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海旺强调要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闫海旺强调要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一、阎海旺强调要全面增强金融业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董少明[1](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并购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过去国有企业激发活力,实现扭亏为盈和发展壮大,到当下国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购重组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演进的大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规律,在历史演进的分析中重新认识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意义和作用,以更好的指导当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改革实践。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遵循“理论分析——历史演进——实证研究——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梳理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相关文献、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后,着重从历史演进的视角考察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发展的起步阶段(1984—1991)、转型阶段(1992-2002)和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剖析各个阶段的背景、特点和成效;其次,论文对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进行实证检验和绩效评价,总结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成绩,剖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进一步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因素;最后,论文借鉴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原则、目标和模式,厘析了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主体定位和政府作用,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提升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的对策建议,尤其要加强“顶层设计”,强调“法治企业”,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和破产清算体系,以及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和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李扬[2](2020)在《淄博YC物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业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专业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越来越多,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物流市场趋于饱和。在这种背景下,中小型物流企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盈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淄博YC物流公司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一家集仓储、配送、物流咨询、供应链服务于一体的物流公司。随着淄博市物流市场的竞争,淄博YC物流公司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市场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当前企业的竞争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基于此,本文以淄博YC物流有限公司为例,深入研究公司的竞争战略。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全面分析淄博YC物流公司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为其选择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竞争战略,助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首先,本文采取文献综述法,介绍了与竞争战略相关的理论,以及本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工具;其次,本文采取调查研究法,利用PEST分析法、五力模型分析法对YC物流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市场需求日渐旺盛,淄博YC物流有限公司的外部发展环境十分优良,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竞争主体多元化、竞争形式多样化、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等。与此同时,淄博YC物流有限公司发展也具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客户忠诚度高、资源丰厚、价格竞争力高、安全管理规范等独特优势和受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人员结构、技术水平、管理模式、制度措施等劣势;在此基础上,论文运用SWOT分析法,明确淄博YC物流公司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借助定量分析——QSPM矩阵,为公司定量选择了差异化竞争战略;最后,在明确公司发展愿景和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物流技术差异化、业务服务差异化、品牌建设差异化、客户服务差异化、战略合作差异化等的竞争战略实施方案,提出了人力资源、业务资金和企业文化等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按照理论结合实际的思路,对淄博YC物流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选择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为其选择了差异化竞争战略,对企业的转型发展有着现实的指导作用,对其它中小型物流公司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振轩[3](2018)在《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中、英、日三国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这里的“应对人口老龄化”,与这样的事实有关:到201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 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且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约占总人口的18%;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0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4063万人,约占同期老年人口总数的16%。而与此同时,中国人均GDP大约为8000美金,比西方发达国家的4万美元左右,低许多。所以,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这使得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我国的养老问题,政府科学合理地履行养老职能,必要性非常强,也非常紧迫。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题研究老龄产业发展问题。这对深化老龄事业、产业方面的理论研究,有较强的意义。同时,这对我国制定老龄事业、产业发展战略、政策,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养老,是一种复合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法学等均关注养老问题。本文以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以下问题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空间:第一,老龄产业的发展,肯定离不开政府职能的介入,但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边界分别是什么?第二,老龄产业的产生、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那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老龄产业会有什么不同特征,政府又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分别扮演什么不同角色?第三,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且老龄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国外成熟的做法、制度,对我国有何借?第四,如何根据新时代经济社会的总体特征,优化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政策?这些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构成了本文的切入点。本文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界定老龄产业、老龄事业、养老产品等核心概念,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提出本文的切入点。第三,构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理论中与养老相关的内容,提出了本文分析的逻辑思路。第四,分别研究了英国、日本和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内容,及政府职能的演变;在此基础上,对这三国老龄产业发展及政府职能演变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相同点、不同点及可借鉴之处。第五,结束语,包括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主要创新点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养老活动是特殊的人口再生产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在人口出生率不变、不增加人口数量、也没有完成人口世代更替的前提下,从另一个层次上相对增加了人口的数量,提高了人口的质量,增加了劳动力资源。这也是国家、社会需要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2.养老活动有积极的外部性。科学合理的养老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一部分非理性老人的养老生活。其次,科学的养老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也可以适当减轻子女的家务及养老负担,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再者,科学的养老活动可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形成孝文化、和谐家庭理念,有助于文明社会、社区的建设。养老活动积极的外部性,是政府养老职能不能缺失.、缺位的重要依据。3.老龄产业是一组价值链活动的集合。老龄产业横跨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老龄产业的定义,将其界定为一组在不同流程、阶段生产价值、转移价值、实现价值的企业的集合体。4.养老产品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这些养老产品主要包括非盈利性的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机构内的公共设施、公共用品等。无论是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会在容纳人数达到“拥挤点”时进行排他,以保证养老服务非竞争性的实现。这也是政府养老职能履行的重要依据。5.老龄产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的共同发挥。养老产品作为具有外部性和一定的准公共产属性的产品,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来提供,单独依赖于任何一方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养老需求。在养老周期的不同阶段,要合理分配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找到均衡点,“两只手”互相协作、各司其职,满足不同养老阶段的各种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6.英国政府:立法、供给与监督“三管其下”。从20世纪前后英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开始,英国老龄产业走过了国家政策主导阶段、福利国家型养老阶段、市场化养老阶段、亟待转型阶段四个阶段。综合分析后,本文得出结论,英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养老职能的履行,主要体现在立法、供给养老产品与监督老龄产业发展等三大方面。7.日本政府:将发展老龄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与产业界提出老龄产业的概念,到今天短短40多年的时间,其老龄产业走过了萌芽、形成、扩张的道路,现在意欲开拓海外市场。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深深地打下了“政府干预”的铬印。日本政府积极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将老龄产业的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8.中国政府: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并行推动。中华民族高度推崇孝道文化,敬老养老有悠久的历史,很多传统的养老理念至今仍有影响和遵从价值。但是,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主责、全民共享的养老活动。纵观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历程,政府对养老问题的态度非常明确与坚定,期间不断调整对养老问题的介入,从过去的大包大揽走向全社会、多方面共同承担,从只做运动员走向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由于养老活动特殊性和重要性所决定的。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应采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中国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养老经验和养老模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厘清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的边界。由于我国老龄产业处于成长阶段,政府职能应比发达国家有更多体现。9.政府养老职能边界的总体结论。在前面八条分项总结的基础上,本文对政府养老职能的边界,从总体上作如下总结:第一,鉴于养老活动有积极的外部性、养老产品有一定的准公共品属性,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中,政府均有履行职能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第二,无论是老龄事业,还是老龄产业,政府均扮演以下角色:制度制定者,监督管理者,发展引导者,基础设施、公共用品(劳务)供给者。第三,在下列情形下,政府还应履行提供私人养老产品(劳务)的职能:失能老人,生活困难的老人,乡村留守老人,高年龄的老人。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老人,无论是居家养老、非盈利性机构养老,还是盈利性机构养老,无论是有固定养老金,还是没有固定养老金,政府都应分类履行一定的养老职能。10.中国还需要从体制、机制、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老龄产业发展政策。中国老龄产业近十多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且其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回避,老龄产业在体制、机制、制度等环节,还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1.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模式,建立独生子女养老休假制度。笔者建议,在总结一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出台独生子女养老休假制度。内容应包括:在父母一方达到一定年龄(如70岁及以上),或失能、重病卧床等情形下,独生子女可以带薪休假,专门照料父母。应强调的是,这类政策对居家养老、非盈利性机构、盈利性机构养老,都应适用。2.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为其提供配套完备的法律依据。通过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其养老的有效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的幸福指数。在建设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还需重视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对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实行免费或低费的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养老基本条件。同时,还建议,对高龄、失能、失智等老人的医护费用,无论其发生在医院、社区,还是在家里,均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3.支持养老社区(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建设“医养结合”特色小镇。养老社区(机构)可以通过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养老平台,打造“智慧养老社区”,提高社区(机构)服务信息化的水平,及时观测老年人的身体信息,并解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由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政策,鼓励“医养结合”特色小镇建设。这样的小镇应位于大中城市的周边,有完备的生活设施、医疗条件、购物中心、文娱场所、居住条件,可供包括老人在内的全家居住。这样的小镇,是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三合一”的载体,也是我国老龄产业成长的一大空间。政策上应鼓励退休的医护人员到家庭、社区、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对这样的退休医护人员,政府应补足其退休金与退休前收入的差额。4.政府全面规划,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政府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适当给予老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发展老龄产业。政府也可以直接购买养老产品(劳务),向老人派发。老年人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其消费权益时常得不到保障,所以政府应加快研究制定老龄产业的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老龄产业的发展予以引导。5.坚持政府监管与民间监督相结合。我国可以借鉴英国和日本的做法,一方面,指定某一个部门来牵头负责,从政府角度对老龄产业的发展进行监管;另一方面,委托民间社会组织来负责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估与检查等。政府监管和民间监督相结合,可以发现老龄产业、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6.加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国家应加快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在高职高专培养专门人才(护理),为老年人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设施和专业化的护理人员。拓宽老龄产业人才培训的渠道,鼓励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家庭服务人员、老年人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建立持证上岗制度,积极引导人才流向、调节人才分布结构。建立科学合理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报酬制度。建议将其报酬标准定位在不低于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报酬。在养老机构,尤其是公办机构确因条件限制,其工作人员报酬的实际发放额少于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报酬时,地方政府应补足二者差额部分。7.创建“时间银行”服务体系。瑞士有“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即将人们在年轻时照顾其他老人的时间存储起来,在自己将来进入养老周期、生病或需要人照顾时,再“提取”出来使用。申请参加“时间银行”储蓄的人,必须身体健康、善于沟通和充满爱心,每周或每月有一定的时间,到家庭、社区、机构(含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照顾需要帮助的老人。其服务时数将会存入社保系统的个人账户内。通过“时间银行”这种方式进行养老,不仅可以为国家节约用于养老的开支,也可以为自己养老时积累一些需要服务的时间,还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解决一些其他的社会问题。8.设立政府老龄产业基金,鼓励“PPP”项目参与老龄产业项目建设。由各级政府出资设立“老龄产业基金”,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政府应通过“PPP”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缓解地方政府用于养老的财政压力,还可以创新老龄产业的管理模式,进而匹配国家治理模式现代化的创新。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四个:1.提出了“养老是一种特殊的人口再生产活动”的观点。其特殊性在于在人口出生率不变、不增加人口数量、也没有完成人口世代更替的前提下,从另一个层次上相对增加了人口的数量,提高了人口的质量,增加了劳动力资源。这拓展了对人口再生产理论的认识。2.构建了老龄产业绩效评价指标。根据产业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结合老龄产业的特点,本文认为,老龄产业的政策目标是老龄产业增长、价格稳定、供求平衡和养老生活满意度。这也可以作为评价老龄产业绩效的基本指标。3.建立“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与现行的志愿者活动结合,将人们在年轻时照顾其他老人的时间存储起来,在自己将来进入养老周期、生病或需要人照顾时,再“提取”出来使用。4.提出了从体制、机制、制度等环节完善老龄产业政策的设想。包括,第一,对高龄、失能、失智等老人的医护费用,无论其发生在医院、社区,还是在家里,均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第二,对到家庭、社区、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医护服务的退休医护人员,政府应补足其退休金与退休前收入的差额。第三,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报酬标准,应不低于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报酬。

刘慧[4](2017)在《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了 262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在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矛盾日渐突出。自2000年以来,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展开转型扶持工作,先后提出设立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棚户区改造、改革资源税制度、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等措施。经过十几年的转型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一定效果。山西省煤炭、铝土矿、铁矿等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凭借分布广、数量多的煤炭资源形成一批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2010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山西各资源型城市进入以实现城市转型为目标的践行阶段。基于前述背景,本文着重研究山西十个资源型城市所处的转型阶段及转型效果,分析影响转型的因素,并提出未来发展路径。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界定资源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概念,并梳理与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及影响因素相关的理论和国内外文献资料。第三章主要分析2000-2014年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第四章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山西各资源型城市所处的转型阶段及评价转型效果。第五章探讨山西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的影响因素。第六章借鉴国外典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并针对处于不同转型阶段的资源型城市提出未来发展路径。第七章对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通过研究,本文识别出山西十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阶段。目前,山西整体处于转型起步-初步过渡阶段。其中,忻州、临汾处于转型起步阶段;朔州、晋城、阳泉、长治、晋中、大同、运城、吕梁处于初步转型阶段。总体上,经过四年转型发展,各资源型城市取得不同程度地转型效果。当前山西唯一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朔州的转型效果最佳,其次是晋城,第三是阳泉,而长治、晋中、大同、运城、吕梁、忻州、临汾转型任务依然艰巨。产业结构比重、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投入、能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改善状况等成为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成为未来城市转型发展需高度重视的因素。山西资源型城市要实现成功转型:一方面,需要借鉴德国鲁尔区、英国伯明翰等国外资源型城市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应有针对性地选择转型发展路径。

王书杰[5](2016)在《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主动或者被动地加入到国际分工和交换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的加速流动,推动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跨国直接投资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国家仅依靠自身的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已无法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己成为各国的必然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国在鼓励境外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步减少对本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并采取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方面对跨国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要求。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熟和对外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规模进入加速增长的通道。2004年至2014年的十年间,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流量从55亿美元增至123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41.7%,已稳居世界第三。中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已经从以“引进来”为主,逐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转变,海外直接投资业已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然选择。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走出去”的资本是否实现了保值增值,是否达到了它们投资到境外的初衷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虽然传统的和发展中国家的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中国因其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海外直接投资具有相对独立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予以解释。本文力图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探讨,并以绩效期望为出发点侧重对投资绩效的评价。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推进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为相关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为中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为中国企业提供实践指导。本文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已有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现阶段的特征进行归纳,并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进行界定。接下来,在对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微观绩效期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和体系、结合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中国企业三十多年来海外直接投资绩效不理想的结论,并对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部分发达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提出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论文的基本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历史阶段和现状方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直接投资,随后经历了起步探索阶段、学习调整阶段、顺势迈进阶段、稳步增长阶段等四个阶段的发展,并经历了投资总额不断增长,国有部分逐渐减少、地方投资逐渐增多,并购方式逐渐增多但占比偏低,发达经济体投资逐渐增多,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过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路径,界定出中国目前正处在海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第三阶段,并且根据总体走势来看,中国处在第三阶段的末期,滞后于一般国家的发展。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不足以及政府的支持、引导不足导致的,同时考虑到资本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发展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还要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2、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方面。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既有企业本身扩充市场、弥补要素短缺、提升品牌价值、寻求效率的微观期望,更期望在宏观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外汇储备收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应对贸易保护以及增强政治与经济的互动。3、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评价体系及评价结果方面。本着求同存异、全面统筹、长短期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的原则,设计出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和微观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宏观方面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对各项考核指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绩效综合结果为0.0464、短期绩效综合结果为0.0081,说明促进作用不明显,宏观绩效结果不理想;微观方面,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和实证分析,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结果也不理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宏观方面包括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政府指导不到位、政治外交辅助不足、境外负面因素的影响,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中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足、风险防控较弱、缺乏投资经验和核心技术。4、对策方面。师夷长技,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展先行国家提高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历程、特点及经验的借鉴,文章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首先,通过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加强与对外援助项目的协同布局和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来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其次通过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中间性组织、利用集群发展的方式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优势;最后,从推进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管理和审批制度,完善投资保障制度、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及社会配套服务体系等方面优化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

张丽芳[6](2015)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文中提出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商务领域的一个新兴研究前沿,来自于新兴市场的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的大量增加,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来自于新兴市场的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跨国公司的国际化道路行径,而是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采取的激进的国际化扩张行为,如对发达国家企业的海外并购,传统的跨国企业理论不能解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扩张行为,现有的关于新兴市场的理论多以传统的发达国家的垄断优势理论为出发点,理论相对分散系统性不强;有些关于新兴市场的研究也多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新兴市场的对外直接投资,从新兴市场企业的微观层面来研究的还不多见。因此为了丰富现有的理论,本文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整合分析框架,研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市场、资源与技术动因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与绩效关系中,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研究内容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概述,对研究涉及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说明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提出研究的总体思路、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确定本文的章节安排;第二部分是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综述部分:总结归纳了传统的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企业国际化理论以及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研究,为第四部分研究框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与特征的描述,包括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概述、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这部分为研究框架的得出提供了现实基础;第四部分是理论模型与假设,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大样本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章从资源基础观视角,分析了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一个整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本章还讨论了本文实证研究的方法,确立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研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在国际化动因与企业绩效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然后,对实证研究的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理论模型中各建构的度量、调查问卷的设计、样本的选择、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本研究均采用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己经使用过的、相对成熟的量表,并加以适当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对于回收的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信度分析、效度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最后作了讨论分析;第五部分是案例研究,本章以国际化进程理论为基础,整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北一机床、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进行探索性分析,运用札根理论研究法中规范的译码程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备选案例的重复、复制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并发掘出5个范畴“寻求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提升国际化路径”、“获取绩效”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对案例进行整合分析并提炼出了命题;论文的最后一章是研究的结论、启示和展望,在前述理论、实证分析以及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此外,本章还总结了本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如下: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市场、技术与资源动因分别对新兴市场企业海外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有显着正的影响作用,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和绩效关系中,实证结果显示:国际化程度对基于市场、资源和技术动因的国际化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本文探索性案例研究的结论如下:为了弥补后发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新兴市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的创造性资产,特别是研发能力,以获取核心技术,而注重对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企业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助力新兴市场企业实现技术追赶,提升企业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的创造性资产以获取战略资源的意图显于依赖于己拥有的资源开展国际化经营,而关键性战略资源的获取助力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规避国内市场空间的局限和绕开国际市场贸易保护壁垒,新兴市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的战略资产打开海外销售网络,抢占国际市场,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市场企业在国家化过程中,从国际化深度、广度、速度和阶段几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并不完全遵循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它们更倾向于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关键性战略资产这种激进的扩张方式来弥补后发企业劣势;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经营绩效并不屈于固定的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和企业间差异性,而更加灵活的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提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从资源基础视角提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进程中动因、路径与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框架。以往文献对企业国际化的系统研究主要针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针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研究相对分散,论文从资源基础视角出发,系统的探讨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和绩效的理论体系和作用机制,并经过了实证检验,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细分为市场、资源与技术动因,从国际化程度(深度)的角度分析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用海外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测量,论文首次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其国际化动因与绩效关系中,研究表明,国际化程度对基于市场、资源和技术动因的国际化绩效有显着调节作用,这一综合的分析框架,为后续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是对现有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极大的补充,同时也扩充了企业国际化理论。第二,揭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和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是垄断优势,认为只有具备垄断优势,企业才能克服跨国经营中的困难,战胜东道国当地企业,取得海外市场的成功,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将垄断优势作为企业跨国经营的前提条件,论文的研究以新兴市场跨国企业为背景,探讨其相异之处,也是对已有研究的一种扩充,探讨缺乏垄断优势的新兴市场企业也可以成功的开展跨国经营,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不是利用已有的优势,而是建立新的优势。研究表明,以寻求市场、技术和资源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与传统的跨国企业国际化路径相比,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存在差异,通过国际化可以弥补后发劣势,实现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提升,这些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有跨国企业理论的拓展。第三,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角度揭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条件。以往的文献主要是研究国际化程度对国际化绩效的影响作用,缺乏从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的角度揭示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条件的文献,本文首次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作为调节变量引入,探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条件,研究表明,当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深时,以寻求市场和资源为动因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以寻求技术为动因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一实证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人们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条件的认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采用严谨的案例研究法,提炼出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过程新特征。文献资源的质化研究主要包括访谈获取研究资料和搜集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在案例研究部分,以国际化进程理论为基础,整合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选取五个典型案例:北一机床、三一重工、潍柴动力、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进行探索性分析,运用札根理论研究法中规范的译码程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通过备选案例的重复、复制进行了多案例研究,并发掘出5个范畴“寻求市场”、“寻求技术”、“寻求资源”、“提升国际化路径”、“获取绩效”以及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对案例企业整合分析并提炼出了命题。研究发现,案例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国际化深度、广度、阶段和速度对其开展国际化经营有影响,与以往的研究只注重国际化深度与广度有差异,为后续的研究扩充了思路,此外,研究结论也存在与传统的IP模型相异的地方,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并不完全遵循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模式,案例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战略资产这种激进冒险的国际化方式迅速参与到国际竞争中,采取国际化战略来弥补企业的后发劣势,打开市场,获取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他们往往通过并购发达国家企业的优质资产,有选择地实施国际化行为,迅速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与跳板学说的观点相一致,但是跳板学说并未系统的作实证与案例分析,本文弥补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过程理论上的不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修正和扩充了国际化进程理论。在对五个案例企业进行扎根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内外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经营绩效并不屈于固定的模式,表现出一定的时滞性和企业间差异性,而更加灵活的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对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提升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研究结论扩充了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理论。本文的研究对新兴市场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有重要意义。第一,以寻求市场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不长,后发劣势明显,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快捷的获取海外销售网络。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力度扩张其海外市场,例如大连机床并购美国的英格索尔还有德国的兹默曼,以资本换取市场,获得了海外经营绩效,与此同时,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比重越高,对以市场为主要目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其国际化程度,提升企业海外销售的份额,在扩张市场的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第二,以寻求技术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上往往具有领先优势,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技术,新兴市场企业在其国际化初期不应是等待时机的态度,而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方式进行逆向的对外直接投资,如对发达国家R&D能力较强的企业或部门以并购或合资的方式获取其关键技术或研发能力,而当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入的时候,应转变其海外投资动机。例如,北一机床收购德国的科堡公司实现了技术的成功转移,采取的就是逆向的并购方式获取所需的技术,研发能力也在北一机床形成,从而推动北一长期绩效的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深入,这种影响作用变成负向的,也就是说,当新兴市场企业的海外销售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变大时,以寻求技术为目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绩效反而是下降的,这项研究发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有重要参考价值,企业应该在国际化程度不深时,加强对技术的学习引进,对国际化绩效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而当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入时,企业应该考虑是否改变其国际化经营动机的侧重点,否则会对绩效有反向的作用。第三,以寻求资源为目的的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对其国际化绩效有重要影响作用。新兴市场企业对各种战略资源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大,为了保障本国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到海外寻求资源,进行外向型直接投资,获取战略资产,增强企业自身的能力和竞争优势。例如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获取了目标企业的团队与品牌等资源,提升了企业的长期绩效,与此同时,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越深时,也即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份额越大时,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因而,新兴市场企业应努力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在海外积极寻求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的同时,可以有更好的投资回报,对企业的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第四,企业应扩充国际化路径,在国际化过程中,可以通过激进的扩张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在国际化进程中,新兴市场企业不应拘泥于在邻近的周边国家的投资发展,例如大连机床在选择投资区位时,就将市场放在首位考虑,以市场的需求为驱动,并不遵循由近及远的“心理距离”,反之,盲目的跟随战略可能会误导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跨国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关键战略资产等方式快速的获取企业所需的战略资源,实现后发企业的追赶战略。第五,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建立灵活的企业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经营绩效有积极的意义。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绩效提升有一定的时滞性和呈现出企业间的差异性,这涉及到企业对获取的战略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而转化需要过程,尽管如此,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却是大势所驱,此外,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应该不断的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水平,建立更加高效灵活的体制结构,缩短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提升的时间跨度,向优秀的同类国际化企业学习,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的提升。

张歌[7](2014)在《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为例》文中认为居家养老是为弥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而出现的一种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养老方式,它利用家庭、个人、国家、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的共同参与,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居家养老是发达国家应对老龄化危机而选择的一种养老方式,对我国来说也是最好最为经济的一种养老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时间上比发达国家晚,社会化养老意识不足,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缓慢。对我国而言,居家养老不仅仅是一个关系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看,而是一个如何发展老龄产业的经济问题。在当前的国情下,寻求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共赢是我国全面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初衷。2008年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我国的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转变为居家养老,然而居家养老方式只是在少数几个城市进行试点,整体性全国范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通过对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情况来看,居家养老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也受到了老年人的肯定与欢迎,然而,由于没有制度化的资金保障机制,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受惠面小,服务类型单一、资金遭遇短缺,严重影响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角度来研究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性。选择这一主题,在理论上有助于探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体系的理论,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研究,在现实上也有利于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有利于形成规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体系以及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和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全文分为理论阐述、实证研究和对策探讨三个部分,除第一章导论、第九章结论以外,其中理论阐述部分为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实证研究部分是论文的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对策探讨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一部分是理论阐述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出发点。首先,本文综述了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文献研究,分别从养老保障的经济学论述、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研究综述和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三个层次进行了梳理;其次,本文构建了包含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家庭资金的家庭效用模型,通过效用最大化条件,求解出不同收入类型家庭的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决策,进而得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的微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宏观机制;最后,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作用机制的研究基础上,根据上海市的人口数据和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相关数据,预测了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前提和依据。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部分,重点分析了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家庭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支持上的现状和困境,有助于理顺各方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作用机制上的体现。首先,政府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总量较小、资金的构成不合理、人均居家养老服务资金补贴水平较低,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规模较小等;其次,社会资金中,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组织的公益性、产品的单一性和从业人员的非专业性,阻碍了社会资金向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流动,从长期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未形成规模、未能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和其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行业发展都影响了社会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最后,老年人的收入约束导致居家养老服务的支付困境、家庭规模缩小导致老年人家庭比重增大、子女向父母进行转移支付的渠道减少和父母向子女转移支付增大,同时,金融产品发展的不完善也导致了家庭资金跨期配置的困境。第三部分是对策探讨部分,着重针对实证分析部分的困境进行对策思考,也是前述理论应用于现实的具体探讨。本文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构建政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体系。在构建政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中,应当将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优化政府资金的投入结构、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比例、建立规范的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加大福利彩票等公益事业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支持力度,并且在市场化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时,政府应当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规划、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政府对市场组织的税收优惠机制等。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体系的对策研究中,重视家庭资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加强从个人一生的消费规划上跨期配置养老费用,提倡家庭成员的非正式照料。短期内,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中期内,激励社会资金的高效运作,长期内协调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家庭资金的综合力量,通过制度安排的形式保障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解困提供思路,通过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基本结论与认识。一,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看,构建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微观理论模型揭示了家庭的居家照料决策,进而阐发出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政府资金、社会资金和家庭资金在居家养老服务上的作用机制。从微观到宏观的机制传递加深了对居家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二,从实证分析和对策思考的角度看,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仍是政府主导的责任,然而以市场化的思路来配置社会资金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却是根本。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主要的结论与建议是居家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政府应当尽快建立与养老服务相关的立法以利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推动、构建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以利于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完善金融市场以助推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长期发展、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和建立规范的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体系,在养老保障关系民生的工作上与经济长期增长上找到平衡点,实现老年福利增长与经济繁荣的双赢局面。

陈吉明[8](2013)在《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海南农场的经济发展拓宽了空间,特别是为农场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发展新机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多元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寻求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海南农垦龙江农场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取得成功后,借助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契机,也逐渐开始多元化经营战略。本研究通过对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农场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定位、风险和实施操作举措等。可为农场推进多元化战略提供实现路径、海南农垦兄弟农场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为海南甚至是国内同类企业实现多元化战略提供范本。本研究放眼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农场体制改革的宏大背景,从多元化战略理论入手,通过对龙江农场内、外部经营环境因素和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以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及SWOT分析技术,结合龙江农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农场进行多元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农场所经营行业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江农场应采用以香蕉等第一产业为主业,建材、木材长建设、小城镇开发为核心的地产业务等第二、第三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发展第一产业,协调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等支柱产业。并在第六章提出了龙江农场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操作举措。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方法及思路框架等;第二章多元化战略理论研究,主要从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分类、前提、理论依据、利弊分析等方面对多元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第三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主要从内、外部两方面分析了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宏观环境;第四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第五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主要是分别对第一、二、三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阐述;第六章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方案,主要是阐述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举措。最后一节的结论与局限,则是指出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不足之处。

曾冰[9](2011)在《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大量的资源投入和大量的出口需求拉动,对外依存度过高,存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等问题,传统产业维持简单加工生产,研发和设计投入少,产品附加值很低,技术革新能力不强,长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长期背负了产业衰落、就业困难、内生增长乏力等重重压力的老工业区,转型发展更是迫在眉睫。本文以老工业城区转型为研究对象,拟从知识吸纳、产业创新与城区转型问的互动机理出发,研究城区知识吸纳的影响因素,知识吸纳对产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和知识吸纳与城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及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形成以知识吸纳为核心要素的转型理论框架。在此框架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老工业城区发展的问题与瓶颈,提出老:[业区转型发展的可能路径及其依赖条件,并结合杨浦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路径的案例研究,提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建议。第一章导论介绍了本文的思路和逻辑体系。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及研究老工业城区转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介绍文章的内容安排和论文的主要观点。第二章对知识吸纳和区域发展进行文献综述。回顾了知识溢出相关理论演变的历程,分析了知识溢出内涵、影响因素和溢出路径,及知识吸纳机制和吸纳效应的测量,明晰了在相同的知识溢出环境下,知识吸纳能力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创新发展。同时结合区域发展的内生增长相关理论,阐述产业结构、要素禀赋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并探讨知识吸纳与城区发展间的互动关系,借助三螺旋这个大学知识与城区互动发展理论,形成知识吸纳通过促进创新推动产业更新、劳动生产率提高而推动城区发展,城区发展通过增加知识投入、优化空问环境和制度创新提升知识吸纳效应的循环累积良性互动理论框架。第三章分析知识吸纳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知识吸纳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影响因素。知识吸纳效果依赖于地区自身的知识基础、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城区环境和组织制度等内生性因素的作用,并受空间距离、技术差距、信息交流、区位条件、制度体制等外生性因素影响。论文进一步从定量角度就上述主要影响因素对中国城市知识吸纳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建议地方政府应重视知识性人才吸引和培育、提升知识基础的财政投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等的知识吸纳能力培育。第四章研究知识吸纳、产业创新、城区转型的互动机理。基于知识溢出源的知识吸纳路径,认为通过本地知识要素的充分挖掘、外部知识溢出的尽力吸纳和利用,可以有效提升本地知识吸纳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知识吸纳如何有利于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体现为新知识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高新技术的产品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产业创新如何促进城区转型,以及城区转型又如何提升知识吸纳能力而更有利于产业创新的,形成知识吸纳、产业创新和城区转型间的互动关系理论。并对老工业城市上海市知识吸纳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建议未来上海市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应当重点鼓励FIRE产业和ICE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力吸引这些行业的高端人才落户上海,提高产业和城市的知识吸纳效应。第五章在前期知识吸纳与城区发展理论基础上,研究分析我国老工业区发展的概况及发展瓶颈,我国老工业区普遍存在产业衰落、收入较低、就业困难、知识吸纳能力低和内生增长动力缺乏的问题。根据产、lk转型发展的特点,提出可以把老工业区转型发展分为三种路径:退出式、渐进式和跨越式,并分析不同路径所依赖的条件和基础。第六章围绕老工业城区转型探索展丌案例研究。首先回顾杨浦发展历程,分析其现实困境及转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背景。在资源、要素、环境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杨浦选择跨越式转型路径,通过开发本地知识要素和吸纳外部知识溢出,提升城区知识基础;通过优化区域制度环境、空间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知识吸纳效应;通过制度创新,形成三重螺旋区域,引领城区创新发展。初步形成知识吸纳与城区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第七章是结论和建议部分。在综合前六章的基础上得出现时期以矢¨识吸纳能力的培育、放大作为核心因素推动工业区转型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结论。并建议用跨越式发展理念指导那些已失去原产业发展基础的老工业城区转型,改善城区形态,为新兴产业筑巢并改善吸纳知识要素结构,创新制度机制,有效放大知识吸纳要素,不断增强知识、产业、城区、人口的互动效应,实现城区转型跨越发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1、从知识经济的背景探索老工业城区的转型路径。将增长方式和发展动力这些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和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紧密结合,进行深层次分析。2、从知识吸纳的创新角度分析转型效应。研究了人才、环境、制度等因素通过影响知识吸纳而影响创新发展。并就改善知识吸纳环境提出针对性建议。3、清晰描述以知识吸纳为核心的转型框架及与相关重要条件的互动关系。

李彬[10](2010)在《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科层制企业集团开始网络化变革,但随着而来的集团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使得集团内部信息不对称、组织关系僵化失效等治理问题愈发严重,母子公司间缺乏有机联系,专业化分工与协调性较差,进而导致许多企业集团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协同效应。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母公司如何有效地管控子公司成为新的治理难题,而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决策依据,已成为企业集团提升管控水平、发挥组织优势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合作网络视角下研究母子公司业绩评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目前关于业绩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企业,少数关于企业集团业绩评价的研究成果要么是针对集团整体业绩的分析,要么仅是单纯地将子公司等同于普通单一企业进行评价,在一定程度忽视了企业集团子公司业绩的特有属性,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均没有显着差异。尤其是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子公司业绩结构不再简单地仅仅局限于常规的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企业集团网络中的组织间关系会对子公司业绩产生显着影响,财务与非财务业绩仅是这种复杂关系影响下的现实产物与经济产物,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已难以准确衡量子公司的价值贡献和未来发展趋势,更难以满足业绩评价作为预测工具满足母公司后续决策的需求,这不仅限制了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也使得母子公司业绩评价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地应用与检验,不利于业绩评价系统在集团治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合作网络视角对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业绩评价问题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目前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现状及问题的分析,结合不断发展的国内外业绩评价理论和方法,寻求在新型网络环境中母公司能够有效评价子公司业绩的有效方案,以充分发挥业绩评价系统该有的作用和功能,提升企业集团综合治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概括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系统分析企业集团的网络属性,结合其演进路径概括主要特征,为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构建提供合理的组织基础。随着技术的完善与竞争的加剧,企业集团化、集团网络化已成为现代组织发展变革的趋势之一,网络组织以其特有的竞争优势得以广泛应用,企业集团也开始了从传统层级制向网络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更是契合了企业集团本身的组织特性,如天生的强异质性、普遍的信任合作机制、大量的内部交易等等,这种吻合也从侧面进一步加快了企业集团的网络化进程,并使其呈现出新的不同的组织特征,如合作的普遍性、关系的重要性等等。这种变革对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母子公司业绩评价作为管控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和决策信息来源,为了适应这种新型组织环境,创新也就成为必然。第二,在合作网络视角下从业绩本质出发,重新界定并建立完整的子公司业绩结构。本研究根据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性以及组织间关系、人力资源等相关理论,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主流的“结构—关系”维度,对子公司业绩构成进行梳理,按动因及本质特征的不同将其分为结构业绩和关系业绩。其中,结构业绩涵盖了传统的财务业绩与非财务业绩,强调业绩个体性、结果性的一面;关系业绩则是为了重点衡量组织中复杂多样的关系对业绩的影响而设置的,强调业绩关联性、行为性的一面,二者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子公司综合业绩。此外,重点分析了子公司关系业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式:企业集团组织效应之所以存在并发挥作用就是因为组织间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资源是影响业绩的关键动因;关系业绩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各种各样的内部交易,也包括各种财务上难以衡量的其他合作行为。通过此分析,以强化对这种新型业绩的认识,为评价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第三,系统总结影响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权变因素,将其归纳为企业集团外部层、企业集团层以及子公司层等三个层面,并完整分析各要素的影响机理;以此为基础,结合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性及其对评价系统的内在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与程序,构建全新的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指标等七大要素,并重点分析了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在平衡记分卡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与“合作”目标,将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多元化目标体系分为普遍性目标和特殊性目标两类,并通过“合作”这一关键桥梁搭建了两者间的关系;对于评价标准,不仅明确了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标准设置的基本原则,如一致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等,同时还就目前三种典型的评价标准—历史标准、行业标准及预算标准进行了对比,确定了预算标准第一选择的地位。第四,根据子公司业绩结构的划分,在严格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合理的开发程序,构建科学完整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将合作网络视角下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分为结构业绩评价指标(具体分为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和关系业绩评价指标。其中,财务业绩评价指标的构建分别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非财务业绩评价指标主要反映子公司的市场与顾客、学习与成长、组织与流程以及知识与创新等四个方面;关系业绩作为关系资源的直接体现,在评价时按照关系属性分别设置评价指标,其中交易型关系业绩的评价较为简单和直接,由交易价格的公允与否来决定如何调整,非交易型关系业绩的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采用主观评价法从合作范围、合作程度及合作稳定性等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五,通过实地访谈及问卷调查获取一手数据,一方面实证分析权变因素对结构业绩指标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对关系业绩的影响,另一方面进一步检验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一般说来,子公司结构业绩指标的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关系业绩值均与子公司的战略重要性、规模、竞争程度、生命周期及内部关系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子公司结构业绩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类二级指标)的采用程度越高、涉及利益相关方越多,子公司业绩就越好;子公司关系业绩(包括合作范围、合作程度及合作稳定性等二级指标)与其综合业绩成正相关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合作网络这一新型组织背景下,重构了子公司的业绩结构,这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企业集团的业绩属性,也有助于建立更具针对性的评价系统,以更好地发挥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调配资源、优化提升的功能。具体来讲,根据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的基本特性以及业绩的本质概念,将子公司业绩由传统的“财务—非财务”类升级为“结构—关系”类,以充分反映合作网络视角下子公司业绩的新形态,也为构建新的评价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传统业绩评价仅仅局限于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两方面,网络化企业集团中的子公司业绩动因与表现更为复杂,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与非财务两个方面,由于集团网络组织间关系的重要性和多变性,使其成为子公司业绩的关键因素,会极大地影响子公司的业绩结果,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全面地评价子公司业绩实现情况,也为了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母公司管控系统的需要,本研究将子公司业绩分为“结构业绩—关系业绩”这两大类,其中结构业绩具体又分为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关系业绩主要包括交易型和非交易型两种。第二,在系统分析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特性及子公司业绩结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在主要评价要素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和创新,如多元化评价目标体系的建立,在传统的平衡记分卡式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合作”目标,并将其分为共性和个性两类;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融合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等多维指标,更是创新性地将关系业绩评价指标包含在评价系统中,构建了新型的“结构—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来讲,财务业绩指标包括偿债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非财务业绩指标包括市场与顾客、学习与成长、组织与流程及知识与创新等四个方面;交易型关系业绩则要根据内部交易价格的公允程度来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与指标;非交易型关系业绩则需要从子公司的合作范围、合作程度以及合作稳定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内涵,使评价工作更加全面完整,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可接受。第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研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实证检验了一系列研究结论,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一步地对相关问题予以论证和强化。具体而言,本研究一方面实证分析了主要权变因素对结构业绩指标(包括采用程度和重视程度)与关系业绩指标的影响机理,另一方面则重点分析了本研究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价值相关性,以明确其有效性,为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自评提供支持,服务于该系统的后续改进和优化,以保证其持续高效。

二、阎海旺强调要全面增强金融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阎海旺强调要全面增强金融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范畴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基本概述
        一、研究范畴界定
        二、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动因分析
        三、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类型
    第二节 企业并购重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资本流动与资本集中理论
        二、现代西方企业重组理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起步阶段(1984-1991)
    第一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国有企业普遍亏损
        二、理论背景——对“两权分离”的认识突破
    第二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企业兼并的目标转向自觉优化经济结构
        二、交易的自发性与政府干预并存
        三、兼并方式以承担债务式和出资购买式为主
        四、局部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起
    第三节 起步阶段并购重组的地方探索
        一、成都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二、武汉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三、保定并购重组的特色和成效
第三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转型阶段(1992-2002)
    第一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经济制度环境的变迁
        二、企业重组受到政府高度重视
        三、各类市场体系的建立
        四、国企脱困和国企改革任务
    第二节 转型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产权市场普遍兴起
        二、企业并购的规模逐步扩大
        三、政府积极参与引导
        四、上市公司并购成为热点
        五、部分中国企业开始参与跨国并购
        六、外商并购国有企业成为新景观
    第三节 转型阶段的并购重组成效
        一、国企成功脱困
        二、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用国内国外资本市场
第四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之历史演进:全面发展阶段(2003-2018)
    第一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背景
        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经济发展
        二、鼓励混合所有制发展
        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第二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的特点
        一、战略并购成为企业并购的重点
        二、国企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
        三、以横向整合与纵向整合为主
    第三节 全面发展阶段并购重组取得的成效
        一、国企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
        二、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三、国有企业治理规范化
第五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制度演进:绩效、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国企并购重组取得的辉煌成绩
        一、优化了产业布局,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二、提高了资产证券化率,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盘活了国有资产,提升了国有企业经营绩效
    第二节 国企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重组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二、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渠道单一
        三、盲目规模扩张与多元化转型并存
        四、标的公司资产质量差导致并购效率低下
        五、并购双方缺乏深层次整合
        六、海外并购重组困难重重
    第三节 国企并购重组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并购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
        三、中介机构和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四、企业自身条件缺乏
第六章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有企业并购下政府与国企高管的行为动机分析
        二、国企高管行为影响并购绩效的研究假设
    第二节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节 数据描述性分析
        一、主要变量统计描述
        二、变量趋势分析
    第四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实证基本模型设定
        二、面板数据模型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形式检验
        二、计量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第七章 域外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美国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二节 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日本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日本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三节 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借鉴
        一、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法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经验借鉴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经验及教训
        一、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并购重组特点及教训
第八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目标与模式
    第一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时代特征
        一、通过调整结构来优化供给侧的重组方式
        二、在重组中解决亏损企业与多余的产能
        三、并购重组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步进行
    第二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原则
        一、最大限度地释放和激发国有企业竞争力
        二、在国企并购重组中推进国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在国企并购重组中促进产能的优化配置
    第三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目标导向
        一、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
        三、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模式
        一、横向重组模式
        二、纵向重组模式
        三、混合重组模式
        四、策略联盟重组模式
第九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主体定位与政府作用
    第一节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主体分析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不宜作为国企并购重组的主体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凸显优势
        三、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
    第二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
        一、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正面效应
        二、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负面效应
    第三节 政府在国企并购重组中的角色定位
        一、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政策引导者
        二、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宏观调控者
        三、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信息中介者
        四、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服务者
        五、政府是国企并购重组中具体监督者
    第四节 政府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中的制度创新
        一、保持国有资产管理权的独立性
        二、完善法律制度
        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并购重组环境
        四、制定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战略规划和指导政策
第十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国企并购重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指导思想
        一、深化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顶层设计
        二、强化并购重组的理念共识
        三、明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第二节 强调“法治企业”,突出国企总法律顾问作用
        一、全面打造法治企业
        二、深化国有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
    第三节 构建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及破产清算体系
        一、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
        二、构建破产清算体系
    第四节 建立资本市场淘汰机制
        一、加快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二、完善资本市场退市制度
        三、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并购重组的作用机制
    第五节 建立稳定的失业保障体系
        一、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发挥社会托底作用
        二、加大失业救助力度,维护社会稳定
        三、完善再就业服务保障机制,促进再就业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淄博YC物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竞争战略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1 战略与战略管理
        2.1.2 战略管理流程
    2.2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2.2.1 波特三大竞争战略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
        2.2.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第三章 淄博YC物流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发展概况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3.3.2 物流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3.3.3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3.3.5 购买者议价能力
    3.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1 基本活动分析
        3.4.2 支持活动分析
第四章 淄博YC物流竞争战略选择
    4.1 淄博YC物流公司SWOT分析
        4.1.1 优势
        4.1.2 劣势
        4.1.3 机遇
        4.1.4 威胁
        4.1.5 SWOT矩阵分析
    4.2 基于QSPM矩阵的竞争战略选择
第五章 淄博YC物流公司竞争战略方案设计
    5.1 淄博YC物流公司企业使命和发展愿景
        5.1.1 企业使命
        5.1.2 发展愿景
    5.2 淄博YC物流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目标
    5.3 淄博YC物流有限公司差异化战略方案
        5.3.1 物流技术差异化
        5.3.2 业务服务差异化
        5.3.3 品牌建设差异化
        5.3.4 客户服务差异化
        5.3.5 战略合作差异化
    5.4 差异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4.1 优化适于战略定位的矩阵式组织架构
        5.4.2 重视和实施人力资源战略
        5.4.3 加强企业资金装备投入
        5.4.4 建立企业核心文化
        5.4.5 建设物流信息化系统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中、英、日三国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
        二、养老与养老周期
        三、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
        四、养老产品
        五、养老模式
        六、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
    第二节 相关文献研究
        一、老龄产业与老龄事业
        二、发展老龄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养老模式及其政府职能
        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五、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六、述评及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第二章 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养老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一、养老是特殊的人口再生产活动
        二、养老活动的外部性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老龄产业的经济学属性
        一、老龄产业是一组价值链活动的集合
        二、养老产品的准公共品属性
    第三节 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的体现
        一、养老周期不同阶段政府职能和市场职能的均衡
        二、政府养老与市场养老的替代
        三、政府对老龄产业的监管
    第四节 产业发展理论与公共经济学
        一、产业发展理论
        二、公共经济学
    第五节 本文分析的逻辑思路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研究的逻辑起点
        三、国别比较研究的依据
        四、老龄产业政策的传导机制
第三章 英国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第一节 经济自由主义与养老职能的探索阶段
        一、英国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社会特征
        二、探索阶段的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三、养老的职能探索阶段中政府职能分析
    第二节 经济转型与养老的政府主导阶段
        一、英国经济转型阶段的经济社会特征
        二、经济转型阶段的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三、政府主导养老的职能
    第三节 国有化浪潮与福利国家型养老阶段
        一、国有化改革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
        二、福利国家型养老发展特征
        三、福利国家型养老中政府职能分析
    第四节 私有化改革与养老的市场化阶段
        一、私有化改革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
        二、养老的市场化发展特征
        三、养老市场化改革中政府职能分析
    第五节 经济结构调整与老龄产业转型阶段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经济社会特征
        二、转型阶段的英国老龄产业发展特征
        三、转型过程中政府职能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一、老龄产业发展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二、政府职能转变特征
        三、政府职能转变效果
        四、主要结论
第四章 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第一节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
        一、该时期日本的社会经济特征
        二、该时期日本的养老模式
        三、该时期日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日本老龄产业的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日本的社会经济特征
        二、此阶段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此阶段日本老龄产业中的政府职能
    第三节 日本老龄产业的形成阶段
        一、形成阶段日本的社会经济特征
        二、此阶段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此阶段日本老龄产业中的政府职能
    第四节 日本老龄产业的扩张阶段
        一、扩张阶段日本的社会经济特征
        二、此阶段日本老龄产业的发展状况
        三、此阶段日本老龄产业中的政府职能
    第五节 小结
        一、结论
        二、启示
第五章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养老简况
        一、先秦时期:孝道养老文化基础的奠定
        二、秦朝至清朝晚期:国家养老的承续
        三、清末至民国:西方理念与传统文化并重
    第二节 新中国养老事业的发展
        一、经济特征
        二、人口结构与老龄化
        三、中国养老模式的形成
        四、中国政府在养老事业产生与发展中的职能体现
    第三节 中国老龄产业的萌芽及政府职能的演变
        一、萌芽阶段中国的经济特征
        二、人口结构与老龄化
        三、中国老龄产业的萌芽
        四、政府养老职能的初步演变
    第四节 中国老龄产业的形成与政府职能的调整
        一、中国的经济特征
        二、人口结构与老龄化问题的初步显现
        三、老龄产业初步形成的标志
        四、老龄产业发展现状
        五、此阶段中国老龄产业中的政府职能的履行与调整
    第五节 中国老龄产业的成长与政府职能的优化
        一、发展阶段中国的社会经济特征
        二、中国老龄产业的成长状况
        三、政府职能的优化
    第六节 小结
        一、中国养老敬老历史悠久
        二、政府的老龄事业职能不能被完全替代
        三、未来老龄产业有更好更快发展前景
第六章 英国、日本及中国比较研究
    第一节 政府职能履行背景的比较
        一、英国
        二、日本
        三、中国
    第二节 政府职能履行的内容比较
        一、英国
        二、日本
        三、中国
    第三节 政府履行职能绩效比较
        一、英国
        二、日本
        三、中国
    第四节 总结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三、对比分析经验总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老龄产业职能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全国层面的共性问题
        一、政府作用发挥不够,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二、政府主导存在缺失,致使养老群体精神文化需求难以满足
        三、“医养结合”任重道远,政府职能介入的空间大
        四、医保政策保障存在不足
        五、养老服务人员需求矛盾巨大,需政府大力引导
        六、养老机构良莠不齐,政府监督机制不健全
        七、硬件条件无任何标准规范,且许多不达标
        八、“以房养老”模式水土不服,迫切需要政府引导
    第二节 一个印证的案例:LA市养老服务业现状调查
        一、养老服务组织和市场主体发展严重不足
        二、养老工作队伍严重缺乏
        三、农村养老工作难度大
        四、医养融合推进缓慢
        五、基本用房等硬件条件得不到有效满足
    第三节 改进政府职能履行的政策建议
        一、探索适合国情的养老模式,建立独生子女养老休假制度
        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并为其提供配套完备的法律依据
        三、支持养老社区(机构)拓展服务功能,建设“医养结合”特色小镇
        四、政府全面规划,扶持老龄产业发展
        五、坚持政府监管与民间监督相结合
        六、政策积极引导加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七、支持创建“时间银行”服务体系
        八、设立政府老龄产业基金,鼓励“PPP”项目参与老龄产业项目建设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创新点
    三、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提纲
后记

(4)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资源型城市转型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城市功能理论
        2.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概况
    3.1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概况
        3.1.1 基本概况
        3.1.2 转型历程
    3.2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现状分析
        3.2.1 经济波动幅度大,第二产业比重高
        3.2.2 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3.2.3 环境不断改善,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3.3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采矿业
        3.3.2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3.3.3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阶段识别与效果评价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1.1 构建原则
        4.1.2 构建依据
        4.1.3 指标数据处理方法
    4.2 转型阶段识别
        4.2.1 分年度转型阶段识别
        4.2.2 综合转型阶段识别
    4.3 转型效果评价
        4.3.1 经济转型效果
        4.3.2 社会转型效果
        4.3.3 环境转型效果
    4.4 本章小结
5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5.1 经济影响因素
        5.1.1 产业构成
        5.1.2 经济发展水平
    5.2 社会影响因素
        5.2.1 人力资本投入
        5.2.2 科技创新投入
    5.3 环境影响因素
        5.3.1 能源利用效率
        5.3.2 环境改善状况
    5.4 本章小结
6 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
    6.1 借鉴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经验
        6.1.1 德国鲁尔区
        6.1.2 英国伯明翰
        6.1.3 法国洛林
    6.2 起步转型阶段: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优化传统产业结构
        6.2.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6.2.2 延长、扩展煤炭产业链
        6.2.3 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6.3 初步转型阶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6.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6.3.2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6.3.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项目

(5)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历史阶段及现状
    第一节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现状特征
    第三节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阶段定位
第三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期望
    第一节 宏观绩效期望
    第二节 微观绩效期望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和体系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准则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评价的体系
第五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综合分析
    第一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绩效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微观绩效分析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不理想的原因
    第一节 宏观原因
    第二节 微观原因
第七章 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国际借鉴
    第一节 美国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二节 德国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三节 日本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四节 韩国提升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经验
第八章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绩效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布局
    第二节 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第三节 优化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促进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新兴市场、新兴市场企业、企业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范畴说明
        1.2.1 新兴市场
        1.2.2 新兴市场企业
        1.2.3 企业国际化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2. 企业国际化理论综述
    2.1 传统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3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理论
    2.4 企业国际化理论新视角
    2.5 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
        2.5.1 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2.5.2 企业国际化的程度及测量
        2.5.3 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
        2.5.4 国际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经营概述
    3.1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现状
    3.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
    3.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与传统型跨国公司的比较分析
    3.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与新特征分析
    3.5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
        3.5.1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
        3.5.2 中国企业国际化阶段
        3.5.3 中国企业国际化特点
        3.5.4 中国企业国际化未来发展趋势
    3.6 本章小结
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对中国企业的实证检验
    4.1 理论探讨与理论模型
        4.1.1 资源基础理论与资源寻求
        4.1.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论
        4.1.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理论
        4.1.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程度理论
    4.2 研究假设及汇总
        4.2.1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的动因与绩效
        4.2.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在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与绩效中的调节效应
    4.3 研究方法
        4.3.1 样本与数据
        4.3.2 变量的测量
        4.3.3 调查问卷的设计
    4.4 数据分析方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样本的特征描述
        4.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5.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
        4.5.4 回归分析
    4.6. 研究结果汇总分析
        4.6.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4.6.2 结论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对中国企业的案例研究
    5.1 国际化进程理论
    5.2 研究设计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样本
        5.2.3 数据收集和分析策略
        5.2.4 研究品质
    5.3 数据分析过程
    5.4 研究发现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
        6.1.2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路径
        6.1.3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绩效
        6.1.4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的整合分析
    6.2 理论贡献
    6.3 管理实践启示及建议
    6.4 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企业国际化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安排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的文献综述
    2.1 居家养老的经济学阐述
        2.1.1 养老的经济学论述
        2.1.2 居家养老的经济学论述
    2.2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界定及来源
        2.2.1 居家养老服务及资金的界定
        2.2.2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来源
    2.3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的研究综述
        2.3.1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
        2.3.2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与政府公共支出
        2.3.3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与市场化的社会资金
        2.3.4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与家庭资金
        2.3.5 老年长期照料资金的测算及制度安排
    2.4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2 市场失灵理论
        2.4.3 第三方管理理论
        2.4.4 福利多元主义
        2.4.5 养老服务产业化理论
    2.5 结语
    注释
第三章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的理论阐述
    3.1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理论模型
        3.1.1 模型假定
        3.1.2 基本模型
        3.1.3 模型求解
        3.1.4 与模型有关的推论与证明
    3.2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作用机制分析
        3.2.1 微观机制:家庭的居家照料决策
        3.2.2 中观机制:养老服务事业与养老服务产业
        3.2.3 宏观机制:扩大内需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
    3.3 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趋势预测
        3.3.1 上海市未来人口趋势预测
        3.3.2 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发展趋势预测
    3.4 结语
    注释
第四章 政府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分析
    4.1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概况
        4.1.1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发展演进
        4.1.2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政策的发展演进
    4.2 政府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运作机制
        4.2.1 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
        4.2.2 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
        4.2.3 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运作机制
    4.3 政府财政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总量较小
        4.3.1 政府财政支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金构成不合理
        4.3.2 政府财政是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的主要力量
        4.3.3 政府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水平较低
    4.4 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规模小
        4.4.1 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
        4.4.2 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小
    4.5 政府财政负担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的压力不大
        4.5.1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占政府财政总支出比重偏小
        4.5.2 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结构有待优化
    4.6 结语
    注释
第五章 社会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分析
    5.1 居家养老服务资金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5.1.1 养老服务事业与养老服务产业
        5.1.2 养老服务产业与扩大内需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
    5.2 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发展困境
        5.2.1 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组织特殊性
        5.2.2 居家养老服务的产品市场发展不足
        5.2.3 居家养老服务的劳动力市场发展不完善
    5.3 居家养老服务的行业发展困境
        5.3.1 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未形成规模
        5.3.2 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行业发展
        5.3.3 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未能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
    5.4 结语
    注释
第六章 家庭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分析
    6.1 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巨大
        6.1.1 未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趋势
        6.1.2 老年消费需求的特点
        6.1.3 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
    6.2 老年人收入约束导致的支付困境
        6.2.1 养老基金是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6.2.2 老年人不同收入来源对居家养老服务支付的影响
        6.2.3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支付风险
    6.3 家庭资金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困境
        6.3.1 居住方式相对独立导致老年人家庭比重较大
        6.3.2 家庭规模缩小导致家庭内部转移支付的渠道减少
        6.3.3 子女家庭的规模增大导致家庭赡养支付减少
        6.3.4 子女家庭生活压力大导致转移支付逆流
    6.4 金融产品发展不完善导致家庭资金配置困境
        6.4.1 商业护理保险未对居家养老服务形成资金支撑
        6.4.2 推行以房养老困难重重
    6.5 结语
    注释
第七章 构建政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
    7.1 构建政府资金保障机制
        7.1.1 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形成专项资金
        7.1.2 优化政府资金的投入结构
        7.1.3 形成稳定的资金投入比例
        7.1.4 建立规范的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7.1.5 加大福利彩票、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支持
    7.2 市场化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7.2.1 市场化是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根本
        7.2.2 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的产业规划
        7.2.3 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7.2.4 完善政府的税惠机制
        7.2.5 遵循赡养习俗开发养老地产
    7.3 结语
    注释
第八章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体系的对策研究
    8.1 重视家庭资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
        8.1.1 正视老年照料费用支出
        8.1.2 跨期规划老年照料费用
        8.1.3 提倡家庭的非正式照料
        8.1.4 盘活家庭资产
    8.2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资金体系
        8.2.1 短期内重视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2017年以前)
        8.2.2 中期内激励社会资金的高效运作(2018-2027年)
        8.2.3 长期内协调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资金力量(2028年以后)
    8.3 结语
    注释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9.2 不足之处与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8)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思路框架
        1.3.1 主要方法
        1.3.2 主要内容及思路框架
第2章 多元化战略理论述评
    2.1 多元化理论概述
        2.1.1 多元化战略的内涵
        2.1.2 多元化战略的分类
        2.1.3 多元化战略的前提
    2.2 多元化的理论依据
        2.2.1 风险分散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范围经济理论
    2.3 多元化战略的利弊分析
        2.3.1 多元化的优势
        2.3.2 多元化的误区
        2.3.3 多元化的弊端
第3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分析
        3.1.2 行业环境分析
        3.1.3 区域发展环境分析
    3.2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 龙江农场内部环境分析
        3.3.1 龙江农场现状简介
        3.3.2 龙江农场发展历程回顾
        3.3.3 龙江农场的组织及业务结构
        3.3.4 龙江农场多元化的资源分析
        3.3.5 龙江农场核心竞争力分析
第4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2 发展劣势
    4.3 发展机遇
    4.4 威胁因素
    4.5 经营管理战略选择
第5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规划
    5.1 多元化战略定位与目标
        5.1.1 多元化战略定位
        5.1.2 多元化战略目标
    5.2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分析
    5.3 龙江农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5.3.1 第一产业发展规划
        5.3.2 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5.3.3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第6章 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6.1 第一产业规划的实施
    6.2 第二、三产业规划的实施
        6.2.1 页岩砖、大理石等建材业务规划实施
        6.2.2 木材建设业务规划实施
        6.2.3 以小城镇开发为核心的地产建设规划实施
    6.3 总体实施措施
        6.3.1 更新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6.3.2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6.3.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6.3.4 做好市场上以及相关技术上的协调
    6.4 多元化战略的风险防范
第7章 结论与局限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9)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主要概念说明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内容安排
    第六节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知识溢出、知识吸纳的相关研究
        一、知识溢出的提出
        二、知识溢出内涵、影响因素及途径
        三、知识吸纳的机制
        四、知识吸纳的基础与测量
    第二节 关于城区发展的相关研究
        一、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三、要素禀赋和地区经济发展
        四、大学与区域发展
    第三节 基于知识吸纳的内生经济增长
        一、知识溢出与区域内生增长
        二、不同知识吸纳方式下的区域经济增长
        三、知识吸纳与区域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区知识吸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城区知识吸纳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知识基础
        二、人力资本
        三、研发投入
        四、城市环境
        五、机制
    第二节 城区知识吸纳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知识传递距离、技术差距、信息交流等因素
        二、产业集聚因素
        三、区位条件
        四、制度
    第三节 中国城市知识吸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表达式
        二、分析数据与方法
        三、构建模型与分析
        四、小结:模型的政策含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知识吸纳、产业创新与城区转型的互动机制
    第一节 基于溢出源的城区知识吸纳路径分析
        一、本地知识要素的开发与吸纳
        二、外地知识溢出的引入与吸纳
        三、外地知识溢出和本地知识要素相结合的吸纳
    第二节 知识吸纳、产业创新与城区转型的逻辑分析
        一、知识吸纳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二、产业创新与城区发展的关系
        三、知识吸纳与城区转型的关系
        四、知识、产业、收入、城区发展互动
    第三节 知识吸纳与上海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互动机制分析
        一、对上海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的研究文献
        二、老工业城市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的历程
        三、上海产业转型分析
        四、对上海市产业转型问题的小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工业城区转型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相关研究
        一、国外老工业区转型的研究
        二、我国老工业区转型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老工业城区发展的现状和瓶颈
        一、发展现状
        二、转型障碍和瓶颈
    第三节 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的路径
        一、退出式转型
        二、渐进式转型
        三、跨越式转型
        四、不同转型发展路径所依赖的条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杨浦城区转型发展背景及转型路径案例
    第一节 杨浦产业发展历程及转型背景
        一、杨浦区资源禀赋简况
        二、杨浦产业发展历程
        三、杨浦转型发展背景
    第二节 杨浦区域转型发展路径
        一、尝试渐进式转型
        二、尝试退出式转型
        三、探索跨越式发展
    第三节 杨浦知识吸纳、产业提升的目标与途径
        一、城区发展定位
        二、知识吸纳是杨浦跨越式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
        三、知识吸纳、产业提升的途径分析
    第四节 相关的政策措施分析
        一、构建组织架构
        二、区、校联动机制
        三、空间整合机制
        四、投融资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附录:2007 年中国城市知识吸纳影响因素模型的数据表
参考文献
后记

(10)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企业集团
        1.2.2 合作网络
        1.2.3 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企业联盟
        1.2.4 组织间关系和母子公司关系
        1.2.5 业绩与业绩评价
        1.2.6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理论基础
        2.1.1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推动理论及应用
        2.1.2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影响理论及应用
        2.1.3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作用理论及应用
        2.1.4 小结
    2.2 文献综述
        2.2.1 西方企业及企业集团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2.2.2 中国企业及企业集团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2.2.3 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综述
        2.2.4 文献评论及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 企业集团的网络属性分析及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再认识
    3.1 组织网络化驱动因素分析
        3.1.1 信息技术的扩散效应
        3.1.2 竞合中的知识需求
        3.1.3 组织网络化变革及网络组织特征
    3.2 企业集团网络组织演进路径及属性分析
        3.2.1 企业集团网络组织形成动因及路径分析
        3.2.2 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的概念描述及本质特点
        3.2.3 企业集团网络中的关系分析
        3.2.4 企业集团网络的稳定性分析
    3.3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的再认识
        3.3.1 合作网络视角下子公司业绩结构的再认识
        3.3.2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构建原则
    3.4 小结
第四章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构建
    4.1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思路
        4.1.1 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总结及优缺点分析
        4.1.2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框架的重构
    4.2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业绩评价与集团战略的关系分析
        4.2.2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影响因素
    4.3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
        4.3.1 设计过程
        4.3.2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系统具体构成要素
    4.4 小结-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模型
第五章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选取的理论依据
    5.2 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和步骤
        5.2.1 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2.2 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过程
    5.3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和基本框架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方法
        5.3.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5.4 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具体指标设计
        5.4.1 结构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5.4.2 关系业绩评价指标设计
    5.5 小结
第六章 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6.1 问卷设计与问卷发放回收
        6.1.1 问卷设计
        6.1.2 问卷发放与汇总
    6.2 变量设计与测量
        6.2.1 子公司业绩变量
        6.2.2 权变变量
        6.2.3 业绩评价指标变量
    6.3 子公司业绩评价指标选择的权变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相关系数分析
        6.3.3 回归分析
    6.4 评价指标采用与子公司业绩后果的实证检验
        6.4.1 研究假设
        6.4.2 相关系数分析
        6.4.3 回归分析
    6.5 BP神经网络在母子公司业绩评价中的应用
        6.5.1 BP神经网络评价原理
        6.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母子公司业绩评价模型的构建
        6.5.3 应用效果检验
    6.6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1 研究结论
        7.1.2 对企业集团的启示
    7.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阎海旺强调要全面增强金融业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国有企业并购重组:历史演进及发展模式(1984-2018)[D]. 董少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2]淄博YC物流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李扬.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3]老龄产业发展与政府职能界定 ——中、英、日三国的比较研究[D]. 杨振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研究[D]. 王书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6]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动因、路径与绩效 ——来自中国企业的证据[D]. 张丽芳. 武汉大学, 2015(07)
  • [7]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上海为例[D]. 张歌. 复旦大学, 2014(12)
  • [8]龙江农场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陈吉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9]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 曾冰.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10]合作网络视角下母子公司业绩评价研究[D]. 李彬. 山东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闫海旺强调要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