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对方式、自尊及教养方式研究

中学生应对方式、自尊及教养方式研究

一、中学生应付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毅[1](2021)在《农村地区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人际信任对于高中生身心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人际信任水平低的个体往往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宽恕水平下降、孤独感上升、自尊水平降低、消极应对等等。众多学者探讨了中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同伴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等个体的外在影响因素,缺少对个体内部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地区高中生这一群体的人际信任为切入点,以个体的内在因素自尊、应对方式为变量对人际信任进行探究,并探讨农村地区高中生应对方式各维度在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旨在为提高农村地区高中生人际信任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对W市600名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地区高中生自尊处于中等水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2)农村地区高中生多采用解决问题与求助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退避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自责、幻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求助、退避、合理化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自责在年级上差异不显着。(3)农村地区高中生人际信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着;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4)农村地区高中生自尊与应对方式各维度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农村地区高中生自尊与人际信任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自责、幻想、退避呈显着负相关关系。(5)应对方式各维度中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退避在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刘媛媛[2](2021)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 ——自尊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和共情在其中的链式中介作用。选取黑龙江省及江苏省某三所高中共650名学生为被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利他行为自陈问卷》施测,得出如下结论:1.父母教养方式在高中生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经历了更多的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男生经历了更多的专制型、忽视型和溺爱型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是否离异上存在显着差异,父母未离异的高中生经历了更多的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更少的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在学业成就上存在显着差异,学优生经历了更多的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学困生经历了更多的忽视型教养方式。2.自尊水平在学业成就上存在显着差异,从学优生到学困生自尊水平依次递减。3.共情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共情能力更强;共情能力在独生与否上存在显着差异,非独生的高中生共情能力更强;共情能力在班干部与否上存在显着差异,班干部共情能力更强。4.利他行为在班干部与否上存在显着差异,班干部利他行为更多。5.相关分析表明,信任鼓励型和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均与自尊、共情能力以及利他行为显着正相关;溺爱型和忽视型父母教养方式均与自尊、利他行为显着负相关;专制型教养方式与自尊水平显着负相关;自尊与共情能力及利他行为均显着正相关;共情能力与利他行为显着正相关。6.结构方程表明:信任鼓励型、情感温暖型、溺爱型及忽视型教养方式分别通过三条路径影响高中生的利他行为:一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共情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自尊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

宋琳琳[3](2020)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近年来,初中生的攻击行为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大众和学者们对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密切关注。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活动场所,对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表明,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但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随机选取了360名保定市某校初中生进行研究,采用《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施测,探究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及攻击行为的关系,为降低初中生攻击行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如下:(1)初中生攻击行为基本在中等偏高状态,敌意分数居首位,最低为身体攻击。在性别上,女孩的愤怒更为显着;在年级上,初二学生表现出更高的身体攻击;非班干部学生在身体攻击和总分上有更显着的攻击性。(2)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或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3)父亲/母亲拒绝可以直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并且父亲拒绝还能够通过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4)父亲/母亲过度保护可以正向预测攻击行为,也可以经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攻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发生,并且可以通过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的方式来降低初中生攻击行为。

李欣蓉[4](2020)在《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友谊嫉妒的影响 ——以自尊和应对方式为中介》文中认为友谊嫉妒是指当个体感到自己的朋友和他人亲密相处时,体验到的威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面对这种负性情绪,如果个体不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将会影响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良好的自尊是形成个体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个体的自尊水平会在早期受到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影响,由于依恋关系中内部工作机制的存在,个体早期形成的依恋关系会持续地影响着长大后的成人依恋,并且会在个体无意识中引导与他人的交往。以往的研究发现,成人依恋还会在个体与他人相处中影响嫉妒体验。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自尊和应对方式,进一步探讨成人依恋对友谊嫉妒的内部影响机制。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选取706名大学生被试,采用李同归、加藤和生修订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杨亦飞编写的《友谊嫉妒问卷》、谢亚宁编写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测量,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构建链式中介模型,探究自尊和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中的作用机制,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大学生友谊嫉妒在性别和年级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自尊水平在性别、生源地和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存在显着差异,积极应对方式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差异。(2)自尊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之间起中介作用。(3)消极应对在依恋焦虑与友谊嫉妒之间起中介作用。(4)自尊和消极应对在依恋焦虑与友谊嫉妒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李乐[5](2020)在《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分化是Bowen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指个体维持独立自主与情感连接平衡的能力,是影响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对个体的应对方式产生影响。高中生处于自我整合的关键阶段,能否形成良好的自我分化对其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不同自我分化水平的个体应对方式有所差异,可能是因为在应激事件发生时,个体对其产生的认知评价也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考虑,研究者认为解释风格能够在自我分化与应对方式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的现状,本研究以《自我分化问卷》、《中学生解释风格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为研究工具,对900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考察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高中生的解释风格在自我分化与应对方式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如下:(1)在自我分化上,高中生的自我分化总体高于平均水平,但仍有相当部分高中生自我分化水平偏低。男生的自我分化水平显着高于女生;父母文化程度高的高中生自我分化水平更高;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生自我分化水平更高;亲子关系融洽的高中生自我分化水平更高。自我分化水平高的高中生,解释风格更乐观,对消极事件的解释更积极。(2)在解释风格上,大多数高中生的解释风格都倾向于乐观型。独生子女高中生的解释风格更乐观;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生解释风格更乐观;亲子关系融洽的高中生解释风格更乐观。具有乐观型解释风格的高中生积极应对使用频率更高,消极应对使用频率更低。(3)在应对方式上,高中生的应对方式主要以积极应对为主。高三学生比高一、高二学生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更少采用消极应对;担任学生干部的高中生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更少采用消极应对;父母文化程度高的高中生应对方式更积极;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高中生更多采用积极应对,更少采用消极应对;亲子关系越融洽的高中生应对方式更积极。(4)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呈显着相关,自我分化、解释风格对高中生的应对方式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解释风格在高中生自我分化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邢艳梅[6](2020)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一直被心理学者广泛研究,但是对于两者关系的正向和负向预测并非始终如一,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因此本文系统归纳出国内外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采用元分析研究方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元分析处理,从量化的角度探讨两者相关的大小、方向和显着性水平。希望从微观方面打开可以介入的新局面,为积极正向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指导,为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措施提供建议,丰富和细化该领域的的研究。经过严格按照文献检索程序和筛选标准进行梳理,本研究最终得到文献32篇,其中中文文献30篇,英文文献2篇。总样本量为16495。元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中学生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合理化、幻想差异具有显着性,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合理化应对方式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幻想应对方式为低等程度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与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解决问题为低等负相关,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中等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水平,与七种应对方式均成中等程度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求助、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幻想、发泄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求助、忍耐、退避为低等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解决问题差异具有显着性,为低等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合理化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求助应对方式差异性显着,为中等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合理化应对方式差异性显着,为中等正相关。母亲过多干涉保护和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合理化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和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解决问题相关研究为低等负相关;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为低等正相关;与合理化应对方式差异项显着,为低等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和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解决问题相关研究为低等负相关;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为中等正相关。母亲偏爱被试和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幻想、发泄为中等正相关;与忍耐、退避、发泄为低等正相关;母亲偏爱被试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具有显着性,为低等正相关。根据元分析结果最终建议是:1.采取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第一,父母应尊重和理解子女。第二,父母应避免过分保护子女。第三,父母应把握好尺寸,避免严厉对待、过分干涉或者拒绝子女。2.家长、老师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第一,合理看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信心,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第二,父母和老师传授学生一些灵活应对的方式去解决困难和挫折。第三,父母和老师应该避免学生采取自责、幻想和压抑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何丹丹[7](2020)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挫折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指出在中国家庭教养关系里,母亲往往承担了更多教养儿童的工作和职责,如照顾儿童饮食起居、陪伴儿童玩耍、辅导课程作业、培养儿童品格及疏导儿童心理问题等工作。而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男性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由于长时间外出工作和应酬,父亲参与教养的意识较为淡薄,投入教养时间较少,缺少与儿童情感交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儿童体验到孤独感。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一旦遇到压力或困难不能积极应对。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成都市区、县镇、农村等3所小学共计500名小学低段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编后的《儿童孤独量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曹瑞教授和他学生郭钺编制的《挫折应付方式问卷》、伍新春等人编制的《中国父亲参与教养投入问卷》共3个量表,调查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方式、孤独感、挫折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挫折应对方式的影响,梳理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从家长和教师、学校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本文通过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总体形势比较严峻,父亲投入教养的时间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父亲缺位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父母对小学低段儿童的情感关注严重不足。本研究关于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和挫折应对方式的影响,结果如下:1.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的质量越高,儿童的孤独感就越低,挫折应对方式更多采用了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的消极应对方式,更少采用解决问题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2.不同性别的小学低段儿童在父亲参与教养、幻想退避的消极应对方式上存在差异;年级不同的小学低段儿童在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上存在差异;不同生源地的小学低段儿童在父亲参与教养和孤独感上存在差异,挫折应付方式上则不存在明显差异性。3.小学低段儿童的父亲参与教养水平与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存在着两两相关的关系,父亲参与教养的程度越高,儿童孤独感越低;父亲参与程度越低,其应对方式就越消极,孤独感就越高。4.小学低段儿童的挫折应对方式在父亲参与教养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郝晓坤[8](2020)在《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引起了广大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当今教育仍然更多的注重对学生学业的教育,而忽略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繁忙的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很少有学生考虑自己为什么活着,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意义感指的是一个个体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以及能够意识到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使命。近年来随着人们心理意识的崛起,有关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日益见长。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和父母所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但对于其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634名在校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意义问卷、家庭教养方式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第三版)、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系统地考察了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各维度的特点,分析了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探索了中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旨在了解当今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以及家庭教养方式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路径,丰富生命意义感的理论,为学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方向,以促进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高。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1)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分量表平均值均大于理论中值,总体水平较好。(2)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在性别、地区、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在年级、出生顺序、家庭结构上差异显着。(3)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两两之间均存在相关关系。(4)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之间存在链式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会通过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对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因此,在对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教育中,要在加强家校合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教育。

王芳[9](2020)在《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74年Freuberger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一词后,倦怠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而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研究对象也逐渐从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转变。对于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学习倦怠已经成为困扰各中职院校的头等大事,不仅阻碍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对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学习倦怠是指较长时间受到学习课程等方面的压力,导致学生对学校课程逃避、厌倦,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同学朋友关系疏远冷淡的一种消极现象。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倦怠、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团辅干预提高中职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他们的学习倦怠。以湖南省衡阳市314名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ASBI)和自我控制量表(SCS)收集数据,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后发现:(1)中职生父母情感温暖与学习倦怠呈显着负相关;(2)中职生自我控制与学习倦怠存在显着负相关;(3)中职生自我控制在父亲教养方式和学习倦怠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4)团辅干预能够提高中职生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他们的学习倦怠水平。

胡国桢[10](2020)在《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鉴于国家政策大力倾斜中职教育,社会经济也更加需要技能型人才,所以中职教育已形成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人从事中职教育,发现中职生家庭结构存在单亲、重组、留守的特殊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整个中职生群体也存在大量的行为问题如懒散、打架、抽烟、无上进心等现象,所以我们推测家庭结构可能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那么,这种影响的内在机理可能是什么?本研究共分两个阶段进行探索:第一阶段探索中职生家庭结构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并考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第二阶段则进一步探索中职生主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采用自编《中职学生家庭结构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调查重庆工商学校100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901份,得到以下结果:家庭结构和自我效能感,家庭结构和应对方式都显着相关,比较而言,一般家庭结构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更高,应对方式上也更积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简易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总应对倾向有显着正相关,即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积极应对得分也越高,总的应对倾向也更加积极。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在家庭结构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二采用自编《中职学生家庭结构调查表》,《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SSS-A)》《简式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重庆工商学校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46份,结果显示:家庭结构对中职生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没有显着影响;家庭结构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拒绝不存在显着相关,与母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方面有存在显着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会在家庭结构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由研究一可和研究二的中介效应结果,可构建链式中介效应,即家庭结构会影响父母给予学生的情感温暖,进而影响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再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应对方式。家庭结构→父母情感温暖→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学生的应对方式。具体的影响效应因研究二无应对方式的数据,所以需要进一步证实。教育建议:注重家庭教育,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家庭环境,从家庭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安全感;父母应具备良好的处事风格和行为习惯,为学生做好榜样,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促使学生积极应对社会事件。特殊家庭结构的家长应尽可能做到对学生成长的陪伴,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情感温暖,以提高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为学生提供充足能够展现自我的机会,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有更多途径获取自信。重视学生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避免盲目自我评价。

二、中学生应付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应付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地区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自尊的综述研究
        2.1.1 自尊的概念
        2.1.2 中学生自尊的现状研究
        2.1.3 中学生自尊影响因素研究
        2.1.4 自尊的测量
    2.2 应对方式的综述研究
        2.2.1 应对方式的概念
        2.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2.2.3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现状研究
        2.2.4 应对方式的测量
    2.3 人际信任的研究综述
        2.3.1 人际信任的概念
        2.3.2 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研究
        2.3.3 人际信任的测量
    2.4 自尊、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研究
        2.4.1 自尊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4.2 自尊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2.4.3 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2.4.4 应对方式在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
3.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2 研究的目的
    3.3 研究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3.4 研究假设
4.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自尊量表(RSES)
        4.2.2 应对方式量表(CSQ)
        4.2.3 人际信任量表(ITS)
    4.3 数据处理
    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结果与分析
    5.1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的研究
        5.1.1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的状况
        5.1.2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的性别差异
        5.1.3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的年级差异
    5.2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研究
        5.2.1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状况
        5.2.2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5.2.3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
    5.3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
        5.3.1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的状况
        5.3.2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
        5.3.3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年级差异
    5.4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5.4.1 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5.4.2 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5.4.3 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
    5.5 应对方式各维度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检验
        5.5.1 解决问题应对方式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检验
        5.5.2 自责应对方式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检验
        5.5.3 求助应对方式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检验
        5.5.4 幻想应对方式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检验
        5.5.5 退避应对方式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检验
6.讨论
    6.1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的讨论
    6.2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讨论
    6.3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的讨论
    6.4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讨论
        6.4.1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讨论
        6.4.2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讨论
        6.4.3 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讨论
    6.5 应对方式各维度在自尊对人际信任间的中介讨论
7.结论
8.建议
    8.1 培养学生使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
    8.2 提高学生自尊水平
9.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 ——自尊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假设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假设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父母教养方式
        2.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2.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基础
        2.1.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工具
        2.1.4 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2.2 自尊
        2.2.1 自尊的概念界定
        2.2.2 自尊的理论基础
        2.2.3 自尊的测量工具
        2.2.4 自尊的影响因素
    2.3 共情
        2.3.1 共情的概念界定
        2.3.2 共情的理论基础
        2.3.3 共情的测量工具
    2.4 利他行为
        2.4.1 利他行为的概念界定
        2.4.2 利他行为的理论基础
        2.4.3 利他行为的测量工具
        2.4.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2.5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共情和利他行为四者之间的关系
        2.5.1 父母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2.5.2 自尊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2.5.3 共情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
        2.5.4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共情和利他行为的关系
第3章 过程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3.2.2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
        3.2.3 《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
        3.2.4 《利他行为自陈问卷》
    3.3 研究程序
        3.3.1 施测程序
        3.3.2 数据处理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4.3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共情及利他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4.3.1 父母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3.2 自尊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3.3 共情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3.4 利他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4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共情和利他行为的相关分析
    4.5 中介效应检验与链式中介模型构建
        4.5.1 自尊、共情在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4.5.2 自尊、共情在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4.5.3 自尊、共情在溺爱型教养方式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4.5.4 自尊、共情在忽视型教养方式和利他行为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共情及利他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5.2 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共情及利他行为的相关关系讨论
        5.2.1 父母教养方式与利他行为的关系
        5.2.2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5.2.3 父母教养方式与共情的关系
        5.2.4 自尊与共情能力的关系
        5.2.5 共情能力和利他行为的关系
        5.2.6 自尊和利他行为的关系
    5.3 自尊和共情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利他行为的中介作用
    5.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6章 教育实践启示
    6.1 家庭中,父母注重教养方式
    6.2 学校内,老师注重教育方式
    6.3 社会上,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节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1.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1.1.2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模型
        1.1.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1.1.4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2 关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1.2.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3 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
        1.3.1 情绪调节策略的概念界定
        1.3.2 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
        1.3.3 情绪调节策略的测量
        1.3.4 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
    1.4 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
        1.4.1 攻击行为的概念界定
        1.4.2 攻击行为的测量
        1.4.3 攻击行为的特点
        1.4.4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5 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及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1.5.1 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1.5.2 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1.5.3 父母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
        1.5.4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
        1.5.5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1.5.6 情绪调节策略和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2.4 研究思路与假设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假设
    2.5 创新点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3.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3.2.3 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3.2.4 攻击行为量表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攻击行为的现状分析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4.3 相关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父亲教养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4.4.2 母亲教养方式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策略和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4.4.3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对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4.5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4.5.1 链式中介模型构建
        4.5.2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3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母亲情感温暖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4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父亲拒绝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5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母亲拒绝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6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父亲过度保护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4.5.7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母亲过度保护和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五章 讨论
    5.1 基本特点讨论
        5.1.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5.1.2 初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5.1.3 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5.1.4 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特点
    5.2 相关关系讨论
        5.2.1 父母教养方式和攻击行为的关系讨论
        5.2.2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讨论
        5.2.3 情绪调节策略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讨论
        5.2.4 父母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讨论
        5.2.5 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讨论
        5.2.6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讨论
    5.3 中介效应讨论
        5.3.1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认知重评在父/母亲情感温暖和攻击行为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5.3.2 认知重评在父亲拒绝和攻击行为间的部分中介作用讨论
        5.3.3 母亲拒绝对攻击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讨论
        5.3.4 认知重评在父/母亲过度保护和攻击行为间的部分中介作用讨论
    5.4 教育启示
    5.5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
    附录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附录3 情绪调节策略量表
    附录4 攻击行为量表

(4)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友谊嫉妒的影响 ——以自尊和应对方式为中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成人依恋
        2.1.1 成人依恋的概念
        2.1.2 成人依恋的结构
        2.1.3 成人依恋的测量
        2.1.4 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
    2.2 应对方式
        2.2.1 应对方式的概念
        2.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2.2.3 应对方式的测量
        2.2.4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3 自尊
        2.3.1 自尊的概念
        2.3.2 自尊的测量
        2.3.3 自尊的相关研究
    2.4 友谊嫉妒
        2.4.1 友谊嫉妒的概念
        2.4.2 友谊嫉妒的测量
        2.4.3 友谊嫉妒的相关研究
    2.5 成人依恋、应对方式、自尊和友谊嫉妒的关系
        2.5.1 成人依恋与应对方式
        2.5.2 成人依恋与自尊
        2.5.3 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
        2.5.4 应对方式与自尊
        2.5.5 应对方式与友谊嫉妒
        2.5.6 自尊与友谊嫉妒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
        3.1.1 自尊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中的中介作用
        3.1.2 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中的中介作用
        3.1.3 自尊和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中的中介作用
    3.2 研究假设
    3.3 被试
    3.4 研究工具及信、效度检验
        3.4.1 成人依恋
        3.4.2 应对方式
        3.4.3 自尊
        3.4.4 友谊嫉妒
    3.5 施测方式
    3.6 数据录入与整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人口学变量分析
        4.2.1 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2.2 变量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4.2.3 变量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4.2.4 变量在独生子女方面的差异分析
        4.2.5 变量在不同专业的差异分析
    4.3 相关分析
    4.4 中介效应分析
5 讨论
    5.1 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应对方式、友谊嫉妒的状况分析
        5.1.1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况分析
        5.1.2 大学生自尊的状况分析
        5.1.3 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状况分析
        5.1.4 大学生友谊嫉妒的状况分析
    5.2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5.2.1 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的关系分析
        5.2.2 自尊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5.2.3 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5.2.4 自尊与应对方式在成人依恋与友谊嫉妒关系的链式中介分析
    5.3 研究创新与不足
6 结论
7 建议
    7.1 构建安全依恋关系,缓解友谊嫉妒
    7.2 重视自尊的中介作用
    7.3 采用合理的应对方式
    7.4 重视自尊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自我分化
        1.1.1 自我分化的概念
        1.1.2 自我分化的结构与测量
        1.1.3 自我分化的相关研究
    1.2 解释风格
        1.2.1 解释风格的概念
        1.2.2 解释风格的测量
        1.2.3 解释风格的相关研究
    1.3 应对方式
        1.3.1 应对方式的概念
        1.3.2 应对方式的分类
        1.3.3 应对方式的测量
        1.3.4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4 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关系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目的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思路
    2.6 研究方法
        2.6.1 研究被试
        2.6.2 研究工具
        2.6.3 数据的施测过程与处理分析
        2.6.4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高中生自我分化的特点
        3.1.1 高中生自我分化的总体情况
        3.1.2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3.1.3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1.4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3.1.5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3.1.6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专业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3.1.7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父母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3.1.8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3.1.9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亲子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3.1.10 不同自我分化水平的高中生在解释风格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3.2 高中生解释风格的特点
        3.2.1 高中生解释风格的总体情况
        3.2.2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生源地上的差异分析
        3.2.3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3.2.4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父母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3.2.5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3.2.6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亲子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3.2.7 不同解释风格类型高中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3.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点
        3.3.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3.3.2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3.3.3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3.3.4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父母学历上的差异分析
        3.3.5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
        3.3.6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亲子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3.4 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3.5 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回归分析
        3.5.1 高中生自我分化各维度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3.5.2 高中生自我分化各维度对解释风格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3.5.3 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各维度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3.6 高中生自我分化与应对方式的关系:解释风格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4章 研究讨论
    4.1 高中生自我分化的特点分析
        4.1.1 高中生自我分化的总体情况
        4.1.2 高中生自我分化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4.1.3 不同自我分化水平高中生在解释风格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情况
    4.2 高中生解释风格的特点分析
        4.2.1 高中生解释风格的总体情况
        4.2.2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4.2.3 不同解释风格类型的高中生在应对方式上的差异情况
    4.3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分析
        4.3.1 高中生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4.3.2 高中生应对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
    4.4 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4.5 高中生解释风格在自我分化与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第5章 总结论、建议及反思
    5.1 研究总结论
    5.2 研究创新之处
    5.3 相关建议
    5.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础信息
    附录 B 解释风格问卷(部分条目举例)
    附录 C 自我分化问卷(部分条目举例)
    附录 D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部分条目举例)
致谢

(6)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与假设
    (五)研究方法
    (六)文献综述
        1.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3.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4.以往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一)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
        2.文献纳入标准
        3.文献编码
        4.元分析过程
    (二)研究结果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2.父亲惩罚严厉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3.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结果
        (2)出版偏倚
        (3)父亲过分干涉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主效应检验
        4.父亲偏爱被试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结果
        (2)出版偏倚检验结果
        (3)父亲偏爱被试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主效应检验
        5.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结果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6.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7.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8.母亲过多干涉保护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9.母亲拒绝否认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10.母亲惩罚严厉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11.母亲偏爱被试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三、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三)不足与展望
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挫折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小学低段儿童的研究综述
        1.1.1 小学低段儿童的概念
        1.1.2 小学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1.2 父亲参与教养的研究综述
        1.2.1 父亲参与教养的概念
        1.2.2 父亲参与教养的测量
        1.2.2.1 父亲参与教养量表中文简式
        1.2.2.2 父亲参与教养量表中文简式
        1.2.3 父亲参与教养的相关研究
        1.2.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2.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3 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1.3.1 孤独感的概念
        1.3.2 孤独感的测量
        1.3.2.1 UCLA孤独感量表
        1.3.2.2 多维孤独感概念量表
        1.3.3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1.3.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3.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4 挫折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1.4.1 挫折应对方式的概念
        1.4.2 挫折应对方式的测量
        1.4.3 挫折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4.3.1 国外的相关研究
        1.4.3.2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 父亲参与教养、孤独感、挫折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1.5.1 孤独感与挫折应对方式的关系
        1.5.2 父亲参与教养与挫折应对方式的关系
        1.5.3 父亲参与教养与孤独感的关系
2 问题提出
    2.1 研究背景
    2.2 本研究的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3.1.1 父亲参与教养
        3.1.2 小学低段儿童
        3.1.3 孤独感
        3.1.4 挫折应对方式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中国父亲教养投入问卷
        3.5.2 儿童孤独感量表
        3.5.3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3.6 施测和数据的处理
    3.7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
4 结果
    4.1 小学低段儿童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4.1.1 父亲参与教养总体状况
        4.1.2 挫折应对方式的总体状况
        4.1.3 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4.2 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孤独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2.1 父亲参与教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4.2.2 挫折应对方式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4.2.3 孤独感水平在人口学上的差异
    4.3 小学低段儿童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研究
        4.3.1 父亲参与教养和挫折应对方式
        4.3.2 父亲参与教养和孤独感
        4.3.3 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
    4.4 挫折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5 讨论
    5.1 小学低段儿童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总体状况
    5.2 小学低段儿童父亲参与教养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3 小学低段儿童挫折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4 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5 小学低段儿童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5.5.1 父亲参与教养和挫折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5.5.2 父亲参与教养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5.5.3 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5.6 小学低段儿童父亲参与教养、挫折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6 教育的启示和建议
    6.1 对教师的建议
    6.2 对家长的建议
    6.3 对学校的建议
    6.4 对小学低段儿童的建议
7 研究局限和展望
    7.1 研究的不足
    7.2 研究的展望
8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一 父亲参与教养投入量表
    问卷二 挫折应对方式问卷
    问卷三 儿童孤独感量表
致谢

(8)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命意义感的研究综述
        1.1.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界定
        1.1.2 生命意义感的测量
        1.1.3 生命意义感的相关研究
    1.2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综述
        1.2.1 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
        1.2.2 家庭教养方式的测量
        1.2.3 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1.3 自我概念的研究综述
        1.3.1 自我概念的概念界定
        1.3.2 自我概念的测量
        1.3.3 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
    1.4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1.4.1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
        1.4.2 应对方式的测量
        1.4.3 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5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和生命意义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问题提出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2.3 研究假设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施测程序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研究工具的信度分析
    4.3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总体情况
        4.3.1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基本情况
        4.3.2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3.3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地区上的差异比较
        4.3.4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3.5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出生顺序上的差异比较
        4.3.6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比较
        4.3.7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父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4.3.8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其分量表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4.4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
        4.4.1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
        4.4.2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4.3 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5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情况
        4.5.1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
        4.5.2 中学生自我概念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5.3 中学生自我概念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6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4.6.1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
        4.6.2 中学生应对方式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
        4.6.3 中学生应对方式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4.7 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4.8 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4.8.1 积极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积极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4.8.2 消极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积极应对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
    5.2 生命意义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5.2.1 自我概念、积极应对方式分别在积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5.2.2 自我概念、积极应对方式分别在消极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5.2.3 自我概念、积极应对方式在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5.3 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5.3.1 根据人口学变量,对不同学生进行相关生命教育
        5.3.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促进生命意义感的提高
        5.3.3 改善学生的自我概念、应对方式,提高学生生命意义感
    5.4 不足与展望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量表
    附录二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附录三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附录四 应对方式量表
致谢

(9)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学习倦怠的研究
        2.1.1 学习倦怠的概念
        2.1.2 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2.2.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2.2.2 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模型
        2.2.3 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3 自我控制的研究
        2.3.1 自我控制的概念
        2.3.2 自我控制的理论模型
        2.3.3 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4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学习倦怠、自我控制的相关研究
        2.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2.4.2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控制的关系研究
        2.4.3 自我控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
    2.5 团体辅导
        2.5.1 团体辅导的概念
        2.5.2 学习倦怠的直接干预研究
        2.5.3 学习倦怠的间接干预研究
    2.6 文献总结
3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控制与学习倦怠的现状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研究工具
        3.3.3 统计分析
    3.4 研究结果
        3.4.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描述统计结果
        3.4.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统计结果
        3.4.3 中职生自我控制的描述统计结果
        3.4.4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习倦怠与自我控制的相关分析
        3.4.5 中职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学习倦怠的中介作用检验
    3.5 讨论
        3.5.1 中职生学习倦怠的特征
        3.5.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
        3.5.3 中职生自我控制的特征
        3.5.4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3.5.5 中职生自我控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3.5.6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3.5.7 中职生自我控制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
4 研究二 团体辅导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团体辅导理论依据
    4.4 研究方法
        4.4.1 被试
        4.4.2 研究工具
        4.4.3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和实施
    4.5 干预结果分析
        4.5.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结果分析
        4.5.2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结果分析
        4.5.3 实验组前后测结果分析
        4.5.4 对照组前后测结果分析
        4.5.5 团体满意度自我评价量表结果
    4.6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论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应对方式
    2.2 家庭结构
        2.2.1 家庭结构分类
        2.2.2 家庭结构的变化
        2.2.3 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
    2.3 家庭结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2.4 家庭结构、社会经济地位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2.5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3.研究框架和意义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意义
研究一:中职生家庭结构、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4.研究方案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工具
        4.2.1 家庭结构调查问卷
        4.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
        4.2.3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
        4.3 研究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中职生家庭结构、应对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5.1.1 中职生家庭结构的总体情况
        5.1.2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
        5.1.3 中职生简易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5.2 家庭结构、一般自我效能感、简易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5.3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简易应对方式之间的中介分析
        5.3.1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积极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
        5.3.2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消极应对方式间的中介效应
        5.3.3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和总体应对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
    6.分析与讨论
        6.1 中职学生家庭结构、应对倾向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
        6.2 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家庭结构、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二: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结构和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
    1.问题提出
    2.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主观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2.2.2 简式父母教育方式量表
        2.3 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情况
        3.2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矩阵
        3.3 父母教养方式、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3.3.1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分析
        3.3.2 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中介分析
    4.分析与讨论
        4.1 中职生家庭结构、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状态
        4.2 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间的作用讨论
5.总讨论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学生应付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地区高中生自尊、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关系[D]. 龙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利他行为的影响 ——自尊和共情的链式中介作用[D]. 刘媛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D]. 宋琳琳. 河北大学, 2020(03)
  • [4]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友谊嫉妒的影响 ——以自尊和应对方式为中介[D]. 李欣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高中生自我分化、解释风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李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D]. 邢艳梅. 渤海大学, 2020(05)
  • [7]父亲参与教养对小学低段儿童孤独感的影响-挫折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D]. 何丹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D]. 郝晓坤. 河北大学, 2020(08)
  • [9]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D]. 王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职生家庭结构对其应对方式的影响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D]. 胡国桢.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中学生应对方式、自尊及教养方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