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为盈

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为盈

一、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论文文献综述)

乐雨晴[1](2021)在《“互联网+”型国企混改动因、路径选择及效果研究 ——基于欧冶云商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为加快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的快速融合,基于对“互联网+传统制造业”的高度重视,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规划,制定了相关政策作为指引,为国有企业探索“互联网+”融合提供方向,驱动国有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实现产业转型。国有企业是实施我国战略规划的重要载体,主要分布在涉及我国国家安全及国民经济要害的重点行业,并在这些行业处于垄断性地位。国有企业要想成为“互联网+”型企业意味着其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去面对市场,运用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打造完整的生态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是,这显然与传统国有企业体制特征相矛盾。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上常常表现较为单一,多是国有资本一股独大或是一股独占,这使得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在战略目标上,不同于民营企业专注于对经济利益目标的追求,部分国有企业还需背负一定的政策目标,这使得国有企业的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此外,大多数国有企业因政府长期大力扶持,在生产经营与治理方面缺少活力,相对于同类型民营企业较为缺乏竞争力与创新精神。因此,在这种矛盾之下,“互联网+”型国企需要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使得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更好的融合。本文以产业融合理论、现代产权理论、分权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互联网+”的相关研究,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欧冶云商作为研究对象,对欧冶云商在2017年与2019年分别进行的两轮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详细分析了欧冶云商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采取的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开放核心员工持股这两种混改路径,并从公司治理、财务成果、产业布局等三个方面对其改革后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欧冶云商在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股权结构得到了丰富,改善了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大幅提高,财务成果由亏转盈,产业布局得到完善。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欧冶云商的行业特征与体制矛盾表明其实施混改具有必要性,欧冶云商连年亏损的财务情况为其混改提供直接动因,国家一系列的混改政策为欧冶云商实施混改提供指引;第二,欧冶云商选择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引入员工持股平台的混改路径是合理的,符合其完善治理机制与构建全生态型平台的战略目标;第三,国企进行混改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和改善财务成果,欧冶云商完成混改后财务成果转亏为盈,公司管理层引入了非国有高管参与,同时加强了员工监督机制。本文研究还分析得出了以下启示:第一,国有企业实施混改前需结合自身情况与行业特征,选择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混改路径,不同企业情况不尽相同,不应盲目复制成功经验;第二,国企混改需谨慎选择引入新股东类型,应尽可能选择与其业务相关或是互补性、实力强劲、治理体系完善的战略投资者,选择注重公司经营情况而非为了获取超额收益仅关注公司业绩的股东;第三,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展现混改诚意与决心,加大改革力度,鼓励非国有资本参与管理,充分释放非国有资本活力,避免“混而不改”的情况。本文的研究发现旨在为“互联网+”型国企进行混改提供参考,有助于已经进行或即将进行混改的该类型企业反思自身改革方案的不足之处,丰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材料,为我国今后国企改革提供参考经验。

赵文沙[2](2020)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产业作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实力都有跨越式发展,其产业链长,投资拉动作用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但钢铁行业长期以来追求“速度规模型”粗放式发展,导致行业存在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结构矛盾。伴随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经济增速放缓对钢铁产业更是带来了巨大冲击,行业恶性竞争加剧、整体经济效益低下、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愈加凸显。许多钢铁企业在内外交困的境况下经营不断恶化,逐步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与此同时,2014年专家指出钢铁行业已进入全面亏损,因此针对钢铁行业脱困路径研究迫在眉睫。2015年,我国提出以“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初,国务院发布以化解过剩产能为主要任务帮助钢铁企业脱困发展。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结构性调整的政策效果在钢铁行业逐步凸显,一些钢铁企业绩效得到明显改善,八一钢铁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本文以改革重点行业的典型财务困境公司八一钢铁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梳理研究思路,其次阐述财务困境及脱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介绍案例企业的财务困境现状,并对陷入财务困境原因剖析,接着对八一钢铁在改革大背景下采取一系列脱困举措进行深入解读和评价,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八一钢铁作为新疆唯一的上市钢铁企业,由于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被迫“披星戴帽”,走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本文尝试在结合政策背景、行业特征、企业现状的基础上,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对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得出:(1)八一钢铁陷入困境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需矛盾突出导致量价齐跌;另一方面企业存在产销不平衡、产品结构不合理、成本费用管控无力、投融资期限错配等问题。(2)八一钢铁在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响应任务要求:通过化解低效产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开展债务重组、争取政府补贴缓解资金压力;管控成本高压点,实现降本增效;消化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加大研发投资、提升供给质量,多措并举以摆脱困境。(3)八一钢铁采取的一系列可持续与非可持续脱困路径组合方案使企业于2016年扭亏为盈,成功摘帽。进一步从财务状况、核心竞争力方面对八一钢铁脱困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破产风险大大降低,真实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正在逐步完成“实质性”的脱困,说明八一钢铁选择的脱困路径正确有效。最后,针对八一钢铁改革现状提出建议,公司应拓宽筹资渠道,适度发展非钢业务,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物流配送体系等,“三去一降一补”改革任务需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产能过剩企业走出财务困境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供有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完善相应政策。

丁晗[3](2020)在《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文中提出成功的并购不仅仅可以帮助企业加速扩张,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无效竞争激烈。为解决以上问题,2015年国家工信部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政策》,鼓励钢铁企业之间强强联合,通过并购重组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2016年9月,宝钢股份发布换股吸收合并报告书草案,打响宝武联合重组的开局之战。2017年2月,宝钢股份与武钢股份合并完成。本文选取宝钢股份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案例为研究对象,以宝钢股份合并武钢股份动因为出发点,分析此次强强联合是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否引导钢铁行业健康发展以及会给未来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带来何种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不同于以往利用实证进行单一角度分析,而是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宝武合并拉开国有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序幕,因此本文选取宝钢股份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宝钢股份以及武钢股份进行合并的主要动因不仅仅是因为企业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政府意志以及相关的产业政策更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还对宝武合并之后的整合工作进行了分析,发现宝武从战略出发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以及企业文化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这些整合工作为宝武实现良好绩效提供了保证。接下来文章全方面地评价了宝武的合并绩效。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市场绩效,发现在短期内合并事件提高宝武两家的超额收益率,使得武钢股份的累计超额收益率由负转正,被市场看好;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分析了长期的财务绩效,发现通过合并,宝钢盈利水平,偿债能力以及资产的管理利用效率均有提升,发挥了协同效应;同时结合国有企业的特殊性,本文还通过市场竞争力改变情况,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产业布局的优化情况以及国家政策的落实程度对非财务绩效进行评价。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宝武合并达到了“1+1>2”的效果。宝钢通过行之有效的整合方法,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奠定了汽车板以及硅钢产品的世界领先的地位,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推动中国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以及转型升级,打开了国有钢铁企业强强联合的新篇章,进一步验证了国家鼓励钢铁企业强强联合政策的正确性,为以后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了参考。

朱莹婕[4](2019)在《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钢铁产业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产业集中度低下与不合理的产能布局严重影响了钢铁行业健康发展,而钢铁企业的研发力和创新力不足也制约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很多钢铁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走出困境。并购是一种企业重整资源提高效率的有效方式,而陷入困境的钢铁企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其整合难度相对较大。作为并购整合的关键部分,财务整合对并购的成功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是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比较重视的命题,已有文献已经解释了并购重组后的财务整合对企业价值恢复有效性的作用,但是没有点出其具体的整合要素和路径,特别是近年来钢铁行业的并购重组案例增多,业界急需相应的研究进行指导。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主体聚焦于陷入困境的钢铁企业。首先,本文理清了相关国内外的文献和理论基础,进行文献评述,然后初步建立了所需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本文阐述了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情况和并购重组情况并对并购后的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本文对宝钢并购武钢的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包括案例概况、宝武钢并购动因、阶段性财务整合主要措施以及整合效果。最后,本文在案例数据的基础上得到启发,在提取钢铁企业财务整合的理论要素基础上,得出钢铁企业在各个整合阶段所需重视的整合重点以及最后的恢复状态的财务整合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基于对案例对象“联合阶段、整合阶段、融合阶段和化合阶段”的财务整合措施的分析,归纳钢铁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基本措施;(2)发掘了对陷入困境的钢铁企业各阶段的恢复目标;(3)初步建立了针对陷入困境的钢铁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动态整合路线。

王海龙[5](2019)在《宝钢、武钢的合并成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现阶段进入工业化发展后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钢铁行业也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是,钢铁行业发展同时还面临着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的问题。为了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助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战略性并购重组浪潮迭起,钢铁企业成为并购重组优先选择的方向。国内钢铁行业走过高成本、低价格两头挤压的寒冬之后,集中度低下,产能过剩的行业沉疴亟需解决。在国内政策鼓励和国际竞争压力下,宝钢武钢的合并整合对同产业链下的其他企业的合并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动效应。研究其经验和启示将为行业并购重组潮提供提供更多借鉴意义。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法,选择宝钢和武钢的合并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从合并理论到合并实践深入进行探究。全文包括五章:首先,主要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行文思路。其次,进行了相关概念、合并理论和几种分析方法的介绍,形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再次,介绍了合并双方情况、合并背景、合并动因、以及合并方案和过程。然后,通过事件研究法对案例的短期市场绩效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使用财务指标法分析了合并的中长期财务绩效,然后从定性分析角度评价了合并效应。最后,得到了相应的结论和启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宝钢武钢的合并动因以及合并整合能否改善公司的绩效,并带来合并效应。研究发现,宝钢武钢合并总体来讲是成功的,带来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次合并的动因是为发挥协同效应和化解产能过剩。在市场绩效上,投资者给予了积极预期,合并整体上増加了股东财富,获得了正向超额收益。财务绩效上,宝钢在合并前比武钢更显优势,合并后盈利能力指标略有摊薄下滑,但仍属于行业领先,部分指标呈现先降后升的利好趋势。成长能力、营运能力、成本费用控制能力、偿债能力的提升说明合并实现了在经营、管理、财务方面的协同。合并后资产负债水平依然健康。对合并效应的分析发现,宝钢武钢合并后,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议价能力加强,在销售、采购、研发、管理上协同效应显着。同时,落实了国家去产能政策的要求,化解了产品同构所造成的恶性竞争,建成了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绿色环保的一流上市公司。本文的研究启示是:第一,企业内部应加强合并整合力度,实现绩效的增长;第二,政府层面推动行业“强强联手,区域整合”和“重组去产能”;第三,央企合并要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率、促进发展。

鲁陈雨[6](2019)在《武钢集团去杠杆问题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钢铁行业,长期存在着供需不平衡与产能严重过剩的两大问题,在国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的杠杆率普遍较高,企业财务风险普遍偏大。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要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实现健康长效的发展,解决高杠杆问题至关重要。2016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有关指导意见。去杠杆问题迫在眉睫,而目前只有个别的钢铁企业真正实施了债转股。我国的国有钢铁企业如何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有效利用债转股等方式去杠杆,解决债务危机,仍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难题。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题是,探索武钢集团如何采用以市场化债转股为主,以股东增资、资产剥离为辅的组合去杠杆方式达到去杠杆的目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以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企业角度出发,通过对武钢集团去杠杆的动因、过程及效果的研究,具体分析武钢集团为何去杠杆、如何去杠杆、最终是否达到去杠杆目标,并对去杠杆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以及相关风险进行分析,最终总结经验,为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如何有效去杠杆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于对武钢集团的案例研究,有助于完善相关理论,对于引导我国国有钢铁企业运用债转股等方式去杠杆实践有效施行具有有益启发。

史颖[7](2019)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研究 ——以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期,经济发展的速度减缓,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负债率过高,产能过剩等突出问题也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债权的所有者,企业无法偿还的到期债务将表现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在此背景下,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以及配合供给侧改革,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行市场化债转股。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债转股签约规模已破万亿,大规模债转股给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了挑战。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开展债转股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整理,详细阐述了债转股的运行机理、方案设计、定价策略、退出机制、操作风险等问题。并从多个方面对比两轮债转股,突出新一轮债转股的特点。其次,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的现状,并就目前市场化债转股主要操作模式及其风险进行探讨。本文以有代表性的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为案例,分析债转股实施过程中建设银行面临的风险:第一,债转股过程存在逆向选择、多方利益博弈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很可能导致银行错误实施债转股。第二,建设银行作为转股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可能会因为过多持有企业股权而导致银行资本占用提升,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利润。第三,由于武钢集团内部治理和经营问题频发,债转股后建设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运营管理风险。第四,市场化债转股中商业银行最终将会以对象企业子公司上市等形式退出企业,但我国资本市场中并购重组等经济活动并不活跃,且对象企业的经营效果未来具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商业银行股权退出存疑。通过分析武钢集团债转股案例,作者发现,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不仅仅会阻碍债转股的实施,更会影响银行业乃至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所以针对这些风险,本文分别从政策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提出风险应对建议,以期望推动市场化债转股的有序开展,同时促进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发展,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邢丹阳[8](2019)在《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持续深化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基于实体经济去杠杆化、化解银行不良资产、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考量,债转股这一不良资产处置方式备受业界关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李克强表示“企业杠杆率的控制可运用市场化债转股的方式进行”,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债转股政策的开启。现今,相比上轮债转股时期,我国资本市场更为层次化、多元化,商业银行(含国有大型银行)、企业(含国有企业)与AMC等市场主体已大部分发展为上市企业或股份公司,因而不管是对债务企业或者是银行,公平交易市场规则均更具有约束力。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分五个章节对建设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实施的云锡集团、武钢集团两例债转股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商业银行在本轮债转股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从债转股的基本理论、新一轮债转股情况和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债转股的研究文献,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第二章,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债转股的实践经验,中国新一轮债转股的具体情况并与上一轮债转股进行比较,同时介绍了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的具体情况并对债转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本章对云锡和武钢两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介绍了案例的基本情况,接着对两例债转股案例的异同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对债转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第四章对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的主要实施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灵活选择转股类型、加强债转股后管理、开展第三方评估、引入专业人才队伍五条建议。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在总结案例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指出本轮市场化债转股是我国宏观经济降杠杆和防风险的重要举措。本轮债转股有效运用了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具有的调控作用,若能控制好相应的风险,通过本轮市场化债转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的坏账风险,缓解企业面临的债务压力,并实现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

曾柏寒[9](2019)在《宝钢吸收合并武钢协同效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国民经济工作提出要求:在2016年我国国民经济工作要以“去产能”作为主要目标,并将重点放在供给侧改革上。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钢铁业已经开始显现出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组织分散以及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为了帮助钢铁业摆脱困境、实现产业升级,我国政府于2016年再次指出将“去产能”作为钢铁产业经济工作的首要目标,并且指明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使钢铁企业去繁为简、轻装上阵。本文选取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吸收合并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在现实意义方面,宝钢和武钢在钢铁行业内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这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后国内钢铁行业的首个重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理论意义方面,与国外协同效应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于协同效应的研究仍然不够丰富。因此,本文以宝钢吸收合并武钢为案例、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基础,对其产生的三个协同效应的途径及结果进行分别阐述是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这两个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首先回顾了相关研究文献,依次介绍了吸收合并与协同效应的概念、类型以及相关理论基础;接着对如何产生协同效应的途径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得出宝钢吸收合并武钢案例的研究结论和启示。协同效应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Igor Ansoff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着作中提出的,他认为协同就是并购双方所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就是一家公司在收购另一家公司之后,整体的业绩优于两家公司原有的业绩之和。根据诸多对于协同效应的研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将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以及财务协同效应,本文也遵从此类观点。在简要概述吸收合并和协同效应的相关定义与类型之后,笔者结合市场势力理论、并购效率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与资源优化配置理论这四大理论基础,对吸收合并产生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进行分析,为下文的案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宝钢和武钢同为我国的龙头企业,在钢铁行业也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2016年9月22日,宝钢的母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钢集团”)和武钢的母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武钢集团”)进行了联合重组。随后于2016年12月7日,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的方案审核通过,开始了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的整合之路。在此次合并前,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十分严峻,宝钢和武钢的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2015年面对市场环境的影响,宝钢的利润也达到18年中的最低,武钢集团甚至亏损了75亿。本案例在第三部分对宝钢和武钢在此次合并前的管理、经营以及财务状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管理状况方面,宝钢在管理体制方面采用了有别于我国钢铁行业传统模式的“分层管理”体系,人力资源效率也高于武钢。在经营状况方面,宝钢和武钢虽然在2015年都有着明显的业绩压力,但是宝钢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分散了企业的风险,使宝钢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依旧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在财务状况方面,宝钢的资本结构明显优于武钢,财务风险偏小。虽然武钢在此次合并前的管理、经营以及财务状况都不容乐观,但是武钢拥有的核心技术以及钢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容小觑。此次合并不是简单的以大吃小,而是让双方的优势不断展现,达到强强联手的效果,这也正是宝钢选择吸收合并武钢和武钢接受吸收合并的主要原因。在此次合并的过程中,宝钢在管理、经营以及财务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在管理方面:对武钢的“低效率”人力资源进行了精简;对组织机构进行了统筹规划;加强了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在经营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优势产品互补增强了市场势力;职能管理部门与生产厂交叉控制削减了经营成本;重新布局了钢铁的营销网络。在财务方面:丰富武钢单一的业务结构以提升抗风险能力;宝钢集团“复制”财务系统对武钢财务体系进行完善;选择换股吸收的合并方式以达到节税效应。经分析,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的案例在管理、经营以及财务方面均产生了很好的协同效应,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文化融合是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基础;整合“钢铁营销网络”是实现经营协同效应的关键;降低财务风险是实现财务协同效应的保障。根据本案例的分析,笔者得到如下几点启示:首先,企业在合并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整而不合”的现象。企业的发展并不只是一味地追求规模的扩大,而更应该注重合并双方在人力、组织以及文化上的融合;其次,企业合并在实现经营协同效应的同时应当将资源整合放在首位,有效的资源整合可以达到去除重复资源、优化经营结构以及完善区域布局的效果;最后,企业合并在实现财务协同效应的同时应控制与防范财务整合风险,因为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才是企业合并之后能够稳健发展的关键。

阮际通[10](2019)在《去产能背景下的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以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为例》文中提出钢铁行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达到12.89%,它同时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和关键。自2015年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排头兵,钢铁行业去产能成败与否不但对整个钢铁行业转型升级有极大影响,而且影响着人们对于整个供给侧改革的信心。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着生产能力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缺乏竞争能力等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中央借鉴发达国家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提出并购促进去产能的新思路,而宝武钢作为这一思路的践行者,能否实现这一系列转变尤为关键。首先,本文从理论出发,先后阐述了并购的具体含义、并购的主要类型,企业在并购中常用的支付方式以及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各类关联效果等。接下来,本文对宝钢与武钢并购的背景即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做了说明,然后从并购层面详细介绍了宝钢武钢合并的过程、合并具体动因、合并方案、合并的支付方式选择和支付方式合理性等。其次,本文紧紧围绕“去产能”这一方面对宝钢武钢并购的影响进行剖析,分别从财务、追求协同效应、去产能和提升影响力的视角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通过具体解析,我们可知宝、武并购事件发生之后,新的企业在自身运行、盈利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取得了显着效果,然而唯独企业的偿债能力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又从去产能的视角分析并购后的去产能方面的影响。最后,本文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并购提出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推动钢铁领域的并购,从而推动该领域企业顺利并购并取得最佳效应。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特定的行业背景下研究并购。本文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面临转型升级这一大背景下,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宝武合并的案例加以分析,对于其后钢铁企业并购以及其他产能过剩行业的并购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型国企混改动因、路径选择及效果研究 ——基于欧冶云商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结构框架
第二章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制度背景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分权控制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关于“互联网+”的相关研究
        2.3.2 关于国企混改的相关研究
        2.3.3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案例企业及行业背景介绍
    3.1 “互联网+钢铁”行业介绍
    3.2 研究方法与案例企业介绍
        3.2.1 研究方法
        3.2.2 欧冶云商简介
    3.3 “互联网+”型国企案例选取
第四章 欧冶云商混改动因分析
    4.1 外部环境:深化国企改革政策指引
    4.2 行业因素:行业特征与体制矛盾
    4.3 内部动因:扭亏转赢与钢铁生态圈的打造
第五章 欧冶云商混改路径分析
    5.1 欧冶云商首轮混改
        5.1.1 开放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
        5.1.2 引入员工持股平台
    5.2 第二轮股权开放引入战略投资者
第六章 欧冶云商混改效果分析
    6.1 公司治理改善
        6.1.1 股权结构多元化
        6.1.2 内部控制强化
    6.2 财务成果扭亏转赢
    6.3 产业布局完善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财务困境成因的文献回顾
        1.3.2 脱困路径文献回顾
        1.3.3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行业脱困研究的文献回顾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制度背景
    2.1 概念界定
        2.1.1 财务困境界定
        2.1.2 财务困境脱困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经济周期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2.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背景
        2.3.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政策推进
        2.3.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钢铁产业困境
第三章 八一钢铁财务困境分析
    3.1 案例概述
        3.1.1 八一钢铁发展历程
        3.1.2 八一钢铁陷入困境的经过
    3.2 八一钢铁供给侧改革前的财务状况分析
        3.2.1 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3.2.2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下滑
        3.2.3 偿债能力下降
        3.2.4 小结
    3.3 供给侧视角下八一钢铁困境成因分析
        3.3.1 外部因素分析
        3.3.2 内部因素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摆脱财务困境路径分析
    4.1 化解过剩产能,优化资源配置
        4.1.1 淘汰落后产能
        4.1.2 转让子公司剥离不良资产
        4.1.3 资产置换实现一体化经营
    4.2 多措并举,降低债务负担
        4.2.1 积极开展债务重组
        4.2.2 争取政府补助
        4.2.3 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4.3 全面成本管控策略,管控成本高压点
        4.3.1 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4.3.2 严控各项非生产性费用
    4.4 供销联动,降低库存
        4.4.1 深化产销研机制,减少库存积压
        4.4.2 借助钢铁电商平台挖掘营销新模式
    4.5 重研发投资,提升供给质量
        4.5.1 加强新产品开发与创新
        4.5.2 坚持技术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第五章 八一钢铁脱困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5.1 基于财务视角的脱困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5.1.1 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5.1.2 公司偿债能力分析
        5.1.3 公司营运能力分析
        5.1.4 企业Z值分析
    5.2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脱困举措实施效果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回顾
    2.1 并购动因相关理论综述
    2.2 并购绩效相关理论综述
    2.3 钢铁企业并购研究综述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与并购重组现状
    3.1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3.1.1 产能过剩
        3.1.2 行业集中度低
        3.1.3 产业布局不合理
    3.2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现状
        3.2.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历程
        3.2.2 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特点
4 案例概况
    4.1 案例选择
    4.2 合并双方介绍
        4.2.1 宝钢股份
        4.2.2 武钢股份
    4.3 合并方案
    4.4 合并过程
5 宝钢武钢合并动因以及合并后整合过程分析
    5.1 合并动因分析
        5.1.1 企业层面
        5.1.2 行业层面
        5.1.3 国家层面
        5.1.4 动因分析小结
    5.2 合并后整合过程分析
        5.2.1 战略整合
        5.2.2 业务流程整合
        5.2.3 组织结构整合
        5.2.4 企业文化整合
        5.2.5 整合过程分析小结
6 宝钢武钢合并绩效评价
    6.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绩效评价
        6.1.1 选择事件窗口和估计窗口
        6.1.2 计算预期正常收益
        6.1.3 计算超额收益率
        6.1.4 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
    6.2 基于财务指标法的绩效评价
        6.2.1 盈利水平上升
        6.2.2 偿债能力增强
        6.2.3 资产管理效率提高
    6.3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
        6.3.1 市场竞争力提高
        6.3.2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6.3.3 生产布局优化
        6.3.4 政策落实有效
    6.4 绩效评价小结
7 我国国有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建议
    7.1 企业层面
        7.1.1 选择合适并购对象以及并购手段
        7.1.2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7.1.3 加大并购后整合力度
    7.2 政府层面
        7.2.1 完善外部经济条件
        7.2.2 明确政府自身责任
        7.2.3 推动适合钢企强强联合
8 研究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2.1 企业并购重组的相关理论
        2.1.1 并购重组的动因
        2.1.2 并购重组的实质与关键
    2.2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相关理论
        2.2.1 财务整合的内容
        2.2.2 财务整合效应分析
        2.2.3 财务整合对困境企业价值恢复的作用分析
    2.3 分析框架的建立
3 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后财务整合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钢铁行业并购重组总体概况
        3.1.1 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3.1.2 钢铁行业并购重组现状
    3.2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特点及问题
        3.2.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特点
        3.2.2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宝武钢并购后财务整合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背景
        4.1.1 合并双方背景
        4.1.2 并购动因分析
    4.2 宝武钢的并购重组概况
        4.2.1 并购过程
        4.2.2 宝武钢具体并购方案
    4.3 宝武钢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分析
        4.3.1 财务整合的策略
        4.3.2 联合阶段——诊断辨别
        4.3.3 整合阶段——降本减负
        4.3.4 融合阶段——挖潜复盈
        4.3.5 化合阶段——优化体制
        4.3.6 财务整合效果及不足
5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启发
    5.1 整合要素的分析
    5.2 整合路径的构建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宝钢、武钢的合并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及不足
2 相关概念、评价方法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合并
        2.1.2 合并成效
        2.1.3 合并绩效
        2.1.4 合并效应
    2.2 合并绩效与合并效应的一般评价方法
        2.2.1 企业合并绩效评价方法
        2.2.2 企业合并效应评价方法
    2.3 本文的理论基础
        2.3.1 效率理论
        2.3.2 市场势力理论
        2.3.3 信息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
3 宝钢、武钢合并概述
    3.1 合并涉及的公司概况
    3.2 合并背景
    3.3 合并动因分析
        3.3.1 微观层面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求
        3.3.2 宏观层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的需要
        3.3.3 央企合并特殊动因
    3.4 合并方案与合并过程
4 宝钢、武钢合并成效分析
    4.1 宝钢武钢合并绩效分析
        4.1.1 市场绩效分析
        4.1.2 财务绩效分析
        4.1.3 绩效分析小结
    4.2 宝钢武钢合并效应分析
        4.2.1 合并效应分析
        4.2.2 效应分析小结
5 结论与启示
    5.1 本文的研究结论
    5.2 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6)武钢集团去杠杆问题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特色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钢铁行业产业政策研究
        2.1.2 钢铁行业去杠杆问题研究
        2.1.3 债转股相关研究
        2.1.4 概括性评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结构理论
        2.2.2 资本成本理论
        2.2.3 风险管理理论
3 去杠杆相关概念及方式介绍
    3.1 去杠杆相关概念
        3.1.1 杠杆含义与界定
        3.1.2 去杠杆概念
    3.2 去杠杆主要方式介绍
        3.2.1 债转股
        3.2.2 减少负债总额
        3.2.3 增加权益
4 武钢集团去杠杆动因分析
    4.1 公司概况
    4.2 外在动因
        4.2.1 供给侧改革重点对象
        4.2.2 钢铁行业盈利形势变化
        4.2.3 钢铁行业高杠杆由来已久
    4.3 内在动因
        4.3.1 财务绩效表现不佳
        4.3.2 经营管理存在问题
5 武钢集团去杠杆过程分析
    5.1 市场化债转股
        5.1.1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条件
        5.1.2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模式
        5.1.3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过程
        5.1.4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
    5.2 股东增资
    5.3 资产剥离
6 武钢集团去杠杆效果分析
    6.1 公司杠杆率变动分析
    6.2 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6.3 去杠杆过程中风险的分析与规避
        6.3.1 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的分析与规避
        6.3.2 资产剥离风险的分析与规避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建议
    7.3 延伸思考
        7.3.1 优质企业市场化债转股去杠杆
        7.3.2 研究使用权益类金融工具去杠杆
        7.3.3 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去杠杆
        7.3.4 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去杠杆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研究 ——以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市场化债转股理论基础及实施背景
    第一节 债转股的概念
    第二节 债转股相关理论
        一、债务周期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银行业脆弱性理论
    第三节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政策背景
        一、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梳理
        二、市场化债转股政策核心问题
    第四节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的经济背景
        一、商业银行处于业务转型过程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逐年上升
        三、市场化债转股化解不良资产
    第五节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分析
        一、两轮债转股实施的背景不同
        二、两轮债转股的具体内容不同
第三章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现状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概况
    第二节 当前已经实施的债转股项目及其特征
        一、已经签订合约的债转股项目
        二、已签约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特征
    第三节 目前市场化债转股的几种操作模式
        一、“先还债后转股”模式及其风险
        二、“入股还债”模式及其风险
        三、“可转债”模式和“优先股”模式及其风险
    第四节 市场化债转股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化债转股的初步成效
        二、市场化债转股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
    第一节 建设银行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建设银行进行市场化债转股的动因分析
        一、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二、促进建设银行业务转型
    第三节 武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业务及主要产品
        二、武钢集团财务状况
    第四节 武钢集团市场化债转股的条件
        一、宝钢与武钢重组是债转股的前提条件
        二、武钢集团产品技术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三、武钢集团的战略布局顺应市场发展
    第五节 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及实施过程
        一、债转股实施方案介绍
        二、建设银行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第五章 市场化债转股中建设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标的筛选风险
        一、标的筛选标准不明确,筛选过程面临多方利益博弈
        二、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
    第二节 银行资本约束风险
        一、银行短期利润受损
        二、资本占用风险上升
        三、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加大
    第三节 股权管理风险
        一、参与武钢集团治理难度大
        二、商业银行缺乏企业管理经验
    第四节 退出风险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应对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应对债转股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审慎发放债转股实施机构牌照
        二、强化债转股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第三节 商业银行应对债转股风险建议
        一、合理制定债转股规模上限
        二、建立相应的投资约束及激励机制
        三、引入具有产业背景和资源整合能力的投资人
        四、选择切实可行的退出方式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8)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债转股基本理论研究
        二、新一轮债转股情况研究
        三、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第二章 债转股实践经验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国内外债转股实施经验
        一、国外实践经验
        二、国内实践经验
    第二节 新一轮债转股情况介绍
        一、新一轮债转股实施背景
        二、新一轮债转股实施意义
        三、新一轮债转股实施限制条件
        四、新一轮债转股与上一轮债转股的比较
    第三节 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中情况介绍
        一、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优势
        二、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的利弊
        三、商业银行在新一轮债转股实施中面临的障碍和风险
    第四节 债转股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不完备的契约理论
        三、债转股的运作机理
        四、债转股的博弈理论
第三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建设银行实施案例分析
    第一节 债转股参与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建设银行简介
        二、云锡集团简介
        三、武汉钢铁简介
    第二节 债转股案例情况介绍
        一、案例实施背景
        二、案例实施动机
        三、案例实施步骤及模式
    第三节 债转股案例实施模式异同分析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第四节 债转股实施效果分析
        一、对企业的影响
        二、对银行的影响
第四章 新一轮债转股中商业银行主要实施模式总结及相关建议
    第一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总结
    第二节 债转股实施模式评价
    第三节 债转股实施建议
        一、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二、灵活选择转股类型
        三、加强债转股后管理
        四、开展第三方评估
        五、引入专业人才队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宝钢吸收合并武钢协同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吸收合并的研究
        1.2.2 关于协同效应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吸收合并及协同效应的理论概述
    2.1 吸收合并的概念、分类及动因
        2.1.1 吸收合并的概念
        2.1.2 吸收合并的分类
        2.1.3 吸收合并的动因
    2.2 协同效应的定义及分类
        2.2.1 协同效应的定义
        2.2.2 协同效应的分类
    2.3 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2.3.1 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2.3.2 经营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2.3.3 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
    2.4 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
        2.4.1 市场势力理论
        2.4.2 并购效率理论
        2.4.3 规模经济理论
        2.4.4 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3.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的案例介绍
    3.1 重组双方基本情况分析
        3.1.1 宝钢基本情况分析
        3.1.2 武钢基本情况分析
    3.2 吸收合并前重组双方的管理、经营及财务状况分析
        3.2.1 吸收合并前重组双方的管理状况分析
        3.2.2 吸收合并前重组双方的经营状况分析
        3.2.3 吸收合并前重组双方的财务状况分析
    3.3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的动因分析
        3.3.1 宝钢选择吸收合并的动因分析
        3.3.2 武钢接受吸收合并的动因分析
    3.4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重组方案的实施过程
        3.4.1 宝钢和武钢发布停牌公告
        3.4.2 集团母公司进行联合重组
        3.4.3 初步确定换股吸收合并的实施方案
        3.4.4 设立武钢有限承接武钢相关资产与负债
        3.4.5 实施换股完成合并
4.宝钢吸收合并武钢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及其结果分析
    4.1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管理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及其结果分析
        4.1.1 整合武钢“低效率”人力资源
        4.1.2 机构改革“百日计划”提升管理效率
        4.1.3 文化融合避免“整而不合”
        4.1.4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管理协同效应的结果分析
    4.2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经营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及其结果分析
        4.2.1 强强联手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4.2.2 “硅钢”与“汽车板”势力互补
        4.2.3 职能管理部门和生产厂交叉控制以削减成本
        4.2.4 “四地协同”战略布局钢铁营销网络
        4.2.5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经营协同效应的结果分析
    4.3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财务协同效应的实现途径及其结果分析
        4.3.1 多元化业务结构提升抗风险能力
        4.3.2 集团财务“复制”管理模式以完善财务系统
        4.3.3 选择换股吸收合并以产生节税效应
        4.3.4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财务协同效应的结果分析
5.宝钢吸收合并武钢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5.1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案例的结论
        5.1.1 文化融合是实现管理协同效应的基础
        5.1.2 整合“钢铁营销网络”是实现经营协同效应的关键
        5.1.3 降低财务风险是实现财务协同效应的保障
    5.2 宝钢吸收合并武钢案例的启示
        5.2.1 企业合并应避免“整而不合”
        5.2.2 实现经营协同应注重资源整合
        5.2.3 实现财务协同应控制财务整合风险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去产能背景下的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以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1.2.2 去产能相关文献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企业并购的相关概念
        2.1.1 并购的定义
        2.1.2 并购的主要环节
        2.1.3 并购的支付方式
        2.1.4 换股并购相关概念
    2.2 并购效应相关理论
        2.2.1 协同效应理论
        2.2.2 市场势力理论
        2.2.3 规模效应理论
3 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案例介绍
    3.1 宝钢并购武钢的行业背景及并购对去产能影响
        3.1.1 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3.1.2 钢铁行业集中度低
        3.1.3 并购对去产能的影响与作用
    3.2 并购双方概述
        3.2.1 并购方: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2.2 被并购方: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3.3 宝钢与武钢并购动因分析
        3.3.1 外部动因
        3.3.2 内部动因
    3.4 宝钢与武钢并购过程
    3.5 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方案概要
    3.6 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支付方式分析
        3.6.1 宝钢选择换股支付方式的优劣分析
        3.6.2 宝钢选择换股支付方式的原因
    3.7 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换股比例及换股价格合理性分析
        3.7.1 换股市场参考价格选取以及换股比例确定
        3.7.2 换股价格及比例合理性分析
4 去产能背景下宝钢与武钢并购对宝钢影响
    4.1 宝武合并在去产能方面的成效
        4.1.1 提前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
        4.1.2 并购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
    4.2 宝武合并的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4.2.1 短期偿债能力提升,长期偿债能力降低
        4.2.2 营运能力好转,去产能效果显着
        4.2.3 盈利能力增强,并购后投资收益带动盈利增长
        4.2.4 发展能力保持良好水平,营收稳中有增
    4.3 宝武合并经营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4.3.1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4.3.2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4.4 宝武合并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4.4.1 面临问题
        4.4.2 对策
5 研究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启示
        5.2.1 从政府层面
        5.2.2 从企业层面
        5.2.3 从并购层面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型国企混改动因、路径选择及效果研究 ——基于欧冶云商的案例分析[D]. 乐雨晴.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八一钢铁脱困路径研究[D]. 赵文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国有钢铁企业合并动因与绩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D]. 丁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研究 ——以宝武钢合并为例[D]. 朱莹婕.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5]宝钢、武钢的合并成效研究[D]. 王海龙.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6]武钢集团去杠杆问题的案例研究[D]. 鲁陈雨.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债转股风险研究 ——以建设银行与武钢集团债转股为例[D]. 史颖.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商业银行新一轮债转股问题研究 ——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D]. 邢丹阳.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9]宝钢吸收合并武钢协同效应分析[D]. 曾柏寒.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10]去产能背景下的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以宝钢换股吸收合并武钢为例[D]. 阮际通.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宝钢集团最后一家子公司扭亏为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