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2月上海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

2000年1-12月上海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

一、2000年1~12月份上海市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论文文献综述)

苏梦颖[1](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聂炜[2](2019)在《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8》显示2017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能量消费量的23.2%,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至67.4%,达到历史最高值。国际能源署(IEA)表示如果中国原油需求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至2035年中国石油依存度将达到80%,中国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给我国石油安全带来巨大挑战。我国能源价格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将受到国际原油价格影响而频繁波动,原油价格的快速上涨和频繁波动将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化石能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经济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源消费必然受到能源争夺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控制原油等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能源发展的重大问题。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有重要影响,工业是我国原油的主要消费部门,在我国原油高对外依存度背景下,全面研究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影响,并从空间视角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和控制原油消费总量,对积极应对原油价格波动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首先对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历程和波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我国原油消费现状与改革历程,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原油价格的相关性,详尽分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的传导机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并构建面板VAR模型从工业整体和不同行业研究国际原油价格冲击的动态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空间视角分析研究工业原油强度影响因素及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两个方面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以应对原油价格波动,构建空间杜宾(SDM)面板模型对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美国石油炼化行业布局经验为例分析其对我国可借鉴之处,测度我国石油炼化行业空间集聚水平并实证研究石油炼化行业集聚对行业产出的作用。根据研究得到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通过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国内原油等能源价格走势存在高度一致性,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也存在高度相关性。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我国原油期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建设好原油期货市场,充分发挥原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能够提高我国在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权,有助于我国应对原油价格波动。(二)借助于Granger因果检验得到在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和下跌的不同阶段,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相互引导关系,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与下跌对中国工业具有不同影响效应。通过协整检验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三)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国际原油价格对工业产出、工业品出厂价格、利率和工资水平的影响机制,并通过面板VAR模型实证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对工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给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对与原油相关度高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相关行业分析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工业生产造成的冲击效应对原油上游产业价格影响较大,能够较快传导,而对与原油相关的中游和下游行业的价格传导存在时滞。对于产出影响方面,对上游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出正向带动作用,而对于中游和下游相关产业产出有负面影响,造成产出下降。(四)通过Moran’s I指数分析得到工业原油强度具有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渤海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是主要集聚区。工业原油强度高的区域主要有新疆、甘肃、辽宁、沈阳、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湖南等省(直辖市),而工业原油强度低的区域主要是云南、内蒙古、四川、贵州、重庆、山西、河南等省。(五)通过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对工业原油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到,技术进步有助于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的降低,本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本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促进本区域和周边区域工业原油强度降低,原油价格上升对本区域和相邻区域工业原油强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影响因素作用存在溢出效应。政府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中需要考虑区域间协调作用以更有效地降低工业原油强度。(六)通过E-G指数和五省市集中度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等四个行业的集聚水平进行测算,得到中国石油化工行业集聚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炼化行业集聚水平提高能够促进相关行业产出增长。因而,可以通过促进石油炼化行业一体化发展、优化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来提高原油利用效率。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原油价格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能源多元化增强安全保障、增强区域间政策协调和优化石油炼化产业空间分布、加快海外市场布局等政策建议,以期在能源和环境双重条件约束下为中国应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提供有益的定量决策依据及措施建议,以期研究结果对成品油市场改革和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借鉴意义。

刘欣瑜[3](2017)在《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逐步实施,我国经济的开放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影响也会加强。成品油价格的持续波动对我国的石油安全及经济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研究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的课题,在世界经济低位徘徊,中国经济进入适度发展的新常态的复杂背景下,既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是以我国成品油价格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成品油价格波动特性及影响因素、完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为目的,运用系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与数据调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的。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回顾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的历史沿革,分析了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的现状。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阶段:政府单一定价阶段、双轨制阶段、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在肯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大方向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即现行成品油价格价格形成机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市场供需的变化,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非对称现象依然存在。其次,基于SCP理论对我国成品油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证明与国际着名石油公司相比,我国大型石油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低、技术配置效率差、资本收益率逐年下滑,规模经济水平差距大,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一切都表明,现行市场结构已经成为我国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的桎梏。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必须要改革现有的石油产业结构,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第三,从成品油价格构成要素出发,分析了成品油价格的波动。运用季节调整模型和HP滤波分解模型对成品油价格波动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其价格波动的周期及周期性特征,随即深入剖析了导致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石油特性、金融属性、地缘政治和供需状况等,其中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是本文首次提出的观点,然后分析了成品油价格波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及贸易的影响。第四,对一些典型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政策进行阐述,分析对比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几个对外依存度高的石油消费国家应对国际油价冲击、形成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和调控政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一些典型作法,总结了这些经验和作法对中国实现成品油定价市场化、减少和降低国际油价的冲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最后,提出了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就我国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原则,步骤和政策提出了建议,如加强石油和成品油的立法、成立独立的成品油监管机构、加强市场主体竞争多元化、完善石油税收体系、设立石油基金、完善石油期货市场、全方位地加强石油储备、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刘子佳[4](2016)在《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给经济带来过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减缓的双重打击,而这种影响往往超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能力。目前,我国对部分大宗商品的进口依存度比较高,而且我国进口市场、金融市场和经济政策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不足,致使大宗商品进口价格具有较大程度的外生性。时值人民币汇率改革如火如荼推进之际,我们不能不认真思索,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是怎样的?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会如何影响国内通胀率?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是什么?进口大宗商品的影响是否可以在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掌控之中?本文的研究正是试图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以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为标准选择进口大宗商品的代表性品种,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两类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以衡量大宗商品真实进口价格的变化情况;其次,鉴于我国通胀率变化所具有的结构性特征和非线性特征,通过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检验不同状态下包括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在内的若干因素对不同通胀率度量指标及其之间关系的影响;再次,进一步定性分析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比较不同时期传导机制的变化,梳理不同的传导机制及其综合传导过程,探讨传导机制中的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等,以期更深入地探究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时间不一致性假设前提下,分析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以期了解在二者存在紧密联系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在控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合理地抉择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可以概括为:第一,提出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构建方案,包括分析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中的外生性成分、统计大宗商品进口依存度以选择代表性品种,以及分别提取资源性产品和农产品两类进口大宗商品真实价格变化率的主成分等,并识别出所构建的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进口大宗商品的定价机制和存用比情况等;第二,拓展了关于通胀率非线性变化特征的研究,利用马尔可夫区制转移模型检验了进口大宗商品价格的通胀率影响,比较了不同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组合下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估计效率,并发现资源性产品比农产品对产成品通胀率和消费品通胀率之间差异的影响要大,并且在工业增加值上升时,通胀率的差异会相对缩小,而在工业增加值下降时,差异将相对扩大;第三,总括了大宗商品价格冲击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途径下对通货膨胀的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识别了影响传导机制的变化因素如需求弹性、市场情绪和货币政策等,并认为对于货币影响力相对较弱的国家来说,大宗商品价格冲击触发通货膨胀是一个较大概率事件;第四,探讨了宏观经济政策相机抉择可能产生的时间不一致性和选择两难性,使用信息容量大、参数时变的TVP-FAVAR模型克服了计量模型本身产生的“价格之谜”并突破了模型变量之间的线性约束条件,实证分析了货币和财政政策冲击在短期内和长期内对进口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通货膨胀可能产生的二次传导问题,并认为,当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戳破了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美景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谨慎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应尝试使用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税收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杨扬[5](2015)在《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内外形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在资源、效率明显提高的目标,它已成为东莞价格主管部门身上肩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深化改革配置过程中要促使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使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得到不断优化,通过市场可以调整所有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之前,价格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实行统一定价,而改革30多年来,价格管理体制和价格体系发生了根本上的转变,逐步变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宏观调控、市场占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国正式启动新一轮的政府职能部门机构改革,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关系,有效降低对微观事务的监管,更好地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推动价格管理工作新的方向,这就需要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达到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凝聚改革共识,增强改革动力,明确并科学定位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能,准确确定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能转变目标,进一步加强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趋向和任务,真正实现职能有效转变、运行机制顺畅任务。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阐述价格主管部门职能、政府职能转变相关概念,重新界定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政府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了文献研究、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对当前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面临的挑战、现状及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针对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存在的手段单一、职能缺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促进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价格改革工作的开展。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对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等作了必要的阐述和介绍,并重点对与该选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文献做了系统的研究,对关于政府职能转变国内外文献和许多专家学者的有关观点进行了综合评述。同时介绍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界定了政府职能转变概念、政府职能转变的几大观点,同时阐述了地方政府职能、地方治理与善治等理论。第二部分总结和分析了新形势下以及政府新一轮机构改革正式启动背景下,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转变政府职能面临的挑战。首先界定了价格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并详细分析了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的六大价格管理工作职能、范围和定位。然后重点分析了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进行职能转变,是推进简政放权、加强价格宏观调控、强化价格行为监管、深化价格形成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价格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第三部分对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梳理了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历史沿革,其次阐述了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四大指向,即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推进价格管理规范化,创新价格监管模式以及提升价格公共服务水平。然后分析了十八大后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主要举措,即价格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加强,价格管理方式更为公开,强化了价格行为监管以及注重完善价格公共服务。最后分析了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存在的价格调控手段单一、缺乏有效监管措施以及价格工作“失位”现象三大突出问题,并进一步从价格主管部门权责不一致、价格监管办法落后、价格工作“失位”认知不足对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剖析。第四部分为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对策部分。随着中国的价格管理改革进入了一个“管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新阶段,此部分在阐述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过程中应坚持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如何精确定位自身,转变部门职能,完成角色转换,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高需求。具体从把握市场调控职能、突出市场监管职能、强化价格服务职能以及弱化行政收费管理职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相关措施和对策。

何文忠[6](2012)在《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油作为最基础的能源和化工原料,被誉为现代工业的“血液”,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二战以后,原油已经超越煤炭,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随着世界经济对原油依赖性越来越强,原油价格波动也日益剧烈。2003年原油价格为30美元/桶,2004年原油价格突破40美元/桶,2006年原油价格超过60美元/桶,2008年7月更是创纪录地达到145美元/桶的历史高点。原油价格波动如此之大,起伏如此之快,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近几年对原油消耗量与日俱增。2001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还只有27%,2010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高达54%,现在更是超过美国,达到55%以上。理论上,原油对外依存度如此之高,剧烈的国际油价波动不可避免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意外冲击。如果股票市场是有效的,原油对宏观经济的冲击势必在股票市场上也会有所反映。A股市场上热传甚广的“中石油魔咒”即是投资者对这种反映的一种形象化描述。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多关注原油价格与我国宏观经济的关系,而较少关注原油价格与我国股票市场的关系。而对这两个市场关系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无论是从国家金融安全,还是从资产配置、风险防范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梳理相关文献,对市场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界定,然后使用股改后数据从均值和波动率两个维度对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测度。发现在股市平缓期间,原油价格对股票市场有着显着的负向冲击作用,这说明随着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原油价格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走势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也说明股改后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得到了显着提高。但是在牛市和熊市极端情形下,协整检验和Granger检验均认为原油价格与股票市场没有显着关系,说明市场在这两个时期的有效性较弱。使用滚动样本法进行的稳健性检验表明,该结论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此外,使用DCC-GARCH模型检验表明,国际原油价格与股票市场存在正向的波动溢出效应,即一个市场的风险的会显着传染至另一市场。在确认“溢出效应”存在的情况下,本文开始探讨这种效应的传导机制,这在很多文献中被视为“黑箱”。我们分别从经济产出、利率、流动性和财富转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经济产出和利率传导机制是从资产估值角度切入的,流动性和财富转移则是从资产需求角度切入的。研究结论认为:(1)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国内经济产出一般会下降,而经济产出在很多时候是表征企业现金流的,企业现金流减少,股票价值降低,股票市场从而出现下跌;(2)由于相对价格体系灵活性不够,国际原油价格上涨还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从而降低居民的实际货币余额,推升国内利率走高,而贴现率与利率高度相关,由此导致股票价值降低。(3)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由于原油的需求弹性较小,对外进口支出会增加,国际收支出现恶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无法通过汇率予以调节,只能通过国外国内相对价格来调节,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降低国内流动性,从而导致股票市场上货币流动性趋向紧缩,压制股票的需求,从而股票价格下跌。(4)当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时,原油进口国的财富被转移至原油出口国,居民收入增速降低,为了维持既定的消费水平,公众会选择抛售股票,从而导致股票价格下跌。最后,本文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两市场的投资策略以及政策层面的建议。

姜宏[7](2011)在《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文中提出中小企业集群(mid-small enterprises cluster)是指在某一地域内,基于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聚集,并且区域内企业间积极地进行交流与学习,共享资源网络、服务组织和劳动力市场等,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价值网络。近三十年来,由于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及意大利北部传统中小企业集群的成功,使中小企业集群现象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如今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企业集群己经成为区域、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也有了很快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技术水平都有所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基本实现了集群化成长,如: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等,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我国东北地区集群经济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地区就已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基地的雏形。建国后,东北地区在国家巨额投资和政策扶持下,以地域生产综合体(Territorial productive complex)的集群模式自上而下地被建设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聚集的发展模式,为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地带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等由于未能进行及时的调整,整体发展水平迅速被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超越,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发达地区。当前,东北地区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同时,又适逢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好时机。东北地区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培育和加快发展若干个有实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扭转地区经济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地理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介绍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是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的综述。首先为了便于在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以及使读者在阅读时不易混淆,本文对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进行述评,理清企业集群理论的发展脉络。在对理论的分析中,本文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先从企业成长理论入手,通过研究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理论,继而引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接下来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形式的基本认识。最后本文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优势进行总结,总结出企业集群化成长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获得规模经济效应、营造良好环境集聚等特点,这些可以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三章是对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进行评析。此部分是从整体上对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找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劣势,如: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对外贸易额度偏小、服务业发展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等问题。通过对导致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劣势的原因进行综合考虑并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集群的成长存在制度障碍、政府规划缺乏科学性、招商引资政策存在偏误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由此引出下一部分内容,应该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来改善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现状。第四章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介绍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成功范例,通过对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成长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集群的不同优点。另一方面是研究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典型范例,对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进行分析,并得出其成功的原因。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由于拥有相差不多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社会资源等,使国内的企业集群案例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国内其他地区更容易从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经验来帮助和改善各自发展的不足。最后是本文总结中外成功中小企业集群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启示,指出发展企业集群应注意政府的扶持、公共部门的指导、环境的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章是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本部分结合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情况,提出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发展思路,即通过对以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进而推进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作法如下:地方政府推进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积极寻找适合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第六章是结论。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概要总结,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邹累[8](2011)在《油价波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原油是一种特殊的战略商品,是全世界消耗的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年来,原油价格的反复波动式上升以及由原油价格上升而引起的原油类产品价格的上升对国民经济的相关行业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油价问题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道路运输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个基础性的产业,也是受油价冲击最直接、最激烈的一个行业。因此,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道路运输业规避高油价风险的对策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本文通过借鉴价格形成机制、价格传导机制、价格弹性、边际收入、产业结构、产业关联、风险控制、经营杠杆系数、期货交易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分析原油价格形成机制入手,对油价波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有利于原油等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有效配置,能促使道路运输组织者改变经营思路和提高运输效率,为道路运输业实现高油价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概述,确定了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二是分析了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对国际油价走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国际油价预期还会走高的结论。三是对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企业的直接、间接影响,运用价格弹性理论分析了运输价格上涨对道路运输企业的收益影响。四是对油价上涨与道路运输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概述了道路运输业的经营风险及其类别,并对油价上涨带来的道路运输业经营风险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基于经营杠杆原理的道路运输业的最优经营杠杆系数分布区间。五是对油运价格联动机制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了我国实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构建了适用性较强的道路运输业油运价格联动模型,即城市公共交通最优补贴模型、城市出租车油运价格联动模型、农村客运油运价格联动模型和长途客运业油运价格联动模型。六是对道路运输业应对油价上涨对策选择进行了分析,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和短期、长期两个阶段分别论述了道路运输业面对油价上涨风险的综合对策。

陈瑞娇[9](2011)在《A股市场林业指数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从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形式到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形式时,价格也就出现了。仅从价格无法很直观看出某种产品在市场中的变化趋势,但是价格指数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这种变化趋势。价格指数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可以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企业决定投资、生产和销售以及个人决定就业与投资等提供可靠的依据。世界各国广泛开始编制和应用价格指数,出现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包括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国房景气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等等。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林业在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原材料和基础产品,在生态环境的保持和改善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林业产业市场的发展和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林业企业逐步被人们所关注。许多林业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了更好地反映林业行业的景气状况及其在市场中价格变动情况,更好地为投资者、生产者拟定决策提供依据,制定单个林业指数具有重大意义。该文通过加权算术平均法中的派许公式编制了林业指数,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ARIMA模型建模且进行预测,同时以永安林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经营业绩进行了分析,用相关分析、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和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林业指数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中的派许公式,以报告期实际股本流通量为权重,以2010年3月1日为基期,从而构建林业日指数,当遇到增资扩股、指数成分增减等改变样本的情况时,必须对指数值进行调整,以保持股价指数的可比性。结果显示2010年将近一年的林业日指数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公认的上证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601,林业日指数与上证指数之间存在比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公认的农林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30,林业日指数与农林指数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线性相关关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了该文建立的林业日指数具有科学性。虽然林业季度指数与上证季度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49,两者不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但是林业季度指数与农林季度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50,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仍然可以认为林业季度指数也具有科学性。2、通过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林业日指数建立模型,该文建立的林业日指数ARIMA(4,1,4)模型为:用博克斯—杨(Box-Ljung Q)统计量进行检验,在滞后阶数达到[n/4](样本数据四分之一)即51阶的地方观察博克斯—杨统计量,该统计量此时都不显着,它们的显着性水平(概率P-值)都大于0.05,同时其残差序列为白噪声过程,表明了该林业日指数ARIMA(4,1,4)模型的残差序列是随机的,用此模型来预测林业日指数是合适的。用此模型所预测的指数值与实际值误差率在5%以下,预测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林业日指数的走势。3、2009年-2010年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平均平均资产总额、季度平均每股净资产、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和季度平均市盈率呈现出反复增减的动态变化规律。2007年-2010年林业上市公司典型代表永安林业表现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比例趋于均衡;盈利能力先变弱后变强,但总体上盈利能力弱;以人造板制业为主要产业,以林业为辅,且主要面向国内市场。4、林业日指数与永安林业股价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26,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强的正相关性,说明了永安林业上市公司对林业日指数有很大的影响。对林业季度指数分别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有关指标(季度总资产、季度每股净资产、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和季度市盈率)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林业季度指数只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总资产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与其他三个指标无相关性;对林业季度指数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总资产、季度每股净资产、季度净利润增长率和季度市盈率四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同样得出林业季度指数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总资产存在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 227 .429+0.003X1,其中Y表示林业季度指数, X1表示永安林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5、以林业季度指数作为母序列,以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平均资产总额、季度平均每股净资产、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和季度平均市盈率作为子序列,利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得到与林业季度指数关联度最大的是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平均总资产,关联度值为0.7841,其次是季度平均市盈率,值为0.6435,再其次分别是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0.6633和季度平均每股净资产为0.5917。6、通过回归分析证明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平均总资产、季度平均每股净资产和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与林业季度指数之间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194 .969+0.0004X1 0.076X2/45.076X4其中,Y表示林业季度指数, X1表示季度平均总资产, X2表示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率, X4表示季度平均每股净资产。该回归方程在置信概率为90%条件下,林业季度指数与各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是显着的,且标准化残差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近似接近正态分布,也表明了该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明确了林业季度指数与7家林业上市公司的季度平均总资产、季度平均每股净资产和季度平均净利润增长率存在着显着的线性关系,就可以通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状况反映林业指数的变化情况,反过来,林业指数的增减也可以说明林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对林业上市公司业绩状况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姜璘[10](2009)在《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形成,促进了国际间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显着提高,使得世界各国对掌握汉语尤其是商务汉语的人才需求量迅猛增加,商务汉语教学、商务汉语教材编写以及商务汉语语料库建立等工作日渐提上日程。应用语言学界有必要对商业领域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以探究该领域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语言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本课题从与商务活动密切相关的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研究入手,采取实际语料样本和词频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语言特征进行观察与探究,揭示了其在词语、句子方面的使用情况和语篇呈现的特征,从而为商务语言研究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商务汉语教学、商务汉语教材编写、商务汉语词典编撰、商务汉语教学及学习软件开发、商务语言语料库建立等提供参考与借鉴。与此同时,从理论意义上讲,该研究也丰富了商务语言学和领域语言学的理论研究。

二、2000年1~12月份上海市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1~12月份上海市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2)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框架图
        三、研究内容
        四、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第二节 原油价格对宏观经济及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一、原油对宏观经济影响相关文献
        二、原油价格对工业行业影响相关文献
    第三节 原油利用效率、能源强度等相关文献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影响相关文献
    第五节 石油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相关文献
    第六节 国内外已有文献的评价
第三章 国内原油消费与国际原油价格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原油等能源消费情况介绍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发展历程及历史回顾
        一、第一阶段:石油中心转移(1945-1960 年)
        二、第二阶段:OPEC主导油价时代(1960-1991 年)
        三、第三阶段:亚洲崛起与金融危机(1991-1999 年)
        四、第四阶段:“金砖四国”和次贷危机(2000-2008 年)
        五、第五阶段:量化宽松、页岩革命与份额战(2009-2015 年)
        六、第六阶段:新一轮减产协议,油价再平衡(2016-2017 年)
        七、2018 年国际原油回顾
    第三节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发展历程
        一、政府统一定价阶段
        二、市场化改革阶段
        三、国内成品油实施价内税政策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
        一、供给因素
        二、需求因素
        三、库存因素
        四、政治因素
        五、其他因素
        六、中国购买对原油价格的影响
    第五节 发达国家应对能源价格策略
        一、美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能源独立与页岩油革命
        二、日本的能源发展战略:积极转型
        三、欧盟的能源发展战略:低碳节能
        四、俄罗斯的能源发展战略:内外并进
    第六节 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一、数据选取
        二、ARCH效应检验与GARCH族模型建模
        三、EGARCH模型检验
    第七节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内原油期价格关系研究
        一、数据选取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布伦特原油期货和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四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实证研究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的影响效应分析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一、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短期关系分析
        二、国际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增长长期关系分析
    第三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一、理论模型构建
        二、面板VAR实证模型构建
        三、基于面板VAR模型国际原油价格影响工业增长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油价格与中国工业原油强度关系研究
    第一节 原油强度理论模型构建
    第二节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介绍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
        二、空间计量模型解释变量作用效应的分解分析
        三、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第三节 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第四节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二、数据平稳性与协整检验
        三、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空间面板杜宾(SDM)模型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第一节 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和发展历程
        一、石油炼化一体化作用
        二、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炼化行业空间布局的借鉴
        一、美国炼油产业布局及特点
        二、美国炼油产业布局的调整带来的启示
    第三节 中国原油消费与炼化行业空间区域特征
        一、中国原油消费空间分布特征
        二、中国炼化企业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中国石油炼化行业面临的问题
        一、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二、产业布局不合理
        三、炼油行业两级分化、一体化水平偏低
    第五节 石油化工产业集聚程度测算
        一、集聚度测算方法介绍
        二、数据来源及测算结果分析
    第六节 石油化工行业集聚与产出之间关系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七节 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空间布局优化建议
第七章 本文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文章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成品油
        2.1.2 成品油价格
        2.1.3 成品油市场
    2.2 石油及成品油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
        2.2.1 可耗竭资源理论
        2.2.2 幔源油气论
        2.2.3 价格均衡理论
        2.2.4 产业组织理论
        2.2.5 地缘政治理论
        2.2.6 金融投机理论
        2.2.7 石油美元理论
第3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3.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3.1.1 政府单一定价阶段(1953—1980)
        3.1.2 双轨制阶段(1981—1997)
        3.1.3 与国际市场联动阶段(1998—2005)
        3.1.4 有控制的间接接轨阶段(2006——至今)
    3.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发展现状
        3.2.1 完善调控程序
        3.2.2 加快市场化步伐
    3.3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3.4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成品油产业的SCP分析
    4.1 市场结构(S)分析
        4.1.1 市场集中度分析
        4.1.2 产品差异化分析
        4.1.3 进入壁垒分析
    4.2 市场行为(C)分析
        4.2.1 价格行为分析
        4.2.2 非价格行为分析
        4.2.3 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4.3 市场绩效(P)分析
        4.3.1 资源配置效率
        4.3.2 规模经济水平
        4.3.3 资本利润率
        4.3.4 X--非效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及波动分析
    5.1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构成分析
        5.1.1 原油成本分析
        5.1.2 加工成本分析
        5.1.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5.1.4 税费分析
        5.1.5 企业利润分析
    5.2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5.2.1 基于季节调整模型分析
        5.2.2 HP滤波分解模型分析
    5.3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分析
        5.3.1 基于石油特性的价格波动
        5.3.2 基于石油金融属性的价格波动
        5.3.3 基于地缘政治的价格波动
        5.3.4 基于商品属性的价格波动
    5.4 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效应分析
        5.4.1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国内总产值的影响
        5.4.2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物价指数的影响
        5.4.3 成品油价格波动对贸易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成品油价格体系与调控政策的经验借鉴
    6.1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体系
        6.1.1 OPEC的崛起
        6.1.2 国际能源机构的成立
        6.1.3 石油期货市场的形成
        6.1.4 国际原油价格体系
    6.2 典型国家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1 美国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2 日本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3 韩国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2.4 其他国家的成品油价格体系及调控政策
    6.3 典型模式的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政策建议
    7.1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原则
    7.2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步骤
        7.2.1 下放权利加强监管
        7.2.2 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7.2.3 降低壁垒放宽准入
    7.3 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调控相关政策
        7.3.1 供应管理政策
        7.3.2 需求引导政策
        7.3.3 价格监管政策
        7.3.4 税收调节政策
        7.3.5 价格保险政策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理论研究现状
        二、经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一、论文的结构安排
        二、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进口大宗商品及其价格指数
    第一节 我国大宗商品进口情况概述
        一、我国的大宗商品进口
        二、围绕大宗商品定价权的争夺
        三、进口大宗商品的种类和性质
    第二节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外生性
        一、外生性与内生性的区分
        二、进口依存度标准
        三、进口大宗商品的代表品种
    第三节 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构建
        一、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模型
        二、大宗商品真实进口价格的变化率
        三、大宗商品进口价格指数
第三章 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第一节 我国的通胀率变化情况
        一、我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通胀率的度量指标
        三、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通胀率的变化特征
        一、通胀率中的稳定成分
        二、通胀率的结构性特征
        三、通胀率的非线性特征
    第三节 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一、通胀率的影响因素
        二、进口大宗商品的价格传导
        三、进口大宗商品对通胀率的影响
第四章 传导机制的变化:1973~74年和 2007~08年的比较
    第一节 两个时期的回顾
        一、1973~1974年期间
        二、2007~2008年期间
        三、两个时期的比较
    第二节 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一、对称性传导机制
        二、非对称性传导机制
        三、传导机制的总括
    第三节 传导机制中的变化因素
        一、需求弹性因素
        二、市场情绪因素
        三、货币政策因素
第五章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货币政策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的立场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三、包容还是抑制
    第二节 财政政策的作用
        一、财政政策的立场
        二、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合作还是独立
    第三节 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影响
        一、政策的依规则行事和相机抉择
        二、政策冲击的时变反应
        三、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价格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3. 研究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四)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相关概念界定
        2. 相关理论基础
一、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面临的挑战
    (一) 价格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能
        1. 政府定价管理职能
        2. 市场价格监管职能
        3. 国家行政机关收费管理职能
        4. 价格调控职能
        5. 价格监测预警职能
        6. 价格公共服务职能
    (二) 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1. 推进简政放权要求职能转变
        2. 加强价格宏观调控要求职能转变
        3. 强化价格行为监管要求职能转变
        4. 深化价格形成机制必须进行职能转变
        5. 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职能转变
        6. 强化价格服务工作需要职能转变
二、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现状分析
    (一) 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历史沿革
    (二) 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指向
        1.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2. 推进价格管理规范化
        3. 创新价格监管模式
        4. 提升价格公共服务水平
    (三) 十八大后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主要举措
        1. 价格宏观调控职能得以加强
        2. 价格管理方式更为公开
        3. 强化价格行为监管
        4. 注重完善价格公共服务
    (四) 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 价格调控手段单一
        2. 缺乏有效监管措施
        3. 价格工作“失位”现象突出
    (五) 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价格主管部门权责不一致
        2. 价格监管办法落后
        3. 价格工作“失位”认知不足
三、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对策分析
    (一) 把握市场调控职能
        1.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2. 发挥价格调节基金作用
        3. 推动平价商店建设
    (二) 突出市场监管职能
        1. 加大市场监管力度
        2. 强化社会共同监督
        3. 强化行业价格自律
    (三) 强化价格服务职能
        1. 提升价格杠杆功能
        2. 充实价格公共服务
        3. 拓展价格服务领域
    (四) 弱化行政收费管理职能
        1. 加大收费减免力度
        2. 全面清理规范收费行为
        3. 加强开展收费综合年审工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分析逻辑和结构安排
    第三节 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溢出效应”界定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一、原油价格与经济总产出:显着负相关
        二、原油价格与消费、投资:显着负相关
        三、原油价格与经济总产出:不对称相关
        四、原油价格与货币政策:不确定相关
        五、原油价格与经济总产出:不显着相关
        六、原油价格变化形式与经济总产出:显着相关
        七、原油价格与经济产出:国内的研究
    第三节 经济产出与股票市场:晴雨表与股经背离之争
    第四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资本市场影响
        一、原油价格与资本市场理论分析
        二、原油价格与资本市场经验分析;进口国视角
        三、原油价格与资本市场经验分析:出口国视角
        四、原油价格与资本市场经验分析:国内的研究
    第五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可能传导机制
        一、传导机制之一——经济产出
        二、传导机制之二——利率
        三、传导机制之三——流动性
        四、传导机制之四——财富转移
        五、传导机制之五——不确定性
    注释
第三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测度
    第一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测度:整体市场
        一、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模型说明
        三、实证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测度:行业板块
        一、行业分类指数的选择
        二、国际原油价格对各行业影响的定性分析
        三、数据和研究方法
        四、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之一:经济产出
    第一节 原油价格的静态产出弹性——基于C-D生产函数的估计
        一、理论分析——一个包含能源价格的C-D生产函数推导
        二、中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季度数据
        三、中国劳动力数据的选取——季度数据
        四、国际原油价格数据的选取——季度数据
        五、实证分析
    第二节 原油价格的动态产出弹性——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估计
        一、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介绍
        二、原油价格对经济产出冲击的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表示
        三、国际原油价格对经济产出的动态影响
    第三节 经济产出对原油价格的动态响应——基于SVAR模型的估计
        一、SVAR模型的建立
        二、数据说明
        三、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经济产出与股票市场相关性再证——基于多因素模型的估计
        一、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状况
        二、数据选取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三、模型方法设计
        四、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之二:利率
    第一节 研究假设及理论分析
        假设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导致了利率水平上升
        假设二:利率水平上升导致了股票价格下跌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经验分析框架
        二、国际原油价格和利率经验分析结果
        三、利率和股票价格经验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之三:流动性
    第一节 研究假设及理论分析
        假设一:原油价格上涨导致了国内流动性偏紧
        假设二:流动性偏紧导致了股票价格下跌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单变量OLS回归
        二、VAR分析
        三、Granger因果检验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国际原油价格对我国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的传导机制之四:财富转移
    第一节 研究假设及理论分析
        假设一: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假设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导致居民抛售证券资产
        假设三:居民抛售证券资产导致股票价格下跌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原油价格与居民收入
        二、居民收入与持股比例
        三、持股比例与股票价格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全文主要结论
        二、各章节基本结论
    第二节 投资策略与政策建议
        一、投资策略
        二、政策建议
    第三节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1.2.1 论文主要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中小企业
        2.1.2 产业集聚
        2.1.3 企业集群
        2.1.4 规模经济
        2.1.5 范围经济
    2.2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述评
        2.2.1 劳动分工与协作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产业区经济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2.5 区域创新理论
        2.2.6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理论
    2.3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类型划分
        2.3.1 按组织形式划分
        2.3.2 按与市场的关系划分
        2.3.3 按形成机制划分
        2.3.4 按现代化程度划分
    2.4 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优势分析
        2.4.1 提高企业竞争力
        2.4.2 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2.4.3 营造良好集聚环境
        2.4.4 增强市场融资能力
第3章 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与现状评析
    3.1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概况简介
        3.1.1 辽宁省中小企业集群
        3.1.2 黑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
        3.1.3 吉林省中小企业集群
        3.1.4 内蒙古东部中小企业集群
    3.2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现存问题
        3.2.1 企业间专业化分工程度低
        3.2.2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3.2.3 对外贸易额度偏小
        3.2.4 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3.2.5 新兴产业发育程度较低
    3.3 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症因分析
        3.3.1 集群化成长存在制度障碍
        3.3.2 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
        3.3.3 招商引资存在政策偏误
        3.3.4 企业自身素质低下
第4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案例典示
        4.1.1 美国“硅谷”高科技中小企业集群
        4.1.2 意大利纺织业中小企业集群
        4.1.3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企业集群
    4.2 国内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成功范例
        4.2.1 台湾新竹科技工业园区
        4.2.2 嵊州领带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4.2.3 永康五金中小企业集群
    4.3 中外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经验启示
        4.3.1 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4.3.2 强化公共部门的支持及指导
        4.3.3 营造集群内良好的发展环境
        4.3.4 注重企业人才的培养
第5章 加快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集聚区建设
    5.1 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的推进
        5.1.1 加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5.1.2 推动社会服务网络建设
        5.1.3 优化集群内企业发展环境
        5.1.4 完善企业融资对策
    5.2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5.2.1 提高企业技术素质
        5.2.2 创新企业管理制度
        5.2.3 加快企业人才培养
        5.2.4 推进企业产业链整合
    5.3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3.1 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
        5.3.2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
        5.3.3 突破服务业人才的“瓶颈”
        5.3.4 引导现代服务业集聚
    5.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4.1 发挥企业家领导才能
        5.4.2 塑造企业“诚信”形象
        5.4.3 创立学习型组织架构
        5.4.4 注重企业品牌文化
    5.5 加快发展对外贸易
        5.5.1 完善东北地区经贸条件
        5.5.2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5.5.3 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5.5.4 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工作
    5.6 中小企业集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5.6.1 加大配套政策扶持力度
        5.6.2 提高企业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5.6.3 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5.6.4 促进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油价波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相关说明
2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及油价走势分析
    2.1 世界原油价格形成机制
        2.1.1 原油价格理论分析
        2.1.2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2.2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2.2.1 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演变过程
        2.2.2 我国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2.2.3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弊端
        2.2.4 进一步完善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建议
    2.3 国际原油价格走势预测
        2.3.1 原油价格预测方法
        2.3.2 原油价格预测模型
        2.3.3 原油价格走势预测
        2.3.4 当前原油价格走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研究
    3.1 我国道路运输业对燃油的需求分析
        3.1.1 我国道路运输业的发展现状
        3.1.2 我国道路运输业对燃油的需求状况
    3.2 道路运输业的成本框架分析
        3.2.1 道路客运企业的成本框架结构
        3.2.2 道路货运企业的成本框架结构
    3.3 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业的直接影响
        3.3.1 油价上涨引起道路运输业生产成本上升
        3.3.2 油价上涨抑制道路运输业规模扩展
        3.3.3 油价上涨导致运输价格上升
        3.3.4 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业收益的影响
    3.4 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业的间接影响
        3.4.1 油价上涨导致道路运输业人员待遇下降
        3.4.2 油价上涨导致交通事故费用增加
        3.4.3 油价上涨使“超载超限”现象更加严重
        3.4.4 油价上涨导致“油改气”工程负担沉重
    3.5 本章小结
4 油价上涨与道路运输业经营风险研究
    4.1 油价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分析
        4.1.1 原油价格影响模型
        4.1.2 油价波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影响的测度
    4.2 油价上涨对道路运输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分析
        4.2.1 经营风险的定义
        4.2.2 道路运输业经营风险的分类
        4.2.3 油价波动对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
    4.3 道路运输企业经营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4.3.1 经济预警理论
        4.3.2 预警系统的设立原则与流程
        4.3.3 经营杠杆原理
        4.3.4 基于经营杠杆原理的道路运输企业经营风险预警系统
    4.4 本章小结
5 油价上涨与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研究
    5.1 实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背景与意义
        5.1.1 实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背景
        5.1.2 实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意义
    5.2 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内涵与原则
        5.2.1 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内涵
        5.2.2 实行油运价格联动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5.3 油运价格联动机制的方案
        5.3.1 城市公交的最优补贴方案
        5.3.2 城市出租车油运价格联动方案
        5.3.3 农村客运油运价格联动方案
        5.3.4 长途客运油运价格联动方案
        5.3.5 货运价格传导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道路运输业应对高油价风险的对策选择
    6.1 政府部门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1.1 面对货运企业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6.1.2 面对道路客运企业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6.1.3 面对农村客运业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6.1.4 面对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6.1.5 面对城市出租车行业政府部门可采取的对策
    6.2 货运企业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2.1 推广使用新型运输工具,调整运力结构
        6.2.2 加快资源整合,组建物流联盟
        6.2.3 加强运输路线优化,提高道路货运的组织管理水平
        6.2.4 加强对驾驶员培训,健全油料管理制度
        6.2.5 加强物流信息管理化平台建设,降低企业运行总成本
    6.3 道路客运企业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3.1 积极开拓客运新市场
        6.3.2 发展高高“容积率”客车,提高客运车辆的能源利用率
        6.3.3 发展结点运输,降低客运车辆的空驶率
        6.3.4 争取政策扶持,提高道路客运业竞争力
    6.4 农村客运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5 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5.1 城市公交业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5.2 城市出租车行业应对油价上涨的对策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A股市场林业指数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价格指数研究进展
    1.2 上市公司研究进展
2 A 股市场林业指数的构建
    2.1 林业指数的构建方法
        2.1.1 确定样本
        2.1.2 确定权数
        2.1.3 基期和基数
        2.1.4 计算公式
    2.2 林业指数
        2.2.1 林业日指数趋势图
        2.2.2 林业日指数的预测
        2.2.3 林业季度指数
3 林业指数与上证指数等的相关性分析
    3.1 林业指数与上证指数相关性分析
        3.1.1 林业日指数与上证日指数相关分析
        3.1.2 林业季度指数与上证季度指数相关分析
    3.2 林业指数与农林指数相关性分析
        3.2.1 林业日指数与农林日指数相关分析
        3.2.2 林业季度指数与农林季度指数的相关分析
4 林业指数与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系
    4.1 林业上市公司的选择
    4.2 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
        4.2.1 7 家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情况
        4.2.2 典型林业上市公司永安林业基本面情况
    4.3 林业指数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相关分析
        4.3.1 林业日指数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关系
        4.3.2 林业季度指数与永安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关系
    4.4 林业季度指数与7 家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关联度分析
    4.5 林业季度指数与7 家林业上市公司基本面多元回归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相关概念
        1.1.1 领域语言
        1.1.2 商务语言和商务汉语
        1.1.3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方法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词语使用情况
    2.1 专门词语使用情况
        2.1.1 术语使用情况
        2.1.2 行业语使用情况
    2.2 专名词语使用情况
    2.3 常用词语
        2.3.1 表示变化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3.2 表示时间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3.3 表示数量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3.4 表示其他概念意义的高频词语使用情况
    2.4 高频词语实例验证
第3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篇特征研究
    3.1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的语篇类型
    3.2 商品市场行情语篇的结构特征
        3.2.1 一种商品或一类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3.2.2 同一类别不同种类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3.2.3 几类不同商品市场行情资讯篇章结构特征
第4章 商品市场行情资讯句子使用情况
    4.1 比较句使用情况
    4.2 常用复句类型
        4.2.1 因果关系复句使用情况
        4.2.2 转折关系复句使用情况
第5章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启示
    5.1 词语使用情况研究结论
    5.2 语篇特征研究结论
    5.3 句子使用情况研究结论
    5.4 本课题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后记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2000年1~12月份上海市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2]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工业行业影响及提高原油利用效率研究[D]. 聂炜.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08)
  • [3]我国成品油价格波动与调控政策研究[D]. 刘欣瑜. 东北石油大学, 2017(02)
  • [4]进口大宗商品和通货膨胀[D]. 刘子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6(12)
  • [5]东莞市价格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研究[D]. 杨扬. 广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国际原油价格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何文忠. 复旦大学, 2012(03)
  • [7]东北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化成长及集聚区建设[D]. 姜宏. 吉林大学, 2011(08)
  • [8]油价波动对道路运输业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 邹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9]A股市场林业指数的构建与应用[D]. 陈瑞娇.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10]商品市场行情资讯语言特征研究[D]. 姜璘. 吉林大学, 2009(09)

标签:;  ;  ;  ;  ;  

2000年1-12月上海化工原料市场价格动态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