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想政治工作“说话”

让思想政治工作“说话”

一、让思想政治工作“言之有物”(论文文献综述)

卢菊艳[1](2021)在《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空间中对某一热点事件所表达出的情感、情绪、态度、意见的综合反映,其在治理目标、传播主体、内容以及功能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手段、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带来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其教育环境、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者权威产生消极影响。基于此,构建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依托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和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从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和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以网络治理、法治建设和舆论引导为抓手,规范和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通过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以及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促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体系的完善;着眼于教育者育人理念、施教本领和教学成效上的转变与提升,实现教育者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培养其信息意识、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

窦星辰[2](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内涵丰富、结构多元、特征鲜明,具有舆论导向和价值引领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时代体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话语是作为语言实践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号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用以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符号系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交流过程中使用的符号体系,具有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属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价值观引领使用和保障使用的符号系统,包括内容体系、表达体系、传播体系、保障体系、评估体系五个方面,具有输导功能、转换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和引领功能,呈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科学性与人本性、恒定性与动态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等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内背景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而探索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体现时代性,即体现新时代的新要求,抓住机遇,探索创新,同时直面新时代的新问题。一方面,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复杂化、话语权主体位移、公众认同危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带来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话语主体“空场”、话语“泛意识形态化”、普遍性掩饰了“精准性”、话语转换无序等现实问题,有“主导”与“主体”关系认识不到位、教育者素质及转换能力有待提升、资源开发程度不够、协同机制不完善、话语环境的影响等多重归因。建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有益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话语思想为思想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指南,吸收借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西方话语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努力以突出思想性、坚定自信心、提升亲和力、掌握主导权和彰显实效性为目标建构的话语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是个复杂的工程,要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与政策引领机制、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多维联动,确保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目标明确、内容完善、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着。新时代是信息时代,是全媒体时代,要培养平等对话交流的新型话语主体,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丰富话语载体、拓展话语空间以创新话语介体,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和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以优化话语环体,充分利用全媒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是发展中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建构立足时代、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精神家园之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同源同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明确话语为人民、话语说中国,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积极应对“话语陷阱”,努力提升文化话语权,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建构“话语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健步走向世界。

邓阳[3](2021)在《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密切关注,形成了以精辟深刻的内涵与环环相扣的逻辑体系为主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面临当今环境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已不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故而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加以重新审视。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指引工作开展的重要科学指南,其思想的演变进程也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最终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根本遵循。本文从三个部分对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与实践路径进行具体阐释。首先是文章的导论部分。在导论中对论文的选题以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全文的开展,为进一步分析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做了方法论的铺垫。其次是正文部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的理论渊源和自身逻辑进行探究,为后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思想逻辑的起点、构成、支撑、特征进行梳理,是文章最关键的部分;第三部分基于前文对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进行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实践路径的构建,为加快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可靠保障。最后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与前文呼应,总结全文。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历史使命,思想逻辑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基本的思想进程,加之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中国历代领导集体思想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德育思想,较之以往更加系统透彻,形成了符合中国现实发展的严密逻辑体系,对中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黄嘉富[4](2021)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话语在人类劳动实践、社会交往中形成与发展,是表达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伴随媒体形态由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为全媒体,人类发挥媒体促进社会交往的作用方式由此发生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媒体呈现的话语理念、话语语境等也有所不同。加强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育人的感染力,提高党的创新理论在全媒体场域中的传播效度,进而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通过文献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媒体时代这个时代背景着重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状、话语转换生成逻辑、话语转换理念,进而提出话语转换策略。具体分为六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目的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其成效与不足,从而提出本文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等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理论,阐发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话语的重要论述,借鉴西方学者的话语理论,为后文展开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考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全媒体时代取得的成效,分析话语理念、话语内容和话语语境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第四部分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生成逻辑的研究,对话语转换“何以必要”进行学理性阐释。从理论逻辑层面看,话语转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话语具体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转化。从实践逻辑层面看,提升话语育人成效和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等实践活动,客观要求进行话语转换。从历史逻辑层面看,话语转换本身是从话语预设到话语共生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五部分论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理念,回答“转向何方”的问题。话语转换并不是随意的转换,而是在坚持话语转换原则基础上,推动独白话语与互动话语相互转换、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相互转换、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互转换。第六部分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有效解决“如何转换”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应借助全媒体技术,完善网络空间话语生成的语境;从推动校园融媒体建设、完善师生互动议题设置等方面入手,转变话语理念;通过推动话语回归生活世界与贴近学生发展,丰富话语内容。

尤志成[5](2021)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是传播思想、交流观点、表达自我的工具,也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赋予艺术性的“加工”,有利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实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关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与成长成才,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有益探索备受瞩目。本课题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现状、存在问题着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具体内涵、典型特征、基本原则、基本理论等“问题论域”进行深入思考和挖掘,给予核心概念的清晰厘定。然后在梳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中的问题和难点,并进行原因的剖析。继而从“理论+现实”双重维度的分析基础上提出较合理的、有操作性的提升措施,以期对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提供参考。本文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前言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缘起、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学界研究存在着“偏于现象描述,稍有形上概括;偏向事实演绎,稍有理论推导;偏重单一学科视角,稍有跨学科研究”的三点不足,从而引出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对本课题研究思路作出简要介绍,并明示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在于“核心概念的创设、研究进路的拓展以及提升策略的创新”等。第一章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相关的基本问题。先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基本概念的界定着手,采用“解剖法”,层层递进“解剖”概念,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内涵分为“独特性、创造性、审美性”三部分,最终以“成像”法把概念清晰呈现出来;然后探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呈现遵循的基本原则问题,研究指出除遵循语言艺术的基本原则外,还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特征遵循“坚定的政治性、深邃的思想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感召性”等特殊原则;再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支撑理论,提出“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文艺修辞理论中语言教化功能理论、接受理论”等可以作为开展研究的主要理论。第二章主要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呈现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教学语言艺术运用不足的表现。研究逻辑主要依据前文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内涵分为“独特性、创造性、审美性”三部分,对照透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独特性体现不足、创造性发挥不够、审美性彰显不明”,并对这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详细分析,同时指出产生问题的可能性原因所在。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主要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呈现的基本途径。针对第二章提出的问题和难点,分别从“独特性”、“创造性”、“审美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呈现三部分进行探究。在“独特性”方面,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注重语言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艺术性”四个方面来提升语言艺术;在“创造性”方面,主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语言内容上应注重“抽象语言转化成形象语言、教材语言转化成课堂语言、传统语言转化成时代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体现出创新性;在“审美性”方面,主要研究教师语言在形式和内容统一到对“美”的追求,主要从“注重语言艺术运用的方法选择、注重修辞手法使用的巧妙掌握、注重语言艺术表达的场景切换”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语言技巧表达的能力进行论述,提升课堂“美”的感受。结语部分指出了教学语言艺术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本文所提出的对策路径和具体措施进行了初步的前瞻性预测,并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应对思路。

崔晓娟,蔡文伯[6](2020)在《故事会说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以理育人是大学的基本特征,大学课堂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传播道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析事明理,才能有意识地践履和弘扬既有"道理"。丰富的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和精神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道理有机融入故事中,可以增加教育的有理性、共情性和易懂性。无论是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挖掘事实资料、发挥故事育人功能,可以增进思想政治教育道理传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机融合"故事"与"道理",用"道理"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架,用"故事"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价值塑造上更容易达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孟晓东[7](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三个着力点》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精准施教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破解老问题、应对新情况的新探索。在思政课精准施过程中,要把握好"理、物、趣"三个着力点,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提高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感悟。

刘蕊[8](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言是人类使用最基本、最普遍的交际工具,语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的教育手段和最主要的教育方式。通过合理使用语言,教育者可以把特定的思想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与信息传达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语言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到“桥”和“船”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纽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讲究艺术,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帮助受教育者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引导他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应该坚持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哲理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语言要实事求是、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有情感。只有不断提高语言艺术运用能力,只有拥有“坚固的桥梁”和“坚固的船”,才能成功地“渡河”。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第二,提升教育者的理论水平。教育者不仅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做受教育者的忠实倾听者,学会引导教育会话。第四,丰富教育者的话语资源。通过引经据典来展现中国气质,吸收网络热门语言来体现时代感。第五,提升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第六,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接受能力。

王英洁[9](2020)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始于“初心”,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即从自己的角色定位出发,认知“我”是谁;牢记使命归于“使命”,回答了主体“我”应该为谁去做,并做些什么。所以,初心和使命也是人的价值观的显现。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者,是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者,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耕耘者。“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正是党和国家、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期望和诉求。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观关系着受教育者是否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价值认同,关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能够完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关系着大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价值观形成的理论与方法,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内蕴在教师的观念体系内,隐含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中,对铸魂育人行为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所以,在学理上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取向,探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与逻辑,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评价标准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从本体论的视角,理性地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应为何态”、“源起何处”、“何以生成”、“以何评价”、“有何价值”的问题。全文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具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本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进行整体把握,从研究背景中把握动态环境,定位研究价值;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对比、归纳、总结当前研究范围,提取关键研究脉络;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中分别阐述行文逻辑和方法依据,确保本文构思缜密、有理有据。第二章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进行理论概述。本章通过对价值、价值观的含义的探索,从共性到个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含义、功能、特殊性进行梳理和廓清,为后续研究提供核心范畴;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基础进行解读,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明确研究主题、研究思路的可行性;基于此,进一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之意义。第三章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基本结构。本章从核心内容、构成要素、内在特质三个维度勾画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在机理,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应为何态”的问题,以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研究效果。第四章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本章从主体依据、职业诉求、社会条件三个方面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源起何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必然离不开主体依据和职业诉求,同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要思考其生成的社会条件。只有根植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才能体现时代风貌。第五章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本章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机制、实践向度、价值承诺来论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何以生成”,这一部分运用了多学科理论知识展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主客观内外联动过程,呈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逻辑理路。第六章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进行评价,要遵循以“意识自觉”为核心的个体标准、以“八个统一”为指导的教学标准、以“职业责任”为依据的角色标准、以“四个服务”为尺度的社会标准,以此完成“以何评价”的理论探索。第七章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时代价值。本章从国家站位、课程方位以及角色定位三个层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有何价值”,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时代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作用的必然选择,是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核心支撑。

王青青[10](2020)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支柱,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脊梁,是一个政党进步的不竭力量之源,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备素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并对其文化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面对世界各国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碰撞,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外来文化和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知识体系尚未健全,价值观念尚未系统,心理情感尚未成熟,需要高校教育加以正确的引导。高校立足时代要求和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充实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论成果,并为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出对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对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具体有效的文化自信培育对策。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背景,梳理了论文写作的思路,确定了论文写作的方法。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文化自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为优化高校思政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教育过程不完整、教育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并从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学生以及外部文化环境四个角度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高校的重视程度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个别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大学生自身文化认知水平不高和多元文化交织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第三部分: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优化高校思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对策。从强化一个阵地、完善一支队伍、发挥一个主渠道和搭建一个平台四个角度出发,强化高校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视,实现课堂教育和实践养成有机结合,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高校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际效果。

二、让思想政治工作“言之有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思想政治工作“言之有物”(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2 网络舆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 网络舆情概念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2.1.2 网络舆情相关概念辨析
        2.1.3 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及其特征
    2.3 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
        2.4.3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
3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3.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1.1 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推动全员育人
        3.1.2 创新教育手段,拓宽教育阵地
        3.1.3 凸显主流价值,发挥引领功能
        3.1.4 丰富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成效
    3.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3.2.1 侵蚀教育环境,弱化教育影响力
        3.2.2 加大教育难度,阻碍教育工作的开展
        3.2.3 冲击教育内容,影响价值认同
        3.2.4 挑战教育者地位,削弱教育效果
4 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4.1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影响
    4.2 高校思政工作体系不健全
    4.3 教育者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
    4.4 大学生网络素养不足
5 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5.1 规范与优化: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环境之维
        5.1.1 加强网络治理,维护网络安全
        5.1.2 推进法治建设,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5.1.3 强化主导声音,引导舆论走向
    5.2 完善与把关:网络舆情治理的高校工作之维
        5.2.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
        5.2.2 优化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5.2.3 健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控机制
    5.3 转变与创新:网络舆情引导的教育者之维
        5.3.1 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5.3.2 着力提升施教本领
        5.3.3 努力提升教学成效
    5.4 教育与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大学生之维
        5.4.1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4.2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
        5.4.3 推进网络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法治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主要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理论解读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话语
        2.1.2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2.1.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结构
        2.2.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体系
        2.2.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体系
        2.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体系
        2.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保障体系
        2.2.5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评价体系
    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功能
        2.3.1 输导功能
        2.3.2 转换功能
        2.3.3 激励功能
        2.3.4 辩护功能
        2.3.5 引领功能
    2.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特征
        2.4.1 政治性与学术性
        2.4.2 科学性与人本性
        2.4.3 恒定性与动态性
        2.4.4 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及意义
    3.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1.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3.1.3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
    3.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归因
        3.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存在现实问题
        3.2.2 新媒体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提出了新要求
        3.2.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困境的原因分析
    3.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意义
        3.3.1 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3.3.2 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
        3.3.3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实效性
        3.3.4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3.3.5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资源
    4.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思想
        4.1.1 话语的社会属性理论
        4.1.2 话语的阶级属性理论
        4.1.3 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理论
        4.1.4 话语功能理论
        4.1.5 话语权力与话语传播理论
    4.2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4.2.1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4.2.2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4.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4.3 可资利用的中西文化资源
        4.3.1 中华传统教化思想
        4.3.2 西方话语资源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5.1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
        5.1.1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5.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5.1.4 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5.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原则
        5.2.1 守正与创新相统一
        5.2.2 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统一
        5.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5.2.4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5.2.5 学术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5.2.6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5.3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
        5.3.1 突出思想性
        5.3.2 坚定自信心
        5.3.3 提升亲和力
        5.3.4 掌握主导权
        5.3.5 彰显实效性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联动机制
    6.1 组织领导与引领保障机制
        6.1.1 组织领导机制
        6.1.2 宣传引领机制
        6.1.3 政策保障机制
    6.2 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机制
        6.2.1 舆论监督机制
        6.2.2 社会协同机制
        6.2.3 公众参与机制
    6.3 高校主导与融合育人机制
        6.3.1 全科育人机制
        6.3.2 管理育人机制
        6.3.3 队伍建设机制
        6.3.4 综合评价机制
    6.4 多维联动机制综合分析
第七章 应用全媒体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
    7.1 培养新型的话语主体
        7.1.1 提高施教者的基本素养
        7.1.2 培养新型主体关系
    7.2 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话语客体
        7.2.1 掌握话语之“因”
        7.2.2 整合话语资源
        7.2.3 丰富话语内容
    7.3 创新话语介体
        7.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
        7.3.2 话语表达生活化、生动化、多样化
        7.3.3 拓展话语空间
    7.4 优化话语环体
        7.4.1 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
        7.4.2 营造健康雅正的校园语境
        7.4.3 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语境
        7.4.4 优化开放包容的对外语境
        7.4.5 打造绿色活跃的网络语境
        7.4.6 建造温馨和谐的家庭语境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国际视野
    8.1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思路
        8.1.1 建构由中国人民言说的话语体系
        8.1.2 建构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8.1.3 建构为中国人民代言的话语体系
        8.1.4 建构立足中国实际的话语体系
    8.2 凝聚中国话语优势
        8.2.1 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8.2.2 应对“话语陷阱”
        8.2.3 提升文化话语权
    8.3 建构“话语中国”
        8.3.1 用中国话语重塑中国形象
        8.3.2 用中国话语传播中国声音
        8.3.3 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教师)
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访谈提纲 (学生)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思想政治教育
        1.5.2 思想逻辑
        1.5.3 关于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概念与思想逻辑
第2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渊源与形成
    2.1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渊源
        2.1.1 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论述
        2.1.2 发展中国历届领导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2.1.3 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2.2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
        2.2.1 青涩萌芽——七年知青岁月
        2.2.2 初步形成——二十五年地方主政
        2.2.3 体系完善——中央任命时期
第3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
    3.1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起点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3.1.2 社会主义强起来人才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3.1.3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挑战
    3.2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构成
        3.2.1 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切入点
        3.2.2 把握“以人民为主体”的关键核心
        3.2.3 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4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3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支撑
        3.3.1 政治教育支撑:人民有信仰
        3.3.2 理想教育支撑:民族有希望
        3.3.3 道德教育支撑:国家有力量
        3.3.4 法治教育支撑:法律严规范
    3.4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特征
        3.4.1 问题意识的前瞻性
        3.4.2 语言艺术的原创性
        3.4.3 文化价值的根植性
第4章 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
    4.1 宏观层面:对全民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
        4.1.1 明确政治方向,加强理论支撑
        4.1.2 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
        4.1.3 强化联动机制,思政协同育人
    4.2 中观层面: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平台
        4.2.1 加强环境塑造,营造文化氛围
        4.2.2 巩固思政课堂,提升思政亲和力
        4.2.3 引导舆论宣传,占领网络高地
    4.3 微观层面:凝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新能量
        4.3.1 领导干部:宣传队伍导向正
        4.3.2 教学科研:教学队伍守阵地
        4.3.3 教育管理:兼职队伍强助力
结论
附录: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讲话、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4)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全媒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概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思想
        (一)语言在劳动实践中形成发展
        (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完善
        (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话语论述
        (一)毛泽东关于反对党八股的论断
        (二)邓小平关于党的舆论宣传的论断
        (三)江泽民关于正确的舆论导向的论断
        (四)胡锦涛关于网络话语权的论断
        (五)习近平关于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论断
    三、西方学者的相关话语理论借鉴
        (一)福柯的话语理论
        (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注释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证分析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成效
        (一)话语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
        (二)网络话语获得认同与应用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
        (一)话语灌输效果弱化
        (二)话语内容供需失衡
        (三)话语与语境相脱节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成因
        (一)大学生的话语主体意识增强
        (二)话语内容观照学生生活不足
        (三)信息的碎片化塑造多元语境
    注释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生成逻辑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理论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话语具体化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转化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实践逻辑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育人成效
        (二)牢牢掌握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历史逻辑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预设阶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生阶段
    注释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理念
    一、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原则
        (一)坚持工具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
        (二)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坚持抽象化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
    二、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方向
        (一)独白话语与互动话语相互转换
        (二)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相互转换
        (三)理论话语与生活话语相互转换
    注释
第六章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路径
    一、画好师生话语互动理念的同心圆
        (一)推动校园融媒体建设
        (二)加强师生媒介素养教育
        (三)完善师生互动议题设置
    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一)话语回归生活世界
        (二)话语贴近学生发展
        (三)合理借鉴网络话语
    三、完善网络空间话语生成语境
        (一)大数据研判净化话语环境
        (二)人工智能精准传播话语信息
        (三)虚拟现实技术设定话语体验情景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的缘起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1.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基本论域研究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内涵
        2.1.1 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特征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运用的必要性
        2.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含义和特征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呈现的基本原则
        2.2.1 教学语言艺术呈现要坚持“政治性原则”
        2.2.2 教学语言艺术呈现要坚持“思想性原则”
        2.2.3 教学语言艺术呈现要坚持“时代性原则”
        2.2.4 教学语言艺术呈现要坚持“感召性原则”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遵循的基本理论
        2.3.1 马克思主义语言观
        2.3.2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
        2.3.3 语言教化功能理论
        2.3.4 文学接受理论
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呈现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独特性”体现不足
        3.1.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在“坚定的政治性”上表达不足
        3.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在“深邃的思想性”上表达不足
        3.1.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在“鲜明的时代性”上表达不足
        3.1.4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在“强烈的感召性”上表达不足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创造性”发挥不够
        3.2.1 抽象语言使用较多
        3.2.2 教材语言使用较多
        3.2.3 传统语言使用较多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审美性”彰显不明
        3.3.1 语言表达与教学目的不能高度协调一致
        3.3.2 语言表达与教学对象不能高度协调一致
        3.3.3 语言表达与教学情境不能高度协调一致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呈现的基本途径
    4.1 “独特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呈现路径
        4.1.1 用坚定的政治性语言引导学生
        4.1.2 用深邃的思想性语言赢得学生
        4.1.3 用扎实的理论性语言折服学生
        4.1.4 用多样的艺术性语言吸引学生
    4.2 “创造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呈现路径
        4.2.1 教师教学语言从抽象语言向形象语言转化
        4.2.2 教师教学语言从教材语言向课堂语言转化
        4.2.3 教师教学语言从传统语言向时代语言转化
    4.3 “审美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的呈现路径
        4.3.1 注重语言艺术运用的方法选择
        4.3.2 注重修辞手法使用的巧妙掌握
        4.3.3 注重语言艺术表达的场景切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故事会说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讲“理”传“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理”存在误区
    1.“重讲理、轻导情”
    2.“多理论、缺实例”
    3.“语言涩、理解难”
三、故事叙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1. 主题教育注重共情
    2. 专题讲座现身说法
    3. 理论课堂故事引线
四、用事实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1. 挖掘事实资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理性
    2. 利用事实依据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情性
    3. 增加事实依据让思想政治教育通俗易懂
五、辩证运用“故事”与“道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道理”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2. 用“道理”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架
    3. 用“故事”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4. 在“故事”与“道理”的有机融合中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三个着力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言之有理
    (一)言之有理的基本内涵
    (二)言之有理的价值意蕴
    (三)言之有理的实现策略
二、言之有物
    (一)言之有物的基本内涵
    (二)言之有物的主要障碍
    (三)言之有物的实现策略
三、言之有趣
    (一)言之有趣的基本内涵
    (二)言之有趣的两个误区
    (三)言之有趣的实现策略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理论依据
    2.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语言的含义
        2.1.2 语言艺术的含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含义
    2.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
        2.2.1 政治性
        2.2.2 思想性
        2.2.3 科学性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和要求
    3.1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原则
        3.1.1 政治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1.2 思想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3.1.3 哲理性与审美性相统一
    3.2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要求
        3.2.1 实事求是
        3.2.2 言简意赅
        3.2.3 通俗易懂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的教育教学效果
    4.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亲和力
        4.1.1 增强理论知识的亲和力
        4.1.2 增强语言表达的亲和力
    4.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
        4.2.1 形象生动的语言增强吸引力
        4.2.2 有声语言与副语言的结合增强吸引力
    4.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染力
        4.3.1 语言情景的运用增强感染力
        4.3.2 富有情感的语言增强感染力
    4.4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感召力
        4.4.1 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增强感召力
        4.4.2 扎实的学科知识能力增强感召力
5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的途径
    5.1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的运用
        5.1.1 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理论
        5.1.2 提高教育者语言艺术运用的积极性
    5.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
        5.2.1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5.2.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
    5.3 学会倾听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5.3.1 做受教育者的忠实倾听者
        5.3.2 巧妙引导教育会话
    5.4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话语资源
        5.4.1 引经据典彰显“中国气质”
        5.4.2 吸收网络热门语言体现时代感
    5.5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5.5.1 提高理论践行素养使其言之有物
        5.5.2 使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5.5.3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语言的形象感
        5.5.4 把握语言艺术运用的语言情景
    5.6 加强对受教育者的了解
        5.6.1 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和思想政治素质水平
        5.6.2 把握受教育者的接受水平和接受语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涵解读
        2.1.1 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含义
        2.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功能
        2.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特殊性
    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2.2.1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立论之本
        2.2.2 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立论之基
        2.2.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立论之源
    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意义追寻
        2.3.1 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愿景
        2.3.2 保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定力
        2.3.3 铸就“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
        2.3.4 守望“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初心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基本结构
    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3.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崇高信念
        3.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学信仰
        3.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远大理想
    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构成要素
        3.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体意识
        3.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理想
        3.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观念
        3.2.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思维
        3.2.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位观念
    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内生特质
        3.3.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意识的觉醒
        3.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灵魂的彰显
        3.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神力量的提振
        3.3.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尺度的确立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要件
    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主体依据
        4.1.1 作为传道者的自我意识
        4.1.2 提升专业性的发展要求
        4.1.3 开好思政课的主导地位
    4.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职业诉求
        4.2.1 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
        4.2.2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和创新
        4.2.3 培养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生成的社会条件
        4.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方向领航
        4.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支撑
        4.3.3 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使命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生成逻辑
    5.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机制
        5.1.1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感知和价值体验
        5.1.2 对意识形态教化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
        5.1.3 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选择
        5.1.4 对立德树人的价值组织和价值整合
    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践向度
        5.2.1 形成“育全人”的需要
        5.2.2 完成“主体化”的过程
        5.2.3 达成“思政课”的价值
    5.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承诺
        5.3.1 实现教书育人和育人育心的统一
        5.3.2 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统一
        5.3.3 实现政治属性和职业属性的统一
第6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6.1 以“意识自觉”为核心的个体标准
        6.1.1 坚定“在马言马”的自知意识
        6.1.2 强化“师德修为”的自律意识
        6.1.3 建构“意义世界”的自为意识
    6.2 以“八个统一”为指导的教学标准
        6.2.1 教学内容上增强解释力和说服力
        6.2.2 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播力和引导力
        6.2.3 教学艺术上提升吸引力和影响力
    6.3 以“职业责任”为依据的角色标准
        6.3.1 坚定“铸魂育人”的角色身份
        6.3.2 认同“六点要求”的角色素养
        6.3.3 求索“真善美”的角色责任
    6.4 以“四个服务”为尺度的社会标准
        6.4.1 办好人民满意的思政课
        6.4.2 维护党对高校的领导权
        6.4.3 展示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6.4.4 培塑坚实可靠的生力军
第7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7.1 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
        7.1.1 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7.1.2 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
        7.1.3 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7.2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作用的必然选择
        7.2.1 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
        7.2.2 课程内容的专业要求
        7.2.3 课程目标的指向要求
    7.3 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的核心支撑
        7.3.1 担负“研究者”的学术任务
        7.3.2 作为“指明灯”的传道职责
        7.3.3 当好“引路人”的育人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文化自信的相关论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
        2.自信
        3.文化自信
        4.大学生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1.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文化自信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2.文化自信教育方式过于单一
        3.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不完整
        4.文化自信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原因分析
        1.高校重视程度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2.个别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3.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不足
        4.多元文化交织影响学生文化认同
三、优化高校思政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要对策
    (一)强化一个主阵地:加强高校对文化自信的重视
        1.优化课程设置
        2.加强教学管理
        3.开发教学载体
    (二)完善一支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
        1.教育主管部门统筹领导
        2.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3.教师自身提高教学能力
    (三)把握一个主渠道:提高思政课堂的感染力
        1.选取优秀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2.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文化认同
        3.中西文化比较中加强主流文化引导
    (四)搭建一个平台:拓宽文化自信的实践渠道
        1.重视课内文化自信实践教育
        2.丰富课外校内文化实践活动
        3.拓宽文化自信社会实践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让思想政治工作“言之有物”(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卢菊艳. 浙江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D]. 窦星辰. 河北大学, 2021(09)
  • [3]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的思想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D]. 邓阳.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研究[D]. 黄嘉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 尤志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
  • [6]故事会说话: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 崔晓娟,蔡文伯.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20(05)
  • [7]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的三个着力点[J]. 孟晓东. 中国冶金教育, 2020(03)
  • [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运用效果研究[D]. 刘蕊.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价值观研究[D]. 王英洁.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D]. 王青青.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让思想政治工作“说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