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

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

一、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论文文献综述)

梁欢[1](2021)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红卡(Nocar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 for External Use,Nr-CWS)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效果,为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妇科诊治的110例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将积极要求治疗者80例经分层区组随机化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50例,应用红卡治疗,120ug/次,宫颈上药,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1月);对照组30例,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金舒喜)联合保妇康栓治疗,保妇康栓阴道用药1个/次,金舒喜阴道用药1个/次,均隔天1次,每月各用10次,两者交替用药,共用3月;将拒绝治疗要求继续观察随访的30例HPV高危型感染者纳入随访组,仅按要求定期随访不给予任何治疗。收集三组患者的就诊时年龄、HPV感染的病程、孕产次等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妇科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人乳头瘤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非扩增定性检测(HPVE6E7 m RNA)及阴道镜病理结果,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水平、阴道灌洗液各免疫因子的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1.三组患者在入组时的年龄、孕次、产次、HPV型别以及HPV感染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2.三组患者组内结果比较:2.1研究组:共47例患者完成治疗随访(3位患者未按规定完成治疗,剔除本次研究),按照疗效评价指标,32例治愈,15例未治愈,HPV转阴率为68.09%。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占比及CD4+/CD8+比值分别较治疗前升高(9.13±2.39)及(0.29±0.11),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CD8+T占比治疗前后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阴道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iosis factor-α,TNF-α)的浓度分别较治疗前升高(9.31±3.77 ng/l)、(7.66±3.48 ng/l)、(6.05±2.73ng/l),IL-4的浓度较治疗前降低(4.73±2.41 ng/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IL-6及IL-10治疗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2.2对照组:共28例患者完成治疗随访(1位患者失访,1位患者自行加用其他治疗,均剔除本次研究),按照疗效评价指标,12例治愈,16例未治愈,转阴率为42.86%。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占比及CD4+/CD8+比值分别较治疗前升高(5.17±2.23)及(0.19±0.11),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CD8+T占比治疗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阴道灌洗液中,IL-2、IFN-γ、TNF-α浓度分别较前升高(4.68±3.91ng/l)、(4.03±2.17 ng/l)、(3.12±2.61 ng/l),IL-4浓度较前降低(2.60±1.74 ng/l),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IL-6及IL-10治疗前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别(P>0.05)。2.3随访组:共30例患者,按照疗效评价指标,5例转阴,25例未转阴,自然转阴率为16.67%。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CD4+T及CD8+T占比、CD4+/CD8+比值在随访前后相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阴道灌洗液中,IL-2、IL-4、IL-6及IL-10、IFN-γ、TNF-α的浓度随访前后相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别(P>0.05)。3.治疗随访后三组患者组间结果比较3.1外周血中各种免疫细胞变化比较:CD4+T占比及CD4+/CD8+比值升高的程度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均明显优于随访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别(P<0.05)。三组患者CD8+T占比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3.2阴道灌洗液中各种免疫因子浓度变化比较:IL-2、IFN-γ、TNF-α浓度升高的程度以及IL-4浓度降低的程度研究组均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均大于随访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三组患者IL-6、IL-10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3.3 HPV转阴率的比较:研究组HPV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以及对照组的HPV转阴率均高于随访组自然转阴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4.年龄对于高危型HPV治疗的影响:各组中不同年龄段HPV转阴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各年龄段中,研究组HPV转阴率均明显高于随访组自然转阴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随访组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5.不同HPV分型治疗比较:各组中,HPV16/18/45转阴率均低于其他高危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对于HPV16/18/45型和其他高危型HPV感染,研究组的HPV转阴率均高于随访组自然转阴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而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与随访组相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05)。6.患者治疗随访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及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联合保妇康栓均可提高外周血中CD4+T占比及CD4+/CD8+比值,提高宫颈局部IL-2、IFN-γ、TNF-α水平,降低IL-4水平,改善全身及宫颈局部的免疫功能,促进持续感染的HPV转阴,但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效果更佳。2.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可提高各年龄段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者的HPV转阴率。3.持续性HPV16/18/45型感染者的HPV转阴率均低于其他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者的HPV转阴率。

凌蒙蒙[2](2021)在《H9N2与H3N2亚型禽流感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鼠白血病病毒的gag蛋白替换禽流感病毒的M1蛋白,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了一种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和NA蛋白,以及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蛋白共同嵌合到gag蛋白上,以此构建二价嵌合禽流感病毒样颗粒,旨在获得同时诱导H9N2和H3N2亚型禽流感病毒特异性免疫的疫苗。具体构建过程为:首先构建p Fast Bac1-H9、p Fast Bac1-H3和p Fast Bac1-Mgag N2三种重组穿梭质粒,然后将其分别转化至E.coli DH10Bac感受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获得三种重组杆粒,即r Bacmid-H9、r Bacmid-H3和r Bacmid-Mgag N2。然后,将三种重组杆粒分别感染Sf9贴壁细胞,96h后收取P1代杆状病毒,盲传3代后获得P4代杆状病毒,即r BV-H9、r BV-H3和r BV-Bgag N2。测定P4代杆状病毒滴度后,将三种杆状病毒以MOI=3的感染剂量共感染Sf9悬浮细胞。96 h后将收取的细胞上清经20%-30%-60%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血凝结果显示,该病毒样颗粒的血凝效价为28;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其能够正确表达目的蛋白;在透射电镜下,所获得的病毒样颗粒粒子直径约为180 nm,表面嵌有纤突。由此表明,四种蛋白成功组装成了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bivalent chimeric virus-like particles,bc VLPs)。为了验证所制备的bc VLPs的免疫效果,对免疫鸡只进行了HI抗体效价测定和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HI抗体效价测定结果表明,免疫后三周内各剂量bc VLPs免疫组和疫苗免疫组的HI抗体效价呈上升趋势,即使免疫后第35天,各剂量bc VLPs免疫组和疫苗免疫组的HI抗体效价仍高于2log2,并且高剂量bc VLPs免疫组与疫苗免疫组对比显示,高剂量bc VLPs免疫组各时间点的HI与疫苗免疫组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表明bc VLPs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后能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结果表明,各剂量bc VLPs免疫组和疫苗免疫组的SI随着时间延长而增长,到免疫后第3周达到高峰,并且高剂量bc VLPs免疫组与疫苗免疫组对比显示,高剂量bc VLPs免疫组各时间点的SI与疫苗免疫组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表明bc VLPs能诱导机体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为了评价本研究制备的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bc VLPs的保护效力,于免疫三周后用H9N2和H3N2亚型AIV进行滴鼻攻毒。体外排毒和体内载毒检测结果表明,高剂量和中剂量bc VLPs免疫组攻毒后,病毒的体外排毒时间和体内载毒时间短于疫苗免疫攻毒组,而低剂量bc VLPs免疫攻毒组的体外排毒时间和体内载毒时间短于疫苗免疫攻毒组或与疫苗免疫攻毒组的时间相当。此外,IHC方法检测抗原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攻毒后第7天,低剂量免疫攻毒组和疫苗免疫攻毒组鸡只的肺脏和气管已检测不到病毒,而攻毒对照组鸡只的肺脏和气管中仍能检测到病毒。由此表明,bc VLPs免疫攻毒组体外排毒时间更短、体内病毒载量更低,因此bc VLPs疫苗能够更好地阻止病毒复制,有效地保护鸡只免受病毒的攻击。总之,本研究制备的bc VLPs能够诱导鸡只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可以有效保护鸡只免受同源病毒的攻击,为新型二价AIV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新的疫苗制备策略。

张洪亮[3](2021)在《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其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提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是一种可感染猪、牛、羊等家畜,犬猫等宠物,家兔、狐、貉、水貂等毛皮动物和野生动物,以引起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等主要临床症状的疱疹病毒。该病毒可感染各年龄段的猪群,主要造成种猪繁殖障碍、仔猪发生神经系统和呼吸道症状。自2011年PRV变异株出现以来,导致Bartha-K61等传统疫苗的保护力有所降低,我国多个地区已免疫PRV疫苗的猪场发生伪狂犬病疫情,严重威胁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开展了PRV变异株的病原学、快速鉴别诊断技术、新型基因工程疫苗、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该病有效防控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本研究对山东某Bartha-K61疫苗免疫猪场感染的PRV野毒株进行了分离鉴定,成功分离鉴定到PRV SD-2017株,并完成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基于g E、TK和g B等毒力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确定该毒株为我国当前流行的PRV变异毒株。透射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大约在140~180 nm,有厚囊膜,囊膜表面有放射状纤突,粒子核心致密,呈现出疱疹病毒典型的病毒粒子形态结构。该毒株在PK-15细胞上的病毒滴度可达到109.0TCID50/m L,对家兔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2×102.0TCID50/m L。2.针对PRV疫苗株与野毒株的鉴别诊断,筛选到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成功建立了PRV g B和g E基因的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RA)荧光检测方法。g B和g E基因的ER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分别为10copies/μL、103copies/μL,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比对,g B和g E基因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100%和92.31%。该方法在38℃恒温反应25 min,能够实现对PRV g B和g E基因的特异性鉴别检测,将反应体系进行预冻干后,可组装成检测试剂盒进行现场应用,可有效应用于PRV野毒和疫苗毒的临床快速诊断。3.以PRV变异毒株SD-2017株作为亲本毒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对g E/g I/TK毒力基因进行了缺失,分别构建了PRV SD-2017Δg E/g I株和SD-2017Δg E/g I/TK-EGFP株,并分析了其一步生长曲线、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基因缺失株的病毒含量在PK-15细胞上仍能达到108.0TCID50/m L,SD-2017Δg E/g I/TK-EGFP株对家兔的LD50>1.0×106.0TCID50/m L,为针对PRV变异株开发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理想的候选疫苗种毒。4.将树突状细胞靶向诱导肽DCpep作为分子内佐剂,脑膜炎奈瑟氏球菌Por B蛋白作为疫苗佐剂,分别构建了含有蛋白分泌信号肽gp67的重组杆状病毒Ac-g B-DCpep和Ac-Por B,利用昆虫细胞真核表达系统进行了PRV g B-DCpep蛋白融合表达和Por B蛋白真核表达,基于前期研究构建的PRV毒力基因缺失株,分别制备了PRV SD2017株Δg E/g I/TK三基因缺失活疫苗和Δg E/g I双基因缺失灭活疫苗,与g B-DCpep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Bartha K61活疫苗一同在家兔上进行了对PRV变异株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价。构建的SD2017Δg E/g I/TK减毒活疫苗、PRV-g B+Por B亚单位疫苗和SD2017Δg E/g I+Por B灭活疫苗,在家兔上显示了对变异株SD-2017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说明DCpep可作为潜在的分子佐剂,Por B蛋白可以作为新型疫苗佐剂,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具有显着的诱导刺激作用,后续可应用于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为PRV新型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5.基于Illumina转录组测序技术对PRV SD-2017株、SD-2017Δg E/g I/TK株、Bartha K61株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差异上调的基因多集中在细胞周期、m TOR信号通路、自噬-动物、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衰老、癌症的途径、胞吞作用、HTLV-I感染、ap1信号通路、MAPK等信号通路。差异下调的基因多集中在有氧化磷酸化、RNA转运、碳代谢、HTLV-I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MAPK等信号通路。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富集最多的通路是核糖体、氧化磷酸化RNA转运、m RNA监测途径、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丙酸酯代谢、基因复制、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生热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其生物学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揭示。6.利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PRV SD-2017株、SD-2017Δg E/g I/TK株、Bartha K61株感染PK-15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差异进行了全面分析,解析了差异蛋白参与不同毒力PRV感染细胞中的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及细胞定位。差异蛋白涉及的主要信号通路有抗原处理和展示、初级胆汁酸合成、醚脂质代谢、矿物质吸收、过氧化物酶体、HTLV-I感染、催产素信号通路、单纯疱疹感染、卡波济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衰老、趋化因子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PRV病毒-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是蛋白质组差异中涉及的关键基因如何调节PRV感染方面,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RV的特定感染机制。另外,本研究通过PRV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GO功能富集关联性分析发现,两者在细胞部分、细胞、细胞器部分大分子复合物、催化活性、结合、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等方面的显着差异相关联,为后续深入研究不同PRV毒株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辛梅[4](2021)在《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嵌合型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与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感染家禽重要的病原体。MG感染后主要引起鸡的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respiratory disease,CRD),导致免疫力降低,易与其他病原体发生混合感染。新城疫病毒强毒株感染后引起的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一种传染性强、致死率高的病毒性传染病。目前,鸡毒支原体广泛存在于国内养殖场,一旦与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或呈隐性感染的鸡接种新城疫弱毒疫苗后,会导致CRD的爆发;呈新城疫亚临床症状的鸡在接触到MG时也会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率升高。临床上,新城疫病毒与鸡毒支原体共感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当下针对两种疾病的疫苗是传统的弱毒疫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作为全病原活毒疫苗,生物污染是无法忽略的问题;其次,CRD弱毒苗对幼雏具有一定的致病性;ND疫苗株(基因II型、III型等)与流行野毒株基因型(基因VII型)不匹配导致出现免疫偏差、免疫失败现象;此外,CRD的弱毒疫苗与ND弱毒疫苗之间存在相互干扰,无法同时使用,导致出现免疫窗口期。CRD与ND的防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然而目前尚无同时针对两种疾病的新型疫苗研发和使用。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结构上与病毒相似,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并且缺乏核酸,不具有感染性与复制性。因此,VLPs是当今疫苗研发中最新型的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安全替代物,也是全球业内研发的热点。VLPs可以作为有效的载体平台,负载外源核酸、靶基因或共轭化合物并传递给生物体,甚至特定类型的细胞。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基因VII型的新城疫病毒NA-1株M蛋白为VLPs的骨架,通过替换NDV HN蛋白胞外域的方式将MG的TM-1蛋白引入该VLPs,使其表面展示r HN MG TM-1蛋白和NDV HN、F蛋白,从而构建嵌合型病毒样颗粒:MG-NDV cVLPs。利用该颗粒免疫雏鸡,通过检测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并进行攻毒保护试验(存活率监测、病毒排出及体内残留时间监测),从三个方面对该嵌合型病毒样颗粒进行免疫效果评价,评估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可能性。(1)MG-NDV cVLPs的构建及鉴定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了MG TM-1蛋白,纯化后对兔进行免疫,制备兔源MG TM-1多克隆抗体,为后续病毒样颗粒的鉴定做准备;之后,以替换NDV-HN胞外域的方式将MG国际参考株MG R(low)株的保护性蛋白TM-1与我国NDV流行株(基因VII型)的HN、F蛋白共同嵌合至VLPs表面,制备嵌合型病毒样颗粒并对其进行鉴定。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该cVLPs各组分蛋白均正确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cVLPs可与NDV M、NDV F、NDV HN、MG TM-1的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小约为100 nm的粒子,表面展示纤突结构,呈现典型的病毒形态,与野生型新城疫病毒形态相似。以上结果说明嵌合型病毒样颗粒MG-NDV cVLPs构建成功。(2)MG-NDV cVLPs的免疫效果评价设置不同剂量的MG-NDV cVLPs免疫组,同时设置商品苗对照组,对雏鸡进行免疫。分别利用HI和ELISA技术监测针对NDV和MG的特异性抗体,评价其体液免疫水平;通过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测定细胞免疫水平,来反映其免疫原性。之后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监测存活率、病毒排出及体内病毒残留时间。HI及ELISA试验证明不同剂量的颗粒组均能够诱导高滴度的特异性抗体,且MG-NDV cVLPs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攻毒试验证明不同剂量的MG-NDV cVLPs均能够100%保护鸡群抵抗NDV NA-1株和MG HS株的单独、混合感染;对雏鸡体重变化监测结果显示,各组体重稳步上升;病毒排出及体内残留时间监测结果表明使用MG-NDV cVLPs免疫雏鸡有效缩短了体外排毒时间和减少了体内病毒载量。通过上述试验表明MG-NDV cVLPs能够有效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且能够保护鸡群抵御MG以及NDV的攻击,可以作为防控CRD和ND的新型候选疫苗,同时也为与新城疫病毒与其他病毒或细菌的共感染提供了防控新思路。

张宇晴[5](2021)在《HSIL锥切术后不同时间进行药物干预与HR-HP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HSIL锥切术后联合药物干预与HR-HPV感染转归之间的相关性,以期寻找术后最佳药物干预时机,降低术后复发率;同时分析术后HR-HPV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及个性化随访措施,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妇科收治且接受宫颈冷刀锥切术的HSIL患者共178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药物干预治疗进行分组,其中治疗A组40例,观察组138例。治疗A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给予药物(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干预治疗,观察组患者常规随访。收集年龄、孕产次、绝经状态、术前TCT及HPV感染情况、阴道灌洗液、术后病理等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比较两组在术后6个月时的HR-HPV感染转归情况及阴道局部免疫功能。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复查HR-HPV未转阴者,再次根据是否接受药物干预治疗,分为治疗B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HR-HPV感染转归情况及阴道局部免疫功能。并对术后HR-HPV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观察年龄、孕产次、绝经状态、术前TCT及HPV感染情况、术后病理等因素对术后HR-HPV持续感染状态的影响。结果:1.所有患者中,单一类型HPV感染者共118例(66.3%),多重类型HPV感染者共60例(33.7%)。单一类型HPV感染患者中最常见的是HPV16型,有65例(占比55.1%),其次为HPV52感染者13例(11.0%)、HPV18感染者11例(9.3%)、HPV58感染者10例(8.5%)、HPV31感染者9例(7.6%)、HPV33感染者3例(2.5%)、HPV35感染者3例(2.5%),最少的是HPV51、56型感染者,各2例。多重类型HPV感染患者中包含HPV16亚型者有44例(73.3%),其他亚型的多重感染者16例(26.7%)。2.治疗A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年龄、孕产次、绝经状态、术前TCT分级、HR-HPV感染情况、术前阴道灌洗液IL-2、IL-10浓度及IL-2/IL-10比值、术后病理切缘及是否累及腺体等方面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时治疗A组HPV感染转阴率(72.5%)高于观察组(52.2%),且具有统计学差异(χ2=5.220,P=0.022<0.05)。治疗A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免疫因子IL-2浓度(143.28±16.77)高于观察组(135.86±19.11),且具有统计学差异(t=2.217,P=0.028<0.05);两组患者IL-10浓度及IL-2/IL-10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根据术前HR-HPV感染情况将分为单一类型HPV感染和多重类型HPV感染,对治疗A组和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时转阴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多重类型HPV感染分组中,治疗A组转阴率(70.6%)显着高于观察组(34.9%),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275,P=0.012<0.05)。根据术后病理累及腺体情况分为累及腺体和未累及腺体,对两组术后6个月时转阴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论累及腺体与否,两组在术后6个月HPV转阴率差异无统计意义。4.在术后12个月时,治疗B组HPV感染转阴率(62.9%)高于对照组(45.2%),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B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免疫因子IL-2水平(148.91±21.68)高于对照组(137.10±22.51),具有统计学差异(t=2.170,P=0.034<0.05),两组IL-10浓度及IL-2/IL-10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多重类型HPV感染(χ2=4.307,P=0.038<0.05)、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χ2=8.977,P=0.003<0.05)、累及腺体(χ2=6.510,P=0.011<0.05)是术后12个月HR-HPV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与患者年龄、孕产次、绝经状态、术前TCT、包含HPV16型感染及术后药物干预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HR-HPV持续感染组患者阴道灌洗液中IL-2水平(t=-6.602,P=0.000<0.05)、IL-2/IL-10比值(t=-3.533,P=0.001<0.05)高于非持续感染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多重类型HPV感染、术后病理提示切缘阳性、累腺均是HSIL锥切术后HR-HPV持续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别使术后发生持续感染的风险增加2.31(1/0.432)倍、5.34(1/0.187)倍和3.92(1/0.255)倍。免疫指标IL-2浓度水平升高提示术后HPV持续感染发生的风险下降。结论:1.本研究中HSIL患者HR-HPV感染以单一类型感染为主,最常见的HPV感染亚型是16型,其次是52、18、58型。2.锥切术后及早给予药物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阴道局部免疫力,提高术后HR-HPV感染转阴率,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片对多重类型HPV感染患者在治疗中具有一定效果。3.术前多重类型HR-HPV感染、术后病理切缘阳性、累及腺体是术后12个月HR-HPV持续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秋叶[6](2021)在《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是女性生殖道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并且与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和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大量研究证明中医药在治疗宫颈癌及HPV上安全有效。紫蛇理冲汤是在近现代名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治疗妇科疾病的经典名方的理冲汤基础上化裁而来,经过前期初步的临床观察,紫蛇理冲汤在治疗宫颈癌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目的:1.通过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R-HPV感染IIb-IIIc期宫颈癌患者的HPV转阴率、生存情况及生活质量,明确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对HPV转阴及对PFS的作用和影响。2.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水平变化,分析细胞免疫水平与HPV感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中药治疗HPV感染的作用机制。3..通过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相关因素,探究中药干预、HPV感染状态与PFS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HPV感染状态和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是否是影响PFS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拟纳入60例中晚期宫颈癌(Ⅱb-Ⅲ期)经西医标准治疗后疗效评价达到CR或PR,仍伴有HR-HPV感染,且HR-HPV阳性亚型明确患者,根据接受治疗药物将受试者分为治疗组(中药组)和对照组(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治疗组给予紫蛇理冲汤口服,同时合用外洗方坐浴熏洗,中药连续使用时间不少于6个月。对照组使用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阴道纳药,对照组按西医临床标准规范连续用药3个月。治疗开始后每个月随访及检查安全性指标,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复查HR-HPV转阴情况,之后每4-6个月随访一次,一共随访2年,监测两组患者HPV转阴率、无进展生存,并监控观察患者在药物干预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4+CD25+CD127-及 NK 细胞变化(期间HPV检查连续2次阴性以上可以改为1年1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2例宫颈癌Ⅱb-Ⅲc期经之后宫颈癌伴HR-HPV感染患者。两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是否绝经、初治肿瘤大小、肿瘤疗效评价、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病程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共有60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脱落2例(3.33%)。1.治疗结束后1个月后,治疗组HR-HPV亚型全部转阴11例(36.67%),部分转阴7例(23.33%),总有效率60%;对照组全部转阴6例(20%),部分转阴4例(13.33%),两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治疗组VS对照组转阴率为:86.67%VS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研究随访期结束,最终治疗组和对照组HR-HPV转阴总有效率分别93.33%(28/30)和73.33%(22/30),结果显示两组对HR-HPV转阴都有促进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紫蛇理冲汤合外用方能促进清除病毒,且在本实验中疗效大于用干扰素治疗。2.两组在中医症候积分经描述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结果为t=-1.459,P=0.15>0.05,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上有可比性。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前在中医症候积分上组间P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降低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组间、组内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治疗组疗效明显大于对照组。3.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第一年里有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第二年里1例(3.33%)局部复发、1例(3.33%)远处转移,PFS分别为10、11、20、19个月。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后的第一年里发现3例(10%)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PFS 分别为 1 1、8、10.5、9、6.5、1 1 个月;第二年 2 例(6.67%)局部复发,3例(10%)远处转移,其中远处转移患者中有1例(3.33%)死亡,PFS分别为14、14.5、12.5、13、15个月。两组1年/2年复发转移率、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治疗组为 6.67%/13.33%、100%/100%。对照组为 20%/16.67%、100%/96.67%。可以看出,治疗组在1年/2年复发转移率和总生存率上都优于对照组,但是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曲线,采用非参数检验,P=0.028<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治疗组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3.33%、86.67%,对照组1年/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0%、63.33%,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中位PFS都为24个月,2年总的PFS生存曲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4.647,P=0.031)。HPV感染状态与PFS的生存时间曲线图,HPV阴性和HPV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7.618,P=0.006)。调节T细胞水平升高与正常,与PFS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logrank x2=12.276,P=0.00)。4.两组治疗前在 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比值、CD4+CD25+CD127-%、NK细胞水平比例上经描述统计分析,均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束后,治疗组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比例均较前升高,且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 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水平较前也升高,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CD4+CD25+CD127-%均下降,且组内、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对比,在CD3+、CD3+CD4+、CD3+CD4+/CD3+CD8+比值、NK细胞变化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CD3+CD8+差值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通过COX回归分析,入组后干预方式、HPV感染状态、肿瘤疗效评价、调节T细胞是影响宫颈癌患者PFS的独立因素(P<0.05)。6.治疗后两组组间在四个维度(躯体、心理、社会、疾病)方面得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均P=0.038<0.05)。结论:1.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在治疗HR-HPV阳性宫颈癌伴疗效确切,能够促进HPV病毒清除,提高转阴率,整体不仅可以减轻疾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心理健康,还可以降低疾病复发转移率,延长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2.治疗前后HPV感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较阴性患者更为失调,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可以调节外周血免疫细胞比例失衡,其中对T细胞亚群中具有代表意义的CD4+、CD8+和Treg细胞的水平都有不同的调节作用,通过上调CD4+水平,协调CD4+/CD8+比例平衡,下调Treg细胞水平,促进恢复免疫功能。所以其发挥其发挥作用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免疫水平达到平衡,恢复机体免疫力,帮助抗病毒和抗肿瘤,尽量消除影响宫颈癌预后的危险因素。3.经过COX回归分析,HPV阴性、调节T细胞水平正常、肿瘤疗效评价为CR、入组后用中药治疗是影响宫颈癌无进展生存期的保护因素。

陈震[7](2021)在《Hsa_circ0006332和Hsa_circ0000069调控宫颈癌发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CC)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我国是CC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CC的预防和治疗任务繁重。HPV疫苗和宫颈涂片筛查虽然能够有效的预防CC发生,但晚期CC预后通常很差。环状RNA(cir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包括在CC中。此外,由于具有高稳定性,特异性表达等特点,circRNAs在肿瘤的治疗与诊断中前景可期。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circRNAs的表达和功能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hsa_circ_0006332(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_0000069(Hsa_circ0000069)在CC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表达升高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环状性质验证及其在宫颈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通过RnaseR消化实验和基因组DNA扩增实验验证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的环状结构。放线菌素D实验和核质分布实验检测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的高稳定性和细胞分布。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分别检测CC和正常组织与细胞中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的表达,以确定宫颈组织癌变后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的表达变化。2.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表达升高的机制研究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Hsa_circ00063322表达可能受转录因子FOXA1调控,而Hsa_circ0000069表达受RNA m6A甲基化修饰调控。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FOXA1与Hsa_circ00063322启动子结合;qPCR法检测FOXA1对Hsa_circ00063322表达的调节;荧光素酶实验确认了FOXA1与Hsa_circ00063322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m6A RNA免疫共沉淀(Me-RIP)检测CC和正常细胞中Hsa_circ0000069的m6A修饰水平,以及METTL3敲低后Hsa_circ0000069的m6A修饰变化。qPCR法验证METTL3对Hsa_circ0000069表达的调节。放线菌素D实验检测METTL3敲低对Hsa_circ0000069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两个m6A修饰位点处m6A修饰分别对Hsa_circ0000069稳定性的影响。制备Hsa_circ0000069 m6A修饰位点单突变体和双突变体,然后通过Me-RIP和qPCR实验检测Hsa_circ0000069两处m6A修饰之间的关系。3.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的细胞功能制备并通过qPCR验证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稳定敲低的细胞。制备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瞬间过表达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5-乙基-2′-脱氧尿苷(Ed U)检测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敲低和过表达细胞的增殖能力。将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敲低和过表达细胞进行顺铂和氟尿嘧啶处理,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Hsa_circ0000069敲低和过表达细胞的迁移能力。4.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分别靶向调节miR-548q和miR-4426,miR-548q靶向抑制L2的表达通过qPCR验证Hsa_circ00063322和Hsa_circ0000069分别对miR-548q和miR-4426的调节关系,以及miR-548q对HPV16小衣壳蛋白L2的调节关系。荧光素酶实验验证Hsa_circ00063322与miR-548q,Hsa_circ0000069与miR-4426,以及miR-548q与L2的结合位点。qPCR检测肿瘤和正常组织中miR-548q,miR-4426和L2的表达。5.Hsa_circ00063322/miR-548q/L2和Hsa_circ0000069/miR-4426信号通路的验证采用qPCR检测Hsa_circ00063322过表达以及Hsa_circ00063322和miR-548q同时过表达或者Hsa_circ00063322敲低以及Hsa_circ00063322和miR-548q同时敲低后L2表达变化,采用免疫荧光(IF)、Ed U、流式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iRNA过表达以及circRNA和miRNA同时过表达或者miRNA敲低以及circRNA和miRNA同时敲低后细胞的功能表型变化。研究结果1.CC组织和细胞中环状RNA Hsa_circ00063322的表达显着上调,利用Hsa_circ00063322表达能够准确的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ROC分析AUC=0.8597)。Hsa_circ00063322具有高稳定性,主要分布在胞浆中。FOXA1是Hsa_circ00063322的转录因子,与MYBL2(Hsa_circ00063322亲本基因)启动子区在两个位点结合。2.制备Hsa_circ00063322稳定敲低细胞系。Hsa_circ00063322敲低可显着抑制CC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增加其对顺铂和氟尿嘧啶的敏感性;而Hsa_circ00063322瞬时过表达可促进其增殖能力,并削弱其对顺铂和氟尿嘧啶的敏感性。3.Hsa_circ00063322可与miR-548q靶向结合,并且调节miR-548q的表达。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中miR-548q的表达显着降低,且miR-548q和Hsa_circ00063322的组织表达水平负相关。4.miR-548q与L2转录本在两个位点结合,介导了Hsa_circ00063322对L2表达的调节。Hsa_circ00063322过表达阻遏了miR-548q的抑癌活性,而Hsa_circ00063322敲低抑制了miR-548q抑制剂的促癌活性。5.CC组织和细胞中环状RNA Hsa_circ0000069的表达显着上调,利用Hsa_circ0000069表达能够准确的区分肿瘤和正常组织(AUC=0.7901)。Hsa_circ0000069具有高稳定性,主要分布在胞浆中。6.相比正常宫颈细胞,CC细胞中Hsa_circ0000069的m6A修饰水平显着升高。m6A修饰提高了Hsa_circ0000069稳定性。Hsa_circ0000069转录本中存在两处m6A修饰位点,二者的作用相互协同。7.制备Hsa_circ0000069稳定敲低细胞系。Hsa_circ0000069敲低显着抑制了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而Hsa_circ0000069瞬时过表达促进了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8.Hsa_circ0000069可与miR-4426靶向结合,并且调节miR-4426的表达。Hsa_circ0000069过表达阻遏了miR-4426的抑癌活性,而Hsa_circ0000069敲低抑制了miR-4426抑制剂的促癌活性。研究结论1.CC中,转录因子FOXA1促进了Hsa_circ00063322的表达,Hsa_circ00063322通过吸附miR-548q,防止了L2被降解,并促进了CC细胞的增殖能力,削弱了CC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2.CC中,m6A修饰提高了Hsa_circ0000069的稳定性,Hsa_circ0000069通过吸附miR-4426,促进了C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任和[8](2021)在《祛湿解毒方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运用祛湿解毒方联合保妇康栓对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比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改善情况、HPV转阴率、宫颈液基细胞学(TCT)等的变化,明确联合用药清除HR-HPV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通过与单一保妇康栓治疗做对比,探讨其是否更具治疗优势,从而为中医药干预疾病进展开辟新思路,有助于其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至南京市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患者60例,将所收集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保妇康栓纳阴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祛湿解毒方口服治疗,各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两组的中医症候评分、HPV转阴率、TCT液基细胞学的变化,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下降,且治疗组的有效率(86.66%)高于对照组(53.33%),经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2)HPV转阴情况:治疗后,两组均可促使HR-HPV转阴,联合用药组的转阴率为80%,保妇康栓组治疗后转阴率为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0.05)。(3)宫颈液基细胞学:治疗后,两组宫颈液基细胞学均有改善,治疗组治愈、有效、无效人数分别为17、11、2,对照组治愈、有效、无效人数为16、9、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5)。(4)临床总疗效:依据中医症候评分以及HR-HPV转阴情况将临床总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显着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5)。结论:祛湿解毒方联合保妇康栓对于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患者有确切疗效,可显着降低中医症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促使HR-HPV转阴,改善宫颈细胞学情况,于疾病早期扭转宫颈病变,防治其进一步发展为宫颈癌变。

沈苏[9](2021)在《阴道微生态与HR-HPV、SIL的相关性研究及加味二妙颗粒对阴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加味二妙颗粒对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情况,为加味二妙颗粒在临床推广提供循证依据,为防治HR-HPV持续感染和宫颈癌前病变提供中医新思路;2.进一步分析HR-HPV持续感染患者阴道灌洗液中的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研究探讨HR-HPV持续感染与阴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探究HR-HPV持续感染的发病机制,为扩大加味二妙颗粒临床应用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至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的HR-HPV感染,且符合湿热下注证的中医证型的患者,共80例,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加味二妙颗粒治疗)、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加味二妙颗粒治疗,对照组予随访观察,于6个月后复查白带常规及HPV、TCT评价临床疗效和阴道微生态情况;2.选取2020年05月至2020年07月于江苏省中医院妇科就诊因HR-HPV感染和(或)TCT示ASCUS及以上病变,要求行阴道镜及宫颈组织活检的女性共156名,并依据宫颈活检组织的病理结果,将患者作如下分组:未见上皮内细胞病变组(NILM组,78例)、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LSIL组,52例)、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HSIL组,26例),行白带常规检测,采集阴道灌洗液行16s rRNA基因测序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1.(1)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转阴例数为33例、24例,总有效率分别为82.5%、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味二妙颗粒清除HR-HPV感染疗效确切;(2)对两组阴道微生态变化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阴道清洁度异常检出率、H202阳性表达率、白细胞酯酶阳性表达率、唾液酸苷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χ 2检验,χ2分别为5.165、6.765、5.5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清洁度、H2O2、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是影响HR-HPV转阴的相关因素,相关系数分别为0.254、0.453、0.391、0.330,经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用药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加味二妙颗粒具有安全性。2.(1)HR-HPV感染患者的阴道菌群种类及多样性随着SIL发生发展而降低,患者阴道微环境的清洁度随之下降,且菌群失衡可能与致病厌氧菌增加有关,奇异菌属、纤毛菌属以及其他杂菌的丰度上升,链球菌属的丰度下降。(2)三组阴道灌洗液共检测出164种已知代谢产物。随着宫颈病变程度加深,宫颈阴道微环境中的氨基酸、嘌呤、尿酸等代谢产物有显着变化趋势。(3)NILM组与HSIL组、LSIL组与HSIL组均观察到了明显的分离趋势,这表明HSIL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的分泌物代谢模式有着显着差异。且影响SIL发生的代谢途径的通路主要有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通路、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和色氨酸通路、丙氨酸和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4)多种代谢产物与阴道菌群有显着关联性。牛磺酸与魏斯氏菌、卟啉单胞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呈正相关性,与棒杆菌属、Rhodococcus菌、青枯菌呈负相关性。羟胺、羟基脲等羟基类产物与多种阴道菌群成显着正相关,但与乳酸杆菌呈负相关。甘露醇、甘油、鸟嘌呤、腺嘌呤等则正好相反。(5)宫颈病变最初进展会导致宫颈-阴道环境中消耗大量的氨基酸,嘌呤等。随着疾病程度加重,氨基酸,嘌呤和其他代谢产物可能产生代偿性上调,并参与宫颈和阴道上皮细胞的免疫防御功能。结论:(1)阴道灌洗液易于获得且无创,有作为辅助判断HPV发病机制及SIL进展的诊断手段的潜力,对预防宫颈癌的发生有促进作用。(2)加味二妙颗粒对湿热下注型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同时还可显着改善患者阴道微生态,药后复查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3)HPV感染女性的阴道菌群仍由乳酸杆菌和加德纳菌组成,但随SIL进展,灌洗液中所含的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也随之变化。宫颈阴道菌群通过调节氨基酸、嘌呤、尿酸等代谢产物的合成与分解,可能在激活炎症及免疫系统上起重要作用。

索晋国[10](2021)在《以CpG ODN为佐剂的人乳头瘤病毒多肽疫苗抗小鼠宫颈癌肺转移瘤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宫颈癌的转移是影响其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常见的转移方式包括直接蔓延、淋巴结转移及血行转移。数据表明,4.16%-7.7%宫颈癌患者因血行转移发生肺转移。相比于局部宫颈癌患者,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降低,仅为16.5%。手术是一种可为转移性宫颈癌患者提供生存优势的治疗方法,但会受到患者肺肿瘤结节数量、大小及患者自身情况(如淋巴结转移有无)的影响,其中肺肿瘤结节数少于两个的患者经手术切除后有更明显的生存优势。但手术后需要进一步化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消融治疗或者放化疗联合的治疗方式虽可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其产生的副作用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开发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宫颈癌转移瘤的方式势在必行。治疗性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疫苗作为一种全新的宫颈癌治疗或辅助治疗模式,旨在重建机体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有效阻止肿瘤的恶性进展,抑制转移肿瘤的生长,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课题组前期实验证实了以非甲基化Cp G寡脱氧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s,ODN)为佐剂的HPV多肽疫苗能有效诱导皮下移植宫颈癌和宫颈原位肿瘤模型小鼠产生细胞免疫应答,降低系统及肿瘤局部免疫抑制细胞的数量,减少肿瘤局部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皮下移植肿瘤及宫颈原位肿瘤的生长。本研究应用宫颈癌肺转移模型小鼠,深入探讨皮下接种该疫苗是否能控制肺转移瘤的形成和进展,以及疫苗发挥作用的免疫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为宫颈癌转移瘤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或辅助治疗模式。研究方法:1.多肽的合成。HPV 16 E7 43-77多肽由35个氨基酸组成,序列为GQAEPDRAHYNIVTFCCKCDSTLRLCVQSTHVDIR。多肽纯度>95%。2.小鼠宫颈癌肺转移模型的构建以及免疫接种。尾静脉注射HPV 16 E6、E7、Ras基因转化的TC-1细胞构建小鼠宫颈癌肺转移模型。6-8周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PBS对照组,Cp G ODN组,E7多肽组,疫苗组(Cp G ODN联合E7多肽组),并且分别注射对应的试剂(PBS:0.1ml/只;Cp G ODN:20μg/只;E7多肽:50μg/只;疫苗组:20μg Cp G ODN+50μg E7多肽/只)。在模型建立的4天,11天,18天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模型小鼠共三次免疫接种。3.评估疫苗对小鼠肺转移瘤的作用效果。每隔两天称量小鼠的体重,观察小鼠的状态。收集第30天的小鼠肺组织,计数小鼠肺肿瘤结节数量,称量肺组织重量,初步评估该疫苗对小鼠宫颈癌肺转移瘤的抗肿瘤效果。4.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CD4+、CD8+T细胞的影响。收集第30天的小鼠肺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5.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MDSCs、TAMs和Tregs免疫抑制细胞的影响。收集第30天的小鼠肺组织,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MDSCs(CD11b+Gr-1+)、TAMs(CD11b+F4/80+)和Tregs(CD4+Foxp3+)细胞的数量。6.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基质金属酶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第30天的小鼠肺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0)、趋化因子(CCL2、3、5、12、19、CXCL-1、CXCL-8)和基质金属酶(MMP2、3、7、9)的m RNA水平。7.验证疫苗对肺组织中浸润的CD4+、CD8+T细胞的影响,同时检测该疫苗对肺组织中肿瘤细胞增殖和p53表达水平的影响。收集第30天的小鼠肺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CD4+、CD8+T细胞,检测Ki67和p53的表达情况。8.统计学分析。应用Graph Pad Prism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One-Way ANOVA中的Tukey多重比较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疫苗对小鼠宫颈癌肺转移瘤的抑制作用。与PBS组相比,疫苗组的肺肿瘤结节数量及肺组织重量显着降低。Cp G ODN组的肺肿瘤结节数量也有明显下降。HPV 16 E7多肽组没有明显变化。2.疫苗可增加肺组织中CD4+、CD8+T细胞的浸润。疫苗组的CD4+T细胞百分比和CD8+T细胞百分比较PBS组和单独E7多肽组均有明显升高。与PBS组相比,单独Cp G ODN组CD4+、CD8+T细胞的百分比有所增加,E7多肽组CD8+T细胞的百分比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疫苗对肺组织中MDSCs、TAMs和Tregs免疫抑制细胞的影响。与PBS组相比,单独Cp G ODN组、单独E7多肽组和疫苗组MDSCs的百分比下降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单独E7多肽、疫苗组TAMs百分比较PBS组有明显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间Tregs百分比没有明显差异。4.疫苗对肺组织中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基质金属酶m RNA水平的影响。与PBS组相比,疫苗组的IFN-γm RNA水平显着升高,IL-10、CCL2、3、5、12、19、CXCL-1、CXCL-8和MMP2、3、7、9的m RNA水平明显降低。Cp G ODN和E7多肽组的各个指标表达情况有所不同。5.疫苗对肺组织中浸润的CD4+、CD8+T细胞、肿瘤细胞增殖和p53表达的影响。与PBS组和E7多肽组相比,疫苗组浸润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明显增加。单独Cp G ODN组和疫苗组Ki67和p53表达明显下降。结论:1.皮下接种疫苗可抑制宫颈癌肺转移瘤的生长。2.疫苗接种可增加肺组织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浸润;减少MDSCs和TAMs的浸润。3.疫苗接种可改变肺组织中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MMPs的表达水平。

二、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论文提纲范文)

(1)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3.1 排除标准
        3.2 剔除标准
    4 药物、标本采集器及保存液、检测仪器与设备
        4.1 药物(见表1,图1)
        4.2 TCT、HPVE6E7标本采集器、保存液及检测设备
        4.3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设备
        4.4 阴道灌洗液免疫因子试剂及检测设备
    5 治疗方法
        5.1 研究组
        5.2 对照组
        5.3 随访组
        5.4 治疗要求
        5.5 心理疏导与健康生活指导
    6 标本采集及检测方法
        6.1 TCT及HPVE6E7的标本采集及检测
        6.2 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水平检测
        6.3 阴道灌洗液各种免疫因子变化
    7 观察评价指标
        7.1 一般资料
        7.2 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变化
        7.3 阴道灌洗液中免疫因子变化
        7.4 患者HPV转阴率比较
        7.5 不同年龄段高危型HPV的转阴情况
        7.6 不同型别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患者的转阴情况
        7.7 安全性指标
    8 统计分析
    9 质量控制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
        1.2 孕次
        1.3 产次
        1.4 病程
        1.5 HPV型别
    2 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变化情况
    3 阴道灌洗液中免疫因子变化情况
    4 HPV转阴率比较
    5 年龄对HPV治疗效果的影响
    6 HPV型别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
    7 治疗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HPV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2)H9N2与H3N2亚型禽流感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H9N2 和H3N2 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概述
        1.1 H9N2 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
        1.2 H3N2 亚型禽流感流行情况
    第二章 流感疫苗研究进展
        2.1 灭活疫苗
        2.2 减毒活疫苗
        2.3 亚单位疫苗
        2.4 重组活载体疫苗
        2.5 DNA疫苗
        2.6 通用疫苗
        2.7 病毒样颗粒疫苗
        2.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H9N2 与H3N2 亚型禽流感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H9N2 与H3N2 亚型禽流感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的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其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伪狂犬病病毒概述
    1.2 病原学研究
        1.2.1 分子结构
        1.2.2 基因组特征
        1.2.3 主要蛋白功能
        1.2.4 遗传变异分析
    1.3 诊断技术研究
        1.3.1 病原学诊断
        1.3.2 血清学诊断
    1.4 新型疫苗研究
        1.4.1 基因缺失疫苗
        1.4.2 重组载体疫苗
        1.4.3 亚单位疫苗
        1.4.4 核酸疫苗
    1.5 生物信息学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7 技术路线
2 猪源PRV SD-2017 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遗传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3.1 细胞培养
        2.1.3.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3.3 基因组DNA提取及目的基因扩增
        2.1.3.4 病毒分离培养
        2.1.3.5 病毒传代纯化
        2.1.3.6 病毒形态观察
        2.1.3.7 病毒滴度测定
        2.1.3.8 动物感染试验(LD50 测定)
        2.1.3.9 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克隆
        2.2.2 病毒的分离培养及纯化
        2.2.3 病毒的形态观察
        2.2.4 PRV SD-2017 株病毒滴度的测定
        2.2.5 PRV SD-2017 株家兔感染试验
        2.2.6 PRV SD-2017 株遗传变异分析
        2.2.6.1 gE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2 gB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3 gC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4 gD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5 TK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6 gI基因的序列分析
        2.2.6.7 gM基因的序列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PRV gB和 gE基因酶促重组等温扩增(ER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1.3.1 核酸提取
        3.1.3.2 引物和探针设计
        3.1.3.3 PRV gB和 gE基因标准质粒的构建及其鉴定
        3.1.3.4 ERA反应体系的优化
        3.1.3.5 特异性试验
        3.1.3.6 敏感性试验
        3.1.3.7 重复性试验
        3.1.3.8 临床样本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RV gB和 gE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3.2.2 ERA反应体系的建立
        3.2.3 特异性试验
        3.2.4 敏感性试验
        3.2.5 重复性试验
        3.2.6 临床样品的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4 PRV SD-2017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1.3.1 引物和质粒
        4.1.3.2 gE/gI和 TK转移载体的构建
        4.1.3.3 PRV2017 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和纯化
        4.1.3.4 PRV一步生长曲线和噬斑大小测定
        4.1.3.5 动物接种试验(LD50 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PRV SD-2017ΔgE/gI-EGFP的构建与纯化
        4.2.2 rPRV SD-2017ΔgE/gI-EGFP报告基因的敲除
        4.2.3 rPRV SD-2017ΔgE/gI/TK-EGFP的构建和纯化
        4.2.4 rPRV一步生长曲线和噬斑大小测定
        4.2.5 动物接种试验(LD50 测定)
        4.2.6 病理组织学观察
    4.3 讨论
    4.4 小结
5 基于PRV SD-2017 株三种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仪器
        5.1.3 试验方法
        5.1.3.1 重组蛋白序列的优化与合成
        5.1.3.2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5.1.3.3 重组杆状病毒的转染和蛋白表达纯化
        5.1.3.4 家兔的疫苗接种和攻毒保护试验
        5.1.3.5 血清PRV特异性抗体测定
        5.1.3.6 血清PRV中和抗体测定
        5.1.3.7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测定
        5.1.3.8 外周血细胞因子检测
        5.1.3.9 剖检和病理病变观察
        5.1.3.10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重组杆状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5.2.2 重组蛋白PRV gB-DCpep和 PorB的表达和纯化
        5.2.3 PRV疫苗体液免疫反应的测定
        5.2.4 PRV疫苗细胞免疫反应的测定
        5.2.5 PRV疫苗血清中和抗体滴度的测定
        5.2.6 PRV疫苗的攻毒保护试验
    5.3 讨论
        5.3.1 PRV变异株基因缺失疫苗的构建
        5.3.2 PRV变异株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构建
    5.4 小结
6 PRV感染引起PK-15 细胞的转录组变化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细胞及毒株
        6.1.2 试剂与耗材
        6.1.3 仪器设备
        6.1.4 主要数据库、网站和软件
    6.2 方法
        6.2.1 PRV感染PK-15 细胞
        6.2.2 细胞总RNA的提取
        6.2.3 RNA样本测序
        6.2.3.1 样本检测
        6.2.3.2 文库构建与质检
        6.2.3.3 上机测序
        6.2.4 RNA-Seq数据处理及分析
        6.2.4.1 数据输出与质控
        6.2.4.2 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
        6.2.4.3 新转录本预测
        6.2.4.4 基因表达水平定量
        6.2.4.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6.2.4.6 差异基因的GO功能富集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RV毒株感染PK-15 细胞的时间与剂量效应
        6.3.2 RNA-seq测序样本检测结果
        6.3.3 RNA-seq测序数据评估及质控
        6.3.4 PRV感染PK-15 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3.4.1 差异基因统计
        6.3.4.2 差异表达基因可视化分析
        6.3.4.3 差异表达基因叠加关系分析
        6.3.4.4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6.3.5 PRV毒株感染PK-15 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6.3.5.1 GO功能富集分析
        6.3.5.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7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PK-15 细胞的蛋白质组学变化分析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剂与耗材
        7.1.2 仪器设备
    7.2 方法
        7.2.1 PRV感染PK-15 细胞
        7.2.2 蛋白质组学分析的细胞样品制备
        7.2.3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7.2.4 蛋白质检
        7.2.5 TMT标记
        7.2.6 馏分分离
        7.2.7 液质检测
        7.2.8 生物信息学分析
        7.2.9 蛋白质组与转录组的关联性分析
    7.3 结果
        7.3.1 提取蛋白质检结果
        7.3.2 数据质控与蛋白鉴定结果
        7.3.2.1 鉴定到的蛋白总体情况
        7.3.2.2 肽段长度分布
        7.3.2.3 母离子质量容差分布
        7.3.2.4 Unique肽段数分布
        7.3.2.5 蛋白覆盖度分布
        7.3.2.6 蛋白分子量分布
        7.3.2.7 蛋白重复性分析
        7.3.3 蛋白差异分析结果
        7.3.3.1 差异蛋白统计
        7.3.3.2 差异蛋白可视化分析
        7.3.4 差异蛋白GO功能注释分析
        7.3.5 差异蛋白KEGG分析
        7.3.6 差异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7.3.7 转录组和蛋白组表达调控关联分析
        7.3.8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表达量关联分析
        7.3.9 转录组和蛋白质组GO功能富集关联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8 结论
9 创新点
10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嵌合型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概况
        1.1 鸡毒支原体的生物学特征
        1.2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1.3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4 防治措施
    第2章 新城疫研究概况
        2.1 新城疫病毒的病原学
        2.2 新城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理变化
        2.3 新城疫的诊断
        2.4 新城疫疫苗研究现状
    第3章 病毒样颗粒研究概况
        3.1 病毒样颗粒
        3.2 病毒样颗粒疫苗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MG-NDV CVLPS的构建及鉴定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MG-NDV CVLPS的免疫效果评价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HSIL锥切术后不同时间进行药物干预与HR-HP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资料采集
        1.2.2 TCT采集
        1.2.3 HR-HPV分型检测
        1.2.4 阴道灌洗液的采集
        1.2.5 手术治疗
        1.2.6 病理标本处理
        1.2.7 术后干预措施及随访
    1.3 结果判读
        1.3.1 病灶残留、复发定义
        1.3.2 HPV感染情况判读
    1.4 阴道灌洗液IL-2、IL-10 的测定
        1.4.1 ELISA实验原理
        1.4.2 实验操作
    1.5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1.5.1 试剂与耗材
        1.5.2 仪器与设备
    1.6 统计学方法
    1.7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研究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1.1 年龄、生育与绝经情况
        2.1.2 术前TCT及 HR-HPV感染情况
        2.1.3 阴道灌洗液IL-2、IL-10 水平及IL-2/IL-10 比较
        2.1.4 术后病理结果
    2.2 术后HR-HPV感染转阴率及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比较
        2.2.1 术后6 个月HR-HPV感染转归情况比较
        2.2.2 术后6 个月阴道免疫功能的比较
        2.2.3 术后12 个月HR-HPV感染转归情况及免疫功能比较
    2.3 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术后HR-HPV持续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3.2 影响HR-HPV持续感染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HSIL 治疗后阴道局部免疫与 HR-HPV 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HPV与宫颈癌发展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1. HPV与宫颈癌的关系
        2. HPV和宫颈癌的治疗
        3. HPV与预后的关系
        4. HPV持续感染与预后的相关性
    综述二: 中医药防治HPV及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1. HPV与宫颈癌
        2. 中医对HPV及宫颈癌的认识
        3. 中医药防治宫颈癌及HPV
        4. 中医药治疗宫颈癌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检测方法
    研究内容
        1. 治疗方案
        2.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
        4. 随访计划
        5.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宫颈癌及HPV病机探讨
        3. 组方意义及依据
        4. 重组人干扰素α-2b阴道泡腾胶囊(辛复宁)的应用
    小结
不足、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Hsa_circ0006332和Hsa_circ0000069调控宫颈癌发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Hsa_circ00063322 吸附miR-548q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减弱药物敏感性并调节HPV L2 表达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相关实验仪器及材料
        2.1.2 实验步骤与方法
    2.2 结果
        2.2.1 宫颈癌中Hsa_circ00063322 的表达特征及转录调节
        2.2.2 Hsa_circ00063322 影响CC细胞增殖和药物敏感性,以及在体肿瘤生长
        2.2.3 Hsa_circ00063322 作为miRNAs海绵吸附miR-548q
        2.2.4 Hsa_circ00063322 通过miR-548q调节L2 表达,以及细胞增殖和药物敏感性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Hsa_circ0000069 通过吸附miR-4426 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相关实验仪器及材料
        3.1.2 实验步骤与方法
    3.2 结果
        3.2.1 宫颈癌中Hsa_circ0000069 的表达特征
        3.2.2 m6A修饰提高了Hsa_circ0000069 转录本的稳定性
        3.2.3 Hsa_circ0000069 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3.2.4 Hsa_circ0000069 通过吸附miR-4426 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迁移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妇科肿瘤分子标志物及其个体化精准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8)祛湿解毒方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传统医学对宫颈HR-HPV感染的认识
        1.1 中医古籍中有关宫颈HR-HPV感染的记载
        1.2 传统医学对宫颈HR-HPV感染病因病机的探究
        1.3 当代医家对宫颈HR-HPV感染病因病机的补充
        1.4 传统医学对宫颈HR-HPV感染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宫颈HR-HPV感染的认识
        2.1 HPV病毒结构及致癌机理
        2.2 宫颈HPV感染的流行病
        2.3 宫颈HPV感染的易感因素
        2.4 宫颈HPV感染的防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标本采集与检测
    2.研究内容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立题依据
    2.“祛湿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3.药理研究
    4.保妇康栓的作用机制
    5.结果分析
        5.1 对改善中医症候的作用
        5.2 对宫颈液基细胞学的改善作用
        5.3 对宫颈HR-HPV转阴的作用
        5.4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阴道微生态与HR-HPV、SIL的相关性研究及加味二妙颗粒对阴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认识
        1.2 HR-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3 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1.4 HR-HPV及SIL的防治现状
    2 中医相关研究进展
        2.1 带下病诊治进展
        2.2 加味二妙颗粒组方来源
        2.3 加味二妙颗粒清除HR-HPV的优势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1 加味二妙颗粒对HR-HPV患者的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探究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4 研究内容
        1.5 统计学分析
        1.6 研究结果
    2 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及SIL进展的相关性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阴道分泌物及阴道灌洗液的采集与处理
        2.4 宫颈脱落细胞采集与处理
        2.5 宫颈活检组织的采集与处理
        2.6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分析
    2 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致谢

(10)以CpG ODN为佐剂的人乳头瘤病毒多肽疫苗抗小鼠宫颈癌肺转移瘤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动物
        2.1.2 细胞系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TC-1细胞培养
        2.2.2 多肽及CpG ODN合成
        2.2.3 C57BL/6小鼠宫颈癌肺转移模型的建立
        2.2.4 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CD4+T细胞及CD8+T细胞的影响
        2.2.5 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MDSCs、TAMs、Tregs的影响
        2.2.6 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
        2.2.7 检测疫苗对肺组织中浸润的CD4+T 细胞、CD8+T细胞、p53和Ki67的影响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皮下注射疫苗对小鼠肺转移瘤的作用效果
    3.2 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
    3.3 疫苗对肺组织中免疫抑制细胞的影响
    3.4 疫苗对肺组织中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
    3.5 疫苗对肺组织中浸润的T细胞、细胞增殖及p53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治疗性疫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论文参考文献)

  • [1]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治疗宫颈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疗效评价[D]. 梁欢. 青岛大学, 2021(02)
  • [2]H9N2与H3N2亚型禽流感二价嵌合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D]. 凌蒙蒙. 吉林大学, 2021(01)
  • [3]伪狂犬病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构建及其感染PK-15细胞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D]. 张洪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鸡毒支原体TM-1蛋白嵌合型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价[D]. 辛梅. 吉林大学, 2021(01)
  • [5]HSIL锥切术后不同时间进行药物干预与HR-HPV感染转归的相关性研究[D]. 张宇晴. 河北大学, 2021(11)
  • [6]观察紫蛇理冲汤合外洗方治疗HPV阳性宫颈癌疗效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D]. 陈秋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Hsa_circ0006332和Hsa_circ0000069调控宫颈癌发展的机制研究[D]. 陈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8]祛湿解毒方联合保妇康栓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阴道微生态与HR-HPV、SIL的相关性研究及加味二妙颗粒对阴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D]. 沈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以CpG ODN为佐剂的人乳头瘤病毒多肽疫苗抗小鼠宫颈癌肺转移瘤的作用及机制[D]. 索晋国.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重组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疫苗诱导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