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和功率特性研究

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和功率特性研究

一、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与功率特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严正琦[1](2020)在《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储能器件,在通信、交通、电子、国防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其电容性能主要依赖于电极材料。石墨烯因为自身优异的导电性、独特的二维结构和优异的物化特性而成为最有潜力的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目前,通过不同的氧化-还原法制备出的石墨烯材料性质各有不同,其电容性能也相差很大;同时单一石墨烯电极材料的比电容不高,不能满足超级电容器的高能量密度要求。针对这些不足,本研究通过改变水热还原的条件来获得具有一定电容性质的石墨烯材料;另外,在石墨烯表面和层间负载具有赝电容性质的氧化物以满足电极材料的高比电容要求。本论文对石墨烯及其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氧化石墨烯的酸性还原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在酸性条件(pH=5)下以180°C进行水热还原,通过调节水热反应时间来制备不同还原程度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结果表明:控制水热反应时间可以制备出还原程度不同的RGO,在电化学测试中,随着水热反应时间的增加,RGO电极的比电容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水热反应时间为6 h时,RGO电极表现出最佳的电容性能,其在1 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达到251 F/g,相对于GO电极提高了225%。经过500次充放电循环后,RGO-6电极比电容保持率达到92%,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二、Ni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采用两步法(水热还原-煅烧)分别制备NiO和NiO/RGO复合材料。研究发现:NiO呈现出团簇花状的形貌,而在NiO/RGO复合材料中,NiO以独特的单片层的形貌均匀的负载在RGO的表面及层间,两者复合效果明显。在电化学测试中,在电流密度为1 A/g时,NiO和NiO/RGO电极的比电容分别达到417 F/g和620 F/g。与纯NiO相比,NiO/RGO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经过500次充放电循环后,NiO/RGO电极比电容保持率达到86%,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三、Zn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采用简单高效溶剂热法制备出ZnO和ZnO/RGO复合材料。研究发现,ZnO呈现出颗粒形貌,在复合材料中,聚集的ZnO颗粒在RGO基体中获得了均匀分散的效果。电化学测试发现,ZnO/RGO电极在Na2SO4和KOH电解液中可以分别表现出双电层和赝电容的储能方式,同时在0.2 A/g的电流密度下,分别表现出和100.8 F/g和53.5 F/g的比电容。其双电层储能能力高于赝电容。另外RGO可以明显降低ZnO与水系电解液形成的溶液系统阻抗,同时大幅度的提高半导体ZnO的导电能力,是一种理想的电极复合材料。

贾晨[2](2018)在《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实验及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碳纤维发热线作为发热体的远红外电地暖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关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电地暖热工性能的研究报导多,大多针对碳晶板,关于发热线的研究很少。本论文结合产学研项目,基于天津JSM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简称JSM)技术现状及工程案例,实验与模拟相结合,针对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展开系列研究。主要工作包括:JSM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技术现状及工程案例分析。系统调研和分析了JSM碳纤维发热线加工工艺、地暖系统及案例。工程案例铺设负荷等基本凭经验,运行效果表述基本属于定性参考。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实验。模拟JSM实际工程案例,设计并搭建了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实验小室及热工性能实验系统(JSM发热线1组,标称功率为230 W(220V),长1.71 m×宽1.31 m×高0.955 m)。结果表明,220 V加热67 min,地表温度由18℃升至25℃;发热线前期升温速度较快,表面温度10 min时达到45℃,平均升温速率为2.7℃/min,95 min时稳定在65℃。实验小室温度场模拟。结合热工性能实验,利用CFD软件fluent,针对实验小室,采用实验测得地板表面升温函数,分析了不同时刻,中间竖直面以及中间水平面温度场。实际单体房间地暖系统设计及室内温度场模拟。针对某单体房间(JSM保安室,长3.5 m×宽3.5 m×高3 m,主体砖结构),采用《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计算了设计供暖热负荷。设计供暖热负荷为3392W,折合15组发热线(230W/组),均布在地面,铺设间距为5-6 cm。当室内初始温度为12℃,室外温度选取2017-2018供暖季十一月、十二月、一月相应的日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5℃和-8℃,室内温度场模拟结果表明,相应三个室外温度条件下,分别加热35 min、65 min、75 min时,室内温控平面(距地面1.4 m)平均温度可以达到18℃。综上,结合碳纤维发热线加工工艺的改善,碳纤维发热线铺设方案优化及温控模式优选,有利于充分发挥碳纤维发热线热响应速度快、分布式优势,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负荷调节,满足用户热舒适性同时,有利于能源高效利用。

郑钰[3](2016)在《新型碳纤维发热软板蓄热特性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低碳住宅建设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论文立足于我国北方农村住宅的低碳效能,改变传统住宅墙体的材料、供暖方式及能量供给的方式,研究能量转换载体新型碳纤维发热软板,探索出一条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新思路,对缓解我国能源压力,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针对采暖季短、建筑热负荷较小、早晚室内外温差波动较大的采暖特点,电采暖的优势尤为明显。论文对碳纤维加热软板动态运行的热工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定了电采暖加热过程中碳纤维发热软板和电缆加热升温速度、电耗、温度均匀性以及设备启停往复运行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发热电缆系统,碳纤维发热软板具有更快的温度响应速度;在动态的运行条件下,碳纤维发热软板加热时可以获得更加良好的温度均匀性。首次尝试研究新型网状碳纤维发热软板应用于北方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沈阳农业大学新能源示范房为研究载体,对碳纤维发热软板的发热机理的试验研究,建立其辐射采暖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模拟出地面铺设采暖方式下的室内温度场与速度场,以及辐射采暖方式的温度分布和空气流动特点。碳纤维发热软板局部间歇供暖时,通过实验测量启、停阶段的地板表面和空气的温度状况,得到加热地板表面的不同测点的温度分布,其状态为分布均匀,且最大温差不超过2℃。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建立了加热实验小室的数值模拟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碳纤维发热软板加热实验示范房的非稳态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碳纤维发热软板计算总换热量与实际误差仅为0.85%。计算辐射换热量占总换热量为54.64%,换热量计算数据与模拟结果相差0.49,在受范围之内,通过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针对敷设一定功率的碳纤维发热软板的蓄热性能等因素,分析温控房间的温度波动特性的影响。以沈阳农大新能源示范房为例,完成了不同工况下碳纤维发热软板的稳态解、温度场分布,验证了纤维发热软板局部供暖的可行性。研究中发现由于铺设、房间围护结构蓄热能力的影响,处于非稳定状态下的“蓄热”效应会对室内温度的上升或者下降产生热滞后的影响,从而对于房间温度变化曲线产生一定程度的“扯平”效应。论文对于新型碳纤维发热软板加热系统在民用采暖及工程应用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策略以及调节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

夏笑虹[4](2012)在《酚醛树脂基多孔炭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酚醛树脂为炭前驱体原料,分别采用化学活化法、溶胶-凝胶炭化法、软模板法和聚合物共聚炭化法制备双电层电容器(EDLC)电极用高比表面积和适宜孔径分布的多孔炭材料。重点考察了上述制备方法及其工艺条件对多孔炭材料孔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各制备方法中炭材料孔隙的成孔机理,阐明了多孔炭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其比表面积和孔结构之间的关系,确立了调控高比表面积多孔炭孔结构的工艺方法及工艺条件,为多孔炭材料孔结构的调控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多孔炭材料作为EDLC电极材料时的电化学性能。以酚醛树脂为炭前驱体,KOH作活化剂,采用炭化-活化两步法制备了EDLC用多孔炭材料。系统考察了碱炭比、炭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工艺因素对多孔炭收率、孔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多孔炭孔隙结构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确立了适合不同电解液体系用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和条件。研究表明,碱炭比、炭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均有较大影响,通过调节炭化温度可在较低活化剂用量下调控多孔炭材料孔隙结构。在炭化温度为600℃、碱炭比为3、活化温度为900℃和活化时间为2h的工艺条件下,可制得比表面积为2918.6m2/g,总孔容为1.41cm3/g,其中微孔比表面积为2628.3m2/g,中孔率为19%的多孔炭材料(PF-600),该多孔炭在水系电解液中1mA/cm2充放电时,比电容达到310F/g,电流密度增大50倍容量保持率达到90%;在其它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炭化温度降低至550℃时制得的多孔炭材料(PF-550)的比表面积为2983.5m2/g,总孔容为1.58cm3/g,其中微孔比表面积为2269.4m2/g,中孔率增大到37%。在有机电解液中1mA/cm2充放电时,比电容达到160F/g,电流密度增大50倍容量保持率达到82%,显示出良好的功率特性。对于有机电解液体系,多孔炭材料中存在适当比例的中孔不仅可以改善电极材料的功率特性,而且能提高微孔的利用率。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原料、六亚甲基四胺(HMTA)为催化交联剂,醇类为溶剂,经溶胶-凝胶、常压干燥和炭化处理成功制备出高比表面积且富含中孔的炭气凝胶。系统考察了溶剂类型、聚合反应温度和炭化升温速率等工艺因素对炭气凝胶孔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确立了制备EDLC电极用炭气凝胶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选用具有催化交联双重作用的HMTA作催化剂以及表面张力和挥发速度适宜的乙醇作溶剂可以实现RF湿凝胶的常压干燥,所得干凝胶能较好地保留溶胶-凝胶过程中形成的网络结构,进一步炭化后可制得富含中孔的多孔炭气凝胶。通过改变溶剂类型、缩聚反应温度和炭化升温速率等可有效调控多孔炭气凝胶的孔隙结构。随着缩聚反应温度的升高,炭气凝胶的中孔孔径不断增大,中孔含量增多;随着炭化升温速率的加快,炭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中孔率则先减小后增大。在间苯二酚(R)/甲醛(F)摩尔比值为2.0,R/六亚甲基四胺(H)摩尔比值为50,乙醇(S)为溶剂且R/S为0.1g/ml,80℃下反应72h,常压干燥后以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900℃炭化,制得的多孔炭气凝胶的比表面积为739.0m2/g,中孔率达到50%,平均孔径为2.76nm。该炭气凝胶电极在水系电解液中1mA/cm2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达180F/g;电流密度增大50倍,容量保持率达到86%,表现出良好的高容量、高功率特性。以间苯二酚(R)和甲醛(F)为原料,分别采用六亚甲基四胺(HMTA)和盐酸(HCl)作催化剂,通过添加嵌段共聚物F127作致孔剂,利用协同自组装和炭化处理制备了具有规整孔隙结构的多孔炭材料。分析了F127加入量对所得多孔炭材料的形貌、孔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多孔炭材料的孔结构形成机理,确立了制备具有规整孔隙结构多孔炭材料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研究表明催化剂类型对树脂复合体系的结构有较大影响,且进一步影响所得多孔炭材料的孔隙结构。采用弱碱性的HMTA作催化剂时,由于催化效率低,间苯二酚与甲醛的溶胶-凝胶过程时间较长,需溶剂缓慢挥发才能形成较为有序的嵌段共聚物与酚醛树脂的复合中间相结构,反应过程中容易发生单轴结构变形,导致最终得到的多孔炭材料孔隙结构的有序性难以保证。采用强酸性的HCl作催化剂时,由于酚醛树脂和嵌段共聚物F127被部分质子化,反应体系可以在库伦引力(I+X-S+机理)和氢键(I0S0机理)的共同作用下自组装形成纳米复合体系,纳米复合体系微相结构的有序性提高,同时保证较高的合成速率,进而获得具有有序孔道分布的多孔炭材料。采用HCl作催化剂时,不同F127加入量制得的多孔炭材料比表面积达到645701m2/g,总孔容为0.410.55cm3/g,平均孔径在2.463.38nm之间。其中当R/F为2.0(摩尔比),F127/R为1.3(质量比),900℃下炭化制得的多孔炭比表面积为701.2m2/g,中孔孔容为0.36m3/g,中孔率达到67.0%。该多孔炭电极在水系电解液中1mA/cm2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165F/g,电流密度增大50倍,容量保持率高达93%。经过500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达94%以上,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循环性能。以酚醛树脂(Phenolic resin, PF)为炭前驱体,分别以小分子二元酸(己二酸(HA)和辛二酸(SA))和环氧预聚物(QS)为致孔链段,首次以聚合物共聚炭化法制备出孔隙结构丰富的多孔炭材料,实现了以聚合物共聚炭化法制备多孔炭材料的设想。考察了致孔链段加入量对多孔炭孔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聚合物共聚体系炭化制备多孔炭材料的孔结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二元酸通过分子链两端的羧基与酚醛树脂中的羟甲基发生酯化反应,一定量的二元酸以链段或接枝的形式接入到酚醛树脂固化物中,其热解温度由150230℃提高至400450℃,即能够在PF已初具骨架强度时再热解。其中,HA加入量为25%时所得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和总孔容分别达到550.9m2/g和0.27cm3/g,在水系电解液中电流密度为1mA/cm2的质量比电容为145F/g。以QS为致孔链段,利用QS中的端环氧基与酚醛树脂中的酚羟基发生反应生成醚键使QS接枝到酚醛树脂的链段上,该共聚体系进一步炭化后可制得孔隙丰富的多孔炭材料。随着QS用量的增加,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在QS加入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609.0m2/g,总孔容为0.28cm3/g,在水系电解液中1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量为177.5F/g,电流密度增大50倍,容量保持率为76%,具有较高的容量保持率。聚合物共聚炭化法中,共聚体系在固化反应完全后,体系中嵌段或接枝链段形成的微相区由于化学键连接和较强的分子间力的作用,相分离受到抑制,相结构粗化被延迟,即相区尺寸被控制在纳米尺度范围内。该复合结构在升温炭化时,由于致孔化合物所形成的微相区热解,在炭前驱体当中形成孔隙,且孔隙大小相较于共聚体系中的微相区域尺寸有所收缩,同时由于致孔化合物通过化学键与固化体系相连接,在炭化过程中,能在树脂炭化体系初具骨架强度时再热解,使得由其热解而产生的孔隙不因树脂固化体系网络结构的收缩塌陷而消失。最终获得孔隙丰富的多孔炭材料。所提出的共聚物炭化法工艺简单,孔隙结构可控且环境友好,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登科[5](2008)在《碳纤维电热地暖板热工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种应用现代宇航技术开发生产的高效电热转换材料—碳纤维发热材料,开始应用于供暖系统,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供暖的热工性能、舒适性、经济性都没有具体的研究。本论文采用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实验研究碳纤维电热板供暖系统热工参数的动态特性,模拟计算研究该供暖系统形成的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情况。首先,研究单块碳纤维电热板的发热机理,测试其电阻特性、热导率、伏—安特性、功率—表面温度的特性、碳纤维电热板表面温度的稳定性等。在研究单块电热板的基础上,研究碳纤维电热板应用于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时的热工性能。实验测试碳纤维电热地暖系统的室内温度、地板表面平均温度、表面发热量、耗电功率、耗能等。然后按照设计规范,计算热负荷,选择碳纤维电热板的规格,计算所需碳纤维电热板的数量。模拟分析不同电热功率铺设条件下,室内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情况。最后,本课题针对哈尔滨市的气象条件,应用技术经济学理论,从初投资、运行费用、年计算费用和投资回收期等方面来分析各种电采暖系统的经济性,指出碳纤维电热板在电采暖中的优势。本文研究得出,碳纤维电热板采暖系统是一种良好的电采暖形式,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得出的结果对此系统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茁实[6](2006)在《聚氯乙烯(PVC)实体与泡沫导电复合材料电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分别采用了密炼方法以及开炼方法制备了实体PVC/CB系列复合导电材料,在制备过程中尝试使用了三盐/二盐复合热稳定剂以及Ca/Zn热稳定剂。结果发现,PVC/CB导电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渗流效应,在升温过程中,表现出稳定的NTC效应,系统的阐述了其NTC效应产生的机理即:NTC效应是隧道效应以及PVC本身的无定形态结构共同影响的结果。此外此复合体系在电场作用下表现出非线性伏安特性;电流时间曲线表现出显着的指数函数特征。实验还比较了两种炭黑,特导炭黑(HG-1P)和乙炔炭黑(ACET)的加入对体系电性能的影响,它们对应的体系在升温过程中分别表现出NTC效应、PTC/NTC效应,然后,引入三元乙丙橡胶(EPDM)、乙丙橡胶(EPR)作为第二组分,EVA作为第三组分,发现多组分复合材料电阻降低,阻温曲线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经过配方设计与实验制备方法的尝试,最终采用了开炼—模压发泡方法制备了PVC/EPDM/CB导电泡沫,该泡沫具有良好的表观表态,以闭孔结构为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炭黑含量、第二/第三组分、交联剂、发泡剂对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经过升温电阻测试发现,PVC/CB导电泡沫在升温过程中主要呈现出NTC现象,随着炭黑类型的改变以及二、三组分的引入,在NTC现象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分析了这种NTC效应为主现象的机理。确定了发泡剂及交联剂的合适用量,从而获得既具有良好的泡沫性能,又有良好NTC特性的导电泡沫材料。

熊佳[7](2005)在《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子工业及信息技术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具有导电功能的高分子材料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详细介绍了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分类,总结了结构型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了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填料的种类及性质。 本文通过用六次甲基四胺对新酚树脂进行预处理,不仅提高了基体树脂的耐热性,也提高了材料加工成型的工艺性能。通过对基体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DSC、TGA分析,确定了合适的成型工艺,模压成型制备了以改性新酚树脂为树脂基体,玻璃纤维布为增强材料,乙炔炭黑为导电填料的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导电复合材料的电学和力学性能与炭黑含量的关系,当炭黑重量含量为3%时,材料在安全电压下发热温度达到250℃,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了导电复合材料试样的导电机理,提出我们制备的导电复合材料在导电时,同时存在导电通道、隧道效应、电场发射三种导电机理。研究了导电复合材料的伏安特性,发现其具有非线性关系,特别是在承载电压较高时比较明显,原因是在高承载电压下,材料导电时隧道效应、电场发射作用强烈,导致伏安特性明显偏离线性关系。研究了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温度关系,发现材料具有微弱的正温度系数效应,我们把原因归结于材料在高温下材料各组成成份体积膨胀而导致导电网络的破坏,从而使电阻变大。 我们制备的导电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学及力学性能,容易加工成型,价格低廉,可在较大范围内根据需要调节其电学和力学性能,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崔明明[8](2005)在《水性导电油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油墨行业中的一种新兴的功能性油墨——水性导电油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验工作,验证了这个领域内的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论文中,根据高分子的化学性质及功能高分子的导电性,体积电阻率等理论知识,从微观的角度深入理解总结了导电油墨的导电机理以及预测了实验中所要添加的导电填料的量。重点通过对水性导电油墨系统的研究,分别讨论了水性丙烯酸树脂、水性环氧树脂、聚乙烯醇树脂和一些油性树脂对油墨粘度、固含量、附着力、电阻率及电性能的稳定性的影响,不同树脂含量对油墨的这些性能的影响,以及通过改变石墨的种类和含量,碳黑的种类和含量,来调节油墨的配方。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单一填料组分,虽然石墨在结构上看来宜于导电,但是由于石墨的粒径远远大于碳黑的,所以综合发现碳黑的导电性要高于同样配比的石墨。由于石墨的层状结构不稳定,不宜单独作导电填料使用,且这种结构不利

崔明明,刘成岑,施凯[9](2005)在《石墨/炭黑对丙烯酸基水性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讨论了炭系导电填料的填充量对丙烯酸基水性导电油墨的电阻率及伏安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导电填料填充量的增加,涂层电阻率降低;在低填充量时伏安特性曲线为直线,符合欧姆定律,高填充量时非线性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可从中选择最佳填充工艺以指导工业生产。

易回阳[10](2005)在《基于HDPE/CB PTC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PTC (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材料是指电阻具有非线性正温度系数效应的材料,即材料的电阻率在某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时基本保持不变或仅有微小量的变化,而当温度达到材料的特征转变点温度附近时,材料的电阻率会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迅速增大103~109 数量级。这种热敏材料,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中可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研究了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碳黑(CB)为主体的PTC 复合材料的组成、模压成型工艺条件、辅助添加剂的加入等因数对复合材料的室温电阻和PTC强度的影响,制得了PTC 强度为8 以上、性能稳定的复合材料样品。复合材料的组成决定了其性能,本文研究了HDPE/CB 复合材料体系中各基本组成对复合材料室温电阻率的影响。要得到比较小的室温电阻率,体系的基本组成是CB 为4348wt%,润滑剂硬脂酸锌8wt%左右,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1wt%,阻燃剂氢氧化铝5~17wt%为宜,而抗氧剂246 以1.5~3wt%为好。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是影响复合材料导电性能和PTC 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了模压成型过程中模压温度、模压时间、模压压力以及冷却时间四个因素对样品性能的影响。用正交分析方法发现模压温度、模压时间和冷却时间对电阻率影响比较大,模压压力对样品的室温电阻率影响小; 模压压力、模压温度、模压时间对样品的PTC 强度影响不大,而模压后的冷却时间却对样品的PTC 强度影响较大。要得到室温电阻率小、PTC 强度大的HDPE/CB 复合材料,最佳的模压条件是:模压压力8MPa,模压温度155℃,模压时间15 分钟,冷却时间40 分钟,此时复合材料的PTC强度为8.41,几乎没有产生NTC 现象。复合材料循环使用后电阻的重复性好,PTC强度稳定。在HDPE/CB 复合材料中加入适量的EVA,可以使HDPE-EVA/CB 复合材料的特征转变温度由131℃降低到122℃。在EVA 含量小于27.6wt%时,HDPE-EVA/CB复合材料体系的PTC 强度大于7,NTC 强度都小于0.5,经过加热-冷却循环后复合材料的PTC 性能稳定,电阻率重复性较好。

二、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与功率特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与功率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前言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
        1.2.1 超级电容器的结构
        1.2.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
        1.2.4 超级电容器发展现状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3.1 双电层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3.1.1 活性炭
        1.3.1.2 碳纳米管
        1.3.1.3 石墨烯
        1.3.2 法拉第赝电容器的电极材料
        1.3.2.1 金属氧化物
        1.3.2.2 导电聚合物
    1.4 超级电容器的电解液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 课题来源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原料和化学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及研究方法
        2.2.1 扫描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表征
        2.2.2 拉曼光谱分析
        2.2.3 红外光谱分析
        2.2.4 X射线衍射分析
        2.2.5 角接触仪测试分析
        2.2.6 比表面积测试分析
        2.2.7 电化学性能分析
        2.2.7.1 循环伏安特性曲线测试
        2.2.7.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2.2.7.3 交流阻抗谱测试
3 酸性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
    3.1 前言
    3.2 材料及电极的制备
        3.2.1 GO浆料的制备
        3.2.2 三维结构RGO的制备
        3.2.3 RGO-X电极的制备
    3.3 分析与讨论
        3.3.1 RGO-X材料的三维立体结构及表面形貌分析
        3.3.2 GO及 RGO-X材料的XRD分析
        3.3.3 GO及 RGO-X材料的比表面积分析
        3.3.4 GO及 RGO-X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3.3.5 GO及 RGO-X材料的拉曼光谱分析
        3.3.6 GO及 RGO-X材料的水接触角测试分析
    3.4 电化学测试分析
        3.4.1 GO及 RGO-X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测试分析
        3.4.2 GO及 RGO-X电极的交流阻抗谱图测试分析
        3.4.3 GO及 RGO-X电极的充放电测试及循环寿命测试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Ni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NiO和 Ni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电极制备
    4.4 测试与分析
        4.4.1 NiO和 NiO/RGO复合材料的XRD测试分析
        4.4.2 NiO/RGO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测试分析
        4.4.3 NiO/RGO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4.4.4 NiO和 NiO/RGO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及元素测试分析
    4.5 电化学测试分析
        4.5.1 NiO和 NiO/RGO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测试分析
        4.5.2 NiO和 NiO/RGO电极的充放电曲线测试分析
        4.5.3 NiO和 NiO/RGO电极的交流阻抗测试分析
        4.5.4 NiO和 NiO/RGO电极充放电寿命测试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Zn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前言
    5.2 ZnO和 ZnO/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电极制备
    5.4 测试与分析
        5.4.1 ZnO和 ZnO/RGO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
        5.4.2 ZnO/RGO复合材料的XRD测试分析
        5.4.3 ZnO/RGO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测试分析
    5.5 ZnO和 ZnO/RGO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测试分析
        5.5.1 ZnO和 ZnO/RGO电极的双电层储能测试分析
        5.5.2 ZnO和 ZnO/RGO电极的赝电容储能测试分析
        5.5.3 ZnO和 ZnO/RGO电极的交流阻抗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论文

(2)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实验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国内外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地采暖方面的研究进展
        1.2.1 碳纤维纸用于地采暖的研究进展
        1.2.2 碳晶电热板用于地采暖的研究进展
        1.2.3 碳纤维发热线用于地采暖的研究进展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JSM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技术现状及工程案例分析
    2.1 JSM碳纤维发热线加工工艺与设备
    2.2 JSM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系统及工程案例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实验
    3.1 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实验系统的搭建
        3.1.1 实验原理及系统功能
        3.1.2 实验小室及其测试仪表介绍
    3.2 测试方法
    3.3 碳纤维发热线升温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碳纤维发热线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碳纤维发热线发热功率与表面温度关系实验结果及分析
    3.6 地板表面通电升温实验结果及分析
    3.7 发热线、地板表面平均温度以及小室中央空气温度分析
    3.8 小结
第四章 实验小室温度场模拟
    4.1 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
    4.2 物理模型
    4.3 数学模型
        4.3.1 基本方程
        4.3.2 湍流模型
        4.3.3 辐射模型
    4.4 边界条件
    4.5 初始条件
    4.6 划分网格
    4.7 离散方程的求解
    4.8 实验小室温度场分析
    4.9 小结
第五章 实际单体房间地暖系统设计及室内温度场模拟
    5.1 实际单体房间物理参数
    5.2 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设计热负荷计算与铺设方案设计
        5.2.1 设计热负荷计算
        5.2.2 铺设方案与费用计算
    5.3 三种工况下的温度场模拟
        5.3.1 fluent求解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的经济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新型碳纤维发热软板蓄热特性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电采暖发展趋势
        1.2.2 国内关于电采暖的研究现状
        1.2.3 发热碳纤维在采暖系统的应用前景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碳纤维发热软板电热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碳纤维发热软板的结构
        2.2.1 碳纤维原料的特性
        2.2.2 水性恒阻载流发热液胶
    2.3 碳纤维发热软板的发热机理
    2.4 碳纤维电热板热电性能测试
        2.4.1 测试条件
        2.4.2 测试仪表介绍
        2.4.3 发热软板电阻测试
        2.4.4 热导率
        2.4.5 碳纤维发热软板的伏—安特性
        2.4.6 碳纤维发热软板表面温度的稳定性研究
        2.4.7 对比发热电缆加热过程研究
        2.4.8 耗电量分析
        2.4.9 碳纤维发热软板与发热电缆的温度变化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碳纤维发热软板蓄热系统热工性能测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测试方案
    3.3 实验测试系统介绍
        3.3.1 测试条件
        3.3.2 测试仪表
        3.3.3 测温设备布置
        3.3.4 实验方案
    3.4 实验数据
        3.4.1 升温阶段
        3.4.2 24小时内加热系统启停往复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纤维发热软板局部辐射加热采暖温度场模拟
    4.1 引言
    4.2 流体力学的求解过程
    4.3 物理模型的建立
    4.4 数学模型的建立
        4.4.1 基本控制方程
        4.4.2 关于选择湍流模型
        4.4.3 辐射模型的选择
    4.5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的确定
    4.6 划分网格
    4.7 控制方程
    4.8 离散数值模型
    4.9 模拟计算新型的碳纤维局部辐射采暖问题
        4.9.1 FLUENT介绍
        4.9.2 迭代处理
    4.10 碳纤维软板地暖铺设方式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11 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发热软板局部辐射采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温度场对比分析
        5.2.1 碳纤维发热软板地面铺设方式温度场的对比分析
        5.2.2 碳纤维发热软板壁面传热温度场的对比分析
    5.3 辐射换热量的数据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碳纤维发热软板局部间歇供暖热特性分析
    6.1 引言
    6.2 供暖启停阶段温度测试
    6.3 间歇供暖24小时室内温度测试
    6.4 碳纤维发热软板局部间歇供暖非稳态传热模型的设计
        6.4.1 对流传热
        6.4.2 对流传热系数h_c
        6.4.3 辐射传热
    6.5 非稳态传热方程的建立
        6.5.1 采用集总参数法的碳纤维发热软板升、降温方程
        6.5.2 断续供暖的动态平衡方程
        6.5.3 数值求解方法
    6.6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7 数据对比分析
    6.8 碳纤维发热软板间歇供暖方式研究
        6.8.1 间歇运行模型的建立
        6.8.2 启停时间的确定
        6.8.3 温控点间歇供暖研究
    6.9 碳纤维发热软板蓄热能力对房间温变特性的影响
    6.10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碳纤维发热软板系统局部供暖方案实施
    7.1 引言
    7.2 碳纤维发热软板的局部供暖实施方案
    7.3 局部供暖房间的物理模型及网格优化
        7.3.1 局部供暖房间的物理模型
        7.3.2 局部供暖房间的网格优化
    7.4 模型的求解
        7.4.1 边界求解
        7.4.2 模拟计算的初始化和求解设定
    7.5 局部供暖各种工况下的稳态解及分析
    7.6 碳纤维加热软板局部辐射采暖方式能耗计算
        7.6.1 碳纤维发热软板方式能耗计算
        7.6.2 空调采暖方式能耗计算
        7.6.3 电暖气采暖方式能耗计算
    7.7 三种电采暖方式采暖能耗量比较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发明专利情况

(4)酚醛树脂基多孔炭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双电层电容器
        1.2.1 双电层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1.2.2 双电层电容器的应用
        1.2.3 双电层电容器用炭电极材料
    1.3 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1.3.1 传统活化法
        1.3.2 催化活化法
        1.3.3 模板炭化法
        1.3.4 聚合物共混炭化法
        1.3.5 溶胶-凝胶炭化法
    1.4 聚合物基炭前驱体原料
        1.4.1 热塑性树脂
        1.4.2 热固性树脂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多孔炭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2.1 结构表征
        2.1.1 红外分析
        2.1.2 热重分析
        2.1.3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2.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分析
        2.1.5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
        2.1.6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参数的测定
        2.1.7 振实密度的测定
    2.2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2.2.1 炭电极的制备
        2.2.2 模拟双电层电容器的组装
        2.2.3 恒电流充放电性能测试
        2.2.4 自放电性能测试
        2.2.5 多孔炭材料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的计算
        2.2.6 循环伏安性能测试
        2.2.7 交流阻抗特性测试
第3章 KOH活化法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
    3.1 引言
    3.2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制备
    3.3 酚醛树脂热解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3.4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3.4.1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表面形貌
        3.4.2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 HRTEM 图
        3.4.3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3.5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电极在水系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
        3.5.1 碱炭比对多孔炭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
        3.5.2 炭化温度对多孔炭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
        3.5.3 活化时间对多孔炭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
    3.6 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电极在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容性能
        3.6.1 碱炭比对多孔炭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
        3.6.2 炭化温度对多孔炭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
        3.6.3 活化时间对多孔炭电极电容性能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
    4.1 引言
    4.2 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的制备
    4.3 酚醛树脂基气凝胶的结构与热解性能
        4.3.1 酚醛树脂基气凝胶的表面形貌
        4.3.2 有机气凝胶的化学官能团和热解特性
        4.3.3 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的 X 射线衍射分析
    4.4 酚醛树脂基炭气凝胶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4.4.1 溶剂类型对炭气凝胶收率和孔结构的影响
        4.4.2 缩聚反应温度对炭气凝胶收率及孔结构的影响
        4.4.3 炭化升温速率对炭气凝胶收率及孔结构的影响
    4.5 炭气凝胶电极在水系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4.5.1 制备工艺条件对炭气凝胶电极比电容的影响
        4.5.2 炭气凝胶电极的功率特性和循环性能
        4.5.3 炭气凝胶电极的存储特性
        4.5.4 炭气凝胶电极的循环伏安性能
        4.5.5 炭气凝胶电极的交流阻抗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软模板法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
    5.1 引言
    5.2 软模板法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制备
        5.2.1 HMTA 催化下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5.2.2 HCl 催化下多孔炭材料的制备
    5.3 HMTA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5.3.1 HMTA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样品的形貌
        5.3.2 HMTA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孔隙结构
        5.3.3 HMTA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成孔机理分析
        5.3.4 HMTA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
    5.4 HCl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5.4.1 HCl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形貌
        5.4.2 HCl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孔隙结构
        5.4.3 HCl 催化时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电化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聚合物共聚炭化法制备酚醛树脂基多孔炭
    6.1 引言
    6.2 聚合物共聚炭化法酚醛树脂基多孔炭的制备
    6.3 小分子二元酸为致孔链段制备多孔炭
        6.3.1 己二酸(HA)为致孔链段制备多孔炭
        6.3.2 辛二酸(SA)为致孔链段制备多孔炭
    6.4 环氧预聚物(QS)为致孔链段制备多孔炭
        6.4.1 PF/QS 共聚物的化学结构
        6.4.2 PF/QS 共聚物的热分析
        6.4.3 PF/QS 共聚炭化物-多孔炭材料的孔隙结构
        6.4.4 PF/QS 共聚炭化物-多孔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6.5 聚合物共聚炭化法成孔机理探讨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B 参与的课题

(5)碳纤维电热地暖板热工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1.2.1 我国电采暖的前景及电采暖的形式
        1.2.2 国内关于电采暖的研究现状
        1.2.3 碳纤维导电发热材料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碳纤维复合导电材料
        1.3.1 碳纤维复合材料导电性能
        1.3.2 面状发热碳纤维在采暖系统的应用前景
        1.3.3 面状发热板用碳纤维纸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碳纤维电热板电热性能测试
    2.1 碳纤维电热板的结构
        2.1.1 碳纤维纸
        2.1.2 溴化环氧树脂玻璃布绝缘材料
        2.1.3 铜电极材料
    2.2 碳纤维电热板的制备
    2.3 碳纤维电热板的发热机理
    2.4 碳纤维电热板热电性能测试
        2.4.1 测试条件
        2.4.2 测试仪表简介
        2.4.3 电阻测试
        2.4.4 热导率
        2.4.5 碳纤维电热板的伏-安特性
        2.4.6 碳纤维电热板的功率-表面温度关系曲线
        2.4.7 碳纤维电热板表面温度稳定性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纤维电热地暖系统热工测试
    3.1 实验台及其测试仪表介绍
        3.1.1 实验台简介
        3.1.2 测试仪表
    3.2 实验原理
    3.3 测试方案
        3.3.1 测试条件
        3.3.2 碳纤维电热板的布置
        3.3.3 测试仪表布置
        3.3.4 测试方案
        3.3.5 测试步骤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4.1 升温过程测试
        3.4.2 标准状况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纤维电热地暖系统的数值计算
    4.1 碳纤维电热地板表面发热量
        4.1.1 对流换热
        4.1.2 辐射换热
    4.2 传热模型的建立
        4.2.1 物理模型
        4.2.2 边界条件
        4.2.3 数学模型
    4.3 网格划分
    4.4 控制方程常用的离散方法及离散格式
    4.5 判断解的收敛性条件
    4.6 Airpark 软件介绍
    4.7 模拟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4.7.1 碳纤维电热板的布置
        4.7.2 60W/m~2碳纤维电热板铺设模拟结果及分析
        4.7.3 30W/m~2碳纤维电热板铺设模拟结果及分析
        4.7.4 100W/m~2碳纤维电热板铺设模拟结果及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纤维电热地暖系统经济性分析
    5.1 碳纤维电热地暖系统的经济评价
        5.1.1 基础数据
        5.1.2 各种形式电采暖的费用计算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聚氯乙烯(PVC)实体与泡沫导电复合材料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导电高分子材料
    1.3 泡沫塑料
第二章 密炼制备的聚氯乙烯炭黑 NTC 型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炼制备的不同炭黑填充的 PVC 多组分 NTC 材料电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氯乙烯/炭黑导电泡沫的制备
    4.1 引言
    4.2 哈克密炼挤出方法制备导电泡沫
    4.3 开炼制备聚氯乙烯导电泡沫
第五章 聚氯乙烯/炭黑导电泡沫的电学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7)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1.2.1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概述
        1.2.2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的制备
        1.2.3 典型结构型导电高分子
        1.2.4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1.3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
        1.3.1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概述
        1.3.2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填料
        1.3.4 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
        1.3.5 导电复合材料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性能检测
    2.1 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2.1.1 树脂的预处理
        2.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1.3 试件的后处理
    2.2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检测
        2.2.1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发热温度测定
        2.2.2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伏安特性的测定
        2.2.3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阻-温度关系的测定
        2.2.4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测定
        2.2.5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测定
第三章 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树脂基体、增强材料、导电填料的确定
        3.1.1 树脂基体的确定
        3.1.2 增强材料的确定
        3.1.3 导电填料的确定
    3.2 复合方法、成型工艺及后处理工艺的确定
        3.2.1 复合方法的确定
        3.2.2 成型工艺的确定
        3.2.3 后处理工艺的确定
    3.3 树脂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3.1 树脂预处理的反应机理
        3.3.2 树脂预处理反应产物的检验
        3.3.3 预处理树脂的耐热性
        3.3.4 树脂预处理对材料加工工艺的影响
    3.4 炭黑含量对导电复合材料的电阻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炭黑含量与导电复合材料导电性的关系
        3.4.2 炭黑含量对导电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致发热性能
    3.6 小结
第四章 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炭黑填充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
        4.1.1 渗滤现象及渗滤阀值
        4.1.2 导电通道学说
        4.1.3 隧道效应学说与电场发射学说
        4.1.4 炭黑填充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机理
    4.2 导电复合材料的伏安特性
    4.3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阻-温度关系特性
    4.4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热稳定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所获奖励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水性导电油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选题
    1.1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 课题内容及意义
    1.3 水性导电油墨简介
        1.3.1 导电油墨的组成
        1.3.2 导电油墨的分类
第二章 实验及数据分析
    2.1 水性导电油墨组成原料
        2.1.1 粘结料
        2.1.2 溶剂
        2.1.3 填料
    2.2 仪器设备及实验原料
    2.3 油墨的制备
    2.4 性能测试
        2.4.1 粘度的测定
        2.4.2 附着力的测定
        2.4.3 电阻的测定
        2.4.4 V-A特性的测定
        2.4.5 固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水性丙烯酸树脂基导电油墨的研究
    3.1 丙烯酸树脂含量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3.1.1 丙烯酸树脂含量对导电墨墨性的影响
        3.1.2 丙烯酸树脂不同含量对电阻值的影响
    3.2 石墨对水性丙烯酸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3.2.1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粘度及附着力的影响
        3.2.2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电阻值的影响
        3.2.3 石墨填充量对水性丙烯酸导电油墨V-A特性的影响
        3.2.4 石墨种类对水性丙烯酸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3.3 碳黑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3.3.1 碳黑填充量对油墨粘度及附着力的影响
        3.3.2 碳黑填充量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3.3.3 碳黑填充量对油墨V-A特性的影响
        3.3.4 碳黑种类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3.4 混合填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3.4.1 混合填料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3.4.2 混合填料对油墨V-A特性的影响
    3.5 SEM电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聚乙烯醇溶液基导电油墨的研究
    4.1 聚乙烯醇含量对水性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4.1.1 聚乙烯醇含量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4.1.2 聚乙烯醇含量的不同对导电油墨电阻值的影响
        4.1.3 聚乙烯醇含量对导电油墨 V- A特性的影响
    4.2 石墨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4.2.1 石墨填充量对导电油墨墨性的影响
        4.2.2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4.2.3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V-A特性的影响
        4.2.4 石墨种类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4.3 碳黑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4.3.1 碳黑填充量对导电油墨墨性的影响
        4.3.2 碳黑填充量对导电油墨电阻值的影响
        4.3.3 碳黑填充量对油墨伏安特性的影响
        4.3.5 碳黑种类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4.4 混合填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4.4.1 混合填料对油墨电阻值的影响
        4.4.2 混合填料对油墨V-A特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水性环氧树脂基导电油墨的研究
    5.1 水性环氧酯乳液体系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性能的影响
        5.1.1 水性环氧酯乳液体系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墨性的影响
        5.1.2 水性环氧酯乳液体系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电阻值的影响
        5.1.3 水性环氧酯乳液体系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的伏安特性的影响
    5.2 丙烯酸树脂体系中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性能的影响
        5.2.1 丙烯酸树脂体系中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墨性的影响
        5.2.2 丙烯酸树脂体系中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电阻值的影响
        5.2.3 丙烯酸树脂体系中水性环氧树脂的含量对水性导电墨伏安特性的影响
    5.3 石墨对水性环氧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5.3.1 石墨填充量对水性导电油墨的影响
        5.3.2 石墨填充量对导电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5.3.3 石墨填充量对导电油墨伏安特性的影响
        5.3.4 石墨种类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5.4 碳黑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5.4.1 碳黑填充量对导电油墨墨性的影响
        5.4.2 碳黑填充量对导电油墨电阻值的影响
        5.4.3 碳黑填充量对水性环氧导电墨的伏安特性的影响
        5.4.4 碳黑种类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5.5 混合填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5.5.1 混合填料对导电油墨墨性的影响
        5.5.2 混合填料对导电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5.5.3 混合填充料的填充量改变时对墨的伏安特性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油性树脂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6.1 不同树脂种类及含量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6.2 单一填料对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
    6.3 水性树脂与油性树脂的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导电油墨稳定性的研究
    7.1 粘接料对稳定性的影响
        7.1.1 通电情况下膜电阻值稳定性的讨论
        7.1.2 室温放置下,膜电阻值稳定性的研究
    7.2 固体填充料对稳定性的影响
        7.2.1 添加二氧化硅对油墨稳定性的影响
        7.2.2 添加分子筛对稳定性的影响
        7.2.3 添加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对导电油墨稳定性的影响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设想
    8.1 结论
    8.2 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9)石墨/炭黑对丙烯酸基水性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及设备
    1.2 油墨的制备
    1.3 性能测试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组分填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2.1.1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1)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2) 石墨填充量对油墨伏安特性的影响。
        2.1.2 炭黑填充量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2.2 混合填料对油墨性能的影响
        2.2.1 混合填料对油墨电阻率的影响
        2.2.2 混合填料对油墨伏安特性的影响
3 结 论

(10)基于HDPE/CB PTC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PTC 材料概述
    1.2 高分子基PTC 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3 高分子基 PTC 复合材料的导电机理
    1.4 高分子基PTC 复合材料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所用原材料
    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3 样品的性能测试
3 HDPE/CB 复合材料的基本组成
    3.1 碳黑含量对样品室温电阻率的影响
    3.2 润滑剂含量对样品室温电阻率的影响
    3.3 交联剂含量对样品室温电阻率的影响
    3.4 阻燃剂含量对样品室温电阻率的影响
    3.5 抗氧剂含量对样品室温电阻率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HDPE/CB 复合材料最佳模压成型条件的研究
    4.1 模压压力对样品室温电阻率和PTC 强度的影响
    4.2 模压温度对样品室温电阻率和PTC 强度的影响
    4.3 模压时间对样品室温电阻率和PTC 强度的影响
    4.4 冷却时间对样品室温电阻率和PTC 强度的影响
    4.5 HDPE/CB 复合材料样品的一些性能
    4.6 正交实验法确定最佳模压条件
    4.7 试验样品与现有商品性能的比较
    4.8 本章小结
5 HDPE-EVA/CB 复合材料体系的研究
    5.1 HDPE-EVA/CB 复合材料体系组成设置
    5.2 HDPE-EVA/CB 复合材料体系组成与样品室温电阻率的关系
    5.3 HDPE-EVA/CB 复合材料体系组成与PTC 强度的关系
    5.4 不同EVA 含量的HDPE-EVA/CB 复合材料体系的阻-温曲线
    5.5 HDPE-EVA/CB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5.6 本章小结
6 HDPE/CB-GP 复合材料体系的研究
    6.1 HDPE/CB-GP 复合材料体系物质组成
    6.2 HDPE/CB-GP 复合材料中GP 含量对室温电阻率的影响
    6.3 HDPE/CB-GP 复合材料中GP 含量对PTC 强度的影响
    6.4 HDPE/CB-GP 复合材料的PTC 稳定性
    6.5 HDPE/CB-GP 复合材料的DSC 分析
    6.6 HDPE/CB-GP 复合材料微观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碳纳米管作导电填料的复合材料PTC 特性研究
    7.1 HDPE/CNT 复合材料体系的组成和性能
    7.2 HDPE/CNT 复合材料体系的结构分析
    7.3 HDPE/CB-CNT 复合材料体系的性能
    7.4 HDPE/CB-CNT 复合材料体系的微观结构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HDPE/CB 复合材料 PTC 效应的解释
    8.1 HDPE/CB 复合材料PTC 效应的解释
    8.2 HDPE/GP 复合材料PTC 效应的解释
    8.3 HDPE/CNT 复合材料PTC 效应的解释
9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与功率特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严正琦. 青岛科技大学, 2020
  • [2]碳纤维发热线电地暖热工性能实验及模拟研究[D]. 贾晨. 天津大学, 2018(06)
  • [3]新型碳纤维发热软板蓄热特性试验与模拟研究[D]. 郑钰. 沈阳农业大学, 2016(12)
  • [4]酚醛树脂基多孔炭材料的可控制备与电容性能研究[D]. 夏笑虹. 湖南大学, 2012(03)
  • [5]碳纤维电热地暖板热工性能研究[D]. 赵登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6]聚氯乙烯(PVC)实体与泡沫导电复合材料电性能的研究[D]. 李茁实. 吉林大学, 2006(05)
  • [7]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D]. 熊佳. 西北工业大学, 2005(04)
  • [8]水性导电油墨的研制[D]. 崔明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05(02)
  • [9]石墨/炭黑对丙烯酸基水性导电油墨性能的影响[J]. 崔明明,刘成岑,施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05(02)
  • [10]基于HDPE/CB PTC复合材料的研究[D]. 易回阳.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丁腈橡胶的伏安特性和功率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