、江南遗民画家身份的显与隐
    二、江南遗民画家活动时段与分布区域
    三、江南遗民画家代表
第三章 江南遗民画派
    一、画派溯源
    二、新安画派与金陵画派
    三、徽商与江南遗民画派
第四章 江南遗民画家的社会活动
    一、抗清
    二、谋生
    三、交游
第五章 江南遗民画的图式分析
    一、造型语言的时代痕迹:“气”与“理”之争
    二、笔迹中的心理轨迹:遗民画家的神经症
    三、符号的世界:以八大山人为个案
第六章 遗民画中的“世界”
    一、笔会图中的意蕴:博弈与唱和
    二、遗民画中的“江山易色”:“龙脉”与“残山剩水”
    三、遗民画中的“故乡”:“桑梓情节”与“故国山川”
结语 遗民画:一种有效解读清初遗民世界的视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6)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唐代小说与戏曲比较研究综述
    二、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三、课题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神怪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再创作
    一、《十二真君传》与明清许逊题材戏曲
        (一)《十二真君传》撰者胡慧超考证
        (二)《十二真君传·许真君》故事在道教典籍中的流变
        (三)程煐与程树榴《爱竹轩诗序》案
        (四)对程煐生平的补证
        (五)《十二真君传·许真君》与《龙沙剑传奇》
        (六)《十二真君传·许真君》与《拔宅飞升》杂剧
    二、“雪拥蓝关”故事在明清戏曲中的重构
        (一)唐五代小说中的故事本事
        (二)明清戏曲对“雪拥蓝关”故事的重演
        (三)明清韩湘子题材小说、戏曲中的儒释道价值取向
        (四)明清韩湘子题材小说、戏曲对《西游记》情节的借鉴
    三、《杜子春》与《扬州梦》等明清戏曲
        (一)唐代佛道修炼考验故事的比较
        (二)冯梦龙对《杜子春》的再创作
        (三)寄寓身世之感的《扬州梦》传奇
    四、《樱桃青衣》与《樱桃梦》比较研究
        (一)神仙度化的情节模式
        (二)梦中有梦的梦幻叙事
        (三)增加了慨世抒怀的情感寄托
        (四)多美共事一夫的婚恋描写
    五、《裴谌》与《李丹记》比较研究
        (一)故事模式与结构的改变
        (二)创作主旨的改变
        (三)引史入戏的自我寓言
第二章 唐代婚恋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改编
    一、现实婚恋题材小说在戏曲中的改编
        (一)“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在戏曲中的多种诠释
        (二)士妓婚恋题材小说在戏曲中善恶两极的分化
        (三)经历磨难的坚贞爱情被涂抹了伦理道德的色彩
        (四)情之至者能超越时空与生死
        (五)明清唐明皇与杨贵妃婚恋题材戏曲
    二、非现实婚恋题材小说在戏曲中的改编
        (一)人神婚恋题材
        (二)人龙婚恋题材
        (三)人与动物婚恋题材
第三章 唐代豪侠题材小说与明清戏曲的演绎
    一、唐代小说中“义合良缘”的豪侠在明清戏曲中的重塑
        (一)唐代婚恋题材小说中的豪侠
        (二)明清戏曲中维护纲常的情侠
        (三)唐代小说中“义合良缘”豪侠的新变
    二、《虬须客传》与明清戏曲中的“风尘三侠”之比较
        (一)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中的虬须客形象之比较
        (二)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中的李靖形象之比较
        (三)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中的红拂形象之比较
    三、唐代小说中忠贞节义的豪侠在明清戏曲中的重塑
        (一)生死不相负的侠义情与道德教化针砭世态人情
        (二)抗颜直谏的节侠与忠奸对立斗争
第四章 唐代小说与汤显祖戏曲作品比较论
    一、《霍小玉传》与《紫钗记》比较
        (一)明人对《霍小玉传》的评价
        (二)《紫箫记》对《霍小玉传》的改编
        (三)《紫钗记》对《霍小玉传》的改编
    二、《南柯太守传》与《南柯记》比较
        (一)《南柯太守传》“事皆摭实”的梦幻叙事
        (二)《南柯记》“因情成梦”的梦幻叙事
    三、《枕中记》与《邯郸记》比较
        (一)《枕中记》对“人生之适”的体悟
        (二)《邯郸记》“破噩梦于仙禅”的解脱
第五章 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创作艺术比较论
    一、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创作理论的比较
        (一)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教化观念比较
        (二)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虚实论比较
        (三)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尚奇”论比较
        (四)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补史之阙”观念比较
        (五)明清戏曲批评论着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二、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艺术特色比较论
        (一)唐代小说的叙事体与明清戏曲的代言体
        (二)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的人物塑造
        (三)明清戏曲对唐代小说故事情节的借鉴
        (四)唐代小说叙事到明清戏曲艺术的挪移
第六章 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文化内涵比较论
    一、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婚恋观之比较
        (一)婚恋观与社会风尚
        (二)门第郡望与郎才女貌
        (三)女性贞洁观的日趋强化
        (四)婚恋矛盾与情理矛盾
    二、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侠义观之比较
        (一)秩序的否定者与纲常的维护者
        (二)救人危难与铲除奸佞
        (三)侠义之行与侠义精神
        (四)明清戏曲中唐代豪侠的神道化
    三、唐代小说与明清戏曲宗教观之比较
        (一)宗教叙事模式的格套化
        (二)劝惩教化功能的强化
第七章 原创与改编小说、戏曲作品文化背景考索
    一、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与文化专制禁锢的加强
        (一)政治的宽容与专制集权加强
        (二)思想的多元与宣扬理学教化
        (三)入仕的多途与八股取士制度
    二、唐代文人与明清文人的文化心态
        (一)文化政策开明与严苛下的文人心态
        (二)情理的冲突与个性的高扬
        (三)华夷观念的淡漠与强化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自觉皈依与潜在反叛 ——论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初期与后期:理想革命的自觉叙述
    第一节 为数不多的小说
    第二节 初期与后期的散文
        一、 初期
        二、 后期
    第三节 剧作的尝试创作
第二章 中期:质疑革命圣地的矛盾发声
    第一节 启蒙话语的言说
        一、 对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的批判
        二、 对不合人性的干部制度的揭露
    第二节 女性意识的回归
        一、 莎菲、梦珂与陆萍
        二、 阿毛、阿英与贞贞
    第三节 “知识分子、革命者、群众”的冲突叙事
        一、 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矛盾
        二、 革命者与群众以及知识分子与革命者的隔阂
第三章 后延安时期:被压抑的人文书写
    第一节 《讲话》影响下的矛盾创作
    第二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冷”与“暖”
        一、 “冷”色调的预设
        二、 “暖”色彩的隐现
第四章 创作复杂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作家的双重创作身份
        一、 自由浪漫的钟情者
        二、 革命信仰的坚守者
    第二节 波谲云诡的政治话语
        一、 政治对文艺的宽容
        二、 文艺对政治的遵从
余论 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延安丁玲”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丁玲延安创作一览表

(9)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中)(论文提纲范文)

四、危崖上的逆转
五、惊艳的亮剑
六、悲剧前的悲剧

(10)朱素臣传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朱素臣传奇本事考论
    第一节 野史杂传稍作缘饰
        一 《聚宝盆》本事考论
        二 《文星现》本事考论
        三 《十五贯》本事考论
        四 其他传奇本事考论
    第二节 拈出真人虚构敷衍
        一 《朝阳凤》本事考论
        二 《翡翠园》本事考论
        三 《万年觞》本事考论
    第三节 事无所本凭空虚构
        一 训世教化观的凸显
        二 叙事转捩点的刻意
        三 主客观叙事的矛盾
第二章 朱素臣传奇题材研究
    第一节 公案题材研究
        一 平反公案:公案传奇的共同模式
        二 同中求异:同一模式的不同处理
        三 公案题材:反映现实的独特视角
    第二节 爱情题材研究
        一 《龙凤钱》:调和情理冲突
        二 《文星现》:回避情理冲突
        三 《秦楼月》:抹煞情理对立
        四 朱素臣对情理关系探索的结果
    第三节 历史题材研究
        一 明朝忠奸斗争的再现
        二 明清易代原因的挖掘
第三章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与后世传播
    第一节 朱素臣传奇的艺术成就
        一 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
        二 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
        三 本色当行的戏曲语言
        四 多方面服务舞台演出
    第二节 朱素臣传奇的后世传播
        一 戏曲选本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二 民间演剧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三 版本流传与朱素臣传奇的传播
参考文献
附录:朱素臣戏曲集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着名女作家丁玲蒙冤前后(论文参考文献)

  • [1]伪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文坛研究[D]. 刘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清代无锡顾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 ——以顾润之一脉为中心[D]. 赵瑞华. 武汉大学, 2019(06)
  • [3]文学与生命的叠印—白薇论[D]. 孙淑君. 吉林大学, 2017(08)
  • [4]明人笔记考论[D]. 马兴波.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5]清初江南遗民画家与遗民画[D]. 蔡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4)
  • [6]唐代小说与明清相关题材戏曲比较研究[D]. 杨敬民.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5(06)
  • [7]有关丁玲的苦难叙事——1957年批判“丁、陈反党集团”纪实[J]. 陈漱渝. 新文学史料, 2014(04)
  • [8]自觉皈依与潜在反叛 ——论丁玲延安时期的文学创作[D]. 黄玉玲. 南昌大学, 2014(02)
  • [9]毛泽东与彭德怀的恩恩怨怨(中)[J]. 周少华. 今古传奇(单月号), 2014(01)
  • [10]朱素臣传奇研究[D]. 张红霞. 河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着名女作家丁玲受委屈前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