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将增设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将增设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一、教育部将增补一批部属重点实验室(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1](2021)在《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双一流”建设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项国家战略,是近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是提升国家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对接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方案,辽宁省政府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出台《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分类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提高辽宁省高等教育竞争力与区域整体实力,为实现辽宁省成为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坚实保障。本研究基于服务辽宁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理念,运用文献分析、统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建设一批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起支撑、引领作用的一流学科,大幅提升辽宁省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首先,本研究阐释了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历程与发展基础,对一流学科数量、层次结构、第四轮学科评估以及学科建设成果等,代表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总体现状的指标进行分析。其次,在分析现状基础上,提出当前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此提出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一是科学定位学科方向,服务经济发展需求。学科方向的定位要聚焦于辽宁产业发展需求,将一流学科建设方向凝练到服务辽宁全面振兴、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上;二是营造学科发展环境,提升学科影响力。一流学科建设实力的增强不仅要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而且也要在软实力文化上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流学科队伍。组建一流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通过多渠道引入人才后,要重视人才后期培养,提升科研人才的创新能力;四是多元筹措经费,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高校资金的来源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而是要积极吸引企业、社会资本的多方支持,不断拓宽学科建设经费筹资渠道,确保学科建设有充足的经费支撑。

高娜[2](2020)在《“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以陕西省属本科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双一流”建设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省属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水平高校和教学应用型院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继我国顶尖研究型高校的主要承载坚盾。省属高水平院校顺应国家“双一流”发展方向,肩负发展和构建地方特色生产制度与优化地方产业的主体大任。加强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省属高校内优势学学科的深化发展,如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等具有地方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的突出学科。同时,加快省属拔尖高校向国家重点高校及世界一流高校迈进的步伐。深化发展和建设地方高校一流学科,依托地方职业性、基础性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和巩固专职教育的理论与技术,提升技能性人才的专业素能,进一步发展专业科技,达到创新、卓越、科学于一体的教育层面。基础专业发展依靠专业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新的学科方向、专业方向的探索,和新的专业应用成果的创新,以及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储备、建立学科保障体系、平台和科研环境的渗透。因此,需要完善和建构适宜的专业培养模式,以此巩固学科的建设。从目前来看,省属高校整体的发展相对滞后,还有待提升和转型。在以本为本和教育创新的倡导和驱动下,省属高校的转型发展与提升与本科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对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研究,对省属高校追索一套既呈现和适应地方发展特点又顺应双一流建设要求,同时融合教育创新理念走在新时代前沿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研和拓伸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加快实现“一流学科”建设与特色化办学路径与过程。本文主要通过运用文献分析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以陕西省属高水平大学为具体案例对陕西省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横向与纵向分析与研究,通过与国内外“双一流”大学等世界高水平大学以及省属高校自身传统和目前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发现不同与创新点,对省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构建,将省属高校的转型发展构建新的与自身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省属地方高校今后发展路径以及适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实现地方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与特色化办学目标,并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步伐。

陈玲[3](2020)在《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文中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程度的重要判断依据。高等教育财政是21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以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关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将有效增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与过去的宏观研究不同,本文选取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其第二课堂数据积累时间长、数据类型丰富、个体覆盖完全,从校本微观视角着眼,将不易区分及观测的财政投入以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替代,以普通授课类、申报-审批类、时长转换类三种学分获取模式为自然划分,选取相应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具体效果,给出改善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着眼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等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讲授及活动类课程后,学生参与经费充足、管理科学的平台课程,诸如思想引导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国际培养平台课程,对其第一课堂学习、知识应用、能力成果的取得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校园文化平台的修习有利于学生结识朋辈、锻炼社会化能力,但由于财政投入分散、课程众多,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挤出;社团活动平台的修习与学生综合测评和继续深造正相关;就业创业平台因社会资源介入,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学生奖学金获得的等级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申报-审批类科研立项课程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未对学生科研相关学业成就产生预期的正向效果。相反,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获得了科研资助、参与了科研立项并未提高其科研产出,还反而降低了他们读研和出国深造意愿。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科研经费向学生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向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科研相关辅助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第三,财政投入作用到学生志愿服务类课程后,对学生第一课堂成绩和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财政投入支持的激励政策使受到影响的学生平均比未受到影响的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增加70.613小时,学年平均积点增加0.033,就业质量提升0.343。另外,本文发现志愿服务对学生团队能力培养有正面作用,对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供给不足;在学生小我责任感、大我责任感以及综合责任感的培养上,如果以每增加1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为衡量单位,综合责任感、小我责任感和大我责任感的评分以5分制为计,将分别增加0.3、0.3和0.2,显示出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价值。最后,本文以研究发现为依据,提出三项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一是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价值取向,梳理好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的目标体系,巩固和创设更多优质项目,科学设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默认设置”;二是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建立稳态前提下的核心标准、轮动前提下的支撑标准、开放前提下的环境标准;三是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施行科学评估体系,设置评奖评优激励,增强舆论宣传引导。

唐庆华[4](2020)在《杨凌示范区农业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是中国政府开展对外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援外培训在服务服从国家对外交往整体布局、促进经济贸易合作,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挖掘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从2005年开始承担由国家商务部、科技部等部委主办的涉农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11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在杨凌挂牌成立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该基地主要承担对发展中国国家的农业援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经过15年的发展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培训资源统筹、品牌建设、后期反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杨凌农业援外培训高质量发展。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提出愿在陕西建设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的倡议,为杨凌的农业援外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希望通过对杨凌农业援外培训现状的总结分析,提出对应的提升措施,最终促进杨凌农业援外高质量发展。本文在详细梳理已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援外培训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杨凌示范区农业援外培训发展现状,并对杨凌示范区农业援外培训发展现状、管理模式、培训成效等培训相关环节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制约杨凌示范区农业援外培训高质量展的因素。通过实地调研福建、上海等地援外项目承办单位的管理经验,并在借鉴日本、德国在援外培训项目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杨凌农业援外培训质量提升的相关措施。通过研究发现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在项目执行、资源统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为充分发挥基地作用,助力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建设,杨凌示范区需要突出农业培训特色,加强队伍建设、资源统筹、课程研发、项目实施等环节,紧紧围绕突出地方特色,聚焦培训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精品课程,提升杨凌农业援外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效益。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文中研究说明教学[2020]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我部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姜久兴,巢晖,郭燕,李淑君,林莉莉,朱芳[6](2019)在《中山大学化学“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探索》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的开展情况,从培养目标、实施探索和实施成效三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拔尖学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为今后"拔尖计划"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江璐[7](2019)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历史演变》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2月)七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财政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财政同样也经历了若干次重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将高等教育财政的演变过程划分为1949~1953年、1954~1979年、1980~1992年、1993年至今的四个阶段,分别从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财政资金的投入模式、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学生资助等维度进行归纳和总结。第二部分则在第一部分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重点建设的高等教育财政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

万劲波,吴博[8](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校科技事业经历了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发展历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全国教育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前30年艰难探索和后40年改革开放的分水岭。前30年,高校科技事业几乎从零起步,经历了探索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停滞之后再发展的曲折发展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高校科技事业历经改革探索,恢复重建高校科技体制;全面启动,成为重要方面军;科教兴国,成为现代化建设重要支撑力量;创新驱动,高质量高层次内涵式发展4个阶段。

钟登华[9](2019)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文中提出作者回顾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从事业发展、时代需求和国际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形势;指出面向智能时代的教育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应用和理论支撑三方面工作;最后对2019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做以梳理并提出明确要求。

张明超[10](2019)在《“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研究》文中指出学科布局是学科发展的先导,有关学科特色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彰显。自国家发布并实施“双一流”政策以来,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成为各类高校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为配合国家战略,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在制度、资金配套等方面上给地方高水平大学更多的支持,在目标和任务上给与更多的责任。对于地方高水平高校而言,以“双一流”建设要求为牵引,优化学科布局,加快高水平学科体系建设,是实现自身发展的有效路径。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相比,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布局特点表现为,在结构上学科分布不均衡、学科覆盖率低、学科设置比重差异大;在水平上高水平学科稀缺、中水平学科不足、低水平学科较多,高水平学科的设置精度低且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由于整体学科布局情况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水平学科体系的布局中,充分发挥与区域发展紧密互动特色的优势。根据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影响因素及学科发展困境的分析,总结出外部竞争能力不强、内部发展动力不足是当前制约地方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布局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激发学科发展内在动力、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改革学生培养方式等建议。

二、教育部将增补一批部属重点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将增补一批部属重点实验室(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建设一流学科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建设一流学科是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学科建设的研究
        (二)关于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分析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学科
        (二)一流学科
        (三)一流学科建设
    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政策因素
        (二)人才因素
        (三)资金因素
        (四)文化因素
    三、一流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原则
        (二)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原则
        (三)前瞻性原则
第三章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历程
    二、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发展基础
    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基本情况
        (一)一流学科数量
        (二)一流学科层次结构
        (三)第四轮学科评估
        (四)学科建设成果
    四、辽宁省一流学科服务全省重大发展需求
    五、辽宁省与部分省域一流学科建设比较分析
第四章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顶尖学科相对缺乏
    二、理工类与人文社科类学科比例失衡
    三、学科文化建设欠缺
    四、人才引进困难及人才流失问题
    五、高校财政经费差异较大
第五章 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定位学科方向,服务经济发展需求
        (一)凝练学科方向,加强顶层设计
        (二)提升一流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力
    二、营造学科发展环境,提升学科影响力
        (一)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二)重视学科声誉培育
    三、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打造一流学科队伍
        (一)引进高层次学科人才
        (二)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
    四、多元筹措经费,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以陕西省属本科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案例实证研究法
        1.3.4 归纳法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1.4.1 研究的特色
        1.4.2 研究的创新
2 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基本理论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双一流”
        2.1.2 省属高校
        2.1.3 人才培养模式
        2.1.4 教育创新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模式论
        2.2.2 实践性学习理论
        2.2.3 创新教育理论
        2.2.4 组织管理理论
3 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之问题分析
    3.1 陕西省高等教育发展及高等院校地位解析
        3.1.1 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
        3.1.2 陕西高等院校的隶属关系地位划分
        3.1.3 陕西高等院校的学科水平等级评估
        3.1.4 陕西高等院校的科研实力水平区分
    3.2 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培养规格不够明晰
        3.2.2 专业设置更新不足
        3.2.3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均衡
        3.2.4 教学制度系统不够健全
        3.2.5 教学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3.2.6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4 省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特色
    4.1 双一流”建设对省属高校发展的要求
        4.1.1 明确省属高校发展目标和定位
        4.1.2 建设省属高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
        4.1.3 积极配合区域经济发展与协同创新
    4.2 对比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4.2.1 凸显创新型应用探索人才培养目标
        4.2.2 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学科专业
        4.2.3 增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4.2.4 注重专业应用性的培养
        4.2.5 注重考核实践过程的评价体系
    4.3 国外四年制地方本科教育人才模式的启发
        4.3.1 培养目标应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4.3.2 专业设置应体现灵活性和人文性
        4.3.3 课程设置调整实践课程的比重,注重内容的实际性
        4.3.4 教学制度体系应体现“以人为本”
        4.3.5 教学方式应注重“以践施教”
        4.3.6 教学评价体系应完整具体确保公平
    4.4 省属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4.4.1 确立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
        4.4.2 优化开放合理的培养方式
        4.4.3 加强灵活弹性的培养制度
        4.4.4 均衡丰富实用的培养内容
5 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之创新构建
    5.1 以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向定位
        5.1.1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素质结构
        5.1.2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能力结构
    5.2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路径的培养方式探寻
        5.2.1 构建合理的联合培养机制
        5.2.2 建立校企共同培育平台
        5.2.3 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5.3 以协调规范高校内外部治理为本质的培养制度厘定
        5.3.1 协调高校的外部治理
        5.3.2 规范高校的内部治理
    5.4 以深化内涵发展为向导的培养内容设置
        5.4.1 优化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
        5.4.2 完善和更新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高等教育财政的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
        1.1.2 第二课堂财政是高等教育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1.1.3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相对滞后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高校第二课堂的由来、发展与界定
        2.1.1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缘起
        2.1.2 高校第二课堂主体结构
    2.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概述
        2.2.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构成要素
        2.2.2 典型项目投入概述
        2.2.3 部分高校投入概述
        2.2.4 样本高校投入情况
    2.3 文献综述
        2.3.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总体现状
        2.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经费来源及拨款相关研究
        2.3.3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指标相关研究
        2.3.4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评估方法应用相关研究
        2.3.5 文献综述小结
    2.4 理论基础
        2.4.1 绩效预算管理理论
        2.4.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4.3 学生发展与学生参与理论
第3章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分析框架
    3.1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评估的基本指标
    3.2 样本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微观执行结构
        3.2.1 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3.2.2 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3.2.3 直接委托和间接委托的基本特点
    3.3 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体现
        3.3.1 项目实施过程:一个逻辑模型
        3.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作用机理:一个修正模型
        3.3.3 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反映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路径
    3.4 分析框架构建
        3.4.1 基本分析框架
        3.4.2 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
第4章 投入效果(一):基于学习联动的替代数据评估
    4.1 研究数据
        4.1.1 样本选取
        4.1.2 自变量选择
        4.1.3 因变量选择
    4.2 分析方法
    4.3 实证结果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4.3.2 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联动分析
        4.3.3 第二课堂学习与知识应用
        4.3.4 第二课堂学习与能力成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入效果(二):基于科研资助的替代数据评估
    5.1 研究数据
        5.1.1 样本选取
        5.1.2 自变量选择
        5.1.3 因变量选择
    5.2 分析方法
    5.3 实证结果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2 模糊断点回归假设条件检验
        5.3.3 结果变量与参考变量的关系
        5.3.4 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分析
    5.4 补充讨论
        5.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5.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入效果(三):基于志愿服务激励的替代数据评估
    6.1 研究数据
        6.1.1 样本选取
        6.1.2 自变量选择
        6.1.3 因变量选择
    6.2 分析方法
    6.3 实证结果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3.2 A学院改革政策对志愿服务总时长的影响
        6.3.3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学年平均积点的影响
        6.3.4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6.4 对志愿服务投入效果的延伸讨论
        6.4.1 描述性数据统计
        6.4.2 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供需分析
        6.4.3 学生年平均志愿服务时长对责任感自评分的回归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7.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总体讨论
        7.1.1 历史演变和学校特色构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特殊背景
        7.1.2 “黑箱式”投入阻碍“最后一公里”资源有效配置
        7.1.3 科学评估手段缺失影响投入效果的有效发挥
    7.2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基本原则
        7.2.1 科学的“默认设置”原则
        7.2.2 精准的“投入优化”原则
        7.2.3 系统的“刚柔相济”原则
    7.3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7.3.1 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价值取向
        7.3.2 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
        7.3.3 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综合评估体系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研究展望
附录 A 高校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 B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回访问卷
附录 C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问卷数据报告
附录 D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 E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数据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杨凌示范区农业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援外培训及现代农业相关理论
    2.1 新时代援外培训
        2.1.1 新时代的内涵
        2.1.2 对外援助的含义
        2.1.3 援外培训的含义
        2.1.4 中国援外培训发展的主要阶段
        2.1.5 主要的援外培训类型
        2.1.6 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
        2.1.7 新时代援外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2.2 现代农业
        2.2.1 现代农业的含义
        2.2.2 杨凌示范区发展定位
第三章 杨凌援外培训发展现状
    3.1 杨凌援外培训的基本概况
        3.1.1 杨凌依托的科教资源优势
        3.1.2 杨凌援外培训现状
        3.1.3 杨凌援外培训项目管理环节
        3.1.4 杨凌援外培训模式
        3.1.5 杨凌援外培训保障机制
    3.2 杨凌农业援外培训成效
        3.2.1 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国际合作
        3.2.2 促进现代农业技术合作与交流
        3.2.3 促进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发展
        3.2.4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增强认同感
第四章 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杨凌农业援外培训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重视项目执行,后期反馈机制不足
        4.1.2 培训项目针对性有待提高
        4.1.3 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能力不足
        4.1.4 地方资源统筹使用能力有待提高
        4.1.5 培训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滞后
        4.1.6 项目类型较为单一,品牌影响力不够
第五章 国内外援外培训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援外培训的经验
        5.1.1 日本援外培训现状与特点
        5.1.2 德国援外培训现状与特点
        5.1.3 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展援外培训的启示
    5.2 国内其他省份援外培训经验
        5.2.1 福建海洋研究所和福建外经贸干部培训中心培训概况
        5.2.2 上海政法大学司法培训基地建设经验
        5.2.3 国内援外培训启示
第六章 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发展建议
    6.1 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发展建议
        6.1.1 聚焦现代农业培训,服务国家外交大局
        6.1.2 加强课程研发,打造杨凌农业援外培训知名品牌
        6.1.3 完善培训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加强培训人才队伍建设
        6.1.4 创新培训形式,扩大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影响力
        6.1.5 加强保障力度,助力农业援外培训高质量发展
        6.1.6 建立长效培训回访跟踪机制,巩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二、试点定位
三、招生学校和规模
四、招生办法
五、培养模式
六、严格规范管理
七、加强组织领导
附件1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附件2
    强基计划招生程序及管理要求
        一、制定招生简章
        二、考生申请报名
        三、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四、确定入围高校考核名单并公示
        五、组织高校考核
        六、确定录取名单并公示
        七、严格遵守强基计划招生“十严禁”

(6)中山大学化学“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拔尖计划”项目背景
2 开展情况
    2.1 培养目标和整体思路
    2.2 实施探索
        2.2.1 政策保障
        2.2.2 师资队伍建设
        2.2.3 拔尖学生选拔
        2.2.4 创新培养模式
        (1)坚持个性化培养。
        (2)建设“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本科化学拔尖学生教育创新体系。
        (3)关注身心全面发展,注重学术道德教育。
        (4)营造浓厚学术氛围。
        2.2.5 实验教学与科研训练
        (1)实验实践教学。
        (2)科研创新训练。
        2.2.6 国际化培养
    2.3 实施成效
        2.3.1 高水平导师团队
        2.3.2 多元化课程建设
        2.3.3 拔尖班学术培养
        2.3.4 境内外交流成果
        2.3.5 辐射带动作用
        2.3.6 毕业生去向
    2.4 拔尖学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2.4.1 学生选拔问题
        2.4.2 课程设置问题
        2.4.3 创新培养问题
3 结语

(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科技事业前30年的艰难探索与举措
    1.1 艰难起步(1949—1956年)
    1.2 探索发展(1956—1966年5月)
    1.3 停滞甚至倒退(1966年6月—1976年)
    1.4 停滞之后再发展(1977—1978年)
2 改革开放40年高校科技事业主要历程与发展举措
    2.1 改革探索(1978—1984年)
    2.2 全面启动(1985—1994年)
    2.3 科教兴国(1995—2011年)
    2.4 创新发展(2012—2019年)
        2.4.1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进入内涵式发展新时代
        2.4.2 高校科技向高质量深层次发展,科研基础条件全面提升
3 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展望
    3.1 坚持科教融合的改革主线,促进高校科技工作高质量发展
    3.2 坚持原始创新和前沿引领,不断增强高校国际学术影响力
    3.3 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应用
    3.4 坚持目标需求导向,建立面向现代化强国的高校科技体制
4 结论

(9)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回头看:回首来时路, 从自身发展轨迹中汲取经验
    (一) 量质齐升:教育信息化各项发展指标普遍实现翻倍增长
    (二) 百花齐放: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 两翼齐飞:教育系统实现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统筹协调发展
二、统筹看:统揽四周路, 从所处发展环境中认清形势
    (一) 因事而化: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着特征
    (二) 因时而进:新时代和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三) 因势而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新挑战
三、长远看:展望未来路, 在新的征程起点上辨明方向
    (一) 长远规划:谋划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二) 长期实践:扎实推动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三) 长久研究:以教育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支撑发展
四、聚焦看:凝视脚下路, 在当前重点任务上精准发力
    (一) 靶心不散:全力抓好教育扶贫和网络扶贫的结合点
    (二) 重心不移: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三) 力度不减: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2.0实现跨越式发展

(10)“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演进及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影响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高水平大学
        2.1.2 学科布局
    2.2 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演进
        2.2.1 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渊源
        2.2.2 我国重点学科建设政策的演进
    2.3 “双一流”政策的出台及特征
        2.3.1 “双一流”政策的出台
        2.3.2 “双一流”政策的特征
    2.4 “双一流”政策的实施对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影响
        2.4.1 “双一流”政策的实施给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带来的机遇
        2.4.2 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学科布局策略
第三章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1 学科布局的依据
    3.2 样本的选择及工具说明
    3.3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结构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3.1 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布局结构总体情况
        3.3.2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门类覆盖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3.3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设置比重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4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水平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4.1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设置精度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4.2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水平分布特征——基于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较分析
    3.5 地方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布局特征
第四章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影响因素及问题——以Z大学为例
    4.1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4.2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影响因素——基于Z大学人物访谈的分析
        4.2.1 “双一流”政策的影响
        4.2.2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影响
        4.2.3 高校竞争的影响
        4.2.4 重点布局学科与普通学科之间关系的影响
        4.2.5 重点布局学科发展问题的影响
    4.3 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影响因素——基于Z大学学科发展的分析
        4.3.1 学科发展的困境
        4.3.2 学科发展的路径
    4.4 学科布局存在的问题——以 Z 大学为例
        4.4.1 外部竞争能力不足
        4.4.2 内部发展动力不足
第五章 优化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对策建议与展望
    5.1 优化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的对策建议
        5.1.1 差异化发展策略:保持和凸显学科特色
        5.1.2 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明确战略定位
        5.1.3 激发学科发展内在动力:回归地方高校本质
        5.1.4 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明确发展路径
        5.1.5 改革学生培养方式:实现教育目标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教育部将增补一批部属重点实验室(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研究[D]. 陈伟. 沈阳师范大学, 2021
  • [2]“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以陕西省属本科高校为例[D]. 高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3]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D]. 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杨凌示范区农业援外人力资源培训发展研究[D]. 唐庆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Z1)
  • [6]中山大学化学“拔尖计划”人才培养探索[J]. 姜久兴,巢晖,郭燕,李淑君,林莉莉,朱芳. 大学化学, 2019(10)
  • [7]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的历史演变[A]. 王江璐. 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5—2019), 2019
  • [8]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J]. 万劲波,吴博. 科技导报, 2019(18)
  • [9]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J]. 钟登华.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11)
  • [10]“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学科布局研究[D]. 张明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教育部将增设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