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自由哲学分析

萨特自由哲学分析

一、萨特的自由哲学论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悦[1](2020)在《《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萨特作为法国乃至世界着名的哲学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对自由的阐释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萨特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他的哲学被引入我国,立刻掀起了一股学术研究的热潮。在这场热潮之中,《存在与虚无》中的自由理论为我们发现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时过境迁,这一自由理论仍然是这个时代探讨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思想资源。首先,本文分析并研究了《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背景,阐明了萨特这一时期自由观念的形成背景以及理论来源。其次,本文对《存在与虚无》中自由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分为存在中自为的自由、自由与处境的具体关系、自由的道德意义这三个部分,通过由浅至深地解释本体论上的自由,分析自由的种种处境,解释处境中的自由以及自由的外界限制,发现萨特对自由的理解存在悖论,全面地概括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中的自由理论所涉及到的概念。最后,对《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地位和不足简要评价,同时对萨特后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后的理论转变详细论述,展现马克思主义对萨特自由理论产生的影响。研究《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是了解完整萨特思想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一步。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领域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可或缺,而萨特正是其中的重要人物。而《存在与虚无》正是研究萨特哲学思想重要的文本材料,自由也是萨特一生研究的核心词汇。因而针对《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把握萨特自由观念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郭建斌[2](2020)在《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玛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系美国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曾被媒体称为“当今美国卓越、杰出的教育哲学家”“在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写作者和讲授者之一”。她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杜威主义和欧洲存在主义的交织与融合。格林在学生时代就极为关注劳工问题,基于“左派”立场在批判的基础上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的变革。集教育改革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格林,坚持以坚定的批判意识审视特定历史情境中的文化与社会变迁,探究以改变社会为己任的教育。本文旨在对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缘起。如果说美国动荡的时代背景和格林自我成长的峥嵘岁月奠定了其“左派”的立场,那么,格林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吸收、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社会批判思想的借鉴,则奠定了其思想的实践底色和批判的思维方式,使实践成为格林思考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也反映了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对批判教育哲学和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传统的继承。第二,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点。格林的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第一个基点是人的自由及其实现问题。格林认为人本自由,人的自由在实践中获得。然而,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多重显现,却使人的自由在实践中弱化,甚至消失,继而导致了个体的自我困境,这是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第二个基点。为着人的解放,格林将目光聚焦到教育,试图揭示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唤起人们的意识,通过全面觉醒的教师来培养全面觉醒的个体。由此,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第三个基点应运而生。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第四个基点是基于自我实现的民主社会建构,这也是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最终诉求。第三,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在关联的三个方面,即批判教育的探索、想象教育的构思与阐释以及实践教育哲学观的建构。就批判教育的探索而言,格林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和弗莱雷的批判教育哲学思想,以及阿伦特所描述的“黑暗时代”的背景,通过批判教育致力于自由的实现和对多元性的追求。在格林看来,批判教育可以释放教师的想象力,可以让教师听到对正义和平等的反复呼吁。而具有批判教育思想的教师,则能让年轻人对所处的生活世界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时,格林对想象教育进行了阐释,分析了作为想象教育内容的文学和艺术,进而探索了作为想象教育实施方式的对话教学。在此基础上,格林建构了自己的实践教育哲学观,那就是走向自由实践的教育、实现对人性的洞察和美好的社会愿景、承载双重启蒙的教育使命,追求知识的本真意义并探寻通向真理的民主教学法。第四,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特征。历史性的研究脉络、实践性的理论指向、辩证性的观点表达、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是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特征。历史性的研究脉络体现在格林的实践教育哲学思想来自于对哲学史、文学和艺术史、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史的研究;实践性的理论指向表现为格林对所处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和批判,在分析现实问题时,格林选择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了彻底的实践性。辩证法既是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形成的方法论,又是其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格林在她的实践教育哲学中,将对象作为整体去把握,从而实现了主体与客体,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彰显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的特征。第五,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启示。基于对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缘起、基点和核心内容的探究与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寻求启示。其一,教育与实践关系的多维理解。格林以实践的思维方式把握整体的教育,从作为教育本体的实践、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实践、作为教育内容的实践、作为教育方式的实践这五个方面理解教育与实践的多维关系。其二,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内在关联。格林通过实践,赋予教育构建理想社会、培养理想“新人”的使命,以实践为纽带将教育、人和社会关联在一起。其三,教师反思的评价之维。格林的实践教育哲学将教师反思作为一种评价,致力于培养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师。教师反思的本体是评价,作为评价的教师反思是教育者对教育的评价、是走进教育过程的评价、更是立足于教育质量形成的评价。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教师反思的专业化、有意化和常规化。其四,实践教育哲学的理解和诠释。格林将实践哲学与教育哲学相结合,体现了历史性、实践性、辩证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彰显了其教育哲学的实践底蕴。

杨兴宇[3](2018)在《萨特自由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罗·萨特作为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对西方学术界乃至全球学术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他的自由观是人类思想长河中高高耸立的一座丰碑。萨特的自由观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自由观,而且对个人的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萨特自由观所产生的客观条件——二战的历史背景为切入口,继而深入研究其自由观产生的理论渊源;在对萨特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存在、虚无进行探讨之后,又从纯粹个人领域的绝对自由和社会历史领域的相对自由这两个维度,对萨特自由观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对萨特自由观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李夏[4](2017)在《萨特自由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由是人类渴望的终极理想,自由之于人类是举足轻重的。亘古亘今,人类从未停下追寻自由的脚步,而实现自由之路既漫长又艰辛,是任重而道远的。一代代哲学家们前仆后继地进行着关于自由的思考。法国哲学家萨特也是这自由之路上矢志不渝的先行者,是人类探寻自由的历程中高耸着的里程碑。纵观萨特的自由哲学,随着他人生不同时期的进展也相应地发展着,每个阶段较之前都有着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有着其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需要后人在研究萨特自由理论时对其思想进行批判与反思。萨特的自由思想不仅是对二十世纪的人们鼓励、影响与引导,对萨特的自由思想的研究对现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首先,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萨特自由观产生影响的源头出发,主要通过对当时二战背景和人本主义思潮的解析,以及对萨特自由观继承与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作为其自由观产生的逻辑起点,探究了萨特自由哲学产生之初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之渊源;其次,主要从自由与选择、自由个人、自由他人、自由处境这四个方面论系统论述了萨特自由观的内涵,通过探讨了存在与虚无、存在与本质以及存在与自由的联系而得出一系列随着自由观的发展形成的新思想,阐明了萨特自由观带来的后果,以及了四十年代末饱经世故的萨特的自由观所发生的转变;再次,笔者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萨特的自由理论的理论性质及内容做出符合实际的批判,具体地分析其理论的理论错误、局限性以及错误部分的成因,并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价值观形成对比,借此警示大众从根本上理解自由的内涵,并引导人们建立正确的自由观;最后,通过对萨特自由理论错误的经验教训以及消极因素进行反思,分析其理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借鉴并继承萨特自由理论中合理、积极的因素,并思考萨特的自由观所带给我们的现代启示。萨特的自由观重视人的个性与自由的发展,呼吁人们勇于追寻和探索自由的精神,对人们在现代语境下更好的实现自由大有裨益。

陈军[5](2015)在《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文中指出萨特存在哲学以个人自由为核心,并以此推演独特的文学理论、文类思想。文学是对现实"处境"的浓缩与升华,文学比现实更具召唤自由的力量;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审美属性是萨特自由哲学的典型缩影;作家、作品、读者三者关系是对萨特自由哲学中我与他人关系的绝妙演绎。文类思想作为其自由哲学的附着物,不仅体现为自由哲学的提倡吁求"自由剧""处境剧"等新型文类的诞生,也体现为以自由为标准,文类规则被视为对作家和读者自由的戕害而被划归文学异化的范畴,文类等级只有好与坏之分。反对以突出文类规则的作品局部观代替文学作品有机构成的意义整体性,则是对创作主体自由性、自觉性的间接张扬。此种特征亦与柏拉图、康德等哲人的文类思想存在模式如出一辙,差异在于,读者(他人)这一极支撑起了萨特存在哲学、文学理论及文类思想的精神之塔。

张海燕[6](2011)在《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及其现代启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思想文化界最为瞩目的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萨特毕生都高度重视人的自由问题,反对限制、压抑人的自由,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一场维护人的自由与尊严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由”和“自由选择”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要义。因此,他的哲学思想一般被称作“自由哲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到萨特的自由思想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这对于理解和掌握萨特自由哲学的精神实质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这些研究和探讨不够深入,尤其对自由与选择、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探讨过于肤浅。因此,十分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人们更正确地理解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及其实质,矫正偏颇,择取其中合理因素,获得有效的现代启迪,更为积极地投入现实生活,最大化地实现人生价值。除了引言和结论外,正文主要从四个部分论述萨特自由选择观及其现代启迪。首先,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之所以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熟,是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末,法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经济危机、二战中沦为亡国奴、战后人的异化现象与精神危机加重。正是在如此彷徨无助的境况下,萨特选择了“自由选择”。此外萨特的身世与成长轨迹也对其自由哲学的产生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自出生就没有父亲的萨特从小孤独无依,缺少像同龄孩子一样的童真生活而多是耽于假想的思维活动,早慧的他能真实的感知到自身的存在,深陷于客观世界的荒诞性和异己力量的不可逃避性。外祖父的宠爱与教养使他博览群书,也为后来的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萨特成年后的读书、工作、选择伴侣等行为无不在践行其自由选择观。所以无论是大背景还是小环境,都促使萨特自由选择观日渐成熟。然而,萨特的自由选择思想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自由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与启蒙时代的自由思想,十九世纪的人本主义自由思想,都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而诸位存在主义的前辈尤其是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哲学理论对萨特的自由选择观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继承,有扬弃。睿智的萨特正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所以看得更远。萨特的自由哲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历经了形成、发展和修正完善三个阶段,分别以《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三部巨着为明显标志,最终结晶为自由选择观。自由选择观是萨特的自由哲学的实践精髓。本文主要择取三组关系维度:自由与存在、自由与选择、自由与责任,对萨特自由选择观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的、全新的概括和阐述。萨特自由选择观内在逻辑的大体可概括为:人既然存在,就必须行动;要行动,就必须选择;要选择,就必须承担责任。自由就是存在,选择是自由实现的方式,责任是选择的必然结果。存在(行动)、选择、责任这三个环节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前后衔接。为了客观评判萨特自由选择观,把它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进行辨析,探讨和分析萨特自由选择观的偏颇与欠缺,汲取价值精华。基于前面内容,最后一部分主要研究和探讨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对我国和谐社会建构和当代青年处世的现代启迪。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首先要要高度重视和发展人的自由,不断超越、勇于创新是我们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途径。当代青年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由,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个体创造性,同时还要勇敢的承担起国家民族复兴的重任。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陈旧的眼光看着或不看萨特的自由选择观,而应该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评价,并汲取积极的思想精髓来鼓舞导引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人乃至整个世界。萨特所思考的自由哲学,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和他的时代,也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时代都在探询的问题。

夏世华[7](2008)在《萨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思想解读》文中研究指明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当代法国着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创作闻名于世。其文学创作不仅使他获得盛誉,并且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播。萨特的哲学因高扬自由而着称于西方社会,其核心是个人的自由。虽然他的自由理论在其学术发展的后期得到几次纠正,他的哲学却一直是立足人类自由的,这就是他的哲学广泛传播甚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原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萨特的自由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的萨特从“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这两个基本概念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自由”的哲学观点。他认为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就是人的宿命。从其文学作品《恶心》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自由思想表现为“孤独的人”的自由。“孤独的人”面对充满荒诞和偶然的世界,感到恶心,进而觉醒到自由。萨特哲学中的“自由”是一种选择意义上的自由,人在选择自己的本质时是绝对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它不能一劳永逸,也不必过于考虑结果,自由只是在意识中进行选择的自由。二战的爆发使萨特走出了“孤独的人”的行列,他开始思考自由同现实生活的关系。他认为意识中的自由毕竟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总要介入境况并通过选择和行动在一定的境况中实现。自由是一定境况中的自由,境况尤其是境况中的“他人”限制了自由。同时,萨特的“自由”概念也不是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任意妄为的,而是要接受“道德”条件——承担责任的约束。虽然自由受到境况、“他人”以及责任的限制,人还是可以通过不停的介入、选择和实际的行动超越这些限制,从而达到最大化的自由。这样,“孤独的人”渐渐介入现实生活,介入群体,介入社会,并在介入和行动中走上真正的自由之路。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庞淑红[8](2007)在《浅析萨特的自由哲学》文中提出萨特是着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自由”是萨特哲学的主要标志,萨特毕生从事人的存在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人的自由是他哲学的中心论题和核心内容,因此萨特的存在主义在西方素有“自由哲学”的美称,并在当时社会上产生过极大影响。本论文从分析萨特自由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思想理论基础入手,对其自由哲学理论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进行解析,进而揭示出萨特自由哲学的局限性、积极意义、现实意义与启示,对其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评价。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萨特自由哲学的形成。主要介绍萨特自由哲学形成的背景,包括思想理论基础及社会历史环境等。第二部分,萨特自由哲学的内涵。从萨特自由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两个时期入手,系统概括了萨特自由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第三部分,对萨特自由哲学的评价。从萨特自由哲学的局限性、积极意义、现实意义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三方面对其自由理论加以评价。当下,正确的评价萨特的自由理论,吸收其积极的一面,摒弃其消极的一面,对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王国华[9](2007)在《简论萨特的自由哲学》文中认为萨特的自由哲学因张扬人的“绝对自由”而在西方理论界特色鲜明。存在先于本质是其核心;选择、行动与自由是紧密联系,舍此无彼的,而这一切都在处境之中进行的;自由还总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个人不仅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还要为整个人类负责,这样自由的人往往是烦恼的、孤独的、绝望的。另外,这一哲学在逻辑推理、本体论与实践论关系等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

卢洪涛[10](2006)在《论萨特的自由伦理学》文中研究表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自由,其自由哲学的核心是伦理自由观,即自由伦理学。萨特自由伦理学的主要内容是“行动、选择、责任”,以及由这三个环节构成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历史的进步性和时代的积极意义,也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不足。

二、萨特的自由哲学论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特的自由哲学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1)《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形成背景
    1.1 《存在与虚无》的写作背景及存在即自由的理论形成
        1.1.1 《存在与虚无》的写作背景
        1.1.2 存在即自由的理论形成
    1.2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理论来源
        1.2.1 康德自由哲学对《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影响
        1.2.2 胡塞尔哲学对《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影响
        1.2.3 海德格尔生存论对《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影响
第二章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主要内容
    2.1 存在中自为的自由
        2.1.1 自由的动机和动力
        2.1.2 自由是选择的自由
        2.1.3 存在与自由的同一性
    2.2 自由与处境的具体关系
        2.2.1 我的位置、过去、周围等处境与自由的关系
        2.2.2 人永远只在处境中才是自由的
        2.2.3 对自由的外界限制
        2.2.4 死亡对自由的限制:我的死亡
    2.3 自由的道德意义
        2.3.1 自由和责任是不可分的
        2.3.2 自欺、焦虑与自由的关系
第三章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评价及后期发展
    3.1 对《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评价
        3.1.1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在萨特思想中的地位
        3.1.2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不足之处
    3.2 《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的后期发展
        3.2.1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萨特自由理论的转变
        3.2.2 《辩证理性批判》中萨特自由理论的转变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玛克辛·格林的成长经历与学术生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格林的学术定位
        (二)格林的哲学思想
        (三)格林的民主社会思想
        (四)格林的教师哲学思想
        (五)格林的课程哲学思想
        (六)格林的学习哲学思想
        (七)格林的教育影响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缘起
    1.1 美国动荡的时代背景
    1.2 马克思实践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
        1.2.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借鉴
        1.2.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
    1.3 批判教育哲学和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传统的继承
        1.3.1 批判教育哲学的继承
        1.3.2 美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继承
    1.4 小结
第二章 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点
    2.1 基于实践的人本自由
        2.1.1 人本自由的理解
        2.1.2 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由
    2.2 基于社会问题的自我困境
        2.2.1 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多重显现
        2.2.2 社会问题导致的个体自我困境
    2.3 基于意识唤起的全面觉醒
        2.3.1 基于意识的现实揭露和批判
        2.3.2 基于批判性反思意识的现存幻象
        2.3.3 全面觉醒的教师培养全面觉醒的个体
    2.4 基于自我实现的民主社会构建
        2.4.1 理性与道德并重的自我实现
        2.4.2 正义的民主社会建构
    2.5 小结
第三章 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3.1 打破沉默:批判教育的探索
    3.2 想象教育的阐释与构思
        3.2.1 关于想象教育的阐释
        3.2.2 聚焦文学与艺术的想象教育
        3.2.3 发展于对话教学中的想象教育
    3.3 实践教育哲学观的建构
        3.3.1 走向自由实践的教育
        3.3.2 洞察人性与理想社会愿景的实现
        3.3.3 承载双重启蒙的教育使命
        3.3.4 追求知识的本真意义
        3.3.5 探寻通向真理的民主教学法
    3.4 小结
第四章 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特征
    4.1 历史性的研究脉络
    4.2 实践性的理论指向
    4.3 辩证性的观点表达
    4.4 整体性的研究视角
    4.5 小结
第五章 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的启示
    5.1 教育与实践关系的多维理解
        5.1.1 作为教育本体的实践
        5.1.2 作为教育目的的实践
        5.1.3 作为教育主体的生命实践
        5.1.4 作为教育内容的实践
        5.1.5 作为教育方式的实践
    5.2 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内在关联
        5.2.1 培养理想社会的理想“新人”
        5.2.2 以实践为纽带的三维关联
    5.3 教师反思的评价之维
        5.3.1 教师反思的本体是评价
        5.3.2 教师反思之评价的立足点
        5.3.3 教师反思之评价功能的实现
    5.4 实践哲学与教育哲学关系的理解与诠释
        5.4.1 历史视野中的实践及实践哲学
        5.4.2 实践哲学与教育哲学的联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格林学术成果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萨特自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3.国内的研究综述
        3.1 萨特自由观的理论来源研究
        3.2 萨特自由观的基本内涵研究
        3.3 萨特自由观的理论转向研究
        3.4 萨特自由观的实质研究
        3.5 萨特自由观的评价研究
        3.6 萨特自由观的伦理意蕴研究
        3.7 萨特自由观的内在矛盾研究
        3.8 萨特自由观的比较研究
    4.国外的研究综述
        4.1 自由观对比研究
        4.2 自由观评价研究
        4.3 自由观的理论转向研究
        4.4 多角度阐释自由内涵的研究
    5.研究方法
第一章 萨特自由观形成的客观条件
    1.1 社会历史背景
        1.1.1 经济危机
        1.1.2 战争创伤
        1.1.3 科技革命
    1.2 理论渊源
        1.2.1 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思想
        1.2.2 近代理性主义的自由思想
        1.2.3 人本主义思潮的自由思想
第二章 萨特自由观的内涵探析
    2.1 纯粹个人领域的绝对自由
        2.1.1 存在与虚无
        2.1.2 选择和自由
        2.1.3 他人和自由
        2.1.4 责任和自由
        2.1.5 处境和自由
    2.2 社会历史领域的相对自由
        2.2.1 匮乏——限制自由的实现
        2.2.2 实践——实现自由的手段
        2.2.3 集团——人类的自由领域
        2.2.4 自由与必然的和解
第三章 萨特自由观的现实意义
    3.1 个人层面的现实意义
        3.1.1 激励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3.1.2 推动人的主体性的确立
        3.1.3 促进人的责任感的形成
    3.2 社会层面的现实意义
        3.2.1 自由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3.2.2 自由是促成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萨特自由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拟创新及不足
一、萨特自由思想的形成
    (一)社会历史背景
        1.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危机
        2.二十世纪初的政治危机
        3.二十世纪初的战争危机
    (二)思想理论渊源
        1.古希腊的自由思想
        2.十九世纪的人本主义自由思想
        3.近代西方其他的自由思想
二、萨特自由观内涵解析
    (一)萨特自由观的基础
        1.存在
        2.虚无
        3.焦虑
        4.自由
    (二)萨特自由观的基本内容
        1.自由与选择
        2.自由与个人
        3.自由与他人
        4.自由与处境
    (三)绝对自由的后果
        1.绝对责任
        2.自由是枷锁
        3.孤独与烦恼
    (四)萨特“绝对自由观”的转变
        1.反驳了“绝对自由”
        2.实践实现自由
        3.向马克思主义靠拢p
三、萨特自由观的批判
    (一)唯心主义的自由观
        1.割裂物质与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2.纯粹主观的自由万能论
    (二)形而上学的自由观
        1.否认和排斥必然性的绝对自由
        2.排斥他人的孤立的自由
    (三)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的自由观
        1.脱离了实际的自由
        2.忽略了实践的自由
四、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反思
    (一)消极影响
        1.夸大了主观的作用
        2.过于排斥他人
        3.悲观的人生观
        4.过于沉重的责任观
    (二)积极意义
        1.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重视发展人的个性
        3.维护人的自由与平等
    (三)现代启示
        1.事在人为,敢于超越和创新
        2.勇于承担,敢作敢当
        3.重视人的个性与自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硕士研究成果
致谢

(5)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6)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及其现代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萨特自由哲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 二十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的历史特点
        1. 所向披靡的经济危机
        2. 刻骨铭心的亡国耻辱
        3. 日甚一日的精神危机
    (二) 萨特个人成长生涯中的“自由选择”
    (三) 萨特自由哲学的思想渊源
        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思想
        2.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由张扬
        3. 启蒙时期对自由的崇尚
        4. 十九世纪人本主义的自由思想
        5. 存在主义哲学的诸前辈
二、萨特自由哲学的实践精髓——自由选择观
    (一) 萨特自由哲学发展概说
        1. 萨特自由哲学发展时间性轮廓
        2. 萨特自由哲学的理论性演变
    (二) 萨特自由选择观的关系之维
        1. 自由与存在
        2. 自由与选择
        3. 自由与责任
三、萨特自由选择观的评析
    (一) 萨特自由选择观的偏差与欠缺
        1. 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完全忽略自由的客观根基
        3. 以绝对自由排斥必然
        4. 难以抑制的个人主义
    (二) 萨特自由选择观的合理因素与现代价值
        1. 对彻底否定宿命论和决定论
        2. 高度重视个体自由
        3. 积极鼓励行动选择
        4. 强调对自身和他人都要负责
四、萨特自由选择观的现代启迪
    (一) 对我国和谐社会建构的现代启迪
        1. 对人的自由发展的高度重视
        2. 对自我超越和不断创新的提倡
    (二) 对当代青年正确处世的现代启迪
        1. 如何辩证地看待自由
        2. 如何积极主动发挥主体创造性
        3. 如何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清单

(7)萨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思想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萨特的文学与哲学
    二 萨特研究现状及创新
第1章 自由与存在
    1.1 自在与自为
    1.2 “存在先于本质”
    1.3 自由选择确定本质
第2章 前期——意识中的绝对自由
    2.1 存在即自由
        2.1.1 否定上帝摒弃先验
        2.1.2 否定世界超越荒诞
    2.2 孤独人的自由
        2.2.1 只有孤独才能自由
        2.2.2 因为自由所以孤独
    2.3 自由选择的特征
        2.3.1 自由选择是无条件的
        2.3.2 自由选择是不停止的
        2.3.3 自由只是选择的自由
第3章 后期——行动中的相对自由
    3.1 自由选择的限制
        3.1.1 自由选择与境况
        3.1.2 自由选择与他人
    3.2 自由选择与责任
        3.2.1 对己负责对人负责
        3.2.2 勇于负责真正自由
第4章 自由之路
    4.1 选择并行动
        4.1.1 通过行动实现自由
        4.1.2 行动总和定义人生
    4.2 介入并超越
        4.2.1 介入——超越自己
        4.2.2 介入——超越上帝
        4.2.3 介入——获得自由
第5章 评价萨特的自由思想
    5.1 萨特自由思想的合理性
        5.1.1 从人出发肯定能动
        5.1.2 敢于行动定义人生
        5.1.3 主张介入强调责任
    5.2 萨特自由思想的局限性
        5.2.1 主观片面缺乏标准
        5.2.2 否定必然绝对自由
        5.2.3 忽视条件夸大尽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浅析萨特的自由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Резюме
导论
第一章 萨特自由哲学的形成
    第一节 萨特自由哲学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思想
        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对萨特的影响
        三、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萨特的影响
        四、德国哲学的决定性启迪和影响
        五、近代西方其他的自由思想
    第二节 萨特自由哲学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
        一、30 年代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二、40 年代的战争危机
        三、50 年代技术革命导致的人的异化
第二章 萨特自由哲学的内涵
    第一节 “绝对自由”理论时期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一、虚无是自由的基础
        二、否定是自由的条件
        (一) 否定自在确立主体
        (二) 否定存在奔赴自由
        (三) 否定他人的否定保持主体地位
        三、选择是自由的表现
        四、超越是自由的结果
        (一) 超越自身实现自我
        (二) 超越自在世界实现自因自在世界
        (三) 他人——被超越的超越性
    第二节 “绝对自由”转向活动领域的自由
        一、反驳“绝对自由”的概念
        二、实现自由的手段——实践活动
        三、人类自由关系的自由领域——集团
第三章 对萨特自由哲学的评价
    第一节 萨特自由哲学的积极意义
        一、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自由选择”中包含着责任的思想
        三、萨特的自由观具有辩证法特色
    第二节 萨特自由哲学的局限性
        一、萨特的自由观是唯心主义的自由观
        二、萨特自由观内在存在矛盾性
    第三节 萨特自由哲学的启示
        一、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态度面对人生
        二、做人要敢于承担责任
        三、社会要重视和发展人的自由
        四、引发思考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一) 在异化中追求自由
        (二) 人类实践是自由实现的必要条件
        (三) 对他人的责任体现人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简论萨特的自由哲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
二、选择、行动与处境
三、萨特自由哲学的困境

(10)论萨特的自由伦理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

四、萨特的自由哲学论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存在与虚无》自由理论研究[D]. 杨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2]玛克辛·格林实践教育哲学思想研究[D]. 郭建斌. 山西大学, 2020(12)
  • [3]萨特自由观研究[D]. 杨兴宇.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4]萨特自由观研究[D]. 李夏. 长安大学, 2017(04)
  • [5]自由哲学与文类规则:萨特文类观初探[J]. 陈军. 社会科学辑刊, 2015(06)
  • [6]论萨特的自由选择观及其现代启迪[D]. 张海燕.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萨特文学作品中的自由思想解读[D]. 夏世华. 湘潭大学, 2008(05)
  • [8]浅析萨特的自由哲学[D]. 庞淑红. 黑龙江大学, 2007(02)
  • [9]简论萨特的自由哲学[J]. 王国华.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
  • [10]论萨特的自由伦理学[J]. 卢洪涛. 理论导刊, 2006(12)

标签:;  ;  ;  ;  ;  

萨特自由哲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