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口服液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长泰口服液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一、肠泰口服液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黄兆欣[1](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患者共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和术推拿治疗,对照组予腹部推拿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周6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IBS-SS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临床治愈1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3.33%。证候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IBS-SSS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IBS-S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IBS-S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减轻病情严重程度上具有显着优势,值得推广。

付江玉[2](2021)在《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并与西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进行对照分析,观察加减胃关煎在脾肾阳虚型IBS-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这种方案治疗IBS-D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为IBS-D的临床治疗和远期管理提供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12至2020-12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门诊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IBS-D的患者,中医辨证符合脾肾阳虚证,符合纳入标准共6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试验期间因治疗组有2例脱落,最终两组共58例完成研究。治疗前统计年龄、性别、病程、生命体征、辅助检查等基本情况,填写临床研究观察表。两组在合理饮食、适度锻炼、规律生活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西药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治疗组予加减胃关煎(熟地15g,炒白术15g,干姜10g,吴茱萸5g,炒扁豆12g,山药15g,炙甘草6g,没药5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口服,连续治疗4周,并在治疗后的2月内持续追踪随访。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IBS-SSS积分、IBS-QOL积分,试验期间记录相关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并分析两组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整理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总证候积分(泄泻、腹部冷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形寒肢冷)、IBS-SSS积分、IBS-QOL积分各方面比较均有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腹泻、缓解全身阳虚症状、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在两组间治疗后进行比较时,P<0.05,明显治疗组表现更好。2.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主症(泄泻、腹部冷痛)、次症(腰膝酸软、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形寒肢冷)分值比较均有下降,且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中医主症、次症方面有明显作用。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主症积分差值结果P<0.05,表明尽管两组均有明显改善泄泻、腹部冷痛这两个中医主症的作用,但在改善程度效果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次症积分差值结果在食欲不振这一次症方面P>0.05,其余都为P<0.05,表明两组仅在神疲懒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这三个次症方面改善作用具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食欲不振症状方面两组疗效相当。3.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对照组中医证候方面总有效率为43.33%,治疗组为89.28%,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中医疗效方面差异显着。4.IBS-QOL疗效比较:治疗组IBS-QOL总体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6.67%,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比较,P<0.05,表明两组在IBS-QOL总体疗效方面差异显着。5.复发率对比:两组在疗程结束的为时2月的随访追踪期间都偶有出现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9.09%,对照组复发率为44.44%,两组复发率比较有P<0.05,表明对照组远期疗效不如治疗组。6.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疗程结束后的安全性检查也未发现异常,由此说明,不论是治疗组(加减胃关煎),还是对照组(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其在临床治疗中都安全,无副反应。结论:加减胃关煎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这两种治疗方案都能够改善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临床症状,但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在缓解腹泻,改善中医主症、部分中医次症,降低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有明显优势,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于IBS-D的远期疗效也很可观,是值得应用借鉴的。

张媛媛[3](2021)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观察其对中医症状积分,患者生活质量及不良精神心理状态的治疗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来源于甘肃省中医院住院及门诊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的80例IBS-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病例数相等。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予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4周后,客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焦虑抑郁积分,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实际疗效,停药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记录,评价其远期治疗效果。结果:1.中医症状积分方面:(1)两组经不同方案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为76.32%,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P<0.05),但治疗组的总积分下降程度远大于对照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两组治疗后的单项症状积分,经组内比较,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腹痛腹胀、纳差、乏力、嗳气、胸胁胀痛、烦躁、口苦这些方面,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及排便状况方面,两组疗效相当(P>0.05)。2.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P<0.05),但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拥有更好的疗效。3.精神心理方面:两组经过治疗后,HAMA、HAMD积分都呈下降趋势(P<0.05),但治疗组在调整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精神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随访:停药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5%,对照组65.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相较对照组远期疗效更佳。5.安全性分析:两组在服药期间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肝郁脾虚证IBS-C患者,在改善中医积分、精神心理状况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治疗效果优于乳果糖组,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在临床中辨证推广使用,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张新东[4](2020)在《安中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症状积分前后改变以评价安中止泻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为本病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将符合脾虚湿盛型IBS-D诊断标准的患者共9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共完成88例,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经过统计学相关检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症状积分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给予安中止泻汤作为治疗方案,用法:200ml水冲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餐后1小时服用,对照组给予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药物作为治疗方案,用法:奥替溴铵片,口服,每次1片,一日2次,餐后1小时服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口服,每次3粒,一日2次,餐后1小时服用,疗程为4周;治疗后通过观察比较两组症状积分前后改变以评价其临床疗效,并随访8周,统计比较两组的复发率,以期评估药物远期疗效。结果:1.入组前比较: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方面比较,经过SPSS20.0软件统计检验,结果P>0.05,没有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比较:通过临床4周的治疗,安中止泻汤治疗组45例患者中痊愈10例,显效1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1%,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43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9.78%,经过统计检验比较,结果P<0.01,两组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临床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3.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两组患者症状总积分比较,经过统计学秩和检验比较,结果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经过统计学秩和检验比较,结果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安中止泻汤在改善症状效果方面较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明显,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P均<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药物对脾虚湿盛型IBS-D均有显着疗效。4.治疗后单项症状比较: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症状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在“大便次数”、腹胀腹痛”、“纳呆”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加重因素”、“神疲倦怠”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O.01)。5.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结束后8周进行随访,安中止泻汤治疗组随访患者41例中有5位复发,复发率为12.20%;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随访患者30例中有11位复发,复发率为36.67%,经过统计学卡方检验,结果P<O.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安中止泻汤远期疗效优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6.安全性指标观察:本临床研究期间,安中止泻汤治疗组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照组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在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果,说明安中止泻汤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安中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盛型IBS-D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奥替溴铵片+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具有安全性,远期疗效可观,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喻爱萍[5](2020)在《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临床应用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IBS-C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病例均进行调整生活起居,改善饮食结构,调畅情志等一般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予口服中药“柴芍枳术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西药“乳果糖口服溶液”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IBS-SS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的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IB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有64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两组各脱落3例,总脱落率为8.57%。2.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分布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1)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试验组的疗效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证候各单项积分方面:试验组各证候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在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方面治疗前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其余症状方面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困难、心下满、不欲饮食方面,两组治疗后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腹痛、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方面,试验组治疗后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4.在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方面:治疗4周后,试验组的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分别为75.00%、71.88%,均高于对照组的50%、46.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IBS-SSS疗效方面:治疗4周后,试验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2例,有效19例,无效11例,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BS-SSS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两组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在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OB、电解质、肝肾功能及心电图、腹部彩超等检查,均未见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两组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改善“阳微结”IBS-C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在腹痛应答率、自发排便应答率、IBS-SSS评分及IBS-QOL评分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对肠道外症状方面改善明显,且安全性良好。

顾燕华[6](2020)在《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观察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参考。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诊断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属脾虚湿盛证的患者,共60例,年龄在18~6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30例。治疗组予基础治疗+健脾缓急方治疗,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口服治疗,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停药1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和治疗前后肠电图数据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健脾缓急方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和心电图表现以及不良反应评价健脾缓急方的安全性。结果:1.本次试验共纳入60例患者,实际完成整个治疗与观察过程的有57例,其中治疗组有29例完成全部治疗与观察过程,脱落1例,对照组有28例完成全部治疗与观察过程,脱落2例,总脱落率为5%。2.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总积分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单项中医症状方面: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各项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在改善大便溏泻和腹痛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而在改善劳累后发作或加重、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及纳呆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连续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肠电图方面:连续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肠电图各导联的波形平均频率和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波形平均频率反映肠电节律的快慢,而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反映肠电节律的紊乱情况,说明两组治疗均可调节患者的肠电节律,改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其中治疗组在调节降结肠和直肠的肠电节律以及改善降结肠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明显(P<0.05),而在调节升结肠肠电节律和改善升结肠、直肠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方面和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6.复发情况方面:停药1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2%,对照组复发率为4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发生异常改变,研究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表明两组药物均安全。结论: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临床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多种不适症状,可调节肠电节律,改善肠电节律紊乱情况,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申中美[7](2020)在《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目前已发表的参苓白术散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学依据;2.通过观察分析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与提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1.Meta分析:通过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数据学术论文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共4个数据中有关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全部文献,对经研究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选择的文献,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数据的统计、Meta分析,以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结局指标,同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2.动物实验:将70只实验用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谷氨酰胺组和培菲康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以含生药1g/ml的生大黄水煎剂按20ml/kg剂量灌胃,持续时间为8天,频率为每日1次,制备IBS-D模型。密切观察并每日记录各组大鼠的腹泻情况以及活动、体重变化等情况。造模成功后,除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外,各组分别灌胃相应受试药物,两周后进行盲肠内容物、肠道组织取材。观察实验动物的肠道组织病理学,检测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肠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测定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的mRNA和蛋白水平,测定黏蛋白2(MUC2)、肠碱性磷酸酶(IAP)、核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的表达水平,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Meta分析:4个数据库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72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4项随机对照试验,均为国内期刊论文且均在中国境内进行。纳入病例共计1147例,治疗组为582例,对照组为565例,有3项试验共脱落14例患者,对最终纳入的1133例病例(包括治疗组574例以及对照组559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以及数据分析。依据试验措施的不同,将纳入的14项试验分为两组,分析结果证实参苓白术散组以及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组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单独西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ta分析结果说明参苓白术散能够显着提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总有效率,且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①在肠道菌群方面,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上升(P<0.01),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有所下降,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培菲康和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盲肠内容物中肠球菌、肠杆菌的数量明显下降(P<0.05),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恢复至正常水平,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有部分改善作用,但未达统计学显着差异。②在肠道组织病理学方面,正常组大鼠肠腔绒毛长度均匀,排列紧密,杯状细胞数量正常。模型组大鼠可见绒毛缩短,杯状细胞减少。谷氨酰胺、培菲康和参苓白术散各剂量组对于模型大鼠肠道组织绒毛损伤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③在肠道组织紧密连接蛋白分子(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RNA和蛋白水平方面,谷氨酰胺颗粒、培菲康胶囊和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可明显上调ZO-1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量,对于Claudin的mRNA表达量也有上调趋势。参苓白术散中、低剂量组对于ZO-1、Occludin和Claudin的mRNA表达量变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与模型组相比,谷氨酰胺颗粒、培菲康胶囊和参苓白术散高、中剂量组可明显上调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量,对于Claudin的蛋白表达量也有上调趋势。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对于ZO-1、Occludin和Claudin的蛋白表达量变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④在结肠屏障调节相关分子(MUC2、IAP)的mRNA表达水平方面,培菲康和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对于模型组大鼠MUC2的mRNA表达具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谷氨酰胺组MUC2的mRNA表达也有显着上调。各受试药物组对于IAP的mRNA表达均未见显着影响。⑤在肠道炎症信号分子(NF-κB、p38MAPK)的表达水平方面,各受试药物组对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和p38MAPK的mRNA表达均未见显着影响。结论:1.Meta分析显示参苓白术散单用或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切实有效,未发生明确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参苓白术散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参苓白术散、培菲康、谷氨酰胺可以调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肠道组织病理学,调控其紧密连接蛋白分子、结肠屏障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且参苓白术散中、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这提示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来看,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发挥效果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刘薇[8](2019)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IBS有4种亚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IBS-C)是其中一种,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常常合并精神心理症状,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西医治疗往往是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中医穴位埋线法治疗IBS-C特色明显。本文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研究探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理。临床部分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公式法计算样本含量,随机将9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选用穴位有天枢、中脘、足三里、脾俞、肝俞和大肠俞,每两周埋线1次,共2次;对照组采用聚卡波菲钙片口服治疗,疗程四周。结果:94例患者均来自本院肛肠科门诊,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分布、病情轻重及中医证候等方面进行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齐同性好,具有可比性。①总体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着意义,表明治疗组(穴位埋线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聚卡波非钙组)。②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其积分较前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③治疗组治疗前后兼症腹胀、口干舌燥、心慌乏力、失眠多梦、胸胁胀满、暖气叹息、汗出气短、饮食不振、烦躁易怒等9个症状积分较前均有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均有明显改善④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每次排便时间以及腹痛,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5个主要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⑤治疗前后两组兼症情况,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治疗组其积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有统计学意义,其它兼症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说明穴位埋线疗法对IBS-C的兼症腹胀、口干舌燥、饮食不振和烦躁易急改善优于对照组,其它兼症两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①穴位埋线组和聚卡波菲钙组治疗IBS-C均有疗效,治疗组在总体疗效、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部分兼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②穴位埋线疗法操作简单,无副作用,疗效明确,可进一步推广。实验部分:目的:通过建立IBS-C动物模型,观察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效果及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血清和肠组中5-HT和CRF的影响,进一步探讨IBS-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冰水灌胃法同时加上夹尾刺激法和束缚固定法,制造实验大鼠IBS-C脾虚气滞肝郁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状态和粪便情况,以及墨汁传输试验和直肠扩张试验等,证实便秘模型复制成功。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法,对照组运用莫沙必利治疗。结果:①24小时排便粒数,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粪便粒数大于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粪便粒数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②24小时粪便湿重,穴位埋线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③24小时粪便干重,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④墨汁传输试验推进率,穴位埋线组大于IBS-C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大于模型组,P<0.05,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大于莫沙必利组,说明穴位埋线法疗效优于莫沙必利组。⑤穴位理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5-HT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中5-HT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5-HT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5-HT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5-HT值小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⑥穴位埋线法对IBS-C实验动物CRF的影响:IBS-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和肠组织CRF值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CRF可能是引起IBS-C的因素。穴位埋线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莫沙必利组与IBS-C模型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IBS-C模型组,P<0.05,说明治疗有效;穴位埋线组与莫沙必利组比较,血清CRF值低于莫沙必利组,P>0.05,说明穴位埋线法和莫沙必利组没有差异。结论:穴位埋线法对IBS-C动物模型治疗有效,优于莫沙必利对照组,5-HT和CRF可能为IBS-C的发病因素,两种治疗法对其均有影响,也间接说明穴位埋线疗法治疗IBS-C的作用机理。

卿龙丽[9](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岳灵[10](2019)在《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电针大肠俞募穴调整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针刺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旨在探索针刺大肠俞募穴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选穴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3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募穴组、俞穴组、募穴组共5个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针刺组的大鼠使用熬制的番泻叶药剂灌胃制造功能性腹泻大鼠模型,空白组大鼠使用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灌胃。灌胃1小时后,同日电针俞穴组(大肠俞穴)、募穴组(天枢穴)、俞募穴组(天枢穴+大肠俞穴),每次20分钟;空白组和模型组采用相同的捆绑方式,不针刺,固定20分钟;每日1次,共10次。针刺结束后,在无菌环境下收集大鼠大便,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观察治疗后大鼠排便情况、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h排便颗粒数明显多于空白组,统计学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俞穴组、募穴组、俞募穴组排便颗粒数明显减少,统计学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24小时粪便含水量明显高于空白组,统计学具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募穴组、俞募穴组24小时粪便含水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针刺募穴、俞募穴均可以改善功能性腹泻大鼠24小时粪便含水量;俞穴组大鼠24小时粪便含水量较高,提示针刺俞穴对功能性腹泻大鼠粪便含水量没有明显调节。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TU明显降低,在PC1维度和PC2维度均有显着差异。α多样性显着下降,β多样性显着下降。放线菌门、脱铁杆菌门、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粪杆菌、丹毒氏菌)呈现明显增多,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软壁菌门、拟杆菌门、迷踪菌门明显减少,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3.与模型组比较,针刺俞募穴组OTU明显升高,在PC1维度和PC2维度均有显着差异。α多样性显着增加,β多样性显着增加。放线菌门、脱铁杆菌门、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粪杆菌、丹毒氏菌)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软壁菌门、拟杆菌门、迷踪菌门呈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针刺大肠俞募穴可以调节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动力,减少大鼠排便量,降低粪便含水量。2.针刺俞募穴可以改善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针刺俞募穴可以降低放线菌门、脱铁杆菌门、厚壁菌门(瘤胃球菌、粪杆菌、丹毒氏菌)的含量,增加拟杆菌门、迷踪菌门、软壁菌门的含量;针刺俞穴、针刺募穴对肠道细菌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3.根据现有的研究推断针刺俞募穴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含量,从而降低功能性腹泻大鼠的肠道动力,达到治疗功能性腹泻的目的。

二、肠泰口服液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肠泰口服液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研究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取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不良事件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临床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肝郁气滞与IBS-C的发生紧密相关
    2 推拿治疗IBS-C的效应研究
    3 和术推拿概述
        3.1 命名
        3.2 渊源
    4 和术推拿治疗IBS-C(肝郁气滞证)的探讨
        4.1 开督脉
        4.2 疏肝胆
        4.3 运脾、通腑(重局部)
        4.4 通三焦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5.3 证候疗效比较
        5.4 IBS-SSS评分比较
    6 本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综述 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治疗进展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判定标准
    3.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5 统计学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入选患者
    4.2 一般资料
    4.3 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IBS-D的认识
    2 中医学对IBS-D的认识
    3 选题思想
        3.1 临床体会
        3.2 脾肾阳虚型IBS-D与本方的适配性
    4 选方意义
        4.1 方解
        4.2 胃关煎临床研究及单味药物药理分析
    5 本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5.1 临床资料分析
        5.2 治疗4 周后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5.3 治疗4 周后IBS-SSS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5.4 治疗4 周后IBS-QOL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5.5 中医证候疗效、IBS-QOL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分析
    6 课题创新点
    7 问题与展望
        7.1 本次研究缺点与不足
        7.2 展望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Bristol粪便形状分类表
    附录2: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3: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
    附录4: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
    附录5: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观察表
    附录6:知情同意书
    附录7:不良反应记录表
个人简介

(3)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估计
        2.2 样本分组方法
    3 治疗方案
        3.1 基础治疗
        3.2 分组治疗
    4 观察指标及临床疗效判定
        4.1 一般资料
        4.2 安全性指标
        4.3 治疗效果观察指标
        4.4 中医症状积分判定标准
        4.5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4.6 精神心理状况评定标准
        4.7 临床研究的安全性评估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完成情况
        1.2 性别比较
        1.3 年龄比较
        1.4 病程比较
    2 临床疗效结果
        2.1 中医症状总积分结果比较
        2.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2.3 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2.4 生活质量评定
        2.5 HAMA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2.6 HAMD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2.7 随访期两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3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舒劲主任医师对IBS-C病机的认识
        1.1 IBS-C与肝的关系
        1.2 IBS-C与脾的关系
    2 舒劲主任医师对于IBS-C的治疗经验
        2.1 肝脾同调
        2.2 慎用下法
        2.3 调摄生活
    3 辨证选方及用药分析
    4 现代药理学分析
        4.1 逍遥散、小柴胡汤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4.2 单味药物的药理学分析
    5 对照组药物选择
    6 结果分析
        6.1 基线资料分析
        6.2 疗效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安中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5)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2.7 安全性评价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试验前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3 疗效结果
        3.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3.3 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比较
        3.4 腹痛、自发排便应答率比较
        3.5 IBS-SSS疗效比较
        3.6 IBS-SSS评分比较
        3.7 IBS-QOL评分比较
    4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
分析与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于IBS-C的认识
        1.1 概念
        1.2 病理机制
        1.3 一般治疗
        1.4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于IBS-C的认识
        2.1 IBS-C的病因病机
        2.2 IBS-C的中医辨证论治
        2.3 中医内治疗法
        2.4 中医外治疗法
        2.5 联合治疗
    3 导师辨治“阳微结”IBS-C的学术思想
        3.1 “阳微结”IBS-C的病因病机
        3.2 柴芍枳术汤的选方依据
        3.3 阳微结证与肝郁气滞证对比
    4 结果分析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4.2 腹痛、自发排便应答率及IBS-SSS疗效方面的疗效分析
        4.3 生活质量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
    2.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2.1 中医病名
        2.2 中医病因病机
        2.3 中医治疗进展
    3.肠电图的临床应用
        3.1 电极放置位置
        3.2 相关波形参数的意义
        3.3 肠电图在临床上的应用
        3.4 小结
    4.总结和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肠电图检测方法
    3.观察指标
        3.1 一般观察指标
        3.2 疗效性观测
        3.3 安全性观察
        3.4 观察时点
        3.5 疗效评价标准
    4.统计学方法
    5.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基线资料比较
        5.3 治疗结果分析
        5.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费建平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健脾缓急方的立方依据与方药配伍分析
    3.健脾缓急方组方药物分析
        3.1 单一药物功效分析
        3.2 单一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4.健脾缓急方的疗效分析
        4.1 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
        4.2 单项中医症状积分方面
        4.3 中医证候疗效方面
        4.4 肠电图波形平均频率方面
        4.5 肠电图肠电节律紊乱百分比方面
        4.6 复发情况方面
        4.7 安全性方面
    5.对照组用药分析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1.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2.随机数字表
    附3.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附4.中医证候积分记录表
    附5.肠电图观察指标记录表
    附6.安全性观察指标记录表
    附7.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8.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现状与进展
    2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与进展
第二部分 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检索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数据提取
        3.5 文献质量评价
        3.6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文献筛查
        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疗效评价: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
        4.5 敏感性分析
        4.6 发表偏倚
        4.7 安全性分析
        4.8 其他
    5 讨论
第三部分 参苓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动物实验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动物
        2.3 剂量设置及依据
        2.4 大鼠IBS-D模型的制备
        2.5 分组及治疗
        2.6 标本收集
        2.7 检测指标
        2.8 结果统计与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各组大鼠的腹泻症状及体重改变
        3.2 肠道菌群分析(分类计数)
        3.3 对肠道上皮细胞的影响
        3.4 对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影响
第四部分 讨论
    1 参苓白术散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1.1 组方分析
        1.2 现代药理研究
    2 参苓白术散对IBS-D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 参苓白术散治疗IBS-D的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3.1 肠道菌群的变化
        3.2 肠上皮细胞的变化
        3.3 肠道菌群-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变化
    4 参苓白术散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初探
第五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
    附录3 进行不同种类动物间剂量换算时的常用数据
    附录4 实验动物症状记录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中医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目的与方法
    临床资料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 随机分组表
附录2 CRF表
附表3 动物实验图片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病因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1.3 泄泻病机
        1.4 辨证分型
        1.5 泄泻治则
        1.6 辨证论治
        1.7 其他治疗方法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1.本研究的目标
    2.本研究主要内容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来源
        3.2 文献检索方法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研究方法
    4.本研究结果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成人泄泻篇
        4.3 小儿泄泻篇
第三部分 讨论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3.1 成人篇
        3.2 小儿篇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电针大肠俞募穴调整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
    3.技术路线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常用试剂的配置
    2.实验方法
        2.1 饲养环境
        2.2 实验分组
        2.3 造模
        2.4 干预措施
        2.5 观察指标
        2.6 取材
        2.7 16S rDNA测序
        2.8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大鼠24小时排便粒数测定
        3.3 大鼠24小时粪便含水量检测
        3.4 大鼠肠道菌群物种分类及丰度分析
        3.5 基于16S rDNA测序的物种多样性分析
讨论
    1.中医学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1.1 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功能性腹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功能性腹泻的中医疗法
    2.西医对功能性腹泻的认识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2 功能性腹泻的治疗方法
    3.肠道菌群及脑肠菌轴在功能性腹泻发病中的重要地位
        3.1 肠道菌群的生理功能
        3.2 脑肠菌轴与功能性腹泻的关系
    4.针刺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的调节机制研究
        4.1 选穴依据
        4.2 针刺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机制
    5.结果讨论
        5.1 针刺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大鼠排便情况的影响
        5.2 电针俞募穴对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附图
    附件二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肠泰口服液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和术推拿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气滞证)的临床研究[D]. 黄兆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2]加减胃关煎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江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逍遥散合小柴胡汤加味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观察[D]. 张媛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安中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研究[D]. 张新东.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柴芍枳术汤治疗“阳微结”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喻爱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健脾缓急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湿盛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顾燕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参苓白术散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系统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D]. 申中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刘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9]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基于16S rDNA测序研究电针大肠俞募穴调整功能性腹泻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的作用机制[D]. 岳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长泰口服液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