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 欧洲生产商准备减少聚丙烯 (PP) 产量,因为需求持续低迷

聚丙烯 欧洲生产商准备减少聚丙烯 (PP) 产量,因为需求持续低迷

一、聚丙烯由于需求持续低迷,欧洲生产厂商准备减少聚丙烯(PP)的产量(论文文献综述)

董南希[1](2021)在《聚酰亚胺纳米材料:微结构调控、功能化及其锂电池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题,新能源领域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一种重要的二次电池,锂离子因其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可快速充放电,环境友好等诸多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3C产品,新能源电动汽车,大型储能装置以及各类无人装备。锂离子电池自问世后已经发展近30年,正朝着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方向快速发展,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安全风险的不断增加。频发的电池起火爆炸事故引发关注、成为行业焦虑,隔膜的失效是锂离子电池不可控热失控的开端。从隔膜提高电池安全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对现有的聚烯烃隔膜改性以及开发新型耐高温聚合物材料体系的隔膜。聚酰亚胺(PI)是一类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结构的耐高温聚合物,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力学性能、绝缘性能、介电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和耐辐射性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微电子以及先进复合材料领域。静电喷雾和静电纺丝作为一种快速高效制备纳米尺度聚合物材料的技术已经发展了约半个世纪,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中。通过此方法制备的PI微球和纳米纤维膜继承了 PI材料本身优异的综合性能,并被赋予纳米材料所独有的表面效应、纳米尺寸效应和大比表面积,受到关注。为了克服聚烯烃隔膜的不足以及改善耐高温PI无纺纳米纤维隔膜力学性能不足、孔结构不稳定等缺点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在聚烯烃隔膜改性的研究方向,采用反向原位水解法和原位络合水解法分别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的聚酰亚胺/二氧化硅微球(PI/SiO2NS)和聚酰亚胺/二氧化钛微球(PI/TiO2 NS),将微球配制成浆料并涂覆于湿法聚乙烯(PE)隔膜,有效提升了 PE隔膜的电解液浸润性、热尺寸稳定性,与水的接触角从122°下降到最低51°,在140℃下保温30min,两种微球涂覆的隔膜仅有轻微卷曲。以PI/SiO2微球涂覆隔膜组装的NCM811/Li扣电,在1C倍率下循环100周,放电比容量从175.2 mAh g-1下降到156.4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9.3%,优于聚烯烃隔膜所组装电池82.0%的容量保持率测试结果;倍率性能结果表明,在0.1C下,涂覆隔膜放电比容量为201.1 mAh g-1,5C时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的147.8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73.5%,高于PE隔膜的69.5%。用PI/TiO2微球涂覆隔膜组装的NCM811/Li扣电,同样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在1C倍率下循环100周,放电比容量从183.7 mAhg-1下降到166.1 mAhg-1,容量保持率为90.4%;在0.1C下,放电比容量为209.1 mAh g-1,5C时容量保持率高达74.1%,放电比容量为154.9 mAh g-1,高于PE隔膜。上述结果表明了 PI/SiO2和PI/TiO2微球作为聚烯烃隔膜涂覆材料的可行性,各项性能较PE隔膜提升明显。微球较小的密度可有效减轻陶瓷涂覆所引起的能量密度损失。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耐高温聚合物隔膜的开发上,对部分亚胺化PI纳米纤维膜使用原位浸渍粘连法制备出具有微交联形貌的PI纳米纤维膜,实现了对PI纳米纤维膜的微结构和微孔调控,研究了不同浓度浸渍溶液对微观形貌和性能的影响。在P/O@P/O体系中,微交联结构的引入使力学性能从初始的28.8 MPa提升至最高201.5 MPa,高达6倍之多,初始热形变温度由300℃提升到360℃。P/O@P/O 1%-PI组装的NCM811/Li半电池,在0.1C的下放电比容量为215.5 mAh g-1,高倍率5C时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的152.7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70.9%,高于Celgard2400隔膜的63.6%。1C下100周的循环测试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76.0 mAh g-1,容量保持率90.1%,较Celgard2400隔膜提升明显。电池热箱实验的结果表明其优异的耐温性能,130℃热失控触发时间相比Celgard 2400的电池延长了 6 min,对电池安全性有明显提升。在此基础之上,以热塑性6FDA/ODA型PI的前驱体PAA为浸渍溶液,开发出具有高温热闭孔功能的高强度PI纳米纤维膜。同样,微交联形貌使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较原膜提升了近3倍,最高达到112.0 MPa,在300 ℃下热处理无任何尺寸变化,同时Td5高达536℃,表现出优异的耐热性、热尺寸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模拟闭孔实验表明其在350℃高温下可实现热闭孔功能,可有效抵挡高比能电池热失控时的热冲击,避免隔膜破损,及时切断电池反应来保证电池安全。以此6F/O@P/O 1%隔膜组装的NCM811/Li半电池,在0.1C的下放电比容量为219.0 mAhg-1,高倍率5C时为151.7 mAhg-1,容量保持率为69.3%,同样高于Celgard2400。1C下100周循环测试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64.0 mAh g-1,容量保持率为92.4%。两种交联形貌的隔膜都克服了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较差、孔结构不稳定的缺点,使无纺纳米纤维隔膜用于全自动卷绕电池的生产成为可能,热闭孔功能也使电池的安全性得到进一步保障。优异的物理性能和电化学性能都验证了其作为高安全电池隔膜的可行性。按照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发展路线图,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制备高孔隙率、高浸润性、高安全性的隔膜用于高比能、大功率锂离子电池势在必行。通过碱液刻蚀吸附络合水解法制备出表而同轴包覆二氧化锆的聚酰亚胺/二氧化锆(ZrO2@PI)“柔性陶瓷”隔膜,具有高达85%的孔隙率和420%的吸液率,同时表现出与陶瓷相当的浸润性。300℃下无任何尺寸变化,Td5高达531℃,PI离火自熄的特性结合无机ZrO2壳层的保护,赋予了复合隔膜的全阻燃特性,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以此柔性陶瓷隔膜组装的NCM811/Li半电池表现出优异的电池性能,1C下100圈的循环测试后,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为90.9%。5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依然高达151.0 mAh g-1,与0.1C时的放电比容量219.8 mAh g-1相比,容量保持率为68.7%,综合性能远在Celgard2400隔膜之上。以上的优异性能表明这种具有同轴包覆结构的ZrO2@PI“柔性陶瓷隔膜”在高比能、大功率锂离子电池中具有相当不错的应用前景。

刘斌[2](2021)在《高含盐难降解工业园区污水的物化-生化耦合深度净化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发展,所排放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日新月异,传统的生化处理技术对新型有机污染物已经难以彻底去除。尤其是当工业污水中包含具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污染物时,这不仅会影响生化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活性,甚至还会导致整个生化反应器的崩溃。因此,对于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探索与研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水处理环境工程问题。吡啶羧酸类物质,由于其本身结构稳定,难以生化降解并且具有很强的生物毒性,目前对这类废水处理方法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在高氯条件下。本文以湖南临湘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生化调节池出水(原水)作为实验用水对处理高盐且含有吡啶羧酸类物质的难降解工业废水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对园区原水进行直接生化处理,实验使用两级AO生化反应器,发现对COD、TN和NH4+-N的去除能力很差,连续运行35天后出水仍难以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对原水进行生物毒性检测后发现出水中含有具有高生物毒性的有机物质四氯吡啶甲酸。然后在生化处理前增设预处理,以将原水中四氯吡啶甲酸的浓度降低,本文比较了传统Fenton处理技术与催化剂非均相类Fenton处理技术在高盐情况下对四氯吡啶甲酸的去除效果。发现在3000 mg/L氯离子浓度的情况下,催化剂非均相类Fenton处理技术对四氯吡啶甲酸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Fenton处理技术。催化剂非均相类Fenton对四氯吡啶甲酸的去除率可达70%以上。在对原水进行催化剂非均相类Fenton处理过程中其矿化率可达69.15%,并且对四氯吡啶甲酸的去除率可达97.75%。此外,对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发现催化剂的主要由硫化亚铁(Pyrite)与其它微量金属元素复合而成,并且催化剂表面拥有大量起吸附作用的微小孔隙。将经过预处理的原水通入生化反应器中,采用两级AO生化工艺,污泥浓度为8 g/L,HRT=48 h,连续运行47天后,出水的COD、TN、NH4+-N、NO3-N、NO2-N和TP可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并且在对生化反应器中活性污泥进行生物群落分析是,发现了专性降解吡啶及其衍生物的Corynebacterium sp.菌属的存在。本技术对处理高盐工业园区污水,有着深入的探索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传统Fenton技术在高Cl-条件下失效的情况进行讨论,并给出了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王兴国[3](2021)在《新型磷-氮/金属有机骨架阻燃体系的构筑及其对聚乳酸燃烧行为的影响机制》文中认为具有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属性的聚乳酸(PLA)由于其良好的综合性能在过去十年间受到了大众的青睐,成为了商业化应用最为广泛的合成生物基材料。但其固有的易燃性在使用中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研发具有阻燃性能的PLA势在必行。目前阻燃PLA材料存在阻燃效率低、功能单一、力学性能恶化严重等诸多问题,限制了 PLA产品的推广应用。本工作基于PLA的燃烧特性和不同阻燃体系的阻燃作用机理,尝试从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解决目前阻燃PLA塑料和无纺布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合成出新型磷-氮阻燃剂、多羟基片层阻燃炭化剂、金属有机骨架(MOFs)分子封装阻燃剂、多羟基聚电解质阻燃剂,并构建出两种新型协同阻燃体系。本工作致力于采用不同阻燃体系提高PLA塑料和PLA无纺布的阻燃性能,探究相应的阻燃机理,同时兼顾PLA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丰富PLA无纺布的多功能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Kabachnik-Fields反应,使用水杨醛、乙二胺和高磷含量的次磷酸设计合成了新型磷-氮阻燃剂SHPE,通过核磁共振谱(NMR)、红外光谱(FTIR)和有机元素分析(OEA)确认其结构和组成。制备了不同SHPE添加量的PLA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SHPE阻燃性能优于传统阻燃剂聚磷酸铵(APP),添加10%的SHPE使PLA的垂直燃烧(UL-94)级别通过V-0,极限氧指数(LOI)提高至28.3%;相比于PLA,PLA/10%SHPE的总热释放量(THR)和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分别降低15.3%和30.1%。机理分析表明SHPE兼具气相和凝聚相的阻燃作用,通过酸催化作用促进PLA在燃烧过程中的断链,加速复合材料产生无焰熔滴带走热量。此外,PLA/SHPE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提高至5.7%,拉伸强度降低至50.5 MPa。2.基于MOFs结构可设计性强,使用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与水杨醛合成含多羟基和席夫碱结构的有机配体,随后与Ni2+配位形成Ni-MOF纳米片。通过NMR、FTIR、OEA、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仪(TGA)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确认了 Ni-MOF的结构、组成、形貌和热稳定性等。随后,Ni-MOF与APP复配添加到PLA塑料基体中,两者具有优异的协同阻燃作用。PLA-3.3%APP/1.7%Ni-MOF 的 LOI 提高至 3 1.0%,UL-94测试通过V-O级别,并达到离火自熄的效果。相比于PLA,复合材料的pHRR,THR和总烟气释放量(TSP)分别降低26.9%,19.3%和50.0%,Ni-MOF的引入发挥抑制烟气释放的作用。机理分析表明凝聚相阻燃机理发挥主要作用,Ni-MOF的多羟基结构在凝聚相形成交联网络结构,热解产生的Ni氧化物提高了炭层热稳定性。此外,Ni-MOF的有机片层结构与PLA基体具有良好相容性,缓解了因APP引入导致的PLA力学性能恶化,PLA-3.3%APP/1.7%Ni-MOF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保持在57.5 MPa,冲击强度提高至12.9 kJ/m2。3.基于MOFs高孔隙和高比表面积的特点,运用原位封装策略将磷酸三乙酯(TEP)封装在锆基金属有机骨架(UiO66-NH2)的孔隙结构中,制备出杂化阻燃剂UiO@TEPx(X代表TEP在溶液中的体积比例)。详细研究了封装TEP对UiO66-NH2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孔隙结构和热稳定性等性能的影响。选择UiO@TEP50添加到PLA基体中,研究了复合材料PLA/UiO@TEP50的阻燃、抗紫外线和力学等性能。封装策略提高了UiO66-NH2 的阻燃效率,添加 2.0%的 UiO@TEP50 使 PLA 通过 UL-94 V-0级别,LOI提高至24.2%,pHRR、THR、TSP和总CO释放量(TCOP)相比于PLA分别降低14.2%、9.8%、29.5%和48.4%。机理分析表明,UiO@TEP50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TEP发挥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其多孔结构以及热解产生的ZrO2发挥烟气吸附和催化作用。此外,UiO@TEP50与PLA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复合材料PLA/2.0%UiO@TEP50的力学强度提高至59.7MPa;UiO@TEP50通过散射和吸收作用提升了 PLA的抗紫外线性能。4.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多羟基聚电解质阻燃剂APTris,有效解决PLA无纺布极易被引燃和熔滴严重的问题。使用FTIR、OE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APTris组成和结构。相比于PLA无纺布,样品PLA/25%APTris的LOI值从18.3%提高至30.0%,UL-94测试中的损毁面积和损毁长度分别降低87.1%和44.8%,并达到离火自熄的效果,pHRR和THR分别降低41.0%和28.2%,TGA测试残炭量从1.7%提高至12.3%。机理分析表明,APTris具有优异的快速热膨胀性能,燃烧初期多羟基结构脱水发挥稀释和冷却的作用,高温交联炭化形成致密炭层延缓热量和质量的交换,发挥凝聚相阻燃作用。相比已有的PLA无纺布阻燃研究报道,APTris具有更加高效、廉价和绿色的优点。5.将咪唑基金属有机骨架-67(ZIF-67)原位生长在PLA/APTris无纺布的表面,APTirs和ZIF-67引入使PLA无纺布具有阻燃、抗菌和抗紫外线的性能。通过SEM、FTIR、X-射线衍射(XRD)等表征确认ZIF-67的成功附载。APTris和ZIF-67的协同炭化作用显着提高PLA无纺布的残炭量至18.1%,LOI提高至27.5%;相比于未经改性的PLA无纺布,PLA/APTris/ZIF67 无纺布的 pHRR 和 THR 分别降低 33.1%和 26.4%,UL-94测试中损毁面积和损坏长度分别降低83.0%和47.2%。机理分析表明,燃烧初期APTris快速搭建起了膨胀炭层,同时ZIF-67保持的多孔结构能够发挥烟气抑制作用,热解产生的钴氧化物以团簇的形式附着在炭层表面,更多的P,N和非氧化C保留在凝聚相,构建出热氧稳定的物理屏障。此外,ZIF-67水解释放的金属离子提高了无纺布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发挥抗菌作用,其反射和阻隔作用提高了无纺布的抗紫外线性能。

许珍[4](2021)在《人尿激酶粗制品生产质量控制与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2019年,我国因脑梗去世的人数高达两百万,且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关注,我们更加需要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人体来源的尿激酶就是天然溶栓良药,因其作用机理明确,来源于人体更容易参与人体代谢过程且毒副作用更小而被人们认识。人尿激酶市场需求很大,但是产品供不应求,新鲜人尿是稀缺型资源。健康人群的尿液所含有的蛋白质种类丰富且临床诊疗效果明确,但是目标蛋白在人尿中含量极低,难以富集。为了缓解原料(新鲜人尿)难以获得所带来的尿蛋白产量压力,本论文通过对原尿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并对传统工艺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改进来探究如何确保尿蛋白生产的效率及收益。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控制原尿的质量,从源头确保产品质量可控。本论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尿液样品中的蛋白含量与组分差异、尿液收集时间间隔、储存运输与生产条件,以及微生物的挑战等关系到尿蛋白生产质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对人尿蛋白粗制品生产点提出了关于原料的要求和建议:10℃以下保存原尿,并在8h内投入蛋白生产,以保证尿液不会变质。收集的健康男性尿液要低温存放,储存与运输时间越短越好,必要时24 h应收尿两次以保证其新鲜度,同时要保证收集器具被彻底清洁以降低微生物的滋生。(2)对人尿激酶提取工艺进行筛选。本论文通过选择、比较吸附介质的种类和添加顺序,考察其对目标蛋白的捕获能力,并对其吸附与解吸附的不同方式分别进行了尝试和比较,最终证实吸附法提取人尿激酶更适合于尿蛋白企业的生产运营。(3)确定吸附法富集与捕获目标蛋白的工艺参数。在传统尿蛋白吸附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用调整后的工艺参数持续生产,确立的新工艺能满足人尿蛋白粗制品的大部分市场需求。本论文对人尿激酶生产工艺调整后的新参数为:选用80目硅胶,按每吨尿液添加6L硅胶的用量,搅拌120min即可获得70%含量的蛋白成分。工艺优化后的新方案更便于间歇式生产,可有效控制生产过程质量,工人操作依从性好,操作效率可提高2-3倍,总收益翻番。总的来说,论文确立的新生产工艺在尿激酶粗制品生产中的应用会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与工作时间,而且操作更加简单。投放吸附介质后,再在设定好的时间范围内一次性收集回来的间歇式操作模式可以提升工人的操作意愿与操作可执行性。

魏志豪[5](2021)在《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为了提高粉状水泥包装效率,摆脱水泥包装过程中过度依赖人工套袋的现象,本文特此以8嘴回转式包装机为基础,设计了一款与之相匹配的基于PLC控制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明确了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结构组成和工艺流程,并对其控制难点进行了分析,结合低成本、高性能、易维护等要求,制定了自动套袋机的技术参数和控制方案。摆臂型自动套袋机是融合精密机械制造、多元传感网络、复合驱动系统于一体的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它依靠多机构、多工位组合控制方式来完成各工艺环节的执行,根据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工作流程特点,本文着重对其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了设计,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摆臂型自动套袋机的执行机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并按照工位顺序将整个工作流程划分为三个有序衔接的工作单元,分别是:包装袋输送单元、包装袋供应单元以及摆臂套袋单元,针对每个单元的工作特点,依此设计了对应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2)根据套袋过程中的啮合特性,对摆臂套袋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分析,以平面四杆机构的尺寸为基础,利用矢量法对机械臂末端机构进行了位置分析、速度分析以及加速度分析,建立了确切的运动学模型,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3)对设备硬件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相关电路设计,构建了完善的传感网络系统、气动与真空系统、变频驱动系统以及伺服驱动系统,最终搭建了以“PLC+HMI”为核心的层级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工业层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搭配传感模块、驱动模块等,完成设备信号的采集和相关动作执行的控制;监控层则以触摸屏(TPC)为核心,结合报警模块、主令模块,一同构成人机交互系统(HMI),经由以太网通信与PLC设备建立通信连接,满足用户对设备的监控和操作功能;(4)利用STEP-7 Micro/WIN SMART软件对自动套袋机的PLC控制程序进行了开发,采用结构化编程方式完成了主程序和各子程序的设计,实现了PID算法指令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最后,利用MCGS嵌入版组态软件设计了触摸屏监控画面,满足实时人机交互和参数在线设定等功能。经调试和运行分析表明,本文所设计的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易于操作和维护,在高粉尘环境中可以长时间稳定运行,实现了供袋、移袋、储袋、取袋、开袋、套袋等连续动作自动化控制,套袋成功率超过98.4%,套袋速度达到有效预期值,满足了企业生产需要,该系统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了用户对自动套袋机的远程操控,大幅改善了工作环境,彻底地将水泥套袋工人从粉尘弥漫的包装车间解放出来,为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的自动套袋技术难题提供了有利解决方案,提升了中小型水泥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陈玉蝶[6](2021)在《聚丙烯纤维球-MBR复合体系中膜的抗污染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具有占地面积小及出水水质好等优点,而膜污染是限制其在城市污水处理中推广应用的主要问题。目前控制膜污染的主要方法包括对进水进行有效的预处理、膜材料和膜组件的选择以及操作条件的优化和外源投加等。本论文主要目的是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外源投加柔性聚丙烯纤维球,通过物理机械冲刷和改善混合液特性来减缓膜污染,同时保证纤维球运行过程中对中空纤维膜性能和结构不产生影响。将改性后具有亲水亲油基团的纤维球应用到活性污泥中,研究吸附与生物降解耦合作用对双酚A(Bisphenol A,BPA)去除效果的影响,探讨改性纤维球填料提升活性污泥法去除BPA效果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为期60天的MBR长期运行实验,发现聚丙烯纤维球的加入可以延长膜组件的反冲洗间隔时间,从3天可最长延长到6天。纤维球的添加也能有效减缓(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跨膜压差的增长速度,减少运行周期内物理反冲洗次数,最多可从21次减少到9次。对运行前后的中空纤维膜的污染情况进行红外、激光共聚焦、纯水通量等表征测试,结果发现随纤维球添加量的增加,膜丝的污染程度逐渐减轻。添加聚丙烯纤维球对反应器出水水质几乎无影响。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率平均约为95%,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去除效果约为97%,氨氮的去除效率在99%左右。聚丙烯纤维球的存在可以减少活性污泥混合液的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和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的含量,还能改变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聚丙烯纤维球的添加对中空纤维膜的拉伸性能、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分解温度几乎无影响,不会缩短膜的使用寿命。研究发现,柔性聚丙烯纤维球的加入可以通过物理机械冲刷和改善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来减缓膜污染,并对膜性能几乎不产生影响。将具有双亲基团的改性纤维球应用在活性污泥法中,改性纤维球对BPA的吸附聚集和生物膜上大量高活性微生物共同对BPA进行吸附-生物降解循环作用,对难降解有机物BPA的去除效果比单纯活性污泥法大幅提升。

李震一[7](2020)在《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化工新材料产业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发展重点,化工新材料日益成为地区抢夺发展高地的关键领域,正在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其细分领域的氯化高分子材料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较早进入氯化高分子材料行业的企业,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已占得先机,现已成为一家集生产、经营、研发和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氯碱中下游产品生产商。其自主研发并生产的氯化聚氯乙烯(CPVC)树脂、高氯化聚乙烯(HCPE)树脂等主营产品具备良好的耐热性和耐酸碱性,品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建材、管材、管件、板材、电线电缆、防水卷材、粘合剂、涂料等二十多个领域,畅销美洲、东南亚、中东、印度、韩国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但也应看到,受国际形势复杂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以及国内环保政策和现有技术水平的限制,氯化高分子行业的市场需求和原材料供给波动较大,要想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长远发展目标,亟需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制定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实践。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采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PEST四因素模型、波特“五力”模型、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和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价值链等工具,充分考虑企业所在氯化高分子行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面临的机会与威胁、拥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得出企业既面临着市场潜力巨大、行业补助利好等机遇,又面临着环保政策趋严、产品替代需求较低等威胁;既具备研发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成熟、市场份额占比较大等优势,又受到人才结构性短缺、资本运营效率较低、融资渠道较窄等劣势的制约。本文结合SWOT分析和企业使命、愿景和目标,从企业战略态势的角度得出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应采取增长型(扩张型)战略的结论,然后结合增长型战略和企业实际,制定了市场渗透战略和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最后,本文结合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价值链的重点环节,提出了以产研联盟拓宽原材料供给渠道、依托产品创新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完善营销网络构建加快国内市场拓展的战略实施举措,以及加强资本运作效率、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三项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果贴近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实际,对企业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同时,在案例选择上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创新性,拓展了化工领域关于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够为同行业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王苏炜[8](2020)在《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文中认为木塑复合材料(WPC)作为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绿色环保复合材料,其在建筑装修、包装运输、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非常有利于缓解当前社会资源紧缺的问题,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为了解决传统木塑复合材料存在的密度大,抗冲击韧性差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挤出发泡技术在复合材料内部引入微孔结构来抑制制品内部微裂纹的扩张,从而克服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的脆性大、延展性和抗冲击应力低等缺点。本论文首先通过设计新型螺杆结构、引入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泵来搭建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然后开展了原料配方体系组分优化、成型工艺参数选择以及挤出过程泡孔形态结构探索等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比较了木塑复合材料的微发泡成型要求,通过引入分离螺棱、屏障螺杆头来改善螺杆的混炼塑化能力,并依次与腔穴传递式动态混合器和熔体齿轮泵串联以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分散混合以及稳压、建压能力,从而搭建适用于木塑复合材料的单阶式螺杆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2、分析比较了 PP/POE、PP/HDPE及PP/微晶蜡三种树脂基体的结晶特性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并研究了不同材料体系下试样的泡孔结构、力学强度以及耐热性能的变化规律,从而探索物料特性、微观结构及制品性能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3、分析了木粉含量、木塑界面相容性、成核剂形态及发泡剂配比等不同原料配方体系对材料发泡行为及其他性能的影响。此外,通过调节模具温度、螺杆转速等工艺参数来控制挤出过程中的熔体压力和熔体粘度,进而影响气体溶解度及扩散速率、调节气泡成核起始点及成核密度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和改善试样的泡孔形态和力学性能。4、分析了不同分子链结构的聚丙烯树脂及其木塑复合材料的特性,研究了其对后续气泡成核、生长和定型过程的影响,探明聚丙烯分子链结构对试样泡孔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5、通过观察试样轴向和径向的泡孔结构,探明了不同工艺条件下流动熔体中气泡“成核-生长-约束-限位”过程的演变机理,制备了具有高抗冲击强度、高耐热性能的聚丙烯基天然纤维复合材料。

杨洋[9](2020)在《基于玻璃微珠交联壳聚糖的浅孔载体合成及其固定化菊粉酶制备低聚果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于游离酶,固定化酶可以回收并反复利用,更能满足连续稳定的工业化生产要求,而酶是否能成功固定化以及固定化酶活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载体的材料及性质。现有固定化酶载体主要存在三方面的瓶颈问题:(1)多数具有孔道结构的微球为传质阻力较大的深孔载体,固定于其中的酶难以充分发挥催化功能,活力回收和使用半衰期均低;(2)即使固定于载体表面的酶,或因微球之间的碰撞及摩擦易脱落,或因缺乏柔性臂致使作用空间有限;(3)载体材料本身密度小,机械强度低,在搅拌力作用下易碎裂,严重影响固定化酶寿命。因此,本文首先以玻璃微珠为核心,进行表面化学改性,再以壳聚糖为成膜剂,薄层覆盖并用戊二醛交联于微珠表面,同时以纳米级硬脂酸粉为致孔剂,首先制备出基于玻璃微珠交联壳聚糖核壳结构、拥有适宜薄层浅孔的固定化酶载体。接下来在浅孔微球载体上接枝作为柔性臂的赖氨酸,以成倍放大载体活性基团数量,并系统研究制备固定化内切菊粉酶的优化工艺条件和固定化前后的酶学性质。最后建立以新鲜菊芋为原料,经热水浸提法提取菊糖、蔗糖酶水解制备果聚糖、柔性固定化菊粉酶水解制备低聚果糖的整套工艺流程,并将固定化酶装配成柱式反应器,初步探索连续水解果聚糖制备低聚果糖的应用性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玻璃微珠为核层载体,壳聚糖为包覆层,戊二醛为交联剂,纳米级硬脂酸粉为致孔剂,成功制备出基于玻璃微珠交联壳聚糖的浅孔微球载体;化学组成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接枝率约为18.30%;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覆膜厚度约为2.16μm,表面浅孔的平均尺寸约为0.12μm。(2)以N,N-二异丙基碳二亚胺为缩合剂,成功将赖氨酸作为柔性臂接枝于浅孔微球载体表面;建立了以接枝柔性臂浅孔微球为载体固定化菊粉酶的方法和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柔性固定化菊粉酶活力、偶联率和活力回收率分别为46.29 U/mg、87.50%、86.10%;对比研究了直接和接枝柔性臂固定化菊粉酶的酶学性质,柔性固定化酶的总体效率均高于直接固定化酶,特别是两者的重复使用半衰期分别为47次和61次,相比于其他一些固定化菊粉酶载体显着提高,因此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3)证明蔗糖酶可专一性水解菊糖还原性末端的葡萄糖残基,将其切割为果聚糖和葡萄糖,最优条件下果聚糖的生成率为87.72%;建立了以柔性固定化菊粉酶为催化剂制备低聚果糖的方法和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优条件下低聚果糖的生成率为92.39%,总收率为新鲜菊芋的10.90%;低聚果糖产品中的聚合度主要为3-5,其中三聚果糖占比51.29%,四聚果糖占比28.56%,五聚果糖占比20.15%;研发以柔性固定化菊粉酶柱式反应器的形式,连续水解果聚糖制备低聚果糖的工艺过程,其中固定化酶柱的连续使用半衰期为73.5 h,其效率提升至游离酶的7.43倍。

朱海涛[10](2020)在《A公司离心机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国内一些传统的化工原材料生产企业,由于产量和环保的限制,对涉及离心机的设备的采购需求随之减少;而一些国产同类产品的竞争在不断增强,从而使得这些领域已经变成了竞争激烈的红海,A公司离心机的市场份额被逐渐地蚕食。作为较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离心机制造商A公司如何通过改进营销策略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已经成为A公司的当务之急。论文针对A公司离心机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随着中国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不断被蚕食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定制工业产品主流营销策略的研究,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四个方面介绍了A公司离心机营销现状并确定了在这四个方面现存着产品应用覆盖面窄、价格缺乏竞争力、销售渠道单一、促销方式简单的问题,并根据PEST、五力模型和公司以及产品优劣势对问题进行了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通过STP理论对A公司离心机的中国市场做了细分和定位从而得出研究结论,指出A公司在中国市场继续攫取垄断利润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必须通过对现行的营销策略做出一系列调整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最后,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竞争环境两个影响营销策略调整的因素,从产品,价格,销售渠道和产品促销四个方面对A公司离心机营销策略提出了改进建议,并给出了实施保障建议。论文从A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思在华经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尝试提出更为完善的营销策略方案,为中小型制造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二、聚丙烯由于需求持续低迷,欧洲生产厂商准备减少聚丙烯(PP)的产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丙烯由于需求持续低迷,欧洲生产厂商准备减少聚丙烯(PP)的产量(论文提纲范文)

(1)聚酰亚胺纳米材料:微结构调控、功能化及其锂电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酰亚胺
        1.2.1 聚酰亚胺的发展之路
        1.2.2 聚酰亚胺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1.2.3 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
        1.2.4 聚酰亚胺材料的应用领域
        1.2.5 聚酰亚胺的加工方式
        1.2.6 聚酰亚胺材料的应用形式
        1.2.7 聚酰亚胺材料的展望
    1.3 静电喷雾和静电纺丝制备的聚酰亚胺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1.3.1 静电喷雾和静电纺丝的发展历程
        1.3.2 静电喷雾和静电纺丝技术的原理
        1.3.3 静电喷雾和静电纺丝的工业化发展
        1.3.4 聚合物纳米材料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3.4.1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
        1.3.4.2 聚酰亚胺微球
    1.4 锂离子电池概述
        1.4.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史
        1.4.2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1.4.3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1.4.4 锂离子电池面临最迫切的问题
    1.5 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究现状
        1.5.1 聚烯烃锂电隔膜及其生产工艺
        1.5.2 锂离子电池对隔膜的性能需求
        1.5.3 锂电隔膜面临的问题及改性研究
        1.5.4 新型的耐高温和功能化隔膜
        1.5.5 聚酰亚胺电池隔膜
    1.6 论文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1.1 PI无机功能化微球
        1.7.1.2 PI交联形貌纳米纤维膜
        1.7.1.3 同轴包覆无机功能化PI基柔性陶瓷隔膜
        1.7.2 论文的创新点
        1.7.2.1 PI无机功能化微球
        1.7.2.2 PI交联形貌纳米纤维膜
        1.7.2.3 同轴包覆无机功能化PI基柔性陶瓷隔膜
第二章 无机功能化聚酰亚胺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聚烯烃隔膜热防护涂层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和表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3.1 PI/SiO_2微球和PI/TiO_2微球的制备
        2.2.3.2 PI/SiO_2微球和PI/TiO_2微球涂覆聚烯烃隔膜的制备
        2.2.4 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I/SiO_2微球制备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2.3.2 PI/SiO_2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变化
        2.3.3 PI/SiO_2微球的表面无机层元素和结构分析
        2.3.4 PI/SiO_2微球的热稳定性表征
        2.3.5 PI/S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热尺寸稳定性研究
        2.3.6 PI/S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浸润性测试
        2.3.7 PI/S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厚度、孔隙率、吸液率和透气度测试
        2.3.8 PI/S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电化学稳定性能
        2.3.9 PI/S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离子电导率测定
        2.3.10 PI/S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电池性能
        2.3.11 PI/TiO_2微球制备过程中的结构变化表征
        2.3.12 PI/TiO_2微球制备过程中的微观形貌变化表征
        2.3.13 PI/TiO_2微球的表面无机层元素和结构分析
        2.3.14 PI/TiO_2微球的热稳定性表征
        2.3.15 PI/T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热尺寸稳定性研究
        2.3.16 PI/T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浸润性测试
        2.3.17 PI/T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厚度、孔隙率、吸液率和透气度测定
        2.3.18 PI/T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电化学稳定性能
        2.3.19 PI/TiO_2微球涂覆隔膜离子的电导率测定
        2.3.20 PI/TiO_2微球涂覆隔膜的电池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微结构调控及其作为锂电隔膜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和表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亚胺化处理条件的PI纳米纤维膜在DMF浸泡之后的微观形貌变化
        3.3.2 250℃亚胺化处理后PI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3.3.3 浸渍浓度对P/O@P/O-PI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影响
        3.3.4 浸渍浓度对P/O@P/O-PI纳米纤维膜的机械性能影响
        3.3.5 P/O@P/O-PI纳米纤维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电解液浸润性
        3.3.6 PO@PO-PI纳米纤维膜的耐热性能
        3.3.7 P/O@P/O-PI纳米纤维膜的热尺寸稳定性
        3.3.8 P/O@P/O-PI纳米纤维膜的热机械性能
        3.3.9 P/O@P/O-PI纳米纤维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3.3.10 浸渍浓度对P/O@P/O PI纳米纤维膜的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3.3.11 P/O@P/O-PI纳米纤维膜作为隔膜的电池性能表征
        3.3.12 P/O@P/O-PI纳米纤维隔膜的电池加热实验
        3.3.13 具有热闭孔功能的6F/O@P/O-PI纳米纤维膜
        3.3.14 浸渍浓度对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的影响
        3.3.15 浸渍浓度对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机械性能的影响
        3.3.16 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孔隙率、吸液率和电解液浸润性
        3.3.17 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耐热性能
        3.3.18 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热尺寸稳定性
        3.3.19 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热机械性能
        3.3.20 6F/O@P/O-PI纳米纤维膜热闭孔性能表征
        3.3.21 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3.3.22 浸渍浓度对6F/O@P/O-PI纳米纤维膜的离子电导率的影响
        3.3.23 6F/O@P/O-PI纳米纤维膜作为隔膜的电池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酰亚胺/二氧化锆柔性陶瓷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作为锂电隔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同轴包覆Pl/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化学结构表征
        4.3.2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微观形貌表征
        4.3.3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元素和结构分析
        4.3.4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机械性能表征
        4.3.5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孔隙率、吸液率、接触角和浸润性表征
        4.3.6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耐热性能表征
        4.3.7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尺寸稳定性表征
        4.3.8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热机械性能表征
        4.3.9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柔性表征
        4.3.10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阻燃性能表征
        4.3.11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离子电导率表征
        4.3.12 同轴包覆PI/ZrO_2复合纳米纤维膜的电池性能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录

(2)高含盐难降解工业园区污水的物化-生化耦合深度净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污水来源
        1.1.2 高盐废水与危害
        1.1.3 吡啶与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危害
    1.2 吡啶与其衍生物降解技术研究现状
        1.2.1 生物法
        1.2.2 化学法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1.3.3 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非均相类Fenton预处理试验
        2.1.1 非均相类Fenton试验装置
        2.1.2 仪器与药品
    2.2 生化处理实验
        2.2.1 生物反应器实验装置
        2.2.2 污泥接种
        2.2.3 污泥驯化
    2.3 主要的实验试剂与仪器
        2.3.1 主要的化学试剂
        2.3.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4 样品采集与测定
        2.4.1 催化剂表征与吸附实验
        2.4.2 水样采集与测定方法
        2.4.3 出水标准
第3章 污水直接生化处理效果分析
    3.1 污水直接生化处理
    3.2 LC-MS对污水中吡啶类有机物的成份分析
    3.3 发光细菌法水质急性毒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均相类Fenton耦合生化过程处理原水
    4.1 预处理过程的探究
        4.1.1 四氯吡啶甲酸降解小试试验
        4.1.2 原水预处理过程与机理分析
    4.2 催化剂的表征
        4.2.1 X-射线衍射分析
        4.2.2 EDS能谱分析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 原水生化处理阶段
        4.3.1 原水生化处理前的准备阶段
        4.3.2 原水生化处理过程
        4.3.3 生化反应器各处理过程的脱氮除磷效果
        4.3.4 脱氮效果
        4.3.5 COD去除效果分析
    4.4 原水物化—生化耦合处理效果
        4.4.1 物化—生化耦合对原水中有毒物质的去除
        4.4.2 物化—生化耦合原水中氮、磷、COD的降解情况
    4.5 生物反应器微生物种群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分析
        4.5.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4.5.2 物种门水平分布与丰度
        4.5.3 物种纲水平分布与丰度
        4.5.4 物种属水平分布与丰度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

(3)新型磷-氮/金属有机骨架阻燃体系的构筑及其对聚乳酸燃烧行为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常用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合物的燃烧与阻燃机理
        1.2.1 聚合物燃烧过程简介
        1.2.1.1 热解与引燃
        1.2.1.2 燃烧与火焰蔓延
        1.2.1.3 燃烧衰减与熄灭
        1.2.2 聚合物阻燃机理概述
        1.2.2.1 气相阻燃机理
        1.2.2.2 凝聚相阻燃机理
        1.2.2.3 协同阻燃机理
    1.3 新型阻燃剂的开发与应用
        1.3.1 阻燃改性MOFs
        1.3.2 阻燃改性聚电解质
    1.4 PLA简介
        1.4.1 PLA塑料阻燃研究进展
        1.4.1.1 金属氢氧化物
        1.4.1.2 无机次磷酸盐
        1.4.1.3 新型磷-氮阻燃剂
        1.4.1.4 生物基阻燃剂
        1.4.1.5 纳米阻燃剂
        1.4.1.6 MOFs基阻燃剂
        1.4.2 PLA无纺布阻燃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新型磷-氮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在阻燃PLA塑料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实验部分
        2.4.1 新型磷-氮阻燃剂SHPE的合成
        2.4.2 PLA/SHPE复合材料的制备
    2.5 测试与表征
        2.5.1 核磁共振(NMR)分析
        2.5.2 红外光谱(FTIR)分析
        2.5.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5.4 热失重(TG)测试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5.6 有机元素分析(OEA)
        2.5.7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5.8 凝胶色谱(GPC)分析
        2.5.9 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2.5.10 水平垂直燃烧(UL-94)测试
        2.5.11 锥形量热(CONE)分析
        2.5.12 力学性能测试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阻燃剂SHPE的表征
        2.6.2 PLA/SHPE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2.6.2.1 LOI和UL-94测试
        2.6.2.2 锥形量热测试
        2.6.3 PL/SHPE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
        2.6.4 残炭分析
        2.6.5 阻燃机理分析
        2.6.6 相容性与力学分析
    2.7 本章结论
第三章 Ni-MOF片层炭化剂的合成及其在阻燃PLA塑料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原料
    3.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4 实验部分
        3.4.1 Ni-MOF片层炭化剂的合成
        3.4.2 PL/APP/Ni-MOF复合材料的制备
    3.5 测试与表征
        3.5.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3.5.2 动态力学热分析(DMTA)
        3.5.3 氮气吸附-脱吸附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Ni-MOF的表征
        3.6.2 PLA/APP/Ni-MOF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3.6.2.1 LOI和UL-94测试
        3.6.2.2 锥形量热测试
        3.6.3 残炭分析
        3.6.4 PLA/APP/Ni-MOF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能
        3.6.5 阻燃机理分析
        3.6.6 力学和相容性能
    3.7 本章结论
第四章 MOFs原位封装磷酸三乙酯及其在阻燃PLA塑料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原料
    4.3 实验仪器和设备
    4.4 实验部分
        4.4.1 UiO@TEP_x的合成
        4.4.2 PLA/UiO@TEP_(50)复合材料的制备
    4.5 测试与表征
        4.5.1 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分析
        4.5.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
        4.5.3 氮气吸附-脱吸附分析
        4.5.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5.5 力学性能测试
        4.5.6 光学透过性测试
    4.6 结果与讨论
        4.6.1 UiO@TEPx表征
        4.6.1.1 UiO@TEPx的组成
        4.6.1.2 UiO@TEPx的结构
        4.6.1.3 UiO@TEPx的热稳定性
        4.6.1.4 UiO@TEPx的形貌
        4.6.2 PLA/UiO@TEP_(50)复合材料阻燃性能
        4.6.2.1 LOI和UL-94测试
        4.6.2.2 锥形量热测试
        4.6.3 残炭分析
        4.6.4 PLA/UiO@TEP_(50)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4.6.5 阻燃机理分析
        4.6.6 PLA/UiO@TEP_(50)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6.7 PLA/UiO@TEP_(50)复合材料紫外防护性能
    4.7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聚电解质的合成及其在阻燃PLA无纺布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原料
    5.3 实验仪器和设备
    5.4 实验部分
        5.4.1 聚电解质阻燃剂APTris的制备
        5.4.2 阻燃PLA/APTris无纺布的制备
    5.5 测试与表征
        5.5.1 织物极限氧指数(LOI)测试
        5.5.2 织物水平垂直燃烧(UL-94)测试
        5.5.3 织物锥形量热(Cone)测试
        5.5.4 微尺度燃烧量热仪(MCC)测试
    5.6 结果与讨论
        5.6.1 APTris的表征
        5.6.2 APTris的热膨胀性能
        5.6.3 PLA/APTris无纺布的微观形貌
        5.6.4 PLA/APTris无纺布阻燃性能
        5.6.4.1 LOI和UL-94测试
        5.6.4.2 锥形量热测试
        5.6.4.3 微型量热测试
        5.6.5 PLA/APTris无纺布热稳定性能
        5.6.6 残炭形貌分析
        5.6.7 阻燃机理分析
        5.6.8 PLA无纺布应用展望
    5.7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咪唑金属骨架-67协同聚电解质阻燃PLA无纺布及多功能化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原料
    6.3 实验仪器和设备
    6.4 实验部分
        6.4.1 阻燃PLA无纺布的制备
        6.4.2 多功能PLA/APTris/ZIF-67无纺布制备
    6.5 测试与表征
        6.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6.5.2 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6.5.3 抗菌性能测试
    6.6 结果与讨论
        6.6.1 改性PLA无纺布的组成和形貌
        6.6.2 改性PLA无纺布阻燃性能
        6.6.2.1 LOI和UL-94测试
        6.6.2.2 锥形量热测试
        6.6.3 改性PLA无纺布热稳定性能
        6.6.4 残炭分析
        6.6.5 阻燃机理分析
        6.6.6 改性PLA无纺布紫外防护性能
        6.6.7 改性PLA无纺布抗菌性能
    6.7 本章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全文结论
    7.2 本工作的创新点
    7.3 本工作的不足之处
    7.4 本工作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4)人尿激酶粗制品生产质量控制与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人尿蛋白
    1.2 人尿激酶
    1.3 尿激酶生产工艺
    1.4 尿激酶检测方法的选择
        1.4.1 SDS-PAGE电泳法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3 气泡上升法
        1.4.4 紫外吸收法
        1.4.5 生物活性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人尿激酶粗制品生产原料的质量控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析方法选择
        2.3.2 人群尿液中的蛋白含量分布
        2.3.3 储存时间对尿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2.3.4 温度对尿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2.3.5 微生物对尿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2.3.6 生产用水对尿蛋白生产质量的影响
    2.4 结论
第三章 人尿激酶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开启式发泡法提取人尿激酶
        3.3.2 超滤法提取人尿激酶
        3.3.3 沉淀法提取人尿激酶
    3.4 结论
第四章 吸附法提取人尿激酶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硅藻土吸附人尿激酶
        4.3.2 甲壳素吸附人尿激酶
        4.3.3 大孔树脂吸附人尿激酶
        4.3.4 硅胶吸附人尿激酶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包装机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4.1 国内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外包装机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1.4.3 包装机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1.4.4 PLC在包装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章节安排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自动套袋机技术设计要求与控制难点分析
        2.2.1 回转式水泥包装机综合概述
        2.2.2 包装机工作流程和基本参数
        2.2.3 包装袋选型和基本参数
        2.2.4 自动套袋机整机设计要求
        2.2.5 自动套袋机的控制难点分析
    2.3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与主要结构介绍
        2.3.1 包装袋套袋方式的比较和选择
        2.3.2 自动套袋机工作流程
        2.3.3 自动套袋机主要结构
    2.4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2.4.1 传感检测模块
        2.4.2 驱动模块
    2.5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的过程和特点
        2.5.1 控制系统的过程
        2.5.2 控制系统的特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可编程控制器及其相关模块的选型
        3.2.1 PLC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
        3.2.2 PLC主模块及扩展模块的选择
    3.3 工业触摸屏的选型
    3.4 传感器的选型
        3.4.1 磁性位置开关
        3.4.2 接近开关
        3.4.3 光电编码器
    3.5 气动与真空系统设计
        3.5.1 气缸驱动回路设计
        3.5.2 真空吸盘回路设计
    3.6 伺服驱动系统设计
        3.6.1 伺服驱动原理
        3.6.2 伺服电机的选型
    3.7 变频驱动系统设计
    3.8 控制系统I/O分配与硬件连接
        3.8.1 PLC输入接口的分配
        3.8.2 PLC输出接口的分配
        3.8.3 包装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3.8.4 输送机变频器硬件接线和参数设置
        3.8.5 三线制接近开关的硬件接线
        3.8.6 气动真空系统的硬件接线
        3.8.7 控制系统的硬件安装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PLC程序开发环境简介
    4.3 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4.3.1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流程
        4.3.2 PLC控制程序的框架组成
        4.3.3 各工作单元的顺序逻辑控制算法
    4.4 套袋机械臂的运动过程规划
        4.4.1 摆臂机构的设计
        4.4.2 摆臂运动学分析
        4.4.3 摆臂套袋迹规划及运动仿真
    4.5 回转式包装机的PID转速控制
        4.5.1 经典PID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
        4.5.2 包装机转速控制PID参数整定
        4.5.3 STEP-7 环境下PID向导及控制面板的使用
    4.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4.6.1 触摸屏组态软件的介绍
        4.6.2 HMI监控显示界面的设计
        4.6.3 触摸屏与PLC之间的通信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分析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调试
    5.3 套袋系统试验
    5.4 设备运行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附录B 本论文所涉及的部分程序代码

(6)聚丙烯纤维球-MBR复合体系中膜的抗污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1.2.1 膜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及特点
        1.2.2 膜生物反应器的种类
        1.2.3 MBR发展概况
        1.2.4 MBR存在的问题
    1.3 MBR的膜污染问题
        1.3.1 膜污染类型和形成机制
        1.3.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1.4 膜污染控制方法
        1.4.1 进水的有效预处理
        1.4.2 膜材料及膜组件的优化选择
        1.4.3 操作条件的优化
        1.4.4 絮凝剂、吸附剂、填料载体的投加
        1.4.5 膜清洗
    1.5 填料载体概述
        1.5.1 填料的种类及结构性能
        1.5.2 填料载体在MBR中的作用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及分析方法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膜组件及填料载体
        2.2.2 活性污泥的培养
    2.3 PVDF中空纤维膜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3.3 热重分析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2.3.5 动态热机械分析
        2.3.6 拉伸性能测试
        2.3.7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
        2.3.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试
        2.3.9 纯水通量测试
        2.3.10 膜表面zeta电位测试
    2.4 MBR及活性污泥法水质及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测试
        2.4.1 COD_(cr)和氨氮(NH_4~+-N)测试
        2.4.2 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测试
        2.4.3 微观污泥形态
        2.4.4 EPS和 SMP的提取
        2.4.5 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微生物菌群的提取和测试
    2.5 聚丙烯纤维球的相关表征和测试
        2.5.1 外部形貌
        2.5.2 生物量的测试
        2.5.3 纤维表面的生物相
        2.5.4 微生物菌群测试
第三章 聚丙烯纤维球对长期运行MBR中膜污染的影响
    3.1 引言
    3.2 MBR反应器运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球的添加对MBR运行过程中TMP的影响
        3.3.2 纤维球的添加对MBR出水水质的影响
        3.3.3 纤维球的添加对活性污泥混合液特性的影响
        3.3.4 纤维球的添加对活性污泥混合液中微生物优势菌群及丰度的影响
        3.3.5 聚丙烯纤维球外观及负载生物量情况
        3.3.6 纤维球的添加对MBR中膜污染情况的影响
        3.3.7 纤维球的添加对中空纤维膜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吸附与生物降解耦合作用对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功能聚丙烯纤维的制备
        4.2.2 材料表征和测试方法
        4.2.3 溶液中的吸附实验
        4.2.4 活性污泥中的吸附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改性前后聚丙烯纤维的表征
        4.3.2 改性纤维球对水溶液中不同浓度BPA吸附效果的影响
        4.3.3 纤维球改性前后对活性污泥混合液中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4.3.4 载体挂膜对活性污泥混合液中BPA去除效果的影响
        4.3.5 吸附和生物降解耦合对BPA吸附持续性的影响
        4.3.6 常见污染物处理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2.1.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2 国外企业战略理论相关文献述评
        2.1.3 国内企业战略理论相关文献述评
    2.2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及相关文献述评
        2.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概述
        2.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文献述评
        2.2.3 化工企业发展战略相关文献述评
第3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高分子行业现状
        3.2.2 氯化高分子行业市场现状
    3.3 行业竞争分析
        3.3.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供应商的谈判能力
        3.3.5 购买者的谈判能力
    3.4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4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发展历程
        4.1.2 组织架构
        4.1.3 经营现状
    4.2 企业资源分析
        4.2.1 有形资源
        4.2.2 无形资源
        4.2.3 人力资源
    4.3 企业能力分析
        4.3.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价值链描述
        4.3.2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能力分析
    4.4 企业核心能力分析
        4.4.1 技术层面:生产制造能力
        4.4.2 创新层面:产品创新能力
    4.5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5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和制定
    5.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5.1.1 优势分析
        5.1.2 劣势分析
        5.1.3 机会分析
        5.1.4 威胁分析
    5.2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5.3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
        5.3.1 战略目标
        5.3.2 战略定位
    5.4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第6章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6.1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6.1.1 以产研联盟拓宽原材料供给渠道
        6.1.2 依托产品创新持续扩大生产规模
        6.1.3 完善营销网络构建加快国内市场拓展
    6.2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保障
        6.2.1 加强资本运作效率
        6.2.2 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6.2.3 建立高效运转的组织架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塑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1.2.1 木塑复合材料的主要成分
        1.2.2 木塑复合材料的成型设备及工艺
        1.2.3 木塑复合制品性能的影响因素
    1.3 微发泡成型技术
        1.3.1 微发泡成型过程
        1.3.2 气泡成核机理
        1.3.3 微发泡成型设备及工艺
    1.4 聚丙烯木塑复合材料发泡性能及其应用现状
        1.4.1 聚丙烯发泡性能
        1.4.2 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课题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1.3 发泡试样的制备
    2.2 试样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2.2.1 流变测试
        2.2.2 熔融指数测试(MFR)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2.4 差示量热扫描测试(DSC)
        2.2.5 热失重曲线测试(TGA)
        2.2.6 抗冲击强度测试
        2.2.7 拉伸强度测试
        2.2.8 弯曲强度测试
        2.2.9 表观密度测试
        2.2.10 维卡软化温度测试
        2.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FTIR)
第三章 挤出微发泡实验平台的搭建
    3.1 单螺杆挤出机
    3.2 塑化螺杆
        3.2.1 分离螺纹
        3.2.2 屏障螺杆头
    3.3 混合元件
        3.3.1 混合元件类型
        3.3.2 动态混合器尺寸
    3.4 稳压装置
    3.5 发泡模具
        3.5.1 发泡工艺选择
        3.5.2 机头模具尺寸
        3.5.3 模具内熔体的流动状态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共混体系对材料熔体强度及泡孔结构的影响
    4.1 实验方案
    4.2 弹性体对木塑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2.1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2.2 PO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2.3 PO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2.4 POE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4.2.5 PO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3 HDPE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3.1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3.2 HDPE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3.3 HDPE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3.4 HDPE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4 微晶蜡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4.4.1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4.4.2 微晶蜡含量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4.4.3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4.4.4 微晶蜡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各组分对发泡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方案
    5.2 木粉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2.1 木粉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2.2 木粉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2.3 木粉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2.4 木粉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2.5 木粉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3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3.1 MAH-g-PP对木粉和树脂界面结合效果的影响
        5.3.2 MAH-g-PP含量对复合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3.3 MAH-g-PP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3.4 MAH-g-PP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3.5 MAH-g-PP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3.6 MAH-g-PP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4 成核剂类型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4.1 成核剂类型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4.2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4.3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4.4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4.5 成核剂类型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5 成核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5.1 成核剂含量对材料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
        5.5.2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5.3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5.4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耐热性能的影响
        5.5.5 成核剂含量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5.6 复合发泡剂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影响
        5.6.1 发泡剂分解温度
        5.6.2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6.3 复合发泡剂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7 发泡剂含量对复合材料发泡试样性能的研究
        5.7.1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5.7.2 发泡剂含量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树脂类型及工艺参数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研究
    6.1 实验方案
    6.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6.2.1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6.2.2 树脂类型对复合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6.3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3.1 模具温度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6.3.2 模具温度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6.3.3 模具温度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6.4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6.4.1 螺杆转速对试样泡孔结构的影响
        6.4.2 螺杆转速对试样力学性能的影响
        6.4.3 螺杆转速对试样表观密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木塑复合材料挤出过程中泡孔形态的演变机理与模型初探
    7.1 挤出实验中发泡过程初探
    7.2 泡孔形态演变机理的探索
    7.3 本章总结
第八章 总结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表及已接收的论文
    研究成果及专利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9)基于玻璃微珠交联壳聚糖的浅孔载体合成及其固定化菊粉酶制备低聚果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固定化酶研究现状
        1.1.1 固定化酶简介
        1.1.2 固定化酶策略
        1.1.3 固定化酶载体研究现状
    1.2 玻璃微珠与壳聚糖研究现状
        1.2.1 玻璃微珠简介
        1.2.2 改性玻璃微珠研究现状
        1.2.3 壳聚糖固定化酶载体研究现状
        1.2.4 壳聚糖/玻璃微珠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2.5 壳聚糖材料制孔研究现状
    1.3 菊粉酶与低聚果糖研究现状
        1.3.1 菊糖及菊粉酶简介
        1.3.2 低聚果糖简介
        1.3.3 低聚果糖生理功能
        1.3.4 低聚果糖制备方法
        1.3.5 低聚果糖分离纯化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1.4.4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研究方法
        2.2.1 席夫碱反应
        2.2.2 酰胺缩合反应
        2.2.3 苯胺蓝染色法
        2.2.4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2.2.5 葡聚糖凝胶层析
        2.2.6 膜分离技术
        2.2.7 糖类测定方法
3 浅孔微球固定化酶载体的合成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制备羟基化玻璃微珠
        3.2.2 制备氨基化玻璃微珠
        3.2.3 制备1%壳聚糖溶液
        3.2.4 双缩水甘油醚交联制备浅孔微球载体
        3.2.5 戊二醛交联制备浅孔微球载体
        3.2.6 化学组分分析
        3.2.7 形貌分析
        3.2.8 红外光谱分析
        3.2.9 热重-差热同步分析
        3.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2.11 X射线衍射分析
        3.2.12 染色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羟基及氨基化改性的验证
        3.3.2 合成途径的选择
        3.3.3 染色分析
        3.3.4 化学组分分析
        3.3.5 FT-IR分析
        3.3.6 TGA-DSC分析
        3.3.7 XRD分析
        3.3.8 XPS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孔微球载体固定化菊粉酶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制备接枝柔性臂浅孔微球载体
        4.2.2 制备纯化菊粉酶
        4.2.3 制备固定化菊粉酶
        4.2.4 偶联率测定
        4.2.5 菊粉酶活力测定
        4.2.6 pH及温度适应性分析
        4.2.7 稳定性分析
        4.2.8 动力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接枝柔性臂浅孔微球载体的验证
        4.3.2 菊粉酶纯化分析
        4.3.3 制备固定化菊粉酶的单因素分析
        4.3.4 制备固定化菊粉酶的正交试验分析
        4.3.5 菊粉酶酶学性质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柔性固定化菊粉酶制备低聚果糖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菊芋品种选取及糖类组分分析
        5.2.2 菊芋菊糖提取及还原糖种类鉴定
        5.2.3 菊芋菊糖纯化
        5.2.4 蔗糖酶水解菊糖
        5.2.5 果聚糖制备
        5.2.6 固定化菊粉酶水解果聚糖
        5.2.7 固定化菊粉酶柱连续制备低聚果糖
        5.2.8 钼酸铵比色法测果糖
        5.2.9 苯酚-硫酸法测总糖
        5.2.10 HPLC-RI法测葡萄糖和低聚果糖
        5.2.11 质谱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菊芋品种的选取
        5.3.2 影响菊芋菊糖提取的因素
        5.3.3 蔗糖酶水解菊糖的验证
        5.3.4 蔗糖酶水解菊糖的优化工艺
        5.3.5 柔性固定化菊粉酶水解果聚糖的验证
        5.3.6 柔性固定化酶制备低聚果糖的优化工艺
        5.3.7 固定化酶柱连续制备低聚果糖的工艺探索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得奖情况
    E.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A公司离心机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分析方法
    2.1 4P营销策略理论以及定制化工业品4P营销的特征
        2.1.1 4P营销理论
        2.1.2 定制化工业品4P营销理论
    2.2 营销策略环境分析以及市场定位方法
        2.2.1 PEST分析方法
        2.2.2 五力模型分析法以及定制化工业品的五力模型分析特征
        2.2.3 STP分析法及定制化工业品的STP的分析特点
    2.3 营销策略调整的影响因素
        2.3.1 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2.3.2 产品所处竞争环境
        2.3.3 厂家的目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营销策略现状
    3.1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产品策略现状
    3.2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价格策略现状
    3.3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渠道策略现状
    3.4 A公司中国市场离心机促销策略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4.1 A公司离心机产品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4.2 A公司离心机价格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4.3 A公司离心机渠道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4.4 A公司离心机促销策略存在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营销环境与定位分析
    5.1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PEST分析
        5.1.1 政治环境分析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A公司离心机营销的五力模型分析
        5.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5.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5.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5.2.4 替代品的威胁
        5.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5.3 A公司及其产品的优劣势分析
        5.3.1 A公司的优势
        5.3.2 A公司的劣势
        5.3.3 A公司产品的优势
        5.3.4 A公司产品的劣势
    5.4 A公司离心机营销的STP分析
        5.4.1 市场细分
        5.4.2 目标市场
        5.4.3 市场定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公司离心机中国市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6.1 A公司离心机营销策略调整的依据
    6.2 A公司离心机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6.2.1 产品策略改进建议
        6.2.2 价格策略改进建议
        6.2.3 渠道策略改进建议
        6.2.4 促销策略改进建议
    6.3 A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措施建议
    6.4 A公司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聚丙烯由于需求持续低迷,欧洲生产厂商准备减少聚丙烯(PP)的产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酰亚胺纳米材料:微结构调控、功能化及其锂电池应用研究[D]. 董南希.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高含盐难降解工业园区污水的物化-生化耦合深度净化技术[D]. 刘斌. 辽宁大学, 2021(12)
  • [3]新型磷-氮/金属有机骨架阻燃体系的构筑及其对聚乳酸燃烧行为的影响机制[D]. 王兴国.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4]人尿激酶粗制品生产质量控制与提取工艺研究[D]. 许珍. 扬州大学, 2021(08)
  • [5]基于PLC的摆臂型水泥袋自动套袋机控制系统设计[D]. 魏志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聚丙烯纤维球-MBR复合体系中膜的抗污染性能研究[D]. 陈玉蝶.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7]G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震一. 山东大学, 2020(05)
  • [8]聚丙烯基木塑复合材料挤出微孔发泡成型研究[D]. 王苏炜.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9]基于玻璃微珠交联壳聚糖的浅孔载体合成及其固定化菊粉酶制备低聚果糖的研究[D]. 杨洋. 重庆大学, 2020
  • [10]A公司离心机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朱海涛.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标签:;  ;  ;  ;  

聚丙烯 欧洲生产商准备减少聚丙烯 (PP) 产量,因为需求持续低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